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和学科间的发展概念

体育科学和学科间的发展概念

 

体育学、体育学科与体育科学是体育科学理论研究中使用较为频繁的3个概念,也是科学理论研究中存在较大分歧、运用较为混乱的3个概念。对这3个概念进行辨析,是体育科学理论深入发展的需要。本文从表现形式、学理层面和历史发展对体育学、体育学科与体育科学3个概念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体育科学基础理论建设尽绵薄之力。   1意见分歧   1.1学术界的分歧   概览国内外体育学界,不难发现学者们对体育学、体育学科与体育科学3个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   第一,就体育学与体育科学的关系而言,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1)体育学与体育科学同义,认为体育学是体育科学的简称,体育科学是体育学的全称,体育学即体育科学,体育科学即体育学,二者的内涵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上略有差异[1]。(2)体育科学包含体育学,认为体育学与体育科学是两个概念,体育科学是一个总的称谓,体育学是体育科学的一个学科,一个科学的实体[2]。对体育学,有人认为它与体育理论、体育原理或体育概论同义不同名,有人则认为它与体育理论、体育原理或体育概论有差别。(3)体育科学仅是体育学的一个要素,认为体育哲学、体育科学、运动学是相互依存、构成体育学体系的3大要素[3]。   第二,就体育学科与体育科学的关系而言,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1)体育科学是体育学科的上位概念,认为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及规律的学科群。(2)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并没有明晰而严格的界限,“体育科学”时常被当作“体育学科”的同义词来使用。例如,在学科大全或学科辞典中,体育伦理学被界定为:研究体育运动领域内有关体育道德的一门科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学科[3];体育哲学被界定为:研究体育实践和体育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与体育的交叉学科[4]。   第三,就体育学与体育学科的关系而言,由于学者们对体育学与体育科学、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的关系认识存在较多的观点,因此,对体育学与体育学科的关系也产生了“同”与“不同”、“包含”与“被包含”的分歧,或认为体育学即体育学科,或认为体育学包含体育学科,或认为体育学是体育学科中的一种[5]。   1.2实践中的复杂关系   在实际运用中,“体育学”“、体育科学”“、体育学科”的关系就更为复杂,其具体内含和指称也千差万别。   (1)在学科专业设置的分类系统中。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体育学”作为“教育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在本科教育中包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在研究生教育中代表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4个二级学科专业,且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分别按照5个和4个学科专业设置招生。然而,体育学术界公认的以5个或4个为划分依据的体育学学科体系并没有形成。   (2)在大学的学科专业教育机构设置中。   体育专业院校、一般综合大学和师范大学中或设有体育学院(系),或设有体育科学学院。   这里的“体育学”和“体育科学”都是一种学科集合的总称,都是由各种体育学科课程来实现的,似乎“体育学”与“体育科学”无异。   (3)在科研系统的学科分类中。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类下设“体育科学”一级学科,包括体育史、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武术理论与方法、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科学其他学科13个二级学科。而在1997年“体育学”升格为一级学科进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序列时,“体育学”又成了“体育社会科学”的代名词。   (4)在体育学和体育科学的研究中。国内对体育学和体育科学的研究从未中断过,有人试图构建体育学(指“体育学”这门学科)学科体系(如周西宽的《体育学》,1988年版),还有许多学者对体育科学(指由众多体育学科组成的学科群)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并未形成一个学术界公认的体育学学科体系和体育科学体系。   2基本概念   由“意见分歧”可以看出,体育学与体育科学的关系混乱,与人们对体育与运动等基本概念的认识有关。如有人认为体育学包含体育科学,认为体育科学与体育哲学、运动学等并列;有人认为体育科学是总称谓,包含体育学、运动学、体育哲学等;有人则认为运动科学是总称谓,体育学、运动哲学、体育休闲娱乐等是其组成要素。体育实际上是一个包含了竞技运动、体育教育、健身休闲等多种体育形式的总概念,所以,相对于运动学(sportscience)而言,体育学(kinesiology)是一个范围更广、内容更抽象的概念,二者虽然都特指具体的学科,都是体育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同一层次的,因此不能并列。   对于体育学、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的认识分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学”、“科学”与“学科”3个基本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科学”和“学科”是3个本质相联而又相异的概念,下面将由这3个基本概念的相互关系,进一步辨析体育学、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之间的关系。   2.1体育学是体育科学的基础科学(或学科)   “学”,即为学问、学说、学派。从其辞源来说,“学”在中国古已有之。如《庄子•天下篇》曰:“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汉书•丁宽传》曰:“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繇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6]。