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测试范例

心理健康测试

心理健康测试范文1

关键词:成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面对已经全面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地上升,成人教育已然成为向社会传输人才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自身职业规划和文化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学习已经成为人们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选择。心理教育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两个部分,成人教育的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成人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影响成人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如何在成人教育领域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备受专家和学者们的关注。

一、成人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的受教育人群均为已经工作或者因为工作需要进修的成年人,这类群体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作用下,内心承受能力更加脆弱,很容易引发心理方面的疾病,只有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下,才能保证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对其概念和内涵有一定的了解,寻找出适合成人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模式。

(一)心理健康概念和内涵的界定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以心理咨询方式为主的教育科学,不同领域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内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争论,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理论角度、工作背景等方面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也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从学科理论角度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秉承心理教育和道德理论教育,引导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正常积极发展的临床科目;从工作背景角度分析,心理健康是反映个体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所呈现出的心理状态,主要是指对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而不是最高要求[1]。心理状态和心理调节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两个部分,心理状态是指自身的心理状况在某一时间点或某段时间内的好坏,心理调节能力是指通过自身的调节将心理状态调适到正常范围内的能力,心理状态和心理调节能力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二)影响成人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

成人教育学生群体多数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明确的目标,相比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成人教育学生的身心发展更成熟,社会阅历和生活经历也更丰富。成人教育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前已经较早地接触过社会,所受的影响因素较多,在工作方式、学习理念、待人接物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处理方式,因此即使相同领域的学生个体差异仍旧十分明显,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学习都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和规划性,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细致的观察力,而且具有较强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上这些都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

二、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习心理层面分析

传统的教育方式包括成人教育皆更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在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前提下,学习效率才能达到最佳,当代社会提倡的教育理念是培养集充实的知识、卓越的能力、健全的人格于一体的全面型人才,不能因为受教育群体是成人就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2],现在成人教育的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虽然身体上已经成熟,但是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自尊性较强,所以在开展成人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情绪和心理上的变化。

(二)经验心理层面分析

成人教育所面向的学生群体多数是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人,经验对于成人教育的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劣势转化成优势就需要教师去协调,既要满足有经验的人喜欢展示经验的心理,又要照顾到缺乏经验的人的腼腆心理,帮助学生去适应因为较强的实践能力与较薄弱的理论知识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的失落感,改变学生惯有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会接受新事物,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心理也可以健康地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时间层面分析

对成年人而言,可利用的时间是有限的,多数人必须在兼顾工作和家庭的同时进行课程理论学习,众多方面的压力逼迫自己不得不机械性地高速运转,长时间在高压的环境下学习和工作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学校应该针对成人教育学生制订一套专属的课程计划,精细到每一节课,力求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将时间利用最大化,减轻学生因为时间问题而产生的心理负担。

三、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成人教育在我国成立时间较长,随着成人教育学生因为学业、就业等方面压力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而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被研究的时间较短,所以如果想要改善成人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提高成人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就必须正视以下问题。

(一)领导的不重视,缺少适合的平台

首先要在成人教育领域展开心理教育,必须有学校领导的重视,但是现在多数成人教育的学校认为学生已经成人,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学校没有必要为此专门开设一门课,或者花费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成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所以现在成人教育中除了心理教育专业,其他专业很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人教育的心理健康不被重视,学校也缺少一个可以去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知识的平台,这些因素都不利于达成成人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教学体系

许多成人教育学校缺乏从事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没有合理的规划,学校也不愿过多地将时间、精力花费在培训学校的心理健康培训师上。不完善的心理健康教学体系,不规范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都是心理健康无法有效开展的原因[3],所以想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必须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让每一位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理解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可以熟练地在学习、生活、工作等领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偏激的教学理念

许多成人教育学校的教师存在偏激的教学理念,大部分教师认为只需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即可,不需要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多地关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专业教师的课业任务,还应该由各科教师一起去参与引导,由于成人教育学生的数量比较庞大,授课方式多以随上随走形式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学生和某个专业课教师关系特别融洽,更愿意将心事与其沟通,这些都有助于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所以单凭专业心理教师的力量太过薄弱,应该形成“以专业心理教师为主导,其他学科教师共同配合”的教学形式。

(四)忽视学生个体、家庭、社会环境等外界因素产生的影响

部分成人教育学校认为受教群体皆为成年人,有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能力,所以并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忽视了学生个体、家庭、社会等外界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影响。

