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论文范例

现代文化论文

现代文化论文范文1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其内涵博大精深,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呢?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有着几千年来都不曾间断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上演着一出出华夏子孙不断丰满其文明羽翼的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这样绵延不绝的演化中慢慢汇集而成的。此外,传统文化漫长的发展中也不断流入不同民族的智慧结晶和风俗习惯,反映了各民族特质与风貌。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道、佛三足鼎立,互融互补,此外还包括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确切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各种习俗、思想、观念、行为的汇总,具体通过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现代文学概述

现代文学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变革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虽然这种形式对传统文化有所继承,但它又区别于传统的文学,它不再用文言文来表达思想,而是用现代语言来呈现,表现手法上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建立了属于新时期的文学体裁,如散文诗、新诗、白话文、现代小说等。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充分接纳与内化外来文化,不但具有非常浓厚的现代气息,而且与世界潮流并行,这显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些冲突。然而,现代文学的发展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它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思想,这些思想不断汇集,经过时间的考验、人们的雕琢,最终形成的传统文化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儒家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和道德理性,其思想以仁为核心,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在众多思想文化成果中,最优秀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儒家文化,可以说儒家思想就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传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所在。儒家文化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那它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在许多当代文学创作者创作的作品中,总会存在一些儒家思想。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文学创作者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心理结构都对儒家思想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他们的作品中都渗透着儒家思想的一点一滴,儒家思想对现代文学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贾平凹的《秦腔》都对儒家文化有深入的刻画,虽然他们的作品中讲述了儒家文化在现代的衰落与困惑,但是同时也表达出了对其顽强生命力的敬畏之情。

(二)少数民族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以外的民族都是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经历了沧海桑田的洗礼得到了长存,是中华大家族里的瑰宝。少数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会受到儒、道、佛等思想的影响以外,在不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伴随着少数民族的发展而流传至今。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理所应当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尽管在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鲜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似乎少数民族文化总是被创作者们所忽视,但不可否认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比主流文化更具特色、更有个性,从这一点来说,少数民族文化能够更好地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文学创作者在创作时应该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糅合,更好地将少数民族文化表现出来。例如阿来在《尘埃落定》中就融入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把藏族的土司制度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其作品更富有民族气息和民族特色,显得深刻而神秘,越发吸引读者。

(三)民间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民间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其中最大的三个特点就是驳杂性、自由性和发散性。所谓驳杂性是说民间文化多且杂;自由性是指民间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没有严密的组织,是自由发挥而形成的;发散性是指民间文化在民间的传播速度很快。此外,民间文化还具有轻松、幽默等特点。正因为民间文化有这些特点,才使民众喜闻乐见。既然民间文化有如此多的优势,那么它又是如何影响现代文学的呢?由于民间文化与人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文学的创作者们捕捉到了民间文化的这些特点,为了使他们的作品能够受到读者的喜爱,于是就在作品中引入了民间文化。如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小说《故乡》中都充满了对家乡民间文化的眷恋之情;再如金庸的很多武侠小说也对民间文化有着大量的呈现。由此可见,现代文学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民间文化的助阵。综上可知,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抑或是民间文化等都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现代文学迸发活力的源泉所在。

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发展现代文学

虽然现代文学在短短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它应该如何继续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总的来说,现代文学的发展仍然需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继承传统文化的丰富遗产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传统礼教,启蒙了民众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这场运动对传统文化痼疾的批判无疑是深刻彻底的,但不得不说的是,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是偏激的、片面的,这是当代文化建设时应当汲取的经验教训。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疑是现代文学继承传统文化的丰富遗产的必由之路。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封建糟粕,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思想精华也有很多,这些东西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辉,值得我们去学习,在现代文学中更应如此。只要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想源头,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就能够繁荣发展。

(二)探寻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用心去探寻。虽然在不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它可能会不断延伸、逐渐变迁。地域文化将会更加纷繁复杂,这就需要文学创作者付出更多的心血去领悟其中的真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可供使用的宝贵资源。另外,民间文化也有丰富的内容,值得文学创作者进行深层次地挖掘。民间文化在受到主流文化影响的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这成就了民间文化无拘无束、豪放洒脱的特性。但是民间具有复杂性,它既能滋养高尚情操,又可能会隐匿庸俗文化。这就要求文学创作者对文学素材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把握好作品的道德判断、审美取向和写作技巧等。只有积聚更多积极的传统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文学向前发展。

(三)重建文学观念中的中国意识

现代文学越是强调“现代”,就越是看重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这会导致现代与传统的断裂。当这种断裂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旋律时,文化与文学血脉相连的关系就会被忽视。因此,重新定义现代文学的内涵与外延,重新认识现代文学的特殊性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性关联已经迫在眉睫。要唤醒文学研究的中国意识,就必须将文学放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钱穆先生认为:“欲求了解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必于其文化之全体系中求之。换言之,若我们能了解得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亦可对于了解此一民族之文化特性有大启示。”因此,现代文学创作者应当在其作品中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意识,树立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积极投身于当代文化建设中,为现代文学的发展乃至主流文化的走向做出更多贡献。

四、结语

现代文化论文范文2

随着我国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飞速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让人们尝到了环境破坏带来的恶果,使人们深刻的认识到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同时,随之而来的现代文化理念对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一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理念僵化陈旧,缺乏创新性。现代文化理念的多元化变现形式和发展特征,严重冲击着传统文化理念,过去受公众青睐的雕塑类环境设计已逐渐被一些娱乐、实用、时代性作品取代,创新设计理念成为当下任务。二是设计局限性很大,且方式单一。目前单一的艺术设计方式很难符合现代文化发展需要,其个性化文化设计未能充分展示,使具有时代性和地方性文艺风格的作品未能问世。三是设计空谈人文内涵,严重背离大众审美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环境设计目标多元化特征的形成,设计作品不仅要体现某种艺术特征,更应该呼吁公众参与,迎合大众审美,设计以大众审美和实际需要为前提,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公共环境艺术作品。

