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比较探讨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比较探讨

摘要: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大高校也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但是不少人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混为一谈,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和改革创新。本文从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定义、模式、核心理念等几个方面去剖析二者的异同点,力求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核心理念

0前言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很多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缺乏清晰的认识,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业教育,将整个创新创业教育导向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为推动力,创新带动创业,创业驱动就业的一个教育体系。而创业教育属于工商管理范畴,主要是研究如何开展创业,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设计商业模式等。此二者存在一定的类同性,但也有着巨大的差别。

1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定义及比对分析

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教育实践活动。[1]创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然目标,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市场化结果。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把握,强调创新思维的培育、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创新成果的产出,在成果支撑的基础上进行创业,虽然起步比较困难,但一旦完成市场转化,发展势头相对较好,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这也是近些年我们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愿景。创业教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指通过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等各种综合素质,最终使被教育者拥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体系。[2]Shane和Venkataraman认为:创业是一门独特的研究领域,创业是识别、评估与开发机会的过程,创业教育探究的焦点是如何开展有效的创业过程。高校开展的创业类课程倾向于机会评估、商业计划和营销计划的制订、企业的成立、管理和退出等板块。[3]创业教育关注的重点是创业,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能力,善于将创业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当然离不开创新,但创新只是创业过程中的一种方式、方法,相对于整个创业过程,创新的比率不一定很高,也不是必然手段。创业教育更侧重于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的成果更偏向于企业的开创者和管理者。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均是实用性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内容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创新是创业的先导和基础,是创业能够持续推进的灵魂和智力支撑,创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创业是创新的目标产出和价值体现,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创新成果的现实成效有待于创业的实践验证。[4]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交集,存在很多的共性,因而比较容易混淆,但二者绝对不能混同。

2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2.1构建“用以致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根据自身的办学资源与特色,摸索出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5]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2.0版本要强调三融和三性。三融就是指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才能以创新武装创业,让创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融合,与专业教育相依共存,才能让广大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共识和思维,进而外化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供给与需求的融合,高校教师与学生始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要具有市场敏锐性,能够挖掘市场的潜在需要,在明确的需求刺激下进行针对性学习,才能事半功倍。三性就是体现时代性、彰显专业性、突出科技性。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文指出要“在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允许大学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北京交通大学已经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与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合作,开设创业与创新硕士学位课程,[6]让创新创业教育往专业化道路上进一步推进。积极发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和“中国创翼”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的平台作用,委派校内双师型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引领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让创新创业知识在应用中得到巩固和加强,让理论知识在应用中体现价值,转化为真实的实践能力。这种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个性化学习,通过强化输出端,反推输入端,实现了学习过程的交互、体验和反思,形成”输入-输出-结果“的良性闭环,能够达到知识建构、知识迁移和知识内化的内储与外化的有力融通,达到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目的,符合成人学习的强目的性特点,能够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2.2完善“学以致用”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开办企业所需的必要技能与知识,改变他们的创业认知与态度,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与创业主动性,强化他们成为企业家的意图,增强创业的信念和成功率。中国现在的创业教育是典型的“学以致用”教育,“学以致用”中的“学习”,是一种基于能力提升和知识储备的学习,为了以后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用。但是整体而言,学生学的不够精、用的不够好。我国的创业教育还缺乏具体应用场景的指引和验证,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不易抓住重点,而且容易遗忘,即在“输入-输出-结果”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在输入端努力,后力不济,输出端成效不大,需要进行深入改革与创新。现在很多高校自身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改革教育模式、对课程进行梯度设计、完善教育方式和方法等,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业大赛,在实际应用中巩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并优中选优,孵化出真正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在学校和政府的各项政策、资金支持下实现创业。创业教育应该富有特色而非制式化教育,既不能单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也不能沦为简单重复的实践活动,应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多元性和针对性,要体现社会服务功能,探究市场经济和技术空白,进行启发性教育,才能最终转化为实际的创业行为。

