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级管理范例

风险分级管理

风险分级管理范文1

关键词:化工企业;安全影响因素;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化工行业的迅猛发展,安全生产工作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频发的化工生产安全事故一方面造成了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另一方面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不管是化工行业的经济运作,还是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安全环保形势,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威胁。基于此,为了完善化工行业安全管理体制,增强抵御危险事故的能力,降低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有必要在化工行业中建设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双重预防体系(简称“双重预防体系”),进一步夯实化工行业的安全基础,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1影响化工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即化工生产原料与产品、化工生产设施设备、人员素质以及化工行业生产管理体制等的特点[1]。

1.1化工生产原料和产品的特点

化工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与生产的产品大部分存在易燃易爆易腐蚀等特点,危险性较高,且在生产、存储以及应用环节具有较大风险,若出现原材料或生产产品泄漏等情况,将面临巨大的人员伤亡以及较大的财产损失。

1.2化工生产设备设施的特点

化工行业的仪器仪表工具大多长期处于高温、高压等情况下,有些设备设施工具或者管道材质不具有充分的耐腐蚀、防火防爆以及耐高温特性,也存在组装质量不符合规范的现象,出现“跑、冒、滴”等难以避免。

1.3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化工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众多,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据统计,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金属冶炼和烟花爆竹等5个行业约1 800万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达到34%,其中只有20%左右的人员接受过正规职业技能培训,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大约10个百分点。此外,化工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紧缺也成为制约化工行业安全发展的重要因素。

1.4管理体系欠缺

化工行业的迅猛发展凸显出的安全生产问题,背后是管理体系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不适应与不健全的问题。管理体系滞后、管理手段落伍、管理方法不当,难以实现对全方位生产系统化的有效管控,表现出来的就是事故频发多发。再加上领导层对安全生产问题没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外行人指挥内行人的现象多发,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致使化工行业安全难以保证。

2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措施

2.1科学合理的辨识评测风险等级

化工企业要针对本企业类型和特点,制定科学的安全风险辨识程序和方法,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要科学合理地辨别并评测风险要素的等级,形成分级管理。

2.1.1 要全方面、全流程检查风险点,涵盖厂区全部的大小设备设施、环节以及各个场所

风险点精细划分应按照“大小合适、方便分类、作用单一性、容易管控、范围明确”的标准[2]。风险点能够从运行车辆、设备以及检修车间等众多方面开展区分。另外,对操作行为与作业项目等风险处展开分类,应该具备生产中整体常规与非常规情况的作业项目。

2.1.2 风险辨识与评价

1)辨识内容。对风险处具备的危险源头开展判断,判断应该涵盖风险处所有的设施与作业项目,同时积极思考不一样情况与不一样背景下造成的负面作用。2)辨识依据。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条例、要求标准,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与操作程序,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件。3)辨识措施。安全检查表法针对设施和设备、环节、场所或者地区等风险点,使用安全检查表法展开准确判断。安全检查表法视为依照相关规范,针对工程、制度中早已了解的危险类型、规划问题以及与技术设备、操作行为及管理有关的隐藏危险性和有害性实施一定的判断检查[3]。使用安全检查法对部分设施设备、流程以及场地等实施判断,以各种配置、环节以及区域依照功能或是框架分为若干检查项目,对于每个检查项目,逐一列出检查要求,依照检查要求逐项检查并且明确不切实要求的状况与结果。这样能够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井然有序,进而提高工作成效,加强管理质量[4]。

2.2健全风险告知体系

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在明确了部分风险要素的等级后,就需积极而主动地将部分风险要素以及其等级告知企业有关单位与对应的组织。要尽可能地扩张警示范围,深化警示成效。通常而言,扩张警示首先可以让全部人员都深刻了解化工企业的风险要素的客观情况,进一步使所有人员了解风险相关知识,学会如何辨别安全风险,并且进一步有效把握风险、降低隐患的有关技能,最终提高各个阶级与岗位人员的安全意识。此外,还需要化工企业的职责单位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主动、积极地贯彻企业各项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并且精细划分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以使安全责任贯彻到具体的人或者岗位中,这样才可以实现责任落实横向到到边、纵向到底,增强企业消除隐患的能力[5]。

2.3制定管控措施

合理的管控措施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管控对策的有效性应表现在解决化工企业的真实问题以及消除化工企业的风险隐患的能力上。为了使管控举措掷地有声,在创建之时就需要按照多种风险要素的特征,开展任务明确的、合理的划分,以确保管控对策可以有效针对详细的问题,实现高效的处理,并且在运行过程中可以较好地贯彻,这样才可以避免安全管控对策的表面化与形式化。此外,管控措施会随着生产特点与环境以及风险、隐患的变化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且僵化的,为确保企业的安全发展,需要及时更新管控举措。

 3结论

风险分级管理范文2

人类生存及其生存过程中所有行为和环境的交集必然构成一种传播,而风险社会特有的社会环境状态,自然就构成了风险传播的情境,其中必然有着社会公众在传播流程中特有的认知和行动轨迹。了解这些传播机理对进行风险管理有着确切的指导意义。