“科学”是一个外来词。从词源学来看,英文中“科学”(science)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思是“知识”(knowledge);在中世纪scientia有了形容词sciential和复合形容词scientificus,继后有了“科学”的形容词scientific[7]。但是现代意义的“科学”只涉猎了“知识”(knowledge)的某些领域,而实际上“知识”领域是十分广泛以致人们只能把握其中的一部分;同时,“科学”又是不断发展而非静止的知识(bodyofknowledge),大约在17世纪science代替了scientia,随后scientific代替了sciential等;然而,它并不排斥传统(tradition),而是对传统的进一步发展[8]。而19世纪中后期社会科学及其主要学科(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的出现,以及20世纪兴起的交叉科学,则使科学的外延大大增加,科学成为包括数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交叉科学等所有科学部类的知识体系和相应的认识活动、社会活动、社会事业、社会建制、社会职业等,成为一个广义的概念,其范畴远远超出“知识”、“学问”等之本义。#p#分页标题#e#   就此,杜威(J.Dewey)曾指出,如果把“科学”只限于数学或用严谨的论证方式来决定精确结果的学科,连物理学和化学都不能说是“科学”,因而,他提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科学”[9];约翰•齐曼(J.M.Ziman)在分析了“科学”的不同定义后指出,科学是“科学研究的产物”“、一个组织化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社会建制”、“教育主题”、“文化的源泉”等,科学“模型”必须把这些相互、有时是相互矛盾的方面联系起来并统一在一起[10]。可见,广义的“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方法论体系,而且是一种社会活动、社会建制。只有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科学”,才能适合“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客观现实。   由基本含义可知,“学”与“科学”存在一定的关联,即都有“知识”之义。从语言自身的特点来看,两词同义或相近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这可能是导致“体育学”与“体育科学”等同的根本原因。   然而“,学”与“科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词,且产生背景也存在差异。产生于中文语境中的“学”泛指一切知识、学问、学说,是一个中性词,既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来源于西方的“科学”,以经验科学为主导,具有严格标准,强调对严格确定性知识的追求和内在固有理路即理性世界的开掘,以及对批判、质疑、论证的推崇,是运用实证、理性和臻美诸方法,就自然以及社会乃至人本身进行研究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这正如近世哲学大家康德所说“:任何一种学说,如果它可以成为一个系统,即成为一个按照原则而整理好的知识整体的话,就叫做科学”,并把那些其确定性无可置辩的科学称之为本义上的科学,把具有经验的确定性的知识称之为学问(Wissen)即非本义上的科学。从这层意义上看,“学”即为“知识”,“科学”即为“知识体系”,可见“,学”较“科学”的范围更为广泛,同时“学”又是“科学”的组成要素。这是从“知识”的角度来理解“学”与“科学”的差异的。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这是“科学”的狭义概念。如前所述,如今的“科学”已发展成为一个广义的概念。科学不仅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更在于探索真理的活动,即研究的整个过程。同时,科学也是一种社会职业和社会建制。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思想可以产生思想,知识在进化中可以被废弃、修正和更新。作为研究过程和社会建制的科学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以自然研究为主的智力探索过程之活动和以职业的形式出现的社会建制之活动[11]。广义的“科学”概念,其范畴远远超出了“知识”之本义。从这个角度来审视“,科学”的范围较“学”更为广泛,“学”仅仅是“科学”的组成要素之一。   由上可见,无论是狭义的科学,还是广义的科学,都因“知识”这一共同要素而与“学”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同时,又因实践发展而产生的外延差异而与“学”存在本质的区别。“科学”与“学”的复杂关系,为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的混用提供了缘由,也为二者的区分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体育科学(physicalactivityscience)作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286分,也有广义科学和狭义科学(包括本义上的科学和非本义上的科学)。   狭义的体育科学,或许就是指体育科学中的科学成分,这主要是基于对“科学”的严格意义上的理解。   尽管人们对目前的“体育科学”中是否存在科学成分还存有质疑,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自体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日起,体育学在不断分化综合,体育学科群在不断壮大,体育理论在不断完善,体育的社会功能和实践效益在不断显现,这些足以表明“体育科学”在不断“科学”化,在不断接近“科学”。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体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也不断显现出来。为了体育理论与实践的进步,为了体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为了避免歧义,本文认为,从广义上理解体育科学似乎更为合理。广义的体育科学,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一门学问,而是一种包含着多层含义的现代科学概念,其本质在于:作为一种知识休系,“体育科学”不仅有自身的知识系统、理论框架,而且还有其学科群体;作为一种方法论体系,它不仅有自己的方法体系,而且能作为人们认识体育规律和指导体育实践的工具;它不仅是体育认识活动的结果即一种知识体系,而且是体育认识活动本身,是创造体育理论的科学研究过程或社会精神活动过程;同时,它还包括体育科学共同体、体育学术组织等社会建制。   