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育理论范例

生物教育理论

生物教育理论范文1

信息化和服务型社会的建立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人又时常面对着外界各种形式的压力。为此,很多人都有宅在家里的经验,足不出户享受着各种社会服务或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微生物世界中有没有类似的“宅文化”呢?学生刚接触这个问题时,首先引导他们思考:微生物有家吗?什么是微生物的家?对于像风餐露宿的地衣和随波逐流的水生菌等微生物而言,家也许只是个虚无的概念,但对于寄生菌而言,就具体很多。它们可以寄生在任何生物的体内、组织中,甚至细胞内。这类微生物从寄主中源源不断获取营养,规避着外界不利的环境,最终往往导致寄主的衰亡,从而失去了“家”。事物都有两面性,宅文化也是,微生物里有没有益的宅文化呢?相信此时,很多学生都会有答案。当然,课堂讨论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只有活跃的思维,没有最终的答案,往往会步入到更深的知识领域。就像讨论“宅”的微生物,我们都知道享受宅文化的人也不一定一直宅在家里,微生物是不是也这样呢?答案自然是是,不少兼性营养的微生物就是如此,腐生和寄生状态时而切换,有些寄生真菌还产生了典型的二型现象,这些知识点往往是微生物学相关课程如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中才会介绍到的。再比如,我们都知道宅文化不是自闭的,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与外界社会保持联系,那么,宅在寄主内的微生物与外界环境有联系吗?当然有,一些昆虫病原真菌在杀死寄主的过程中,会根据某些与寄主种群波动有密切联系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来判断是否进入到休眠阶段,以此规避可能来临的寄主匮乏期。但它们又是通过何种手段感知外界的环境呢?这就牵涉到细胞生物学、流行学等相关的课程,而且往往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热点问题。知识就是这样一环接一环,有些专业的学生有时候就不了解微生物学与自身专业有何关联。通过这些看似无关的课堂讨论,他们至少可以体悟到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

二、微生物世界的“机器人文化”

乍一看,是否有些科幻?其实不然,机器人文化早已在我们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生产车间里的各种机械臂、家居中的扫地机、跳舞机器人,再如开发中的陪宇航员聊天的人形机器人等。它们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是改善生活品质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助手,另外,还是人们“懒文化”的一种体现。学生可能会问,机器人文化是人类高度文明的智慧结晶,如此微小、如此低等的微生物会有吗?请大家发挥想象力,试问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有何不同?如何进化而来?真核微生物中有各种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等,这些细胞器对于真核微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提供着通用能源ATP、各种养分和中间代谢产物等。说到这,可能有人不认同,细胞器不像人体里的各种器官吗,怎么会是微生物创造的“机器人”?让我们回想一下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诞生,它们是如何成为微生物结构的一部分的。简单而言,就是在距今二三十亿年前的地球上,某些个体较大的原核生物将具有有氧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的小型微生物细胞吞入体内,通过长期驯化将其功能化为细胞器来提高自身的生存竞争力。这个细胞器的演化发生在遥远的前寒武纪,但至今还可以找到诸多证据,包括细胞器膜结构、核糖体结构和基因等来证明其合理性。说到这,是不是对微生物有了肃然起敬之感,这么简单的生物就懂得将那些关键功能“包工”给“机器人”。如此说来,人类的“懒文化”不是我们独有的,而是来源于“老祖宗”———原始微生物。另外,微生物当中有没有作恶的机器人呢?从某个角度来看,病毒就是如此。病毒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算是一种生命形态,有科学家推测病毒的核心就是从原始生命基因组中剥离的一小段基因所构成的,如果把病毒理解为微生物无意间制造的微生物“机器人”,是不是更形象一些。讨论到这里,有没有产生一种想法:原始微生物可以将小型微生物“机器化”,我们人类可不可以这样做?其实,人们早就开始利用各种微生物降解环境污染物、产生各种能源物质等,但微生物毕竟是生物,它要生存,就要消耗营养,产生代谢物,扩增种群,这些必要的生命活动都大大降低了人们安排给它干“正事”的工作效率。可不可以构建微生物“机器人”,让它只做人们设计好的工作呢?这一想法在前几年由海洋微生物学家CraigVenter提出,不过他说的不是微生物机器人,而是“合成”新生物。但由于牵涉到伦理学的问题,此想法应该还处于凝聚共识的阶段。不知这位科学家的想法如何形成,不过这一研究设想可行性是存在的。原始微生物早就在几十亿年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且获得了成功,也为之后高等生物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当然,伦理上的研究讨论有其必要性,我们这里就不再展开讨论了。

