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15 15:54:11
摘 要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归纳法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温州市鹿城区4所初中的3907名初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与全国同龄初中学生进行比较。从总体评价等级上来看,温州市鹿城区初中学生高于同年龄段的全国初中生,建议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逐步提高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改善初中学生健康状况提供保障。
关键词 初中学生体质 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
以温州市鹿城区部分在校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检测并分析鹿城区四所在校初中学生的原始体质健康数据,其中温州第二十一中学1084人、温州第二实验中学1145人、温州第二十三中学955人和温州第四中学723人,共计3907人,其中男生2093人,女生1814人,年龄跨度为13~17岁。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身体形态特征
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同年龄初中男生平均身高为163.95cm,温州市鹿城区初中男生平均身高为163.36cm,温州市鹿城区初中男生平均身高比全国同年龄初中男生低了0.59cm。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
另外,在体重方面,温州市鹿城区初中男生平均体重比全国同年龄初中男生低0.64kg,女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1kg,且男、女生数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温州市鹿城区初中男生的身体发育状况一般,而女生身体发育状况良好。
(二)身体机能特征
调查显示,温州市鹿城区初中学生平均肺活量指标与全国同龄初中学生具有显著性差异(P
在台阶指数方面,温州市鹿城区初中学生平均台阶指数与全国同龄初中学生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
(三)身体素质特征
调查显示,温州市鹿城区初中学生的力量素质(立定跳远)明显高于全国同龄初中生的平均水平,两者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
(四)综合成绩评定
调查显示:鹿城区初中男生优秀率为10.16%,良好率38.35%,及格率46.72%,不及格率4.77%;女生优秀率为17%,良好率42.39%,及格率37.13%,不及格率3.48%。由此可见鹿城区初中女生优秀率和良好率高于男生,而不及格率低于男生。另外,全国同龄初中男、女学生的总体评价等级分别为,男生:优秀率为9.24%,良好率36.82%,及格率48.34%,不及格率5.60%;女生:优秀率为16.14%,良好率42.82%,及格率37.01%,不及格率4.03%。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将鹿城区初中生总体评价等级与全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温州市鹿城区初中学生体质状况好于同年龄段的全国初中生,这为温州市鹿城区的中学体育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逐步提高初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特别是改善男、女生不合格人群的体质状况和男、女生总体评价等级之间的差距应该成为今后体育工作的重点。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男学生的平均身高、体重略低于全国同龄初中男学生(P
2.反映身体机能的肺活量和台阶指数上,温州市鹿城区初中学生的指标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同龄初中学生(P
3.温州市鹿城区初中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除男生的坐位体前屈外,其它各项成绩均好于全国同龄学生(P
4.温州市鹿城区初中女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均高于男生,而不及格率却低于男生,表明温州市鹿城区初中女生体质状况好于男生。
(二)建议
一、全市生均指标分析
全市初级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由2006年的5572.41元逐年增加到2010年的9069.24 元,年均递增12.95%,其中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由2006年的5449.27元逐年增加到2010年的8969.40元,年均递增13.27%。
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由2006年的4599.24元逐年增加到2010年的7990.58元,年均递增14.81%,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由2006年的4533.49元逐年增加到7967.46元,年均递增15.14%,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增长也较迅速。
从以上数据看,青岛市初级中学仍然存在城乡差别,如2006年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比全市平均数低973.17元,到2010年则扩大到了1078.66元,这有悖于均衡发展的理念。
二、分区市生均指标分析
1.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此指标增度较快的市南区、黄岛区和四方区,年均递增速度分别为19.71%、17.74%和17.36%。2006年,最高的市北区为10410.12元 ,最低的平度市为3635.04 元。平度市比青岛市5572.41元的平均水平低1937.37元,比最高的市北区低6775.08元,市北区是平度市的2.87倍;到2010年,最高的仍为市北区,生均达到18340.58元,最低的莱西市为6207.13元,莱西市与青岛市平均水平的差距加大为2862.11元,与最高的市北区差距加大为12133.45元,市北区是莱西市的2.96倍。这表明青岛市初级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区市间存在较大差异,且呈扩大趋势。究其原因,“富”区办小规模初中教育和“穷”市办大规模初中教育是首要因素,如2010年市北区有初中在校生8125人,而莱西市为32466人,后者的学生数是前者的4倍。
