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护理范例

专业护理

专业护理范文1

1惩罚的合理性

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良好的生活条件、家长的过度重视使学生面对诱惑时自控能力差,适度的惩罚不仅可以起到警示、告诫的作用,还能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教育惩罚中以尊重学生为原则,采取有策略、有计划的惩罚技巧管理学生,这对提高课堂管理效率意义重大。

2惩罚的前提

斯金纳在强化理论中指出,惩罚会使个体惩罚前的行为发生概率降低,即当个体做出了某一行为之后,如果得到令个体厌恶的刺激,个体做出该种行为的可能性会降低。在惩罚的实际应用中,为避免学生面对教师惩罚时的排斥心理,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2.1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在初次与学生接触时,教师应注重个人形象,以得体的仪表、大方的谈吐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再趁热打铁,以精心准备的开场白恰当地导入新课,从而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管理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课堂行为契约

行为契约是行为主义控制派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课堂行为契约是用一份具体的、书面的协定,规定其中一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中需要做出的确切的行为方式以及具体的奖励和惩罚。在开学第一节课中,预留15分钟左右的时间与全班学生共同商讨课堂要求和具体管理方案,制订奖惩措施,将会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起到明显的预防、监督和教育作用。

3课堂管理中的惩罚技巧

课堂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处理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堂问题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挑战,在面对课堂管理问题时,关键是要选择恰当的惩罚方式,并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3.1“礼仪式”惩罚

过错行为是实施惩罚的第一依据,当面对学生迟到、早退这类常见问题时,为了避免此类行为的反复发生,请学生迅速归位后,要求学生采取礼仪站姿,根据迟到时间要求其保持良好姿态,直到将迟到或早退时间补回为止,这样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这类问题。

3.2“交流式”惩罚在教学中常常有教师感叹自己辛苦备课并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但结果却是课堂上学生热烈讨论的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对于这种现象,可以让正忙于题

外话讨论的学生为全班学生讲讲他们正在交流的内容,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回归讨论主题,最终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对于学生即兴表达的与本课题相关的内容,如有闪光点应及时给予肯定,变惩罚为表扬,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教师对学生进行惩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探究新知。

3.3“微笑式”惩罚

微笑是世界性的通用语言,是每一位护理工作者应有的非语言沟通技巧。当面对上课睡觉的学生时,可以让其为大家展示一下他的微笑,要求全班学生能够被他的微笑感染,这个方法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3.4“自我介绍式”惩罚

现在的学生拥有的电子产品较多,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这些物品在课堂中的使用如不加以规范,将会严重干扰学生的学习。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要求在课堂上使用电子产品而不专心听讲的学生抬起头来,让其向全班学生做一段简短的自我介绍以示惩戒,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重于人与机器的交流。

4结语

惩罚教育是当前以赏识教育为主体的教育背景下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方式,无论采取何种惩罚方式,重点都在于从学生主体出发,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并运用合理的惩罚技巧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

作者:苗泓丽 张迈 单位: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第二篇:中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探索

一、当前中职学校涉外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中外接轨转型障碍。

在医学范畴内中外一直存在理念、程序、人文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加上我国的医护英语教育在学制、护理理念、临床实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存在较大差异,不是简单地引入原版教材、合作办学等就能够解决的。尽管当前护理人才仍是国际紧缺的人才之一,但涉外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出国就业要面对语言关、专业关、实践操作关、审核关等诸多门槛,走出国门就业的道路十分坎坷。

2.师资力量薄弱。

首先,“双师型”、“双语型”护理及英语教师人才短缺。从事护理教学的教师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丰富,但英语教学及口语能力有限,课堂无法实现英语教学。而专业英语教师并不具备医护专业知识,少有出国培训、进修的机会,也缺乏针对英语教师进行的跨学科培训、交流,教学上的观摩和评估也很少,难以站在医护专业的角度由表及里的教学,运用英语情境教学更是力不从心。其次,西部地区难以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及聘请美国注册护士外教授课。

3.教材选用不合理及教学改革滞后。

由于中职涉外护理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国内教材2000-2014年出版的护理英语相关教材有二十余本,但几乎没有一本能够涵盖国际临床护理技能和护理理念,大多数教材内容陈旧,教材难易程度把握不够。并且护理院校所采用的护理英语教材仍是医学教材,其中词汇量大、拼写复杂。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最终是与将来的服务对象和工作伙伴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接触到真实场景的医生、护士和病人之间的英语对话。

