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卫生论文范例

农村卫生论文

农村卫生论文范文1

1.1农村医疗设备非常落后

大部分农村卫生医院设备全部是20世纪70、80年代的淘汰医疗设施,根本不能满足临床要求,致使病患外流严重。而且卫生医院自身和社会力量均无投资基础建设积极性,任其严重滞后,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从而在群众心中也失去了地位和信任。

1.2医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在农村当前医务人员之中,具备大专学历以上的只占百分之几。中专学历以上的虽占有一定比例,但大部分是没有临床经验的新任人员,大部分就医人员并不具备相适应的学历要求,并且平均年纪较大,技术水准落后,与服务对象对医疗品质需求相差甚远,尤其是相当部分农村卫生医院连正规检验、放射人员都没有配备。

1.3村医疗卫生经费极为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原有卫生体制被打破。医疗单位也把自我经济利益放在重要地位,尽管国家每年针对卫生事业投入都在持续加大,但农村卫生部分根本得不到多少利益可运用。因此,乡镇卫生医院经济状况普遍都不景气,很多乡镇卫生医院拖欠职工工资是常见现象。这种经费严重不足将导致医疗设备落后、医生工作积极性不高、医疗水准跟不上等不良后果。

2对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培养的分析

2.1积极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除了要了解相关仪器专业知识和运用外,还要掌握生物工程和有关医学知识。作为医疗人员要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提升医护人员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同时,要与临床医生进行紧密配合,充分运用仪器设备功能,让医疗设备发挥应有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团队意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既发挥群体智慧,又在互相学习中强化理解,充分发挥个人特长。

2.2积极参加有关学术交流

鼓励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积极参加学术沟通,通过各种形式了解相关医疗新动态,紧跟相关学科发展前沿,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了解当今最新医疗发展趋势,学习先进医疗设备管理方法,研究学术交流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探索现代医疗器械管理方法,总结经验,动手撰写有关论文,提升自我,为进一步提高医学造诣奠定基础。

2.3创造进修条件,争取脱产学习

脱产学习是继续教育中较为普遍主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其最大优势在于可暂时摆脱工作劳累,到院校专心学习或培训,并满足不同技术层次人员的需求。院校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培养和传播基地,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通过院校能够传播和发展。通过院校学习让理论知识扎实、技术精湛,为今后在工作中处理疑难杂症打下坚实基础。还要求鼓励专业人员到社会上考取等级证书或单科结业证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为参加培训学习的医务人员提供时间和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

2.4紧抓良好机遇,引进高端人才

在当前这一阶段,部分医疗机构已开始招收相关的医疗人员,尤其在缺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医院,可采取这种招收形式从地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引入有关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短缺、技术滞后、知识不能及时更新的矛盾和压力。

3如何培养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人才

3.1继续学习专业医疗知识,适应社会经济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生产力水准提升,现展更需要宽、专、多能的综合型医疗人才,以往那些单能型工作职位已出现下降走势,纯体力劳动的工作是要被智力工作所替代的,以智力支持为主的智能工作岗位已成为21世纪人才市场的主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应继续学习专业医疗知识,更好为社会经济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3.2工作之余继续学习,跟上知识更新步伐

21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知识更新最快时期,在知识量上不断进行翻番更新,很多学者将这种知识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效应称之为知识革命,所以,特别强调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知识创新和老化总是在不断交替中进行,不加强学习而只靠经验一样是会落后的。专业知识学习、技术素质提升可通过多种方式,听取专家授课、积极参与各类社会调查活动、和老师共同从事科研活动等均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医疗能力提升。

3.3培养拓展创新精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进展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专业人员,定要把眼光放在学科的发展高端,要敢于为人之先、勇于打破旧传统观念和习惯束缚,要大胆设想、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要依照当前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解决问题,通过创新求发展、求进步、求提升。只有具备开拓创新思想,才能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

农村卫生论文范文2

(一)我国不断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发展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指的是以县级医疗服务机构为龙头,镇乡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所为基础的卫生服务体系。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卫生服务,同时也可以缓解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了实现农村地区“小病原则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的目标,自2006年,卫生部等部委制定并正式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该规划中国家预计投入农村卫生建设资金216.9亿元,这是我国投资力度最大的一项农村卫生服务建设规划。国家强力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经费保证制度机制,努力实现基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全体公民的目标,特别是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自2009年至2011年三年期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我国45个县共安排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4 843个,其中包括71个县级医院、427个乡镇卫生院和4 412个村的卫生室。国家在45个县增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较2008年多410个,其中村卫生室增加总数为291个。15 052个村已经建立卫生室,达到应建数的90.5%。在我国县级医院中,已经有半数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随着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农村地区也加强了对疫情的监测网络建设。农村地区已有100%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3.5%的医疗卫生机构和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国家也非常关注困难地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①和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给予了专项补助。对艾滋病、乙型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严重传染病患者实行免费或低收费治疗。

(二)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注重乡村医护人员队伍的建设。农村地区医生素质及医生人数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国发办[2011]31号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医护人员队伍建设②。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技术偏低且长期处于人员不足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不断增加医务人员的数量。截至2011年6月底,县、乡两级医疗卫生从业技术人员较2008年增加7 889人。村卫生室的卫生人员增加了1 076人。同时,我国也加强了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安排部分培训专项补助经费,对农村地区的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展大规模的岗位培训。从2009年至2011年,我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接受各类培训的人数达13.47万。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三)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使农民医疗保障得到整体提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成为关系国家大局和民生的根本问题。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为农民谋福利的重要工作之一。2002年10月,国家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该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农民自愿参加的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方式主要来源于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关系到我国几亿农民的利益,是深化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实施以来,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的大规模资金投入。到2008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全面覆盖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人均筹资水平由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元左右。2012年,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且不低于6万。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保障了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在减轻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的同时,缓解了农民因为疾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