(一)风险情境中的传播机理

所谓风险传播情境是指组织信息传播过程中,自然也包括组织风险信息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群体中的特定公众群体的影响力、关注度和行动效能的实际表现。对风险传播情境的认识是基于美国传播学者格鲁尼格和雷佩的“情景理论”。他们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作为描述关系的重要指征,是对信息传播研究的重要贡献。在社会传播中,“并不是利益相关者群体中所有的人都将同等地与组织进行交流……这些公众是协亚群体,他们的传播行为或多或少地更为活跃”,这段话清晰地描述了信息传播,尤其是风险信息传播中所存在的传播情境问题,也即,公众群体是一个很庞大的各类人员的集合体,其中既有愿意主动搜集和处理相关组织或某一特定事件信息的人,也有常常是被动接受处理信息的人。进一步来说,在特定风险信息面前,那些利益相关者群体中的积极主动了解信息、处理信息的人,对危机事件及风险信息的关注度、影响力和行动效能比其他人要强烈得多。这一理论为我们了解风险传播的人际特点并有效处理风险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该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成果是,传播情境会有三个变量“决定什么时候公众将搜集和处理与某一事件的信息”。其一,问题认知。此变量是指“面临一个问题的公众群体首先必须意识到它并认识到它对他们的可能影响”。风险社会中的社会组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面临着难以预料且传播速度极快、影响控制不易的危机和困境,那么,在风险防控和危机处置过程中,对问题的准确认知就表现为,一是社会组织对风险及危机的理性认知,二是特定公众群体对问题和危机的自然认知。社会组织的理性认知决定着其能否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处理并化解危机,这里既指向组织自身对危机和风险的态度和决策,也指向组织对特定公众群体有关危机和风险信息的传达取向和效应。而特定公众群体的自然认知既带有组织信息传达自觉或不自觉的结果,也带有这些公众群体以自身的认知理解能力对危机和风险的个性解读。从这一层面讲,风险传播情境中的问题认知是平息风险和危机的基础。如2008年“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公众对问题的认知就带有很强的普遍性和急迫性。其二,约束认知。此变量是指“公众如何看待达成一个解决方案可能面临的障碍。如果他们相信他们能真正影响某一事件,那么他们将倾向于搜集和处理关于那个事件的信息”。社会组织在风险防控和危机处置过程中,与特定公众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直接影响着组织信息的被接收和处理。当风险已被公众作为问题进行了初步认知,并使他们意识到这种风险对其自身利益有着重大影响时,他们必然会以较大的积极性关注风险事件的发展。如果他们能进一步了解到以他们的力量可以真正影响到这一事件的发展,他们必定会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风险事件的信息收集、传播和干预行为中,这种行为会因组织对风险和危机的处置方式和力度的不同而导致特定公众群体对信息传播和处置的强度区别,使之或采取最接近于组织希望的传播和处置行为,也或可能采取最不利于组织安度风险化解危机的传播和处置作为。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任何处于风险中的社会组织,对信息传播能否进行主动的约束,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方式在危机信息传播中及时掌控信息的内容和舆论的导向,能否抓住特定公众群体中的积极关注组织信息并会产生传播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公众群体,引导并协助他们采取友善合作的交往姿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益于组织化解危机的信息传播行为。“三鹿奶粉”在信息传播的这个变量中所犯的最大禁忌正是组织对问题认知的任其所为导致的公众对问题认知的无限膨胀。其三,参与水平。此变量是指“一个个体对某一事件的关心程度。那些很关心的人更可能成为一个实践的积极传播者,那些不大关心的人则可能在搜集和处理信息上更消极”。对社会组织所面临的风险和危机,公众群体中参与传播和干预程度是有区分的。有直接利益相关并已产生明确利害关系的公众群体,在有关信息传播和事件干预方面的参与水平是最高的。他们或因组织对风险和危机处理不当而情绪冲动采取极不利于社会组织的传播和处置行为,或可能因社会组织及时巧妙的危机处置而采取冷静理性的传播行为。这也即说明,风险社会的企业或组织不仅要严密监控风险发生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对风险传播中的公众群体要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和区分,并以此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和控制,引导配合公众群体与组织尽量以相近似的节奏从危机中走出来。当然,这里的前提是社会组织危机中的决策是正确而有益于社会共同利益的。审视“三鹿奶粉”在危机事件中的种种表现,一方面是其产品存在着重大问题;另一方面,也正是其对信息传播内容、渠道的错误控制,直接导致了受害家庭和政府机关直至全社会的高水平参与。

(二)行动合成中的传播机理

以传播和传播效应来衡量人类的言行,我们会发现,人们的言行是由他人来赋予意义的,也即,行为者或传播者的言行进入社会环境后,其社会反应和意义述说是由他人来决定的,甚至,这种反应和意义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进一步来说,上述关于风险情境中的传播机理更多述说的是人们在认知理论框架下的认知和理解行为。但是,风险传播管理不仅仅只局限于认知行为,还涉及特定公众群体的行为和传播方式,也即,从行动合成理论中探究传播机理。著名传播学者约翰•O•格林认为人们行动前必然进行的思维包括三个方面:认知结构、认知内容、认知过程。其一,认知结构。这是一个类似于框架样的东西,它决定了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某种认知结构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随着类似问题认知的不断积累逐步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像模板一样的框架,这种框架必然影响人们处理和储存相应的信息。那些积极健康、文明现代的社会组织在不断有效处理风险和危机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有益于自身的信息传播积累起相应的社会形象,并促使社会公众对其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如国际上对可口可乐公司的认知为该公司的发展铺就了一条理想之路。从这一理论出发,一个优秀的企业或组织能够在风险社会中有效抵御风险化解危机的基础,是在风险之前、危机之中、危机之后都能积极地与社会公众进行相关信息优化、有效地传播,逐步在公众群体中形成有益的认知结构,为抵御风险化解危机奠定良好的传播基础。其二,认知内容。这是信息认知中纠缠在一起的或好或坏、不同层面、不同影响力的内容集合体。是社会组织在经营运转过程中必然留给社会公众的特定信息,也是风险环境和危机事件中传达给公众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会在特定的认知结构中被公众进行处理、储存和传播。故而,某个组织到底要传播什么样的信息给公众,是任其信息自由传播,还是有所控制地进行选择和传播?其结果必然会得到相应的反应和行动。其三,认知过程。是指人们吸收、转化和储存信息的操作步骤。经由一定的认知结构吸收、处理相关信息时,人们的认知过程与产生的行为也是非常自然而清晰的。比如,当有人喊出“预备———”时,人们几乎本能地反应出后面的内容“跑”或“开始”,并在头脑中弹射出一个必然的比赛的画面。由此可见,社会组织在面临风险和危机时,需要借助公众业已形成的某种认知结构,可以是对本组织的认知结构,也可以是对同行业或其他类似组织的认知结构,并以精选的传播内容进行与社会公众的交流和沟通,在高效有益的沟通过程中,完成认知过程,达成对本企业和组织的善意理解和真诚合作。

二、传播学理论框架下的风险传播

风险防控和危机管理虽然是社会组织针对经营运转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所做出的决策和努力,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它实际上也是对社会组织风险和危机信息的主动传播和有效控制。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做出思考。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与风险传播