4.中职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1)近年来,中职校扩招,入学门槛降低,成绩均在同龄人中处于偏下位置,尤其是西部地区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偏低,阅读、写作能力偏差,听说能力几乎缺失。(2)在口语方面,大部分学生停留在最初始状态,口语表达能力较差。许多农村孩子一开始接触英语时就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并且仍习惯于教师课堂讲解语法、记笔记等被动性学习方式。(3)由于一直处于低分段造成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英语学习产生惧怕的心理,对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产生了怀疑,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逐渐使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5.大班授课,影响教学质量。

语言教学中基本以小班教学为主,因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非常重要,但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在很多中职学校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基本上是以50-80人大班授课为主。大班授课,进行互动教学的涉及面不广,难以在教学中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学效果欠佳。

二、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构想

1.改进涉外护理招生制度。

涉外护理专业最主要是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发展潜能。在招录涉外护理考生时,一方面,应了解生源的英语学习程度和考试成绩以及其对英语的兴趣和要求,把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和相关要求告知报读此专业的学生。另一方面,中考外语考试成绩应作为录取的一项硬指标,除考生总成绩达到录取线外,入校实行口语面试,切实把好考生入口关。

2.强化教师护理知识培训,探究涉外护理人文精神

(1)要提高教师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水平,应培养一支具有英语教学科研能力和护理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首先必须培养我校涉外护理老师的“知学”“好学”“乐学”层层递进的学习态度。英语教师和护理专业教师之间经常协商,精诚合作进行跨学科的相互学习、相互协作,要求承担涉外护理教学任务的英语教师每周听4-6节的护理课程,参加该专业教研室的教研活动、教学研讨,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融合。建立长效的教师继续培训机制,选派教师参加知名培训机构举办出国培训班,参加新知识更新培训班及医护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相关的医学护理知识,提高涉外护理专业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合格涉外护理人才的目标。(2)语言是人文精神渗透,学习英语的过程是接受另一种文化熏陶,所以英语教学不能单纯“就西论西”,教师应以此为契机,通过对照中西方文化,汲取不同的文化精髓。在基础英语教学中体现护理专业特色,读物可增补护理英语阅读如护理程序、护理诊断、临终护理等内容。涉外护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从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每篇对话及文章均具有一定的人文内涵,教师应抓住所学课文的脉络和重点,尝试组织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例如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排演英语话剧等,使护生了解国内外的文化差异,鼓励护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此外,从事护理教学的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体验医院护理实践,培养护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充分挖掘涉外护理本身的人文内涵,渗透国内外护理行业发展的新内容特别是人文关怀,亲生体验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对护理行业的热爱之情,开阔护生视野,使接受双重文化熏陶的学生成为既了解人文知识,又极具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3.设计情景,优化学习环境。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手段只有“语言”和“文字”,常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但如果创设直观形象的情景教学能为学生形成一个形象逼真的场景和语言环境,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护理操作课外活动,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打消其畏难情绪。依托学校团委,每周开展护理专业英语角活动,组织学生用英语自由交流和会话,锻炼学生说英语的胆量、能力和英语听力,让学生体会真实涉外交际场景;邀请护理专业教师主持专题与学生交流,体现课外师生自由沟通。并且定期举办护理英语技能比赛等,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历练演讲和朗诵技巧,锻炼表现能力。每周周末在礼堂为学生播放原版英文电影。

4.结合中职教育专业特点,精心优化教材,建设课程体系。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也是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课程体系必然涉及到教材的更新,所以精心挑选适合学生的优秀教材或者选编护理英语教材极其重要。鉴于此,应由护理专业老师提供素材,英语教师参照教学大纲编写适合我校学生护理英语学习的校本教材,然后选择一部分班级试用。试用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程的调整,随时增加或更新材料,同时积极采纳护理老师、医院方面的专家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学生定期进行调查。在实践过程中,第一阶段,涉外护理英语的学习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英语之上,要使学生无障碍通过初中与中职的过渡阶段可安排一些与初中衔接较好的综合英语课程,如:听力、日常对话、基本语法等;并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通过夯实基础,培养兴趣,使学生尽快适应中职教学模式。第二阶段,当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了较为准确的定位,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便更好地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阶段,可适当引入一些较简单的医护英语词汇。慢慢地延伸到讲授专业知识,再到部分用英文授课、辅以中文解释,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使学生能以更积极主动、热情地投入护理英语学习中去。第四阶段,为了增强医护英语的实用性,还应注重听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练习书写护理报告、护理记录等。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医务人员的日常会话,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英语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

