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路径

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路径

摘要:传统视角下,留守儿童由于父母角色缺失、隔代抚养,其心理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采用优势视角理论,从新的视角看待“留守”问题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其实“留守”带给儿童个体更多的成长机会。通过调节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培养风险抵御机制,提供社区关怀与支持,提供各类活动参与机会,可以帮助儿童寻找外在资源提升其内驱力,提升其抗逆力。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优势视角;抗逆力;心理健康

传统视角下,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与困境。从家庭教育方面看,由于其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父母角色缺失,家庭教育的重要责任不得不落在儿童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身上,“溺爱”成了隔代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特征,两代教育常常产生摩擦与碰撞。父母外出务工造成了其与子女之间产生难以跨越的空间距离。儿童时期,子女对于父母的依赖感较强,这种距离会使其依赖感难以被满足,安全感丧失,陷入自我保护与自我防卫之中,从而产生对父母的对抗和抵触等消极情绪和负面行为。从社会化发展的角度看,农村留守儿童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到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而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极易诱发儿童身心问题。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监督,容易被不良朋辈感染,在集群效应下丧失自我的价值判断,继而产生失范行为。农村留守儿童多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社区发展相对落后,难以提供儿童发展所需要的社区活动,使其社会化发展的机会不足。为此,很有必要转换思路,引入优势视角。优势视角是受人本主义、人文主义、建构主义思想影响下诞生的关注服务对象优势和潜能来克服逆境与困难的社会工作方法。1989年社会工作学者Weick、Papp发表了《社会工作优势视角》一文,提出了优势视角的概念。[1]著名学者D.Saleebey(1996)把问题视角与优势视角进行对比,强调机会的重要性。[2]优势视角展现了一种代表解放和自由的英雄主义气息,体现了超越自我,激发潜能,战胜各种不幸的坚定信念。优势视角在西方具有悠久历史,但引入中国时间较短,其理论应用需要进行本土化实践。童敏提出使用优势视角应从线性思维逻辑出发,使优势视角实现本土化。[3]

一、优势视角下留守儿童的抗逆力特质

(一)留守儿童自身抗逆力特质

1.“留守”状态的正向解读有学者在身处困境的儿童心理行为调查研究中发现,儿童非但未产生预期的心理问题,反而产生了一种良好的适应性,因此儿童具有产生一定抗挫折的潜能。因此,当儿童陷入“被留守”的困境时,也可以产生较好的抗风险能力。当农村留守儿童对父母离乡外出务工的原因进行正向解读时,明白父母所承担的家庭责任,是为了改善家庭成员生活水平而被迫做出的选择。因此当他们“留守”时,面对困难和挫折,难以寻求父母协助解决困难时,可以理性分析家庭成员的分工,不产生埋怨心理,减少缺乏安全感带来的困扰。2.留守儿童自主性更强自主性是个体作为能动主题自我决策和自我规划的能力,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儿童需要经历从“自主与羞怯、怀疑”到“同一性对同一性困难”的危机过程,而自主、勤奋和主动这些优质品质可推动其人格发展,使其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规划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增强。留守儿童的父母缺席为儿童形成自我决策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们被迫形成这些能力,更容易在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取得优势,获得“跃进”式成长。此外,许多留守儿童被教育帮助自己的(外)祖父母分担家务,也是对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

(二)留守儿童环境抗逆力特质

1.家庭支持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通常对留守儿童有亏欠感,因此非常希望帮助子女解决其成长与发展的困境。在缺少家庭活动的情况下,非常鼓励与支持子女参与学校和社区活动,他们有更多的成长与锻炼的机会。在对D村的留守儿童访谈时发现,虽然他们的父母在外务工,十分繁忙,但每周都会与其保持视频或语音通话。由于无法时刻陪伴子女,他们表现出更多关爱、支持与理解。这些要素将会转化为儿童理智解决生活中难题的抗逆力。2.社区支持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农村乡村社区,具有强烈的地缘认同感,文化认同和价值理念认同感根深蒂固,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共同载体,使社区成员紧密联系。亲戚和邻里都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资源,频繁互动可以有效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不安全感,为儿童成长提供支持。此外,社区内的文化帮助居民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优秀的文化可培养儿童正确对待困境的认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3.朋辈支持朋辈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榜样可为儿童成长树立正确的参照对象,使儿童向积极地社会化发展。Shek(2005)的研究发现,朋辈群体的保护水平占个人发展总体保护的比例高达68.4%。[4]在农村留守儿童遭遇困境时,朋辈群体可以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当其对于人生发展感觉迷茫时,朋辈群体可以提供一定的社会化支持。

