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实训报告范例

电商实训报告

电商实训报告范文1

关键词:区域经济;商务外语;商学结合;实训课程

一、研究背景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双主体,全过程,工学交替”为指导的人才培养的改革,很多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究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实训课程改革有效整合校企资源,发挥企业优势,拓展校企合作内涵,切实解决职业教育模式下,企业对高质量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与学校难以提供符合企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的矛盾,以及学校培养出了大量毕业生,却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难以就业的现实矛盾,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以及《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和《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教政法[2018]1号)的文件精神和相关要求,高职院校的商务外语专业群的生存与发展应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以及广西全面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实施,广西的区域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与东南亚国家衔接的重要省份。我国将进一步扩大广西与“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与东盟各国的贸易与投资。国内知名互联网+智库——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2017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报告显示,2017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13.35万亿元,同比增长27.1%。其中,B2B市场交易额9.8万亿元,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3.1万亿元,生活服务电商交易额0.45万亿元。报告了2017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及各细分领域发展现状等,包括:B2B电商、零售电商、生活服务电商、跨境电商等。交易规模13.35万亿元,同比增长27.1%。2018年,该中心《2018年度中国跨境电商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9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出口跨境电商规模7.1万亿元,进口跨境电商规模1.9万亿元。因此,广西对外经贸交往将会日趋频繁和紧密,社会对应用型的商务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这些都为商务外语的各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有前景的发展空间。深度发展“商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做、用融为一体的教学路子,完善双能力的培养,开展以商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以培养商务能力为核心,重视学生的“双能力”即商务专业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二、高职商务外语实训课程改革思路

(一)实训课程改革的思路

根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实训课程改革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思路是:在“商学结合”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构建凸显“技能化”的商务外语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将商务外语专业群建设成为服务于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专业群,推进产教融合,实现“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人才群直通企业群”。培养符合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复合型商务外语人才。构建行业职业认知—课内训练—实训课程—集中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六个层次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校内充分利用商务外语的实训基地,校外密切与实训基地和外贸物流行业企业的合作,充分体现“商学结合”,形成以培养学生商务外语交际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始终,形成多元化评价标准。

(二)以商务外语专业群的龙头专业商务英语为例

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定位是: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对现代商务外语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切实服务行业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具有“商务+英语”双行业职业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注重综合职业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以商学结合为主线,开发核心课程,构建“一个导向,一个核心,两种能力”为思路的实训课程体系,即以国际商务工作过程为导向,国际商务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国际商务两种能力。建立层次合理的“双师”结构、复合型、专家型教学团队。拓展和深化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探索学徒制教学,带动商务外语专业群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商务英语专业的目标:主要面向商贸行业以及涉外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良好的商务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国际贸易综合业务能力,具有商务英语和外贸业务的知识和综合素质,并能较好掌握“互联网+”的商务发展趋势下的实践技能,从事商务助理、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岗位等工作,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优质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商务外语的专业内涵,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按照“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文件精神和要求,积极开展各种专业调研,找出精准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建设的思路,加强专业内涵的建设,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根据需求适时调整优化,主动开发与区域经济相吻合的实践教学内容,把工作过程渗透到专业建设、实训课程改革、实习实训等建设方面,从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借助实训基地的仿真平台,更好地实现“全方位全过程渗透式”的商学结合。打造精品,树立标志性教学成果,大力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共享专业教学资源,满足教师教学需求及学生选修课、课外自主学习等需要。采取自行开发、与专业公司合作、收集整理已有资源等方式进行共享型实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平台,争取为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共享实训课程教学平台。

三、高职商务外语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宗旨,以商学结合为主线,构建“一个导向,一个核心,两种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可概括为“一个导向,一个核心,两种能力”即以商务工作过程为导向;国际商务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国际商务业务能力商务外语交际能力。第一,建立了一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以学科本位课程论为主导,广泛吸取现有多种课程观之所长,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第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和加强实践环节,按照培养目标建设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一个目标明确、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要围绕职业岗位资格标准,积极推行毕业证书与岗位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职业定向性,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将本专业要培养的两种职业专业能力归纳为商务英语交际能力和国际商务业务能力,是根据本专业的行业背景和就业岗位群,如主要就业岗位有商务助理、商务英语翻译和进出口业务员等,对应设置的专业课程有《商务英语综合技能实训》、《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函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

(二)有效改革“商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三转换、三双、六位一体”的教学在深化和完善

2.5+0.5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行“2+0.5+0.5、商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三转换、三双、六位一体”的教学。“三转换”指在教学中实行国内学习与国外留学、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学生身份与企业员工角色的转换;“三双”指双模块课程、双职业能力培养、双证书;“六位一体”指构建行业职业认知—课内训练—实训课程—集中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六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切实落实到人才培养工作中。以“商务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专业和课程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创新校企合作,鼓励师生参与社会服务,带动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实训基地集教学、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作用,通过建设带动“行业认知、课内训练、实训课程、集中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六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努力达到两方面能力的培养目标,即语言交际能力+职业技能。

(三)培养技能型和复合型商务外语人才

校企深度融合,开启现代学徒制之路,强化实践教学,对接产业,紧扣岗位任职要求,优化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双模块课程结构,校企合作开发新课程,更新课程内容。让学生体验、模仿、尝试、感悟企业文化加强与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校企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管理规章制度,探索创新协同培养模式。加强创新教育,通过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在“外语+商务”基础上,学生可以选修第二外语课程,形成“双外语+商务”特色,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可以从越南语、泰国语等东盟语种中选择修读,东盟语种专业第二外语课程统一为英语。

四、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开展,契合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充分认识基础理论对专业技能的支撑作用,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改革“商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商务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实训课程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创新校企合作,鼓励师生参与社会服务,带动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实训基地集教学、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作用,努力达到外语能力+国贸业务能力+小语种语言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围绕商务英语这一核心专业,借助校内商务外语实训中心,通过改革实训课程,培养学生商务外语的语言能力及岗位工作能力。树立全球意识,进一步丰富专业的内涵,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2]《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

