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服务范例

科研服务

科研服务范文1

关键词:大数据;科研档案;科技成果转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不断深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与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相互赋能。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特征正在重塑经济发展方式、社会伦理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既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又是科技创新的价值体现。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是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也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地方。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由于档案具有凭证价值,当科技成果转化发生权属纠纷、知识产权纠纷时,科技成果转化档案能够及时发挥真实、可靠的法律凭证作用。成果转化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是否规范与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将直接影响成果转化的管理效率。经过对同类单位的调研发现,成果转化材料此前大多与成果研究项目材料、报奖材料等其他有关材料一并构成成果档案(或科研项目档案),进行统一管理。随着科技成果转化的聚焦效应日益凸显,成果转化工作中形成的原始记录与使用频率增多,保存价值增大。从档案保存与利用方便的原则出发,成果转化原始记录有必要从成果档案(或科研项目档案)中分离,成为一级类目,作为成果转化档案进行管理,建设与管理研究刻不容缓。

1科研档案的特有价值

对于科研工作来说,档案与资料从价值上而言有着相当大的区别。科研资料的价值在于其灵活性与高效性,能够围绕工作快速形成参照,带有相当强的参考性质,起着传播知识和推广经验的作用。而科研档案在程序上背靠公权力,不仅具有可证明其唯一可信的凭证作用,还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价值和社会记忆价值。

1.1凭证价值。经过加工的档案形成资料。资料一般而言是直接复制的,利用时相对更注重其参考性质,起着传播知识和分享经验等作用,如各类文件、文集、汇编、报刊、图书等,其在法律上不具备查考功能。而科研档案完整记录了一个科研项目从产生至结束的全过程,其全面性、完整性、系统性乃至准确性远远超过科技资料。科研档案是产品定型、生产与停产,设备使用和维护的依据;作为第一手材料和原生信息,其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力,在追根溯源与纠责乃至知识产权纠纷中起到重要的凭证作用。

1.2知识储备价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唯一方法。任何科技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人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内源性的科技成果是一个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科研档案中蕴藏的思想、经验与教训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是现行产品制造的依据,也可以成为新型产品开发的基石,更是提升科研人员知识结构与研发能力的教科书。

1.3社会记忆价值。科研档案的社会记忆价值主要通过两方面体现:一是通过搭建记忆工程平台,宣传中国科研史,将科研名人与其科研精神传承于后世;二是通过建设智库,将科研技术与科研情报进行共享。科研档案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的科技发达程度与工业发展状况,反映某一专业的科学技术发展脉络,是时代的缩影,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科技史学价值。同时,科研档案中蕴含着设计者思想演变的动态轨迹,隐含着科研工作者不畏艰难、为国奉献的科研精神,对于后继者起着指引与激励的作用。

2大数据时代科研档案管理创新

2.1档案管理观念的转变。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档案发展的需求,各种计算机以及云技术等的发展为档案储存提供了新的媒介,大数据时代人们的档案管理理念也发生了转变,不仅注重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储存等,同时也越来越注重档案的利用功能和服务功能。

2.2档案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科研档案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档案数据的采集,需要对原有的相关数据进行整合,针对科研各领域来进行网络数据建档、数据分类整理、数据清洗、结构化,建立数据库,以异构多维多源大数据融通管理为基础支撑,通过建立各科研领域大数据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形成科研档案指标本体。基于本体,实现各维度的数据挖掘分析利用及知识服务。

2.3搭建好科研档案管理应用综合服务平台。面向科研档案创新管理协同研究解决科学研究知识密集型平台,集研究、学习、管理、创新于一体的科研档案管理平台,对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进行档案化管理,包括研究资料、过程文档、成果文档等。从科研档案资源数字化着手,到在线归档、档案管理系统,到档案数据资源知识化,最后再对科研档案进行综合与利用等全档案生命周期业务需求,围绕科研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坚持按照智慧档案的数字化——数据化——知识化的建设思路,建设全省统一的科研档案管理应用综合服务平台。

3档案成果转化的利用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增强成果转化效果、促进成果转化良性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成果研发机构、企业等多方优势,整合政策、资金、成果、团队等多种资源,合力打造具有公信力、适用性、影响力的科研档案管理应用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是集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资源管理—档案资源知识化—档案资源多元化服务一体化综合平台,在档案资源多元化服务模块层中含成果、转化交易、信息互动、效果跟踪、第三方评估等功能于一体,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服务。将有效缩小双方信息鸿沟,使科技人才、成果、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为不同主体提供信息支持和市场服务,减少盲目性和重复性工作。一是通过科研档案管理应用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成果立项机制。第一时间将成果信息在平台,科研成果档案,及时面向创新主体、企业及相关受众公布,通过平台的各种传播手段进行传播,以扩大受众面及科技成果宣传力度。二是在科研成果档案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手段全程跟踪成果转化情况。通过平台促成成果研发机构与创新主体、企业的合作,达成成果转化交易,并对成果转化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全面了解成果转化后的应用效果。并建立成果转化互动机制,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成果研发机构与企业应充分沟通,全面了解成果与企业需求的适用性。另外,成果转化交易达成后,双方还应不断对成果应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互动反馈,及时反映成果转化效果,以促使成果研发机构不断对成果进行优化升级,以适用于企业生产需求,提高成果转化效果。三是通过平台或引入第三方对成果转化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平台或第三方对成果档案及跟踪情况的了解,结合成果在企业生产中应用的情况,遵循科学、合理、公平的原则,对成果转化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形成成果议价基础理论和数据,为成果转化交易定价、议价提供依据。

4结语

大数据时代是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不可选择、不可摆脱的新环境,更是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大数据等引发的技术革命,将从应用层面和方法论层面不断影响档案工作,为档案数据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可能。科研档案工作者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顺“大数据”之势而为,推动档案大数据工作发展。要立足新环境,高效率收集并整理海量科研档案,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在扎实推进科研档案资源信息共享化进程的同时,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资源保障和数据共享平台,跟踪成果转化效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N].人民日报,2015-09-06(1).

[2]赵丹阳.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开发利用与服务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3]何南洋.基于科研档案生命周期的档案系统平台建设策略研究[J].档案工作,2020(3):78-79.

