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范例

高校教学

高校教学范文1

关键词:高校足球;训练;教学;基本技术;创新

一、高校足球教学与训练的现状

足球因其具有竞技性与观赏性被大众接受,也是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足球教学与训练是高校足球发展的最重要途径。近年来,高校联赛层出不穷,高校足球运动整体情况良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多弊端开始显现出来,技术不够规范、受制于应试教育、训练松散没有系统等成为了阻碍高校足球运动的绊脚石。

二、高校足球教学与训练的不足之处

足球运动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随着各大高校对这项体育运动的重视和推广,高校足球训练与教学的不足之处也慢慢显现。

1.硬件设施不完善

相关调查表明,各大高校的足球训练场地一般都过于陈旧,操场表面的破损严重,这给足球运动员的训练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训练场地的破损会导致运动员在进行足球训练时摔倒受伤,给运动员带来安全隐患,而训练场地的硬件设施不完善也会造成训练的效果事倍功半。虽然有的高校想对足球训练场进行整修和更新,但是没有充足的资金,心有余而力不足。

2.师资不足

在各大高校内,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足球教师,有的学校虽然有专业的足球教师,但很多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内容一般都比较单调,一成不变,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也不高,责任心不强。虽然很多教师具有很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转换到足球训练的实际教学当中,实战训练常常不受重视,导致高校足球训练与教学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

3.教学方法不合理

足球运动是一项实战性很强的运动项目。足球训练需要一个系统的、合理的教学计划,要从学生的兴趣点与好奇点出发,慢慢引导学生爱上足球这项运动,从而让他们主动学习。而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足球教学存在随意性,不能够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学模式单一被动,不重视学生的个人技术技巧。

4.没有氛围

足球的学习需要良好的氛围,中国与欧美等足球发达的国家相比,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一个出众的足球明星作为榜样。姚明带动了中国篮球事业的发展,林丹带动了中国羽毛球事业的发展,而中国高校足球运动要想有长足的发展,必须树立一个高校足球明星乃至中国足球明星,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足球上来,从而创造良好的足球氛围,带动高校足球运动的发展。

5.受制于应试教育

众所周知,应试教育一直被广大群众所诟病,虽然高校的学习环境较为轻松,但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们的主要精力仍然放在文化学习上。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不够重视,抱着混学分的心态学习足球运动。这种教育体制严重阻碍了高校足球运动的发展。

三、高校足球基本技术教学与训练

1.传授理论知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足球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性格特点、技术水平掌握的程度做出不同的讲解,要做到简单易懂、生动形象,最重要的是要将每一个基本技术动作的名称、作用、关键之处、疑点、难点等讲清楚。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讲清楚基本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以及每一个技术动作的运动规律,重点指出基本技术动作的要点,以帮助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学习基本技术动作的方法,树立正确的技术动作的概念。

2.亲身示范规范动作

亲身示范是一种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正确技术动作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动作一定要准确。每一个基本技术动作要做的规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为学生亲身示范的第一步一般是要做一套完整的动作,先让学生对这个动作有个大概的了解,为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一个初步的技术动作概念。第二步就是教师根据第一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仔细观察学生的技术动作,归纳总结出这个技术动作对学生来说重点、难点、关键之处在哪里,同时要强化技术动作,为学生做错误示范和正确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术动作。

3.实践模仿与学习

经过传授理论知识和观看示范动作之后,就应当进入模仿与学习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回想示范者的示范动作,实现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模仿过程,可从无球练习过人动作,逐步升级为带球过人,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们才能拥有扎实的基本技术。

4.发现和纠正错误

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是作为足球教练一项很重要的职责。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技术动作的错误,针对错误,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学习正确的技术动作。

四、高校足球战术教学与训练

1.树立战术概念

足球战术教学是足球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足球教学中,学生首先要树立足球战术概念,主要是通过传授理论知识和亲身示范动作为学生进行讲解分析,使学生掌握战术配合的概念和要求,了解足球防守、攻击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统一关系,了解个人或集体在比赛中的完整战术。

2.基础战术

足球的基本战术教学要从最基本的进攻配合开始,然后再教进攻配合,最后讲授防守配合。足球基本战术教学,要在学生对基本配合方式掌握的非常熟练的情况下进行,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增加难度,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应对能力。

3.团队战术

团队战术需要全员的配合,不仅仅是基础战术中只考虑个人和局部的战术。这要求在比赛中,全员有一个攻守队形和配合方法。在学生树立战术概念和掌握了基本战术以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组队,将全队的战术分为几个局部的战术进行讲解,在讲解局部的战术配合中应注意强调每个局部之间的配合,在学生掌握以后进行团队练习。

五、高校足球训练与教学创新方法

高校的足球训练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创新科学的足球训练与教学方法

足球的教学应不同于其他学术型的科目,足球教学可以选在学生的空余时间,这个时间段学生不仅时间宽裕,而且心情放松,这时候进行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不能要求每位学生都发展的一样,应该区别对待。

2.优化师资力量,改善学校硬件设施

各大高校应当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引进足球方面的人才,高薪聘请专业水平过硬的足球教师。重用学校内有能力、有潜力的教师,并注重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送他们继续深造,从而更好地为学校和学生服务。同时,学校要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及时更新学校场地设备,加强对学校足球训练场地的管理。学校在物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应考虑多修建几个足球场以满足大学生运动的需要。

3.鼓励师生的创新行为

学校应鼓励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努力,为足球训练教学方法提供新的元素。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意识是创新的源泉。在掌握足球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同时注意提高自身的体育素养和自身道德素养,提高责任意识,对足球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自身的见解与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理论和知识。同时作为学生,也要有创新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并不是一种单向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双向的过程。学生要学会举一反三,能针对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让自己的思维拓展开来,产生新的东西,帮助教师一起创新足球的教学方法。

4.加大宣传足球文化的力度

足球,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足球训练教学创新并不是一项短期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仅仅是把足球作为一项运动或工作也许并不能使教师和学生对足球产生极大的热情,只有深入了解一项运动的文化和内涵才能始终满怀一种热情去钻研与创新。学校应加强对足球文化的宣传,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之时,足球文化可以为课堂学习营造一种轻松儒雅的学习氛围,变单调枯燥为生动有趣,从正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足球,对足球产生更大的兴趣。

六、总结

高校足球训练与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国家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高校足球的发展。高校自身也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新足球训练的教学模式,满足每个求学者的需求,为我国培养更多的足球人才,为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出一份力,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浩,薛俊,赵勇.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

[2]杜建辉.以人为本的快乐体育新理念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7(5).

[3]赵添添,陈祎.高校足球技术课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4]张广斌.湖南省高校足球运动课余训练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1).

高校教学范文2

摘要:在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中,为了对其美感进行提升,使舞者更好地完成舞蹈表演,让观众与舞者产生更多情感共鸣,需要对呼吸训练方面的工作更重视,通过适宜的呼吸训练提升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因此,对高校民族舞蹈教学中呼吸训练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为民族舞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呼吸训练;高校民族舞蹈;教学;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舞蹈文化,高校教师需要对民族舞蹈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呼吸训练在民族舞蹈教学中重要性进行了解,进而通过适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呼吸训练,为学生舞蹈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艺术呼吸可谓是民族舞蹈的灵魂载体。下面对呼吸训练在民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具体分析,通过适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促进学生舞蹈水平的提升。

一、呼吸训练对民族舞蹈的意义及重要性

首先,呼吸对视觉再现具有一定影响。民族舞蹈艺术呼吸具有视觉再现功能,通过轻重缓急程度不同、长短不同的呼吸能够对节奏进行表现,并且能够对舞者肢体动作进行带动和引导。舞蹈表演讲究节奏性、连贯性及重复性,甚至对动作幅度方面同样具有一定要求,为了使观众对舞蹈产生更多情感共鸣,需要将感情融入舞蹈表演中,进而为观众呈现一场视觉盛宴。通过呼吸训练能够使舞者对艺术呼吸进行更好的掌握,进而能够对自己身韵、动作等进行更好的控制,因此高校民族舞蹈教师需要在教学工作中强调把握及调整呼吸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呼吸训练对舞蹈视觉再现方面的积极影响,对其重要性产生更多认识。其次,呼吸训练对舞蹈力度控制具有较大的帮助。人们常说以气运身,对其进行理解时可参考我国传统武术太极方面的原理,其中柔中带刚、以柔克刚等即为呼吸的作用,将其带入到民族舞蹈教学中,即通过呼吸训练对舞蹈力度进行控制,使舞蹈动作及力度恰到好处,避免出现过柔或是过刚的情况。民族舞蹈对稳定性、准确性方面具有一定要求,通过呼吸训练能够使舞者对“运气”进行更好的掌握,将轻盈飘渺或刚劲有力的舞蹈展现给观众,使观众对舞蹈中蕴含的感情产生更多理解与共鸣。最后,呼吸训练对舞蹈表情功能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借助呼吸能够对舞者精神面貌、心理状态等进行更好的表现,基于此高校民族舞蹈教师对呼吸训练表情功能方面的作用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呼吸训练使学生掌握一些舞蹈技巧,借助呼吸对肌肉收缩、舒张等功能进行有效控制,并且在呼吸的牵引下舞者不同身体部位能够做出各类适当的反应。例如,呼进气体时,舞者的腹部收缩,此时可以对舞蹈动作进行相应的调整,结合呼吸力道、收缩等方面程度的不同做出动作起伏变化或旋转动作等。