2.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
此指标增长较快的胶州市和平度市,年均递增分别为29.59%和21.77%。增长较慢的黄岛区和胶南市,年均递增分别为3.31%和9.23%。2006年最高的市北区为9491.08 元,最低的胶州市为2391.02 元,两者相差7100.06元,前者是后者的3.97倍。到2010年最高的仍为市北区,生均达到了16071.72 元,最低的莱西市为5592.74 元,两者相差10478.98元,差距明显加大,前者是后者的2.88倍。但2006年青岛市平均为4720.60元,生均最低的胶州市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差2329.58元,2010年青岛市生均增长到7969.61元,比2006年增长3249.01元,生均最低的莱西市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差2376.87元,两个数据基本持平。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虽然五年间生均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的差距在拉大,但青岛全市初级中学的生均水平却呈现出越来越向平均值靠近的趋势。
三、生均支出均衡度分析
用绝对数反映的全市或各区市的平均数,只能说明在某个指标上发展到的程度,而不能说明发展的均衡性,现用差异系数对青岛五年间初级中学在经费支出上的均衡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挖掘统计数据的“潜台词”,有益于做好教育经费分配工作。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逆指标。
1.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均衡度分析
2006年至2010年青岛市初级中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均衡度(差异系数)分别为0.38、0.31、0.38、0.44和0.40,年均递增1.1个百分点,除去偶然性因素,可以分析出此项的均衡度数值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说明“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在初中方面的教育经费支出均衡度降低,落实到具体的生均数据上则说明,青岛市在此期间,各区市在初级中学的投入上标准不统一,差距在拉大。如2006年生均数值最高的市北区是最低的平度市的2.87倍,到2010年生均数值最高的市北区是最低的莱西市的2.96倍,尤其是2009年,生均数值最高的市北区是最低的莱西市的3.77倍,这也直观的说明了差距在拉大。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在初级中学的投入上采取鼓励经济富裕区加大投入,补助经济相对困难区市的政策,“保底而不封顶”,这一方面促进了县域内初级中学的较快发展,但也客观的造成了县域间支出的不均衡。
2.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均衡度分析
五年来,青岛市初级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的均衡度分别为0.43、0.37、0.40、0.41和0.37,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从直观数据来分析,2006年生均最高的市北区是最低的胶州市的3.97倍,2010年最高的市北区是最低的莱西市的2.88倍,支出差距缩小了。
综上所述,“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初级中学的教育经费投入总体水平迅速增长,但仍存在均衡发展不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县教育投入的不均衡,也就是城乡投入的不均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个人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要积极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新政策
自2011年起,山东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增加教育投入的新政策,主要是财政性教育支出增长幅度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财政预算执行中超收部分优先安排教育拨款;要从土地出让纯收益中拿出10%计提教育资金;公益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必将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大幅增长发挥巨大作用。
二是青岛市要加强宏观政策的调控力度
要通过制定全市统一的均衡投入政策来实现,进一步均衡教师的工资项目和工资标准,进一步均衡学校硬件配置标准,进一步均衡生均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等,在鼓励区市政府大力发展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区市内学校的均衡发展,既要防止出现“豪华型”学校,也要防止出现“饥饿型”学校,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对策加强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 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 健身跑 现状调查
“健康之道,跑步最妙”。健身跑作为当下最好的一种体育运动,受到中国老百姓各个年龄阶层的喜爱,它不受场地、天气、运动装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学是一项较普及的体育运动。
因此,如何让中学生通过健身跑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文章以龙岩市新罗区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中学生各个年级的健身跑的优势与不足,以便更好地改善中学生的健身跑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龙岩二中、龙岩三中、龙岩五中、龙岩六中、龙岩高级中学、曹溪中学、雁石中学和白沙中学八个中学的中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图书馆、因特网查阅、收集与中学生健身跑相关的体育期刊、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针对本文所涉及的问题,在查阅大量相关中学生健身跑的调查与分析的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了学生问卷。
