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范例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1

瑞典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被公认为全球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领先机构。它以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为运行组织,协同建构创业课程、实践训练和创业活动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而且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成效卓著。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运行组织和教育体系的建构经验,为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高校应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式联盟组织,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业课程

1989年创新创业教育就被提到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高度,作为未来人应持有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而受到关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推动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创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相较于世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起步晚,起点低,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培养体系。深入了解世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借鉴前沿实践经验是完善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瑞典虽然是欧洲“小国”,却因诺贝尔奖知名,更因其诞生世界知名科学家、影响深远的创新产品以及誉满全球的国际企业而闻名。位于瑞典首都的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卓有成效,被世界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领先机构。自1998年创立到2013年的15年间,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累计开设了180多门课程,毕业生已达9500多人。仅2013年,就有2000多名学生参加了30多次课外活动。特别是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其校友中35%成为企业家,并且每位校友企业家拥有1.7个以上公司,另外,其19%的校友是公司董事会成员,每1.9个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就会有一个校友。[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力地促进了斯德哥尔摩市创新创业文化的繁荣。从2007年到2013年,企业家数量从4.2%上升到8.3%,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其中女性创业者增加速度高于男性。[2]

一、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背景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创新系统建立需求,培育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成长的土壤。上世纪90年代,瑞典将创业和创新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高度关注,并先后出台《创新瑞典》《瑞典成长与就业改革方案》《2007-2013年区域竞争力、创业精神与就业》等政策鼓励创业教育与活动。此外,瑞典还设立了国家层面的创新局(VINNOVA),代表政府作为构建创新体制的执行者,将大学、科研机构、产业之间联系起来,共同推进可持续研究。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是时展和瑞典国家战略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成立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建构和体系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其次,瑞典发展创业型经济的需求,推动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加强与企业合作,突破“象牙塔”式封闭模式。创业型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创业家经济,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动是其核心生产要素,创新是其常态。[3]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青年是创业的生力军,其所创办的中小企业作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不仅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也是打赢21世纪这场全球经济战争的关键。[4]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将人才培养过程与创业活动紧密结合,推动区域创业型经济发展。再次,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强化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多元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使现代大学不再是知识生产领域中唯一的支配者,其他创新主体也参与了知识的生产。这意味着,现代大学已无法在封闭的状态下,获取满足自身发展的全部资源,开放式的创新是其必然选择。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构建了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其成员学校涵盖当地5所大学,合作对象延伸至企业、科研院所、创业基金组织、全球大学等多元创新主体中,扩大了合作的基础和范围,促进了同质与异质组织间的互动。

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组织构成及特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目的不再单纯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衡量标准,而是将组织的功能扩展并与其他主体产生交互作用,从而达到“突破式创新”或“渐进式创新”。[5]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在组织建构上突破了校校或校企之间单向固着的一般范式,由主要依赖组织内部资源进行高成本创新的“封闭创新模式”,转向强调不同场域、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之间动态协同的“开放创新模式”。

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是一个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以5所成员大学为核心、16所世界知名大学为学术伙伴、4所跨国公司为战略伙伴、6个创业组织为合作伙伴。成员大学是组织运行的核心实体与重要依托,各大学特色如下:(1)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是世界享有盛誉的理工科大学,承担着瑞典1/3的工程技术研究,瑞典1/3的工程师毕业于这所大学;(2)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SSE)是欧洲的顶尖商学院,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机构,每年为管理咨询公司、企业财务领域、创投与私募基金、银行等机构培养高品质人才;(3)卡罗林斯卡学院(KI)是瑞典最大的医疗培训和研究中心,其诺贝尔委员会负责选出生理学或医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承担了全国40%以上的医药类学术研究,在神经细胞、肿瘤研究等领域处于国际前沿地位;(4)斯德哥尔摩大学(SU)是瑞典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法律学4个学科领域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5)国立艺术与设计大学学院(Konstfack)专注于培养艺术、设计与手工艺领域的高水平人才。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成员大学作为组织运行的核心实体,拓展学术伙伴、战略伙伴、合作伙伴为组织有机构成。在组织管理上,其校长来自5所核心成员大学,董事会成员则来自5所大学和代表性产业领域,为其战略规划、科学决策以及协调管理提供了保障。[6]通过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构建与运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实现了联盟内部的交流共享与外部的延伸拓展,促进了创新要素的流动与创新精神的渗透,并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

2.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特性。第一,内部组织的聚合性。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集聚区域内5所知名大学,校校协同实现各校间优势教育资源的互动共享。5所成员大学分别在校内设立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能力中心”,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组织机构和校外合作机构。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设有企业发展与创业部,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设有创业与商业创新中心,卡罗林斯卡学院设有生物创业部,斯德哥尔摩大学设有商学院,国立艺术与设计大学学院设有体验设计中心。第二,外部组织的延伸性。没有一个组织能在资源和相关技术方面占有完全优势,只有各组织间联合攻关,合力行动,才能在重大方面和关键领域取得成果。[7]大学与其他创新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有利于资源共享与合理配置,分摊创新风险及技术转化成本,产生系统叠加的整体效应。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5所大学作为对外开放的基础平台,广泛地与政府、企业、咨询机构等多个创新主体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以其合作的跨国公司为例: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是全球最大的咨询机构,业务遍布160个国家和地区,在17个行业向客户提供精深的业务咨询和系统集成服务[8],为之提供各领域行业创新创业发展的新动向。Quattroporte是一家策略工作机构,综合社会学等多领域学科,通过趋势研究、概念发展、战略沟通和评价,创建市场图景和未来概念,为之提供各行各业未来发展动向与趋势信息。这些跨国公司掌握着全球信息数据与尖端科技,把握着全球未来创新发展的新动向,通过校企协同“强强联合”,促使人才培养保持国际前沿性和未来开创性。此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康奈尔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等世界著名大学的学术伙伴关系,也为其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世界趋势提供了开放性渠道。第三,多元创新主体的双向互动性。现代大学已经不再是高深知识的“象牙塔”,也不再是知识生产领域中唯一的支配者,而知识本身也被看作是“民主的”。[9]知识创新主体的多元性,需要大学将单向知识输出的线路转变为与多元创新主体的双向互动,特别是校企协同关系的建立,使知识创新不再仅仅被认为是从大学基础研究到企业生产应用的单向线性过程,而是建立在多主体跨界协同创新基础上的非线性过程。[10]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世界著名高校、跨国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集中体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活动及训练中,不仅密切了大学同各创新主体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赋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敢于创造与引领未来的人才。

三、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是天生的,还是可以被教的?Drucker提出,创业者不是天生的,创业是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是可以被教的。Gorman等指出,许多经验已经表明了创业的可教性,至少通过创业教育,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受到了鼓励。[1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依托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协同多元创新主体共同设计课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课程体系。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课程体系以5所核心成员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为主体,协同跨国公司、世界知名大学等主体共同设计和完善。课程不仅面向成员大学内部免费,而且招收非成员学校学生,前提是在瑞典各大学修满120个学分。[12]课程体系包括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硕士课程围绕创业过程、具体领域应用、实用创业技能主题,由核心课程、情境课程和技能课程模块构成,着眼于对创业过程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核心课程主要围绕企业创建过程中的4个阶段来设计,即“创建商业理念”、“商业模式创新”、“运行自己的公司”、“管理公司的成长发展”,让学生对创建企业的基本流程有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情境课程以某个具体领域如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的创业为主题,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创新创业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技能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实用技能,如“设计思维”课程旨在培养超越传统边界的创业精神,“初创企业谈判”课程旨在提供个性化和强大的日常谈判框架。相关课程由5所成员大学能力中心依据各校优势特色设定,各大学负责的课程,通常由其专任教师与跨国公司人员共同开设,从实践层面进行分析与指导。如“创建商业理念”核心课程,邀请Fyndiq公司联合创始人MicaeWidell,做“如何创建Fyndiq———从理念到55个雇员”演讲,分享建立公司过程中的成功因素和重要经验教训。[13]再如“趋势与未来思考”技能课程,与Quattroprote公司共同开设,将校内课程与企业短期课程相结合,议题有“未来城市生活”、“未来观察者与研究者”等,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有价值的战略性图景。[14]博士课程则将创业作为研究对象,以跨学科视角进行学术研究,挖掘创业的深层原因,探索未来创业导向和发展趋势。课程由6大模块议题构成———“创业学习:培育创业的自我”,“创业和性别”,“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创业”,“创业:当代主题”,“高科技创业”,“激发创业思维”。[2]课程研讨常常会邀请成功企业家,结合创业实践对相关主题发表看法或阐释他们对创新创业的新认识和理解。

2.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实践训练。为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开展周五1小时的简单研讨、周末为期2天的深入研讨和实践训练营等活动,促进在校生跨院校跨学科互动,并增加成功校友、创业者对在校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与训练。比如周末研讨会议题有“增长黑客”、“创新思维”、“用SCRUM解决问题”、“精益创业”等。研讨会为学生和校友、企业家搭建了校内校外联系、理论实践互促桥梁,为学生创新创业设计、创建和管理公司、融资、股权分配等实践操作奠定基础。此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还与协作伙伴共同组织主题训练营,为学生与创业者面对面互动交流提供机会,训练营项目有:“印度的设计思考”、“创业者的瑞典语”、“医疗创业DNA”、“纽约未来的流动性”等。[15]“印度的设计思考”训练营为期1周,与印度国家设计学院的学生在印度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维,共同解决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社区面临的5个真实挑战。“创业者的瑞典语”训练营是为期1月的商务语言训练营,旨在使国际学生能够掌握瑞典商业术语,并在瑞典创业情境、商务场合正确运用瑞典语对话。“医疗创业DNA”训练营,联合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市举办。除双方学生外,还邀请与卡罗林斯卡学院有合作关系的医疗技术公司现场指导,使参与学生从全球医疗行业发展视角评估医疗技术与服务发展。“纽约未来的流动性”训练营,联合帕森设计学院在纽约举办,学生们参与训练营前后的表现,将得到该领域国际教师和学术成员、领先跨国公司等不同群体的指导和支持。训练营机会虽然较少,但这种无边界多元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未来创新创业的把控能力。如“纽约未来的流动性”训练营,福特公司GarryGolden受邀参加,提出未来交通的创新转变,最大的挑战可能是改变社会规范,从驾驶员时代转向“指挥”时代。[16]

3.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业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通过创业日活动、创业家及成功校友反哺活动与创业竞赛,着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一是创业日活动。创业日(start-upday)由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始,现已发展成斯德哥尔摩最大的创业者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众多跨国公司、投资人和创业家保持着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创业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家、国际投资者和媒体代表等1000多人参加。[17]5所成员大学在各校内开展“创业日”分会活动,邀请大型跨国公司的总监、成功创业家、能力中心管理者等分享创新创业故事,让学生学会如何赢得投资者与合作者的支持。二是创业家及成功校友的反哺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创业家,而且与校友保持着密切联系。校友通过个人创业经验分享、服务平台建设等方式反哺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校友创业经验分享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将校友在竞赛、创业中的成功经验作为校园新闻及时;成功校友主题讲座,向在校生分享创办企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教训。服务平台建设的典型代表是ErikByrenius,为回馈创业群体而创立StartupDocs网站。该网站为创业公司提供免费模板,包括标准化术语表、股东协议、股票选择指南等,帮助创业者提高公司经营与管理效率。[18]三是创业竞赛。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每年会有学生或团队参加创业竞赛。参赛不仅可以检验创业技能,获得奖金,而且能够赢得媒体关注和风险投资机会。国际商务计划大赛由北欧国家联合举办,得胜者有机会参加欧洲决赛,而欧洲决赛赢家将有机会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全球商务计划大赛。产品理念比赛是一种早期技术商业化计划比赛,包含ICT、能源和生命科学3个主题,成员大学本科生和博士生均可择一参加。除了这两项国际比赛之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参加的比赛还有创业杯、Excitera和种子营。[19]创业杯是瑞典最大最好的商业计划竞赛,因其反馈程序而闻名;Excitera是为斯德哥尔摩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和组织提供的一系列比赛和挑战;种子营作为微种子基金投资创业公司,适合技术创业公司参加竞赛。

