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范例

水资源

水资源范文1

 

水资源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物资之一,是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我国现阶段水资源问题令人堪忧。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农业灌溉每年缺水达到30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和发展。目前,50%的地下水被污染,70%以上的地表水属于四类以上的水质,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此外,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地区出现海水倒灌,如华北地区形成的地下漏斗世人瞩目。   上述问题的解决,一靠科学技术,二靠管理规划。但在我国现阶段,管理的作用常常受到忽视,科学合理的管理所起到的作用有许多是单凭技术无法实现的。而且科技的发展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管理的制约。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管理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国外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和一些颇见成效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以下将在行政政策、法律法规、价格调控、宣传教育等几个方面,介绍一些其他国家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1 政策管理   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在水资源的调配、使用、管理、保护等方面都起着控制、监督、规范、协调的作用。合理的政策能从国家社会的长远利益出发,从宏观上充分发挥远瞻性,兼顾全局。   1.1 政策的指导调节作用在一些规模大、周期长的规划建设和工程项目中尤为突出   以跨流域调水为例,由于跨流域调水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对于长期的社会效益,短期经济效益不太明显。因此,国家在制定调水政策时,政府应对此类工程的投资给予较多优惠鼓励政策。例如美国,政府对防洪、环境保护项目直接给予拨款;对灌溉项目实行40~50年的无息贷款;对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的项目实行长达50年的低息贷款,且建设期免息。另外,政府还会根据需要,授权工程建设部门发行各类债劵筹集建设资金,以及通过征收受益地区和受益行业调水建设基金等形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跨流域调水运作中,许多国家还对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美国政府对跨流域调水工程从规划设计到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均投入大量财力与人力,就调水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制订各种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防止和处理一些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使工程的最佳环境效益得以实现。俄罗斯政府针对调水工程对环境有利的与不利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短期的与长期的、暂时的与积累的、一次两次的与多次的相互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与反复论证,以期消除环境隐患。   1.2 政策对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所起的促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从很大程度上讲,新技术的发展取决于国家的政策。美国加州政府限制农用电电费,农业用电每千瓦时只有0.08美元左右(合人民币0.7元),就为节能高效的农用机具的推广铺平了道路。从而使世界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在加州都得到了较好应用。   1.3在水资源的使用方面,合理的政策措施对缓解用水紧张,解决资源相对缺乏的局面,厉行节约也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在城镇生活用水方面,美国政府在1992年为全国家庭用水固定装置的用水量规定了统一标准,并取得成效。这项措施使家庭用水从每人每日291L下降到204L,削减了30%。同时推广家庭供水循环系统,所用的水有5%取自下水道,提高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用水效率,美国、以色列等国,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地使用中水。   为了有效利用中水,这些国家在上水道和下水道之间,专门设置了中水道。为鼓励设置中水道系统,政府制定了奖励政策,通过减免税金、提供融资和补助金等手段大力加以推广。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日本政府也大力提倡使用中水。此外,积蓄雨水、利用雨水是日本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近年来积极推行的节水政策。在日本,人们把雨水引入到中水道里,供冲洗厕所等使用。与中水道、工业废水处理场相比,雨水利用设施的有利之处在于规模小技术处理简单、维修容易,而且水质较好。目前,东京都、大阪府、福冈市、千叶县、香川县等不少地方政府都相继制定了条例,通过各种办法积极促进对雨水的利用。   2 经济管理   经济手段和价格杠杆作为一种重要的调节方式常常能够自发地协调各种资源的配制和使用,弥补政策管理的滞后。各国政府在处理水资源问题时也不无例外地将其作为一种必要手段。以下是其他一些国家在价格调控方面的一些做法。   美国东部水资源较为丰富,实行累退制水价制度,大水量用户水价低,小水量用户水价高。对于居民生活用水,一般采用全成本定价模式,对于农业灌溉用水则采用“服务成本+用户承受能力”定价模式。美国西部地区,如加利福尼亚州,由于水资源十分紧缺,服务成本定价模式和完全市场定价模式较常见。同时,美国水费中一般都包括排污费。   英国水价(包括居民生活、工业和农业灌溉用水价)的制定是在充分考虑用户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完全按市场经济条件下投入-产出模式进行运作,以确保回收成本,并有适度盈余。国家只是对水价制定设定一个价格上限,进行宏观调控。采用全成本定价模式,其水费由水资源费和供水系统的服务费用构成,后者包括供水水费、排污费、地面排水费和环境服务费。   法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极高,水资源丰富,且开发利用程度高,国家财政具备较大的财力来调控水价或对农业用水给予补贴支持。法国水价构成中包括水资源费和污染费等项税款,实行水费和税费相结合的双费制度。居民生活用水水费采用“边际成本+承受能力”的定价模式,而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水费采用“服务成本+承受能力”定价模式,但后者因以水税的方式收取了水资源费和污染费,实际上也是采用了“全成本+用户承受能力”定价模式。#p#分页标题#e#   埃及政府多年来推行不同的水价政策,即对不同的用水对象和不同的用水地区,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具体做法是:农业和农民用水一直免费;城市居民则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即对收入存在差异的不同住宅区,收取不同的水价。富人区水价高,反之则较低,有的甚至只是象征性地收费。   以色列政府通过立法,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用水计划是按每年降水量、种植面积、最佳需水量按户分配。用水量在计划内70%者,水价按100%收,70%~100%的部分按水价加收2/3,超额部分4倍收费,从而使农民自觉地提高水利用率。   3 法规管理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除了制订有关的水利政策外,还必须制订和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无论是工程的组织建设、管理机构设置、职责划分、运行调度,还是水量控制与分配,以及水事纠纷的处理等,都要有相应的法律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作依据,且能在实践中严格执行,以保障相应行政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正常进行。   许多国家对水资源的管理都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其最明显的法律是水法,这些法律对水权的界定、分配、转让或交易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如俄罗斯《水法》规定,所有一切水体均属国家所有,属国家所有制范畴的水体不得转为市镇单位、个体公民和法人所有。并对用水户取得水权以及水权的转让作出了规定。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水法》则对水体的所有权、使用权、水使用权类型、水权的分配、转让和转换作出了明确规定,而且,其地区范围内任何形式的水权分配、转让和转换都是基于该法律来进行的。美国《俄勒冈州水法》制定了内容丰富具体的条款,该水法对水资源管理机构、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水法制订的依据都作了详细的说明。同时该水法分别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使用权的界定、分配、转让与转换、调整和取消以及新水权的申请和申请费用都作了非常具体的规定。以色列政府对水资源实施严格监管。1959年颁布的《水资源法》,规定了以色列境内所有水资源均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调拨使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开采地下水。以色列为此专门设立水资源委员会,具体负责水资源定价、调拨和监管。埃及也是较早对水资源进行立法管理的国家之一,规定无论是地表水、地下水、还是工业废水等,一律由水资源灌溉部实行统一的管理与分配,还明令禁止私人和公司对水资源的滥用。对农业立法工作做得尤其细致,详细规定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使用方法,鼓励私人投资治理沙漠等。   各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自然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在制定具体法规时也各有异同。例如,各国在用水优先权的分配上,几乎所有国家都规定家庭用水优先于工农业和其他用水,但在时间上则根据申请时间的先后被授予相应的优先权。当水资源不能满足所有要求时,水权等级低的用户必须服从于水权等级高的用户的用水需求。例如,西班牙的水法规定,首先应根据用水权优先等级进行供水。在用水权优先等级相同的情形下,依照用水的重要性或有利性的顺序供水;当重要性或有利性相同时,先申请者享有优先权。而日本水法则规定,对于两个以上相互抵触的用水申请,审批效益大者,不再考虑“先提出者优先”的传统做法。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权属分配问题上,各个国家水资源状况、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法规制订主体不同,所实行的水权管理体系也不尽相同。如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的水权体系为滨岸权系,而加拿大、日本的水权体系则为优先占用权体系。即便是同一个国家,由于地理、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水权管理体系也不一样。如美国的阿肯萨斯、特拉华、佛罗里达、佐治亚等州,由于水资源较为丰富,采用的是滨岸使用权许可体系;而美国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大部分州,如犹他州、科罗拉多州和俄勒冈州等,由于干旱缺水,用水较为紧张,采用的则是优先占用水权体系。   4 宣传教育   除了用制定各种政策法规等硬性的手段来调控人们对水的使用,许多国家还十分注重依靠宣传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来加强人们的节水环保意识,促使人们自觉地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增强全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重视。   埃及作为一个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热带沙漠气候的干旱国家,全年干燥少雨。为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埃及在2002年开始在8个省开展“全民节约饮用水”运动,并逐步将这一运动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全民节水运动包括:有关部门通过讲座和培训等形式提高国民特别是儿童和家庭主妇的节水意识,使他们掌握各种行之有效的节水办法。杜绝对水资源的浪费,限制工业用水,对大企业浪费水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这一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支持,最终实现了饮用水的消费量降低40%的目标。   日本在宣传节水上非常用心。许多用品上都有宣传的标志。国家专门还为儿童拍摄了节水的电影片。在日本,8月1日是水日,8月1日~7日是水周,许多半官半民的中介机构,如水资源开发公团和水资源协会等,经常性地协助政府进行提高节水意识、普及节水方法的宣传活动。日本内阁发表的一份“关于水的民情调查”报告显示,有65%的被调查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意节水”。   综上所述,管理在水资源利用中应该扮演一个积极而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自然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尽相同,但各国政府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却有一系列很相似的做法,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总结出一些可供借鉴的方法举措。     (1)重视政策的制定   加强政策的灵活性,应地制宜。对大区域的工程建设特别是一些综合效益、远期效益大于局部效益、短期效益的项目,予以政策倾斜扶持。推行鼓励节水的政策和制度,如用水许可证,制定技术规定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等;要求企业配置污水处理系统,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采用流量测定法,探声测定法等技术对管道进行维修管理,减少跑、冒、滴、漏等损失;研制并采用免费安装方式推广节水型龙头,不改装而仍超量用水实行加价罚款等等。 #p#分页标题#e#    (2)加强水的立法立法内容包括水资源开发、保护、水污染防治、水资源规划、水灾防治、水质保护、水纠纷调处等各个方面。并建立系统完善的水权制度,规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并对用水量进行管理。规范实施水权登记和用水许可的程序,范围;明确许可用水的条件、期限、用水权的等级及用水权丧失、废止或转让的规定,以及有关奖励和处罚的原则等。国家还可以以立法的形式确定水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立和职能的授予。     (3)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约用水   实行累进制水价,给每户每月用水规定一个基本水量,在此界限内按优惠价格收费,超出部分按较高价格收费,超出越多价格越高。优惠水量限界一般按收入较低、人口较多的家庭的基本需水量确定,通常在8~20立方米之间,因此水费不会成为低收入居民太大的负担。居民用水最高价与最低价的比值大多在3~6倍之间。在有些供水量季节性差异较大的地区,可以实行季节性水价格予以调控,缓解季节性差异所带来的用水矛盾。     (4)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利用各种传媒进行宣传,加强相关部门的教育、监督、引导作用,将节水和水资源保护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树立全民的节水意识,提高全社会对水的利用效率。据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将达到极限。不光是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用水需求增加,水污染日益严重都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面对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加快开发新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加大更新管理方法的力度。必须看到,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加强科学管理能起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的作用,所以多借鉴一些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若有选择的加以利用,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则可以有助于协调资源分布与需求差异的不平衡,缓各地区各行业间的用水矛盾,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是不无裨益的。

