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思考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思考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

教育部明确认可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从2004年开始,至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历史已有10余年。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云南大学四所全国重点高校开办了“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试点招生。2005年,教育部又批准了中央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截止到2014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从举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高校的构成来看,根据浙江传媒学院“全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课题组的统计,大约能够占到50%,综合类大学(含师范类)居多,其它高校如艺术类高校、财经类高校和其他多科类大学相对要少一些。从高校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每个高校都是以学校原有的学科专业和教学资源为基础来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如首都师范大学以文学院为依托介入文化管理,首都师范大学的传统学科文学有很大优势,学科力量深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由于专业建设时间较短,而且由于文化产业概念很宽泛,口径广泛,包括9个大类和29个小类,各个高校在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时也主要依靠本校原有的学科专业,就使得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没有普遍的经验模式可循,各个高校也主要依靠原有的专业来建设和摸索。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没有普遍的模式可循,且每个学校发展情况不同,导致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1.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归属不明,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

从文化产业管理的院系归属来看,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新闻与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专业对文化产业管理均有涉足,这样就造成以文化产业学科的特性和专业特点难以达成共识,各高校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有着不同的观点。由于文化产业包含的内容很多,许多产业门类都属于文化产业,这就导致每个院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定位都不一样,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较大差异。

2.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文化产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培养的应该是复合型人才。目前来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多依靠高校原有的自身专业,如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专业,这些专业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可以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传统的学科偏重理论而轻视实践教学,这样就会导致文化产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笔者曾在北京的文化产业公司实习,从公司对市场的把握来看,公司对文化产业的敏锐性要远远高于学校,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公司在其商业模式的选择上、经营管理上也是经常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变动。从师资来看,由于文化产业管理是新设专业,专业设置之初,师资力量就不足。有过文化产业从业经历或者文化产业专业的硕士、博士并不多,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来教授课程。

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实践环节较少

传统学科如文学、历史学等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该是侧重于实践的专业,因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面对的对象是文化产业,面向的是市场,学生必须实时了解文化产业市场信息。而由于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不对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很难找到适合的企业进行实习。这样就会面临诸多问题,学校不是企业,学校自身搞产学研一体化面临着资金、人才等现实问题;另一种途径就是学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但一般情况下高校又较难找到合适的企业。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还面临着其它的一些问题,如与传统专业学科的整合问题、教学科研资源共享问题以及教师成长等问题。当然,即使是发展较为成熟的传统学科,其发展目前仍有诸多问题。文化产业管理坐为新兴专业,其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多一些,那么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的建设路程中,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关系重大。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

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建设。

1.注重学科建设,明确培养目标

高校必须要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确立一个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的文化产业人才。如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造就有社会主义觉悟、热爱祖国、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本学科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化建设者”。文化产业特色培养方向以“文史基础,创意灵感,操作技能,管理智慧”为教育理念,注重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构建开放而灵活的知识架构,形成求实创新的学识学品,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富有开拓精神、具有发展潜质的人才。”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范围较宽泛,导致培养口径较宽,因而文化产业管理要明确培养定位,立足于本校特色专业基础,可以通过区分行业属性,走专业细分化发展之路,这样培养目标就会精准。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细分上已走出了探索之路。如山东大学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开设了会展、演艺管理等方向,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文化经纪人和制片管理两个方向。

2.完善课程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非常重要,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文化产业管理要培养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此理念下,高校要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处理好传统学科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又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高校更要推进专业课师资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可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引进文化产业专业师资;另一方面可以搭建校际之间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就河南而言,目前已有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等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校际之间可以进行文化产业管理的教学、科研沟通交流工作。其次也可以聘请具有文化产业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精英作为兼职教师,可以举办专题讲座,或开设专业课程,让学生学习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

3.注重产学研一体化,开拓学生实践途径

文化产业管理的实践性是其特色,也是专业在建设中较难推行的环节。高校在进行文化产业专业建设过程中,可以创办校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实习基地和实习点、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类实验室,通过学校自身的努力,为学生建设相关的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如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先后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模拟运营实验室”“首都文化创意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模拟运营实验室”针对本科生而设,之下有“首师创意网”,由本科生来设计和运营。另外,也为本科生设置了诸多的科研项目,促进本科生去实践调研。如北京大学每年定期举办的文化产业新年论坛,通过论坛的形式,将官方、业界、学界三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文化产业界的盛会,官员、学者、企业家通过这个平台有效地进行沟通,也扩大了北京大学在文化产业界的影响。高校开拓学生实践途径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进行开放性办学,与企业进行合作,加强与文化企业的联系,设置一些实习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高校也联合企业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以达到学校与企业互利互惠。高校还应充分重视本地的文化资源,开发本地的文化资源,发掘本地的特色文化产业。

作者:代小飞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