二、民族舞蹈教学中的呼吸训练方法

1.柔性训练

所谓柔性呼吸训练即为缓慢呼吸,通过柔性呼吸的方式能够体现民族舞蹈行云流水般的意境。一般而言短促、有力的起舞为柔性呼吸训练的常见方式,后续动作便能够达到更为柔缓的效果,通常借助下肢动作对呼吸进行配合,完成一套连贯性动作。例如,通过刚柔结合的训练能够使藏族舞蹈动人的美感展现在人们眼前,在呼吸及动作的配合下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更好地表达舞蹈情感。

2.呼吸寸性训练

所谓呼吸寸性,即快呼慢吸的方式,伴随这样的呼吸舞者可以做出慢起快落的舞蹈动作,此类呼吸训练的功能即对学生舞蹈动作幅度、力度以及弹性等方面进行训练,使动作幅度及力度相对较小,进而使舞蹈动作流畅性有所提升,为观众带来重量感及稳定的感觉。例如,在汉族舞蹈中,通过寸性呼吸对舞者欢快舞步进行表现,并且舞者的落地动作较为稳定,将手部动作、身体以及脚部动作等与呼吸进行更好的配合,使观众感受到舞蹈的力度与美妙。

3.呼吸韧性训练

韧性训练即对舞者进行慢呼快吸的训练,与之相配的舞蹈动作即为柔中带刚及快起慢落,当舞者为观众进行表演时便会产生一种柔美、轻盈的感觉,提高民族舞蹈表演的吸引力。例如,将呼吸韧性训练与维吾尔族舞蹈的“柔臂”进行结合,通过肩部动作波浪形伸展及延续的方式进行情感的表达,手臂抬起时可快速吸气,抖动时进行缓慢的呼气,进而使舞蹈动作变得更加顺畅和连贯,使观众对此类民族舞蹈的神韵产生更多了解和直观感受。

4.脆性呼吸训练

脆性呼吸训练即对呼吸频率进行调整,通过不同速度的呼吸能够对舞者忧愁、快乐等情感进行表达,高校民族舞蹈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脆性呼吸的演示,让学生对其含义、作用等进行充分理解。例如,高校民族舞蹈教师对学生进行维吾尔族舞蹈教学时,将耸肩、抖肩等动作与呼吸脆性训练进行结合,演示后学生可以对其进行模仿,最终对此类呼吸及舞蹈动作技巧等进行掌握。

三、结束语

总之,艺术呼吸及舞者内在气息的结合对舞者的舞蹈表演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舞者表演的流畅度,使舞者气韵更加生动,能够使观众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高校民族舞蹈教师需要对呼吸训练方面的工作更重视。通过对呼吸训练在高校民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具体分析,让教师及学生能够对其更加重视,为学生舞蹈表演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梅丽娟.民族舞蹈教学中呼吸训练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

[2]李冬.论高职民族舞蹈教学中呼吸训练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3

[3]刘薇薇.高校民族舞中呼吸调整的重要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

作者:戴雨露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第二篇: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路径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不仅是前人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更是激励后人前进的精神力量,因此,应该鼓励社会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文化发展之中,将其传承下去。舞蹈艺术就是一个重要的传承路径。舞蹈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将其所蕴含的情感呈现给观众。舞蹈表演的魅力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思想,改变人的行为,进而洗涤人的灵魂。同时,表演者可以通过舞蹈的力量凝聚人的精神,给人带来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通过优美的舞姿将舞蹈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观众,这些内在的思想和情感折射出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教学,能够促进二者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本文就是对新时代背景下,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舞蹈教学;路径

时代在发展的同时,很多的新鲜事物就会不断涌入,对传统文化来讲将会是一种冲击。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流行的就是最好的,但实际上传统文化所表现出的巨大力量是任何新生文化力量都不可取代的,虽说部分传统文化并不适应时代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存在,更不能将其抛弃。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路径,是值得推崇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文化间的差异性,合理的进行整合、创新,发展出新的文化。

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任何一种文化对人的精神都会有影响,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对人的影响也不同。舞蹈虽说是一门艺术,但其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手段传达一种精神,因此,在高校舞蹈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二者的结合是对传统文化的有力弘扬,也是对舞蹈教学的有效提升。虽说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应该继续发扬。

1、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舞蹈精神的理解

舞蹈是一种肢体的表现形式,舞蹈的魅力就在于以无声无息的力量传达巨大的情感。但是,对于舞蹈表演者来说,最难的不是舞蹈动作,而是通过舞蹈动作传达艺术的情感。因为简单的肢体动作满足不了观众情感上的需求。因此,必须将文化注入到舞蹈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情感的传输,而不同的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学生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将传统文化与舞蹈艺术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帮住学生更好的展现舞蹈的形式,更好的传递文化的情感。

2、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舞蹈魅力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我国希望让世人看到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但国与国之间地域、语言等限制,文化传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舞蹈作为一项肢体表达语言,是大家都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恰好弥补了这之间的差异,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舞蹈当中,通过舞蹈将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到世界各地。近几年,很多的舞蹈表演艺术家都纷纷走出国门,去世界各地表演,不仅将艺术带出了国门,更是将文化引入了世界。但是,如果没有传统文化作为强大的支撑,那么艺术将失去它的魅力。所以,将传统文化融入舞蹈教学更加有利于展现舞蹈的魅力。

3、传统文化是舞蹈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舞蹈事业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根基。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几年出现了瓶颈,没有什么突飞猛进的变化,不仅是舞蹈动作的停止不前,更多的是情感传递的缺失。所以必须要做出改变,舞蹈教学中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融入特色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的魅力势不可挡,是任何现代西方文化都取代不了的。因此,必须将传统的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学之中,丰富教学的手段,赋予舞蹈动作生命力,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通过舞蹈展现特有的艺术情感,在繁荣舞蹈事业的同时,传承中国文化。

二、传统文化和舞蹈事业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系列的冲击,尤其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接连受到发展阻碍。目前世界各地都崇尚西方文化,包括国人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认为流行的就是好的,进而忽视传统文化。很多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甚至在慢慢消失,这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损失。很多的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只是教会了他们舞蹈动作,没有教会他们表达情感。舞蹈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手段。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就是熟练掌握舞蹈动作,根本没有考虑实际的情况。还有就是教师对传统舞蹈教学比较重视,对其他传统文化知识的关注度不够,加上没有专业的传统文化人员进行帮助教学,所以舞蹈教学也有一定的难度。

三、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内容的设定有待完善

很多高校在舞蹈课程设置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不同时期流行的舞蹈种类不同,学生的选择也就不同。而且男生、女生的特质不同,对于舞蹈种类的选择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高校在课程安排上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把当前一些受欢迎的舞蹈都设置成了选修课,比如说街舞、芭蕾。所以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选择,必须按照课程安排进行舞蹈学习。课程安排的舞蹈一般都是比较大众的舞蹈,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但由于所占的学分较大,所以不得不进行学习,而对于自己比较喜欢的课程,由于课程安排较少,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所以,应该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结构,建立健全的课程安排体系,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缺乏专业性舞蹈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平,直接影响教育的成果。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或者说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都会影响教学的效率。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是教师的学历问题。很多的高校舞蹈教师并没有很高的学历,甚至是自学成为舞蹈老师的,所以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专业,专业性的制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其次,就是职业道德问题。任何专业的教师都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要对学生负责。然而实际上很多的高校教师在上完课之后,就直接离开了,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的状况,接受的水平,只是单纯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有就是教师培训的机会少,很多时候在职的舞蹈教师缺少定期的培训,对市场上流行的舞蹈种类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了解,不能因材施教,教学手段单一、落后,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年来单纯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最后,就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过于落后。现在是多媒体时代,手把手教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教师要利用好多媒体进行教学,多给学生播放舞蹈视频,学习先进的舞蹈经验,改进自己的不足。而大多数高校还是倾向于教师进行肢体分解式教学,不仅影响教学效率,教学成果也不高。

3、缺少人文性教学理念的渗透

现阶段高校的舞蹈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舞蹈要求更多的是动作的标准性,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培养。比如说,在对学生进行舞蹈考核时,无论是笔试还是舞蹈表演,都过于注重标准性,是一种舞蹈动作的模仿。而现在社会对舞蹈人才的要求更加注重的是创新能力,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条条框框,要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所以,在现阶段的舞蹈教学中,要不断挖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舞蹈展示能力,通过人文性理念的融合,为高校舞蹈教学建立良好的发展空间。

四、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路径探析

1、将文化元素与舞蹈教学进行结合

舞蹈学习的基础就是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舞蹈技巧的学习。教师要把基本功教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学习研究,领悟舞蹈动作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加上自己独特的风格,才能创造出变幻多样的舞蹈动作。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增加对动作的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把握舞蹈动作的情感,要让每一个动作都赋有情感。舞蹈的艺术魅力不是通过简单的动作就能表达的,因此,必须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去,将二者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充分表达舞蹈的情感,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教师将文化元素渗透到舞蹈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丰富舞蹈教学内容,帮助教师编排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在情感的把握上也要多向教师请教。在课下,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优秀的舞蹈教学视频,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反复观摩,找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对自己的舞蹈进行完善。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刺绣文化,大家都知道,有很多地方的刺绣文化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很多艺术家的手艺无法得到传承。而现在,可以将刺绣文化与舞蹈进行结合,舞者可以穿着刺绣的衣服进行舞蹈,不仅更加有韵味,而且也是将文化元素与高校舞蹈教学的有效结合。我们可以想像一下,舞蹈演员身着刺绣的服装,手拿刺绣的扇子,这样的结合不仅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丰富了舞蹈的美,赋予舞蹈更多的情感。