1.成人教育学生个人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成人教育学生多数是可以在社会独立生存的个体,他们的思想较成熟,不管在学习方法还是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都有自己惯有的处理方法,也正是受到这些个人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对自身技能的提升,仅仅把成人教育作为获得学历、晋升职位的捷径[4],甚至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如果结果与预期不符,心理会产生巨大落差感,这种失落感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所以由于个人因素而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2.家庭因素对成人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家庭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家庭成员对成人教育的认识、能否负担得起学生的学费,是否支持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能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励,学生会持热情积极的态度努力投入学习生活;反之,如果因为家人的反对、家庭情况的不允许,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负担,也对学生学习的情绪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3.社会性因素对成人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在社会大背景下,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成人教育学生不仅有学生这一层身份,还扮演着社会劳动工作者,所以心理健康水平也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占据影响因素中的主要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各阶层对劳动者的文化水平要求也在提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者的心理产生一些伤害,如果没有及时通过合理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后果。

四、成人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选择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另一部分是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5]。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适用于疏导心理健康有异常的学生,可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摆脱异常的心理状态,调节和谐的人际关系,最终恢复心理健康,但是成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学生占据绝大比例,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仅占少数,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所以从成人教育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展开教学。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用尊重、平等、关爱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做到言传身教,从自身做起,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无条件地接纳学生,不应该存在差别式教学,引导学生多参加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因为成人教育学生是成人就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师生之间应该多交流,改变传统低效的单向式教学,形成师生间彼此相互学习、相互陪伴、共同进步的新局面[6]。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经过专业化的技能学习,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学校有计划地对相关教师(包括辅导员)进行培训和进修。学校应该设立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部门,配备专业的教师、心理咨询师和医护人员,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接触中可以起到鼓励和带头作用。

(三)认清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所在

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遇到有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学生,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直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归于心理障碍,这样不但夸大了事情的严重性,而且导致学生在心理方面产生极大的压力,其实学生的一些心理异常并不是心理障碍,从表现上看多数属于一般的心理问题,比如,考试焦虑、人群恐惧症等,这些症状均为阶段性出现并不会持续存在,学生本人也没有病理性的变化,所以我们不能直接将其病因划分为心理障碍。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心理、行为等会产生持续的病理性变化,而且自身并不能控制,大多数患有心理障碍的人群需要到精神医疗机构治疗才能恢复,所以当有学生来求助时,一定要认清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所在,帮助学生调节好情绪,及时根据反映出来的状况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或到医疗部门进行治疗,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

(四)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防御教学系统

为了使成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沟通更加及时,应该调动起全校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校建立分级心理健康防御系统。首先,在学校中招募有公益奉献精神且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感兴趣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专业的知识技能培训。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他们跟同学接触时间较长更了解同学的心理变化,所以学生就成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力量。其次,对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进行系统化培训,因为他们在与学生如何沟通相处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所以对学生心理健康判断也更具有直接性、准确性,便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防御。最后,在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测试,对测试结果中存在心理障碍学生的个人隐私信息保密,专业辅导教师第一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和治疗,帮助他们战胜心理阴影。设置不同级别的心理健康防御系统,可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工作,使其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更加快速全面地掌握学生信息,有利于预防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对可能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多关注、多陪伴,做到“防患未然”。

(五)形成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心理健康综合式教育

为了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选择什么方式的教学形式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为能高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模式[7]。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最直接的形式,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必修课,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文化教育相结合,加强教育部门的重视性,定期监察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形成课内和课外、咨询和指导紧密结合的教育形式,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在保证心理健康工作顺利展开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所以构建科学有效的成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必须严格规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的选择等。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最基础的教学形式,而成人教育的学生均为成年人,课程对其内在的影响只占一部分,还有外界社会因素对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邓丽芳和郑日昌认为,心理健康是不断通过自身积极的认识、改变环境或调节自我需求以符合环境要求,从中体验到内心的和谐与幸福,内部心理因素与外界社会因素彼此调节、相互融合达到一种和谐的动态平衡状态。所以利用成人教育学生学习和工作的业余时间,激发大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和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自我的心理健康有所认知,这种实践式体验性学习也是心理健康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借助活动实践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学习,内外相结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对成人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真正意义上的帮助。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虽然二者在教学理论的内容上不太相同,但是两门学科的教学目标都很相似,最终都是为了使学生健康地成长,从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很多心理问题都来自扭曲的价值观和不科学的信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能够帮助成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从而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五、结论和展望

本文从如何界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以及影响成人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出发,从学生个人、时间、经验等三个层面来论述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综述发现,开展成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学生所在的学校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和专业的师资力量;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对成人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成人发展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差异性,了解成人教育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结合实际情况逐一分析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并提供适合成人教育学生的教学方法。最后就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一系列实施策略,包括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用尊重、平等、关爱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协助学校便于更直接、更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为能高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防御系统,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真正地做到防患未然。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促进成人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在完成学校的课业任务之外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国家培养并塑造出全面发展的社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霞.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2]杨诚德.成人教育的学习心理及特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6-17.