电商实训报告范文2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电商;直播带货;人才培养

0引言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1 世纪以来,我国信息技术水平飞速提高,互联网迅速普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0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9.8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70.4%,较 2020年 3 月提升 5.9%。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 3.09 亿,较 2020 年 3 月增长 5 471 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9%,较 2020 年 3 月提升 9.7%[1]。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促使我国电商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农村电商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农村电商正在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新载体。自新冠疫情以来,电商直播带货快速兴起,直播带货是电子商务新模式、新业态的代表,为推动复工复产、助力脱贫攻坚贡献了巨大力量,并将持续在促进消费、增加就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借助淘宝、京东、抖音等网络平台直播带货,已经帮助很多种植户卖出了滞销的农产品,切实增加了农户的收入[2-3]。另外,短视频和直播带货也将农村原生态的生产和生活场景以全新视角呈现给了消费者,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农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极大地优化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并将农业的生产性功能拓展到了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等领域。目前,农村电商正由传统电商向社交电商等模式逐步转变,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1农村电商直播人才需求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021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县域网络零售额达35 303.2亿元,比上年增长 14.02%,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比重为 30.0%,提高 0.9 个百分点,其中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 3 507.6 亿元,同比增长 29.0%[4]。《2020 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淘宝村开启淘宝直播的共计 4 755 个,通过直播模式实现销售额约 120 亿元。开启直播活动的淘宝镇共计 1 750个,实现 400 多亿元的直播销售额[5]。电商直播已经成为农村电商转型升级探索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2020 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对未来农产品上行电商人才需求作出预估:未来五年,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缺口将达 350 万人,报告显示目前农村电商从业人员的普遍学历仅为初中文化[6]。快速发展的农村电商背后却是人才数量的严重不足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的现实现状,如何才能培育更多的农村电商直播人才,提升直播电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2高职院校培育电商直播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

2.1履行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促进农村电商健康发展

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应履行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同步推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发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经验,不断改进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育直播电商人才,弥补农村电商人才缺口;同时,应该优化培训体系、更新培训内容,主动开展农村直播电商社会技能培训,强化农村电商直播人才技能[7]。这对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2.2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缓解就业压力

2021 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拟招生专业设置备案结果数据显示,我国职业院校共开设了 2 137 个与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点,占全部高职专业点的 3.4%,设置电子商务专业在各高职院校已经非常普遍了,然而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背景之下如何才能走出一条高校自己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发展之路,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难题。其实,高职院校在探索服务农村直播电商路径的同时,不仅能增进电子商务专业的内涵建设,而且能促进专业特色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另外,《2020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职业院校 70% 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对于大部分高职毕业生而言城市就业竞争激烈,高职、高专毕业生普遍就业薪资较低,面临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普遍感到生存压力大。相较于城市而言,许多农村毕业生对农村环境更熟悉,更有感情,而且能吃苦耐劳,近年来已经有更多的专科毕业生愿意回到家乡为家乡经济发展建设贡献力量。且农村电商直播发展速度快,人才缺口大,学生职业发展空间大,因此,高职院校培育农村直播电商人才也能有效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3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农村电商直播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2018 年至今,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立足成都、服务四川,在农村电商直播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资源、改革考核机制、改善实训环境、深入开展社会培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助力美姑县实现脱贫攻坚,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时代背景下,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服务农村直播电商全链条。根据互联网营销师、电子商务师等新职业的职业标准,以及直播销售员、选品员、视频创推员及平台管理员等新工种的岗位要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培养能够胜任直播项目管理、文案策划、主播、直播运营、场控、副播等电商直播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学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农村合作社深入合作,创新“一引领、两对接、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引领指思政精神引领,将思政精神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对接指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落实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阶段指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实施项目化教学,一阶段培养岗位基础能力,二阶段培养岗位专项能力,三阶段培养岗位综合能力。

3.2外引内培,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当前直播人才较为稀缺,绝大多数高职教师对直播实战的了解不深入,没有参与直播的经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为了解决教师实战能力不足的问题,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外引内培的建设举措,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学校引入企业带货主播、平台运营人员等担任校内兼职教师,同时通过送教师参加培训、组织教师完成企业实践锻炼、指导教师参加新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不断提升专任教师实战能力。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采用“一对一、结对子”的形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都有显著提升。经过两年的培育,专任教师中已有2 人获得成都市技术能手称号、1 人获得四川省技术能手称号。

3.3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化教学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对接互联网营销师新职业技能等级,面向四川农村特色农产品、特色文旅等重点产业,培育农村电商直播人才。教学团队与知名 MCN 机构、平台型直播企业共同合作开发课程,分层构建课程体系,构建了能力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实施项目化教学,引入真实农村电商直播任务。组织专业教师深入成都市蒲江县洪福村、郫都区战旗村、凉山州美姑县、甘孜州炉霍县等地区实地调研,专业教师结合当地猕猴桃、椪柑、香菇、核桃、松茸、民族手工艺等农特产品,与当地企业、农户合作,开发出直播营销实训项目。同时,教师们根据淘宝、抖音、拼多多等不同平台的直播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并实施教学,指导学生完成直播带货实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开发新形态教材,更新教学资源

电商直播目前属于电商新业态,现有教学资源不足,亟待完善。目前,农村电商直播课程缺少标准化的课程体系,也无系统化的培训教材,更缺少专门化的教学案例,鉴于此,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专业团队与成都市电商行业协会、成都市零售业协会、成都市总工会等合作,融入最新商业案例,运营全新的技术手段,开发出《新媒体运营》等新形态、富媒体教材两部;团队与时俱进,更新了“网店直播”“网店编辑”等13 门课程的配套教学资源。

3.5校政企协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对接行业最新技术要求、对接企业生产标准、对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标准,与电商企业和县域政府共同搭建校内外农村电商直播基地,极大地改善了实训条件,为进一步实施教学教改打下良好基础。基地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条件,又可以作为企业和县域政府的创新创业试点,目前基地充分发挥了企业及学校各自的资源优势,培养了专业的农村电商直播人才。

3.6以实际岗位需求为导向,实施多元考核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市场紧缺人才,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岗位实际用人需求为中心,修订《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绩管理办法》,改革课程考核机制,建立多元考核机制。一是实行双导师评价制度,促进校企协同育人。课程设计过程中将真实农村电商直播项目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学校老师与企业导师分别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实操进行全方位考核,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进而实现了学生能力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二是坚持“以赛促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电商直播竞赛,学生专业技能竞赛获奖可以直接置换专业课程学分;另外,引导学生参加各类与农村电商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可以申请用创业项目置换相关课程成绩,并且在技能竞赛或创新创业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还可申请免修毕业设计课程。三是实施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度,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以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将相应课程的考核重点放在平时的实践过程中,突出阶段性成果。