2、加强舞蹈教学中的文化熏陶

舞蹈是美的一种代名词,说起舞蹈人们总能联想到优美的舞姿,观众在舞蹈的观看中追求的是美的享受,是对生活的热情。人们在舞蹈中追寻的是情感上的共鸣,好的舞蹈总能带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给人幸福感。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必须通过文化来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学生会慢慢的提升自己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带到舞蹈学习中,赋予舞蹈全新的生命力。比如说,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根据舞蹈风格进行课程安排。比方古典舞,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服装、道具,让学生们穿上古代的服装进行舞蹈的学习,在背景的布置上,可以用古典园林幕布进行场景安排,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画好古典舞的妆容再来上课。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情感的把握上也就更加的准确。

3、提升教师的艺术文化修养

教师作为高校舞蹈教学的带领着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自我素养,只有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提升教学效率。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是要有扎实的舞蹈基础,熟练地舞蹈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能准确的把握舞蹈的情感,并且准确的表达出来。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能只是对学生的舞蹈动作进行要求,其他方面也要进行要求和改进。每个学生的特质是不同的,有的学生长相比较古典适合跳古典舞,有的学生灵活性好,适合跳街舞。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要耐心去发现他们的特点,这样才能挖掘他们的潜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动作指点时,要注意观察他们情感的变化,不同的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不同,表达出来的情感也就不同,如果理解有误,情感就有偏差。所以,作为舞蹈教学者,首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加深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然后才能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

4、让专业传统文化教师进行助教

舞蹈教师的专业毕竟只是舞蹈,对传统文化这一方面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因此,在情感的把握上不是十分的准确。如果能安排专业的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对舞蹈教师进行辅助,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事半功倍。比如说,在上舞蹈课之前,先进行相应的传统文化学习,不是进行深入的文化研究,而是了解文化的内涵,更好的把握舞蹈的情感,能将二者进行更好的整合。有人说,传统文化过于死板,不符合现代人的文化需求,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审美。但是旗袍舞就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舞者穿上旗袍,拿着油纸伞,所表现处的美是任何舞蹈都替代不了的,也是我国的文化特色,是大家争相模仿的。所以说,学生在学习舞蹈之前,一定要了解传统文化,并将其灵活的运用到舞蹈中去,完美的表达出舞蹈的情感。

5、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传统文化之所以得不到重视,是因为现代人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是腐朽文化,是落后的,其实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现代人去学习,因此,要想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教学中,必须提升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首先,要在舞蹈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其次,要减少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传统文化都有利有弊,学生要学会区分,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不能戴有色眼镜看问题。最后,审美能力的提升不仅是外在的提升,还应该是情感上的提升,学生要不断的升华自己的情感,在跳舞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让舞蹈由内而外的散发出魅力。

五、结语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教学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与舞蹈教学的结合能够有效的抒发舞者的情感,加强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的关注,深入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在加强舞蹈技能学习的同时,要深入把握舞蹈的情感,不同的人对舞蹈的理解不同,展现的舞蹈动作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就不同。总之,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教学之中,能够切实解决当前传统文化和舞蹈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加快高校舞蹈教学的建设,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既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舞蹈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施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2).

[2]齐国胜.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6,(20).

[3]菅建伟.国学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路径[J].文化学刊,2016,(03).

[4]姚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6,(01).

[5]杨晶晶.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

[6]黎宗建.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路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

[7]陈岩,李洁.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8).

[8]邱爽.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之中[J].教育教学论坛,2013,(09).

[9]蓝淑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路径探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

[10].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11]刘忠华.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路径以及发展战略的若干研究[J].大舞台,2015,(11).

[12]贾琳.普通高校艺术类舞蹈专业中“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5).

[13]鲁霏飞.提升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文化元素的路径思考[J].大众文艺,2014,(04).

[14]邱爽.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之中[J].教育教学论坛,2013,(09).

作者:芦荻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第三篇:高校舞蹈教学初探

摘要:“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舞蹈教学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具体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舞蹈教学,分析了传统高校舞蹈教学模式以及“互联网+”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提出了几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舞蹈教学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舞蹈教学

“互联网+”时代,社会给舞蹈专业人才的定义与要求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舞蹈专业人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同时,“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等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给学生带来了更多个性化、及时化的信息,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发展,这也给高校舞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舞蹈教学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创新改革,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高校舞蹈教学模式分析

高校舞蹈教学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与活力,许多高校舞蹈教学仍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同时,格式化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中,教师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生艺术灵感的激发,影响学生舞蹈审美能力与艺术素质的发展。并且由于舞蹈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问题,忽视学生主体性与个体差异,无法引发学生足够的兴趣。总而言之,高校传统舞蹈教学在内容与方法等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1]

二、“互联网+”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高校舞蹈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移动互联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应用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极大影响,其为舞蹈教学也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手段,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式,引发了教学的深刻变革。“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学可具备知识获取功能,知识应用功能以及共享功能。就高校舞蹈教学来看,“互联网+”背景之下,高校舞蹈教师可实现舞蹈教学手段、课程设置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思路,不仅丰富了舞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可借助新媒体等有效手段实现变革。因此,“互联网+”环境之下,高校舞蹈教学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与方法,丰富舞蹈教学内容,创新舞蹈教学方法。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充分把握舞蹈专业发展动态,将专业前沿信息整合为教学资源,反映于教学实践当中,为学生提供更具时代性与针对性的教学内容。[2]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可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等方式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使用互联网软件实施新的舞蹈教学模式等,应用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如何积极利用互联网,提升舞蹈教学效率,是当前高校舞蹈教学工作者所需思考的问题。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舞蹈教学创新路径

(一)创设网络教学平台

当前移动智能应用终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舞蹈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创设网络教学平台,例如创设舞蹈教学微信公众号,定期更新相关教学内容与信息,引导学生在网络上学习舞蹈专业知识,加强交流与分享。通过此类网络教学平台的创设,将舞蹈教学在线资源以及社交网络等有效整合,构建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系统环境,使其能够结合自身现有知识体系、兴趣爱好等自主学习。

(二)丰富互联网课程内容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舞蹈教学内容无疑变得更为丰富,教师应合理设计、精心准备相关课程,对传统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进行有效调整,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除了基础性课程,教师可在互联网平台中上传更多特色化课程,例如各类民族舞视频、不同国家舞蹈比赛视频等,让学生根据自身爱好特征自主选取教学内容。同时,基于互联网背景,教师可充分利用O2O模式等网络技术手段,丰富教学信息层次。[3]例如利用网络学习互动平台,明确舞蹈作品创作主题立意等,有效整合相关资源,引导学生展开专题讨论,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对舞蹈作品中动作语言、形象以及舞美效果等关键要素的展现,通过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对接,提升信息量,鼓励学生创作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教学模式的创新。高校舞蹈教学应充分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模式,给舞蹈教学带来新的活力,提升舞蹈教学效率。例如翻转课堂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能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性与个性化学习,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基于翻转课堂,教师可先通过软件制作10分钟左右的舞蹈教学视屏并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学习舞蹈动作,其次,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探讨与交流,引导学生将自身动作同专业舞蹈进行比较,发现自身优缺点,掌握每一个动作细节,进而提升教学训练效果。

四、结语

整体来看,“互联网+”给高校舞蹈教学带来了更为多元化的模式,其可使舞蹈教学突破传统模式的界限,延伸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高校舞蹈教学应合理利用互联网,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使舞蹈教学由封闭走入开放,促进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舞蹈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汤其林.“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舞蹈教学方式探究[J].歌海,2017,01:100-101.

[2]段琼.互联网形势下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法的探讨[J].黄河之声,2016,11:129-131.