三、微生物世界的角色分工

人类关系社会化后,角色分工越发明显,每个人在不同时空中都处于特定角色。每个人清楚地认知和执行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社会角色,对于社会稳定尤为重要。就如学生在大学中做好学习者的角色,在家里为子女的角色,在社团活动中为组织者、参与者等角色。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当然也存在着“角色分工”。通常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学过微生物的学生自然了解微生物中还有扮演生产者的蓝细菌和显微藻类,它们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陆地上的植被。当然,作为消费者的微生物也同样重要,要知道从原始生命诞生之后的20亿年时间里,微生物在地球生命系统中扮演着所有的角色。如今社会职业角色日趋多样化,新型职业不断涌现,每个人都向社会的其他人提供着某种服务,享受着他人提供的服务,这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微生物有没有这般细化的分工呢?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需求,微生物需要什么呢?各种各样的营养物、稳定安全的生存空间等。这些微生物的需求都有相应的微生物类群提供着,如土壤中的纤维素分解菌提供碳源、固氮菌提供着氮源、产酸菌溶解矿物质释放矿质元素等。这些微生物提供的“服务”,也早已被人类加以利用,例子随处可见。角色特征是不是就只有人类独享了,有的稳重、有的急躁、有的投机、有的无私。万千世界充满着各种可能,微生物身上自然有这些特征的影子。例如,土壤中分解腐殖质的土生性微生物常年种群密度稳定,而土壤中的发酵性微生物种群就“急躁”地大起大落;偏利共生关系中总能找到无私的一方,而混居在一起的微生物中不乏机会主义者“抢食”其他分解菌通过胞外酶分解的有机营养物。讲到这,有没有找到跟自己有点像的微生物呢?

四、结语

生物教育理论范文2

【关键词】生命伦理;初中生物;重要性;教学实践

“生命诚可贵”是一句人尽皆知的话,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无视生命的价值,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初中是青少年进一步认识生命的重要阶段,其认知能力和情感意识已经大致可以满足对生命的基础性了解。初中生物教材系统地融入了生命伦理学,给予初中生全新和全面了解生命的渠道。

一、生命伦理学的定义

生命伦理学,这个概念的第一次被使用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生物学家波特提出来的,他在其书《生命伦理学:通向未来的桥梁》中使用,并把生命伦理学定义为:一门把生物学知识和人类价值联系起来的学科,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中建立起一座桥梁,帮助人类生存,维持并促进世界文明。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主要包括对生命科学、生命技术和医疗保健提出的道德伦理问题的研究。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加以规范,作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基本原则和道德基础。生命科学理论是利用生命科学以改善人们生命质量的事业,同时有助于人们确定目标,更好地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世界的本质,对人类创造幸福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初中生物教材中的一些重点生命伦理内容

(一)生态伦理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环境中各种资源的索取,随之而来的是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介绍的关于生态伦理方面的内容有很多,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圈、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等等。在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上加强初中生对生态伦理的教育认识。

(二)关爱生命及医学伦理

关爱生命不仅是关爱自己的生命,还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医学伦理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治愈率的提高、死亡率的降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残疾人、关注食品安全、器官捐赠等等。

(三)生物科学技术伦理

生物科学技术随着对生命伦理的探索加深也不断地提高,各种仪器被发明出来,方便世人了解生物学中的奥秘。初中生物学中有很多关于实验的话题,比如细胞研究、观察鱼的呼吸和鳍的外形、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等等。实验过程中要尊重生命和生命的价值,尽量避免活体实验,正确应用生物科学技术。

(四)遗传伦理

遗传涉及到人类的由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生物的性状,甚至是培养出自然界本来没用的物种。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与遗传理论相关的内容有性状差异、克隆、基因产品安全等等。

(五)人口及生育

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全球面对的重大难题。如何协调人口增长和粮食生产,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有计划生育、试管婴儿、环境与人口、粮食的关系等等[1]。

三、初中生物学中的生命伦理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初中生对生命内涵的了解

小时候,孩子常常会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父母会回答:“从妈妈的肚子里。”孩子的思想比较简单,不会深究为什么自己从母亲的肚子里出来,即使问了父母,父母也不一定能解释清楚。初中生物就替父母回答了这个问题,解释了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等有生命的物种是如何产生的。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了对各种生命内涵的了解,不再是之前对其只有表面的理解。并且能够区分哪些生物是胎生、卵生、寄生、共生等等,了解生命存在形成的食物链会有什么影响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

