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管理论文范例

植物管理论文

植物管理论文范文1

珠三角是我国发展物流产业最早的地区,据相关资料显示,广东省物流从业人员缺口将达到300万,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物流工作岗位性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都对物流人才需求不尽相同。根据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为高级技能型人才,需要掌握国际贸易、运输、物流地理,且还需具有扎实的英语能力和物流经营相关知识。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报资料,已经完成了《广东省物流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分析了广东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出口制造型企业物流人才需求、中小微物流企业物流人才需求,为制定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奠定了基础。具体的就业岗位如图1所示。总体来说,广东省中小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主要可归纳为:良好的沟通能力、动手实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理论知识要求主要包括:物流管理知识、财务知识、专业英语、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等。目前来说,物流人才主要来源之一是高校毕业生,最有效的途径就应该是加强高等院校的物流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各项知识和技能。在珠三角区域,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如何制订契合物流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建设思路

(一)确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以物流管理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借鉴中小微物流企业各岗位工作要求,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依据,确立职业能力要求和知识模块,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并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创业能力培养。另外课程体系要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的边界,延伸与企业合作范围,在课程设计上,与企业共同开发一批工学结合的实训实践课程和专业精品课程。目前已经努力把《仓储与配送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物流运输实务》等课程列为精品课程开发项目,目的是打造课证一体化和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提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学生实训环节既包括校内实训,还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走工学结合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前提条件是要具备良好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建设好梯队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加强与物流行业企业的合作,安排专职教师参与到物流企业一线的实践,提高其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对外引进海外人才和招聘物流企业专家兼职等方式,建成一支由本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优秀教师团队。

三、设计和开发“专业+创业”模式的建设路径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建设思路,本文提出以“行业+企业”模式为支撑,以“专业+创业”模式为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建设路径,通过这个模式培养适合广东省中小微物流企业人才,解决企业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并为社会解决就业严峻形势找到突破口和方向之一,提升学生的创业激情和能力,为将来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一)共同研究讨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通过专家论证、集体讨论等方式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会讨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和建议。

(二)共同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及具体课程

按照新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工学结合模块强化技能、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基本职业素质模块、职业定位顶岗实习模块、创业能力训练模块构成。初步设计和开发的课程体系由专业实践课程(平台实践课程、专业技术实践课程、拓宽训练)、专业理论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拓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方向性选修课程组成整个体系。主要在平台实践课程里面,开设物流认知实训、国际贸易实训、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市场调查、会计实操等,在专业技术实践课程里面开设仓储与配送实训、物流运输实训、报关综合实训、采购与供应管理实训、连锁企业物流实训、商务谈判实训等,在拓展训练课程里面开设供应链管理实训、电子商务实训、创业方案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

(三)共同建设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物流管理专业将根据真实生产任务和情境,与合作企业共建情境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和校内外生产型实训基地,形成与合作企业互利双赢的局面。目前,我院物流工程系已经与顺丰速递东莞分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整个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完全依照企业真实营业环境布置,引进顺丰全套经营管理制度及管理系统,在为校园师生提供优质物流(速递)服务的同时,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完全企业化运作的真实的实训环境,提供全方位、综合性强的专业实训实习。大学生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采用学院投资建设、企业全程参与、学生自营自管、教师协助指导的模式,其运作从门店管理、市场开发、广告宣传、人员招聘与考核、业务经营管理、质量监控等完全引入企业管理文化,结合学院实际,在经营运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实训实习一体化。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真实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其实习基地、实训场所、教学平台、师生服务中心的多个作用,办出了专业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另外为了拓宽和加强物流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环节,采取和合作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把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期和企业试用期相结合,使学生的毕业实习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紧密结合。我院已与物流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了毕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并与其中六家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聘请企业经理或业务骨干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组织教育、技能指导及考核上岗工作,加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管理,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增强人际交往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吃苦精神。

(四)共同打造“双师”结构型的教学团队

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是保证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能力训练的顺利展开的基础要求,那么必须培养既有专业职称,又有职业资格,还有技能等级证的“双师”结构型师资队伍。而要建设这样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作是可行的和可操作的。在实现双向交流的基础上,行业企业需要为教师提供见习锻炼、挂职实践、参与员工培训的平台,学院也为聘请相关物流专家进行兼课任课、挂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和量化评价教学质量的监控,真正能够形成出得去、来得了、可干事、能作为和“双师”教学型团队。

四、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希望新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项目的方式进行学院立项,并下达《项目建设任务书》,然后组建项目团队明确项目的建设责任、各阶段的建设任务、建设进度和建设目标等,并按照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检查考核、评价通报,以保证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二)组织保障

首先组建项目团队,负责项目的规划、决策、实施、管理等工作,然后安排组员进行项目的具体建设计划实施,最后由学院组织实施项目监督、检查项目执行情况、评审、竣工验收等。

(三)人员保障

根据系统设计与开发内容,项目团队成员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中小微物流企业负责人或管理者、出口加工制造企业负责人或物流相关的管理者、物流行业领域专家构成。

(四)经费保障

在取得学院项目立项的基础上,获得学院立项资金支持,还可以在专业建设资金中获得系部的专款专用,也可以在合作企业中获得本项目拨款支持,项目组严格按照学院和其他部门的相关规定使用资金。通过本项目拨款、企业投资、系部配套三部分资金保障项目顺利完成。

(五)质量控制

首先,按照立项任务书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方案,以学院的相关政策为依据,项目团队不得随意变更,若确因客观原因需对原计划进行局部调整,须严格按审批程序报批学院相关部门审核。其次,加强项目运行监控,项目建设将按照“责任到人、专家把关”的思路,将建设内容层层落实。同时,根据学院有关政策,由学院对项目建设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同时由物流专业系部对其随机抽查,实现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五、结语

植物管理论文范文2

一、高职职业化人才培养内涵

职业化是指从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群体成员通过他们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或岗位各方面的相关训练和知识准备,形成与其他群体成员相区别的过程。高职教育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要基于岗位需求为前提,要以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共同培养目标,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从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突出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缺乏调研。

很多高职院校通常是根据市场的短期需求设置专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岗位。学校就办什么样的专业,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很明显。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等过了几年的人才培养周期结束后,原来供不应求的专业毕业生可能变得不好就业。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已不是市场所需的,这样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定课程标准,很容易造成就业困难。

2.专业定位模糊。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所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首先就要理解职业化的人才标准。而现有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经常出现这样的一些误区:一是定位过高,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理论型和研发设计型人才或领导型人才,比如说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能对物流管理进行研究或作为物流配送企业的管理者;二是定位过低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低层次、低技能的操作人员。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企业需求脱节。

物流管理的人才需求的专业是多层次、多层面的,具体包括战略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市场营销、行政管理、配送品质管理、配送运营管理、配送调度管理、仓储管理等等。而目前的物流管理专业定位存在知识宽泛、技能指向不准等问题,什么都学,但是到了企业却是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结果是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4.教学与市场接轨不到位。

目前专业基础课的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或者以理论知识为主,偏向本科教材,或者片面强调技能培训,偏向中职教材,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训指导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从专业培养目标设定,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法体系、人才培养考核体系构建,到人才培养实际结果看,都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有较大差距。

5.忽视对高职学生特性的分析。

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应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强调以教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整合与知识意义的建构,忽视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三、物流配送管理职业化人才培养措施

1.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确定了开发总思路和流程成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相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委员,每年定期召开会议或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不定期走访联系,听取他们对专业改革、建设的意见。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通过听取专业建设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促进课程改革、推进校企合作,进而可以加快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步伐。

2.确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教学模式与工作现场相结合;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并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体现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3.有效利用物流技能竞赛的促进作用。

2010年以来,物流技能大赛已连续举办五届,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提高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岗位操作、沟通协调、团结合作的能力。因此,改革传统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即是把物流技能大赛和日常专业教学互相糅合,把技能大赛纳入教学,以大赛带动教学,促进赛教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的标准化、职业化。

4.建立模块化弹性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不是理论型职业,是操作型职业或应用型职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物流管理的行业特点为出发点,对专业岗位能力结构进行调研,分析物流管理行业所需要的多种岗位对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根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要求,构建课程知识模块,形成网络状的课程体系,按照“大平台,小模块”的模式组建教学模式,建立以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技能课程模块和综合实践课程模块等三大大模块组成配送管理课程体系。这样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又与职业人才的技能发展需要。

5.加快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

物流管理的多样性和岗位的复杂性导致了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所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也不是单一的,从认知实践到案例实践,从校内基地实训到校外基地实训,各实践教学模式应相互衔接相互配合。