[3]刘天.成人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16(7):73-74.

[4]张爱梅.多元文化背景下成人教育学员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论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6(10):57-59.

[5]杨娇丽,陈建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透析与实施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07(2):67-69.

[6]苗军芙,郑海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23-28.

心理健康测试范文2

一、基于心理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点

(一)任务明确

幼儿心理学指出,幼师需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个性化、过程性发展情况开展育儿活动,在教育进程中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一是描述幼儿普通行为,从幼儿外在表现着手洞悉其内心世界;二是解释、测量幼儿个体差异,关注每位幼儿的心理动态,这与“育人为本”的理念异曲同工,其目的是阐明幼儿心理发展机制与内因;三是探析外在因素给幼儿心理带来的影响,如幼儿园环境、区域活动主题、幼儿与他人的关系等;四是制订高效的育儿方案,助幼儿摆脱焦虑、自卑、恐惧等负面心理的不良影响,能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与学习,营造舒适、安全、温馨的育儿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滋养幼儿心田。

(二)方法科学

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着眼,适合幼师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以下几个:一是观察法,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仔细观察其言行举止,同时记录观察结果,相关结果是幼师制订育儿方案的重要依据,基于此观察法的使用要具有渗透性、一贯性、规范性,保障观察记录全面、客观且有差异性;二是调查法,以了解幼儿心理发展机制为指向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统筹调查结果,了解影响幼儿心理的因素,如家长过于严厉的批评、祖辈的宠溺、教师的忽视等,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支点,可增强育儿行为的针对性;三是实践法(实验法),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常用方法,例如教师组织幼儿玩集体游戏,如“老鹰捉小鸡”“二人三足”“拔河”等,为的是帮助幼儿初步形成集体意识,能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愉悦、安全、温馨,用以驱散焦虑、恐惧、自闭,使幼儿心理更为健康;四是临床法,为使幼儿心理健康更加专业,能在早期对幼儿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干预,幼儿园可与医疗机构合作,定期组织问诊或检查,及时将幼儿的心理情况告知专业心理医生,抓住最佳干预时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有效性。

(三)有据可依

判断幼儿心理是否健康虽离不开幼师的执教经验,但需基于幼儿心理学做出更加全面且客观、科学的判断,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有据可依。幼儿心理学指出,幼儿不经常发怒、情绪基本稳定、生活起居正常、不过分挑食、求知欲较强、能合群、诚实、有一定自信心及自尊心、不过分胆怯则表示幼儿心理较为健康,若教师发现幼儿出现与上述内容相反的表现,如过分胆怯、爱撒谎、经常发怒等,则需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教师可鼓励幼儿合作表演节目,在幼儿跳舞、唱歌、讲故事的过程中给予肯定,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并锻炼胆量,继而引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1]。

二、基于心理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一)“十不要”原则

第一,不要过分关注某个孩子,以免幼儿在游戏活动或学习活动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变得不合群且丧失合作、沟通等能力;第二,不要模糊权利、义务边界,要让幼儿明白讲卫生、守纪律、团结友善、爱护书籍等是需做到的事情,同时幼儿有表达、享受育儿服务、参与各项活动等权利,为幼儿形成健康心理奠定基础;第三,不要过度亲近某个幼儿,指引幼儿到同伴中玩耍,帮助幼儿学会沟通、倾听、协作、助人;第四,不要勉强幼儿做一些事情,在利用实践法(实验法)引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助其塑造开朗、积极、坚强、自信等良好个性,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幼儿产生更加强烈的畏难情绪;第五,不要苛责幼儿,避免其形成逃避、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部分幼儿还会因教师严厉的责罚出现说谎、暴躁等现象;第六,不要恐吓、欺骗幼儿,要致力于创造温馨、安全、健康的育儿环境,使幼儿能信赖教师;第七,不要当众批评甚至嘲笑幼儿,以免幼儿出现不合群、自卑等心理问题;第八,不要过分夸赞幼儿,要让幼儿感觉到教师是真诚地认可自己,否则幼儿会不再信任教师的话,对教师的赞许不再期待,这会使激励教育质量随之降低;第九,不要对幼儿喜怒无常,幼师需争做幼儿的榜样,助幼儿控制情绪并解决游戏中、生活中及学习上的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更为稳定;第十,不要对幼儿遇到的问题漠不关心,要帮助幼儿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教会幼儿用智慧处理问题,不要被问题击退乃至打倒,提高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二)“四要”原则

第一,要注重防范幼儿出现心理问题,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放在维护、促进幼儿心理良性发展,而非矫正、治疗幼儿心理问题;第二,要在生活中展开教育,为幼儿打造心理活动的优质空间,在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环境熏陶、感染下助幼儿获得良好体验,逐步形成健康心理品质;第三,要助幼儿点滴积累,在日常学习与活动中逐渐改掉爱说谎、不合群等习惯,通过计划性、科学性兼顾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幼儿行为习惯、思想态度、个性品质带来正向影响;第四,要坚持家园合作,协助家长关注幼儿心理并能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展[2]。