(二)有利于增强初中生关爱生命的意识

初中生物学中直接阐述了各种生物生命演变的过程,现在每个人都是母亲近十月怀胎辛苦生下来的,很多动植物也是经过很长时间才能长到人类熟悉的样子,并且生命在各种重大疾病、自然灾害中显得十分脆弱,必须关爱、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由此可见,初中生物学的学习有利于增强初中生关爱生命的意识。

(三)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素质教育的质量

现如今,对人才的选拔都要通过一定的考核。作为学生,一般都要经历中考和高考。初中生物作为中考的科目之一,在掌握基本的应试知识和技巧以外,对很多的意识形态和素质情感方面的教育也没有遗忘。比如男生、女生在初中这个花季年华产生懵懂的情愫、身体生理发生变化、性安全教育等等都会通过初中生物教学和劝诫,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面对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情不冲动行事,选用正确、恰当的方式去解决,从而提高初中生素质教育的质量[2]。

四、初中生物学中的生命伦理教育教学实践

(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在人教版初中生物课本中有很多生物学家经过无数次实验得出来的结论,但是如果初中生需要真正理解生命伦理的内涵,就必须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不能只是知道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经过实验后会发现不是所有的植物都会进行光合作用,只有含有叶绿体的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因为亲自动手实践,初中生对这个理论知识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在教学备课中,要根据教学需求安排一定量的实践操作。

(二)开展生命伦理教学活动

教育不是一件“教师教授,学生接受”的僵硬事情,它可以也必须充满各式各样的活力。初中生物作为理科学科,没有文学那些文字美、情感美、音律美等等,所以要借助其他的方式来吸引初中生对生命伦理的兴趣。班级或者学校组织开展生命伦理教学活动,比如知识竞赛、户外实践调查监测、参观博物馆等等。有条件以及有机会的话,可以邀请一些著名的生物学家来开展分享会,分享一些他们对生命伦理的看法和在研究生命伦理过程中的奇闻趣事。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来吸引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对生命伦理的探究热情[3]。

(三)鼓励课后进行知识拓展

生命的奥秘并不是初中生物课本中的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直到现在生物学家们也没有完全整理清楚生命这个神奇的存在。所以,教师要鼓励初中生在课后进行知识拓展,利用各种信息获取渠道去了解更多的生命伦理知识。比如一些人口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基因遗传和变异的特殊情况、身体机能的发展和退化等等问题都可以自行研究,增长自身的知识面,拓宽对生命伦理的视野了解。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学中的生命伦理教育对初中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其未来的成长意义非凡。生命的内涵依旧在不断探索,教育也不能落伍,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把最新的生命伦理教学信息和生物学课程有效融合,并在实践中帮助初中生理解生命,教育初中生珍视生命。

参考文献:

[1]李爱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尊重生命的教育[J].中学生物教学,2017,(Z1):137-138.

[2]乌婷婷.再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生命伦理教育[J].新课程(中),2016,(06):41-42.

生物教育理论范文3

1.1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要想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首先就需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去钻研。这就对高职院校生物学科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授生物学科时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教师要在课下广泛的搜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资料素材,精心备课,对生物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另一方面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物现象展开教学内容,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学生讲述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1.2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高职院校中与生物学科相关的众多专业里,比如生物技术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园林专业等,生物学都是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这些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要求其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就是要掌握必要的生物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对于一些非重点的理论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不做过多的要求,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自主学习。在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便得到了培养。

1.3对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很多实验任务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来完成。因此,在高职生物实验教学中,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这种小组作业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在我国高职院校,生物实验教学首先会对学生进行基础实验能力的训练,安排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通过采取教师考核的方式来规范每位学生的基础操作,比如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合理配制药液与培养基、掌握无菌操作要点等基本实验技能。其次,通过发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验,比如人工培育食用菌、对生活饮用水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并且对微生物菌落进行分析等。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引导的作用,给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帮助学生理清实验思路,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将实验任务和内容具体落实到每位小组成员身上,分工协作。在实验期间,学校会一直开放实验室,这也为小组成员随时讨论实验问题提供了便利。

