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与高中数学的区别范例6篇

初中与高中数学的区别

初中与高中数学的区别范文1

摘 要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归纳法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温州市鹿城区4所初中的3907名初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与全国同龄初中学生进行比较。从总体评价等级上来看,温州市鹿城区初中学生高于同年龄段的全国初中生,建议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逐步提高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改善初中学生健康状况提供保障。

关键词 初中学生体质 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

以温州市鹿城区部分在校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检测并分析鹿城区四所在校初中学生的原始体质健康数据,其中温州第二十一中学1084人、温州第二实验中学1145人、温州第二十三中学955人和温州第四中学723人,共计3907人,其中男生2093人,女生1814人,年龄跨度为13~17岁。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身体形态特征

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同年龄初中男生平均身高为163.95cm,温州市鹿城区初中男生平均身高为163.36cm,温州市鹿城区初中男生平均身高比全国同年龄初中男生低了0.59cm。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

另外,在体重方面,温州市鹿城区初中男生平均体重比全国同年龄初中男生低0.64kg,女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1kg,且男、女生数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温州市鹿城区初中男生的身体发育状况一般,而女生身体发育状况良好。

(二)身体机能特征

调查显示,温州市鹿城区初中学生平均肺活量指标与全国同龄初中学生具有显著性差异(P

在台阶指数方面,温州市鹿城区初中学生平均台阶指数与全国同龄初中学生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

(三)身体素质特征

调查显示,温州市鹿城区初中学生的力量素质(立定跳远)明显高于全国同龄初中生的平均水平,两者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

(四)综合成绩评定

调查显示:鹿城区初中男生优秀率为10.16%,良好率38.35%,及格率46.72%,不及格率4.77%;女生优秀率为17%,良好率42.39%,及格率37.13%,不及格率3.48%。由此可见鹿城区初中女生优秀率和良好率高于男生,而不及格率低于男生。另外,全国同龄初中男、女学生的总体评价等级分别为,男生:优秀率为9.24%,良好率36.82%,及格率48.34%,不及格率5.60%;女生:优秀率为16.14%,良好率42.82%,及格率37.01%,不及格率4.03%。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将鹿城区初中生总体评价等级与全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温州市鹿城区初中学生体质状况好于同年龄段的全国初中生,这为温州市鹿城区的中学体育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逐步提高初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特别是改善男、女生不合格人群的体质状况和男、女生总体评价等级之间的差距应该成为今后体育工作的重点。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男学生的平均身高、体重略低于全国同龄初中男学生(P

2.反映身体机能的肺活量和台阶指数上,温州市鹿城区初中学生的指标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同龄初中学生(P

3.温州市鹿城区初中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除男生的坐位体前屈外,其它各项成绩均好于全国同龄学生(P

4.温州市鹿城区初中女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均高于男生,而不及格率却低于男生,表明温州市鹿城区初中女生体质状况好于男生。

(二)建议

初中与高中数学的区别范文2

一、全市生均指标分析

全市初级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由2006年的5572.41元逐年增加到2010年的9069.24 元,年均递增12.95%,其中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由2006年的5449.27元逐年增加到2010年的8969.40元,年均递增13.27%。

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由2006年的4599.24元逐年增加到2010年的7990.58元,年均递增14.81%,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由2006年的4533.49元逐年增加到7967.46元,年均递增15.14%,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增长也较迅速。

从以上数据看,青岛市初级中学仍然存在城乡差别,如2006年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比全市平均数低973.17元,到2010年则扩大到了1078.66元,这有悖于均衡发展的理念。

二、分区市生均指标分析

1.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此指标增度较快的市南区、黄岛区和四方区,年均递增速度分别为19.71%、17.74%和17.36%。2006年,最高的市北区为10410.12元 ,最低的平度市为3635.04 元。平度市比青岛市5572.41元的平均水平低1937.37元,比最高的市北区低6775.08元,市北区是平度市的2.87倍;到2010年,最高的仍为市北区,生均达到18340.58元,最低的莱西市为6207.13元,莱西市与青岛市平均水平的差距加大为2862.11元,与最高的市北区差距加大为12133.45元,市北区是莱西市的2.96倍。这表明青岛市初级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区市间存在较大差异,且呈扩大趋势。究其原因,“富”区办小规模初中教育和“穷”市办大规模初中教育是首要因素,如2010年市北区有初中在校生8125人,而莱西市为32466人,后者的学生数是前者的4倍。