3.7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开展社会服务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培育农村电商直播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一是组织教学团队构建理实一体的社会培训体系[8]。学校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结合人才培养经验,针对社会培训学员基础普遍较差、互联网意识薄弱的特点开发出了一套理实一体的培训课程,并配备线上学习资源,大大增强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推广效果好。二是组织教师送教上门。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实施帮扶计划,先后组织 10 余名教师为蒲江县洪福村、郫都区战旗村、甘孜州炉霍县等地区的农民开展电商直播培训 6 期,累计培训学员 300 余人次。三是组织师生直播带货,实现农民增收。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和直播社团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完成农产品直播带货,帮助美姑县宣传销售农产品,实现单场销售额突破十万元,助力美姑县实现脱贫致富。

4总结与展望

电商实训报告范文3

关键词:高职;配送网点;生产性实训

2011年,为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高职办出特色,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高职院校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然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现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如校企双方存在着利益主体相关度差异、合作质量不高、合作深度不足等特点。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在寻求校企合作共建生存性实训基地契机的同时,也可以自发的融合产业和教育,进行工学结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自建配送网点,由相关老师和学生来运营维护,既培养人,又服务高校市场。针对市场行情,本文就高职院校自建配送网点的可行性进行探讨,认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通过自建配送网点不仅可以解决校园和周边社区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而且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给与学生真实的生产实践可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具有很强的实施可行性[1,2]。

一高校配送服务现状分析

(一)高校配送服务市场行情

据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较2014年底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4年85.8%提升至90.1%。手机网民中通过3G/4G上网比例为88.8%。新网民的不断增长,手机网民的快速提升,让网络零售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另据2015年北京市居民家庭网购调查报告显示,网购者6成多为大专、本科学历。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是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和高中/中专/技校,分别占37.8%、25.8%和22.8%。这些调查报告均显示大学生目前是网络购物的庞大生力军。再看看那些快递公司每天中午和晚上就像开展销会一样,在学校的后门口摆开一长串各式各样的包裹,高校师生的网购行为非常频繁且网购总量非常大。

(二)当前高校配送服务存在的问题

“最后一公里”配送目前存在4种不同的配送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最普遍的一种是计件制快递小哥从各家快递网点将快递包裹装到电瓶车上,风驰电掣送至校园或小区门口,然后不停打电话通知取快递和焦急等待。收件人这边呢,有可能正在上课,不方便接收;也有可能出门在外,无人签收,无奈之下只得跟快递员另约时间。这种投递方式让快递小哥和收件人都倍感头疼。为了提高一次性妥投率,快递小哥更愿意以他人代收的形式投递包裹,于是产生了第二种方式,将快递包裹放在第三方寄存,收件人自行前往领取。然而有些快递公司甚至在未通知客户的情况下,擅自将包裹转交他人或不经交接扔至物业,包裹的完好性、存放的安全性都没有保证,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更无从谈起。第三种设立集中快递柜,快递小哥将包裹投入快递柜,收件人凭收到的电子编码自行前往快递柜取件,这大大缓解了快递小哥的辛苦程度,并使客户信息得以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快递员们也因此接到了很多投诉,“明明可以送货上门,为什么得自己跑去自取?”最后一种是如同顺丰“嘿客”,将门店开在社区,贴近用户,但成本高昂。很明显,传统的投递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各大快递企业、电商企业各自为政、近距离服务社区也成本高昂;单一的配送模式不够人性化,总让人吐槽,作为电子商务重要支撑以及保证城市正常运转“大动脉”的快递业需要改善[3,4]。校园快递配送这边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摆地摊式的快递包裹接收形式将校园门口围的水泄不通,不利于高校形象和校园治安;如快递员近乎声嘶力竭地不停打电话通知正在上课的高校师生取快递,严重扰乱了教学秩序。小小的一个快递既涉及到校容校貌和校园安全问题,也涉及到师生满意度问题。为此,有小麦公社在校园内建立配送网点,通过“众包”模式鼓励学生派件,以物流配送为入口做电商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校园快递乱象众生的现象,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服务质量不高、业务系统不够完善、营业时间和学生的作息时间不匹配、错领、冒领等。从对小麦公社的各种吐槽来看,校园用户对其配送模式并不认可,普遍认为小麦公社让快递员轻松了,但是让消费者辛苦了。更有甚者,如南京某大学因广大师生对小麦公社的不满将小麦公社请出了校园。

二高职院校自建配送网点运营思路

高校自建配送网点,其目的并非在于盈利,而是打造一个真实的仓储配送生存性实训基地,可以让相关专业的师生实实在在的参与到这个生存性实训基地中来。为此,这个配送网点需要将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引入校园,将高校快递相关专业学生吸纳为配送队伍,将岗位训练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解决高校虚拟实训的非真实感。根据学生技能掌握的规律和特点,学生的岗位训练可以通过三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为初级学员,通过配送网点的现场参观、演示和学长师傅的传帮带,对配送网点的工作岗位、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完成岗位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有最初的、直接的感性认识。在学长师傅的带领下,初级学员需要熟悉收货、录单、入库理货、仓库管理、出库复核和揽件这七个不同岗位。第一阶段考核合格后,初级学员就可升级到第二阶段,变身中级学员,独立工作。中级学员需要在前面七个岗位进行轮岗,并接受严格考核,一个岗位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个岗位、下一个级段。第三阶段即高级学员,高级学员不仅能独立完成任务,还是学长师傅来教导初级学员,同时要负责配送网点的运营管理。

三高职院校自建配送网点的优势

随着近几年网络消费额爆发式的增长,快递业出现井喷。高校学生以其青春活力,爆发出巨大的消费潜力,尤其是在互联网购物方面。在学校内设立配送网点,并由相关专业的师生来运营维护,优势明显[5]。(1)高校自建配送网点,并由相关专业的师生来运营维护,相当于建立“校中企”,可以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此举不仅培养学生,也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顺应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势,也可以有效提升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竞争力。(2)从政策上看,校内“配送网点”作为一种生产性实训基地,将获得学校和政府的支持。2016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对“双创”进行部署,国务院层面出台至少7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对于校内建设配送网点的这类创新创业模式,不仅可以得到国家层面的诸多政策支持,也可以获得力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学校支持。(3)从整个社会来看,该配送网点作为一个快递集中配送平台,可以减少多家快递企业和电商企业同为一个校区配送的现象,实现共同配送。传统的快递服务通常是各家快递企业和电商企业各自为政,根据各自的订单向社区居民进行全程门到门配送。多家快递公司在校园或者小区门口摆摊式送快递和包裹随意堆放的乱象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打造。同时,这当中出现多家快递企业和电商企业同为一个社区配送的现象。这无疑增加了配送人员的重复劳动,降低了订单配送效率,同时还延长了配送车辆的停靠时间,进而导致其余货物延迟配送等问题。在校园内建立配送网点,整合高校及其周边社区、快递、电商三方资源,将各家快递、电商整合后统一出口,相当于进行共同配送。共同配送平台的搭建,可以实现物流快递行业人员、网点等末端资源的高效整合,缩减双方交接快件时产生的时间和交通成本,使交易时间更趋灵活,并可推动其朝区域物流集约化方向发展,解决末端物流配送的难题。另外,进行共同配送,送货车辆在路上的无效运行将大幅减少,能发挥减轻交通拥堵和降低大气污染的环保效益,同时还有利于校园及周边社区和谐。