针对八个中学的三个年级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其中每个学校发放问卷60份,每个年级20份;回收问卷459份,回收率95.6%;有效问卷426份,有效率92.8%。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软件和Microsoft Excle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主要运用的方法有百分比与频数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健身跑的概念与特点
健身跑又称慢跑,它是采用较长时间、慢速度、较长距离的有氧锻炼方法[1]。健身跑的技术特点简单、易掌握,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它是采用较长时间、慢速度、较长距离的有氧锻炼方法[2]。经常进行健身跑,可以提高人体的机能,有健脑和清脑的作用,可以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2.2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参加健身跑的人群的性别和年级情况
表1 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参与健身跑的人群的性别、年级统计表(n=426)
从表1可以看出,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参加健身跑的年级中,初二学生是最多的,占总人数的44.37%;其次是初一学生,占总人数的30.99%,最后是初三学生,占总人数的24.65%。通过了解,初三学生面临升高中的压力,学业比较紧张,所以参加健身跑的时间较少;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到初中,很多体育项目还不熟悉;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适应,熟悉了校园和周围的同学,会经常结伴跑步。
另外,参加健身跑的男生有188人,占总人数的44.13%,女生有238人,占总人数的55.87%,这说明女生选择健身跑的人群高于男生。
2.3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参加健身跑的目的
表2 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参加健身跑的目的统计表(n=426)
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参加健身跑的目的是多样化的。从表2看出,有312位学生选择锻炼身体为首选目的,占总比例的73.24%;消遣娱乐也是一个重要目的,有217位学生选择,占总比例的50.94%;通过健身跑达到交际交往的学生有204人,占总比例的47.89%;还有选择打发时间和其他分别占30.99%和13.38%。
这说明在中学的健身跑的氛围不是很浓,参与健身跑的意图不是在于身体锻炼,而是带着很多其他外在因素,这种情况对于健身跑的发展是极不利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普及健身跑的好处和科学性,使所有学生正确理解健身跑,同时加强对健身跑项目的开拓创新,丰富健身跑内涵,创造更有趣、更多样的健身跑形式。
2.4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参加健身跑的科学性
表3 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学生参加健身跑科学性的统计表(n=426)
如何通过健身跑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运动量过大、练习的频率过高、装备的随意都会导致健身效果打折扣。通过表3了解到:在关于健身跑科学性的众多因素中,服装和鞋子是最受中学生注意的,占到了总比例的61.98%;其次是健身的频率和时间,分别占总比例的50.08%和45.09;准别活动和饮食等因素分别占总比例的49.25%和34.27%;最没有注意的是健身计划的制订和跑步姿势,占总比例的24.64%和24.74。由此可见,大部分的中学生对于如何进行科学的健身跑还是不了解的,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和家长的指导。注意的是,健身跑教材在计划安排上要坚持“健身跑是红线,月月安排,堂堂见,长流水,不断线”[3]。
2.5影响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健身跑的因素
健身跑需要长期坚持,特别是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健身跑作为体育锻炼最为常见的一种,大部分中学生进行健身跑的随意性比较大;因此,会有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影响他们。从表4可以得知,一些主观因素阻碍了他们参加体育锻炼。选择学业繁重占限制健身跑的影响因素的比例最大,有381人,占总人数的89.43%;其次,项目过于单一是影响中学生参加健身跑的重要因素,有276人,占总人数的69.01%,在健身跑的锻炼中,认为缺少指导的有235人,占总人数的55.16%;认为缺少伙伴的比例最少,占总人数的47.88%。因此,克服这些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使大部分中学生能坚持进行健身跑,锻炼他们的身体需要老师和家长给予关注。
表5 影响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学生参加健身跑的因素(n=426)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参加健身跑的氛围正在形成,大部分的中学生还是选择通过健身跑进行体育锻炼。在调查的学生群体中,初二年级学生比例最高,其次是初一,最后是初三学生;主要是以体育锻炼和消遣娱乐为健身跑的目的;学生普遍不注意健身跑的科学性;学业繁重和项目单一是最重要的阻碍因素。
3.2建议
3.2.1中学生要意识到健身跑的重要性,克服阻碍,科学地进行锻炼。
3.2.2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符合大学生身心需求的教案,认真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遵循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的原则[4]。
3.2.3家长要积极参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3.2.4学校要多开放场地,延长开放时间,并定期组织比赛。
参考文献:
[1]郭隆珠.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8,22(2):127.