2.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

此指标增长较快的胶州市和平度市,年均递增分别为29.59%和21.77%。增长较慢的黄岛区和胶南市,年均递增分别为3.31%和9.23%。2006年最高的市北区为9491.08 元,最低的胶州市为2391.02 元,两者相差7100.06元,前者是后者的3.97倍。到2010年最高的仍为市北区,生均达到了16071.72 元,最低的莱西市为5592.74 元,两者相差10478.98元,差距明显加大,前者是后者的2.88倍。但2006年青岛市平均为4720.60元,生均最低的胶州市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差2329.58元,2010年青岛市生均增长到7969.61元,比2006年增长3249.01元,生均最低的莱西市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差2376.87元,两个数据基本持平。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虽然五年间生均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的差距在拉大,但青岛全市初级中学的生均水平却呈现出越来越向平均值靠近的趋势。

三、生均支出均衡度分析

用绝对数反映的全市或各区市的平均数,只能说明在某个指标上发展到的程度,而不能说明发展的均衡性,现用差异系数对青岛五年间初级中学在经费支出上的均衡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挖掘统计数据的“潜台词”,有益于做好教育经费分配工作。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逆指标。

1.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均衡度分析

2006年至2010年青岛市初级中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均衡度(差异系数)分别为0.38、0.31、0.38、0.44和0.40,年均递增1.1个百分点,除去偶然性因素,可以分析出此项的均衡度数值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说明“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在初中方面的教育经费支出均衡度降低,落实到具体的生均数据上则说明,青岛市在此期间,各区市在初级中学的投入上标准不统一,差距在拉大。如2006年生均数值最高的市北区是最低的平度市的2.87倍,到2010年生均数值最高的市北区是最低的莱西市的2.96倍,尤其是2009年,生均数值最高的市北区是最低的莱西市的3.77倍,这也直观的说明了差距在拉大。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在初级中学的投入上采取鼓励经济富裕区加大投入,补助经济相对困难区市的政策,“保底而不封顶”,这一方面促进了县域内初级中学的较快发展,但也客观的造成了县域间支出的不均衡。

2.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均衡度分析

五年来,青岛市初级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的均衡度分别为0.43、0.37、0.40、0.41和0.37,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从直观数据来分析,2006年生均最高的市北区是最低的胶州市的3.97倍,2010年最高的市北区是最低的莱西市的2.88倍,支出差距缩小了。

综上所述,“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初级中学的教育经费投入总体水平迅速增长,但仍存在均衡发展不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县教育投入的不均衡,也就是城乡投入的不均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个人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要积极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新政策

自2011年起,山东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增加教育投入的新政策,主要是财政性教育支出增长幅度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财政预算执行中超收部分优先安排教育拨款;要从土地出让纯收益中拿出10%计提教育资金;公益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必将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大幅增长发挥巨大作用。

二是青岛市要加强宏观政策的调控力度

要通过制定全市统一的均衡投入政策来实现,进一步均衡教师的工资项目和工资标准,进一步均衡学校硬件配置标准,进一步均衡生均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等,在鼓励区市政府大力发展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区市内学校的均衡发展,既要防止出现“豪华型”学校,也要防止出现“饥饿型”学校,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对策加强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初中与高中数学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 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 健身跑 现状调查

“健康之道,跑步最妙”。健身跑作为当下最好的一种体育运动,受到中国老百姓各个年龄阶层的喜爱,它不受场地、天气、运动装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学是一项较普及的体育运动。

因此,如何让中学生通过健身跑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文章以龙岩市新罗区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中学生各个年级的健身跑的优势与不足,以便更好地改善中学生的健身跑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龙岩二中、龙岩三中、龙岩五中、龙岩六中、龙岩高级中学、曹溪中学、雁石中学和白沙中学八个中学的中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图书馆、因特网查阅、收集与中学生健身跑相关的体育期刊、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针对本文所涉及的问题,在查阅大量相关中学生健身跑的调查与分析的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了学生问卷。

针对八个中学的三个年级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其中每个学校发放问卷60份,每个年级20份;回收问卷459份,回收率95.6%;有效问卷426份,有效率92.8%。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软件和Microsoft Excle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主要运用的方法有百分比与频数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健身跑的概念与特点

健身跑又称慢跑,它是采用较长时间、慢速度、较长距离的有氧锻炼方法[1]。健身跑的技术特点简单、易掌握,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它是采用较长时间、慢速度、较长距离的有氧锻炼方法[2]。经常进行健身跑,可以提高人体的机能,有健脑和清脑的作用,可以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2.2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参加健身跑的人群的性别和年级情况

表1 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参与健身跑的人群的性别、年级统计表(n=426)

