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学范例

高校思政教学

高校思政教学范文1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在新时期促使高校取得发展的根本保障。尤其是高校思政教师承载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任,其教学能力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更应该要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促使思政教学质量提升,促使高校培养更多的社会所需人才,推动高校的发展。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以及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并进一步探索了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作为思政教育主要阵地的思政课堂来说,承担着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任,其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是否能够成为新时期所需求的“四有”人才有着很直接的关系,而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就需要思政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才能够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思政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因此更需要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思政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成为新时期所需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政教学的根本要求

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就需要思政教育课程的内容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而且思政教育课程还需要学生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分析社会问题以及认识世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坚定信念理想,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而为了实现思政教育这些目标无形中加大了对高校思政教师的要求,不仅要求高校教师要高度关注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才能够实现思政教育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同时要求教师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从而使教师能够理性为学生分析社会上存在的新问题以及新现象,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与分析各种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与观念。另外,思政教师还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善于运用于实际当中。最后,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在教学中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政教育的方向,正确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因此也可以说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高校思政教学的根本要求。

(二)有效的提升思政教学效果

高校思政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为提升思政教学的时效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思政教学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制约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思政教学中教学内部分内容与社会实际产生了脱离现象,而且教学内容已经超越可学生本身的认知与理解,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较为单一,又缺少实践课程,影响了思政教学效果的提升。而思政教师如果提升了教学能力,就可以根据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善思政课堂气氛,有效的提升思政教学的效果。

二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

(一)高校思政教师缺乏教育教学技能

目前高校在选拔教师的过程中,尤其是思政教师的选拔过程中只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及学科专业水平就可以,很少注重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技能,而且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没有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进行相关的培训,导致高校思政教师的教育教育技能无法有效提升,特别是出身于非师范类专业院校的思政教师并不具备教育教学技能,无法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教学的技能既能有效得融合,高校也并没有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进行系统的训练,只能依靠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与总结,这就直接导致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教导学生,造成思政教育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很难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思政教学的效果。

(二)思政教师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很难改变单向教学的模式,更倾向于利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即使有些年轻的思政教师掌握较好的多媒体技术,有能力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应用于思政教学课堂之中,但是有些教师对教学不积极,不愿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而另外有些教师会把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于思政教学中,但是却又过度的使用多媒体方式,变相的把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改变成为具有传统教学模式阴影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导致教学的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出现此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思政教师的教学观念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较大,教学观念意识更新速度较慢,在加上思政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教师更加注重对概念类的知识进行灌输与讲解,导致思政教育课堂缺乏趣味性,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思政教师自我的监控能力相对较差

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依靠高校评价等外部监督力量,而是需要依靠教师对自身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但是由于当前高校思政教师学术学科地位不是很高,在学术研究上受到一些歧视,导致目前高校教师更加注重教科研方面的研究,而忽视了自身的教学,把思政教学课程当成任务去完成,而没有投入较大的精力与时间去发现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思政教师的自我检查意识以及调控能力不能够有效的提高,因此思政教学的质量也不能够有效的提升。

三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措施

(一)更新思政教师的教学理念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获取的信息的平台也逐渐扩展,在某些情况下学生所获取的信息资源甚至超过了思政教师,如果思政教师仅是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并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去完成思政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根本要求,因此在新的形势之下,高校思政教师要逐步更新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选择更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说:采用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选择学生关心的问题,并运用通俗的语言以及鲜活的事例融入课堂教学中,充分带动思政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同时思政教师可以合理的采用多媒体技术,把较为枯燥的思政教学课程内容转变为比较形象的视频。影像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有效地提升思政教学的成效。

(二)对思政教师加强教学技能培训

高校为了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应该加大对思政教师的教学技能加大培训力度,从而促使思政教师的教学技能逐步提升,增强思政教学的质量。首先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力情况开展入职前培训。虽然目前教师入职前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专业培训。但是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培训的内容相对广泛,导致对思政教师的职业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高校可以根据高校自身的教学情况以及实力,对新入职的思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主要是针对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实践教学技能的培训为主,可以采取新进教师很随经验丰富的思政教师学习方式,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通过学校组织的考核以后,才能够让新进的思政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其次,加强后续的培训与教育,比如:高校可以定期举办思政教师的培训讲座,鼓励思政教师为积极参与其中,主动接受后续的培训与教育,从而使思政教师的教学技能、知识以及教学经验逐步提升,有效的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再次,高校要加强交流平台建设,加强与其他高校加强合作,促使思政教师加强与其他学校思政教师的交流沟通互相分享教学经验,从而进一步使思政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经验得到巩固,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思政教师自身要加大自我监控能力

思政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政教师要逐步提升自我监控的意识与能力,只有这样思政教师才能够更好的处理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尽快完成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树立对思政教育工作的自信心、责任感,刻苦钻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端正政治立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要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投入到思政教育工作当中,并积极地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评价,逐步改进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升思政教育的成效。另外,高校要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促使教师增加自我监控意识的外在动力,比如与工作考核制度挂上关系,激发出教师提升自我监控意识的动力,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与改进教学的方法,更好的保障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3-4]。

总之: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高校要完善各项激励措施,加大对思政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力度,促使教师的教学能力逐步提升,改善思政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自身也要逐步更新思政教学理念,提升自我监控能力,进而促使自身的教学能力逐步提升,更好的完成思政教学目标。

作者:李霞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宋朝丽.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3,07:135-138+146.

[2]刘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探析[J].时代教育,2016,15:40-41.

