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审美教学实践

中小学音乐审美教学实践

 

审美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人格塑造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感受和体验既是基础音乐教育基本的行为实践方式,也是其价值和意义得以体现的基本要求。《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实施多年以来,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它不再以孤立的方式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而代之以人格塑造、素质培养、文化传承和审美教育为主要目的,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笔者就基础音乐教育的实践环节做一初步探究。   一.感受与体验   感受是一种具体的实践过程。在基础音乐教育领域,感受不仅仅是对音乐作品的听觉感受,把听觉理解为感知音乐唯一手段的观点有待商榷。假如这一观点被认可,它就意味着学生由主动变为被动,由主动选择变为被动接受。在被访的中小学生中流行这样这样一句话:“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此现状足以说明,在基础音乐教育领域中,有些音乐课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喜欢音乐的阻碍。就基础音乐教育而言,音乐教学内容应贴近中小学生的认知、理解和生活实际,表达学生的期待和愿望。它可以是蕴含美好寓意的故事;也可以是抒发温馨风格的自然景色;或是充满了童趣的美丽梦幻,还可以是人人都能体验和感受的亲情、友情以及赞美歌颂的激越表达。如此广阔的表现范围,对中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使他们的内心萌生美的愿望和美的期待,同时,音乐教学内容应该具备中小学生所能够接受并且喜爱的内容,能够使中小学生爱听、爱唱,逐步积累、理解和产生审美功效。作为音乐教师不仅要善于分析、传达和总结教学内容,还要深入挖掘音乐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有机融入教材的分析理解之中,形成有序、稳定且有着一定引导意义的课堂讲解,将音乐审美意境和情感状态有效加以呈现,这种具体可感的审美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且,还要保证学生有充分时间参与到音乐意境和情感表达的实践过程当中。   二.注意与期待   注意与期待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两个重要的心理准备阶段。它具有两个显著的心理特征:一是意识的专注程度。通常称之为注意力。但音乐教学过程的注意力不同于其他学科,主要表现在形象思维运用的活跃程度和感性经验传达的合理性方面。它与学生自身性格特征、认知能力和方式、日常生活中感性经验的积累、以及此时此地思维的专注程度等有着密切关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当学生面对音乐作品所描述的特殊情境,能否使特定的审美对象进入其思维所能覆盖的范围,并且能够有效捕捉与其日常积累相适应的感性特征,是其意识的专注程度的主要表现。这一过程所显示的结果不是单向的刺激和反应,而是双向互动的产物。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只是感官的引导,而形象思维的活跃程度和感性经验的传达,才是意识专注程度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二是感性经验的传达。这里涉及一个合理性的问题,即主观判断。学生能够将自身所获得的感性经验加以传达,与这种传达是否合理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是行为实践过程和这个过程所获得的结果,后者则是对这一结果的主观判断。每一个学生都会做出自己的判断,但对这一判断的结果又往往产生着某种心理期待,即期待自己的判断符合音乐作品的表现实际,甚至希望符合老师的评判。此时教师的作用十分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讲,理解和表达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无所谓什么标准答案,只是一个合理与否的程度差异,为此,教师不要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达唯一化、程式化,允许结果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允许合理的延伸和拓展,允许合理的想象与幻想,让音乐的表现空间更加宽阔。一堂精彩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教师巧妙的构思和充满新意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的设计往往会诱发学生的专注程度,使其产生新的审美期待。如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可以做出如下设计:生日场景、贺卡等生日用品、教师范唱。情景设计可以唤起歌曲规定内容的表现意境,熟知的生日生活经验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祝你生日快乐》是美国路易斯威尔市一家幼儿园两位姐妹教师(Mildred和Patty)创作于1893年,起初是一首早上见面问候的歌曲,曲名为《大家早上好》。1935年WarnerChappell将这首《大家早上好》重新填词,就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祝你生日快乐》歌。这首歌旋律朗朗上口,歌词通俗易懂,情真意切,不久便传遍美国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曲已被世界各国人民所熟知和热爱,每逢亲朋好友举行生日聚会时,都会用这首歌曲来互道祝福,深情美妙的旋律为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送去了欢乐。学生的注意与期待往往同具体的教学内容相关,也与教师讲解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相关。音乐审美实践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鲜活的、富于感染力的具体音乐实践过程。学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感受音乐美的存在,才能将生活经验与音乐审美经验不断加以融合,通过渐进的积累逐步完善他们的感性审美经验,从而实现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参与与表达   这一阶段是音乐教学的主体阶段,它既是学生音乐审美感知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审美实践的探索过程。其显著特征是参与与表达。参与程度表现为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承认和尊重,而表达则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张扬。在音乐基本技能教学中,很容易发生同音乐审美实践相违背的现象。诸如从乐谱和音符入手的识谱训练,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着眼于音程、和弦而脱离音乐的听觉训练书面讲解。