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工程范例

专业建设工程

专业建设工程范文1

关键词:新工科;工业设计;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工程链式实验室

引言

“新工科”教育改革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承载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的使命,“新工科”对实验室的建设也被赋予新内涵,新要求。多学科交叉和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途径。工业设计是一门注重应用实践型学科[1]如何围绕本校专业特色,改革实验室陈旧格局,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培养人才的作用,建设新的实验室体系,提升工业设计学生的工程能力和与社会对接能力,实现新工科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应用型院校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工程链式的专业实验室建设框架

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能力,尤其是工业设计,产品的创新与创意是设计师生存关键,工业设计专业具有各学科知识交融性、知识无界性、变迁性的特点,学生毕业面临就业行业的宽泛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工程能力是专业教育的根本点。而实践教学是直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通过实践从而产生各种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达到培养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目的,实验室平台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硬件保障。

(一)以地方院校教学特色和学术研究方向为核心高校的专业实验室不仅服务于教学,也是教师从事研究的平台,二者相辅相承,紧密结合,因此地方应用型院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应根据其所处地域及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确立学科的自有特色和学术方向。长沙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学前教育百年历史地方应用型院校,其工业设计专业是以设计学、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物联网、美学、文化、经济、管理等学科为支撑,以儿童玩具为载体,以现代工业产业链为平台开展教学、科研和服务。根据专业的发展确立实验室的学术方向为儿童玩具设计与开发和工业品设计,以此来进行重点建设实验室。

(二)以设计+工学为基础渐进式培养工程能力。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对于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工程能力[2],学界从各自角度进行了论证普遍认为是①工程基础知识的能力;②解决一般性工程问题②能够识别、表达、分析复杂的工业设计的实际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③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业产品设计及产品开发设计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或设计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3]。④能够基于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工业设计专业涉及的工程实践。⑤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产品设计及产品开发设计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业设计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⑥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3]。⑦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业界同行及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基于工业设计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平台的基本功能是训练学生的应用专业技术能力,“渐进式”培养工程能力。因此,专业实验室以设计和工学相互渗透为基础,突出“玩具产品”特色,围绕“工程化”建设。

(三)以不同学科深度结合交融为导向。随着人类互联网技术、新产业、新工艺的发展和行业、学科之间的界限模糊,要求高校培养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工业设计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它以创新为源动力[4]。整合创新、跨界合作已成为工业设计发展趋势,“跨界设计、创新思维、人文基础、跨文化视野”是新的产业形式对设计教育提出的挑战[5],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工业设计国际化必要条件,因此,工业设计实验室建设要共享电子信息、物联网、包装工程、艺术设计等多学科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以工业设计为核心,共同搭建跨学科、跨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打破学科和专于业界线,充分实现不同的学科的深度结合和交叉,开阔视眼,解决目前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学科交融性、自主创新性不足的弊端。

(四)以培养创新设计能力为目标。高校专业实验室设置,很多情况下是按照满足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所需开设的实验来建设实验室的,这样各实验独立成为孤岛,没有形成达到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验教学体系,学生只是单纯完成某一门课程的实验,学生的工程意识,能力培养收效甚微。本着培养学生综合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室应围绕“产品认识—产品拆装—产品开发—模型制作—样品制造—组装调试—上色—包装”的工程链模式建设,焕发实验室活力,以专题设计和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综上,工业设计专业实验室构建框架如图1。

二、工业设计工程链式实验室建设

根据学校在区域的定位、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和专业发展,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扶持下,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实验室设有产品认识类实验室(工业产品展示厅、玩具拆装实验室)、设计开发类实验室(工作室、模型制作实验室)、原理创新类设计实验室、学科交叉类实验室、跨专业共享实验室。打破原按专业、课程分类设置的实验室,确立以产品开发设计、制造、测试、包装的工程链式的实验室(图2),建立阶梯渐进式实践教学平台,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产品认识类实验室。产品认识实验室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整体认识,增强学生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历史背景、专业的行业特点、发展现状、对儿童玩具的概念、设计理念、结构,控制、制作工艺等整体知识的认识,有玩具展厅和玩具拆装实验室。玩具展厅陈列有国内外不同年代不同种类的儿章玩具,有历届毕生生优秀作品,低年级学生进行认识实验,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后续的专业教学奠定基础。玩具拆装实验室备有遥控机动玩具类、交通玩具类、拼板玩具类、滑板车、积木等玩具供学生拆装,达到认识不同类型的玩具产品的形态、结构、材料、产品总成与部件、构件之间的关系以及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突出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能力。

(三)原理创新类设计实验室。创新设计实验室设有机构陈列展柜和机构创新设计平台,认识组成机构的构件的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并根据机构的组成原理,针对设计产品的功能要求,利用机构创新设计平台,不同构件通过合理的运动副组装成不同的机构,拟定多个设计方案,分析机构的优劣势,确定最终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设计的创新能力。