科研服务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服务;科研管理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从2009年转型发展,2014年正式成立科技处,近三年,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卫计委等项目百余项,获“全省教科研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本文试图分析科研服务做法及目前取得的成绩,探索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与建设,以此能够为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增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结合高职院校特点分析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科研管理现状

高校多年的发展历程已使普通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相对完善,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若完全参照普通高等教育的科研管理方式,显然是不能完全匹配的。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科研管理理念陈旧、体制落后,[1]科研定位存在偏差,科研激励机制不健全,科研监督约束机制尚未建立。[2]管理目标认识模糊且投入不够、科技资源不足且利用率不高、科技成果与市场严重脱离,[3]未能很好建立人本化科研管理机制[4]等等。我院从2009年由江苏职工医科大学与江苏省中医学校、江苏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江苏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江苏省卫生人才培训中心五家单位合并转型而来,具有普通高职院校发展的典型特征。转型之后,科研项目申报等工作一直依托教研督导室,直到2013年,学院发文正式成立科技处。此时,对于科研工作的管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科研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并且和与日俱增的科研项目数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我院科研成果数量以及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数日渐增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的科研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从科研管理制度方法上看,规章制度不健全,与各系部沟通反馈渠道不顺畅,多头管理明显,分工不明确;从科研项目申报与过程管理上看,没有建立科研系统管理平台,依然利用人工和电子表格相结合的方式,科技处在项目申报时更多起着“材料投递二传手”角色,技术含量低;从科研成果转化上看,“重立项,轻管理,轻转化”的问题在高校,尤其是一般高职院校屡见不鲜,我院也应是重点思考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区域地方经济,进一步带动学生就业。较大的科研管理压力迫使学院亟需探寻一条规范化的科研管理服务模式的道路,只有不断更新科研管理理念,转变科研管理服务方式,方能更好解决当前存在问题,同时也为我院科研工作稳扎根基,扩大学院影响力而奠定基础。

2提升科研管理对策分析

阻碍科研管理效率提升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向服务主导型科研管理转型尚未完成,科研方向与企业需求对接不够紧密,科研资源不能有效管理和利用。尤其在服务主导型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科研管理部门应该通过了解科研人员在科研进行中遇到的问题,来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更细节化、人性化的修改。[5]为切实解决存在现实问题,学院提出N+1科研服务模式。所谓“N+1”科研管理服务模式,是指服务形式呈现多元化,而科研管理目的具有唯一性,即切实提升科研管理效率。科研管理目的,主要是围绕科研项目而开展、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同时提高竞争力,这也是科研管理工作核心所在,即目的的唯一性。服务本身贯彻的是一种为人的理念,服务形式易于呈现出多元的态势,即服务形式多元化。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为理顺科研管理制度,更好地为教工服务,我们推出了多效举措:首先建章立制,制订《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制定科技手册,内容涵盖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经费管理及其他相关工作等四个大模块,做到教师人手一册,对于科研工作的疑问,方便可查;明确各二级学院分管科研的院长及科研秘书,与各系部之间联系更为畅通便捷;在尚无科研管理系统的情况下,调研多家单位,为了科研经费能够用之得当,为了便于管理,我们创建了科研经费使用卡,确保经费报销记录清晰,双保险有据可查;为规范诚信学术氛围及挖掘专利需要,制定论文审核备案表。每年度组织开展院级科研项目申报,一来可以为申报高级别项目打下研究基础,二来可以将工作中的工作当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项目化,鼓励全院教师参与科研的背景下,重点培育优秀青年教师投身科研;与此同时,与附属医院加强紧密合作,院级科研项目面向医院招标,医院申报积极性亦十分高涨,增加教科研协作;服务区域地方经济,依托健康科技产业园,与学院所在浦口区政府合作紧密,多项具有区域特色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当中。

3取得成绩

一直以来,高职学院科研管理工作围绕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同专业建设、经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教学研究十分重要,学院也设有专门的高教研究所负责教学研究工作。但与此同时,不能因其固有的人才培养使命而过于标签化,在部级大项目上的攻关,我们也会结合自身行业科研优势,尝试新突破。事实证明,这不仅没有耽误“主业”,反而会成为学院发展的重大新亮点。科研管理服务可以有很多模式,但归根结底,其宗旨不是干预,而是导向;顺应学科、人才发展的方向,为其搭建桥梁、扫清障碍,才能发挥最大的能量。应用型人才也需要素质培养,专业性人才可能也会从事不同的方向,学院的主体——师生要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思路、有实力,才可能实现科研新的突破创新。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专业实力的竞争,更是顺应发展综合实力的竞争,这才是真正的核心软实力,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与此同时,科研服务不仅仅局限于低层次的服务,更要向高层次科研管理转变,正如有些学者所言,要构建一流高职院,就要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提升科研管理人员英语水平、法律知识,如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等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知识保障。[6]经过近两年不断地开拓创新,学院科研项目实现部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与飞跃——接连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中华中医药科学技术奖、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等。学院科技处曾在2014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交流展示会上获优秀组织奖,在2015年底申报江苏省教科研系统先进集体评选活动中,获“全省普通高校教科研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6年,科技处编辑部《中国肿瘤外科杂志》入选第八届江苏省科技期刊金马奖。一次次成绩的取得,正是对我院科研管理工作的肯定与认可。除此之外,科技处牵头学院健康科技产业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不断实现创新与突破。

4前景展望

学院科研工作取得成绩,但同时存在问题;已有科研项目多,但转化成果少;科研成果多,标志性成果少;如何加大成果转化率及具有高层次科研成果奖将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作为科研管理工作内容之一,形成标志性科研成果[7]尤为重要,学院正逐步搭建科研团队,努力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使影响力走出去,与市场对接更为紧密;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并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发明专利,思考实现转化,凝练研究方向,形成具有学院特色标志性科研成果,增强学院科技核心竞争力,将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郭萌.提升理工类院校人文社科科研水平的科研管理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35(6):573.

[2]朱勤.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4):9-11.

[3]何添锦.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途径探析[J].商业时代,2008(1):57-58.

[4]邹丽阳.基于人本化理念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J].职业与教育,2014(8):29-30.

[5]杨威,尚海茹,甘强.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与效率提升[J].工业经济论坛,2017.4(1):112-113.

[6]张小兰,韩薇,吴咏梅,刘华翔.“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培养浅谈[J],科技风,2017(2):227-228.

科研服务范文3

一、科研传播功能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信息的媒介,是科技信息交流的平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功能,稿源是关键。在丰富的稿源中优中选优,提高办刊质量,才能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读者。在扩大刊物受众面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优秀作者投稿,从而使刊物进入良性循环。期刊稿源的多少和读者受众面的大小直接影响期刊科研传播功能。

(一)多途径拓展稿源

科技期刊编辑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向本刊稳定作者群和潜在作者群组稿约稿,为作者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到位的服务,激发作者科研写作热情,为刊物赢得高质量论文。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多为本省科研院所主办,期刊编辑除向本单位的科研专家约稿外,还要调动编委与审稿专家的积极性,可以定期向本刊聘用的有较高学术素养的编委约稿,并充分调动编委的积极性,希望编委多向其同事、同学、校友等宣传刊物,并能积极给刊物荐稿,借助编委的影响力为期刊组稿。还可通过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向各地参加会议的专家约稿。或利用刊物的重大活动组稿约稿。约稿要注意约稿技巧,并长期坚持,保持约稿的连续性,与科研人员保持长期、有效、深入的联系[4]。编辑部可经常性地组织科研专家参加学术期刊质量提升座谈会,听取专家的办刊建议。由科研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建议主办单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并鼓励本单位的科研人员为本刊撰写论文,从而为期刊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二)重视区域外同质同类稿件的刊登