从表1可以看出,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参加健身跑的年级中,初二学生是最多的,占总人数的44.37%;其次是初一学生,占总人数的30.99%,最后是初三学生,占总人数的24.65%。通过了解,初三学生面临升高中的压力,学业比较紧张,所以参加健身跑的时间较少;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到初中,很多体育项目还不熟悉;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适应,熟悉了校园和周围的同学,会经常结伴跑步。

另外,参加健身跑的男生有188人,占总人数的44.13%,女生有238人,占总人数的55.87%,这说明女生选择健身跑的人群高于男生。

2.3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参加健身跑的目的

表2 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参加健身跑的目的统计表(n=426)

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参加健身跑的目的是多样化的。从表2看出,有312位学生选择锻炼身体为首选目的,占总比例的73.24%;消遣娱乐也是一个重要目的,有217位学生选择,占总比例的50.94%;通过健身跑达到交际交往的学生有204人,占总比例的47.89%;还有选择打发时间和其他分别占30.99%和13.38%。

这说明在中学的健身跑的氛围不是很浓,参与健身跑的意图不是在于身体锻炼,而是带着很多其他外在因素,这种情况对于健身跑的发展是极不利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普及健身跑的好处和科学性,使所有学生正确理解健身跑,同时加强对健身跑项目的开拓创新,丰富健身跑内涵,创造更有趣、更多样的健身跑形式。

2.4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参加健身跑的科学性

表3 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学生参加健身跑科学性的统计表(n=426)

如何通过健身跑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运动量过大、练习的频率过高、装备的随意都会导致健身效果打折扣。通过表3了解到:在关于健身跑科学性的众多因素中,服装和鞋子是最受中学生注意的,占到了总比例的61.98%;其次是健身的频率和时间,分别占总比例的50.08%和45.09;准别活动和饮食等因素分别占总比例的49.25%和34.27%;最没有注意的是健身计划的制订和跑步姿势,占总比例的24.64%和24.74。由此可见,大部分的中学生对于如何进行科学的健身跑还是不了解的,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和家长的指导。注意的是,健身跑教材在计划安排上要坚持“健身跑是红线,月月安排,堂堂见,长流水,不断线”[3]。

2.5影响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健身跑的因素

健身跑需要长期坚持,特别是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健身跑作为体育锻炼最为常见的一种,大部分中学生进行健身跑的随意性比较大;因此,会有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影响他们。从表4可以得知,一些主观因素阻碍了他们参加体育锻炼。选择学业繁重占限制健身跑的影响因素的比例最大,有381人,占总人数的89.43%;其次,项目过于单一是影响中学生参加健身跑的重要因素,有276人,占总人数的69.01%,在健身跑的锻炼中,认为缺少指导的有235人,占总人数的55.16%;认为缺少伙伴的比例最少,占总人数的47.88%。因此,克服这些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使大部分中学生能坚持进行健身跑,锻炼他们的身体需要老师和家长给予关注。

表5 影响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学生参加健身跑的因素(n=426)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龙岩市新罗区中学生参加健身跑的氛围正在形成,大部分的中学生还是选择通过健身跑进行体育锻炼。在调查的学生群体中,初二年级学生比例最高,其次是初一,最后是初三学生;主要是以体育锻炼和消遣娱乐为健身跑的目的;学生普遍不注意健身跑的科学性;学业繁重和项目单一是最重要的阻碍因素。

3.2建议

3.2.1中学生要意识到健身跑的重要性,克服阻碍,科学地进行锻炼。

3.2.2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符合大学生身心需求的教案,认真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遵循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的原则[4]。

3.2.3家长要积极参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3.2.4学校要多开放场地,延长开放时间,并定期组织比赛。

参考文献:

[1]郭隆珠.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8,22(2):127.

[2]朱波涛.大专院校女生冬季健身跑的相关问题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2(11):91.

初中与高中数学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 女性;受教育水平;发展现状;性别比

受教育水平是衡量教育地位的指标之一,而教育地位是现代社会妇女地位的核心内容。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妇女地位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妇女的经济、政治、社会参与能力和妇女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一直以来,广西高度重视妇女受教育权,妇女受教育水平大幅度提升,与男性人口受教育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明显缩小。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和纠正。