四、结论与启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指导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逻辑正向组织生活的各个角落渗透。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重要基石。尽管我国与瑞典国情存在差距,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却具有共通性,能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重要借鉴。

1.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式联盟组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就业或创业培训,而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深层组织变革。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以1998年清华大学首届校园创业计划大赛为标志,但比赛形式缺乏体系规范与合理建构。此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创业培训、创客空间和科技园等方式进行,没有形成区域大学的联盟化组织,与企业的协同育人也主要是学生的实习见习,学生对真实的创业流程及创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与难题,缺乏必要的认识与实践。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校校协同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联盟组织设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为跨学科学生提供了互动与实践的良好平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急需秉持开放式创新的范式,在强化区域大学协同育人的同时,整合共享各大学与多个行业企业、国内外其他著名大学的伙伴关系,共同建构起以区域各大学联合为主体,多行业企业、国内外著名大学为有机构成的开放式联盟组织,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集聚优质社会资源。

2.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课程体系。青年最能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并接受新文化熏陶,是最具创业激情的一代人,同时拥有创业的最佳时期。大学期间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实践创新创业是保障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2002年以来,我国选择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进行实践探索,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创业模式,但是创业教育一直以来多以选修课或者讲座的形式游离于高校正规教育之外。同时,配套师资大多缺乏创业经历与体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业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实用课程体系遵循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课程讲授与创业家指导相结合,创业基本流程与实践问题分析、实训应用相结合,产业现状分析与未来趋势预测相结合等基本原则。我国急需创新创业人才来驱动创新发展的现状,倒逼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提上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议程。借鉴国外前沿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经验,对设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创新创业教育不单是为解决就业问题,更是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创新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现实问题,只有加强实践训练,掌握好商业融资、谈判、法律事务、趋势研判等创业实践技能,才能提升个人创业能力,在变革时代中保障创业成功,只有更加注重丰富企业实习、基地实训,创业竞赛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扎实实践训练、提升创业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国家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繁荣我国“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

作者:郎永杰 张冠蓉 李培凤 单位:山西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3]李政.创业型经济:内在机理与发展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0-41.

[4]拉里•法蕾尔.创业时代———唤醒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创业精神[M].李政,杨晓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2.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2

[关键词]大数据;创新创业;教育

近年来,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信息技术得到惊人的发展,我们也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那就是大数据时代。基于大数据这一背景,分析目前高校创新创业的现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识,提出几点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

1大数据背景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大数据不仅仅是推进经济、军事、文明等领域的发展。同时也深化了教育的改革。对以往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总结每个行业不同时期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趋势,为再次创业积累经验,并且可以制定科学的、周密的、可行高的创业计划。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创业教育者还是从创业中又或是社会角度出发,将大数据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都是弊少利多。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者应该要积极引进大数据思维和技术,让大数据成为教育者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有力武器。

2高校创新创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1创新创业教育意识薄弱

社会是日异月新的在变化,不想要被社会遗忘在过去,只有与时俱进跟进社会的步伐。创新意识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的中心力量。虽然我国教育刚经历改革,目前还在转化适应期,而教师又受到深入到骨子里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对信息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少之又少。这可能跟大数据应用时间较短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不够,没有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没有打破创统的教学模式。

2.2数据整合的利用度较低

近几年,大数据在各大高校课程教学中已经是司空见惯。并且顺应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正式成为国家推动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多数院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管理平台,在该平台上上有学院、师资、学生的信息。虽然大数据含括了海量的信息,但是在一定的层面仍然带有主观性。创新创业教育信息也是如此,虽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站搜索到创业的最新信息,但是这些信息需要大数据作为支撑,而不是一两次的创业经历。就目前而言,创业教育的资源还不能发挥大数据信息技术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2.3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大多数的教师可能是以师范专业出生的比较多。但是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文化知识的教育,它是随着社会发展需求而存在的一种教育类型。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性。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部分的教师理论知识的储备还是足够的,但是创业实践的经验几乎是空白的一张纸,甚至都不知道企业一整套运营的流程和体系。

3在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的途径

3.1利用大数据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如今神奇的信息技术,无论是微课还是翻转课堂都得到超过传统创业教育的效果。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并且帮助学生导入大数据技术教育的概念,培养学生大数据思维和创新能力。在选择创业教育主题时,不再是依赖于课本设定的。可以根据大数据整合筛选出最为适合的创业教育课题。从而提高教师创业教育的有效性,也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创业所包含的知识。当然,创业教育院校的高层管理人员,也应该意识到大数据信息化的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传统固化的办学理念,增强大数据的见解,努力研究发现潜藏在大数据背后的教育规则,从而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3.2消除“信息孤岛”,搭建大数据共享平台

大数据对于每个行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还有很多的大数据处于“孤岛”状态。在教育领域,管理者想要创新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重中之重就是要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去消除一座座的信息孤岛。以整合所有信息为目的建设教育信息基础,搭建一个科学、全面的教育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平台。教育信息综合服务中心平台的成功搭建不仅仅意味着拥有了千人千万种的教育资源,更是优化了创业教育的信息共享,满足创业教育者于受教育者的需求。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受教育又受限于于教育者。由于大数据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在我国兴起的较晚,没有过多成功的教学案例供教师参考。但是就目前创业教学情况,教师可以结合本国自身的个性特征,适度的借鉴参考国外创业教育成功的案例。例如,不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或者社会人士,来作为创业教育课堂的主讲师。教师需要利用社会关系来弥补自身创业经验不足的缺陷。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加国外的创业教育的学习。

4结语

大数据的应用正符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不仅能够改善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还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的创业者,不仅要不断学习,还要有大数据意识,善于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为自己成功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莉.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探析[J].广西教育,2015(43):8-9.

[2]陈晓玲,侯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7,33(16):192-194.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3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核心理念

0前言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很多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缺乏清晰的认识,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业教育,将整个创新创业教育导向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为推动力,创新带动创业,创业驱动就业的一个教育体系。而创业教育属于工商管理范畴,主要是研究如何开展创业,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设计商业模式等。此二者存在一定的类同性,但也有着巨大的差别。

1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定义及比对分析

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教育实践活动。[1]创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然目标,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市场化结果。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把握,强调创新思维的培育、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创新成果的产出,在成果支撑的基础上进行创业,虽然起步比较困难,但一旦完成市场转化,发展势头相对较好,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这也是近些年我们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愿景。创业教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指通过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等各种综合素质,最终使被教育者拥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体系。[2]Shane和Venkataraman认为:创业是一门独特的研究领域,创业是识别、评估与开发机会的过程,创业教育探究的焦点是如何开展有效的创业过程。高校开展的创业类课程倾向于机会评估、商业计划和营销计划的制订、企业的成立、管理和退出等板块。[3]创业教育关注的重点是创业,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能力,善于将创业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当然离不开创新,但创新只是创业过程中的一种方式、方法,相对于整个创业过程,创新的比率不一定很高,也不是必然手段。创业教育更侧重于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的成果更偏向于企业的开创者和管理者。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均是实用性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内容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创新是创业的先导和基础,是创业能够持续推进的灵魂和智力支撑,创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创业是创新的目标产出和价值体现,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创新成果的现实成效有待于创业的实践验证。[4]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交集,存在很多的共性,因而比较容易混淆,但二者绝对不能混同。

2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2.1构建“用以致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根据自身的办学资源与特色,摸索出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5]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2.0版本要强调三融和三性。三融就是指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才能以创新武装创业,让创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融合,与专业教育相依共存,才能让广大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共识和思维,进而外化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供给与需求的融合,高校教师与学生始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要具有市场敏锐性,能够挖掘市场的潜在需要,在明确的需求刺激下进行针对性学习,才能事半功倍。三性就是体现时代性、彰显专业性、突出科技性。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文指出要“在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允许大学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北京交通大学已经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与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合作,开设创业与创新硕士学位课程,[6]让创新创业教育往专业化道路上进一步推进。积极发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和“中国创翼”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的平台作用,委派校内双师型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引领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让创新创业知识在应用中得到巩固和加强,让理论知识在应用中体现价值,转化为真实的实践能力。这种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个性化学习,通过强化输出端,反推输入端,实现了学习过程的交互、体验和反思,形成”输入-输出-结果“的良性闭环,能够达到知识建构、知识迁移和知识内化的内储与外化的有力融通,达到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目的,符合成人学习的强目的性特点,能够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2.2完善“学以致用”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开办企业所需的必要技能与知识,改变他们的创业认知与态度,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与创业主动性,强化他们成为企业家的意图,增强创业的信念和成功率。中国现在的创业教育是典型的“学以致用”教育,“学以致用”中的“学习”,是一种基于能力提升和知识储备的学习,为了以后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用。但是整体而言,学生学的不够精、用的不够好。我国的创业教育还缺乏具体应用场景的指引和验证,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不易抓住重点,而且容易遗忘,即在“输入-输出-结果”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在输入端努力,后力不济,输出端成效不大,需要进行深入改革与创新。现在很多高校自身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改革教育模式、对课程进行梯度设计、完善教育方式和方法等,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业大赛,在实际应用中巩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并优中选优,孵化出真正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在学校和政府的各项政策、资金支持下实现创业。创业教育应该富有特色而非制式化教育,既不能单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也不能沦为简单重复的实践活动,应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多元性和针对性,要体现社会服务功能,探究市场经济和技术空白,进行启发性教育,才能最终转化为实际的创业行为。

2.3二者的共同点。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虽然侧重点不一样,但又有较大的共通性,都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是由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实用性综合素质教育。两者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为未来创业发展做准备,不能简单地追求立竿见影、功利化的效果,如创业的学生数量、创新创业大赛的成绩,获得多少创业资金的支持等,而是要满足学生在学术和未来职业发展方面的需求,旨在培养每个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精神。[7]希腊历史学家Plutarch说过:“思想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木头”。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升级的2.0版本,更强调创新与创业的紧密结合,更加明确地突出创新的孵化作用,创新是过程,创业是结果,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中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点燃学生的创新创造力,让学生的创新创造来引领生产和生活,始终站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潮头浪尖上,而非被现实浪潮所裹挟随波逐流,沦为廉价的劳动力,这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真谛,依托于高校身后的文化积淀和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更多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个性化人才。

