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范例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范文1

摘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它是语文核心素质的重要表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指标与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听、说、读、写等各个环节的关键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策略,强化语感培养,提升学生语用能力与核心素养。

一、反复诵读中获美感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智范也指出:“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应当适当提倡。”通过诵读,能够加深理解文句、领会主题、感受情感。多读书、常读书、勤读书,是增长知识、增强语感、提升素养的基本途径。而反复诵读课文以及教师提供的课外读物,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品味文章的美感,提升良好的语感。不同的文体写法不同、特征有别、风格各异,通过反复诵读,能够从文本中体验到不同文体的内涵美。记叙文时间推移有序、地点转移合理、人物言行相印、前因后果联系紧密、思想起伏错落有致,显示出文章的层次美;说明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内容平实却不乏真材实料,显示朴实美;议论文思维缜密、逻辑严谨、论点与论据相互印证,认证过程环环相扣,给人一种形式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于平淡无华的语言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感情,让人感觉到一种情感美、内涵美;诗词通过富有节奏感的字词句组成意象,让人在抑扬顿挫、徐疾急缓、错落有致的节奏中,感受其韵律美与意境美。而优美文章更是别具特色、各有千秋,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读,容易自然成诵,有助于从文章的声律、气韵中,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每个作家的语言特色、写作风格中各不相同,有的奔放,有的婉约;有的浓艳,有的清丽;有的喜欢引经据典,有的却喜欢俚俗乡风……引导学生在博览群书式的诵读之中,兼收并蓄,积累丰富的文章素材;到了一定阶段后,再有意识地挑选与自己喜好的风格的名家名作来重点阅读。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文字简约,语言朴实,将父子情深寓于自然、平易、和谐与朴素之中,感受着忧郁与清新兼具,素淡与典雅并收之美。经常诵读,给人一种无为而为、大美无言之美的感受。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形成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韵律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起伏跌宕,回环曲折,极富音乐美感和诗意美感。该词曾令敌对阵营“领袖”蒋介石的御用文人陈布雷叹为观止,说这是“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词中将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寄于壮阔娇美的自然景象之中,借景抒情,以词言志,让人体验到横看全景中国、纵览古今历史的意境之美。高尔基的《海燕》运用对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形象的对比、烘托,塑造出“海燕”这一饱含力与美的革命者形象。它将诗的节律和绘画的色彩有机融合,让人们在诵读之中,体验到浓郁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短短数百字中可以浓缩为一幅十分美丽的油画,画面以苍茫的大海为背景,在“乌云”“狂风”“雷电”等黑色恐怖之中,有一只“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给一种积极向上、勇于与黑暗作斗争的无穷力量,展示一种革命者英勇无畏的豪情美。萝卜白菜,人各自爱。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风格的作品,广泛诵读,日积月累,既能积累丰富的素材,又能养成独特的、个性化的语感。

二、听读赏析中引共鸣

研究表明,人们单靠听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忆15%,单靠视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忆25%,而从视听结合中接受知识,则能记忆65%。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听读赏析活动,将听录音、看图文声像课件、读文章、析名句、谈感想感受等相结合,促进学生高效率地获得语文知识,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借助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静心倾听名家朗读,理解文章的主题与写作动机,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而轻声地跟读或大声地朗读,能够让人与作者、朗读者融为一体,融入文本之中,爱其所爱,想其所想,获得强烈的思想感悟、情感共鸣,净化与升华学生内在的心灵。在听读的基础上,找出重要段落、句子、词语等进行分析、鉴赏,培育与发展理解能力、联想能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培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能力。教师要从教学资源库等网站下载有关课文朗读的声像视频资料,或在课前提供给学生进行听读跟读;或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这些资料,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深刻的语言感受。尤其是那些诗词名篇,组织学生们观看名家感情充沛、激情四射的朗读视频,能够增进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深刻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例如,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诗歌时,先通过课件分别播放方明、陈铎、徐涛等名家的朗读视频。听取这些名家朗读,好象在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于课堂,专心于学习,思想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智慧得到启迪。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认真听读、静心欣赏、充分交流,在听读赏析等活动中沉湎于其中而受感染,促进学生语感的丰富与发展;而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开展听读赏析活动,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构建开放、灵动的高效课堂。

三、激思诱疑中悟实感

真情地诵读感人的文本语言之后,开展探究、质疑等互动活动,帮助学生从真情实感中提升语感。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诱导性、探究性、启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诵读,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更能激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同感。例如,在教学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时,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如下问题:1.为什么叫“最后一次”的演讲?2.“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是指什么事?为什么说这些事情是“最卑劣”“最无耻”的?3.正常情况下,人们参与吊丧时应该怀着悲伤的心情,而闻一多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下进行这次演讲的?4.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些问题能够诱使学生更加专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大胆质疑、反问,更能让人从中获得更加深层而又深刻的情感体验。比如,借助电子白板将文中的“我”“你”“我们”“你们”标注红色或加下划线,将“‘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与“‘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加下划线,让学生疑心起来。有的学生质疑文章一会儿用“你”,一会儿又用“你们”;有时用“我”,又有时用“我们”,是否犯了前后不一致的错误?或者反问“‘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一句中的“光荣”似乎不妥,而应该用“惨痛”吧?教师再通过播放电视剧《解放》或影片《建国大业》中有关闻一多演讲的片断,让大家感受那种场景下,变换主语是十分正常的,用“光荣”更显妥当,加深精确运用词句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提升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四、写作训练中增灵感

语文大师夏丏尊说过:“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语感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双方。有人甚至将语感比喻为写作的“通灵宝玉”。有之,则写作起来如行云流水、下笔如有神;无之,则象枯竭了源头的池塘,如一潭死水、了无生气。反过来,经常性的写作训练,能使人熟能生巧,增进灵感,提升语感;而只学不写的语文,容易使人头脑“生锈”,难以建构起严谨的语文知识体系,缺乏基本的语感、灵感;而面临考试等场合需要写作时,还容易感觉如江郎才尽而无从下笔。语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就是进行各种动笔训练,写出优美的文章,真正让语感变成语识。因此,教师要布置适当的作文作业,鼓励学生经常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善于表达、乐于写作、勤于练笔,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并且鼓励学生勤于做读书笔记、撰写日记,借助动笔训练提升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与发展语感。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与提供的群文,进行仿写、缩写、续写等各种训练,增强语文知识储备,提升文章写作能力。比如,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之后,提供老舍的《我的母亲》、朱德的《回忆的我母亲》等一组同样主题的群文文章,让学生运用叙述、描写等写法,仿写一篇作文《我的爷爷(外婆……)》,描写一个值得回忆、想念的人;又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之后,,让学生想象皇帝“穿”着所谓的新装游行结束,一个孩子揭穿新装根本不存在的事实后,将发生什么样的后续故事,然后续写《皇帝的新将》,让学生展开思维想象,并落诸笔端,形成一篇篇奇思妙想的作文。经常性的动笔训练,促进学生将所写的语文知识运用于写作,更能有效地培养与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应用等能力,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久久为功,写作自然熟能生巧,语感也会更加敏锐、灵活。语感是人们最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培养指标。初中阶段是学生培养与提升语文应用能力的关键阶段、黄金阶段,教师要将语感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实际、落到实处,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获美感,在听读赏析中引共鸣,在激思诱疑中悟实感,在写作训练中增灵感,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语感,为学好语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吴如春 单位:福建安溪县凤城中学

