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总结范例

数学总结

数学总结范文1

课堂总结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因此,课堂总结要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概括。在学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时,同学们理解了带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带分数,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数学学习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总结,我们不能停留在基本目标上,应适时进行延伸拓展,不妨可问学生:1。上节课我们将分数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两类,那么,带分数属哪类分数?为什么?2。如何把带分数或整数化成假分数?

二、课堂总结要有利于学生的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先生提出“经验+反思=成功”。反思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新课结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课堂总结的方法,丰富学习体验。例如:一次小数乘、除法计算综合练习课中,笔者收集了学生平时典型作业错题:①7。2+2。8×1。43,②32。05-2。05÷0。82,③17。6÷0。125÷8,④7。38÷3。6×2。8,⑤0。32×25,⑥0。23×89+2。3×1。1。教师根据学生独立练习中出错情况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总结反思出错原因(忽略运算顺序,演算马虎,算理不明,简算意识缺乏),然后自我修正,最后每位学生回头看演板情况,做了这堂“小数乘、除法计算综合练习课”的总结。

三、课堂总结要承前启后

华应龙老师曾经说过,“千金难买回头看!”这是对课堂总结艺术的一个概括。值得深思的是,“回头看”出从何处起?例如,“梯形的面积”教学之前,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利用的是割补法,探讨三角形的面积利用的是旋转、平移法,而在“梯形的面积”教学中,学生探讨了多种关于梯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有的把梯形分解成两个三角形,有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课堂总结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梯形的面积”这节课,应追索到前面所学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的内容,同时还应考虑到后继学习“圆的面积”。问:(1)三种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什么共同之处?(2)“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的推导,同学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3)假如老师要同学们探讨“圆的面积”,你有什么想法?

四、课堂总结要擅于研究学生

有效的教学设计,从研究学生开始。研究学生就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态度、习惯、思维特点)。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可以设计“有序离教室”的结尾:教师宣布:快下课了,我们按座号的情况来下课,但一定要符合老师的要求分先后下课(每位学生手持自己的座位号)!学生顿时兴致倍增。1。老师:座号的因数只有2个的同学按顺序下课!学生:2、3、5、7、11、……的同学纷纷有序离开教室。2。老师:座号的因数至少3个的同学第二批有序退场!学生:4、6、8、9、10、……的同学纷纷有序离开教室。3。老师追问:“你怎么还不出去玩呢?”学生:我的因数只有一个,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老师:那你能给自然数分类吗?学生:非0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分):1,质数,合数。离开教室的同学,其实都在窗外关注教室里的一切。

五、总结

数学总结范文2

对于这样一道习题:假设有这样一个函数f(n),其定义域为自然数N,且对每个自然数n有f(n+1)>f(f(n)),试证明f(n)=n.面对这样一道已知条件是不等式的抽象习题,观察结论发现其为不等式,显然采取直接证明的方法有很大困难,对此,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分解,先采用归纳法证明f(n)≥n,显然f(1)≥1,假设f(n-1)≥n-1成立,那么f(n)>f(f(n-1))≥f(n-1)≥n-1,于是f(n)>n-1,由此得f(n)≥n,得证.然后再求证f(n)≤n,由f(n+1)>f(f(n))≥f(n)说明f(n)严格递增,最后得到f(n)=n.这样,引领学生采取不同的视角对习题的已知条件进行考察,启迪他们全方位、多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训练并培养发散性思维,从而得到不同的习题解答方法,不仅提高了习题的解答效率,而且促进了数学科学思维的培育.

二、积极引领更加直观的教学方法化解抽象性

高中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来说,其理论性和系统性都具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知识体系的抽象性方面,表现为更加抽象和生涩.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对这些抽象数学知识习题的解答训练,如果机械地引入教材中提供的解题方法,生搬硬套式地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则要能促使学生在更加短暂的时间内容掌握好数学知识,促使他们掌握更加灵活多样的解题方法更是如水中捞月,难有作为,甚至有可能引起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习题解题中,必须善于引导学生有效化解数学知识体系的抽象性,积极引入更加直观的教学法,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认知的直观感受,增强他们对数学问题本质的感悟,达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师引领学生对y=x2,x3,x4,x5,x1/2,x1/3,x1/4,…等幂函数相关习题进行解答过程中,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引入多媒体将这些幂函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图形展现出来,从而获得非常直观的视角认识.比如,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幂函数的图形分布,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它们在Ⅰ象限中均有图象,而在其它象限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又如,引导他们对图形进行观察,让他们认识到关于y轴对称的一些特性,以及关于原点对称的特点;再如,引领他们认识到图形通过原点(0,0),和(1,1)的特点,以及图象变化趋势.通过这些更加直观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化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为他们解题奠定很好的基础.