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地域性,决定了农业科技信息也具有地域性。农业科技信息必须符合相应的农业生态条件,否则,就失去了信息本身的价值[5]。作为刊登农业科技信息的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必须重视本省区相应的生态、气候条件,但又不能局限于只刊登区域内稿源的传统思维定式,要重视区域外稿源收集与挖掘,特别要着眼于生态条件相似地区同质同类科研稿件的收集、刊载,为本省科研工作者了解区域外农业研究动态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刊物在本省的影响力与受众面。

(三)缩短时滞,重视网络优先出版

周期的长短,是影响科技期刊传播力的重要因素。提升科技期刊在科研创新中的传播功能,首先要提高刊物的时效性。缩短时滞,帮助作者及早确定科研论文的首发权至关重要,其关系到信息自身的价值,以及能否尽快得到开发利用,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问题。因此,编辑部应建立高效的出版流程,加快稿件送审、退修、校对、印刷等出版环节,缩短稿件出版同期。纸制刊物因其来源可靠、数据准确、论证充分、结论明确、查询方便等特点,是农业从业者获取目标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但也存在传播时效性不及网络的特点。期刊编辑部在注重纸制刊物出版的同时,也应注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大的期刊网站上同时进行网络传播。对时效性强的创新性研究论文,组织专人进行优先审稿、校对,迅速、准确地完成网络优先出版,可以提高论文出版时效,加快论文上网速度和文献传播速度,提升科技信息的传播功能。

二、科研导向功能

要提升刊物的科研导向功能,一要在办刊过程中密切关注科研新动态,打造刊物特色栏目,及时报道科研新成果;二要提高编校质量,保证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先进性,不出技术性差错。科技期刊科研导向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刊物的知名度和受众的认可度。

(一)加强与学科创新团队的联系,激发立题新思路

科技期刊上刊载的文章,如能为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提供在研参考,使其了解前人相关研究的成效、利弊、得失,可以使科研人员少走弯路,激发其立题新思路,在同领域研究中选立更新、更深、更好的课题。这是科技期刊导向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编辑要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与部级、省级科研创新团队联系渠道,定期与科研专家联系,了解其执行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并积极约稿。对学术水平高、有创新性的论文,制定“优稿优酬优先发表”等优惠政策。如能及时刊登发表最新科研成果,可提高刊物学术水平,进而提高刊物影响力,提升期刊科研导向功能。

(二)多渠道吸引优质稿件,打造期刊特色栏目

要提升期刊的科研导向功能,关键是多渠道约到优质稿件。优质稿件是指能够反映该研究领域发展方向、能代表该领域研究前沿、有创新性、内容真实的稿件。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取决于来源质量,优质稿件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根本保证[8]。编辑要重视与重大及重点基金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建立长期联系,加强平时的交流和沟通,时刻关注其项目进展,力争在其科研成果产生的第一时间向其组稿。编辑应密切关注科研动态,挖掘热点和主题,多渠道设法吸引优质稿件[9]。根据稿件内容,结合农业科技期刊地域性、季节性的特点,结合农业生产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打造特色栏目,或分专题出版专刊等。科技期刊编辑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心全意并及时到位地为作者服务,以激发科研人员撰写科研论文的积极性,便刊物成为科技创新成果的交流平台。

三、科研提升功能

科技期刊主要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服务,只有提高期刊的载文质量,才能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从而提高期刊被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程度,提升科技期刊对科研工作的指导意义。

(一)选择优质的审稿专家,严格把关载文质量

科技期刊审稿过程包括编辑初审、审稿专家二审、主编三审的环节,其中,专家审稿是保证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审稿专家可以从投稿作者中选择,从编委中选择,从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中选择,从项目负责人中选择等。要选择活跃在科研一线、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精力充沛、乐于将部分时间奉献给期刊工作的科研专家作为审稿专家。将稿件送给研究方向相近的审稿专家二审,才能保证稿件送审后能及时获得准确高效的审稿结果。稿件送审期间,编辑要及时与审稿专家交流沟通,要尊重专家的意见,也要仔细倾听作者的申辩意见。如能将审稿专家对稿件提出的建设性的建议及时反馈给作者,则更有利于稿件学术质量的提高[10]。期刊在录用稿件时,可优先录用近3年内下达的基金项目论文,对非基金项目论文择优录用。无论是否为基金项目论文,都要严格执行制度,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尤其要重视稿件先进性、科学性、创新性把关,确保载文的学术价值,提高刊物的学术影响力。

(二)增大研究论文比重,优化刊文研技比

农业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包括研究类论文和技术类论文,提升期刊的科研功能,须强调刊文内容能紧跟目前农业科研大趋势,能充分反映当前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科技期刊要在载文量一定的情况下,提高研究性论文的比重,压缩技术类论文的刊载量,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判断稿件学术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其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等方面。优化稿件学术水平主要途径就是向高水平科研人员约稿。

四、人才培养功能

优质的稿源来源于优秀的作者,优秀的作者需要科技期刊编辑用心发现与培养。科技期刊不仅是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也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摇篮。科技期刊编辑应将培养作者科研能力作为自己的重点业务工作之一,依托期刊日常的编辑工作,做一位善于发现潜力作者的有心人,并尽己所能将其培养成优秀作者。建立一支责任心强、工作严谨、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编辑队伍,不仅能保障刊物的学术价值,而且能对作者的成长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

(一)通过培训提高作者科研能力

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中,大多是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科研人员,他们工作经验丰富,研究内容实用性强,有推广应用价值,对生产的指导意义大,但研究水平和写作能力尚待提高。编辑可以就有关申报科研项目的内容组织培训班,对包括科研选题与设计、课题申报、论文检索、科技查新、数据统计与分析、论文结构与撰写等方面进行培训。在培训中,可以就作者在研究与写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对作者提交的科研课题进行评价与引导,对作者提交的科研论文进行点评与辅导,从而在提高作者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刊物影响力,为刊物吸纳并培养作者,不断扩大本刊作者群。

(二)通过稿件处理培养优秀作者

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在日常的编校工作中,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的意识,尽己所能为本刊培养作者群。尤其对学术领悟能力强、思维活跃、有科研热情但写作能力有待提高的作者要进行重点培养。在稿件退修过程中,要耐心指导,经常沟通,关心作者成长,对作者的合理要求予满足,努力为作者提供高质量且舒心的服务,从而赢得作者对编辑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协同合作关系。退修的稿件经多次交流沟通并往返多次修改后,作者的写作水平会明显提高。