初中语文语感培养篇2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加快,初中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教学调整,重视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感,已经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知道,语感具有完整性和直接性特点,当学生的语感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审美创造力和语文核心素养将得到有效培养。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如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精读和泛读,增加语感积累,在文章情境中感受语感,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仿写、续写训练,以此有效培养语感,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

一、有效开展精读、泛读,增加语感积累

(一)精读教材中的文章

精读教材中的文章,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其手眼需要保持一致,大脑一直处于思考状态,对整篇文章有一个笼统概念,可以通过阅读知道文章的大意,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概括,这是学生阅读的第一步。第二步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段落进行精读,这时,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在精读段落上,对每一字、每一句都需要进行细细品味,层层推进,以此在精读中发现每句话背后想要表达的作者情感与思想,进而对整篇文章中心思想有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在精读过程中,学生的语感会得到有效培养,每读一句话,学生需要细细品味,在品味中积累各种语言知识,体会不同语言带来的心灵感受。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这是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用温情的意象将济南冬天的温情之景充分描绘,给读者营造出一种温婉的感觉,指导学生体会这种语感效果。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朗读,对于重点段落进行慢读、细读、精读,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在精读时,需要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描绘文字所塑造的画面,感受语言的魅力。精读时,学生的想象力被有效激发,学生会根据文字轻松描绘相关画面,进而有效提升阅读效果,深刻体会语言的独特魅力,从而将这些阅读感受牢记心中,逐步培养自身的阅读语感。

(二)泛读教材课文内容

泛读教材课文内容,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阶段。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练习过程,当学生阅读大量的文章后,会形成基本的阅读语感,从而在精读时,以最快的速度感知语言魅力,掌握语言精髓。泛读并不是简单的阅读,同时也需要学生以正确的阅读语调、恰当的阅读节奏,进行常规性阅读,在阅读时将文章内容记忆在大脑中,形成阅读记忆,当学生在阅读其他类似文章时,会自然而然地将这些阅读记忆调动,从而快速掌握文章大意,明确文章中心内容,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加深,便于学生语文成绩明显提升。教师若想快速并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则需要鼓励学生泛读教材中的课外内容,每一篇文章都要进行充分的泛读,并利用课下时间开展课外群文阅读,从而积累更多阅读经验,体会不同阅读情感,积累丰富的阅读语感,这时,学生的语感能力也将逐步提升。在《春》这篇文章学习时,教师先对文章的前三自然段进行朗读,以便于将正确的朗读语调、恰当的朗读节奏向学生展示,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朗读方法进行整篇文章泛读,从而在阅读中体会文章字词深意、感知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情感,明确《春》这篇文章从多个角度描写春天的不同之处,进而在阅读时,感知语言魅力,提升个人语感能力。

二、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语感

(一)通过文章语境理解文章深层含义

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已经得到有效培养,为此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与小学阶段的教材内容有着明显的区别,许多作品在阅读时会给人一种其文章主旨是多元的,在理解这层含义的同时,又还包含另一层意思之感。而这种阅读感受的具体化,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语感进行文章分析,从而对文章有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若直接将文章的深层意思告知学生,将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不利于学生自我能力培养,为此,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文章语境理解文章深层含义,而语境的理解更需要学生有扎实的语感助力。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创设阅读语境,引导学生感知文章深层含义,进而对文章语言有进一步的领悟。在学习《孔乙己》时,教师需要重视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向学生充分介绍,以便于学生对这篇文章有全面的整体认知,进而在阅读时充分理解文章语境,最终在分析文章时,体会文章深层含义。《孔乙己》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短篇小说,学生通过文章阅读,可以看到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是迂腐的,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乙己又是善良的,虽然穷酸,却也会教授小孩子认字,并将茴香豆无偿分给小孩子吃。学生在阅读时,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逐步挖掘出作者潜藏在“孔乙己”背后的时代思想,进而体会不一样的阅读内涵,这个过程将会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语言感知力稳步提升。

(二)品位语言,强化语感

感受诗歌与散文这种文学体裁,非常便于学生培养语感。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其中的语言更是优美、文质兼备,让人读之有更深刻的情感体会。教师在讲解诗歌与散文语言时,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熟读,先从整体入手,对文章有充分的整体认知,接着从细节入手,对每一句、每一段进行分析、推敲,进而用心体会到诗歌与散文的独特魅力。教师在讲解诗歌与散文时,需要重视做好课堂教学规划,以便于有充足的课堂时间带领学生感知文章之美,从而便于学生在课后朗读时,逐步培养语感,提升个人语言能力。《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在1972年创作的现代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怀念与敬爱之情。这篇诗歌不足百字,却将小时候、长大后以及现在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学生在阅读时,需要静心思考,放缓阅读速度,体会每一字、每一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而感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浓浓内心情感,思乡之情是不可割舍、不可忘却的。初中生没有经历过这种思念之情,难以在短时间内体会到不足百字的诗歌所表达的浓浓情感。这时,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和情境创设工作,以便于学生在朗读时有深刻体会,进而培养其语感。

三、重视书面语学习,积累丰富语言知识

教师需要重视并引导学生学习书面语,这是有效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之处。书面语与常用语有一定区别,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接触最多的是书面语,而在现实交流时,使用的却是常用语,这就导致学生在文章阅读时,常常将常用语用到文章理解上,不利于学生语感培养。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关注书面语,对书面语有充分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在阅读时,感知文章严谨的诉述方式,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便于学生语感的逐步培养。在具体的阅读练习中,学生需要对书面语产生一定的欣赏心态,进而发挥自身想象力与联想,加强与文章表达思想的沟通,进而在阅读表面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其深层含义,当学生积累一定经验后,其语感能力也将顺利提升,最终更好地理解并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春》这篇散文学习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细细品味文章中的书面语,进而正视这些书面语与常用语的不同之处,从而在品读时,从内心深处感知语言的魅力。学生对书面语进行欣赏,与作者通过书面语进行情感沟通,学生在领会书面语意义的同时,也将感知书面语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含义,进而在多次朗读中形成阅读语感,最终一步步加快自身语感培养,提升个人语文学习成绩。鼓励学生挖掘生活素材,积累丰富语言知识,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阅读是输入,写作则是输出,学生在阅读时,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章,尤其是开展群文阅读后,会在阅读时形成一定的语感,便于学生在阅读相似文章时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在阅读的同时,对文章产生进一步的理解认知,这些阅读经历对学生而言是宝贵的,却也是单一的,只有当学生将这些阅读经历转变为自我意识,可以顺利输出,才是真正意义上确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感。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并进行生活积累,将自己的观察感受形成文字记录,丰富学习体验的基础上,也将自身语感顺利培养与锻炼。教师可以组织“周记”活动,相对于“日记”,周记的可写内容更多,更能提升写作质量,便于学生写作语感培养。周记内容不限、形式不限、字数不限,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可以是一周的所感所悟,也可以是阅读文章后的感受与想法,教师只需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周记内容,并做好充分的点评,给予学生正面鼓励即可,不需要多次重复强调周记的好处与价值意义。学生的周记内容可能会因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不足而存在很大差异性,教师需要重视以动态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周记内容进行正面积极评价。针对学生周记中存在的不足,并指导学生进行改正,当学生改正后,教师需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继续坚持记录,逐步培养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感。