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立权责明细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改革和创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全面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农村地区人民健康保障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城乡投入结构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政府在公共卫生中的财政支出费用比例也有所提高。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同城市相比投入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50.3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但是我国的财政投入多半集中在城市,80%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政府用于农村卫生事业的投资费用比例偏低,在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经费的投入方面也存在不足现象。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基础医疗卫生条件差且建设能力有限。虽然农村地区的卫生室数量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卫生室布局不合理、资源总体不足的现象。在药品配备方面,现有农村卫生所、社区医疗卫生站所能够开的药品种类仅有118种,可以采用的注射针剂也只有18种。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村所拥有的医疗器械更是十分有限,设备更新周期缓慢,医疗器械老化,与城市医疗情况相比悬殊很大。农村的就医环境也不容乐观,由于资金有限,无法对就医环境进行修缮和改建,很多街镇卫生院用房多为七八十年代建设,房屋大多数陈旧破损,面积不足。很多村镇的就医环境已不适应医疗卫生现代化和群众的健康需求。

(二)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滞后,技术人才缺乏

我国农村地区医疗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技术人才缺乏。农村地区的医院吸引留住人才能力也十分有限,人才主要都集中在交通方便的县直医院或效益比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很少有人喜欢到偏远山区工作,特别是本科应届毕业生更不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人员,普遍学历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4.5%,75%的医疗卫生人员没有正规学历。且农村地区医疗卫生队伍老化、现有技术落后、技术教育和培训不足,这些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人员素质也直接关系着农村地区人口的生命和健康。据统计,我国乡镇卫生院中20%不具备计生能力,50%不能进行下腹部手术。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偏低,村卫生室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资质的人员数量不足,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一些主治医师虽然有相关医疗资格证书,但仍存在年龄偏大、基本素质低等问题。一些年轻的医生更是存在水平不足、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问题。部分庸医因为不懂医术,开大方,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等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此外,农村还存在游医难以管理的现象。很多没有专业技术的假冒医生通过欺骗,不仅治不好病还骗取钱财,对农村人口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很多不法药贩将假冒伪劣和城市过期药品倒卖到农村,这给农村地区的医药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制约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瓶颈。

(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管不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有限

从监管保障机制来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我国应该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形式规范和保障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建设和投入。对各级政府的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内容、进程、资金等方面予以明确的规定,并对各级政府所提供的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和数量进行有效的监督。从法律的层面来看,通过法律来监督政府公共服务行为,也是维护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保障。从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农民参与监督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农民来自基层,更加明晰基层公共服务的具体要求。他们可以通过公共问询、行政问询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现状来看,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医疗机构网点分散、规模小、设施简陋、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的现象。农村大多数的群众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和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加之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管不到位,农村基层药品市场的监管一直比较薄弱,部分农村基层单位药品质量不过关。受我国基层医疗现有的体制机制影响,农村地区的诸多卫生所都已转为私人性质,乡镇卫生机构已没有领导卫生所的权利。即使是上级卫生部门也只是在特定时期,就特定的问题进行排查,很难做到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时监督。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由于还未建立统一的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市外诊疗监管往往只能采取外出实地核实或者是电话核实等原始办法。高昂的监管成本往往制约监管机构监管的频率和力度。另外,我国新型农村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有限。如表2003—2012年新农合开展情况所示,虽然我国新农合参合人数及参合率逐年提高,但是其社会满意度仍然很低,社会满意度低主要源于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的担忧。  虽然2013年,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中央财政对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分担比例也分别从2012年的65%、55%提高到80%和60%,对东部地区的补助比例也相应提高。但是总体来讲,因缺乏集体经济和其他社会慈善资金支持,受制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及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总量的限制,我国新型农村医疗的保障程度还比较低。此外,新农合的保障范围有限。新农合主要是以大病统筹和兼并小病理赔的农民医疗互助制度,例如门诊、跌打损伤等并不在新农合的保障范围之内,这使得农民实际受益的范围并没有预想的大。很多农民也因缺乏风险意识不愿意参加新农合,他们只从自己短期的利益得失考虑,认为自己目前身体状况良好,小病又不能报,加上门诊报销费用偏低没有必要花冤枉钱参加新农合。少数中老年农民虽然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还存在因经济困难无力按期缴纳新农合参保资金的情况。还有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因其流动性大不愿在本地缴纳新农合的情况。部分参合农民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态度、诊疗质量不满意,或者认为报账程序过于繁琐而停止缴纳。

三、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纯公共产品和半公共产品。在推进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彰显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强化农村地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打造“农民健康工程”的重要途径。

(一)以政府为主体,积极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纯公共产品,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针对我国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政府要积极增加资金的投入量,用来加快基层医疗建设。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及财政部、发改委、卫生部《关于印发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的通知》都指出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的重要性,并强调一定要保障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并进行统筹安排。政府的经费投入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环境的滞后状况。要加大对我国村镇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整合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改善医疗基础设施、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解决我国基层医疗房屋、医疗设备不足的现状。为农村地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工作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和投资主体参与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二)加强人才培养,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才队伍

政府要更加重视并制定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培训计划,加快培养面向农村地区的医学人才。我国可以通过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引导并鼓励本科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和城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或轮流下派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边远山区卫生院工作。目前,该政策已经在我国部分省市实施,部分省市规定凡是晋升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两年以上。在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应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一方面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更新医学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求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疗人员必须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初级以上执业资格。同时,对乡镇卫生院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在招聘大专以上毕业生时,要使其待遇与大城市医院人员一样。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推行全员聘用制,并采用竞争上岗、按岗择人、按事定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形成具有激励机制的人事管理制度。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推行绩效工资,按个人业绩定报酬,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大力提倡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学生和老师加入志愿者队伍,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例如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①就可以通过发挥城乡志愿者,推动和鼓励具有医疗卫生专业知识背景的志愿者到农村提供义务医疗卫生服务项目。