二、基于现代文化理念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现代文化理念对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了极大冲击,如何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巧妙融合现代文化理念,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在更好的体现现代文化理念的同时,不断满足时展要求和公众对精神文化的渴求,成为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重中之重。那么基于现代文化理念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设计要做到实用性和公众审美的高度统一。

从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历程可以得知,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不同于其它艺术设计的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种特性要求设计的作品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和效益性。随着现代文化理念的介入,实用性的设计原则被置于更高的地位,现代人对环境规划的要求是既要满足公共环境设计的功用性也要满足大众审美的需求,这就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要做到实用性和公众审美的高度统一。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从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中,通过调动多种感官细胞,身临其境地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审美体验。

2.设计要在确保经济性的同时关注环保性。

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将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经济性特征置于十分显眼的地位,因此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设计目标在满足人们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可忽视其对环境带来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同时关注经济性与环保性两方面内容。环境公共艺术设计也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现念,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生态平衡十分重要。现代文化理念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不能单纯立足于经济效益,更要体现对环境的积极性,以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设计要注重文化内涵与自然性的完美结合。

公共环境艺术是一项综合性设计工程,其包含较多内容,尤其包含着人们对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积极处理和相互协调,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等问题。公共环境艺术所附带的文化性,无论是从政治性还是商业性层面来看,都应该与公众效应、价值取向、审美需求完美结合,从而将艺术作品的自然性特征完美体现出来,即公共文化设计要注重文化内涵与自然性的完美统一,以不断迎合现代文化理念对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

4.设计要在继承传统性的同时关注时代性。

文化发展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而非混沌盲目、僵滞不前,因此,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要在充分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代性。目前,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吸引力有增无减,其表现形式与艺术设计理念或多或少的反映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折射出人们对环境的某些审美需求。由于不同时代人们的自然和社会属性不尽相同,人们的思想文化也会产生极大的差异。于是,随着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深入和渐进式发展,时代文化的差异性受到越来越多环境设计者的高度重视。更多的设计者也认为,在继承环境设计传统性的同时,要更加关注艺术设计的时代性。近年来,由环境设计时代性催生出的生态性,和长久存在的人文性也成为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不容忽视的因素。

三、结语

现代文化论文范文3

《梧桐雨》是一部戏剧作品,元代称为末本戏,其中正末一角饰演的便是唐明皇李隆基,该剧实为描述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重点则都在讲述李隆基在安史之乱后失去贵妃后孤独寂寞的情感。作者也正是因为看重了梧桐具有一些能够代表唐明皇的独特品质,才选择梧桐为题。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梧桐树是凤凰的栖息地。据记载,杨玉环是一位倾国倾城的女子,天资聪慧、性格温柔,此外还擅长歌舞、音律,堪称人间少有,被称为真正的百鸟之王,难怪李隆基坐拥后宫3000佳丽而对她一人情有独钟。杨玉环经过一连串的设计,最终栖息在了李隆基这棵时间绝无仅有的梧桐树上。杨贵妃内心深知,一旦进入皇宫,一生依靠的人只有唐明皇,在这样的环境中别无选择,只能在这棵巨大的梧桐树上生活、生存,衰败荣华都在于此。梧桐树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意义才被作者用来描述李杨之间的爱情,梧桐树见证了两人从紧紧相依到阴阳两隔,恋爱时两人在梧桐树下甜言蜜语,而爆发安史之乱时,李隆基好比凋零殆尽的梧桐树,再没有能力保护杨玉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死去。梧桐树代表着李隆基,这只是一种表面的蕴意,进一步的意义则是想展现梧桐失落殆尽的特点。李延寿著的《南史》中第24卷指出,凤凰降落在梧桐树上,梧桐固然显得富贵吉祥,但是远不如松柏。“失后凋之节”本意指梧桐树在进入深秋时,树叶飘落殆尽,展现无尽的悲凉之情,用于人晚节不保的比喻。此时的李隆基,正像梧桐树一样,虽然经历过凤凰栖息,但也无法逃脱“失后凋之节”的命运。曾几何时,年轻的李隆基也有宏图大志,面对武则天后期统治的混乱,爆发的史上有名的“唐隆政变”,以此来改变政局的动荡,并积极吸纳人才,想尽办法治理国家,开辟了唐朝最兴盛的“开元盛世。但是太平盛世后的唐明皇不再励精图治,而是沉迷酒色,过分宠爱杨贵妃,朝中任由杨国忠等奸臣的胡作非为,导致最后的安史之乱,大唐也由此走向凋零。而其在马嵬坡之变后,更是被迫退位,失去了皇帝的权力,也失去了杨贵妃,最终在西宫每天想念杨贵妃来度过晚年。深处西宫中的唐明皇想着曾经朝夕相对的杨玉环,再看着繁华没落的宫殿,更加感到自己的孤独、凄凉。而曾经与杨玉环的快乐时光与当今飘落殆尽的梧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比较越明显就越增加唐明皇心中的痛苦与懊悔。此时的唐明皇已没有昔日的风光,失去爱妃和权力的他,正如秋雨中凄凉、萧条的梧桐树一样,寂寞地走完下半辈子。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都是描写的焦点。白朴创作的《梧桐雨》中,梧桐树不仅见证了两人的爱情,更展现出了爱情的悲剧,它贯穿了全剧,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和意义,激发后人的无尽思考。也正是白朴这样别出心裁的梧桐意蕴,才成就《梧桐雨》在类似的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中国文学界的不朽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梧桐也正是因为《梧桐雨》的成功才有了更为宽广的意义。

