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发展文化形态

民间美术发展文化形态

 

“民间美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是劳动人民美的创造,是一切其他美术:如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宗教美术及各种专门美术的渊源和基础。”①从历史上看,一切形式的工艺美术,都是在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②   人类在创造工具的同时,就伴随着原始的审美理念和设计思想的诞生。从民间美术存在的基本形态和创作心理来看,它的创造目的是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它是从一种混沌的原始审美快感中,重叠了实用意识、巫术观念、民俗风情、伦理道德、宗教习俗等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心理的艺术形态体现。   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场工业革命,产生了一门新型的学科,即设计艺术,它以强大的生命力得到迅速发展。不难看出,设计艺术是由手工艺的发展演化而来的。作为手工艺品的包装、染织等产品不能满足人类大规模的商业需要,以大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业化产品便取代了传统作坊式生产的手工艺产品,而这种产品是在民间工艺基础上发展的。因而,可以认定,现代设计艺术归根结蒂离不开民间美术土壤的滋养。设计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③   其实质特征也是为美化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而服务的,这与民间美术为实用、审美需求而创造的特征是一致的。因此,无论从审美心态或从创作形式上来看,民间美术与设计艺术都有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可以说,民间美术是设计艺术的基础,民间美术与设计艺术一脉相承,同宗同源。   民间美术是一种与底层物质生活更为接近的文化形态。原始艺术和生产活动的一体化,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交融,创造了实用价值和审美功能并存的手工艺产品,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西方现代设计艺术的哲学思想是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以追求商品的经济价值和商业利润为主要目的,是唯经济论、唯科学论、唯实用功能论的体现;而民间美术更注重人性化的表现,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表达原始本能和情感以及对世俗功利意愿的追求。它的造物原则是源于自然,融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睦共处,从而求得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艺术需求的心理平衡。民间美术这种人性化的情感体现和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造物原则,为大工业生产引发的现代商业设计的人伦思想注入了新鲜活力。尽善尽美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审美思想“。民间美术通常把现实生活中的生活需求和生命需要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以自身的功利意愿和要求作为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的标准,将征服客观世界、改造世界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理想诉诸审美形式。”④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的题材中,以反映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多子多福、夫妻恩爱、平安吉祥等愿望为多。   从民间美术表现内容的总体格调来说,必须是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富有美满理想的,而不是悲观的、失望的、伤感的。这种风格作为一种民族心理已渗入到民众生活习俗之中,并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独特的审美形式。   民间美术不是一门孤立的造型艺术,它与民众的居住环境、生活习俗、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共同构建了民俗文化。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可以促使我们更深层地领悟民间美术文化的精髓。民间的生活习俗和传统的审美观念以及至乐无怨的伦理思想可以使设计艺术创作受到不少启迪。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例:大年三十的团圆饭,必须有一道全鱼做的菜,这道菜要从除夕吃到正月十五,这叫“有头有尾”、“年年有余(鱼)”,假如有杯子、碗碟之类的器具不小心打碎,必说“打发打发,越打(碎)越发(财)”,或说“岁岁(碎)平安”、“破财(物)免灾”之类的话以驱晦气,这种“以全为美”的审美原则,被广泛地运用到现代产品造型设计之中,追求造型的完整、美满、忌讳残缺。   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是以原始混沌思维的感知性造型和理念意识的寓意性造型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法、“X”光透视法、投影造型法、文字组合造型法等等,也常被现代设计艺术所借鉴,广泛地运用到染织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广告、壁画以及标志设计等领域。中国铁路的标志便是由铁路轨道的透视剖面造型和中国文字的“工人”二字的组合造型相结合而成的,其寓意深刻,一目了然,给人留下过目不忘的印象,成为我国优秀的标志设计,这种设计思路显然受到民间美术造型方法的影响。   民间美术是伴随着生产活动和民族习俗而存在的,这种人类最原始的审美观和对人类造物求善求美的心理特征以及象征、寓意性的造型表现手法,对完善人性化设计、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当代设计艺术的“共生美学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我们无视以民族心理结构作背景的民俗文化,无视民间美术表现主题的寓意性和追求完满向上的精神因素,一味抄袭西方设计,便会失去广大民众这一设计受用对象的根基,失去设计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而盲目步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艺术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的设计艺术发展,是以本国民族文化底蕴作背景的。以处于世界包装设计水平前列的日本为例,它就是以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为基础,接受了西方现代设计观念,融合先进的科学技术,设计出了许多具有日本民族风格的精典作品。在服装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东方文化曾对欧美服饰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许多著名的欧美服装设计师对东方民族服饰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借东方文化的魅力激发创作灵感。   我国的设计艺术学从工艺美术学科中分离出来,还不到五年时间,概念的变化伴随着质的“蜕变”,两者从本质区别上看:“工艺美术是个性的、感知的、艺术的,又是民族的,有着深厚的传统特征”;而设计艺术却是“共性的、理性的、现代性的,民族的和传统的特征往往被淡化,不成为其主流的、本质性的要素,”⑤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首先必须立足世界,将世界先进的科学的设计方法拿来、学习、研究,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相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国人一直引以自豪的优秀传统文化发生碰撞而出现种种意识形态的动荡,是发展的必然。设计艺术的“霸权主义”、“唯科学主义”、“拿来主义”等应运而生,接受了西方文化是否失去了民族传统这类问题一直困扰着设计师的思想。人们不会忘记,打开国门后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包装水平落后的劣势致使我国优质商品被拒之于国际市场门外的耻辱。八十年代大规模引进的设计基础构成让青年教师对传统工艺教育失去信心的阴影无法消失。九十年代在盲目崇拜心理驱使下兴起的CI设计理念产生负面影响而造成对设计市场认识的混乱,现代国际Internet设计教育又打乱了我国刚刚建立的设计艺术教学思路。这一系列因素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走中国化的设计艺术道路的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应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用客观的理性认识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结合。对于设计艺术的民族性,我们也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民族文化从来就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在发展中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也不断产生与时俱进的民艺之窗新面貌。我们不是以刻意追求和表现反映民族的艺术特征为目的,但它却能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一定的民族特征或传统品质。#p#分页标题#e#   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立足于本国传统的民族土壤,吸取民族艺术精华,以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创新求异思维及艺术潜能为后盾,正确理解中西文化的结合,处理好设计国际化与区域性特征关系。只有这样,我国设计艺术在国际化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设计艺术的区域性和个性特色便会以新的姿态、新的文化意义在国际设计舞台上展现时代风采。   总之,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民间美术,是现代设计艺术的渊源和基础,它的审美思想和造物原则以及造型方法,丰富了现代设计艺术的表达语言。对民间美术、民族、民俗文化精神进行研究,融民族艺术风格于现代设计,能够弘扬民族精神、推动中国设计艺术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