水资源范文2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当务之急是构建完善的水源地利益补偿法律制度体系。   一、抚顺水源地利益补偿现状   以辽宁省抚顺市为例,该市2010年水资源总量达91.3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三位,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1条,其中浑河在大伙房水库以上河长169公里,流域面积5437平方公里。大伙房水库库容58亿立方米,为全国九大重点水源地之一,也是辽宁中南部七城市生活水源地。目前,抚顺水资源保护工作面临重重困难。如省重点水源涵养区清原满族自治县,多年来为保护生态仅林业建设投入就达数亿元,执行禁伐限伐政策导致年财政收入减少3800万元;关停企业110多户,减少年产值3.25亿元,职工下岗3550人。该县付出的巨大牺牲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但清原县从上级部门处获得的相应水资源涵养补贴自1996年来仅100万,近年来虽略有增加,但相对于为保护水资源而减少的损失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新宾、抚顺两县的苏子河、社河等流域的情况也是如此。水源地区为保护生态而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作为受益者的国家、上级政府与下游地区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偿,显然有违公平,也不利于水源地的持续保护。   二、水源地利益补偿法律制度分析   (一)我国水源地利益补偿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是利益补偿的思想虽然在法律中有所体现,但很不系统规范,多见于政策和地方法规。政策的不稳定性和地方法规的地域性、低效力性限制了补偿工作的开展;二是利益补偿资金数额有限,来源渠道单一。理论界达成共识的“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缺乏具体的制度支撑,最终形成“上游地区负担、下游地区受益”局面;[1]三是“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没有体现对为改善水源地生态功能而遭受损失的地区给予补偿,导致受益者无偿占有环境利益,保护者得不到相应的经济回报。[2]   (二)部分地区水源地利益补偿的实践   东江源区是我国生态补偿实践的表率。东江发源于江西省矿产丰富的寻乌、安远、定南三县,为确保东江水质,江西省政府对矿产开发采取一系列政策限制,制约了三县的发展。2006年《东江源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从2005到2025年,由国家协调建立流域区际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广东省每年给这三县1.5亿元资金,用于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来源主要是从东深供水工程水费中解决。[3]综上,在水资源保护问题上,在国家出台《生态补偿法》之前,辽宁省可以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先行制定水源地利益补偿办法,抚顺市及清原、新宾两个自治县可以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相关规定制定水源地利益补偿条例,形成省、市、县多层次的完善的地方水源地利益补偿法律制度体系。   三、抚顺地区水源地利益补偿具体制度设计   (一)水源地利益补偿制度的主要内容   1.补偿原则   目前的“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污染者付费”原则体现了对水资源破坏者的惩罚,但这不是最终目的。西方走过的弯路证明,亡羊补牢虽能一定程度减少危害,但只有未雨绸缪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水源地利益补偿原则必须加入对保护者的补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水源地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因此,科学的水源地利益补偿原则应该是“开发者保护,污染者付费,保护者获补偿”。   2.补偿主体   水源地政府、企业和居民为保护水资源做出了牺牲,国家从中获得了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中央政府应给予补贴;下游政府、企业作为主要的受益者应是补偿的主体;下游地区居民也应承担一定的象征性补偿责任。   3.补偿对象   水源地区经济建设让位于流域生态保护时,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财政收入要减少。因此,为水源地保护付出代价的抚顺三县政府、企业和居民都应是补偿的对象。   4.补偿标准   应综合考虑下游的收益与水源地的付出,水源地的付出一是水资源保护的直接投入如植树造林等,可依据相关数据予以量化;二是为保护水资源受政策限制的损失,这很难量化,上下游地区提供的数据可能相差甚远。因此,要综合水源地的数据积累、下游地区的收益,以及其他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来综合考虑。   5.补偿方式   首先是政府补偿,应该包括以下几项:一是专项补贴。当水源地政府为保护生态而导致经济发展停滞时,市场补偿是来不及支援的,这时国家和上级政府的专项补贴必须发挥作用;二是政策优惠。政策优惠应该有所侧重,发达地区不给优惠也有实力进行生态保护,但优惠资金用在新宾、清原这两个国贫县、省贫县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对口支援。主要是下游地区对抚顺三县水源地区提供资金、技术、项目扶持等。其次是市场补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益者和供给者间的补偿。浑河等流域水资源的受益者可将经济收益的一部分直接以资金形式返还给抚顺三县;二是地区间的补偿。浑河流域下游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所获取的收益、水源地提出的补偿要求与抚顺三县协商确定资金补偿标准;三是部门间的补偿。如有“北方第一漂”之称的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的红河谷漂流每年仅门票收入就近亿元,从其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护植被和水利部门修建水利工程的补偿,既能改善整个地区的水资源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旅游景点的进一步发展。陕西省耀县每年从水资源税收中提取10%补偿给水源区就是采用了这一形式。[4] #p#分页标题#e#