5.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要紧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新建实训基地、加大教学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强化实践教学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培训能力。根据物流管理方向的专业特点,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新建了仓储配送实训中心,另外学校还筹建校园实体商店和菜鸟配送驿站。校园实体商店和菜鸟配送驿站每学期安排几名同学进行实体化运营,学生经过这样的取派、配送流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实践的重要和理论的不可缺,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5.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加快拓展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发能够满足更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高质量校外实习基地,借此不断完善“实训室一校内实训基地一校办实习工厂”三级配套并向校外实习基地和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训练体系。使经过实训的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工作,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在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也在向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方向发展,要通过企业调研和岗位分析制定出适合高职物流管理职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案,只有不断完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创造为社会适用的、实践能力强、懂管理知识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职业化的物流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职实践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作者:陈抗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

第二篇: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准确定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大部分企业认为高职物流人才最重要的能力依次是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因此,高职院校要准确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在人才培养中重视职业核心能力(如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要本着“产业—行业—企业”相结合的原则,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和基层管理人才,要突出学生的物流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和中职教育、本科教育区别开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职业精神的培养和进一步发展能力的获得。

二、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不同,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教育部早在2006年第16号文件中就强调,高职院校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入学军训、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模拟、第二课堂活动(如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假期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物流企业参观、专业认知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以我院为例,目前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实践实训环节占到了整个教学计划的50%。为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我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上改变了以往的理论化教学,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互动的教学内容体系,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开设了基于工作任务的核心课程,完善了针对某一领域基层岗位的课程内容,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及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实训环境,学院要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目前各高职院校都陆续投入巨资建设校内实训室,如我院投资建设的自动仓储与配送实训室,面积180多平方米,可用于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仓储管理课程、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实训。学院还计划把所有的校园快递业务进行整合,由物流管理教研室牵头组织本专业学生承接校园快递业务,并与连锁专业一起经营学院的超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训岗位。另外,我院也积极与那些经营规范、管理严格、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合作,签订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协议,使学生能够在全真的环境中进行阶段性教学实训和就业前的顶岗实习,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四、加快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我国的物流教育起步晚,许多高职院校现有师资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的适应物流管理教学的需要。目前,从事物流教育的教学人员多是从管理、经济、营销、机械工程、交通运输、物资管理、计算机等专业转行而来,未接受过系统的物流教育,物流知识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不够扎实,同时也缺乏物流实际操作经验,尤其是“双师型”物流专业教师更是匮乏。那么,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技能,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既具有扎实的理论技术基础,又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五、总结

高职院校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要让本校教师走出去,走入其他学校或企业学习,高职院校每年可选送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物流专业办得成功的院校进修学习,如我院曾多次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另外,有些转行而来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基本理论比较扎实,但实践经验缺乏,以至于只能纸上谈兵,不敢涉及实际问题,甚至解决实际问题时较为理想化和脱离现实。因此,学校应支持和鼓励这些专业教师到港口、物流公司、配送中心等企业挂职锻炼,不定期地安排这些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到企业定岗实习,积累实践经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科研水平。另一方面,要把专家请进来,高职院校可根据需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物流一线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负责现场实验与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者:翟春霞 单位: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第三篇:高职物流管理项目教学法研究

1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物流专业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涉及到相关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创造性运用。要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首先,项目教学方法可完善学生实习实践。项目教学法有利于综合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基础。项目教学法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项目”的设置要包含多门课程知识,学生要完成项目,就要整合多方面的知识资源。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技能。学生完成每一个项目,都是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效地解决理论和实践不一致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物流实践的感性认识。其次,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体协作能力。项目教学方法能够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需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完成的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并能产生竞争氛围,激发团队意识。最后,项目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项目教学中,项目的提供以及指导,由教师负责,而在项目学习完成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由小组成员完成,提高了小组成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

2物流管理专业引入项目式教学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社会生产、建设、管理的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目前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并没有跟上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教育等方面有很多问题。①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物流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上,大部分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内容很少涉及。尤其是部分教学内容与物流实际情况有脱节的情况。②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以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为中心,被动的学习仍然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在教学和研究中重视实际问题,注意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项目式教学法是一个好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教学环节重结果轻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感受和体验,将学生当作认知工具。在教学中,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在教学环节上,忽视了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过分依赖教学大纲,考试围绕书本,没有考查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教学内容相当一部分与企业发展实际相脱节,学生凭死记硬背,即可顺利通过书面考试,学生欠缺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④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书面考试的形式一直以来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考试形式。仅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理论作出评价,这种评价显然不能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价。独立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体系的不足,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没有建立相关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3物流管理专业项目式教学的实施

让学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主要目标,其基本内容包括运输、仓储、物流装卸与搬运、配送、信息处理、流通加工等方面。结合主要内容,重构课程体系结构,整合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现代物流基础、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企业物流、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等模块,每个模块下有若干任务,以任务为载体,将课程内容联系为系统知识。每个模块设置一定的条件下,根据设计条件下完成各种任务,以便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获得物流职业技能的锻炼,学习和掌握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的实践和理论知识。因此,项目教学法的运用适合物流课程的内容。①开展项目式教学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项目。选取具有可操作性的对象作为项目,选取的项目难度适当,充分保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设计项目方案是保证学生学习的知识涵盖主要的知识,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设计的内容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该项目的内容应包括专业的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项目的设计上,教师首先要做的是难度小,所需时间不长的单个项目,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由学生自主决定和选择小组成员的组合、收集资料、项目成果的交流评价等。②在实施过程中,项目式教学认真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项目主线”的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的项目,教师的角色是一个指导者,开展教学目标展示。学生一般以小组为研究单位,项目课程着眼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在项目式教学模式中,这是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也是物流企业所关注的内容,所以在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教师应通过具体项目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习,最终使学生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需求。③项目式教学的评价方式。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之一是对教学的评价方式方面。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评价不在于鉴定教学成果,而是发挥项目教学的激励作用,推动教学的高效进行。科学的评价巩固了学习过的知识,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团队沟通交流和协作。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上,项目式教学法有自身的特点。项目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强调项目的完成过程,所以在评价方法上,改变传统的书面考试试卷决定学生成绩的考核方法,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考核方式,以便更好的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内容上,项目式教学法是对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同时教师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完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在评价主体上,项目教学法中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通过其他成员的沟通,协作,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多层次多主体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提升综合能力。④教师角色的确立。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项目教学目标的制定者又是项目的设计、组织者。为适应项目教学的要求,教师的各种能力都有待提高。尤其教师的实践能力。传统教学的教师一般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欠缺针对性。高职院校教师应是“双师型”,既要有理论素养,又要有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

4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能较好的解决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对接的问题。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性强,所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要求既要有一定理论基础又要动手能力强,并且具有一定的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项目教学法中所有项目的完成教学,由师生共同实施项目的过程是学习的重点,把理论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的媒介是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一个个“项目”,深化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

作者:陈兰 单位: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物流学院

第四篇:物流管理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探究

一、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探究

1.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专项进修、顶岗锻炼、学历学位进修、人才引进等方式,强化专业师资队伍,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推行专业教师下企业、企业专家进课堂的机制,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机制,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重点培养”的原则,完善教师激励体制,适当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重点、以“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为核心的具有“理念新、素养高、能力强、结构优”的高水平校企教学团队。

1.1引进专职教师、聘请兼职教授及在职教师培养培训所需的经费,依据需要的额度实时足额支付。

1.2选聘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优秀教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并聘请其他高校资深教师为客座教授。

1.3专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地方和学校要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

1.4积极引进人才,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得才兼备的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为系部的实习教师。

1.5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

2.教学名师的培养。

教学名师是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要把教学名师的培养工作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教学名师扶持培养要与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教材建设是培养名师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教学名师培养与课程教材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鼓励教学名师培养对象主编或参编高质量教材,并给予经费支持,为编写出版高质量的教材提供便利条件;教学名师的扶植培养工作以系(部)为主。

3.教师发展中心建立。

为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重点应当是培育各类教师学习共同体,使全体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持续发展,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3.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积极借鉴国外高职院校先进管理经验,为新入职教师、中青年教师以及公共基础课教师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培训服务。

3.2开放式的教师培养机制。

在校企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打造校企人力资源共享的通道,在吸引优秀的企业人才来学校任教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为专任教师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场地、设备,通过下厂实习、职业考察等多种方式。

3.3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创新。

面向学校全体教师提供系列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鼓励和资助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研究、课程教材与教学法研究、教学策略研究、教育技术运用研究等。

3.3.1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流程设计项目课程,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在实践中学习,达到“学习过程符合实际工作过程”的要求,实现未来“零距离”上岗。

3.3.2推进技能竞赛氛围的课程教学模式。

按照技能递进式专业课程体系,岗位核心技能培养成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根据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组织各种层次、不同项目的技能竞赛。把课程技能竞赛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课程教学,“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

3.3.3订单培养的产学合作模式。

学校与陕西苏宁云商销售有限公司合作,在我校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组建“苏宁班”。“苏宁班”单独组班。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陕西苏宁云商销售有限公司提供相应的课程并由企业内部讲师对“苏宁班”学生进行专业及实践培训,并负责安排实习场地、实习岗位,选派素质好、业务精的员工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保证教学质量,并依据公司规定进行考核。

