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设计专业教学探究

高校设计专业教学探究

摘要:艺术学门类下设计学的12个专业独立且彼此相通,其用造物的方式呈现科学与艺术相互结合的功能和美学。基于此,设计学旨在培养学生齐力造物的综合素质,其专业基础课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以高校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设置与教学策略,优化课程体系和学科生态。

关键词:高校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策略

设计学是一门较新的交叉学科,理学、工程学、人文社会科学交错,科学与艺术交织。在学习化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环境下,人文主义的基础与技术主义的驱动使高校设计学科发展态势强劲。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第13个学科门类艺术学下的设计学共有12个专业,分别是属基本专业的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和作为特设专业的艺术与科技、陶瓷艺术设计(国家控制布点)、新媒体艺术、包装设计,12个专业涵盖了广泛意义下的人类全部设计活动。学生的造物能力养成是设计学科教育的目标,高校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在此过程中承上启下,连通高中与大学,贯穿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乃至建构一种终身的思考方式。由此,高校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设置与教学策略研究大有可为。培养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和思维活跃,然后做训练有素的公民,通过专业学习最终成为设计拔尖创新人才。

1高校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设置

1.1专业基础课教学共同体设置。基于2014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的调查报告,笔者关注到互联网下的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资源共享,打破高校的藩篱,出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高校不再孤立存在[1]。在线内容、实体学校、社会和人际环境、工作场所、文化机构等,都成为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的获得途径,形成一种高校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共同体(见图1)。此类实践的形成也因为设计和教育本身都蕴藏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基于此,高校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或将课堂教学教师主导、课时严格、学生集体听课、统一考试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多维度课堂空间,学生学习时间弹性化,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七分指导学生,两分传授知识,一分在线检查。建设设计学专业基础课的教育社区,学校和教师仅是体系里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学习者、家长、旁观者等。教学允许任何人参与、提意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教育批评家,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并非封闭体系,应与社会相关,并获得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1.2课程内容标准化与个性化设置。强调标准化的教学方式来自于“教育工厂”模式,这在现代教育的起步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可操作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对“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的探索中,发现其植根自然人性之上。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然成长和发展规律,推行启迪自我认知和对情感的教育,设置以学生的健康发展和一生幸福为本的课程。同时课程内容设置出现更多的订制的个性化内容,减少一致的标准化内容,更好地发掘每一位学生的特征,以适应其需求。因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家庭结构与情感异同量身订制,因学生直觉表达出的个性特征施教。通过专业基础课学习发现自己的某项才能,以诱发本能的方式,重组知识和习惯,思考环境带来的刺激,并处理这些信息,是从直觉到抽象的设计力、造物力不断进步的过程[2]。为配合个性化的培养需求,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也将超越知识,认知力与非认知力同行。认知能力培养包括语言、数学、逻辑、推理、想象、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非认知能力培养包括人的性格、态度和积极性,如经验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亲和性、情绪稳定性。课程内容设置会指向生命与真善美。设置如小班级、自选、长短周期、跨学科、实验、体验式、情景式、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网络学习、游学、学徒、社会实践等,乃至对中国文化深入学习。通过专业基础课学习引导学生走上正面的、积极的方向,获得潜能待开发的好状态,为渐进的专业课学习,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创造能力的养成,乃至终生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供给“养分”。

1.3专业基础课设置架构。现代设计教育中,被研究较多的课程设计主要集中在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共同基础课”和乌尔姆设计学院的“专业基础课”,这二者有一定的前后即起关系。包豪斯设计学院共同基础课更为宽泛,在选择专业之前,考虑类似通识教育以及与相关专业的联系性,重视艺术探索,不过度重视目的性,如图2所示。乌尔姆设计学院的专业基础课更强调与专业的关联性,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在院长马尔多纳多的推动下,有更为理性的课程被引入,例如数学、拓扑、符号学等内容[3]。我国高校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更多从艺术角度出发,例如,三大构成课程就是其中的重要课程。现今一些更具抽象性的思维方式也应该被引入,例如,乌尔姆学院的拓扑学内容,可以帮助艺术气质浓厚的学生补充抽象思考能力的短板。无论在平面设计和空间设计中,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设计元认知的实验。在作为设计师的培养过程中,左右脑都需要进行开发,感性和理性并用有助于学生成为真正理解设计全貌的人才。让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设置从日常生活出发,训练自然分析基础上的抽象提炼能力,从直觉到科学,寻求灵感与创造力。例如以综合训练的方式,从自然中抽炼出色彩、质感、比例、构成、结构、构造6个方面内容。6个主题无先后循环,开放式课程架构,探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2高校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策略