  总之,应坚持政府补偿为主、市场补偿为辅的原则,由辽宁省政府协调建立浑河、柴河、富尔江等流域区际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安排专项资金交给抚顺三县用于水源地保护。   (二)建立有效的水源地利益补偿资金筹措机制   1.完善水资源使用费制度   目前我国水费和水资源费标准低,排污收费制的实践效果也不理想。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是当然的“经济人”,在面临或运行排污设备或缴纳排污费的选择时,企业当然要做“成本分析”,排污费相对的低下,使得企业更倾向于后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低廉的排污费反倒使企业心安理得地破坏环境,从而导致了水资源环境的恶化和保护任务的加重。因此,应提高水费、水资源费和排污费征收标准,并从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水源地利益补偿。   2.建立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   从全国看,国家有限的资金多是流入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这对于水资源保护当然是必要的。但有些工程是“锦上添花”,而用于水源地利益补偿则是“防患于未然”。因此,应将水源地利益补偿纳入公共支出范畴,通过科学的转移支付,将重点放在水源地涵养水源、移民安置、企业关停补偿等方面。   3.建立水源地利益补偿基金制度   基金来源渠道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中下游地区企业每年的利润收入,也可以由公益部门组织募集,当然也可以是来自企业和个人以及一些慈善组织的捐款。   (三)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   要明确省、市、县主管部门及财政、价格、审计等相关部门职责,强化利益补偿资金征收、使用和管理监督;对截留、挤占、挪用、浪费补偿资金等违法行为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确保补偿资金足额及时收缴、拨付并充分发挥作用。辽宁境内有辽河、浑河、太子河等360多条河流,这些河流的生态状况制约着辽宁发展的脚步。目前东南部地区由于植被较好,水量水质较稳定,其他河流的状况则令人担忧。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构建完善的水源地利益补偿法律制度体系来强化水资源保护,为辽宁振兴提供不竭的优质水资源。

水资源范文3

关键词:水文资源;防洪减灾;管理措施

引言

洪涝灾害就是洪水爆发后对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所造成的危害。对于洪涝灾害,相关部门需要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强化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做好防洪减灾工作,避免灾害发生。

1水文水资源环境现状

1.1经费不足,建设基础较差

近些年政府部门已经在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中持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再加上受到以往水文水资源环境基础差、技术水平偏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制约了我国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所以,作为政府部门,需要加大水文水资源的最近投入力度,保证项目工程的有效落实。

1.2水资源利用率低

我国作为一个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不仅节水技术和节水制度等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而且人民群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也相对较差。一般情况下,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都是由水利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的。然而因为受制于我国水文水资源制度、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为了彻底解决水文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在加强监管工作力度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随意排放问题发生的几率,降低其对传统水资源产生的影响。

1.3工业发展,严重破坏水资源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进入到了快车道,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水资源污染问题的加剧。当前,由于我国受到先进污水处理技术严重匮乏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被破坏的水资源,都因为无法得到及时的修复,对现代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影响。所以,加强现代社会中节约用水意识宣传的力度,降低工业生产污水的排放量,同时加快先进污水处理技术引进的步伐,有效保证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提升。

2我国水文水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2.1水文监测设备应用范围有待扩展

水文数据是水文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的基础。相关部门主要是通过水文监测系统获取水文环境数据信息。但是由于我国的水文监测系统尚处于建设的阶段,再加上水文监测设备比较落后,其实际应用的范围也相对有限。所以,不仅增加了水文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制约了水文监测数据准确性的提升。

2.2节水制度以及节水技术相对落后

现代企业的迅速发展,是导致我国水资源环境日趋枯竭的主要原因。由于政府部门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节水制度和节水技术不完善,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部门采取的控制水资源总量的管理方式,其理论知识非常的简单,但在事实上的过程中,却非常的复杂。我国节水制度和节水技术不完善,导致我国相关部门无法有效的使用水资源,因此降低水资源消耗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2.3水文水资源检测设备需要更新检测

先进的水文水资源管理设备的应用,是减少工作人员工作强度以及促进水文数据检测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使用的水文水资源检测设备存在很多质量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检测精度、效率、自动化程度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国的水文水资源检测设备和技术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3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的措施

3.1加强人民群众防洪减灾的意识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后发现,水旱灾害对于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着极为严重的影响。由于水旱灾害属于一种自然灾害,所以其已经成为了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的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主要是通过监测水旱灾害的方式,为城市防洪抗灾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帮助。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并不十分的了解防洪减灾的相关知识,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洪水发生后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自救。所以,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大洪水灾害自救方法宣传工作的力度,同时还应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防范意识,保证洪水灾害在出现之后,可以及时的加以处理,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提供坚实的保证。

3.2构建群众性的防洪减灾机制

作为政府部门,在防洪减灾中处于主导作用,政府防洪减灾机制的有效建立,需要充足的资金,确保防洪减灾工作的有序开展。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开展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时,应该将防洪减灾工作作为其首要的工作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同时加强防洪减灾工作宣传的力度,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防洪意识,从根本上减少灾害的出现,也就间接的减少了人员的伤亡以及财产的损失。另外,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与交流工作的力度,根据防洪减灾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一定要协调各方工作,及时沟通,保证防洪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3.3加强数字水文站网的建设

水文水资源是社会生产以及人民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其作为一种不可获取的资源,不仅是影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对于水利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地区都因为受到自然、地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频繁的发生洪涝灾害。所以,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相关部门在开展水文监测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加强数字化水文站网建设力度的方式,为水文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首先,通过建设完善水文遥测点的方式,掌握最准确的雨量数据信息,为河流动态监测工作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充分发挥自动化信息采集技术的优势,促进水文水资源信息处理系统建设水平的稳步提升。最后,加快数字化水文站网建设的步伐,为水文数据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避免因为水文数据采集准确性较低,而影响到防汛抗灾工作的有序开展。

3.4建设水文预警、防洪体系

为了促进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工作效率的稳步提升,相关部门必须严格的按照水文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水文预警体系,同时做好水文预警的相关工作,有效的促进防洪减灾工作的展开,为其提供最为精准的数据,因此,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就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自身水文监测信息采集、处理以及规划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加强区域内降水监测工作的力度,充分发挥智能化监测技术的优势,为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不断发展以及进步中,人们环保意识也在随之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提升重视度。所以政府部门在开展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在充分意识到水文水资源、防洪减灾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大先进管理技术与设备引进的力度,为地区经济的长久发展提供最为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宝辉.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J].民营科技,2018,08:87.