三、基于心理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一)根据幼儿心理成长需求展开育儿活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适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求知、审美、自我实现等需求开展育儿活动。例如,幼师在指引幼儿了解自然时,可组织幼儿用废弃的塑料瓶播撒辣椒、牵牛花、含羞草等种子,指引幼儿观察种子的变化并用表格、图画等形式记录下来,为幼儿探索发现打造空间,满足幼儿求知需求,使幼儿能初步形成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增强责任感,继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二)创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师需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将实际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为幼儿探索发现、挑战自我、创新实践提供有利条件。基于此,幼师需推行“生活化 + 心理健康”教育举措,为的是引发幼儿思考,获得实践体验,助其优化言行举止、心理状态、思想品格。例如,幼师可以“可爱的小动物”为主题,指引幼儿参与口语交际、绘画、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喜爱的动物及其可爱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协助幼儿画出或做出小狗、小猫、乌龟、燕子等动物,还可玩“森林歌舞大会”游戏,引领幼儿将自己喜爱动物的面具或头饰戴好,模仿动物的声音、形态接唱儿歌。多姿多彩的活动会使育儿氛围更加轻松、愉悦、温馨,幼儿可有效消除恐惧、胆怯、焦虑等心理,在实践中得到成功体验,帮助幼儿变得更加自信,幼儿还可在游戏环节及做手工时互相帮助,期间提高沟通、倾听的能力,乐于与小伙伴交往,能表达内心情感,可在集体活动中感到愉悦,通过日常观察、表达、玩游戏,幼儿能更加喜爱动物。教师还可有效渗透生命教育、成功教育、激励教育等内容,继而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优化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儿体系

首先,幼儿园要注重“双减”,帮助孩子减轻学习压力,以免幼儿园“小学化”并给幼儿增添心理负担,幼师需注重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如观察晚霞的变化、在生活中节约用水、动手制作飞机模型等,拓宽幼儿的眼界,在“知行合一”的前提下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指引幼儿养成善于观察、喜欢提问、自主求解的好习惯,幼儿能在功能优化的作业加持下爱表达、爱创造,可较为认真地达成学习实践目标,给幼儿行为、心态、思想带来良性影响;其次,幼儿园需在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引下拓宽心理健康教育视野,引入更多育儿资源,如幼儿园可组织幼儿参观动物园、文化馆、科技馆,优化幼儿情感体验,唤醒幼儿的好奇心与爱心,使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高效;最后,幼儿园需积极创编园本课程,总结本园育儿经验,善用区域资源,如传统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整合教育理论,如环境适应教育、育人为本、幼儿心理学等,为教师策划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利条件,加之专业心理诊疗服务机构、家庭、社区的共同努力打造优质园本课程,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3]。

综上所述,基于心理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利于幼儿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幼师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明确、方法科学、有据可依,在育儿进程中推行“十不要”原则及“四要”原则,能根据幼儿心理成长实况展开育儿活动,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优化基于心理学的育儿体系,继而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萍.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读本的意义探究[J].昭通学院学报,2020,42(2):121-124.

[2]杨玉兰.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5):581-582.

心理健康测试范文3

在中职生的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还关系到社会职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严格把关,而班主任作为班级教师的带头人,有责任、有义务认真对待,并在实际工作中做出表率。本文就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浅做分析,然后再对班主任在这一方面的工作进行指导,以期能够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

一、引言

中职生刚从知识教育转入职业教育,心理尚未成熟,还得面临社会就业压力等问题,往往会出现许多心理上的问题,不利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职院校特意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以期能够改善这一现象,要求班主任必须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很好地实践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班主任并非是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在某些具体的实践方法上尚不明确,所以,有必要对其具体实施策略进行分析。

二、中职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第一,自卑。在进行升学入考中,往往会有一部分人由于成绩不好,无缘高中,就被迫选择了进入中职院校。中职院校在社会中的名声一直都不太好,在大多数人眼中中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失败者,没有能力,其出路也不好,总之,就是一句话,中职院校社会地位低下,中职生备受轻视。外界的看法很容易使得中职生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刚刚进入新的环境,对于一切尚不了解,就更容易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渺小,从而加重自卑心理。[1]第二,厌学。选择中职院校的原因不外乎两个: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习成绩不好,但是相信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时期,经济困难才选择上中职院校的可能很少,最多的还是由于学习成绩的问题。这就反映了一个情况,学生在学习方面未形成正确的认识,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中职院校,他们亦是同以往一样,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第三,青春期问题。中职院校的学生多数都处于青春期,心理虽然未成熟,但是却十分敏感,尤其是对待男女生情感的问题上。在青春期的少年一般都是比较敏感、矛盾的,对于异性也会表现出好感,适当的引导可以解决男女生情感问题,但是,处理不好,反而会为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伤害。[2]第四,盲目追求个性化。进入中职院校,学生往往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就想要追求个性,但是却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中职生为了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往往会标新立异,通过一些发型、服饰、妆容、行为等标新自己的不同,这种心理问题是十分普遍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具体实践策略