四、开展多种训练活动,培养学生语感

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仿写、续写训练,培养语感,这是近年来教师经常使用的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手段。只有学生对文章有充分的认知与理解时,才能在续写文章时,明确写作思路,找到写作方向,续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而仿写更是需要学生对整篇文章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按照文章格式进行有效仿写。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续写,并在作文写作练习时,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仿写,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进一步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助力学生培养语感。《春》这篇文章的仿写练习,学生可以从四季中任选一个季节进行文章仿写,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练习时,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最能表达事物特点的句子、词语进行仿写,从而使创作的文章更具表现力。当学生创作完成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再一次的反复阅读检查,查看用词是否得当,句子表达是否清晰,意思表现是否完整,是否充分表达出自我内心想法。学生在反复阅读时,会逐步对文章进行修改、完善,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语感过程,可以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觉察力和感悟力,便于学生语感能力提升。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表达中培养语感,让学生冲破语言束缚,大大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语感。语文学科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语言学科,语感不仅在阅读文章时注重培养,更需要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加强语感培养,当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运用语言时,其掌握的语感才会得到有效锻炼,从无形转化为有形,从抽象转变为形象。教师需要重视增加语言实践锻炼机会,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培养语感。例如,《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学习时,教师将学生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小组分配,并鼓励学生就“散文语言”进行积极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对文章的深层意思也将有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对语言表达方式也会有深层次的领会。小组学习讨论人数不可过多,这样可以确保每一名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都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将内心想法一一表达清晰,便于学生进行深层次讨论,进而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此外,教师为使学生语感培养效果更好,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角色扮演活动,如《皇帝的新装》,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将文章中的皇帝、大臣、骗子、小孩等角色进行充分演绎,进而对文章语言有深入的学习与理解,感知到语言魅力。总之,为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创设多种教学手段,不仅从文章阅读上入手,更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上创设机会,帮助学生将语言表达能力提升,顺利培养其语感。在教育改革背景下,语文学科知识积累对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语感,已经成为语文学科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之一。语感的有效培养,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诱导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探究想法,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审美思维培养,在语感培养的带动下对语文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提升对语言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作者:李沁鄂 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七中学

初中语文语感培养篇3

语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教师在新时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学生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语言的含义,进而拓展延伸到文章整体,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挖掘和体悟。为此,教师应当明晰培养学生语感的重大意义,依托语文阅读平台,以发展学生语感为核心目标,设计多元化的阅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感知、品味、揣摩、运用语言,从而助力学生语感高效养成,收获丰硕的阅读教学成果,下面我们就对语感培养展开教学浅析。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意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领域的语感主要是指对文本语言的直觉思维和感悟能力,即学生读到陌生语段和文章就能迅速理解、把握其大致含义,除了含义方面的理解,语感还包括通顺感、韵律感和分寸感等,考验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表现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无论是在语文阅读还是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能产生更高的突破,经过语文学情分析和广泛的理论实践研究,笔者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意义总结概括为如下三点:第一,培养语感可以增强学生对阅读文本含义的把握能力。学生参与语文阅读学习的第一目标是了解文本的大致含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本含义的把握能力,如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为学生创设灵动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初步察觉文章的意境和情感基调,这样学生在直觉上就能对文章的描写对象产生一定的心理预期,对文章整体进行感知时更加流畅,从而使学生较为轻松地掌握文章大意,语感在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第二,培养语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语文阅读学习的关键点在于表达,表达内容包括对文本词句的解释、思想情感的体悟以及其他个性化阅读观点,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语感,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学生的有效表达是以良好语感为基础的,如学生在阐述对文本的个性化观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从作者的语言特色、文中人物/事物的特点、文章的深层旨意三方面切入,表达阅读收获和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启动语感,融合个性思想从各个角度发表对文章的独到看法,从而历练学生阅读表达技能,拓宽语文阅读教学空间。第三,培养语感可以发展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语言构建和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学生语感的养成情况直接决定语言构建和运用素养的发展效率。语文阅读是学生感性语言材料的获取源头,只有在形成语感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将阅读积累所得的语言材料进行灵活的重组运用,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中,懂得如何应用最精到的语言传递内在感受和见解。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语感最显著的意义就是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如学生在阅读篇章中吸纳新的语言知识和艺术表现手法后,教师跟进组织学生开展习作活动,引导学生基于语感创造性地运用阅读语言知识,写出具有辞采、想象力的微作文,助推学生从阅读向习作运用迁移,彰显培养语感的卓越价值。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语文阅读情境,营造灵动的语感

发展氛围从情境认知理论来说,语感作为一种对语言的直觉思维,其形成条件必须在直观、具象的情境之下。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形象思维占据上风,教师培植学生语感时,应该善于创设阅读情境,借助形象的事物、画面以及引导思考的问题,加速学生对文章抽象性语言的察觉和感知,从而顺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营造灵动的语感发展氛围,基于语感培养的阅读情境创设策略如下:第一,创设信息化情境。信息化素材最为直观生动,适用于教师在语文阅读中营造语感培养氛围。教师在实际创设时,应该根据文本的描写对象、情感基调,精心选择相匹配的情境素材。如在写景散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互联网平台搜集该景物的照片、航拍视频等材料,使用投影设备展示给学生,学生观看图片视频时,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合作交流景物的特点以及观看后的感受,在其后的阅读学习中,引导学生着重分析作者对景物特点的刻画,这样学生就能领会和真实景象相对应的语言,达到营造语感发展氛围的目的[1]。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语感强调激发学生探究语言的自主意愿,学生好奇心理比较突出,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创设具有问题导向的阅读情境。在阅读一篇陌生文本之前,教师可以将文本的描写对象出示在白板屏幕上,如景物、人物图片或是能够反映文本事件的主题图,同时向学生设问:“同学们,看到老师在白板上呈现的图片,大家是否能简单地描述一下?”学生随即展开踊跃的描述和探讨,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启发学生观察图片的整体、局部和细节,尽可能搜索语言储备中的形容词,描述出景物、人物的外观和外形或事件主题图表现出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学生描述讨论告一段落后,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图片很仔细,辞藻也非常丰富,今天研读的文章就是关于白板上的对象,作者描绘该对象又会运用怎样的生花妙笔呢?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这样通过问题情境和描述表达的带动,学生的语感得到初步开发,参与文本阅读的期待也十分强烈[2]。

