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教学范例

高校武术教学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1

关键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1引言

武术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它不光是一项强身健体、磨练心志的运动;还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思想的一项运动,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全面健康发展中担负着重要作用。高校作为学习、传承、传播、发展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地,培养、储备优秀社会人才的摇篮,是开展武术教学的理想阵地。目前,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已经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武术教学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大学生们年富力强、思维敏捷、富有创造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使得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内容、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身心需求,阻碍了武术教学活动的全面深入开展,武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迫切需要在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政策的指引下,进行优化改革、创新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身心需要。通过改革,可以提升武术在高校的传播力度;缓解改善影响武术教学的因素;建立长期有效的发展计划;完善武术教学框架;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为武术教学带来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2影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因素

2.1社会和学校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和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项目设置中,西方和现代体育项目的比例占据了绝对优势,如羽毛球、篮球、排球、健美操等项目,而且每年都会举办多次的比赛,通过网络、电视等平台进行宣传,影响力比较大,社会、学校、学生对这些项目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较高,而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广泛在民间传播开展,但相较于上述项目而言,相关教学机构和大学生对武术的了解少之又少,很多人对武术的认知还是停留在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剧阶段,影响了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武术教学的资金投入、硬件设施等方面未能给予及时有力的支持。

2.2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单一

武术教学在普通高校开展的内容大多数以简单的传统套路为主,如24式太极拳、太极剑和初级长拳,内容枯燥无趣,释放不出大学生的青春激情,激发不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始终采用教师领做,学生跟随练习的教学手段,往往是教师停止演练领做,学生就会停止练习,教学手段陈旧单一,即耗费了教师精力,又严重影响了教学效能。

2.3专业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衡,影响教学效果

随着现阶段各普通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的增加,原有的专业武术教师的课时量被大大增加,所面对的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较大的工作量压力和师生比例严重失衡,让武术教师身心疲惫,难以保证在非常注重口传身教的武术教学活动中,演示出标准、工整和规范的技术动作,直接影响了武术教学效果。

2.4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落后,不能体现武术价值

目前,武术考核评价的标准仍然过多的停留在对武术技术动作演练的准确度层面上,忽视了武术应有的文化和内涵评价;忽视了武德和实用技击方面的评价,没有体现出武术运动的价值,没有考虑武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造成学生因为惧怕演示不出正确的动作,无法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放弃选择进行武术学习。

3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应具备的特点

3.1德育为先的特点

“习武先习德”是武术教学历来必须遵循的准则,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融入贯穿德育内容,能够影响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会尊师重道,磨练坚韧的意志品质,培育民族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3.2健康第一的特点

体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育人”和“育体”,即培育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是体育的重要职责,武术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在武术教学改革中,不能过于追求武术竞技带来的身心素质的极限挑战,不能过于追求技击对抗带来的刺激感受,应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和方向,为大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3民族性特点

中华武术历史源远流长,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在武术教学改革中,不能放弃原有的民族传统项目的特色,过多的加入目前在社会上较流行的跆拳道、空手道等武术搏击的内容,更不能直接取代传统武术的主体教学地位,应充分挖掘和推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武术内容和项目,丰富武术教学的选择面。

3.4时代化特点

武术教学改革应遵循时展的步伐和节奏。一味坚持原有的武术教学框架和体系,必然会使武术教学在普通高校的开展陷入困境,只有不断进行武术教学改革的更新和发展,为其注入时代元素,才能够让武术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绽放新的风采,迸发新的活力,拥有更好的发展方式。

4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

4.1推进、加强、完善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武术教师是武术教学过程中组织者、引导者和传授者,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效果,相关组织机构和学校应该加大推进、加强和完善武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一方面鼓励参与武术教学的相关教师通过在职进修、外出调研、网络视频培训等手段,学习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新时期武术教学改革的需求,能够根据武术在本校的实际开展状况,制定出切合实际、有效可行的的教学改革方案。另一方面,普通高校应重视武术人才的引进工作,吸收更多专业化、高素质的武术教师,为进行武术教学改革注入新生力量,有助于提高整体师资力量,均衡师生比例,推动武术教学改革顺利开展。

4.2丰富教学手段,融入现代科技元素

在推进武术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当前一成不变的单一的讲解示范和学生模仿学习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推陈出新,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结合情境式教学、引导教学等多种手段以外,还要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合理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武术教学,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借助电子设备播放武术理论和技术动作的课件资料,能够将武术理论和技术动作更加直观、更加具体、更加形象的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在业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随时随地独立学习和练习,跟进学习进度,这有利于大学生对武术文化内涵以及技术动作的迅速理解和掌握。

4.3优化组合武术教学内容,

传统武术套路一直是大多数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套路动作路线复杂;数量较多;掌握难度较大,与其他运动项目相较而言,大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度不高,甚至产生厌恶情绪,他们更喜欢能够具有时代精神、富有青春气息的运动项目。因此,武术教学改革要将武术与时尚运动项目如搏击操、跆拳道等相结合,将武术传统套路和攻防技击动作相结合,使其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和现代化。优化组合武术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开拓大学生的眼界,提高大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参与激烈竞争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4.4构建综合素质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查验阶段和最终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一直以来,武术教学始终是以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数量和准确度作为考核评价标准,属于比较粗放型的考核评价方式,忽视了武术教学对大学生身心综合素质的影响,在进行武术教学改革中,应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武术活动的参与度、武术内涵的理解度以及武术技术动作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度等方面构建综合素质考核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5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要适应当前高校教育发展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身心需求,必须跟上时展的脚步,更新武术教学观念,引进科学有效的改革理念,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元化和富有青春气息的教学内容、合理有效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等改革途径,使武术成为一种大学生享受体育锻炼的运动方式;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一种途径,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武术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和优势。

参考文献:

[1]闫慧,范平.基于应用型武术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35):58,60.

[2]宋金豹.大专院校学生武术终身化培养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9(04):75-77.

[3]宝斯琴毕力格.“互联网+教育”视域下大学武术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风,2019(05):27.