(三)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着力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通过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不断地加强农村地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不断加强城乡医院之间的对口支援,促进医疗资源纵向共享,推动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也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互动。医改也应把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作作为改革的主体。通过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改革,形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局面。同时,通过抓住影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要建立高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形成以县直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为中心,镇乡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所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卫生保健网络。强力发挥该网络的整体功能,注重相互之间的衔接、畅通和互动,使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有机结合。

(四)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进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农村卫生论文范文3

长期以来,我对《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怀有一种无比深厚的感情,缘由是杂志不仅诞生在安徽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上,而且作为一名忠实的读者,它一直与我一路前行相伴,源源不断地为我所从事的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着理论、政策、经验、决策等有益的帮助和支持,可谓是我的良师益友。尤其是我对它常怀一种崇高的敬意,感慨它:当19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当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卫生工作模式受到严重冲击时,杂志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远见和以对农民健康高度负责的历史担当,坚持正确的导向,呐喊着、鼓呼着要坚持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福利性、坚持中国特色的初级卫生保健这一世界性经验、着力宣传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乡村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优越性,这一难能可贵的使命感、责任感,常常令我感动,难以忘怀,油然而生敬意!值此杂志创刊30周年之际,谨表诚挚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愿!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是在改革开放中诞生,从1981年创刊的《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研究》起,到1985年公开发行的《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继而于1987年更名为《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30年来,杂志始终高举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旗帜,满腔热情地宣传党的农村卫生方针、政策、指导思想和新的改革精神,紧紧围绕各个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面向农村,服务基层,及时从宏观上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国内外农村卫生的信息;适时报道各地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新情况、新思想、新经验、新措施。积极研究、探索农村卫生工作中出现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实效,热情地引导广大农村卫生工作者提高管理理论、水平、技能、经验。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广泛开展学术活动,凝聚各方面专家学者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政策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术研究论文,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国内研究农村卫生管理的一份权威和核心期刊。《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历经30年风雨,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其成效是辉煌的,影响是深远的,为促进全国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尤其是为安徽省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纵观《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历年关注的问题和基本学术成果,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卫生研究的发展规律和丰硕成果。30年来,《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积极参与卫生改革发展并忠实记录了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历史性巨变。30年来安徽和全国一样,农村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1990年代全省以初级卫生保健为龙头,全面推进农村卫生工作。至1997年底,全省85个承担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县(市、区)全部经过了“基本合格”和“合格”两轮评审达到“合格”标准。全省78%的乡(镇)卫生院、88.1%的县(市、区)卫生防疫站、91%的县(市、区)妇幼保健所(站)达到了“一无三配套”标准。通过实施初级卫生保健,使各项公共卫生任务得到有效落实。2002年以前,全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几乎是空白。自2003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2008年实现“全覆盖”,全省参合率达96%以上,人均筹资水平从每人30元提高到今年每人230元,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0万元,以户为单位受益率达100%。98.9%的统筹地区开展了门诊统筹。全面推进即时结报,实现“一卡通”就医。初步实现了农民“住院有保障,门诊有补偿,看病花钱少,报销很方便”的目标。新农合的发展,初步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受到广大农民广泛拥护。同时,促进农村卫生机构的发展,仅“十一五”期间,全省投入20.36亿元,为1269所乡镇卫生院、14411所村卫生室改扩建业务用房、配备常用设备,同时,投入15亿元,改扩建81所县级医院,投入2.2亿元加强了14个重点中医院建设。连续累计公开招募医药卫生类毕业生5000多人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完成农村卫生人员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3万多人次。目前,全省实现了每个建制乡镇有1所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所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并全面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农村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方案,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自2009年11月启动基层医改,至2010年底,全省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综合改革,建立了公益性管理体制、全员聘用用人制度、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基本药物制度、财政集中支付制度,初步实现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有保障、机构管理规范化的目标。“安徽医改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安徽农村卫生事业所取得的成效,这其中也凝聚着《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所付出的汗水和贡献。

农村卫生论文范文4

1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

云南边境线长、民族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跨境公共卫生问题复杂多样,慢性病负担沉重,环境污染和职业危害问题突出。公共卫生事业总体落后,人才匮乏且引进困难,主要靠自主培养。而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有利于国家推进云南“两强一堡”战略,有利于提升公共卫生医师学历层次,有利于扩大云南在南亚东南亚的影响力,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尤其是能够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公共卫生健康状况,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推动云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创建于1956年,1979年开始招收卫生学专业(1989年改为预防医学专业)至今已有31年,是云南省第一家招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学校。该专业是云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和特色建设专业。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国“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和“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培养要求”,从云南的现状出发,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

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形成了“情系边疆、开放通连、勤求博采、德济众生”的办学理念,培养了1300多名扎根边疆,服务云南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在省州(市)县等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骨干有95%来自本学科,对边疆人民的健康和社会安定做出了贡献,得到社会重要评价。但目前,如何结合“三生教育”培养能够适应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复杂多样公共卫生挑战,能够解决云南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毕业实习是有效的载体,是高校“三生教育”较好的实践途径之一[3]。预防医学专业相对于其他医学专业更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作为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只有让学生接触公共卫生问题,才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决定了预防医学教学必须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加学生到工厂和农村现场实地参观学习,带领学生赴云南省贫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社区健康教育培训、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等培养形式,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省情、国情,了解云南公共卫生现状,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了解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不断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特殊作用

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教学过程中的“三生教育”渗透就是教师将对学生“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按照本专业学科的特点,挖掘其内涵,促使专业学科同“三生教育”有机结合,以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正确的人生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优秀公共卫生医生。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实施“三生教育”的特殊作用就是该专业半年的毕业实习偏重于社会实践,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教育效果,能有效地将“三生教育”落到实处。贯彻落实如何让学生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能够适应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复杂多样公共卫生挑战,能够解决云南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公共卫生医师。