(二)加强语文朗读训练,促进学生的语感

有效形成朗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流程,同时也是培育学生语感的有利契机。文章朗读不单单是学生的口头活动,最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这些都有利于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语感。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通过开展美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锻炼学生朗读文本的通顺感、韵律感和分寸感,使学生在多重感官触角的发散中,感知文本的情韵和深意,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感有效形成,基于语感培养的语文朗读训练策略如下:第一,开展古诗词美读训练。美读就是声情并茂、放声地朗读,教师以古诗词为蓝本发展美读,对学生语感养成很有助益。如在古诗词阅读课上,教师可以按照诗词描绘的情景、意境,在白板屏幕上展示相应的传统山水画,再播放一曲动听、婉转的古风乐曲,同时美读训练任务:“同学们,此情此景多么适合吟诵诗词佳作啊,下面就请大家伴着古风乐曲和写意画,感心动耳地吟诵本课古诗词名篇。”学生进行古诗词美读过程中,教师需要跟进美读指导,比如让学生将每句诗词末尾的韵脚音标出来,在诗词字、词该停顿之处划上“/”,美读时喉咙要放开,按照韵脚和词汇间断,读出诗词的韵律和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引导学生把握诗词整体的情绪和境意,读出作者或欢愉、或豪迈、或愁苦的情感,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诗词美读能力和语感。第二,开展记叙文分角色朗读训练。语文记叙文阅读中的人物对话部分也适合开展朗读训练和语感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先带领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分组合作,把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内容划出来,然后引导各组学生分配角色、确定旁白,开展分角色朗读训练活动。学生朗读期间,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以及每个角色形象、性格特点,在对话朗读中表现出角色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如悲喜的转变、人物之间的情绪冲突等,以此促进学生语感和人物性格分析能力的形成[3]。

(三)重视文章脉络梳理,提高学生把握文意的语感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语感,教师还可以从文脉梳理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拆分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谋篇布局设计,从而提高学生把握文意的语感,增强阅读质量,基于语感培养的文脉梳理策略如下:第一,通读文章,概括主旨内容。在这一步,教师应该先组织学生通读教材课文,根据文本的体裁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内容提要。拿散文来说,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这篇散文是什么题材?”学生交流后回答:“抒情/叙事散文。”教师追问:“那么作者在文中借什么人、什么事物,抒发怎样的思想情怀呢?”学生概括探讨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精神品格,以及所描写物体的外形、用途、种类等特征进行概括,使学生参透文章词句的描写意图,进而锻炼学生语感和抓重点阅读意识。第二,梳理文脉,提炼语言线索。在这一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让学生先标出文章的自然段序号,然后按照一定的描写和叙述顺序,把单个自然段归纳为几个大板块。拿记叙文的段落层次划分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各段落中找到中心句、过渡和照应句等,这些句子就是作者写作的语言线索和思路,然后让学生根据时间先后、地点的转换、事情的发展过程、思想感情的变化、描述内容的角度以及总分总等顺序,划分出文本的段落层次和结构框架,启发学生把每段的中心句、过渡照应句集合起来,概括各结构层次的内容,这样学生就能对文章写作布局了然于心,起到语感培养效用[4]。

(四)开展阅读语言赏析,在揣摩和品味中增进语感

学生语感的形成离不开对阅读文本语言的精细推敲,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着重开展语言赏析,引导学生揣摩和品味文章语言的艺术特色,适度搭配一些对比性的鉴赏,锻炼学生语言品析和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文本语言的妙处,持续增进学生语感,基于语感培养的阅读语言赏析策略如下: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合作阅读,在文章中划出自己认为优美、精彩的句段,各组学生反馈后,教师提问:“那么大家认为这些句段具体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尝试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文本意境三个角度赏析。”学生思考和探讨后逐一列举出文本语言所运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教师跟进问题:“作者这样写产生怎样的表达作用?文章语言呈现怎样的风格?”学生细细咀嚼后回答:“起到生动形象/增强气势/强调事物特征/引发读者共鸣等表达作用,文章语言呈现含蓄/明快/典雅/充满激情/平实质朴等风格。”随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划出的句段中选择1-2个典型的修辞例句,把原文的形容词或者比拟事物替换成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同类事物,继续提问:“同学们,请大家对比老师替换前后的句子,句子的含义是否发生改变?表达作用增强了还是减弱了?”学生经过对比和揣摩后作答:“替换形容词和比拟事物词后,句子的含义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是表达作用不及原句,原文的语言运用更加精当准确。”这样学生语感和阅读语言赏析能力都获得高效培养。

(五)实施阅读随堂练笔,以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语感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加强实施随堂练笔活动,提供构建和运用语言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含英咀华,以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语感,相关教学策略如下:教师在基于语感培养目标实施阅读随堂练笔时,应该先从仿写寻求突破口,如学生赏析文章优质语段并明确写作手法和表达作用后,教师就可以适时追加一项随堂练笔任务:“同学们都认为作者运用的语言精妙绝伦,那么大家不妨模仿作者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选择你最喜欢的课文语段仿写一段话,比一比谁最得作者的真传!”学生仿写时,教师可以展示与描写对象有关的图片和短视频,用于启发学生创作思维,引导学生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艺术特色,但是在具体词句上必须渗透独创元素。学生随堂仿写结束后,教师应该让学生交换批阅仿写作品,并推选出内容、质量上乘的仿写作品在班内展读,组织学生共同探讨好作品中的语言亮点,同时对自己的仿写作品进行二次修改和创作,这样学生直觉思维上的语感就运用到习作实处,从而在读写共生中驱动学生语感进一步提升[5]。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培育学生的语感,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阅读文本含义的把握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还能显著发展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教师应该创设语文阅读情境,为学生营造灵动的语感养成氛围,同时加强语文朗读训练、引导文章脉络梳理、开展阅读语言赏析、实施阅读随堂练笔,丰富学生语感的培养方式,在沉吟美读、结构划分、语言揣摩和仿写活动中,全面增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感。

参考文献:

[1]赵立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策略[J].教育界,2021(36):47.

[2]张秀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家长,2020(28):134.

[3]方雷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五个方法[J].华夏教师,2020(7):40.

[4]李树宏.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学周刊,2020(6):115.

初中语文范文2

一、创新教学的源泉是提高教师的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要更新、要扎实,业务水平要逐渐的提高。二是教师的道德觉悟和言行修养要提高。要想把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就必须脚踏实地的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断的进行实践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的就是勇于实践和提高业务能力,把自己深厚与渊博的学科知识,积极的用到教学研究中来,通过因材施教、实践总结、结合实际,不断的研究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

(二)坚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能只满足于现有的知识,要坚持不断的进行学习,让自己的知识获得更新,并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为人师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水平与道德水平。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做正直的人,同时要端正自己的思想与言行,要以高尚的师德和高尚的言行举止成为学生的模范。1.要在言语上对学生和社会负责,不能随随便便的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

二、通过创新教学的渗透,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仍然是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来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读、讲、议、练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读”是指让学生主动的连续阅读,通过阅读掌握文中的基础知识,同时教师要合理的指导学生阅读,并提高阅读的质量。阅读时也要掌握好重点知识,结合实际的进行阅读,要让学生精读与读懂,这样才能有效的掌握文中的知识。“讲”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精细的讲解。“议”是指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同时教师也要明确议题,把握好主题,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空间,激发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练”是指巩固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学中的训练,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进行补缺,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