一、女性受教育水平现状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广西6岁以上常住人口有4183.78万人,其中女性人口2019.63万人,占48.27%。女性人口中,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的人口为122.88万人,占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6.1%。与2000年和1990年相比,2010年大学专科及以上女性人口分别是2000年和1990年的3.3倍、14.3倍。2010年高中学历女性人口为218.6万人,初中为798.99万人,小学为761.24万人,占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比重分别为37.7%,39.6%,10.8%。与2000年和1990年相比,2010年高中、初中、小学的女性人口分别是2000年的80.7%、1.32倍、1.26倍,是1990年的84.4%、2.64倍、2.15倍。

每10万女性人口中具有初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增加。2010年,广西每10万女性人口中,具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及专科、研究生受教育程度人口分别为 37692人、39561人、10824人、2060人、130人,与2000年相比,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减少10553人,下降21.8%,初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大学本科及专科、研究生受教育程度女性人口,两者分别增长2.15、6.68倍。

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2010年,广西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09年,比2000年的7.05年提高1.04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初中文化水平。与男性比较来看,广西6岁及以上男性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76年,比2000年的8.01年提高0.75年,女性受教育年限提高幅度高于男性。此外,男女受教育年限的差距为0.67年,差距较2000年的0.96有缩小。

1、受教育水平的性别差异

广西受教育的性别状况明显改善。近20年来任何教育程度的性别比都出现明显的下降,说明男女平等享受相同教育机会的状况大为改善。并且学历越高,性别比下降的幅度越大。大学本科的性别比(女性=100)由1990年的328.12下降至2000年的237.93,2010年更降至129.72。大学专科性别比同样出现明显的降幅,1990年这一数字为268.26,2000年为171.01,到了2010年降到120.38。初中、高中男女差异现象也出现明显的缩小,近20年来,初中性别比由167.53减少至123.29,高中性别比由182.97降至132.33,从近10年来看,降幅分别为16.35个百分点和15.44个百分点。

2、女性受教育水平的城乡差异

(1)城乡女性受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分城乡看,城市女性人口中的初中和高中学历人口比重较大,分别占城市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的35.3%、24.8%;乡村女性人口中的小学和初中学历人口比重较大,分别占乡村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的46.6%、40.2%。从性别差异看,大学本科及以下的各受教育程度的男性人口均多于女性。在城市和镇,受教育程度越高,性别比越高;在乡村,高中的性别比最高,随后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性别比下降。而研究生的男性人口在城市和镇均多于女性,在乡村则少于女性。

(2)城市女性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镇和乡村。2010年广西城市、镇、乡村的女性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0.3年、8.75年、7.13年,城市分别比镇和乡村多1.55、3.17年,城市女性人口已经达到高中文化程度,镇和乡村女性人口达到初中文化程度。

3、女性受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异

分地区看,高学历女性人口地区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高,教育基础好的地区女性人口文化程度较高。14个市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女性人口较多的有南宁市(36.64万人)、柳州市(14.26万人)、桂林市(18.19万人),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女性人口占6岁及以上女性人口的比重较高的分别是南宁市(12.3%)、柳州市(8.55%)、桂林市(8.58%)。14个地级市中,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广西女性平均水平(8.09年)的有南宁市(9.07年)、柳州市(8.5年)、桂林市(8.48年)、北海市(8.65年)、玉林市(8.15年),其中只有南宁市的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高中水平,其他九个市均低于全广西女性平均水平。

4、女性受教育水平的年龄差异

分年龄段看,除了初中以外,各受教育程度的比重最高的均在相应受教育年龄段内,6-9岁的小学女性人口比重为94.91%,15-19岁的高中女性人口比重为36.36%,20-24岁的大学专科和本科女性比重为11.32%和7.45%,25-29岁的研究生女性人口比重为0.51%。对于15-49岁各年龄段女性人口,初中的比重都高于其他教育程度,主要因为大部分女性人口在接受完初中教育后,不再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对于50岁及以上各年龄段女性人口,小学的比重高于其他教育程度,大部分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为小学。

5、女性文盲人口状况

文盲率的高低,是反映人口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基础指标。广西人口文盲率已由上世纪末处于较低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2010年,广西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24.90万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3.5%。与2000年相比,文盲人口减少50.76万人,减少28.9%,文盲率下降1.8个百分点。从分性别文盲人口看,女性文盲人口仍远多于男性文盲人口。2010年广西男性文盲人口为25.95万人,占文盲人口的20.8%,文盲率为1.4%;女性文盲人口为98.82万人,占文盲人口的79.2%,文盲率为5.6%。与2000年相比,男性文盲率下降0.7个百分点,女性下降3.2个百分点。

