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资产范例

公共资产

公共资产范文1

如何加强公共组织的固定资产管理,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对于国家政权建设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研究了公共组织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固定资产构建的管理、固定资产处置的管理和固定资产维修与更新等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公共组织

固定资产作为重要的资产项目,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物质基础,固定资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资源,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各不相同,是必须进行核算的经济要素。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强化财经管理的需要。公共组织固定资产是国家政权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固定资产管理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公共组织的固定资产管理,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对国家政权建设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公共组织可以在以上固定资产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对固定资产做进一步的分类,并规定各类固定资产的明细目录。

1公共组织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实行公共组织固定资产三级管理,是实物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各自的职责。公共组织的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应当侧重做好固定资产使用的管理工作,包括实行物品分工负责制,指定人员建立、管理账卡,及时登记;对有关设备、仪器,要制定使用操作规程;做好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保养等项工作。公共组织的财务部门应当侧重做好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工作,并协同单位内部有关部门做好固定资产的采购、保管、使用等工作。规范固定资产使用及领用手续,建立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档案。

2公共组织固定资产构建的管理

对固定资产的购建应实行资产预算制度。通过预算,能够明确公共组织对固定资产的需求量,进而确定资金的需求量,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防止资金的浪费。固定资产预算编制后,报同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再报同级政府的财政部门审批;由同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经过财政部门审批后的预算编制下发给各公共组织遵照执行。(1)购置的固定资产。购置的固定资产,是公共组织用国家事业费拨款、银行贷款或自有资产从外部买入的固定资产。公共组织应当根据事业计划任务、技术条件和资金可能情况,全面考虑,并经过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在充分利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同有关部门具体商定购置的品种、规格、数量,编制年度固定资产采购计划,由单位领导批准后,在批准的范围内进行购置。购置贵重精密固定资产,应当事先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两种以上方案,择优选用。购置的固定资产,如果属于国家专控商品,必须按照“关于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规定”办理报批手续。对购人的固定资产,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应当组织验收;对其中的专业设备或贵重精密设备仪器,必须会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验收。验收时,必须按照资产使用说明书和订货合同的规定,以及附属零件备件进行清查,分别对固定资产品名、规格、型号、质量、性能、数量等,精细清点、核对和鉴定。经验收合格后,由资产管理部门办理入库手续,填写“财产物资验收单”;财务部门填制记账凭单,记入固定资产总账。验收必须认真及时,根据订货合同和发票内容检验质量。(2)自制的固定资产。自行制作固定资产前必须编制计划,自制的固定资产在完工后必须对实际耗用工料进行清理核算,合理定价。应填制“自制固定资产报核单”,列明固定资产的名称、规格、单价、数量和成本数额,由财产管理部门验收,登记人账后交付使用。(3)基建投资建设的固定资产。公共组织用国家拨款、银行贷款、地方财政,自筹资金投资或自有资金投资兴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纳入基本建设计划,经批准后才能施工,并单独组织核算。基本建设项目竣工交付使用时,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规定办理基本建设竣工决算,并编造完工清册,逐项注明完工项目、单位、数量、造价、建造日期、技术特征,连同说明书、图纸等技术资料,一并交给建设单位,由资产管理部门应填制“基建工程完工项目验收单”,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财务部门填制记账凭证,据以入账。

3公共组织固定资产处置的管理

(1)固定资产报废、报损。公共组织的固定资产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由于自然磨损和机械磨损等原因导致无法继续使用,或者由于技术进步形成的无形磨损使得固定资产失去继续使用的价值时,应当予以报废;若由于遭受非常事故,使固定资产受到严重破坏,不能修复使用,则需要进行清理报损。固定资产报损、报废,都要减少固定资产的数量,必须报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必须填制“固定资产报废、报损单”,凭此消账。(2)固定资产转让。固定资产转让包括无偿转让和有偿转让两种:无偿转让属于国家或各主管部门将固定资产在两个不同独立核算的单位的调拨;有偿转让反映了单位在转让固定资产使用或者占有权的同时,相应地取得转让收入的一种资产处置方式。为了维护国家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公共组织进行固定资产有偿转让,特别是转让给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应当在对所需转让的固定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公共组织根据规定变卖固定资产后取得的变价收入,包括报废固定资产残值变卖价款收入和零星、低值固定资产变卖价款收入等,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应作如下处理:政府组织应当计入其他收入,原则上用于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非政府组织应当全部转入单位的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撤销单位以基建专款购置的固定资产,其变价款应全部或部分上缴财政。

4公共组织固定资产的维修与更新

固定资产大修理在性质上属于固定资产的局部更新。固定资产维修与更新管理需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地提高固定资产维修与更新资金的使用效益。其主要作用在于维护固定资产现有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能,防止由于固定资产过度使用所引起的性能降低,失去进一步使用的价值,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提前报废的经济损失,或者在于防止未来使用成本和维修成本的上升。对此,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实行强制性保养管理。固定资产维修属于恢复性作业,其主要作用在于恢复固定资产原有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能。如何通过强化对固定资产的保养管理以有效地减少维修次数,降低维修费用,是固定资产维修管理需关注的重要问题。公共组织固定资产是进行大修理或技术改造,还是进行整体更新,取决于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分析的结果。在这一方面,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或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在管理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柳东升 单位:中共七台河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俞雪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刘红霞.企业成本管理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8.

[3]黄维明,梁国明.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4]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林万祥.成本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公共资产范文2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新政府会计制度;图书资料资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政府投资与社会图书捐赠逐年上升,扩大并丰富了公共图书馆馆藏的种类与规模,图书资料资产作为公共图书馆重要的馆藏资源,是公共图书馆资产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新政府会计制度会计核算要求资产核算能够真实反映资产的实时价值,进一步规范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也对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资产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

资产管理背景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免费对外开放,以及开展社区图书馆、汽车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多方式运行模式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加之图书资料资产具有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单价低、折价购入、流动性强、易毁损丢失等特点,给图书资料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存在着重投资轻管理、管理分散的现象,这种管理的重视点和分散性削弱了管理上的长期监督和跟踪,加上财务部门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能力相对有限,导致公共图书馆在图书资料资产的管理和配置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偏差。因此,在当前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应当结合利用权责发生制的财务核算模式,明晰各部门与各相关资产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图书资料资产管理体系,稳定公共图书馆业务服务运行,逐步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综合文化服务水平。