三、勇于创新,改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观念就是让学生多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多动脑思考,在写作和阅读方面要多探索,多尝试,总结出新的成果,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现在的初中生的学习习惯过分的依赖教师,希望教师代劳一切。例如,在一些具有理解性的问题上,学生不爱动脑思考问题,依赖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长此以往,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就会严重下降。实际上在语文教学中,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拿一篇文章的段落来说,文章段落会给读者清晰的层次感,根据文章的段落进行阅读,才能更好的理解整篇文章。同时,不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有所不同,通过不同角度的理解也会分出很多不同层次,只要符合逻辑性,分析的有道理就可以给予肯定,不要在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不要仅仅局限于一种思考形式,要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多琢磨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使他们的思维变得灵活、严密、深刻与全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出他们的创新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对重点段落进行合理的指导,给学生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提高。但课堂上的阅读时间很有限,可以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或者自主阅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才能增长见识。所以,教师要对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1.让学生制定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这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保证,同时在必要的时候也要对阅读计划进行合理的修改,保证课外阅读的顺利进行。2.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掌握朗读、背诵、精读、思考、记忆、提炼以及速度等方法,以便达到最好的阅读效果。3.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让学生阅读的时候,必须让学生把形式到内容,内容到形式进一步深化,让他们学会使用工具书。4.在阅读之后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与体会。5.及时的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更好的达到阅读应有的效果。最后,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只有读万卷书,学生才会积累很多材料,写作文时才会行云流水。笔者认为作文训练使用以下几种方法:1.把写作的任务提前明确好,给予学生足够的准备材料的时间。2.写作的时间可以适当的调整。3.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4.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需要提高评语质量,提倡交流,并加强检查力度。5.还可以通过手抄报、板报等投稿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范文3

一、在阅读教学中融合德育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既能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也能促进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要灵活运用阅读教学融合德育的策略,通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1.巧设情境,融合德育

创设教学情境是阅读教学的必然要求。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传递丰富的背景知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不仅能够有效推进阅读教学,也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教师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语言、图片、视频、音乐等要素,恰当创设教学情境,自觉融合德育。例如,在教学《黄河颂》时,学生对《黄河大合唱》以及创作的背景、产生的影响比较陌生,影响阅读理解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介绍《黄河大合唱》的专题片、展示表现黄河磅礴气势的照片、《黄河颂》的演唱视频创设教学情境。这样,不仅有效促进了学生阅读理解课文,而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理解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品味语言,融合德育

思想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语言文字。规范的语言文字总是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内容。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部分是有定评的经典作品,文质兼美,规范生动、优美凝练的语言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品味语言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不仅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技巧,也要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感悟思想,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例如,在教学《回延安》时,有品味“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等诗句的教学内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而且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真挚热烈的情感,认识革命圣地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真切体会老一辈革命者对延安的感情,把中国革命史教育有机融合到语言文字的品味中。

3.辨析主旨,融合德育

理解课文主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课文主旨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不仅能让他们更深刻地阅读文本,也能让他们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教师可针对课文主旨理解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既及时肯定指向文章主旨的有效观点,又及时否定错误的认识并指出原因,更要引导思考,讨论矛盾性、争议性较强的观点并作出最终的评判,引导学生把个人的见解和道德判断与正确的道德价值进行比较思辨,促进学生在思辨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设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样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观取向,既要认识到小说艺术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又要认识到菲利普夫妇并非天生势利,而是被艰难的生活扭曲了天性,展现了作者对“小人物心酸”的悲悯和同情。通过对小说主旨的辨析,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全面辩证地思考生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亲情观,从而达到一定的德育效果。

4.拓展阅读,融合德育

阅读铸造人的精神世界,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拓展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部分课文的学习就有拓展阅读的要求;每册教材都有“名著导读”,要求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教师要充分认识拓展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布置阅读任务、师生共读一本书、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开读书会等形式加强指导。这不仅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例如,八年级“名著导读 ”安排有《红星照耀中国》。在指导阅读时,教师不仅要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纪实类作品的兴趣,让学生掌握阅读纪实类作品的方法,又要根据作品内容,有机融合思想道德教育,要与党史学习教育联系起来,与初一阅读《红岩》、学习《老山界》《纪念白求恩》《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课文的学习体验联系起来,积极组织丰富的读书活动。这不仅锻炼了学生阅读纪实类作品的能力,而且自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光辉的历史,思想政治教育水到渠成。

二、在作文教学中融合德育

作文做人,教文育人,是作文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初中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写作基础,作文表达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然流露。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策略,在作文教学中融合德育,让学生在作文、做人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1.在引导学生克服写作困难中融合德育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部分学生的弱项短板,不少学生面对写作都有畏难情绪。帮助学生克服写作困难,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一种德育融合。教师要分类施策指导学生克服写作困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还能锻炼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使其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收到德育效果。例如,个别学生拒绝写作文或故意拖延习作任务。教师要注重思想动员,激发学习动力,指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力争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作文敷衍了事不认真,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写作的重要性,端正态度,养成良好习惯。有的学生习作认真,但苦于写作水平无法提高,教师要加强方法指导,多鼓励学生,坚定学生写作的信心。

2.在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感悟中融合德育

写作离不开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观察、思考和感悟,学生作文亦是如此。学生只有置身于生活、社会之中,养成留心观察、勤于感悟的习惯,才能积累写作素材,涵养个人情感,获得独特感悟,为作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立足作文教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感悟思考,既解决了作文素材和表达真情实感的问题,又让学生在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感悟中,自然获得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体验和判断,从而实现德育目标。例如,七年级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学习观察生活,写人记事。教师可以根据作文教学内容安排写父母的命题作文,让学生观察父母的外貌神态、体验父母的生活工作、体察父母的精神世界。这既符合“初步培养写人记事能力”的年级教学目标,有效开展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人物精神、抓住细节等方面的写作指导,又能让学生在作文的同时通过观察父母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人生,深入理解父母所肩负的社会、家庭责任以及对子女所倾注的关爱,让学生对家庭、社会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丰富的认识思考。

3.在阅读批改学生习作中融合德育

写作是一种表达和交流,学生的作文亦是如此。学生在作文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地叙述了一些经历,抒发了一些情感,表达了一些看法。这些可能是学生平时不为外人所知晓的“秘密”。教师批阅作文,就获得了通过文字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通道”。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作文观察了解、教育引导学生。教师既要批阅“习作”,又要批阅“思想”,通过作文读懂学生的思想情感,通过作文评语对学生所流露的思想情感进行恰当点评,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发现的比较突出的思想苗头,在尊重和保护隐私的同时,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家长,有效进行教育引导。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写人要抓住特点”的写作训练中,安排有“我的偶像”的话题作文。这次作文训练让教师获得了了解学生偶像崇拜现状的良机。教师不仅要落实作文教学的目标,也要注重通过作文内容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尊重欣赏学生偶像崇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影视明星,全面客观评价名人,以为人类、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名人为人生楷模。再如,教师可安排“每周一记”的练笔,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文体不限,内容不限。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使教师通过批阅“每周一记”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并通过习作评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融合德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初中语文课程中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形态,强调与其他课程、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整合。语文综合性学习融合德育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又是学科教学的必然要求。教师应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采取恰当策略有效融合德育。

1.在活动设计中融合德育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主要分属“传统文化”“语文生活”“语文综合实践”三个序列,每个主题都有值得挖掘的德育内容,都有德育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进行活动设计,自觉融合德育。例如,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本身就揭示了融合德育的要求,如八年级上册的“人无信不立”、九年级上册的“君子自强不息”、七年级下册的“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做到语文教学和德育融合并重。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蕴含了德育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挖掘。比如,八年级上册的“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中有“网络词语小研讨”“电子阅读面面观”等环节,教师应恰当设计如何看待网络语言和电子阅读的讨论,教育学生文明使用网络语言、恪守网络道德规范、全面辩证地看待事物。