分城乡看,广西城镇文盲人口为27.10万人,文盲率为1.8%,其中男性文盲率为0.7%,女性为3.0%;乡村文盲人口有97.67万人,文盲率为4.7%,其中男性文盲率为1.9%,女性为7.6%。与2010年相比,城镇和乡村文盲人口分别减少8.49万、42.28万,文盲率分别下降1.8、1.4个百分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女性人口十年来文盲率下降速度最快,城镇和乡村女性文盲率分别下降3.2和2.4个百分点。

二、广西的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广西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广西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一直以来,广西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要求。广西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教育事业迈上了建设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

1、学前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幼儿园数量和在园幼儿数量逐年稳步增长

2010年,全区有幼儿园5349所,比2000年的3846所增加了1503所;在园幼儿数为118.5万人,比2000年的72.8万人增加45.7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4%,比2005年的44%提高了10个百分点。

2、义务教育实现“两基”目标后进一步巩固提高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消除城乡教育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广西采取多种措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努力保证适龄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2007年,广西所有县(市、区)都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标志着广西全面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成为第一个通过国家“两基”验收的少数民族自治区。2010年,广西共有普通小学13942所,在校学生430.0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4%,比2000年提高0.7个百分点;2010年共有普通初中1974所,在校学生200.39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6.7%,比2000年提高15个百分点。

3、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

示范性普通高中快速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明显增加。2010年全区有普通高中463所,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411所,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167.2万人,是2000年的2.9倍。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从2000年的36.9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75.4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45%提高到2010年的69%,提高了24个百分点。

“十一五”以来,广西的中等职业教育走上快速发展轨道,无论是学校数量、招生规模都有了大发展,教育结构也更趋合理。2010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从2000年的15.87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80.95万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结构也进一步优化,2000-2010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重也连续提高,从2000年的23%提高到2010年的48.5%。

4、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从2000年到2010年,广西普通高等学校由30所发展到 70所,在校生人数从11.79万人增加到56.75万人。培养研究生单位在校生从0.21万人发展到2.0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

5、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显著

2010年,广西普通高等学校有专任教师3.17万人,是2000年的3.4倍;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2.05万人,是2000年的2.3倍;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6.1万人,普通小学专任教师22.02万人,幼儿园专任教师3.11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长27%、10.7%和 35.6%。

三、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的对策建议

1、在教育法规中增加落实性别平等原则

在教育法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修订、执行和评估中增加性别视角落实性别平等原则。《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这些法律规定,为消除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差距和家庭经济状况差别而导致的男女受教育不平等现象,为女性获取和男性平等发展的机会提供法律保障。下一步,应不断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在制度上保障妇女平等受教育权。

2、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加大对农村女性受教育权的保护力度,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杜绝教育乱收费现象,合理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消除因经济原因引起的地区和性别教育差异。加大对落后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实现教育水平均等化,为农村女性接受教育提供合适的物质条件和外部环境。

3、提高妇女终身受教育水平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妇女提供多样化的终身教育机会和资源。鼓励妇女接受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妇女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满足妇女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坚持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为妇女接受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妇女和残疾妇女接受职业教育。为失学大龄女童提供补偿教育,增加职业培训机会。组织失业妇女接受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失业妇女创业和再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

[2]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1-4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中下)[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广西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初中与高中数学的区别范文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对此,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上,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育公平”的内涵,并以此作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各项行动和措施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本文以A市为对象,对该市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调查,对目前该区域的基础教育非均衡现状进行归因,探索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策略。

一、A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调查

A市基础教育发展状况的主要数据来源于《A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2008/200年初统计)》,根据A市各区县的地理位置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将A市分为城区、郊区与县三个层次,通过对事业发展指标、办学条件、教师水平、基础教育经费等四个方面的要素描述该市三个层次区域的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并对区域间的对比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一)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指标差距分析

涉及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几个重要指标主要有: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在校生年流动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等。笔者从城区、郊区、县及分区县两个维度进行该市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差距分析。

1.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城区、郊区、县指标差距分析

(1)A市城区、郊区、县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初中年流动率、升学率和高中年流动率差距比较。整个A市的儿童都有学额保证,但就入学率来说,城区入学率最高,都超过了100%(注:入学率指新生数和适龄儿童数之比),最高的达到102.59%。在小学升学率方面,城区、郊区和县有很大不同,三者之间出现5%左右的差距。在初中部分存在较大差异的是城区与郊区、县的升学率差异。城区的初中升学率较之郊区与县高出10%左右,反映出郊区(县)与城区的初中生在本区域内升学比例的差异。年流动率方面,郊区的初中与高中流动率最大。(2)A市城区、郊区、县学校与教师负担差距比较。小学学校数最多,城区、郊区、县的教师负担相差不多,其中城市负担比县镇及农村较重。初中学校数较之小学数骤减,县教师的负担明显高于城区与郊区。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高中阶段。