二、新制度下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图书资料资产范围的确认及入账价值不清

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资产的载体形态多样,有纸质图书、电子图书、视听资料等,资产的来源渠道愈发丰富,有捐赠、采购、自创等。由于载体与储存方式的不同,图书资料资产的所有权以及使用期限各异,如外购的数字资源数据库,按期付费提供使用权的电子图书,使用期限不到一年的期刊、报纸等。加上各个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不同、对资产管理认识存在理解偏差等因素,导致了各个公共图书馆在资产认定与核算上规范不明、做法不一、范围不清、前后不一致等情况。在实务工作中,财务核算部门按采购批次以实洋价值核算图书资料资产的账面价值,图书资产核算单位以批入账,而采编业务部门则按码洋价值进行明细图书编目管理。在图书资料资产范围的确认上,公共图书馆业务系统图书编目数据与财务资产管理系统核算数据难以实现共享互通,财务核算部门无法获取批次图书中入馆藏资源资产与外借流通易耗不入资产的图书资料数据清单。在对使用期限不到一年,流通强度大且易过时的报纸期刊等,各个公共图书馆以及单位不同的财务人员对此资产的认定前后不一,导致资产入账范围存在扩大或缩小的可能。公共图书馆在对图书资料资产进行清查核实、踢旧报废等过程中,财务核算批量入账的因素也导致图书资料资产账实数据与书目明细数据难以对应匹配,存在账实不符的现象。

2.缺乏健全的图书资料资产管理制度

虽然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都制定了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但图书资料资产通常为文献资产,与机器设备、设施的管理存在显著差异。从实际情况来看,公共图书馆作为图书资料资产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其内部控制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中大多数均未按照图书资料资产的特点制定相关制度标准,或者部分公共图书馆单独设置了图书资料资产管理制度,但涉及的内容过于简单,对采购、流通、使用、踢旧、报废等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因此并未真正发挥出作用。究其原因在于,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收集、整理和储存的公益组织,资产的投入大部分来源于无偿的财政拨款,公共图书馆领导在资产管理中重视资产投入的多少,往往忽视了资产的管理与使用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长期以来,公共图书馆因图书资料资产种类繁多、体积小、数量庞大,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并未对图书资料资产进行定期清查盘点,加上前期管理缺失或历史遗留问题等,导致了公共图书馆图书资产管理难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总体的工作负担。

3.缺少相应专业素质的资产管理人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公共图书馆的资产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对资产管理工作的要求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而大多数公共图书馆一直以来都没有设置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人员由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兼任,加上图书资料资产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资产管理监督机制无法落实。目前,正值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施行的初始阶段,新旧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在财务数据核算与报表编制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会计科目的新旧衔接,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制度差异等,都对图书资料资产的财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的财务人员安于现状,思想守旧,并没有积极主动对新政府会计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和学习,专业素养有待提升,无法胜任新旧制度合理衔接等高难度的财务处理工作。

三、新制度下加强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资产管理策略

1.严格资产分类标准,统一图书资料资产入账数据的口径和要求

在《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中明确规定,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使用年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的图书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从固定资产的分类与代码上看,图书类固定资产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图书,它还包括电子图书、视听资料、资源数据库、期刊等。这就要求相关的实物资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能对新制度准则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严格按照准则的固定资产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统一图书资料资产入账的口径和要求,对使用期限不到一年的图书资料应当列入当期费用,依附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程序等电子图书、数据库等应当统一归入图书资料资产管理。由于新政府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图书、档案类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在图书资料资产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上,应当借助财务制度与会计核算技术,对接业务活动中采购部门、图书编目中心及图书资料业务管理部门等对图书资料资产进行管理,利用会计核算备抵科目和减值科目来解决资产采购过程中的折价、折旧等问题,及时对内容陈旧过时无使用价值或者严重破损、污染无修补价值以及丢失等图书资料资产进行捐赠、报废处置清理,提升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为单位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提高资产管理意识,单独制定图书资料资产管理制度

首先,公共图书馆要从思想的源头上加强对图书资料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公共图书馆领导班子要转变传统的重投资轻管理思维,以身作则,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借助新政府会计制度建立起独立完善的图书资料资产管理制度,优化资产的岗位设置,包括图书资料资产管理中预算编制、采购、编目、盘点、踢旧、报废等管理工作,升级财务核算和实物资产的管理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借助财务核算系统和图书编目信息系统,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制定并落实图书资料资产的资源配置与清查制度,将资产入账管理与图书踢旧、报废方案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对图书资料资产从采购、编目、入库、入账等流程一体化、动态化管理模式,对滞架和毁损图书按制度进行剔除,缓解图书库存压力,实现公共图书馆的优化升级。结合公共图书馆的资产管理考评机制,建立和完善图书资料资产遗失责任的追究和奖惩制度,定期对图书资料资产的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并把考评结果与绩效挂钩,完善图书资料资产的联动监管机制。

3.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准则下,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转变财务会计工作内容是落实新政府会计制度核算准则的关键之一。依照新政府会计制度准则对图书资料资产的管理与核算方式进行调整,对公共图书馆经营发展的稳定性与财务决策的正确性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该重视财会人员与资产实物管理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的培养,加强图书资料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参加新政府会计制度准则的培训和考试,或者定期邀请相关资产管理专家为单位资产管理人员进行讲解和操作技能训练,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和频繁的实务操作能力训练,为单位培养起一支拥有专业理论知识、高效操作技能的人才队伍,提高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资产财务核算和业务管理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随着国有资产管理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政府会计制度准则的执行,公共图书馆应当提高图书资料资产管理意识,重新梳理新制度对资产管理的要求,正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图书资料资产管理问题,积极主动探索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资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文靓.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管理与相关账务处理.中国经贸,2017(20).

2.赖丽娜.公共图书馆图书类固定资产管理探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12).