高校教学范文3

健美操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健美操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对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给以启发。

【关键词】

健美操;教学;现状;对策

一、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现状

(一)健美操教学内容单一

健美操运动是一项与时俱进的体育项目,健美操教学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就不能推陈出新,更不能展现它的美。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健美操教学内容无法跟上时代脚步,授课的内容比较单一,以健美操教学大纲为指引,教学内容完全就是按部就班,这样极大降低了学生们对健美操学习的兴趣,无法对课程产生积极性。大部分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的单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理论知识固定,而教学的内容表现形式少,这就使的学生接受健美操的面比较窄,无法适用于大部分健美操学习者;其次,教学内容的比较老旧,完全没有跟上时代,甚至连学生自己都认为健美操的教学不够新颖,与时代脱节了。今天的健美操教学已经不同过去,由于社会的进步,健美操已经成为学生们体育选课的热门。在互联网时代的推进下,美学已经融入到健美操的发展中,如果健美操教学内容继续单一下去,这项运动将被学生所摒弃。

(二)健美操教学的教师资源不足

对于高校健美操教学来讲,它们还面临着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健美操在校园发展的主要瓶颈。教师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老师的专业水平比较差。与西方高校相比,我国大部分高校健美操老师的理论知识的面较窄,对于健美操的认识不够,完全就是一种纯教学、纯输出的模式。在专业技术及实践教学方面,我国高校的健美操老师只能说是刚刚合格。健美操老师应该具备的不仅仅授课技能,他更应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健美操,而这也正是我国健美操师资力量不足的原因。同时,在健美操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健美操的基本技能到健美操技术技能的跨越产生局限性,不能很好的掌握健美操基本技能。这样就导致很多有兴趣的同学也渐渐失去对学好健美操的信心和兴趣,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健美操教学的课堂效果。

二、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对策

(一)丰富健美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

对于健美操运动来讲,仅仅局限于理论课程,并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这是健美操运动的悲哀。丰富健美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是健美操运动的主要发展方向。保证学生们的健美操理论知识扎实前提下,通过学生们的实践性,在体育训练中采用互相取长补短的学习模式,老师组织学生健美操实践,互相交流经验,形成一个良好的运动学习氛围。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例如可以让学生们在生活中获取艺术灵感,把艺术灵感加在健美操运动实践中,在不偏离健美操运动的同时,让学生发挥其创造性。老师也可以把学生每天的进步记录下来,总结出一套教学经验,提高老师的教学手段,再应用给健美操教学实践中来。因此丰富健美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是高校健美操发展的必然之路。

(二)建立强大的健美操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到高校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是高校健美操运动发展的核心。因此提高健美操教师的教学水平,已然成为高校健美操发展的课题。在健美操教师培养方面,应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不仅仅局限于健美操授课的理论,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师资队伍的培训基地,提高健美操教师的专业水平。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老师自身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加强大学健美操老师的人文素养非常必要,大学健美操老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首先是提高教学的积极主动性,老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关心学生、主动和学生交流,关心爱护学生;其次对健美操教学有明确的认识,把健美操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再次,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健美操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拓宽健美操实践平台,积极推广

 健美操是艺术表现力极强的运动,因此可以从其他的运动艺术中吸取精华,通过艺术实践,使健美操的表现力更加多彩,让健美操在保持原有体育意义的同时,也可以展现其他艺术形式的美,这也正是拓宽健美操实践平台的意义。同时,学校应该加大宣传,组织专业水准较高的学员进行社会实践,争取地方企业等的支持,让学生理解健美操的学习意义以及产生的积极效果,让更多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健美操的学习过程当中,进而将有利于健美操在体育教学这一块的发展及产生的影响。

结语

无论从健美操的体育形式及它所达到的体育健身效果,健美操都是一项完美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未来的高校体育运动发展中,健美操将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高校师资力量的培养,以及人才队伍的建设,使健美操在高校体育运动中广为流行。本文的写作目的也正是通过分析高校健美操的发展现状,为健美操的发展提供对策。

作者:李静文 单位:云南省曲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全德.健美操教学内容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学刊,2013(5).

高校教学范文4

摘要:钢琴教学属于一门综合学科,它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演奏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内涵,能够将艺术与技巧相结合,在掌握音乐语言基础上,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本文简要探讨了高校钢琴教学方式的拓展。

关键词:钢琴教学;教学方式;拓展

在高校钢琴教学实践中,要想提高学生的演奏钢琴的素质,提升教学效果,教学方式是否科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教学方式,主要训练学生的练习曲、乐曲演奏技巧。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主导课堂,不利于教与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新的时期里,要想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一定要顺应现代教育改革潮流,创新和拓展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高校钢琴教学现状

作为音乐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钢琴教学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学习音乐其他相关课程,钢琴学习是一项基础内容。钢琴专业课程属于一门综合学科,钢琴教学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演奏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内涵,领悟钢琴艺术的魅力,可以说,对于艺术学院学生来说,钢琴是重要的学习科目,钢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然而,高校钢琴教学实践并不乐观。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方式单一,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教学方式,重视传递钢琴理论知识,主要训练学生的练习曲、乐曲演奏技巧,以“言传身教”为主,忽视实践教学,不能引导学生领悟钢琴艺术。另外,一些高校虽然也比较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开展教学活动,不能够有效的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未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还有,高校钢琴教学,教学计划不科学,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也在一个方面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够与时俱进,与时展相结合,导致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在实践中缺乏钢琴鉴赏能力,严重制约学生的演奏水平。因此,高校钢琴教学方式的拓展刻不容缓。

2高校钢琴教学方式的拓展

2.1运用综合教学方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高校开展钢琴教学,教学方式的拓展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教学,要学会积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提升钢琴教学的综合性,丰富钢琴教学的层次性。在实际教学中,拓宽钢琴教学的方式有许多,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对于训练学生技巧、熏陶学生情感有很大的帮助。钢琴教学不仅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很大的帮助,还蕴含巨大德育美育作用。钢琴教师必须重视钢琴教学的特殊性,运用综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因材施教,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得教与学能够适应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具体教学当中,钢琴教师不仅要重点讲解乐理知识、不同曲式,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培育学生创新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体悟。掌握一定的弹奏技巧,只能是演奏钢琴的第一步,要演奏好钢琴,还需要学生对音乐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解读,只有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音乐作品的丰富美感才能够表现出来。所以,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充分感知乐曲的内涵,加深学生对钢琴教学的认知,有效拓展学生的综合知识面,培育学生的钢琴应用能力。2.2引导学生掌握演奏规律,拓展钢琴音乐教学活动:钢琴演奏过程不仅需要演奏者个人娴熟的技艺,还需要将个人技艺与音乐领悟有机融合,既需要逻辑思维,也需要形象思维,要想学好钢琴,学生需要累积更多的弹奏体验。重视过程体验,将个人体悟和钢琴练习相结合,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所以,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音乐内涵,正确有效的把握和应用音乐技巧,提升对音乐语言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纯熟的演奏技巧,是确保钢琴演奏达到良好效果的基础。只有演奏技巧娴熟,“以琴传情”的演奏最高境界才能够实现。在演奏钢琴乐曲时,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比较复杂和困难的乐曲作品,教学多年的钢琴教师,有时候也可能把握不好。其实,在面对高阶难度钢琴乐曲时,有效的解决克服方法就是巧妙拆解整段作品,通过反复练习独立的、短小的难度适中的小乐段,逐渐消化和掌握,这样,整篇的高阶难度作品,学生就基本能够成功地弹奏,所以,钢琴演奏作品如果难度较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分解练习方法,化整为零,帮助学生分段分析具体作品,引导学生掌握演奏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就钢琴教学而言,要想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中举办一些创新活动非常重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个阶段来拓展现有的教学方式。一是策划并组织实践型艺术活动,二是通过与钢琴相关的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帮助学生进行活动总结反思,三是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创新活动,如通过即兴编演竞赛、个性化的创意改编等方式,展示个人的创新改造成果,以有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高校钢琴教学效果。

3结语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的拓展,教师要学会运用综合教学方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掌握演奏规律,拓展钢琴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钢琴学习培育,提高钢琴教学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明春.高校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2(12):118-119.

[2]尹娜.分析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J].音乐大观,2014(11):135.

[3]丁淑娜.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黄河之声,2014(19):49.

作者:王春艳 单位:海南省琼台师范学院

第二篇:高校钢琴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学改革成为了当前的主流教育形势,高校钢琴教学也需要追随时代的脚步前进。当前,我国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为此,本文对高校钢琴教学现状进行探究,说明了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就如何提高高校钢琴教学水平提出有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改革;模式;探索

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教育整改成为了时下热议的话题,教学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高校钢琴教学是音乐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钢琴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工作质量,是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关键所在。从实际情况中得知,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为此,有必要对高校钢琴教学进行反思与总结,探究教学改革之路。

一、高校钢琴教学概述

在高校钢琴教学中,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通常为学生准备两种课堂模式,其一为选修课,其二为必修课。从选修课来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参加选修课,它主要为学生提供钢琴基础教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播放比较流行或是经典的曲目,并传授基本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整体来看,选修课是比较轻松易懂的,而且在放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音乐情操也会逐渐形成,从而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音乐艺术,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的学科;再从必修课来讲,必修课的专业性较强,主要为专业学生开设,钢琴必修课一方面要保证学生了解各种常识与技能,尤其是演奏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现场演奏水平,为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无法满足差异化需求

当前,艺术成为了时下非常热门的专业之一,许多学生与家长对音乐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认同,致使高校钢琴专业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那么在正常教学中就可能存在“教师少、学生多”的现象,通常是一个教师负责许多学生,而学生的能力是不同的,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在实际课堂中教学难以应对这一现状,教学效率不高,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

(二)学生的积极性不强

判断一个钢琴家的等级或是水平,通常要看他的资格证书,人们通常认为证书的级别越高,钢琴家的演奏水平越能趋于完美,基于这种认识下学生学习钢琴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并没有考虑到自己是否真正热爱钢琴,热爱音乐。因此在实际中经常会看到许多学生演奏时面无表情,没有体现出投入、激昂的情感,长此以往,学生的即兴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低,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即兴能力确实是钢琴演奏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但是培养即兴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除了刻苦练习以外,训练强度与难度还要符合实际演奏标准,但是无论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积极性,在平时练习中加大情感投入,避免单一盲目的练习。

(三)教学内容存在片面性

教学内容是学生学好钢琴的一大关键,理论与实践结合方能带来教学效果,但是从实际教学来看,许多教师更看重实践,让学生日复一日地练习钢琴曲目,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教学模式,但是如果忽视了理论方面的内容,对钢琴作品缺乏鉴赏与评析,学生便无法深入到作品当中,便无法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也不利于学生发展全面音乐素质。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与作品进行“沟通”,对作品赏析,从而使演奏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三、高校钢琴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