高校思政教学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教学改革

“互联网”的巨大作用无需再多赘述,但教学并不是只通过单一的教学就是达成多有教学目的。“互联网”虽然能够有效的助力高校思政教学的改革,但仍旧需要思政教师结合其他教学方式,以发挥“互联网”更大的教学作用,也使高校学生获得更好的思政教育。同时“互联网”自身也具备一些暂时无法完善的缺陷,需要通过线下教学和教学道具等进行弥补。“互联网+”各种教学方式,也能使高校思政教学更符合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对此展开多维思考意义重大。

一、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全新环境与挑战

(一)为高校思政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互联网+”是“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进化的产物,“互联网”为高校思政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学转变和平台,“互联网+”必然能更胜一筹。“互联网+”是对“互联网”模式、“互联网”平台的升华,也为高校思政教学带来了新的实践平台,使高校思政教学能够通过更多方式和平台进行实践。

(二)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了较大的转变

当前的大学生在行为和思想上均和之前有较大的改变,例如,大学生虽然喜欢网络世界,但也没有全部放弃对实际生活的体验;他们喜欢在网络世界中展现自己,但更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温暖和关注。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学除了通过“互联网”展开教学外,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只有将“互联网”和实际教学联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满足大学生对思政教学的要求。

(三)持续拓展课堂的实践形式的实现

“互联网+”为高校思政课持续拓展课堂实践形式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当前的高校思政教学方式和内容一直在不断变化,无论是仅依靠“互联网”,还是只进行线下实践,都难以良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但在“互联网+”下,高校思政教学能够更好的进行课堂实践的拓展,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能比以往更丰富,为持续拓展思政教学课堂实践形式带来了更多可能。

二、高校思政课堂教育对“互联网 +”应用的价值体现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思政课堂时效性分析

“互联网”的时效性很强,无论是信息的更新速度还是传播速度都更胜一筹。因此教师经常能够借助互联网分析国内外形式、时事热点等,使学生能够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以一种更清晰的方式了解思政内容。无论是国内外的政治形势,还是国内的社会热点事件,“互联网”都是及时传递,同时信息的覆盖面更是全范围。这都是传统教学难以比拟的,也是“互联网”能为高校思政教学带来的巨大的时效价值。同时当前各种“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创造了多种不同的思政教学方式和内容,也为提高高校思政教学时效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多方面针对大学生的性格展开相应的教育

当前的大学生可以说是在“互联网”世界里长大的,他们从小就接触“互联网”,因此身上具备很多互联网的特性。尤其是思想和性格,都颇具网络特征。很显然高校思政教师若还是采用老一套的思政教学方式,很难使思政教学内容直指大学生的内心。“互联网+”能够让思政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性格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等,设计出符合高校学生性格的思政教育。

三、“互联网 +”在高校思政课堂教育当中的创新策略

(一)课堂拓展,给予学生更多的思政认知

“互联网+”一部分是互联网,一部分是其它。在实现“互联网+”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什么。思政教学离不开真实的课堂,因此“互联网+”课堂也是比较主要的一种“互联网+”形式。高校思政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课堂,持续创新课堂拓展,让学生在虚拟的网络和真实的课堂中收获更多的思想认知。第一,“互联网+”互联网进行课堂的拓展。互联网的时政热点是比较强大的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追热点”的方式,在互联网上进行课堂的拓展。比如网络中有个热点是“日本学生十连休后自杀”,教师就可以通过追这个热点拓展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去了解这一热点,了解日本学生自杀的原因,以及原因背后的社会背景,并分析我国是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通过这个热点学生会直接了解到校园欺凌的危害,这比教师直接介绍校园欺凌效果要好得多;第二,“互联网+”社会实践进行课堂拓展。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一些与思政教育有关的事件,带领学生在课下进行实践探索。比如当前微信代购被骗经常发生,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通过“互联网”了解微信代购,再结合自己身边做微信代购的朋友,去调查微信代购的现状。比如微信代购的真实性、赢利点、做微信代购的心理等。这样学生就能真实的了解到,在微信代购中可能存在很多道德缺失的代购人员,进而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正常渠道生财。

(二)注重采用多维度下的激励体系

多维度激励体系的建立能够促进“互联网+”的实现,使高校学生的思政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多维度激励体系的建立主要包括:第一,从多平台,多角度进行激励。教师可以通过多个“互联网”平台、线下激励形式,从多个角度对学生思政认识与水平的提升进行激励。比如教师可以设置时事热点分析榜:每个月统计一次学生对热点的分析,分析热点数量最多和质量优者,将会得到的积分奖励,积分最终可以兑换成思政课的成绩。第二,建立多维度的激励目标。多建立激励目标,能够很好的激励学生去尝试完成。比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布置一个思政实践任务,将这个任务分为简单、困难、精英三个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时间决定完成哪个难度的实践任务。当然,不同难度的任务会有不同的奖励。这样对学生而言选择就多了很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增加很多;第三,通过多种方式展开激励。除了教学中的激励外,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行为、阅读书籍等方面进行激励。比如在教学中设置好心值和读书值,学生每做一件好事,阅读一本好书,就可以获取相应的分值,这些分值可以用来兑换各种课堂中的奖励。这样不仅在理论知识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更激励学生成为高道德水平的人才。

(三)占据互联网高地展开思政教育

“互联网+”下,思政教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教学作用,即占据互联网的高地展开思政教育。当前高校学生很多思想都是源自于互联网,而互联网的文化中有很多都带有“侵蚀”作用,使高校学生的思政水平不断降低,甚至走向歪路。所以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占据“互联网”这块高地,通过多个网络平台展开思政教育。比如在QQ上,教师可以经常分析一些时政热点;在微博中多转发一些正能量的文章和微博,当出现社会丑闻的时候积极发声,引导学生文明评论,认清每件事情之后的真相;通过直播思政教学实践的方式,使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从低俗的直播中,转移到思政内容的学习和公益活动的践行上。使“互联网”逐渐成为一片宁静之地,将浑浊的不良文化赶出“互联网”。

四、结语

“互联网+”下,不仅能使高校思政课充分的依托于互联网,还能衍生出更多基于“互联网”的新教学模式,充分整合线上和线下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方位的思政教育环境。通过课堂拓展,使学生对思政教育有全新的认识;依托于互联网,发展线下教学,让“互联网”全方位为高校思政教育课的展开助力。

【参考文献】

[1]孙飞,赵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S2).