3.4提供教师教学咨询服务。

针对不同学科的新教师提供关于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氛围、教学技术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咨询。

3.5教学和学习的质量评估。

教师发展中心会同校内有关部门,在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学习效率进行诊断性地检查、评估和交流,以期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3.6建立优质学科教学资源共享。

汇聚本校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学资源,形成共享机制,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供服务。以精品课程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为契机,组织制作一批名师公开课、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及青年教师精彩一课等典型案例,供教师学习观摩。建设教学策略与学科教学资源网。

4.教学竞赛的组织与实施。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专业技能竞赛、微课教学比赛、基础课教学比赛等各类教学竞赛。在竞赛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基地

1.专兼结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具有示范作用和培训功能的教师队伍,是开展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根本保证。鼓励教师提升职称和技能水平,注重教师岗前及在岗的培训工作,配备青年教师专业导师;实施青年教师融入团队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岗位练兵,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竞赛、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和省、市技能大赛等活动;开展青年教师课堂大赛,激励青年教师“比、学、赶、帮、超”,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开展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专项培训,包含教师职业道德、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理念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不断提升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挥兼职教师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2.培研并举,建立充满生机的培训模式。

学校应该坚持探索并完善教研—培训—教学的培养模式,即以教育教学研究为发端,从中找出带有指导意义的东西作为培训内容,并将培训中获得的解决问题的初步认识和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解决教学实践问题,验证教研、培训结果,从而使教研与培训不断深化。

3.软硬兼施,建立优良的培训环境。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不仅要重视物化环境,而且更要重视作用于人之身心的精神文化氛围,使校园环境能发挥陶冶功能、激发功能、约束功能和调适功能。努力改善教学环境,把学校办成“教师之家”,教师学习的乐园。同时加强管理意识,规范管理行为。严格管理制度,做好参训教师的信息反馈工作。

4.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植物管理论文范文3

经费测算是管控的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既要体现科学合理,又要考虑历史成因,在效益原则下体现可操作性,需要通过综合分析、合理调节和科学预测来进行。首先是在进行测算时要遵循的指导思想:坚持完整性、真实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原则,同时兼顾综合平衡、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公平透明、人性和谐。根本依据是本年度学校总体资金能力实现的可能性和学校事业发展的方向及带来的总体需求,参照系可以是政策、社会等因素的变化、以前年度的经费执行结果、同类院校的数据信息和专家的评估意见等等。二级财务的经费测算是在总体经费的范围内和总体测算原则下,根据二级系(部、院、所)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的。经费的测算流程是:二级单位在每年度开始前时根据上年度经费实际执行情况,结合学校年度总体目标和本部门具体任务,以零基测算,提出下一年度收入计划和所需各项经费开支的性质、用途和金额,提出经费报告;经费主管部门通过数据汇总、项目落实、综合平衡,结合学校总体需求,测算确定总盘和分解指标建议书,提交学校最高财务决策机构讨论审批、下达实施。经费的测算方法有定额法、因素法、评估法等等,在实践过程中,以因素法和定额法结合测算为最多。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采取的方法是:有定额的数据以绝对金额和增长比例进行测算,无定额的数据以历史数据结合增减因素进行测算,增减因素包括项目的具体变化、学校的发展导向、二级单位的效益情况、项目收支比、同项目平衡等等;同时,在测算中还充分参考了同类院校的相关数据标准。如:在某年度的经费测算中,对教学业务费、学生实习(训)费用采用定额,对学生活动费、校企合作业务费、就业经费、在定额基础上根据部(系)生源情况作调整测算,对专业建设调研费、进修培训、差旅费、耗材经费、人员经费在历史数据基础上调整测算。既充分考虑到社会物价水平、同类院校标准,也照顾到历史形成与生源变化,达到科学、合理、人性、和谐的目的。

二、管控重心在基层的执行

管理要下沉,要围绕系(部)具体业务来展开,因此具体执行人———报账员是核心。从选人、定位、建章立制到培训财务知识、政策规定,建设一支能适应管理需求的执行队伍;同时要通过宣传动员,向系(部、院、所)领导灌输经费管理理念,启迪自觉行为,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和控制,把矛盾处理在发生前。首先是明确职责,从大的面上划分经费主管部门和二级管理单位对经费管理的权限和操作范围,形成游戏规则,设职、定责、授权,从小的点上确立报账员的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工作标准。如笔者所在单位的财务二极管理制度就明确规定部(系)要确定一名部门财务审批人,一名财务报账人员,部门财务审批人对部门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负责等等。同时,通过培训和宣传,把基层领导和相关人员纳入经费管理的有序渠道,做到事有人管,管事的人懂事。其次是加强对基层的指导监督,通过指派专人对口联系、经常性地检查落实、及时的情况沟通和政策解读等等,要在经费主管部门树立“基层管理是我们一切管理的根基”的观念,把基层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真正自觉地为基层服务。在管控执行中,二级部门首先要做的是严格执行预算,尤其是按月度、季度、年度计划标准安排经费的使用,杜绝擅自扩大经费支出范围和经费开支标准,严禁混淆开支渠道和篡改开支项目,确保经费预算执行的刚性、完整性和约束力,从而加强基层管理责任。经费主管部门要做的是及时跟踪分析,不仅监控基层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还要对完成进度和完成质量进行监控。通过有效的信息采集与反馈,及时指导基层做好执行与纠偏,对管控中发现的差异和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应对策,并为是否进行调控提供依据。在基层执行中,尤其要注重细节,对具体事项,要在事前详细制定游戏规则,有章可循,易操作,可考核,好追溯。如涉及人员支出的经费,规定部(系)在执行时,应向职能管理部门提供完整的本部门负责人和财务工作人员审核并签字的相关考勤记录、授课记录及值班、考务、加班、劳务等工作记录,人员支出的现金领取必须是收款人本人取领,并在表单上签字。制表人、证明人、审批人、审核人不得代领。特殊情况须代领时,代领人签字后需提供收款人领到现金的书面证明并在表单后作附件;各项人员经费开支如通信费、劳务费、加班费、校内津贴、课时酬金等不得超标发放等等。这些规定对基层财务人员规范性操作提供明晰的标准,并通过网络公开,制度培训,会议交流等让基层领导和教职员工了解和熟悉,使经费运作进入良性循环,保证基层经费管控的严格性,也为基层财务人员顺利工作打好了基础。

三、调整是管控的艺术

预测、执行都有可能出现偏差,,事前筹划是良策。对易偏差点要有预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判,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有预案。比如执行后资金沉淀是常见问题,如何解决在于有充分准备和既定的调整办法。为维护经费预算的严肃性,从严格意义上说经过测算、审批后下达的指标在执行过程中是不能调整的。因此在经费测算时的环节,需要建立差异调整模型,应对经费实际支出与测算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偏差值,给出一个范围,并制定管控方案,对调整范围、调整程序、调整权限进行严格规范。对于超出该范围的,必须根据相应的规定、程序和权限,由责任部门写出书面报告,分析原因,说明调整要求和调整理由,由经费主管部门进行分析、评估,逐级呈报审定,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安排调整。一些事前不确定性较大或是变化因素较大的经费项目,往往是差异和调整的发生点,需要在测算时要求二级单位详细说明各种可能,在测算中预留弹性空间,差异范围可相应增大,在基层执行过程中可列为重点监控,经费主管部门则发挥指导、监督与调控作用,可以在预案范围内及时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只是一种微调,对经费预算的实际执行与预算目标并不做大的变动,确保经费在不失控制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同时,经费主管部门还应及时向二级单位反馈执行信息、差异信息和调整信息,共同分析差异原因、调整理由和满足条件,以便各二级单位及时掌握经费调整政策,避免重复差异,确保不偏离本部门的经费预算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经费不足实施追加的操作较多,而对结余经费的调整较少,这主要是考虑鼓励基层增收节支积极性,同时也有出于对基层的照顾。但是,笔者认为,在新年度进行零基预算是更为合理和科学的柔性调整,通过预算,将结余形成的沉淀清理,同时考虑对增收节支的激励,形成更合理的经费预算,才能真正体现合理管控的初衷。

四、风险控制很重要

财务二级管理带来财权相对分散、基层管理粗放、财务管理制度落实难到位、具体执行人员素质低等等风险,风险管控手段也必须强化。组织控制、人事控制、程序控制、纪律控制等、提高透明度等等是事前管控;实施三级审核、预算刚性管理、规范经费开支是事中管控;加强审计监督、落实追究、查处责任与奖惩是事后管控。把握全过程管控链就能有效降低风险。事前风险控制是预设条件,各部(系)在行政决策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事关各系发展的重大决策(包括分配方案)必须经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并要听取和吸收多方意见,经各系教职工大会审议通过,以控制决策风险。事中风险控制的重心是落实责任、严格把关,针对容易发生风险的经费项目要形成多重制约和监管,特别是对已被证明容易发生风险的经费项目加强审核。事后风险控制是补救措施,要加强内部的审计监查力度,有必要对风险高发项目、调整、追加经费、超进度付款等不按合同执行的项目进行及时的跟踪审计,避免经费的随便使用以及盲目调整预算方案的风险。