经过以上几点分析,可以看出中职生在心理上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若是及时地施加适当的引导,必定会还学生一个健全的心理。反之,若是处理不及时或是不得当,很可能会对中职生的心理产生不小的危害。因此,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必须立足于实际,需求可行的实践方案。第一,班主任心理素质的要求。要想成为中职生的班主任,就必须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不仅是教师应对一切突发事件的要求,更是向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条件。班主任是班级中的领导者,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小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必须要有足够强硬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讲,班主任相较于其他的教师而言,更具有学生号召力,也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共处,这就意味着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有着良好沟通条件。班主任可以借助日常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情况,以自己乐观、向上、阳光的心态引导学生开放自我。这样就会使得更多的学生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第二,注重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在中职生中,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心理素质的能否健全,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友谊,激发自己的潜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具体的实施中,班主任可以多鼓励学生参加集体讨论、集体活动,多多为学生创造一些交往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也要适当的应用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展自我。当然,此前提是要具备良好的交流环境,班主任应该适当的寻找一些中职生感兴趣的活动或是话题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营造温暖、轻松、和谐的交流环境。第三,扮演倾听者,做学生心灵的导师。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异常敏感。无论是在男女情感问题上,还是在自尊心上,又或是其他的一些方面。他们往往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困惑,但是却有有着过强的自尊心,不愿意将自己的心事透露给同龄人,因为他们觉得那些人只会将此当作笑话,甚至会偷偷地嘲笑自己。所以这对于班主任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扮演一位倾听者,探听学生心中的烦恼,然后在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帮助学生走出青春期的困惑,进而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能够达到促使学生学习的目的。

四、结束语

在近几年,职业教育飞速发展,这也意味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必须加紧步伐。作为中职生班主任必须要有这份自觉: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全力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

作者:王峰 单位:丹东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测试范文4

利用赏识教育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有效地开展赏识教育能深化班主任的德育教育效果。班主任应利用好班会课、思品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教育,表扬班上的好人好事、树立典型楷模、肯定某些同学的学习和品行的进步变化等,或开展《团结的力量》、《我的集体我做主》、《让我们的心灵洒满阳光》、《调整心态,把握成功》等主题班会活动,激发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服务的精神,树立班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赏识教育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抓往关键,挖掘孩子个性潜能。赏识教育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实践证明,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抓住学生的特长去赞美,并创造机会帮助其发展,学生会感到被肯定愉悦和成功的满足感。作为教师应倾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及时地赞美,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正确引导,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财润是一个典型学习习惯较差的待优生,但他喜欢帮助老师做事,喜欢体育,于是我安排他做体育委员,充分利用他的特长和责任心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目的,现在他已经是一名责任心强、工作勤奋、学习有进步的班干部。

开展活动,营造群体赏识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文化活动,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后进生的赏识教育不仅依赖老师去实践,也应让全体学生在活动中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营造群体赏识氛围。本人积极挖掘教育潜在材料,开展有特色又鲜明的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主题活动,如趣味英语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又如《我的本领大》、《让友谊之树茁壮成长》、《诚信在我心中》、《肯定自己》等主题班会活动。在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增强班集体活力,为学生们展示才华、发挥特长提供平台,让后进生在群体赏识氛围中脱颖而出,感受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把赏识的力量转化为完善自我的源泉。

心理健康测试范文5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开放性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越发明显,同时呈现过度且单一的现象,例如家长过多地施压给学生,过度追求学生取得好成绩而不关注学生本身的成长以及人格、习惯的培养。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再加上小学语文本身的特殊性,在其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显著的意义和价值。