该理论的提出,对于信息的传播和控制以及媒介和受众的研究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尽管它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但将传播研究的重点从传播者转向受众,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将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而且,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也有着特定的需求和动机,是以得到“满足”为目的的过程,却给不同组织就信息传播的活动如何达成高效有益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我们衡量一下社会受众对有关信息的选择和媒介的接触,会发现它是源于受众社会和心理根源的需求,进而对大众媒介或其他信源产生某种期望,由此导致媒介不同形式的信息披露,从而实现需求的满足甚至导致其他无意的效果。具体来讲受众的使用与满足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受众是主动的,对于大众媒介的使用是有目标的;二是受众需要的满足和对媒介的选择间的联系中,受众拥有主动权;三是媒介相互竞争以满足受众需要。根据这一理论的指引,我们对风险防控与危机管理可以做出以下理解。首先,受众对媒介是有选择的。不是所有受众都经常阅读报纸,也不是任何受众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更不是每一个受众都会定时关心大众媒介上的任何信息。一切都是由受众自己来决定何时及如何使用大众媒介。这便带来一个现实,不是每个受众都会看到或听到关于某个组织的好消息或坏消息。同样,即便是组织内部的印刷物或出版物,摆放在员工的眼前,也未必能有兴致去了解,甚至会悄悄团起来扔掉。由此可见,社会组织若要在风险防控和危机处置上进行得顺利有效,必须要在传播媒介的选择上进行研究和取舍,以免有益信息传播的流失和浪费。其次,受众对信息是有选择的。受众因着自身的需要会对媒介的信息传播进行选择,无论是生活所需,还是工作所需,每一个公众的选择都带有很强的目标性。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两种需求。一是社会根源需求。是以特定的社会身份所具有的选择性,诸如农业人口、学生群体、母亲角色、民族风俗等,不同社会身份角色会导致对某一类信息的特别关注和选择。同时,一定社会群体的交往性也会导致某一群体中的个体会为着社会交往权的需要而关注和选择某类信息。二是心理根源需求。是作为个体人特有的心理需求而出现的对信息的关注和选择,诸如以特有性格、情趣、性别等不同需求而产生的对相关信息的选择。由此而言,社会组织在风险防控和危机处置过程中,对信息的传播和控制必定要建立在对受众群体需求了解的基础上。其三,受众对信息是会修改的。受众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是要经过一定的加工的,会依据自己的理解能力与习惯进行解读,形成对组织所传播原有信息的加工。按照前文所述的“行动合成理论”中的观点,受众会根据习惯的认知结构对信息进行认知,其中不乏对组织传播原有信息的修改、选择和解读。因此,组织在进行风险防控和危机处置时也要慎重处理所传播的信息,以免火上浇油加重危机。由此观之,虽然社会组织在风险当口可以很注意信息的选择和传播,但要清楚认识的是,受众才是积极的媒体使用者,他们会根据媒体对自己的满足程度来选择媒体,接收并加工信息。

(二)大众传播议程设置与风险传播

由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所著《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令社会组织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即“大众传播议程设置”理论假说。该理论认为媒体虽然不能决定人们怎样思考问题,但却可以通过给受众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影响受众对话题谈论的先后顺序。一句话,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首先,关于新闻生产的过程和特点。以实践层面来看,新闻生产包含新闻源的选择、文本的释义和传播效果的预设三个环节,各环节会遵循新闻生产的基本规则进行新闻建构,即新闻生产必须同时遵循新闻规范与市场规则。从新闻规范的角度来看,新闻选择往往有比较稳定的框架,而且它具有持续不变的认知、解释和陈述特征。以风险事件来说,突发性风险事件和持续发展的系统风险两者之间,大众媒体更多的关注热情和程度往往会倾向于前者,而且,对突发性风险发现的速度、信源组织的难度、议程启动的快速都会成为媒体进行风险报道的重要选择标准。从新闻生产市场规则的角度来看,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还要与同行业者争夺受众和广告商,为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扩大空间、争夺市场。实践中新闻规范和市场规则共同影响着新闻生产,“这两种体制特征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常见的有力度、可预测的风险报道方法,并确定哪些风险吸引眼球,如何吸引,何时吸引,吸引什么人的眼球,为何吸引,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吸引。”由此,社会组织或企业在风险防控和危机处置过程中,必然要及时准确地关注监测媒体对自身信息的传播。因为媒体对风险的报道是有选择的,并不是所有的风险事件都始终受到媒体的关注和追踪。其次,关于传播的扩大化。作为社会信息的搜集者和报道者,在监察人类生存环境、监督人类社会行为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面对风险环境或危机事件时,媒体很可能在呈现事件过程中出现放大风险、扩大危机的情况,从而形成对公众日常议程的设置,并由此形成一定的舆论态势,对社会组织的风险防控和危机管理带来不利的被动局面。一方面,作为专业的新闻报道团队,媒体对风险事件的报道,无论是图片新闻,还是文字稿件,都会在满足社会受众有限信息获得条件下对重大新闻和事件获取的需求,并直接影响社会受众对风险和危机的认知。由此,社会组织的危机事件必然会通过媒体的报道而出现传播范围扩大化的情境。正因为如此,国际危机公关就有一个关于12小时和24小时“黄金时间”的危机处置时间标准。另一方面,一个危机事件的爆发,一个风险环境的形成,媒体在对此类信息进行报道过程中,出于职责要求和认知水平,在报道的角度、描述的措辞、表达的语态上都会有一个选择和侧重,从而对受众就风险和危机的认知产生特定的影响,以议程设置的功能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舆论环境。这里问题的关键是,但凡公众关注密切、利益相关的风险事件和危机态势,媒体的关注程度之高、报道之快、态度之明,在构成的风险信息处理系统中,自然会形成一个有关风险严重性、危机管理机构失职等等的负面信息指向,形成社会更大更强的关注度,从而造成风险信息传播的扩大化。

三、结语

风险分级管理范文3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渐为国家和政府所重视,对于工程类的企业更是存在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愈加剧烈的问题。近来,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也是为产能输出提供良好平台,而中国企业如何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位,不仅要靠过硬的技术和对国际标准的把握,更要对国际工程的风险管理进行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控制。文章主要通过对国际工程全寿命周期的风险管理方面,着重介绍了决策阶段、实施阶段以及项目后期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风险,同时介绍了如何从风险管理过程角度进行国际工程风险管理。

关键词:

国际工程风险;全生命周期;宏观风险;风险管理过程

1宏观风险

宏观风险贯穿整个工程的寿命周期,同时对工程起着至关生死的作用,对宏观环境的忽视往往会对工程造成不可泯灭的损失。而国内工程的宏观环境和国际工程的宏观环境又不尽相同,这就为国内企业在国际工程上提供了难题。

2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主要是指战乱风险、政策变动风险、恐怖袭击风险、政府信用、办事效率以及为政治目的服务的一些限制性政策风险,甚至出于对本国企业的保护而对外来企业设置的一系列限制。政治风险的影响程度至关重要,政治的不稳定性会极大的影响工程的可持续性。具体有:①国际关系是否友好,这直接关系我国企业在当地办证,审核等程序的顺利与否;②政府的可信度与财政情况,极有可能出现政府拖欠工程款或者新政府对欠款的不承认的情况;③政局的稳定性,东道国政局动荡会对工程造成危害,例如恐怖袭击等。

3经济风险

指经济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企业蒙受损失的情况:①通货膨胀风险,东道国通货膨胀的程度直接影响货币的价值,需要注意在签订合约时是以何种货币进行结算;②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国际工程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汇率变动大等可能在工程结算时造成重大损失;③利率变动,利率调整等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之一。

4环境风险

包括自然风险和社会人文风险。从自然环境来看,施工项目所处地的地质条件,水文气候,季节交替等都会为工程带来影响。如施工工期应尽量与雨季避开。从社会人文来看,民族习俗,公共服务,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工程的进行。例如:要合理安排当地员工祷告时间和工作时间不冲突。