3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核心理念的比较分析

3.1核心理念的区别。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业,重视基于创业过程的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创业是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开展的高风险行为,[8]创业教育就是希望通过一个完整的教育闭环,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及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成为经营管理方面的高端人才,尽量降低创业风险,实现创业型就业。单纯的创业教育催生的大多数是生存型创业,技术含量不高,是对传统买卖关系的机械复制,主要目的是解决创业者自身的就业和生存问题。创业教育必须以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为价值取向,让高校毕业生不再局限于求职就业,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上被动地承受着失业的压力,而可以有能力进行创业就业,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解脱自己、造福他人。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刘春田认为,劳动是无上光荣的事情,而这个时代比劳动更伟大、更光荣的事情就是创新创造。[9]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新,首先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在全校形成创新创业文化,教育引导和潜移默化着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要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就要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创新创新教育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深入人心的创新创业文化,这集中体现着这所大学的特有价值取向、办学定位和文化表征。创新创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强大而无形的力量影响着身处其中的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品格。“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这股无形的精神文化力量最终必将深刻影响着居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让其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能够想人之所未想,并在这种思想下去积极探索、锻炼创新能力,行人之所未行,进行创新实践,产出创新成果,并在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过程中探索智力成果的更优化的资产化效果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减少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加快创新型创业的过程、提升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生态系统,创新无极限,教育无休止,并非单纯的为了解决短期的就业问题,而是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综合人才,增强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催生有技术含量的创新型创业,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瞄准市场空白抢占先机、谋求更大的发展。与最初的创业教育相比,依托具有明显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的创新成果的创业,资金压力较小,成功率较高,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更佳的培养效果。

3.2共性特征。创新与创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创新是创业的智力支撑和知识产权基础,创业是创新成果的落地与市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虽有区别,但更是具有很多共性,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最初创业基础上的升级版,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培养个性化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养成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业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双创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教育成效也显而易见,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0]虽然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近些年也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蓬勃开展,但因为教育理念、师生认识不够、软硬件实力跟不上等种种制约因素,创新创业教育仍需进行更加适合我国国情和各地高校校情的综合改革,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格局尽快形成。无论是最初的创业教育,还是升级版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想获得良好的人才培养的效果,都要被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专业教育、知识教育联系起来。二者都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在实践摸索和理论总结中逐步展开。高校要坚持改革创新,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本校特色,架起高校与企业、高校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桥梁,真正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本质和市场的需求制订针对性的培养目标,立足本校校情,科研创新能力强的高校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侧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大学宜大力推行创业教育,高校应立足实际不断探索和开拓适合本校的教育模式,从不同的侧面推动教育向质量提升方向转变,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形成多方合力,最终实现开放、互利、融通、共赢的教育新局面。

4追求优质教育的应然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4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等教育;教学体系

21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支撑高校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和桥梁,是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国家进一步深化创新发展。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近些年来,围绕“创新”教育,各大高校开展了与创业相关的创新教育,其目的一方面是解决大学毕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支撑社会创新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了创新和创业两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中,各行各业均离不开创新创业,只有如此才能处于不败之地。究竟何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根据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一定水平的人员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创新型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有别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围绕事业心和相关技能的教育,整体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二者在创新基础上开展的创业教育[1]。

二、国内高校创新创业研究现状

中国的创业教育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20世纪末,由清华大学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业活动,促进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直接推动了三种经典模式的产生。第一种模式由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主张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构建和培养,通过不同形式开展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融会贯通[2]。在北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的第二种模式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及实践结合到一起的教育模式,其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课堂基础教学,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商业运转结合,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学生创新创业提升自身能力。在南方地区,以浙江大学为代表,通过与社会创业团体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成长,使其不断具备融入社会的能力。以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第三种模式,最为特色之处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咨询和服务,通过培养系统理论知识,使学生具备创新素养和精神,同时提供后期的创业资本和技术指导,该模式更加注重后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的创业素养。

三、国外研究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与国内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相比,国外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美国百森商学院的特色教育模式,该模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围绕培养创业意识,通过改进课程教育的形式,辅助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开展。

(一)师资力量的优越性

百森拥有一套完善的师资团队,根据对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调整内部教师结构,助教及全职教员针对不同层次的内容设置梯度教学团队,并且具备企业管理相关经验,以经典实例结合个人的经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通过企业真实的管理环境,给予学生模拟实践或真实体验的机会[3]。

(二)课程设计方面的前瞻性

以创新创业为教育服务理念,百森的教学模式已经超越课程教学概念,更多的是实践教育。通过针对性的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式,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教学过程。在教育改革中通过创建与创新相关的教育课程,大胆地提出创新教育改革的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成果。在课程机构设计中,将与创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思想意识、核心内涵,能力建设等融入到实际社会活动中,在实际发展中融合人文、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教学模式的学科教育。为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百森商学院针对本科教学阶段的特点,设计创业实践教学大纲教育,研究本科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学生的能力层次,在由浅入深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相关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并理解消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课程内容体系的完善性

作为美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典范,百森商学院所建立的课程设计体系被美国立为标杆。20世纪末期,百森商学院所创立的课程体系,赢得了业内广泛的关注,学以致用,将课程知识与创业实践融为一体的新型创业模式受到广泛好评。从而有能力使得学生识别商业机遇与风险等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

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在开展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同时加强知识教育与重视技能操作,二者相互补充,在强化理论学习的同时开展技能操作,在实践技能过程中补充理论缺陷,促进理论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创业的成功。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而言,提出“企业进校,学生管理,产学研共赢”的新模式。例如,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顺丰班”的设立。鉴于学院的特色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且快递行业是物流专业的一大就业趋势,于是与“顺丰公司”合办了“顺丰班”。第一,“顺丰班”的学生们承担了校园快递的一切业务,包括收取快递、配送快递等,学生既能对课本的相关知识加深理解,又能锻炼专业实践的能力;第二,通过对快递行业的实际数据分析、需求分析,提出行业的优化方法,甚至设计研究智能设备,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调查数据和研究背景;第三,对于企业而言,不需要租房和雇佣相应员工,省去了大量资金,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具有专业工作技能的预备员工。

(二)构建创新创业特色教学体系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既具有本身的独立性,即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同时又与其他相关专业教育互为补充,作为大学培养的纲领,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大学四年教育中充分利用时间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指导学生教育。通过借鉴外国先进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设计理念,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相关的创新课程,在入学开始尽早拓展学生创新创业思维[4]。从当前我国国内教育情况分析,通过创立渗透式的教育模式,在教育过程中融入创业相关知识教程,从而对创业的创建、发展和经营的整个过程进行较深刻的了解。通过大学的理论知识学习后,在后期可以在企业中进行相关知识的技能学习,进行实地操作。通过实地感受学习从而掌握更多的商业信息,同时可以验证学习内容的实践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

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社会各种团体和机构的利益,是多种角色的综合体,需要教育研究机构(高校)和推广盈利机构(企业)的综合参与,同时也离不开公共部门的参与,政府及金融机构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创新创业的发展离不开上述机构的广泛参与,其中高校是核心主体,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机遇;政府需要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相应的规则,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金融机构根据市场趋势提供资金支持;此外还需要一些辅助机构如中介等提供税收、财务及法律相关的服务;企业在学生实习就业方面意义重大;科研机构与高校共同承担了研究方面的任务。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发挥企业、高校及相关科研力量,充分发挥其主体层作用。同时以金融、孵化等机构为支撑充分发挥刺激作用。国家相关政府部门构建多方联盟的框架,促进创新创业多方联合体的交流、沟通,实现资源、信息及资金的共享,取得最佳组合,共同致力于创新创业的发展。

(四)建设多元化教师师资队伍

优秀的团队可以锻炼个人的品质,提高个人的自控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同时可以提高个人的执行力。优秀的导师是团队的核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不断调整内部人才资源结构,提高资源质量,开发教育资源。对导师的资质要严格限制,务必保证导师的教学质量,由既能够有建树、有思想同时又有担当、敢于奉献的人去担任。通过教育资源调整创新教育模式,有针对性地制订个性培养计划,最终使培养计划落实到位,培养一批用于创新的新型人才。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具有丰富企业实践、创业经验的师资队伍。为此,一方面加强校内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另一方面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借鉴企业经验,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授课等。

(五)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强化知识的理解和技能操作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可以通过对学生讲解创新创业的内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第二,对相关成功案例进行适当的宣传,目的在于通过真实的实例描述增强学生信心。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创业,发挥个人专长。第三,围绕团队和项目开展创业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促进学生创业动力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落实到行动中去,进一步提升理念。此外,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增加相关的优惠配套政策和基础设施,或开办相关的活动,如创业大赛等来引导学生创业方向,提高其创业积极性[5]。自从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越来越多,每年都有近两百万人员进入社会。国家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国家就业岗位未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压力相对较大。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七成左右。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在就业前途不明朗的背景下,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改变学生择业观念,充分开发学生创业思维,对解决劳动力过剩现象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3]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4]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5

关键词:创新;创业;分析;对策

随着“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和“新工科”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快速推进和社会的迅猛发展,工业4.0、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知识、新领域不断涌现。按照教育部《十三五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精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有关文件要求,为顺应新时代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落实学校确立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强素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才兼备、基础扎实、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才能最大化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发展。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分析

创新指的是在现有的运行模式、技术水平、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改良或创造一种新型的运行模式、技术手段、思维方式;创业则代表一种能够参与到社会中的新事业、新实体的产生,创业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创新,创业也无从谈起;创业是创新的升华,创业除了可以带来更高的生产力之外,还可以扩大就业,更好的造福社会和国家。创新的程度直接影响创业的成败,二者之间息息相关。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是我们国家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的素质教育和中小学生的素质是一脉相承的。高校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前期教学可能倾向于理论教学,后期则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帮助学生尽可能的将所学知识、技能、运行模式融入实践中。创业教育是时展下本科院校调整教育模式的必然选择。创业除了需要有创新模型、创新思维等前提之外,还需要创业者有更高的素质,比如团队精神、抗压能力、应对市场的能力、大局研判的能力。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创事业。从创业教育角度来分析,学生创业能力除了体现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还对个人的整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抗压能力、事业发展预测能力、市场研判能力。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创业教育的管理直接涉及创业教育理念的落实、创业教学的实施、创业文化的形成以及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因此,形成一套健全的创业教育管理机制是保障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高校要成立校级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一个多部门联动、理论实践高度融合、全员参与、全过程监管的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学校各部门要建立机制,确保创业教育能顺利有效开展,保障创业教育的资源供给和要素分配。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分析

针对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大于实践的现状,必须摒弃现有的教学理念,修正现有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从而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创业需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别从学校层面、学生层面和社会层面来进行深度融合,以使得创新创业高度一体化。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要针对自身的定位,提出适合高校自身能力的办学目标,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是融合机制的主体和载体。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优劣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结果。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对策

1.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开展创业教学的基础,作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缺乏高水准的专业技能、思维模式,而这些技能和思维方式是通过前期的课堂教学获取的。作为一种素质教育,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具有普及性,应该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2.高校还要不断开发、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教育,结合专业技能、创新教育、实践教育,使学生参与到更多的创业活动中,从而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3.校园创业文化的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是大学创业教育的精神体现,是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氛围保证,是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外在动力。在创新创业教育无法从内因找到动力时,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可以影响到一大群有思想的高校大学生。(1)组建创业社团,激发创业潜能。通过成立创业类学生团体,将一群有思想有梦想有行动的年轻人捆绑在一起,为实现心中的梦想而一起奋斗,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2)创业竞赛是大学生获取荣誉感、成就感的一个途径,除最有影响的“挑战杯”以外,各种冠名的创业计划竞赛层出不穷,如河南省软件大赛、洛阳市“恒创杯”创新创业大赛等。(3)依托校园媒介,寻找校外创业平台。校园媒介是学校和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借助这一渠道,有效宣传创业知识,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宣传平台。河南科技大学车辆动力学院每年都参加国家大学生F1方程式赛车比赛,且获取了较高的荣誉,吸引了大批的该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到该项目中,校园媒介功不可没。4.建立多层次的创业实践平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不同层次的平台作为载体。由于高校校内教学资源的局限性,高校仅依靠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工程技术中心来充当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显得力不从心,无法较好的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无法达到预期效果。(1)创业实习平台。创业实习平台由设在校外的创业产业园、孵化器等所属的创业实习基地组成,这些基地愿意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服务,除了有助于大学生技术能力的提高以及积累工作经验之外,还可以提高他们对创业项目的背景、发展趋势、最终结果、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辨别能力、掌控能力,以及风险防控能力。(2)创业孵化平台。目前,河南科技大学已经建成两个创业实践平台:一是河南科技大学科技园(炎黄科技园);二是河南科技大学科技园(西苑校区)。借助这两个平台,河南科技大学学生可以组建创业团队,模拟从公司创立到经营的全过程,并通过孵化平台中的创业论坛、项目中期跟踪、意见反馈等环节进行全程跟踪、追溯,逐步修正和调整创业过程的思路和方向。

五、结论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时代的召唤,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从教育现状出发分析创新创业的背景、驱动、策略和方法,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机制,多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给创新创业做好基础性、引导性、框架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滕智源.“双创”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7,(6):84-86.