(三)通过样刊使作者掌握写作规范

编辑加工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量环节,编辑要对稿件进行全面、细致的加工整理,做到内容准确、逻辑清晰。农业科技期刊的部分作者长期在基层工作,对科技论文写作要求和国家标准了解不够,加之写作水平有限,在论文内容、撰写格式方面可能会存在问题,需要编辑对论文摘要、讨论内容进行完善,对数据、参考文献进行核实,对图、表进行加工整理等等。通过编辑对稿件内容进行新的加工和整理及作者的配合性修改,使文章内容结构严谨,论点论据一致,参考文献著录标准。待样刊返回到作者手中后,及时与作者交流写作规范,也能为作者的再次投稿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科研服务范文4

一、理论来源和基本含义

(一)档案知识服务理论来源。1996年加拿大著名档案学家特里•库克在北京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首次系统阐述“档案后保管范式”思想,主要包括新来源观、宏观鉴定论、知识服务三个部分,档案后保管范式体现了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档案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其中知识服务是档案后保管范式理论的核心和最终目的,为信息化时代档案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含义。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积累、组织、评价、传递和应用、创新,以实现知识的价值,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服务是从显性和隐性的知识资源中,以信息的搜集、组织、分析、重组为基础,通过对用户知识需求和问题环境的分析,动态地、连续地向用户提供知识内容和知识产品的一种高智力型的创新服务。档案知识服务就是指档案部门将档案利用的着眼点从为用户提供初级的档案转向为用户提供高级的知识,以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一种创新性智力活动。

(三)人工智能概况。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信息知识处理系统,包括对数据或信息资源的收集、确认、显示、整理、解释、验证及交流传播等处理,通过对人类思维方式和行为的研究分析,利用相关信息技术,使机器能够对人的智能行为进行模拟。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发展人工智能,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应用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充分利用新兴技术,能够促进档案知识服务的具体实现。

二、开展档案知识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互联网时代档案工作特点对传统档案服务。形式提出巨大挑战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受到巨大冲击。电子文件暴增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们吸取信息的效率,增加了获取知识的难度。传统的档案管理和服务模式已不适应文件暴增形式下的档案利用需求。新的形势要求档案人员从被动的保管和提供基础利用,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主动提供档案知识服务,以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档案知识服务是新形势下档案管理模式的重要环节,是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二)企业化进程中的知识需求是开展档案知识。服务的内在动力当前,国家正在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企业化、市场化”为改革方向,力求将一大批具有突出实力的科研院所打造成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形势下,企业在内部管理和对外发展方面对多维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快速获取有更加迫切的需求,对档案服务的精准、高效、便捷程度要求不断提高。开展档案知识服务,满足现代化科研院所对档案知识的快速有效获取,是档案工作顺应改革潮流的必然趋势。

(三)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档案知识。服务提供技术支持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在多个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未来档案工作将呈现“大档案”“大数据”发展趋势,档案信息化与网络化、电子档案的形成与管理将成为主流,档案工作领域、内容、需求更加多样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以及海量档案数据资源的可开发性和对档案利用高效便捷度的需求,使档案管理引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进行资源开发利用成为必然趋势。

(四)档案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和资源建设为档案。知识服务奠定坚实基础大型科研院所经持续投入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实现了档案业务信息化管控和电子文件归档,随着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多类别历史档案文件也形成了数字化资源,“增量电子化”和“存量数字化”工作的持续开展,规模化、系统化的数字档案资源逐渐形成,拓展了未来档案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为档案知识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三、档案知识服务的实施途径

(一)档案知识资源体系梳理。档案知识服务的首要前提是进行档案知识化管理,即对档案资源进行梳理和知识价值界定,进而从档案中抽取并应用知识,实现从档案到知识的有效转换。通过调研用户需求,围绕经营管理和研发活动,对存量档案进行全面梳理,界定核心档案知识资源,建立知识分类结构,强化对档案资源的著录和标记,经编码整理后形成系统化的档案知识资源体系,为档案知识服务的实现奠定基础。同时,根据主营业务和行业发展趋势的需要不断更新内外部档案知识资源,扩大资源获取的领域和范围,实现档案知识资源的动态更新。

(二)档案知识服务模式构建。梳理档案知识资源获取、鉴别、整理、创造、存储、推送等全过程,建立档案知识需求模型、档案知识获取模型、档案知识组织模型、档案知识服务推送模型等主体模型,综合考虑档案知识服务的组织架构、参与主体、管理职责、使用对象、应用场景、权限控制等要素并建立流转规则,将管理模型和管理规则相结合,构建体系化的档案知识服务模式,形成固化的管理机制,为用户提供条理清晰、系统化的知识服务,推动档案知识共享。

(三)人工智能在档案大数据中的应用。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档案数据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研究通过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相关技术,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智能分类;应用智能检索技术,通过语义分析,提高档案资源检索效率;建立档案价值鉴定专家系统,辅助开展档案鉴定工作;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利用者的行为进行深度挖掘,及时准确地掌握利用者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按角色、岗位等建立档案知识地图,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化档案知识推送服务。

(四)档案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实现。基于档案知识资源梳理和档案知识服务模式的确立,将档案知识资源数据化、数据模型化,并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从数据源、网络层、数据中心、数据层、应用层、展示层等方面统筹规划档案知识服务平台整体架构,明确推荐类型和展现形式,建设档案知识服务平台;开展试点应用,探索实现基于工作岗位、业务活动、行为习惯等要素和个性化需求开展智能化档案知识推送,为用户提供知识支撑、工作指导、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精准服务能力。

四、开展档案知识服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转变服务理念,提供主动服务。科研院所原有档案工作中由于档案资源本位思想、主动服务意识不足、利用手续繁琐等因素,增加了用户获取有效知识的难度,导致档案利用效果和用户满意度不高。以改革为契机,科研院所的档案工作部门可以抓住机遇,大有作为,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供知识服务,体现档案价值,有助于实现档案工作水平的快速提升。

(二)加强学科合作,组建人才团队。档案知识服务不能仅靠档案部门一己之力,此项工作涉及科研管理、信息技术、知识管理、档案管理等多个领域,交叉学科研究对研究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多领域知识融合也是工作开展的难点。因此要加强学科合作,组建人才团队,抽选档案人员、具有人工智能研究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人员等参与研究,利用项目组在多个领域的知识储备,优势互补,共同推进。

(三)融入整体规划,联合各类资源。一个组织机构的知识管理涉及很多方面,档案知识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科研机构的知识体系中还包括体系管理、质量及标准管理、科技创新、算法模型及各类管理工具等。如果本单位档案管理涵盖的范围没有足够广泛,那开展档案知识服务最好不要单打独斗,建议融入本单位整体知识管理规划,联合各类知识资源,优化知识服务的效果。

