高校学历教育范例

高校学历教育

高校学历教育范文1

关键词: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定位

随着继续教育改革日渐深化,普通高校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树立现代化继续教育理念、办学理念,结合市场人才需求与自身人才培养方向,科学定位非学历继续教育,巧用多样化资源的基础上革新非学历继续教育,科学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实时填补社会行业领域岗位人才空缺。

一、重新认识战略地位,单独构建管理制度

在管理发展过程中,普通高校需要重新认识新时期我国非学历继续教育战略地位,要深入准确解读我国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制定的具体化法律法规、出台的政策,包括行业领域发展规划等,准确把握我国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新思路等,对新时期非学历继续教育有全新的认识。普通高校要全面、深入探究自身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结合自身专业人才发展方向、目标等,根据当下非学历继续教育战略地位,精准定位自身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的定位,实时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在此过程中,构建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制度是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定位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普通高校需要科学把握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定位非学历继续教育理念、目标等过程中单独构建可行性较高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制度,防止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混为一谈,科学指导非学历继续教育。普通高校需要从社会市场调研、教学管理、监管、评估等方面入手构建具有独立性的管理制度,促使非学历继续教育中各项工作实时开展,在层层管理制度作用下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目标。

二、构建基于教学质量的监管体系,巧用项目管理方法

在定位非学历继续教育过程中,普通高校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等原则,明确课程教学具体情况,构建基于教学质量的监管体系,深化采用的监管方法,实现全过程教学质量监管,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在此过程中,普通高校需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科学调整监管体系内容,动态监管非学历继续教育各环节,高效衔接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保证非学历继续教育作用下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定位质量。此外,普通高校要将项目管理方法作用到定位非学历继续教育过程中,立足社会市场人才需求,全面、深入把握自身在非学历继续教育中已具有的各方面优势资源,在专业学科整合、师资力量等作用下,以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为出发点,借助自身各方面潜能,科学开发符合新时期社会市场发展要求的基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才培训项目。随后,普通高校要巧用项目管理方法,明确人才培训项目目标、任务、内容等,构建科学的监管系统,随时动态监控人才培训项目实施各环节,深化非学历继续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借助具体化项目,高层次培养专业人才,在实现精准定位过程中提高非学历继续教育质量。

三、精准定位市场,实现特色教学实践

在非学历继续教育定位过程中,普通高校要强调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在实现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过程中构建高效非学历教育教学课堂,在课内、课外有机作用下,实现特色教学实践。在此过程中,普通高校需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利用实地调查与系统化平台,科学收集、分析并整理海量信息数据,对社会市场不同行业领域人才需求进行精准定位,结合自身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深化非学历继续教育环节,优化完善相关设备设施、专业课程教学制度体系等,在整合课程理论以及实践教学过程中和地区行业领域企业进行多维度合作,构建多样化、系统化的专业实践平台,巧用自身以及合作企业各方面优势资源过程中实现特色教学实践,为专业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普通高校要在精准定位市场的基础上整合不同层次实践平台,以合作企业实际岗位为基点,和合作企业共同设置层次化实训项目,科学组织专业学生参与其中,在具体化实践中对其进行系统化指导,有效培养并提升各方面能力以及素质,成为新时期市场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充分展现非学历继续教育定位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管理发展过程中,普通高校需要客观分析非学历继续教育问题,定位模糊化,制度体系不健全,监督管理形式化等,包括各层次影响因素,提出合理化方案,精准定位自身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基础上科学解决出现的问题,实现有效非学历继续教育。以此,促使普通高校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功能作用,实现系统化、持续性发展的过程中将我国继续教育推向更高阶段。

参考文献:

[1]袁灵,穆星妍,谢云霞,等.不同类型高校发展非学历教育策略与机制的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106-112.

[2]蒋海红,何坚,梁征宇,等.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现状及管理策略探讨[J].继续教育,2014,28(8):9-11,21.

高校学历教育范文2

一、开放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现状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全国开放大学(电大)系统已形成了从事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比较稳定的办学机构(如继续教育学院等),培养了一支经验比较丰富的项目开发和运作管理人员队伍,开发了几乎囊括所有非学历继续教育种类的教育培训项目。

(1)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机构。由于地方电大办学自主权和政府合并办学等原因,电大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中央电大调研的数据表明,在被调查的761所地市级电大中,50.2%的电大和当地的高职、师范院校合并,其中35%以上的电大合并后成为新校的内设机构;在被调查的1728所县级电大中,64.7%被合并,其中43.2%成了内设机构。部分电大学校,在被并入后的学校中,竟变成了“电大教育办公室”,编制3人左右,负责处理跟电大有关的一切事务,主要是举办学历教育。目前,除国家开放大学、省级开放大学及其大部分市校、少数县校保留了继续教育学院(或培训处),其他相当一部分市、县校已没有了专门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机构。

(2)从事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人员状况。经过长期的积累,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或培训处)已培养了一支经验比较丰富的项目管理和运作人员队伍。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员组成不尽合理。人员队伍中多以管理人员为主,女性居多,学历和职称普遍较低。如某省级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名正式员工中,管理人员18名,女性员工15名,但本科以上仅7人,高级职称仅2人。

(3)非学历继续教育举办的项目。如上述省级开放大学,自2010年以来,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的开展情况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老项目较多、新开发项目较少。近三年来,正常运行的项目有27个。其中,老项目24个,新项目3个,新项目数量比较少。特别是,一些已运行15年以上的老项目还在勉强维持,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不强。第二,自主开发的项目较多,系统项目较少。通过中央电大开发的项目主要是证书教育类3个项目(网络与信息技术、用友会计师、通用管理能力)。由于教育培训项目较强的地方特色和属地化管理等问题,省校仅与个别市、县校在极少数项目中存在沟通和拓展,绝大多数的项目为各个学校自主开发。第三,考试项目较多,培训项目较少。证书考试、社会化考试项目较多。特别是社会化考试,由于普通高校扩招后,几乎全部迁到远在市郊的大学城,而开放大学多数还在市区,便利的条件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了大批的社会化考试项目。然而,以职业技能提升为主的长、短期非学历培训项目少之又少,27个项目中仅有6个。第四,面向社会直接开发的项目较多,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的较少。与政府合作的主要有计算机中级考试和外语通用水平等级考试项目(已运行18年)、社会教育项目,与行业合作的项目主要是证书教育(认证、对接、考证)和考试项目,仅与1个企业合作了1个短期培训项目,其他项目基本是直接面向社会自主开发。第五,强调社会服务较多,经济效益较少。

在与政府及行业、企业合作中,提供优质的服务、赢得社会认可、提升自身形象是合作强调的重点,经济效益往往很少或被忽略。如与省教育主管部门、人社部门、住建部门等的合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建设了专门网站,并负责管理和运行维护,但项目没有经济目标。

二、开放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

开放大学(电大)办学30多年来,非学历继续教育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绩,但是也存在着诸多影响其持续发展的问题:

1.非学历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无论是开放大学,还是电大,都是主要面向成人的高等学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学历继续教育都应成为其重要的办学任务。然而,长期以来,学历继续教育通常被认为是学校教育的主业,非学历继续教育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多数定位为管理部门,即便定位为教学部门的,也多是按管理部门来管理,基本不设教师岗,没有专门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教学组织科室和教学实施人员。

2.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不活

按行政部门来管理继续教育学院(或培训处)是多数电大的传统。目前,开放大学还“没有来得及”做一些改变。非学历继续教育没有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明确的办学任务和招生计划。非学历继续教育是一种面向培训市场的教育活动,必须向市场谋发展。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非学历继续教育必须遵循市场的各种规则。没有适应市场行为的管理机制,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没有提供市场运作所必需的宽松环境,制约条件太多,非学历继续教育效果难免会不尽如人意。如笔者所在的开放大学,在十几年前,对非学历继续教育曾制定过一些激励措施,也曾取得了令全国电大认可的办学成绩,但是后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取消了责任目标和相关激励措施。

