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管理现状

初中语文课堂管理现状

摘要:课堂管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管理存在以下问题:教师对“合作、探究型”教学方式把握不到位;教学过程模式化、程序化;青年教师缺乏用理性的态度与学生沟通。而没有创新性的师生交流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欲提升教师课堂管理的能力,必须让教师用专业的态度把握课堂管理的教学过程;同时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在职培训;并倡导课堂管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管理;存在问题;策略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对学生在上课期间的各种行为、学习环境等进行的组织及协调。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只有对课堂中的各种有利因素进行高效应用,而将那些不利因素给予引导或瓦解,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传统的课堂管理是学生对老师的指令唯命是从,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是问题的施令者,学生是执行者。学生较少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的指令,这样的指令是为了什么,学生只管机械地去完成任务,将原本属于自己发问的机会留给了老师,老师代替学生思考。学习这件事本应该是学生走在老师前面,遇到不懂的问题回过头来再向老师请教,而事实却是老师想学生所想,老师走在了学生学习的前面,主动包揽学生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同时也抢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人本心理学认为“大多数学习是从做中觉得,学生只有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直接面临实际问题、社会问题、伦理道德问题、个人问题和研究问题等等时,学习才会有效得多,若是学生认识到这是他自己的学习时,他就会投入全部的情感与理智自主地学习,而不是权威来决定”。[1]28因此要让学生自主、乐学,而不是教师用权威去逼迫学生、命令学生。随着近些年教改的兴起与发展,学生越来越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由原来的施令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课堂管理也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进行民主、和谐的管理。教学模式也由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转变为现在以合作、探究型为主要模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广阔的能动空间,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认同感得到有效的保证,这本应该是令人激动的时刻,然而在现阶段的课堂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阻碍课堂教学高效完成的因素。

一、中学语文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语文是一门覆盖面较广的课程。从内容来说,它囊括了中国所有的汉语言文字,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从情感来说,它将世间万物的喜怒哀乐愁怨等等感情融合到每一个字符中;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来说,它将所有的人生奥秘揭示得淋漓尽致。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它词语的丰富多彩,话语的妙趣横生。语文又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课程,在教学时它本身所呈现出的灵活性,教师是难以用一种思维将其把握并传授给学生。同时,不同的学生对一篇课文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将会消耗大量的时间来聆听学生的发言。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要求转变老师在上课时“一言堂”的局面,2011版课程标准提出“合作、探究型”学习模式,老师上课时应逐渐将课堂归还于学生。学生在学习自读课文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成为课堂的主讲者,老师听取学生合作学习成果后,对未涉及的学习内容进行补充和引导,这虽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同时也存在一部同学浑水摸鱼的现象。而对于教读课文,部分老师在上课时不注重创新,难免课堂乏味枯燥,学生抓耳挠腮,教学过程模式化、程序化。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会遇到的问题。具体原因列举如下:

(一)教师对“合作、探究型”学习方式把握不到位

2011版课语文课程标准为扭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主动,对待学习的态度不端正、懒散,学习缺乏积极性、自主性的症结,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此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上课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每位小组成员都会就自己疑难困惑、感想体悟与同组成员进行交流。这一学习方式的提出,恰恰迎合了那些本身具有主观能动性学习的学生。在心理学中,我们把这部分学生称作“场独立型”学生。拥有场独立型认知方法的学生,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时,常常从自身的体验出发,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类学生往往表现自信,对自己的想法有强烈的认同感,他们敢于大胆地向他人展示自己。当然还存在另一部分学生,他们无法适应“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学生在心理学中称为“场依存型”。拥有场依存型认知方法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的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前提,难以独立思考问题。如果在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时,他们往往会是最后发言的学生,因为他要将听来的全部信息进行排列、整合,最后在此基础上摆出自己的观点。这部分学生是不会主动争取发言的机会,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只有在被老师点名的情况下,才会回答问题。然而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时,他们往往会忽略这一问题,只要课堂有讨论学习的声音,教师将会忽略这些隐性的问题。在另一方面,部分语文教师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用到课后练习、同步练习、试卷的讲解上面。众所周知,上练习课、讲习题是及其枯燥又无味的学习,老师与学生在上练习课时都感到疲惫,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提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助学习。即每一小组负责一道题,组内进行讨论,之后由小组长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对于那些基础的练习可以交给学生合作学习,但是那些有难度的习题,即使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问题也很难得到解决。教师在提出进行合作学习时,没有将学生的学情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考虑清楚,就匆忙地展开合作探究学习,这导致练习课很难精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降低学习效率的同时,学生也会更加排斥上练习课。