[2]洪晓雪.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2017,(10):60-64.

[3]唐德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评价[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146-148.

[4]刘海春,谢秀兰,娄会东,等.中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84-105.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6

关键词:新常态;畜牧兽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为了贯彻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2015年,教育部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规划设计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和任务项目,明确了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1]

1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性

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作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需要结合当前职教人才培养的特点,进一步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水平。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主阵地,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引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不但要培养学生基本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来适应新常态背景下的就业竞争。[2]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快速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方式之后,面临着生源萎缩、发展理念滞后、管理水平较低、人才培养模式僵化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唯有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创新创业教育推动高职教育发展。[3]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上世纪8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发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广,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教育理念。[4]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有的高职院校虽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多以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为主,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效果甚微。[5]具体表现如下:

2.1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在不足

基于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国内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流于表面形式,不能深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只宣传鼓励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因此,我国高职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速度缓慢,收效甚微。

2.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专业教育师资缺乏,大部分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为选修课,由兼职的专业教师讲授,师资力量普遍存在结构单一、数量不足等问题。

2.3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内容缺乏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是指导各种创业策划、竞赛,缺少具体利用实践环节内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不但需要理论讲授及各种竞赛,更需要各种形式的实践环节。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通过创设具有真实职场环境的教学环境,把教、学、做、创紧密结合,构建起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4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体系需要改进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开展课程选修、培训讲座等,没有形成完备的专业教育系统,缺少必要的专业支撑。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缺乏完整的课程标准,不能适应现代创新创业实际。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最终要通过学生来体现,让学生真正得到收获,就需要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成果评价与展示机制。

3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现代畜牧业要求的是高知识技能型、高复合技能型、高技术技能型、高经营管理型的“四高”人才。高职院校不能把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停留在理论上,而应该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以实际行动鼓励学生将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实施。将理论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创新办学理念,提升社会贡献力。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创新办学理念,提升学校对行业产业发展的贡献力,将社会贡献力作为激励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依据。(2)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发展机制。创新创业制度是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保障。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大力加强产教融合基础平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一体化发展。针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可制定出台专业相关的项目申报、结题等制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观念的突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都有提高。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同时注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融人文素养、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为一体。[6]将现代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明确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形成开放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7](4)创新师资建设途径,提高教师“双师”比例。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双师”比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师资多数属于兼职担任,这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应制定创新创业师资发展规划,选派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培训,培养和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学水平,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学习,建立高素质“双师型”的创新创业专兼职师资队伍。(5)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建立创新创业平台。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变着世界。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应按照创新创业教育框架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能力培养。同时,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可建立创新工作室、大学生孵化基地、动物养殖协会等创新创业平台,让学生能更加紧贴专业参加创新创业实践。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应将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放在内涵建设上,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于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人才培养定位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培养新常态下经济社会所需的畜牧兽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志研.高职教育如何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5-11-24(14).

[2]李洪渠.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15-12-17(9).

[3]贾椒红,王晓宇.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与高职专业教育体系的相容性[J].继续教育研究,2012(5):111-112.

[4]苏杰,徐郑美,赵铁丰.“互联网+”背景下畜牧兽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J].经贸实践,2016(6):211.

[5]李锋涛.创新创业教育应用于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4):105-107.

[6]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6.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7

关键词:创新创业;药学专业;课程;师资;平台

药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综合了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事法规、药物分析学等科目。现阶段中职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是进入药品零售企业从事药品的储存养护、终端零售、用药咨询等工作,以及进入医药公司从事药品销售、市场推广等工作。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药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创新创业教育引进中职学校只有短短几年,很多学校在这方面依然是摸索阶段,还存在众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

1中职药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教学模式保守,课程设置脱节

创新创业教育与药学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药学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而创新创业教育是药学专业教育的实践强化[1]。但当前大多数中职学校药学专业教学观念滞后,认为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就是为医药企业、医疗机构提供理论型人才,没有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药学专业中。这也导致药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依然保守,一直以严谨、缜密、严格为上,仍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去讲解,学生缺乏社会参与度。此外,学校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基本以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通识课程为主,缺乏具有药学专业特色的课程。实验课也围绕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沦为辅助课程。

1.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中职药学专业创新创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大多数属于半路出家,有一部分甚至是德育、思政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欠缺专业知识。药学专业课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存在一定的难度。而有创业背景的企业家又缺乏教学经验,难以胜任课堂教学任务。此外,很多学校缺乏对创新创业教师的激励制度和宣传力度,导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动力源泉。有些教师甚至对创新创业教育一知半解,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1.3缺乏创新创业平台和政策支持

优秀的平台、丰富的资源有助于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但很多职业学校的学创园工作形同虚设,创业孵化平台没有充分发挥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想法难以实践,优秀成果无法进一步实现。此外,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会占用学生较多的学习时间,一个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数个月甚至数年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业,使学生无法按期毕业。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使学生无法安心开展创新创业,积极性也不高。

2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药学专业教育的做法

2.1打破传统模式,重建课程体系

学校要针对医药市场的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课程体系,引进行业领域里最先进的药学专业知识和药学服务技能,充分挖掘药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其与药店零售服务技术、药品储存养护技术、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药品调剂技术等技术课程相融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头脑风暴、任务驱动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与药学专业相关的仿真教学软件,模拟实验设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2]。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素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学校要重视药学专业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培养,既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又要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一方面要完善双师型评价标准体系,积极引入教师激励制度[3]。在现有的教师资源中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医药企业顶岗培训、考察交流,并在评优评先、绩效考核、职称晋级评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激励与支持,提高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宽创新创业教师资源。可以邀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先进员工、往届优秀毕业生到学校传经送宝,聘请他们为客座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工作。

2.3打造学创平台,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要积极与医药企业合作,整合校内现有的优秀资源及企业实训资源,共同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比如,与医药企业合作在校内建设模拟药房和模拟药品库房实训中心,创设药品营销、药学服务工作场景和岗位工作环境,让学生体验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提高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同时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基地参与创新项目工程研究,将教学内容延伸到社会,使创新创业与顶岗实习协同发展。学校还可以依托国家政策,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通过“订单班”考核毕业的学生可以直接留在企业工作。这种模式既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互惠互利,又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建筑,毕研平,李菲,等.“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和药学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的探究[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4):29-32.

[2]刘李,缪明星,刘晓东,等.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药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研究[J].药学教育,2014(6):62-65.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8

[摘要]

为了响应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开展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探索。国际贸易专业具有实践性强、创业性强等特点,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总结国际贸易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融合路径进行设计,从师资队伍、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案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2015年起教育部将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和创业基本素质的人才为目标,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其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5年11月,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从而带动更多地方高校加快转型步伐,推进高等教育全方位改革,为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践性、创业性较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首当其冲。通常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由于涉及国际货物与服务的谈判、交易、报关报检、结算等一系列过程,涉及大量的国际贸易实务和专业操作知识,对专业教育的要求较高。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驱动性。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上海自贸区和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的提出,都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兼备发展高等教育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双重角色。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人才,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应用型本科高校完整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展。但在许多地方本科院校中,由于历史传统的原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和非主流的地位,尚未纳入主流教育体系,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中没有鲜明体现,课程体系设置不健全,没有形成鲜明的学科和专业;在思想认识上,一些高校还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上升到办学理念的高度。虽然学校一直强调创新创业,但是在专业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独立

当前,许多高校设置了多个学生实践环节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但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仍相互独立,两者缺乏紧密的融合。国际贸易专业,本质上就是培养如何与各国各地区商人进行贸易的人才,该专业的实践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在授课过程中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十分必要。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仍然是以实务性操作和基础性理论知识为引导,侧重于如何进行操作,未将创新创业教育归并其中,从创新创业的角度去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做得尚不到位。尽管一些专业教师已经意识到这点,从实验课程的设置、实操环境的模拟、实训基地的建立等方面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受限于时间和环境的约束,学生仍然难以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相结合。

(三)缺乏复合型师资队伍

教师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和学科,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非常稀缺,大多数院校从事这方面授课的教师也仅限于就业指导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存在教师学历、职称和年龄的不合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课程缺少长期规划等问题,难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从多途径增加专业师资,师资队伍由名牌大学毕业的专业教师,或常年在一线从事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员组成,然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么过于关注专业教育,要么过于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某一方面,缺乏能将二者有效结合、既有专业背景又在相关领域进行过创新创业实践的教师。

(四)缺乏创新创业与专业知识相关教材

市场上专业教材较多,传统的专业教材侧重于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对所学课程进行解析,突出专业重点和特色,而缺乏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相融合的教材,因此教师只能是将不同的教材进行拼凑,用于教学。但这样容易出现知识体系不系统,衔接不规范等问题,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且大部分创新创业知识倾向于实践性,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难以体现和传授。

三、专业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设计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应努力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一方面,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另一方面,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会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和实践更有效地衔接在一起。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体系是未来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打造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型的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要想真正将专业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打造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型的师资队伍。因此,学校应大力选拔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专业教师到企业相关岗位或部门学习和培训,了解企业实际运行状态,学习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促进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为教师提供参加各类创新创业领域学术交流的机会,提升教师的创业素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教学竞赛,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成果展评。此外,广开渠道,扩大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师的来源,充分利用校友等社会资源网络关系,聘请国际贸易相关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或企业家和优秀的创业者担任专业课的实践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通过校企双方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打造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型的师资队伍。

(二)构建“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在课程大纲中加入创新创业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构建有针对性的、时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其纳入到学生必修学分里面;其次,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竞赛活动、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充抵为专业实习学时,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第三,在教材的选定上,可以适当选用带有创业板块或者专题的教科书。

(三)丰富教学形式

在现有教学形式的基础上,加入创新的教学形式,例如创业专题讲座、企业对口培养、暑期实践模拟、与企业联合开展竞赛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指导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国内外的各种竞赛,如品牌大赛、企业策划大赛、国际贸易业务模拟大赛、国际商务专题竞赛,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构建创业孵化平台等支持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企业、社会等多方提供支持。因此,可以借助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来推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首先,学校和企业合作构建创业孵化平台,为在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真实平台。其次,学校应借助校友、社会关系等渠道吸引资金,利用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建立“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示范基地,为学生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融合奠定资金基础和推广平台。第三,学校可以通过实验室模拟仿真、创业模拟大赛等方式,为创新创业教学提供硬件基础和软件环境。例如,大连财经学院打破学院各专业和年级的限制,与大连金普新区双D港跨境电商产业园合作组建了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对具备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该中心计划开设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和创业实践三大课程模块,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授课。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想做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应改变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诸如通过研讨课、演讲课、案例分析、模拟演练、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将创新意识、创业情感、创业兴趣融入到专业学习或专业实践中。同时上课形式应更趋多样化,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整合班型,增加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前沿学术发展情况、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中。运用慕课和微课等最新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在授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和创新创业知识;培养战略眼光、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六)改革考核方式

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联系,相应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也要有所调整。改变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考核内容,不再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强调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改进考核方式,根据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特点,积极探索能考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多元考核方式,提高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的考核比重,改变标准答案式考试模式,积极探索和实施非标准答案式考试。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参加创业大赛、进行创业实践等加分考核方式,既能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够有效把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还能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密不可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考虑地域特点和专业优势,构建符合地方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拓宽大学生创新思维,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作者:李辉 李丹捷 张红梅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 大连财经学院高职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秀丽.试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J].教育发展研究,2012(7):58-62.