[4]赵成龙.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J].经贸实践,2018(23):268.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2

关键词:高校;武术套路教学;现状;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各个行业领域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人才的战略地位及价值越发突出,面对着更高要求和需求。素质教育结构下,体育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科目,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学科,得到了国家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武术附着着浓郁的民族色彩,同时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相关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武术套路教学现状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重要的项目,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并且具有独特的健身效果,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武术套路教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融入,进一步完善了体育教育结构,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还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其价值意义毋庸置疑。事实上,在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很多高校已然认识到武术套路教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大了相关建设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影响,现阶段的高校武术套路教学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而言,教师作为武术套路教学的核心,其综合素养水平表现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武术套路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渲染下,部分教师思想固执、保守,缺乏创新驱动力,一味地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参与能动性,有关知识、技能方面的欠缺,无法给予学生有效指导,导致武术套路教学出现了种种问题。同时,有些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模式滞后,课程内容设计缺少与现实元素的关联,加之教学教法单一,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学习兴趣,更加偏重于理论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如上这些问题,都是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改革必须要关注的重点。

三、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策略

如上所述,高校武术套路教学关涉到多个层面的问题,最终实际收效有待进一步改善,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对各个环节提出了要求。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加强支撑建设

高校武术套路教学并非一蹴而就,为了充分保证其工作效率及质量,需给予足够的软硬件支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生源数量急速增长,扩超已然成为一种常态,相较之下高校办学资源显得捉襟见肘,相关配套不足限制了武术套路教学发展。对此,高校应深度解析武术套路教学的价值,提高重视程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审视该项工程建设,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度加大该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配套环境,组织专人负责日常检修与维护,科学规划运动场地,以提升师生参与体验,使之更好地融入系列教学活动中。另外,素质教育发展结构下,教师作为主导,是武术套路教学的引领者、组织者、实施者,其综合素养水平表现直接影响了此项工作实效,因而作为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其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校需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培育主阵地优势,广泛吸纳人才,适度降低对专业教师职称、学历以及外语等的招收标准要求,满足高等教育普及化需求,并组织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广泛邀请武术大家到场参与,及时更新他们的思想理念,丰富其学识涵养,共同探讨最佳武术套路教学模式,分享有效实践经验,以提升整体师资队伍水平,使之努力成为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

(二)丰富内容设计

现阶段而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武术文化与教育、武术竞技体育以及民间体育与传统养生等三个板块,所关涉到的知识内容繁多,需要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与传导。在此过程中,教材是课程开发的基本,在明确武术套路教学方向的同时,为之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其设计完善至关重要。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校应重视校本教材开发,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符合学生认知成长规律,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目前,市面上流通着很多种类丰富的武术书籍、影像视频等资料,而高校即有教材中甚少关联各类拳法历史,对此,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有效整合资源,以即有研究成果为依据,深度挖掘体育武术渊源,丰富武术套路教学内容组成,以便让学生系列理解和掌握。同时,值得客观指出的是,随着现代社会文明进步,武术也随之发展,亦需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创新,以迎合现代人的需求。因此,高校应大力发展武术文化,在保留传统内涵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元素,如泰拳、散打、跆拳道等等,提高武术的实用性,并培育学生对武术套路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武术套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强身健体,还有益于修身养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其背后隐含文化的导入与解析。

(三)创新教学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的方式方法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素质教育背景下,明确了学生主体地位,强调以生为本的原则导向,应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之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具体而言,教学技法的创新上,应注重保留一些有价值的传统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法、分解法、演示法等,同时汇入一些现代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诱导教学法等。例如,教师可通过讲解法、分解法帮助学生了解武术套路的构成,并详述其中的重难点,辅助必要的动作演示,强化学生认知。同时,信息化时代,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与武术套路教学相关的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形象地展示每个技术动作要领,加深学生印象,并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势必会取得良好收效。又如,教师可利用现代摄影技术,将学生的练习过程录制下来,供教师随时对照学生动作情况,以便于更好地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值得指出的是,任何一种创新教学技法的实施,都应讲求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性地予以完善,以保证最佳教学效果。此外,高校还应组织多样化的文体实践活动,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各方面素质素养。

(四)完善评价机制

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改革是一项持久性工程,需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的评价机制则为之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依据和导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武术教学亦是如此。但事实上,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渲染,高校对全面发展学生的关注不足,常常以考试成绩论高低,评价反馈信息缺失,无法为教学改革提供正确的方向性指引,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学生学习思维及观念,单纯地为了考试而学习,内部驱动力不足。因此,高校应在科学的目标导向下,进一步细化武术套路教学评价指标及各项权重,关注学生能力、素养、品质、技能等各方面表现情况,并以数值体现出来,客观评述学生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进而引导其自主努力改进。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武术套路教学评价客观性、真实性,还需建立多元化主体参与机制,包括教师、学生,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学生互评等几种方式,多角度评价教学效果,及时发现与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制定可行性解决方案,实现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目标。另外,高校还可组织多样化的武术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之余,为之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全面审查他们在此过程中的表现情况,使之获得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改革十分重要和必要,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关涉到各个层面的发展,应充分认识到武术教学的重要价值意义,不断加强支撑建设投入,注重革新思想理念,丰富内容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并在科学的评价结果指引下,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地采取更多有效改革策略。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全方位解析高校武术套路教学现状,探究其中存在问题,继而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改革举措。

【参考文献】

[1]樊亚伟.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套路教学改革探索[J].运动,2017(14):103-104.

[2]李华斌,龚惠萍.“情景对练式”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研究——以南拳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3):121-124.