二、思想的破灭

阅读文学作品时,特别是类似唐明皇和杨贵妃这样类型的文章,我们只有通过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并结合其所在时代来对文章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才能够读懂作者的中心思想。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充分理解作者是在用生命去谱写《梧桐雨》,通过一个极具感染力的历史故事来描述作者自身的情感经历及思想的幻灭、人生的无奈,这种幻灭的思想是贯通全文的。《梧桐雨》中还表达了唐朝从繁荣到衰败的悲凉。《梧桐雨》是一部末本戏,而剧中全部的安排、构思以及故事情节都是为了唐明皇专门设计,其他无关的情节也是对他的铺垫,因此想要发掘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构思都只能从李隆基一人身上得到解答。在《梧桐雨》中前部分展现了他的权力之大、无所不能,在爆发安史之乱后,则表现出权力薄弱而臣子强大的姿态。安史之乱中六军逼迫唐明皇处死奸臣杨国忠和红颜祸水的杨玉环,这里能够看到曾经无所不能的皇帝,此时却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宠爱的妃子,亲眼看她香消玉殒,甚至想给死后的杨贵妃盖一座杨妃庙,终究因为自己没有权力而放弃。唐明皇遭受了安史之乱,失去了皇位和权力,也没有了昔日的繁华,以前种种的美好事物都变成了回忆,此时的唐明皇是怎样的孤独和凄凉。而《梧桐雨》的第四折中描述的是唐明皇在平定叛乱后苦苦思念杨贵妃的情景,将戏剧的抒情部分推向高潮,展现出强有力的艺术表现力。这里的艺术感染并非要烘托出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也不是想要表露作者的人情化,重点想要表达的是唐明皇的悲剧,他从一代圣明天子到失去皇位、失去权力、失去爱妃的孤家寡人,最终被关在西宫中安度晚年,此时个人悲剧上升到极点。综上所述,无论是那种痛失美好的悲伤,还是那朝代更迭的惨痛,作者都是通过文章中对唐明皇的描述来表达一种对人世间无常变化的无奈之举,一种个人之力有限的空旷感受,作品中通过以唐明皇角色为中心,依托其人生爱情和政治两方面来展现这种无奈,此种无奈源于爱情和政治,又胜于爱情和政治,是一种超脱想象的人生体会,我们可以用幻灭一词来准确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

三、李杨情愫与作者创作的意境和审美观

现代文化论文范文4

1.内涵

在认识现代远程教育文化内涵的时候,需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从广义角度方面来说,现代的远程教育文化基本包括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这其中,核心是精神文化,同时也是最高表现,制度文化是基本保障,行为文化是显性再现,物质文化是有形产品和固化成果。从狭义角度来说,主要是指远程教育,大部分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出于特定的学校环境中,没有过多的在校时间,以班级和专业相互沟通从而形成彼此认同的文化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也可以指全日制在校生,是非日常中心的成人集体,仪器享用和创造的特殊文化。

2.特征

远程教育是在远程环境中实施的教育活动,自然具有与传统不同的特征。从文化特性来说,具有虚拟性和服务型,基本上可以分为学习媒体性、服务大众化和理念高品位。

(1)学习媒体性

现代远程教育充分结合了教育和多媒体技术,通过充足的教育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媒体性不仅是远程教育的学习特性,也是其文化特征。

(2)服务大众化

这是远程教育坚持的特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需要大量的文字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在线学习需求,例如:贫困山区和农村等地的学习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服务大众化的基本特征,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

(3)理念高品位

通过远程方式进行学习的人,没有时间、场地、经济状况、智力、年龄和政治身份的限制,包括残疾人等也可以进行远程学习,这就充分体现了高度的人文精神和民主平等精神。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以学习者为主,体现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同时,还会定期开展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和学术活动,网络媒体与文化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普及和宣传高雅文化的责任。

二、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主要建设内容

1.虚拟文化建设

在网络环境下,虚拟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学校校风学风、管理水平、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的综合体现,是精神力量,极大地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创设虚拟校园和社区是远程教育的一个最大特点,为学生和教师创设了虚拟的学习和生活情境,在虚拟情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化。建立虚拟社区和虚拟校园,需要对现实社区和校园进行模拟,利用动画、视频和云烟文字等多媒体技术来进行不同专栏的创建,在虚拟现实校园中,每个专栏都发挥着特定的宣传作用。对于建设虚拟文化以及弘扬优秀文化来说,有着积极地意义。

2.教师文化建设

从内涵层次、形式化还是主体性等方面来说,在学校文化中,教师文化都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教师文化是教师行为方式、治学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也是其师德师风、学术水平和教育思想的充分反映,影响着校风学风交涉和人才的培养质量。在现代远程教育文化中,教师是主要的体现者,其行为影响着远程教育的校园文明和精神风貌。所以,在现代远程教育中,需要建设优质的教师文化,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这对于远程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3.教学文化建设

在教育文化中,教学文化是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化的基本载体。所谓教学文化,也就是在教学情境的情境下,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与接触的过程,所呈现的文化形态。课程基本文化基本包括:学科知识、文化属性、媒体形式以及教学过程,等等。建设教学文化,是发展远程教育的重中之重。

4.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物质保障。学校的物质文化,就是学校的人员在进行教育过程中所产生各种类型的物质设施,能够提供给人们一种感觉上的刺激,使学习者受到启迪和情感的熏陶。基本上是由环境绿化、形象标识和展示系统、实验场所、网络系统、技术文化和校园环境文化构成的。

5.精神文化建设

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精神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远程教育的精神文化,与师生心理状态、时代文化特色、地理环境、历史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具有强烈的渗透性、较强的融合性以及相对稳定性。现代远程教育中的精神文化对行为一项有着规定和支配的作用。它是远程教育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方法和内容、教育制度以及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创新。