(三)设计开发类实验室。产品设计工作室包含设计工作室和模型制作工作室。设计工作室团队由不同年级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为主,并和艺术专业、电子信息专业、物联网专业、包装工程专业学生组成团队,这样不同专业融汇,使设计与企业产业价值链的需求更为契合,激发出充满智慧的创意[6]。设计工作室配备手绘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利用项目驱动式进行实践教学,以教师的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和虚拟课题为载体,学生分组进行市场调研提出设计构思和方案,利用手绘快速表达设计理念,展示产品的形态、色彩、材质等属性,通过师生企业三方论证后进入模型制作工作室运用油泥、石膏、泡沫塑、ABS等易塑型的材料将设计方案实物化。模型制作工作室,配有3D打印机、模型泡沫切割机、模型雕塑工具、组合小机床、油泥模型升降平台、套装等主要设备,根据模型的材料不同,模型制作工作室分为陶泥模型制作室、石膏模型制作室、油泥模型制作室、木工模型制作室、塑料模型制作室等。学生动手操作设备制作模型,直观探索产品的功能和结构,不断完善设计方案,然后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设计等手段进行方案形态和结构的细节完善。学生在设计理念,产品功能、产品的形态、色彩等产品属性时,不断提升理论知识和发现新知识,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相互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工程能力。

(四)学科交叉类实验室。1.产品制造实验室随着工业设计价值的延伸,传统的以外观审美和新型功能结构为主要目的的设计观将无法达到社会对设计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各种功能型、智能型材料和新兴的特种工艺、特种设备成为现代设计的一大推动力[5]。产品制造实验室配有数控加工中心(CNC)、桌面数控机床(桌面CNC)、数控车床、注塑机等设备,利用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可高效、便利加工各种不同材料的复杂的造型。产品制造实验室也实现了面向制造和服务教学,设计引入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向新材料,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新装备进行设计创新。2.跨专业共享实验室智能儿童玩具实验室整合了人机交互、电子信息、物联网实验室,实现跨专业共享,以儿童玩具为载体,利用微控制器、各种传感器、硬件电路和主程序、驱动程序、服务程序对应实现儿童玩具各项功能,实现信息技术使儿童玩具在视觉、动作、声效和交互等方面的智能化,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创新设计。产品测试实验室和产品包装实验室与包装工程专业共享。儿童玩具在实现功能的前提下,必须考虑安全性、实用性和便捷性,将人—产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和协系统进行设计研究,利用测试获得的基本数据进行分析设计存在的缺陷,并寻求解决设计问题的方法。展板设计、儿童玩具包装设计、营销宣传等在数字快印实验室和印刷实验室完成。

三、实验室建设的实践效果

随着设施仪器设备不断更新完善,依托工业设计工程链实验室,在产学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形成多学科多专业高度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工业设计工程链式实验室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实验室各自为政,仅局限于一个学科或一个专业或一门课程,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只见树言木不见森林的孤立局面,实现以项目为载体,多学科多专业交融贯穿项目始终和资源共享,学生在实验室体验项目开发设计、生产、包装、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实施流程,提升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实践在校企之间不再存在较大落差,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来,学生参加部级、省级竞赛获奖26项,毕业生在短时间内对接受聘单位。

(二)丰富了教学资源,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工业设计工程链式实验室获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专业实践平台和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文创产业园、邵东邵东双创中小企业等企业进行产学合作,学主、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利用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平台,进行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发设计和实现等,焕发了专业实践平台生机,极大可能地发挥实践平台的作用,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近年,工业设计专业教师生承担12项省部和横向科研项目,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促进了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成果转化。工业设计工程链式实验室积极发挥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创新支撑作用。每年学生参加各个级别学科竞赛和各种形式的高校优秀毕业设计展,部分优秀设计作品已转化为生产力。如学生设计的小五金产品,为邵东某小型企业年新增产值500万,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四、专业实验室建设发展

工业设计的不断发展,其学科的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我校工业设计工程链式实验室从以下几方面持续改进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机制:(1)建设具有先进设计理论的工业设计专业实验设计师和实验管理师,强化实验技术队伍。(2)完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面向学生实验时间、实验空间、实验内容全开放模式。利用优质课程资源,开发综合性的虚拟仿真实验,实验室配备仪器使用说明视频,学生在教师、虚拟仿真实验和操作视频引导下强化自主实验。(3)加强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的设备操作培训和考核,对于机床类大型实验设备操作,学生须持有经培训后获得操作技能合格证,为实现真正开发式实验室提供保障。(4)发展实验室管理机制,开发实验室和实验室耗材的网络管理平台,建立完善的实验仪器设备网上预约,建立实验室耗材入库出库系统,促进设备的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耗材的充分利用,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和实验教学管理网络化、实验设备信息化和不同学科共享化。(5)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与更多的企业合作深入产学研,建设校内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创新设计和产品开发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

五、结语

专业建设工程范文2

关键词:工业工程;教学团队;特色建设;教学改革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与宗旨

工业工程专业以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为基点,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领域中的工程技术学、工程经济学、人机工程学与市场学等学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培养模式创新为灵魂,是工程科技与管理科学、制造学与生产规划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工业工程专业应充分结合地方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特点,更好的依托机械工程学科的学科优势,充分发挥机械背景专业特色本质。以实现本专业优势互补的跨学科专业发展特点,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实现工业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团队建设思路与对策

1.教学团队的结构建设

团队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对团队队伍的成长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在教改方面应承担校级以上优秀课程建设,并主持和参与完成校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在教学过程中,能不断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敬业、乐业,应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并能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教学团队师资结构应紧紧围绕工业工程方向,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年龄结构及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团队,结合机械工程学科的特点应具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成员。

2.教学团队的特色建设

第一,凝练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依托机械工程学科,在建设工程中必须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专业所特有的面向市场范围较宽的特点,积极参与工程类科研项目,逐步凝练出了以制造业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强化专业优势。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实行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第二,凝练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大胆地探索与实践,形成以提高学生创新与实战能力为核心的导师工作制和学生工作室相结合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立足学校特点,凝练专业特色