四高职院校自建配送网点存在的困难

高职院校在建立配送网点初期,可能会面临初始资金不够、软硬件设施设备与现有市场不匹配、配送网点运营不畅、配送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此外,学生的课堂上课和生产性实训时间需要合理安排,在提供优质的配送服务的同时不耽误课堂学习。这些困难,除了需要获得学校的全权支持外,很多管理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时间去协调控制。不可否认,高校自建配送网点将是人才培养之路的机遇与挑战。但只要突破初期的瓶颈,给与学生真实的生产实践,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3):143-148.

[2]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3,(28):65.

[3]葛君山,王菲.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1):28-30+38.

[4]朱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02):441

[5]王伟.高职物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25):43-45.

电商实训报告范文4

关键词: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实训课程;项目开发

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各行业不断进行数字化转型,出现了大数据,数据中能蕴含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线索和信息,尤其在企业运作和商务应用方面。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体量庞大,“互联网+”的大趋势和后疫情时期,更加体现出了优势,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向更高质量发展,更注重公平性与满足感。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是贯穿整个电子商务相关企业运作必不可少的工作,电子商务相关岗位也都需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而相应的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人才却极其短缺。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实训课程开发,利于院校适应行业企业最新变化,培养适应需求、具备一定数据分析实践能力的电商人才。

1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行业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数据将是核心的生产要素,数字经济活跃,数据分析也会深刻影响行业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改革。比如新零售行业,处于行业供应链前端的研发设计、原材料生产、装备制造等,做什么如何做怎样做等,要考虑处于供应链后端的分销、零售、广告营销、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等,后端的数据逆向牵引前端,通过数据分析,消费方式逆向影响和牵引生产方式。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数据分析能力非常重要,会成为互联网从业者必备的技能[1]。数据存在于电子商务的整个链条中,包括电子商务商品采购、视觉设计、网店销售、营销推广、客户服务、物流管理等,商家通过数据调整发展思路、运营方向和竞争策略等。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是电子商务相关企业的各工作岗位都要求的最为核心的能力,比如:商品采购中的市场调研、产品分析;视觉设计中的视觉营销数据分析;网店销售中的制定商品销售策略;营销推广中的推广数据分析;客服工作中的客户画像分析、客户服务数据分析;物流管理中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等[2]。

2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人才需求现状

当今经济社会瞬息万变,电商相关企业需要素质高、业务技能强的复合型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专业人才,具备丰富的知识与完整的技能结构,能灵活应用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方法与技能,去解决电子商务业务相关问题。特别在产品和运营岗位,数据分析是必备的能力。而高职院校所输出的电子商务人才,在电子商务具体业务如网店搭建、产品信息化、客户服务方面相对较好,但数据分析能力普遍偏弱,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的职业上升空间。所以,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人才缺口巨大。现有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人才,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瓶颈问题,一是数据分析工具使用不熟练,所掌握的工具处理能力无法应对大量的数据处理。二是会做图表但分析能力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和统计数据,但不擅长数据清洗、数据指标拆分和模型搭建,没有得出有效的结论。三是缺乏有效的引导,自行摸索或研究,很难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解决成效不明显[3]。

3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的教学现状分析

在中国知网,截至2021年3月17日,以“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并“教学”做关键词搜索,共有72条文献;以“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并“实训”做关键词搜索,共有16条文献。经过文献梳理,说明院校已经普遍认识到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教学的重要性,1+X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证书的实施也推动了相关教学培训的开展,但相关实训课程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缺乏数据化运营的思维和实践,以网店开设、管理等流程性操作为主。二是高水平师资缺乏,教师普遍获得了1+X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培训证书,但对于真正的企业实践和数据运营思维的运用,还远远不够。三是缺少实训素材与资源,尤其是数据采集与处理。四是课证有效融合还需探索,不仅要有较高的证书通过率,还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4]。

4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实训课程开发

电子商务行业和领域内,数据分析人才的培养成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需要正视的问题,亟待解决,高职院校要校企协同进行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实训课程的开发。

4.1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实训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学习了电子商务基础与运营、图形图像处理、市场营销等前导性专业基础课程,具备基本的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实一体化的实训课程。参照《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级)开发,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电子商务运营、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工作岗位,培养基础数据分析工作技能,系统地熟悉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基础知识,掌握数据采集及处理的工具、方法和技巧,了解电子商务数据化运营,制定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案,进行市场、运营、产品等数据的分析与监控,能进行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报告的撰写。积累数据分析经验,为后续电子商务专业综合实训、创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4.2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实训课程目标

通过本实训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的基础知识,了解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的基本操作方法,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能力,为将来从事电子商务的相关工作奠定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基础。知识目标:认识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工具应用、数据分析方法、电子商务数据运营、数据分析综合知识;能力目标:具备基本数据分析意识,养成遇到问题用数据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良好的数据记录、数据统计等习惯,具备一定的竞争意识与创新思维;素质目标:具备收集信息并运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自主学习及发展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行为,能根据初创电子商务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风险防范。