2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要想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因为只有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学会动手,学生才能正确的分析评价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2.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进行任何科学研究或者发明创造的第一步,它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认知活动,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认识事物进而了解其本质。因此,在高职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客观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观察目的的不同以及被观察对象间的差异性就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进行观测,对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鸟类的形态结构与它们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时候,就可以对家鸭、家鸡的喙足进行细致的观察,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就是家鸡步行、刨食,而家鸭通常是游泳,这两种不同的生活习性都是由它们的形态结构决定的,因为家鸡喙坚硬,足趾分离、爪锐而坚硬,而家鸭喙扁阔,趾间有蹼。或者通过剪掉鲫鱼鱼尾来观察鳍对鲫鱼游泳速度以及姿势的影响。这样一来,通过具体观察,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具体形象的分析还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智力也得以发展。

2.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果说观察是认识的初级阶段,那么思维就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反映了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以及规律的认识。在高职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学会思维,认清事物本质,掌握事物规律,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从而尽量避免错误的发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通过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具体来讲就是在学习新内容时,教师可以关联之前学过的内容向同学发问,启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初步认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发散思维、考虑知识间的联系,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最终得出满意答案。

2.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相对前两种能力而言,动手能力的综合性更强,也更接近知识运用能力。一般来讲,动手能力主要包括种植、采集、饲养能力以及实验能力。其中实验能力最能够体现动手能力,它与生物教学的基本技能不同,它能够把抽象的问题转变成具体的事物,能够把事物从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高职生物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实验课程的条件,最大程度的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对学生操作的基本技能进行严格的规范训练。而种植、采集以及饲养能力也是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说教学讲授作为第一课堂的主要内容,那么种植、采集、饲养就可以作为第二课堂的重点内容,而且这种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对植物进行采集种植,可以观察植物的基本结构以及发育过程,通过饲养小动物如昆虫或者青蛙,可以深入认识动物个体发育的历程。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能够扩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使他们的观察力也进一步得以提高。

3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能力

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当今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仅需要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还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那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能力,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入科研意识,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研究的科研课题。具体的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生物学专业相关的各类比赛项目,比如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生技能竞赛等。为了收获成功,学生们通常会努力的学习理论知识并熟练的掌握专业实训技能,通过这种比赛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专业知识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挖掘了学生科研创新的能力,同时,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也将组织开展各类比赛项目作为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主要是针对一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而言的,可以在实训基地或者校企合作企业开展课堂教学。具体来讲,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能够参与生物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让学生通过现地现物来了解企业的运行,用所学知识来阐述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一些现象,从而发现新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实现校外基地的教学化,产学结合,以实际生产促进教学发展,以实际生产促进科研创新。这种教学模式结合了教学与科研,通过引导学生在科研领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现了“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

4结语

生物教育理论范文4

在国外,美国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就兴起一种教育运动,叫有效教育学校,但它是以教育科学研究为基础,探索如何提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儿童的学习成绩、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有效教育”(MS—EEPO)理论最先由是由云南师大教育学院书记、副院长孟照彬教授创建的孟照彬教授提出与创建。该理论立足与国家视野和国际视野,做大众教育。

二、有效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什么是有效教育

有效教育就是把西方擅长的个性、创造性与东方擅长的知识性有机的整合起来,并使之大众化的教育。即是将西方教育的优势和中国传统教育的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的第六种教学方式。其核心理念是“教育要讲效率,过程要讲优化”。

(二)有效教育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所蕴含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认识观、知识观、学习环境观、教师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

三、有效教育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的案例研究

(一)有效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可行性分析

有效教育是一个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三维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其系统操作性、实用性强。这完全符合新课改下对学生的培养要求。

(二)备课方式的案例研究

要素组合方式的基本概念:要素组合是EEPO方式最基本的课型方式,也是EEPO方式中最简明也最易掌握的课型,掌握要素组合这种课型,就能为学习其他课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案例分析

第二节《种子植物》(第1课时)教学目标:①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基本结构。②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①通过解剖观察的科学方法识别菜豆、玉米种子的结构和功能;②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与不同难点:观察胚的结构。课型方式:要素组合

1.导入

①实物导入:展示茁壮成长的豆芽。[引言]同学们喜欢吃豆芽吗?豆芽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种子]种子能萌发长成幼苗的奥秘在哪?与什么有关?[种子的结构]②出示学习目标。

2.观察菜豆玉米种子结构

①分发各种不同的种子(每组至少3~4种)。领取解剖针、培养皿等实验器材;②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做中学+动中学);③师讲解和示范科学观察菜豆种子的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④4人小组:参考实验步骤观察菜豆种子实验,并填写学习卡;⑤小组汇报呈现种子各部分结构及名称,师加与讲评、检测。(中测);⑥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做中学+动中学);⑦师讲解和示范科学观察玉米种子的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⑧4人小组:参考实验步骤观察菜豆种子实验,并填写学习卡;⑨小组汇报呈现种子各部分结构及名称,师加与讲评、检测。(中测)。