公共资产范文3

一、对公共财政的理解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公共财政开始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1998年12月15日举行的中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强调中国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并提出公共财政的四项原则:第一,把保证公共支出作为财政的主要任务,“该管的要管好,不该管的不要管”;第二,要依法促进公平分配,实行较大范围的转移支付;第三,充分运用预算、税收、国债等经济手段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第四,要调节市场配置资源的偏差,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同时对国有企业实行间接管理,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1]然而,多年过去了,什么是真正的“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到底应该做什么?似乎还没有一致的认识。

其实“财政”的概念是非常简单的,就是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西方著名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明确提出了财政的三大职能,即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可以认为,财政是政府范畴的一个经济问题,财政的具体职能随着政府职能的变化而变化。在中国,由于政府还肩负着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其财政的职能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很显然,中国的财政应该是向着公共财政的方向进行改革,“经济的市场化必然带来财政的公共化,中国的公共财政建设必须瞄准财政的公共化这个基本方向。这既是我们对于以往财政改革与发展历程的基本概括,也是我们对于中国公共财政建设实质意义的基本理解。”[2]但公共财政需要在过程中逐步形成。如果我们看不到公共财政需要在现有财政体制下逐步改革形成,就不可建立真正的公共财政,更谈不上建立农村公共产品财政投资机制。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是弥补市场缺陷,提供公共产品和相应的服务。这是公共财政的应有之意,也是政府职能转变后财政的应有之意。在市场竞争导致区域经济的巨大贫富差别的状况下,财政的作用就不应该仅仅是解决局部的发展问题,而应该面向全国范围,充分利用公权利,建立起规范的推动全国整体经济发展和协调区域差别的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机制。

二、农村公共产品的财政投资现状

按照分税制,农村公共产品投资显然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然而,中国农村目前的财政基本上不能算作是公共财政,基本没有能力进行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使得农村公共产品普遍存在短缺状况,而农村公共产品的缺乏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亦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道障碍。尽管在公共产品的投资上,乡镇财政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财政转移支付收入,但除了少量的按均等化公式计算的转移支付外,绝大部分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都是采用税收返还、增量返还、体制补助和结算补助等形式分配的。[3~4]总体来说,乡镇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还处于自发和任意的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公共产品财政投资的增长。目前农村公共产品的财政投资存在以下3个主要问题:

1.公共产品投资经常会被挤占挪用乡镇财政分为预算内收支、乡镇统筹资金(“一事一议”资金)和部门收费。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应该是乡镇财政的最主要部分,但由于乡镇预算内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农业税已经基本减免,目前是通过上级财政在一定折扣比例下的转移支付弥补的,随时有被停止的可能,而工商税收和其他收入则和当地的经济条件相关,由此,预算内的财政支出(主要包括乡镇所辖各部门的工资开支和少量公用经费)经常出现亏空,由此通过统筹和上级补贴的公共产品财政投资就会被挤占挪用(所谓预算内处理)。

2.农村公共产品投资渠道不畅,财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情况下,由于地方财政经费贫富不均,中央财政经费也有限,无论是地方财政还是中央财政,要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全额财政投资建设是不现实的,但实际上,财政资金完全可以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然而,在地方财政自收自支的模式下,由于公共产品收益的非市场性,各种非财政资金一般都不愿投入在农村公共产品上,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未能发挥。

3.乡镇的公共产品投资多是从政绩的角度考虑,离开了公共财政的应有之意许多乡镇财政收入入不敷出,但乡镇的公共产品建设投资仍在大范围地进行,许多乡镇为了招商引资,征用农民的土地搞开发区,给农民很少的补偿;开发好处却全部让给了外来者。公共财政演变成了政府官员业绩财政。由于乡镇财政的困境,乡镇通常对事关农村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的公共产品无力投资,如乡镇道路建设、农村公共卫生保障系统、义务教育、电力供应、饮用水供应、通讯和网络建设等,使这些公共产品处于极度短缺状态,而这种短缺又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别,使农村经济发展不能进入良性循环。

三、创新农村公共产品财政投资机制的思路

在乡镇财政自收自支不能满足人员费用和基本办公费用的状况下,农村财政的公共产品投资只能通过向农民收费或借债来实现,在现有财政管理体制下,借债最终还是要农民来负担,所以很多地区为了公共产品的建设,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或者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放慢了公共产品建设资金的投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减慢,最终还是农民不能富裕起来。笔者调查的江苏省的几个乡镇,由于省财政的经费支持,乡镇间的“村村通”交通工程有比较大的发展,即使这样,乡镇在道路建设上的投入仍然无法正常实施,乡镇财政负担还是很重。所以,即使有上级的财政经费支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机制仍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要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全额财政投资是不现实的,所以要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在财政收支两条线上,构建起新的农村公共产品投资机制,具体地说,主要是要建立对农村公共产品投资的财政预算评价机制、转移支付机制、投资决策机制、多元融资的引导配套投资机制、投资的激励机制和财政监督机制、公共选择机制,从而起到以巧拨千斤的作用。

1.改变“自收自支”的农村公共产品财政投资模式分税制改革后,县乡两级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和问题,[5]与“分税制”改革配套的重要措施应该是加大不同地区间转移支付的力度,以对不发达地区作出补偿。但目前乡镇财政实际变成了“自收自支”的模式,而这种模式是在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长期欠账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若没有能力彻底改变乡镇财政入不敷出的状况,那么起码应改变农村公共产品财政投资的“自收自支”模式。#p#分页标题#e#

2.建立农村公共产品财政投资的规划和决策评价机制农村的公共产品建设是多方面的,在财政经费紧张的状况下,农村的公共产品投资需要分层分步骤渐进式进行,因此必须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进行必要的规划,要对每一项投资计划进行切实有效的可行性研究,对财政投资的效果进行评估,使有限的财政资金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

3.建立多元融资的引导配套投资机制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都要建立起一种引导多元投资的财政投资机制,在公共产品建成后的效益分成上,给予多元投资来源必要的社会和经济回报,形成多元投资的财政激励。

4.建立财政监督机制要使农村公共产品的财政投资能够全部用在公共产品的建设上,就必须对财政的公共产品投资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每一笔投资都要强化财政监督,在形成“自下而上”的投资需求的同时,形成“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同时鼓励节约,对节余的公共产品财政投资应该全部转移给当地财政用于其他的公共产品建设。

公共资产范文4

供电公司生产经营的特征主要受到本企业自身资产管理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然而供电公司实际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及投资方式等方面均或多或少地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与制约,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程度尚需更深入地增强。新形势下供电公司资产管理存在诸多突出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供电公司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对此,应该采取强有效地措施对供电公司资产管理加以优化,以提高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的水平,增强供电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

关键词:

供电公司;资产管理;思路;问题;现状;措施

一、引言

时代在突飞猛进的飞跃式发展,社会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企业在这样大好的发展背景下快速发展。在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之中,该企业的资产管理也越显重要,主要是由于资产管理是企业保持长期、可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所以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尤其是供电公司而言,加强公司的资产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效、常态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盘活企业资产、降低企业的资金投入,而且还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发展利益的最优化与最大化。