2.在小组合作中融合德育

小组合作是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加强小组合作的指导,自觉融合德育。例如,指导学生根据综合性学习内容,结合个人特点做好任务分工,培养分工协作的品质;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分工不分家”,加强沟通协调,培养团队意识;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培养互帮互助的品格;指导学生努力独立完成个人所承担的任务,培养自立意识和责任意识;指导学生理性看待团队成员的差距和不足,培养包容和理解他人的品质。

3.在社会实践中融合德育

社会实践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学生接触社会生活、获得道德体验和思考提供了机会。教师应在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社会实践时自觉融合德育,根据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观察社会,关心天下大事,培养家国情怀;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思考社会问题,养成多角度思考、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品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获得道德体验。例如,在组织开展“倡导低碳生活”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报刊、观看新闻等途径了解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巴黎协定》、我国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发展权益等时政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也能引导学生关心天下大事,培养科学理性看待全球气候变化的辩证思维。再如,在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设置到敬老院慰问、走访身边孝老爱亲模范的内容,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孝亲敬老的良好品德。

4.在交流展示中融合德育

初中语文范文4

关键词:情境教学;阅读;初中语文

在初中语文的课本当中,充斥着不同颜色的课文,有的是淡色的,它们像《济南的冬天》一样,带给了学生自然与谐和。有的是灰色的,它们像《背影》一样,给予了学生心酸和感动。有的是彩色的,它们像《皇帝的新装》一样,给予了学生欢乐和畅然。在阅读这些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也需要以不同的心态去阅读,认真品味课文当中的美感,得出一种全新的语文结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加以合理的引导,因而必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完成对学生的阅读引导,以使得学生的阅读学习更加合理有效。情境教学是较为适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对学生的主体性有着相当高的关注度,致力于为学生积极创设一些趣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莫大的兴趣,进而完全地融入其中,实现阅读教学的升华。

一、情境展现,以多媒体展示直观的语文现象

在初中语文的课文当中,有很多描述事物的课文,这些课文在学生的眼里往往十分无趣,不愿意进行过多的阅读,教师虽然强调对这些课文的理解和阅读,但是苦于学生一直没有较高的阅读兴趣。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很大原因并不是课文的趣味性缺失,而应该是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无趣性。教师在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应当对这些课文进行铺垫和渲染,让它们不再是无趣乏味的,转而变得十分科学有趣。情境展现是情境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办法,其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设备直观地展示出来,一方面可以迅速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另一方面能够使得语文教学变地趣味多样,学生的阅读也可以呈现出良好的参与氛围,整体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得到全面的提升。比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其中对大自然进行了深切的描述,但是很多学生对于自然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大自然,因而对于课文当中的内容感到十分模糊,不知道其中所要阐述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意思。同时,对于课文的题目,学生也无法与课文产生直接的理解,因为大自然似乎并没有透露一言半语,那么这篇课文的题目又是如何产生的?在这些问题的环绕下,学生的阅读学习便显得十分盲目。教师在利用情境展现改变这种教学状态的时候,应当给予学生较高的自主性,通过多媒体设备将整篇课文所阐述的情景详细地展现出来,使得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直观的感知,并且能够推动课文的立体化发展,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二、角色扮演,探讨课文中的趣与味

在初中语文的课文当中,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是无趣的,有一部分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对于学生的心灵有着直接的冲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关注,了解学生当前对初中语文感兴趣的地方,并对这些地方进行深层次的拓展,使得其实际的趣味得到全面的延伸。而角色扮演便是新时期初中语文所提倡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通过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使得语文课堂变得趣味多样,学生的阅读理解也更加直观,富有独特的美感。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整篇课文充斥着大量的对话,主要的角色包括皇帝、大臣、骗子、小孩,教师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妨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学生本身对这一课有着相当高的阅读兴趣,如果转变为一种情境模拟活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模仿角色的对话还要去摸索角色的心理变化,如皇上的盲目自大,大臣的自我怀疑,小孩的天真无邪,骗子的狡猾多变等,都属于学生应当探讨的方向,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角色扮演能力,整个活动也更加的趣味有效。学生的表演也能够与课文实现良好的串联,呈现出完善的教学效果。

三、情景体验,接触现实生活当中的语文内容

在初中语文的课文当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对景色有着直接的叙述,而这部分内容往往十分直接,所运用的描写方式也较为简单,但是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许多错误的认知。如《济南的冬天》中对景色的描述有着一种深层次的意境,但是这样的冬天与我们的冬天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很多学生都感到十分茫然,不知道如何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直观地了解。教师可以带领这部分学生走出教师,去体验本地的冬天美景,并与课文详细地联系起来,使得学生的阅读变得更加直接有效。由于很多景色都是对于雪的赞扬,因而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能够找到相应的内容,但是,仅仅少了一层意境,需要学生进行自我升华。总而言之,新时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加强对情境教学的实时关注,注重于优化基础的教学方式,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和情境展现的方式,给予学生最为直观的认知,全面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应当强化情境教学,提升深层次的阅读美感,赋予学生一定的课堂自主性,帮助他们改善阅读能力,优化阅读学习。

参考文献:

[1]马青香.初中语文教师的灵魂转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

[2]吴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娄志军.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建构研究[D].苏州大学,2014.

初中语文范文5

本文旨在分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提出了提高语文教师文学修养、多样化学习方法、增强传统文学的学习、拓宽传统文学学习途径等多种策略来加强传统文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为,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快速背诵;课外阅读

1引言

作为世界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文化延绵了五千年,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流传到现代社会的文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将这份璀璨的明珠继续传承下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是从孩子抓起来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能够通过对孩子实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从而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实现我国各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不断发展的关键。初中语文的内容大都透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将使传统文学渗透与对学生的熏陶成为可能。所以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研究,对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文学修为、端正三观发展来说意义非凡。

2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建议

2.1提高教师文学修养:

在初中阶段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非常大,一般来说,一个初中生喜欢一个老师,将会对老师担任的科目学习非常用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首先老师要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通过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来在教学过程中,引经据典地分享一些内容或者优秀的诗篇,或者学分五车地谈古论今,从而吸引学生们对老师的好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崇拜和敬佩之情,在潜移默化之后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感,激励学生努力地接受更多的传统文学知识,最终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师的榜样作用让学生不断地接受传统文,还能够丰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内容,积累文学知识,为后期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2.2多样化学习方法:

通过多样化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传统文学。例如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读书角,通过对各种包含传统经典文学书籍在内的课外读物来扩展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学习途径,而后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对班级进行评比,评出书香班级、文学家园的优秀班级,推动以班级为单位的经典文学阅读的深化发展。同时,为了促进班级内的优秀文化的阅读,以定期组织班级交流会的形式,让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来进行读书心得交流,每一次交流会找一到两个主讲人,通过将自己阅读传统文学的时候,感受的情感,亦或是比较优美的意境段落分享给大家,从而有效促进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且让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来鼓舞大家对传统文学的爱好,也通过读书交流会的优秀平台,让学生们更加珍惜机会,把握时机地让自己的平时读书生活更加充实。最后,老师可以在晨读的时候,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每天让一个学生课下认真搜索和整理传统文学的优秀小短篇,通过老师的审查之后,在预留的时间内在班级大屏幕上展示出来,并且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记忆和背诵,从而不断地扩展初中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通过每天的背诵和记忆也能够促进初中语文的学习。此外,老师也可以定期地组织经典阅读知识比赛,以小组的形式来积极准备并且完成比赛,或者对于经典文化以话剧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出来,从而增强学生对各种文学的喜爱,促进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渗透和应用。