[2]林秀芬.“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6(08).

[3]卢玥,任念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索[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4).

高校思政教学范文3

关键词:高校;思政;亲和力;提升

在2016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新要求。事实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一直都是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面临和所要解决的难题。

一、当前高校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分析

高校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转换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否认客观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和阻碍着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1.当前高校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抬头率不高,课堂参与度有待提高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两极。两极中的任意一极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堂的抬头率和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正是由于两极中的一极“学生”没有参与进来所引起的。高校思政课堂上,学生抬头率和参与度不高表现在:学生对老师所讲内容兴致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基本上是老师台上讲着,学生低头做着各自的事情。当课堂教学进行到提问环节或者是互动环节的时候,举手回答和主动参与其中的学生少之又少。

(2)学生对所学理论接受度低,学以致用能力有待增强

高校思政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学生对思政课堂所学理论接受度低有两个主要表现:一是课堂上对老师所讲授的理论,不能给予清晰的反馈。二是现实生活中不能自觉运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学习生活难题。譬如最近几年一直有媒体揭露“大学生身陷传销”的新闻。在这里,除了部分学生想要快速赚钱因此失去理智束缚之外,绝大部分身陷传销的大学生都是因为不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造成的。

2.当前高校思政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教学环境亲和力不足

学校“立德树人”“教育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浓厚,必然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学习。譬如:有些高校一味地追求科研成果,从而放松了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培养教育要求,“这就很容易助长学生急功近利思想的蔓延滋长,导致学生只重视所谓“有用”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把所谓“无用”的思政课程搁置一旁”。有些高校过分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从而放松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这样,学生对于学校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就没有认同感,对高校思政教学的亲近感和主动性就会大大降低。

(2)教学内容亲和力不足

教学内容亲和力不足,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教学内容陈旧,时代性不强。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做到及时跟进,陈旧的教学内容必然与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格格不入,学生自然也就进入不了学习状态。另一方面,教学内容抽象,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一般说来,一门发展成熟的高校思政课程,其教学内容都经历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检验,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把“理论”讲出“花儿”来,而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学生对于课堂的期待值就会减少。

(3)教师自身亲和力不足

思想深邃、论证有力、深入浅出、举止大方、穿着得体等,始终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其亲和力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尤其是教师的言行举止和仪容仪表等感性因素,对教师亲和力的影响更加直接现实。思政课教师言行举止粗鲁随便,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穿着随意不得体,更有甚者,有些女老师浓妆艳抹、花枝招展地就走上了讲台,这是对学生极大的不尊重,这样的老师就很难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其亲和力也会因此降低。

二、高校思政教学亲和力提升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是提升高校思政教学亲和力必须要坚持的重要原则。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实践性。“一种理论能否让人喜欢和亲近,既要看其是否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更要看其能否解决现实问题。”因此,高校思政课堂必须要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就拿长征精神来讲,学生并没有历经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如果教师只是给学生单纯的讲长征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而不去联系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去讲授,学生就只单纯地记住长征精神这个概念,并不会对它进行深入思考,更不要说用实际行动弘扬长征精神。

2.宏大叙事与微观生活相结合的问题

一般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关注最多的是与民族国家相关的宏大叙事,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的是“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而学生更趋于关心与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相关联的微观生活世界,更多地关注“做什么、怎么做”等实践层面上的问题。这就客观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宏大叙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将人类、国家、民族、社会、政党、组织等宏大字眼与学生个体的学习、工作等生活日常联系起来去组织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思政课的学习是有用的,才会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产生亲近感和愉悦感。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者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依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实际需要进行教学。

三、高校思政教学亲和力提升的实现途径

1.营造温馨和谐教学环境,提升教学环境亲和力

教学环境作为一种长期作用于受教育者的一种力量,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思政教学亲和力提升不可或缺的关注对象。因此,我们可以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师的幸福感方面来提升。首先,要加大硬件设施建设。通过加大投资,在校园中增设带有文化信息的标识,营造“向学、好学、乐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对校园的亲近感。其次,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学校可以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切入。物质方面,学校要不断的完善管理与晋升体制,透明、公开评优机制,合理提升教师的待遇。精神环境方面,学校要营造“尊师重道”的学校氛围,让教师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教师得到了尊重,就会在教学工作上会更加尽心尽力,教学亲和力自然而然也随之提升。

2.健全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容亲和力

教学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革新。思政教学内容这里主要指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结果,包括指导思想、发展方向、教材内容、理论观念和教学示例等。完善教学内容,第一,要明确指导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第二,要明确发展方向,将教育方向同国家现实和未来发展相结合。第三,要选取优秀的教学示例,要能体现出时代性和经典性,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体现出与群众的联系。第四,要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可读性和生动性。

3.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教师自身亲和力

教师的责任是“传道受业解惑”,在高校思政课堂上,“传道”,传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授业”,教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解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和疑惑。由此可见,作为学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桥梁”,教师承担起了沟通双方的责任。同时,教师作为思政课课堂的重要一极,必须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师要做到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在马讲马,在马研马,在马用马。假若老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也就很难通过他的思政教学培养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学生。学校也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思想理论的培训和学习,从而加深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另外,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程度。因此,思政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坚持以教好学生为己任,以高尚的品德服人,做到强调的“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4.探索与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方式亲和力