5项目全寿命周期风险分析

5.1决策阶段

(1)招投标阶段。招投标阶段前期计划工程实施过程,进行工程估算和风险预测管理的阶段。在此阶段,详细的对工程项目各方面信息进行了解,进行风险的预判以及做好风险应对措施,防止在项目开工后产生纠纷造成重大损失。招投标阶段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信息获取不完善,对东道国的国情状况不了解,对该国招投标规则的不熟悉造成标书不规范,或者对竞争企业信息收集甚少,造成标书缺乏竞争力。(2)合同缔约阶段。合同缔约阶段是招投双方明确合作关系缔约合同的阶段。在该阶段中,承包商与业主就项目细则进行探讨修改。合同缔约阶段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相较于国内工程而言类似的有关合同方面的问题,例如:条款不明,条款遗漏等问题;同时应注意项目所在地国家的法律可能会对合同造成的影响。

5.2实施阶段

(1)合同履约阶段。合同履约阶段即项目具体实施建设至交付的阶段,是风险发生的阶段。在此阶段,风险管理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承包商自身风险因素主要有:资金不足,垫付困难;现场工作的国内人员易产生负面情绪;自身管理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甲方需要;后期服务系统薄弱,难以保证项目后期质量,对企业信誉产生负面影响;施工质量存在问题,不能收回质保金,造成损失。外部风险因素主要有:甲方经济状况不稳定,工程款难以交付;国内外材料价格差距大;不可抗力;东道国社会政治动荡;汇率损失;通货膨胀;当地分包商质量难以保证,人员不易管理;当地分包商索赔;当地税法等税收法律或者政策变化导致费用增加。(2)项目后期。该阶段的风险管理主要是一个吸取积累经验的过程,有利于企业的前景发展。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设建立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信息分类,信息整合,信息统计和解释的功能。①风险评估子系统:系统包含来自各专家和各方面的信息建设项目,然后使用统计技术评估项目。②风险对策子系统:它可以解决相应的风险管理决策者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6风险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评估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评价。风险的评估识别主要是对未出现的风险通过信息和经验进行预判和分类;风险分析则是对每项风险进行分析,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发生的时间等;风险的应对则是基于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需求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的有效措施;风险评价主要是对风险管理的全部过程进行分析,获取经验教训,同时还可以建立风险系统,为下次工程提供可靠依据,使得风险管理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闭循环。风险的管理过程信息的获取之于承包商企业而言可以分为两类:有经验的企业和初次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前者可以通过类似工程的风险管理经验进行管理、后者则可以通过收集信息,结合相关风险管理知识以及部分国内工程风险管理经验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娄潇潇.国际工程管理工作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5):136-137.

[2]王永华,梅建宜,杨小培.国外工程项目风险辨识及防控[J].工程技术研究,2017,(4):141-142.

[3]汪诊.国际合作项目的跨文化风险管理[D].昆明理工大学,2002.

风险分级管理范文4

关键词:审计;风险管理;企业

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企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是也给其带来了一些市场压力。很多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经营过程中对管理不够重视,导致企业内部存在各种风险问题。当相关部门对企业开展审计活动时,会使企业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一、企业经营风险概念

企业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分析公司的内外风险,制定系统的管理策略来处理防范风险,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要素包括:内部环境、目标制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

二、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类别

1.筹资经营风险

筹资风险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来进行的筹资活动。但是如果筹资不够合理,就会提高企业的成本投入,降低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影响。经营风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未知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经营活动受到限制的风险。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如果采取了错误的经营管理方式,那么对经营活动的结果是十分不利的,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1]。

2.财务风险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参与者以及影响者,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保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也逐渐趋于完善。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这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多企业都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管理者认识不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很多企业的战略规划都没有前瞻性和长远性,只重视眼前的大规模生产。因此,一些企业为了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会进行融资贷款。但是受到性质不一、规模不等以及行业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融资过程中都比较困难。即使企业成功获得融资,也存在资金成本压力,这样不利于企业资金流动,存在潜在的财务风险。

三、管理审计视域下的企业风险管理措施

1.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和辨识意识

企业管理者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认识到风险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以及经营发展的重要性。企业需要预知各种不确定因素,根据企业的经营性质以及实际情况来制定自己的风险防范机制,这样可以将企业面临的损失减少到最低。企业有必要建立自己的风险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风险管控人员来实施预警和监控,建立完善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如果风险管理人员发现企业的风险隐患,需要及时采取相关的解决措施来消除风险,风险管理人员的管理要有良好的风险辨识能力,不断加强完善企业的风险管控机制,合理的规避企业风险和提升企业管控水平,以便更好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经济效益目标。

2.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适合自己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从而有效的防范和辨识各种的企业潜在的风险。企业财务部门应该做主导,并且从各部门抽取相应的人员来建立内部控制小组。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其需要符合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及经营特点,需要约束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内部控制制度坚持不同岗位分离的原则和完整的审批管控流程,进而提高岗位的约束牵制作用和监督能力。企业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内部管理制度来对资金管理进行强化,对资金的使用渠道进行明确,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对企业资产加强管理,对移交签字制度不断完善,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力度,并且完善目前的监督机制,利用审计工作来发现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3.通过预算管理制度来进行风险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和企业都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其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可以通过预算考核及执行等工作来对企业的经营过程进行规范,进而防止企业风险的循环。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编制预算的过程中要尽量详细,细化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项具体业务工作。企业要不断加强预算监督管控,使得预算管理有较强的执行性。当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时,需要及时对预算进行决策修订,进而提高企业预算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企业需要对预算考评体系进行完善,提高预算管理刚性的执行力,能够保证企业的经营过程不断规范、有序,才能最大程度的消除企业存在的风险隐患。

4.强化人员素质教育培训

企业内部的风险来源都与财务部门有较大的关系,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企业需要根据战略规划以及实际情况来建立完善的培训方案。企业在年度会议上可以部署员工的培训工作,让所有员工都能够认识到培训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能够让员工认识到风险的危害,利用培训来提高自身的岗位竞争力以及综合素质水平。企业的培训需要有明确的培训目标,以便提高员工的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等。企业的培训需要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和计划、目标,比如针对后勤、业务等方面进行,不断提高员工的自豪感以及归属感。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落实好培训工作,根据企业的资源以及实际情况来优先进行重要的培训。

四、结语

企业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风险,比如筹资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消除企业内部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刘红珍.基于风险管理视域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7(30):170-172.

[2]苏玉峰.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视阈[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30(1):40-45.