3.种子的功能、产生种子的意义:

(1)4人小组:对比大豆种子,观察豆芽的结构,并讨论:①种子的各部分发育后变成了幼苗的哪一部分。②种皮和子叶有什么作用?③玉米胚乳遇碘变蓝说明了说明?(看+想+做+说+听+小动组合)。(2)小组发言,师加以讲评和检测(中测)。(3)师生共同归纳种子各部分的功能。

4.小结、练习

(1)学生对实验和内容进行归纳小结。(2)课堂巩固练习(想+做)。(3)教学评价方式的案例研究(经典性评价)。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完全符合教材的要求,本节课则对这两个内容进行了整合,体现对教学素材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在本节课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对此现象产生疑惑,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解剖并观察菜豆和玉米的种子结构,这是生生互动,教师加以评讲是师生互动。

四、有效教育实施效果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是随机调查玉州区的部分初中学校的一线教师6人。学生则是随机抽取城北初中的4个班级的学生192人。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通过调查,教师在对“EEPO的态度”的态度方面,有大部分的教师持支持的态度,只有少部分人不支持也不反对。88%的教师都得到了相应有关EEPO的培训,并且运用EEPO的方法来进行备课,实施EEPO教学后,课堂气氛中有87%的教师认为课堂气氛比之前的火热,师生关系融洽,能与学生友好的相处,能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但对教学目标与计划的完成只有50%,说明实施EE⁃PO的课堂的某些环节耗时太多,教师不好把握,但由于评价方式的改变,使得有50%的教学认为自己的生物课堂有自己的特色,对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五、结语

生物教育理论范文5

(一)教学方针

让每一个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能够好奇,能够参与到学习环节当中,变成课堂上的主体。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

(二)团队意识

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差异,并在知识的积累量上有所不同,针对这种差异可以让学生组成团队,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来分配学生,在根本上将每个学生的成绩都能有所提升,好的学生能够巩固知识,学习不好的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并能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交流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全面性原则

初中生物教育的面向群体应该是整个课堂,不能出现出小灶情况,根据每一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制定出相应的课前预习、课堂流程、课后作业,让全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无缝隙的教学任务当中。通过让学生学会批判,学会面对自己的弱点,审视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加从容地面对自己现在所处以至将来的环境,并在大环境下拥有质疑性的思维能力来一步步发展自己;学会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外界事物和面临的问题,学生要学会能够公正、理智地分析问题,并在一件事物的发展走向上得到一个客观的认识;可持续发展观所表现的特殊性是让学生能够明白,并且了解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文明都对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让学生在自身的场和对外界事物的接受过程中,有机地将人的成长、社会进步、科学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做到全面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吸收行为;在学生拥有相应的意识的同时,还要在身上确实的落实到行为上,这不仅仅是一种策略,一种走向,更是一种精神。以上可以总结为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核心思想———真实、动态、全面、客观、和谐、行动。相信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教育的方针和走向,能够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素质型人才。

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服务终身发展

生本教育的理念核心是要高度重视学生,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结合学生的天性开展教学。将这样的理念渗透到生物课堂的教学中,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作为开展教学的重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阅读课文,观察标本,观看视频资料等,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比如,在执教"探索生命的方法"时,我做了这样的课堂设计:1.导入:给学生展示图片腐烂的肉中有许多蛆虫。提出问题:看到这些蛆虫,你想了解什么?2.让学生大胆猜想:蛆虫是怎么生成的?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回答。4.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教师引导:把两块等重的牛肉分别放在两个大小一致的玻璃碗内,一只碗口裸露,一只盖上纱布。5.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要想实验成功,还需要做哪些工作?这样设计关注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设计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有效促进了学生自身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充分的运用。

三、总结

生物教育理论范文6

一、应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兴趣

1.巧用比喻、类比

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既能够凸显一些抽象概念的特点和实质,更加能够形成直观的印象,便于记忆。而且通常用来比喻类比的实物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比较常见的,拉近了科学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的距离。比如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主动运输”的知识点时,就可以利用一个学生很常见的事例去进行类比:将细胞膜比作河流,被动运输是“顺流而下”的顺浓度梯度运输;那么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相当于“逆流而上”,逆着水流肯定是比较费力的,因此主动运输需要消耗代谢产生的能量。这样一类比,学生对主动运输的过程及特点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另外在分析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时,可以将载体蛋白比作是河流上的船只,被运输的物质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运输速度可以随着增加,而如果所有的“船只”都满载了,就不随浓度变化而变化了。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更加直观的印象。