应充分发挥机械工程的综合学科背景与学科优势,依赖综合学科已有的坚实办学基础,在课程设置中应以工为主,并融合管理科学、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相关知识,以此进一步提升和拓宽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渠道,打造出具有鲜明工科特点的工业工程专业特色。

4.教学团队建设的改革措施

第一,树立先进、科学、合理的改革指导思想.基于机械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应紧紧围绕学生强能力,重实践,提水平的要求,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团队的建设也应该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需要,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对前沿专业知识和先进教学理念进行跟踪和探索。第二,依托和发挥机械工程专业学科的综合学科优势。在团队建设中应分析专业背景优势,通过不断完善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提升团队成员的工程实践能力,来进一步凸现工业工程专业办学特色,实现工业工程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机械工程相关知识的有机融合,并以国家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及经济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培养出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第三,建立多层次实践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在大众化人才培养思路上,以精英人才培养为导向,实现以教学团队成员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以赛促能”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并在竞赛中检验教学效果。形成以提高学生创新与实战能力为核心的导师工作室和学生工作室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校内与校外结合,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注重具有广阔视野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积极创新与改革教学方法。第四,实验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团队建设。还应依据学生认知特点来进行实验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安排,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构建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中更多引用企业实际运营案例,并结合沙盘推演,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三、结束语

专业建设工程范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1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要通过改革推广信息技术,发展优质的教学资源库网络共享平台,在有利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提升使用效率的同时,也促进信息共享,使教学资源得以充沛利用。利用这个平台,使教师和建筑技术专业人才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技能得到明显提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1.1建筑行业的现状

作为领先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影响着其他相关行业的升级和改造,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发展。预计未来20年里,建筑业依旧处于我国各行业中的领先地位,面对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会进入全新阶段。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技术改造等资产投资的要求会更高,规模要比之前大,需要大量建筑技术方面的人才,因此,我国也将大幅度增加这方面人才的就业率,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1.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建筑人才的数量远远小于市场需求量,严重缺少基层施工技术方面的人才和管理岗位的人才,建筑行业内也没有顶级的人才。目前,建筑从业人员依旧保持着很低的技术水平,他们虽然承担现在的工作任务,但是技术含量非常低。培养更多的建筑业优秀技术人才,成为当前非常关键的工作任务。

2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整体规划

2.1打造更专业的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

现阶段,多数高等职业学校都有普通高校的办学特点,有些与中专教育水平类似,各地的现状也不相同,与时代需求发生矛盾,根据调查研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我国国家财政拨款的重点职业院校中,只有十几所学校有这个专业,严重缺少行业内人员。需打造具有鲜明特点的高等职业学校,去推动和引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有效的改革,建立功能更加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更快地促进社会发展。

2.2建设高水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

通过对企业人才需要的研究,确定实施标准,制定完善的教学目标,还要根据企业的工作程序制定教学计划。为学习的专业人员提供立体的教材和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行业外的人员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学习,并且可以免费下载相关学习内容。

2.3教学资源库的特点

现在的建筑技术要求比较高,施工组织更加难以管理,工程的程序繁复。因此,专业教学资源需要更加合理规范,必须既有全国不同建筑施工的特点,也要方便技术推广使用。经过分析,建成的教学资源库,有着高度的开放型、高度的适用性等特点。

2.3.1高度的开放性

利用网络进行共享,让学习者第一时间了解学习内容、相关教学情况,进行有效地学习。利用网络平台可掌握很多资料,可进行多种教学活动。教师可与其他学习者一起交流、讨论等。企业人士、社会学习者也可通过这一平台,充实自己的知识,进行咨询和培训。这种开放性使社会的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2.3.2高度的适用性

建立的资源库,方便使用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板块,进行浏览、查询、根据各地区和各大院校的自身特点,使学习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3标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3.1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

建设教学资源库包括很多内容,涉及很多资源,包括为学习者提供课程标准,建立资格认证库,提供施工员信息、资料员信息、职业资格标准和考试说明等,通过各大试题库进行模拟考试,在专家意见库设立专家讲坛,还有网络课程库,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得到不断的进步,根据就业指导咨询库,了解就业方向、进行就业指导等,人们都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库了解相关资源。

3.2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我国应采用自主开发的方式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由职业教育专家、学校的高级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完成其建设。通过调查在职岗位,确定对应的职业岗位数量,形成课程体系、评价准则、确定相关标准等。

3.3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情况

建成的教学资源库会给我国建筑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用这一教学资源库,将为未就业的人才提供就业机会,人才得到充分调配,全国高职院校都会借助这一网络共享平台,掌握第一手资料,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相关知识水平,强化教学目的,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秀经验,掌握教学课程的发展动态,建立更具有先进性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4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有利因素

4.1有效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以推动各大高校和各大企业间的友好沟通和相互交流,分析结果,按照标准执行,使人才能够更多的学习和巩固经验,提高人才的专业水平,同时,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使我国建筑技术专业成功进行改革,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吸取各地优秀经验,积累各高校成功案例,树立优秀的改革榜样,从而发展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利用资源库这一平台,教师间可以共享信息,互相借鉴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案例,掌握行业的动态,研究其他地区的优秀经验,分析后总结经验,增加自己的理论水平。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手段,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提升教学质量。

4.2自身素质得到提升

通过研究,教师可以提高专业技能,丰富教学经验,掌握发展趋势,对于教师而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料库的建设是自身学习的重点。也能明显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通过学习行业内的新技术,把新鲜的知识带到课堂去,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的教学成果会有所突破,也会增强学生的能力。

4.3满足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资源管理的建设能够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还可以根据改革情况进行企业的有效培训,推广数字化专业资源技术。在职人员根据情况进行继续教育,中职的毕业生自己善于学习,也可以在岗接受教育,满足学习需求。

4.4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以积极探索未知领域,改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也可以调节其他产业项目,使其他产业相继发展起来。改革的成果必然会影响到其他的产业,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5结语

发展具有特色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参考文献:

[1]苏小梅.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实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21):20-24.