二、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作为国有企业而言,供电公司资产管理已然不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然而对于基层供电公司而言,对其资产进行科学化管理仅是近年来才开始实行的,也才逐渐被引起重视。由于供电公司的运营方式较为简便,所以说,供电公司的资产管理力度也相对较小,管理水平也较为低下。对于大多数供电公司而言,其资产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固定清算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管理人员或者普通职工擅自使用或者挪用固定资产行为的发生率,使得供电公司的固定资产得以有效保护。

三、当前时期下供电公司资产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对于大多数供电公司而言,其在资产管理中均存在着相关业务人员素质低下、资产清算及评估方法不科学、资产管理制度制约性较差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的进程与效率。下面作具体分析:

(一)资产相关业务人员素质低下

当前供电公司规模逐渐扩大以及业务量逐渐加大,现有的资产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另外供电公司的管理重点大多聚焦于安全生产方面,而忽视了资产管理工作,那么这就使得公司管理人员、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人员将工作的重点转移于抓收入、降成本以及制定考核制度等方面。而对于公司的资产管理工作,则被安排给那些经验较浅、无相关业务水平的工作人员取监管,这是当前大部分供电公司特别是基层供电公司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让这些业务水平低下的工作人员去接手公司的资产管理工作,那么就会使得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工作人员职责不明确、不匹配等方面的问题出现,对供电公司的长期、高效运营极为不利。

(二)公司资产清算以及评估方法不科学

作为一个国有企业,供电公司加强资产管理的第一要务就是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算以及评估,这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供电公司所有的生产设备、材料与办公设施的核对以及资产价值的估算等方面的内容。然而,供电公司的资产清算以及评估注重的是对肉眼可以看见的资产进行核查,而对于企业内部那些无形的资产却完全忽略了。如:对于大多数管理者而言,却忽略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以及企业形象的投入等,这些方面的内容均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对供电公司的经营以及盈利等产生较大的影响。然而,对于这部分的资产则并未纳入核算范围之中。

(三)供电公司资产管理制度的约束性较为低下

供电公司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核算、后期运维、处理以及清理等方面内容的核算均存在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完善、考核机制不明确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地,对于某些方面的固定资产,则并未进行严格、规范地登记以及严格遵守交接程序。所以说,对于那些便于携带的物品,如笔记本电脑、手机、摄影仪、数码相机等方面的固定资产均可能会被人无偿性的占用,从而形成“重固定资产的购置而轻购置后的日常运维管理”的情况。进而,使得供电公司内部资产的闲置、使用效率低下以及个人侵吞等方面现象的出现,形成了与常规情况不相符的现象,出现各种矛盾:资源短缺与闲置之间的矛盾、资金困难与使用效率低下之间的矛盾等。

四、优化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的具体思路

(一)增强供电公司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

首先应该增强供电公司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与观念,使他们能够明白提高自身理论知识以及业务知识的必要性,并让其清楚地知晓这份工作他们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对于供电公司本身而言,也应该注意制定一系列措施来激励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钻研相关业务知识,并拿出教育培训专项经费组织其参加业务培训,并鼓励他们去不断地钻研和学习,注重与同行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以及理论见解,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准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基本能力。此外,还应该不断地激励他们在实际的上岗过程中不断增强业务水平的提高,例如采取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等。为了加大激励力度,供电公司管理者还应该注意适度地提高其待遇以及奖励力度,不断激发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提高管理层资产管理的意识

若要使得公司管理层资产管理意识提高,首先应该让其清晰资产在供电公司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使其清晰地明白自身作为企业主要负责人所肩负起的责任,以及其在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此外,在公司管理层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下,公司应该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严格要求,让其学习更多的业务知识,对本职工作流程熟练掌握,对于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技术水平低下的工作人员则应该加强整顿与管理,以有效提高公司资产管理水平与效率。

(三)完善供电公司资产投资评价指标体系

要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科学性,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必须完善固定资产投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财务管理理念,建立以净现金流量、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内含报酬率等指标为主的评价体系,充分权衡投资的技术需求和经济效益,从源头上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当前时期下供电公司资产管理中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供电公司整体性发展非常不利,不仅使得供电公司内部的资产估算出现了较大的问题,而且还存在公司内部资产被私人侵占的现象发生。对此,应该改变传统的资产管理策略,不断优化资产管理的思路,真正使得供电公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健.浅析供电企业固定资产有效管理的新途径[J].会计之友,2010

[2]苏娜.略论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改进[J].经济管理,2010

[3]陈海涛.加强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1,(15):65-66

公共资产范文5

关键词:公益服务;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是指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成立的、面向社会提供公益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不同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又细分为三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业务活动具有公益属性,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三类。这类事业单位共同的特点是讲究公益性,具有服务性和不以为社会积累资本和盈利为目的,其在资产管理方面也存在许多共性。

一、公益服务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产管理重视度不高。一直以来,公益服务型事业单位的工作重心在服务群众,做好公益,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经济效益弱化。由于缺乏必要的资产使用和管理规章的学习,在资产管理方面,普遍存在重视度不足,管理意识不强等情况;在资产配置方面,存在资产重复购置或配置不合理,资产大量闲置等问题;在资产使用方面,出现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维修保养不专业等现象。

(2)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从结构上看,公益服务型事业单位没有或少有自主性收入,资金来源主要由上级主管部门拨款,在政策制定和制度执行上多以上级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作为本单位的管理依据,结合单位自身发展的资产管理制度较为缺乏。部分单位存在自身未制定相关的资产管理制度,直接使用上级部门的管理制度指导本单位工作的情况;部分单位虽然有自己的制度,但制度制定缺乏执行力或可操作性,致使制度形同虚设。

(3)资产人员配备不齐全。公益服务型事业单位专注于公益事业的开展,单位配备了文化体育科研服务领域的专业人才,但在管理上普遍存在资产管理人员配备不齐全或专业性不强的情况。很多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岗位,资产管理工作主要由负责后勤工作的非专业人员兼任,使资产管理缺乏专业性和独立性。

(4)资产档案管理不完善。资产管理非专业化造成的另一后果是资产档案资料的缺失。资产资料多随人走,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导致大量资产档案缺失。早期的资产(多为房产或基建项目)由于基础档案资料欠缺、管理工作薄弱等原因,存在相关审批资料缺失、资产产权办理困难、相应资产后续维护和管理权责不清的情况。