3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基本做法与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对云南省公共卫生实际工作有深刻理解,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制定政策与计划,参与项目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公共卫生人才。在学生培养中注重一个精神、两种能力的培养,即团队精神(Teamworking);整体思维能力(Holisticthinking);公共卫生实践能力(Practice)。

3.1结合提高毕业实习带教教师综合素质,培养人生态度端正、社会责任感强和具有奉献精神的公共卫生医师。在毕业实习“三生教育”中,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生命态度、生活追求、环保意识等对教育培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教师在各方面都应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从而以身正己引导学生端正人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多年来,公共卫生学院教师注重师德修养,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每年毕业实习带领学生下乡,在艰苦条件下,顶烈日、冒严寒、爬山涉水,走村串寨进行卫生宣传、现场调查咨询服务,他们“痛楚着艾滋病患者的痛楚,忧伤着乡村医生的忧伤,牵绊着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关注着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他们吃苦耐劳,关心大众疾苦的崇高品质,为学生作出了表率;在实践中深入浅出的讲解,在实践现场调查中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敬业精神培养、指导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走向社会,活跃在我省疾病预防、科研战线上,为我省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3.2结合云南重大传染病防治,致力于科学研究,为云南经济社会服务,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公共卫生医师。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校公共卫生学院教师就积极投入了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工作,2004年9月成立了“昆明医学院艾滋病社区预防与健康促进中心”。多年来,在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小学生、大学生艾滋病预防、特殊人群的艾滋病预防控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培训。近年申请到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全球基金等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项目,每年毕业实习都带领学生到边境、农村现场参与艾滋病的调查研究并撰写相关论文,为学生毕业后直接投入艾滋病防制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艾滋病的预防控制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训了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队伍;为预防控制吸毒及艾滋病传播流行等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卫生决策提供咨询。#p#分页标题#e#

农村卫生论文范文5

目的:掌握基层医院的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律,更好地为加快医院发展服务。方法:通过医院学科建设的实际发展情况,参阅发展过程中的结果。通过对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当前学科建设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必要的探讨。结果: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学科建设中发现有些项目操之过急和拔苗助长现象,反而欲速而不达。结论:基层医院的学科建设不能操之过急,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制订科学严谨符合现代客观事实的计划,本着为病人服务的宗旨,才能做到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专科医院;学科建设;发展思考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医院发展的核心任务,直接关系到医院发展的整体水平[1]。医院要实现良性发展,就必须建设有特色、有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专业学科。本文就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如何推进重点专科建设,形成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推进医院整体发展谈谈几点思考。

1医院的基本情况

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是全市唯一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现有医护人员150余人(其中,传染病专科医师30余人,护理人员5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人),实际开放床位数160张,医院目前拥有螺旋CT、DR、彩超、电子胃镜、支气管镜、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测试仪、人工肝支持系统、持续血液滤过系统、肝穿刺等大型仪器和专科设备。设有结核科、肝病科、普内科、感染科和重肝ICU室等5个重点传染病专科。传染病专科开展的的技术项目主要有:腹水超滤浓缩回输、人工肝血浆置换、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B超引导下肝脏穿刺病理活检、电子胃镜活检、支气管镜镜下给药等技术项目,能基本满足马鞍山市传染病患者的就医需求。

2学科建设情况

2.1学科建设与管理制度较为完备

2.1.1制定完善了医院《学科建设方案》、《学科建设奖励办法》、《外出进修、学习管理规定》、《科研奖励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

2.1.2制定了《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若干规定》,结合《医疗质量管理奖惩规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和核心制度。

2.1.3制定与完善了传染病疫情奖罚制度,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等管理制度。明确了临床医务人员及科主任、疫情管理人员的职责与义务,并与奖惩挂钩。

2.2重点特色专科及医疗技术稳步发展

2.2.1肝病科为市立医疗集团第一轮重点扶持学科(2010-2013)、市立医疗集团第二轮重点学科(2014-2017)、市卫生局第四轮(2012-2014)、第五轮(2015-2017)重点扶持学科(2012-2014)。目前肝病科医师队伍有12人,其中正高1名、副高4名,中级职称5名,初级职称3名,设置床位60张。慢性丙型肝炎、乙型肝炎和重肝的治疗技术进展迅速,达到省内先进水平[2]。2013年以来,获得市卫生局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

2.2.22013年,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成为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试点项目单位,承担了全市中药防治艾滋病的试点项目。

2.2.32014年重肝ICU专科正式组建并投入使用,拥有ICU病床4张,重症肝病患者的救治能力与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2.42014年制定了《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三新”项目管理办法》,对“三新”项目的申报、实施、管理、追踪、评价及奖惩均作了明确规定,目前引进和开展“三新”项目共7项。

2.2.52014年制定《学科评价体系建立与应用实施方案》。将结核科、肝病科(含感染科)、综合科等临床科室及影像科、药械科等医技科室纳入学科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医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建设工作中再上新台阶。

2.3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2.3.1针对不同层次开展培训。对初级职称人员以“三基”与临床规范化培训为主,中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以专科专病学习培训为主,高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则以高新技术的学习引进和科研培育为主要方向。

2.3.2分学科和专业进行培养。肝病科以人工肝支持系统技术、结核病科以纤维支气管镜技术、普内科以肿瘤科化疗技术为主要任务。2012-2014年,派往南京二院、南京八一医院、南京胸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地进修学习医务人员达到19人次,外出短期培训超过100人次。

2.3.3制定人才培养相关政策。2014年医院开展了首次人才选拔,共有11位同志进入第一周期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队伍。医院为他们量身定做了2~3年周期的培养计划和目标考核细则,投入数十万元培养经费。目前其中8位同志已分赴南京北京等地学习,其中人工肝支持系统、纤维支气管镜、心脏彩超等技术在临床正式开展。