五、总结

植物管理论文范文4

1.1资料收集不全

由于许多教务管理人员对档案工作认识不够,所以造成了资料收集不全。当前许多教务管理人员认为教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只是教务的管理,然而忽略了档案的管理,所以,使材料的手机和归档工作变得不再重视;有的人还认为归档所需材料是很重要的,在工作中常常会使用,在归档后会给工作带来不便,所以呈现消极的工作态度;还有的人认为教务档案可有可无,所以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敷衍了事,使资料手机不全,并且影响了后期的工作。

1.2档案的利用率不够

长期以来,档案管理者忽视了档案的知识传递和学习借鉴功能,降低了档案的二次开发利用率。

1.3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目前各院系大部分档案还靠传统的管理模式,检索工具不全、检索方法落后,效率低下,不方便查考。

2规范和科学的管理教务档案

2.1提高教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档案质量

随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教务档案管理也要伴随着学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脚步前进,这对教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档案工作质量的好坏,教务档案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参照别院的管理情况,吸收经验,切实提升教务档案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积极探讨教务档案的管理模式,积极改进管理方法,不断探索管理的新方式,使教务档案管理更加专业化,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还有对档案的使用、保管、销毁等工作进行相应的规定,从而使学校教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这样在明确的规章指导下,就能提高教务档案管理的水平。

2.2提高认识,强化档案管理技能

各院系要充分认识到教务档案的重要性,配备专兼职档案管理员,每学期结束要将分散存放在院系其他部门的档案材料收集起来,由档案管理员统一管理,并且要对档案管理员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以强化其档案管理技能。

2.2.1收集

在工作中产生的所有文件、材料未必都需要保存,只有对日后工作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作为档案保存[3]。教务档案涉及面广,几乎与每位教师和管理人员都有直接的关系,而有些人员对教务档案还不够重视,对档案材料的积累意识不够明确,总认为工作做完就行了,不注意档案材料的保存和及时上交。因此,只有向有关人员进行广泛宣传,对教务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进行事先布置,实行超前控制,才能确保教务档案的齐全与完整。其次,应对教务档案的管理、组卷工作预先指导,确保案卷质量。档案管理人员要主动深入到各有关部门,就如何分类,如何科学、合理组卷等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以确保案卷的质量。教务档案收集工作,仅靠某一个具体管理人员的力量不行,需要依托大家的配合、支持。平时要注意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事先与有关人员和部门主动配合,以掌握档案管理的主动权。这就要求管理者须加强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来鉴别哪些是需要存档的文件。否则“有文必档”会导致档案质量的整体下降,而不重视积累则会使材料缺失,造成历史的空白。

2.2.2整理

一般说来,教务档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行政管理档案。如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综合性文件,学校有关文件,学校党政会议教学工作的记录、纪要,人事变动的复批与决定,学校有关领导有关教学方面的重要讲话报告、学校其他部门的文件、材料等。第二类,教学管理档案。如专业申报及审批材料,各类上报材料及批文,教学管理规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使用,教学执行计划、各教学环节计划、课表,任课教师情况汇总,教师教学情况汇总,课程成绩单,教学通讯、简报等。第三类,学籍档案。如新生的录取材料及新生的名单,新生的入学登记表、学籍表、学生的奖惩材料,毕业证书发放表等。本着系统化、条理化、便查找的原则,在档案整理中,要做到分门别类,编目清楚,组卷合理,文体格式、行文规则都要符合档案的规范化标准[4]。

2.2.3保管

目前,对于学校的教务档案管理,又电子文件逐渐代替纸质文件成为办公活动的主要记录,由此对档案的保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保存纸质文档的同时,应注意妥善保管电子文档。电子文档有时会因各种原因(如存储介质的变异、病毒的攻击等)导致损坏,因此,应时常对电子文档进行备份。

2.3档案建立规范化

根据教务管理的规律,档案的建立要规范。首先,要坚持收发文的登记。文件正本需有主管领导阅示,事毕按期归档。教务文件发不登记,容易造成文件截留,甚至丢失,从而贻误工作。其次,要坚持平时立卷。档案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将已经办理完毕的文件、材料随时收集齐全,按照事先编好的案卷类目归入有关卷内,到学期结束或年终进行整理,正式组成案卷。坚持平时立卷,可以把办毕的文件、资料及时收集归卷,避免散乱丢失,有利于安全保密,有利于平时保管、利用,并可以节省时间。第三,要坚持规范立卷。从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到计算机著录、打印、编目等,这一流程的每道工序都力求做到统一标准、整齐划一,减少随意性,以达到装订美观、组卷合理、分类科学、编目清楚的要求,确保档案案卷的合格率。

2.4、档案管理科学化

教务档案的保存要分门别类、形成体系。按照归档类目,集实体排架、保管期限、主题语言于一体,并使各类目案卷的位置固定[5]。从纵向看,实现各年度同一条款案卷的排架位置相对稳定,同类案卷的保管期限和主题标引一致;从横向看,不同类目案卷的排架顺序也是相对应的。这使得分散、庞杂的档案信息做到系统、条理,不仅便于操作、便于检索工具的制作,有利于科学管理,并且为全面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创造了条件。对于移交校档案室的档案,要建立明细帐,以便平稳过渡,并在利用时能一步到位,从而建立起本单位利用校档案室馆藏档案的快速通道。

2.5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

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要的切入点之一就是面向网络。同样,教学档案的管理也要与时俱进,改变教学档案管理的落后状况,要将“死档案”变成“活档案”,将“文字档案”变成“电子档案”[6]。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已有档案目录数字化,建成目录查询系统;二是在学院尚未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前,对学院在教学管理中产生的电子档案进行归档,并对其中的公开信息加以整理,建成各类数据库;三是对利用率高、具有参考价值的重要纸质档案,要通过扫描、录入等方式,转化为数字化档案信息,建成各类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这应提高档案利用率的工作方向。

植物管理论文范文5

1.创造更宜人的环境

智慧楼宇从楼宇内人们的安全性、便捷性及舒适性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首先,智慧楼宇的火警消防系统与安全防范系统能第一时间保护人、财、物的高度安全以及具有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其次,智慧楼宇管理系统中的通信及办公自动化模块也可通过快速的电话、网络等系统,为人们提供一个高效快捷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环境。与此同时,高度智慧的建筑设备控制与能源自动化系统,能通过调节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最大程度的提高人们的舒适性。最终,智慧楼宇智慧的识别人们的需求,最终将楼宇创造出最宜人的环境。

2.绿色节能

如上文所述,智慧楼宇区别智能楼宇的最主要特性就是多加了一个能源自动化系统,其主要目的就是让智能楼宇变成“绿色楼宇”,即智慧楼宇。由此可见,智慧楼宇的一大特性就是——绿色节能。传统的智能楼宇都是按照固定的参数来对设备进行匹配控制,而智慧楼宇会有更多的输入方式来获取动态数据,从而动态的控制设备,以达到绿色节能。比如:传统的智能楼宇控制空调只能按照既定的温度设定,而智慧楼宇会从室内外温度、室内人员活动情况,以及上下班时间等多种参数综合分析后再设定空调温度。

3.楼宇管理的成本最小化

根据美国绿建筑协会统计,一座大厦的生命周期为60年,启用后60年内的人力维护及营运费用约为建造成本的3倍。同样在日本,大厦的管理费,水电费,煤气费,机械设备及升降梯的人工维护费,占整个大厦营运费用支出的60%左右,且其费用还将以每年4%的速度增加。然而依赖高度集中的智慧楼宇管理系统,不仅能实现机电设备的管理维护成本的降低,还能简化维护程序,使人员配备更加合理,从而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

4.智慧楼宇具有高度的集成性

智慧楼宇与传统建筑从技术角度来分析,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将建筑中分散的设备和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高度集成为一套统一协调的系统,从而最终使传统的智能物业更加安全、舒适、便利及节能,成为真正意义的智慧楼宇,以此达到各类资源信息以及智慧任务的重组与共享。

二、智慧楼宇物业管理特性分析

基于上一节中分析的特殊性,要做好智慧楼宇的物业管理也必须刘雅婧余凡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有其对应的工作重点。经笔者的研究,管理好智慧楼宇的物业管理应具有以下特性:

1.管理的高度适应性及灵活性

目前,智慧楼宇的发展已然成为了我国建筑经济市场中新的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智能化的企业已经超过三千多家了。物业管理行业看到此契机后已纷纷与智慧楼宇管理相结合。在行业匹配中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就是已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有报告显示,2010年建筑节能改造带来智慧楼宇系统集成200亿元的市场需求。我们预计2011年-2013年国家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实施将增加智慧楼宇系统集成市场需求分别为300亿元、350亿元和420亿元,相对于2010年,年复合增速达28.06%。同时,智慧楼宇行业如此迅猛的发展也急切需要配套的物业管理,由此可见,要让现今的物业管理能迅速跟上智慧楼宇发展的步伐,就必然要求物业管理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2.智慧楼宇物业管理目标——强调管理的能耗降低