2.1课程教学无定规。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每部分如何授课无定规,也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给教师和学生留白空间自由创造[4],鼓励学生从自然直观中获取知识。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开发专业基础课内容,找寻设计学科在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学生对现象的综合判断、分析、理解。课程教学贴近生活、生命、生态,突出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等。例如,开设没有具体目标的创意课,开展人性化的学习,进行视觉训练、听觉训练、嗅觉训练、味觉训练、触觉训练等,使学生的感受力随着阅历渐进,对内涵和意境理解并领悟,实现绘画与形式的平衡,理解抽象事物符号,做有意义的探索。知觉感性自由,发挥个体和审美差异以对抗千篇一律的教学,寻找与激活学生被忽视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2.2教学地点和方式无定规。课堂地点无定规,课堂不一定非在学校,加大对生活的观察角度,走出课堂进入城镇、乡村、社区,观察风土人情,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将感受转化为文字、调研报告和设计作业。有别于常规课堂,走出去之后,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多,鼓励游戏在学习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自由工作的模式下,教师起辅导功能,学生自行通过课题研究学习、自我训练、反复训练熟能生巧,得到直观的认知和一手资料,也更有利于其集中注意力。鼓励小型会议与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客观的立场观察整个过程。不批判只讨论,让教育回归人与人围坐谈话的形式,思路通过辩论增强多元视角,增加对于问题研究的客观性。

2.4鼓励学生提问提高动手能力。爱因斯坦说:“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对问题的追溯能力,决定一个学生的思维深度。学会提问题,并通过提问题自己找出答案。这在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学生获得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才更具有对于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通过不断反思甚至批判,得到独立见解。例如,学生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这个问题本身就比教师填鸭式的介绍更有价值,找到课程学习本身的初衷和与前置课程的连接性,有利于学生自己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在后续学习中,更利于个人成长。应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补齐实践环节在国内教育被忽略的这个短板。让学生从材料入手,了解材料的物理性能,理解构造原理,再到形式美感的作业,整个过程完成了从直观感受到创造作品的全过程,真正意义上进行面向未来的设计实践。

2.5无用与有用在专业基础课中的辨析。无用,强调专业基础课中基础性的内容,在于课程设计发挥学生自由思考的天性、无目的的设计,有利于创造出不受理论束缚的作品,拓展设计中艺术特质的边界。而有用,强调专业基础课中的“专业”二字,其目的在于完成后续课程的衔接,更加具有实践性导向,具有职业发展的趋向。就目前而言,如何让学生理解无用的形式探索中所蕴含的实现可能性,以及实践型设计中原创性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尤为必要。这样教育过程就不会出现分裂的状态,从偏重基础的三大构成到各类制图等课程都在专业基础课的体系中良性循环,推动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3结语

教育是社会延存的手段,是生活的重要组成,人的生命也在教育过程中度过。如今,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方式已发生改变,加之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资源共享、自媒体等新科技新事物的影响,教育教学的主体学校在教育基础上创新推出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模式。教育需要面临技术装备和人文思想的双重提升压力。国家正在革新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以满足今时社会需要,正在改变教育价值观,改善教育品质,建立以学生的健康发展和一生幸福为本的教育价值。高校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设置与教学策略智慧研究也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希望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可以给予学生新的教育生活体验,通过强大、细腻、体贴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能力,使其人生变得更丰满、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未来学校十五个变革可能[J].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2017(Z1):5-11.

[2]杨振宁.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J].中国美术馆,2015(3):34-40.

[3]季鹏.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基础课程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6.

[4]杨东平.面向未来的学习[J].同舟共进,2020(1):15-17.

作者:谭婕姝 侯熠 单位:侯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