(5)资产管理手段不先进。公益服务型事业单位资金主要用于公益产品和提供公共服务,资产管理的手段较为落后,大多缺乏系统管理,资产管理主要依靠财务账外表格进行手工数据记录。随着经济发展单位业务量的增加,资产数量不断增多,采用手工记录进行资产管理的方式,其弊端日益显现,造成资产管理效率低下。

(6)变更手续办理不及时。公益服务型事业单位资产新增、处置、投资、租借等都需遵循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和程序进行审核和批准。有些单位由于对程序不了解,为了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选择不作为的方式,也有些单位由于管理手段的落后,不能及时掌握资产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应处理,导致大量账外资产或账实不符的问题。

二、对公益服务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建议

(1)树立资产管理意识,重视日常管理细节。做好公益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首先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单位领导到基层员工全员树立资产管理意识,明确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自觉维护资产所有权,避免资产流失,杜绝资产浪费。同时,将资产管理与预算和绩效管理相结合。根据单位发展需要研究资产配置情况,分析新购资产的必要性,按照使用标准合理配备资产,拟定资产预算,避免资产盲目购置,防止重复购买。资产使用过程中,注意资产保养维护方法,减少人为损坏,防止资产被盗,注意资产保值增值。资产发生变更或毁损时,及时按照审批流程办理资产转移或处置手续。

(2)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监督。公益服务型事业单位,既要讲究公益发展、服务群众,又要重视资产管理。单位应结合自身发展管理特点,研究国家相关制度和政策,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规范,政策制定要讲究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特别加强对基建项目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做好项目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与此同时,加强对资产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3)加强资产管理人员配备,提高资产管理能力。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公益服务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影响和决定了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建议公益服务型事业单位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岗位,由专业人员负责日常资产管理工作,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和监督单位的资产。此外,不断加强对现有资产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这有利于提高资产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保持其工作专业性和先进性,提高单位资产管理水平。

(4)鼓励全员参与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为促进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在各部门指定专人配合资产管理员进行资产登记和管理。在日常工作中资产管理员与财务密切配合:负责全单位资产登记、分配和使用;定期与会计进行账务核对;规范资产管理制度;指导各部门资产管理工作。各部门资产协管员则负责对本部门资产使用、维修情况进行登记;提出请购、修理、处置申请等。当资产发生变更时,由资产协管员将情况及时汇报至资产管理员,以便对资产进行跟踪和处理。单位范围内建立全员负责制,每个接触和使用单位资产的人员都有责任维护和爱惜单位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5)加强资产管理档案建设,做好资料分类归档。资产管理资料特别是房产或基建项目从立项到审批再到竣工结算,中间涉及的环节众多,形成的资料数据也多而杂,做好资料的分类和归档管理尤其重要。加强档案管理建设,按照项目流程管理程序将各环节审批文件和相关决策依据形成的书面材料进行整理归类,编号存档,方便查找和审计,对资产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工程后续管理提供数据。

(6)运用资产管理信息技术,提升资产管理水平。随着经济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大量使用,公益服务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要与时俱进,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资产进行管理,使资产数据信息化、电子化、共享化。可以使用资产管理系统,建立资产卡片或资产资源库,引进资产扫描枪、条码仪等设备对资产进行登记和管理。及时跟踪资产使用过程,在单位系统内或部门间实现资产的合理调配。对闲置资产,应开拓思路,盘活资产,提升资产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2016.

2.赵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分析.湖北农业科学,2016(22).

公共资产范文6

关键词: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瓶颈;对策措施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行业的主体,是政府履行公共医疗服务职能的主要窗口,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必不可缺的基础,也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通常占总资产的三分之二以上,其规模大小是一个医院综合实力的象征。固定资产的管理状况决定着医院的服务质量与发展潜力,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有着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公立医院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分析公立医院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公立医院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有助于提高公立医院广大员工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笔者认为做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保障医院医疗公共职能的正常开展

固定资产是公立医院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一方面固定资产是医院经营管理的根基,离开了固定资产,公立医院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将无法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公立医院是社会公共服务性单位,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而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除了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外,精密的医疗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公立医院对固定资产实施有效的规范性管理,可以保证公立医院经营管理及医疗服务的正常开展。

(二)有利于提升公立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医疗行业迅猛发展,改变了公立医院独占医疗市场的局面,行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公立医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首要任务是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而固定资产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公立医院通过科学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可以有效防范资产管理中的各类风险,能够有效降低医院的日常运行成本,从而将有限的资源应用到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中去,进而使自己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有效占据市场。

(三)有利于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与效率

一方面通过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使固定资产能够严格按要求使用,通过必要的保养与维护,促使其充分发挥功能与作用,并力争延长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公立医院通过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可以掌握家底,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促进资产合理化购置,进而实现财务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二、影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提升的瓶颈

要做好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必须分析当前公立医院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当前影响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问题:

(一)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当前大部分公立医院把医疗业务放在运营管理的首位,一切以医疗业务为中心,就固定资产购置来说,只要临床提出需要,只要认为有可能增加医院的诊治手段,不论是否对该设备做过效益分析,也不论该设备是否适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都会予以购置。购置前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就有可能造成盲目采购,从而浪费医院的资源。与此同时,在设备使用上,公立医院往往存在“重购买轻管理”现象,设备购入后常会成为无主的弃儿,虽然近年来,不少公立医院在资产管理上实施了“谁用谁管理”的模式,但公共部位的公共设备管理情况没有得到质的改变,毁损率极高。

(二)专用设备价格高,管理难度大

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60%以上的是专用设备,其中不乏是进口设备,而对这些设备的维护管理难度相当大,聘请专业维修人员费用昂贵;维修外包,有可能引起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及时、不到位,存在设备带病上岗的问题,影响设备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资产种类多、数量大,管理工作量大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种类繁多,数量也相当可观,管理人员需要根据资产的性质、特点进行仔细甄别,才能精准的对其进行分类。尤其是每年至少一次的资产清查工作,盘点既不能影响临床的正常工作,又要摸清家底,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没有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资产管理人员工作量巨大且常常力从心,清查精确性不足,从而影响管理层决策。

(四)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得不到较好的融合

在多数公立医院中,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的核算,职能部门负责实物的使用、维修、保养,这种模式造成在资产管理上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分离,可能存在职能部门没有及时地向财务部门提供资产价值、使用状况等变动,而财务部门不能及时将这类信息反映在账面上,导致账实不符。这既不利于资产实时监督管理,也不利于公立医院资产的保全保值。