[2]谭格莉.关于国际贸易专业创业教育的调查分析———以广东青年职业学院为例[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1):47-52.

[3]张彩霞,肖望喜.地方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探讨———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当代经济,2015(5):17-22.

[4]徐墉.努力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N].杭州日报,2015-07-11

第二篇:高职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电子商务专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是高职院校有效行使高职教育职能的使命所在,有利于改变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择业观念。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应树立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完善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加强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优秀人才,促进高校与科技、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

互联网+;成果导向;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

1“互联网+”及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是总理于2015年提出的概念,就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促进各行各业的产业发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基本上每个行业都实现了与互联网行业的结合,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这种结合将会逐渐走向深层化,这对于我国传统行业的飞速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然而,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有机结合也种一种挑战,这其中关键就是要敢于创新,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让“互联网+”中的+真正有意义和实际价值,因此,“互联网+”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所谓的“互联网+”模式,在目前的社会中展现出多种特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对解决目前创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着良好效果。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最早是被美国提出,经过不断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已经逐渐成为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教育理论之一,是目前提高教育理论层次的改革性理论。由于成果导向理念对于高职教育需求具有天然的适应性,目前已逐渐被我国高职教育界认识与接受。我国目前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的推动。加上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积极意义,高等高于在我国的比例也逐渐升高,这种改变进而导致了我国就业结果和就业方式的改变,中国掀起了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其实质是将创业教育的理念反映到高职教育之中,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与趋势。高职院校,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探索基于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2基于“互联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2.1是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2016年11月16日至18日在浙江乌镇举办,围绕本次大会的主题,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这个国家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强弱体现出来的。由于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想要打造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就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人才将知识与技术转化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而这一点就需要我国高校积极做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2.2是电子商务专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

有相关研究显示,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56万人。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其中的高职毕业生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必定要面临更加严峻的社会现实。高职毕业生缺乏将知识转化成为推动社会力量的能力,导致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值得注意的是,以我国高职学生作为背景的中小型高科技电子商务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巨大作用。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无法培养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创新创业人才,我国的创新可能只会局限于服务行业的创新,科技创新无从谈起。

2.3是高职院校有效行使高职教育职能的使命所在

从某种角度而言,创业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创业活动不仅关系到人才,同样关系到区域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我国的高职院校不仅要开展基本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实际上还需要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加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有效促进学生创业技能的提升这对于间接促进就业有着积极意义。从另外一种角度而言,通过这种商业化模式的科研方式作为高职院校新的合资企业苗床实现对就业的直接促进。

2.4有利于改变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择业观念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创业已经成为缓解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方式之一。特别是在部分专业技能不够扎实的高职毕业生群体上,更加明显。通过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效促使高职院校重视电子商务专业,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仅仅能够满足高职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促进高职教育的深化改革也有积极意义。

3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

3.1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缺乏创新高技术优势

清华大学2015年的《全球创业观察报告(2014)》指出,中国青年创新者在中高技术上并没有优势,大学生创新高技术的优势没有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体现出来;从创业行业范式来看,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主要集中于零建筑业和售商业。而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创业方式多集中在开设和经营淘宝网店,大学生的创业还处于初始阶段,并且仍以传统的创业模式为主,缺乏创新性,“互联网+”思维还没能渗透到大学生创业范式的教育之中,没能让行业的专业化与互联网完美结合,实现利益最大化。

3.2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些人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怎样开淘宝网、创业岗位就是店铺装修、商品拍摄、图片图像处理,网店文案撰写等,也有些人认为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够进行自主创业的是极少数,大多数高职学生毕业后会主动选择进入薪水较高的企业,同学之间互相推荐,哪家企业工资开得高就往哪家企业跑,这样会造成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频繁跳槽,因此高职学生希望在大学里多学一些电子商务岗位技能和求职技巧往往更重要,而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并不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对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的培养,而在实际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往往会侧重于互联网知识和电子商务岗位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许多高职教师由于从来就没有从象牙塔中走出过,没有真正的企业工作经验,更没有创业实践经历,因而他们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授,他会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仅仅只是帮助高职学生将来就业的一类辅助课程。从学生角度出发,中国的大学生很多都是追求稳定,缺乏冒险精神,认为创业就是去冒险,多数大学生毕业之后,只想得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学不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无关紧要。

3.3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

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职教师自己首先要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而目前我国高职教师实际情况是高职教师恰恰缺乏创业意识,很多人选择从事教师职业往往是创新创业的逃避者和抗拒者,创业的人当不了教师,选择当教师就无法去创业,因此,现在高职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教师一般都是搞学术的,知识比较丰富,但缺乏创业教育意识,更没有创业实践经验,因而在创业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倾向于理论说教,达不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我国高职院校创业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相当匮乏,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资师多数都是半道出家,赶鸭子上架,现买现卖。在我国高职教育队伍中,有创业实践经历的人,创业失败者一般都会选择继续从事教育事业,他们往往会抗拒创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职学生的创业激情,而创业成功者,像马云那样的教育工作者一旦创业成功,往往都会选择继续当老板,不可能走回头路,选择进高校当创业课程教师。由于体制原因,我国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是从事信息管理或企业管理专业的职业教师,缺少创业经历和创业经验,甚至都没有去过企业,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更少,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岗位技能更是一窍不通,对他们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只是纸上谈兵,难以在教学实践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指导。

3.4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教育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创新创业教学方法也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换过了不同的教师,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就会改变,这样会造成教学过程不连续,而他们传授的创新创业教学的内容也很学科化,缺乏实操性。

4实施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4.1树立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普通高等学校学科教育脱胎而来,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分科、强调思辨、忽视动手等学科教育习气不可避免地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先天缺陷。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和工具、以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为导向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高职教师从事高职创新创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高职学生能够成功做事,清楚聚焦并组织教育系统中的每件事情,促使课程发展基于“产出”而非“输入”,将焦点放在高职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学校和教师“教了什么”,促使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回归学生毕业后能带走的实际创业能力,而不是具体的课程要求;强调围绕高职学生的学习任务、专业设置、职业范围开展教学活动,重视培养高职学生适应未来、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等。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成果导向教育应倡导以高职学生为中心,重视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扩展成功学习机会,强调高职学生个人的进步表现和创业成就。成果导向教育强调“成功是成功之母”,以所有的高职学生均能创业成功为前提,但并不是以相同的方式、用相同的时间来达到成功。

4.2完善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成果导向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成果导向教育没有固定的课程模式,是一种包容性的理论。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规划并未要求教师、学生采取固定的教学、学习方式,却鼓励教师善用批判性思考及广泛、多元的方式,引导学生依其个别差异与需求来进行学习,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可见,成果导向课程实开发实施强调教学的输出,即学生的学业表现,只要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或学习成果展示的策略和方法,成果导向教育就可以采纳。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实现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提供教育保障。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是助力于高职达成培养目标非常贴切的教育理论,在高课程实施中,需要借鉴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运用于成果导向教学改革。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没有开发到位,没有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成果导向课程的开发进行准确定位,只是跟风式的采取拿来主义,哪所学校知名度高,哪个专家讲座开得多,就采用哪所学校的课程体系。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应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运用互联网工具,构建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除了开设《社会创业》、《创业技能》、《创业启动与运营》、《创业融资》等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之外,还需完善创业实践课程的开设,如对《商品拍摄》、《网商创业》、《网店物流运营》、《网店客服》、《网店美工》等创业实践课程进行准确定位,通过慕课、微课、创客等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开展相应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让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更加完善。

4.3加强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教育要求教师清楚聚集于学生在一段学习经历后所能达成的最终学习成果。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发展知识、技能和个性,使他们能够达成预期成果。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和创新创业教育起步都较晚,电子商务专业和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大部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都是学习信息管理、企业管理专业,从来没有从事过企业工作,没有进行过社会创业,更不具备网商创业经验,对“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特点的认识含混不清。而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人像阿里巴巴的马云等都已脱离教育行业成为一名知名企业家,极少有人愿意继续从事清贫的教师职业。因此,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要求和特点,打破人才聘用机制,多引进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在职称评定和待遇方面要向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倾斜。

4.4搭建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要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搭建基于“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与广州昊王皮具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一个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平台———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点和特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开设淘宝网进行网上创业、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大赛、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创业实践活动。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互联网为工具,以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创新创业实践人才为途径,让学生尝试开设淘宝网店从事网商创业、走进网商创业中心,完成电子商务创业项目的孵化,提高网商创业实战经验。

作者:杨兴 严中华 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太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徐联恩,林明吟.成果导向教育(OBE)的改革及其在美国实践的经验[J].教育政策论坛,2005,(08).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9).

[4]严中华.国外社会创业研究述评与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4).

[5]李坤崇.大学课程发展与学习成效评量[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184.

[6]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07).

[7]互联网时代主创团队.互联网时代[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2).

[8]杨兴.电子商务行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09).

第三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研究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对于偏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更应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了多个地区11所院校498名学生的感知数据,据此,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学体系、内部保障体系、外部支持体系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给出了系统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1.1内涵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等全面整合而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分阶段、递进式的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启蒙、创新创业知识教授和创新创业实践锻炼的一种实用教育方式①②。“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区分,它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体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训和锻炼,让学生对自我有个清楚的认知,有利于形成自身的创业思维与意识,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并最终形成创新创业行为③④。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更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整合职业教育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育理念层面上注重学生对创新创业内涵和精神、价值的理解;在专业技能层面要结合实际讲创新,结合实例谈创业;在素质教育层面要从创新创业系列课程、活动、实践等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创新精神。

1.2目标展望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问题⑤。所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目标应包含三个方面,即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基础知识目标,是指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基础通识课程中不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为学生打好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⑥。专业能力目标,是指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础训练,让学生逐渐拥有批判性思维、敏锐洞察力与果断决策力等创新创业必备的能力素质。综合素质目标,是指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树立执着拼搏、追求卓越、勇于攀登的创新创业精神⑦⑧。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2.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

为明确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切实分析存在的问题,笔者于2016年6月开展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感知调查”,以网络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向高职院校在校生及部分毕业一年的学生,发放问卷,从问卷网站后台回收的数据显示,共有537名学生参与此次调查,剔除填答时间在3分钟以下的随意填答式问卷后,得到498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2.73%。调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样本的基本信息,以单选题居多;二是受访者对所在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容反映,提供“有”、“无”、“不知道”3种答案;三是受访者对所在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根据5级里克特量表,按照评价从低到高设置5个选项,统计分析时转化为“1-5”的定序变量。问卷回收后,从网络后台导出数据借助SPSS19.0进行分析,SPSS可信度分析结果为:Cronbach'sAlpha=0.908,一般认为克朗巴哈系数在0.6以上问卷及数据可用,说明此次问卷设计合理,数据质量可靠。498份样本中,有女生271名,男生227名,以大三学生居多,占70.08%,另有少部分低年级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学生;结合受访者填答问卷终端的IP和所填院校名称来看,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来自云南、广西、贵州、江西、湖南等省份的11所高职院校;有23.09%的受访者表示,有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打算,更有近80%的受访者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强烈程度在“一般”以上。可见,在当前环境下,创新创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路径之一,学生群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迫切。