3.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理念不够开放

首先表现在开放大学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不足,数字化网上校园和优质网络课程资源还在建设和完善阶段,特别是适应非学历继续教育特色的课程资源建设比较滞后。其次是办学方法的不开放,导致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学习对象和学习地点的不开放。传统的培训点面授的教学方式使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的学习者被拒之门外。再者不开放的办学理念,还表现在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学习成果缺乏必要的认证沟通机制。非学历教育的技能培训证书与学历教育的学分互认和转换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4.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效果欠佳就全国电大系统而言,非学历继续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具体到特定省、市、县电大个体来看,多数学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效果与电大的成人高校性质并不匹配。主要表现在:项目总数少,新项目开发严重不足;承担企事业单位社会化考试较多,技能培训项目偏少;小的短期培训项目多,系统性的、行业性的大型培训项目严重缺乏;强调政府服务,忽视必要的经济效益,即使是社会项目,多数项目的经济收益较差;培训项目质量和学习支持服务欠缺,没有形成特色品牌,社会认可度低等。

三、开放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对策

针对开放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形成具体对策:

1.面向市场,深化管理机制改革

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竞争,开放大学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应该是主力军),就必须更新办学理念,及时进行管理机制改革。首先,非学历继续教育部门应是法人或准法人实体,具有必要的自主权。学校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给予人、财、物的政策支持,在学校的制度框架下,非学历继续教育部门可以用人自主、办学自主、财务自主。其次,非学历继续教育部门内部员工应责权统一。各级员工在履行各自岗位职责的过程中,应拥有与其职责对应的处事决断权。最后,开放大学应对非学历继续教育建立经济目标责任制。按市场经济管理机制,建立尊重劳动、按绩分配的激励机制,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员工经济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激励机制也适用于全校教职工,只要为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作出贡献的,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2.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非学历继续教育部门应根据项目开发、管理和发展的需要,设立必要的职能部门和相关岗位,诸如:综合管理部、项目开发部、教育培训部、系统拓展部等,以及若干管理岗、教师岗、技术岗等。按照部门协调、项目发展、岗位职责相统一的原则,配置必要的部门员工,并根据项目的需要,对新老员工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部门内部治理结构设计。部门负责人应根据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和工作能力等因素确定有效的管理幅度,选择采用扁平结构或者锥型结构的管理结构组织形态;应根据本部门的总体战略、外部环境、技术(师资和培训能力)、规模与部门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进行组织设计,确立因事设职、因职设人、权责对等、命令统一、项目负责制的组织原则和管理制度;由于继续教育项目的短期性和多样性,可以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便于人员交流和项目沟通。

3.发扬“三贴”精神,强化项目开发

项目是实施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载体,项目开发是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的领导和宣传部门应加强对开放大学的宣传,积极争取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电大的理解与支持。非学历继续教育部门应成立并培训专门的项目开发团队,具体负责项目的开发工作。无论是团队成员,还是部门管理者或一般员工都有开发项目的责任。项目开发者应强化项目意识,开放观念,发扬“贴近政府求政策,贴近社会寻商机,贴近企业谋合作”的“三贴”精神,不遗余力地开发项目。开发的重点是大型的、长期的、有明显经济效益的项目,对小型的、短期的、有好的社会影响的项目也要开发。这样不仅有利于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良好的培训质量和服务也会培育新的、潜在的项目。在项目开发的同时,开放大学应建立健全系统的项目推广和经验交流平台,通过项目信息的沟通和共享,实现项目的拓展和共赢。

4.专兼结合,培养名师队伍

开放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是成人。这些学习者多是在职或待职人员,因为工作的压力需要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或亟须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以便就业之需。开放大学应主要围绕职业技能提升开展市场化的、满足雇主和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非学历培训项目。因此,开放大学的师资建设应以兼为主、专兼结合,建设一支满足职业技能教育需要的以双师型、专家型、名师型为主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师资建设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以校内教师为主,培养一批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胜任职业技能教育的一支专任教师队伍;二是,从高职院校或行业、企业聘请一批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高级职称,有开设或拟开设项目的多年从教或从业经验,是原单位的骨干或主管以上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兼职教师资源储备。

5.依托社区,拓宽非学历继续教育渠道

社区是最基层的居民聚居组织。社区蕴涵着各种各样具有不同教育需求的人群。由于社区贴近学习者住处,因此其具有组织教育培训的独特的便利条件。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都离不开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一部分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对拓宽开放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渠道具有重大意义,且在现实中具有完全的可行性。首先,为学习型社会构建全民学习的公共服务平台和终身教育支持体系是开放大学的办学任务之一。其次,遍布社会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等教育机构多是由开放大学的各级学校创建,或与开放大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预见的是,依托社区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将为开放大学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6.集合优势,全面提升品牌形象

品牌是财富,是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立足市场,面对竞争,赖以生存的根本。非学历继续教育是直接面向市场的教育活动,具有企业竞争的基本属性。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打造一个能体现开放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自身核心价值、信誉和质量的品牌尤为重要。开放大学有着其他高校无法具备的传统优势,诸如30多年主要面向成人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经验、覆盖全国的办学系统、“三网合一”(卫星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和教学管理网络)的教学系统等。在此基础上,开放大学应加速探索远程开放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优质网络课程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专兼结合的名师队伍、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和衔接的“学分银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及“以人为本”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等继续教育的模式建设。开放大学对通过继承和创新形成的多重优势进行集合,并应用于非学历继续教育,必将全面提升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品牌形象。

四、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开放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粗浅思考,有些观点和看法可能失之偏颇。通过本文,希望引起从事开放大学事业的同仁和关心开放大学事业发展的有识之士能对开放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给予更大的关注和支持。我们相信,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开放大学通过认真检视自身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开办状况,积极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必将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模式,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作者:曹永 单位:江苏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第二篇

一、课程设计及教学以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人专业发展需要为目标,坚持职业性、技能性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教学方法突出灵活性

首先,课程的设计要符合非学历教育目的“职业发展”的特性。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最大不同点是学历教育是系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教育,而非学历教育主要是针对职业中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而进行的实用性教育。正如贝恩所言“向成人提供的教学项目必须适于学习者,必须针对学习者要解决的问题和他们所处的环境。”非学历教育是针对从业在职人员,为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和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既具有很强的教育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职业性。“成人教育各种项目无不体现出它们的实用性,功利性和职业性”还应该看到,非学历教育的对象往往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他们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提高职业技能,提升职业水平。上述两方面是我们举办非学历教育的最基本的逻辑起点。而现实中的高等院校举办的非学历教育往往是重知识教育轻技能培养,重系统理论讲授轻实践能力实验水平的提高。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坚守学历教育中的系统知识传授,因为这是高校非学历教育组织者最驾轻就熟、最擅长的最省力气的教育模式。这恰恰是非学历教育难以提高质量的所在。

淮北师范大学在实施《国培计划项目》中,取得成功的首要原因是抓住了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水平这一根本要求,在课程设计中做到了基于学科、师德为先、问题中心、案例载体,突出实用性和实效性。例如在课程选择和安排中,各项目的实践性、实验性、研讨性课程均占有70%以上的比例,有的项目如置换项目所占比例近80%。其次,教育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课程目标具有针对性。这个要求就是变我教什么你学什么为你学什么、需要什么我就教什么。选择教学内容对教育对象起到补其所缺,获其所用,就其所能,培其所长的作用。关于课程目标的确立,泰勒建议把“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这已成为课程研究者们的共识。它要求我们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要对上述三方面进行考察、了解、分析它们对课程的要求,进而进行价值判断,最终确立课程目标和选定教学内容。淮北师范大学在所进行的培训项目举办之前,先行向即将参与培训者发出征求问题函,广泛征求和询问培训者的基本需求及需要解决的问题,问卷的回收达90%以上。与此同时,项目的组织者利用多种形式征求送训学员主管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听取他们的意见。