(四)借助实施平台,提升用户体验。档案知识服务的建设实施过程需要较多资金投入,仅靠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知识服务的关注度和效果难以保障。当前很多单位为加强知识积累和激发创新,开展了知识管理或服务平台建设,建议档案部门借助整体性平台,将档案知识服务建设纳入其中,实现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既可以实现档案知识服务,也可以助力整体知识服务平台,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档案知识服务对科研院所档案部门既是一项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挑战是因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比较复杂,对基础条件、资金投入、人员能力要求较高,机遇是在科研院所改革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信息技术支撑、档案资源建设水平以及知识服务需求都处于非常良好的阶段。未来已来,不得不变,档案部门要充分认识档案知识服务的意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优化档案服务,发挥档案作用,体现档案价值,不断提升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拥军.企业档案知识服务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方法[J].档案学研究,2010(5):55-59

[2]李长威.企业档案的知识服务研究[J].机电兵船档案,2019(1):58-60

[3]徐拥军,周艳华,李刚.基于知识服务的档案管理模式的理论探索[J].档案学通讯,2011(2):24-28

科研服务范文5

(一)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

1.对科研管理人员不够重视

学院在工作待遇、进修培训、资金配套、职称评审等方面对科研人员缺乏必要的支持,导致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也抑制了其管理创新能力。虽导致了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定位的模糊性,严重影响了科研管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利于科学研究的长远发展,致使科研服务水平总是停留在初级阶段。

2.缺少规范化的操作指导

目前各高校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如对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进度的检查、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科研课题的验收。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新问题,或者新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高校科研主管部门实时有效的系统培训和指导,而产生职业初期的不适应。

3.缺少高效统一的管理平台

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平台是通过网站或者QQ群信息、上传材料和讨论问题,缺乏科研管理应用软件和数据库建设,很多数据的处理和信息资料的上传下达都要工作人员的手工操作,这种模式缺乏高效统一的监控管理,使得科研管理工作常常出现返工修改、工作延滞等现象,大大增加了劳动力成本和工作量。

(二)科研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薄弱

科研管理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常常认识不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仅把科研管理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来完成,没有将其与高校的发展定位相结合,没有考虑到科研管理与院系和学校创新体系的建设,直接影响了科研管理的服务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自身定位不明晰

高校的一线科研管理工作人员通常承担着课题申报的通知及材料整理上报、科研活动组织、科研工作量计算等基本工作,此外还要承担学院的其他日常任务,工作量较大,工作内容琐碎,付出较多但往往很难得到相应的认可和肯定,缺乏工作成就感,对自身的工作定位产生困惑。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析,当人们在自我成就感难以得到满足时,内在的工作驱动力不足以驱使外部的工作效能,必然对现有工作产生职业倦怠,这是限制科研管理人员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原因。

2.专业知识缺乏

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人员的学历、专业各有不同,大多数人所学的专业与本学院各专业无关,很多人从事该工作之后,也没有精力了解本院系申报的科研课题主要涉及哪些专业知识、专业术语,以至于在收集整理材料时,很容易发现科研教师在申报与专业内容相关的材料中出现纰漏。因此,加强科研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也由于学校缺少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导致他们在科研管理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参差不齐。科研管理人员服务的对象是各学科领域的学历层次高、知识范围广的教师、研究员,如果其缺乏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知识,对教师的研究领域、研究水平及最新研究进展缺乏了解,就很难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做好服务工作。

3.缺少与专业教师的沟通

大部分二级学院中的科研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通常只是在课题申报的信息和收集整理材料时与专业教师有接触,也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很多科研管理人员难以将课题申报的注意点一一耐心与教师讲解,忽视对科研项目申报过程控制与监督,以及申报结果的反馈与跟踪。结果造成课题申报不能及时开展,项目不能及时结题等类似问题。

二、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科学自我定位,提高服务质量

科研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自己担任的是辅助、协调者的角色,因此,做好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是科研管理人员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要做到:一要加强与领导的沟通,切实领悟任务意图,合理制定工作任务;二要加强与教师的联系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以增进相互理解,促进工作任务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

科研管理人员需从专业化角度提升自己在“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两方面的技能。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巩固和积累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及时掌握和补充新的内容,了解和掌握科研人员当前的工作状况,这有利于与教师更深入地交流,积累办事经验,对一些常见问题做出正确处理。另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要熟练业务技能,确保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例如要准确理解科研管理的有关政策,熟练掌握项目的申报要求、考核标准、结题鉴定、成果推广等流程;熟练查阅项目成果;熟练统计科研工作量。

(三)加强重视,积极指导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促进主管部门和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的互动,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激励机制,在人事变动、物质奖励等方面褒奖工作认真负责、有想法、有创新的科研管理人员,树立典型,激发其工作热情;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整理出台详细的工作指导手册,详述学校的各类科研申报项目的各个环节,帮助科研管理人员熟悉业务;校级科研管理的官方微博或者是开发科研管理软件,将科研项目的申报信息共享给全校教师,既可以减轻二级学院工作人员的压力,也能以官方的角色澄清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问题。

(四)科学实施,积极构建科研数据库

为了提高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质量,科研管理人员可以尝试建立科研数据库,包括教师资料、项目申报、成果评选、专利申请、著作出版等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有以下好处:一是有助于科研管理人员甚至是全院教师了解学院科研总体情况,二是有利于学院加强对科研情况的有效管理及科研活动的全程跟踪,三是帮助新教师更详细地了解项目申报的手续和规则,有利于提高项目申报的命中率,四是日常的数据积累有利于减轻统计年终绩效考核的工作量。

三、结语

科研服务范文6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创新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成为了重要资产,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高校作为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应积极引用大数据这个崭新的技术手段,通过数据挖掘和提取,提高高校的科研数据储备、学术创新、综合水平能力,创新科研数据的管理服务,为促进高校的课题研究和科研效果,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一、大数据的特点

目前,大数据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是需要通过新的处理技术对其内容进行挖掘、管理和采用的数据集合。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资源和分析能力,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和技术。[1]根据大数据的特点,我们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1.规模大。大数据的数据储存规模十分庞大,是众多大规模科学实验、计算和结论等长时间搜集、分析和统计的数据信息集合,大小远超传统数据库集和数据化结构。

2.种类多。大数据的类型多样化,除了能够用传统的数字形式或统一结构表现的结构化数据以外,数据格式还包括文本、音频、图片、影像等非结构化,以及资源库、云图书馆、程序、邮件等半结构化数据。

3.速度快。大数据根据数据流频率不断更新而快速增长,要求处理数据的速度也要实时快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以便及时掌控数据流,有效利用数据提取所需知识而产生价值。

4.价值密度低。大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涵盖量非常少。如何从海量的数据挖掘中,有效提取数据中有效的价值信息是重点。另外,大数据的利用密度低,在超长的数据查询进度中,需求的数据长度可能只要很小一段。