2.3.4加强与先进地区间合作。医院与江苏省传染病医院(南京二院)、南京胸科医院(结核病医院)签订了医疗协作框架协议,在人才培养、技术引进、会诊查房、科研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聘请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南大学医学院呼吸内科、南京市胸科医院结核科教授为肝病科、结核科外聘专家,来院开展教学查房、科教培训、病例分析、学术报告等。

2.3.5鼓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医院下发了《奖惩管理办法》,医院鼓励职工发表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提高了SCI收录期刊、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奖励标准,降低统计源及以下期刊版面费报销比例,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及科主任年终目标考核,提高了医院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影响力。目前,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15篇以上。

3讨论

3.1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匮乏

人才问题一直是制约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缺少具备科研能力的高学历人才和引领学科发展的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发展影响较大[4]。由于医院建院时间短、地理位置偏僻、待遇与地位偏低及传染病专科特点的约束等因素,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在高级人才引进工作上一直没有取得突破。近年来针对这个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如制定人才引进方案给予特殊政策、待遇等,但尚未取得实效。

3.2医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法定传染病种类共有39种,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对结核和肝病之外的传染性疾病的救治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3]。在传染病重症和疑难病例的救治能力方面,与南京、芜湖以及三级综合性医院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3.3医保政策制约专科发展

由于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就诊病人以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为主,传染科病人一旦确诊又存在住院时间长、药品使用量多、门诊检查较少等特点,因此,目前医疗保险部门实行的总额预付制度[5]。“切蛋糕”式资金支付模式就对医院经济运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的发展。

4改进方法

4.1加强重点专科和人才队伍建设

4.1.1实行人才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制度。一是完善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和计划,力争每年引进3~5名中高级职称的实用型人才(3年内不少于10人);二是对该院现有的专业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和考核;三是加强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实践锻炼,鼓励和支持技术骨干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进修学习;四是实行严格考核,动态管理,定期对新技术掌握、新项目开展和、学术交流等情况进行评估考核。

4.1.2实行重点专科倾斜制度。按照市卫生行政部门重点扶持专科的发展目标和建设要求,医院应针对当前肝病患者的现状,进一步加强肝病专科专业技术人员、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设备购置等方面的建设与管理。并按年度、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结核科等其他学科的市重点(扶持)专科建设与申报工作[6],力争3年内有2~3个市级重点(扶持)专科。4.2提升传染病防控和救治能力

4.2.1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应急体系,加强急救装备建设,持续开展岗位练兵(每年不低于2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夯实各种急救技术等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建立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高水平应急队伍,不断提升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7]。

4.2.2提升各类传染病患者救治能力。改变观念,由传统的专科发展模式向传染病综合发展模式转变,在不断扩大传染病救治范围、提高医院整体管理能力等的基础上,重点加强ICU室的建设和管理,加大投入和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切实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学科建设在农村基层医院的建设中,不能急躁,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按章办事,搞好基金管理,建立医院资金精细化管理模式[8]。

作者:朱春燕 郑帮林 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

参考文献

[1]翁心华.当前感染病学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6,1(1):17-19.

[2]申婷,游晶,范晶华,等.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3):339-341.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M].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6):421-431.

[4]严金二.传染病医院学科建设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1):70-71.

[5]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M].北京:卫生部,2003:24-25.

[6]郭莺,高鑫.医院如何适应医保支付方式改革[J].中国社会保障,2010(5):82-83.

农村卫生论文范文6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医院统计;原始数据

随着医院经营及发展要求的不断变化,医院统计工作面临的要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海量数据的收集、整合、处理任务,医院统计工作需在当前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整。为了改善医院统计质量,使其充分迎合医院发展的要求,将数字化管理应用在实际的医院管理工作中已成为大趋势。

1医院统计中的问题

1.1信息孤岛问题

医院统计可为医院发展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结合传统医院统计工作状况可知,由于医院各科室在统计方法、数据类型、统计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原始数据收集过程常常会产生数据无法共享传输的问题。对于医院各科室而言,大量无法整合的数据导致医院统计中产生较多信息孤岛,严重影响医院统计工作正常开展。以普外科为例,其统计工作主要涉及病例手术数量、病床周转率、影像检查结果等数据类型,其中,第一种原始数据属于计量资料,第二种原始数据属于计数资料,而第三种原始数据则属于图像资料。由于临床科室人员数量有限,且其统计专业水平相对有限,面对大量复杂的原始数据类型,医护人员难以在较短的工作时间内完成不同类型数据的收集工作。此外,随着就医人数的不断增加,各科室数据产生(更新)速度也发生了显著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原始数据收集工作很容易出现疏漏,从而会间接影响医院统计功能的有效发挥。

1.2统计成本问题

就医院统计而言,其统计成本主要包含统计工作所消耗的时间、人力、物力等。从统计工作状况来看,各科室统计工作耗时较长,且会消耗较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因此,医院的统计成本在医院预算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升高,这种变化对开展医院成本控制工作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1.3统计质量问题

与一般统计工作相同,医院统计同样承载着咨询、服务、为决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等多种功能。因此,医院统计在质量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事实上,由于受到管理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医院统计中可能会出现数据重复、数据失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医院统计质量。

1.4统计效率问题

统计效率偏低无疑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医院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医院统计的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等任务均采用人工方式完成,各任务耗时较长,且统计工作效率相对较低。例如,某医院普外科月度接诊人数、住院时间的统计平均耗时7.3天左右,严重干扰医院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2数字化管理的应用优势

在医院统计中,数字化管理的应用优势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保障数据的真实性。数字化管理在医院统计中引入网络、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实现了人工统计向自动统计、便捷统计的转化,可有效保障原始数据、统计结果的真实性。第二,减轻临床医护人员的统计压力。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医院统计工作中的数据数量、种类显著增加。实施数字化管理后,数字化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从繁琐的原始数据收集、数据消重等任务中解放出来。因此可认为,数字化管理的应用可以有效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第三,控制医院统计误差。传统人工统计、半数字化统计模式均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对于医院而言,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医院统计数据结果的有效性,不利于制订发展决策。引入数字化管理后,医院统计收集、统计核查以及统计分析等环节中的误差均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可有效保障医院统计数据结果的准确性。