据统计,在楼宇中所有浪费的能量中,约有75%左右的能量用于设备运行时自身无用功的消耗,这是物业管理行业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还有大约百分之十左右的能量是由于管理与监控的疏忽而浪费掉的,以及百分之十五的浪费是因为控制不力和设备运行失误所导致的,这25%的能源消耗是可以通过选择智慧物业管理而节省下来的。比如原始物业管理的夜班巡视中,只有依靠夜班巡查员手动的开启与关闭照明设备,夏日的办公场所也只有通过人工设置空调温度等,一旦疏忽,忘记关灯,或者一味追求凉爽而将空调温度设置过低,那么势将引起不必要的能源损耗。而智慧楼宇物业管理就可通过程序设置,让机器自动来完成一些节能操作。例如夜间巡视时,特定路段的照明系统会随着物业巡更系统的激活而打开,在下一路段的巡更激活时关闭。办公场所的空调会根据室内、外温度综合调节,既让室内人员感觉舒适,又营造出一段从室外到室内温度的过渡区,让业主不会由于温度突变而造成生理上的不适。另,系统还会在非工作时间自动检测区域内人员活动情况,智能判断是否关闭电器,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绿色理念,即智慧楼宇物业管理的目标达成。

3.智慧楼宇物业管理的核心——强调维护的预判性

植物管理论文范文6

1人为因素控制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人是具体的操作者、管理者和决策者,因此人为因素是影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要将工程项目的操作者、管理者和施工组织者作为控制对象,优化房屋建筑工程各个施工阶段的人力资源配置,充分调动所有参与房屋建筑工程的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减少和避免人为失误。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和资质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特别是一些重要技术施工环节、危险作业施工和特殊工种,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控制相关技术人员的组织行为、心理行为和技术素养,保障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在房屋建筑工程的各个施工阶段,技术人员必须做好施工交底工作,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同时,施工单位必须严格落实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度,明确各个岗位、每个人的职责,规范施工团队的作业技术和管理活动,配合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提高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益,保障房屋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建设。

2机械设备管理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根据相关的技术要求和工艺特点,选择合适型号和类型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单位要健全施工机械设备和操作人员固定制度,加强对施工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操作人员要及时记录施工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维护和检修,同时要及时更换临近使用期限的零配件和机型,落实施工机械设备运转记录、设备检查和岗位责任制度,提高施工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

3施工材料管理

施工材料质量对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施工材料质量不过关,再精湛的施工技术也弥补不了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因此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要正确使用、严格验收和检查房屋建筑工程的构配件、半成品、原材料等建筑材料,做好施工材料的运输、储存、收发等环节的管理工作,确保施工材料质量严格满足房屋建筑工程的相关设计要求,施工材料达到指定地点后,相关质量检测人员要对施工材料进行复检,确保施工材料质量合格之后才能投入使用。另外,对于房屋建筑工程库存量较大的施工材料,要坚持先出先进的原则,做好施工材料仓储的防水和防潮措施。

4施工质量管理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要从房屋建筑工程的全过程进行延伸,不能仅局限于关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做好房屋建筑工程的事前质量管理、事中质量管理和事后质量管理,保障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无死角、无漏洞。

(1)事前质量管理。测量标高基准和工程定位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之前的关键环节,施工单位要根据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图纸,认真复核标高、基准线以及基准点等测量控制点,严格控制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精度,加强基桩保护,同时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房屋建筑工程的给水供电、器材存放、道路规划等因素的影响,合理规划和设计施工图纸。采购人员在向生产厂家订购施工材料时,要提前向工程项目经理和监理人员申请,选择质量高、信誉好的供货厂家,严格按照工程项目质量标准,订货和采购构配件和半成品。

(2)事中质量管理。房屋建筑工程中质量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其一是落实施工单位专检和自检工作,施工人员要做好施工工序的转换、交换和自检检查,再由监理人员进行复核工作;其二是加强级配管理,严格控制施工现场作业质量、材料配合比以及搅拌原材料;其三是做好房屋建筑工程质量记录,真实反映房屋建筑工程各个施工阶段的质量情况。

(3)事后质量管理。房屋建筑工程竣工后,要做好事后质量管理,严格验收房屋建筑工程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例如基槽验收,强化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吊顶和暗井道中隐蔽的设备管道的验收,做好重点工序的交接验收,对于质量不合格的工程项目,立即组织施工人员进行返修,保护一些尚未完成的工程项目。

二、结束语

植物管理论文范文7

(1)主干课程:管理学、物流学、西方经济学、运筹学、运营管理、物流战略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2)主要课程:管理学、物流学、西方经济学、运筹学、运营管理、物流战略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现代港口物流。

(3)实践性教学环节:物流专业见习、社会调查、专业实训、专业实习,就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钦州学院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专业的实践形式有:专业见习、专业实训、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及就业实习五种方式。

2德国双元制的实践案例借鉴

目前德国双元制教学由原来的“行动导向”范式逐步转化为“工作过程”范式。“工作过程”范式是指企业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也是一个综合的、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且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它的目的在于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范式中不再存在传统统一的行动特征,工作要求不再可能固定不变,依据掌握单项技术的制作过程也不再是对某一职业的最低要求,只能根据不断变化的、非标准化的工作活动内容来设计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依据掌握从事该职业的特定典型工作过程来确定,在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职业过程来培养学生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能力。要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范式,要求学校教育与企业之间注重充分的交流并相互配合,与生产中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的密切交流,要求以真实的企业过程为导向来设计教学,而学习者则要求更多地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学习,体现完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性质。本文以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和西门子公司合作培养员工为例,分析了双元制高等教育课程教学安排情况。在这个案例中由西门子公司负责招收符合高校入学资格的学员,并与其签订培训合同,公司除承担培训费用之外,还提供学员一定生活费用,然后学员在马格德堡大学接受总学制为4年的本科阶段的学习(如表3所示),较普通本科学生多1个学年,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双元制项目学员每年只有4周企业假期,大学寒、暑假期间,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双元制教学分为大学学习、企业培训和实习三部分。大学学习4年的总学周是84周,而企业培训周数为45周,为大学学周数的53.6%。除了大学要求的实习外还增加了行会要求的实习,大学要求实习周数为37周,行会要求实习的周数为26周,行会要求的周数为大学要求实习周数的70.3%。总的企业培训时间加上实习时间占4年的总周数的51.9%,超过一半。同时我们也发现双元制教学的休假时间很少,每个学年只有4周的时间,如果按我国情况,一学年有两学期,一学期能休假的时间只有2周。

3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双元制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3.1企业实践时间明显不足

从钦州学院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调查中可知,实践环节有五个部分,分别是见习、社会调查、专业实训、专业实习及就业实习。这五个部分的实践时间大致分配如表4所示: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每个学期有20周,每学年包括两个学期,大学本科教育共4学年,那么,4个学年总的周数为160周,而用于实践的周数总共有12周,占4学年总的周数的7.5%,远远小于德国双元制理念教学下马格德堡大学和西门子公司案例中提到的51.9%。

3.2实践中缺乏具体内容

实践基本上以看为主,动手机会较少,流程基本是实时联系企业,做好带队计划,出去参观学习。这种模式下没有明确的目标,主要基于企业在当时情况下所能提供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没能做任何准备,看到什么就记什么,当时想到什么问题就问什么,这样就会比较被动,并且效果不好。带队出去见习或调查通常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没有详尽的计划和目标,企业较难给予相应的配合,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3分散实习所导致的不认真

本专业所实践的企业是学校通过跟企业签订实践基地协议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沟通联系的。当学校方面需要安排学生见习或实习或做调查时,企业就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而通常情况下这些岗位实习补助很少,吃住也不一定能够提供,也只能依靠学生自主学习来获取知识。一般也不提供指导老师,一是条件不允许,二是会影响到企业本来的正常工作,因此,集中实习在目前条件下还不够现实。但是分散实习,同样会遇到问题,一是学生自己找不到对应的企业,因此为了应付学校,随便找个企业盖章;二是学校推荐的企业不想去,原因是企业提供的待遇不好,有的企业不在当地,吃住问题难解决。而根据互联网招聘信息调查得到:物流企业招聘的应届生90%都是物流专员,主要负责收发货、仓储管理、采购等工作,要求吃苦耐劳、认真负责。

4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双元制实践教学建议

4.1增加学生在企业实践的时间

实践时间的长短是影响实践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时间过短,容易造成走马观花,对企业的了解不够深入,学生的工作技能得不到提高,实践效果不明显,同时也会导致很多学生的敷衍行为;时间过长,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就会被压缩,实践和理论知识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少了理论知识作为实践的基础,实践只会事倍功半,并且学生在大学本科4年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从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来看,实践的时间还是相当较少,特别是钦州学院定位于应用型大学本科,更应注重实践方面的教学。