教学方式的创新与选择和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密切相关。目前,各大高校为提升思政亲和力不断地进行探索,已取得诸多成果,如启发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慕课等。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教学方式之一。其主要特点是教师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思考过后,针对不懂的点,再进行相应的讲解。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熟练的运用情景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如在进行《共产党宣言》的讲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构建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宣言》产生的背景及意义,待学生将疑问提出来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并在此过程中传授知识。因此,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专题式教学

专题式教学是指,教师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将教材分为多个专题,然后进行专题讲授,如南京大学的沈伯平教授提出的“翻转课堂+专题式教学模式”。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专题演讲以及进行翻转课堂大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在专题式教学中,如果把握不好每个专题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很容易造成“知识碎片化,因此,教师要严格注意将每个专题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相联系。

(3)慕课与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将互联网与教学方式相结合来进行思政课教学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全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的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平台,将我们的思政课与互联网相联系。慕课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它在近几年高校的教学应用中非常流行,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慕课本身的开放性和网络性,学生在通过慕课进行学习时,对于学科门类的选择会有明显的兴趣爱好偏向。鉴于思想政治课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很多学生会对其望而却步。所以,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包装方式进行创新,满足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支持下,我国各级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正在稳步推进当中,也探索出了许多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提升高校思政教学亲和力的方法与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教育实效。但又不能不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和增强高校思政教学的亲和力的探索改革之路还很漫长,高校思政教学亲和力的提升还需要在持续改进中加强。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2]高永强.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及应注意的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6):82-85.

[3]刘朝华,徐宝侠,邢晨.关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8):1-2.

[4]张青.亲和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7(09):80-84.

[5]王小满,张泽一.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策略[J].社会科学家,2017(05):114-118.

[6]钱雅文.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7):69-70.

[7]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2):7-9.

高校思政教学范文4

关键词:美学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学

一、美学教育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及必要性

中国的高等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美学”学科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于18世纪创立,近代传入后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叶朗曾提到“我国对美学学科的研究是从清代末年开始的。”[1]之后,随着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研究,我国也逐步建立起美学学科,随后经过百年发展,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确定了学生道德、智力和艺术等全面发展的标准,美学教育不单指美育一个方面,而是贯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美学教育:培养品德之美、智慧之美、健康之美、鉴赏之美及劳动之美。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充分发展并具有美感的人。马恩在著作中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通过哲学角度肯定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更重要的,而美学教育无疑对发展为全面的人提供了更好的途径。蔡元培作为曾经的北大校长、著名的教育家和现代美育的倡导者,相信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实施审美教育是更加科学的。他认为“美的对象能够升华情感,因为其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普遍性可以打破个人的价值成见,超脱性能够显示出事物间的相互关联。”[3]其实践美学教育的主张提高了学科地位,对今天的高校思政教育的美学教育具有启蒙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培养仍步履艰难:美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方法不够融合、教学环境受各方因素影响、思政教师和学生自身缺乏美等等复杂的问题,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美学教育在高校存在认识上的多种误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乏内容美、缺乏环境美及正规教学形式等等,由此可见美学教育无法成为主流的阻力因素过多。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美学教育是刻不容缓的,给予了提升教学的效果另一种可能性,同时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良好的观念,提高其创新能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多种美学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指在悠久的历史中传承下来的民族文明,风俗和精神的总称。“仁义礼智信”的精神、“诸子百家”的思想、传统文学、戏剧、节日、音乐、服饰、工艺品、建筑等。它们都深刻反映了包罗万象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样的,它们也包含了多元的审美元素和丰富的教育资源。第一,中庸之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仁”“义”等重视社会伦理,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孔子曾说过“礼之用,和为贵”[4],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凡事讲求适度,适可而止,以维系心理平衡。同时,中庸之道也暗含处世原则,和谐的人际有助于心理和谐状态的形成,有助于个体积极主动的化解人际矛盾,促使人与人之间融合与理解,使人在心灵的深处感到满足。第二,生命之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开放宽容、重视继承,拥有强大生命力。注重传承体现在其连续性上,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的变革,仍保持自身的特性,在世界文明发展历程中环环相扣,持续发展”[6]。生命的活力意味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凝聚。同时,它还融入和吸收了外国文化,如天文学、建筑、医学、舞蹈、食物等。更有价值的是,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在汲取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符合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第三,民族之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7]“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8]出自于《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9],是民族精神的瑰宝及精神支柱,是凝聚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的强大基石,更是促进华夏文明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强大推动力,促进了民族的复兴、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第四,艺术之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独特的艺术美。不仅有诗词歌赋的文学美、琴棋书画的雅人美、诸子百家的文人美、地域文化的差异之美,饮食文化之美,传统节日人文美,传统汉字象征之美,传统服饰的典雅美、传统音乐的雅致美、传统工艺的匠人美,还有戏剧、建筑、中医、武术、古玩、神话等等多样的艺术表现。这是生活的智慧与经验的总结,来源于人民、扎根于土地。