三、积极夯实学生基本数学解题技能

数学知识及其相关的理论体系,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基础知识的演化.而对于数学习题的解答来说,那些相对来说具有一定难度或一定“技术含量”的解题方法,通常来说都可以从一些基本的、常用的解题方法或策略中找到根源,可以窥视到其中的影子.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解题策略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促使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公式、法则和定律具有较深的理解,协助他们获得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他们获得一些常用的数学解题方法,并让他们多加练习以至于不断深化巩固,进而将所学方法融会贯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如,对于一些从正面难以解答的问题,尝试通过“反证法”对其进行解答,如对于已知a<0,-1<b<0,比较a,ab,ab2大小关系,此时,假设ab2<a,显然由于a<0,于是可以将不等式两边同除以a,从而获得b2>1,显然和已经条件不相符.即可得到ab2>a.同样的道理,假设ab<ab2,不等式两边同除以a得到b2<b,此时不等式两边再同除以b得到b>1,这和已知条件相冲突,故此说明ab<ab2不成立,从而得出ab>ab2,进而得到a<ab2<ab的结果.

四、总结

数学总结范文3

一、利用数与形的转化,化抽象为具体

初中数学主要是围绕着“数”与“形”这两个基本概念为基础展开教学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利用图形来描述数学问题,进而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要求。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数”与“形”的教学中,教师要熟练掌握转化思维,将抽象生僻的“数”通过立体形象的“形”来表述出来。

例如,如果抛物线y=x2-2mx+2m-1中存在一点s,无论m为任何实数,总能经过该函数,求解该定点的坐标。当看到求解方程式和不等式的时候,我们经常需要借助相应的函数图象来协助发现方程式的内在关系,寻找解答问题的方法。通过函数图象可以得出,由于此函数经过抛物线的任何一点,那么可以将m=0和m=1两个值代入抛物线y=x2-2mx+2m-1中,进而将函数转化成关于x和y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然后利用方程组的消元和降次的方法得出此函数过的定点为(1,0)。这就说明了锻炼学生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函数图象等“形”来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可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清晰明了地显示出来,有助于学生寻找出合理规范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二、把生疏“转化”为熟悉,缩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初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转化思维时,教师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将新接触到的生僻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课堂教学内容,将新知识点加工成学生能够接受和吸收的水平,老瓶灌新酒,便于学生吸收和接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二次方程组”时,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对新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建立在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的,它是通过加减消元和代入消元两种方法来实现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为一元一次方程组,进而进行简单的求解。而一元二次方程组同样是建立在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的,它是采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来讲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组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组,该转化称为“降次”。

由此可见,学生在学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二次方程组时,就可以通过过去熟练掌握的一元二次方程组来降低新知识点的学习难度,正确选择学习知识点的切入点,避免了陌生感,学习起来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三、总结

总之,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转化的解题思路,才能有效地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综合问题,把顺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

纵观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数学转化思想可以说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在数与数之间的转化,形与形之间的转化,还是在数与形之间的转化,都是转化思想的具体体现。转化作为中学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应该引起数学教师的足够重视。只有教师熟练掌握,做到举一反三,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答疑解惑。

作者:陈绪烟 单位:广东惠东县平山第三中学

第二篇

一、利用转化思想,化生为熟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的知识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不多到熟能生巧的过程.因此,在面对从未遇到的问题时,学生不能自己慌了阵脚,要仔细思考开动脑筋,尝试用现有的知识将未知或生疏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简单的问题.这种化生为熟的能力是转化思想解题的一种重要运用,同时,树立学生这种不惧怕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思想,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性格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学生在接触二元一次方程之前,基本都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但在解题时突然遇到二元一次方程,有的同学会出现畏难情绪而放弃,认为这是没学到的知识.而有的同学则善于开动脑筋,巧妙地将二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而解决.如方程组x-y=5,4x-7y=16,可以用将x-y=5转化为x=y+5,再代入下一个方程得到4(y+5)-7y=16,这样就将二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而轻松解决.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是知识转化思想的一个简单的应用.教师应教育学生任何知识看似复杂,实则都是由最初级最简单的知识演化而来,学生在遇到难题生题的时候要利用转化思想,就能把问题转化而轻松解决.