2.3增强传统文学的学习:

初中生在日常的课堂学习语文知识以及传统文学来说整体力度还很欠缺,阅读量还远远不够,所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扩大对传统文化的课外阅读量,丰富各种阅读形式和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在学生的寒暑假期间,老师可以为学生列出《论语》、《唐诗三百首》、《史记》、《古文观止》等古文书目,让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购买,同学之间相互交换完成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传统文学期间,在对内容的简单理解上进行背诵,同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从而通过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学的学习来加强学生的文学知识的沉淀,不仅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而且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此外,有很多当代作者对我国传统文学进行阐述,从而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例如严凌君的《青春读书系列》,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接触传统文学的过渡,让初中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更加轻松地学习我国传统文学知识,从而激发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促进其对我国文学知识的学习。

2.4拓展传统文学学习途径:

阅读是初中生获取传统文学的一种途径,当前科技发展迅速,多媒体教学大量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拓宽传统文学学习的途径。例如,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班会,主题就是了解我国传统的文化孝道。在班会上,首先播放视频《活着》,来阐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让学生充分了解母爱的感人,并且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学会“父母在不远游”的尽孝在当前的道理。而后以母爱为切入点,通过收集每一位学生母亲的照片,在班会上组织学生发言,来讲解现实生活中展示自己母爱的平凡故事。通过班会的开展,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父母的不易,知道父母为自己的付出的一切,从而培养学生孝顺、尊师重道的传统优秀文化,从根本上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对传统文学的学习途径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来扩大孩子们的学习形式,通过视频、音频的方式,多感官地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感受,从而在文化熏陶中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3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要通过提升教师自身文学素养来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通过多样化学习方式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增强传统文化学习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学的阅读量,通过拓宽传统文学学习途径来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阶段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

作者:何军惠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石峡镇九年制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海峰,郝亚莉.初中语文课本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11).

初中语文范文6

初中语文教学是相当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已经严重地偏离了新课改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标。总的来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自己读懂了文章的意思,才能做对题目。但是现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会把学生的地位取代,并且在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时,教师提出问题,打断了学生对文章的疑问。另外,在做阅读理解时,教师总是会使用标准答案来评判学生,几乎没有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情感共鸣的机会,学生只是作为被灌输的工具。学生在这种主体角色完全错位的情况下,缺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参与的欲望。这样阅读教学成了学生比较头疼的事情,不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成为学生的负担,进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潜质。

(二)教学课堂形式比较单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水平,而不是仅仅对语文生字词以及课文中心思想等进行学习。然而很多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使用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对学生灌输阅读技巧和阅读习题答题模板的总结。初中阅读教师本身就是教学、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会话,但是在有的语文课堂中还是缺乏一定的交流,只是停留在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这个层面上。甚至在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给学生的总结也是比较简单的,这样就不善于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调整,学生也不能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怀疑意识也不会得到提高,从而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很难积累语文知识,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也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养成读、说、听、写的习惯;指导学生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只有学生在充足的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将好词好句进行摘抄,就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转变教学思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达到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体现,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要地位,提高教学效率。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并结合具体的教学系统要素,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便取得发展。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主动阅读和思考。而教师只是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对阅读教学的技巧和能力的掌握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或者是课外的阅读素材,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更多更好地发挥,使学生的阅读水平能真正地得到提高。

(三)拓展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效率

在以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阅读知识的讲解总是局限于课本中,很少通过课外的阅读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要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还要注重课外读物的涉及,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阅读学习。同时,这样还可以反馈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是靠教师的传授还是不够,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对课文的分析,教师还应该总结出阅读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三、结语

初中语文范文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着重加强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式学习方法,以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介绍文本背景,提升阅读认知力

教师在过往传统语文教学中,注重进行综合理解能力方面的教学,学生对文章综合理解力很强,但于文章背景认知方面却处于薄弱项。文章背景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主要方式,通过文章背景的介绍,学生能够对文章内容有更全面而透彻的了解,强化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认知力。而且随着新课改全面实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在文章背景介绍方面加强补足。例如,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雪》时,引领学生进行文章写作背景查找。从中了解到《沁园春•雪》这首词,是在1936年2月创作。当和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时,为了视察地形,攀登上海拔千米被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白雪皑皑的塬地出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于是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教师通过引领学生查找并讲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贯通了文章内容,养成了良好的查阅背景资料的习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教师与学生都受益匪浅,也充分体现了加强阅读教学中背景介绍的重要性。

二、思考阅读疑问,提升学生问题探究意识

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依然有部分地区推行灌输性传统教学方式,缺乏改革创新元素和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与积极性,不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一定要鼓励支持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大胆对课堂学习的文章提出疑问;教师也应转变观念,认识到学生对文章产生疑问,表明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而不仅可以收获丰富的语文知识,还为之后的语文学习开辟了另一种方式的学习路径。例如,教师在教授《济南的冬天》课程时,学生就对于“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这句中的叙述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的产生了疑问,之后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了资料翻阅和解读。老舍先生在文中那样叙述是因为济南的周围都是小山,可以有效地遮挡凛冽的北风,所以才会形容济南的冬天没有风。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样回应学生的阅读疑问,并带动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鼓励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体验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阅读,是培养其语感、更好理解文章的一个良好途径。通过多角度的阅读体验,学生可提取不同的主体、客观环境等要素,理解文章的表述,找到文章情感表达的核心,从而丰富对文章内容的认知,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有着重要的帮助。如,教师在讲授《我的童年》时,引领学生以文章作者的角度来学习理解文章,就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体会,在之后的学习和答题时,有更好的语感及良好成绩。同时学生在第二次读这篇文章时,还可以换位第三方角度进行阅读,就能更好地了解季羡林先生所叙述的童年生活的特点以及他对过去的童年生活的缅怀心情,从而对于文章全局有一个清晰整体的概括认识。学生在进行第三次文章阅读时,再从自己个人角度去分析了解,就会全面客观地总结文章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叙述童年时的生活,表达了对过去苦难时光的深切缅怀,同时让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并愿意学习作者的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

四、比较阅读,提升学生阅读鉴别能力

(一)古今作品进行比较性阅读

学生进入到初中语文学习阶段,已经可以相对广泛地接触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古今作品进行比较性阅读,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例如,学生通过阅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和鲁迅的《雪》进行古今作品比较,可以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同一作者不同作品比较阅读

学生在进行比较阅读时,把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的方式是一种很实用的方式。因为作者在人生当中拥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其心境自然会因时期不同而有所改变,那么所写作的文章风格感悟自然会有不同。例如,教师就把杜甫的三首诗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进行比较阅读。分别是《春望》《望岳》和《石壕吏》,学生们通过仔细、多遍阅读比较,对于其前后期语言创作风格和思想意识转变有了深刻的体会和了解。这样的把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鉴别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现阶段一些采用这种策略的学校和教师,都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一味让学生阅读同一作者文学作品,要适度开展灵活穿插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疲劳厌烦情绪。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比较阅读的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了具体策略分析。新时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具有无限活力及开放性,同时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一定要不断分析创新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为语文教学的蓬勃发展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咏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分析[J].新校园(中旬刊),2017(4).

[2]郑志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分析及能力提高的技巧[J].考试周刊,2014(77).