2.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飞速发展,但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⑨。问卷的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所在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现状调查。该部分的问卷主要分为“被调查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程度”、“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情况”、“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的认识情况”、“学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措施”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实践措施”等五个方面。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2%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接触过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这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认识不足,而没有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的高校中,有51%的被调查者反应不能很清晰的辨别创新创业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区别。被调查的11所高校中,有高达6所高职院校没有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而是将创新创业课程直接融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创新创业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设立的目标与任务,使创新创业课程逐渐边缘化。在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的摸底调查中,仅有2所高校设置有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其余10所高校均未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管理机构。而对于保障体系方面,7所高职院校没有设置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机构,在设置了相关机构的院校学生中,仅有15%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相关的机构设施,仅有3%的学生接触过此类的平台设施,其余调查者则显示为不知道此类设施的存在或没有接触过该类的设施。高职院校普遍与校外企业联系紧密,均有学生课外实训基地,但实训内容较为粗糙,高达85%的被调查者显示在实训期间只能做基础的工作,不能向创新或者创业方向延伸发展。

2.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认识不足。相对于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训练,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较多的院校仅把其作为就业指导的补充内容,或者流于形式,游离在专业课程的边缘,没有很好的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您所在的学校是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这个问题的得分均值为1.6分,远低于平均值3分,说明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您的帮助是否大”这个问题,得分均值为2.3分,其标准差为0.16,数值较小,说明被调查者的评价差异性不大,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帮助普遍不大。同时,调查显示,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不能很好的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教育偏向于形式主义甚至功利主义,把关注点仅放在举办讲座、参加大赛或者指导学生开店创业等方面,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长期培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部分院校将提升就业率、培养学生快速创业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重视技巧教学而忽略素质培养,重视短期产生的效应而忽视长期的培养成果⑩。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薄弱。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较为薄弱,在调查中显示,高达90%的学生表示没有正统的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更多的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开设有创业模块。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没有进入学校的主教学体系之中,更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除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创业模块外,高职院校还会使用开设选修课、举办讲座、校园活动等方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教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较为单一,在“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丰富程度”这一问题中,得分均值为1.4,其标准差为0.24,显示学生不论何种专业院系,接受的都是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这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庸化,教师大多泛泛而谈,没有结合相应的专业特点展开,对学生的启发和帮助甚微。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非常随意,往往依照本校老师的情况而采取不一样的方法,课程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也缺乏专业的有相关经验或者认识的创新创业教师,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也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到达了一个尴尬的局面。③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不足。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设置不足,据调查结果统计,11所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仅有2所高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3所高校将管理机构挂靠在学生处(含就业中心),2所高校将管理机构挂靠在学校的团委部门,另外4所高校没有设立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对于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的高职院校,其管理机构大多只有名头,而没有发挥实际的作用。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由相应的教师决定,几乎与管理机构不对接,管理机构如同挂名存在,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也没有课程考核标准与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多由辅导员等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讲授,缺乏较为专业的教师,也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存在很大的缺陷,亟待完善和改进。④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措施不够。保障措施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正常运行有比较大的作用,并能一定程度上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只有3所高校设置有类似的创业孵化基地等设施,给予学生创新与创业的相关支持。对于“是否接触过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帮扶措施”这一问题中,其得分均值为3.8分,进一步的调查了解,笔者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实施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措施,如通过政策、资金等方式鼓励大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将创新创业的拓展学分纳入素质拓展学分体系等。但是,较多高职院校的保障措施暂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大多是比较零散的帮扶措施,随意性较强。对于“学校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是否容易被获取”这个问题,得分均值为1.4,标准差值为0.11,反应出学生普遍在获得该类扶持信息上有较大的困难,创新创业教育信息交流不畅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缺乏。实践环节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学生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主要可分为校内模拟实践和校外实地实践。从问卷的调查中显示,“是否能提供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这一问题的得分均值仅为1.8。综合调查分析发现,限于实践基地、实训经费及设备等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践主要偏重于创新创业理论的讲授,或者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不能很好的为学生提供如电子沙盘模拟、模拟公司实训、网络营销模拟、创业孵化基地运营等实践课程。而校外实践方面,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与校外企业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但多数合作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在深度和广度上挖掘,企业由于经济效益原因仅能提供参观学习、基础实习等方面的项目合作,较少能在创新创业教育层面展开合作。

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建议

基于对11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笔者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内部保障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外部支持体系三个方面构建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

3.1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

结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现状调查与分析,依据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品质素养,笔者尝试提出了一个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即将实践和课程相结合,建立包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教学体系。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其核心部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全面的培养,是一种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分层递进的原则,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课程、创新创业专业能力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提升课程。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课程是通识类课程,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就业与创业指导》、《创业文化》、《创业概论》等,这类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素养,为学生梳理基本的创新创业理论框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创新创业专业能力课程涉及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经营管理、营销策划、工商税收、法律、财务等专业知识,同时与学生自身的专业相结合,将创新创业专业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培养计划中。该类课程主要包括《财务管理》、《财税学基础》、《企业风险管理》、《会计学基础》等。由于创新创业专业能力课程涉及到较多的公司管理、运营等工商管理类主要课程,因此可以依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的课程,也可相应的开展选修课程,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习一定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创新创业专业能力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提升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基础部分,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演练和能力提升的课程,主要包括《沙盘模拟对抗》、《模拟公司运行》、《创业计划书撰写》、《创造学》等课程,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训打下坚实基础。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实践环节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双驾马车之一,也是学生从接受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到综合能力实践运用的转变阶段,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主要可以分为学校活动、专业赛事、创业实践三个环节。学校活动是高职学院最容易操作且成本相对最小的环节,可通过开展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创业竞赛、沙盘模拟、虚拟电商交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赛事一般依靠现有的成熟赛事,如“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通过学分绩点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此类赛事。创业实践是指依靠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校外企业实训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过程,并一定程度上实现创新创业的目标。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布局适合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按照时间顺序列出相应的实践计划,并与各专业学生相对接,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好保驾护航工作。

3.2创新创业教育内部保障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内部保障体系是为了保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能在高职院校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保障体系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平台保障。组织保障包含三个板块,分别是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和师资力量。创业教育领导小组主要由学校领导及各专业系部负责人等组成,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决策部门,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是领导小组下行机构,负责创业创新教育的具体工作,如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安排、制度建设及日常管理等。师资力量是创业创新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创业经验的教师队伍,全面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工作。政策保障包含管理制度体系及创新创业学分体系两个部分。高职院校要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制度体系,规范管理对课程的设定、评价及相关活动的开展和验收。推行创新创业学分制度,规定学生必须修行一定的创业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平台保障包含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及创新创业信息平台三个部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它是学生进行创新培训、创业模拟甚至是直接创业的场所。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可设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中,主要提供创新创业咨询服务、人事、场地租赁、融资平台等功能。信息平台是指通过学校创新创业网站的搭建,方便学生更好的接收创新创业相关信息。

3.3创新创业教育外部支持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个艰巨的任务和挑战,除了校园内部的发力,更需要外部体系的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外部支持体系主要包含政府、外部企业和社会三个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寻求政府的帮助,力求能在政策给予、资金扶持等方面获得政府的支持,必要时还可由政府与学校共同合作,共建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另一方面,可与企业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基础项目、必备资源及综合实践平台,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这里的实践体验将与普通的学生实习不同,将基于学生的专业基础,开始相关产业实地的创新训练与创业实践,并将实践环节不仅局限于普通的一线生产环节,而是覆盖到产品生产与经营销售的全方面,让学生了解产品的多个方面,为下一步的创新创业做好准备。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社会的支持,社会上的相关行业协会及机构有足够的创新创业机会和资源,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机构,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搭建良好的桥梁,发挥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持作用。

4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为核心板块,以创新创业教育内部保障体系与外部支持体系为支撑力量,共同构筑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创新创业是新时期的潮流,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使命,高职院校要响应时代的号召,结合自身的实际基础,以课程教学体系、内部保障体系、外部支持体系为骨架,构建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要在专业知识教授的同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人才目标培养的同时,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使其成为拥有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作者:王晓天 单位:云南财经职业学院

注释:

①张田梅,何延宏,高春.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中国外资,2012(14):257-258.

②梁巧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文秘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100-104.

③李雪莲.构建“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基于云南省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分析[J].价值工程,2012(23):272-274.

④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03):56-63.

⑤⑥胡伟.项目实践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6(31):455.

⑦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05):56-63.

⑧邓益军.浅议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2):47-50.

⑨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20-28,73.

⑩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20-28,73.

参考文献:

[1]张田梅,何延宏,高春.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中国外资,2012,14:257-258.

[2]梁巧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文秘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100-104.

[3][5]胡伟.项目实践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6(31):455.

[4]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03):56-63.

[6]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7]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05):56-63.

[8]邓益军.浅议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2):47-50.

[9]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20-28,73.

[10]滕爱聪.创业创新背景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6(23):195-196

第四篇: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摘要:

为响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方针,更多高校开始面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由于教育质量以及师资团队力量的差异,导致教学培育出的学生莨秀不齐。本文就如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做出几点思考,希望能够帮助到高校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自我国党的17大提出“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未来我国发展战略。教育部提出用5年的时间,完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目标。教育历史又站在新起点上,但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莨秀不齐。有的高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业氛围十分浓厚,教育成效显著;而有的高校没有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仅仅在教育前加上了“创新创业”四字,取得的教育没有取得显著成效。如此看来,教育工作者便需要转变教育思维,转换教育模式,开辟新的教育篇章。

一、现如今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由于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并不长,并且在近年来教育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推动的作用下,全国各高校纷纷响应政府号召,在各个院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高校目前还是遵循着“各自为政”的教学理念,尽管高校时刻听党指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政府并没有统一的指导标准对高校进行教育管理,导致高校各自有一套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近年来高校的教学中有一些典型的成功案例,但其余更多的却是“形似而神不似”。很多传授创新创业知识的教师并没有授课经验,高校采用替补顶包的方式应负了事,高校教师热衷于推荐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但并没有真正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却并没有对参赛学生进行赛前培训,仅仅依靠学生的自制力与临场应变发挥能力,因此教学与传统教育的填鸭式教学并无两样。有的高校无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在于通过教师教学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想要通过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进行教育教学,但忽视了企业家并没有教学经验,很多企业家在进行公开课讲授时千篇一律、夸大起谈,甚至用故事罗列的方式吸引高校毕业生进行就职,将讲座变成了变相的招聘会,企业家不懂的教学规律导致教学成效略低。

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我国教育部所提出的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对新兴产物的创新意识以及开辟新事业的创业意识。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希望最终达成的目的一定不是在大学生毕业之后便立即参与科研工作,或是立即用积攒的资金进行早期创业,而目的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在就职以及步入社会后的各个时期、阶段都发挥创新热情,对各行各业之发展做贡献,因此,我认为新时期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加强以下几点着重建设:

1、通过转变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学的观念,以此来深入强化教学内容

转变高校对创新创业观念的认识,首先就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纸上谈兵,传统的通过教师讲授的授课方式一定不会取得好的成效,创新创业需要落到实处,就需要教师通过对某一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导向进行了解,并根据就业方向设计将来会进行的创业项目。通过将创业目标、创业实质流程以及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提前告知,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进行创业取得成功的来之不易,来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并通过创新创业实质性操作来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初级选拔,减小由于创新意识不牢靠导致的屡见不鲜的大学生创业失败情况。以实际行动牵动思想升华,以创业案例带动人才发展,在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以学至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再次实现问题的发现,这才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所在。

2、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高校对教师团队的建设,对本校本专业师资力量的强化,表面上是对学生有利,但培育出的优秀毕业生定会壮大高校的社会组成,拓展思路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潜在创业思想。高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进行国际劳工、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者社会权益保障部门组织的高校教师创业知识培训课程,实现教师对创新创业专业理论知识的扩充填积。本专业教师除了要对专业知识进行孰知深入之外,还要对其他专业知识进行粗略了解,采用综合知识运用提出问题解决方式。进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当在校外扩充自身创新创业知识,以挂职创业、去别家公司参与实习或者通过自身创业来增添教学经验,并在就职创业过程中记录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式,以此来将经验传授于对应学生,高校也可以通过设立相关方面的政策来支持教师进行实际经验的扩充。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如今我国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问题教育不在少数,但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发现问题才能进一步将问题解决,因此面对问题我们不气馁。通过高校对师资力量的完善提升,人性化的教学设计定会实现高等院校教学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刘涛 李涛 宁小浩 单位: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

参考文献

[1]行龙.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着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

[2]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3]左健民.论校企合作视角下高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2).