风险分级管理范文5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企业也开始跟随国际企业的步伐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全方面发展的集团性企业。这些企业全部进行集中化的管理,并且在集团公司下产生了很多相关子公司和分公司,而随着集团公司规模的扩大,这些公司内部财务管控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风险,例如很多下属公司因为缺乏财务自主权而失去了进取心,也有一些公司因为管理不到位而出现了财务风险,导致出现了信誉受损和资金链断裂等情况。

关键词:

集中管理;财务风险;管控

一、集中管理模式下集团财务的管理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开始走向全球竞争,而在竞争的过程中,国际先进大型企业带给了我们很多挑战,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不足。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也是公司综合竞争力的竞争,其中财务管理也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在集中管理模式下,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着如下一些特征:

(一)集团公司规模越来越大,管理难度增加

现在的集团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很多集团的领导层都不能确定本集团内部究竟有多少子公司和分公司,这给集中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对于财务集中管理来说,这种管理难度更大,因为财务涉及很多方面,集团公司很难掌握每一个子公司、分公司的具体财务情况,只能通过上报的财务数据和后期审查来研究财务运行情况,这很容易产生误差。

(二)集团内每一个公司的管理水平存在差距

集团内的公司有大有小,而且每一个公司的具体管理方式和管理人员水平都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集团内部管理水平特别是财务管理水平存在差距,由此导致有一些单位的财务风险较小,而有些公司由于管理者比较比较激进,而且管理水平并不高,使得单位内部财务风险非常高。

(三)集团公司对内部各公司管控手段匮乏

在集中管理模式下,集团公司应该对内部各公司进行强有力的管控,但是现在的很多集团公司对于内部各公司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各公司运行相对独立,运行水平完全取决于本公司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在财务管理方面,虽然名义上处于集团公司的统一监管之下,但是实际上却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各公司的财务预算和开支相对独立,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二、集中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集中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虽然对于预防财务风险,加强集团公司管控有着比较有效的作用,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财务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有如下几种:

(一)财务数据传递缓慢,财务管理工作量过大

现在的集团公司都有着非常庞大的组织,而且这些公司分布范围非常广,并不集中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并不集中在一个国家。财务数据传递不止是通过信息技术将一些财务数据进行传递,还需要把很多原始凭据和相关票据传递给集团公司,这就造成了集团公司内部财务数据传递缓慢。当今社会的经济形势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变化,而集中管理模式下必然会使得集团内部公司反映速度较慢,特别是财务管理反映缓慢,无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而集中管理模式也使得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有着巨大的工作量,不但要负责整个集团的财务管理,还要对每个子公司和分公司的财务进行管理,这就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经常会有不到位的现象,造成一些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集团公司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并不能根据客观事实和市场客观规律来执行财务管理,这些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完全取决于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管理来决定,这也使得这些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不尊重公司实际情况和市场客观规律的管理是非常容易产生财务风险的,特别是在这种集团公司中,因为公司规模非常巨大,任何一个不正确的决策都可能带来非常大的损失,甚至直接影响到集团公司的未来发展。

(三)财务工作非常复杂,很难兼顾每一个方面

正如我们前文所阐述的,集团公司规模比较庞大,下属公司单位非常多,这就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不但要对正在进行的财务活动进行记录和监管,还要对公司的融资、投资和资金流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再把这些过程具体分配到每一个下属公司。这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大的难点,也使得财务管理很难兼顾到每一个管理方面,也使得集中化的财务管理非常容易出现瑕疵和纰漏,这正是集中化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必然后果。

三、集中管理模式下的财务风险管控

针对集中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集团公司管理者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并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管控。

(一)持续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也为财务管理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集团内部可以建立起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将各种财务信息通过同一种模式进行录入整理后上报集团进行统一分析处理。在财务信息处理的工程中可以借鉴流水线生产模式,每一个财务人员具体负责一个工作环节,并且建立起统一的规章制度,使得每一个财务人员都可以按照同样的标准进行工作。使得信息化技术帮助集团加强财务集中管理水平,这样也可以使得集团管理更快的获得更准确的经济数据,为集团财务风险管控提供有效的依据。

(二)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

在进行财务集中管理的过程中,集团公司应该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把资金的使用权把握在集团公司,而且这样还能够使得闲置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可以将这部分资金委托给银行进行一些安全可靠的理财投资,在保持资金流动性的同时增加闲置资金收益。资金的集中管理可以避免一些子公司、分公司因为私自进行高风险操作而导致的资金损失和财务风险。另外资金集中管理也可以改善资金利用情况,避免出现零散资金闲置的情况,资金的闲置同样也是一种浪费,统一合理的使用能够有限降低财务风险。

(三)建立完善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机制

集团公司要根据本公司的运行情况和财务状况定期制定预算计划,预算制定的周期不能过短,也不宜过长,而且要根据公司运行状况的改变经常性的进行调整。预算所包含的内容一定要非常全面,不但要包括各种生产经营性支出,还要包括一些固定投资、折算费用和人工费用,通过全面性统筹和规划来制定公司预算。而一旦预算制定完成,在预算计划没有变更之前要严格执行预算计划,保证财务管理在预定范围之内运行。如果公司财务状况或者运行情况发生了变化要及时调整预算方案,使得方案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并把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四)采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对于集团公司的财务运营情况和管理情况,需要定期进行审计,而这种审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由集团内部组织专人对所属各公司进行财务审计,确保各个公司的财务运行数据和实际情况相符,检查各个公司是否严格按照公司各项的财务制度进行管理和运行。另一方面要引进外部审计公司,集团公司应该邀请第三方的审计单位对集团整体进行审查监督,别是集团财务管理部门的财务情况要着重进行检查,确保整个集团财务都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降低财务风险。

四、结论

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非常容易出现风险,影响集团公司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给集团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防控财务风险,保证财务管理的平稳安全。

参考文献:

[1]金旗,李琳,雷光,张国富,王洪宽,王宏伟,武星梅.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设计探析[J].民营科技,2014(01):256-257.

[2]梁珍华.构建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02):48-49.

风险分级管理范文6

关键词: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众多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目标也在发生变革,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企业要想实现从“数量发展”到“质量发展”的变革。内部审计主要的职能,就是为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管理,确保企业风险投资的安全、效率、质量。如果一个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出现了问题,不仅会影响企业的风险投资,还会导致企业失去竞争力,被市场淘汰。进入经济发展新时期,企业明确内部审计的地位,加强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是提高企业会计风险管理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地位

(一)避免企业盲目合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通常会与其它企业展开一些合作,如生产合作、营销合作、销售合作等。在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要慎重考虑多方面因素。一方面,企业要选择质量、口碑信得过的合作伙伴,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企业要签订规范的合作条约,确保企业在合作关系中尽量不会有损失。这个时候,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的审计部门要对合作企业、合作项目、合作条约等进行系统化的评估,最大程度上避免企业盲目合作、盲目签约。

(二)优化企业发展的核心环节。为了更好地创造经济效益,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重要的发展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评估。举例来说,在大多数销售型的企业里,“销售环节”是重中之重,是可以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环节。那么,如何科学地统筹销售环节呢?销售环节会涉及销售人员、销售方式、推广经费、复购优惠等多方面内容,在制订每一个内容的具体方案时,企业都需要通过审计部门,落实相应的会计风险管理工作,确保销售环节有序地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审计部门还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市场分析,站在会计风险管理的角度上,给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一些建议,优化企业的销售方案,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积极性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工作中,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企业的发展上,同时体现在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激励上。一方面,会计工作人员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改进自身的不足,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审计工作,会涉及到“奖优罚劣”,也就是说,同样的会计岗位,由于不一样的工作表现,会获得不一样的薪资待遇,这对会计人员来说,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综合以上两个方面,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内部审计,对企业会计人员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