[2]张鹏.基于建筑装饰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在线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研究[J].建设与装饰,2017,(51):75-77.

[3]邱丽,辉汪,汪耀武.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0):108-109.

专业建设工程范文4

【关键词】课程;TeklaStructure与钢结构详图设计;培养目标;培养方法;钢结构检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进了职业教育改革,而课程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因此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体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建设工程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应用于建设工程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质量检测在工程建设中也越发彰显其重要意义。目前我省检测行业的新情况、新发展对工程质量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规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为的同时必须大力提高我省工程质量检测人员的理论与技术水平。而当务之急,既要从规范、实战、可操作的角度出发,又要站在提纲挈领、全面了解的高度,针对不同专业检测内容加强工程质量检测人员上岗前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为了满足市场上的检测人员空缺,所以在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中开设了钢结构检测这门课程。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是建筑工程系的一个新专业,本专业培养的学生面向建筑钢结构施工和加工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为主要就业岗位,以钢结构详图设计、钢结构检测、钢结构加工厂技术管理、钢结构施工企业的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及钢结构设计等为就业岗位群,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面向情况如表1所示。把TeklaStructure引入教学的原因主要是:首先,钢结构行业发展过快,人才严重不足,行业只能向电脑寻求帮助,很多企业选择TeklaStructure实际是无奈的选择;其次,国内在产品质量方面要求过低,机械式的电脑程序可以满足低要求的需要;第三,目前TeklaStructure软件的使用人员,业务能力和对软件的熟练程度也参差不齐。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应掌握结构、建筑、机械、焊接、施工等多个专业的理论,并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熟练TeklaStructure软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软件的优势[2-3]。钢结构检测课程服务于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是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群)重要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理论课,是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钢结构检测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实际,认真操作,获取直接知识,巩固所学理论,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钢结构检测课程依据我国目前钢结构检测标准与规范,并结合实际的钢结构构造发展趋势,重点阐述钢结构检测基本知识、钢结构检测仪器操作方法等内容,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钢结构检测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通过仪器操作与理论相结合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岗位工作的保证[4-5]。

1课程培养能力目标

1.1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TeklaStructure与钢结构详图设计课程学习,学生专业能力需要掌握如下:1)掌握钢结构施工图的看图方法和步骤,熟练识读钢结构施工图纸;2)熟练应用TeklaStructures进行钢结构工程模型的建立,掌握软件基本操作;3)通过TeklaStructures提供的报告文档,掌握项目工程材料计划的制作;4)利用TeklaStructures创建图纸功能,掌握钢结构详图的生成,并绘制完整的钢结构详图。通过钢结构检测课程学习,学生专业能力目标如下:使学生达到无损检测中超声检测二级人员的检测水平,部分同学考取超声检测二级人员资格证书(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颁发);满足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对“钢结构检测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

1.2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两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TeklaStruc-tures软件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断拓展和完善学生的详图设计能力和钢结构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实际工程中能及时发现钢结构原材料、制作过程、安装过程中可能存在或产生的危险缺陷,从根本上保证钢结构稳定安全。

1.3社会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1)较好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2)较强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深化设计能力。3)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有较强的责任心,适应工作岗位要求。4)思想作风;环境保护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2TeklaStructure与钢结构详图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2.1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

上课期间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电脑,老师利用实际工程由浅入深逐步讲解。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所以老师讲的速度比较慢,学生课上录用手机拍照录像或者记笔记的方式记录上课需要注意的内容。课上同学们听一节课,自己练习一节课,有问题可以随时问老师,也可以相互讨论。在课后,每个星期安排学生在机房上两天晚自习,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已学内容[6]。

2.2多媒体及网络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PPT演示建模及钢结构的基础知识,通过网络下载相关影响资料,其中内容主要包括门式刚架结构、钢框架结构、超高层混合结构(包括劲型混凝土异形型钢柱和大直径钢管混凝土柱)等案例项目,案例项目中包含对应案例的结构施工图、Tekla模型及钢结构深化详图。提取案例中的代表性的位置及节点,作为钢结构详图设计模块的素材。学生自行创建所选取位置Tekla模型、进行构件、零件图出图、图面调整,完成后保存,保存后提交作业。

3钢结构检测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3.1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自主预习和复习,每次上课前会随机提问学生并回答上节课的内容,回答情况会计入平时成绩。由于课程中文字性的东西比较多,所以每次上课都会给学生留15分钟背诵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时间。

3.2多媒体教学法

本课程较适宜多媒体教学法。知识单元授课过程中建议教师使用多媒体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课堂认识;在技能单元授课过程中建议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动手练习。