三、思想政治课程的传统文化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深刻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美学元素,也蕴含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思想政治课程的传统文化之美如何实现则是现在思政教学面临的普遍困境。所以,在教学知识上加强传统文化之美的普及、在方式方法上以传统文化美的元素为切入口是极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蕴含着哲学美。其原理看似抽象,但从某种程度来看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曲同工之妙:中庸之道具有浓厚的思辨主义;《礼记•礼运》中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思想的本质与共产主义相似。将传统文化中的哲思之妙融入原理课程的教学,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哲思妙想的内容,既展现了的哲学的魅力,又拉近了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蕴含着知行美。明代著名思想家,作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主线,提出了“知行合一”即知识与行动的融合,强调知是行的前提。课程以理论和实践为基础,使大学生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远大的目标和正确的三观,造就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思修课程要保证理论学习,还要加强实践体验,知行合一才能使学生发展成为全面的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蕴含精神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非局限于封建时代,而是囊括了中国近现代民族精神凝练的全过程。近代百年来仁人志士们前赴后继的努力,它向我们展示了集体主义、人文主义、爱国主义、开拓进取的精神,应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有着无数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人物和事迹,都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素材,激励大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面对生活、感情和就业等方面的困难都能不怕苦、不怕难,理性思考,开拓进取,以智慧和创新来找寻解决困难的路径。“思想概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着思想之美。系统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它是几代人尝试过的经验总结,是现当代中国方案和智慧的结晶。这种思想具有独特的历史美,唯有生活在这片土地才能感受到其是富含“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这种独具一格的、不受西方普世价值影响的自信是来之不易的,只要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美,真正的文化自信便指日可待。“形势与政策教育”蕴含时代美。和平与和谐的不仅体现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也体现在促进各国的和谐共处。我国拥有爱护邻国、共同发展的民族基因,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大国,一直奉行“强不欺弱”“富不侮贫”[10]的外交政策。在原始资本积累、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从未干涉或侵害别国主权,中国人民七十年来的发展都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勤劳、智慧、勇气,奇迹般的实现了一个超大规模国家的和平崛起。这与中国重视和平、互利发展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四、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路径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因此坚持“八个统一”对高校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实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思政教学的知识与内容、方法与技巧、方式与手段与“八个统一”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首先,在教学知识上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建设性与批判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思想政治课应该清楚为谁培养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保持改革创新的政治性,探索思想政治课堂的学术理论性,有利于有效传递主流意识,增强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凝聚力;注重热点事件的价值,贴近学生日常,将热点转化为知识,实事求是地平衡好价值与知识的关系。第二,在教学方法上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思政课堂需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创新思政课教育的“内容供给”与“输送路径”,对于重点难点的讲解应多从实际、实践的角度出发,面向不同专业学生注重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因地制宜,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使学生“抬头”,完成好思政教学的任务。第三,在教学方式上要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主导性与主体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在创新思政课堂的教学中应尊重客体特征与个体感受,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在灌输知识的同时发挥启发式教学、隐性教学的优势,将刻板说教、照本宣科式的主导性话语转化为喜闻乐见、耐人寻味的引导性话语,增强思想政治课堂的吸引力与时代感。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8.

[3]蔡元培全集[M],第7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90.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52.

[5]朱熹.孟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35.

[6]李德万.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7.

[7]宋祚胤(注译).周易[M].长沙:岳麓书社,2000:5.

[8]宋祚胤(注译).周易[M].长沙:岳麓书社,2000:27.

[9]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J].学术期刊,1986(12):3.

高校思政教学范文5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

引言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层出不穷,且基于更新速度较快、实效性较高等优势,快速渗透到了诸多行业领域中,其中包括教育领域,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信息化技术的渗透,对高校思政教育起到了显著影响,深入分析此类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不仅有助于优化思政教育整体水平,对提升学生思政综合素养也存在积极影响。

一、高校思政教育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必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原因包括:第一,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各高校在实际开展各环节思政教育工作是需要面对的挑战大幅增加。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很多不良的思想和偏颇意识大量涌现,对我国青年学生的思想起到了较大影响,再加上我国高校教育的特点,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缺乏重视,只关注发展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导致相关院校的学生受各类不良思想侵染,走入歧途的可能性大幅增加。所以,高校理应重视有效探寻并积极应用各种现代化的信化技术,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对其开展高效的思政教育操作,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第二,现阶段我国高校存在所开展思政教育难以满足现代大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的情况。现代大学生几乎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具有较强的新事物、新思想接受能力,观念也较为先进,存在突出的主动沟通意愿。但结合我国各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现状,不仅模式单一、内容枯燥,且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缺乏创造生生、师生互动的机会,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具体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强化教学互动,且可以通过引入新资源、素材,利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开展实际教学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吸引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思政教育的现代化特点,更好的发挥教育实效性和现实价值。

二、信息化教学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一)有助于弥补传统思政教育短板。高校以往应用的思政教育模式通常包括“讲授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及会议等,基于当今时代背景下,相关模式很难调动被教育者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引发其抵触情绪,同时,其在沟通和知识的延伸等层面的局限性,也导致其难以在各类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当今时代有效发挥实效性。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看重的普遍为双方面对面的沟通和信息交换,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不利于将各环节思政教育的有效充分发挥出来。但通过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在具体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便可以借助各类新型的信息化技术及设备等,不仅有助于拉进和学生间的距离,对于提升思政教育整体效率,及相关工作开展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也存在积极影响。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发展。各类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当代大学不仅需要具备优良的身体、心理及道德素养,还需要注重发展自身,可满足各类新型技术发展需求的信息化素养。在青年人中,大学生起模范引领作用,也是接受系统化教育的群体,思想灵活、活力旺盛、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以自然、有效的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和思想。但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海量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领域,其中包含很多负面信息,在为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大幅增加了其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挑战和困难。基于此背景下,其不仅需要重视积极探寻和应用各类新型的信息化技术,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吸收,这促使其更为积极、自主的寻找各类新技术,并重视将其应用在实践过程中。但同时,在进行知识信息搜索和吸收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被负面信息支配、引导的情况,此时,便需要思政教育发挥作用。基于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开展思想教育,为相关工作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其探寻了更多新的路径、工具等,对促进学生未来发展存在积极影响。