三、结语

现代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进化论;中国现代文学;文学观念;文学创作

0引言

1859年,西方世界出版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达尔文在这本书中提出生物进化论,认为宇宙万物不是神灵、上帝创造的,是自然发展进化的产物。此外,还提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选择观,以及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性等观点。[1]14美国作家威尔逊在《进化论与生活:我们的思考方式在怎样发生改变》中有两句话简洁地概括说明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一,差异在环境中导致不同的后果,而不同的后果导致不同的命运———存续或是毁灭;第二,如果这种差异能够被传承,那么导致存续的那一种差异就有机会不断传承下去。这就是进化论的精髓。”[2]119世纪下半叶,进化论对西方的哲学、历史、思想、社会、伦理、文学等方面都产生影响,并逐渐进入其他国家。

1进化论走进中国文学

早在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之前,斯宾塞已经提出过社会进化论学说。他将进化论运用于社会政治生活,社会进化论后来也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学说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般意义的进化论是指后来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之后,赫胥黎创作了《进化论与伦理学》。赫胥黎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忠实追随者,他反对斯宾塞将进化论运用于社会政治生活,反对社会进化论学说。1896年,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即《天演论》,进化论思想正式进入中国。严复在《天演论》的翻译过程中发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正适合中国当时危难的国情。严复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完全忠于赫胥黎的原著,而是杂糅了赫胥黎与斯宾塞的观点。他严格区分宇宙过程和人类过程,不反对将进化论运用到政治社会,赞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天演论》的翻译,带有严复的自创成分,当然任何翻译都会带上翻译者自己的主观性。法国思想家、作家福柯在谈到《知识考古学》时强调,对话语历史形成过程的考察实际上就是强调要还原历史现场,他认为综合历史关注的是“系列、区分、界限、层次差异、变异、历时性具体事物、重复的特殊形式、各种可能的关系”。[3]170进化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法律、医学、科技等多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学者王中江曾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进化主义像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和慈善家一样,资助着一切‘事业’。它具有无限的解释力,它本身也在经历着理论上的变迁,不断衍生出新的理论。”[4]42进化论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两方面。

2进化论对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影响

进化论传入中国,对胡适、陈独秀等一大批学者的文学观念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进化论对当时文学史观念的影响———“严复翻译了《天演论》,梁启超将进化论思想变为了一种意识形态,胡适将之变为了一种文学观”[5]194-197笔者在此选择胡适与陈独秀这两位在五四时期较有影响力的学者的文学观,来论述进化论对文学观念的影响。胡适先生深受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一个最明显的表现,胡适的名字“适之”就是由进化论影响而来。胡适在“五四”时期功绩显著,具体表现在他力倡白话文这一最功不可没的成就。胡适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视为新文化改革的头等大事,认为只有简易、通俗的白话文取代了艰涩、拗口的文言文,人才可以真正表达自己。1917年1月他发表在《新青年》第2卷第5期的《文学改良刍议》写道:“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绝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6]173胡适认为文学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的记录,社会随着时代变化,文学也随时代变化、发展,我们不能用以前的眼光看待眼下的新事物,否则就是刻舟求剑的行为。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胡适细致解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的观点,文学也像世代更替一样,需要时时转换、发展。他还提出章炳麟文学的失败的事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学的改革必须向前进,不能故步自封,否则再有能力与知识的学者也会被时代的车轮丢下。胡适的这种“一时代有一时代文学”的文学观念明显渗透着进化论思想。胡适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中还提出:“居今日而言文改良,当注重‘历史的文学观念’一言以蔽之: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此时代与彼时代之间,虽皆有承前启后之关系,而决不容完全抄袭;其完全抄袭者,决不成为真文学。愚惟深信此理,故以为古人已造古人之文学,今人当造今人之文学。”[6]80胡适力倡当代知识阶级要造出自己时代的文学,既要注意到文学间的顺承关系,又不能完全因袭前代文学,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相应文学特点也应是随时代风貌而有相应变化。胡适除了提出白话文学替代文言文,还提出了文学的“接触进化”[7]74-81,就是一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有停滞,这种时候除非接触新的文学,互相比较,才会有新的发展与进步。这是胡适在“五四”时期倡导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背景,他后来创作的《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谈新诗》、《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等作品都是在以进化论思想为文学观念的基础上创作的。陈独秀的文学观也体现出进化论的影响。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刊人,他于1915年1月15日在上海创办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青年杂志》,于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其改名《新青年》也是受到进化论的影响,他赞同推陈出新,认为后来的比之前的好,也寓意中国的希望在青年。陈独秀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他在《敬告青年》中明确提出进化论文学观点:“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8]24,将进化论作为开启思想牢笼的钥匙,使那些故步自封的青年自觉奋斗来救国救民,鼓舞青年要树立排万难而前行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坚定信心与勇气。在文学革命运动中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呼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以更彻底的革新态度坚定了文学革命道路。他在《文学革命论》中写道:“欧语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义,与中士所谓朝代鼎革,绝不相类;故自文艺复兴以来,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伦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学艺术,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近代欧洲文明史,宜可谓之革命史。故曰,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乃革命之赐也”[8]139。因此,他提出了文学革命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8]140,陈独秀提出的三大主义也都是为了中国新文学引入新的形式与内容,促进文学的新陈代谢,这种文学观念正是在进化论思想影响下产生与发展的。陈独秀提倡新文学、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反对传统思想、宗教主义,倡导新陈代谢,认为新的比旧的好,这都与他受进化论思想影响有关。胡适与陈独秀的文学观念深受进化论的影响,这种进化论影响的文学观念渗透在他们五四时期以及之后的系列文学活动中。

3进化论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进化论不仅对文学观念有影响,对现代文学的创作也有影响。进化论思想不仅包括进化思想,同时也包括退化思想,这种进化与退化思想也影响了作家的创作,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出进化论的渗透。这里以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曹禺的《北京人》为例作出简要分析。