二、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现状

(一)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工作不注重全面渗透。当前我国部分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工作不注重全面渗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有些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部门设置越来越多,独立的分公司也越来越多,但内部审计工作的理念没有转变,没有加强对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分支机构的评估工作,影响了企业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及时性,相关工作人员要密切关注国家财务方面的最新动态,从而进行“有章可循”的审计工作。但有些企业的审计工作人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不注重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既没有确保审计工作的先进性,也无法给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建议。

(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人员综合能力不足。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对应的专业人员。这些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目前,部分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人员能力不足的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大部分工作人员只是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缺乏对企业审计工作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②内部审计人员的创新思维能力不足,遇到会计风险管理中的突发问题,只知道向上级反馈,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无法提供可参考性建议。③企业不注重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没有给内部审计人员创造一些学习、交流的机会,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视野比较狭窄,只能看到企业内部的一些风险问题,无法从市场的角度、社会的角度,给予企业更好的发展意见。

(三)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制度存在诸多问题。随着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企业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具体工作时,有制度依据,有一定方向。然而受到多方面现实因素的制约,有些企业很难形成规范化的会计风险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导致企业财务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①在一些中小型企业里,企业领导不够重视会计风险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导致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不够重视通过制度来优化工作流程,造成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②规范的会计风险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并不只是张贴在墙上的一种形式,而要真正适应企业的发展,可以具体执行下去,但有些企业的会计风险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都是照搬照抄国家宏观的政策制度,没有具体可实行的内容。③在进行会计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过程中,难以避免会涉及到“企业合作问题”“奖励名额问题”“惩罚标准问题”等,这些问题无论怎么处理,都会影响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有些工作人员害怕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无法真正落实这些规章制度。

三、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对策

(一)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工作要注重全面渗透。为了进一步完善企业在新时期的内部管理工作,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工作要注重全面渗透。具体来说,一方面,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企业就会进入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就要转变单一的“全局观”在开展相关审计工作时,工作人员不仅要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去考虑,还要结合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分支机构的实际情况来具体落实各项工作,确保企业在规模壮大后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相关人员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密切关注国家财务方面的最新动态,在政策支持、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地开展审计工作,并且学会借助政策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机遇。

(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人员要提高综合能力。提高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就是在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那么,如何提高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就成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①注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在录用人员、培养人员、考核人员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工作人员的会计专业能力,还要注重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将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工作奉献精神等内涵纳入考核体系之中。②激发内部审计人员的创新潜能,良好的企业互动氛围是激发创新潜能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领导要给予会计相关工作人员“提建议”的平台和机会,让会计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华。③企业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培训氛围,这不仅可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也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开展企业培训的过程中,企业领导还要有意识地拓展企业外的培训途径,让内部审计人员的视野可以得到拓展。

(三)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制度。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制度,可以从这些方面去努力。①中小型企业领导要重视会计、审计相关的规章制度,强调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学习规章制度,执行规章制度。②企业在制订会计风险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时,不能只是考虑国家的宏观政策,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订出可实践性的制度内容。③为了避免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按照制度办事,企业要建立“三级审核制度”,通过“工作人员自我审核”“财务部门审核”“领导审核”的形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与此同时,企业要确保规章制度“公开、公平、公正”,令其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四、结语

有些企业虽然意识到会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设置了相应的审计部门,但更重要的是,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审计部门要注重自身发展的“独立性”、“价值性”,不断更新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提高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真正发挥审计部门的风险管理作用,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翀.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19(07):113+115.

风险分级管理范文7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

1相关的理论概述

1.1建筑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内涵。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用于对建筑工程中企业的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有效组织各部门进行协同合作,以充分发挥人、材、机各项资源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

1.2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建筑施工管理通常会涉及各个方面的工作内容,比如经营管理、市场价格调研等方面的经营工作,此外还涉及了一些在工程、技术和验收等方面的预算管理。由此可见,建筑项目的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质的全方位的管理工作。如果可以落实建筑项目中的经营管理,不但能够促进企业内各个部门紧密联系,加强企业内部的沟通与交流,减少信息流动中带来的经济损耗,同时还可以对建筑项目所拥有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及配置,以期在最大程度上挖掘这些资源的实用性,从而实现经济管理的重要经营指标。不仅如此,建筑企业做好在建筑工程中的经济管理工作,可以使企业获取较为理想的经济效益以促进自身发展。

1.3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特征。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主要具备如下特征:一是动态性特征,经济管理工作需结合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此来提高经济管理与建筑项目之间的适配性。二是经济性特征,顾名思义,经济管理工作还应重点考虑建筑项目为建筑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做好成本控制来提高建筑项目的经济性。

1.4建筑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的风险类型。目前建筑项目的经济管理中主要包括两种风险类型,一是施工管理风险;二是决策投标风险。在建筑项目中,施工管理风险主要涉及如下四个方面。首先,建设项目施工技术方案的技术含量越高,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风险就越大。其次,在建设项目过程中,建筑安全技术质量管理交通事故经常出现。再次,面临着劳动承包经济风险,并由此给建筑施工造成了质量事故和工伤风险等安全隐患。最后,在施工过程,不少建筑施工业主常常会通过不合理的规定把建筑施工风险和违约责任转移到建筑施工公司头上,这便体现出合同风险问题。在建筑工程的招投标阶段中,建筑企业也会面临着许多经营风险。在不平衡投标报价策略中,提价失误风险便是招投标阶段比较常见的风险问题,其可以进一步分为低价中标与高价格中标。不过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工程市场经济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健全,为增强对建筑企业经济管理风险控制能力,承包人要能在工程量清单计算模型下,合理提出和选用各种投标策略,并根据公司的实际状况,如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情况等,以此来有效降低招投标风险。

1.5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控制分析。第一,积极构建科学系统的经营风险管理机制。为有效提高建筑工程行业经济管理中风险防控的管理水平,现代公司必须积极构建起更加完整系统和科学合理的经营风险管理机制,为风险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基石。而在此过程中,建筑企业可先结合我国立法政策和现行企业的经营业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分项目自查工作、清查历史尾款、进行财务稽核工作等,以便企业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找到风险所在并建立内控风险清单。在此基础上,建筑企业还应提出有效处理风险的管理策略和办法,使风险问题在产生以后迅速地得到针对性管理,并以经济学视角、财务学视角对其进行消除与改善。利用这两种方式来有效推动建筑企业在经济管理中风险防控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第二,建设优秀的经营风险管理团队。人力资源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生产力,它将会是建筑企业激烈竞争的关键之所在。对现代建筑产业来说,它作为传统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粗放型的经营发展模式,对现代科学优秀人才培养制度的建立造成一定的制约和限制。因此,建筑企业需根据目前国内外建筑的经营风险管理环境,积极培养优秀人才队伍,使人才资源可以通过对现实建筑经营问题的深刻反思、合理应用经营风险管理的控制功能,以此来进一步推动现代建筑产业整体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水平的稳定提升。