[2]张天琴.水文水资源防洪问题及环境保护分析[J].甘肃科技,2018,33(17):28-29+13.

[3]王路遥.水文水资源管理对防洪减灾的意义[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6):228-229.

[4]魏召才.水文水资源行业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J].内蒙古水利,2017(04):57-58.

水资源范文4

 

1水资源现状   根据晋城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可知,阳城县水资源总量3.3669亿m3,其中地表水量2.9746亿m3,地下水量2.6270亿m3,重复计算量2.2347亿m3;可开发利用量2.0643亿m3,其中地表水量1.84亿m3,地下水量1.4616亿m3,重复计算量1.2373亿m3。根据2010年用水统计资料,全县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总取水量为8323.0万m3。按取水用途分,生活用水906.0万m3,生产用水7246.0万m3(阳电用水2211.0万m3),生态用水18万m3;按水源类型分,地表水用水量3919.3万m3(阳电用水2211.0万m3),地下水用水量4023.7万m3,废污水380万m3。   2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2.1降雨量与水资源开发量的不对称性   众所周知,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雨补给。阳城县多年(1977—2009年)平均降雨量为580.7mm,其中,1977—1987年平均降雨量为593.7mm,1988—1998年平均降雨量为580mm,1999—2009年平均降雨量为565.1mm,由此可见,降雨量在逐年减少,有限的降雨未能有效补给地下含水层,造成全县范围内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量从20世纪90年代呈直线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全县总取水量为3200万m3,是80年代初的2.5倍。2000年国际阳电投入运行后,全县取水量骤增,2010年全县总取水量高达8323万m3。降雨量和取水量的反比增长使全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形势严峻,前景不容乐观。   2.2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严重   随着取水量的增加,排向自然界的污水也必然增加。截至2010年底,全县年均排放废污水量达2000余万m3,而县城生活污水排放量每年高达360万m3,且90%以上的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河道水体或沟谷中,使河道水源受到严重污染,进而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2.3地表水工程控制能力低,地下水局部超采,加剧了水环境恶化   阳城县地表水控制工程大多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多年运行,大多数不能发挥效益。截至2010年底,全县共有200余眼深层井,地下水资源的年开采能力已达4000万m3以上。由于无序开发,致使局部地区深井密集,地下水资源过量开发,水环境严重恶化。   2.4采矿业对水资源的破坏严重   煤水共存于一个地质体中,由于煤矿的无序开发,造成水资源量减少,水质污染严重。随着井下采空区的不断扩大,引发地层变形、冒顶、地面塌陷、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破坏了含水层的原始结构,使地下水大量涌入坑下,有时地表水也会沿着地面裂缝漏入坑下形成矿坑水,从而造成矿区附近浅层水位下降、水井干枯、泉水断流、水源工程破坏等现象的发生。2.5硬化面对水资源的影响随着城市建设扩张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硬化面急剧增加,村村通公路建设以及全县许多村庄的大街小巷都进行了硬化,加之在人行道、停车场、林荫道、广场等地进行了地面硬化,铺设了大量传统的水泥地面、水泥方砖或沥青路面。由于其均为不透水材料,使得降雨不能有效入渗地下,而是在短时间内形成径流白白流失,大大减少了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机会。   3保护对策   3.1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统一管理   首先,要严格有序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坚持先地表、再浅层、后深层的开发顺序;实行先解决饮用水,再工农业用水,并兼顾生态用水的配置办法。其次,要严格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的水资源论证。尤其要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杜绝无度开采,盲目开采,违法乱采。三要改进水资源管理方式,全面实现水资源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根据省市水资源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全县积极启动了水资源取水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并逐步增强对水位、水质的远程监控,实现了“三位一体”的自动化管理模式,提高了水资源科学管理水平。   3.2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水资源   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要逐步完成望川水源地、五龙沟水源地等重点水源地的规划工作,并着力要求所有新上项目必须服从水资源的总体规划,做到以水定项目,以水求发展。其次,要按照全县水资源总体规划要求,合理配置调度水资源,跨流域进行调水,拦住边境水以补充全县工农业发展和缺水地区的用水需求。要重点抓好张峰水库一干渠调水工程、南部山区园河及竹园泉调水工程,以缓解该县工业园区的用水压力和沿线缺水村庄的用水需求,并逐步对莽河、杨柏河、西哄哄河等边境河流进行合理调度和配置。   3.3充分利用各类水源,提高水资源的承载力   在农业用水方面,要充分利用雨污资源发展农业灌溉,重视农田灌溉用水的管理,降低单位面积用水量,积极开展雨水蓄水工程,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在各乡镇村充分利用沟谷河道,着力建设人字闸、淤地坝以及旱井、水窖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并积极利用农村污水来发展农业灌溉。在工业用水方面,各用水企业要严格按计划用水,大力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降低水耗,建立循环回收系统,尤其是各煤炭企业要充分利用大量矿坑排水,逐步推进废水资源化,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在城市用水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城市供水管网的改造和建设,另一方面要提高居民合理有效用水意识,鼓励人们积极安装节水器具,提高城市居民节约用水的自觉性。   3.4全面实施保水蓄水工程,加强雨洪资源利用   阳城县的保水蓄水工程主要包括水库、塘坝、蓄洪池、旱井、水窑等,全县21座水库中有18座为病险水库。“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抓好病险水库的改造工作,充分利用原有工程拦洪促渗增加水资源量。同时,要加大地表水特别是边界地表水的利用力度,建设一批地表水控制工程,增大雨洪控制利用,把当地降雨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并促进地表水的入渗,弥补水源的供需缺口,达到防洪减灾、减少径流污染及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p#分页标题#e#   3.5更新和改造现有供水工程,加大新水源地建设   首先,要更新和改造原有供水工程,大幅减少单村供水,逐步在所有乡镇实现连片集中供水,这样既节约了水资源,又降低了用水成本,从而达到合理利用和置换地下水的目的。其次,要加强水源地建设,重点抓好望川水源地开发和五龙沟水源地续建工程,着力完成西冶水库和磨滩水电站工程续建工作,并逐步完成沟底、东铁、园河、竹园、阳陵、上河、西哄哄、窟窿山洪水、杨柏等10座新建水库工程。   3.6重视水污染防治,实现污水资源化   阳城县工业、城市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不仅污染了地表水,而且不同程度地污染了地下水,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直接影响到全县人民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凤城镇下川、南北安阳一带,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南、北安阳两村因深井污染已停止使用地下水。因此,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强制污水达标排放,已成为摆在水利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当前水资源污染治理的主要方式是减少废水污水的排放量,降低排放率,并对所有排放的污水进行严格控制,使排放的水量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同时,在人口密集和工业发达的乡镇要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建立一套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以提高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实现污水资源化。   3.7重视水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再生   为促进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首先,要加强水源地保护,所有的水源地都要划定保护范围,严禁在水源地保护范围内从事危害水源安全的活动。其次,要积极利用一些工程措施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力争在一些入渗条件好的河流或沟谷建拦水坝或水库,这样既拦蓄了天上水,还有效补给了地下水。三要对人行道、广场、林荫道等公共场地的传统硬化面或方砖进行改造,达到蓄渗雨水、回补地下水、涵养水源目的。四要坚持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着力实现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全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水资源范文5

 