学校把这些外部信息归纳梳理后,合理的建议及诉求在项目的教学内容上都能予以体现。因此,教学课程及内容的安排受到了参训学员的高度赞同,对课程安排的满意率达100%。其三,重视营造适合成人学习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境。非学历教育的对象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讲求速效性,即少投入高回报,达到这个目的的唯一要求就是要创新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主等不适应非学历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淮北师范大学在实施国培项目过程中,走出校门,走出课堂到中小学校教学的实践中去,让受训者在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效果,走出一条成功的路子和经验。如置换脱产项目的学员到影子学校,在指导教师影子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直接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走出了提升专业水平,锻炼教学能力的捷径。在学习的方式上,充分注意到学习者已拥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技能,有一定的从业经历和工作经验,因此更多的是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研讨式等方式方法。

教学情境的营造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融洽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非学历教育的特殊要求,营造非学历教育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首先要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尊重学员,热爱学员,组织启发式和友爱式的教学活动;其次发挥教师情感因素的作用,提倡教师充满激情教,学员充满情感地学,营造双方时时进行情感交流的课堂气氛;第三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意识,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双方在情感、语言、心灵的沟通中,达到教与学的互动。

二、坚持适切性原则,精心组建高水平高效率的教学团队

非学历教育的常见形式是分项目培训,其教育对象的灵活性、复杂性、期望值的高效性是不同于学历教育的显著特点,这就对教学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学历教育的教学团队工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工作任务更具复杂性。教育对象来自不同的社会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岗位背景等,又有不同的多重的社会角色,对学习的需求、兴趣等也都有一定的差异。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学习需求的复杂性,直接增加了教师工作的复杂程度。二是教学工作的灵活性。非学历教育的对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工学矛盾非常突出,身体、学识、经历等因素决定了接受知识的能力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在教学的安排上,灵活安排时间,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灵活选择考评方法。三是教学工作的创造性。教师工作本身就具有创造性的特点,但对于从事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来说创造性的特征更加明显。教师要遵循成人学习的规律,创造性地把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等传授给学员,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以教师自己创新的积极性来影响学员带动学员。非学历教育教学团队的工作特点及所应承担教学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这支队伍构成必须是复杂的,素质素养必然是一流的。

开阔视野、灵活选聘教师成为组建教学团队的必经之路。首先是开阔视野、礼贤下士。面向校外,在更广泛的空间里选聘教师,校外、城外,专业以外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都是选聘对象,他们的受聘,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新的信息,不同的成功经验。淮北师范大学在实施国培项目的过程中,仅省域外的专家就达到了43.4%,这给开拓学员的视野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其次精心组织各类型的教师,使教学团队保持高度的适切性。合理、协调的教学团队应由全面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信息的名家、长期在一线的专业技术专家、本学科专业的科研人员等三部分组成,也就是由专家型、教学科研型、技能型的教师组成。各类人员的比例虽依非学历教育的具体任务、时间长短有所区别,但一线教师、实践型、技能型教师应占较大的比例,这是由非学历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标所限定的。淮北师范大学在施行《国培计划项目》中,聘请一线教师平均比例为53.1%,最受欢迎、最亮点的往往是来自一线的教师。尤其是他们中的本土教师,常常被称为最能解决问题的教师。

三、坚持实行科学质量观下的督导与评估,保证督导与评估的有效性

当前非学历教育的督导与评估是非学历教育过程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处于没有章法可循,没有制度约束,没有完善的评估体系依据的状态。这也是造成非学历教育质量难以保障、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非学历教育往往内容集中、时间较短、督导评估难以展开和实施,因此多数情况下,督导评估无组织、无制度、无动作,没有发挥教学监督与评价的积极作用。改变这种现状是提高非学历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首先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近几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推进,高等院校的非学历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但在形式上、种类上、数量上都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且部分重点大学的继续教育已舍弃了学历教育,把非学历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主战场。但到目前为止,鲜有看到非学历教育教学督导组织的建立和完整的督导制度。相比较高等院校中的学历教育的督导督学制度相对完善,有组织、有章法、有动作、有效果,这是非学历教育可以而且应该学习和借鉴的。解决了组织和制度还要针对非学历教育的特点解决督什么、怎样督的问题。淮北师范大学实施《国培计划项目》过程中,发挥教学督导走出了新路子。

在成立组织、制定考核体系的前提下,制订了《国培计划教学督导工作实施细则》,规定了督导的内容,从项目的立项评估开始,到项目的结束,对项目进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督导既有课程设计的建议,又有教学过程的监督和指导,也有对任课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更有项目的考核结论,使每个项目的每一个进程都能接受监督和指导,实现了全程导控:即全程跟踪、全程论证、全程评审。其次是建立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的分类标准和考核体系。评价考核是检验评判非学历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正确实行评价和考核一是要做到方法的运用上要符合非学历教育对象“成人”的学习规律,少用量的考核,多采用质的评判。二是评价的内容变终结性为过程性评价,评价是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的分析和评估。三是发挥教育对象、学员单位的评价作用。

高校学历教育范文3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高校成人教育是作为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的,能够起到推动整个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作用,使教育机会趋向于平等化、公平化的发展,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我国高校成人教育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有效促进其发展步伐。但目前,高校成人教育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缺乏科学化的教学管理方面,使发展处于“瓶颈”状态。为此,本文对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够对高校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

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前言

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成人教育地位占据非常重要的权重。21世纪背景下,教育的重点已经转化为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而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终身教育俨然已经成为教育体系的一项重点内容。为此,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更要全面贯彻终身教育理念,为高校成人教育的积极转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继而实现高等成人教育科学育人的目的。

一、高校成人教育的相关内容介绍

1.高校成人教育的基本职能

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包括科学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而高校成人教育的基本职能则包括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高校成人教育与社会生活与社会生产均紧密结合,能够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显著提升,这就反应了其培养人才的这一职能;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对社会人才结构的完善、对劳动素质的提升以及对科学技术转化的促进等。

2.高校成人教育的基本属性

相对普通高等教育,高校成人教育的固有属性更为突出,即:灵活的教育形式、广泛的教育对象、多样化的教育规格、高度适应社会的教育内容以及终身教育属性。高校教育对象的来源多为在职从业人员,不考虑其性别、身体情况、民族等均可以参加到高校的成人教育行业。而正因如此,高校成人教育衍生出了多样化的教育规格、灵活的教育形式、终身性的教学过程等属性。相对于未成年人。在职成人的情况更为复杂,教育对象参差不齐,无论是系统、单位、个体情况还是地区。为此,高校成人教育形式和规格要灵活多样,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并重,兼顾本科与专科等办学格局。

二、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目标有待明确

就目前的成人教育形势来看,成人教育目标有待明确是成人教育有效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从成人教育学习内容、专业、设置等角度出发,成人教育是以高等教育为基准的,主要是对科学型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但高校成人教育又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明显区别,为此,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满目按照普通高等教育进行,要考虑到成人自身特殊性等方面,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真正属于成人教育的目标。由此可见,定位不准确或不确定的成人教育目标,无法真正发挥教育效能。

2.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陈旧

高校成人教育要紧跟时展的脚步,为成人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但目前,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陈旧,无法满足成人学生的学习要求。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均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案进行,而成人教育教学内容与计划的制定也均是根据普通高等教育标准来实施的,使成人教育的特殊性明显缺失。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成人教育如若不能进行及时的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就很难突破成人教育教学的瓶颈,阻碍了高校成人教育教学功能的实现。

3.高校成人教育生源素质较差较大

最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均处在扩招,部分高校为了实现扩大招生规模目的,就将门槛减低,以吸引更多的考生。在这种情况下,由高考进入高等学校,以继续深造为目的的考生人数将持续增多。而只有一些高中毕业后不愿意参加工作或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才会接受高校成人教育。由此一来,不仅减少了高校成人教育生源,更会导致生源素质差异化。再加之社会人员群体,也是成人教育学生的主要来源,其职业、岗位、行业以及本身文化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无疑给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教学带来一定的阻碍。