类似知识的、枯燥的课堂讲解,与其他学科课程讲解没有多少区别,根本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因而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是必然的。有效的途径应该把音乐基本技能教学作为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实践探索的具体过程,让学生扮演主体角色。如识谱教学中,从音乐自身入手,以表现的方式(如通过唱歌的方法,可进行唱名摸唱、唱名背唱、视谱听唱、先唱词后唱谱等)把识谱教学建立在解读和传达音乐表现意境的具体方法上来,使识谱教学和歌曲演唱成为一体化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把乐谱看成是一种可以获得审美感受经验的感性图象;在节奏训练方面,从学生自身身体的感觉和肌肉的反应入手(如拍手、捻指、跺脚、行进、奔跑、跳跃等),以自由的、协调的、表情的的身体动作,将音乐情绪和表现意境中的节奏运动感觉准确加以表现和传达,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音乐运动要素的灵敏反应,并从中体验音乐的美感与乐趣,积累感性经验和对感性经验的身体表达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节奏训练中休止符往往被忽视,应把休止符作为音乐运动的一个要素,音乐中的无声是有声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音乐整体意境和情感运动变化不可分割的要素之一,音乐审美整体意义的获得不可能缺少休止符的体验。在听觉训练方面,将教学的着眼点置于音乐的各种要素的体验和感受方面,尤其应关注旋律的感受与体验。因为旋律具有强大的美感力量,其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各种要素的变化,是其美感生成的重要形式因素,必须加以重视和强调。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均渗透着音乐审美的感知因素。如唱歌教学中,教师富有感情的范唱或新歌曲的播放;配有背景音乐的绘声绘色的歌词朗诵;建立在歌曲美感体验上的轻声学唱等,都会引导和诱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参与音乐审美探索是中小学学生必须经历和反复尝试的实践过程。再如欣赏教学中,对音乐美的感知主要体现在对音响的感知和聆听方面,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口头的、身体的、乐器的等,对音响感受做出各自的反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强化学生审美感受的积累和表达。#p#分页标题#e#   四.认知与创造   音乐审美认知与创造是音乐教学最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没有认知就没有创造。音乐审美创造的动力来自于对音乐审美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审美想象力的丰富与否,直接决定学生审美创造的成败。在具体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其称为复习阶段。在这个阶段,师生共同探索音乐审美实践经验,加深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建构每位学生各自不同的音乐审美实践表达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复习就是对音乐审美对象感受和认知的不断重复过程。重复的美学意义在于对审美对象感性经验的累积,进而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它是不断生发美感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实地看,几乎所有中小学生都喜欢动画片中的歌曲或乐曲,究其原因,多是“重复效应”所产生的结果。一部多集动画片,每天播放一次,每天重复一次片中的歌曲或音乐,久而久之,其中的歌曲或乐曲便成为中小学生记忆最深、感受明确、认知清晰的重要感性因素。音乐教学应很好地运用这种“重复效应”,使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的经验能够有一个不断重复和加深的过程,逐渐使这种感受和理解转变为学生各自的认知和创造动因。然而,重复和“重复效应”并不完全相同。就音乐教学而言,单纯重复仅是一个过程的再现,而“重复效应”则不仅仅是单纯过程的再现,它更加注重重复后所产生的效应程度,重复仅是一个手段,而效应才是这种重复所生发的新的力量,其特征是力求每一次重复后生发的效应不断得到强化,甚至是变化。如唱歌中一遍又一遍单纯的重复毫无新意,其效应微乎其微。效应的发生并不产生在简单意义上的重复过程之中,而是重复中能够包含多少诱发认知和理解的有效因子,就像每一集动画片中相同和不同的内容一样,这些不同内容便是诱发认知和理解的有效因子,相同的内容则是对认知和理解进一步强化。音乐教学中重复效应所生法的有效因子,主要指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想象力与各自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有效结合在一起,这一点每一位学生都不同,不变的歌词则是这种重复过程中的相同因素,它可以强化各自的认知和理解结果,创造性便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得到生发。重复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积累体验,特别是学会不同体验经验的积累和理解,通过重复领会、理解和表达更多的感受,以至产生“让人眼前一亮”的创造性效应,其中,顿悟也是常常出现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突然感觉到自己在音乐上确有进步,发现自己通过音乐展现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能力得到明确改善,音乐成为其做事、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之一。   结语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情感教育,其中显著特征是对情感的诱发、引导和培养。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体验美感带来的快乐。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创造物,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和精神的慰藉,并能够生发不可小觑的精神动力,为此,音乐教学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境,让他们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既是中小学音乐教学获得成功的前提,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通过音乐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音乐教师的审美引导,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进而使其产生审美渴望,使学生处于音乐审美体验与感知的状态当中,审美体验和感知状态是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其本质是对音乐美的发现和探索,在此基础上形成音乐审美认知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