(三)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整体水平。各类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高校教学起到了显著影响,随着教学信息化发展脚步的加快,高校思政教育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发展,各种新媒体和信息化技术逐渐渗透至高校思政教育及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在建设和完全思政教育阵地的过程中,也应重视创建和积极占领各新型的信息技术载体阵地,促使信息技术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基于载体作用有效开展各环节思政教育操作,将其育人功能更好的突显出来,促进技术和方法创新,深化信息化教学影响,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进程十分重要。

(四)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实效性。当今时代背景下,各类新型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和发展,网络逐渐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对人们的习惯和行为等起到了显著的影响,各行业领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经由各新媒体渠道产生和传递的信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便是对校园中的学生来讲,其通过各移动终端和网络设备的应用,也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捕捉各类信息,这些信息对其素质和道德素养等均存在较大影响。正是由于相关社会信息的影响,所以,依靠信息化手段优化学生思政综合素质,进行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才更为重要。在科技环境下,以各种现代技术和媒体为载体的海量信息,对当代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等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通过信息化教学的开展,结合高校自身特征,通过自内向外以及自外向内两种渠道,达到将学生思政教育和社会有效联系在一起的目的,使得社会具有的正面、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更为充分地发挥出来。所以,基于信息化教学,全方位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将学院和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及实践落实进程。

三、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教学措施分析

(一)强化技术支持,推动思政信息化校园建设进程。想要达到有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有必要积极推动信息化思政教育载体创设操作,同时,加快线上教育APP以及网络互动社区等的建设操作,利用大学生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各环节思政教育工作。顺应时展潮流,在国家政策积极支持的背景下,应注重结合所提出相关要求,有效利用各类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开展具体的思政教育工作,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思政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应对基于信息技术载体作为支撑的各环节思政教育工作提起高度关注,正视新媒体的实际作用,以及其优势和弊端等,促使其实效性更充分地发挥出来,有助于更好调动学生而开展思政学习的积极性,优化校园形象,扩大品牌影响,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家长和学生,并在其心中树立优良的形象。同时,学院管理层也需要对相关工作的实践人员提供各种支持,并提起有效重视,在充分考量学院基本现实状况的条件下,设计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均均较高的实践工作计划,推动优良信息化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进程,实现信息技术和传统思政教育优势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吸引力。

(二)探索和创建新的思政教育载体,推动信息化育人进程。1.“手机报纸”。移动端信息平台的建设,借助的即为各移动端中信息隐秘性高、方便传输等特点,有助于对生活资讯推送、事件通告、思政教育等相关各方面功能及内容等开展有效整合,创建正面、优良的移动端信息主流文化。“手机报纸”主要指基于大学生实际需求编制的一种,可以通过手机浏览的“报纸”,学生可经由阅读相关内容的方式,捕捉相应信息,并可以开展合理的交流互动。该方式大幅降低了传播过程中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且较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对优化思政教育效果存在积极影响。实现过程中,需要对如下内容进行充分考量:第一,合理设计审核发送标准。此类报纸的设计、审核及发送等相关操作,均有对应的部门开展实施,具体工作过程中,可基于学院党委相关部门指挥,要求报纸的编制部门以及院团委共同开展相关的管控及发送操作,并需要重视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干部参与其中,究其原因,学生能够更为明确、清晰的了解自身实际需求。此外,进行报纸内容设计的过程中,也应重视参考学生的想法和提议,有助于促使“手机报纸”起到有效吸引学生注意的作用,也需要重视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第二,利用“手机报纸”,以日为单位,开展各类思政教育内容信息的推送操作,即便其可的内容较少,但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和熏陶,对引导学生树立起优良的思政价值观也存在积极影响。2.移动APP开发利用。一卡通是现阶段在多数高校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信息系统,覆盖内容较广,包括医疗、图书馆、食堂等,可对学生生活相关数据进行较为全面的收集,通过对这些信息开展有效分析和利用的方式,可为学院相关决策提供有效支持,促使各环节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此APP通常以学生的学好为注册账号,具有独立性和专属性,可和手机等移动端有效连接,实现为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提供服务的目的。同时,通过该系统可对学习成绩、上网情况等开展优先处理,同时可基于了解贫困生相关信息的方式,创设合理的评判标准,突出相应服务的人性化特点。有效应用一卡通APP,可有针对性将各类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对更好地实现育人目的具有积极意义。

(三)重视硬件建设,有效拓展资源。1.健全校园网络。现阶段多数高校存在校园网络覆盖范围小,网速较低等问题,很多学生依旧依靠自带流量套餐进行上网操作,这导致一些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学生无法自由地在网上开展相关操作,对学生新媒体使用主动性和兴趣造成了较大影响,不利于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基于此,各院校需要注重加大相关投入,积极健全校园网络,加大校园网络覆盖实际覆盖范围,提高网络运行速度,使得各型号的手机均可以实现在校园中尽情享受网络服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上网积极性,缓解个别学生上网难等问题,且有助于优化学生对学院和思政教育的印象。2.增加设备投入。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发展,促使更多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设备大量涌入各环节教育工作中。所以,各院校理应重视加大相关设备投入,尽可能地引进和应用高实效性的设备,并有效发挥其实用性价值,有助于更好的优化思政教育效果。

四、结论

高校思政教学范文6

关键词:合作协同;思政教育;教学策略

根据马克思的教育理念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政教育同样不能离开实践,否则只停留在浅层的理论教学会失去教育的原本意义,没有严格遵照教育理念,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标题中所写的基于协同实践理念的高校思政教育指的是进行思政教育的全体教师,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理念后,在教学方法与内容及评价体系上实现协同合作,共同构建良好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一、在思政教育中构建协同实践理念的重要性