4.3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实训学习情境设定及教学设计

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实训教学计划总学时56,下设五个学习情境,具体为: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基础(4),电子商务数据的采集、分类与处理(24),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方法(4),电子商务数据运营(20),综合业务训练(4)。根据各学习情境的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小组讨论法等,通过互联网及相关实践平台进行实践练习,讲练结合,练习为主,做中学。教学资源主要是网络、课件和项目任务单等。教学载体主要是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实践平台、案例资料和企业实际项目。具体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如下。学习情境一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基础(4学时),实训目标:感受电商数据分析与应用的魅力,见证电商数据分析的价值;训练项目:调研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岗位要求,通过教学软件及各大电商平台的后台数据调研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及分析流程;任务资讯: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专员岗位职责,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基本知识,电子商务数据指标、分类维度和分析流程。学习情境二电子商务数据的采集、分类与处理(24学时),实训目标:了解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方法,熟练使用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基本工具;训练项目: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初步实践;完成Excel函数、数据透视表分析工具和Excel图表等训练任务,根据学生情况可以分层次安排拓展任务,如数据分类汇总、数据清洗转化与计算。任务资讯:数据采集和处理,Excel函数的应用,数据透视表分析工具的应用,Excel图表,其他数据分析的工具。学习情境三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方法(4学时),实训目标:熟练掌握电商数据分析方法;训练项目:AB测试法等常见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任务资讯:数据分析方法。学习情境四电子商务数据运营(20学时),实训目标:能进行电子商务运营数据分析工具、分析方法等的综合运用;训练项目:综合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解决数据分析应用,重点训练市场数据分析、运营数据分析和产品数据分析;任务资讯:市场行情分析,店铺浏览分析,店铺转化分析,规划和预算分析。学习情境五综合业务训练(4学时),实训目标:能独立完成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进行数据监控与报告撰写;训练项目:根据实际企业案例完成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监控报告;任务资讯:电子商务数据监控,数据分析报告撰写。

4.4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实训考核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结合、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结合的方案,其中,过程性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60%,考核项由平时表现10%(出勤、纪律)、任务完成(任务质量)30%、作业及测试20%三部分构成;终结考核占总成绩的40%,开卷利用计算机进行电商数据综合能力测试。即总成绩=平时表现10%(出勤、纪律)+任务完成(任务质量)30%+作业及测试20%+终结考核40%。

4.5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实训教学条件

教学基本条件方面:(1)授课教师基本要求:了解电商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熟悉电商数据分析平台及特点,具备多种平台的使用经验,具有互联网思维,有较强的资料收集能力,清晰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电商相关的丰富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建议选用讲师及以上职称,具备双师资格的专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具有1+X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及以上)[4]。(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室一间,提供网络环境,装有实践软件或实践平台,多媒体设备。(3)教学资源基本要求:教材、课程案例资源库、多媒体课件、数字化资源(主要是运营博弈平台)。

4.6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实训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建议:(1)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实训建议引用OBE成果导向思维,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职业能力培养,以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或电子商务运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具体可操作性的小任务为驱动,“教、学、做”相融合,项目任务式展开教学。(2)有条件的情况下,引入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真实项目或学生自主创业的项目,进行实践训练,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5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实训课程开发还需努力的方向

由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新问题和新热点总会不断出现,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完善创新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是注重政行校企的合作,依托提供的平台,增加教师、学生进行真实企业项目锻炼的机会;二是注重课证融合,把1+X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的考证内容融入到实训项目中,通过实训,学生能提高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证书的通过率,提升学生在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方面的就业竞争力[5];三是充分利用校内的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实训的软硬件资源,可以面向社会人员开展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培训,更好地服务社会;四是学校注重扶持和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依托本校的电子商务技术服务中心,要不断努力提升数据化运营的能力和水平,提升电子商务专业技术水平,从而带动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

6结论

电商实训报告范文5

[关键词]采购管理;课程设置;应用型本科

2010年,北京物资学院设立中国第一个采购管理专业。迄今为止,采购管理专业在中国发展已接近十年时间,但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设置采购管理专业数量过少,招生和培养人才数量过少;师资队伍建设落后;学生考核方式单一;课程设置滞后行业需要等。在以上诸多问题中,课程设置滞后行业需要是阻碍采购管理专业在中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普及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2016年,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按照规划,中国将有数百所普通本科院校转变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将有更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采购管理专业。本文将着重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采购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应用型本科院校采购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能反映采购领域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采购领域日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别突出的发展趋势:政府采购电子化、企业电商化采购、智慧采购等。而中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采购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没能反映采购领域的这些发展趋势。

1.1.1政府采购电子化

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政府采购电子化逐渐兴起。政府采购电子化,即政府各部门在采购中,通过现代通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等,从供应商处采购商品、劳务等的采购形式[1]。政府采购电子化可以优化采购流程,提高采购效率,缩短采购时间,降低采购成本。因此,“互联网+政府采购”的政府采购电子化是未来政府采购的大势所趋[2]。2017年,在全国政府采购工作会议中,“互联网+政府采购”被列为“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重点工作”。同年,中国发改委《“互联网+”招标采购行动方案(2017-2019年)》。该行动方案要求,“2019年,覆盖全国、分类清晰、透明规范、互联互通的电子招标采购系统有序运行。”。随着政府采购电子化在全国各地的推广和有序运行,对于熟悉政府采购电子化的人才需求不断攀升。一方面中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甚少开设政府采购专业,另一方面开设了采购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其课程设置无法反映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发展趋势,所培养人才无法满足中国政府采购电子化高速发展的要求。

1.1.2企业电商化采购

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入应用,企业电商化采购逐渐兴起。与传统B2B电商不同,企业电商化采购是通过建立统一的互联网平台,将大量供应商进行整合,在线上一站式地实现从供应商挑选与匹配、下单、审批、执行、交付、结算等所有过程。企业电商化采购可以使企业的采购效率和采购透明度提高,采购成本下降。在中国,京东企业购、1688大企业采购平台、1688企业汇采等企业电商化采购平台的日益壮大,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企业电商化采购的蓬勃发展。截至2017年,中国约有1450万家企业开展企业电商化采购,占比一半左右;而欧美日等国企业电商化采购占比高达80%[3]。随着企业电商化采购平台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企业电商化采购的进一步普及,到“十三五”末期,“中国企业电商化采购规模有望超过万亿元”[4]。企业电商化采购的发展趋势对采购人才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中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采购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企业电商化采购的发展趋势,所培养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电商化采购的发展要求。

1.1.3智慧采购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批适合中国国情的供应链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基本形成覆盖中国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智慧供应链是供应链发展的新方向,能极大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盈利空间。智慧供应链包含六大功能要素,分别是智慧采购、智慧运输、智慧制造、智慧仓储、智慧配送、智慧平台。智慧采购既是智慧供应链的六大功能要素之一,又是整条智慧供应链的开端。做好智慧采购,对于构建“覆盖中国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意义重大。当前中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采购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无法反映智慧采购的发展趋势,所培养人才无法满足智慧采购的发展要求。