[3]陆盛华.试分析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套路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0):135-136.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技能;教师资格证

2011年教育部选取湖北、浙江两省进行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试点工作,2015年教师资格证统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教育部在加强教师行业准入资格管理的同时,也对高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学校体育教育师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类师范专业,自1952年创立以来,截止到2017年全国共有306所高校开设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于1915年提出在“各学校应该添授中国旧有武技”至今,学校武术教育已发展百年有余,长久以来武术界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学校武术教学的改革研究,先后提出“淡化套路,突出技击,强调应用”的教学改革思路以及“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教学理念。然而,对于被列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武术却仅限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缺乏教学技能的研究。鉴于此,本文以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为契机,结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武术课程目标,就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技能的培养问题提出对策,旨在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能力,为高校输出高质量武术师资提供参考依据。

1教师资格证改革背景

教师资格证是教师行业的准入资格证,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在我国从事教师职业就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经1995年3月《教师法》以及同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确立了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证的认定始于1998年教育部在上海、江苏等6地进行教师资格认定试点工作。2001年1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会议,进行了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工作动员部署工作,至此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全面实施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教师资格证认定制度经过10年的发展,2011年教育部选择浙江、湖北试行了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1]这一改革制度于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教育部通过采用取消师范生直接认定教师资格证的方式加大教师资格证认证管理力度,从而迫使高校不得不重新审视师范类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问题。

2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技能培养问题分析

2.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地位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集文化、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育厅办公厅(体教艺)[2003]7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及教育厅办公厅教体艺厅[2004]9号《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武术作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其中《课程纲要》所列内容包括武术类课程必须按照必修课程开设,这不仅明确了武术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地位,更是对课程开设形式的规定。

2.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技能培养窘境

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也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与能力。[2]武术因动作结构、运动形式、文化底蕴等因素较其他体育项目教学具有其独特的教学特点,主要表现在:注重直观教学、以领做为主、强调动作规范以及攻防含义讲解示范等。武术被列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培养体育师资的核心课程,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练掌握与运用武术教学技能,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中小学武术教学。长期以来,武术教育界专家学者对武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即武术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却忽视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技能的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出现会练、不会讲,或是会讲但专业术语掌握不牢等现象。

2.2.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材缺乏教学技能设计章节

武术教材是进行武术教学的载体和主要依据,其优劣不仅影响武术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还直接制约着学校武术的普及与发展。[3]武术教学技能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与能力,教材是教学参考依据,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编写我国第一部全国体育学院本科武术讲义到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武术》的问世,《武术》教材的发展可谓硕果累累,然而不同版本的《武术》教材均未设计武术教学技能章节,以蔡忠林、周之华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系列教材的《武术》教材为例,虽经多次修订出版也仅仅只是对教学内容、章节顺序以及部分知识点进行了更新,并未编入武术教学技能相关章节。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教材缺乏武术教学技能章节的设计。

2.2.2武术教学偏重知识技能传授,教学技能培养环节薄弱

武术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依托课程教学目标完成,而课程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无论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是武术课程总目标旨在培养从事体育教育的人才。(见表1)武术教学是以培养从事体育教育的人才为目标,《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基本能力培养主要包括:解析动作攻防含义和准确完成动作示范的能力、观察分析与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以及运用教学原则,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武术教学的能力等。从“淡化套路、突出技击、强调运用”到“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的武术教学改革来看,均重在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却未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技能方面做出要求。现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偏重技术动作的教授,却忽视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结合表1可见这不但偏离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类课程目标,更是背离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2.3教学评价重动作技能量化,忽略教学技能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系统的调查,并评价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4]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系列教材的《武术》教材在论及武术教学评价时,只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两部分进行了评价。根据表2可知: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主干课程《武术》教材中关于武术教学评价内容也仅仅只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效果的评价,并未提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能力的评价。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评价主要采用“理论+技术”形式,其中理论成绩所占比例较少,重点对学生武术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忽视学生对武术教学能力评价比如:武术专业术语、口令的运用,动作的讲解、示范等能力的评价,导致学生技术达标却教学技能掌握不足,无法适应武术教学,甚至忧虑教师资格证面试抽中武术试题。

3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技能培养对策分析

3.1武术教材补充教学技能章节

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学的纽带与桥梁。其区别于其他著作的一大特点就是教材还要为检测学习效果、强化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发展服务。[5]武术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先后编修版出多本《武术》教材。尽管武术教材发展取得可喜成果,但教材中缺少教学技能章节修订是不争的事实。曾有学者提出《武术》教材要有对未来武术师资教育教学各种能力培养的内容与方法……以适应今后学校武术教育教学需要。[6]2011年有学者呼吁在统编教材中编入武术教学能力的章节。鉴于此,笔者认为,《武术》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工具,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武术课程教材在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下,应该增添武术教学技能章节,可以适当补充武术教学优秀案例、设计思路等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武术教学技能的掌握,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2构建武术技术与教学技能双重评价内容体系

3.2.1增设武术教学技能评价

按照体育课堂教学流程,可以将体育教学分为教学前、教学始、教学中、教学终与教学后五个部分,其中教学中涉及口令技能、讲解技能、示范技能、提问技能、组织管理技能等七种技能。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武术类课程基本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解析动作攻防含义和准确完成动作示范的能力、观察分析与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组织武术教学的能力等六个方面。故而在武术教学评价中选取部分教学技能检测学生掌握教学技能情况。武术教学注重直观教学,以领做为主,武术教学实践中常用到的教学技能主要集中在口令技能、讲解技能、示范技能、组织管理技能以及纠错技能等五部分。以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为依托,增加武术教学技能考核,通过考试形式提高学生对武术教学技能的掌握。

3.2.2调整武术量化评定比例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武术类课程考核成绩为由30%理论知识、20%能力以及50%技术组成。在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下,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武术教学评价尤其是考核成绩比例应该进行调整。如上文所述,在教学评价内容上增加武术教学技能考核,根据考核内容将其量化为20%理论知识、40%运动技能与40%教学技能。武术教学技能是未来武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增加武术教学技能考核比重,提高学生对武术教学技能的掌握,从而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奠定基础。

3.2.3构建结构化考核方式

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分为笔试与面试,其中面试部分采用结构化面试,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考核可以借鉴教师资格证面试方式进行结构化考核。如图所示:首先,教师将所学技术动作制作成卡片,学生进入考场后随机抽取卡片决定考试内容;其次,学生根据抽取的动作名称延伸一段技术动作展示,教师根据学生演练情况进行技术评价,评价标准采用武术竞赛规则以百分制计分;再次,学生演练整段动作后,对所抽取的动作进行单独讲解、示范、,此部分考察学生的武术教学技能,教师根据学生讲解、示范、组织等情况以百分制计分,最终两部分成绩按照比例折算计入武术考核成绩。武术课程结构化考核考核内容随机性大、灵活性强,在增大考试难度的同时,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前适应教师资格证面试。

4结论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直接申请教师资格证特权被取消。武术课程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旨在培养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和运用武术类运动方法进行强身健身指导的体育教育人才,然而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来看,涉及武术教学技能的内容、培养等问题较少或薄弱。依托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审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技能的培养问题,契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动高校培育高质量武术师资队伍,从而促进学校武术积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广增.教师教育制度新变化与高师教育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8):45-47.