3.3仪器操作演示法

本课程较适宜钢结构检测仪器演示教学法。知识单元授课过程中建议教师使用仪器演示与多媒体、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课堂认识;在技能单元授课过程中建议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模型演示,学生动手操作[7]。

4课程教学内容及考核方法

4.1教学内容

结合TeklaStructure与钢结构详图设计课程的特点,以案例的形式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分上下两学期完成。上学期安排4个案例,从简单的二层框架、无吊车的单跨门刚厂房、多高层框架、到含吊车的门刚厂房,由简到难,在案例中逐步提高学生对软件的操作能力。同时,在案例的学习中,穿插对相关施工图的讲解,同步提高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上课内容见表2。钢结构检测上课内容包括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内容见表3。实践课程及要求如下:(1)钢结构超声检测作为这门课程的重点,实践中不多于三个人为一组进行实操训练,实践内容包括仪器调试、试件检测以及最后出检测报告。(2)钢结构沉降变形检测、构件涂层厚度检测、构件尺寸检测,一组多人进行分组实践;(3)焊缝表面磁粉检测、高强度螺栓力学性能检测在课堂上由老师演示。

4.2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按照以下方法进行:(1)考核主体为课堂表现、考勤评价、作业评价相结合;(2)成果形式一般采用平时成绩表、点名表、期末试卷等;(3)采用百分制记录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4)考核标准注重学生知识的取得和能力的提高。

4.3考核要求

课程考核按照知识单元分别考核,课程考核的成绩则是每个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累计之和。每个单元按照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知识、能力、素质)两方面进行考核,综合评价考核可采用试卷、实操、作业、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学生自评,等综合评定。(1)过程评价(30%)过程评价从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工作成果四方面考评。(2)结果评价(70%)结果评价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考评。

5结论

建筑钢结构工程专业培养学生三个核心能力:“钢结构详图设计能力”“钢结构施工技术能力”和“钢结构检测能力”。为了培养“钢结构详图设计能力”和“钢结构检测能力”专业开设了专业的核心课程TeklaStructure与钢结构详图设计及钢结构检测课程。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从工程实例入手由浅入深,学生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在毕业的时候就可以与企业无缝对接,直接上手工作,学校的就业率必然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山玉.钢结构深化设计软件TeklaStructure应用综述[J].山西建筑,2010(2).

[2]吴绍强,罗天娣.钢结构与TEKLA⑧Structure[J].电子信息,2011(2).

[3]陈玉骥,张玉红,魏陆顺,彭可可.地方院校结构力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信息,2016(4).

[4]王建红.高职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4(1).

[5]石中林.钢结构主体结构结构鉴定检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6]陈玉骥,张玉红,魏陆顺,彭可可.地方院校结构力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信息,2016(4).

专业建设工程范文5

关键词:地方高校;土木工程;课程思政

0引言

为实现地方高校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学生“五爱”主线,以延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通过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路径,提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和研究成果,持续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情况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指导纲要》,基于延边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延边大学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以及各课程教学大纲,并结合工科“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1],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方案。

2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以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为例,其以培养学生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为目标,阐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将建设工程项目策划与开发以及设计、采购与施工以及工程网络计划技术、工程验收以及物业管理等融为一体,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开展一系列工作。根据专业课程特点,组织课程内容与教学组织方式如图2所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师团队注重提炼出该课程蕴含的碎片化“思政元素”,以学生为中心,宣贯民族与爱国、工匠与科学、创新与创业、执业与敬业、契约与诚信、自信与报效精神,实践了思想政治教育无缝连接专业知识教育,且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1)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维度分析课程思政。把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文化基因和价值理念融于课堂教学中,实现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目标与专业课程知识点的精准对接,达到知识传授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建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接触前沿,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工科对土木工程教育的要求,培养具有跨学科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维、创新创业、沟通与协商、领导力与引领、保护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自主终身学习、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的综合素养能力。2)提炼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发扬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不怕吃苦与敬业精神;弘扬契约和诚信精神、规范职业与执业道德;紧密团结与协作精神;以人为本、爱国与爱民族精神等。3)以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云”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以及“智慧树”在线教学平台,促进了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的深刻变革。课程思政与“线上线下混合式”以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注重综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融合“四轮驱动”,并引入“案例式”教学,且结合“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触点”和“融点”,培养土木工程创新人才,达到“育人有温度,润物细无声”。同时,校企共商、共建、共享,构建既丰富又生动的教学资源库,有效激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3课程评价与成效

历经4个学期的运行与探索实践,《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团队凝练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土木与强国、工匠与敬业、创新与创业、团队与协作精神等思政元素的“触点”和“融点”,通过专业与课程目标、教学规划与设计、教学体系与内容、教学组织与方法等的融合应用,将本课程专业知识与专业培养方案、校办学理念有机结合,突出“思政化导向、混合式学习、案例式教学、探究式互动、实践类作业、挑战型创新”等“六特色”,构建“五位一体”评价考核机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人生追求、理想信念、创新创业、家国情怀、报效祖国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在塑造其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职业与执业精神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新时期历史使命感,达成课程的思政实效。近5年,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团队与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省级竞赛,荣获一﹑二﹑三等奖共43项,发表教研论文14篇,科研论文69篇。结合教师团队具有的国家一流课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的优势与吉林省教育厅推荐与展示在“吉林省高校教师发展联盟平台”的本科高校抗“疫”期间在线教学典型案例,实施交叉与互补,为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经吉林天宇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延边建筑业协会等代表性建设企业和行业协会评价,本课程具有“四性”,即: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互动的高效性、方法技术的创新性、知识能力素质与思政相结合的时代性。