5.线上应用高。大数据资源丰富,线上搜索、查询、分析、统计等方面高效便捷,与传统借助图书馆资料、中外文献等查看方式相比,更加及时准确。因此,可以看出,大数据是通过线上各类大型数据中快速提取有用信息,解决数据资源匮乏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是创建数据管理和快速服务的重要基础。

二、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内涵

科研数据也称科学数据、科技数据和研究数据等,是研究过程中能以数字形式储存在计算机上,也能是非数据形式的任何数据,如实验数据、文本、图像、音频资料等。科研数据涵盖所有的科研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数据、过程数据以及结果数据,通过对科研数据地充分获取、存档、分析和处理等辅助材料,是高校科研活动项目(如实验、调研、探测、建模等)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2]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是一种以科研数据为资源管理的信息服务形式,通过统一的技术平台管理(高校一般是以图书馆现有的资源进行管理),为研究者提供科研数据的查找、引用、整理、分析、存储等服务,帮助科研人员解决学术问题,是在科研活动中利用科研数据开展资源管理、数据再利用的研究服务。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是以用户(老师、学生、社会人员等)需求为重点。从高校科研数据的获取方式来看,一般是科研活动过程中的观测(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观测等)、运算(硬件和软件的计算等)、实验(化学和社会实验等)和记录(访问和使用记录等)数据。科研经费的来源(政府指定的科研、单位的科研、校内课题的科研、自主选题的科研等项目)决定了科研数据的质量和使用权限(数据的公开性受研究内容和条件限制)。高校科研数据相对于国家和社会研究的科学数据来说属于小规模数据,而且由于高校科研人员来自不同的院系,所研究的学科课题也各式各样,容易产生复杂且多样的众多数据。同时,高校的科研课题由于受教学时间和经费的影响而出现了虎头虎尾的情况,因而难以得到完整的科研数据。[3]因此,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有效进行,对高校科研活动的顺利发展和社会服务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大数据对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创新的作用

(一)大数据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在高校科研过程中,数据的搜集、分析和整理等是整个工作中最为繁琐的过程,研究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阻碍了科研信息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大数据能对大量全面的科研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对所需的科研数据可以进行智能化获取和分析服务,有效节省了科研工作的时间,工作效率也得到了质的飞跃,极大地满足了科研所需,推进了科研资源的再利用,使科研成果得到迅速转化。[4]

(二)大数据有利于提高科研课题的准确性。科研选题和材料申报是高校进行科研的主要内容。如何精准地选择好的内容是科研工作成功的必要条件。由于高校选题范围的局限性,其限制了科研人员的思维,不能有效地对社会的需求问题进行探究,造成申报内容不符合发生环境的情况。在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数据为高校科研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持,通过对科研数据资源的有效分析,准确整理出关联内容,使科研工作更加准确和具有可信度,根据科研人员自己的实时性需求,借助相关的科研成果,从中总结和分析,查漏补缺,进而确保了科研选题和材料申报更加合理严谨,促进了科研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大数据有利于提高高校学术监督效果。大数据的到来不断提高了高校的科研数据存储量和科研工作效率,也提高了高校学生学术监督的效果。论文是论文提交发表的重要环节。利用大数据的大量化和准确性来进行相关学术的数据,避免了学术论文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能有效提高学术监督效果。[5]

(四)有利于提升科学研究的创新度。当前,从科研体制现状分析得知,纵向科研课题都是由各级各类科研主管部门的选题,但是大多时候存在数据缺乏、信息不对称等情况,容易造成选题重复。首先是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及时,研究简单且重复,特别是省级以下的科研主管部门的选题之间容易造成重复。其次是同一科研主管部门不同年度的选题之间重复。最后是某一科研主管部门的选题与其他部门往年研究选题重复等。大数据背景下建立共享各主管部门研究生报数据的功能,各个部门研究之间分别建立、开展研究工作的数据库,很好地避开选题重复的问题,节约了大量的研究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投入,有利于科研课题的不断创新,确保每一次科研工作的开展都是创新的。

(五)有利于研究资料的获取和成果转化。高校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研究成果的判断过于注重结果,对成果研究过程中的付出并不重视。然而,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建立科研项目完整的数据库,将科研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数据进行共享,有利于不同项目组之间相互借鉴和参考,更加节约时间,便捷信息采集,及时解决类似问题。另外,通过大数据还能有效、便捷地了解到政府部门、企事业部门和单位的公众需求,建立更加有效的衔接制度,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共享。

四、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现状

(一)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落后。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目前还停留在数据收集的层面,数据的来源和规范无法得到有力保证,管理服务功能主要以基本的教学计划、成绩、项目、经费等方面的管理,查询、录入等服务为主。系统管理只有简单的排序和统计功能,科研人员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科研的数据信息,数据的储存过于表面,严重影响了科研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科研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整合缺乏有效挖掘。

(二)高校科研数据缺乏深度挖掘和分析。高校科研工作需要将所有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需要利用科研数据来进行整合、分析,通过深度挖掘和分析找到有效的价值信息,来确定科研的方向和目标。高校科研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没有被挖掘,科研数据的统计分析局限于以前的工作经验,对数据无法有效再利用,造成无法为科研管理起到决策性的指导作用,科研数据也难以转化为可用的成果。

(三)高校科研数据共享功能欠缺。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协同程度低。高校各部门、各机构的统计分析各自为战,且各个部门运行不同的管理系统,无法形成一个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信息和资源无法相互连通,缺乏共享功能,造成数据不能及时更新,难以满足科研人员在课题研究中,对信息收集、数据分析等资源的需求,阻碍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创新途径

(一)提高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理念。在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工作得到了巨大发展,科研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也需得到相应的提升。由于长期受以往高校科研管理方式的影响,科研人员在数据记录和整理的过程中过于被动,没有深刻意识到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对科研工作数据转化和指导的重要性。为此,我们需要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创新理念和服务意识,激发科研管理人员全面提升自身素质。1.要加大科研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定期开展数据管理技能培训,树立科研管理人员大数据创新思维,提高科研管理人员数据采集、分析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将数据转换为可利用的共享信息,为科研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精确服务。2.要强化科研管理人员的创新服务意识。科研管理人员应突破传统的服务观念,主动为科研工作需要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创新工作方法,寻找新的思路,为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前做好准备。3.引进专业的科研管理人才。专业科研管理人才的引进能极大程度地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对促进高校科研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建立完善的科研数据共享信息系统。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创新离不开数据采集分析。为避免各部门各机构科研数据信息的各自为政,实现科研数据的共享互通,保证数据信息采集和分析具有大量丰富的价值性,高校应整合各类科研管理数据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科研数据共享信息系统,确保数据可以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严格控制学术监督体系,促进科研数据的及时准确性。这将有助于课题立项、研究内容、成果转化等数据管理,集科研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存储和处理服务为一体的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共享信息系统的建立。高校要通过科研数据管理服务,让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查漏补缺,促进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6]

