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教育融入政治教学

经济文化教育融入政治教学

作者:邓建军 单位:内丘县内丘镇中学

一位教育家这样打比方,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知识,算是次品;有文化知识但是没有健康的体魄,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劳动,算是废品。但是,如果一个人既有文化知识,又有健康体魄却没有正确的思想和道德,不愿为社会做贡献,甚至有反社会情绪,那就是一个危险品,将来有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不管这样的比方是否足够精确,但是从中不难看出,思想道德教育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2004年3月22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和道德品质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政治课作为目前学校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有着学科优势。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单纯地要求学生记住和回忆已有的政治理论,已经日益显现出其消极的一面,学生除了对政治考试的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外,对其蕴含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涵义理解甚少。

一、政治课教学中经济文化渗透教学的必要性

(一)可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对广大的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刺激性推动因素,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经济和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很快地找到思想道德教育与实际生活的切入点,从而提高学生对政治课堂教学的兴趣,在学生有兴趣的基础上,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例如在讲解“诚信”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关于“考试作弊”的问题,让他们从分析作弊的缘由到作弊的过程最后到作弊的结果,客观合理地分析“考试作弊”的有利之处和有害之处。让学生在讨论中真实地感悟“诚信”的涵义。

(二)可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持久性效果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因素,不但能让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有一个立体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堂外的生活中对所学习过的思想道德课产生联想思维,从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持久性。比如在讲解正确的价值观时,可以直言指出现在学生中出现的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现象,并让学生说说“交朋友”的标准和“过生日宴请同学”的好处和坏处,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行为。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自己日常生活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同时也能对正确的价值观有比较感性的认识。

(三)可以更好地辅助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在现今应试的教育体制下,政治、经济、文化被分成了独立的学科进行考核,导致学生在学习各门学科时也是独立进行的,很少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主动地将思想道德教育联系渗透。近年来在国际上频频出现科技欺骗、学术论文造假、黑客攻击等丑闻,让人们渐渐意识到了在政治教学中渗透经济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政治教学中渗透经济文化教学,不但能够达到政治课堂的教学目标,同时对长久地树立学生的思想品德有辅助作用。

二、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的渗透教学

本人结合自己的授课经历以及对政治课教材的理解和研究,就如何有效地在政治课教学中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的渗透教学提出以下几点。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发展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以模仿、操练、回忆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这样的关系是不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作为人文科学的政治课,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来讲,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摆脱为了“应试而教”的束缚,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要注意人文教育,教学生做人,健全学生人格。

(二)做到思想道德教育与各学科的有机结合

由于各学科的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存在脱节,老师在政治课教学上只是将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加以讲解而很少与各科知识相联系,从而使得政治课显得枯燥无味。因此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将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上加深对思想道德理论的理解。

(三)充分发挥课堂自由辩论法和角色扮演的教学法

现代中学生是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的各种因素会影响其社会化思维,如单位、家庭甚至于互联网的影响,可以就社会中发生的事件,挑选后由同学们自由谈论,老师加以引导,使之转化为适用于整个班级的学习活动。通过讨论、质疑、资料搜集与小论文撰写等训练,达成让学生提升思辨与表达能力,产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角色扮演学生参与性高,可以使他们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情绪,缩小心理距离,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总之,方法论是政治学科的基本理论,也是有效促进本学科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政治课教学也不例外。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学生出于信息高速传播和交流的时代,只有在政治课教学中进行经济文化的渗透教学,才能达到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那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