(一)教学方法的协同是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需要

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对世界的认知,而其面对的也是形形色色的个体,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与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同,在生活经验上也大相径庭,对知识体系的掌握更是良莠不齐。[1]在思政教育中应该因材施教,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思政教育有协同讨论的必要,集体协同的价值也不言而喻。我们应通过协同讨论针对不同个体提供不同的教育。如果思政教育不但能达到集体协同,还能估计到每个个体间的不同差异,在教育教学中,不但能实现“共性”,还能实现“个性”,那将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思政教育中,无论是价值观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培养、知识理论的传授方面,都需要协同合作。所以,在思政教育中运用集体协同具有重要意义。

(二)思政教育不应该脱离实践

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应是一个实践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基于理论,若脱离了实践,再好的理论也是无意义的。高校的思政教学能否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言行与正确行为习惯,都需要将实践作为前提。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引领学生的精神思维,并有效塑造学生的良好社会行为。教师应以身作则,躬身教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才能实现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不能忽略思政教育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接受只停留在理论上。[2]

(三)人的想法与行为与其本身利益有关

人们生存所为之努力的一切,都与其利益有关,因此思政教育也是指导学生的思维,让其正确地争取自己的利益的过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意义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争取自己的需求与目标;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实践行动中满足社会及国家的需求,为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努力。个人的发展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和谐统一。思政教育的协同实践理念应该教育学生坚定初衷,在谋发展的同时勿忘本心,时刻谨记追求社会的安定和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完善协同实践理念思政教育的方式

(一)对思政课内容与价值取向进行明确定位

高校的思政课应推动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若脱离目标,则思政课的意义也将不复存在。传统的思政课重视对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明确社会基本属性。思政课的内容与教育理念太过片面,而思政课应该顺应时代的变迁,追随时展的潮流,在修正中进步,在转变中提高。因此当代高校应致力于培养新型的思政理念,以人为本,不但要鼓励教导学生实现对社会的价值,还要指导学生培养自身修养,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因此在教导中应该对学生有全面、充分的了解并因材施教。新时代思政课应以实现学生个人价值为主要目标,推动思政课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在教学中适当构建教学模型,强化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认知。

(二)教师应该进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

在现代思政教育中应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了解,及时观察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与见解,落实以人为本才能有效提升思政课的课堂效率。在教学中应融入协同合作理念。加强教师间的互相沟通与学生学习情况的探讨,协同制定更有效的思政教育方法。提升教师与教材恰当的融合对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刻了解。[3]

(三)思政课的展开应基于生活

思政课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生活环境也很大程度地影响一个人的道德思维。在教学中不应忽视对生活实例的解剖与探讨。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所学到的知识适应环境甚至改变环境。充分发挥思政课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让学生自主营造一个有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生活环境,在实践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三、结语

高校的思政课不仅要传授丰富的知识理论,还要丰满学生的羽翼,充实学生的灵魂,唤醒学生的内心。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世界观。在考核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考量,还要注重生活方面思政实践行为的考量。虚实结合,充分体现思政教育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新型理念。让协同实践融入教学,加强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思考,让思政教育内容在生活中得到充分的运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巍.浅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状况[J].现代经济信息,2015(07):448+450.

[2]蒋业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06):92-94.

高校思政教学范文7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教师;思政教学

自成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就开启了教师与每位学生的缘分,也开启了一条新的自我成长之路。而在许多人眼中,思政课却是最容易上的课,“谁都能上”的课。夹在中间的思政教师,有时既辛苦,又无奈。为改变这种尴尬,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关爱学生,平等地交流,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情感的支持,同时,“教学相长”,自身也获得滋养和进步。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用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累积,才能唤醒和推动更多学生的成长。具体而言,高校思政教师应如何上好思政课呢?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从社会生活、校园生活、书籍、网络中搜集丰富的知识和案例,形成资料库。考虑到学生来自不同专业,成长环境、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存在差异,搜集的资料应涉猎广泛领域。在备课阶段,以统编教材为基础,抽取核心知识,根据教研室集体备课的要求和自己的课时安排、授课对象统筹好一学期的授课内容,将最鲜活恰当的案例和活动设计穿插进理论知识,每堂课之前还会补充近期发生的案例。

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人人参与的课前演讲

课前演讲都是笔者的课堂常规环节,实行学习委员负责制,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每次课结束后,由学习委员安排好下次课演讲人员,学生在一周内根据要求准备演讲内容,含PPT、道具、板书。演讲形式要求脱稿,言为心声,内容中必须包含演讲者自己的见解,时间三分钟为宜,演讲结束后,教师点评记录。因思政课教师每学期所教学生来自不同院系,所以,演讲的主题和范围是经过挑选、有针对性的,旨在更好激发学生参与课前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与其专业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在给师范学院学生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时,每位同学在演讲中分享一句《论语》中的名言,谈学生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既拓展了专业相关知识,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自我教育。除此以外,还有“时事速递”“心事分享”“社会百态”“文化万花筒”等主题,教师积极鼓励同学们说出真实想法,在总结时会对观点进行纠偏、引导、完善,不刻意强求学生接受主流观点,也不漠视可能滑入误区的偏激观点甚至错误思想,同时对语态进行指导,鼓励学生树立自信、越做越好。学生的心声有人倾听、表现有人关注,这是让他们抬头的第一个动力。