4课程特色与创新

1)呈现富有地方高校特色与民族区域风格,符合国家“卓越工程师”“新工科”建设理念,体现学科优势。2)深入挖掘本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3)构建案例教学库。典型教学案例为:弘扬中国古建伟绩,增强国人自信。在讲授《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史、应用及发展趋势》专题时,课程思政点映射[3-4]为弘扬中国建造,增强民族自信,其结合案例教学法的思政点如图4所示。当讲授到此环节时,学习本课程的每一个学生作为中国人、土木工程人,对我国建造技术无不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了爱国与民族自信。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精神:在讲授港珠澳大桥工程时[5],弘扬国人在规划与设计理念、采购与建造技术、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工程验收与运营模式等方面自主创新,让中国跨海桥隧道工程的规划设计、建造技术、工程管理水平走上世界前列的丰功伟绩,激励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5课程持续建设计划

充分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创造有力条件,注重地方民族区域高校特色,利用“智慧树”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持续打造一流的省级乃至部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充分发挥现有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如: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省级教学成果《工学类应用型创新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等,积极利用专业现有的省级实践教学平台———延边大学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吉林省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工程研究中心,不断凝练与提升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的供给。同时,进一步培养高水平的土木工程专业“双师型”思政教师队伍,构建多学科交叉的思政教学合作和激励制度以及评价方式。

6结语

专业建设工程范文6

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是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在专业建设上,受师资、教学条件的限制,专业发展方向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考虑到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专业特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够掌握通信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具有通信系统开发、应用、维护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能够从事通信工程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应用开发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在专业发展的方向上,把“通信网与交换”及“移动通信”作为专业建设方向的突破点。

二、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方案及策略

(一)重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创新与工程能力培养

紧密结合学校“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三个模块,具有以下特点: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既体现学科专业特点,也充分体现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三个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工程实践训练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将创新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工程意识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技术基础课程。对原有课程陈旧内容进行删减,对内容重复交叉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验教学比重,由原来的25%增加到35%。专业成组课程。《专业成组选修课》的设置是根据专业方向〈通信网络与交换〉而设置的。《现代交换原理》主要讲述了现代通信网的几种交换方式,即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原理。电路交换主要以程控数字电话交换原理为例,分组交换原理主要讲述了以IP分组交换为代表的交换原理,符合当今电信网的发展。《光纤通信》主要讲述了通信网络的主要传输技术,即讲述了光纤通信系统,同时讲述了SDH同步数字系列传输技术,配合综合通信平台完成SDH光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主要配合当今通信网的发展趋势是IP通信,课程主要讲述了TCP/IP协议,路由设置等,符合专业的发展要求。选修课程。对于学科技术基础选修课,结合企业生产的需要,实施了专业选修课改革。专业选修课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跟踪通信前沿技术,不断更新选修课的设置,如2013年开设了无线通信新技术。实验课程。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实验,采取独立设课方式,如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实验内容独立设课;对原有陈旧、老化的实验项目进行优化整合,更新实验内容,增加与工程实践相关的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三)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1.理论教学方法改革。

基础课程采用引导启发式教学方法;专业课程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用项目驱动和工程案例等教学方法;选修课程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讲授有关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采用讨论式和任务布置式教学方法。通过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2.考试方法改革。

重要基础课及专业主干课程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的模式进行考核,通过题库建设,实现教考分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根据实验室条件分别采用“笔试+实验技能测试”和“笔试+设计+答辩”的模式进行考核;选修课程采用与工程实践相关的小论文和技能测试方式评定成绩。

(四)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强化实践创新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1.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仿真+操作”的实验方法。学生先在计算机上利用相关软件对实验内容进行仿真,得到正确结果后,再到实验设备上进行实际验证;采用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手段,加强计算机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开放实验室,做到“时间开放、内容开放”,让学生自主选择和预约实验时间和项目。

2.课程设计。

针对课程内容,引入工程项目作为课程设计题目来源,加大工程实践类题目所占比例;结合实验室设备,对课程设计内容进行建模、仿真和数据分析;完成实物制作与调试,通过答辩的方式对课程设计进行考核。

3.毕业设计。

指导教师由校内和外聘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毕业设计题目主要由合作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组成;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合作企业完成,由外聘教师和校内教师联合指导,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

4.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生产实习:依托锦州航星集团有限公司和辽工维森光电公司,将学生安排到企业,熟悉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增强工程实践意识,引导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毕业实习:安排学生分批去联通公司和移动公司及锦州航星集团,以企业研发项目和实际产品作为毕业设计题目来源,根据毕业设计题目和设计内容,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去企业进行调研和实习。

(五)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

1.将创新学分纳入教学体系。

创新学分获取途径广泛。通过参加开放性实验项目、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获取资格认证等方式获取创新学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机制。

根据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规格,结合专业服务领域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专业特点以及生源质量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各层次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构成本专业的课外科技创新教育机制。

3.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以实验室开放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大学生科技竞赛等为牵引,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结合专业导师制与创新团队搭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平台。

4.专业导师制。

遴选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本科生专业导师。吸纳大三、大四专业排名前20%及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因材施教,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更深入地研究专业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5.创新团队。

结合专业特点和企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外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为校外指导教师,建立“通信工程”创新团队。以项目为驱动,通过“小型授课”、“分组讨论”等方式,在巩固基础课程的同时,加深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验室开放项目。