三、提升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对策措施

据上分析,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难度大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了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笔者认为,公立医院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一)提高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公立医院管理层要把资产管理与业务管理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现代医学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医疗设备,公立医院要清楚认识到只有固定资产这个骨架子牢固了,基础打好了,才能保证医疗业务顺利开展。医院主要领导在日常工作中要两手抓,不能抓了业务而松了资产管理,为医院的其他管理人员带好头、领好路。其次,医院广大职工要认识到资产管理不是某个部门、某个人可以完成的事,要人人以此为己任,为资产管理献计献策,共同把医院的资产管理工作做好,才能从管理中出效益,促进医院发展,从而人人受益。

(二)明确职责,加强各部门资产管理的沟通与联系

公立医院要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资产管理中的职责,做到管理责任到人,用制度规范资产的管理行为。同时,要加强资产管理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业务部门要把资产使用情况及时反馈给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使资产管理部门及时获取业务部门关于资产管理的各种需求,使财务部门及时获得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尽快更新财务账上的资产信息,加快业财融合的进程,通过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融合,实现1+1﹥2的管理效果。

(三)加快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首先,公立医院要开发或整合现有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平台,实现资产管理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其次,建议公立医院引入现代化资产管理手段,如条码系统。条码系统使用大数据信息技术,通过终端扫描器扫描输入每项资产的全部信息,在系统中自动解码计算并分类管理,通过系统提醒功能提示相关资产管理员更新变动资产信息,实现各类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实时管理。条码系统的使用,在公立医院资产盘点工作上作用突出,原来需要多人共同参与的清查工作,现在只要资产管理员就可以独立完成,而且其盘点资产数据信息准确率比原来大大提高。医院通过使用条码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进而提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益。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才的培养

首先公立医院要引进资产管理的专业人才,优化资产管理人员结构,同时建立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为固定资产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保障。其次,资产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在不断更新,医院要重视并加强职工的培训工作,持续提升职工的资产管理技能,为医院的资产管理提供保障。最后,实施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绩效考核,通过与职工切身利益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来提高大家对资产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提高医院资产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进而提升医院资产管理的效率与效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对公立医院自身的发展,对政府的医疗公共职能的出色履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公立医院要提高认识,认清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积极解决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克服资产管理中遇到的困难,不断提高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安琴.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处理措施[J].经济师,2015(8).

[2]卢建龙,曹志刚,吕力琅.基于卫生经济学的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策略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7(4).

[3]阎星云,缪建成,汪丹梅.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4).

[4]昂慧,赵辞瑶,开喆,顾晨.审计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5(9Z).

[5]冯灵芳.我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6(11)

公共资产范文7

关键词: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瓶颈;对策措施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行业的主体,是政府履行公共医疗服务职能的主要窗口,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必不可缺的基础,也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通常占总资产的三分之二以上,其规模大小是一个医院综合实力的象征。固定资产的管理状况决定着医院的服务质量与发展潜力,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有着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公立医院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分析公立医院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公立医院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有助于提高公立医院广大员工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笔者认为做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保障医院医疗公共职能的正常开展

固定资产是公立医院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一方面固定资产是医院经营管理的根基,离开了固定资产,公立医院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将无法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公立医院是社会公共服务性单位,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而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除了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外,精密的医疗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公立医院对固定资产实施有效的规范性管理,可以保证公立医院经营管理及医疗服务的正常开展。

(二)有利于提升公立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医疗行业迅猛发展,改变了公立医院独占医疗市场的局面,行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公立医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首要任务是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而固定资产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公立医院通过科学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可以有效防范资产管理中的各类风险,能够有效降低医院的日常运行成本,从而将有限的资源应用到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中去,进而使自己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有效占据市场。

(三)有利于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与效率

一方面通过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使固定资产能够严格按要求使用,通过必要的保养与维护,促使其充分发挥功能与作用,并力争延长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公立医院通过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可以掌握家底,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促进资产合理化购置,进而实现财务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二、影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提升的瓶颈

要做好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必须分析当前公立医院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当前影响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问题:

(一)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当前大部分公立医院把医疗业务放在运营管理的首位,一切以医疗业务为中心,就固定资产购置来说,只要临床提出需要,只要认为有可能增加医院的诊治手段,不论是否对该设备做过效益分析,也不论该设备是否适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都会予以购置。购置前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就有可能造成盲目采购,从而浪费医院的资源。与此同时,在设备使用上,公立医院往往存在“重购买轻管理”现象,设备购入后常会成为无主的弃儿,虽然近年来,不少公立医院在资产管理上实施了“谁用谁管理”的模式,但公共部位的公共设备管理情况没有得到质的改变,毁损率极高。

(二)专用设备价格高,管理难度大

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60%以上的是专用设备,其中不乏是进口设备,而对这些设备的维护管理难度相当大,聘请专业维修人员费用昂贵;维修外包,有可能引起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及时、不到位,存在设备带病上岗的问题,影响设备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资产种类多、数量大,管理工作量大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种类繁多,数量也相当可观,管理人员需要根据资产的性质、特点进行仔细甄别,才能精准的对其进行分类。尤其是每年至少一次的资产清查工作,盘点既不能影响临床的正常工作,又要摸清家底,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没有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资产管理人员工作量巨大且常常力从心,清查精确性不足,从而影响管理层决策。

(四)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得不到较好的融合

在多数公立医院中,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的核算,职能部门负责实物的使用、维修、保养,这种模式造成在资产管理上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分离,可能存在职能部门没有及时地向财务部门提供资产价值、使用状况等变动,而财务部门不能及时将这类信息反映在账面上,导致账实不符。这既不利于资产实时监督管理,也不利于公立医院资产的保全保值。

三、提升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对策措施

据上分析,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难度大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了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笔者认为,公立医院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一)提高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公立医院管理层要把资产管理与业务管理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现代医学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医疗设备,公立医院要清楚认识到只有固定资产这个骨架子牢固了,基础打好了,才能保证医疗业务顺利开展。医院主要领导在日常工作中要两手抓,不能抓了业务而松了资产管理,为医院的其他管理人员带好头、领好路。其次,医院广大职工要认识到资产管理不是某个部门、某个人可以完成的事,要人人以此为己任,为资产管理献计献策,共同把医院的资产管理工作做好,才能从管理中出效益,促进医院发展,从而人人受益。