2.3二者的共同点。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虽然侧重点不一样,但又有较大的共通性,都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是由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实用性综合素质教育。两者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为未来创业发展做准备,不能简单地追求立竿见影、功利化的效果,如创业的学生数量、创新创业大赛的成绩,获得多少创业资金的支持等,而是要满足学生在学术和未来职业发展方面的需求,旨在培养每个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精神。[7]希腊历史学家Plutarch说过:“思想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木头”。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升级的2.0版本,更强调创新与创业的紧密结合,更加明确地突出创新的孵化作用,创新是过程,创业是结果,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中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点燃学生的创新创造力,让学生的创新创造来引领生产和生活,始终站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潮头浪尖上,而非被现实浪潮所裹挟随波逐流,沦为廉价的劳动力,这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真谛,依托于高校身后的文化积淀和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更多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个性化人才。

3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核心理念的比较分析

3.1核心理念的区别。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业,重视基于创业过程的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创业是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开展的高风险行为,[8]创业教育就是希望通过一个完整的教育闭环,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及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成为经营管理方面的高端人才,尽量降低创业风险,实现创业型就业。单纯的创业教育催生的大多数是生存型创业,技术含量不高,是对传统买卖关系的机械复制,主要目的是解决创业者自身的就业和生存问题。创业教育必须以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为价值取向,让高校毕业生不再局限于求职就业,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上被动地承受着失业的压力,而可以有能力进行创业就业,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解脱自己、造福他人。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刘春田认为,劳动是无上光荣的事情,而这个时代比劳动更伟大、更光荣的事情就是创新创造。[9]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新,首先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在全校形成创新创业文化,教育引导和潜移默化着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要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就要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创新创新教育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深入人心的创新创业文化,这集中体现着这所大学的特有价值取向、办学定位和文化表征。创新创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强大而无形的力量影响着身处其中的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品格。“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这股无形的精神文化力量最终必将深刻影响着居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让其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能够想人之所未想,并在这种思想下去积极探索、锻炼创新能力,行人之所未行,进行创新实践,产出创新成果,并在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过程中探索智力成果的更优化的资产化效果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减少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加快创新型创业的过程、提升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生态系统,创新无极限,教育无休止,并非单纯的为了解决短期的就业问题,而是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综合人才,增强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催生有技术含量的创新型创业,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瞄准市场空白抢占先机、谋求更大的发展。与最初的创业教育相比,依托具有明显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的创新成果的创业,资金压力较小,成功率较高,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更佳的培养效果。

3.2共性特征。创新与创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创新是创业的智力支撑和知识产权基础,创业是创新成果的落地与市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虽有区别,但更是具有很多共性,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最初创业基础上的升级版,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培养个性化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养成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业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双创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教育成效也显而易见,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0]虽然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近些年也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蓬勃开展,但因为教育理念、师生认识不够、软硬件实力跟不上等种种制约因素,创新创业教育仍需进行更加适合我国国情和各地高校校情的综合改革,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格局尽快形成。无论是最初的创业教育,还是升级版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想获得良好的人才培养的效果,都要被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专业教育、知识教育联系起来。二者都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在实践摸索和理论总结中逐步展开。高校要坚持改革创新,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本校特色,架起高校与企业、高校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桥梁,真正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本质和市场的需求制订针对性的培养目标,立足本校校情,科研创新能力强的高校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侧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大学宜大力推行创业教育,高校应立足实际不断探索和开拓适合本校的教育模式,从不同的侧面推动教育向质量提升方向转变,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形成多方合力,最终实现开放、互利、融通、共赢的教育新局面。

4追求优质教育的应然目标

要形成顺应甚至引领时展潮流的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或是为社会更好服务的创业教育,都需要高起点谋划、深层次改革、全方位考量,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开展,要具备宏观的战略眼光,又要从微观入手。宏观方面,需要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将眼光放在文化创新创造与传承的长远大计上,要有利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高校自身发展的教育长远布局;微观层面,具体落实到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上,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趁着打造“双创”升级版的东风,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就业教育进行适合本校校情的创新与改革,具备较好科研创新实力的高校开展升级版的创新创业教育,科研创新能力较弱的应用型大学宜开展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高校教育系统内部应该协调一致,开展特色化、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特色,使双创教育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上实现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最终目的,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创新创业行稳致远,滋生更多的岗位、吸收更多的劳动者就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1]创新与创业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也不能混为一谈,要在清晰地认识二者区别的基础上寻求它们的共性,打造创新创业教育2.0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的内涵式发展。让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深度与高度,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泽被广大学生,让他们领会创意无极限、创业无止境,渐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并体现2018年全国双创活动周“高水平双创,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精神,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作者:查云飞 刘霞 单位:福建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