以工程实践为背景,结合专业知识内容,设置多项开放性实验课题,吸收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工程实际训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信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须的设计、计算、仿真、编程和调试操作的基本技能。基础课程竞赛。开展英语技能、数学建模、计算机能力、程序设计、电工电子等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科技写作、外语应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技能竞赛。开展EDA应用、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应用、通信网络设计与调试、嵌入式应用、软件编程等竞赛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工程设计能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过校级、省级、部级创新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引导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接受实际的演练,培养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大学生科技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部级、省级的各类科技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竞赛,计算机能力竞赛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中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坚持年轻教师企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度,逐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侧重考核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和成果。有计划地组织中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深入企业调研、实习,参与企业生产与实践,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通过参加院校两级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和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论授课水平和工程实践指导能力;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鼓励青年教师攻读更高学历,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聘请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提高本专业教学团队整体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

(七)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产学对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以学校为主体,根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联合建立学生的培养机制。聘请行业内资深专家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设置、培养过程及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共同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结构和要素,进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三、结束语

专业建设工程范文7

[关键词]专业评估;测绘工程;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可以推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与发展思路[1-4]。加强专业建设,把专业建设放在高等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是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提高专业办学水平,优化人才培养的关键[5-7]。本文以安徽省水利测绘类本科专业评估为背景,结合安徽建筑大学办学特色,分析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建设方案的优势和不足,并给出详细的建设方案。

1专业评估

为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指导思想,规范和完善专业体系,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力度,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层次和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安徽省水利测绘类专业合作委员会决定开展专业评估工作。为了有效评估各专业办学水平,安徽省水利测绘类专业合作委员会在以省教育厅颁发的《安徽省普通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专业评估通用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省高校发展实际,制定了安徽省水利测绘类本科专业的通用性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同时按照《水利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测绘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吸收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在通用性标准基础上,增加水利测绘类专业的补充标准。通用标准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共24项,另加特色项目,其中重要项目14项,分别为:(1)专业定位与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专业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规格、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法、专业改革思路与措施;(2)专业与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专业改革思路与措施、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双语教学、教材选用、教材建设、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考试改革;(3)师资队伍。主要包括:高水平教师、教师数量与结构、队伍建设与综合素质;(4)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装备及利用、实践教学、图书资料及其利用、质量监控、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教学研究以及教学改革成果;(5)教学管理。主要包括:质量监控、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6)教学研究。主要包括:教学研究、教学成果改革;(7)科研水平。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以及科研成果;(8)教学质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创新能力;(9)社会声誉。主要包括:生源、毕业生就业、社会评价;(10)专业特色与优势。主要包括:专业办学特色、专业教育特色、专业教学特色、专业教学管理特色。专业补充标准包括:(1)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论文;(2)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专业背景、工程背景、国际化背景;(3)专业条件。主要包括:实验条件、实践基地。

2专业评估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建设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始建于1958年。测绘工程专业于2005年立项申报审批,2006年09月正式开始招生,从专业开办至今,我校非常重视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经过十余年的办学,我校测绘工程专业逐渐形成了以古建筑测绘为特色的办学模式。在专业评估背景下,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进行全面建设,有利于我校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根据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及诊断专业建设和发展状况,从而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以及促进专业的长久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合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专业基础性建设工作,具体如下:

2.1突出古建筑测绘的特色,进一步探索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是以古建筑测绘为特色,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重点突出古建筑测绘,在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融入相关课程,为学生打造牢固的理论基础。结合安徽建筑大学的优势学科,综合考虑当前测绘技术在古建筑测绘的应用前景,我们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3个课程群:单体建筑课程群(面向古建筑外业测量及内业绘图)、古建筑变形监测课程群(面向古建筑保护)、古建筑三维建模课程群(面向古建筑三维精细模型构建),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一个或者多个课程群,全方面培养古建筑测绘方面的高级人才。

2.2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专业评估的相关要求以及我校测绘专业特色和具体实际,着重对如下两方面进行建设。

2.2.1实验室建设

自2006年以来,在校内建立了普通测量实习基地,布设了7个图根测量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建立了数字城市虚拟实验室、测绘工程综合实验室及3S实验室,可以开展全校工科专业测绘基础技能实习及测绘专业的数字测图、控制测量,工程测量等专业实习。根据专业评估要求,拟采取如下措施:①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着重掌握扎实的测绘基础理论知识和测绘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拟每年定期举行校测绘技能大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②为了响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拟定期举行校测绘程序设计大赛,加强培养学生测绘程序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能力。通过两次大赛结果,选拔每年全国测绘技能大赛的参赛选手。

2.2.2实习基地建设

我校与安徽国土厅、安徽省测绘院、合肥测绘设计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及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现场实习是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活动,建立有效地野外实习基地,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现场问题掌控能力,加强学生对仪器的动手能力。根据专业评估要求,我校拟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实习基地建设:①校外教学基地应满足我校古建筑测绘的专业特色,使学生可以将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包括:单体建筑的平面图、各层平面图、正横剖面图、监测古建筑形变特征以及古建筑三维建模等。因此,我校正积极与黄山市歙县联系,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②校企合作办学基地,近年来我校积极与古建筑测绘企业联系,不断寻求更好的切入点,加强校企合作,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后期拟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2.3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师综合素质