二、小学语文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有效性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材中总共有12册12本书,其中主要是以略读课文为主。通过对教材分析之后发现教材结构安排是通过精心设计而得,编者也非常注重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以从浅至深的方式学习,教材中包含了科学、社会、自然、人文、艺术等符合小学生心理年龄的内容,例如描写人物的文章中,有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有勤奋刻苦的,有朴实善良的。这一些人物形象都是完善学生心理的教学案例,教材本身可以说就是一本心理健康引导书。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仍然需要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的应用能力,毕竟小学语文课程不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三、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1.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其内容主要包含五种爱,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然、爱科学以及爱自己。教师需要充分挖掘这一些情感内容,并借助课文当中的“爱”引导学生形成对爱的正确感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陶冶学生爱国爱人的情感。例如,在《鱼游到了纸上》的课文当中,其主要是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作为教学精神,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的着重点放在聋哑青年专注且勤奋的学习品质中,同时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出青年在观察与绘画过程中的形象,促使学生感受到作者极强观察力的同时,同时体会聋哑青年细致、丰厚的情感以及对生活无限的热爱。这一些内容都是可以提高学生理解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感受身残志坚的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情感。再例如,《小马过河》课文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默读或者学生自由举手分角色朗读,透过老师适当的点评提示体会动物们的对话对小马心态的影响。这样,学生可以自己感知,学会独立思考,树立“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做力所能及的事,独立解决问题的心理思想。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既定大纲的要求,在学生认字识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愉悦的氛围,同时学到知识。只要老师用心,总会找到巧妙的方法,寓教于乐,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客观的评价、心灵美、正能量,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2.优化教育环境,突出心理健康

有效的课堂氛围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推动学生人格逐渐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教师正是优质课堂氛围的创建者。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采取平等、公开的方式组织教学,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和学生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语言、语气应当柔和,必须以尊重的姿态和学生沟通,以相信的眼神与学生互动,促使学生在课堂当中可以放开约束,主动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微笑,以柔和的语调和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实践教学发现,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自信心,同时还能够优化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接受程度,形成健康心理状态。

3.掌握教育时机,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当中教师需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之下开展教学时,一方面需要确保教学方式与语文学习要求相关联,另一方面需要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实现心理健康灌输教育。对此,这就需要教师提高对课堂教学节奏、内容的掌握,因为教学时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随处可见的,而是应当以随机、偶然或某时突发的方式展现。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某一节课、某一个问题学生的兴趣、呼声比较高,同时思维与讨论较为火热,具备较强的学习主动性与探索兴趣,此时便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好时机,上课的时候老师也不要求生硬地寻找这种机会,而是要用心去发现。例如《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教学时候,适当地多讲故事,把渗透契机设在某些语句段落,可以很好地教育学生爱国和为人民服务意识,记住伟大的先驱英雄。对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不能离开教学而空谈的,要把握机会找好时机进行突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在实际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方式非常多,在选择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确保学生在趣味学习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引导,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月,黄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7,31(5):112-112.

[2]林静,傅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998———2015年):热点、演进及其展望———基于CSSCI数据库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7,23(8):67-71.

[3]侯洁,张茂聪.我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十年总结———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7-2017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品质”主题文献的可视化解读[J].中国特殊教育,2017,33(5):141-142.

心理健康测试范文6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误区;对策

一、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的多方面发展,大学生作为新时展的主力军承载着相当大的责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从整体上看,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良好,而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良好,但我们仍然发现当代大学生存在着或轻或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是其成长成才的根本保证,有助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促进中国梦的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需要。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在心理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一些或轻或重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关心大学心理方面的健康,有助于大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随着国家日益强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化日益延伸,科技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竞争愈演愈烈,大学生迫切需要对自身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因此,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二、高校心理健康存在的误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发展,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和处理学习关系,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身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在高校开展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大力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提高,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在高校期间全面综合地提升自己,高校应积极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上日程。

(一)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方面存在的误区

首先,传统教育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当前的高校教育,高校一直没有真正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谈及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时,很多学生自认为得了心理疾病甚至是患上了精神病,正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偏见,导致接受咨询的人少之又少。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又一误区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被混为一谈。在部分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工作的重点,并且一些教育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可以被思想政治教育取代的,导致有些高校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第一,重视心理测试而轻视科学分析,心理测试只是为了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为接下来的心理辅导等工作提供有效依据。心理测试只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进行心理测试,更重要的是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第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重诊治、轻预防的现象,部分高校只将视线放在个别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却没有关注到更多正常的学生也是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第三,在高校中重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没有开展心理训练活动。有些高校不关注开展心理健康训练活动而单一地只重视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能代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部,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之一。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性人才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者要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够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方法,因为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相关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虽然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由于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导致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因此,高校要选拔合适的了解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策略

为了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培养良好的个性,各方面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既适应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我国劳动者素质和民族素质的需要。以下几个方面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与增强起到积极作用。

(一)高校要正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一,高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予以重视。高校要从大学生的差异化出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进行合理调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多多赞扬学生的优点,提高学生的自信,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从而及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第二,改变当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识。当代大学生中不少人以为心理疾病等同于精神病,认为心理健康老师就是心理医生,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不利于学生在发现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找心理健康工作者以解决问题,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积极引导等有效方法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正确的认识,改变以往错误的认知。第三,正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种种联系的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二者在理论基础、工作内容、方法方式上均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也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将二者准确定位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方面的改进策略