4.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通常,学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就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和学历结构来看,明显存在着不能够适应其所承担工作任务的问题。例如,部分教育管理人员没有充分了解成人教育管理以及成人教育心理学,其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也无法满足成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造成了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的局面。再加之,由于其工作繁忙,很少有意识的提神自己的专业素质,在现代化管理知识水平明显不足的情况下,直接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优化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优化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

1.全面贯彻高校成人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

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是教育优化,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成人教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能够引导人们实现自我的完善,为此,成人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机会与途径。高校成人教育模式转型发展的实现需要依托于终身教育理念,为此,高校要对成人终身学习理念进行不断强化,鼓励成人接受终身教育思想。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更好的适应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高校成人教育模式需要作出积极的转变,全面贯彻终身学习理念,进一步改善成人教育环境,使成人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优化。

2.打破陈旧、单一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手段

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的有序管理,需要依托于灵活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成人教育的受教育程度、对象身份以及工作等均存在明显的差异,高校成人教师应客观的认识这种差异,并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以进一步推动高校成人教育模式的转型发展,从而使成人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在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教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尽可能的使教学手段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以更好的适应成人教育发展需求与模式。另一方面,高校成人教育打破陈旧、单一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手段还包括不断的创新高校成人教育教学内容,即在内容上要突出了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特征,以适应成热的生活需要和工作需求,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人们在成人阶段,往往处于一个再劳动和再教育的时期,为此,不断传递、更新知识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高校成人教育终身教育过程,继而有效促进劳动、教育与生活的整合、统一。

3.进一步明确高校成人教育教学转型发展目标

高校成人教育的明确能够有效促进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管理,使终身学习理念深入广大师生心中。目前,终身教育与学习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成人教育的一种主流发展形势,是教育事业组成的关键部分。为此,受到终身教育理念的作用下,需要进一步明确转型发展目标,并对终身教育的含义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并深化,使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能够进行有机的整合,顺应社会型人才的发展需求,从而使高校的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支持下更具特色。

4.强化高校成人教育师资力量

高校教育中,师资力量是实现高校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乎着整个教学质量。为此,为了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人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其师资力量,对高校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技能以及整体素质进行提升,使教师的责任感得到有效培养。与此同时,高校还应鼓励教师参与到成人教育中,帮助其树立终身学习思想,使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高校成人教育通过对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文化以及政治等方面素质进行培养提高,能够有效优化劳动生产率,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并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成人教育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各岗位,能够传授给劳动者最新的科学技术,使其能够有效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来促进劳动力的提升。除此之外,高校成人教育也能够按照社会需求,对教学计划于专业设置做出科学的调整,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优化有助于教育对象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此,高校应对其重视起来。高校成人教育工作人员要以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切入点,不断的强化高校成人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不再局限于陈旧、单一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构建出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优化师资队伍,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化转型发展。

作者:曹坤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吴玉萍.基于动机视角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探索[J].成人教育,2012,32(6):29-30.

[2]苏伟.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11,(11):192,208.

[3]黄国芬.改善高等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的探究[J].才智,2012,(21):265-266.

[4]周云.高校成教学院教学管理与督导机制建设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7):28-29.

高校学历教育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

满足全民终身学习的需求,实现继续教育的学分制改革,是新时代高职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1]。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领域已进行了许多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受教育者主体的广泛性、终身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途径更为多样、学习形式更为多元,高职学历继续教育的内涵性发展需求更为迫切。其中,学分制的改革更是提上议程,成为高职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必然之举。“学分制是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以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2]。它随社会发展变革而生,以培养创新性、综合性人才,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为目的。高职院校加快推进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分制改革,打通人才培养“立交桥”,畅通终身学习通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学分认定和转换机制,有利于提升高职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的发展促使社会生产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分工日益深化、人才需求更为多样化,导致传统的、单一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社会的发展需要。而成人学历继续教育应时、应运而生,学分制改革更是赋予了新时代成人学历继续教育灵活的特性,更进一步满足学生多方位的需求。知识的快速更新对人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人类对知识的渴望更为迫切,知识更新速度也前所未有地加快。学分制改革恰恰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人员对知识的需求,它为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培养学习与适应能力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所以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成人学历教育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恰恰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而做出的应时、应需的改革。因此,实施学分制改革是成人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之需

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教学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是高职院校面对新时代下的新挑战、新发展的必然之举。首先,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学历继续教育新形势下的需求。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的差异性需要管理模式可以更为人性化、更具灵活性,而学分制恰恰满足了此需求,因为学分制所要求建立的科学管理模式能更方便地对教学管理进行调整与控制。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强学历继续教育的创新发展。于高职院校而言,学历继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部分。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职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注重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成果并提升其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所面临的紧迫性课题。随着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多样化,高职学历继续教育必须随之调整其教学模式使之与社会的发展、学生个体的发展相适应。由此,新形势下,学分制改革是高职学历继续教育必须解决的紧迫性任务。

(三)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是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

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适合高职学历继续教育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多样化、选择个性化的需求。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学习的需求与进度也不同。高职学历继续教育的学生构成多样化,他们的知识背景不同,学习的针对性更强,因为他们会根据实际工作、根据生活需要,明确自己想学什么专业、想读什么课程,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同时,他们的学习基础不同,在学习进度中接受新知识的进度也快慢不一,故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正是他们所需要和乐意接受的教学方式。目前,较多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管理却是忽视了该群体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多样性、差异性。因为在实际的学历继续教育过程中,更多是在普遍、传统的教学管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由此,学分制的灵活模式更为适应并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与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的实施现状

(一)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视不足,改革目标任务有待明确

高职院校在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分制改革中,重视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首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重视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有相关明确的规定,对高职相关的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分制改革有明确的任务与目标。可在现实中,大多高职院校却重视不足,仍满足、止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尚未启动学分制改革等相关工作。其次,学分制改革工作未能贯彻落实。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体系未搭建、制度制定不成熟、教学资源不充分、改革推进有阻碍进度慢等现实困难存在,使改革工作难以推进或停滞不前。

(二)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体系不成熟,难以贯彻实施

学历继续教育课程学分体系是学分互认、转换认定的基础。学分体系搭建与否,直接影响学分制改革成功与否。首先,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学分制互认存在客观瓶颈。第一,各类型学历继续教育在学分制改革的进程是不一致的,有些高职院校或培训机构完全没有实施学分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上也存在差异。没有实施学分制,缺少这个前提和基础,学分制改革中的学分互认与转换更不可能得到实施,所以校级、培训机构之间有没有学分互认和转换的基础是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的客观瓶颈问题,也是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难以实施或成效不大的客观因素。第二,不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不同培训机构在学分互认和转换的实际操作中,没有统一、详细、灵活的指导性规则。没有操作规则,如何认定、如何互换等问题接踵而来,简而言之即可操作性薄弱,不知如何实施。其次,校内学分互认力度不足,实施过程中存在关系未理顺。学分制改革,从顶层设计到操作层面缺乏整体制度保障。在高职院校中,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分制改革需要顶层设计统筹、制度保障,改革方可以自上而下贯彻实施。顶层设计缺失,学分制改革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难以打通,改革难以推进,改革之举,制度先行。制度是学分制改革的保障,是学分制改革必须制定的规程与细则,最为直接的是学分制改革如何实施、如何推进,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必须也是紧迫的。

(三)学分认定与转换规则不成型,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学分制实施,必须有明确的实施细则,即什么学分可以认定、如何认定、学分如何转换、转换的规则为何,这些具体实施的细节问题需要明确且必须规范,否则学分制改革将无法实施或效果会不尽如人意。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在学分制改革的进程中受阻,缺乏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细则,同时学分互认和转换的范围与操作流程也尚未明确,当这些细则界定不清晰、不规范的时候,学分制改革无法实施,结果是失败的。