5.鼓励教育增强学生自信。

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更加缺乏,为了唤醒学习英语的兴趣,赏识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兴趣、性格、特长、学生的成绩、学习态度等不同给予不同的赏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赏。因此,伴随着上课铃声进教室带着满脸的微笑,学生的心情也会像微笑般明亮与温暖,当学生很好地完成任务时我会用微笑给予她肯定,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我还是用微笑鼓励她,并给他提示。有时候老师的赏识是不需要发出任何声音,我们只是对她跷着大拇指。

三、总结

总之,涉外护理专业是新兴专业,需要不断探索。教师要着眼学生发展,优化涉外护理英语听说教学,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引导学生首先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爱好学,然后从内心深处知道成为白衣天使是自己的天职。时代在呼唤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护理发展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大力改革护理教育方式,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师资队伍,涉外护理教育必然会由稚嫩走向壮大。

作者:王雪 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

第三篇:中职护理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

1实践教学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护理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护理教学不仅包含知识的教授、操作技能的培养,还包括人文素养的培育。护理教育应以患者、医疗团队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实践教学是护理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护理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存在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缺乏科学性、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探索出适合于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护理专业是基础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为此,采用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

2.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等专业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就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这对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护理教学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和实训教学为主,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被动的“灌输”对象来进行培养的,教师往往过多地强调其接受性而忽视其能动性。由于许多学校没有建设实训基地,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教学的学校并不多,能让学生去医院见习的也不多。因此,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梳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强化实践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地位,不仅是提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良好途径,更是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2.3是运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保障

护理专业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员为目标,属于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因此,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保障,可以使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管理上更为严格。

2.4可促进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

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通过让学生在医院进行毕业实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更是为学生和医院创造了相互了解的平台。因此,通过建立与护理行业发展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培养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

3护理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为了更好地保证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教学质量,我校早在2000年就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省级财政重点资助的专业实训中心。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的建立和成功运行,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保障。校内实训中心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紧紧围绕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来进行,以实训教材的编写为主线,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护理专业教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例如,在内科护理实训教学中,以疾病护理过程为主线,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自行完成整个护理程序等开展实训教学。

3.2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体系的建立

教学见习体系的建设以附属医院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临床见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启发及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进一步巩固了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实践、沟通协作和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自觉完成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

3.3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而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对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笔者将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和保障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3.3.1加强校院交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我校多年来一直与多家“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如江门市中心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这为组织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提供了稳定的实习基地。

3.3.2完善毕业实习体系的机制和管理措施

学生到医院进行毕业实习的时间定在第三学年,此时学生已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到实际工作岗位实践的基本能力。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估和监督机制,是保证毕业实习良性运转的重要前提。毕业实习采取医院与学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实习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和监督等。应根据护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由学校教师与医院临床一线专家共同负责制订和编写实习计划。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岗位训练和操作,全程跟踪学生的毕业实习,并将医院作为护理教学的实践场所,结合医院的实际护理操作流程讲解专业知识,以拓展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完成对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再培训。

3.3.3建立毕业实习的考核评价机制

毕业实习的考核由学校与医院双方共同参与评价,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实习表现与实习报告两方面。其中学生的实习表现与实习报告各占整个考核的50%,实习表现包括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无违纪现象、能否严格遵守和掌握护理操作规程、能否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岗位实践等。毕业实习结束后,学生自行完成实习报告。指导教师综合学生的毕业实习表现以及实习报告,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进行评价。

4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有意识地培养了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竞争能力。

作者:郭华 郑洁琳 肖继红 邓惠南 丘莉莉 单位:江门中医药学校

第四篇:中医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究

1调研分析定目标

1.1调研背景

目前,全国医疗机构、相关行业虽然对中医护理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但中医护理人才队伍还是不能满足需要,高层次中医护理人才不足,基层中医护理人才严重短缺,且中医护理人才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中医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没有统一标准,课程设置不规范,毕业生理论知识、技能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了积极响应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十个衔接”,实现中医护理专业科学发展,特对中医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进行调研。

1.2确定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确定我校培养目标为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急需的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型、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