2.巧举身边的例子,巧反问

学习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通过多举例的方法。比如不同生物体、同一生物体的不同发育阶段、甚至同一物种的不同性别之间,含水量都有所差异。了解这部分内容时,能够通过对鱼和昆虫的比较,嫩叶和枯黄的老叶的比较,让学生很快了解到水生生物和比较幼嫩的个体含水量较多。还可以用否定《红楼梦》上的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震撼,让他们了解到原来大家熟知的名言居然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男性体内水占据的比例高于女性。这样的举例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能够激发学生继续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在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这一内容时,对于达尔文的胚芽鞘实验,就可以由学生充分参与。观察到单侧光条件下胚芽鞘的向光弯曲后,提问学生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如何证明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探究感受光的部位是哪里。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来探究感光部位。这时学生必须运用以前学习过的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来控制变量。接着可以提出如果想证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如何做?这时学生可能面临一定困难,教师可以引导,提示如果想证明人类通过眼睛感光怎么做,学生就很容易联想到可以将胚芽鞘尖端遮光处理再观察它是否表现为向光弯曲就可以了。对于学生提出的正确设计思路,教师应该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就更加乐于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自主的探究了,对该部分内容也会更加有兴趣。

三、利用直观教具,激发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教师讲课时如果讲的内容不够生动活泼,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学生对所学内容就不能深刻理解和牢固记忆,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创新学习。一般来说,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比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更能吸引注意力;动态的新奇的事物比静止的常见的事物也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教师应该坚持贯彻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实验、录像、多媒体等形式辅助教学。

四、总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能将原本就妙趣横生、新奇有趣的生物教学内容变成枯燥的照本宣科。多思考,多变化,多实践,努力将每一节生物课堂变成学生愿意学习、快乐学习的乐园。

作者:周金露 单位:江苏省仪征中学

第二篇

一、加强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动手能力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生物知识。通过生物实验,把生物理论知识与实验相结合,能巩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师进行生物教学时,要注重教学实验的应用,在课堂中尽量使用实验上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需要时可以把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方便学生了解步骤,懂得老师如何进行操作。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师准备实验用具显微镜、青蛙肢体,显微镜片等,把教学内容、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实验目的是探讨青蛙体内的细胞组织,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部分女生不敢面对青蛙,会觉得恶心、反胃,教师要激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只有大胆面对才能了解到高中生物的乐趣,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去实验室进行实验,针对研究青蛙细胞组织进行分析探讨,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况进行总结。例如通过细胞组织区分脊蛙与青蛙的区别,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两组青蛙细胞的区别,教师再对其进行讲解。开始先观察脊蛙的细胞,用牙签拨动脊蛙是否存在变换,有无不良反应,是否存在成长分裂的状况。然后再观察青蛙的细胞组织,并把两者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实验过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语言去总结分析两组细胞的对比结果,并提问学生从中除了发现细胞的分析、生成还发现什么?通过向学生抛出问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生物教学理论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要做好备课准备,把生物课本中的重点、难点、要点划分出来。经过认真备课划分课本内容,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生物知识,提高课堂质量。教师在进行生物理论知识教导时,要通过理论教导学生如何巩固知识,去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如可以用记重点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理论知识。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第一章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题目中寻找重点,首先找出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画出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概念,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等。针对这些重点进行划分,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其次是怎样让学生把生物知识记牢。如何记牢知识,有的学生提出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有的学生说兴趣记忆法等。教师可教导学生用重点学习法去记牢生物知识,课后布置学生复习课堂知识,把生物课所学的进行排序、整理、归纳,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学习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新课程指标说明要培养学生学习探索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习探索,发现自然生物,了解生物课本所没有的知识。新课程改革下注重科学创新,探索科学奥秘,了解生物真相在教学中比较重要。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探索,教师要带领学生亲自去感受了解探索的奥秘,从中领悟生物科学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备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上课时引导学生向科学探索出发,提问时考虑问题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带动生物课堂氛围。