三、高职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的实现途径

(一)构建学历继续教育学分体系

首先,抓好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学分制改革的工作。改革招生制度、优化培养方案、实行选课制度、拓展与优化课程模块、学分认定与互换的实施细则与标准、学业监控与预警制、评估与考核机制等形成一体化的学分体系,通过科学统筹、合理实施、有效执行加强对学分制改革的全过程、多方位的管理与操作,为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打下基础。其次,修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实现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的有力保证。针对学分制改革做相应的教学计划的修订,在学分制细则和课程结构上不断调整和改进,从必修课程到选修课程,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体系优化上做实质性的变革,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更充分体现学分制的优越性。再次,建立成绩考核标准。

(二)制订完善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首先应以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充分考虑满足并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重塑各专业合理、有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首先,高职院校要进行全面的职业岗位实用知识需求分析、能力体系所需的知识需求分析,以及自我发展的知识需求分析来合理、科学构建知识结构;其次,高职院校要充分分析学历继续教育学生群体的个性差异与学习特点,设计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方案。

(三)跨部门、跨专业联合,丰富学分制课程资源

学分制改革需要有开放的课程体系,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改革实施的效果。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的课程资源途径多元,有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产教融合的校企开发,也有相关权威教学资源库的课程资源等,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已经成为了高职学历教育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学习途径,所以需加强、丰富线下的课程资源。而实际上,这个课程资源的丰富路径需要打通许多关键环节,如校际之间的课程同步与共享、校内的横向跨部门与纵向的跨专业互通,从课程标准、学分认定与互换的一致性与公平性等,在保证课程资源丰富的同时也要保证有效性与标准度。

(四)制订适应学分制改革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高校学历教育范文5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继续教育在高等院校特别是在重点高校往往处于边缘地位,高校领导与教授们对于承担继续教育功能的学院往往定位为是在学校品牌下创收的工具,认为继续教育提供的是低层次、不规范、不系统的教育产品,甚至认为继续教育与重点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背道而驰。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有限,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上的体制机制和功能定位上的局限性。2003年,清华大学在高校继续教育领域跨出历史性的一步,主动停办成人学历教育,将非学历培训作为今后继续教育发展的唯一主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已成为国内高校非学历培训的标杆与龙头,培训年均产值已达到10亿元数量级。随着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示范效应的显现,全国各高校特别重点高校也纷纷开始把非学历培训作为继续教育的重点来发展和推进。大家都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成人学历教育(包括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函授等)生源必定逐年下降甚至趋于枯竭,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重点必然是也只能是非学历教育。

二、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的SWOT分析

非学历培训是个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领域,目前社会上从事非学历培训的机构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除了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在专门从事非学历培训之外,高校的部分学院(特别是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等)依托其专业优势也在从事与其专业领域相关的非学历培训,当然数量更多的是社会上各种培训公司和管理咨询机构。不可否认的是,非学历培训不仅是个完全市场化的领域,而且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卖方市场。可以提供非学历培训服务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以及众多专业学院,只是有培训需求的客户可以选择的众多培训供应商之一。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非学历培训市场中脱颖而出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并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对于在高校中从事非学历培训的机构与人员来说,就必须在对自身进行SWOT分析(S-Strengths,优势;W-Weakness,劣势;O-Opportunity,机会;T-Threats,威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高校非学历培训工作的功能定位和办学模式。

(一)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的优势与机会

非学历培训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相比于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而言,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在学校品牌、学科与师资、教学设施与文化氛围、平台与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这些优势也正是高校非学历培训今后发展的机会所在。

1.高校的品牌优势

高等院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多年来在从事高等学历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有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目前全国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的高校不下百家,但真正具有较大市场份额和社会影响力的不足二十家,其中能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领域排名稳居全国前三位的分别是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这与清华、浙大、上海交大三家名牌高校在全国高校中的综合排名总体一致。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于2009年3月成立,由原上海交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整合而成。这两大学院在合并之前都以从事成人学历教育为主,兼具非学历教育培训功能。2010年4月,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组建培训部,在学院“融合、转型、发展”的发展战略指引下,全面整合原成教学院、原网教学院从事非学历培训的人员和资源,非学历教育培训正式被纳入学院发展的重点。201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内主要从事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本)为主的原技术学院并入继续教育学院,更名为七宝基地,成为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培训(留学桥项目)的教学基地。经过近四年的发展,交大继续教育学院的非学历培训产值已从2010年的约5600万迅速增长到2013年的约1.6亿,连续三年稳居上海交通大学各大学院非学历教育培训产值排名第一位,并逐步建立起经济管理培训、金融培训、党政干部培训、国际教育培训、职业发展培训、IT培训等六大领域培训品牌,每年受训学员约3万名,学员遍及全国各省市乃至港澳台地区。这些学员参加完培训,不仅可以更新知识提升能力,而且在考核合格的情况下还能取得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颁发的非学历教育培训结业证书,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友,这对广大学员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荣誉。继续教育学院很好地运用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名校品牌优势,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非学历教育培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高校的学科与师资优势

所谓“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高等院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积累了多年学历教育的办学经验,在学科建设和师资储备上具有社会其他培训机构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主要取决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团队。高校依托于强大的学科和师资优势,往往能在激烈的培训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一方面,高校在教学和管理上的规范性更能赢得受训单位和学员的信任,另一方面,社会上各种类型实战派的师资(包括政府官员、企业高管、社会知名人士、职业讲师等)也更愿意到高校平台上来分享经验、展示才华。另外,高校与企业还能通过培训合作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合作,高校能够利用自身强大的科研力量为企业实现产业转型、产品升级以及人才开发与储备,而企业也能够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将高校的先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过程中,始终把课程研发设计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推进。经过几年的积累,目前学院的培训师资库中已储备了经典学院派和社会实战派两大类型近千名师资信息,其中各项目聘任的经典学院派师资主要来自国内外各大名校的教学名师,除了上海交通大学本校,还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名牌综合性大学的教师在学院培训部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组中担任讲师。学院派师资的讲课特点是内容体系性强,语言逻辑性强、与最新的学科动态和热点结合紧密等。社会实战派的师资则主要包括国内各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官员和研究人员、大型国企和知名外企、民企的高层管理人员、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知名人士和各专业各领域的职业讲师等。实战派师资的授课特点是课堂互动性强、语言感染力强、案例丰富生动等。学院派师资与实战派师资各有所长,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越来越多的学院派师资也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且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而实战派师资也在逐渐提升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两者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的项目团队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中,会根据受训对象的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搭配,能较好地满足各级各类培训班学员的实际需求,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3.高校的教学设施和文化氛围优势

高等院校特别是百年名校能够吸引各级各类非学历培训班学员纷至沓来的,除了品牌和师资优势,还有其先进的教学设施、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幽雅的学习环境。相比于社会机构安排的教学场地,在高校参加学习培训,能让受训学员重新体验回归校园的感觉,在高校的知名校友以及历史建筑的趣闻轶事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主要在徐汇校区和七宝基地开展,其中金融、经管、干部等几大类培训主要以徐汇校区的教学场地为主。徐汇校区是上海交大的主校区,不仅地处上海繁华的徐家汇商区和国家4A级景区,交通极为便利,而且还是国内高校中唯一保留完整且在正常使用的建校初期的老校区。徐汇校区内有上海交大校史馆、有学长题词的纪念碑、有钱学森图书馆(部级),还有数幢保存完好的优秀历史建筑,这些都充分传递出百年交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能在徐汇校区举办非学历教育培训,也是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得天独厚的重要办学优势。