(一)改革钢琴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创新选课体系,提高学生创新水平。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要遵从两个发展点:一方面要以素质教育为基准,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学需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化教学,构建任意选课体系,使钢琴教学突出体现本地文化特色。这种教学方式通常将专业理论与当地文化信息进行结合,构成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教学服务,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求筛选任一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接触更多事物,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保证了钢琴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实践内容是任意选课体系的重中之重,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可以适当开展模拟练习,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不断完善、健全人才培育体系。其次,改革钢琴教学课程要以教学特点为基础,在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下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如果是四年制的专业教学,前两年通常以学习理论知识巩固基础为主,最后两年以演奏为主构建专业培育体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改革模式下的钢琴教学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将课程进行分类,全课制、单课制抑或是探究等模式,将演奏环节与基础理论知识有效融合。此外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了解不同键位的发声效果。最后,高校钢琴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人才培养机制进行,而人才培养机制一定要遵循社会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全面能力为主要内容。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水平非常迅速,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难以符合时展需求,实际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引者与启蒙者,创新教材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完善教学体系。比如多媒体技术就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进行钢琴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设备整理音乐文件,让学生体会到不一样的音乐感受,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集体教学模式下高校钢琴课堂教学的改革

集体教学是高校钢琴教学当前乃至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集体化,教学顾名思义主要是一名教师对多名学生,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先整体后个体、先基础后实践、先赏析后演奏,这样的教学流程是集体教学的中心思想。实际教学中,教师先把教材内容从宏观上进行教学,包括演奏时需要用到的技巧、钢琴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著名曲目鉴赏等,利用合理有效的方式确保学生的理论知识过关,保证一定的基本功,同时学生掌握了较多的钢琴理论知识,这样一来学生探究钢琴艺术时就可以从理论出发,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钢琴集体教学法的实效性较强,为提高钢琴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有部分教师认为改革钢琴课堂教学只是将各种课合并讲解就能达到改革效果,殊不知集体化教学需要梳理正确的教学流程,建立教学步骤、内容以及理念等综合教学体系,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掌握全面的钢琴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和钻研精神,从而将多种元素统一整合到教学方案中,体现出教学改革的优势。比如英国专业音乐学院构建多元化钢琴集体教学模式,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进行学习。这种钢琴教学模式改变了课堂气氛,将原本沉闷的课堂变成了一个演出舞台,学生可以在舞台上尽情释放活力,将个人才艺表演展示给师生,在师生的赞扬中不断获取成功与自信,激发了对钢琴艺术的热爱,而且学生会逐渐熟悉钢琴技能和弹奏要点,提高了音乐鉴赏力和演奏水平。

(三)改变教学观念

时代在进步,教学理念也应该推陈出新,教师的思想需要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提高个人创新能力,使教学理念符合现代化教学要求,批判式吸收传统教学模式,并结合新教材与新知识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让高校钢琴教学完成新时代下的转变。开展钢琴教学时,教师要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建立科学完善的钢琴知识体系,不断深入钢琴教学中探索知识奥秘。同时,教师需要意识到钢琴教学是学生今后从事钢琴行业的关键所在,与学生个人创新意识的培育有着直接的联系,视现代化教学观念为高校音乐教学方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素养,推动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构建教学生态模式

生态教学突破了原有的教学常规,将“平衡”二字在教学课堂上得以体现,通过平衡各部分关系让学生在个性化教学模式下对钢琴进行学习。生态教学明确划分了师生的角色,学生通过自学来加强对钢琴艺术的理解,提高音乐素质,教师充当指引的角色,为学生排除万难。就这一点来看,学生的自觉性、自学水平是整个教学中十分关键的环节,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设置教学话题时要尽量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同时,整个课堂应该随时充满新颖与活力,让学生有前进的动力和学习的方向,营造欢快愉悦的学习环境。此外,加强师生、生生交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探讨演奏的难点与要点,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钢琴水平,还能够培养合作精神与协作意识,达到培养全面音乐素养的目的。

(五)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对学生来说,把握即兴演奏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是除此之外还需要对音乐作品有着一定的情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演奏家激昂奔放的表演,或者平淡却不失精彩的演奏,之所以产生这种情感宣泄是因为演奏家的赏析能力强,与作品本身建立了一种情感。所以对学生来说不仅要弹奏得好,还要加强与作品的情感联系,提高赏析水平。因此教师需要看重这一点,让学生时刻保持情感,以节奏和旋律来挖掘作品的真谛,体会作者的意图,用心去感受每一片音乐净土。同时,定期开展音乐赏析活动,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钢琴、对待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四、结语

总之,钢琴的魅力是人所共知的,优美的钢琴曲目使人们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升华个人境界。虽然当前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着不足之处,但是只要及时找出问题所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高校钢琴教学一定会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李春晓.浅谈双钢琴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鸭绿江月刊,2015(02).

[2]景雅哲.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16).

[3]李春晓.浅谈高职院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5(05).

[4]马琳.钢琴教学与奥尔夫音乐教育[J].文摘版:教育,2015(12).

[5]阮甲.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6(21).

[6]林俊.关于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7).

作者:林昊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第三篇:构建主义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钢琴课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在音乐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中占有基础性地位,高校的钢琴教学是一门理论为基础,实践为提升的学科,要在动手实践之前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强化自身技能。但是在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只是重复的弹奏同一曲目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示范者和接受者,学生不是课堂的参与者也不是音乐的享受者,本文将建构主义理论与钢琴教学相结合,实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高校;构建主义理论;钢琴教学;应用

所谓建构主义理论就是重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成为共同的参与者、讨论者,让学生在传统模式下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里,学生不仅仅是重复模仿教师弹奏的曲目,而是要通过自身去发现信息、挖掘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不断检验不断调整自身的一个过程。在钢琴教学中由于实践性较强,所以需要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学生学习,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学的作用。

一、建构主义理论内涵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和知识与学习息息相关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就是将学生在传统模式下的被动接受学习模式变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不断发挥,这一理论的实践需要在师生的不断互动下展开。建构主义理论和传统的教学思想有着极大的区别,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具有建构性的,学生不断学习的原因是在自身的学习兴趣的已经学习到的知识上展开的,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吸收新知识的过程,而是不断整合过去的知识再理解新知识的过程。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学习不是片面化的学习,要讲求新旧知识的关联性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比如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会以课本的走向来确定学习的进度,以课本的知识定义整体的学习框架。在教师已经带有先入为主的思想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质疑也会被无端否定,教师难以在学生的层面上去考虑问题就无法和学生进行进一步探讨和交流,师生之间互动的桥梁也难以连接。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被打乱,只能跟着教师的引导走,新旧知识无法融合,所学到的知识都是片面的、不连续的,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丧失主观能动性。

二、钢琴教学与建构主义理论融合的价值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它侧重的更多的是知识的整合和更新,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活动的要素之一。钢琴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模式下的高校钢琴教学缺少的就是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竞争不是探讨,师生之间的关系的模仿不是学习,但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模式会将师生的关系拉近,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整个课堂的参与者,学生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不再是“单打独斗”的学习,彻底将理想的学习者视为自我调节的学习者。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随意打断分组,小组之间可以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是不同演奏能力的同学,让小组之间相互展示,在准备展示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不断强化不断吸收知识的过程。例如在弹奏《音画练习曲》这首作品的时候,可以从三个声部的不同演绎来展现作品的多层次性,而每位同学都有对音乐不同的感悟和对自身经历不同的情感,所以演奏者将这些感情糅杂进作品中的时候既是丰富作品也是自我调节。在演奏音乐的时候音乐既要融入生活又要超脱生活,演奏技巧的高明之处不止是技巧的掌握度还要有对乐章自己的感悟点。

三、优化高校钢琴教学建构主义理论应用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应该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一改以往的否定性,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提问之后再对问题让学生间进行自主讨论,最终得出的结论应当是谈论后的成果。给学生足够的尊重和适度的自由,打破教师的主导地位,就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渴望,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并加以交流,将知识连续起来讲理解互通起来,鼓励每个学生各抒己见是发现学习问题的最好途径。比如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方式,在课堂中为学生提出一个大概的知识框架,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相沟通来补充框架,在这样的方式下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加以引导发现学生的长处加以发挥。在钢琴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机选择曲目让学生演奏,由于钢琴的基础和技巧是互通的所以在随机性下发现学生对于知识整合和知识更新上的不足。在演奏有些西方曲目上,教师可以将情景再现法运用其中,比如在课堂上先介绍歌曲创作的背景然后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音乐剧将学生代入作品创作的那个时代,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涵体会作品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钢琴的课堂教学。建构主义理论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钢琴教学的模式改革是必然的,在日后的钢琴教学中可以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依据,更好的发现学生的优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享受学习、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谢雅君.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实践[J].金田,2013,06:26.