4.2增加企业培训

本文在调查中发现,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虽然和企业沟通联系,但是除了第四学年的专业实习和就业实习会深入企业实践之外,其他实践环节都没有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培训。而双元制实践教学以企业为主、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实践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企业的培训对于新进职员熟悉业务,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有很大的作用,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尽快融入工作环境,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更深的联系,增加企业培训在大学本科的实践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4.3加强“双师型”师资力量

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企业工作经验几乎没有,实践能力薄弱,没能深入了解企业岗位能力和企业文化。因此,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本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之举。学校方面,应该科学、合理制定出岗位培养、实践培养与校内培养等不同层面的培养制度,制定规范的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机制;教师方面,应该树立自主发展意识,主动掌握所授专业及相应行业应用技术的动态,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同时,最大限度发挥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丰富的兼职教师作用,打造具备实践教学特色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4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植物管理论文范文8

一、物流管理专业群构建的方法

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主要采用了“围绕产业群构建专业群,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的专业群构建方法。

(一)围绕物流产业群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群

按照物流实现的功能进行分类,物流产业群可分为运输业、储存业、流通加工业、包装业、装卸搬运业、配送业等。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区域内物流产业发展的重点会变化,分析物流产业群的结构状况及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明确物流专业群的发展方向,保证物流专业群的构建与物流产业群相一致。

(二)围绕物流职业岗位群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群

物流专业群建设要以物流企业主要岗位的人才需求为依据,专业与职业岗位应具有一致性。物流业务操作与管理相关岗位可细分为采购、仓储、配送、运输、国际货代几个岗位群。物流管理专业群构建要兼顾物流产业链采购、仓储、配送、运输、国际货代等岗位群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入门-入行-入职”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有机协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院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逐步创立和完善了“入门-入行-入职”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实施三段式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生“入门-入行-入职”,第1~2学期在校内完成职业基础模块和职业通用能力模块的学习,第3学期的前2周让学生到企业进行“角色体验”,实现学生顺利“入门”;第3学期的第3~20周至第4学期第1~16周在校内完成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学习,第4学期的后4周,让学生到企业进行“职业技能(轮岗)实训”,实现学生有效“入行”;第5学期的前12周在校内完成职业素质拓展模块的学习,第5学期的13周到第6学期学生双向选择进入校外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实现学生成功“入职”。通过三阶段学习,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递进式提升。

(二)“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首岗适应能力强,职业发展潜力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核心定位。只有构建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相配套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选择了“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物流管理就业岗位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物流操作类,如仓管员、采购员(或采购助理)、快递员、报关员、跟单员等岗位。这也是毕业生进入物流行业后,最先接触的一类工作。第二类是物流管理类,一般是物流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物流企业或整个物流系统的运营,这些岗位可以划分为五个方向,即采购方向、仓储方向、配送方向、运输方向、物流信息方向和国际货运方向。无论是物流操作类与物流管理类,还是物流不同岗位方向,其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的工作内容有联系,也有区别,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的课程有共性也有差异性,能力形成由简单到综合。所以需要构建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和实现不同专业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为主要形式,进行课程群的整体设计。

(三)“技能训练+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结合院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一是功能准确定位,将实训基地功能定位为“技能训练+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一体,即专业群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二是“模块化+项目化”的形式建设实训基地,即构建专业群基础实训模块、分专业技能实训模块、专业群综合实训模块和创新研发实训模块,满足专业群专业教学功能、科技研发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形成满足专业群共性需求与个性化需求、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训体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包括角色体验实训基地、轮岗实训基地、顶岗实训基地,满足物流管理专业群“入门-入行-入职”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要求。三是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特别是校内外共享机制的建立,强化了企业化的职业氛围营造。重点强化实验实训管理制度建设,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健全实习意外伤害保险等相关保障制度建设及企业文化建设。

(四)“企业人+学校人”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1.校企共育教学团队,提升教学能力。

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建立起良性的运行机制,将“学校人”有序选派到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专业应用能力实践、岗位挂职锻炼、生产技术革新、企业运营管理咨询等活动,经由企业对“学校人”进行专业技能考核认证,实现“学校人”向“企业人”的转变。依托企业校内管理咨询与教育培训基地,“学校人”面向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支持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更新;同时,经由学校考察,从企业选拔一批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在学校教学能力、执教方式方法等培训考核合格基础上,聘任部分“企业人”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实现“企业人”向“学校人”的转变。

2.校企共育科技创新团队,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以中国储运公司南京分公司、苏宁电器集团雨花物流中心,南京雅高巴士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合作建立“校外产学研基地”。校企以产学研基地为依托建立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基地和团队建设,搭建校企连接的桥梁。与企业共同开发申报横纵向课题,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难题,在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公关、项目推广、生产经营分析预测的过程中培养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与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为学生轮岗实训、顶岗实习和为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提供载体。

三、专业群建设问题研究及建议

(一)推行基于项目化的专业群管理模式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虽然已经把专业群建设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在机制上建立了专业群,但实际上专业群建设思路仍沿袭传统专业建设思路。有关专业群的组织架构、人事安排、岗位职责、相关管理制度等专业群管理和运行方面缺乏系统设计。专业群建设基于两种理念,即专业群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单位,或是专业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单位。笔者倾向于将专业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单位,同时考虑到每一个专业群都有若干专业结合而成的特点,采用项目化管理方法,实施“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群经理负责制”管理模式比较可行。在这种新体制中,系主任是一个决策者,是一个制定规划、完善制度、组织协调的角色,具体负责专业群经理的管理;专业群经理是专业教学基本组织单元的核心。这种管理模式,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开发与实施要求,体现“专家型”特点,又有效实施校企合作、基地共建、教学资源共享等工作,体现“管理型”特点。“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群经理负责制”管理模式,能保证专业群建设与实施中,专业建设仍然是核心地位。

(二)推行“柔性化、滚动式”专业群运行机制

1.专业群构建与拓展方面。

建设专业群、产业链的动态研究和专业规划机制。从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充分研究产业、行业状况;从办学基础出发,分析专业间的内在联系;从战略高度构建专业框架与拓展专业群体,专业群构建与拓展形成制度化。

2.专业培养方向调整方面。

建立适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动态机制。每年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物流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能力和知识;不定期举行研讨会,研究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等。

3.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

通过对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方的调查,测评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重要指标,以此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形成制度化。

(三)推行基于“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院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中,有效实施“入门-入行-入职”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从实施情况看,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对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出现的问题也值得关注和解决,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理念的差别与实践教学目的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导致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不全面、实习重复量大,影响岗位适应性训练的实施效果。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推行基于“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加强“工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职业资源的融合,并由学校主导,既使学生得到真实的职场锻炼,又保证实训的可控,这才能实现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四、总结

“工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的具体做法,一是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即引入企业职业资源到校内,学校利用企业职业资源构建基于真实业务的实践课程,如物流配送中心的定单处理、入库、分拣、流通加工、配装、发货等实训项目。学生在校内就能参与来自企业的真实业务实训,感受到职场的真正氛围,学业与职业一体化,实现“入学即入职”。二是创新紧密型实训基地机制建设,为保证学生实训的有效性,建立紧密型实训基地机制选择,精心选择合作企业、科学设计实训项目、建立制度保障、校企共建共管等,保障“工学融合”的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

作者:祁洪祥 张智昊 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

第二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1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物流行业在未来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这也要求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从目前来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还与市场的需求、社会的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就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进行探讨。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层出不穷,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务必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经济形势,锐意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蓬勃动力。物流管理学科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互结合的产业,也是一个跨多个部门、跨多个行业的复合学科,既需要高精尖的物流决策管理人才,又需要大批的操作性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的专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而且还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实用技术。当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不是“空中楼阁”就可以实现,这需要有先进实训设备,需要有“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有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等。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措施

3.1开展企业需求调研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深入到大中型物流企业和行业,进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岗位群)及岗位职业能力调研,通过调研,深入了解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规格的新要求,以便能够在制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时,更具有针对性。为强化实践教学体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基于企业需要来设立多门纯实践教学类课程。

3.2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3.2.1强化工学交替的校内生产性实训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分解技能基础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及行业管理能力展开建设。实训环境按照物流行业现场情况来予以设置,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培训,组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依据企业、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

3.2.2深化“双证”制度

把行业企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纳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物流行业企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并融入各教学环节。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双证”融通;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实现专业培养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3.3校企合作开展物流技能大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可以与企业合作,针对物流企业的需求来开展相应的技能大赛,以此来丰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例如某职业技术学院近日就与申通快递合作开展了物流技能大赛,评委由该学院物流专业教师和申通快递当地区域总监组成,参赛学生每4人1组按物流设备实际操作、物流方案设计及答辩三步进行。物流设备实操赛环节中,选手们根据给定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各项困难,精心扮演各个物流操作岗位,把物流操作流程演绎得活灵活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入库、出库、盘点等作业,在随后进行的方案设计赛段,参赛队通过给定的物流企业基本信息资料,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做出详细的设计方案,并且制作PPT汇报材料。通过竞赛,提升了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激励了物流专业学生的创新发展热情和爱岗敬业精神;提升了物流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和优化物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机制。

