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探讨3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探讨3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篇1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缺位、家庭教育的不足,加之留守儿童自身存在的不足,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与社会相关部门联合,多方努力营造关爱氛围,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大特殊群体。因此,需要研究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探索适宜的解决路径,及时采取干预对策,使留守儿童能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一)问题表现

1.学习方面首先,注意力缺失。主要表现在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缺乏耐心,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尤其在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常常有愤怒或沮丧的情绪,自控能力较差,表现为不喜欢学习,不愿参加课堂学习活动,不遵从教师指令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学习动机薄弱。在课堂纪律意识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放弃学习、破罐子破摔的现象。2.性格方面首先,焦虑自卑感严重。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亲情的呵护,心理压力过大,对日常琐事过度焦虑或紧张不安,警觉性过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自信心缺失,做事畏首畏尾,缺乏主见,对困难、挫折和失败等消极情绪的承受力较差。其次,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候,出现不服从学校教师或监护人管教的情形,思想偏激,行为逆反。3.人际关系方面首先,孤僻不合群。性格上敏感多疑、情感脆弱,做事胆小、懦弱,对身边的人怀有戒备的心理,对集体活动有强烈的抗拒心理。其次,具有社交恐惧症。对正常的社交和人际关系感到恐惧,出现社交恐惧症。4.人生观方面首先,意志薄弱。留守儿童面对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自控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侵蚀。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不高,自律水平普遍较低,道德意识薄弱,容易做出违背道德甚至是违法犯罪的事情。其次,价值观错位。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认知,容易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出现价值观错位,认为上学无用、知识无用,有了“与其努力读书,还不如打工挣钱”的错误观念,在校期间无明确的奋斗目标,得过且过。

(二)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社会的关注度不够。在农村学校周边有不少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虽然相关规定明确指出,未成年人不能进入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但是相关规定并没有真正落实,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其次,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农村基础教学设施滞后,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农村孩子上学远、上学难、寄宿条件差、师资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专业的心理教师更是难寻。

2.学校教育缺位

首先,教育观念落后。农村中小学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普遍不够重视,缺乏系统的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于边缘化。其次,专业知识欠缺。农村中小学极其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无法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直接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第三,教师关爱不足。不少农村教师只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状况,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部分教师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未能及时表扬鼓励留守儿童的细微进步,使他们缺少学习的动力。

3.家庭教育不足

首先,亲子教育缺失。父母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怀,内心的困惑和焦虑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容易形成不健康性格,造成心理障碍。其次,监护人教育方法不科学。留守儿童大都由祖辈监护,农村大多数老年人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程度不高,难以担负起监护和教育的重任。不少祖辈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不能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出现偏袒孩子的现象,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形成正确的认知。

4.自身存在不足

首先,意志薄弱,厌学情绪严重。据调查发现,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家基本处于“放羊”的学习状态,无人看管,学习中遇到问题又没有人为他们答疑解惑,渐渐产生厌学情绪。其次,学习不求上进。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既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的作业书写潦草粗心,存在“偷工减料”、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等情形。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学校要积极建立起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让留守儿童将自己的困惑及时向最亲近的人倾诉,能得到父母的抚慰与关爱。因此,学校要摸清留守儿童底数,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台账,方便开展工作。教师要定期通过电话或微信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取得联系,告知孩子在校的表现,让他们有针对性地与孩子聊天交流。这样才能使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来自父母、教师的关爱,走出自卑的心理低谷,改善不良性格,才能有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二)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学校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训家长的责任与义务,可借助家长会、家访、家长微信群等媒介与渠道,或邀请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邀请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经验,以此来转变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观念,强化留守儿童家长的责任意识,让他们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以及行为变化,及时加以引导,使留守儿童能步入正确的轨道。