高校教学范文5

关键词:德育;教学模式;变革;核心素养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德育理论指导下,在丰富的道德教育实践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所形成的稳定而鲜明的德育结构理论框架,以及具体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程序和方式。”[1]欧盟对核心素养这样界定:“核心素养是所有个体达成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和成功就业所需要的那些素养。”[2]它包括沟通素养、自我调控素养、批判素养、德育素养等,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要以核心素养为基础。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的必要性

(一)我国高校现有德育教学中存在固有模式

由于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我国高校德育教学主要以教师单一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往往被看作“听话、顺从”的主体,其需求和创造性被忽略,德育教学特征可以用“尊师重教”“服从”来简单概括。新中国成立以后,学习了苏联高校德育教学模式,之后,也一直对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进行探索。可见,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德育教学也始终备受重视,但这些德育教学模式都没有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因此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我国高校现有德育教学中仍存在不良模式。

1.德育师资队伍缺乏

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缺乏,素质不够,这主要由重智育轻德育的理念导致。

2.教学目标陈旧

在课程标准设定方面,还是沿用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这几方面教学目标,没有明确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目标。现阶段德育教学目标围绕政治教育展开,没有进行深层次多层面教育,尤其是情感教育,比如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负责任、如何更加独立等,因此课堂教学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很难起到作用。

3.德育评价单一

德育评价形式以应试为主,用分数来量化学生德育素养。然而分数只是结果,并不能概括学生整体素质。这种德育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德育素养的培育过程,并不能使学生德育素养以至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4.教学方式固化

课堂上教师主要以灌输方式进行教学,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教师成了课堂的唯一主体,忽略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与学生形成互动模式。并且现阶段德育教学主要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课本,教学内容主要以课本为主,不能进行有效拓展,无法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政治学等形成联动效应。一方面这与教师个人素质有关,一方面与全国范围内教学大环境有关。

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

现有德育教学中主要是给学生灌输枯燥的德育理论,缺乏相应实践德育教学环节。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教学反感,也很难将理论联系实际,难于理解,无法达到内化于心外表于行的效果,也就很难形成多层次高水平的核心素养。这些固有模式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道德理论,很难将其融入到思想意识中去,更不用说内化为道德素质。因此,容易形成德育与学生素质自由发展两极分化局面。

(二)沧州四所地方院校对高校德育教学方式变革效果差强人意

河北省沧州市是一个地级市,虽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但以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高校教育发展也相对缓慢,主要是以大中专院校和职业院校为主。近几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沧州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以沧州师范学院和河北水利电力学院为本科院校,以沧州医科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为主的专科院校模式,涵盖了文科、理科、医学和技术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四所高校也在德育教学模式改革上以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了一些变革和探索。通过发放网络问卷形式,将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对这四所学校部分德育工作者进行了调查,最终收到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0份,并对个别教师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学校德育工作以及德育教学工作方式变革情况,以下是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第一,德育工作受到学校重视。对问及教师“您认为贵校对德育问题的重视程度怎么样”时,选择“重视”、“一般”和“不重视”的分别是99%、1%、0。第二,德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德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对教师问及“您更看重自己学生的哪方面发展”时,选择“成绩”的占14%,选择“身体健康”的占30%,选择“道德品质”的占40%,选择“能力”的10%,选择“其他”的占6%。第三,学校德育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丰富。在调查中,对问及教师“贵校开展德育为主题的课外活动数量是什么情况”时,选择“非常多”“比较多”“一般多”的分别占46%、32%、22%:第四,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当问及教师其“请问您觉得传统德育方式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请选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时,25%认为德育教育目标片面化,可见占比很大。第五,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与学生脱节,不利于学生的成长。25%的人认为学校德育工作脱离学生需要,37.5%的人认为德育工作方法单一,50%的人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忽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认为教育者与学生未能形成可靠交互。第六,德育工作缺乏合理评级机制,较难进行深一步工作。当问及教师“您怎样评价德育教学效果”时,12.5%认为没有衡量标准,50%仍然选择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只有37.5%的人开始从核心素养体系评价德育效果。第七,德育效果实效性不强,与学生成长需要脱节。当问及教师“您认为贵校安排的各项德育活动的实效性总体上来讲如何”时,选择“很好”“好”和“一般”分别为:13%,20%和77%。而德育活动实效性差的,给出的原因有德育活动流于形式,不符合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德育活动过程中只顾红火热闹,缺乏有效的引导;德育活动开展敷衍应付,活动设计不精心等。第八,几乎所有教师都已开始德育教学方式改革,但只有37.5%的人认为效果很好,62.5%的人认为针对某些学生有效果。从对沧州四所高校德育教学模式调查研究情况来看,核心素养被融入其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细究起来,变革效果并非令人十分满意。学校和教师虽然已经有了变革意识,但是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变革并非多数,而且德育效果实效性不强,变革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有必要加大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力度和研究,以此来指导高校德育教学更好的发展。

(三)新时代下学生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

现阶段大学生主要是1995年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一定发展后成长起来的,网络化使其接受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头脑灵活,应变能力强。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多,充满自信,但自我意识太强,不能为他人着想,交际能力薄弱。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吃苦能力差,遇到困难也不能很好地克服,心理承受能力差。95后大学生虽然有其性格和能力优势,但也有劣势。然而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仅是高智商的人才,更需要高情商的人才。因此,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德育教学,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情感能力,培育新时代下高素质的大学生。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的可行性

以核心素养框架培养人才能够“实现成功生活与发展健全社会、指向终身学习、关注21世纪职场需要”[3],也备受推崇,国际组织和先进国家很多已经构建起以核心素养框架来培养人才。德育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具有一致性。“德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在哲学意义上是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和老师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应该是道德的主体,都应该全面发展。”[4]核心素养关照的是人的各方面素质,构成要素多种多样,一个人的核心素养越高,能力就越高,情感越丰富,这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高校德育教学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只能考高分和索取的自私之人。核心素养是人在学习生活中的素养,而德育教学则指向教学事业,因此高校德育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来培育人才。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对策分析

(一)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具有关键作用,好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打开学生心灵,启发学生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情操,因此德育教学模式变革关键在于培育具有高素质的德育教师。一方面要保证德育教师数量能够完全胜任工作量,另一方面要保证教师理论素质。教师首先应该拥有崇高的师德,热爱德育教学;其次,还应该具备较高的德育理论素质。当今时代日新月异,学生心理更是变化多端。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时代对于学生的要求,还要分析学生心理特点,进行适当的德育教学。

(二)完善课程设定标准,突出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社会的发展使学生认知提高,情感更加丰富,核心素养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高校开展德育教学提供了依据。首先,核心素养对于课程内容设置有指导作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标准是指导学校教育的基本准则。”[5]每门课程都要根据学生核心素养水平、学科特点设置教学内容,其中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德育素养更是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的依托。因此,如何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结合起来,将知识、能力、情感与社会相统筹成为新的课程设置任务。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课程内容,明确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的定位。核心素养应当作为课程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语言素养、批判性思维、科技素养、人文素养等都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标准,在这种多元标准的衡量下,教师和学生才能具有多元思维,才能获得更多能力。更好适应社会应当被作为德育的最终目标,学生遇到挫折时懂得如何处理和渡过难关才是德育目标,而不是期末试卷上的高分。注重提升道德教育比重,尤其是增加道德实践课时和进行综合等级评价。对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这三方面的教学应该权衡好,让学生能够懂得和学会如何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政治教育从显性趋于隐性,爱国从被动变为主动。

(三)实行多元德育评价方式,淡化唯分数的应试影响

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考查,提高测验技术和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摆脱传统意义上“听话”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勇敢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激发起对社会的热爱,使得情感素养、语言素养、科技素养等得到提升,用多元评价标准来对待学生成长,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不是唯一评价标准,只是一种显性标准,应该增加更多隐性评价标准,如道德、情感、交流能力等。德育培养的不仅是合格公民,更是具有核心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如果学生和周围人关系不好,很大程度上说明这个学生自身存在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心理和生活动态,关注学生需求,及时鼓励学生和做出相应举措,而不能到最后用分数来评价。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兴趣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R•温克尔所言,课堂教学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相长的心态来面对课堂,将学生融入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生活做起。这就自然而然地把课堂生活化,让学生觉得上课很轻松,愿意表达内心想法。面对社会问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编排成相声或小品等形式加深理解,提升核心素养中的价值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6]

(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抽象理论教学后要及时进行实践教学,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参观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组织社会志愿活动等。高情操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氛围,而且能够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素养,如沟通素养、领导力素养、审美素养、合作素养等,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四、结束语

核心素养体系涉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素,其中德育素养是构建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学生只有树立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具有良好的态度,更加积极和主动,才能成为一个热爱社会和国家的人,有才而无德终会无益甚至危害国家。一个积极的有丰富情感和高尚道德的人,才是我们德育教学应该培养的人。高校德育模式变革要想有所发展和突破,就必须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德育素养为核心搭建学生核心素养能够更快促进学生价值观和情感的培养,因此加快德育教学模式改革是如今德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更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何欢.互动德育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5).

[2]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3]师曼,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其素养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3):29-37.

[4]杨晓津,胡明丽.高校德育模式教育改革探讨———浅析人本化综合德育模式[J].科技信息,2010(10):472.

[5]姜宇,辛涛,刘霞,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16.

[6]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5):74-81.