3.4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3.4.1高职院校应该不断补充物流行业精英和物流企业骨干到教师队伍

坚持五湖四海的眼光,不拘一格引进和聘请有一定影响力的物流行业精英、物流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院任教,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资源的组合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制定引进人才优惠政策,解决引进人才生活住房问题,给予一次性安家费或免费提供校内周转房,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积极营造“重才、爱才、惜才、吸才”的人才工作氛围,为引进的人才搭建良好的成长平台,逐步培养和发掘他们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才能,使其尽早融入教学、科研团队中去;在提高工作待遇的同时,关心他们的生活,及时协调解决引进人才在住房、社会保障、配偶工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引进人才有归属感,最大限度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3.4.2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

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派出去、引进来”等各种形式来为提高广大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而创造机会。例如,可以聘请大型物流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的职教师资培训专家来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传授前沿技术、技能技巧;还可以分批次让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以便能够对本专业的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予以及时掌握,对本专业的未来发展动向予以了解,获得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以便能够用于日后的实践教学中。

3.5改革现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①务必要让实践教学反思、实践教学研究、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大纲革新、实践教学改革等教学工作都能够享受与从事“理论教学”同等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安心于实践教学工作。②对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应该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互结合的方法,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合理配置。③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综合、公正、客观地评价,既需要建立学生动态评价机制,又需要系统性评价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既需要以学生为主的评价方式,又需要多元评价的方式(如同行评价、专家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等),并且及时地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以便能够敦促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6推行以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

《物流信息技术实务》、《仓储配送管理实务》等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可以在合作物流企业或者校内综合实训基地进行“边实践边教学”。教学内容可被分为课堂教学部分和企业实践教学部分,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同学们现场授课。旨在以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课堂理论课与企业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掌握知识,获取职业技能。某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完成了前期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就来到位于重庆渝北出口加工区的邦达隆飞物流有限公司仓库进行企业现场实践。该部分课程由公司仓库管理部主管周经理担任主讲教师。她在向大家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主营业务及场地布局等基本情况后,将同学们分为四组,轮岗学习在库管理、出入库管理、理货管理、数据录入、货物调度、客户服务各岗位的基本工作内容,并在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加以讲解与指导,最后通过学生的自我总结,加深他们对企业仓储管理整体运营流程的认识与理解。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其实践操作能力,获得了企业与学生的一致肯定,也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结语

总之,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促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办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只有予以重视,逐步落实,以市场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才能实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目标。

作者:陈兰 单位: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研究

1前言

在本文中,一体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高职教学改革中,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职院校都已在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但是关于一体化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与实践还差强人意,很多高职院校还在沿用着传统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显著异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两者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一体化教学效果的评价沿用传统教学的效果评价方案显然并不适合。研究适合高职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的机制已是当务之急。当然,每个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方式与特点也不尽相同,本文正是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的视角,从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构成、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四个方面研究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2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特点

2.1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在一体化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需要自主完成很多项目、任务等实操环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加强,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效果评价中,不宜只看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客观的过程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互动关系,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但两种评价的目的是不一样的。结果性评价可以作为教师的奖惩依据,而过程性评价结果不作为考核的依据,仅为教师本人提供参考,在下一步的教学中以期能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因此,过程性评价不建立评分模型。结果性评价则是最后的终结性评价,作为教师考核和奖惩的依据,结果性评价必须建立评分模型。

2.2结果性评价的重要标准为课程对应的岗位技能

一体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该课程所对应的岗位技能。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岗位的技能。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的改善,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学生掌握岗位技能而服务的。对于岗位技能的考核,最权威的主体应是企业技能专家。同时,在关注岗位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要评价学生的职业素质,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2.3应注重一体化教学所涉及的教学情境布置的评量

一体化教学需要教学资源。这个资源包括共学生操作的采购管理软件、谈判教室、模拟招标用的会场、仿真实训室、企业实训基地等。这些资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因此,在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中应引入对课程教学所涉及的软硬件设施的考核。

2.4不同的评价主体应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

在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中,不同评价主体其知识结构、能力专长、认知能力均不一样,不宜用一致的评价指标,应设计模块化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主体分别选用不同的评价指标。

3一体化教学的评价机制

3.1评价目标的建立

教学效果的评估最终目的应是指导一体化教学的发展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奖惩性的手段。因此本研究认为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目标为:第一,发挥评价的导向性,在评价过程中找到影响效果的若干因素,并将结果反馈给施教教师,以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能够提高施教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一体化教学效果;第二,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最终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

3.2评价主体的选择

本研究认为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应包含过程性评价小组、结果性评价小组。

3.2.1过程性评价小组职能与构成

过程性评价小组的评价结果不作为考核的依据,而仅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建议。该评价小组由学生、施教教师同行构成。教师同行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充分了解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专业特点,其评价具有学生评价所没有的专业性。两方可在过程性评价中相辅相成。但是由于同行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些利益关系或者人情关系,会影响到评价的公正性,因此,同行评价可以用于过程性评价,不宜作为结果性评价。

3.2.2结果性评价小组职能与构成

结果性评价小组的评价结果用于教师的考核。结果性评价小组由学生、督导和企业专家组成。企业专家对岗位操作技能非常了解,而且处于中立的第三方,避免了与施教教师的利益冲突,使结果性评价更具说服力。同时,结果性评价小组中的构成成员还有学校督导。督导有可能不具备与施教教师相同的专业背景,但是可以就教学组织、教师表达等方面做出客观评价。

3.3各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的确立

本研究认为各个评价主体的认知特点不同,其评价指标也应不同。而且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建立在科学的分析基础之上。由于篇幅的关系,本研究仅以学生评价主体为例,来说明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的确立。

3.3.1确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的方法

根据各评价主体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指标,并用调研问卷收集样本数据,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的探索性因子,形成二级评价指标,并根据探索性因子的数据得到该主体的评分模型。

3.3.2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

①选取评价指标。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指标的选取,其难度应适合学生的判断和认知能力,排除一些学生无法判断的指标,诸如教学内容与大纲一致、授课概念是否正确、重难点是否突出等指标。X1:通过教师的教学能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X2:通过教师的教学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X3: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反馈进行了及时地回应;X4: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个性化地启发或指导;X5: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关系和谐;X6:教师在理论讲解中能用易使人理解的语言表述;X7:教师讲课内容熟练;X8:教师在实操过程中示范步骤清楚、表达清晰;X9:通过教师的教学增强了学生其他能力如沟通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等;X10:教师的授课难度适宜,学生能够理解;X11:教师能处理意外突发状况;X1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X13:具备完成任务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自主完成岗位任务,而独立完成岗位任务需要必要的理论知识,因此加入X1、X2评价指标。能力本位、认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在关注传意技巧的同时,还应关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孟庆茂,2003)。由于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比例增加,在完成任务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及时对于学生的反馈给予回应,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有针对的指导,因此加入X3、X4评价指标。评价教学的成败,除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巧,还有人际关系与情感态度,因此增加X5评价指标。教师对自己的授课内容很熟练,则会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内容熟练,示范正确、规范,因此增加X7、X8评价指标。如果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技巧,在讲课过程中则会深入浅出,将复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因此增加X6、X10、X12评价指标。一体化教学的目标不光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增加X9评价指标。一体化教学的效果与实境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增加X13评价指标。由于在一体化教学中,师生互动增加,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因此增加X11评价指标。根据以上的13个指标,制作调研问卷,在测量形式上,采用Likert5级量表,即每项指标评价均用数字1~5依次表示非常差、差、中等、满意、非常满意五级评价。然后根据调研所得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评价。②因子评价。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取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做因子,得到5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解释了86.849%的总变异。经旋转后,得到5个公因子。因子1在X4、X6、X8、X11、X10上具有较大载荷,本研究将之定义为教师教学技能因子782(F1)。因子2在X1、X2、X9、X12上具有较大载荷,本研究将之定义为学生学习效果因子(F2)。因子3在X3和X7上具有较大载荷,本研究将之定义为教师教学态度因子(F3)。因子4在X6上具有较大载荷,本研究将之定义为师生关系因子(F4)。因子5在X13上具有较大载荷,本研究将之定义为教学条件因子(F5)。因此,从探索性因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可以从教师教学技能、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态度、师生关系、教学条件5个方面进行评价。这样就构成了学生评教的二级指标。