1.2实践教学课时总量偏低及结构不合理

1.2.1实践教学总课时偏低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随着大批普通本科院校转变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采购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在总课时中占比应不断提高,最终实践教学课时在总课时中占比应达到50%以上。

1.2.2实践教学结构不合理

中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采购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在校内实验实训室开展课堂实训,课堂实训以案例分析或软件操作为主,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二是大四下学期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毕业实习。学生毕业实习切合企业采购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技能体系的构建效果卓著。但与这两种实践教学形式相比,学生在校内课外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极其缺乏。

2应用型本科院校采购管理专业解决课程设置问题的对策

2.1开展“新经管”建设,引入能反映采购领域发展趋势的新内容和新课程

政府采购电子化、企业电商化采购、智慧采购等采购领域的新趋势,对采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采购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化采购管理的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新经管”建设,引入能反映采购领域发展趋势的新内容和新课程。政府采购电子化发展趋势对于采购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采购人员不但要精通政府采购相关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诸多操作技能。而企业电商化采购和智慧采购的发展趋势,则是立足于诸多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上。以京东所提出构建的智慧采购平台为例,其技术基础包含六大技术标准,即“云计算、API接口、人工智能、物联网、BI大数据以及区块链。”为了推动高校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推动高校完善实践条件建设,使高校专业建设符合社会实际需要,中国教育部推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平台”,由企业并资助各类“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采购管理专业,应积极申请采购管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在采购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同企业密切合作,积极开展“新经管”建设,把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内容引入到采购管理课程设置中,鼓励学生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培养出更多符合采购领域发展趋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2增加校内课堂实践教学课时

依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平台”,应用型本科院校采购管理专业应积极申报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项目,同企业合作开展采购管理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联合开发更多实践教学课程,逐步提高实践教学课程课时占比,使其在总体课程课时占比达到50%以上。校企联合开发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成熟后,积极向其他高校采购管理专业进行推广,促进中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采购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整体提升。

2.3增加校内课外实践教学项目

增加学生校内课外实践教学项目。前期由采购管理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主动对接应用型本科院校各行政管理部门和各教学系,主动对接校内各商家的采购管理部门,让学生无偿参与到其物资采购活动中。一方面使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其对采购知识的掌握,锻炼其交流沟通等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为院系各部门和校内各商家节约采购人力成本,最终实现双赢。发展到一定阶段,由院系和采购管理专业教师共同出资组建公司,为院系各部门和校内各商家提供采购中介服务,同时将此公司建设成采购管理专业学生校内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组成部分。

2.4打造“学历证书+职业能力等级证书”双认证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采购管理专业学生,除了完成在校学习取得学历证书外,还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能力等级证书。2016年2月,中国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在此文件中,由中物联组织的“物流师和采购师”职业资格认证被取消。为保证采购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自2016年5月起,中物联组织开展“采购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等级认证工作”,并对通过考试的学员颁发“采购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等级证书”。应用型本科院校采购管理专业应积极对接中物联,争取成为其“采购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等级证书”合作培训机构和定点考试中心;而采购管理专业学生应在毕业前通过采购中级考试,取得见习采购证书。

3结语

中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采购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采购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反映采购领域发展趋势,实践教学课时总量偏低及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展“新经管”建设,引入能反映采购领域发展趋势的新内容和新课程,增加校内课堂实践教学课时,增加校内课外实践教学项目,打造“学历证书+职业能力等级证书”双认证体系等对策。

【参考文献】

[1]林?.论我国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6(2).

[2]姜爱华.中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成就、挑战与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18,No.162(04):62-67.

[3]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中国企业电商化采购发展报告(2017)[R].北京,2017.

电商实训报告范文6

采购部门作为职校使用财政拨款的最大输出口,其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是职校良性运行的必要屏障。本文以内部审计为视角,研究了职校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规范化管理职校采购工作,以期为职校相关采购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采购管理;内部审计;职校

三年来,仅从政府公开招标评审专家审查投标人财务状况真实性,由原来审查投标人的财务报告到现在审查投标人的财务审计报告可以看出,职校内部审计要点之一是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采购—资金支付”循环审计,加强对采购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审计。笔者以内部审计为视角,就职校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采购管理办法进行研究,期望给职校采购同仁一些参考。

一、职校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规范

政府采购预算审批的特点要求学校提前一年准确而详尽地制定下一年度财务预算,并根据预算编制完整、详细的年度采购计划,这对职校来说操作难度较大。一方面职校采购的品种多,很多技术更新发展非常快,很难提前一年提供技术参数、金额等完全准确的采购计划。另一方面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时间较短,经常出现资金的支出不明确、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化等问题。职校对资金是否合理科学地使用关注度不高,对政府采购项目科学认证、市场调研较少,存在重复申报、预算方案执行过程中批复资金严重不足或者富余等两极分化现象。

2.对实训耗材采购程度不够重视

随着世界技能大赛以及各类项目的国赛、省赛层出不穷,职校参赛热度有增无减,耗材的采购份额在职校采购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实训耗材采购的方式决定了耗材的品质,实训耗材供货时间的紧凑性影响了参赛选手的实操次数,间接影响参赛成绩,实训耗材采购所节约的资金可直接降低实训参赛成本。目前职校实训耗材采购还存在着耗材选购依据不充分、价格控制措施不到位、资质审验不严格、货物配送服务不满意等问题,成为降低实训耗材采购合理性、行业竞争不透明、资源效能低下等诸多问题的根源。

3.采购人员专业性不强

采购工作在职校起步较晚,很多职校没有独立的采购部门或者采购部门成立较晚,采购管理人员往往都是兼职或临时调用,对人员专业素质考虑甚少,拥有专业采购技术和能力、熟悉法律法规、了解职校管理模式而且熟悉市场各种产品性能和价格等的现代采购人才非常紧缺,与职业学校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职校采购管理办法及监督工作的对策

1.规范职校采购制度,合理选择采购方式

以广东省为例,2014~2016年,财政部、粤财厅等频繁下发了各类管理制度改革意见、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职校采购应切合政策导向,及时修订本单位的采购制度,合理选择采购方式,明确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等采购方式适用的范围。在采购方式的选择上,职校采购应以公开招标、网上竞价、电商直购等采购方式为主导;规范使用邀请招标方式、询价采购;对于需求时间急、采购预算达到公开招标采购限额标准的要灵活处理,尝试使用竞争性谈判和竞争性磋商;严格把关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需求,组织专家论证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复。