二、利用转化思想,化零为整解决数学问题

有一些数学问题利用传统的方法不容易解决,这时教师应提示学生注意数学内部规律,找出零碎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利用转化思想的方法化零为整,从全局高度来解决问题.这种数学思想不仅是学生解题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处理其它问题所应采取的思路.在遇到问题时应找出问题内部的规律,眼光要放长远,从全局着手、高屋建瓴的解决难题.如下面的例子.已知2x-y=1,则-8x+4y+2014应该是多少?这个题目与二元一次方程不同,其中一个代数式没有具体的值,也不是让求出x与y的具体值.这时,学生完全不用纠结于x与y的值是多少,应该观察2x-y与-8x+4y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8x+4y=-4(2x-y),而2x-y=1.将2x-y看做一个整体代入后得出-4(2x-y)+2014=-4+2014=2000.

三、利用转化思想,化繁为简解决数学问题

化繁为简是转化思想最为常用的方式之一,也是解决数学问题最容易理解和推广的办法.这种转化思想要求学生看到复杂问题时勇于面对困难,积极思考解决办法,找出复杂问题的内部规律,将本来十分烦乱的问题简化处理.利用局部的灵活处理来推动整体问题的解决.这种转化思想的运用,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整体和全局意识,也要关注细节,并利用细节来解决重要问题.如解方程:(a-2)2-3(a-2)+2=0.这个方程式如果利用传统的方法,将(a-2)2全部展开、合并最后再求解将会十分复杂和费力.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方程中出现两次(a-2)这个细节.我们不妨将(a-2)看出一个整体,设a-2=b,这样方程就大大简化为一元二次方程b2-3b+2=0.再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就能顺利得出b的值,而b=a-2,a的值也能够得出.同理,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对高次的方程通过将次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而解开.如:a4-a2-6=0,可以设b=a2,于是方程就变为b2-b-6=0,再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办法解决.

四、利用转化思想,化同为殊解决数学问题

转化思想的运用就是让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更加便利,为一些无头绪的难题增加辅助条件而让问题迎刃而解.比如,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5,∠B为60°,AC=7,求三角形边BC的长度.按照传统方法,三角形ABC是一个普通的三角形,没有任何定理和公式来求一个普通三角形的边长,BC的长度根本无法求出.而我们学生在解题中不免会想,要是三角形ABC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就好了.直角三角形是很特殊的三角形,很容易求出BC的长度.按照这个思路,不妨做一条垂直于BC的辅助线,将BC变为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边,分别求出BD和DC的长度后再加在一起,就能得出BC的长度.再比如,学生在学习有理数运算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数值很大的非零整数,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去运算十分容易出错.比如:59+599+5999+59999+599999+5999999.如果按照小学的加减法来运算,固然能够得出正确的结果,但运算量十分巨大并且费时.我们可以按照转化思想化一般为特殊的方法,将59改为(60-1),将599该为(600-1),其它以此类推,就能得出59+599+5999+59999+599999+5999999=(60-1)+(600-1)+(6000-1)+(60000-1)+(600000-1)+(6000000-1)=60+600+6000+60000+600000+6000000-6=6666654.

作者:蒋海鹏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野徐初级中学

第三篇

一、现在初中生数学解题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因为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很少会主动的独立思考问题,模仿的能力比较强.因此初中生在解题方面,也是大多对书上的例题进行模仿.而解题思路,也是大多使用老师教授的方法,或者是参考书中已经明确总结出的解题思路.很少有同学会主动地对自己的做题经验进行总结,很少去思考,更不会去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个题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这道题为什么这样做不对等等.这样就算学生做再多的题,也不可能有什么实际的效果.这是由于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模仿,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自然也就不会对做过的题有什么印象.再加上学生不会对所做过的题进行总结,导致所做题目不久就会被忘记,自然就得不到什么收获了.就此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吃透知识点,将数学思维方法真正地传授给学生,并出各种类似的,但是又有些许变化的题目帮助学生积累经验,“迫使”学生思考.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记录自己的错题,以及好的思路,与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够避免二次犯错,掌握数学思维方法的力度才会够强,在遇到不会的题目时,也能有目的地钻研.数学成绩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