第一,心理测试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尽管心理测试具有局限性,但心理健康教育仍然不能离开心理测试。首先,心理健康工作者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对其进行心理测试;其次,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者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做心理咨询时提供参考;再有,学生可以通过心理测试了解自我,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健全人格。正确看待心理测试,科学分析心理测试结果,将心理测试与心理咨询相结合,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二,在高校开设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取相关措施预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有很多欠缺之处,虽然各大高校已经出版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相关的教材与书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具有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我国心理咨询等课程还没有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没有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因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对相关知识进行普及,使学生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将预防与处理相结合。要想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落到实处,诊断与预防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与处理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得益于心理健康教育。第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开展。例如演讲比赛、征文、情景剧演出等活动;也可以让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也可以组织知识竞赛、创新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的兴趣。各大高校还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阅读论坛网站,为学生的阅读以及与他人的交流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平台。

(三)加大力度建设高校心理工作者队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校心理工作者的资格以及训练提出三项要求:“(1)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2)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3)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缺少专业性强、具有心理学知识、可以熟练掌握心理学知识技能的专职工作人员。《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但就目前的形式而言,我国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专兼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并没有吸纳很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也并不是十分了解心理学知识,不能完全掌握心理测试技术与心理辅导的方法,无法准确抓住大学生心理问题。要对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使其完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高校中,辅导员、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组成部分,也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辅导员、班主任在管理学生的同时,也应当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未来之星,他们在社会的影响下,在来自多方面压力的压迫下,心理健康存在问题。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专业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及相关理论的人才,在区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将二者有机结合,掌握心理学有关理论知识及技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出现的心理问题,让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协调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云霞,李牧.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马前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19).

[3]彭晓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4]易凌峰.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心理教育的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4).

心理健康测试范文7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人文关怀是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是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强调人文关怀,就是强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技能以及解决心理问题要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实际出发,最终实现有效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和谐。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加强人文关怀是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所要求的。近几年的相关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例如,李曲波以8所高职院校113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研究结果显示:被试中有24.22%的学生有中等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低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常模的水平。对辽宁某职业院校2018级1860名新生心理测评,研究结果表明:340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占测试总人数的29.84%;164人有明显心理问题,占测试总人数的8.82%;46人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占测试总人数的2.47%。由此可见,改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和谐。

(二)加强人文关怀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教育目标不同于普通本科学校,其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专业教学,来培养具有一定实用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职业性质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就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为学生毕业直接就业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同时,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实效性上下功夫,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的心理健康知识与其实际能够真正的联系起来,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促进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基于人文关怀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一)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注重团体训练实践教学

新形势下,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探索新时期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强调人文关怀,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升心理素质,实现心理的和谐发展。课堂教学与团体训练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地人文关怀。课堂教学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课堂内传授心理学科学知识的过程,是宣传心理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团体训练实践教学是指教师针对某一个心理问题或特定群体而设计的团体训练活动,目的在于塑造与提升心理品质。团体训练等实践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更易唤起学生的自我认知、情感和行为体验。在自我探索中积累经验,磨炼性格,培养耐挫能力。

(二)以个体咨询为基础,发挥团体咨询作用

高校里心理咨询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大学生的咨询目的是希望找到障碍的根源,消除痛苦,即心理障碍咨询。二是解决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或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不适应,即心理适应咨询。三是大学生咨询的目的是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自身心理的全面健康和发展,心理发展咨询。第一种类型的学生主要通过个体咨询解决问题;而后两种咨询类型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团体心理咨询解决问题。在团体咨询过程中各成员通过互动,分享感受、体验内心,进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从而达到调整改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提高适应能力、激发个体潜能的目的。团体咨询前需要进行调查和评估,了解成员心理状况和需求情况,然后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咨询方法。团体咨询的方法能够做到动静结合、生动有趣,使大学生乐于参加、积极投入、主动体验。团体咨询重视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强调大学生的利益,具有明显的个体功能。

(三)以网络为媒介,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据同济大学的网络调查发现: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高职院校学生上网的时间是远远高于该平均水平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新媒体平台等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新途径。网络最大的特点是隐蔽性。在网络中学生可以通过毫无顾忌地将自己内心的苦闷、压抑、烦躁等不良情绪向他人倾诉,宣泄负性能量来调节心理状态。利用网络的快捷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通过网站建立网络心理诊所和网络心理热线,运用求助者中心疗法、完形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多种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缓解心理冲突、减轻心理压力,帮助高职院校学生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加强对网络媒介的创新研究,借助微信、微博、新媒体等平台更好地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三、结语

加强人文关怀是创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如何更好地使人文关怀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完善与潜能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与服务全体学生,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与探究。

参考文献:

[1]闫颖.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3):111-114.