2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及控制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正处于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由于很多公司都只关心建设项目的直接成本问题,而忽略了在工程项目管理建造过程中潜在的经济问题,所以,在工程项目管理建造过程中总会存在经济管理水平落后且不到位、建筑施工管理水平整体素质低下、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质量管理制度性漏洞和工程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动大等诸多问题。上述诸多问题都或多或少会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转型阶段造成一定的阻碍。

3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存在的问题

3.1领导人员意识不强,经济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从实际的角度来看,目前大多数的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部门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建设进度、建筑工程质量上,而有关领导却没有意识到经济管理的必要性,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部分领导干部对经济管理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具体来说是以为建筑项目施工建设时仅要求其各种质量条件一致,并遵守合同中的具体条款,按时按质完成即可,正因如此,错误的管理想法,才导致了建设公司在实行有关措施时,忽略了成本管理,结果直接影响到相关管理工作的最终成效。这些问题的频繁发生都会直接让建筑施工公司耗费大量成本,最后形成经营风险,在很多情形下,还会造成建筑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进而直接影响到建设进度和质量。

3.2经济管理工作规章制度不健全。在经济管理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建筑企业在进行工程限额划分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管理部门因业务交圈问题而使得相关工作难以得到有效推进。问题出现以后,在没有健全法规的情形下,有关管理机关无法根据具体规定落实权利,甚至于发现问题无法找出制度依据对其加以处理,这些问题的搁置会直接给工程经济管理人员带来一系列风险问题。

3.3工程图纸与工程量清单不全。现阶段,由于在建筑行业还没有开展客观且行业统一的设计工作,仅是在施工前,为确保后续施工作业能够顺利实施,建筑企业会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状况做出简单的施工设计,并没有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工程预算相关的编制工作。在此境况下,会导致建筑工程设计图纸和相应的价码清单变得非常单一化,因此在建筑工程实际中,建筑施工公司无法根据建筑工程设计图纸和价码清单进行科学生产,这会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成效产生极大的影响。

3.4工程质量成本不规范,导致无效成本增加所谓工程质量成本,其主要是指为保障建筑工程质量能够达到预期而产生的成本费用。主要包括因建筑质量不达标所产生的损失费用以及因处理建筑质量问题所产生的成本费用等。建筑工程在施工建设实践中,若未能合理地控制工程质量成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经济管理造成负面影响。现阶段,在建筑工程建设实施中,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物质水平,其会对建筑品质、建筑施工技能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此建筑企业必须在高新技术条件下,通过不断地加强成本控制力度来实现良好的经济管理成效。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管理是建立在质量成本控制的基础之上。但在建筑项目的实际建设中,很多建设施工企业并未对此开展合理的市场调研,竞争意识匮乏,这会对后续的经济效益管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4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对策

4.1增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重视度。为了在源头上有效防控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风险,政府要求企业相关部门领导干部增加对企业经营财务管理的重视。而建设公司则需要从管理人员入手,采取教育培训、宣传等方法,以此来有效提升企业领导干部对企业经营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从而进一步推动基层工作人员经济管理能力的显著提升,为企业建筑公司基层职工对提高企业运营财务管理意识的重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经济管理者需要高度了解工程经济财务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投资计划观念,在工程实际经营管理工作中,以负责任的心态,认真、高标准地进行项目运营管理工作。唯有如此,建筑工程运营管理工作才可高效实施,从而实现防控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战略目标。

4.2加强工程经济管理的科学认识。为切实有效地提高建筑施工企业效益,建设施工企业的工程人员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经济意识,在建筑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层与基层要合理处理好各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如成本、安全、时间以及产品质量等,并逐步增强成本管理意识,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企业效益的显著提升。此外,由于我国建筑行业起步是以基建工程兵建设兵团为前身,经20世纪80年代改制后开始企业化独立经营的,相关管理模式和制度依然保有原先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而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在已步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后,实质性开始市场化经营,建筑市场的本质特征就是在寻求效益,因此建筑企业需正确处理好建筑工程质量和公司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但如果企业不能形成正确的经济意识,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足。此外,目前,在工程施工方法编制的流程中,由于大部分施工总造价员并没有直接的实际参加到一线的技术生产实践过程中,因而造成了施工技术和经济效益的严重脱轨,也使得工程施工战略方针无法真正发挥出其自身的积极作用。所以,在施工经营项目管理流程中,施工公司必须要做到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融合,同时还应加强做好设计工程师和造价管理工程师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这种方式来有效实现建筑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使造价人员能够积极地投入到项目实施过程当中。

4.3建立健全经济管理规章制度。建筑公司要想不断加强经营管理与工作风险防控,就必须逐步完善公司经营管理工作制度,为公司经营管理的有效开展提供制度保证。对此建筑企业须设置专业的经营管理部门,并确定部门具体职责内容,同时划分工作责任,以保证经营管理的高效开展,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有效提升施工经营的管理水平。此外,施工企业还须注意对施工人员的规范管理,并根据不同工种,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有效保护措施,以防止经营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遗漏,减少安全隐患问题,确保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4.4创建合理的工程图纸与工程量清单。建筑行业必须对建筑工程图样和建筑工程量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中,建筑企业需重视在经济管理中充分发挥工程图样和工程量的指导作用。此外,建设企业还必须对建筑工程实施客观合理的设计,在原有施工方案设计的基础上,严格遵循有关规定,并经过现场的勘察调研,真正落实建筑工程的估算工作,以保证建筑工程图样和建筑实际状况的一致。而在此基础上,建设企业还必须指派专人深入建筑施工现场,经过现场的认真检查,全面了解施工实际状况,并合理测算建筑工期。值得注意的是在工期测算时,还须着重注意建筑隐蔽工期的合理测算。唯有如此,方可提高工程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的时效性,从而为施工公司的工程项目实施提供合理指导,并促进企业提升建筑的经济管理质量水平。

4.5规范建筑工程质量成本,增强成本管理和合同管理。众所周知,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主要是建立在建筑工程质量成本核算基础之上。但是,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中,要想在真正意义上避免经营管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问题,就必须高度重视对建筑质量成本核算的管理工作。因为在建设工程施工环节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给工程质量成本监督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应加强对建筑项目质量、技术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工作并予以相应的防范对策,合理管控工程质量成本。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建筑公司还需在建设阶段专门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合理的市场调研,以提高企业竞争意识,并适时、正确地把握建材市场的实际变化,为合理管控成本风险做足了各种准备工作,从而确保建筑项目后期的经济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亚娟.新形势下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及防范措施的探讨[J].门窗,2019,(21):24-25.