[2]施小菊.体育微格教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3:38.

[3]倪金福,高嵘,王建华,高航.不同武术教材教学效果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7(06):87-89.

[4]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35.

[5]林向阳,周红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练习系统设计的分析及优化策略[J].体育学刊,2011(01):79-83.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4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素质教学理念;教学改革分析

1什么是素质教学

1.1素质教学的概念

素质教学就是对人的各方面的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与教育。这种培养贯穿人类生产生活的始终,人的行为完全由他这个人的整体素质所决定,包括他的性格的养成还有其它方面。现在社会发展非常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是独立的个体。素质教学也会教会大家如何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现在社会有一种这样的现象,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自己国家孩子的教育了。从中国的现状来看就可以发现。现在的年轻父母花在孩子教育上的钱是非常多的,让孩子去学音乐学武术都是为了加强孩子各方面素质。现在的教育花费可以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了,什么奥数班、武术班、美术班、音乐班。这说明现在的孩子光学好科学文化素质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以后为祖国做出贡献。这些特长班的出现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的学校根本不重视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发展,只重视成绩。素质教育只是嘴上说说,实际操作很少有学校能做到。还有很多学校依然只抓孩子的德育和智育,其他方面老师也不想过多的对学生进行培养。这也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弊端。很多中学生上完高中到大学都是一个样子,没有什么特长,非常普通,如果一旦遇到什么事情其自身的解决能力是比较弱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应该要把素质教育重视起来。

1.2素质教学的特点与类型

素质教学可以是全方面的教学、无论是教学的主体还是被主体都可以成为教学的主体。首先,学生自己可以对自己进行素质教学。自己去网络上查找素质教学所需要的资料,自己在家或者在学校以外的地方进行学习。自己主动学习的效率一定比老师教或者家长督促的效率高。而且还可以自己举一反三总结自己学习的弱点,不断地进步。其次,除了学校以外,社会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和东西。在社会上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人,他们不同的特点可以让自己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能学习到除了自己身上的优点外的其他人身上的优点。在群体中还能接收到很多社会的信息,增长自己的见识,提升自己的社会经验。在社会中一定有学校教育。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在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当然如果学校足够重视的话学校一定是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素质教学环境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最后,再往更大的方向发展就可以提到国家对学生的素质教学影响了。国家一直以来都在不断调整教育方针政策,为的就是适应社会的发展,因为时代在不断地进步,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国家的教育方针包括教育体制、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真正的国家教育。而且国家教育还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有一定的实施保障。素质教学也有很多的特点。比如素质教学有全面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培养;素质教育有针对性,针对的都是21世纪的学生;素质教育还有不可逆性,所有的教学都是循序渐进的;素质教学还具有灵活性,教师或者自己可以在限定的范围内自由发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或者教学。

2高校中武术教学出现的问题

2.1武术在高等教育中的问题

武术是一项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中国人发明,中国人传扬。中国武术博大精深,融入了道家和中医两个门路的知识与动作,实是国之精粹。在很多影视节目里外国人也对武术产生了兴趣,纷纷练起了武术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武术热潮。在古代男子考官有文试和武试,可见古代人对武术的重视。而中国历代的皇帝大多都是能文善武,而且武还优于文。而且古代武官比文官更加吃香。在当代社会武术好像变成了老年人的一种健身爱好。大多数玩武术的人都是老年人。而青年人一般都只是听说过没见过,没碰过。中年人生活压力比较大,即使是想通过武术来锻炼身体,可生活节奏也不允许。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达不到这样的程度而且学习压力大。大学生这个群体有一种特性,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不大,生活压力也不大,课业轻松,平时闲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大学里社团俱乐部也比较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武术其实在很多大学里都被列入了体育选修的科目里。大学也是比高中初中和小学更注重素质教育的高等学校,这些社团都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有很多学校乃至一些武术体育运动员都想把这项运动坚持传扬和发展下去。所以学校都在开展这项运动。学校一般的武术运动都是以大保健、武术套路、搏击这几部分为主。这些动作难度相对较小,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容易。

2.2武术发展的窘境

武术运动发展其实面临着很多考验。武术这项体育运动如果对人进行简单的训练也可以,但是如果想学好必须有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以及专业的器具训练和专业的动作训练,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士来做指导,而且需要学生对武术这项运动十分热爱才能继续坚持下去。这二者缺一不可。武术虽然在很多学校都有普及,但是真正感兴趣并且坚持下来的人很少。这就面临着武术运动传承后继无人的现象。如果找不到传承人那么武术这项运动将会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其实武术运动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河南、湖北等地区对武术是十分热爱的,人们十分喜欢观看武术表演,这已经是中原地区人们的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只是喜欢观看,至于系统的学习更是少之又少。在高校中学习武术的学生可能有100~200个。但是武术教练也许只有一个,而且还不是专业的。老师不专业,那么注定教学的内容也不会是很专业的。想学的学生可能也会不想继续学下去,因为当他学完了所有的项目之后武术对他来说就已经学完了,他也没有必要再继续学下去了。但实际情况是老师再也教不出更难的动作,学生也没有继续学下去的动力,武术运动的发展就会止步不前。

2.3武术运动发展的详细问题

将上文提到的窘境进行细化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学校在面临这么多问题的情况下还是没有想办法去解决,说明学校不重视武术运动的发展。高等学校追究到底还是比较重视科研和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的。而且在运动这个项目上,学校一般会比较重视的是赛跑、跳高、跳远等这些常规项目,不会重视武术运动这种冷门的运动项目。学校会开设这项运动项目完全是在其他项目饱和的情况下想再设立一个体育项目供大家选择,这样才会均衡体育项目的选择,减少一部分体育老师的压力,减少学校体育选修课的乱象。其实学校这样想这样做也可以理解,就是不重视武术运动,在思想上还是应该做一个提高。第二,说道体育老师的压力就可以看出其实高校的体育老师一直都很紧缺,一所大学里可能体育老师不会超过20个,大学一共有四个年级,每个班一星期至少要上两次体育课,体育选修的项目有很多。体育老师最多会两到三种体育项目,其他的他也不会、不精。像武术这样的体育项目能会的体育老师更是少之又少。学校的体育老师少也是一个大问题,专业程度不高又是一个大问题。老师只会一些简单的武术套路动作,可能有些学生对武术浓厚的兴趣也会被抹杀。说到老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又可以想到老师的专业化还会影响到上课的内容和质量。老师自己的专业素质就不行更别说这门课程的专业化程度了。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简单、不精确,学生学到一定程度老师教不了了,学生也不想学了,就会丧失很多学武术的苗子,对武术的发展也有影响。