(二)教师教学过程模式化、程序化

教师在备课、准备教案时,其教学过程都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课前导入。第二,初读课文。第三,细读课文。第四,完成课后练习。第五,课堂小结。第一,课前导入,主要目的是将学生引入新课文学习之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作者以及文章写作背景,使学生对所学课文有一些潜在了解,不至于在上课时,学生一头雾水,茫然而不知所措。第二,初读课文,是为了帮助学生扫除在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只有在读通课文的前提下,才能对文章做进一步的赏析与感悟。第三,细读课文,是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一节课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会分布在这一环节。细读课文时,教师根据不同的文体,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理论知识,例如学习散文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欣赏散文写作所应用的语言文字魅力,在对字词句的赏析中逐步深入作者内心的所思所想,并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明白和初步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技巧。故而对每一节语文课来说,细读课文都是重中之重。第四,课后练习,即是完成与课文相匹配的习题。练习一方面是对本节课学生所学知识的有形巩固,另一方面它为教师评价学生在本节课掌握知识程度如何,听课效率是否高效提供了可参考的量化。第五,课堂小结,是教师对本节课所做的一次高度凝念的总结。教师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用简洁的话进行概括,同时对学生的学情、听课效率、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简短的点评。教师是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备课,同样在上课时,也是按照这样的节奏进行授课,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模式了然于心,在这样固定的模式里进行学习,学生可能逐渐会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固化的教学模式,一成不变的教学风格,没有突破性的提问,没有创新性的师生交流方式,学生在上课期间很容易失去听课的兴趣,注意力也难以高度集中。即使我们会说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负起责任来,但是课堂是由学生、教师双方构成,课堂管理是生生、师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互动,无论哪一方在课堂中表现不理想,都会对课堂造成整体性的影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如果教师单方面失去对教学的兴趣、探索,失去开发新的学习方向的激情,最后受影响的还是学生。教师面对的是正待全面发掘的学生,如果教师失去激情,那么学生则会失去涌动的活力,课堂将会成为一潭死水,任凭外界如何想尽办法进行推动,它也很难再起涟漪,活泛起来。

(三)青年教师缺乏用理性的态度与学生沟通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张扬个性,青春期叛逆的阶段。他们想要摆脱小学时期对家长、教师的绝对服从,他们想要解放自己,想办法摆脱他们周身的束缚,努力找时机舒展身枝,长成独立的个体。他们在上课期间,有时会不认真听讲,做各种小动作,扰乱课堂秩序,只为得到教师的注意,挑衅教师权威,以此来在其他同学面前彰显自己的锋芒。我相信这些学生的小把戏在教龄较年长的教师眼里,一眼就可以识破,并且轻而易举就可将问题解决,但对刚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则是一次挑战。这一阶段的学生缺乏用理性思维来思考问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常常会自我怀疑,自我诘难,用感性思维来回答自己的疑难困惑,往往会听到学生用否定的声音来评价自己,不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积极的肯定。笔者在实习时,有一次请一位学生回答问题,而这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述不流利,答案不切问题重心。我打断学生的发言,并且严厉地说,“上课认真听讲,不要思想抛锚”,这名学生则无地自容,他无精打采地在课桌上趴了一节课。对于这样类似的问题,教师可以在下课期间将学生叫到自己的办公室,温和地与学生近距离进行沟通,而不是直接否定。教师只有与学生融洽相处,给予心灵的温暖,才可以正常开展育人工作。

二、提升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策略思考

针对教师在课堂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并提升教师课堂管理的能力。

(一)教师用专业的态度把握课堂管理的教学过程

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方式,与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相比,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费时过多,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容易产生盲目性。因此教师在设计小组讨论这一环节时,首先,明确要讨论的问题,将讨论的问题用简洁、概括性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其次,引导学生深入问题本身进行分析、探究,挖掘文字背后所传递的人生感悟,端正学生的合作学习态度。洛克在他的《教育漫画》中也提到“在多数情况下做事态度的影响较之所做的事情本身还要大”[2]89,教师切莫让小组讨论变成了课堂聊天。在小组合作学习期间,教师走入他们的群体中,参与他们的讨论,并加以纠正或补充。最后,请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汇报,教师在这一环节可以提问平时不怎么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主动给这些学生提供机会,锻炼他们在众多人面前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给予明确性的评价,例如一位胆小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对问题答案的表述比较清晰,但声音唯唯诺诺,教师在评价时就可指出“某某同学,你在答问题时,逻辑组织较清晰,对本段话的认识也很深刻,特别是对某一字词的理解把握很到位,但唯一稍许遗憾就是声音有点小,老师希望你下一次能主动声音洪亮的回答问题,大胆与同学分享你的观点和见解”。教师要在自主、合作、探究型的学习方式中寻找切合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用隐形的力量组织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在职培训

从总体上看,虽然近些年我国的教师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若做具体而深入地考察与分析,教师在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短板,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在大学期间,虽然师范专业的学生接受了系统地、科学地培养,但缺乏实践,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教学中实践需要进一步的磨合。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要积极主动参加校本培训,与年长的教师结对子,形成传帮带互助模式,入职的新教师要常常去听公开课,或者在自己上课时,请导师来听课,课后认真听取导师的评价,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自己储备力量,厚积薄发。

(三)课堂管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相处。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个体发展和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己任,承认每一位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教师在管理学生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与具体性,对每一位性格相异的学生有适合他们的沟通、管理方法。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转变管理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要尊重学生人格,学会宽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强烈要求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要求独立处理问题,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特点,要针对学生的积极奋进、自我完善、独立自主的特点,给予充分的信任,在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同时,又要看到学生自我发展的片面性、不稳定性以及幼稚、天真的弱点,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其次,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在上课期间,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机会,在与他们的对话、交流中,将双方的思想认知进行交换。最后,教师不仅要平等待人,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提意见,勇敢展现自己,同时教师也要耐心地指出他们的缺点。

参考文献:

[1]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约翰•洛克.教育漫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张少飞.初中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王姝鳗 单位: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