二、初中数学解题中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

1.数学思维方法之转化方式

(1)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转化初中数学有非常多的题目,未知量以及已知量不是绝对肯定的,但是却是与之相反的.这时我们可能就将字母看做已知的情况,将其中的数字看做未知的,如此通过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有意想不到之感,对学生的认知造成冲突.(2)一般与特殊之间的数学转化思维初中数学题目在含有“任意”这个条件时,可以采取特殊值这种解题方法,不但精准而且有效.比如说,有一个已知的方程式,例如:(n+1)x4-(3n+3)x3-2nx2+18n=0,其中关于随意的一个实数n均对应着一个一样的实数解.那么在解这道题的时候,由于n属于任意的实数,因此n能够去取-1以及0两个数值,将-1以及0代入方程之中,可以得到方程x4-3x3=0,2x2-18=0,这样就可以得到最终结果x=3.(3)不等式与等式的相互转化所谓的不等式与等式之间的转化,指的是将不等式的题目,利用移项或者是配方手段转变为等式的形式,然后通过运算得到最终的结果.转化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且都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特点.所以我们需通过具体的问题、具体的研究以及分析进行判断,这样才可以找到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才能够使得转化思想这种数学思维方式在实际的题目中得到灵活的运用.

2.数学思维方法之配方法

配方指的是将一个式子转变为完全平方式或者是完全立方式、含有完全平方式或者是完全立方式的式子.通过配方手段解题的方法就称作配方法.这种方法是恒等变形常用的方法之一,而且初中数学中应用是比较广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常基本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配方法是通过对数学式子进行定向变形,进而找到未知与已知之间联系的,化繁为简的数学思维方法,需要我们进行适当的预测,合理使用“配”与“凑”、“拆项”以及“添项”的技巧,以达到配方完成的目的.配方法也可以叫作凑配法.比如说,在学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华师大九年级)这章节时,老师就可以出这样一道题,帮助学生理解,即解方程2x2-4x-30=0.在代数式中,有效的使用拆项的手段,配给原先的多项式适当的部分,进而使得经过拆项之后的公式部分成为完全平方式.

3.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指的是对数学问题进行划分,使其分解成若干种情况,再进行逐一求解的整个过程.分类讨论要求不遗漏、不重复.而且数学方面的分类讨论思想也符合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要对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创新精神培养的理念.分类讨论数学思维方法不仅可以对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以及连贯性进行培养,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探索精神,以及完整细致地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品质.比如说,在学习“几何问题中的分类讨论”(华师大版初中)问题时,因为图形的不确定,所以几何主要可以分为形状不确定以及位置不确定两种类别.就此老师可以根据这个特点,出一些题目,帮助学生区分.(1)位置不确定:AC、AB和圆O在点C和B相切,其中角A的角度为50°,点P是圆O上异于点C点B的一个动点,那么∠BPC的度数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解这道题:首先我们可以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如下图1所示).然后将OC、OB连接,得到∠BOC=130°,就此我们可以得知∠BPC=65°.如果点P处于劣弧BC上,如图2,则∠BPC=115°.由此可以得知∠BPC=115°或者是65°.(2)形状不确定:将长和宽分别为6厘米以及4厘米的矩形硬纸板围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那么该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解这道题:如果将长度为4厘米的边看做是轴线,那么表面积就是2π•62+2π•6•4=120π;如果将长度为6厘米的边看做是轴线,那么表面积就是2π•42+2π•4•6=80π.

三、总结

数学总结范文4

通过预习,让学生对需要讲的内容有大致了解,带着问题来上课,这样加深了成教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我们在教学中将多种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如将点面结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灵活穿插并用,做到重点、难点讲清讲透,让学生学得明明白白。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我们着重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紧密结合,联系临床和生活实际中的病例,将枯燥的知识点变成容易掌握的案例。如讲到阑尾根部体表投影时,联系阑尾炎的病例诊断等。讲解口腔时,让学生带镜子,观察自己口腔中的牙和舌,以便于理解,其效果十分明显。

我们体会到,教学中应注意及时进行教学双方互动,通常学生遇到较难理解的地方会自然皱眉或者面无表情,这时教师应放慢讲课速度,并用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进行重复,及时询问学生是否理解,这种情况通常在较难理解的神经系统中出现。如学生对老师讲述的内容能及时反馈,频频点头,聚精会神,说明所授的内容学生已经领会,可以继续下面的内容。