3素质教学改革的方法分析

3.1高等学校应该重视起来

高校在资金方面要运用到培养专业的教师或者招聘专业的教师上面,还要筹备专业的学习武术的器材与一切能用到的工具。高校在教学理念方面也要改进。教学理念应注重素质教育,还应该重视武术的宣传,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项体育运动,后人应该把它发扬光大,它的历史底蕴十分深厚,值得大家去学习,而且学校的其他任课老师也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在学生做早操或者体育课上起到带头作用。系主任、学科带头人还有各班班主任应该充分宣传武术运动的好处,让学生充分了解这项运动并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这门运动。因为武术有很强的实践作用,比如女孩子可以用来防身,男孩子可以用来强身健体非常的实用。在学校拟定武术教学大纲时应该把重心放在武术与防身术的结合上来。

3.2扩大体育教师的力量

这个扩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体育老师多一些的权限,体育老师可以创造学生上早操的动作内容,体育老师对教学大纲的要求更灵活些。另一方面体现在要增加体育老师的数量与专业化程度,对体育老师定期也要送出学校到更好的学校去研修,回来之后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化的训练。

3.3提高教学内容质量

在简单的武术套路的基础上应该适当地根据不同班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更高难度的训练,循序渐进的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既应该有理论的教学,也应该有实际的练习。理论教学包括带学生看一些专业动作的教学视频、一些专业比赛的视频、一些大师的专业化讲座等增长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储备。在实战方面,教过学生一些基本套路之后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比赛,互相取长补短,老师再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进一步的教学这样才会让学生有动力继续学下去。

4结语

在当下这个高校的武术教学的环境中,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对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必要的,而素质教学的提倡将是一个很好的政策支持,高校的武术教学改革在素质教学的基础上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其他各方面的素质一定会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蒋丽芳.浅谈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9):27-28.

[2]王才船.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中的考量[J].当代体育科技,2016,6(4):28-29.

[3]岑海龙.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探析[J].新丝路,2016(6):104.

[4]高洁伦,范鸿雁.浅谈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下高校武术教学的创新[J].中国职工教育,2012(14):153.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5

1.1文献资料法

认真研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武术文化、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论著十余部;通过CNKI网查阅有关武术教学模式、武术文化等文献资料120余篇,并对以上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分析。

1.2访谈法

走访享有丰富经验的从事武术课教学、传统文化教学研究的教授、学者共计8人,就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进行咨询和访谈,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1.3实验法

1.3.1实验对象

以泰山学院2011级240名学生的武术选项课教学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人数各为120人。

1.3.2实验周期

第一阶段从2012年9月到2013年1月,第二阶段从2013年3月到2013年7月,实验为期32周。

1.3.3实验方法

(1)实验形式:对照班学生使用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实验班学生采用弘扬传统文化的武术教学模式;(2)干预时间: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武术课干预时间上都是两个学期32周,每周两节武术课,时间为90分钟;(3)实验结束后一周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以获取实验数据。

1.3.4实验器材

武术教学场地、武术教学器械、武术服装、多媒体器材、国旗、武术配乐等。

1.4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40份,回收率100%。其中实验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100%;对照班有效问卷114份,有效率为95%。

1.5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来观察教学实验效果的差异。

2研究结果

2.1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

2.1.1构建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依据

中华武术不仅是一种教育资源,也是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作为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勇敢、坚韧、威武不屈、宽容、礼让的品质,还可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建设和谐社会的范围之内。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之,时展的要求为高校武术教学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2.1.2构建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

2.1.2.1指导思想

构建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要牢固树立“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紧紧围绕《全国高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从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入手,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与安排教学组织形式。坚持把武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理念,通过教育渗透和切身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途径,为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奠定基础。

2.1.2.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武术的基本技击方法;理解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内容;了解习练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2)技能目标:通过武术教学,使学生掌握武术基本功、动作组合和基本的攻防技法;初步掌握攻防格斗技术,提高武术基本运动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1.2.3操作程序

(1)课程内容

根据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时间安排,设计武术课教学内容主要以踢、打、摔、拿等基本技法、攻防动作、组合动作以及武术理论等为教学内容。每一学期设置理论课4个学时,技术实践课28学时。第一学期的理论课主要讲解武术概论、武德与武术礼仪、民族精神等内容;技术实践课以武术基本功、基本步法、手法、腿法、腰法、肩法以及攻防动作、组合动作等为主要内容。第二学期理论课主要讲授武术与传统文化、武术技击方法、武术欣赏等内容。技术课主要是在复习巩固第一学期学习的技术动作基础上,再学习基本摔法、擒拿与解脱和太极功法等内容,并逐步过渡到双人攻防对抗、多人攻防对抗性练习,最后再辅之以器械基本技法的介绍。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弘扬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2)授课方式

武术课教学主要采用集体授课、分组练习和小组讨论等组织形式。首先,武术教学要从武术礼节入手,如授课前行“抱拳礼”,持器械时行“持器械礼”,递接器械时行“器械递接礼”,在教学顺序上不仅先教礼节后教技术,而且要将礼节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体现于武术教学的每一环节,让学生自觉感受到中国武术“重德崇礼”的文化特点。其次,在武术一招一式的动作教学过程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例如,在练习武术技式“大鹏展翅”、“金鸡独立”、“白鹤亮翅”等动作时,指出这种融自然物为一体的拳术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形象体现;在传授长拳技法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时,强调练习武术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形神统一观;在讲授太极拳贯穿的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等技术动作时,指出传统武术所蕴含的“阴阳相合”的辩证统一思想;在讲解太极、八卦、形意等拳种强调的“内外三合”、“上下相随”、“节节贯穿”等动作特点时,指出它们所蕴含的“和谐”的文化特色等,让学生通过表层的技术动作体会到深层次的武术文化内涵。最后,通过组织“练打结合”、“分组对抗”、“武术游戏”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实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在理论课上,结合武术的形成与发展、拳理与技法的讲解,进一步阐述传统武术与中国哲学、传统医学、养生学、美学、军事、宗教的相互渗透及影响,使学生更加全面了解武术,认识到继承和发展武术文化的现实意义。