3数字化管理在医院统计中的应用

3.1医院统计收集方面

数字化管理对原始数据收集方面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原始数据收集效率方面。数字化管理为医院统计提供了适宜的数字化统计工具及统计标准,因此,在原始数据统计环节中,各科室医护人员可快速完成原始数据信息共享,或依据临床实际将原始数据录入数字化统计软件中,实现收集统计数据的目的。第二,原始数据收集质量方面。数字化管理的引入为原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与传统医院统计相比,数字化管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工具,保证各科室原始数据信息的无碍化共享传输,降低了原始数据收集中的误差产生率,间接提升了原始数据收集的质量。以检验科为例,为了实现数字化管理,医院为检验科配备了存档与传输系统。该系统通过不同的接口实现检验科与全院各个临床科室和职能管理科室的对接。随着检验科检查工作的开展,该存档与传输系统可自动完成检验结果阳性率、技师工作量以及费用等多类原始数据的统计收集任务。对于检验科医务人员而言,数字化管理有效减轻了其统计工作的压力,使其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检验专业工作中。

3.2医院统计核查方面

结合传统医院统计状况可知,随着医院统计工作量的不断增大,传统人工核查中的错误率逐渐增加。这种变化违背了统计核查工作的初衷,但在基于数字化管理的统计核查中,来自各科室的统计数据均以互联网为媒介,将传统人工核查模式转化为计算机核查模式,在实现大量数据统一化、集中化处理的同时,提升了统计核查的有效性。此外,数字化管理可以将收集的原始数据转化成标准格式,识别异常数据并将这类数据从医院数据库中剔除,并为医院统计中的后续数据传输、数据分析提供良好的基础。

3.3医院统计分析方面

作为医院统计的关键环节,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其在医院发展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价值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应注重改善统计分析质量,具体而言,统计分析部分的任务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数据分类方面。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下,运用数字化软件建立统计分类台账;在整合归类的同时,对数据进行消重,并用整合后的数据更新医院的数据库。第二,数据处理方面。在统计数据处理方面,数字化管理为医院统计工作提供了HIS、SPSS24.0、Excel等统计软件。例如,当需要计算52例患者住院时间的平均值时,医护人员可将原始数据录入SPSS24.0软件中,利用软件的统计功能,快速计算出正确的平均住院时间参数,为学术研究、决策制定等任务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3.4医院统计运用方面

从功能方面来看,医院统计的功能主要包含学术研究、教学、院内评估等。以学术研究部分为例,医护人员需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完成学术报告、学术论文撰写,需要建立在统计数据传输的基础上。在传统医院统计中,统计数据多以纸质资料形式存在,医护人员在利用这些资料开展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转换资料形式、整合资料,最终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统计数据结果。在医院统计中引入数字化管理后,整个院内统计流程均以数字化形式完成。以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为例,当前期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工作完成后,护理人员可快速导出数字化统计软件中的结果,转移到论文中,进而完成论文数据处理。例如,利用SPSS24.0软件快速分析出63例住院神经内科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数据分别为(8.46±1.27)天、(1425.34±158.29)元后,将其直接导入电子文档中,作为验证护理干预有效的参照依据。与传统模式相比,数字化管理的应用为医院统计数据的应用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从这个角度来讲,数字化管理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医院的统计效率,避免在统计数据传输中出现数据误差问题。此外,为了充分发挥数字化管理的价值,医院可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参照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安排,合理制订培训计划。在统一培训中,医院要将各种数字化软件、技术的应用实例作为分析对象,有效提高医护人员对数字化软件、数字化技术的使用能力,为数字化管理在医院统计中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4结语

数字化管理的应用使医院统计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在实际医院统计中,数字化管理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数字化软件减轻医护人员的统计工作压力,降低医院统计中的数据重复、原始数据不真实等问题的发生率,充分发挥医院统计工作的服务功能、咨询功能,为医院的良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俞斌,许健,邹丽萍,等.医疗卫生统计在数字化医院环境下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2(7).

[2]李经才,胡梅.数字化医院环境下医疗卫生统计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5(14).

农村卫生论文范文7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2012年教育部第四次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目录》颁布实施,医学检验专业全部变更为四年制,授予理学学位,人才培养目标从检验医师转变为检验技师,强调技术、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自动化、现代化检验仪器设备及快速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标志着医学检验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与此相伴,体外诊断(inVitroDiagnosis,IVD)产业领域异军突起,各级各类独立实验室的井喷式发展和相伴而生的仪器、设备、试剂、方法研发部门和生产销售部门等上游产业的发展壮大,使检验专业的就业方向呈现明显多元化趋势,就业灵活机动、社会需求广泛、发展空间巨大。社会需求的宽泛性及就业形式的灵活性与传统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自2013年起检验学院围绕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进行了系列教学改革,旨在更好地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满足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人才需求、提升学生个人的发展空间及潜力。

1构建一核心、四平台、三步走的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将各专业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综合、实践和创新四平台,遵循层次递进的原则相应采取扶着走、看着走、自己走的三步走人才培养方针(图1)。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逐步获得并完善独立工作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基础平台主要夯实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采取扶着走方针,以教师讲解和演示、学生反复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综合平台主要培养学生利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基本实验技能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点系统化的知识平台,考察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综合平台采取教师设计关键词和框架结构、掌控全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目标的看着走方针。实践平台是学生的岗位实训,包括实习前的模拟训练和实习阶段的学习,属于就业前的专业强化。实习阶段基本脱离教师视线,是就业前的热身阶段,教师和学生主要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交流,靠自己走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创新平台是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和教师的科研项目,以自己走为主要培养方针,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快步走,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实现知识服务社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转型战略目标。