[2]朱波涛.大专院校女生冬季健身跑的相关问题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2(11):91.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如知识的区别、定量与变量的区别、思维习惯上的区别、学生自学能力的区别、学习方法的区别、模仿与创新的区别等等。那么,如何学好高中数学呢?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兴趣与方法尤为重要。
一、学好高中数学,兴趣是前提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高中数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很重要。在高中入学后的第一堂课上,数学教师的“开场白”必须做到语言流畅,首先做好自我介绍,然后简单介绍一下高中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有关知识点,让学生做到胸中有数。要让学生明确高中数学是一种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科学的思维性和美妙的神奇性。数学家拉普拉斯曾说“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高中数学教师必须与学生“约法三章”,希望学生喜欢高中数学,并明确高中数学学习的要求,教师要郑重承诺和学生并肩作战,一起在高中数学的天空中遨游,最终实现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数学成绩,为顺利进入重点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尽量做到“四敢”和“四大”, “四敢”即敢想、敢说、敢问、敢笑,“四大”即大胆、大方、大声、大度,以此来体现数学教师的教学民主和课堂宽松的氛围。这样一来,教师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能让学生感觉得到教师严谨治学、民主教学的风格,让学生暗中佩服,渐渐对高中数学消除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和神秘感,直至产生好感,这对今后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总之,在高中数学的第一堂课上教师向学生这样一交底,希望能与学生们在课堂中相识,在生活中相知,能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方法的指引者,以心换心,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对数学老师首先感兴趣,从而自然而然地会对高中数学的内容感兴趣。
二、学好高中数学,方法是关键
高中学生有了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后,还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支撑。高中数学学习的方法很重要,学生必须对高中数学学科特点有清楚的认识,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能全部照搬初中时候的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来应对高中的数学学习,学生学习高中的数学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不然的话,陷入题海,徒劳无益。说实在的,学好高中数学没有捷径可走,要多做题,题不在多,而在于精,要学会“解剖麻雀”,学会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元归一。要寻找数学学习的原动力,踏踏实实,从每一个基本细节做起。比如预习时要学会自主独立思考,怎样预习呢?预习有好几个层次,先是课本,再是精编,再是高考题典等等不一而足;上课时要认真听讲,积极踊跃地回答老师的问题,不说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真正做到耳到、眼到、手到。上课的时候要准备好课本、笔和草稿本,认认真真地做好笔记,这个很重要,一定要学会做笔记,如果老师讲得快,一定静下心来听,不要记,下课时再整理到笔记本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效率。另外,对于一些易错题或难题,学会在错题或难题的旁边作标注,要及时回顾,品味习题或试题,及时纠错反思。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每个学生要备有错题集,把平时遇到的好题记下来,错题记下来,并要多看,多思考,不能在同一个地方再次绊倒。思考问题要注意归纳,要改变初中时旧的学习观念,调整好自己的思想,找到自己学习的原动力。要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及时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培养自己的思考与老师同步的习惯。绝对不允许有抄作业的情况发生,养成对所学的知识每天都要进行系统的总结、每周都要总结性的复习、每单元都要归纳性的总结的习惯。因为初中时数学的每个章节要点都是由教师来总结的,往往总结得很细致,很深刻,很系统,而高中的数学学习则是由学生自己去总结的,老师是不做的,反而是学到哪,考到哪,没有复习的时间,也没有明确指出做总结的时间的。当有疑难问题时应及时向同学或老师探讨。因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不仅要学会“知识”,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还要学会主动“索取知识”,不断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例如,在做题时,要有一种好的习惯,做完都要想一想,对这个题目作一个评价,是不是好题?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与它类似的题目自己会不会了?这些思考能够使得自己的学习“事半功倍”,学生平时必须养成这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要有勤奋的数学学习态度,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仅要能够“学会”高中数学知识,而且要“会学”高中数学知识,只有这样,高中的数学学习才能真正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高中数学的学习与初中数学的学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要我们的学生充满数学学习的兴趣,注重数学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学好高中数学是没有问题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数学能力;探索策略
本人一直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乡镇中学担任数学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该地区的绝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差、起点低。对数学这门课非常不感兴趣。上数学课,不喜欢动手、动脑、动笔的习惯。作业是应付式的,不管其他同学做对还是错,拿过来连看都不看就"抄"。布置的课后练习,学生都是懒于去思考完成。甚至有时候布置的课后练习题,过了几天来检察,还是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不动于衷。
属于不同民族的初中学生,其数学成绩有一定的差别,但经过笔者教学实践发现,其数学能力方面的差异并不是十分明显,也就是说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同一个数学教学文化背景下,在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水平是基本相当的;而在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同一个民族初中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一、民族地区学生数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民族地区学生数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学生存在的因素
1、学习目的不明确
通过小学考入初中的学生,其入学分数普遍较高。因此,他们认为自己基础较好,学起来应该没什么困难,而初一数学前部分是以数字或字母为主的代数知识,这与小学知识相似,觉得还容易学,也很投入,但到最后接触了几何知识,数学变得复杂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课后又不及时复习不主动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产生了厌学心理,考试成绩较差。
2、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学习数学要肯下功夫,但有些学生怕吃苦,课堂上听得多少算多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学习心态,致使他们数学问题越积越多,最后数学知识完全脱节,想听也听不懂,成绩自然就上不去。
3、学习方法不科学
数学不象其它学科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得到一定的分数,数学靠的是理解,而有些学生,平时课堂上也较认真听课,对数学知识掌握的也不少,但考试成绩不理想,也不知道毛病在哪儿?经调查,这些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在于学习方法不恰当,从答题上看,表现出缺少灵活思考或缺少知识转化的能力。这就严重影响了数学成绩的提高,从而也为自己的付出没有一定的收获而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
4、自身水平没有发挥极致
数学的学习需要有耐心,而对于数学测试更要显示出一个人的稳重、踏实与沉着。而有些学生平时做事丢三落四,马虎习惯了,在做题时,审题不到位,或是把条件看错了,或是由于紧张而慌了阵脚,这就影响了自己水平的发挥。因而导致数学成极绩偏低。
(二)教师存在的因素.