高校教学范文6

关键词:高校;实践教学;改革

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实践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我国高校的重要目标就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则能够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的高校教育改革工作中,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就势在必行。

1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现状

1.1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了实践教学改革之后,虽然加强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是在该过程中,仍然有很多的领导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然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理论教学上,却没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学生切身参与的实践活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学校的实践课程也比较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过于随意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1.2实践配套设施不完善

另外很多高校在开展了实践教学改革之后,虽然对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了创新,但是学校内部的实践教学的配套设施仍然不完善,毕竟高校的教学经费是有限的,很多高校在工作的过程中,更愿意将经费用于科研活动,使得学校内部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善,配套设施也比较匮乏,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方式和内容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影响了高校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1.3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不完善

高校在教学活动中,考核工作会对整个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高校内部也设置了专门的教学考核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和考核,但是高校并没有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在考核体系中将重心放在了理论教学的考核上,却忽视了实践教学考核工作,再加上高校的考核体系,更多的将指标放在了科研成果和学术文章发表上,但是实践教学的成果,并不能用这些硬性的指标来评价,所以很多高校就难以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考核。

2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2.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工作中,想要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首先就需要高校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加以重视,正确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以此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打造一支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安排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培训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专业技能和水平,从而使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2.2完善教学设施

完善的教学设施是实践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实践教学设施的完善,高校要先设立好实践教学的目标和教学规划,然后按照教学的目标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并完善相应的实践教学设施,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基础性和专业性的实验室,扩大实验室规模,保证相关实验器材的规范性和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最先进的设备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高校还需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可以与企业或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开展一系列的社会性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

2.3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能够有效激发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实践教学工作的特征,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将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与教师的薪酬和职称评定联系在一起,并设置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此来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3结束语

实践教学改革是当前高校改革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实践教学改革,能够使高校优化实践教学的环境,改善实践教学的现状,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促进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在高校的教育改革工作中,必须要加强对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视,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璐.试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西部皮革,2017,39(24):65.

[2]李哲学.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30):209.

高校教学范文7

【关键词】素质教育;钢琴教学;改革

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改革是一个明显趋势,在钢琴教学活动开展中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已经十分明显。需要认清的是,改革进程的加快以及改革成效的更好取得并不简单,特别是高校钢琴教学现状并不良好时,很多教学改革相关政策的贯彻和实施难度较大,高校、钢琴教师与学生在高校钢琴教学改革中的认识也无法统一。不仅如此,很多高校钢琴教师对素质教育理念下钢琴教学改革的具体进行较为茫然,鉴于此,探寻更为有效的教学改革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钢琴教学改革概述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下,高校钢琴教学活动需要顺势进行改革尝试,由于钢琴教学同一般性学科教学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钢琴教学改革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学科教学改革的模式。从必要性上来看,固有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对整体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贡献力明显不足,且学生群体对既有教学模式的认同感正在不断下降,高校钢琴教学中可调整与优化的空间被不断压缩。在这一情形下,教学改革成为了新时期高校钢琴教学更好地发展的不二选择。借助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在教学上可以有更多选择,学生也能够在单位时间里更好地进行基础知识学习与具体能力的提升,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是高校钢琴教学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性问题。

二、高校钢琴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较为固化

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较好普及,但高校钢琴教学的理念依然较为固化,在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下,学生群体对“考级”极为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将“考级”作为整体教学中的重点。从教学模式上来看,师生间的地位差异依然十分明显,教师更是实际意义上的教学驱动者。固化的教学模式形成及一直存在同教育理念上的固化有直接关联,且未来一段时间里,固化的教学理念依然会对常规教学活动开展产生持续性影响。武汉大学等部分211高校虽然在钢琴教学活动开展中率先进行了调整,但教学理念层面的调整却较为迟缓,只注重教学形式上的调整,忽略教学理念上的调整,引发了很多教学问题的产生,教学理念上存在的不足更是严重降低了整体教学的活力。

(二)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高校钢琴教学中方式方法的选用首先会影响到教学进程,其次会影响到教学成效的取得。当前,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这不仅成为了一种具体的教学不足,更是影响到了教学改革的进行。由于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上较为固化,很多创新性较强的钢琴教学方式方法无法得到较好运用,很多大学生养成了被动进行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不良习惯。以练代教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十分普遍,很多高校教师并没有将钢琴弹奏的有效技巧,曲目弹奏中的重点、要点等向学生进行较好解读,整体教学的单一性与片面性更是十分明显。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法应用影响下,学生群体的钢琴弹奏能力提升变得极为困难,久而久之,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也会变差。

(三)师生间互动交流较少

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相对较少,这也是整体教学中较为显著的问题之一。高等教育阶段,教育的形式变得十分多元,但在钢琴教学中,师生间互动与交流依然较少,很多钢琴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刻意创设互动交流空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频率与质量十分低下。在这一状态下,学生在学习中即便存在和一些问题,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教师的指导,很多教学问题长时间积压在一起。不仅如此,师生间互动交流相对较少导致教师无法对实际教学状况与需求等进行有效掌握,常规教学策略的选用与教学需求间的不对等现象也很容易被放大,在教学改革视角下,这也不利于教学改革相关政策的教学化贯彻与实施。

(四)学生专项能力提升乏力

在钢琴教学中,除进行一般性理论知识讲述外,学生专项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对应的曲目弹奏能力,为了更好地对曲目进行弹奏,节奏把控与调整能力、弹奏上的张力等都需要通过常规教学活动开展予以有效培养和提升。但从高校钢琴教学实际状况来看,现有教学模式与方式方法很难对学生专项能力进行较好培养和提升,高校钢琴教学的实际功能更是较为单一,很多大学生即便可以对基础性学科知识进行较好掌握,但其钢琴曲目弹奏能力相对偏低。由于常规教学活动开展中并未对学生专项能力培养和提升给予足够重视,高校钢琴教学的整体质量便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的一些调整无法对学生艺术素养以及钢琴弹奏、表演能力提升提供足够支持。

三、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及时调整教学理念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理念进行,并将其作为基础的教学理念。教育教学理念上率先进行调整可以为高校钢琴教学改革创设一个更为良好的环境,且思想意识层面对整体教学的看法发生转变后,一些创新教学法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更为轻松。例如,长沙市某高校在钢琴教学改革中进行了科学规划,教务处更是制定出了具体的钢琴教学改革计划,并要求钢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创新与改革尝试。在这一背景下,该校钢琴教师对教学改革给予了更多关注,钢琴教学理念更是得到了较大程度调整与优化。其他高校在钢琴教学改革中也要将教学理念的调整作为前置性工作,并基于素质教育相关理论驱动常规教学活动的改革式进行。

(二)积极进行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学形式及内容上的创新,特别是固化的教学模式以及单一的教学方法滞后性明显时,借助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带动整体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十分可行。具体来说,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运用,从而将指法的技巧性知识更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对小组合作学习法进行一定的利用,通过科学设置分组,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可以更具有方向性和侧重地进行学习。通过教学形式与内容的不断创新,整体教学的创新性可以有一个明显提升,常规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更是可以大为增加,这能够为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较好支持,并为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新的选择。

(三)构建双向交流的互动课堂

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进行需要一个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予以支撑,而借助活动教学模式的引入,在实际教学中进行高质量的互动交流十分必要。从师生互动层面来看,高校钢琴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学习上的困难、疑惑等表达出来,并在师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对相应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从生生互动视角看,教师要鼓励学生就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进行看法与经验层面的交流。高等教育的氛围一直较为良好,钢琴教学活动开展不拘泥于一种形式,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时,良好的活动交流机制,特别是师生间进行双向交流式互动能够将“教”与“学”更好地联系在一起,师生间的关系也可以得到重塑。在这一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基于素质教育进行的教学改革也能够得到学生群体更多的参与、配合与支持。

(四)重点提升学生专项能力

高校钢琴教学中需要对学生专项能力培养与提升给予更多重视,这一方面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教学改革努力的一个基本方向。高等教育阶段,钢琴教学与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着很大差别,艺术鉴赏等专项能力在教学中能否得到较好的培养,更是会对大学生艺术素养、钢琴弹奏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为此,高校钢琴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规划以及实际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活动开展时,要站在学生专项能力提升的视角,通过教学侧重上的调整有意识地对学生专项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与此同时,高校钢琴教师要定期举办一些实践性教学活动,为学生进行钢琴弹奏创设一个更为良好的平台,并对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等进行重点培养与提升。

四、结语

高校钢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和驱动者,其首先要对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学改革是什么以及怎样具体进行教学改革有一个清新认识,并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切实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因素会影响到教学改革实际进程,甚至是改革成效的取得。高校钢琴教师需要运用动态思维对教学改革事宜进行不断审视,不断发现那些影响教学改革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解决,为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创设一个更为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罗佳.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校钢琴教学改革实践[J].北方音乐,2017(37):220-221.

[2]吕海莹.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校钢琴教学改革实践[J].黄河之声,2017(17):78.