(二)明确职责,加强各部门资产管理的沟通与联系

公立医院要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资产管理中的职责,做到管理责任到人,用制度规范资产的管理行为。同时,要加强资产管理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业务部门要把资产使用情况及时反馈给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使资产管理部门及时获取业务部门关于资产管理的各种需求,使财务部门及时获得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尽快更新财务账上的资产信息,加快业财融合的进程,通过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融合,实现1+1﹥2的管理效果。

(三)加快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首先,公立医院要开发或整合现有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平台,实现资产管理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其次,建议公立医院引入现代化资产管理手段,如条码系统。条码系统使用大数据信息技术,通过终端扫描器扫描输入每项资产的全部信息,在系统中自动解码计算并分类管理,通过系统提醒功能提示相关资产管理员更新变动资产信息,实现各类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实时管理。条码系统的使用,在公立医院资产盘点工作上作用突出,原来需要多人共同参与的清查工作,现在只要资产管理员就可以独立完成,而且其盘点资产数据信息准确率比原来大大提高。医院通过使用条码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进而提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益。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才的培养

首先公立医院要引进资产管理的专业人才,优化资产管理人员结构,同时建立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为固定资产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保障。其次,资产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在不断更新,医院要重视并加强职工的培训工作,持续提升职工的资产管理技能,为医院的资产管理提供保障。最后,实施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绩效考核,通过与职工切身利益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来提高大家对资产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提高医院资产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进而提升医院资产管理的效率与效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对公立医院自身的发展,对政府的医疗公共职能的出色履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公立医院要提高认识,认清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积极解决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克服资产管理中遇到的困难,不断提高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安琴.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处理措施[J].经济师,2015(8).

[2]卢建龙,曹志刚,吕力琅.基于卫生经济学的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策略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7(4).

[3]阎星云,缪建成,汪丹梅.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4).

[4]昂慧,赵辞瑶,开喆,顾晨.审计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5(9Z).

[5]冯灵芳.我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6(11)

公共资产范文8

关键词: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保护利用;用途管制;政策

0引言

19世纪以来,人类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缓解破坏自然资源给人类带来危害的重要性。19世纪70年代,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之后,世界各国陆续建立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目前,世界上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地[1],保护濒临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我国研究和建立国家公园相对较晚,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区是1956年建立的,2008年中国大陆探索建立第一个国家公园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1]。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各界学者纷纷投入研究。目前,政府部门主要聚焦在管理体制、国家公园定位和规划编制上,各界学者则不同程度地在国家公园定位、发展、生态保护、旅游经营等方面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在建立并理顺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同时,更应加大对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未来国家公园的管理必将以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为核心。纵观国内外,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自然保护地,通常是分布有特殊的自然保护、科研、文化、美学等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保护对象的区域,用于保护独特和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系统、著名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资源[2],其建立的背景多是在人们意识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或某区域独特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价值需要保护,但又无力对所有自然资源进行全面保护的情况下,充分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平衡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关系,对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一些重要生态区域进行保护。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由中央设立的5个试点,也主要是因其独特的自然资源而设立。自然资源是生态保护的载体,保护好了自然资源也就保护好了生态系统。如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因其稀有的、濒临末绝的东北虎、东北豹种群而设立,1.46万km2范围内,2012—2014年期间,东北虎27只,东北豹42只[3];大熊猫国家公园,因国宝级野生大熊猫物种而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因大规模无序开发建设,导致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引起国家和社会广泛重视而设立。由此可见,设立国家公园的目的和缘起,主要在于保护独特的、稀有的、濒危的物种,保护这些区域的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系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4],指出了对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的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要立足于资产的角度来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因此,国家公园应紧密结合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管理模式。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也将在理顺公园内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框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的同时进一步确立。

1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框架

国家公园内的自然资源,包含公园范围内的土地、森林、草原、河流、矿藏、野生动植物等各类自然资源。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是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管理的一部分内容,是要保护各类自然资源中最应珍惜和保护的具有国家代表性的、稀缺的、独特的资源。国家公园管理,应在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以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依托和保障,以保护公园范围内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为目标,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具体地说,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应在摸清自然资源本底的基础上,以编制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作为管理的依据和手段,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为基础,以监督执法为保障,开展用途管制、保护活动、适度经营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实现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资产的严格保护、合理且有限的利用。

2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调查监测

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是以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为目的和核心内容的管理,这就需要全面准确掌握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资源的总体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等情况。在中央机构改革之前,森林、草原、湿地、水域、荒漠等各类自然资源分别由不同部门调查,森林、湿地由林业部门调查,草原由农业部门调查,水域由水利部门调查,原国土资源部门对全国土地进行全覆盖调查,各部门采用的分类标准、调查方法、调查时点都有差别,各部门自然资源调查数据交叉、重叠问题严重,资源种类、数量家底不清。因此,自然资源统一管理,首先要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分类标准,进行统一调查。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调查应在统一的自然资源分类标准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结构划分标准,强化自然资源质量、功能、生态状况等方面调查,并落地上图,形成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数据“一张图”、“一套数”。在此基础上,对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状况实行动态监测,一方面防止违法破坏公园内自然资源的行为,另一方面重点监测各类自然资源质量变化、生态状况变化、生态功能变化等方面,对于特殊保护物种,应力求实时或准实时监测。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的统一调查,摸清资源底数,是编制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基础,也是未来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保护、有关资源合理有限利用的基础;动态监测则是掌握国家公园保护成效、监控资源利用方式、掌控人为活动范围和活动强度的具体措施,是及时反馈和完善国家公园管控政策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3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一方面要维护集体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者权益,尤其要维护已经承包到户或流转到其他经济实体的自然资源所有者或使用者权益;另一方面要保障国有自然资源资产不流失,维护全民所有者的权益。未来自然资源管理将应更尊重产权,是基于产权基础上的自然资源资产保护与利用管理。这就要求对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确权登记,明晰自然资源产权的地域界线和权利界线,在此基础上,规范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管理。

3.1非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问题

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自然资源资产权利人的利益影响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5]。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以保护为主,仅允许原住居民开展维持生产生活的、必要的经营利用。这势必影响集体、个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对享有使用权的林地、草地、水域等资源的经营和收益。目前,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10个国家公园,土地所有权为国有的占95%,土地所有权为集体仅占5%,但是其林地、草地、耕地等以承包或土地流转的方式,使用权为农户、个人、甚至其他经济实体的,应远大于5%。例如,仅祁连山国家公园土地所有权皆为国有,草地是其主要资源,占10个试点国有公园总面积的近14%,这部分草地均已承包给牧民,使用权为集体或个人。另外,武夷山、钱江源、南山等国家公园土地所有权以集体所有为主体,使用权大部分已承包到户。对国家公园中非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保护管理,需要充分考虑农户、个人或其他经济实体用益物权。因此,纳入国家公园的、由集体、农户、个人或其他经济实体经营的林地、草地、耕地等土地及其上附着的自然资源,将是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关键内容。