2.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区县指标差距分析

A市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区域指标差距突出体现在该市若干个区县的比较差距上。(1)A市区县基础教育阶段招生水平差距比较。该市小学升学率最高的区县为123.69%,最低的区县为61.72%,差距高达60%左右(注:升学率指区域内初、高中招生数和区域内小学、初中毕业生人数之比)。初中升学率最高的区县是114.8%,最低的区县是96.03%,差距达19%。说明各区县基础教育各阶段吸纳本区域内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A市区县学校与教师责任差距比较小学城市教师负担最重的明显集中在一个区,该区小学校数最少。而且从初中的综合数据来看,问题同样集中在该区,该区域是A市拥有初中学校数较少的区域,教师负担仍然很重。

(二)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分析

目前A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办学条件的不均衡现象还比较突出。笔者选择了生均占地面积与生均建筑面积、生均拥有图书、生均固定资产值、计算机人机比等与教育教学质量关联度较大的办学条件项目,对A市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进行差距分析。

1.A市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城区、郊区、县差距

A市全市中学生均占地面积为32.09平方米,其中城区占地面积最少,为18.09平方米,郊区占地面积最大为39.94平方米。城区生均拥有图书量最高为33.0本,县最少为27.9,这与城区的相关投入成正比。生均占有固定资产值郊区最高为2.53元,县最少为1.31元。计算机人机比县比郊区、城区高。虽然中学段郊区学生数最多,但是郊区的生均占有面积与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固定资产值均为最高,生均拥有图书量和计算机人机比也较高。小学县生均占地面积高于郊区与城区,生均拥有图书量、计算机等,县高于郊区与城区。生均固定资产值,郊区最高。

2.A市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各个区县差距

A市中学生均占地面积最高为44.21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最低为13.58平方米。相差30多平方米。生均拥有图书量最高为37.3本,最低21.0本。生均固定资产值最高为3.67元,最低为1.10元。人机比最低为3.0,M区最高为9.5。A市小学占地面积最高为32.73平方米,最低为9.02平方米。生均拥有图书量最高为30.8本,最低为18.3本。生均固定资产值最高为1.43元,最低为0.55元。人机比最高为10.4,最低为4.9。

(三)A市基础教育学校教师水平的差距分析

1.A市基础教育学校教师水平城区、郊区、县差距

从专任教师学历情况的数据表来看,小学和幼儿园的专任教师,都呈现出城区、郊区、县学历水平越来越低的趋势。初中和高中教师的学历水平总比例高于城区。从专任教师职称情况的数据表来看,普通高中、普通初中和幼儿园的专任教师职称,呈现出城区、郊区、县学历水平越来越低的趋势。其中幼儿园的师资水平呈翻倍下降。小学的小高以上郊区的比例最高,小一以上县最高,城区最少。

2.A市基础教育学校教师水平各个区县差距

全市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达本科以上的大都在90%以上,其中最高达99.53%,最低为77.31%。普通初中教师学历达到专科及以上的均在95%以上,最高为100.00%,最低为95.77%。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水平区县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普通高中与普通初中的职称情况,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水平区县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最好的高中中高达49.3%,中一以上为86.3%,初中中高为24.1%,中一以上为74.8%。而最低的集中在一个区,分别为高中22.3%,初中9.1%。与最高的区相差20%-30%之多。在小学部分,呈现出小高以上与小一以上的严重差距,小学小高以上职称教师最高只有74.1%,而小一以上最高为97.0%;小学小高以上职称教师最低只有51.7%,而小一以上最低为88.2%,差距巨大,小学教师职称亟待提高。而幼儿园专任教师的职称情况差距也较大,小高以上最高达42.2%,而最低仅为8.21%,小一以上最高为78.3%,最低为20.1%,差距更达50%以上。#p#分页标题#e#

(四)基础教育经费的差距分析

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情况,集中体现了政府配置基础教育资源的状况;而经费投入的区县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可能出现失衡。2008年度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最高为43574万元,而最低为15515万元,相差近三倍之多。2008年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最高达1.1256万元,最低为0.588万元,相差近两倍。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最高同样为1.7197万元,最低为0.55万元,相差逾三倍。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最高为906.38元,最低三个区为300元,相差逾三倍。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最高为1223元,最低为456元,相差近三倍。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最高为37.21%,最低为14.52%。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教育经费总支出最高为75.87%,最低为51.89%。