二、改进教学手法

解剖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讲述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课本、课件以及挂图展示给学生的都是二维的平面图像,需要学生通过二维的水平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图像构想各个器官的三维立体形态,这就需要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采用人造教学标本展现器官的立体形态来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挂图和标本有其局限性,所展示的只是某一有限的静态结构,为了展现三维动态的立体效果,我们充分利用集成的动画软件来制作课件,例如在讲述运动系统时,我们就用动画课件将骨通过骨连接后附着骨骼肌,进而展示躯干、四肢和头颈部的运动产生,使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了运动系统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的相互位置关系,并了解了运动产生的来龙去脉。

此外,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现动态的三维结构,如讲解食管时,我们利用医学食道镜视频展示食管插管的过程和食管的内部结构,使学生能够很清楚地看清食管狭窄的情况,了解食管插管的临床应用。生动的视频和动态的课件直观地反映了教学内容,不仅学生乐于接受,还加深了理解和记忆。在课后,我们充分利用Blackboard平台,将课件和参考资料,以及网络上多种资源库与学生们共享,使他们在课后能够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自学和复习。

同时利用平台进行在线和离线的答疑和交流,使得学生能在课下和教师进行大量接触,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还充分利用活体标本,并引进塑化标本,每节课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标本,辨认标本的位置和毗邻关系以及结构特点,让其在观摩中思考,加深记忆。

三、加强管理,完善考核体系

针对成教学生面授时间短、教学进度快、授课内容多,且社会交往多、家务琐事多、请假天数多等特点,我们采用“二二六制”的考核方式,即考勤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出勤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其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数学总结范文5

1.1专升本学生具备一些专业知识

自考“专本衔接”的学生都是经过了大专学习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系统性的认识,但知识掌握程度有限,专业认识不深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在进行二次学习时,不能有较大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过于自信,以为已经学过无需再花时间精力,实际情况却是只掌握了有限层次的水平。

1.2专升本学生有自卑心理,对待学习有消极思想

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对于专科起点的本科教育有一定程度的歧视,并且在学生今后的毕业就业及考研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见及差别对待。由于这样的教育存在“先天不足”的因素,不少专升本的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对于自己的未来迷茫不确定,时常进行自嘲。因此,有一些专升本学生想放弃专升本学习而选择就业,心理问题也面临巨大的危机,对待学习有消极思想。

1.3专科生有较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

专科生与本科生相比,更具挑战性,个性的棱角并没有在之前的学习中被磨砺而失去,有较强的个性,自我意识强烈,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专升本的学生平均年龄一般在22岁左右,在家多是独生子女,思想较为成熟,受到家长很好的照顾和疼爱。这样的学生一般缺乏合作团结意识性,集体荣誉感不强,个人自我意识分明。

2专本衔接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2.1学生对“专本衔接”的认可度不高

高职高专院校的在校学生参加高等教育自学本科专业的考试,完全是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自愿报名,自学考试。所以导致有部分学生对“专本衔接”认识不到位,片面的对于专升本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过分强调社会对于专升本教育的差别对待,认识不到专升本教育的优势和强项。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社会竞争没有清醒的认识,无法了解社会的实际人才需求,一味的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眼光和规划,注重技能的学习,忽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2.2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状态不佳

高职高专院校的在校学生大多因为高考落榜产生自卑感,在学习时有巨大的思想压力。同时,一般的高职学生自身的知识学业基础较差,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升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中很少有学习能力强,学习自觉性高的学生,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没有学习信心,学习效果不理想,整个学习状态不佳。总的来说,自考本科比起专科学习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高。对于在高职高专院校学习期间完成专科学习和自考本科学习,学生本身需要承受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情绪低落的学习状态是无法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的。

2.3自考学生管理工作松散

高职高专院校的在校学生,进行报名参加自考本科的情况复杂,报名人员零散,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对自考学生管理工作松散。对于学生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并进行有效地解决,长此以往这样的情况会对学生的自考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尤其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实行有效的疏导和沟通,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积极乐观的心态下进行学习考试。