二、优势视角下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的工作理念

优势视角下,社工不再关注各类突发事件带给案主的负面影响,而把各类挑战和遭遇看作发展的机遇,激发人的潜能,集中于帮助案主寻找外在资源从而转化成抵抗风险的内驱力,实现抗逆力提升。效能感为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归属感是个体在所认同的群体里充分参与的感受。乐观感是对未来和光明充满期盼。三者均是抗逆力形成的重要自我力量。积极正面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案主找寻自我价值,在遭遇困难时提供庇护,从而积极地面对挫折。清晰的外部规范是个体自我约束的重要参照,在个体追求自我时提供自我效能,形成行为约束。外部群体的关怀与支持可以使留守儿童形成心理韧性,在遭遇困难时形成支撑力量,难以被挫败。合理的期盼是树立人生目标的重要方式,个体在实现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可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有意义的活动给予个体更多实现自我、探寻自我的机会。因此正面的人际关系、清晰而稳定的规范、风险抵御机制、关爱与支持、较高且合理的期盼以及有意义的活动参与机会等外部资源可帮助案主有效形成内驱力,从而提升其抗逆力。

三、优势视角下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策略

(一)调节人际关系

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社区关系可以帮助其形成抗逆力。调节人际关系旨在使农村留守儿童获得自我强大的力量。参与各类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是极佳的方式改善其与家长、教师的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展开“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等活动,可让农村留守儿童充分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初衷,体会他们背井离乡的不易,在合作的关系中实现相互理解。开展师生联谊活动,拉近师生关系可弱化传统师生关系的压抑感,使教师支持成为农村留守儿童遭遇困难时的可靠力量。鼓励儿童参与社区建设可培养其集体认同感,让留守儿童可以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关心和爱护,抵抗和弱化“留守”标签带来的自卑感。

(二)培养风险抵御机制

优势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被视为有自我解决问题,抵御风险的潜能[5],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抵御”机制可帮助留守儿童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困境和突发事件。从留守儿童认知方面,应当帮助其充分正向解读留守行为,帮助其养成辩证思维,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应当向农村留守儿童传达其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其充分的信任和期盼。当留守儿童通过自我力量克服困难,突破自我时,即产生相应的效能感,通过不断地支持与鼓励让留守儿童肯定自己具有与众不同的能力,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自己有能力解决许多事情。在日常教导时,应当为留守儿童介绍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名人案例。同时应告知其在各类突发事件产生时可求助的对象及应对方法,防止农村留守儿童在遭遇困境时求助无门的情况产生。

(三)提供社区关怀与支持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依托于社会工作服务站,农村为留守儿童带来社区关怀与支持,其救助方式基于社区和朋辈两个层面展开,以充分激发留守儿童归属感为目标进行抗逆力提升。从社区层面上看,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可帮助其建立个人档案,记录其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通过跟踪和关注等方式帮助其解决成长的困境,形成社区关怀与支持体系。从朋辈层面上看,社会工作者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组织集体活动、小组辅导,通过朋辈力量带给留守儿童榜样的作用,不断树立人生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训练和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归属感与积极性,通过群体的力量使他们感受到关怀与支持,积极构建充满关爱的和谐友好型社区。

(四)提供各类活动参与机会

儿童在儿童时期会经历自主性逐渐成熟,形成自我意识,各类有意义的活动参与可在实践中让留守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形成。他们可以在训练生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找寻自我价值,改善负面认知,逐渐相信自我潜力,形成克服困难的勇气。社会工作者可依托于学校和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互助服务,为学校和社区贡献力量,同时实现思想品德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和社区系统内他人的看法和态度,撕掉农村留守儿童“内向、疏于管教、自卑”等标签,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坦然的讲出自己的“留守”故事和作为家庭成员积极承担家庭责任的自豪感,在外部的赞扬中增强留守儿童的效能感。社工需不断整合留守儿童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外部资源,从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乐观感,形成抗逆力。

作者:洪小双 单位:南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