二、A市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归因分析

(一)A市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政策归因分析

1.发达区域取向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我国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发达地区以及城市居民的利益。教育政策的制定无视或忽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区别,是导致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在A市,反映在办学条件上,由于城区本身占地面积有限,因而县的生均占地面积可能是城区的2-4倍,但是从生均建筑面积和生均固定资产值来看,却又相差无几,甚至出现颠倒的情况。这种发达区域和区县的取向直接影响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从而不能有效改善县和农村的办学条件。

2.重点学校取向

学校办学水平差距悬殊是全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为迎合家长及教育精英人才的培养需要,各地形成了一批以传授考试知识为主,以为高校(中专、中师)输送人才为目的的重点小学(示范小学、示范初中)。多年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体制下,政府用十分有限的财政经费支持少数重点学校,使得其基础条件呈现滚雪球的增值效应。在现实条件下,示范、重点中小学大量招收借读生、择校生,收取借读费、择校费,使这些学校既能得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投入倾斜,自身又有了造血功能,从而学校资金相对丰裕,办学条件得以不断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较高,普通学校的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大量流入。长期存在的非均衡导向的精英教育模式,加剧了教育的不均衡性。重点学校垄断了较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它的存在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造成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导致学校之间差距不断拉大。如果我们特别强调实验学校的窗口和示范作用,那么一个区、县应该办多少所实验学校是合适的?但从目前现实的情况看,争创省、市实小、示范初中、星级高中成为每个学校的目标。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区、县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这些财力到底是雪中送炭———进行薄弱学校的改造,还是锦上添花———建更多的实验学校?从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以维持义务教育的公平和公正的角度来说,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二)A市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执行归因分析

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增加教育投入的法律法规,但正如人们所说,教育法大多是“软法”,没有“刚性”,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很难落实到位。如《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但时至今日,这个比例也只有不到3%。又如《教育法》明确提出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要求,但大多数省份由于经济、认识和管理等原因,多年来一直未能很好地执行。再如,《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全市各区县、学校并没有落实。这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使得从教育经费的筹集和使用,到教育政策的执行和落实,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结果是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A市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地方政府应在教育均衡发展中承担主要责任

政府是基础教育的主要责任主体,A市各级政府应该明确基础教育责任及政策的落实。特别是市级政府应加大对基础教育的统筹力度,包括监管制度、经费控制、办学体制等改革都应该朝着有利于全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前进,区级政府应该与市级政府联手共赢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规划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构建规范的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加强对政府履行责任情况的监督,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倡导教育公平和公正。作为市、区县级政府有义务有责任加强去“择校热”的宣传,缓解社会、家长的盲目跟风,正确引导学生就近入学。

(二)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中应采取的措施

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均衡配置基础教育资源,完善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A市由于各区县人口、地理、经济等诸因素造成中小学校布局结构逐渐不合理的现象。就近入学的距离方便和优质的教学资源相比,已经不能满足普通百姓的求学需求。对于城区学校的布局调整,应该抓住机遇,合理整合优质资源,而对于弱势区域的学校布局调整则应进行资源的优势组合,增加中心校的规模,逐步形成“高中向城区和县城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的新布局。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加快推进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是A市提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同时推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建构完善的信息教育评价体系。统筹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包括统筹教师队伍数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改革教师工资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建立教师队伍流动机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保障弱势群体学生平等接受基础教育,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初中与高中数学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 性传播疾病;物质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学生;贫困区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0-0895-03

性病与问题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近年来艾滋病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女性艾滋病感染者比例有明显升高,而健康教育仍是目前预防艾滋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1-3]。贫困地区女中学生父母多外出务工,且成长环境传媒不发达,教育资源不充足。为了解该群体对性病和知识的了解情况,笔者于2006年9月对安徽省某贫困县女中学生开展了基线调查,并实施为期1个月的健康教育,现对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安徽省某贫困县6所中学的女生1 492名,年龄在15~19岁,平均(15.22±1.19)岁。其中初中生906名(60.72%),高中生586名(39.28%)。

1.2 方法 采用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个人的基本信息、对性病和知识的了解情况。干预方法主要为健康教育,以专题讲座(6次)、多媒体展示及发放包括性传播疾病和知识的宣传册、宣传画(共发放相关宣传材料近3 000份,对象不仅是接受调查的学生,还对学校教师和其他感兴趣人员发放)等形式进行教育,干预时间为1个月。健康教育后用同样的问卷进行复查。调查前对参与现场调查的人员统一进行培训。