(三)多方努力营造关爱氛围

首先,学校要淡化应试教育,加强德育工作。倡导各学科教师在完成各科教学的同时,大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设立留守儿童咨询室,完善心理咨询室配备,供留守儿童发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要外派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其次,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逐步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学校要利用橱窗、宣传栏、学习园地等教育阵地,进行安全、法制等方面的教育,规范留守儿童的行为,促使他们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三,政府要花大力气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关闭校园周边网吧、游戏机室,整顿网吧管理,杜绝未成年人进入,防止色情暴力等低俗文化或网络游戏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者:王晓庆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大靖第四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篇2

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受限于条件艰苦、学费高昂、精力不够等客观条件,许多父母只得将子女托给老人抚养或交由亲戚寄养,其子女也由此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陪伴和关怀,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攀升,针对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硕,但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却略显单薄。尽管学者都已经认识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疏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由于这一课题的特殊性尚未上升至整个社会层面的症候性,因此部分学者在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开展研究时往往围绕学校教育、社会支持展开,很难深入到心理健康领域。

然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高概率与持续性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成为全社会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厘清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的重要一步。一是认知偏差。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出现认知偏差的比例普遍较高且逐年增长。父母角色的缺席,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习惯性对外界保持警惕和疏离,过度的“内生长”也使其长期压抑自己、隐藏自己、封锁自己,这种“自我封闭”的成长环境很容易导致农村儿童对外界产生错误认知。二是行为障碍。农村留守儿童多由老人抚养,由于代际差异,老人往往缺乏正确的教育经验,要么一味溺爱、有求必应,要么不管不顾、动辄大骂。有的老人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管束、无人引导,稍有不慎,便容易行差踏错,沾惹上打架斗殴、吸烟喝酒、沉溺游戏等不良嗜好。三是人格错位。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和心理疏导,农村留守儿童多敏感内向、孤傲偏执,这也导致了两种性格极端:一种是讨好型性格,自卑缺爱;一种是攻击型人格,冲动易怒。

针对上述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纾困之道。家庭层面:父母应意识到陪伴和关心孩子的重要性,即使在外务工繁忙,也要抽空回家看望孩子或定期视频电话,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被呵护、被重视。此外,家人的一言一行均是孩子模仿、学习的“范本”。即使父母不在身边,其他看顾者也应注重家风家教建设,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学校层面:学校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实行农村留守儿童建档,记录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及时调查摸底,定期随访追踪,逐一记录归档,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条理、有计划、有效果。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通识课程普遍开展,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分类开展,同时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学业规划、家庭相处等教学内容有机串联。社会层面:社会应整合各方力量,综合利用资源,提供农村留守儿童救助救济和社会支持。例如,社区或乡镇应定期开展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关切。针对极端情况,落实帮“困”措施,开展个案研究。此外,社区还应不断强化家访、校访的频率和力度,构建社区、家庭、学校三方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牵涉到教育、心理、法律、经济等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大计。

无论之于国家大政方针,还是家庭幸福美满,抑或社会和谐稳定,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都让人百感交集、下笔千斤……关于如何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跳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除了上述措施外,经开明出版社于2021年9月出版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亦能提供诸多参考。全书共12个章节,分别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起源、意义、方法出发,借助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等学派的理论研究,强调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保障留守儿童的儿童福利与权利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家庭对留守儿童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网络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此外,该书还从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几个方面对留守儿童问题纾解进行了前景展望。该书的创新价值在于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既有真实案例,又有临床记录,有助于人们全面、深刻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现实处境,以期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找到真正能够破局的路径。

作者:蒋桂黎 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篇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根据留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留守儿童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有效陪伴且生活环境闭塞,比较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自卑心理明显、厌学情绪强烈等,诸如此类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极易引发严重的后果。在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该意识到当下存在的教学困境,并思考有效的解决手段。