3自考“专本衔接”的学生管理工作措施

3.1完善自考学生管理制度

对于自考学生管理体系以及学生管理制度,教育部门需要及时建立健全,完善的自考学生管理制度,这对于自考学生的正常学习有很大的保证。学校需要单独设立学院,对专升本的学生进行集中管理,同时对外来的专升本学生统一管理。学校各院系相互配合协调,加强学生专业的对接性。学生报名之后,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自考学生信息数据库。完善自考学生管理制度,对自考学生落实相应工作实行规范和指导,形成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

3.2加强自考宣传工作

自考“专本衔接”是对社会发展进行适应的一项创新。我们需要鼓励专科学生积极提高学历,认真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本科专业的考试。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开展宣讲会,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自考鼓励。同时优秀的自考生可以指导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学习考试。另外,网络宣传信息也会让更多学生了解自考“专本衔接”政策。

3.3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和专业技能,使辅导员专业化

学生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之下,高素质的老师能很好的带动学生学习情况。积极培养拥有高素质和教学技能的老师,定期对老师的学业及专业技能进行测评检查,可以使得老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及实际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培养出各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毕业的学生有过硬的业务素质。

3.4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专科生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老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发挥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潜能。老师要让学生自觉去学习,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自考生大多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渴望接受更高学府的教育,获得高层次的学历,所以老师要积极进行学习引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尽早地适应社会。

4结束语

数学总结范文6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即用总结性评价的方式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评价,着眼于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态度进行评价;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信息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在本研究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具体的实践形式表现为中考、期末检测等。

二、研究目标

建立一套系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并加以验证;促进并引导信息技术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

三、研究过程及成果

1.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现有的初中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采取机考模式,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操作题两项。单选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虽然命题人员努力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尽可能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判断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但始终不能切实考察出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价值观、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对资源的整合与表达能力、创作灵感和创新能力,在评价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其智能化和人性化严重不足的弊端日渐显现。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倡导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开展自评、互评、师评活动。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加工模块涉及到设计应用文档、制作动画、设计多媒体作品、创建个人网站等电子作品创作,这既是技能积累的过程,又是运用技术进行创作的过程,是课程教学的重点。若能引入作品评价,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关注学生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智慧和灵感的迸发,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将成为目前评价方案的有效补充。因此,本研究对现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方案提出了改进意见,经过反复研讨和总结,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即初一、初二期末测试进行作品设计,初三中考进行上机操作。

2.制定作品评价标准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学习信息加工和处理等模块的过程,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电子作品的创作过程,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模块总结性评价,其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对电子作品的规划设计意识、对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构图、色彩、声音、动画等元素的审美表达能力以及通过作品张扬个性的创新能力。要科学地评价这些作品,就必须研制合理的评价标准。经反复研讨和实践,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评价作品:即规划意识、技术实现、审美表达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创作作品的意识,综合运用技术进行信息表达的能力。由于每种作品的行文规范不同、技术含量不同,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需制定不同的评价细则,通过量规评价工具来充分反映学生在制作电脑作品、完成作业任务时的各种技能水平,比较科学地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的智慧和潜能。

3.设计作品评价平台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许多教师早有进行作品评价的自主意识,然而由于作品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或学生,所以常常会出现主观性和浅层性等问题,要使评价手段成为教学的诊断和促进工具,就必须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开展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因此,本课题组结合学科特点和技术优势,认为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网络这一更加隐形的、没有畏惧心理的环境下,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进行表达和人际交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更新等特点,构建网络作品评价平台,是开展作品评价的基本条件。该作品评价平台须具备以下功能:(1)具有收集作品并记录学习历程的功能;(2)具有多元评价功能;(3)具有教学管理功能;(4)具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双重功能。

4.有效实施作品评价

当相关单元作品创作完成后,开设作品评价课,使用作品评价平台进行作品评价。评价流程如下:(1)熟悉平台,上传作品使用作品评价平台开展作品评价,需要先注册用户,然后按学校、班级、姓名登录,再将电子作品上传到服务器中。界面设计采用网页模式,简洁而友好,操作非常方便。长期使用后,更能感受到使用评价平台进行评价的优势。(2)听取意见,修订标准评价标准由明确定义和描述的指标构成,每一项指标分为不同分值的能力水平,并清晰地描述满足不同水平和分值需达到的要求。教师在课前利用平台公开评价标准,一方面让学生尽早理解评价指标和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合理吸纳他们的建议,使评价标准更加科学、有效。(3)当堂示范,指导评价由于评价经验和能力不足,学生面对作品时,对评价标准仍然难以把握,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够具体指出他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大部分同学只能以“棒极了”、“太菜了”等简单词语加以概括。因此,教师要结合作品进行有效的示范指导,使学生尽量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4)主体多元,实施评价在本环节中,教师针对作品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评价。作品中“典型”问题的发现,主要通过教师的观察或者学生推荐。每一位学生可查阅本人作品,实施自评;查阅同学作品,实施互评。通过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明确个体在集体中的定位,了解自身作品的优点和不足。(5)评后反思,完善作品课堂上作品评价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阶段性学习的结束,所有学生必须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身不足,保留作品的特色,进一步完善作品。