2.强化招标文件的论证审核工作

2016年,教学设备采购预算金额达到50万以上需选用政府公开招标。招标文件中设备的技术参数成为关注的焦点,技术参数是投标人所投产品的参考依据,指向性的技术参数具有排他性,招标过程中容易受到投标人的质疑投诉,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流标。强化招标文件的论证审核工作,组织专业审核小组严格审核设备技术参数,以使用部门实际使用需求为落脚点,以确保采购不超预算为前提,以公允性为目标,着重审查内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如:招标文件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是否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基本原则,有无歧视性内容,招标评分标准的合理性,设备购买后的质保和维修情况等。通过严格的审核,使招标到的设备在购买价格、技术特点、售后服务等方面得到保障。

3.学校内部审计监督贯穿采购、资金支付始终

依法依规合理采购,保证管理与服务公权力的正确行使,强化纪检监察审计贯彻采购流程、资金支付始终,从招标文件编写论证、采购结果公允性、合同条款的完整、公正性到资金支付程序的合法性,进行整个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如下图所示。招标文件论证审核内部审计事前审计公开招标中标结果确认招标公示结果公示事中审计签订合同备案验收资金支付校内邀请招标或询价采购5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事后审计图要审计是否按照事前确定的标准进行投标人的资格审查,防止投标人提供虚假资料。监督开评、评标、定标的程序合法性,从专家人数合理性、专业对口性,过程是否全程记录,是否有专家发表具有导向性的言论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审计人员功效,降低腐败滋生点。近年来,职校内部审计及上级监管部门对实训耗材采购风险防控意识增强,实训耗材的监管将成为采购领域惩防体系的重点之一。

4.提高采购过程的公开透明度

职校采购管理工作要重视舆情导向,通过政府采购网站、学校网站做好采购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信息公开工作,提高采购过程透明度,接受社会的监督。

5.建立供应商诚信体系

建立职校供应商诚信体系,明确管理、准入、奖惩、淘汰等制度。严把供应商准入制度关,审查经营资质、年度审计报告、工作业绩、有无行贿记录证明等资料。与合格供应商签订诚信承诺书,并建立供应商诚信档案,管理过程中以保障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前提,强化供应商诚信监控,提高供应商的廉洁、守法、自律意识,对刻意隐瞒不良记录、肆意妄为、不服从学校管理的供应商,一经发现列入黑名单,三年内不允许参加学校项目采购投标工作。

6.加强采购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职校应注重采购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采购管理人员的专业采购技术和沟通协调能力。采购管理人员的能力影响着采购质量与效率、风险防控等诸多方面。可多走访同类院校,探讨采购管理经验,互相取长补短;组织采购人员参与采购管理系统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基础素质,增强谈判、沟通等能力,掌握新型采购方式。

三、小结

强化职校采购管理制度,提高采购人员素质,切实做好职校采购工作。从内部审计视角下职校采购管理研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规范职校采购制度,合理选择采购方式;强化招标文件的论证审核工作;学校内部审计监督贯穿采购、资金支付始终;增强采购过程的公开透明度;建立供应商诚信体系;加强采购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作者:王增娣 单位:广东省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恩科,李帅帅,王凤等.医用耗材采购管理体系建立的探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

[2]邢昊昱.医院医疗设备采购的规范化流程管理的探索[J].重庆医学,2016(12).

[3]沈慎涵.新形势下的高校物资政府采购管理探讨[J].经贸实践,2015(14).

[4]陆美莲.职校政府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求知导刊,2016(3).

电商实训报告范文7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课程体系

近年来,跨境电商异军突起,逆势增长,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据第三方机构iiMedia(艾媒咨询)的《2017—2018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告》显示[1],2017年中国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含零售及B2B)达到7.6万亿元。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一带一路”“互联网+”的时代战略背景下,中国传统外贸产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跨境电商已经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领域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趋势行业。广阔的市场空间加上有力的扶持政策,给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然而,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和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跨境电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据阿里研究院联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的《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研究报告》显示[2],85.9%的受访企业认为跨境电商人才存在缺口,企业需要更多的具备综合胜任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仅仅增加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商务英语类的人才培养数量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很难招聘到复合型人才,而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也难以找到较好的工作岗位。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是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对各高校提出的迫切需求。

二、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课程体系构建问题

目前,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校内相关传统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协同共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等方面。相关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对人才培养路径和方案的框架性、思路性构建,而培养方案的具体落地实施,尤其是相应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转化的具体措施研究仍有缺失。跨境电商人才胜任力概念的引入仍停留在理念层面,未能将岗位胜任力要素与教学体系对接,指导高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设计。另外,该方面研究大多针对高职院校,针对本科院校的研究较少,研究成果在本科院校中的应用性相对较弱[3]。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从事国际贸易、翻译等行业培养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就会导致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缺乏特色[4]。而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无法满足跨境电商企业的需求。人才培养过程中忽略了跨境电商这一新兴商业模式的创新性、综合性及开放性,对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的差异性认知不足。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如下具体问题:1.教学实践性较弱。国内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多采用基于课堂多媒体教学及案例教学法的传统型教学模式及方法。教学实践的开展受限于内外部教学资源,因此,大部分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会选择模拟实践教学法来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整体上看,教学环境僵化单一,教学效果不佳。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内化渠道单一,缺乏师生间的沟通及互动;学习空间局限于教室,学习驱动力依赖于教师的被动式学习模式并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运用,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教材内容陈旧。教材内容跟不上最新业务实践发展。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环境及用户消费习惯快速变化,跨境电商的特性及功能也将随之做出响应调整,否则教学内容的及时性与实践性就相对滞后。从现有教材框架体系来看,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综合性教材匮缺。多数教材偏向于跨境电商业务流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所需的某些技能,例如跨境电商客服、跨境电商营销、店铺美化等,造成了教材选用的困难以及各门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不当。3.考核方式单一。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对跨境电商课程的考查方式多数仍局限于传统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估模式。这一模式较难检验学生的实践技能及职业素养。而本科院校很难实现高职院校采用的基于真实店铺营业额的考核方式。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在学科体系限定下合理的“理论+实践”技能双导向的课程考核模式。4.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际行业工作经验,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因此,课堂教学模式“灌输式”“偏理论”情况普遍存在。而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不符,造成企业人才难觅,毕业生工作难找的错配情况。应对该问题,本科院校相继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措施,鼓励并支持教师进企业挂职实践,获取行业经验。但由于本科院校老师教学科研任务重、时间有限,无法保障挂职时间的连贯性,无法切实把握跨境电商操作全流程及掌握相关技能和行业动态。5.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侧重点上仍关注语言应用能力及操作技能层面的开发提升,对创新创业方面的意识激发、能力培养、实训指导等方面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人才培养存在结构性问题,培养出的人才多为被动迎合岗位需求的初级操作型人才,而企业实际需要的商务型、分析型中级人才及创新型、战略型高级人才培养不足。