3.4总评价模型的确立

在结果性评价中,涉及的评价主体有学生、督导、企业专家。虽然各个主体均可以建立自己的评价模型,但要把三者的评价综合起来形成一体化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还需建立总评价模型。本研究在建立总评价模型时采用层次分析法。经过专家的评比,将三个评价主体在结果性评价中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用求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权重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分析过程由于篇幅关系,略去。经过上述分析可得结果性评价总评价模型如下:F=0.164U1+0.297U2+0.539U3(3)其中,U1为督导主体评分,U2为学生主体评分,U3为企业专家主体评分。

3.5评价方式

3.5.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中期进行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给教师提供建议,以期提高后期的教学效果,其评价结果并不作为考核的依据,所以过程性评价仅以反映建议为主,可以不评分。过程性评价涉及到两个评价主体,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师同行。对于学生评教,应按照前述给定的评价指标,要求超过半数的学生参加,依据给定的学生用评价指标,按照1~5级(特别不满意,不满意,中等,满意,特别满意)逐一进行评价,同时也允许学生将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写在评价表上。当然,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是匿名评价,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使之尽可能反映客观意见。对于教师同行评教,则应该选择数个校内或校外与教师同专业的经验较丰富的教师,根据教师评价用的指标逐一进行评价。本研究认为教师同行的评价最后不用统计分数,可以让评价教师以评价指标为依据写一份评教报告给施教教师参考,也可以将意见直接写到评价表上,这样施教教师可以直接查看,或者直接和评教教师交流。

3.5.2结果性评价

结果性评价是在学期末进行,其评价结果将直接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结果性评价涉及三个评价主体:学生、督导、企业专家。学生可在期末依据给定评价指标的评价表,按照1~5级(特别不满意,不满意,中等,满意,特别满意)逐一进行打分,最后由教学管理部门按照评价数学模型进行统计,给出学生评教的分数。督导可选择在教学的后期进行随堂听课,也是按照给定的指标由1~5级(特别不满意,不满意,中等,满意,特别满意)逐一进行打分,按照本研究给定的数学模型计算最终得分。企业专家则应在课程完成之后,针对学生进行测试,这种测试不宜卷面测试,而应由企业专业提出工作任务或问题,学生完成任务或解决优化问题,企业专家在旁观察,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工作技能,以及其职业素养是否在教学中得到训练,然后根据给定的评价表打出分数。最后由教学管理部门根据三个评价主体的分数,以及前述的总评价数学模型,给出教师的评价分数,并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

4研究展望

4.1评价主体的选择

在今后对于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中,可以尝试研究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评价一体化教学效果的机制。这种评价机制的基础是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的标准,然后引入专业的课程评价小组,这个课程评价小组应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提供,评价成员需经过必要的培训。

4.2评价指标的选择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着力于研究评价指标选择的科学性,不断优化现有的评价指标,建立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价指标。

作者:周蓉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CDIO模式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研究

1CDIO理念与高职物流实训教学的适应性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通过“做中学”使学生有效形成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的综合能力。CDIO工程教育模式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逐渐得到国内高校的认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除了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操作能力外,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存在较大的一致性和适应性。校内实训教学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其传统教学方法是由教师确定具体实训项目,由教师布置具体任务,所有实训设备及实训材料由教师确定和准备,学生只是按规定操作,所有学生实训内容、过程与结论完全一样。传统实训教学方法下,学生虽然学会了按规定方法完成任务以及设备与技术的使用,但是关于为何采用该种方法和技能,如何选择设施设备,如何组织和协调团队运作等方面的系统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系统规划设计能力及运作管理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开展基于CDIO理念的实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就是以CDIO理念重构实训教学,在“物流实训项目”驱动下,学生组成多个实训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依次完成“物流实训项目”(包括仓储、运输、配送等方面)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培养学生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一个“物流服务系统”或“物流服务项目”的专业能力,提升实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基于CDIO模式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设计

2.1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项目的确定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包括课内实训、物流专项实训及物流综合实训三类。这三类实训均可以开展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①课内实训。课内实训是指针对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某一项基本岗位技能开展的训练,课程实训项目依据理论课程中的操作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进行设计,例如《物流仓储管理》课程中的“盘点作业技能训练”、“入库作业技能训练”、“出库作业技能训练”等。②物流专项实训。物流专项实训是针对物流核心职业能力进行的专项训练,实训项目结合课程知识和某类岗位能力设计,例如“仓储管理专项实训”、“运输管理专项实训”或“配送管理专项实训”等。③物流综合实训。物流综合实训是指开展综合运用物流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综合实训,实训项目结合物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多个岗位能力需求以及企业真实工作项目进行设计,例如“物流综合服务项目实训”、“物流一体化服务系统实训”等。以上实训项目均由实训教师进行整体设计,主要包括实训项目的名称、实训项目的基本任务内容、实训项目的要求、实训步骤、实训考核方式等。

2.2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教学内容与流程设计

在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中,教师只负责确定实训项目的基本题目,学生需要针对该题目进行构思、设计、实施及运作。因此,学生在此过程中有绝对的主动权和决策权,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和指导。

2.2.1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任务内容设计

①物流实训项目方案构思。在“构思”阶段,学生主要任务是通过调研市场,收集信息,进行需求分析、运营模式分析、运营及管理分析、成本与绩效评估分析等,最终形成本小组的“物流项目的构思方案”。②物流实训项目设计。在“设计”阶段,学生主要任务是根据“构思”阶段确定的方案,对该项目方案进行运行所需的软件和硬件的规划与设计,最终形成本小组“物流项目的设计方案”。物流项目方案设计的实训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功能设计、物流节点的布局设计、设施与设备的设计、组织结构与岗位要求设计、作业流程与管理制度设计、运营战略或策略设计及成本预算设计等。③物流实训项目实施。在“实施”阶段,学生主要任务是根据“设计”阶段形成的设计方案,开展实施工作,即按照设计方案对项目进行建设,并使其达到可以运行的标准。物流项目方案实施的实训内容主要包括:设施、设备及软件的配置与采购(模拟采购过程)、组织架构的构建(竞聘,确定小组成员的岗位及分工等)、制度建立(形成真实文件)及项目运行培训(模拟培训)等。④物流实训项目运行。在“运行”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物流项目的作业流程和服务内容”,在前期构思、设计和实施的基础上,开展物流项目的运行实训,教师则做好监督与指导的工作。运行实训需在实训室或实训基地进行,设施设备及软件等应能满足实训项目的运行需求。物流项目方案运行的实训内容主要包括:分组业务操作、信息管理、客户服务、成本管理及绩效考核等。

2.2.2实训总结与考核

①阶段汇报与考核。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的各阶段实训时间均由教师根据任务内容的多少进行设计,各小组需在规定时间内完实训任务。每个阶段实训结束后,每小组需要在班级进行工作汇报和交流,开展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工作,并形成本阶段考核成绩。小组根据教师与同学所提意见或建议进行方案修改,以推进下一阶段的实训。②实训总结。所有实训任务完成后,召开实训总结报告会,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实训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汇报实训心得体会,并由教师对每组的实训过程和成果进行点评。③实训材料上交。实训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上交《物流×实训项目CDIO方案》,以个人为单位上交《物流×项目CDIO实训报告》。教师将根据阶段考核成绩、过程表现、《方案》、《报告》形成最终实训成绩。

3基于CDIO模式的高职物流实训教学模式的特征

3.1具备多层次教学循环的特征

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教学系统属于多层次教学循环系统,每个大循环都可以实施小循环。在“物流综合实训项目”的CDIO各阶段,可以设置多个物流项目的CDIO子循环,如“设备招投标”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仓储作业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运输作业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等。在“运输管理专项实训”的CDIO各阶段,仍可以设置多个物流项目的CDIO子循环,如“铁路运输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航空运输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集装箱多式联运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等。在“集装箱多式联运项目”的CDIO各阶段,也可以设置多个物流项目的CDIO子循环,如“运输方式”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运输路线”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等。教学循环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前一个循环结束后,下一个循环随即开始,每一个循环总是在前一个循环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

3.2呈现差异化特征

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教学方法是由教师预先设定基本实训任务、实训要求、实训步骤和目标,具体的实训方案是由学生分组自行构思与设计,并实施与运行。实训的每个阶段,各个小组选择的方法技术、设备的规格和数量、工作流程、运行策略、人员岗位分工、成本预算与控制等等均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更对实训教师的指导能力以及考核评价标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3突出学生主导地位

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实训方案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学生在实训中充分锻炼了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运作与管理能力。

3.4体现竞争意识

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的考核评价将小组成绩作为个人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由于方案构思与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实施与运行的效果,进而影响最终成绩,各小组在实训过程中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收集信息、查阅资料、开展分析与讨论,甚至实施保密措施和间谍行动,确保每一阶段成果的最优化。该实训模式充分激发和锻炼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3.5锻炼团队合作精神

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实施分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训活动。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中都有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分工,并基于共同的目标开展团队合作。每一阶段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在遇到问题时,团队成员共同分析、共同解决;在遇到分歧时,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形成统一决策。在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中,学生学会了理解、互助、合作、服从,锻炼和提升了团队合作精神。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