1.3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1.3.1明晰能力培养主线

根据医疗卫生行业对中医护理人员岗位素质、岗位技能、岗位专长(拓展能力)的要求,确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依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来形成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原专业课程体系相比,重构的课程体系内容与要求已发生变化,如调整了基础课程中的人文课程比例,缩减语文、英语和计算机课时数,同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缩减医学基础课程学时数,增加护理实训课程学时数;将几门专业核心课程中涉及的通用技能整合,开设中医护理综合技能训练课和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

1.3.2注重职业迁移能力培养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医疗卫生技术行业的就业岗位能力培养需要。在中医护理能力的培养上,确定中医护理等6门课程为中医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将岗位拓展课作为延伸和补充,以适应行业的要求。

1.3.3注重职业生涯规划

为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设置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职业生涯教育相关课程。在新生入学时,由专业教师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第一学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医护理专业的前景,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认识,每学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办讲座,并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来加深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在第四学期(实习前)进行就业教育,指导学生的就业招聘。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培养规格与目标定位、课程建设思路、课程教学实施、教学资源建设、实验实训条件保障、质量评价等方面,学校与行业企业进行广泛交流与协商,以校企共定方案、共担任务、共管过程、共评质量为原则进行系统设计。

2能力分析定项目

2.1应具备的能力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能力、专科护理技能和监护技能,并能够应用临床路径、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具备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获取新知识,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适应不同岗位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较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2.2主要项目

按照临床路径工作方式,初步划分护士岗前学习、接诊患者的护理、住院患者的护理、中医护理、重症患者的护理和出院患者的护理6个基本项目,以社区护理、康复护理和老年护理为主要发展方向。

3确定框架定体系

通过医院走访、专业研讨会、问卷调查、毕业生调查等形式的专业调研,明确了医疗卫生技术行业对人才的主要需求。在确定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基础上,聘请十余名行业专家进行课程开发指导,分析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最后由专业指导委员会修订审核。以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为主线,考虑国家教育政策、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中医护理专业应根据岗位需要设置课程体系,为学生顺利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服务,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并兼顾对口高职考试。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技能实训课、素质拓展课的全新课程体系。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后,可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选择学习技能实训课,学校根据学生专业方向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开设素质拓展课程。在时间分配上,构建“1.5+1+0.5”的课程体系,即第一学期学习基础课程,第二、三学期学习专业课程,第四、五学期到企业(医院)进行岗位实践,第六学期返校进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复习及毕业考试。

4优化结构定内容

课程内容的整合不是对原有课程内容的机械拼凑,而是进行有机组合和全新创造,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先进性、趣味性。

4.1注重基础

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发展变化并不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力求实用、适用、够用,精选中职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适应科技发展对个人知识的更新和深化要求。

4.2动态更新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远远落后于医学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慢已经成为制约课程体系发展的瓶颈。教材与实际工作脱节,造成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局面。因此,应紧跟护理学发展的步伐,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一方面,精选传统内容,删除过时的案例;另一方面,及时吸收现代护理学更新的知识和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4.3联系实际

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编写校本教材,教材用语一改以往严肃、刻板的说教风格,变得亲切、委婉,有利于学生认同和接受,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林华 王晓燕 牛彦辉 单位:甘肃省中医学校