1、没有提高学生对水平测试的认识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考试成绩似乎变得与时代格格不入,虽然学校常强调以质量求生存,但这质量似乎只与少数尖子生的考试成绩有关,特别是国家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些教师更是片面地认为"普九"就是死拉硬拖让学生上完初中,对学生的升学竞争力就相应地淡薄,除了少数的尖子生外,其他同学在学校只不过是混而已,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可想而知了。
2、教学方法滞后
现在实行五天工作制,对于学校的教学,特别是授课时间总感觉不够,这样,在看不见的八小时工作以外,有些老师甚至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可学生成绩并不理想,而且还为"这个问题我都讲过多次了,学生还是不懂"而受了很大的委屈,认为责任应该在学生。其实,多而不精反而使学生拖上了繁重的累赘,顾此失彼,反而印象不深。自然,基础好的同学靠的是基本功,基础差的却只能靠死记硬背,当然也就不稳了,两极分化就悄然产生了。
3、教育观念的差别
学生是人,教师也是人,人就有人的需求,所以教书育人的根本出发点之一就是为了生存,简单的说为了养家糊口。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教师待遇迟迟没有提高的现状下,教师就更加关注自己打工能够得到多少钱;因此,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激情,没有重心。
(三)社会因素
1、唯"分数论"
广大家长寄厚望于通过升学之道使自己的子女成才,特别是他们对学校的衡量只看"升学率",只要他的孩子成绩好,就认同你是一位好老师,这是一个好学校,社会就给你一个好声誉,因此,来自家庭、社会外部的强大压力,迫使学校不得不集中力量抓质量、抓升学率,以考试成绩评优劣,这也无形地迫使老师们在教学中应用''应试教育"的模式,这就阻碍了大部分学生的主动发展,自然就出现优生与差生,自然成绩就上不去。
2、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目前,许多人观念没有改变,特别是就业观念没有改变,认为当干部才是就业,少数家长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少数家长认为送子女读完初中不当"睁眼瞎"也就可以了,观念上还出现不读书照样赚大钱的小商人意识,从而就丧失了送子女读书的积极性,这样,就使部分学生求学思想不稳定,因而放松了自己的学习,成绩自然就上不去。
二、提高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性传播疾病;物质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学生;贫困区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0-0895-03
性病与问题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近年来艾滋病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女性艾滋病感染者比例有明显升高,而健康教育仍是目前预防艾滋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1-3]。贫困地区女中学生父母多外出务工,且成长环境传媒不发达,教育资源不充足。为了解该群体对性病和知识的了解情况,笔者于2006年9月对安徽省某贫困县女中学生开展了基线调查,并实施为期1个月的健康教育,现对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安徽省某贫困县6所中学的女生1 492名,年龄在15~19岁,平均(15.22±1.19)岁。其中初中生906名(60.72%),高中生586名(39.28%)。
1.2 方法 采用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个人的基本信息、对性病和知识的了解情况。干预方法主要为健康教育,以专题讲座(6次)、多媒体展示及发放包括性传播疾病和知识的宣传册、宣传画(共发放相关宣传材料近3 000份,对象不仅是接受调查的学生,还对学校教师和其他感兴趣人员发放)等形式进行教育,干预时间为1个月。健康教育后用同样的问卷进行复查。调查前对参与现场调查的人员统一进行培训。
1.3 统计分析 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数据双次平行录入检错,建立数据库,用SAS 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以(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分类变量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特征 在1 492名调查对象中,家住农村的女中学生1 340名(89.81%),家庭经济状况处于当地一般水平的1 161名(77.82%),差的有218名(14.61%)。调查对象父亲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水平,共758名(50.80%),其次为小学文化水平427名(28.62%),有73名(4.89%)的父亲为文盲,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有47名(3.15%);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水平的867名(58.11%),其次为初中学历占19.97%,母亲为文盲的人数明显高于父亲,有253名(16.96%)。有593名(39.75%)学生的父亲和261名(17.49%)学生的母亲在外打工。1 492名学生中,共有1 090名女童完成了健康教育后的问卷调查,其中初中生588名(53.94%),高中生502名(46.06%)。