(3)课程评价

在课程考核与评价方面,既要根据学生独立完成攻防技术(或组合动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动作规格、劲力、节奏、意识的掌握程度给予评定,同时,还要以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进步幅度、情意表现等方面给予评定。新模式将两项考核得分所占比例分别为50%。

2.1.2.4实现条件

山东省是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发达地区之一,亦是武术大省,武术文化底蕴丰厚,传承历史悠久。由问卷调查可知,有66.7%的武术教师都是专业教师,有82%的领导表现为非常支持或支持武术教学模式改革。在学生方面,有18%的学生非常喜欢武术,有36%的学生喜欢武术。在学习武术的目的方面,有26%的学生想通过武术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都为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2.1.2.5教学评价

该模式采用教师教学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知和武德表现;学生对武术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学习态度与行为、合作精神与情意表现等。在评价中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同时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成绩评定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与不合格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再按上,中,下三个等级进行细化。这种方式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程度,又便于得分换算,达到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武术文化的目的。

2.2实施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学生对实施武术新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针对新教学模式,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三个方面做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教学内容上,实验班满意度为65.5%,一般为26%,对照班的满意度为31%,一般为44.6%。在教学方法上,实验班满意度为68%,一般为26.2%,对照班的满意度为25%,一般为38.3%。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表现差异显著。只有在考核形式上,实验班的满意度为61%与对照班57%的满意度略有接近。在各项不满意类别中,对照班比实验班均表现出较高的百分比。由此可知,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是乐意接受的,在实施课程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2.2对学生掌握武术动作技能水平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武术课技能成绩“优秀”占20%,“良好”占49.2%,中等占25%,“合格”占5.8%,没有不及格的学生;对照班武术技能成绩“优秀”占19%,“良好”占41.4%,“中等”占30.9%,“合格”占8.7%,没有不及格的学生。由此可知,实验班和对照班优秀成绩所占的比例相当,但良好成绩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班。

2.2.3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认知情况

实验班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认知水平优于对照班,并且差异显著。说明在该模式下进行武术教学,符合大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知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武术文化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使大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知程度显著提高。

2.2.4新教学模式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

实验班有87.5%的学生认为有帮助,7.5%的学生回答不清楚,5%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而对照班52%的学生认为有帮助,33%的学生回答不清楚,15%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通过上课时观察也发现,实验班学生学习更加刻苦认真,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越来越浓厚,班级凝聚力大大提升。

2.2.5新教学模式实施后学生继续学习武术文化的情况

为了解该教学模式实施结束后,学生继续学习武术文化的情况,我们提出问题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实验班有22%的学生选择会主动继续学习,58%的学生选择若有机会还会进一步学习,20%的学生选择了兴趣不大。而对照班只有10%的学生选择会主动继续学习,26%的学生选择若有机会还会进一步学习,64%的学生选择了兴趣不大。在今后是否会以武术为手段进行身体锻炼时,实验班32.5%的学生选择了“是”,而对照班仅有10.5%的学生选择了“是”。由此可以看出,实验班在进一步学习武术文化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上明显优于对照班。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符合教育、教学原则,既遵循了武术运动规律,又体现了武术的文化特色。

2)实施该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武术兴趣。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评价上,学生的满意度较高。

3)采用该教学模式,在提高大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知度以及弘扬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优于传统武术教学模式。4.采用该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大学生继续学习武术文化的能力和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等方面优于传统武术教学模式。

3.2建议

1)由于“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涉及武术基本技法、攻防对抗以及传统文化等多项学习内容,因此,各项内容在教学时间上的具体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需进一步探讨。

2)目前,还没有适用于针对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材,给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指导思想编写一套适用于普通高校的武术教材,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

3)在当前武术师资群体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是在竞技武术教育模式中培育、成长起来的,存在武术技能水平高、文化水平低的现象。因此,要想把武术教学由单纯的技能练习引入到“文化的传承”上来,加强武术教师的传统文化修为刻不容缓。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6

关键词:舞蹈教育;舞蹈艺术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养

0引言

在舞蹈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舞蹈艺术实践可谓是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环。舞台艺术实践的过程,一方面能够使理论知识得到综合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的过程当中更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目标。为更好阐述舞蹈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本文将从以下4个方面来展开。

1有效加强学生的舞蹈理论应用

高校舞蹈教育是一门实践大于理论的课程,若在其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一味强调和重视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实践过程,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只拘泥于教师课堂的模仿,不能够掌握舞蹈理论知识的核心和精华所在,缺少对舞蹈艺术实践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舞蹈艺术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将理论更好运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和效果。[2]学生的舞蹈学习模式就是通过练习课堂教学舞蹈内容来掌握,在这个练习过程当中存在训练模式较为单一的问题,故而使学生易感到枯燥。所以,通过增加舞蹈艺术实践环节的设置,来让学生更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自主改编,从而一方面增强舞蹈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为学生的更好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2提高学生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舞蹈艺术的关键在于舞蹈的创作和创新,以此保持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在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舞蹈艺术实践,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通过亲自改编和编排舞蹈动作,来完成一个富有自我标签的舞蹈组合或舞蹈作品,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富有成就感,更好地去体会和发觉舞蹈的艺术魅力,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增强自身的艺术素养,将生活运用于艺术,让艺术贴近生活,让舞蹈艺术创作更加鲜活。[3]舞蹈艺术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理解和创造舞蹈艺术作品,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舞蹈艺术的实践过程当中,一个舞蹈作品往往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多个人员的积极配合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一个舞蹈团队。为了让舞蹈作品呈现出完美的效果,需要讲求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在舞蹈艺术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舞蹈团队的形成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联络,提高舞蹈训练的主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艺术实践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舞蹈艺术实践的过程中,让舞蹈团队的各个成员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和配合,提高团队的紧密型和合作性,进而提升每个成员的参与能力和合作意识,在互相磨合和交流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此外,通过团队的合作也能够让不同的思想和思维发生碰撞,让舞蹈作品进行多次创新和提升,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团队的合作表演也让学生相互感染,提升了其舞台表现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掌握舞蹈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自我舞蹈艺术综合能力。