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城市自身水资源已经无法承载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首要的就要根据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工农业结构、布局和人口的发展规模、趋势,对当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   一、区域人口社会经济概况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市总面积1.58万km2。源城区为河源市辖区,总面积为364.8km2,2008年户籍总人口29.74万人,常住总人口32.16万人,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平稳态势,人口出生率为12.6%,自然增长率为7.1%。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4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三大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4.9:54.1:41.0调整为4.6:57.5:37.9。河源市地处东江中上游、韩江上游和北江上游,区域内河流众多,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151.3亿m3。总的来说,河源市水资源丰富,但源城区的水资源并不丰富。源城区境内的河流同属于东江干流水系。东江干流和一级支流新丰江穿越境内,除东江和新丰江两河段外,还有埔前河、七礤河等10条集雨面积在100km2以下的河流。源城区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约为1,878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94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1.59亿m3。源城区水利工程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要求,现状供水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为1.26亿m3,现状供水能力为0.87亿m3。   二、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系统   水资源承载能力指的是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   1.趋势预测法   趋势预测法又称时间序列预测法、趋势分析法,是将历史资料和数据按时间顺序排列成一系列,将连续的相同指标或比率进行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得出它们的增减变动方向、数额和幅度,根据时间顺序所反映的经济现象的发展过程、方向和趋势,将时间顺序外推或延伸,以预测经济现象未来可能达到的水平。   2.评价指标   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水资源承载能力最终反映在区域内一定生活水平下水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总量。因此,承载人口是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小最直接的指标。现选取以下5个指标来计算评价河源市源城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1)预测人口数量(P预测),指源城区未来水平年人口的预测值。(2)水资源可承载人口数量(P承载),用来反映未来水平年水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能力。(3)未来人均年综合需水量(Q综合),指未来人均直接需水量和间接需水量之和,直接需水量指居民日常生活需水量;间接需水量包括国民经济发展需水量和生态环境需水量;国民经济发展需水量是指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所带来的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根据河源市源城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计算,主要有蒸发需水量、河道需水量、园林绿化用水量和环境用水量。(4)预测需水量(X),是对源城区未来水平年需水量的预测。(5)承载比(CR),指未来水平年预测人口数量与水资源可承载人口数量的比值。   3.分类系统   分析所采用的5个指标中,承载比(CR)能够直观的反映出水资源承载能力状况。可根据这个指标来划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类型。参照土地承载能力的分类系统,将水资源承载能力分类系统定为两级:基本类型和亚类型。根据指标值的大小可分出3个基本类型:超载、临界、富余,基于这3个基本类型,根据承载状况,按高、中、低进一步划分可得到亚类型。具体的划分标准,见表1。   三、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计算   1.分析计算思路   按照经济的发展速度,分为经济高增长、经济低增长2个方案。按节水力度的大小,又分为基本节水方案和优化节水方案。按高增长基本节水、高增长优化节水、低增长基本节水、低增长优化节水4个方案,以2020年、2030年、2050年作为研究的时间点,对河源市源城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计算。根据源城区的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及水资源现状等的资料,通过分析源城区人类生存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计算不同水平年预测可供水量下的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分析判断水资源可承载人口数量与预测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源城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做出判断。 2.计算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计算思路,计算得出2020年、2030年、2050年高增长基本节水、高增长优化节水、低增长基本节水、低增长优化节水4个方案下源城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见表2。利用表2的计算结果,分别计算出不同水平年不同方案下的承载比(CR),进而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分类标准,对相应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类型进行划分,划分结果见表3。   3.结果分析   基准年2008年,源城区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量为33.14万人,比实际人口多出32.16万人,处于低度富余状态(IIIC)。从源城区水资源承载能力预测及评价的结果来看,2020年低增长方案,水资源承载能力略高于预测的人口数量,处于低度富余状态(IIIC),但是高增长方案,水资源承载能力都低于预测的人口数量,处于低度超载状态(IC);2030年和2050年,无论是高增长方案还是低增长方案,无论是基本节水方案还是优化节水方案,水资源承载能力都低于预测的人口数量,处于低度超载状态(IC)。结果表明,在不增加工程措施的前提下,未来水平年里,虽然优化节水方案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较之基本节水方案有明显的提高,但是源城区的人口仍然没有发展空间,人水关系呈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水资源将成为源城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四、结语   近年来源城区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要满足经济高增长的需要,使人水关系长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就必须对区域内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推广节水措施、加强工程措施、推进污水治理、强化水资源合理分配和有效管理,以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p#分页标题#e#

水资源范文6

1.1水资源利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断加剧,人类一味的追求水资源的最大经济可利用水量,忽视生态环境自身对水资源的需求。特别是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生态环境用水被经济用水所挤占,北方多数地区河流开发过度。水资源、水问题可以概括为“水多、水少、水脏、水生态恶化”,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1]。进入21世纪,面对严峻的水资源短缺、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协调等问题,我国学者提出了“面向生态”的新概念,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利用重视自然生态的需求,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需求,我国进入了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利用模式———生态保护型阶段。

1.2河流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对水资源开采程度好破坏程度的不断增强使水文循环受到严重的扰动,水资源自然循环的途径和通量发生改变,其可再生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等。水作为生物本身的组成部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的决定作用。要使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必须首先满足生态系统所必须的水量要求。

2.生态需水基本理论

2.1河流生态需水及其特点

基于自然水循环角度[2],河流生态需水可以定义为:在特定时段内,在一定的生态保护目标下,维持河流基本结构与功能所需要的一定水质目标下的水量。其内涵可以理解为:(1)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现状;(2)避免河流退化;(3)提供水来支撑自然过程,以保留关键的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功能。具体可以归结为一下几个方面:(1)维持河床沉积物的大小和移动性;(2)维持常年性河流不断流;(3)维持河道的纵向连续性;(4)维持河流特征和环境;(5)维持洪泛平原;(6)维持河滨植被;(7)维持河口的生态平衡;(8)维持娱乐和舒适性。

河流生态需水特点:质与量的统一性[3];时间与空间性;尺度多样性;最优性与阙值性。这些特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必须统筹兼顾,全局把握,针对特点有目的的改造河流,造福人类。

2.2河流生态需水重要水文要素与指标

河流生态需水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选取水文指标。这些指标包括:(1)与流量状况总体趋势密切相关的指数如平均日流量、平均的最小的和最高的月流量、低流量、最小的和最大的流量的持续时间等。(2)描述流体多样性成分的指数:日流量、月流量、年流量以及低流量高流量在频率上的变化,低流量和高流量在持续时间上的变化,流量变化的速度等。(3)其他比较重要的指数包括每年流量的变化,高峰期的峰值,洪水频率以及洪峰天数等。

在水资源规划与配置中,常常需要涉及到一些表征生态需水的性能性指标,这些指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分析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指标一般与流量过程有关,具有相同特点的河流,其性能指标应具有同一性,不同的河流其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往往应该考虑到枯水年、平水年、丰水年以及不同月份的差异。不同情况性能指标不同,实现河流的生态功能也不同,针对我国北方河流季节性的特点,提出以下指标来衡量生态需水的性能:非汛期低流量天数、汛期流量、某频率的洪水、入海流量。

3.生态需水的评价

生态需水评估的原则有:科学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区域差异性原则。河流生态需水估算与实施的理论框架可概括为三个部分,即河流生态系统现状分析、保护目标以及生态需水的确定、实施效果的评估。伴随着人类对水资源系统干扰程度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经济社会系统中水循环的运动过程进行研究,与自然水循环相对应的人工水循环被提了出来。生态需水的评价一定要权衡多方利益,评价变得更加复杂。

水资源范文7

 