第五篇:中职护理专业生理学理论与实验探索

1生理学教学实施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1生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职卫校传统的课程结构是,先文化基础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其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由于教师示教与学生学习存在时间间隔,学生实验课学习效率低,加之课后练习无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很容易造成理论学不精、实践学不会的情况。同时受经费制约,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为验证性实验,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在动物身上进行验证,只是机械模仿,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2生理学教学中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是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打破理论课和实训课界限,从感性认知入手,加大直观教学,加强技能训练,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在此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中职卫校教学实践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发展方向。生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易造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脱节,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而一体化教学具有生动、形象、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可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优化教学内容,并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空间立体想象能力,使枯燥无味的生理学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但能解决教学难点、开发学生智力、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学生课外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学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2.1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由教师团队共同确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进度。在一体化教学中依据专业特点,优化组合教学内容。为此,我们结合临床护理、护理操作技术应用制定课程方案,以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例如,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将分离血管、动脉插管、对家兔进行静脉注射等实验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结合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开展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还课堂给学生,边做边学,以做代学,提高和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授课具体过程:(1)确立教学内容。明确中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目标,根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编排符合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的教学大纲,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讨论、编写教学案例,并于课前一周发放给学生。(2)分组。将学生分为8组,每组7名学生,让学生预习并分组讨论,全部授课均在多媒体实验室进行。(3)课堂应用。教师利用虚拟仿真实验设置教学情境,学生分组汇报初次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学生进行虚拟实验,分组讨论后汇报虚拟实验并进行结果讨论,最后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中的理论机制。(4)教学效果评价。每次课预留10分钟,分组进行考核、总结,布置练习及课后预习内容。现以“血型、血量”一节介绍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步骤:(1)任务布置。学生分为学习小组,各小组选出组长,各成员分工明确,教师提前3天在QQ群及博客学习任务书:ABO血型系统的发现史。(2)设置情境。呈现临床情景:某产妇大出血,情况危急,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保证输血安全?如何得知该产妇的血型?学生学习讨论ABO血型的分型依据。(3)虚拟操作。学生利用虚拟人体实验室,对患者进行采血并进行血型鉴定实验,利用已知抗体鉴定红细胞膜上未知抗原,从而对血型鉴定结果进行判断。教师利用教师机集中演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评价。再次设置临床情境,县医院为产妇配输A型血合理吗?如果产妇不幸死亡,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完成交叉配血试验任务表。(4)教师总结。针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使学生明确输血时交叉配血试验及输血原则,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5)延伸作业。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O型血的人是万能供血者吗?AB型血的人是万能受血者吗?为什么?什么是熊猫血?督促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2.2多种教法学法相结合,体现教学特色

在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如蛙心管灌流、心搏动实验,将实验原理、发生机制及操作步骤用多媒体生动展示,教师则重点讲解实验步骤,强调注意事项,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接受。为尝试探究性实验,还课堂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感官系统,促使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在学习心传导系统、血液流向、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功能定位时,让学生直接在动物身上进行探究,在实践中获取真知。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基于虚拟仿真系统的一体化教学不但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形象生动、模拟仿真等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验的脱节问题。同时,该系统便于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求知识,明确了生理学的发生机制,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3教学效果评价

为客观评价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效果,学期末进行综合考核,采用教考分离形式,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验考核,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估。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兴趣、生理学与护理临床医学的联系能力、形象记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均有所提高。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活化课本知识,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师生的欢迎。在生理学教学中根据虚拟实验室系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将虚拟仿真实验与生理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

作者:王燕虹 王朴 刘建楠 单位:桂林市卫生学校

第六篇:ESP教学模式与护理专业口语教学探究

一、ESP教学模式在涉外护理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所谓专门用途英语,其重点在于“专门”,这种“有的放矢”的教学特点非常适合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高专学生和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ESP教学不过于强调英语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性和关联性,而是分析不同学习者的职业需要,制定出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以保证学生可以顺利完成或胜任未来的工作。涉外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关系到未来在职场中是否可以顺畅地进行交流。除了日常的基本表述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相关专业的术语。每个环节出现沟通障碍,都会影响诊疗的效果和医患之间的关系。因此,涉外口语教学中引入ESP教学模式是必要的,对于未来要走出国门的白衣天使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二、ESP教学模式与涉外护理口语教学结合的方式和手段

ESP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语言的专业性,满足极强的需求性,实现沟通的实用性,将英语语言技能与护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地使用英语来处理日常的医务工作。ESP的核心是把具体的需求和情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中心点,充分体现为职业服务的特点,把口语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相匹配作为教学重点,形成一条针对性强,以实用能力为目的的教学途径。

1.强化师资培养。

ESP教学理念要求教师除具备过硬的英语教学能力外,还要了解护理专业知识,这是ESP教学模式与口语教学结合的第一要务。高职院校要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提供学习护理专业技能的机会,为另一个教师培养目标提供良好的基地,即双师型教育人才。简单地说,就是英语教师可适当参加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了解基本护理操作流程和操作规程;护理学教师可加强英语的学习,尤其是交际英语。这种互补型的复合型师资力量培养可有效地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工作和教学效率。

2.改进教学方法。

无论是ESP教学还是口语基础教学,兴趣的培养都是一条捷径,教师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及时抓住学生在练习中的兴奋点,适时强调医护英语表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语音语调的纠正要结合课堂活动的展开来进行,为更多羞于张口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培养学习者主动用英语交流的习惯,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达到多说多练的目的。

