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现状调查思考

农村金融现状调查思考

 

此次调查是为了了解农村金融的需求情况和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进而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促进农村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寻求道路。   一、调查设计及说明   由于农村金融需求多种多样,既有农村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生产融资的需要,也有农民个人和农户生产生活的融资需要,还有农村集体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要,为此,此项调查选择农民(农户)、农村企业及村委会组织为调查对象,并采取抽样方式确定问卷样本量。根据样本总量,按各省市和自治区农村人口数、村委会分别确定各省市自治区样本量。   根据经济承受能力及可操作性,选择一般条件估算的值2041作为样本量。此次调查共发放农户问卷2000份,回收1956份,回收率97.8%,有效问卷1897份,有效率97%;共发放村或社区问卷100份,回收96份,回收率96%,有效问卷89份,有效率92.7%;共发放农村经济组织和企业问卷100份,回收90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81份,有效率90%。   从农户的基本情况来看,被调查者中男性1368人、女性529人。年龄结构是18~25岁235人,26~35岁446人,36~45岁599人,46~55岁429人,66岁以上188人。被调查者的职业状况是在本村务农的有562人。被调查者的教育程度是不识字151人,小学443人,初中813人,高中或中专317人,大专102人,本科以上71人。   二、农村的金融需求状况农民的金融需求,体现在存款的需求、投资的需求以及贷款的需求等方面。   农民有了收入,就会自然而然考虑存款,或者理财投资。   据调查结果表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调查反映,农户在办理贷款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贷款利率高、担保难、额度小、期限短、手续过于繁琐、评估抵押费用较高、上门服务少等,其中反映担保难和手续繁琐的有将近50%,20%的农户希望提供消费贷款,而73%的农户希望有关部门提供信用贷款,表明了广大农户对信用贷款和消费贷款的迫切期待。另外需要结合金融服务,主要包括通存通兑。   2.农村信贷满足程度存在结构性差异。从调查情况看,种养殖业等农村第一产业获得信贷支持相对不足。同时,目前信用社投放的贷款期限最长为一年,这与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后多样性需求是不相符的。   3.贷款需求较大,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提供充足的资金贷款。从调查反馈情况看,农户贷款需求大,约占样本农户的35%,约有23.7%的受调查农户认为需要银行或农信社的贷款,但正规金融机构并不能满足生产用途和生活用途的资金需求。农村信用社是农村正规金融的主要代表,也是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资金的主要渠道。   正规金融机构的供给不足必然会导致农户在存在资金需求时转而求助于非正规金融机构,如亲朋好友等。   4.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以盈利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已成为重要的改革方向。针对这一改革方向,各国纷纷调整经营战略,以商业银行入手,不约而同地大量撤并农村地区及欠发达地区的营业网点与分支机构,同时逐步向城市靠近,收缩并上收贷款权限。   农业银行作为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最重要金融机构,坐观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紧随其后也跟着收缩农村金融市场,而把填补网点与业务上的空白置之不顾,更为重要的是,不论是国有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于期限长、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都不愿投入资金,仅仅是为了捍卫利润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原则,这些举措之下,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投入的逐年减弱已成定局。   三、农村的金融供给状况分析   根据对全国农村金融需求的抽样调查表明,农村金融供给及发展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农村信贷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大;信贷的需求主体数量大、经营规模小、分散;农民收入水平低、抵押品严重不足的特点,使得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和信贷风险都较高,逐渐呈现“粗短”化的趋势,金额大,却又期限短。调查显示,65%以上的农户信贷金额需求为5000元以上,55%的贷款期限为1年以内。   2.农业保险机制发展不够完善,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需要农业保险为其提供服务。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小、数量少,供给结构失衡,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发展尚不完善,跟不上农村经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农业生产周期长,自然损失严重,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农业保险机制又缺乏相应政府补贴等政策支持下,使得商业保险机构望而却步,农业保险业务面临严重萎缩,甚至出现了原有开办的险种现已停办。从发放问卷的100家农村微型企业来分析,只有12家企业投入农业保险,占调查总数的12%,获得过农业商业保险赔付的就有10家,占投保数比例83.3%。因此,正是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高,使得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难以满足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3.