1.3 统计分析 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数据双次平行录入检错,建立数据库,用SAS 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以(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分类变量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特征 在1 492名调查对象中,家住农村的女中学生1 340名(89.81%),家庭经济状况处于当地一般水平的1 161名(77.82%),差的有218名(14.61%)。调查对象父亲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水平,共758名(50.80%),其次为小学文化水平427名(28.62%),有73名(4.89%)的父亲为文盲,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有47名(3.15%);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水平的867名(58.11%),其次为初中学历占19.97%,母亲为文盲的人数明显高于父亲,有253名(16.96%)。有593名(39.75%)学生的父亲和261名(17.49%)学生的母亲在外打工。1 492名学生中,共有1 090名女童完成了健康教育后的问卷调查,其中初中生588名(53.94%),高中生502名(46.06%)。

2.2 干预前后初中和高中女生对性病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干预前分别有25.06%,26.49%,18.32%和14.57%的初中女生和20.48%,21.33%,26.79%和11.77%的高中女生分别认为梅毒、淋病、尖锐湿疣和艾滋病不是性病,干预后比例均明显下降。19.32%的初中女生和33.45%的高中女生在干预前认为因性病治疗不彻底或延误治疗一定会损害其他器官,干预后比例均明显升高。75.71%的初中女生和87.03%的高中女生干预前认为服用药物不可以预防性病,干预后分别为91.84%和96.22%。干预前62.58%的初中女生和90.96%的高中女生知道是性病主要传播途径,23.29%的初中女生和6.14%的高中女生认为经呼吸道可传播性病;干预后答题正确率均提高。干预前后高中女生答题正确率普遍较高,说明女生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宣传教育的效果。见表1。

2.3 干预前后初中女生和高中女生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干预前分别有13.58%,14.35%的初中女生和1.37%,7.68%的高中女生认为农药、氰化物是,干预后答题正确率提高为93.03%和97.61%。干预前分别有94.81%的初中女生和99.32%的高中女生认为吸毒是违法行为,32.23%和24.40%认为因本身带有艾滋病病毒导致传染,18.10%和5.46%认为吸毒者间的相互接触可以传播艾滋病病毒,63.02%和74.74%知道无毒社区的创建标准;干预后各项答题正确率均提高,分别有79.42%的初中女生和87.05%的高中女生认为共用注射针具能传播艾滋病病毒。见表2。

3 讨论

我国性病感染人数尤其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逐年快速上升。据卫生部报道,截至2007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全人群感染率为0.05%,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人。目前艾滋病疫情仍处于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全球流行趋势显示,它正在向贫穷社区转移[4]。因艾滋病可能由特定的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的转移,而广大农村地区人群在性病/艾滋病和等知识上的匮乏,农村的艾滋病和问题显得日益严重[3]。目前国际上控制艾滋病和流行的六大成功经验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和干预[5]。

调查结果显示,进行健康教育之前,高中女生对性病与知识知晓情况较好,但总体对性病与知识了解不深入、不全面,仅对简单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较专业的问题,答题正确率较低,如对于吸毒传播艾滋病的途径和“无毒社区”创建标准等仍有部分女生不知道。可能因为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贫乏,她们未受到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平时又忙于学业,疏忽了对健康知识的获取。健康教育之后,女生的答题正确率普遍有较大提高,尤其是初中女生;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总体答题正确率有提高却仍不理想,提示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但要长抓不懈,持续开展,尤其要加强初中女生的健康教育工作。贫困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好,居民中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存在,女生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相对较少,因而在中学阶段向她们提供预防性病相关知识十分必要。据司晓明等[6]报道,20岁以下年轻人苯丙胺类药物滥用原因中,好奇心占74.22%,被人诱骗占19.61%,寻求刺激占2.94%。提示年轻人在服用时对其危害性知之甚少,充满好奇而且容易被人诱骗,若再伴有不安全的发生将为性病艾滋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另有报道显示,某农村艾滋病流行区高三学生对某些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知识的总体知晓率女生明显低于男生[7]。所以,加强女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显得更具急迫性。

4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06年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2):99-100.

[2] 绳宇.关注女性人群的艾滋病防治.中国护理管理,2005,5(6):17-19.

[3] 马杰民,刘娜,陈爱平,等.中国人群2002 年对感染性疾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调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6):389-393.

[4] 王立秋. 全球艾滋病流行进展.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1):3-6.

[5] 曾毅. 宣传教育与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1):1-4.

[6] 司晓明,刘军,张晓辉. 大连市某戒毒所青少年滥用苯丙胺类药物情况的调查分析.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4,10(3):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