3.完善考核机制。

ESP教学模式下涉外护理英语口语的考核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应覆盖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护理专业技能,在实际操作中进行专业精准的表述。对传统的教学成绩评价方式加以改革,重视平时实践练习时表现的水平,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例,减少期末终结性评价。可采取医疗情景剧表演的考核形式,更好地体现ESP模式的优势和职业性特点。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ESP教学模式与涉外护理专业英语口语在教学课程中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从语言理论知识的学习到医护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的转变,适应了国际化护理事业的发展,符合ESP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加快了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迈向国际的步伐,为我国护理专业学生成为国际化医疗服务人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郭蕾 单位: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第七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研究

1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等卫生职业护理教育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任务,然而中职护理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尽管中职护理教育的生源中不乏优秀的初中生或高中生,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初中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入高中而分流出来的,中职护理专业生源质量下滑,生源素质更是良莠不齐。在日常教学中,有些学生非常愿意学习,听课专心,对护理操作兴趣盎然,积极参加学校及国家组织的各种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免试进入重点医院学习工作的机会;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佳。有研究指出[2]:“现在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大多在初中时属于学习上、品德上、行为上的‘后进生’,学习的内在兴趣不足,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加上基础较差,对学习的认知能力较低,往往由于听不懂课而不去听,导致一些学生上课睡觉、看小说,甚至厌学逃学。”

2学生存在学习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中职学生年龄偏小,对护理专业缺乏认知,专业学习兴趣不足

中职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习态度、心理及行为易受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有时超过教育的力量=。多数学生缺乏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他们不清楚护理专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不具备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是听从家人的建议和安排,自身缺乏对护理专业的热情和兴趣。

2.2缺乏自信,对新的管理方式、学习内容、教学方法不适应

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多数属于“末流生”,加之中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授课方法与初中相比有很大不同,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足。首先,中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与初中相比相对宽松,学习需要很强的自觉性,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多数内容需要学生课后自学和巩固。其次,课程学习内容与初中相比也有很大区别,初中主要学习文化基础课程,而中职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文化基础课程较少。最后,教师的授课方法发生变化,与初中相比,中职教师更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转变单一的理论教学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而学生已经习惯了初中被动的学习方式,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导致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下降。他们一方面渴望学习,希望通过学习获得自我和他人的肯定;另一方面,他们具有畏难情绪,易动摇放弃,缺乏足够的信心,自控能力较差。在护理专业学习中,他们缺乏自信,逐渐丧失了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最终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退学。

3激发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3.1开展入学教育

多数中职学生在入学前并不太了解护理专业,对其性质和就业前景知之甚少。因此,在学生入学后专业教师应针对性地开展入学教育,带领学生参观校内模拟病房,以了解未来学习、工作的真实环境。同时,组织本校优秀毕业生进行演讲,介绍自己学习工作的经历,发挥榜样作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3.2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

中职学生多数由初中升入中专,由于教师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的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教学艺术,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应做到“备学生”,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安排重点突出、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同时辅以准确、精炼的语言,以学生听懂为主,避免“满堂灌”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使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直观化,多采用演示的教学方法,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3提供适应人才需求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

学生之所以对课堂所学内容缺乏兴趣,是因为他们无法感知知识的实用性,不能将理论付诸实践,自然也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最终无法拥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教师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应选取有利于学生专业发展的资源,让学生学到日后工作中常用的知识与技能,获取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3.1开设实用性选修课

利用课余时间开设实用性选修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生活中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例如止血法、包扎术、骨折固定技术、心肺复苏术,还有康复理疗中的针灸、按摩、推拿、刮痧等。学生通过对选修课的学习,既复习和巩固了书本上的知识,又将理论应用到了实践中,检验了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3.2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实训同步进行

中职护理专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实践技能和终身教育两个方面。针对这一目标,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可将见习安排在第一、二学期中,穿插在理论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理论后及时到实习医院见习。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教学医院的工作压力,也可以让那些对护理专业认知不清的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感知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让学生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与自己现有的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差距,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3.3在校内实训基地建立模拟病区

护理专业实践性较强,学生需在校内完成大量的实训任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立模拟病区,仿真医院环境布局和设置,设立相应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病区,手术室,ICU,CCU等,并在新生入学时让其进行参观,平时也对学生开放,让学生能够随时在高仿真的实训环境中训练和操作,激发学生对实训的兴趣。