3.1进化思想

鲁迅作品中的进化思想表现得比较明显,具体可以《狂人日记》为例分析。1918年5月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化运动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鲁迅在致友人徐寿裳的信中谈到《狂人日记》成因时说:“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9]11这句话已经清楚地说明进化论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影响,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9]14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中国几千年历史都在强调仁义道德,由于仁义道德的束缚,多少人压抑、受苦却无从逃脱。这句话除了表现传统封建道德对人的戕害,同时也说明了另一个事实:中国人还属于未进化的落后民族,还在茹毛饮血,犹如未开化的原始部落民族,落后、愚昧。第二,狂人对大哥说的几句话:“大哥,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子。这吃人的人比不吃人的人,何等惭愧。怕比虫子的惭愧猴子,还差得很远很远。”[9]18这几句更明显地用到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将中华民族比作野蛮的人,部分没有进化的人,还有着吃人的习惯,这该是多么令人羞愧的一件事,但是有些还是虫子,还不及鸟和猴子,说明中国人离进化完成还差得远。第三,“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9]18这几句更深刻地概括了中国自周时代开始就已经有食人习惯了,随着时间朝代的变化,传统中国却没有进化完成,甚至在当时依旧吃人血馒头。第四,鲁迅借狂人之口说:“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9]21通过这句话鲁迅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传统中国未进化的劝告,不要满口的“仁义道德”式的作假,要真心悔改。其中猎人和狼子、虫子和鸟,正代表了西方和中国,提示中国人如果不进化便会被消灭。只有早日赶上先进的西方民族,才可以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用挨打、受欺负。《狂人日记》中,仅取这几个句子做具体分析就可以看出其中进化思想的影响,类似运用进化思想之处还非常多,值得细细品味体会。

3.2退化思想

进化论思想不仅包括进化思想,同时也包括退化思想。退化思想认为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习性的改变,习性的改变会使某些器官经常使用而得到发展,另一些器官不使用而退化。社会进化论中也有关于退化的思想,但不再仅仅指器官的退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对于退化思想的描写有不少,曹禺的《北京人》即为代表。曹禺在谈到自己写作《北京人》的动机时说:“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10]216剧本主要讲述一个曾姓的三代封建士大夫家庭的衰败过程,主人公祖父曾皓、儿子曾文清、孙子辈曾霆三代人都是身体孱弱、心理痛苦的弱者形象,他们的退化可以从身体退化、精神退化两方面来刻画。首先,身体方面。曾皓“身体虚弱,黄黄的脸上微微有几根稀落惨灰的短须。一对昏朦而无精神的眼睛,时常流着泪水,只在偶尔振起精神谈话时才约莫寻得出曾家人通有的清秀之气。”[11]438五十多岁的曾皓,却给人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特别怕冷,身上没有了火气,走路都需要愫芳和曾瑞贞搀扶着,整天咳嗽,还常常犯晕,俨然一副病入膏肓的身体。曾文清,剧本的主人公,三十多岁,本该是身强力壮的时候,可是“他面色苍白,宽前额,高颧骨,无色的嘴唇,看来异常敏感,凹下去的眼眸流露出失望的深色……”[11]399孱弱的身体根本不像三十岁人的样子。曾文清的儿子曾霆,同样瘦的像纸片一样,脸色明显不健康,他十五岁的年龄母亲就给他娶了妻子曾瑞贞,两个十几岁的少年住在冷冰冰的房间。曾家三代人都身体羸弱,他们不爱运动,不锻炼,也不出力气,在身体方面,他们不像原始的“北京人”那样强健有力,他们的身体是退化了的。其次,精神方面。曾皓表现得自私无比。他十五年前就准备了一副棺材停放在家里,每年涂好几遍油漆,现在都上了一百多道油漆了。他时常感叹曾家今非昔比,感叹以前士大夫家庭多么风光、有气势,却没有半点治家策略重振家业;曾文清,从小被母亲溺爱,家庭条件较好,虽然家庭在逐渐衰败,喝茶、读书、画画、下棋仍是他生活的大部分,并且有陈奶妈疼爱照顾,因此养成他“懒于动作,懒于思想,懒于用心,懒于说话;懒于举步,懒于起床,懒于见人,懒于做任何严重费力的事情……甚至使他懒于宣泄心中的苦痛,懒到他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懒到使一个有眼的人看得穿———这是一个生命的空壳”[11]400作者对曾文清形象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北京士大夫家庭成长起来的子弟的形象,他身上沾染了过度腐烂的北京士大夫文化,致使其几乎成了精神上的瘫痪,在感情上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心,不能和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曾霆是个十五岁的少年,却已为人夫,将要成为人父,但他根本没有真正成熟,他不爱瑞贞,却也得听父母之命与瑞贞在一起生活,最终只落得两人签定离婚书。从精神方面来说,曾家三代人没有大的志向,没有大的抱负,青年一代既没有负起重振家业的重任,也没有挽救祖国的勇气,他们在精神上是退化的。当然,除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曹禺的《北京人》中渗透着进化论思想,还有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带有明显的进化论思想,比如老舍的《老张的哲学》、《猫城记》等,此处不作赘述。

4结语

进化论对中国现代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进化论影响下,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新领域,有了新的主题。进化论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引入,无论对于文学观念还是文学创作都具有全新的开拓性。进化论主题的引入,也结束了以往学者就文学现象研究文学现象的孤立状态,逐渐开始注重文学现象之间历史联系,拓宽了研究者的历史联系的思路和眼光,这也可以帮助他们更清楚地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同时,进化论思想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国人大多形成机械辩证思维,而不是唯物辩证思维。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论述总想把文学进化的过程描述为直线的、连续的、前进的,我们看到的文学史总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想要描述的目标一旦确定下来,就一定让它沿直线发展,无法收入到这条直线的就应该摒弃或者看成反对的,例如一些不被放入正统文学史中的边缘作家、流派,文学史中几乎不见他们的存在,从而忽略了一些作家的独特美学风格。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作家与学者的文学活动总会受到每个时代的影响,如果用今天的思想与价值观对当时的作家与学者做判断,是不符合社会历史性的。回望进化论思想在现代文学长河中的轨迹,其对中国文学产生的影响,需要后来学者辩证对待、分析。

[参考文献]

[1]沈永宝,蔡兴水.进化论的影响力———达尔文在中国[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

[2][美]威尔逊.进化论与生活:我们的思考方式在怎样发生改变[M].李明芝,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王中江.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一个新的全能式世界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李喜仁.理念的植入———进化论进入文学领域的三个关键人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5).