2.因材施教的课堂讲授

在思政课堂上,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眼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切忌照本宣科,而因对课堂认真,对学生用心。首先,选择恰当的语言仪态。深入了解学情后,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语气讲授理论,既讲透教材知识点,又兼顾“接地气”的要求。如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时,将马克思主义比喻成“一粒种子”,被吹到中国大地上,由中国共产党播种耕耘,长成参天大树,结出“两颗硕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注重理清逻辑线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价值观认同,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课堂上,伴随讲授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时而表示肯定,时而满含鼓励,时而带着严厉,既可获知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以及对知识的领悟度,也是一种潜在的情感沟通。其次,运用鲜活的教学案例。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断因时而变、更新案例,以增强课堂吸引力,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因此前文所述的备课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注重积累,备课、授课时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同样是讲授职业道德,使用本校学子开设诚信售货摊或自立自强、艰苦创业的故事就比单举一些名人伟人的例子更具有说服力。再次,开展灵活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升华理论知识的有力手段,为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交流,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特殊节日和学生特点,灵活穿插演示、辩论、视频观看等教学活动。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授家庭美德中关于爱情的知识点时,组织学生讨论自己的爱情观或分享父母爱情故事。就课程的总体安排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还设置了介绍一种职业礼仪、分享一则中华传统美德、解读一条热点时事、品鉴一部好书/好文/好剧、拍摄一条真善美的微视频、评述一个法律案件等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课堂完成,有的在课外完成,是实践活动,也是考核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3-5个完成,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

3.开放升华的课后作业

每周布置开放式的课后作业,将学生的思考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进一步促进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如《基础》课讲授爱国主义这一知识点时,布置“我与国旗合张影”的作业,笔者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国旗,并用自己的方式与之合影,升华爱国情感,学生兴致很高、创意十足。

三、来源于生活,延伸至生活

高校思政教学范文8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育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

(一)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凸显。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大多是“填鸭式”和“机械式”的教学。传统教学模式根据总体特征划分,主要分为讲授模式、直接教学模式和概念模式。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讲授模式[1]。讲授式模式要求在课前全面深入了解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思考,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设置教学方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知识点来进行呈现,讲授时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讲课,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新的知识点建立联系,促进学生扩展并形成更加完备的知识框架和体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用现成性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思维方式,人们去观察世界、探索世界、诠释世界,从而寻找出世界发展的规律,探究本质[2]。虽然这种思维方式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向当代的转型中也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这种思维方式却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在这种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无法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不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起互动交流的良好关系;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无法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速发展。

(二)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新要求。相比于现成性思维方式,在生成性思维领域中[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过程,是促进人不断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是需要培养具有思维创新与创造性相结合且敢于探索实践的复合型人才。现如今,高校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学生自身所反映的学习需求。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主要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学习内容方面,主要是学问和能力素养的需求,在学习上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学科重要的知识点,还需要自主的查阅和了解相关资料,对于国际要闻,时政热点等有关世界和国际的知识要不断地积累,以此为基石,不断的培养思维的创新发展;其次是在能力素养方面,学习者要敢于尝试,勇于探索,不断试错,不断总结修正,才能够使得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与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应该达到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转型性的变革,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的应用

(一)网络信息技术预习。第一,网络信息技术预习。综合考虑传统课堂与现代化教学的特点与不足,两者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引起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其主要思路与方式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将网课视频、课件等学习资源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发送至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线下)与教师开展讨论,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教师依据后台反映的各项数据来了解学生的进度安排,从而完善教学内容与流程,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监督与指导。最后,教师通过统计分析每个学生的数据信息,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率,有针对性地对于每个学生的不足和短板,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二)混合式教学一体化。第二,混合式教学一体化。一体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是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线上的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平台反馈的内容,在了解学生学习进度的基础上,分析出学生的学习现状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自己原来的教学计划与安排,从而设计有利于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另外,在一体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在学习软件中学习推送资源的形式来进行课前的了解与学习。并且,采用线上教学的课堂形式不仅使得教师可以准确了解学生的短板与不足,同时将统计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在线下课堂的黑板上,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目前的学习进展。总而言之,混合式教学一体化使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典范。

(三)答疑及课后的评价总结。第三,教学后的课后的教学评价与总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结束后,教师可以接收到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上的各种表现的数据,使教师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各种表现。教师通过对签到任务、学习测验的完成情况等各种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检验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对数据的呈现,有针对性的改变自己教学流程。学生在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通过借助网络平台的可保存性和回顾性的特点来回顾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巩固复习疑惑与重难点,更加明确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完善自身的漏洞。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都可以更加全面的剖析自己。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的影响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活动达到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作为教育领域的先锋,为学生们提供指引和方向,时时关注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通过自身的引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接受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朝社会所期盼的方向去发展,成为一名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社会价值观,是检验教育工作者发挥主导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所达到的效果的重要标准。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要途径是学会了解,通过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提高学习效率并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贯穿始终,学生是学习的实施者。首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主动接收外部信息的能力。自主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兴趣爱好、价值观和发展动机。其次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内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会受到思维定式,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这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无疑是重中之重。而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前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方便学生在课前接触到所学的内容,可以自主选择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索和了解,将不易理解的问题进行记录。同时,线上教学的模式可以做到全时段在线,促进师生之间的探讨深度,在“混合式”模式中,无论课前、课上还是课后,师生间都是有针对性进行教学与学习。

(三)及时反馈,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果。“混合式”教学能够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一体化,优化教学效果、调动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它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区别于传统教学,这种“混合式”教学,可以使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学生接受相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次,网络的便捷性与易操作性将繁琐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化,明确重要知识点,深入了解层次和结构。最后,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采用教学方式和流程,尽可能的实现理论与现实统一,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段华洽.王朔柏.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高校本科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0J.中国大学教学,2009,(04):35-37.

[2]邓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三个角度》,《社科纵横》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