4.高校的社交平台和校友资源优势

高等院校特别是名牌高校的校友资源,是高校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另一个重要优势。参加非学历培训特别是高端培训的各类学员,除了想在培训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启发思考等学习方面的诉求之外,还有结交朋友、扩大人脉、资源对接等社交方面的诉求。高校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校友资源,是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望其项背难以企及的。上海交通大学依据院系、届别、生源地、就业地等元素将历年的学历教育毕业生分类管理,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总会和各院系校友分会、各地区校友分会。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不仅成立了同学总会,还以各培训项目组(主要是稳定的公开课项目)为单位分别成立了项目同学分会。学院同学总会和各项目组同学分会除了组织校友举行年会、论坛、沙龙、游学以及各种公益活动、联谊活动之外,还为有个性化需求的校友进行项目对接、资源对接等后续服务。目前,继续教育学院下属的中国创富联盟、百年财富俱乐部、新儒商联盟、上海创赢财富俱乐部、电商连锁联谊会、老子书院联谊会、金融财富俱乐部等一批同学分会和项目组俱乐部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今后,学院同学总会将更好地为广大校友提供社交平台和资源对接服务,使非学历培训的各级各类校友对上海交大和继续教育学院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二)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的局限与挑战

尽管高等院校在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中具有诸多社会培训机构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但同样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局限。目前高校非学历培训普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观念与定位问题

在我国多数高等院校特别是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的名牌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尚未真正普遍地被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中,高校管理者对继续教育在高等院校服务社会使命中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足,较少将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培训定位在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做贡献的高度。反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继续教育已走到了时展的前沿,哈佛大学每年有约12000名学生在延伸学院(即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一门或多门课程,该学院共有65个学科领域共570门课程可供选择。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对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培训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2.体制与机制问题

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是行政化管理的体制,无论是在高校专事非学历培训的继续教育学院,还是从事与其学科相关领域培训的专业学院,都必须接受学校的行政化领导,特别是在人事和财务两方面受到学校管理体制的约束较多,自主性不强。高校管理上的行政化与非学历培训的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冲突和矛盾,而社会培训机构在体制机制上则有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灵活性。可以预料的是,高校“去行政化”必然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如何在目前高校的行政化体制下寻求继续教育尤其是非学历培训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上的突破,将是未来高校非学历培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3.人员结构与素质问题

目前在高校体制内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的员工,大部分都是从教务或教学岗位上转型而来,由于受到自身专业和从业经历等因素的局限,以及长期在高校体制内工作造成的惯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使得这些员工在非学历培训项目课程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方面存在较大欠缺。高校非学历培训中的企事业单位内训项目,大部分都还是委托单位慕名而来,高校主动去开发开拓的比较少,这归根结底还是高校人员市场开拓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无论是继续教育学院还是涉足非学历培训业务的专业学院,要在高校现行人事制度框架内解决培训工作人才队伍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就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而言,目前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的员工总数已超过100人,其中拥有学校体制内各类编制的员工不足20%。

4.高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竞争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最大的市场竞争对手,与其说是社会各类培训机构,不如说是其他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的部门以及本校内部涉足非学历培训业务的学院。由于高校和社会机构在实施非学历培训项目时会存在明显差异,前者规范后者灵活,有培训需求的单位和人员往往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选择。倒是风格特色相近的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内部涉足非学历培训业务的学院之间,为了争夺客户可能会采取低价策略或贬损对手等恶意竞争手法。整个高校非学历培训领域还有待规范,良性竞争的局面还有待培育。就上海交通大学非学历培训而言,外部有力的竞争者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名牌院校,其中形成最直接竞争关系的是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两个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名校。就上海交通大学内部而言,除了继续教育学院是交大体制内从事非学历培训的主力军之外,学校内部还有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高级金融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法学院、船建学院、农生学院等在从事与其学科相关的非学历培训业务,这些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之间在培训业务上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交大校内尚未真正形成“1+X”的非学历培训办学格局。

三、高校非学历培训办学模式探索:自营与合作相结合

高校在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中普遍存在观念与定位问题、体制与机制问题、人员素质与结构问题、高校之间及学校内部竞争等诸多局限和挑战,要想充分发挥高校举办非学历培训的优势而克服局限弥补短板,高校非学历培训办学机构就需要在办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目前国内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在自主经营一部分高校本身擅长的非学历培训项目之外,与社会上具有一定市场开发能力和正规培训资质的机构合作办学,高校主要提供培训品牌、师资与场地,社会机构主要负责客户开发和市场推广,两者优势互补,合作双赢。以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目前学院培训部下设金融与管理培训中心、干部培训中心、国际教育培训中心、职业发展培训中心、EDP研修中心、定制内训中心等各个业务主体,共开设经管类公开课项目约50个、留学桥项目约10个、职业资格及IT类项目约20个,平均每年为全国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量身定制的内训项目超过100个,所涉及的非学历培训业务几乎涵盖了各个行业各大领域。学院在发展非学历培训业务中坚持自营模式与合作模式“两翼齐飞”的方针,充分发挥两种办学模式各自的优势,并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截至2013年12月底,学院共有37家合作办学机构,其中经管类共25家,职业及IT类3家,国际教育类9家,这中间90%以上的合作办学机构已与学院稳定合作三年以上,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诚信宣传、规范办学、热情服务,为学院在短期内实现培训产值的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学院完成非学历培训产值约1.6亿元,其中自营产值约占35%,合作产值约占65%,合作办学项目与自营办学项目两者实现了良性互动、均衡发展。绝大部分合作机构在与学院合作办学过程中,能充分尊重市场化规律,发挥公司体制在人事聘用和财务结算上的灵活性,较好地弥补了在继续教育学院在高校体制内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的诸多局限。当然,在高校非学历培训的合作办学模式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高校与社会机构在办学理念、办学目的、办学风格上存在差异,特别是社会培训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可能发生不诚信不规范的违规行为,比如可能会在招生环节中虚假承诺、进行隐性招生或连带招生,在教学环节中更换师资以次充好,在财务环节私自收取学费、擅自提高或降低学费标准等。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一方面坚持自营模式———合作模式“两条腿走路”原则,充分发挥合作机构在市场招生能力和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合作办学模式的风险防控意识,逐步完善对合作办学机构的日常管理制度。目前,学院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非学历培训项目组管理规范”,包括市场管理规范、财务管理规范、人员管理规范、宣传及广告管理规范、教室管理规范、俱乐部(协会)管理规范等,每年底进行修订更新,这些管理规范适用于学院所有自营项目组与合作项目组。另外,学院在合作方的遴选、考评、奖惩、退出等环节中,有严格的制度设计和流程管理,确保将合作办学的风险控制在最低。

1.合作机构的遴选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逐步健全合作机构引入审批制度。学院每年初“培训项目引导目录”,指导新合作方的审批和新项目的立项,原则上不引入与学院原有项目同质化相冲突的培训项目。新引入的合作机构,必须有培训行业三年以上从业经历且无任何违规违纪等不良信誉记录,必须经由学院培训部总监会议答辩审核,项目负责人有高校工作经历的优先引入。

2.合作机构的考评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产值与质量并重,规范与品牌优先”的原则,逐步建立合作方综合评估机制。学院根据培训项目的不同类型和性质,制定弹性考核标准,鼓励发展有特色、可持续和有潜力的项目。对于上海交通大学非学历培训品牌项目和大项目,采取保护政策,优先发展并在政策和资源上做适度倾斜。每年底学院对合作机构在综合评估基础上进行排名并实行末位淘汰,保持学院合作办学机构存量和流量上的平衡。