[6]胡适.我的信仰[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

[7]庄森.胡适的文学进化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8]秦维红.学术文化随笔———陈独秀[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9]鲁迅.鲁迅小说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0]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现代文化论文范文6

1.娱乐化

在詹姆逊后现代语境下,“娱乐”是文化的一大特点,也是詹姆逊所指的“深度消失”的具体表现。众人寻找“快感”、不追问背后深层意义,忽视社会责任感,追求自我压力的释放。文化娱乐化已是当今的一个突出现象,而在网络环境下娱乐化得到了最大化。清华大学教授肖鹰曾说,网络全面娱乐化的结果就是真实的信息得不到确认,严肃的教育得不到传播,还有社会、民族、文化的正能量,“都被娱乐化了”。网络世界给大众提供了一个全民娱乐、全民狂欢的空间。在利益的追逐下,网络文化呈现出了亚健康状态,肤浅、低俗的文化内容横行。我们要警惕在网络文化丰富繁多的背后,可能会是另一种“缺失”,即除了娱乐外,我们一无所获。过度娱乐化使得谣言横飞,八卦色情等消息充斥在网络事件中,长期在这么一个环境下,会使得我们的精神世界贫乏空洞,缺少关心时事政治的热忱,疏于对社会个人终极价值的追问,沉迷于琐碎、无聊、娱乐的低俗事件,在日复一日的娱乐后,人生价值没有得到提升。“现在的网络被严重地娱乐化、游戏化、低俗化,网络从高科技的工具退化为使人们玩物丧志并进而危害社会的玩具。”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更是对我们敲响了警钟。

2.大众化

网络文化是“草根文化”,有着很强的大众性,这与詹姆逊所说的大众化即为吻合。从互联网上可以及时搜集到大量信息,使得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舆论平台。每个人都可在网络上“发声”,各抒己见,人们不再仰视专家和学者,而是将他们的观点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较之传统媒介下普通民众话语权的缺失来说,网络对整个文化的普及和推广都是很好的。当然我们在看到文化大众化的同时,也要看到可能存在的消极方面。大众群体推波助澜,导致色情、暴力等信息的传播,恶意无聊事件的炒作,网上的各种恶搞、谣言很大程度上与网络过于自由性,平民化缺少约束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要看到大众化有导致媚俗化的一面,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3.盲从性

盲从性正是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中“主体性消失”的表现,网络中的主体在网络文化中迷失了自我,所表现出来的就自然是跟风、盲从。网络的大众化让大家都受到了文化普及的同时,也导致了众人对少数人的“网络暴力”,网络娱乐化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导致我们对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会潜意识的开启“娱乐他人、揣测、质疑他人”的模式,网络言论自由同时也助长了部分网民对社会话题的盲目跟从,甚者是借机诽谤、诋毁他人。尤其是在名人生活全方位暴露在众人视野下,一些敏感话题往往会导致网民易人云亦云、盲目跟帖、评论粗暴、丧失理性,有失偏颇。如“炫富事件”“明星吸毒”等事件后,部分网民的评论暴露出了其仇富、失衡的心态,抑或是表达出对整个社会的不满,其实大部分网民并没有对事件本身做出调查,纯粹是为发泄而言论,媒体渐渐代替了我们的思维,与其说是网民在发表评论,不如说是媒体在“牵引”大众的舆论导向,我们缺少反省精神,考虑问题单一性。从而为散布谣言、危害国家安全的不发分子提供了缺口。

二、优化网络文化

1.抢占网络舆论阵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网络阵地作为新世纪文化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义不容辞的贯彻党的文化方针,加强网络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抢占舆论制高点,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文明”“和谐”“法治”不仅是网络文化建设力争达到的标准,而且也是指导网络文化建设的方针。部分网友由于缺失正确价值观的引领,精神极度空虚无聊,只能求助于网络的花边新闻打发时间,这部分人群更易被消极价值观侵袭,丧失自我。所以,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才能帮助广大网民树立科学、向上的价值观,提升广大网民的精神境界,充实他们的精神需求,才能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扭曲的价值观相抗衡,从而传播正能量,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2.完善和普及网络法规,加强网络监管

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坚决打击严厉打击,推动互联网信息和网络经营行为规范化。虽然我国目前已有较完备的网络法律,如《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等,但网络的自由性和隐蔽性一直向网络法律法规提出挑战,提高网络法律的质量任重道远,我们仍要不断地专研网络特点从而使之趋于完备。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是为了严格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样是网络法律法规的宗旨。对利用网络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网络造谣传谣行为和影响网络信息及规范化的行为都要给予严厉打击。因此有必要从宏观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加强对网络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这样不仅有利于防止因过度娱乐化而造成的理性缺位,更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要不断完善有关网络媒体的法规,这样才能使网络新闻媒介生态环境更加法制化。

3.重视网络主体地位、提高网民素养

现代文化论文范文7

1.1丰富性

蒙古族地域辽阔,部落众多且风俗习惯较多,服饰的种类和数量也自然很多,这些都为其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因此,蒙古族是民族服饰中较为丰富多彩的民族。

1.2华贵性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经常会搬家,他们为了携带财产方便,会将金银珠宝等贵重首饰佩带身上,这就为服饰增添了贵气,也使得服装变得雍容华贵。

1.3文化性

蒙古族袍子上绣制的图案是具有本民族特色且能展现其独特的地理风貌、民俗习惯的各式图腾,颜色鲜艳、做工精美,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1.4实用性