水资源管理是水利工作永恒的主题。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此,国家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水资源管理的主体,直接面对取、用水户,国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市、县基层水利部门水资源管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 机遇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因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总书记指出:“水利工作要继续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下大气力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总理批示“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应该作为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在2009年年初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从我国的基本水情出发,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建立健全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统筹、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相协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   国家在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方面划分了3条红线,即:①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②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③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可见,水资源管理已成为国家战略,这样就为基层水利水资源管理带来了机遇,指明了方向。   1.1 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必须做好水资源规划。规划是优化配置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布局在水资源领域的具体体现。要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需水管理为核心,编制好市、县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节约、保护等专业规划,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规划的基础导向作用和刚性约束作用。   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必须做好水量分配细化方案。市、县水利部门在水资源综合规划基础上,制定水量分配方案。依据水量分配方案、区域用水协议,提出市、县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对辖区内用水全面实行总量控制。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各县、市(区)和主要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市、县行政区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1.2 严格入河排污总量控制   把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放在首位。市、县水利部门要争取当地政府颁布水源地保护的监管政策与标准,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加快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推进农村饮水水源保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管理的各项制度,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根据国家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研究提出分阶段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严格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加强省界、市界、县界和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强化入河排污总量的监控,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1.3 遏制用水浪费   制定用水定额标准,明确用水定额红线。用水户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要依据定额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要限制生产取用水。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用水效率和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健全节水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严格考核监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   积极推广技术成熟、节水减排效果显著、应用面广的重大工业、农业节水技术和居民生活节水器具产品。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的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推进林果业、养殖业节水和农村生活节水;抓好钢铁、火力发电、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全面推行城市节水。   2 问题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水资源工作与当前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相比,在思想认识、工作规范性、管理体制、监督管理能力、基础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市、县一级水利部门内设水资源科室起步较晚,各地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陆续设置机构,就是水利系统内部也有很多人对水资源管理的认识不足,认为水利的主业是防汛抗旱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进入21世纪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大量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引起水质下降,以及大量的取用水户对水不只是量的需求而且更注重质,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由于水资源管理起步较晚,社会各界的认识不足,导致市、县一级在水资源管理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2.1 对水资源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众所周知,水资源管理就是水行政主管部门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的分配、开发、利用、调度和保护进行管理,以求可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对水的需求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然而,有相当比例的政府官员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本身对水资源管理的认识就不足,认为水利部门工作的重点是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和防汛抗旱,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河道采砂特别重视,在南方省份,水利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上述中心工作上。在基层,还有部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认为排污口的设置、江河湖库水质、取用水户的退水水质等管理是环保部门的职责,没有很好地运用《水法》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社会上也有相当比例的单位和居民认为水是天上降下来的,对自己取、用水还要交纳水资源费颇为不解,特别是南方水资源比较丰沛的地方更是如此。#p#分页标题#e#   2.2 水资源管理人员偏少,素质有待提高   最好的法律法规、最好的政策要靠人去执行,何况水资源管理是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的管理,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做保障,要搞好水资源管理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特别是在市、县一级水利部门除了需要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外,由于直接与取用水户打交道,点多面广,各种可能都会碰到,需要一种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据了解,有很多市、县的水资源管理人员不足。以九江市为例,2009年底全市11个市、县水利(务)局中水资源管理行政人员为59人,全市人口约470万,拥有水库1071座、引水工程1074座、提水工程1062座,发放有效《取水许可证》502个,水资源管理任务十分繁重。比如,修水县是一个有近80万人口的大县,面积4502km2,拥有大中型水库和众多的小型水库,是一个水利大县,却只有2人在从事水资源管理。景德镇市水务局水资源科也只有2名管理人员,可见,水资源管理人员存在严重不足。   在市、县一级水资源管理人员中,半数以上是从部队转业和从其他单位调入,只有极少数是水利院校毕业。在九江市,虽然从事水资源管理的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达到了73%,但多数是在党校学的法律和经济管理,对水资源管理感到力不从心,个别县连《取水户基本情况统计表》、《入河排污口情况登记表》等一些基本情况表中的内容都不清楚概念,也就是说填表都成了他们的难题。可见,个别市、县水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能够适应工作需要,有经验、懂专业、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   2.3 重收费轻管理现象较普遍   由于市、县一级水资源科室的人员本身就少,要做的工作又太多,比较现实一点的就是加强对缴费大户特别是发电、供水等行业水资源费征收工作,既能应付上级的检查、考核,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对这些单位的水资源费的征收很重视。但要做到应收尽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拖缴、少缴、拒缴水资源费的“钉子户”,有时会感到非常棘手。   如何更好地为用水户提供服务、加强管理,特别是核实各用水户的年取用水量,以及科学制定不同产业的用水定额等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在取水计量、计划用水、用水总量控制、用水定额管理、退水水质达标等各项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的落实上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2.4 工业园区水资源管理难度较大   各市、县为了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和便于管理,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集中引进了一些企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一些园区内的企业自持有政府的保护,对水资源管理工作不予配合,水资源管理人员无法进入工业园区去了解和核实取用水户的实际用水量。笔者曾经和水资源管理人员到一家企业去了解情况,门卫就是不让进,出示证件也没有用,得层层请示。有些企业没有安装计量设施,少报用水量的现象较普遍,导致上报的数据不准确、不合理。进入园区的部分企业自持有当地政府撑腰,在项目申报阶段根本就不做水资源论证,特别是一些化工、造纸、印染等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企业会想方设法予以躲避。   3 建议   随着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治水思路的深刻转变,水资源工作地位将更加重要,任务将更为繁重。水资源管理应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水资源保障为目标,以饮用水源地保护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加强水资源规划,推进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   3.1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律、业务培训   市、县水利局的领导大都是行政管理人员,来自县、乡党政及市直其他部门的同志占有相当比例,这些同志政治素质很高、能力很强。但水资源管理需要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所以有必要对新上任的领导进行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培训,在学习《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学习水资源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只有领导认识到了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才能重视和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3.2 引进人才和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   加强在职水资源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技术培训力度,通过考试考核的方式发放上岗证,并进行考评,使在职水资源管理人员有压力和动力,对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要补充、引进水资源管理人员,通过考试考核的办法进行筛选,让他们能发挥聪明才干,造就一支能力强、业务精、技术过硬的水资源管理队伍。   3.3 加强宣传,使节约用水成为大众的共识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水少、水脏等水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经济在高速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付出的高昂代价。特别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水污染正从支流向干流延伸、城市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区域向流域扩散,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的要求将愈来愈高。所以,要加强宣传,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在围绕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这一主题中,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倡导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良好节水习惯。   3.4 发挥水文等技术部门的作用水资源管理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单靠现有水利部门自身的管理人员是不够的,应充分发挥水文、水利勘测、水利科研等部门的作用和技术优势。特别是水文部门在各设区市、县都有机构,积累了大量的水文资料,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非常密切,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技术力量。比如九江市水文局,近年来受九江市水利局的委托先后高质量地完成了《九江市水功能区划》、《九江市水域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九江市湖泊普查》等报告的编制,还编制了彭泽、九江、湖口等县的采砂规划和大量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p#分页标题#e#   依托水文等技术部门,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重点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技术和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研发自动化、全天候、多功能、高精度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信息采集、管理以及数据共享技术体系,增强水资源预测、预报和预警能力,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开展“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同行业和产品“用水定额”的调查与研究。开展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开发利用水资源要维持河流合理流量,维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   3.5 成立水资源管理专门机构   负责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管理水质水量是《水法》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但多年来,一些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涉及与水有关的建设项目很少征求水利部门的意见,各自为政。比如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中的管网设计等,很少征求水利部门的意见。在一些地方,水资源管理各行其是,形成了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节水,管排水的不管治理污水,管治污的不管污水处理回用。这种体制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不利于水资源有效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造成了在水资源管理上诸多问题。   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水务化一体管理势在必行。要象重视防汛抗旱工作一样来对待水资源管理工作。成立由市、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水资源管理领导小组,下设的水资源管理办公室挂靠在市、县水利部门,由市、县水利部门分管领导任主任,强化管理机制。   市、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经费上确保正常工作的开展。比如永修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近几年来的工作得到上级的肯定,该县率先完成了县界界址的确认并设立界碑,安装了动态水资源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接收、传递和处理各类水资源管理信息,使管理者能及时实现水资源管理环节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实现科学管理。