3.2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问题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部署,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要落实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6],解决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不够明晰、权利界线及权属地域界线不清、全民所有者缺位、所有者权益不落实等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自然资源开发过渡,保护不力等问题。因此,在国家公园中,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重在解决全民所有者缺位、所有者权益不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流失的问题,这是国家公园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重点。

3.3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向

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组建了自然资源部,对各类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挂牌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国家公园实行统一管理。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需要在查清自然资源本底的基础上,全面掌握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界线、使用权界线,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明确其法律地位和权利内容。对非国有自然资源资产,评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保护和限制利用措施对自然资源权利人的权利影响和收益影响,确定补偿办法和补偿动态调节机制,对权利人给予合理补偿,钱江源国家公园实施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资金补偿标准为48.2元/(亩•年)[7],也是对非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有益探索;评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对于具备置换或赎买条件的自然资源,以置换或赎买的方式,收归国有;支撑并全面监控自然资源资产的转让、抵押、担保、继承等权属流转和变化。对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无偿服从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要求,对于利用其开展符合国家公园管理方向的基础支撑服务、旅游服务、科研服务的,可按特许经营的方式获取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但要实行有偿使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研究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行使所有权职责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中央政府应对部分国家公园直接行使所有权和监管权[6]。

4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需按空间规划的模式编制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4.1国家公园空间规划的关键点

空间规划是以“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6]为目的,以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为核心,协调各类资源在空间上的衔接,解决各类资源在空间上的矛盾、冲突,实现有关保护、利用、建设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不重不漏、不矛盾、不冲突。编制空间规划的关键,一是要以统一标准的、不重不漏的空间调查数据为基础;二是明晰空间资源的产权界限;三是明确解决各类空间资源保护和利用活动矛盾冲突的原则和优先次序;四是明确国家公园保护发展方向,并落到空间地块。

4.2国家公园空间规划的内容

从自然资源保护、空间要素统筹、空间结构优化、空间效率提升、资源资产权利公平等方面为突破,采用"多规融合"的方式编制和实施国家公园的空间规划。主要规划内容应包括:一是区划主体功能分区和布局。将国家公园至少划分两个功能分区,禁止人为活动的核心保护区、允许人为活动的限制利用区。对允许人为活动的限制利用区,可根据国家公园范围内原住居民数量和分布、支撑生态体验和游憩的范围、支撑科学研究的范围等情况,合理划分相应子功能区。对各功能分区,明确保护范围、合理利用条件、允许和限制人为活动类型等保护利用方向。二是确定保护利用措施。根据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特点、主要保护物种分布情况、生态系统状态等,分类型、分区域明确保护措施、修复措施。根据国家公园内原住居民分布及其生产生活方式,划分生产生活空间,确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明确限制利用的条件。如对于可再生的、不会因利用而灭失的草类、果实等资源,应允许原住居民适当利用,但要强化保护措施。三是科学设计国家公园的辅助基础设施。包括公园内的防火、防灾设施,必要的旅游设施、科研设施,原住居民必要的生产生活保障设施等,要科学布局,合理设计规模,既能支撑必要的人为活动需要,又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降到最小。四是对非国家公园的工程建设,明确准入条件、禁止和限制措施。五是确定国家公园保护和建设的时序安排,即明确国家公园保护利用的阶段性目标。国家公园的各项规划内容,都应落地上图,落到具体空间上,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5国家公园用途管制

用途管制概念来源于《土地管理法》,是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通过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和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使用土地,目的主要是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下一步“将用途管制扩大到所有自然生态空间”[6],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将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严禁任意改变用途,防止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红线的破坏[6]。从广义上说,国家公园的用途管制,是以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为依据,落实规划确定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的具体过程,主要用途管制方向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与修复、自然资源利用、土地用途管制等。

5.1自然资源保护与修复

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保护与修复,以保护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为目标,禁止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各种人为活动;特别是禁止林木砍伐、狩猎、毁林开垦、揭取草皮等破坏自然资源及自然生态系统的违法活动,禁止或限制以自然资源为基本生产资源的生产性经营活动,合理安排退耕还林、退耕还湿、矿业退出、生态移民等生态工程,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合理安排防灾减灾工作。

5.2自然资源利用

为实现国家公园内各类自然资源全民共享,支撑生态体验和游憩,支撑科学研究,保护国家公园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文化,维持和改善原住居民的生活水平,应允许适当的自然资源利用。一是在规划的原住居民生产生活区域内,允许在已开发的土地上,维持原有的耕种、养殖等生产活动。二是在规划的允许人为活动范围内,引导合理利用植物生长的枝、叶、果实等循环生长、可再生、不破坏基础的自然资源,例如允许限制性的采摘、放牧、养殖,但要强化利用强度管控。三是合理安排科研、科考、教学实践。在规划的范围内,允许开展不破坏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科研等活动,并建立将研究成果反馈给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机制。四是合理支持开展以生态体验为主的游憩活动。根据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科学控制访客量、合理安排旅游活动,严格控制交通、餐饮、游乐、体验等设施的规模和形式。

5.3土地用途管制

土地用途管制是狭义用途管制的内容,主要是维持原有土地的用途,限制工程建设占用耕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国家公园的土地用途管制,应限制任何形式的改变土地用途的活动。一方面,要以法律法规、空间规划为依据,严格工程建设管控,除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原住民生产生活设施改造和自然观光、科研、教育、旅游外,禁止其他开发建设活动,国家公园区域内不符合保护和规划要求的各类设施、工矿企业等逐步搬离,建立已设矿业权逐步退出机制[8];对于其他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要穿越、占用国家公园土地,且无法避免的,要科学评估对国家公园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比选方案,按照规定,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禁止未经审批擅自开展建设活动。另一方面,引导国家公园内的土地用途向自然生态系统正向演替的方向发展,禁止毁林开垦、毁湿开垦、毁草开垦等行为,禁止随意改变国家公园内土地用途的活动。土地用途管制的落实应坚持行政审批的方式。

6国家公园监督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