农户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难,贷款利率高。农村金融服务仍有空缺,农村金融网点覆盖不全面。农民普遍感觉,贷款率过高,对于偿贷的能力不能确定。并且农村金融网点的布局工作还需要推进,截至2009年底,全国金融网点空白乡镇还有2792个,金融网点空白行政村超过94.53%。“金融网点少,离家距离远”是农民普遍不满的问题。   4.小额信用贷款难以满足农户的需求。一是在农民发展养殖业、规模化种植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化经营都需要较大资金推动,小额信贷往往难以满足。   而且小额信贷还款周期较短,一般是半年至一年,有的只有两三个月,而这些生产经营生产周期较长,有的要三五年。#p#分页标题#e#   初期投入多、风险大,生产周期又不适应,小额信贷对此没有多大帮助;二是额度太小,一般在5000元上下,高的也不超过1万元,因为通常大额贷款都需要担保或抵押,而农民既没什么可担保的物品,更缺乏可抵押品,而从实际需求看,大部分每户要2万~4万元。   四、针对改善农村金融供给现状的若干政策建议   对全国农村金融需求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正在不断发展,金融产品也不断增多,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渠道,农村邮政金融服务也迅速发展,农民的金融需求和行为日益多样化。但是农村金融服务仍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当前迫切需要加快农村金融网点的布局,拓宽农民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质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不断扩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我国应积极指导农村金融机构研究推广农村信贷,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和联保贷款的办法,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多层次、多元化、差异化、优质化的金融服务产品。   2.积极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增加农村资金供给。我国应大力支持县域金融机构开办个人、企业委托贷款业务,通过金融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有序流动。鼓励和积极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大力发展非政府专业小额贷款机构,拓展商业银行的资金回流机制,有效遏制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现状,增加农村可使用的资金量,努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3.不断扩大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为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我国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农村各金融机构业务应不断扩展业务范围,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例如,以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是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目前已拓展为既吸收存款又发放贷款,还可以为在农村办理小额贷款业务,以满足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多元化资金需求。此外,应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健全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贷款抵押担保机制。除了作为订单农业支撑的农业气候性、病虫害等农业生产性保险外,符合农村和农民需求的健康、人寿、财产等各险种也应在商业可持续基础上加快发展。   4.积极支持发展民间金融组织。民间金融有四大优势:第一,从制度上来看,民间融资中的借贷行为和利率都是市场化的,区别于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有时会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诸如行政力量之类。第二,成本上看,民间融资前的信息搜寻成本和融资后的管理成本很低,一般也不需要对融资方“公关”而支付“寻租”成本。第三,信息获取上看,民间融资中的当事人彼此之间比较了解,而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与融资相关的信息不易获得且不透明。第四,民间融资具有速度优势,没有繁琐的交易手续,交易过程快捷,融资效率高,能尽快达成交易。正是因为独特优势,使得民间融资和正规金融长期共存而不至于被湮没。   5.建立健全农地金融制度。作为一种以土地为抵押和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长期贷款的资金融通形式,农地金融具有债权可靠、利率低、贷款期限长等特点。   众所周知,我国农地所有权属于国家,而作为农地承包者,享有其它权利。通过明晰的产权关系和规定农地使用权归属的内涵,为农地金融创设和农地使用权流转提供制度性基础,是这一农地制度的基本内容。   对于农地金融,制度是保证,融通资金需要通过农地使用权抵押,并满足农地开发利用和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此外,应逐步加大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度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并通过调整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来确保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稳定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同时,要分清金融与财政的职能,避免金融承担过多的财政职能,能使农村金融萎缩、资金外流、风险加重而造成大量损失,要充分发挥财政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投入,减少农民增收的私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