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课程改制思考

高校美术课程改制思考

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出台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基础美术教育新一轮的重大改革进入了实质性和深层次阶段,同时也对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教育要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要求,调整培养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和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增强毕业生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为贯彻落实这一方案,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2009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自愿申报的办法,开展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并在2010年2月下发的文件中确定了首都师范大学等21个省(区、市)的48所高校作为试点学校,旨在为实施《方案》和《纲要》提供鲜活的实践经验,提高我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水平与教学水平。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教育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也凸显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课程设置就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2009年12月在广州美术学院召开的“国际视野下的美术教育专业改革学术研讨会”就将高等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问题作为重要议题进行了讨论。

综观各类高校开设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状况,由于长期以来沿用的模式形成了一种历史的惯性,而显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专业技能与理论的平衡问题、课程体系单一导致人才培养失衡问题、以及培养方向模糊和实践教学形式化等。

一、解决专业技能本位化与专业理论边缘化的问题

专业技能的本位化主要体现在过多的借鉴了专业美术学院以培养专业美术人才为目的的课程体系。由于我国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大多沿用俄国美术教育家巴维尔契斯恰柯夫所创建的教学体系,强调对学生专业绘画技能的训练,而具有突出的专业技能本位化倾向。这种体系更适合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如果只是简单的以拿来主义的方式进行借用,而轻视美术教育专业的师范性的特点,结果必然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

我国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技能课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明显是与基础美术教育的通识性特点相悖的。对教育学、心理学、美术鉴赏与批评、技法理论、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等课程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艺术理论、教育理论等“非主流“的课程处于边缘化状态,也显然与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不符,更造成了“师范性”特点的边缘化。相比较而言,西方一些国家的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很值得我们借鉴。德国杜瑟堡艺术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在课程设置上,美术教育学占总课时比例的10%,美术史论占20%,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占10%,这些对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培养的课程占了总课时量的40%。这种比例非常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针对基础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适当压缩技能训练课时量,加大美术史论、美术鉴赏、技法理论及教学法等内容的比例,以解决长期存在的专业技能本位化和专业理论边缘化与人才培养的矛盾问题。

二、避免课程体系单一化与专才、通才失衡化的现状

虽然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体现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三个部分。由于历史的惯性,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较多的局限于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框架构成的“三层楼”传统模式,这种模式追求学科专业(技能层面)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重视专业的纵向发展,忽视专业与学科的横向联系,使得分科课程的知识间整体割裂,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不能符合社会发展对高等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专才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基本模式,高校的美术课程体系也是基于此而建立起来的。这种体系对于我国美术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的确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倡导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在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综合课程设置理念引入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观点。这种做法主要是针对当前美术教育过于注重艺术分离的趋势,忽视了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其他知识领域的互相渗透与融合,导致了所培养的学生存在专业口径狭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薄弱、兴趣单调、就业机会不多等现象。

由此,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文修养的培养,构建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加大传统文化的教学比重,打破原有的单纯学科知识体系设定课程的思路和方法,构建相对独立的新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计划性策略,重建和完善具有人文精神的、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首要任务。

三、改变培养方向模糊化与实践教学形式化的现状

美术教育实习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体现专业特点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在校期间培养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过程,但长期以来这个重要的环节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在呈现出非理性繁荣景象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一些高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依靠“名气”和硬件设施开设新的专业方向,直接导致专业课程设置不系统,专业方向分散、单一等现象;有的学校因教师设课,培养方向不明确,教学上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培养方向的模糊化可以说是扩招带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明确规定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程,可见这一课程的重要性。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突出了美术教育专业的师范性特点,但目前一些高校或者因为师资力量的不足,或者学生太多难以找到实习单位,更多的是对这一教学环节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导致在课程设置上美术教育实习的形式化。#p#分页标题#e#

教育实习时间偏短也是存在于我国高师教育专业的普遍现象。多数高校教育实习被安排在最后两个学期,时间一般为6周左右,有的学校甚至更少。法国教育部自1983年始,规定师范类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的教育实习;俄罗斯则规定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贯穿于大学期间的全过程,教育实习时间长达18周左右。因此,我们应参考和借鉴其它国家教育实习的有益经验,合理增加教育实习时间,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增强教育实习的实效性。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顺应时展的需求,作为对人才培养具有指导、参照意义的课程体系设置,是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先决条件,因此,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新时期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