第五篇:创新创业教育食品质量管理教学改革

[摘要]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大学食品科学、食品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影响下,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生物食品工程学院在教学改革中优化分类教学内容、采用传统教学与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多元考核方式评定学生成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文章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

食品质量管理学;PBL教学法;创新创业教育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我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素质的人才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观念和形式,我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构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各专业课程教育应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专业课教师也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注重启发学生自主思维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内容涵盖部分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更应注重加强本课程与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有机融合,进行教学改革。

1《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开设现状

食品质量管理是为保证和提高食品生产的产品质量及工程质量所进行的调查、组织、计划、协调、控制、检查、处理及反馈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食品工业进入了一个产业升级、调整、提高的关键时期,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细菌性食物中毒、瘦肉精、苏丹红等事件)的报道也使企业和社会深刻地认识到了食品质量仅仅由检验这一环节监控效果很不理想,应将食品质量控制放在整个食品链的管理上。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的食品学院相继开设了《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我校也于2004年开始建设《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并在食品质量与安全及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开设了《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较,《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是新兴学科,质量管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及工具产生于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食品行业的应用经验更少,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在不断完善中。

2《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内容的优化分类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将质量管理学应用于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的学科,主要研究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方法、原理以及在食品加工生产中的应用,并向整个食品供应链延伸。《食品质量管理学》研究内容包含食品质量管理、控制工具、质量成本管理、企业危机管理、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GMP(良好操作规程)、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安全风险分析、5S管理等内容。但由于国内各高校开设《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历史较短,经验积累较少,多个版本的教材内容、结构、顺序及案例均不一致。本课程的学时较少(我学院根据专业不同将本课程学时设置为16~32学时),在此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彻底研究教学内容并确定重点难点,合理安排和规划学时将本课程的精华传授给学生就成为课程教师的重要任务。在全面了解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其它课程设置并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后,我们把教学内容分成以下三类:第一类是重点掌握的内容,包括食品质量管理学绪论中的基础知识、质量管理工具、抽样检验、食品质量成本管理及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由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详细介绍、重点讲解,并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类是熟悉理解的内容,如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及食品卫生质量管理监督等,可以设计安排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并照问题制作PPT汇报讲解讨论结果,然后由大家进行补充,最后授课教师进行总结;第三类是一般了解的内容,如在其它课程《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卫生学》中已涉及的的GMP(良好操作规程)、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内容,布置问题由学生课后自学并完成作业。

3《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3.1通过举例讲解提高学生学习《食品质量管理学》的积极性

学生对质量管理学缺乏了解,在初次接触本课程时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个别学习态度不端正现象,以混学分为目的,求知欲不强,在学期第一次课程讲授《食品质量管理学》绪论部分内容时,在介绍质量、质量管理的概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掌握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概念及知识结构内涵,利用这一关键时机通过介绍朱兰、戴明两位伟大的美国质量管理专家的生平及他们对日本1950年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质量管理学的兴趣;在之后的学习中通过介绍已发生的食品质量安全的大量案例对相关食品企业的巨大影响、及目前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引导同学们认识到食品质量管理学在食品企业发展中所产生的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作用,由此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3.2学生充分参与,传统与创新教学方法结合

《食品质量管理学》涉及到食品及管理学两大学科领域的知识,实践性较强,单一通过以理论灌输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授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我校《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发现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法)效果突出。PBL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1],指在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以分析具体案例为切入口来提出问题,为他们创设有意义的、真实的情境,并为他们提供资源,给予引导和指导。通常由以下五个步骤组成: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检索资料、分组交流讨论和教师总结。两个教学方法的结合应用通过讨论问题来激发、启迪学生的自主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以解答案例所涉及的问题为目的,将理论实践有效结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学习中,带领学生去当地食品加工工厂参观香酥酱鸭的生产流水工作线后,将学生分成按流水线所包含的生产环节分成四个HACCP小组,分别制订香酥酱鸭原料验收、加工处理、包装贮存及销售四个环节的危害分析工作单,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将所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加工工艺、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添加剂学、食品包装学等专业知识整合起来,并建构关于HACCP的知识体系,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调动学生们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质量控制工具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的技术方法,通过传统理论教学方法、死记硬背只能在理论层面上熟悉各个工具,但具体应用能力不足,PBL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环节。例如在设计开展质量控制新工具——关联图的学习过程中,已有《食品工艺学》制作水果罐头经验的学生再通过教师播放的视频了解某生产车间桔子罐头的制作流程后,进入到一个真实的生产加工情境中,按食品企业行政及组织结构分组寻找导致桔子罐头变质的主要原因,并模拟开展头脑风暴会议,有针对性地设定要解决的问题后各抒已见,各组分别制作桔子罐头变质主要原因关联图,通过PPT各小组代表陈词介绍本组制作的关联图,其他小组提问共同讨论,最后由教师运用关联图的基本原理启发引导、补充提高、总结点评,完成桔子罐头变质原因的关联图的制作。并通过小组间互评及教师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小组案例分析结果进行测评。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道轻器”的思想根深蒂固,直接影响到了我国教育思想理念[2],以追求学问义理为主的教育被放到了首要位置,而以方法技术为主的科学技术教育特别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常常被忽视,即使在以职业教育为目的的高校中很多课程设置亦存在理论性过强的特点,与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悖甚远。因条件限制很多课程的实习、实践机会有限,授课过程中我也发现大多数学生热衷于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并以此为专业学习的至高目的,缺乏对企业实践认知的积极性,课程结束后学生无法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空有满腹理论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将直接影响到创新创业能力。PBL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对食品专业特别是食品质量管理课程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自主性,有助于专业类课程和创新类课程的有机融合,使学生有效地对所学多方面食品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思考、串联、应用,对今后将要学习的食品专业课程的定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外我校食品质量管理教研组为了帮助学生增强关于质量管理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相关性的认识,还从本地食品药品企业中引入了一些质量管理学案例,如苏州创德兴芡实企业有限公司、苏州雷允上制药公司等。

3.3考试改革

2005年我校开设《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以来,考核成绩采用由传统的以课本知识为主的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平时提问及作业成绩占30%的评分方法。在参考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的通过考试来引导培养学生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的原则后[3],2010年以来,我校《食品质量管理》课程逐渐由原先的单一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考核转变为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多元考核[4],有助于引导学生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多元考核中,通过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食品质量的概念、特性、质量检验制度标准、HACCP、GMP、SSOP的基本原则等;通过半开卷考试以手写纸稿的形式由学生自备考核所需参考资料,考核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质量管理工具的操作使用、工序质量控制方法(如排列图、控制图、直方图)的应用及质量成本的核算、分析、管理和优化等环节均可采用半开卷考试进行考核;由教师根据食品工厂参观实习中所接触到的案例命题,通过分组书写实训报告并进行答辩汇报的方式考核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团队合作能力。多元考核的成绩分值分配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半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20%,实训报告书写及答辩评分占总成绩的20%,课堂考勤、提问及课后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10%。

4《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目前尚存的不足

反思当前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的不足:第一方面是该课程的专业教师学科背景有待加强,目前教师队伍中大多是原来从事食品加工、食品卫生、食品微生物学等学科的老师,少有从事质量管理学研究的教师,教师自身对质量管理学的知识掌握的系统性不足,亟待进一步完善,建议通过对食品质量管理学教研组教师进行质量管理专业的相关系统培训、参与企事业单位管理、科研、生产实践等活动,不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方法来改善。第二方面知识体系编排与融合还有待改进。目前在国内出现的不同学者编著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本科中文教材中,大多是在《质量管理学》教材的基础上加入与食品行业关系密切的HACCP、食品质量管理案例改编而来,我校采用的山东农业大学刁恩杰教授主编的2008年第一次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学》,是本科应用型教材,强调了食品科学的具体实践,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食品生产行业案例,有效将食品科学理论与质量管理学理论融合。但缺乏食品质量检验内容,且随着新的影响食品质量的不安全因素出现,教材常常跟不上学科发展动态,在此情况下我教研组教师根据最新文献编制相关讲义《食品质量检验讲义》供学生作为辅助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各校教师应根据所面对学生的专业、层次、现有的知识结构来选择与编排内容,我校还推荐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问题阅读参考书,以弥补所选择教材内容的不足。如李正明主编的《安全食品的开发与质量管理》及江汉湖主编的《食品安全性与质量控制》(均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此外,学院积极邀请当地食品相关的科研院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生监督所、技术监督局的专家通过学术报告中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食品质量管理科技前沿内容及食品行业领域内的创业前景,是一个值得采纳的辅助教学手段。

5教学改革效果评估

在创新创业理念指导下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深入中,发现学生对本课程更乐于投入,态度更积极,与任课教师的互动也更丰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对本课程教师的教学评价平均分从2011年的84.2分逐渐上升到了2016年的93.3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本课程教师的教学评价平均分也从2011年的83.6分逐渐上升到了2015年的92.1分,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然 黄友如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2]杨吉华.职业技术教育存在价值的文化性阐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3(9):97-101.

[3]史习明.从市场意识到市场实践:澳大利亚TAFE教育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8):89-91.

[4]谭晓玲,谭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17):169-170.