从研究对象上看,体育科学不仅要研究体育是什么或曾是什么,即体育科学中的科学成分,而且还要研究为什么和怎样进行体育活动,它不仅要研究体育规律,而且要研究体育价值和体育规范。   “体育学”(kinesiology)作为一门研究体育的学问,其学科性质还存在分歧,内涵和外延边界模糊不清,理论体系也发展不成熟,因此把它视为“体育科学”的基础科学或基础学科之一更为合理。因为随着体育学的不断分化与交叉,体育学科群不断壮大,体育学除了有自己的分支学科,而且还包含大量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体育学本身无法包容和顾及这庞大的体育学科群,用体育学来指称整个体育学科体系是不现实的,把其归入“体育科学”系统之中,有利于体育学自身的建设和不断发展,是明智之举。  #p#分页标题#e# 2.2“体育科学”由分支“体育学科”组成,但不是简单相加   广义的“科学”,既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研究过程、社会活动和社会建制。而“学科”,即学问的科目门类。据欧阳修、宋祁等人撰修的《新唐书》198卷《儒学传•序》记载:“自杨绾郑余庆郑覃等以大儒辅政,议优学科,先经谊,黜进士,后文辞,亦弗能克也”[6]。大约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开始用“学科”一词对译英文的discipline、subject等词。现代意义的“学科”,则有“区别学问的科目”[12]、“按学术的性质而分成的科学门类”[13]、“学术的分类,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14]、“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15]等多种陈述方式,表达了大致相同的内涵,即为具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科学知识分支体系。可见,广义的“科学”范畴比“学科”范畴要宽泛的多,且作为知识体系的狭义“科学”,也是由不同层次的分支“学科”组成,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居于中间层次的构成要素。因此,“体育学科”不能与“体育科学”相等同,体育学科在庞大的体育科学知识体系中,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科分类而成,它是体育课程的来源,但又区别于体育课程,是体育科学知识体系居于中间层次的构成要素。   体育科学包含各门具体的体育学科,但体育科学不仅仅是各门体育学科之总称。尽管体育科学有自身的知识体系、学科结构,但是体育科学不是各门体育学科的简单相加,后者只能构成前者的一部分。   学科是从知识体系中抽出的、相对稳定的一部分,它主要是为学习和研究而组织的。   因此,或许可以说体育学科是体育科学的组成部分,但不能说体育科学就是各门体育学科的总称,何况广义的体育科学除了学科体系外还有其他组成部分。   此外,从体育科学与体育哲学的关系而言,有学者将体育哲学与体育科学并列。如果说体育哲学是对体育认识的反思,具有思辩性,那么,它也仅是“体育科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将其和“体育科学”放在同一层次上进行区别和研究显然缩小了“体育科学”的研究范围,这不利于有效地把握“体育科学”的实质。   2.3“体育学”是基础和前提“,体育学科”是外化结果   “学科”即“学”之科目门类,是对“学”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科分类的结果。“学”是“学科”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学”“,学科”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探讨没有“学”的学科就犹如缘木求鱼、刻舟求剑;“学科”是“学”的对象化形态和外化结果,离开“学科”或不探讨“学科”,“学”将很难为人所知、为人所用,古代学校早已有之的学问分科充分证明了“学科”之于“学”的重要价值。   “体育学”是一门从宏观上、整体上研究体育的学问(学科)。它包含着各门具体的学问,若将这些研究体育的具体学问按照一定的标准(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进行分类,并从“体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体育学科”。可见“,体育学”是“体育学科”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体育学”不断分化,产生各门专业性体育学科;另一方面,“体育学”与相关母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各门交叉性体育学科。   “体育学”具有宏观性、普遍性、抽象性、综合性,其学科特性与体育哲学、体育理论、体育原理和体育概论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1)体育哲学是用哲学认识论、方法论原理探究体育的本质及其价值的一门学科,侧重于从观念层面上研究问题;体育学则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本质与规律,以帮助人们形成恰当的体育观念,其内容涉及到体育存在、体育本质和体育观念多个方面。(2)体育理论的研究对象逐渐模糊,研究范畴非常宽泛,体育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便不再把体育理论当作学科名称使用了。(3)体育原理、体育概论都对体育概念、本质、目的、要素、结构及过程等问题展开分析,相对于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体育学来说,较为具体,其研究层次在体育学之下。(4)体育原理的学术性、理论性相对较强,适合研究生教育;体育概论相对比较通俗,理论深度不强,适合于本科教育。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体育原理和体育概论实际上是体育学在教育领域的改编与运用。   3历史溯源   以上从学理上对体育学、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的关系进行了辨析。下面,我们从体育科学发展的具体历史实践来理解这3个概念的差异。   3.1发展历程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于劳动生产、军事训练、宗教祭祀、礼仪乐舞、医疗保健和教育活动之中。由于当时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还没有形成对体育的理性认识,但各种体育经验和体育知识的积累、总结和简单分析是伴随于体育实践中的,称之为体育科学的萌芽期。   