四、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多元评价的理念很新,但深入实施阻力较大。目前,实验校大多是一些示范校,在实验过程中曾试图将实验校扩大到乡镇学校,发现大部分学校教师研究能力有限,参与热情不高。

数学总结范文7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实践;思考

近年来,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人类已然进入信息时代。但遗憾的是,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却没能快速跟上时代的发展,导致我国目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阻碍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因而,学校和教师应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总结性评价的研究工作重视起来,致力于建立一套完整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总结性评价的概述

1.总结性评价

在本文的研究当中,总结性评价指的是当阶段性教学活动完成后,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性评价,从而找出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的缺陷,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是指把总结性评价的方法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上来,侧重于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具体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情感以及态度如何。在本文的研究当中,信息技术教学总结性评价主要通过对学生的期末考试和中考来进行。

二、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总结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总结性评价体系不匹配

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也推动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不少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更好地服务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但就全局而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目前主要依靠外力拉动。由于欠缺有效地总结性评价体系,教学过程难以得到监管,不能有效地规范和约束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行为,抑制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迫切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总结性评价体系。

2.多元评价理念较新,深入实施阻力较大

新事物由产生到得到人们认可,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且曲折的过程,总结性评价体系的普及便是如此。由于多元评价理念较为先进,目前多在示范性学校进行试点。乡镇学校的大多数教师研究能力不足,且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已久,不愿做出改变,较为排斥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引进总结性评价体系。

3.教师和学生作品评价的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课题组已经给出了相对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标准,但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由于师生的作品评价能力不足以及师生对评价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等,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总结性评价远未达到理想效果。

三、改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总结性评价的策略

1.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总结性评价主要依靠上机考试来进行。机考的内容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和操作题。单选题侧重考察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操作题侧重考察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机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阶段性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但是,这种评价模式显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尽管出题人尝试在选择题中融入对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考察,但却难以真正对学生的信息技术价值观、学生的信息技术资源整合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考察。多元评价理论是指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最终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新的评价方法不再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还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探索能力、努力程度等的评价。同时,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学生也能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通过自我评价、师生互评、同学互评等形式进行评价。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包括word文档的应用、flash动画的制作、幻灯片的制作、创建网页等。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中引入作品评价,重视学生在制作电子作品的过程中技术的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同学的合作能力。

2.制定相应的作品评价标准

学生在制作电子作品的过程中会必然会涉及到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时,要把学生对电子作品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对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对整体色调、音乐、结构等内容的审美能力和其电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作为评价的重点。因而,只有制定出一套合理的系统的评价体系才能够科学的评价学生的电子作品。通过分析研究和实践,在评价电子作品的时候应该从规划能力、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来进行评价。并且在这个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电子作品评价的细则,找出学生在创作电子产品过程中的闪光点,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

3.构建网络作品评价平台

在目前阶段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中,教师和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是评价的主要形式。师生在评价过程中难免会掺杂个人情绪,评价结果往往存在偏差。因此,要想改善目前评价体系存在的缺陷,建立网络作品评价平台是一项有力的举措。网络因其隐形性的优势可以使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自由的表达观点和进行评价,有助于提高作品评价的真实性。网络作品评价平台主要有以下功能:(1)收集作品并且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便学生能够随时回顾,查漏补缺。(2)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准确性。(3)教师能够通过网络作品评价平台及时看到学生的评价结果,调整自己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4.有效实施作品评价

学生在完成相关的电子作品创作后,教师能够有效运用网络作品评价平台来进行评价。评价的具体过程如下:(1)熟练操作评价平台,上传待评价作品。学生运用学号注册好账号后,填写好年纪、姓名等个人信息,然后将需要评价的电子作品进行上传。(2)听取学生意见,调整评价标准。教师在利用评价平台进行评价之前,先向学生说明平台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评价内容和要求。同时,听取学生的合理建议,对既有评价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加符合评价需要。(3)教师进行示范,对评价过程进行指导。在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评价经验往往不够,很难对同学的作品进行科学性评价。教师可以先对其中某项作品进行示范性评价,供学生参考。(4)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自己的电子作品进行评价,也可以选择对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通过对同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学习,大致了解自己在班内所处的水平,找出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缺陷。(5)及时反思,改进作品。等评价结束后,学生要根据评价的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对作品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总结性评价体系。因而,教师要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和专门的网络作品评价平台,以切实推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总结性评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榕春.作品评价平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2):11.