初中语文范文8

一、在阅读教学中融合德育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既能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也能促进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要灵活运用阅读教学融合德育的策略,通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1.巧设情境,融合德育

创设教学情境是阅读教学的必然要求。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传递丰富的背景知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不仅能够有效推进阅读教学,也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教师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语言、图片、视频、音乐等要素,恰当创设教学情境,自觉融合德育。例如,在教学《黄河颂》时,学生对《黄河大合唱》以及创作的背景、产生的影响比较陌生,影响阅读理解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介绍《黄河大合唱》的专题片、展示表现黄河磅礴气势的照片、《黄河颂》的演唱视频创设教学情境。这样,不仅有效促进了学生阅读理解课文,而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理解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品味语言,融合德育

思想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语言文字。规范的语言文字总是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内容。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部分是有定评的经典作品,文质兼美,规范生动、优美凝练的语言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品味语言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不仅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技巧,也要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感悟思想,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例如,在教学《回延安》时,有品味“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等诗句的教学内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而且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真挚热烈的情感,认识革命圣地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真切体会老一辈革命者对延安的感情,把中国革命史教育有机融合到语言文字的品味中。

3.辨析主旨,融合德育

理解课文主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课文主旨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不仅能让他们更深刻地阅读文本,也能让他们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教师可针对课文主旨理解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既及时肯定指向文章主旨的有效观点,又及时否定错误的认识并指出原因,更要引导思考,讨论矛盾性、争议性较强的观点并作出最终的评判,引导学生把个人的见解和道德判断与正确的道德价值进行比较思辨,促进学生在思辨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设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样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观取向,既要认识到小说艺术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又要认识到菲利普夫妇并非天生势利,而是被艰难的生活扭曲了天性,展现了作者对“小人物心酸”的悲悯和同情。通过对小说主旨的辨析,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全面辩证地思考生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亲情观,从而达到一定的德育效果。

4.拓展阅读,融合德育

阅读铸造人的精神世界,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拓展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部分课文的学习就有拓展阅读的要求;每册教材都有“名著导读”,要求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教师要充分认识拓展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布置阅读任务、师生共读一本书、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开读书会等形式加强指导。这不仅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例如,八年级“名著导读”安排有《红星照耀中国》。在指导阅读时,教师不仅要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纪实类作品的兴趣,让学生掌握阅读纪实类作品的方法,又要根据作品内容,有机融合思想道德教育,要与党史学习教育联系起来,与初一阅读《红岩》、学习《老山界》《纪念白求恩》《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课文的学习体验联系起来,积极组织丰富的读书活动。这不仅锻炼了学生阅读纪实类作品的能力,而且自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光辉的历史,思想政治教育水到渠成。

二、在作文教学中融合德育

作文做人,教文育人,是作文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初中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写作基础,作文表达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然流露。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策略,在作文教学中融合德育,让学生在作文、做人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1.在引导学生克服写作困难中融合德育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部分学生的弱项短板,不少学生面对写作都有畏难情绪。帮助学生克服写作困难,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一种德育融合。教师要分类施策指导学生克服写作困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还能锻炼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使其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收到德育效果。例如,个别学生拒绝写作文或故意拖延习作任务。教师要注重思想动员,激发学习动力,指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力争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作文敷衍了事不认真,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写作的重要性,端正态度,养成良好习惯。有的学生习作认真,但苦于写作水平无法提高,教师要加强方法指导,多鼓励学生,坚定学生写作的信心。

2.在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感悟中融合德育

写作离不开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观察、思考和感悟,学生作文亦是如此。学生只有置身于生活、社会之中,养成留心观察、勤于感悟的习惯,才能积累写作素材,涵养个人情感,获得独特感悟,为作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立足作文教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感悟思考,既解决了作文素材和表达真情实感的问题,又让学生在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感悟中,自然获得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体验和判断,从而实现德育目标。例如,七年级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学习观察生活,写人记事。教师可以根据作文教学内容安排写父母的命题作文,让学生观察父母的外貌神态、体验父母的生活工作、体察父母的精神世界。这既符合“初步培养写人记事能力”的年级教学目标,有效开展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人物精神、抓住细节等方面的写作指导,又能让学生在作文的同时通过观察父母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人生,深入理解父母所肩负的社会、家庭责任以及对子女所倾注的关爱,让学生对家庭、社会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丰富的认识思考。

3.在阅读批改学生习作中融合德育

写作是一种表达和交流,学生的作文亦是如此。学生在作文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地叙述了一些经历,抒发了一些情感,表达了一些看法。这些可能是学生平时不为外人所知晓的“秘密”。教师批阅作文,就获得了通过文字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通道”。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作文观察了解、教育引导学生。教师既要批阅“习作”,又要批阅“思想”,通过作文读懂学生的思想情感,通过作文评语对学生所流露的思想情感进行恰当点评,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发现的比较突出的思想苗头,在尊重和保护隐私的同时,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家长,有效进行教育引导。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写人要抓住特点”的写作训练中,安排有“我的偶像”的话题作文。这次作文训练让教师获得了了解学生偶像崇拜现状的良机。教师不仅要落实作文教学的目标,也要注重通过作文内容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尊重欣赏学生偶像崇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影视明星,全面客观评价名人,以为人类、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名人为人生楷模。再如,教师可安排“每周一记”的练笔,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文体不限,内容不限。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使教师通过批阅“每周一记”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并通过习作评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融合德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初中语文课程中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形态,强调与其他课程、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整合。语文综合性学习融合德育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又是学科教学的必然要求。教师应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采取恰当策略有效融合德育。

1.在活动设计中融合德育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主要分属“传统文化”“语文生活”“语文综合实践”三个序列,每个主题都有值得挖掘的德育内容,都有德育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进行活动设计,自觉融合德育。例如,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本身就揭示了融合德育的要求,如八年级上册的“人无信不立”、九年级上册的“君子自强不息”、七年级下册的“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做到语文教学和德育融合并重。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蕴含了德育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挖掘。比如,八年级上册的“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中有“网络词语小研讨”“电子阅读面面观”等环节,教师应恰当设计如何看待网络语言和电子阅读的讨论,教育学生文明使用网络语言、恪守网络道德规范、全面辩证地看待事物。

2.在小组合作中融合德育

小组合作是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加强小组合作的指导,自觉融合德育。例如,指导学生根据综合性学习内容,结合个人特点做好任务分工,培养分工协作的品质;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分工不分家”,加强沟通协调,培养团队意识;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培养互帮互助的品格;指导学生努力独立完成个人所承担的任务,培养自立意识和责任意识;指导学生理性看待团队成员的差距和不足,培养包容和理解他人的品质。

3.在社会实践中融合德育

社会实践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学生接触社会生活、获得道德体验和思考提供了机会。教师应在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社会实践时自觉融合德育,根据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观察社会,关心天下大事,培养家国情怀;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思考社会问题,养成多角度思考、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品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获得道德体验。例如,在组织开展“倡导低碳生活”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报刊、观看新闻等途径了解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巴黎协定》、我国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发展权益等时政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也能引导学生关心天下大事,培养科学理性看待全球气候变化的辩证思维。再如,在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设置到敬老院慰问、走访身边孝老爱亲模范的内容,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孝亲敬老的良好品德。

4.在交流展示中融合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