心理健康测试范文8

关键词:视障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高职视障学生是残疾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他们在心理方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视障学生往往由于视力缺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容易产生自卑、敏感、固执、多疑等心理问题。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在注重培养视障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同时,更要引导视障学生形成积极、阳光、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为今后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因此,本文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得的数据,调查与分析视障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后续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研究方法

1.1被试的基本信息

此次调查对象为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17级与18级视障学生,共83人,平均年龄为22岁,其中男生占73.5%,女生占26.5%,2017级占47%,2018级占53%,家庭经济富裕的占3.6%,较好的占3.6%,一般的占59%,贫困的占33.7%。从生源地来看,省会城市占6%,非省会城市占20.5%;乡镇占27.7%,农村占45.8%。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为浙江省唯一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选取的被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theSelf-ReportSymptomInventory,SymptomCheck-List90,SCL-90)是以Derogatis编制的症状清单为基础的精神症状自评表,包含90个项目。SCL-90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病人的自觉症状特性等优点[1]。该量表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评定心理健康的常用量表之一,采用5级评分法,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妄想、精神病性九个因子。1.3数据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工作。

2研究结果

2.1视障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根据SCL-90的总症状指数划分,被试中没有症状的学生占84.3%,轻微症状的占14.5%,中度症状的占1.2%,重度症状的为0。说明被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84.3%的学生没有心理异常。

2.2视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

2.2.1视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人口统计学基本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为了解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根据不同的变量类型采用不同的差异检验方法进行分析[3]。结果显示,视障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以上基本信息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2.2视障学生心理健康在家庭经济状况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心理健康状况在总体家庭经济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F=2.747,p<0.05)。其中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与家庭经济状况贫困的差异显著。

2.2.3视障学生心理健康在家庭氛围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氛围上存在显著差异(F=2.998,p<0.05)。

2.3视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分析

将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个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氛围与心理健康进行相关分析[4],发现视障大学生家庭氛围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家庭氛围越融洽,心理异常症状越少(由于家庭氛围的计分方式为融洽记1分、平和记2分、冷淡记3分、对抗记4分,而SCL-90的总分越低表明异常症状越少,因此相关系数为正)。

2.4视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了了解家庭氛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视障大学生家庭氛围对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可以解释心理状况变异的7.2%。

3讨论

3.1本研究通过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特殊高职院校视障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较好。有84.3%的学生没有异常症状,14.5%的学生只有轻微异常症状,1.2%的学生有中度异常症状。(2)视障大学生在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基本信息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氛围上存在显著差异。(3)视障大学生家庭氛围与心理状况呈显著正相关,即家庭氛围越融洽,心理健康状况越好,且家庭氛围可以解释心理健康状况变异的7.2%。

3.2成因分析

(1)视障学生由于视力缺陷,存在接收信息不全、感知事物不充分、判断力与分析能力受限等现象,从而造成情绪不稳定,容易形成任性、偏执等性格特点。同时他们社会交往相对较狭隘、活动范围狭小、参与社会活动较少,逐渐形成了抑郁、孤僻、自我封闭等心理特点。(2)源自于同龄人的压力,视障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需要比同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克服更多的障碍,也会遭受更多不公正的待遇,同时在与人交往时因担心别人的嘲笑、歧视或是同情,而显得格格不入,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自卑、敏感、多疑的心理特点。到了高职阶段,对未来就业、婚恋、社会交往有了更高期待,在向往与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又担心自己由于视力缺陷得不到社会的接纳与认可,因此比同龄人显得更加紧张与焦虑。(3)受家庭经济状况与家庭氛围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对视障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与视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经济状况好的家庭,从小注重对视障学生的培养,无经济压力;家庭氛围融洽的父母,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愿意倾听他们的倾诉,袒露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更早地发现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这类家庭的学生往往较乐观、自信、主动融入社会。反之,更容易使视障学生缺乏安全感,造成恐惧、急躁冲动等心理问题。

4视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此次研究发现,视障学生心理健康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因此,学校在注重视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家校联系,对学生家长做好指导帮扶工作。

4.1建议家校联系制度

班主任、辅导员要定期与家长联系,了解其家庭情况、与父母的关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生活学习情况,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

4.2利用开学报到日,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家长会

通过讲座等形式做好培训引导工作,普及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做他们的引路人与知心人。

4.3关注重点学生,取得家长的支持

在心理健康测试中及日常行为中如果发现有异常的学生应及时与家长联系和沟通。特别在测试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抑郁症等现象的学生,应及时告知家长,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让家长带学生去医院就症,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68-70.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3]张兵,谢德光,谢玉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1):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