高校教学范文8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美术教学的特点及重要性

在咨询交流十分便捷的信息化时代,大学的美术教学也在新时期具备新的特点。首先是自主性,当下的美术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在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倡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其次是交互性,信息化社会为学生的学习与老师的教学提供了资源丰富网络的交流平台,这个平台在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生难题的解决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元化,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拥有更多的课程选择机会,教师拥有更多的教学工具,大学美术教学正朝着更加多元、丰富的方向发展。新的时期,我国将大学生的教育工作放在更加重视的位置。美术教学是艺术学科的教学,从保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讲美术教育工作的稳定开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美术教学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其在生活与学习中对美的感知;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学习生活的压力,使他们得到身心的放松与对艺术魅力的享受;美术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收货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的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自古以来,美术的教育就是教育家格外重视的一个部分,在当今美术教育依然具有十足的意义与价值。

二、高校美术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的美术教学形势还不容乐观,各学校的教学水平以及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虽然有一部分学校在相关教育方面设立时间较早,师资力量比较雄厚,但从我国当前的整体状况上来看,大学的美术教学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很多学校还没有形成美术教育的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成果的评价考核并不严格,很多学校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判方式过于局限,并不能够给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艺术创造能力提供展示的空间与平台;一些学校的美术课堂较为枯燥,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教师采取传统机械理论教学,没有将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应用到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独立思考的意识,久之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弱化,学习效果不佳;一部分学校对现代技术的应用较少,目前我国大学美术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学校数量还没有很多,学生对现代教学工具的了解程度以及使用程度亦大不相同,大多数的美术教师没有将现代元素很好的融到教学活动中去;美术教学在模式、方法以及内容等多个方面都缺乏一定的风格与特色,陈旧的教学理念难以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对其美感的培养也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为了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各高校要在美术教学相关的诸个方面进行一定的改革。

三、信息化视阈下的高校美术教学革新的方法策略

1.完善教学体系,树立全新的理念。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首要是要对教学体系进行一定的完善,全面完备的体系是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应当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观念上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咨询与技能进行创造,引导学生循着自己的兴趣自主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新的理念依靠先进的教学材料,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材料上作出相应的建议甚至改变,使之能够不断满足学生的需要。

2.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改善师生关系。

新的社会时期,教学方法与模式同样需要跟上向前的步伐实现不断的改革进步。教师要更加重视实践活动的强大作用,遵循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创立一系列的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学活动,在积极探寻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注重师生关系的改善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主观能动性。

3.增加教学特色,加强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的融合运用。

有特色的教学活动才能够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并且使他们真正的体会源于心灵的感动,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带给学生难忘的课堂以及丰富的技能。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将更多的图片、视频等电子课件带到课堂,运用比较丰富的工具技术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艺术的真正魅力,同时鼓励学生多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自主思考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大学美术教育工作是我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这项工作又被赋予了全新的要求及开展意义。美术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结合信息时代的工具、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艺术课堂,为我国教育工作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作者:周骁勇 单位: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第二篇:高校美术教学成果汇报展活动思考

一、美术教学成果汇报展在高校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1.美术教学成果汇报展体现高校的文化教育

高校文化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承担着对已有知识的继承,也担负着对未来知识的探索、发展、创新;不仅熏陶着在校大学生,也推动着社会各方面的进步。高校校园美术教学成果汇报展活动也包含在高校教育中,是高校教育中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一道风景线,其性质决定了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教育的文化性。

2.美术教学成果汇报展体现高校的思想教育

高校美术课教学有时在一定阶段的美术课程结束后,会以展览的方式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以检验课程学习的效果,其目的是对师生辛勤的付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激励、启发其他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在高校中举办此类活动有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起到促进全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从整体上提升全校的精神风貌。

二、美术教学成果汇报展在高校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抓得太紧”

美术教学成果汇报展活动由具体授课教师带领班委会学生负责制作完成。但有些教师思想僵化,管理上缺乏灵活性;有些教师对学生能力不信任,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思路策划展览;有些教师不分展览性质,生搬硬套;有些教师不听取学生的合理建议,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被动接受,容易养成依赖教师的思想,缺乏主动意识。一旦没有了教师的具体要求和现场命令式的指挥,他们就会乱成一团,导致展览延期或失败。

2.“放得太开”

美术教学成果展览活动的另一极端化表现则是教师“放得太开”。有些教师不闻不问,甚至看到学生为展览忙碌的身影也无视其存在,完全是“事不关己”的模样,这种态度削弱了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也说明有些教师缺少起码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与人文关怀。这无疑会割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师生之间关系出现紧张、不信任、不和谐,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校园的良好氛围。

三、美术教学成果汇报展览活动的改进策略

1.从建设和谐校园的角度出发,建立相关工作激励机制体系

激励机制体系是在一系列理性制度和措施背景下,为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使其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工作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美术教学成果展览活动是师生的辛勤劳动成果之一,是展示教学成果的良好途径。为此,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奖励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在活动期间,教师可以出面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联系展览场地、租借展览场地、申报展览费用等。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和教师交流,培养了师生间互助、互爱、互信的良好关系和校园的和谐氛围。

2.从活动全局出发,教师宏观引导,班委会成员为主体参与

引导是指通过行为帮助别人走出困境,或是带领某人向某个方向行动。从广义上讲,引导是指用某种手段或方法推动某个事物的发展。一次成功的教学成果汇报展离不开各方面的组织协调,要想其顺利按计划完成,就需要教师充当活动“领头雁”的角色,指导班委会相关人员分工协作。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做宏观引导,让学生从思想上清楚展览的目的、意义、作用及负责本次活动人员的分工安排等,还要让学生队伍中走出具有领导能力的代表,帮助其获得学生的广泛支持与协助。

3.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现自我价值

高校美术教学成果汇报展活动是师生实践能力的一次展示,看似形式微小,实则意义重大。学生不仅要从宏观上明确活动的一系列要求,而且要从微观上组织不同能力的学生,使他们能够人尽其才,各尽其责。如,人缘好的学生可以协调其他学生帮助布展;文学功底好的学生可以负责文案内容的撰写;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统筹安排活动的各项事务;等等。

四、总结

在美术展览活动中,学生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成为展览实践活动的主体,不仅在活动中锻炼了实际操作、组织协调能力,而且实现了自我价值。只有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展览活动有序推进,取得圆满的效果。

作者:关云 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高校美术教学色彩心理应用

1现阶段高校美术色彩的教学现状

1.1高校美术色彩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当前很多高校在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过去旧式的教学方式,美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创造性,特别是在色彩心理应用教学方面,教师还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缺乏相应的实践训练,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术色彩教学的质量。特别是伴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高校美术教学中色彩心理教学课程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过去的美术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的色彩教学需求。教师如果还一味地采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高校美术教学的质量。高校教师要正确的认识色彩心理学应用的重要性,采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1.2色彩基础课程应用相对缺乏

在高校开展色彩训练的过程中,对专业课程教学认识不全面,影响整个美术教学质量。学生对于色彩认识的基础主要是色彩的属性以及色彩在整个绘画中的应用,但是由于教师本身对色彩教学缺乏重视,没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师在进行广告设计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将课程讲述的重点放在广告构图、版面设计以及整体创意上面,却忽视对色彩搭配的讲解,使得学生在整个广告设计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较差。此外,教学对美术教学中色彩心理应用的认识和掌握不够全面,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全面的认识美术教学的色彩,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学习丧失了兴趣。

1.3不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

美术教学在进行学生作品评价和指导的过程中,只是站在教师自身的角度,没有从学生个体出发,使得学生自身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延续教师自身的风格和思维,缺乏自己的创新,陈旧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会造成学生在今后社会中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此外,在整个色彩心理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色彩心理学本身缺乏重视,使得学生不能更好的认识色彩,更不明白色彩自身带来的效果,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会大大降低设计的水平,设计方案相对陈旧,也降低了整体的设计效果。

2高校美术教学开展色彩心理的应用对策

2.1带领学生学会欣赏色彩带来的心理感应

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进行美术作用鉴赏的方式,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讲解带领学生进行美术作品中色彩心理的分析。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鉴赏服饰色彩”的有关知识时,教学时可以利用现在先进的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等,给学生进行少数民族服饰、汉族服饰以及宫廷服饰的讲解,让学生能够从这些优秀的作品中更好的了解到不同社会阶段和不同地域人们的色彩心理感受,更好的感受人对色彩的心理变化。

2.2帮助学生进行色彩心理感应的观察

在整个美术色彩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进行学生色彩观察能力以及对色彩驾驭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日常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美术写生等课程进行学生色彩心理感应能力的培养。如,教师在讲授“色彩静物写生”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个作品,让学生对该作品的色彩进行记忆,从中找到各个色块,让学生明确色彩之间的明暗关系,从而成立一个明确的色调倾向。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凭借色彩进行形体的塑造,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熟练的掌握色彩应用的技巧,更好的进行色彩的观察。

2.3指引学生进行自身心理情绪的调整

学生通过对色彩心理有关知识的学习,更好的观察色彩心理,可以发现学生自身的情绪变化。教师则可以通过这些美术色彩心理的训练方式,帮学生更好的进行心理情绪的调整,树立一个健康积极的人格,推动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如,教师在讲述美术色彩心理课堂时会发现,有的学生自身对色彩就比较敏感,情感相对丰富,在整个美术作品绘画过程中也能够更好的运用和掌握色彩。同时也有部分学生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时会采用一些不平衡的颜色进行绘画的乱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该学生性格不太稳定。通过对学生色彩心理的了解,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色彩心理教学。这样有针对的美术色彩心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今后更好的使用色彩,缓解学习中的疲劳,养成一个健康的心态。

2.4开展美术课外活动进行学生色彩心理引导

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美术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接触更多的色彩,亲身感受色彩心理带来的魅力。同时学生进行色彩心理知识的掌握后,能够提升自身的色彩心理感应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重新认识色彩心理效应。如,让学生明白交通信号和安全标志之所以这么醒目是由于采用对比强烈的配色设计,这样的色彩设计能够达到提醒和强调的目的。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