(三)构建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机制。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机制应安排专人进行系统运行维护。科研管理者要利用大数据思维,通过革新科研绩效考核机制,综合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对学术的格式进行记录,对符合条件的科研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再将信息与科研人员进行核对。这样既减少了科研人员的录入工作,也减少了科研管理人员复核统计的工作量。在考核评定中,高校要结合质量水平、数量评定等方面综合考虑,使考核结果更具有全面性,促进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水平能不断提升。

(四)利用大数据强化科研资源。高校科研数据管理的目的是为科研工作者服务,应利用大数据丰富科研资源,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使高校学术研究的选题更加突出,提高研究效率,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组建科研团队,为科研人员指出正确的方向,对项目、人员、经费等提供精准的指标,使科研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六、结束语

科研服务范文7

关键词:科研院所;后勤工作;社会化;社会化服务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原有职能形式正在逐步发生改变,而科研院所的后勤管理部门同样需要面临这一改革。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相关院所整体后勤工作管理方式如何打破原有制度,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重新调整管理成了当前需要面临的新议题,而后勤保障管理的社会化及社会化服务管理的推行,可有效缓和当前的现状。

1科研院所后勤工作社会化进行的必要性

科研院所后勤保障工作的社会化进行,可促进院所保障工作模式更加规范与合理,同时,相关激励性竞争的引入,能极大提升后勤相关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更好的为院所内相关科研工作人员创设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另外,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施行,还为后勤临时工作人员管理等相关问题的解决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其具体的必要性如下所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传统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传统的后勤保障工作已不适合院所革新发展需求。而这种保障的社会化创新形式,一定程度上剔除了传统僵化的院所后勤工作管理体制,很好地推动了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以及社会服务的进行。当前阶段我国市场体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相关市场内部经济等资源配置能力也日渐得到提升,所以相关院所应利用当下市场中的相关竞争机制等来指导后勤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积极地融入社会市场竞争发展中去,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去适应、跟随市场经济发展的态势,以实现革新与发展,要及时提升院所的后勤保障工作,使其朝社会化方向发展,以更好地提升其管理与服务质量、水平。

2院所后勤保障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2.1院所内相关基础条件较为薄弱

对于科研院所整体性工作管理而言,专项后勤保障工作方面的管理规模一般较小,在这样的前提下要施行对其后勤保障工作的社会化以及社会化服务,往往管理难度较大。另外,相关科研院所的后勤建筑物群相对比较陈旧、内部构造较为繁复等,致使后勤保障工作的社会化进展初期需大量修缮、整改等资金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院所管理运营中的成本压力等。

2.2编制人员管理难度较大

相关院所在进行后勤管理社会化服务过程中,往往会将原有的在职状态的编制相关后勤参与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重组与优化,以适应当下阶段后勤管理的革新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这些人员的管理难度。而在职编制的正式后勤工作、服务人员往往有强烈的心理安定感,长此以往的优越安定感心理,致使他们形成散漫、惰性等不良工作行为习惯,不利于当前竞争性强烈的社会发展。另外,受编制过的相关后勤职工往往年纪较大,普遍缺乏专项培训等,而这些往往会直接性地影响科研院所后勤保障管理工作水平等的提升。

3院所推进后勤保障工作社会化与社会化服务的相关要措

3.1革新固化思维,推行后勤服务工作的社会化发展

相关科研院所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的社会化革新,最重要的目标是为了协调与优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它需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但不能直接挪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要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首位,同时统筹兼顾其经济效益的提升,具体可以表现为:院所后勤保障工作服务于科研,以保障正常生产的进行。后勤保障工作服务于直接在职编制的职工们,以保障其基本的生活诉求。后勤保障工作服务于本体科研院所院区,以保障院所与后勤保障部门的持平、和谐。另外,对于相关科研院所的后勤保障工作服务可促成服务外包的方面,应该适时加强监管与合作,积极进行专项性的专业化管理,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化管理方式与运营思维,更好地提升院所后勤保障服务的管理质量和水平,从而促进科研院所各项具体工作的协同化发展。

3.2优化服务模式,调解后勤服务社会化机制

优化、完善的服务体系或模式有利于提升服务的能力,而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又可以促进服务体系、模式效能的充分必要发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且有机结合的,都是具体科研院所单位中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的体制与体制施行能力的集中展现。院所后勤运行机制的适时调解与优化,有利于院所后勤保障服务社会化的进一步推进,后勤保障部门的职能职责重心应该适时的从以服务为主到服务与监管并重,再转变为以监管为重心的变化,逐步优化和调解后勤保障管理的服务机制,在后勤委托经营管理方式的前提下,逐渐对受托方进行更科学、客观的管理以及有效适时的监督,从而为科研院所的后勤保障工作服务管理的社会化以及社会化服务做好坚实的准备。

3.3塑造人才素养,提升后勤基础储备力量

3.3.1进一步完善择选、用人机制。首先,要积极探寻院所中丰富的各项内部优势资源,并且将其与社会上专业人才的竞聘相统一,以更好地发挥资源效用。其次,应该适时拓宽相关人员选拔范围,将有能力者置于管理层面等。最后,应该适时地激励后勤相关人员,促使其在后勤服务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3.2适当的、明晰性的专项培训。相关部门可以适时的对后勤管理、技能性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提升其专业素养与能力。另外,也应该时刻结合自身单位的实际状况,有侧重点地创设出独具特色的管理服务制度等。综上,科研院所在后勤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关从业者应该提升自己的社会化服务意识,更好地推动科研院所在行政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胡洪武.科研院所后勤工作社会化及社会化服务[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7):194-194.

科研服务范文8

关键词:服务创新理念;高校;科研管理方法

1问题的提出

国家提出“协同服务创新”理念之后,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代,管理服务工作的延伸也变得十分的明显。面向服务对象延伸,不仅需要凝练与聚焦优势科技力量,还需要整合思想,搞清楚手中牌的“含金量”。要积极畅通同科研人员的交流通道。勤于思考,深度谋划布局,打出组合拳。高校作为国家主要科学研究的主要部门,在很大的程度上存在自身独到的师资优势。在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支柱产业发挥着自身重要的作用与价值,起着信息传递、服务和政策导向的主要作用与价值。高校科研管理是重要运转任务之一,不仅需要优化服务的法师和手段,还需要以创新为基础,转变原本的思想和方法,构建脉络清晰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科研管理的服务化功能,打造高素质的高校科研管理团队,满足机制建设,从整体的基础上,提高科研管理的质量,促进科研管理工作建设进程发展,为以后的服务与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科研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围绕重点学科和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研究展开。创新服务理念让服务更加符合当前的时展需求,要提升市场竞争力,转变管理方式,发挥服务职能,建立全新的科研方向。鉴于此,高校如何使用服务创新理念的优势,建立科学的高校科研管理方法。