3.4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限制,将原来的理论课程和相配套的实践课程组合在相应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做,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通过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中,以更好地掌握现代护理技术。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从3个方面开展工作:(1)应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应按照护理岗位的需要调整、充实课程内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是二级以下医院及社区医院、养老机构,承担的主要工作是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确定护理专业方向(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其次确立工作项目及工作项目中的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组织教学,使理论从属于实践,构建任务引领型教学体系。(2)按一体化教学要求建设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要求学校应尽量模拟医院实际工作情景,建设各种功能实训室,如多媒体演示教室、手术室、模拟病房、治疗室等。配备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以方便教师在实训室内完成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同步教学。(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所以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刻不容缓。

3.5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以小组共同学习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指导学生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的方法主要应用在护理实践技能课程中,如护理技术、急救护理技术、社区护理技术等。这些课程的传统教学组织方式为教师示教—学生模仿训练—教师考核。传统方式往往难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模仿训练时间,并且考核需针对所有学生,耗时较长。多数学生反映自主练习困难较多,操作时细节模糊,而此时教师却无暇顾及。在实践性课程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需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设组长一名,考核时将小组的整体成绩作为每名成员的成绩。每次练习时安排一名学生操作,其他学生观看,组长在操作过程中进行管理和技术指导,最后由组长收集整理本组的问题并统一向教师反映、提问。考核时教师随机抽取小组中一名学生进行考评,其得分作为小组得分。合作学习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调动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总结

综上所述,兴趣是培养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内在动力,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教师应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进而稳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谢巧玉 陈国松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第八篇: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研究

一、知情权意识

CEN第5单元中的Reassuringapatientbeforeanun-pleasantprocedure章节中涉及到要为病人插鼻饲管,在操作前,护士说道:“I’llshowyoueverythingI’mgoingtousesoyou’llunderstandwhat’shappening.”(我将向你展示我待会会用到的东西,以便你了解待会儿会发生什么。)接着告诉病人:“Here’stubewhichgoesintoyourstomach.”(这是待会儿要插进你胃里的那根管子。)也就是说护士在为病人插鼻饲管前会把护理操作要用到的鼻饲管展示给病人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病人对此有知情权。而在中国,护士在进行该操作时是没有这一环节的,为此笔者咨询过相关的专业课教师并到医院进行实地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在护理操作前将器械给病人看的话会造成病人紧张、担心甚至恐慌。就这一点而言,护士在对待中西方病人时的操作过程就应根据上述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操作。同样的观点在CEN中的第8单元为病人测血糖中也有体现。还有CEN第3单元中的Talkingaboutfeelings章节中提到了将病人真实病情(癌症)告知病人,让我们了解到西方人对知情权的尊重。当然,在中国,并不是因为医生不尊重病人的知情权而不告知病人实情,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中更多的是考虑病人的感受,让其免受担心忧虑之苦。这一点和西方护理文化也是截然不同的。

二、独立自主意识

CEN第4单元中的HelpingapatientwithADLs章节中社区护士Joe要帮助病人Heath老先生去沐浴,在这一过程中,Joe问道:“Now,canyouwalktotheshowerchairwithyourwalkingframe,please?”(现在,您能用助行架走去浴室了吗?)从这一点不难看出,护士提倡尽量让病人自己完成一些动作。西方人有着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认为自己能办到的事情不会乞求别人来帮,否则会被看成是没有能力的表现。就这一点,与在礼仪之邦———中国,护士会尽量帮助病人来做一些事情是不同的。所以,当中国的护士在护理西方病人时,也要注意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三、人文关怀意识

CEN第3单元中的Reading章节中介绍了一篇关于安慰去世病人家属的文章《YouCouldGiveMeaHug》。文中写了80岁的Anna因病去世,她的妹妹Maggie伤心欲绝,作为Anna的护理人员的作者数次安慰Maggie,甚至通过给予其两次拥抱来安慰Maggie。在中国,出现这样的情况,安慰病人家属的通常是医生而不是护士,当然安慰的时候也不会用拥抱的方式。