3.合作机构的奖励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差异化人性化”的原则,建立公平合理、行之有效的奖励措施。学院目前对合作机构采取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奖励措施,主要包括年底产值返点奖励、年度优秀项目组评选与表彰等,对合作期限长、产值大、信誉好的机构,还在财务结算周期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4.合作机构的退出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优胜劣汰,动态平衡”原则,建立有差别有层次的惩戒与退出机制。对于在合作办学中有重大教学事故或其他重大违规事件的合作机构,将直接予以解约清退,并责成妥善处理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与学院发展方向或整体目标不相符合的合作机构,合作协议到期后就不再续约,双方配合善始善终处理好项目扫尾工作;对于连续两年未完成产值指标的合作机构,协议到期后不再续约,建议转化为招生机构继续与学院进行合作。除了对合作办学机构进行引入、考评、奖惩、退出等一系列流程管理之外,学院还定期召开合作机构负责人会议,定期对新合作机构的员工进行培训,加强合作方负责人及普通员工对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与合作方的日常相处中以诚相待,把合作伙伴当做朋友来交往和相处;想方设法、设身处地为合作方排忧解难;充分调动学院资源,为合作方多做加法;让大的合作机构在保持产值稳定基础上创建培训项目品牌,让小的合作机构在风险可控基础上培育壮大。

四、结语

高校学历教育范文6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校外教学点;规范管理;内涵建设

成人高等教育校外教学点,即函授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的组织机构,是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4]。校外教学点是解决工学矛盾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下的产物。学校能够用较少的投入来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开拓成人教育的发展空间,弥补学校教育硬件资源上的不足,实现高校和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降低教育成本,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生能就近学习,避免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而放弃学习,兼顾工作,一举两得。然而,成人高等教育校外教学点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5-6]。明确指出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强内涵建设。内涵建设是新时代成人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对校外教学点的规范管理则是内涵建设最重要的一环。

一、校外教学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点的办学定位不够明确

教学点在办学方面往往重招生,轻教学,导致招生数量很多,质量管理却很薄弱[7-8]。这样的定位会造成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下降,影响高校的社会声誉。教学点重招生的原因无非是利益驱动。有的教学点为了扩大招生规模会虚假宣传、虚假承诺,利用中介违规招生,出现“点外点”的现象。更有甚者,未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学生的学费、代办费等,扰乱正常的招生秩序。这种只顾利益而不顾教学的后果会使学校口碑下降,影响后续招生。因此,办学定位不明确会造成成人教育不能良性、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二)教学督导困难、教学质量难以监控

教学点往往不会设在本地,基本都是跨市设置,有的甚至会跨省设置,导致主办高校很难定期实行教学督导,即使进行教学检查也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现问题[9]。这样的督导漏洞就很容易让教学点产生放松的心理,从而对教学质量更加不重视。

(三)高校管理人员少,教学点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一

教学点管理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在管理人员身上。主办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一个人就可能要集招生、学籍、考务等工作于一体,事情比较繁杂,没有过多的精力去顾及各个教学点的管理。另外,聘用人员素质可能参差不一,特别是在招生过程中,如果把控不严格,很可能会出现乱承诺、乱收费的现象,造成混乱。特别是如果出现点外点的情况,分支的管理老师更是难以把控。

(四)教学资源不多,教师队伍水平不高

在教师聘任方面,教学点的自有教师和聘用教师整体水平不高,鲜少拥有高级职称教师,有些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另外,教学点为了压缩课程,随意让老师增减教学内容,甚至更改教学计划,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以上都是校外教学点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问题虽然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在办学过程中依然屡禁不止。主办高校如何创新工作方式,推进校外教学点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是成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如何规范管理校外教学点

(一)增强教学点意识教育

教学点之所以明知故犯,存在很多违规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工作人员成人教育的教育功能意识薄弱。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现代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人们不能只为了学历而来学习,而要真正学习到知识后才能拿到相应的学历。教学点管理人员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在管理过程中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遵循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目的。高校需要对教学点进行意识教育,不断督促他们以培养新时代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的,确保教学点朝着健康、持续的发展方向而努力。

(二)从招生源头抓起

教学点管理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招生。只有严把招生关,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管理中进行规范管理。现在,有的高校已经开始和函授站签订规范招生责任书,从而让函授站在招生过程中担起责任,一旦出现任何不规范的行为,学校可以对函授站进行约束,甚至是取消函授站的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函授站在招生时更加规范。

(三)严密实施中间管理过程

把控好招生环节后,就是对中间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一般有三个方面:教学管理,成绩管理和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是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每学期的上课安排,并报备学校,如在实施过程中有时间变动,及时和学校申请;成绩管理是在学期结束后给学校提供纸质成绩及试卷,如果校方有成教管理系统,就及时将成绩录入系统;学籍管理是如有学生在学籍上有任何变化,及时向学校提供相关材料,更改学籍。学校把控这些环节主要是通过不定时抽查函授站上课情况来实现的。如在上课期间无人上课,则需对函授站进行警告。警告无用的话,学校需对函授站做出一定的处罚。在成绩管理方面,纸质成绩和电子成绩需要一一对应,纸质成绩上必须有任课老师的签名。如需补考,则需要在补考之后将成绩及时报送至学校。学籍管理方面,学生如有姓名、身份证号、专业等方面的学籍异动,学校需仔细审查变动资料,留好档案。

三、校外教学点如何进行内涵建设

校外教学点的规范管理除了制度上的规范,新时代还提出了进行更加深刻的内涵建设的要求。教学点必须依托高校的优质资源,深化成人教育理念,培养自己的优势专业,打造自己独有的品牌效应。如果没有特色的成人教育理念,成人高等教育将缺乏生命力,从而失去竞争力。由于成人教育的独特办学定位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点的办学方向就不能延续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而必须创新实践方法,从社会应用角度出发,适时地进行自我改造,形成自己的独特办学方法。另外,教学点需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特色,重点发展一些能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专业。打造重点专业比“全面开花”更能体现教学点的优势,也能更好地分配招生资源。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内容,成人教育的内涵建设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特别是校外教学点,作为学校的社会资源,就可以利用一些现代手段来更好地服务学生。如加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教育模式的开发与应用。成人教育的主要对象为在职的工作人员,与高校教育对象不同,成人群体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与在校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基于成人群体进行的教育也具有特殊性。成人教育具有时空分离性,工学矛盾突出,学习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等个体差异性十分明显,面授上课的模式很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甚至只能满足小部分人的需求。因此,远程线上教育对成人来说更为合适。校外教学点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开发线上教育,有效地提升竞争力。总之,校外教学点的规范管理需要主办院校和教学点共同努力。主办院校要做好监督工作,校外教学点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共同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农萍萍.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思考:以右江民族医学院成教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3):100-101.

[2]陈琳,罗飞,张雪芹,许学敏,张振明.加强高校校外教学点规范管理的问题剖析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2018,32(10):24-26.

[3]林芳,李军,罗红,侯巍康.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实践与探索[J].继续教育,2018,32(8):3-5.

[4]宁靓.“本性回归”视角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8(5):19-21.

[5]李鹤飞.学习型社会视域下成人教育内涵建设刍议[J].继续教育研究,2017(9):50-52.

[6]陶锌其.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管理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6):118,71.

[7]王鹏,谷振亚.成人教育校外工作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6(16):51-53.

[8]李晓偏.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校外教学点管理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5(24):54-55.