生物教育理论范文7

1.入党动机有待端正。

当前,高校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没有把学生“是否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这个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导致学生入党动机不端正现象越演越烈,有的学生入党,是为了给就业打好政治基础,有的是享受名誉上的称呼,有的是随波逐流,有的是受家人、亲朋好友等的教导而被动入党,这些现象的存在和扩散,要求高校必须要把好“入口关”,把真正有坚定政治信念和道德品行的优秀人才吸引到党的队伍中来。

2.党员的教育培训机制有待强化。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8512.7万人,其中学生290.5万人,绝大多数为在校大学生,这些数据表明各高校对党员的发展工作非常重视。然而,在对发展工作抓得较严的情况下,对党员的教育培训却显得投入不足,出现“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为了避免此现象的蔓延,高校应当对党员或准党员,在理论知识、政策方针、环境局势、道德品质、理想信念、先锋表率、奉献精神、综合能力等方面加以强化,使学生党员具备良好的党性修养,坚持作为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不断内化其为对自我的约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者和可靠接班人。

3.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干部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管理干部队伍是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力量,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障。高校加强党建工作,需要着重培养一批学生党建工作的人才队伍。当前,负责高校党建具体事务工作的多为辅导员,根据辅导员设置的现实情况看,辅导员队伍结构年轻化且流动较快,工作任务杂而多,经验水平浅而少,严重影响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进展。因此,高校在对党建工作干部选拔和任用方面应当加大重视程度,坚持选拔党性素质高、道德品德好、综合能力强、热心于党务工作的优秀党员教师或学生到管理队伍中来,通过提高整个队伍建设工作,从管理和服务的核心因素推动高校党员教育工作,切实实现学生党员的塑造和培养任务。

二、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生党员“三观”的塑造。

大学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价值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加强学生党员的选拔、培训、教育、管理和引导,用坚定的政治态度、严密的思维逻辑、崇高的远景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党员在今后的人生道路具备独立、笃定、自信的人生态度具有深刻的影响,也对党和国家培育优秀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用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敢于创新的思想屹立于世界,赢得了世人的普遍认可和赞扬。高校发展、培养和教育学生党员是保证党后继有人的重要渠道,是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大学期间,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要始终将党的先进性教育放在核心位置,引导学生党员树立先进意识、实践先进行为、履行先进职责,将党员的先进性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引导和带领广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真正将党的先进性辐射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和社会大环境当中。

3.有利于高校实现“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和梦想。高校是“中国梦”宣传的主要阵地,大学生又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党员理所当然是高校营造浓厚“中国梦”氛围的主力军,学生党员在接受党组织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应当将“中国梦”与“学子梦”、“未来梦”、“个人梦”结合起来,在校园内,在课堂上,在学生中间,努力地传播“中国梦”理念,帮助高校和党在大学生中宣传和教育“中国梦”的核心思想,使广大学生自觉践行中国梦,为实现国家的民主、富强、文明而共同努力、不懈奋斗。

三、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实践探索

1.加强党员发展机制和培育机制的协调统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思潮带给现在高校的“90后”大学生的直观影响体现在他们的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可将其入党动机归纳为四种类型“:理想型”、“荣誉型”、“从众型”和“功利型”,可见,端正入党动机已成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紧迫任务。因此,高校在发展入党积极分子的前期,应当大力开展“党性教育”和“政治信念”方面的教育工作,把好“入口关”,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成熟一个便发展一个的原则。同时,大力加强后续教育培育机制,通过爱国精神、历史事件、杰出人物、社会实践、主题演讲、经验交流等形式,使大学生党员真正树立党员意识,认识党员职责,自觉履行党员的权利与义务。

2.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党员的模范作用。

高校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发展前和支部生活中,从而导致宣传教育面窄,内容不丰富,感染力和凝聚力不强。高校党组织应当努力创新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要延续传统的发展前教育和支部民主生活会,还应当将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融合到班级中,学生党员通过在班级中担任一定职务和从事某项服务性工作,锻炼及提高能力水平;融合到社区,鼓励学生党员到宿舍区开展扶助、辅导、爱心等工作,践行党员的先锋作用;融合到社团,在目前实现的社团建团的基础上,加大“党建带团建”的力度,让党员在社团中锻炼和实践;融合到社会,大学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职责,大学生党员应主动将党员的先进性辐射到社会中,开展爱心支教、爱心奉献、爱心捐助等公益性活动;融合到网络,网络时代在高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90后”的大学生时刻与网络为伴,网络的影响程度在某些时刻比传统的教育手段更具渗透力,大学生党员要学会运用网络配合高校党组织开展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教育工作,使网络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