2.2 干预前后初中和高中女生对性病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干预前分别有25.06%,26.49%,18.32%和14.57%的初中女生和20.48%,21.33%,26.79%和11.77%的高中女生分别认为梅毒、淋病、尖锐湿疣和艾滋病不是性病,干预后比例均明显下降。19.32%的初中女生和33.45%的高中女生在干预前认为因性病治疗不彻底或延误治疗一定会损害其他器官,干预后比例均明显升高。75.71%的初中女生和87.03%的高中女生干预前认为服用药物不可以预防性病,干预后分别为91.84%和96.22%。干预前62.58%的初中女生和90.96%的高中女生知道是性病主要传播途径,23.29%的初中女生和6.14%的高中女生认为经呼吸道可传播性病;干预后答题正确率均提高。干预前后高中女生答题正确率普遍较高,说明女生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宣传教育的效果。见表1。
2.3 干预前后初中女生和高中女生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干预前分别有13.58%,14.35%的初中女生和1.37%,7.68%的高中女生认为农药、氰化物是,干预后答题正确率提高为93.03%和97.61%。干预前分别有94.81%的初中女生和99.32%的高中女生认为吸毒是违法行为,32.23%和24.40%认为因本身带有艾滋病病毒导致传染,18.10%和5.46%认为吸毒者间的相互接触可以传播艾滋病病毒,63.02%和74.74%知道无毒社区的创建标准;干预后各项答题正确率均提高,分别有79.42%的初中女生和87.05%的高中女生认为共用注射针具能传播艾滋病病毒。见表2。
3 讨论
我国性病感染人数尤其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逐年快速上升。据卫生部报道,截至2007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全人群感染率为0.05%,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人。目前艾滋病疫情仍处于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全球流行趋势显示,它正在向贫穷社区转移[4]。因艾滋病可能由特定的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的转移,而广大农村地区人群在性病/艾滋病和等知识上的匮乏,农村的艾滋病和问题显得日益严重[3]。目前国际上控制艾滋病和流行的六大成功经验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和干预[5]。
调查结果显示,进行健康教育之前,高中女生对性病与知识知晓情况较好,但总体对性病与知识了解不深入、不全面,仅对简单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较专业的问题,答题正确率较低,如对于吸毒传播艾滋病的途径和“无毒社区”创建标准等仍有部分女生不知道。可能因为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贫乏,她们未受到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平时又忙于学业,疏忽了对健康知识的获取。健康教育之后,女生的答题正确率普遍有较大提高,尤其是初中女生;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总体答题正确率有提高却仍不理想,提示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但要长抓不懈,持续开展,尤其要加强初中女生的健康教育工作。贫困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好,居民中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存在,女生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相对较少,因而在中学阶段向她们提供预防性病相关知识十分必要。据司晓明等[6]报道,20岁以下年轻人苯丙胺类药物滥用原因中,好奇心占74.22%,被人诱骗占19.61%,寻求刺激占2.94%。提示年轻人在服用时对其危害性知之甚少,充满好奇而且容易被人诱骗,若再伴有不安全的发生将为性病艾滋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另有报道显示,某农村艾滋病流行区高三学生对某些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知识的总体知晓率女生明显低于男生[7]。所以,加强女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显得更具急迫性。
4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06年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2):99-100.
[2] 绳宇.关注女性人群的艾滋病防治.中国护理管理,2005,5(6):17-19.
[3] 马杰民,刘娜,陈爱平,等.中国人群2002 年对感染性疾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调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6):389-393.
[4] 王立秋. 全球艾滋病流行进展.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1):3-6.
[5] 曾毅. 宣传教育与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1):1-4.
[6] 司晓明,刘军,张晓辉. 大连市某戒毒所青少年滥用苯丙胺类药物情况的调查分析.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4,10(3):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