一、营造和谐氛围,改善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面创新。教师在积极学习、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同时,要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自卑心理问题,教师可以从环境入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其创造全新的发展空间,帮助其健康成长。教师要重视教学氛围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在环境上、情感上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消除负面情绪。留守儿童的自卑多来源于生活和学习两大方面,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组织“夸夸会”活动,通过相互夸奖、相互认可的方式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对于得到较多鼓励和表扬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发现自身的长处,承认自身的不足,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对于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表现较差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强调扬长避短,从生活自理能力、日常交际等角度鼓励留守儿童。教师还可以组织周期性的评比活动,结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特点、生活习惯培养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对留守儿童实施全方位的心理疏导,通过激励式教育营造和谐氛围,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注重习惯培养,转变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实施:一方面,培养留守儿童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另一方面,培养留守儿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使其以更为乐观的态度迎接未来的生活。但是,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表现来看,情感的缺失、对于自我价值的否定使其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厌学心理,对于教学活动的抵触情绪较为明显,导致其不愿意参与教学活动,甚至对社交活动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封闭自我。教师要依据留守儿童自我封闭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转变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可以从习惯培养入手,帮助留守儿童形成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良好思想意识,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可以协助留守儿童制作周末活动时间表,对留守儿童的日常活动、学习进行针对性指导。在周末活动时间表的引导下,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过程和活动内容进行适当干预,通过留守儿童之间的相互交流逐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此可见,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其形成自强、自律的优秀品质,有助于解决其厌学心理问题。

三、组织多样活动,扩大留守儿童的交往范围

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重视社交关系的建立、独立人格的培养,给予留守儿童被认可、被重视的满足感,消除留守儿童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封闭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其健康成长。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育人要求,教师要尝试在实施教学工作时建立多元化活动机制,加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情感互动,增加人文关怀,让留守儿童以更为积极的情感迎接挑战。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调动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为留守儿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新的环境。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鸡妈妈”为例,教师准备鸡蛋,制作恒温箱,帮助留守儿童尝试将鸡蛋孵化成小鸡。这一活动旨在培养留守儿童的责任心,促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孵小鸡”的过程就像是父母照顾自己长大的过程,留守儿童将鸡蛋一刻不停地带在身上,感受父母为了养育自己的辛苦付出,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帮助其形成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使其明白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能够让自己更好地成长。趣味实践活动可以培养留守儿童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改善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问题。另外,教师可以利用金鱼、蚕等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在对留守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培养其活动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感恩父母、主动回报父母的意识,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四、整合多方力量,落实留守儿童的情感引导

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了解相关信息的全新渠道,在帮助留守儿童获取学习资源的同时,进一步满足了留守儿童的信息需求。基于多方资源开展情感引导,让留守儿童正视自己、正视生活,可以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对此,教师要尝试利用正能量故事、人文故事教育留守儿童,加强对其心理健康意识的引导,推动其全面进步。教师可以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多方共同发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一方面,为留守儿童推荐健康成长的教育故事,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社会意识,要求留守儿童父母尝试掌握多元化信息平台的应用方法,搜集有利于留守儿童道德意识和情感意识发展的教育资源,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对错、是非等基本观念,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建线上班级,在线上班级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入手,帮助其理解自身的处境——父母的离开是为了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教师可以组织线上情感交流会,通过匿名对话、虚拟交流等方式鼓励留守儿童表达情感,加强对他们的情感疏导。教师要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展开交流,将情感与心理健康知识融合起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师还可以利用线上微课、慕课等教学平台加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通过“交心会”“谈话会”等方式与留守儿童互动,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心理疏导、集体观影活动等方式消除留守儿童与环境之间的隔阂问题,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建立沟通、娱乐、育人多元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好准备。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结合现有的教学经验来看,要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教师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全面优化,在思想上、环境上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在活动上、方法上创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情感上的引导、方法上的创新,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全新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唐旭,杨青松.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构建[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24(2).

[2]张燕.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析[J].基础教育参考,2022(4).

[3]李双福.呵护留守的心灵: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2022(3).

[4]陈敏,蒙树红.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与实施[J].广西教育,2022(4).

作者:吴泽娟 单位:甘肃省古浪县大靖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