3.加强党建队伍综合水平,切实规范教育管理方式。

生物教育理论范文8

1.1表现力的特性

众所周知,舞蹈必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展现一定的情感,否则就只能是单纯的动作展示,而缺乏思想和情感的舞蹈也只能被认为是机械性运动。但是表现力却正好拥有让舞蹈充满动感的特性,它不仅能提升舞者的舞台气质,还能衡量舞蹈好坏的标准。

1.2学习表现力的意义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舞蹈素质优秀的舞者应当要具备娴熟的舞蹈技巧,还应当在基本功上拥有过硬的本领。但我们决不能因为技术技能的必要性而失去了判断艺术好坏的能力,从而忽视了舞蹈表现力的重要性,忽视了对表现力的培养。毕竟,仅仅具备高人一筹的舞蹈技能并不能代表舞者就已经完全领略了隐藏在技能背后的乐曲韵味,而一旦舞者没有完全解读出乐曲传达的情感或者偏离乐曲情感去主观的进行会意,就一定无法准确展示自我对于乐曲的理解,也一定无法准确传达出乐曲想要传达的情感。所以,舞者必须在打好舞蹈基本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艺术的表现力,这样才能成为舞蹈表演方面的灵魂演绎者。当然,不同的表演者对于同一个舞蹈所表现出来的作品意义有可能不一样,但都需要对舞者的表现力进行一系列系统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舞蹈作品最真实的内在精神,才能让舞者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具备超凡表现力的好演员。

2.如何培养表现力

2.1神态方面的培养

我们要从不同方面对舞者进行表现力的培养,就必须要考虑先从哪方面入手。由于表现力不仅要求舞者要能演绎出乐曲所要传达的情感,还要求舞者要在表演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因此,神态的表现对于舞者来说就是一门必须课。学会准确拿捏舞台上自我的神态、在正确节奏点上传达自我的神态便显得相当重要。如果一个舞者能够控制好神情的传达,那么,她就能充分显露自我内心情感的变化,同时,还能带动在场观众的情感,让观众也情不自禁的跟着舞者一起进入舞蹈世界,体会其中故事情节的波折发展,倾听其中诉说的世事衷肠,进而达到情感的共鸣,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那么,究竟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对舞者神情的培养呢?要达到出神入化的传达神情的境界,就要求学生在平日的训练里多下苦功,时时刻刻寻找训练的机会。比如平时训练休息时间,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随机放一首曲子,然后根据曲风的变化,根据当时的理解,对着镜子做出相应的神态表情,这时,一旁的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点评和建议,以便于学生快速掌握表现力的把握技能。

2.2肢体动作方面的培养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它的最终体现目标是让观众在舞者的一举一动中领会其中所蕴涵的内涵以及精神。而肢体动作对于传达舞者情感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恰当得体的肢体动作,有时会对舞蹈的整体表演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舞蹈表现力的优劣往往就是通过手指、脚趾间的延伸、肢体转动的方向、屈伸的程度和对动作点、线、面的把握这些看似细小却最不能忽视的地方显露出来,所以一定要注意给每一个细节、动作赋予感情,这样舞蹈的感染力也就会随即增强。当然,还要加强身体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包括身体的柔软度、平衡能力、反应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毕竟,学生要表演好舞蹈,就要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没有过硬的基本功,舞蹈动作就会出现僵硬,呆板,难以深刻的表现出舞蹈的情感与内涵,更不用说舞蹈表现力了。

2.3情感方面的培养

想要更好的表现一首乐曲,就必须先要正确理解这首乐曲,只有完全参透乐曲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在得体准确的控制下充分展现出舞蹈的魅力。所以,很有必要在培养舞者体会乐曲传达的思想的能力上多下工夫。对于那些舞者经历过并且深有感触的情感,也许表现出来并不是什么难事,然而,对于那些从未经历过的情感,也许表现出来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应该如何培养进行演绎呢?首先要让舞者克服畏惧心理,不要产生焦虑的心理,要相信自己可以拿体会出乐曲中的这份情感。等到舞者平复心情之后,就要想方设法让舞者根据自己现有的情感经历不断拓展和摸索,努力让自己走进乐曲中的世界,同时发挥无限的想象力,认真体会乐曲传达出的情感,这样,才能培养舞者准确挖掘出乐曲中的思想精髓,才能让舞者通过演绎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于乐曲的理解。当然,教师应当要学会激发舞者的表演欲望,多多给予舞者语言和行为上的鼓励,通过语言和行为方式指引学生,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快速掌握乐曲情感。

3.展现你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