2设计双导向、双突出的课程体系

双导向是指以学习结果和岗位任务为导向,双突出指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结果是以考证(检验资格证)、考研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采取考证、考研、考试三同步的理论教学设计;实验部分以就业的岗位任务和项目为驱动设计实验项目(图2)。本着知识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打破传统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界限,采取删减-合并-增设等方式优化重组课程设置。经两次修订教学大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32门减至23门,学时由2154减少至1544。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打造连贯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将原来独立开设的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基础课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等专业课程合并。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应用,一条完整的知识链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改变了学生不重视基础课、知识碎片化的学习弊端。在删减课程门数和学时的同时,增设1门专业课(检验综合实验)和7门专业选修课,一方面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专业课实验学时,改革后专业课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比例达到1∶1.1。在实验课教学中开设情景模拟、设计创新型实验;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社会实践6周,课间集中见习1周,并将毕业实习时间由原来的40周增加到48周。

3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

由于不同课程各有其固有特点及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群体的差异,没有哪一种教学形式能满足所有课程需要或被所有人群接受。在5年的教学实践中不同专业课程采取了多元化教学方式,如知识关联式、病例导入式、启发式、讨论式、学导式、结果引导、任务导向等,旨在提升教学有效性。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改进实验的缺陷或不足,并在实验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3.1知识关联教学

知识关联是指知识单元(包括文献、人脑等知识载体和概念、词语等知识内容)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的总体[5]。知识关联教学(knowledgeorganizationteach-ing)就是借助各知识点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把概念、程序或其他重要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将零散的知识碎片形成自己的知识关联与知识构架,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6]。在专业课教学中通过关键词引导将检验的专业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使学生从最初的一棵树到一排树,再到一片树,最终聚木成林。提升学生应用知识和有效学习的能力,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理论基础。思维导图是知识关联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反映大脑的思考过程,是内在思维的外化形式。在教学实施中可以选择手绘或使用免费电子软件绘制,教师列出关键词或主线,学生制作或补充细节,最后教师总结。先做课程内各单元和单元间的纵向关联,再做不同课程间的横向关联(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例如,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中,以细菌学检验技术为中心词可进行课程内和课程间的知识关联。通过细菌学检验中应用到的技术手段,再到原理的探究,可关联到临床检验学基础和临床血液学检验中的制片、染色液和染色方法等知识点;关联到生物化学检验中的物质代谢;关联到分子生物学检验中的核酸检测技术和芯片技术;关联到免疫学检验中的抗原、抗体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知识关联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无数的知识碎片系统化、网络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相关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专业能力有效加强。

3.2病例导入式教学

病例导入式教学也称为案例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真实病例,模拟临床实境引导学生在病例的分析、讨论中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本质上是一种集启发式、讨论式于一体的教学方式。教师掌控课堂节奏,强调与学生间的互动,重视对学生课堂表现和心理的把握[8]。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双重刺激下能够充分调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筛选的病例必须贴近生活,是大多数人一知半解,但又想一探究竟的案例。应以常见病、多发病或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为主,如肝炎、结核、艾滋病、白血病、恶性肿瘤等。如将学生分组(每组5-8人),依病情进展分阶段发放、讨论病例,课后查阅资料就成为PBL形式教学。由于场地和人数限制,本轮教学改革中PBL主要在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中开展,并围绕案例开展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将理论与实际工作有效衔接。编写的PBL教学案例已出版发行。

3.3任务驱动式教学

参照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调研国内三甲医院、独立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设计实验课教学模块,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制定操作标准。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将实验项目划分为基础、综合、设计3大模块,三者的比例为2∶2∶1,其中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在设计模块中加入了创新实验。另外,临床检验诊断学和临床免疫学检验利用微信平台和在线课堂建立了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尤其微信平台的简便性、灵活性及普及性,使评价反馈更为及时便利[9]。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以吉林省大学生生物技能大赛为契机开展学科竞赛,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采取自愿原则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培训,多次组织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和部级创新创业大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4改革评价体系

本着“以评促学、以评促改”的原则,在教学中逐步完善形成性评价体系,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结果反馈。目前已建立了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实验评价体系[3],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理论评价体系。实验教学中每次课当堂记录成绩,独立完成的项目以个人计成绩,协作完成的项目以小组为单位计成绩,并当堂反馈本次课中的问题、点评个人表现,最后以50%比例计入总成绩。理论部分的形成性评价在课堂考勤、提问、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增加抽签式(随机性原则)阶段性测验,以10%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

5改革成效

5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应应用技能型检验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之路。检验学院2015年获批吉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单位,目前已成为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7.8%,就业对口率100%。2016年、2017年考研率较前3年明显上升,5年的考研率分别是14%、10.7%、14.1%、16.2%和17.2%。多名学生在吉林省大学生生物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科研创新大赛中获得多种奖项,其中在吉林省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金奖,成功晋级总决赛;在首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在第三届吉林省大学生生命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特等奖;在吉林省大学生生物技能大赛获一等奖4项。在各类大赛的准备、训练过程中及在教师科研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科研思维及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至今已发表各类科研论文20余篇。调研用人单位对实习生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满意率达到95%以上,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与兄弟院校同行交流中受到广泛好评,并应邀到部分学校做关于专业教学改革的专题讲座。总体来看,本校5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虽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了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改革,强化了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了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但尚未形成与企业紧密对接的产业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健全。准确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寻求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未来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鞠晓红,王月华,孙艳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讲课策略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6):248-250.

[2]鞠晓红,王月华,孙艳美,等.基于任务导向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教学改革[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0):3824-3826.

[3]鞠晓红,孙艳美,李瑶,等.以结果为基础的临床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1):258-262.

[4]孙可歆,郭素红,李正祎,等.学导式教学法在临床检验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9):270-271.