水资源范文8

 

1 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自然资源,并没有产生紧迫感;直到进入20世纪后半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水源污染使一些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地区相继出现水的供需紧张状况,水问题日显突出。目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它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系统,也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要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给出了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含3层意思,即代际平等、区域间平等、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持续利用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另一含义,是对再生资源使用的专门术语,对非再生资源的利用是无“持续”可言的[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托于生态、经济系统之中,支持和维护自然—社会的持续发展,其中心任务是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经济,永续地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发展用水的需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通过水资源可持续规划和管理来实现的。   水资源系统规划是从系统整体出发,依据系统范围内的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部门用水的需求,制定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和河流治理的总体策划工作。其中主要包括确定开发治理目标、优选实施方案和拟定开发治理程序等[2]。水资源管理则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等方面的实施,包括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各地区、各部门间的用水矛盾;监督并限制各种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危害水源的行为;制定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方案,处理好防洪和兴利的调度原则,提出并执行对供水系统及水源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对来水量变化及水质情况进行监测与相应措施的管理等[3]。现代水资源管理即是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在“社会经济—水资源—环境生态”3个系统的耦合发展中得到保持甚至提高。由此可见,水资源系统的规划和管理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同方面。前者是达成目标的总体部署,后者是对实施过程的调控,它们统一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一目标中。由于水资源系统具有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双重属性,使得对水资源系统的管理研究非常复杂,牵涉的学科领域也异常广泛,本文将从管理体制、调控机制、法律、教育、技术保障等各个方面来探讨水资源系统可持续管理的研究框架。   2 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系统框架   2.1 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其形成和运动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它以流域为单元构成一个统一体。随着水文地理和生态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以流域为单元对水资源实行综合管理,顺应了水资源的自然运移规律和经济社会特性,可以使流域水资源的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流域是一个从源头到河口的天然集水单元,它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复合系统,流域水循环不仅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是生态环境的控制因素,同时也是诸多水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共同症结所在。   流域水资源管理就是将流域的上、中、下游,左岸与右岸,干流与支流,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治理、开发与保护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兴利与除害结合起来,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按流域进行水资源的统一协调管理。流域水资源管理既不允许顾此失彼,更不允许以邻为壑,需要统筹兼顾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用水需求,保证流域生态系统的优化平衡,全面考虑流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另一方面,应加强城市水务局体制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物流中心、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城市地域范围有限,集雨面积小,自产水资源数量少,但城市经济规模大,人口密集,点源污染高度集中,因此对防洪要求很高,供水保证难度很大,水污染防治任务十分繁重。如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务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城市水务涉及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的各个方面,贯穿水源地保护、供水、输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和回用等整个过程,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内外实践已经表明,在城市辖区内由水务局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能够取得好的效果,也符合大的范围内按流域管理水资源的系统思想。尽管目前我国城市水务局管理体制的建立尚处于发展阶段,在新《水法》也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但不少地方已取得实效和好的经验。如在我国较早进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而成立的上海市水务局,作为主管全市水行政的市政府组成部门,其设置的主要职能处(室)包括:政策法规处、综合规划处、防汛和设施管理处、建设管理处、水资源管理处、农村水利处、科学技术处、经济督导处等。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借鉴香港经验,1993年成立的深圳市水务局自成立以来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水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要建立一套适应水资源自然流域特性和多功能统一性的管理制度,消除实际中存在的“多龙管水”现象,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和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 通过需求管理、价格机制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各类用水迅猛增长,而供水的发展常落后于需水的增长要求,因此不得不对用水加以限制:不是要多少水供多少水,而是供多少水用多少水,即供需关系由原来的“以需定供”原则,变成“以供定需”的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开始考虑如何对需水要求进行分析,使各类需水指标进一步合理化。这时水管部门的职责就不是只管按照用水户提出来的用水要求,千方百计去修建供水工程来满足它,而是要对用户提出来的用水要求进行分析,并和用户一起想方设法,降低用水指标和定额,以便在有限的供水能力条件下使水发挥更大的效益。#p#分页标题#e#   需水管理、用水管理和供水管理是水的供需问题中3个不同的环节,它们相辅相成以达到科学用水、合理用水及节约用水的目标。如上所述,需水管理是从根源上抓起,经过大量调查分析和科学试验,以提出最科学合理的各类对象的需水指标。供水管理是在供水过程中尽量采用各类措施以减少水量在输送过程中的无效消耗。用水管理则是在用水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水量浪费,并在用水效益与供水费用之间寻求适当平衡。可见,需水管理是这三个环节中最根本的,通过需水管理,可以促使人们积极发展各种开源、节水的措施和手段,提高其他两个环节的效率;另一方面,需水管理的经验又是通过用水管理而归纳出来的。在用水过程中加强管理,改进技术,开展节水增效活动并通过反复在实地的观察试验,可以对现有的用水定额进行改进,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率先对需水要求进行分析、加强管理的是以色列,从20世纪后半叶以色列建国伊始就开始进行,其需水管理的核心是节水,通过一年一度的水审计来检查无效损失,回收废水加以利用,推广节水技术,包括城市用水和农业用水,他们的用水指标和用水定额经过对需水的反复研究,是同类条件下最先进的。   澳大利亚的需水管理实行较早,他们通过抓配水效率,将水损失减至最小和不断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用水效率和水的替代物等节水战略,以缓和水的供需紧张局面。   此外,在水市场,要充分利用价格杠杆来调节供需矛盾。作为一种分布广泛、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水是有价值和价格的,开发利用应当付出代价,进行补偿。这就为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从理论上彻底改变了“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价格扭曲现象。水资源管理的经济调控措施就是采用经济手段,依赖于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经济政策,以此为杠杆,来间接调节和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水事活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   水价可分为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3部分。资源水价是体现水资源价值的价格,它包括对水资源耗费的补偿,对生态(如取水或调水引起的生态系统变化)影响的补偿,以及对水资源开发技术促进的补偿。工程水价是通过具体的或抽象的物化劳动把资源水变成产品水,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水所花费的代价,包括工程费(勘测、设计和施工等)、服务费(包括运行、经营、管理、维护和修理等)和资本费(利息和折旧等)的代价,具体表现为供水价格。环境水价是经使用的水体流出用户范围后污染了他人或公共的水环境,为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所需要的代价,其具体体现为污水处理费。作为水市场的一种调控手段,应该改革水价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根据成本补偿、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原则,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制度,区别用水类型,确定新的水价标准,建立根据市场供求、成本变化和水资源性质、特点、状况,以及用水户的承受能力自行制定、及时调整水价形成的新机制[4]。   可以看出,水资源的调控机制是以价格为杠杆,水的定额分配为手段,来促进开源节水,提高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从一定方面可以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从而有利于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2.3 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法律是制度、政策得以实施的有力保障。加强和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根本措施之一,就是要运用法律手段,将水资源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建立水资源管理法制体系,走“依法治水”的道路。   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范和立法规划,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法规体系由以下各部分构成。   (1)宪法中关于资源管理的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我国制定水资源管理法规的基本依据。宪法第九条中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第二十六条指出:“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宪法的这些规定,为我国水资源管理活动和立法提供了指导原则和立法依据。   (2)水资源管理基本法和其他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基本法和基本法以外的其他法律。   基本法是调整某些具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社会关系的法律。这种立法常常成为一个国家其他单行的资源与环境管理立法的依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   其他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它调整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   (3)水资源管理的国家行政法规。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制定和颁布的有关水资源管理的各种专门性法令、法规、条例和决定,是我国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水土保持工作条例》、《河道管理条例》、《航道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等。