蒙古族的服饰具有较强的使用性能,袍子是蒙古族人们白天晚上常穿的服装,其在白天主要起遮体装饰作用,夜晚起着御寒作用。脚上穿的厚且结实的蒙古靴子可以避免蚊虫叮咬和被荆棘刺伤。束在袍子外面的腰带有束紧腰身、保暖御寒,保护内脏在长时间骑马颠簸中不致于受到损伤的作用。

2蒙古族服饰元素

蒙古族一个年代久远的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专属自己的服饰特性,丰富性、华贵性、文化性、实用性和艺术性,除此外,其在款式造型、面料、镶边和绣花艺术等设计方面也有着独具一格的特色。下面主要就蒙古族服饰中这些元素进行简要分析。

2.1款式造型元素

蒙古族服饰以袍为主,其种类主要有直身、连袖、大襟、短袍和有断腰结构袍服,以及不同种类的坎肩等,这些袍和坎肩的共同点是都是H型的。其中直身袍与中国传统服饰的平面结构类似,前后片在肩袖位置处连接,袖子结构肥大,受面料条幅的限制,前后中心线是拼接而成的。蒙古袍下摆有宽松和摆量较小的两种,下摆较小直身袍为便于活动会设置下叉,断腰结构的蒙古袍下摆较为宽松,腰间有密褶,活动起来也较为方便。蒙古袍总体造型特点宽松舒适,款式特点是简洁流畅且色彩艳丽。

2.2镶边和绣花元素

镶边是蒙古族服饰中较为传统的元素,主要用来装饰领、袖、大襟、垂襟、开衩和下摆等部位,镶边面料主要有大绒、绸缎、棉布和不同种类的毛皮。乌珠穆沁袍服的镶边工艺种类繁多且色彩艳丽,因年龄而异,一般的袍服采用的是三指宽的大绒或库锦边,年龄稍大人的袍服以素雅舒适为主,常镶嵌一指宽的黑大绒或青大绒。察哈尔袍服常会在大襟、领座、领边、袖口、下摆边缘镶嵌单边,且袍身与镶边的色彩相对应,尤其是年轻女性的袍服表现得较为明显。阿鲁科尔沁皮袍上一般会镶有青色的宽边或大绒宽边,绸缎袍服上会镶库锦边。蒙古族的绣花艺术也比较独特,主要有刺绣、贴花、盘绣等,特点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且图案装饰性比较强,一般会绣在袍子的边缘、袖口、大襟、帽子边缘和靴口处。

2.3面料

现在的蒙古族服饰中运用最多的装饰材料为库锦,其是利用聚脂薄膜和不同金属图层仿制而成的化纤面料,与传统的锦缎、皮革和棉布面料相比色彩鲜艳、物美价廉,符合现代化服装设计标准,更能满足时展需求。

3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民族元素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运用的例子较多,但如何将独具一格的民族元素合理地运用到现代服装中并使其与之融为一体是当代服装设计师尤为关注的问题。需要服装设计师在运用民族服饰元素过程中,对选定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将民族文化内涵和服饰元素与现代化服装设计需求融汇在一起进行服装设计。

3.1蒙古族服饰元素与现代服装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世界服装界的设计理念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民族设计师应该借助新的设计风,在吸收和利用传统服饰的精华和先进科技技术基础上,时刻掌握时尚信息,将民族服装设计进行拓展,使蒙古族服饰鲜明的服饰特色以时尚的形式展现在世界大众眼前。下面就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应用优势进行分析。在继承蒙古族传统服饰元素特色的基础上,要吸收世界流行服装的设计理念,大胆地对民族服饰局部或特色元素进行夸张设计,使设计出来的服装能将蒙古族服饰简洁、大方、舒适、大气、休闲和流行的特点展现出来。如,在以蒙古族女袍子下摆元素为基础的现代化服装设计中,可以提取其连衣裙和百褶裙元素,使新设计出来的服装上部更加修身,下部更加宽松张扬,以彰显年轻人的青春活力。服装的袖口处可以结合现代化服装流行趋势对原有的袖口进行改造,贴上毛边面料或蕾丝,或对其袖口进行夸张,以显示年轻人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在现代化坎肩的设计中,可以在蒙古族坎肩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牛仔上衣和露脐装的特点并对其肩部进行适当的夸张,以彰显年轻人自由、洒脱、潇洒的一面。

3.2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表现

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运用的例子相对较少,从运用效果来看,其大体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在蒙古族传统服饰款式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制作,再融入现代化服饰款式设计元素进行造型,服装成型后人们能通过服装看出蒙古族的服饰元素;二是现代T台中夸张运用蒙古族服饰元素中艳丽的色彩,将蒙古族粗狂野性的魅力以服装的形式展现在服装中;三是将皮革服装和皮靴元素运用到服装中,使之与时尚的服饰面料混搭在一起,彰显现代服装风采。某国内服装品牌时装展示过程中,一墨绿色风衣选取的是蒙古族民族服饰中特有的腰带和盘扣元素,墨绿色丝光面料袖口、腰带和衣兜部位都绣有蒙古族特有的图腾,在彰显该款风衣端庄华丽同时,也能将蒙古族服饰的高贵典雅显露无疑。服装大师杰里米•斯科特一服装作品选取的是巴尔虎蒙古族的发饰元素作为服装设计要素,他先对原有的蒙古族发饰进行变形,然后大胆地运用蒙古族常用的红色和橙色并将其作为主色调来进行设计,使得游牧民族特有的野性得以展现的同时,也将现代化服装时尚信息展露出来。

4结束语

现代文化论文范文8

1.1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使用的空间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经过了几十年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相当的基础和规模,为垦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给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但是,其发展也存在着农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机械化总体投入不足;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较窄,机制不活,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

1.2缺乏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人才

黑龙江垦区拥有大量的农机技术人才,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正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化装备的智能监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优化的决策支持、农田技术信息的智能化的采集和处理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都要求垦区尽快培养一批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机械、标准化的农机管理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人才。