[5]文庭孝,刘晓英,刘进军.知识关联的理论基础研究[J].图书馆,2010(4):9-11.

[6]陈峰.知识关联教学策略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9):1802-1808.

[7]潘红梅,石琳熙,李冰雪,等.电子概念图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3,40(11):2115-2122.

[8]杨冰冰.整合医学理念在消化系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4):388-389.

农村卫生论文范文8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切实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积极探索反腐倡廉教育新路子,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中的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突出思想教育,强化道德建设,整合各方资源,营造崇廉氛围,优化从政环境,深入开展党风廉镇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民主法制建设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传承、与党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具有漆工特色的廉政文化,为建设和谐漆工,实现全面建设漆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目的意义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种新载体和途径。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旨在进一步提高全镇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反腐倡廉社会环境、舆论环境和人文环境,营造廉洁从政的文化氛围,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实现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好转;进一步打造漆工廉政文化品牌,丰富民族文化内涵,提倡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逐步构建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相传承、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具有漆工特色的廉政文化体系。   三、主要内容   年是廉政文化建设全面实施年,按照县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结合我镇实际情况,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医院、进家庭“六进”活动,全面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明确“六进范围”。年廉政文化建设“六进”推广范围是:进机关推广到全镇各站所;进农村推广到全镇12个村委会3个分场184个自然村;进校园推广到镇中学和小学各校点;进企业推广到连胜、玉龙公司和矿山;进医院推广到卫生院和各农村卫生所;进家庭推广到全镇机关干部职工家庭。   (二)把握“三个重点”。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廉政文化建设为契机,以规范村务公开为切入点,结合“风清气正新农村计划”的实施,建立健全农村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村组干部的教育管理,规范村组干部的履职行为。在广大群众中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移风易俗,反对奢侈浪费、互相攀比,努力建设乡风文明、管理民主、风清气正新农村。二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继续大力倡导领导干部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着力抓好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思想作风、生活作风和学风建设,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权力观教育,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党政纪条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拒腐防交思想道德防线,树立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三是机关作风建设。继续通过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完善机关工作制度,提高机关工作效能,转变机关作风,规范行政行为,树立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   (三)突出“三个结合”。一是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我镇传统文化发展相结合。发掘传统文化中廉政文化的缩影,用最直接、最简便、最容易让干部群众接受的方式推向全镇,形成规模,打造具有漆工特色的廉政文化;二是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我镇民间花腰文化发展相结合。把廉政文化融入到我镇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文化之中,融入民族民间歌舞,打造具有漆工特色的廉政文化;三是把廉政文化建设与“苦干、实干、巧干”的务实作风相结合。在人民群众中倡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在党员干部中倡导勤政廉政、团结干事、务实为民的作风,营造人心思进、人心思富、人人敬廉、人人廉洁的社会氛围,激励干部和群众奋发工作、建设漆工的热情。   (四)着力“四个抓”。即抓总结提炼,抓成果运用,抓长效机制,抓活动创新。坚持点上做得实,面上做得亮,认真借鉴以往工作经验,抓好成果运用推广,加强制度建设。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开展贴近工作、贴近生活、贴近思想,具有艺术性、趣味性和大众性,有较强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的主题活动,发挥廉政文化润物无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廉政文化宣传教育的效果。   (五)打造“四个载体”。一是把廉政内容融入花腰民歌,实现廉政文化教育的时代化、乡土化和通俗化,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丰富廉政文化长廊内容。把廉洁、勤俭、诚信、为民的思想,以直观形象的格言漫画等融入在镇政府驻地和各村委会人口密集地段制作的廉政文化宣传长廊内容中,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三是开展廉政宣传教育,组织廉政文化作品征集。四是廉政文化理论调研组组织开展活动,积极撰写廉政文化理论调研文章,提高论文质量,积极投稿进县网站,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保障。五是打造廉政文化网络平台。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进一步加大廉政文化建设宣传力度。将廉政文化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形成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的良好风尚。   (六)开展“六项活动”。一是举办一次廉政文化农村文艺巡演活动;二是举办一次廉政文化文学作品征集活动;三是开展一次党风廉政警示教育片农村巡放活动;四是举办一次廉政文化进家庭廉政座谈会;五是结合“风清气正新农村计划”在镇政府及各村委会所在地开辟“廉政文化建设”黑板报专栏;六是开展一次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党纪、国法及廉政、勤政教育活动。#p#分页标题#e#   四、实施步骤   我镇年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12日至3月31日)   各单位、村委会根据实际,结合工作部署,按照任务目标要求,制定年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具体实施方案;成立“廉政文化进农村理论研究组”;召开会议,传达各级关于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做好宣传发动,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充分认识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   (二)组织实施阶段。(4月1日至11月30日)   各单位、村委会要紧密联系实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廉政文化建设有机地融入各项工作中,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着力抓好廉政文化工作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要根据各级的安排部署,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活动内容和方法步骤,有计划、按步骤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活动。   (三)检查验收阶段。(12月1日至31日)   各单位、村委会要对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自检自查,认真总结经验,并形成书面材料报送镇廉政文化建设办公室。镇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将组织相关人员对各村委会、单位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考核评比。   五、几点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成立以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常务副组长,为副组长,各村支部书记为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镇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定期不定期对各村委会、各部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各村委会、各部门要进一步建立相应的机制,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切实解决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健全完善廉政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各单位、村委会建立完善工作汇报制度、学习制度、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制度,促进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形成长效机制。   (三)坚持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月汇报制度。各单位、村委会每月25日前向镇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情况,镇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每季度通报一次上报情况。   (四)各单位、村委会要注意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向镇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廉政文化建设方面的信息。同时做好廉政文化建设方面音像资料和文字材料的收集管理工作。   (五)动员广大干部职工通过镇廉政文化建设办公室,积极向《县纪检监察信息》、等刊物投送稿件,加大反腐倡廉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