本文文献格式:张然,黄友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的《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7,44(1):168-169)

第六篇:互联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国家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倍受关注。“互联网+”视域下,如何构建符合高校特点和工作实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成为众多高校人关心关注的难点课题。本文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三个方面分析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其基本模式,探索“互联网+”时代下,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

【关键词】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016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29.3万人,较去年增加近9000人。而2016年我省整体经济形势下滑,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形势十分复杂严峻。为了促进我省大学生就业创业,辽宁省先后出台《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6]65号)、《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辽教电[2016]95号)等文件,要求高校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鼓励建立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免费高带宽互联网接入服务,对用于创业服务的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等费用予以优惠和减免,努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现状

自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后,各省、市两级政府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出台政策,鼓励高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省内高校纷纷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1、加强顶层设计,全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各高校纷纷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就业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确定各职能部门相关职责,经过调研,大多数高校都是由就业部门作为牵头单位,主要负责创新创业工作的日常管理,政策指导;共青团组织负责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的组织和举办等;教务部门则主要负责创新创业的教育管理,包括课程设计等。各部门通力合作,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稳步推进。

2、重视平台建设,大批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应声而起。

各级政府设立创新创业专项扶持经费,用于资助各高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帮助高校搭建平台,设置载体,使创新创业政策有效传播到大学生中去。各级政府部门也都建立自己的孵化基地,供区域内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入驻。各高校在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特点的情况下,积极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线上线下平台建设,如网站、微信、自媒体等平台,及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政策、创业资讯,确保“互联网+”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效推进。

3、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推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其实都非常富有创新精神,拥有E时代特有的思维、气质和个性,敢想敢干。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整体教学内容,能够有效调动有创新创业想法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总体方案,并实行学分管理。为全面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二、当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还不完善。

因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发展时间短,许多高校存在观望态度,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仍然处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中有几种教育模式普遍存在,第一种模式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理念教育,普及度较高,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注不够;第二种模式是:与社会脱轨的“闭门教育”,形式大于内容;第三种模式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投资巨大,但教师和学生参与度都不高;第四种模式是:建立多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结果却往往是无人真管,存在机构健全,却绝大多数是“空架子”的现实问题。

2、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孵化基地作用发挥有待提高。

高等学校的学生,思维活跃,拥有较强的创业潜能,在动手能力、技能操作和创造力方面有较强的优势。政府和企业都很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从师资的培养,到学生的教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目前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的一些创业想法和项目,没有适合的老师进行指导,形成了有孵化基地却孵化不出项目的尴尬局面。

3、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不尽合理,理论多于实操。

许多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实操为辅,操作性不强。一些学生感慨学习到的理论应用性不强,课堂上感觉学到了很多创业理论知识,也有信心尝试创业,可是真正将创业梦想付诸实践时,却四处碰壁。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缺少系统性的开发,通用的教材与本校的专业特色又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实用性不强。

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建议模式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常常受到机构设置和部门职能的制约,无法形成合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理解也很片面,往往导致将其视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短期行为。高等学校应该进一步确定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定位,明晰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有的放矢地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机构设置、运行机制、课程体系、平台建设等方面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搭建一个平台

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组织不同类别、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竞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实训条件,提供优质的创业实践软件,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互联网+”模式下的创业全过程。现如今,高校的创新创业平台有很多种形式,比较常见的如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创业孵化器、创客空间等等,为学生们提供了真实的创业实践平台。高校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上的资源,交流信息,分享就业创业经验,激发出更多创意灵感和创业意向,从而实现真正创业。

2、开设两类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具有较强综合性质的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在有效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学校教育的竞争力,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新创业课程总体应该分为两大类,即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知识和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课。各专业课程均应以创新创业理念为基础进行课改,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全过程。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则应以实际操作为主要课程内容形式,让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上仿真体现创业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3、三种途径组建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专兼职配合、跨行业组合的教师队伍,既是国家社会发展所需,也是创业教育自身发展所需。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现有专业课老师。专业课老师有着多年的专业基础和教学经验,接受本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容易,且能够真正灌输到教学全过程,是最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方式。二是校外聘请创新创业课程教师。这些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可以是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可以是多年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是在创业路上有过经验的校友进行经验分享,形式和内容都不受限制,但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最为有效。三是选派就业创业工作人员及辅导员等外出参加创业培训课程。这些学生管理人员日常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学生的指导更直接。

4、两个方向帮助学生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如今的大学生们已经不再是十几年前的大学生,他们越来越注重个性化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选择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尝试创业。高等学校应该通过自身的能力努力实现不同学生的知识诉求和能力渴望。一是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去创业。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学生不是想创业就能成功,高校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创业思维,而这个创业思维,也需要新的教育思维。二是帮助没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创新是创业教育的灵魂,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媒介都需要给予学生创新的思维和意识。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传授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从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再通过顶岗实习、就业实习等手段,提高自身能力。

5、两个目标推动创新创业工作全面发展

高等学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人而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一刀切”。高等学校应该以两个目标为落角点,推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全面发展。第一个目标是:推动学生创业项目成功孵化,即成功创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大批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如果经过高等学院的培养,学生能够成功创业,那必然是创新创业的理想成果,但即使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中创业教育开展较好的学校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也不过10%。而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试点的几个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院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也不到4%。这个目标实现起来难度显而易见。第二个目标是:推动学生将创新创业理念应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个目标核心内容是“意识养成”,即将创新创业理念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其无论身处什么环境,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能较好和适应,并勇于开拓创新。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必须及时构建和完善符合高校自身特点、专业特色和学生总体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能千篇一律。其创新创业模式需要从理念定位、运行机制及终极目标进行全方位设计。只有利用互联网建构起一个高校、政府、企业三方一体化的互动机制,才能形成社会参与度较高的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作者:黄雅娟 马红 单位:苗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课题项目: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2015—2016校级课题《“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LJZYL201511

【参考文献】

[1]李小天,何旭.贵州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研究与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5(8):373-374.

[2]周微微.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环境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3):137-139

[3]梁伟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5:1-20.

[4]李飞标,徐志玲.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1(6):120-121.

[5]胡旭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科学定位及对策研究——以经营类学科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07(12):20-22.

[6]房汝建,朱锡芳,伍婷.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6):105-106.

[7]杨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0):53-56.

[8]陈卫莉.“三课堂”联动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8):87-89.

[9]刘军,刘鸿莉,黄潇苹.应用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6(9):222-223.

第七篇:软件工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摘要:

本文,从软件工程专业着眼,探寻当前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人才更好的创业和就业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专业保障,最终实现高校培养高质量、高素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

关键词:

软件工程专业;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

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高校的教育方向和教育模式开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如今高校教育中除了需要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要,同时也新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大学生创业朝向良性发展,为高校大学生创业和毕业人生道路的选择指明方向,促使学生具备更深层次的专业素质和创业理念,从而提升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一、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1、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机会的识别

作为高校创业教育指导者,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机会的识别,使学生将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的积累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考察作为理论支撑,探寻创新创业机会,从而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质发展。

2、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风险的基本把控能力

机会和风险往往是共同存在的,获得机会的同时会伴随着风险的发生,作为高校创业教育指导者要培养学生的风险识别和基本的评估把控能力,具备这种能力是使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的根基,有助于增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对机会风险的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其防范风险的能力,推进创业机会价值的最大化,促进学生创业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3、注意培养学生建立属于自己“志同道合”的创业团队

作为高校创业教育指导者要是学生知道创业的成功更多的是依靠团队力量而最终实现,尤其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表现的更为明显。每个网络或编程的完成需要很多个同伴通力合作才可以最终完成,其中一个环节的编码出现差错都会影响整个编程,体现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如此,培养学生创建创业团队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创业成功概率的提升。

二、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

1、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教育改革实践

机会是创业活动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要了解创业机会和商业机会的区别,注意分析适合本专业的创业机会。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需要观察和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的技术变革,例如:网络电话协议技术的出现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关联性,可以促使出现哪些新的创业机会等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促进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专业创业机会的出现。

2、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业需要注意的创业风险把控

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创业风险把控需要教育者使学生理解风险分为“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软件工程专业相关创业中很容易出现“非系统性”风险,例如:技术风险,编程风险,创建某网络平台时的bug漏洞风险等。需要教育者对学生创业方案进行具体实践操作,从中找寻和探究出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规避风险的办法,以促进创业目标更好的实现。同时,教育者可以从创业风险教育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规避风险提出新创业商业模式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例如:戴尔公司将创业风险转化为创业新商业模式,通过考察发现已有的电脑库存与供应链明显存在无效率,找寻解决办法将自己公司的角色进行转变,生产计算机的同时将顾客的需求进行综合和总结,将已经设计好的计算机按照顾客的需求装配零配件和相关系统要求,然后将产品直接运送到顾客手中,实现省去中间销售环节的同时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提升计算机技术和服务质量,促进公司整体水平的提升。

3、学科渗透教育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创业团队意识

高校创业教育指导者需要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学科专业渗透教育,使学生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相关专业有所涉猎和了解,培养学生根据自己创业方向所需组织符合自身创业目标的团队,共同实现和完成既定的创业目标。例如: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往往比较擅长理性、技术型的工作,但是在创业中感性认识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对文科专业有所涉猎,同时也可以找寻一些文秘型或管理型的专业同伴进行创业方案的共同拟定,促进创业创新教育改革的良性发展。

总之,本文以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为例,从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出发,探寻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具体教育策略,以实现高校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教育指导者对学生的能力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综合的考量,将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并同时注重学生的具体实践和应试操作能力培养,将创业机会、创业风险、创业团队建设教育进行整合,促进当代高校学生创业能力水平综合提升。

作者:黄荣 吴春光 宁小浩 单位: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

参考文献

[1]左雪松,夏道玉.《创意产业崛起背景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转型升级——以温州高校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2]吴春明,邹显春,杜云.《高校非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5).

[3]叶凯,李磊.《校企合作构建“实践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分析与思考——以鼓豆网与大连市高校共建创业孵化新平台为例》.[A].辽宁省

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二等奖摘要集[C].2015.

第八篇: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创业教育创新

摘要: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高等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型培养模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根据独立学院的特殊性,依托主体学校资源,在校企合作中如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对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

校企合作是高校通过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企业的专业技能要求,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或者安排企业工程师来高校授课,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实现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工作,减少了岗前培训的环节。通过校企合作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对高校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方式

独立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形式多样,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发教材和课程。根据企业培养的目标,开设专业课程,并编写相关专业教材。课程开发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环节,结合学校实际,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由教师、学生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实现课程改革,教师可以学习到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工程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这是校企合作最基本的形式。

(二)共建实验实训室。实验实训室教学作为专业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学习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安排在实训室中,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们完成相应的专业训练,掌握专业技能。实验实训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订单培养,特色班合作。合作班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优质企业紧密合作,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实施学校企业双元教学,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在校期间通过工学交替?环式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努力培养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兼优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开展专业技能竞赛。专业技能竞赛是学生职业技能展示的平台,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通过各种竞赛,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专业技能竞赛也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学以致用,明确学习的目标,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教育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共同开发科研项目,校企合作中企业研究课题可以进入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当中,可以有效提高师生的科研水平,科研水平可以有效提高独立学院的知名度,促进独立学院的发展。

(六)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高校可以引进企业教师到学校任课,将企业技术和知识传授到课堂中,不断更新课堂知识。企业员工可以利用高校资源,到高校深造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二、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校企合作中要积极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理念。通过校企合作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建立创新创业价值目标。生涯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追求以创新创业为自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创新创业价值目标。高校可以通过邀请优秀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到校开展创新创业专题讲座、论谈、沙龙等形式,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

(二)搭建创新创业素质训练平台,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立足点,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兴趣的有效途径。以学科竞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开展企业培训,通过校企合作班锻炼学生的创造力;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创业知识竞赛、创业技能竞赛、创业路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素质实践平台。

(三)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助力优秀创业项目稳步发展。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要增加投入,改善硬件和软件环境,建立坚实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基地。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实行校企联合的模式,借助于优秀的企业资源,实行“真项目、真操作、真环境”的见习模式,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为学生将来的创新创业积累宝贵经验。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创客空间、创业社区、创业园等,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培训等,全力扶持创新创业项目发展,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

三、结论

校企合作中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和机制,逐步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将创新创业思维和理念植入脑海,不断追求和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

作者:吴真真 单位: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鲁保富.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

[2]唐嘉芳.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