三、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课程体系构建具体措施

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应秉承“以企业需求为基础、以工作流程为导向、以胜任能力为中心”的目标,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的根本原因入手,进行基于跨境电商业务流程的业务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制定跨境电商业务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研究方案、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教学体系、设计及优化具体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逐步形成“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并重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基于岗位胜任能力模型进行教学方案构建

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三大维度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框架基础上,构建由“课程建设、平台建设、基地建设”三大板块构成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形成以“理论+实训+创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1.跨境电商课程建设与完善。跨境电商涉及不同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打通联合其他专业交叉学习,整合各专业教师资源专师专教。课程设置应旨在提升学生核心胜任力,实现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企业需求不仅要关注课程及工作岗位之间的关联,还要反映出课程之间的逻辑关联,并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构建5大课程模块:理论知识模块、核心技能课程模块、实训模块、职业发展模块、社会实践创新模块等。通过5个模块的课程学习提升学生三大维度,即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的胜任能力。在实践课程的设置环节,企业参与到课程标准的制定、人才的评价、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实践内容与企业人才要求相适应,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流程相对接。2.教学资源平台建设、跨境电商创新创业比赛。在教学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院实训室资源,积极加强和完善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建立“校内实践平台+校企合作平台”两大模块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平台,并根据教师实践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和改进。鼓励及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跨境电商创新创业比赛,如“Ocale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在比赛中实践课堂知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3.跨境电商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是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合作过程中应融合企业岗位需求,参考胜任能力要素,打造一个融合教学、实践、创新创业需求的综合性校外实践基地。学校需经过考察甄选几家跨境电商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外短期实践,实践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输送毕业生到企业进行岗前培训及实习。让学生切实体验跨境电商所涵盖的业务知识,熟悉包括“亚马逊”“速卖通”“Wish”等主要跨境电商平台的基本操作和运营流程。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具体设计

电商实训报告范文8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在未来的企事业单位中,能够担负一线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根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行业和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运用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系统地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重点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原理性知识,培养具有企业信息化项目运作能力和较强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课程设置方面

基于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企业和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培养信息化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重能力、厚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系统整合的原则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所谓重能力,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担负企事业单位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能力;所谓厚基础,就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重视基本理论知识、方法与素质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主要开设的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管理”“生产运作管理”“ERP原理”“ERP解决方案与ERP案例”“JAVA程序设计”“ERP专业数据库”“业务流程重组”“电子商务”等。另外,针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职业特点,鼓励学生参加企业信息化管理类的职业资格培训,坚持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学原则。

三、实验室教学方面

实验室是学生用于验证理论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第一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应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发和运用实验室、企业信息化实验室和ERP模拟实验室。企业信息化实验室,主要承担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的ERP项目实施与管理实训。本实训突出以实践为主体的课程特点,在实训过程中为学生分配角色,使学习通过模拟企业ERP的实施过程,来加深对ERP原理的理解,熟悉企业实施ERP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对于ERP实施效果的过程控制;另外,在实训过程中,模拟企业的实际过程运作环境和管理理念,建立规范化的过程评价标准也是本实训的特点。

ERP模拟实验室,主要承担ERP模拟演练,这种模拟实训课程是依托沙盘模型或某种ERP主流软件,对企业的战略规划、采购管理与业务流程、库存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与薪资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物料需求规划等企业运作环节进行模拟,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和对抗演练,来体验如何优化企业各项资源的管理理念。本实验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而在该过程中体会ERP核心理念,体验统一信息平台下的企业运作管理,学习依靠客观数字评测与决策的意识与技能,感悟准确及时集成的信息对于科学决策的重要作用,训练信息化时代的基本管理技能,从而全面提高管理能力。校内实验室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校内实验室毕竟是企业的模拟环境。因此,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培养学生在现实环境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时,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做好学生平时实践和模拟实习管理,建立日常实验、实践、实训的量化考核标准,更好地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水平。

四、案例教学方面

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复杂性和即时性的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中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滥竽充数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参与案例研究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方法应该着手从案例的选取、案例研究小组的划分、学生成绩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案例的选取和案例研究小组的组成方面。第一,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型,一个班级分为几个案例小组,每组6~8名成员,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案例分析。案例小组分组的标准是基于学生对某个案例的兴趣、爱好,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进行分组;第二,在成绩评定方面,每位学生针对案例的研究,提交一份独立的研究报告,这份案例研究报告的成绩将作为学生个人的平时成绩,构成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学生滥竽充数的可能性。

学生案例研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学生个人平时成绩(30%)、小组案例研究报告成绩(40%)和小组案例研究演讲成绩(30%)。平时成绩和研究报告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演讲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评定,第一,组建一个案例演讲评审小组,组员由指导教师和每组的一位学生构成,该学生可以代表本小组直接就案例演讲效果给出成绩,也可以给出一个本小组全体成员的平均成绩;第二,在案例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和该组成员将问答指导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该小组每位学生对本案例内容的了解、理解、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该小组的成绩;第三,评审小组给出每组案例演讲的成绩;第四,指导老师根据三部分成绩给出总成绩。这种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将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每位同学必须认真参与案例研究,其个人行为将影响小组成员和自己个人的成绩;另一方面,每位同学都有评分的资格和权利。这样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案例演讲的关注度、参与度。

五、实践教学方面

为培养出具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消化吸收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建立四个阶段实习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前三项实习时间集中在每学年的夏季小学期。

(一)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本实习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认知实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范围,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本实习属于工商企业管理、工商企业运营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初步认识实习,通过专家讲授、学生社会实践、到工矿企业实地观察等,培养学生对工商企业发展前景、公司经营特点、市场环境、公司文化等的感性认识。通过本次实习,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工商管理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各部门的职能性质,熟悉工商管理业务,为今后的具体业务实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奠定基础。认知实习的内容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部分。感性认识是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践,让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生产运作流程等。理性认识是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资深教师等为学生举办有关企业内容的讲座,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企业的基本认识,主要包括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功能、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等。实习结束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

(二)专业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