2高校科研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2.1重教学,轻科研

随着“十四五”计划的不断推进,高校科研管理方式也开始发生不断的变化,并且向着协同创新的服务方向不断深化。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同的问题。从本质上看,虽然说高校比较重视科研发展,但是需要将科研的管理工作纳入到学校的管理工作当中。可是,很多高校都会存在科技能力不足,管理思想比较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科研管理理念的优化,还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科研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一些研究性和学术性较强的学校当中,科研管理占据了重点的地位,这样长期下去,就会导致一些不平衡的因素存在。

2.2缺乏专业人才

从当前的发展路径中看,科研管理本身就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所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合理的实施科研管理工作,并且向着专业的方向发展。在当前的发展理念下,教师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分析思维短板的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看,很多高校的科研部门都是由兼职教师所管理或者是承担责任的,这些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足,并且基本上不能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定制合理的发展目标。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少兼职教师缺乏经验,随意性较大,科研管理的水平不足,高校科研的独立性偏低。

2.3高校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现代化的发展视角看,高校科研管理机制还处于不健全的地步,并且工作效率低下,科研管理的难度较大,基础性的管理内容不足,科研管理的有效性很难落实到工作的实践当中。还有一部分的高校,会存在科研经费不足,项目分配不合理,项目成果管理不足,科研信息不及时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导致基层的管理内容与现代化的管理需求存在很大的出入。

2.4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

从当前的发展上看,部分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程度偏低,并且在具体实践的历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其他方面的主要问题。高校科研管理的难度较大,涉及到的资源比较的丰富,信息传递方式加大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但是,高校在软件的使用或者是数据库的建设历程中,有很多不规范的问题出现,并且数据共享不合理,电子信息建设不完善,信息传递不及时,数据采集的精确度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传输的时候还会存在不精确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科研成果的建设,还会影响科研质量的有效提升,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节奏缓慢,科研管理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3服务创新理念下高校科研管理方法

3.1树立服务意识,创新科研方法

此时,就需要正确认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积极的迎接现代化的发展挑战,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最大限度促进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科研管理属于服务性工作,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将其中的服务性职能开发出来,向着服务创新的方向实施发展。服务型的科研成果,需要在教师教学、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学资源等内容的基础上,合理的统筹规划,提高科研的水准。此外,科研管理人员,还需要以服务为基础,不断的优化自身的定位,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在创新中优化方法,协调机制发展,保持各个环节的有效建设,加大优势互补,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深度贯彻“三个聚焦”的要求,不断学习,了解国家战略布局,自信自强,展示科研实力。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观念,向着绿色、环保和创新的方向进行发展,建立属于自己的科研管理团队,从“管理”的方向,向着“服务”的方向实施。这不仅可以摒弃管理的作风,还可以提高服务的思想,向着主动服务的方向发展,成为复合型的科研管理组织机构。

3.2服务创新要,明确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在当前的发展历程中,高校需要结合实际的需求,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合理的统筹规划,正确的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整合思想,达到教学和科研相互的促进建设。此外,高校还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提升科研内容的服务性,满足科研促进教学的发展需求,达到人才队伍培养的主要目的。在实践的历程中,高校还可以设置换专业的科研管理部门,提高科研管理地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合理的引导大家主动参与到其中。保障科学研究的系统性与持续性,加大校企的合作,推进科研力量的转化。此外,还可以在探索服务的视野下,保持新型成果的转变,提高产业技能,增强服务和创新能力。以应用为导向,保持技术的前瞻性,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加大理论技术的指导,提高技术的合理的咨询。

3.3打造专业的科研管理团队

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人,不断地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性素养,那么才可以保持可续地发展路径,增强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优化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水平提高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增强服务的质量。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聘请一些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科研管理团队。此种方式,不仅可以优化思想倾向,还可以建立行为习惯,提高知识水平,加大管理的技能建设。此外,还需要以团队的方式,建立主动管理的理念,满足当前的服务需求,提升专业的层次,增强对应的服务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向着学习型的方向实施发展,构建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对管理人员考核与绩效奖励的力度,保持管理的创新性,提升科研成果的评价。建立学术创新氛围,分析文理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找到动态化的调整方式。以服务评价为基础,建立灵活的激励制度,建立科研梯队,制定分层奖励。结合学科的特点,调动青年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增加科研的形式,保持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在高校科研管理团队建设上,还需要给予管理者最大化的晋升空间,提升薪资待遇,保持服务的发展需要。让科研工作者更新服务思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围绕企业需求,采取理论指导或技术支持,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能力。

3.4加强信息化建设进程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为各个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高校科研管理的历程中,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路径,加大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和建设,提高服务创新的力度,更新科研管理系统,创新数据库,建立电子科研平台,开发电子数据信息平台。此外,高校还可以在微信、微博和贴吧当中,及时的分析平台信息,保持科研管理工作的内涵建设,保持科学的发展理念,加大信息的传输与应用。此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省科研的时间,还可以降低工作量,加大网络的传输,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保持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以企业中存在的某些技术问题为背景,以信息化为基础,加大共享的程度,合理的调整,增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研究课题,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力度。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特点,科学的使用信息化建设方式,可以增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力度,量体裁衣,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魄呈现出来。

3.5实践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国家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开始逐渐地提升。高校作为国家科研创新体系的主要因素之一,科研管理工作就成为了科研创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时,需要建立高校科研“精准”服务能力新思路,使传承与创新在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中相辅相成。某高校,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迎接了新的挑战,建立高校科研管理“一站式”服务平台,消除科研管理信息孤岛和业务孤岛,最大限度提高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促进科研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随着高校科研能力和科研体量的不断提升,需要的科研经费也不断提高,对于科研管理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强。当前,很多优秀的高校也陆续上线了相关信息管理系统,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部分高校科研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没有立足“服务创新”的视角,具体落实路径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高校科研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的过程中,科研管理人员信息素养有待提高,科研相关业务贯通协同存在难度,科研资源数据整合不全、挖掘深度不够,导致了资源浪费的问题出现。要围绕“化繁为简”的科研服务创新思路,保持规范性,加大全程性建设。首先,注重技术培训,提升科研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立足自身,主动学习,优化组织结构,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建设结构;其次,需要充分利用平台,简化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实现“一表多用”的发展路径,简化经费报销审批流程,以科研项目成果为导向,减少其他因素对科研活动的干扰。再次,需要高校强化执行力度,建立多部门业务系统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也就是说,需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结合实际的需求导向,有效地将各个部门与学校、负责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线上的流程,保持科研活动全过程建设,实现业务流转全自动化,满足信息的共享预测传递,提高科研管理的服务质量;最后,需要深度挖掘数据,提升高校科研决策水平,重视科研基础数据收集工作,确保数据正确性和系统性。要提供智能化项目风险预警,准确把控高校优势学科或优势领域。通过数据的挖掘,了解科研成果的成熟度,提高实际转化的力度。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