到了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思想启蒙运动,为以人体为对象的科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德国体操、瑞典体操、英国户外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促进了体育与科学的联系,近代体育奠基者开始运用生理、医学和教育学的观点去观察体育,体育科学逐步进入理性发展阶段。17、18世纪,“体育”一词最初出现在体育教育领域,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认识体育成为近代体育科学发展的最初形态,出现了不少对体育的专门论述,如1787年P•菲劳梅发表的《关于身体形成问题》、1840—1851年施皮斯发表的《体育论》等[16]。19世纪对体育进行分科研究的倾向已逐渐明朗,单学科形式的体育学科开始出现,如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人体测量学、运动生理学等学科开始发展,有关运动解剖、运动生物化学的专门研究也起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与发展,及其学校体育地位的加强,推动了体育科学的全面发展,体育生物科学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运动社会学、体育哲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奥林匹克研究等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学开始起步,对运动本身的思考和研究著作《运动学》也开始出现[14]。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体育科学逐步由某一方面的体育单学科研究转向对体育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从而促进了各体育分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体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和整体性研究。#p#分页标题#e#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科学是伴随着西方体育的传入而开展起来的,其发展轨迹与世界体育科学的发展轨迹基本相同,也经历了从孕育萌芽到单学科,再到多学科的演变过程。中国“体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大致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代表作是罗一东先生的《体育学》(1924)、章凌信和杨少庚合著的《体育学》(1927)、秦岱源等人合著的《体育学》(出版日期不详)。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体育科技体制改革、体育科技政策法规的完善、体育科研机构的大发展及体育科技信息、实验设备、教育改革和科研激励体系等支持系统的改革和完善,体育科学蓬勃发展、日益繁荣。这时,大量的人文、社会、自然学科深入到体育研究领域,再加上体育理论的裂解和国外新兴体育学科的引进,以及体育实践的发展,特别是竞技运动及其职业化、商业化发展,促使了一大批体育分支学科和新兴体育学科的形成。体育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也呈现出高度综合的趋势,“体育学”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带头学科,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周西宽等人的《体育学》出版,标志着人们不断深刻的体育认识。改革开放后20年来的体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体育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2相互关系   由世界和中国体育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体育科学、体育学科与体育学既彼此依存,又相互消长,他们一同建构着人类的体育文化,且在一定意义上可相互转化。   (1)体育科学决定着体育学科发展的可能性。这正如清华大学蔡曙山教授所说的科学是第一性的、决定性方面的因素,学科是第二性的、被决定方面的因素。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的关系也是如此。   在人类对体育的认识活动中,将体育知识划分出各种知识单元的集合的学科,必然不能离开体育科学总体的指导和影响。体育科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体育形式和体育现象,揭示体育规律。体育科学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则,而这些法则常常就是各个体育学科单元理论核心的基本成分,因此,体育科学决定着体育学科的发展变化和特质。   (2)体育学科则是体育科学研究发展成熟或较为成熟的产物。体育科学研究以种种体育形式、体育现象或体育问题为基础,只要有体育形式、体育现象或体育问题的地方,迟早会有体育科学和体育科学研究。这是因为由人类好奇心和社会需要驱动的问题探究不会停歇,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过程不会止步,由此推动科学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体育形式或体育问题最后都能发展成为新的体育学科,体育学科是体育科学研究发展到成熟或相对成熟阶段的产物。一般认为,体育科学研究发展到成熟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体育学科的标志是:独立的研究对象、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3)体育学作为体育学科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基础性学科,其发展变化和特质直接取决于体育科学的发展水平。同时,体育学作为一门高度概括性、抽象性的学科,又直接指导着各分支体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综上所述,体育学、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一同构筑着人类的体育文化。新时期体育科学理论发展应以3个概念的区别为前提,在此基础上确立以体育科学发展为先导,以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完善为基础,以各分支体育学科和新兴体育学科的发展为落脚点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