这些条例和细则对一些法律中的原则作出了进一步的可操作的具体规定。这些法令、法规、条例和决定,具有国家行政强制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水资源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水资源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而制定并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法规和规章。如《山西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上海市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源保护条例》、《武汉市环境保护条理等》。   (5)水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环境标准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规范,是我国资源与环境管理法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p#分页标题#e#   根据《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的环境标准由5类两级组成。5类,是指环境质量标准(对环境中各类有害物质或因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允许含量所作的规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污染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浓度或数量的限量规定)、环境基础标准(对环保工作中的技术术语、符号、代码、图形、指南、导则及信息编码等所做的统一规定)、环境方法标准(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环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技术所作的规定)及环境样品标准(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由国家法定机关制作的能够确定一个或多个环境特征值的物质和材料)。两级,是指我国环境标准分为部级和地方级,部级环境标准由国家环保局制定,地方级环保标准由省一级人民政府制定。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002)、《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1994)、《地下水质量标准》(1993)、《农田灌溉水质标准》(1992)、《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1991)、《渔业水质标准》(198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98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996)等是我国主要的水环境标准。   (6)水资源管理的国际条约。经过我国批准和加入的国际条例、公约和协议书,与国内法同具法律效力。环境保护法第四十六条还规定,如遇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对于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国际或者国境边界河流、湖泊有关的国际条约、协定,水法第七十八条也有类似规定。因此,水资源与环境管理的国际条约也是我国水资源与环境管理法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水资源与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维护国家的利益,同时也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中国先后缔结和加入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等国际条约。   当前国际上对水的立法方面十分重视,强调水资源立法要同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并在立法中注意强调水资源规划等宏观调控的政府职能,发展水市场,还应把水行政部门的水管理与有关经济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各类功能的管理分开等等。   2.4 树立“资源有限,使用有偿”的可持续发展观   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行为,也不是一个机构的决策所能达到,它需要所有公民的参与和积极响应,需要一代人直至世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必须进行大力的宣传教育,树立“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这是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水资源具有全球性,从1977年在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召开的联合国水会议以来,水问题得到了广泛讨论。经过20世纪80年代“饮用水的10年”和90年代“水争论的10年”,在迎来21世纪之际,全球水资源伙伴行动框架(GWP)领导人哈立德•莫莫塔杜拉赫在1999年8月召开的世界水会议上指出:促进水资源统一管理行动,是全球水问题最优先领域。这里人们的认识和理解就特别重要,一方面,信息要传达到能够产生影响的群体,如高层政界人士和公众;另一方面,要向未来水资源的管理者———孩子们灌输这一思想。只有加强宣传,才能促进观念的转变,才能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并使之“可持续”下去。   对决策者来说,转变观念,主要有以下方面:①提高人们对缓解水问题和改革水管理体制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水危机感和忧患意识;②转变水利从属于农业、仅仅是工程建设的传统观念,树立水利是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水资源统一管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的大水利、现代水利和资源水利的观念;③转变“水务一体化是部门利益之争”的意识,树立水务一体化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水资源管理、有利于水利产业实力增强、促进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平的观念。④深刻了解缓解水问题、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采取综合规划、优化配置、防污治污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一系列综合性措施。⑤建立水资源的全民参与意识,应该设立一个由公众参加水资源规划和管理的机构,制定公众参与决策的方法,特别要提高妇女在水资源规划和管理中的作用。   对于公众,要建立以下观念:①转变在人们意识中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误区,树立水是有限资源的观念;②转变水利是社会福利事业的思想,树立水资源是自然资源,同时也是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供水等水利工作是社会劳动,必须以劳动产品的交换体现价值的观念;③树立水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用水排水是生产和消费行为,必须计入成本和付费的观念;④树立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只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才能促进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⑤在明确水资源短缺是贫困和制约发展的同时,树立有水而没有投资同样意味着贫困的观念。此外,要在中小学生中加强水资源教育。在对台湾中职学生对于环境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调查研究中[5],许多人对于“公害问题”、“法律行动”的认识较差,虽然知道“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在感情上却还是愿意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这说明在学生中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很多人还不能把水问题与法律、生活行为联系起来。加强中小学生的水资源教育,除了讲授水资源和法律的基础知识外,主要应该做到:①强调“知行合一”的环境行为。虽然一般的学生在环境知识方面具备有一定的程度,但并不表示他们一定会在生活中实现这种认知,展现于环境行为之上,这种“知而不行”的现象是令人担忧的。应该采用积极鼓励、消极惩罚的措施,来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可持续行为。②重视“说服行动”、“法律行动”的能力。只有更积极地培养正向的环境行为,才不至于让环境行为一直停留在“保持环境清洁”,“节约能源、资源”的阶段,使环境行为更具有可持续性。有些学生会认为环境保护做起来太麻烦,功课繁忙,没有时间,而且环境问题太复杂,个人能力无法解决。因此,如果环境行为能成为生活教育的一部分,将环境行为视为生活习惯之一,从小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就会养成正向的环境行为。例如鼓励学生上街携带环保袋,生活应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③为促进环境行为,强化学生的态度比强化学生的知识更有效,所以态度与行为的培养可以作为学校推动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保持“知识—态度—行为”的始终如一性。这样通过对青少年对“水资源”和“环境”的态度,可预测未来人对于“水资源”和“环境”的行为,使“水资源”的利用真正能够达到“可持续”。#p#分页标题#e#   在宣传教育中,还要注重对水资源的培育和保护,采取积极的措施,例如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卫生,这些都将有利于增加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树立“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相互依存、转化、协调的发展观。   总之,水资源管理需要社会各界、全体公众的积极参与,共同运筹。不仅要求工程单位、环保部门、生产用水单位等的统一决策,还要有公众的参与,不仅是成年人的责任,也是青少年的义务,因为他们是世界未来的决策者,是实现“水资源”真正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2.5 建立3S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实时调度   对水资源进行有效调度,是水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从流域的、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建立优化模型,采用先进的测量、控制、计算机计算和模拟技术,通过模型求解和人机交互的方式,为决策者进行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远景以及实时的辅助支持,达到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中包括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   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是以水资源实时监测系统为基础,以现代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手段,以水资源优化调度和地表水、地下水、污水处理回用、海水(微咸水)及外调水的联合高效利用为核心,追求节水、防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通过水资源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模型分析,及时提供水资源决策方案,并快速给出方案实施情况的后评估结果等,以确保实现水资源的统一、动态和科学管理,做到防洪与兴利、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水与外调水、水质与水量、优质水与劣质水之间联合调度和高效利用,以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是以水资源管理学、决策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建立的辅助决策者解决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的半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人机交互式计算机软件系统。它面向水资源系统、面向可持续,为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服务,为领导者进行水资源科学管理决策提供辅助支持[3]。而3S技术则为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了即时、可靠的信息平台。   可见,构建一个基于水情预报系统、需水预测系统、集3S技术于一体的流域监控、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将有效地保障水资源管理方案的科学性及调度的实时性。   3 结语   水资源是一个有着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复杂大系统,其发展状况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本文从管理体制、调控机制、法律、思想教育、技术支持等方面分析确定了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系统框架。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不仅包括气象、水文、地质、能源、通信、计算机等自然科学,还涉及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教育等学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这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们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将水资源利用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才可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