1.3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黑龙江垦区建立了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体系。在农机服务与经营机制上,改革了过去单一国有体制,实行了农机到户、经营到户,使家庭农场成为农机投入和经营的主体,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统放结合的作业服务和经营机制。但是为农机提供油、维修服务、技术咨询、推广应用、教学培训、农机科研和农机产品营销的农机服务的体系仍不够完善;服务市场化、服务组织实体化、实体经营企业化、企业群体产业化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

1.4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缺少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垦区培植了一批部级龙头企业,但也应该看到其规模和实力与国外的农业产业化公司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80%的企业都是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没有形成特色的农产品优势,大多只是利用垦区农产品原有的知名度,市场的拓展能力相对较差,发展比较缓慢,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水平仍较低。

1.5农业信息服务不到位

黑龙江垦区很早就建立了“北大荒信息港”,各个管理局也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由于大部分的农户文化素质较低,使用网络的能力有限,因此很难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的平台获取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

1.6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垦区农业科技研发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取得自己独有的高水准的科技成果;垦区的科技发展不够平衡,缺少顶尖的科研工作人员;垦区科研资金的投入不足,制约着农业科技的发展。

1.7农产品市场不规范

虽然黑龙江垦区有一些优质大宗农产品品牌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如“北大荒”肉业、“九三”牌大豆色拉油、“完达山”牌乳制品等,但从总体上看,大宗农产品品牌杂乱,真正名牌产品很少,使得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品牌市场混乱,每一品牌的生产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影响了产业的升级,削弱了垦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建议

2.1推进土地流转

黑龙江垦区要以市场导向为主体。农业要发展就必须优化土地的配置,促进农业土地的集中与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逐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黑龙江垦区的土地集中与流转,必须以尊重市场的经济规律为前提,充分利用市场作用,主要是依靠经济手段和市场力量,逐步促进土地流转。建立并且完善农地流转市场,方便进行土地流转。

2.2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2.2.1建立高素质农机人才队伍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要想达到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不光要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支能够掌握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的高素质农机人才队伍。农机队伍建设是一项长远大计,是一项根本性措施。需要对机务人员进行长期培训,达到机务人员懂得机械原理、操作规程和农艺要求,会操作、会调整、会修理、会保养的专业要求。造就一支具有文化知识、专业特长、适应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职业化农机人才队伍。

2.2.2发展生态农业装备

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和垦区经济整体发展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垦区农业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在不断扩大,主要包括安全高效施药、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加工、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半精量播种、保护性耕作等方面的农业装备。因此,黑龙江垦区要大力发展保护型耕作的少耕和免耕技术和装备、有机肥的生产与施撒技术装备、高效低毒农药和防扩散污染所用施药机械、化肥有效施用与可控缓释技术与装备、精量播种机械、节水灌溉机械和联合作业机械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2.3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2.3.1提升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黑龙江垦区的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发展,应该依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方向。一是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进创新型的技术人才和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应用各种激励的方式,满足人才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二是发展企业集团。农业产业链条较长,龙头企业依据这一特性,想要以竞争优势取胜,就要重视企业集团的发展。

2.3.2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专业的经济合作组织来保护农民的利益。黑龙江垦区应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民主、自愿、重视教育、盈余返还的原则,在各个农场建立经济合作组织。二是要在垦区范围之内建立各种行业协会。

2.3.3完善农业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根本就是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使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稳定农业产业化长期稳定的经营发展。垦区要加强农业生产服务,依靠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推广成熟的技术。同时要保障垦区科研机构的经费投入,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资金投入,建立报酬与贡献相结合的激励体制,促使农业科技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多渠道、大规模地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管理人才和资本运作人才,实施创新型的人才战略。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和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训的专项资金,提高人才团队的整体素质,为农业产业化的2.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4.1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黑龙江垦区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拨出专门的经费成立农业科研发展基金,用于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要走多种投资渠道相结合的道路,建立完善个体、企业、集体和国家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结构,还要全力争取外资的支持,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总水平。垦区应加强监督农业科技市场,实施规范有序的运作,并且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垦区还应加大对执法的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和取缔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存在的农业信息技术假冒伪劣和不规范的交易行为,为农民创造一个可靠安全的农业科技成果市场。

2.4.2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想在短期内赶超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仅依靠垦区的自主创新难以实现。因此,垦区要以坚持自主创新为基础,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针对农业科技的创新开展广泛的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2.5推进农产品市场规范化和优质化

2.5.1突出黑龙江垦区农产品的规模优势

黑龙江垦区粮食商品量居全国前列,大豆商品量、玉米、水稻及乳制品等产量都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应把这些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发挥大宗农产品规模的优势,提高科技含量,促进市场化和优质化水平的提高。

2.5.2优化区域布局

黑龙江垦区发展农业的资源条件良好,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等农产品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当充分发挥垦区农业资源的优势,优化区域的布局,突出优势的农产品与优势的产区,形成合理科学的分工布局,培育和推动有区域优势的主导产业发展。

2.5.3加强经营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产业化的经营组织作用应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这是现代农业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黑龙江垦区应加强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强化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对农产品的市场化和优质化的牵动作用,通过“市场+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组织”等形式,构建起农民与市场间的桥梁。与此同时,垦区还应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经营方式的创新,通过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提高市场的服务水平,完善产品的质量检验和监督,提高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效率。

2.5.4建立品牌意识和诚信制度

诚信制度是现代社会应遵守的准则,对市场化的促进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黑龙江垦区应该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讲求诚信,让我们的产品获得信赖,并以这种诚信作为基础,树立黑龙江垦区的大宗优势农产品品牌形象,宣传与扩大大宗的农产品市场影响,促进大宗的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最终达到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的目的。

2.6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

黑龙江垦区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这是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源源动力。要求政府加强领导,协调各服务部门,加强对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引导和规划,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垦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最为重要的财力保障。对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财政投入,具有很强的生产性功能,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村经济的繁荣以及农民收入的增长,而且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村社区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