4增强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在舞蹈艺术的教育发展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复合型人才。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良好的舞蹈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创新、创编、教学能力和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熟练和把控好各个舞蹈动作,又要查找和阅读大量资料来充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内涵,以提高自己的作品构思和架构能力。此外,学生还需要去学习音乐和舞台舞美相关方面的知识,比如舞蹈背景音乐的旋律、类型、节奏和音乐所抒发的情感,舞台的环境设计以及灯光设计等等。在编排一个舞蹈作品的过程中,要使舞蹈呈现最好的效果,不单单要求舞蹈动作的到位,更要求舞蹈动作和背景音乐旋律的相互配合。同时,要求舞美意境和舞蹈内容的匹配,让舞蹈、音乐和舞台同舞者所抒发的情感达到共鸣,这样才能使舞蹈作品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品。这个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多方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舞蹈的团队排练过程中,也能够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借鉴能力,每一次实践排练都有新的收获,这也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起到关键作用。

5结语

舞蹈艺术实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舞蹈艺术实践能够让舞蹈教学内容得到更好的应用和掌握,另一方面,舞蹈艺术实践也能够激发学生的舞蹈创造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舞蹈艺术实践对舞蹈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萌.高校舞蹈教育中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浅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4):366.

[2]邱敏.论高校舞蹈教育中艺术实践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上),2014(04):239.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7

【关键词】民间舞蹈艺术;高校舞蹈教学;渗透

舞蹈作为文化形式的一种,是伴随社会的进程而发生和发展着的。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呈现出不同的族群特征,进而又分化出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民间舞蹈艺术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西方外来文化艺术的强烈冲击。发生并发展在民间生活的舞蹈艺术形式很难夺得民间群众的普遍关注。作为民众建立起来的艺术形式,逐渐向着小众爱好而发展。但是民间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经历了千年文化的沉淀,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民间舞蹈的重要性,并将其渗透到舞蹈教学尤其是高校舞蹈教学中,在丰富高校舞蹈内容的基础上,实现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

一、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分析

民间舞蹈一在历史上是相对于宫廷舞蹈而存在的。为民间艺人或民众自娱自乐,祭神求偶所跳。长久以来,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趋向于融合、分化的局面。然而,对于新一代青年人,民间舞蹈处在被忽视的困境,严重影响了民间舞蹈艺术的纵向传承发展。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式,加强民间舞蹈艺术的在高校青年学生中的渗透,发挥民间舞蹈艺术的重要价值。首先,加强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生活习性不同、文化也有所差异。民族舞蹈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到高校舞蹈教学中,不仅丰富了高校舞蹈教学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其次,加强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渗透,更加有利于高校舞蹈课程的建设。高校在建设课程中,能够将该地域民间舞蹈融入在舞蹈课程教学建设中,不仅丰富了课程体系,也使得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该地域民众的生活风貌。学生通过学习民间舞蹈也能够引起探索该地方文化的兴趣。

二、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渗透问题分析

(一)民间舞蹈艺术传承人逐渐减少

我国民间舞蹈艺术在传承的过程中,民间艺人起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民间自然传承的传承模式,是民间舞蹈不至消失的基本保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长的民间艺人体质日渐老去甚至趋势,不能够在跳起舞蹈以自娱,更不能做到口传身教传承舞蹈。新一代青年人更乐意关注新兴事物的发展,忽视地域或种族的民间舞蹈。导致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人逐渐减少。鉴于自然传承形式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舞蹈的传承。所以,文化奠基人的减少,不仅导致民间舞蹈的缺失,进一步导致的是高校在建设民间舞蹈课程中的困惑——课程内容究竟该如何设置。

(二)缺乏文化渗透

民间舞蹈艺术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凝聚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民间舞蹈艺术作为一种舞蹈形式,也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并且对舞蹈学习者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但就目前而言,高校在对民间舞蹈艺术的学习中,过分关注舞蹈动作、肢体表达能力,忽视了民族舞蹈文化的特色,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

(三)缺乏必要的支持

民间舞蹈文化在高校舞蹈课堂的传承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支持力度。但目前,我国民间舞蹈文化在地方高校舞蹈课堂传承的过程中,硬件软件都较为匮乏。民间舞蹈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进而使得其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必要的经济支持,使得高校在传承民间舞蹈过程中,课程安排严重受限[2]。

(四)缺乏优秀的教育人才

高校民间舞蹈教育中,对师资力量要求相对比较高,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舞蹈技术,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掌握当地民间舞蹈的文化底蕴。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民间舞蹈艺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以至于民间舞蹈教学效果并理想,影响了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

三、民间舞蹈艺术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田野实践

实地考察民间舞蹈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底蕴,树立正确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观念,是高校传承舞蹈过程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必须要加强民间舞蹈的风情和文化进行实地调研,从不同的渠道对民间舞蹈的根源、发展历史、发展变化等进行深入的了解,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民间舞蹈的精髓,了解其传承的重要价值。尤其是意识到民间舞蹈艺术作为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加强其传承和保护,为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课堂中的传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系统教学

一方面,根据现有的民间舞蹈素材,编制系统的民间舞蹈教材,以加强学生对该民间舞蹈的系统学习。还要在具体的民间舞蹈教学中,不断开发、优化民间舞蹈教学资源,如民间艺人口述史等,并将其融入到具体的民间舞蹈教学中,不断丰富民间舞蹈教材内容[3];另一方面,优化民间舞蹈课程设置。在对其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把握好求真的原则,对于该民间舞蹈从风格到元素,再到场图的变换,都做到在不失其本来面目之上进行艺术加工。同时,在民间舞蹈艺术课程学习过程中,还必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能着眼于书本上知识,还必须要加强实践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将民间舞蹈艺术融入到高校舞蹈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开发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做到言传身教,积极参考民间舞蹈艺术的特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的充分了解民间舞蹈艺术背后的思想情况,以激发学生对民族舞蹈艺术的兴趣;最后,在具体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充分组合、感性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民间舞蹈学习中去。

(四)全面提升民间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

高素质的民间舞蹈教师,是舞蹈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课堂中顺利实施民间舞蹈传播的重要保障。因此,全面提升民间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成为了民间舞蹈在高校课程建设中渗透的重要保证。首先,培养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并加强培训结构的考核,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其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民间舞蹈知识的传播,更要培养学生对于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视心态,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在因素,激发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学习兴趣[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间舞蹈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但就目前而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课堂教学的传承中,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必须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渗透,在丰富高校舞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李绪栋.民间舞蹈纳入高校舞蹈教学的价值研究[J].戏剧之家,2017(23):189.