[2]马保龙.关于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思考[J].财富时代,2020,(04):178-179.

风险分级管理范文8

本文内容主要就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进行探究,以我国某特大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识别桥梁工程技术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评价,深入研究其管理模式,并设计出完善的技术风险管理流程。

关键词:

桥梁工程;技术风险;风险分析;桥梁管理

风险是指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或情况,一旦发生就会对项目目标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认为风险只是偏离我们预计的可能性,所以有好的和坏的两方面影响。因此,任何事情都有风险,且我们并不能完全保证风险会往好的方向发展,而风险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过程,综合、合理地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实现目标的过程。它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已应用现代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风险管理技术也取得很大突破,然而,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不断增高,以及现代人的强烈功利心理,很大海内外工程项目(尤其是各种大型工程)经常出现多种问题,如工期延误,费用超支等,导致项目的风险性急速升高。一般情况下,大型的工程项目的建设耗资巨大,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工作人员,而且工作周期较长。如某特大型桥梁工程耗费了上万专业人员的五年时光才建造完成,五年的时间里任何时刻都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风险,若技术人员在设计工程时出现丁点失误,或施工的决策方向不正确等将直接导致工程的无法正常进行,可能施工过程中出现发生地震,沙尘暴,台风等自然危害,也将致使工期延误,工程不能按时完成,或工程建设直接在自然灾害中被销毁。总上所述,将特大型桥梁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分成六个类型:技术风险、进度风险、投资风险、自然风险、质量风险与社会风险。根据多位学者对各种风险的研究,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在于技术方面的问题,没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将直接导致项目工程的失败,因此,本文就桥梁技术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其管理流程。

1风险识别

根据多位学者研究结果可知,在一级风险中最重要的为技术风险,其次以质量风险及进度风险为主,再次为投资风险、社会风险和自然风险:(1)技术水平可直接决定特大型桥梁工程建设的成败,它是最关键的风险。也极大影响其他方面的风险;(2)技术人员会根据工程难度、工程投资及参与人员预算出工期,若进度过慢会导致工期延误,进度风险的识别需要对时间具有准确性,常受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影响;(3)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水平,因此,质量风险取决于技术风险的管理。工程项目技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对风险的识别,对风险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就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由于特大型桥梁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工期、技术都会产生各种风险,所识别风险越多,就可以针对各种风险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风险的程度,而且技术人员还可在项目的建设的过程中寻找发展的规律,则可识别的风险数会随工程建设的进度增多,对可识别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高项目建设成功的概率。

2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风险分析

2.1技术风险的产生

在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研究后,由于其没有经过广泛的应用,在使用过程中不能确定所有实际情况都与试验情况一样,可能导致工程中出现不良后果,这就是技术上的不确定性所形成的技术风险,不仅体现新技术、新方法上,较成熟的工艺在某些及其恶劣的条件下也会形成这种技术风险。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影响项目能否成功的技术风险称为关键技术风险;在以往的工程建设中出现过,采取有效措施可避免,但由于处理失误,导致严重后果的技术风险称为重大技术风险;工程管理主要是针对一般技术风险,是指可以通过有效管理和控制能完全消除的技术风险。

2.2技术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1)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将项目过程细化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工序;(2)在各个细化环节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社会、环境因素找出可能产生的技术风险;(3)以关键技术风险为主,其他技术风险为辅,各部门根据本部门风险的情况开展研究讨论,结合工程进度情况,进行分阶段管理。

3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风险管理

在我国,承包人负责所有的技术风险管理工作,而一般情况下承包人用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时间、精力以及经费都有限制,以承包人意识为主的风险识别及其相应措施都不够全面,导致工程风险管理的质量与效率较低。根据特大型桥梁技术风险管理的流程及其工程的复杂性考虑,首先必须对技术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关键技术风险的管理应交给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指挥部管理,以其高水平专业知识对关键技术进行早期分析和研究,提早预见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为研究相对措施提供足够的时间,而承包人的业主组织优势也得以充分发挥,积极学习社会上成功的先进先例模式方法,对于提高技术风险管理的质量有着极大促进作用。特大型桥梁工程建设的成败取决于关键技术的高水平,南塔深水基础施工技术就完全体现了我国桥梁工程建设的高水平,另一个桥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钢塔加工制造技术,对风险分析采取传统的定性分析和新式的定量分析,降低了工程建设在技术上的风险,能够保证桥梁工程建设在短工期内完成的高质量,这些成功的工程案例都依赖于科学的技术风险管理。下文就南塔深水基础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

3.1技术难点、技术风险分析

特大型桥梁工程建设工程中多方面存在技术风险,如钢套箱的浮运方式,在浮运过程进行如何准确定位,以及钢套箱系统会受到水力,流速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3.2委托有关科研、设计单位进行结构验算及模型试验

我国在大型工程包括特大型桥梁工程上进行系统性的风险分析比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国家相关部门邀请了海内外6家特大型施工企业参加模型试验以及施工方案的征集活动。其模型试验的内容为:对钢套箱体系进行分析研究,验算出其各种工程状况下的受力情况,并在各种工程状况下进行试验。指挥部将6家特大型施工企业提出的6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选出了3个相对更加合理的备选方案,经过模拟试验,将桩基施工平台的方案定为最佳方案。

4结论

虽然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在某些科学技术方面也走着世界前端,但我国的现代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技术都落后于许多国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风险的认识度低,工程管理部门风险意识比较薄弱,同样不能预见可能发生的风险,施工单位只注重施工进度,单纯按照工程建设的设计进行施工,即使产生风险意识,也不懂变通,极少会反馈给技术部门;(2)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组织结构;(3)我国工程管理模式仍沿用传统的定性管理,需要向量化管理方向发展;(4)工程风险管理技术人才匾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工程风险管理的需求。而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特大型桥梁工程更需要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本文对其技术风险管理流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国家建设特大型桥梁工程的风险分析提供了有效理论方式。

参考文献

[1]赵静.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风险分析与管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06):174-175.

[2]王博.基于风险分析的桥梁设计优化[D].长安大学,2016.

[3]冷兆华,林航飞.公路投资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J].上海公路,2004(1):53-56.

[4]刘太明.特大型桥梁大模板体系施工安全控制要点[J].重庆建筑,2011(11):35-36.

[5]王超,冯斌.南京长江三桥南塔钢套箱受水流力作用的试验研究[J].世界桥梁,2004(1):38-40.

[6]姚小元,成宇海.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南塔钢套箱首节段下水技术[J].桥梁建设,2006(6):54-57.

[7]甘伟康.桥梁工程施工风险安全控制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