从专业开办至今,我校非常重视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目前,自开办专业至今,我校测绘专业的师资力量得到了一些增强,现有11名专业教师,其中具有博士学历(或学位)教师4人,硕士学历(或学位)教师4人,占72.7%。专业评估中要求师资队伍具备合理的结构,具有一定的科研与教学能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我校专业教师数量充裕,但是以青年教师为主且具有高水平教师较为缺乏,参考专业评估要求,拟采取如下措施:积极引援以及业内交流,包括引进企业、研究所的一些高级工程师,补充实践经验丰富、科研工作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加强师资培养工作,提高现有师资的实践工作水平,提供进修、学习机会;改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留住人才。

2.4深化培养目标,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专业评估标准中有人才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8]。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及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9],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重点从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实践活动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贯彻在报告中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教育理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实践活动。主要包括通过学生科学研究课题(国家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学校创新计划项目等)、专业竞赛(全国GIS大赛、论文大赛等)、创新大赛等活动,以老师指导为辅助,指导学生在课题或竞赛过程中的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嗅觉,并尝试将学生引入到老师的纵向课题中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训练。根据我校以往情况,需要加强工作具体如下:①加强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定期召开交流会,指导学生解决所遇见的问题;②严格把关毕业论文,并邀请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并拟将引入二辩机制;③毕业论文(设计)与实践实验教学、创新活动相结合,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实验实践教学以及创新活动,可以明确学生的特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便于因材施教,二是便于选题。通过此举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从大二贯穿于大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设目标

根据专业评估标准,我校拟采用三年左右的建设周期完成上述建设内容,达到专业评估的要求,为进一步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

3.1通过安徽省水利测绘类本科专业评估

以专业评估标准为依据,进行测绘工程专业建设。根据评估标准寻找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不足之处,加强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建设力度和效率,在高质量通过专业评估的同时,提高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

3.2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通过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特色办学等方面的全面建设,可以为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方面进行培养,可以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3.3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根据专业评估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入高水平教师、加强师资培养、加强师资待遇等方面,在吸引高水平教师的同时并为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最大程度上提高师资力量。

4结语

专业建设工程范文8

根据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需求,我国的工程教育提出了“新工科”的改革,在这个改革内容中其基本内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的综合性人才。[1]新工科本质上是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重点任务是重构人才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方式与技术、强化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高校的核心职能是人才培养,企业的需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观测点,OBE理论的原理是根据企业需求制定教学目标,与传统的工程教育相比,OBE理论强调的重点是教育的质量是可观测和测量的。从各地高校的培养计划可以看出,各国的高校教育都在采用“基于产出模式”的目标来组织教学活动。工程教育本身就是指向构建有形的结果,在新工科的大趋势下,用OBE来推动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意义非凡,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2]CDIO是新起的工程教育模式,包含构思—设计—实现—动作四块内容,整个运行周期包含产品的研发到产品运行,充分体现了企业的需求,在课程设计中,让学生在课程之间有机的学习工程,将学科的理论和能力融合在一起。工业设计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工业设计师,工业设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和CDIO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所以将CDIO模式引入到工业设计实践课程教学中,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2目前实践课程教学问题

在强调产出OBE和“新工科”改革以适应新需求的大背景下,如何基于课程这个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实现课程的综合改革和持续改进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非是知识的简单整合,而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素质要素融合在工程实践活动中。本研究采用OBE理论作为工程实践能力的测量标准设定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是新工科背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研究的变量是工业设计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调研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现状,得出关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并针对研究给出提升工程实践能力途径。

3基于OBE和CDIO的《计算机辅助设计III》教学设计与实践

3.1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

本课程属于工业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较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之一,参照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新工科、OBE和CDIO人才培养标准,明确课程定位是培养设计表达能力——工程结构表达能力。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不足:工程结构分析能力不足、学习知识点散而不集中、案例学习参与度不高。针对上述问题,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工程设计能力,全面提升综合能力;课程教学思路是做中学,边做边学,案例引导课程学习,过程性考核和能力评价相结合;课程教学实施以案例教学和参与式课堂相结合,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设计层级化的教学目标如下图所示:在核心目标的教学中,自行编写了涵盖基础知识点共计39个案例,要求学生完成掌握并能长期记忆;二级目标的教学中,设计了24个视频学习案例,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于实践;三级目标的教学中,设计了综合案例8个,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产品的研发到产品运行,从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课程教学内容与三个培养目标相对应,在教学目标中细化三层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复杂度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在教学评价在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自主参与课程内容建设、学生自主参与课程知识学习、学生自主参与课程具体教学和学生自主参与课程成绩评价。

3.2课程考核评价与效果反馈

课程考核评价分为学习考核、成果考核和能力考核三块,学习考核观测点是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考核内容包含考勤、学习单、课前视频学习完成度;成果考核观测点是持续学习能力,以成果为导向的过程性考核;能力考核观测点是学习持续性及案例参与式程度。采取多元化的评价反馈策略,并设计的多元评价表,同行考核、田野观察、教师评价反馈和工程测试模型评价。层级化的教学目标,学习条理清楚,对应学习知识点,清楚自己的学习掌握程度;学生参与式案例建设,从基础案例—学生演变案例—选入案例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结论

针对传统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将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OBE及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对实践课程教学进行再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式教学,明显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强化了学生的技术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并将学习持续到将来的工作岗位中。

参考文献:

[1]杨小兵.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3).

[2]新工科下人才培养"OBE"模式.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3]马佳,汪宏友.成果导向教育(OBE)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