[2]顾中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总结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科普童话,2018,(1):18.

数学总结范文8

数学经验是数学的感性认识,是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数学基本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称作“四基”,可见数学活动经验与“双基”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认识和意义,阐述了课堂教学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途径。

关键词: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课堂教学;创新意识

作为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让我们数学教师深刻认识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它形成于学生亲身经历的、主动参与的,并在其中收获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思想,获得情感体验的数学活动之中。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能力的增强,还有数学思想的积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一、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

活动是一个过程,既是实践过程又是思维过程,还有情感认知过程。学生在教师的课堂特设活动中,经历独立思考、反思质疑、探索实践、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富有个性特点的感受体会领悟,形成经验。这份经验或许是活动当时感悟的经验,或许是是活动后反思总结的经验,既可能是自己摸索出的,也可以是受别人启发而获得的。重要的是这些经验必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逐步转化与建构而被自己消化与吸收形成自己的认知与领悟,唯有如此的活动经验才是真正的学生自己的活动经验。活动经验的形成必须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包括学生行为参与、思维参与以及情感参与等,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经过自我探索、参考模仿、他人指点启迪等而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内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进而获得数学学习的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活动体验,积累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能够参考借鉴的实践经验、学习经验、思维经验、思考经验,以及情感与价值观的领悟。

二、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意义的认识

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过程,是教师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课堂上因材施教,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思考、猜测、推理、反思等“做数学”的过程,能帮助学生从数学思维角度进行思考,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具有个人特征的感性认识、情感体验形成数学意识,并将这种学习经验应用到后续数学的学习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以及数学素养。此外在数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经历数学思维、数学思考的过程,经历独立思考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索过程,在其中学生除了获得演绎推理的经验还能获得合情推理的经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合情猜想,获得依据已知条件预测可能的结果或根据给定结果推测问题成因的学习经验,是数学创新意识的开始,是数学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三、课堂教学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途径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数学思维的过程,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经验理解,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交流、借鉴反思而构建自己对数学的认知与理解,充分体验数学知识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也就是数学再创造的过程。

(一)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获得数学的积累

比如,在认识“中心对称图形”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转一转等实践操作发现对称图形的特征,获取认知经验。再如学习“三视图”时,让学生自制学具、亲自观察,用相机照一照或用笔描描不同侧面的轮廓,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不同角度的平面图形,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二)在数学思维层面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精确的计算以及严密演绎推理经验固然重要,但数学的思维中的合情推理经验更值得我们关注,它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经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质疑验证、归纳概括等过程。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我们可以采用对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逆命题真假的判断来推倒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教学过程如下:教师通过提问,带领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相关知识,接下来教师提问平行四边形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什么,由此引发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猜想与探究,同时能调动学生积极地思考各性质定理逆命题的真假,教师通过原逆命题这种对比方式的学习使学生在思维上能很容易的区分开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方法的不同,把握两者各自的作用。接下来学生通过猜想归纳、合情推理能力等数学活动,经验与体验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丰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三)在总结反思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次数学活动结束时的总结反思环节对数学基本活动的积累非常重要,让学生在总结反思中学会学习,收获经验。学生的反思总结要有对知识认知的反思总结,将知识进行对比、系统化归纳、联系性总结,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收获知识学习经验。又要有对过程方法的回忆归纳,让学生感悟学习过程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感悟不同方法的运用产生的不同结果,进而积累学习经验。还要有对数学思想的思考领悟,收获数学学习的精髓,让学生终身受益。更要包含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反思体会,让数学的学习上升到做人的高度,通过反思敢于克服困难,建立信心的心理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情感、意志品行方面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学生的总结反思既要有口头的更要有书面的,学会书面梳理自己的反思总结能更好地让自己收获活动经验。

作者:李芳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二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