高校学历教育范文7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学籍管理;发展

高校继续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石,多年来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放管结合、服务优先的继续教育办学背景下,作为继续教育主要服务窗口的学籍管理制度和保障建设,也日趋迫切。强化高校办学主体责任、推进信息公开、管理过程网络化服务化成为高校继续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学籍管理指的是从新生入学报道获得学籍到毕业期间整个在校学习的过程的管理。为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严格的学籍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籍管理在严谨度和规范度上还有所欠缺,学籍管理应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弥补原有模式的不足,以提升管理效率,更好地满足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需求。

1目前高校继续教育学籍管理的主要内容

1.1高校继续教育新生学籍的电子注册

首先要落实新生学籍的电子注册工作,即新生入学前,学籍管理部门首先在信息化学籍管理平台上,提前将学生基本信息导入系统,以便新生入学时能准确地将学籍信息和学生对应起来,确保信息的准确有效性。需要重点强调的一点是,新生的电子学籍的录入必须与全国成人高考报名时的学生信息保持一致,不能擅自改动,以保证新生电子学籍信息的准确性。为了保证新生电子学籍信息录入的正确性,要反复审核,做到学生学籍信息的准确无误。

1.2在校学生的学籍变动问题

高校学生的学籍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管理过程,具有技术性和政策性的特点。因此在学籍管理过程中需要严格地按照要求来完成各项管理工作;另外,在学籍管理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学生学籍异动情况,例如退学、休学、转学、转专业等。如学籍电子信息不能及时地跟随学生的情况进行变动,就有可能造成学生提前毕业或者不能毕业的情况。在具体实施学籍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对学籍异动情况进行及时处理,准确掌握学生学籍的变化动态,对学生学籍变化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监控,以保证在校学生的学籍信息的准确性。

1.3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资格查询

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高校学历教育而言,毕业资格与学士学位资格作为保证高等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学籍管理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既维护了国家学历制度的严肃性,也保证了学生毕业的合法权益。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学籍的信息化管理的严谨度,是保证高校继续教育能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

2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籍异动造成管理压力较大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生源绝大部分来源于社会,在职学员与全日制学生相比,其学籍管理难度较大。学生转学、休学、退学等原因产生的学籍异动时常发生,继续教育学籍管理日常工作更加繁复。

2.2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社会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总量巨大,相较于传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教育主管部门针对继续教育的相关管理制度研究不足,尤其是学生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很多院校继续教育直接将本校全日制教育的学籍管理制度稍作修改就直接使用。但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不适应的地方。

2.3继续教育学籍档案信息不完善

高校继续教育学生学籍档案材料的残缺不全是目前学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籍档案记录着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学校或者工作单位直接获取该学生的基本信息,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在职学员对于数据信息填报并不重视,这就容易造成原始信息的疏漏和错误,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目前高校继续教育学籍档案的不完整性,也是档案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4学籍管理工作的强度、难度较大

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继续教育规模稳步增长,继续教育学员数量不断增加,学籍管理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不断增加,常规的学籍管理工作已经让工作人员自顾不暇,更不要提学籍管理思维的提升和改变了。

2.5学籍信息管理平台不够完善

国家鼓励和支持高校发挥平台、系统、大学优势。建立政府统筹主导、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开放共享、产业教育融合的继续教育办学体制,地方高校本身就肩负着服务地方的办学职能。因此,依托高校雄厚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完善网络平台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并逐步向在校生、毕业生甚至全民开放,也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个信息科技发达的社会,借助网络平台,信息的统一管理方式变得简单易行,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在加快。目前各行各业都采用本行业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模式,这对于减轻纷繁复杂的工作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也针对学生的学籍管理建立了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助查询学籍信息、学号、课程设置、考试通知和考试成绩等信息。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学籍信息管理人员来说,都是非常方便的。但大多数高校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已经使用很多年了,缺乏后期系统的维护和更新,造成系统速度慢、系统的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然而信息系统的不完善又给学籍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另外,高校设置的学生自助学习的网络平台,这对于社会在职人员来说也是很人性化的,他们没有固定的时间学习,只能依靠下班后的碎片时间来学习,依靠自助学习网络平台,他们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但因高校的自助网络学习平台缺乏专业的网络维护人员定期进行维护更新,造成网络系统速度慢,加长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时间对于在职人员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因此,高校应该完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和自助网络学习平台,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网络速度的加快,能减轻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也能给学生的自助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

3促进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学籍管理发展的措施

3.1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提高学籍管理水平

学籍是一个学生从入学信息注册到修完全部课程并办理毕业的整个过程中进行阶段性和全过程的质量考核和管理方式的总称。学籍是一个学生身份的象征,也是体现国家法律法规的严谨性的重要表现。从目前情况看,许多高校的学籍管理还处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高效模式转化的转型时期,高校应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结合本校日常管理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制定学籍管理制度,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既保证教学秩序规范,又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

3.2加强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

新形势下,高校的学籍管理离不开优秀的学籍管理团队,为了提高学籍管理水平,高校应当完善信息化学籍管理平台,同时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定期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系统性专业培训,使之能胜任并做好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同时保证高校继续教育学生的合法权益。

3.3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目前,我国的各大高校都建立了针对继续教育学生的网上管理平台,学生可以查询学籍信息、学习过程及考核成绩,但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的统一信息管理平台还不完善,目前还不能完全不使用传统的学籍纸张管理方式。从继续教育学生的特点出发,开发出一套适合于管理在职人员学籍、档案的信息系统,将给高校继续教育学籍管理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一方面,减轻了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使学生的学籍信息不致错漏,并及时有效地更新学生的学籍信息;另一方面,无纸化的学籍管理办法更加环保,避免了纸张的浪费,也减轻了纸张的保管难度。

3.4学籍管理工作中要强调以学生为本

高校的继续教育不同于全日制的普通高等教育,特殊性就在于生源的复杂性,多是社会在职人员,由于学生彼此之间学习能力相差较大、学习的目的各不相同、工学矛盾等原因,给学籍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但是高校在学籍管理的工作上,还是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以学生为本,尽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另外,高校还应积极做好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的宣传工作,让学生认识到学籍信息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来完善自己的原始信息,保证学籍信息的完整性。

4结语

目前,在教育培训行业,高校继续教育的方式进行得如火如荼,很多已经出了校园、步入社会的成人,都选择了高校继续教育来继续提高自身素质,但目前在高校继续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高校学籍管理的工作。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有效地保证学籍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对于高校成人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宁爽.学籍管理系统中计算机数据库数据调用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6):3-4.

高校学历教育范文8

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是研究的热点与实践难点。近年来,以讲述历史的方式,弘扬传播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为目标与内容的央视节目《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为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启示。作为一所汇集各路精英教师(学者)的“开放式大学”及其“历史科目”,其“教育教学”成功之处在于:

1.合理的定位。以讲述我国著名的历史内容为载体,在专家、学者和广大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2.注重名人效应。讲师们都是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大腕”,通过《百家讲坛》,实现了日常普通老百姓聆听到他们讲座的心愿。

3.语言通俗易懂,表达幽默风趣,一改历史语言中艰涩难懂的术语、文言。

4.选题的“可讲性”,史文学类题材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同时也突出时代性。

5.多种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讲座提纲制作成课件,演讲时投影演示,图、文、语、手势同步进行,立体感强。

电视节目和历史教育教学固然有区别,但在如何有效地传播历史文化的宗旨上却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历史教育应借鉴《百家讲坛》的有效经验,找准历史教育的目标定位,从课程体系到治学态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改革。一是要借鉴其合理定位,明确历史教育的目标。要明确区分非历史专业的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专业教育课程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二是要借鉴其多元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尽量减少照本宣科,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引用的材料、图片、文字、声音等通过多媒体设备传递给学生,让历史知识“活起来”。三是要借鉴其“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现在高校的历史教学,限定性的结论太多,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少,固定的结论又让学生对历史产生逆反心理。倡导学术自由,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在允许范围内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构建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推动高校历史教育发展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开发。因此,要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鼓励学生围绕教学难点与社会热点,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其性格、爱好、知识面等方面差异,自由组合、组建成不同的历史学习小组,注重自主学习与分组合作学习的高度联动。

2.利用网络技术,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教育技术具有生动性、即时性等便捷性优点,这种手段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跨越时空提供声、像、文等信息的历史“再现”,让学生在课堂中也能领略到声音、图像带来的历史冲击力和历史厚重感,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历史故事会镌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的历史观、想象力、知识面同步得到提升。此外,以网络教育为依托,构建历史教育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平台,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探索。

3.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拓展研究性教学方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能让教师更好地传播知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也是不争的事实,导致大学生历史意识和表达能力不够。因此,要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鼓励大学生在历史教学与历史体验中,进行研究型的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开设“历史沙龙”、“寻根问底”、“以史为鉴知天下”等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研究型的学习,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带着思考去学习,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自身历文献阅读能力、质疑能力、论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