[2]叶玲.论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民俗文化渗透[J].艺术评鉴,2017(17):121-122.

[3]杜娟.陕西民间舞蹈纳入高校教学的价值研究[J].才智,2016(26):98,100.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8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带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基于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选拔标准越来越高,对于高校的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在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为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因此,高校的教育就要与时代接轨,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同步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1]。在高校的教育中,艺术素质教育也是高校对于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的舞蹈教师就要将艺术素质教育渗透到舞蹈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逐步的提升自己的艺术素质,促进大学生朝着综合性人才发展[2]。篇文章分析了高中舞蹈教学的现状和艺术素质教育对舞蹈教学的作用,对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艺术素质教育对于高校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高校舞蹈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其魅力不仅展现在肢体动作的表演上,更表现在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上,舞者通过优美的舞姿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展示出来,为人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洗礼。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大学生通过学习舞蹈知识,使学生领会地域文化特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3]。由于舞蹈的地域特色,能够使大学生感受不同形式舞蹈的魅力,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高校舞蹈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高校舞蹈教学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形成良好的舞蹈能力,但通过舞蹈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舞蹈,领会舞蹈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使学生对于舞蹈这门艺术有更好的理解,促使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学习舞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具备欣赏美的能力,才能存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再次,高校舞蹈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舞蹈不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项体态训练。大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需要将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要得到完美的展示,因此,学生就需要将每个舞蹈动作都要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提升对舞蹈的熟练度和灵活性[4]。学生在大量的动作练习中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对于学生进行其他学习活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高校舞蹈教学能够塑造学生的个人品格。在高校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教授学生很多舞蹈形式,而不同形式的舞蹈不仅舞蹈动作不同,其所暗含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就连每个舞蹈动作所展现的情感状态也各不相同。可见,舞蹈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美的享受,还有舞者在日常训练中形成的坚韧品质,通过高校的舞蹈艺术的素质教育,能够塑造大学生的个人品质。

二、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现状

首先,高校对于学生舞蹈教育缺乏重视。一是在当前高校的舞蹈教育中,除了专业的舞蹈艺术学校,其他非专业性的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舞蹈教育并没有过多的重视,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为学生合理的安排舞蹈课程,学生多与舞蹈学习的机会不多。二是高校对于舞蹈教育的投入过少,导致舞蹈教学资源过少,教师水平不高。三是高校对于学校艺术团多的建设不够重视,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舞蹈知识和技能,一般由学校组织活动,很少自行组织活动,导致学生的舞蹈素质不高[5]。其次,高校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在当前的很多高校舞蹈教育中,对于教师的培训过少,教师的专业素质又不高,导致教师的舞蹈教学水平不高,在教学中不能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知识分析和舞蹈技巧的传授,导致学生不能学到专业性的舞蹈技能,导致学生不能有效的进行舞蹈学习。最后,学生缺乏学习舞蹈的时间。在高校中,跟多学生学习舞蹈是应为个人的兴趣爱好,但很多学生由于课业过重,缺乏时间进行练习,并且学习舞蹈需要天天的练习才能熟练的将舞蹈诠释出来,很难有学生能够自主的坚持住。另外,学习舞蹈不止需要努力,还需要天赋,很多学生的舞蹈基本功不扎实,导致教师的舞蹈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对策

首先,高校和教师要将舞蹈教学重视起来。在当前高校的舞蹈教育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学校的舞蹈教学体制不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提升,高校要想使舞蹈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将舞蹈教学重视起来。一是高校增强对舞蹈教学的重视,加大对舞蹈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化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舞蹈学习环境。二是合理的为学生安排课程,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舞蹈知识,练习舞蹈。三是加强学校艺术团队的建设,为学生多组织一些艺术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四是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舞蹈教学的师资队伍。高校对舞蹈教师进行专业教学的培训,使教师通过进行不断的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素质,不断的提升舞蹈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高校教师要转化舞蹈教学观念。高校的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舞蹈基础,还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舞蹈形式,并为其讲解相关的舞蹈知识和舞蹈技巧、动作要领,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为主。因此,高校的舞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通过舞蹈教学丰富学生的而精神世界,进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6]。再次,教师为学生拓展舞蹈教学内容。在当前高校的舞蹈教育中,舞动按教学的内容相对单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选择的余地过少,很难满足学生对舞蹈学习的需求。因此,高校的舞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为学生提供多种舞蹈教学,使学生通过对不同舞蹈的学习,感受舞蹈素具有的丰富内涵,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最后,教师采取多样的舞蹈教学手段。在高校当前的舞蹈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教师展示学生模仿的形式进行舞蹈教学,学生通过对舞蹈的分解学习掌握完整的舞蹈动作。这种舞蹈教学方式过于机械化,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就要善于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全面的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是学生领悟舞蹈的魅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拉丁舞时,可以为学生介绍其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其的理解,使学生更好的欣赏舞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

四、结语

高校开设舞蹈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高校想要通过舞蹈教学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就要优化传统的舞蹈教学,通过转换舞蹈教学的观念和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舞蹈的真正意义,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虹,罗琦.艺术素质教育视域下的花鼓灯舞蹈教学优化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8):83-85.

[2]吴迪.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8):297.

[3]姜瑜芳.浅析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J].黄河之声,2017(24):70.

[4]于彬.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03):183-184.

[5]谢芳,庄静雯.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