四、护患互助意识

笔者注意到,CEN第6单元中指出:“Usethephrasesformeandforyoutoshowthatyouandthepatientarebothhelpingeachother.”(使用forme和foryou这样的短语来表现你和病人之间是互帮互助的关系。)在中国的传统护理理念中,病人是带着病痛来到医院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的。在医护人员的潜意识中会认为他们要求病人做的事情都是为了病人自己(forthepatientsthemselves),很少会意识到病人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护理操作时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对医护人员能顺利完成工作的一种帮助(forthenursesandthedoctors)。笔者从CEN中摘抄了如下几句护士在护理病人过程中的话语:在为病人放便盆时,护士说道:“CanyouliftupformeandI’llputthebedpanunderyou?”在帮助病人使用助行架走路时,护士说道:“Holdthehandlesforme.”这些言语都表现出了病人所做的事情是在帮助护士。

五、总结

CEN这本教材中渗透了与中国护理文化不同的西方护理文化,学生们如想学好这门课,就必须同时学习相关的西方护理文化,以便能更好地为西方患者服务。

作者:袁景波 单位:江苏省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九篇:微课程高职护理专业生理研究

1微课程的特点

1.1目标明确,主题突出

微课程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主题,目的明确,内容简洁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1.2短小精悍,视频为主

微课程开创5分钟学习模式,拥有生动形象的视频画面,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增强学习效果。

1.3依托网络,使用方便

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微课程满足了人们通过微型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

2设计原则

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认为“微课程只是一种载体,本身不会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是技术背后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微课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笔者认为生理学微课程设计可遵循以下原则。2.1“微”原则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微课程将教学目标设定在某一环节上,在几分钟时间内讲解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微课程教学内容短小精悍,时间控制在几分钟内。

2.2因材施教原则

微课程设计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3资源丰富性原则

微课程以数字化媒介为基础,不局限于传统的文本模式,可将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网页等多种资源结合起来,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2.4突出课程特点原则

微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否则毫无使用价值。生理学是阐述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医学基础课程,微课程设计要将基础知识、学习者自身经验、临床实践三者整合起来,使学生形成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整体认识。因此,微课程开发具有课程定向性。

3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3.1精准的选题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应当由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来建构,学习往往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生学习活动与过程。因此,微课程的选题要引发学生新旧知识与经验间的思维冲突,引起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生理学是逻辑性强、内容抽象的医学基础课程,而部分学生因基础知识薄弱,常难以理解。因此,笔者在生理学微课程设计中主要选取与临床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从而产生“聚焦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了如下微课程项目:血细胞的功能,血液凝固,血型,气胸,肺换气的影响因素,心脏泵血,血压形成,尿液的形成,临床输液等。

3.2.1前期分析为微课程目标体系的确定奠定基础

确定微课程教学目标,要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需求及学习基础为依托。教学目标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将其贯穿于微课程设计始终。教学内容分析是明确需要学什么,理清重点、难点,为微课程内容选取提供依据。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微课程内容和深度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前期分析,可以提炼总结出微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确定微课程教学目标。

3.2.2微课程设计框架以案例教学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教学素材,结合教学主题,教师启发、引导,师生讨论的教学互动过程。生理学理论性强,学生普遍反映难学。但学生对临床案例非常感兴趣,所以在微课程设计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典型病例应用于教学中,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今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基础。以案例为主线的微课程教学,必须将教学内容和引用的典型病例进行编排设计,使病例与授课内容有机结合。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可全面反映本次微课程的教学重点,就典型病例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出基本概念,从理论入手探讨病因和发生机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理学基础知识,并能举一反三,促进知识的迁移。比如,临床上大失血病人需输血抢救病例与血型知识有关,急性肾炎病人症状与尿的生成知识有关,老年人高血压与血压形成的因素有关等。

3.2.3微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创新思维

微课程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可以作为一个“锚”,通过病例创设问题情境,搭建知识框架,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架。因此,生理学微课程设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应用”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如讲血小板的功能时,给出以下病例:王某,女,32岁,工人,于2009年3月12日急诊入院。当时病人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斑1个月余,近日加重。查体:急性病容,发育正常,贫血貌不显著,神清、合作,心肺正常,腹软,全腹未触及肿块,无移动性浊音,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血液检查:血红蛋白125g/L,白细胞6.2×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0%,血小板32×109/L。提出以下问题:在各项检查中病人哪些指标不正常?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围绕问题展开微课程设计。

3.2.4微课程的可视性设计,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情景感染力

专业护理范文2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护生;职业素养;岗位胜任力

中高职贯通教育充分利用中高职办学资源,能有效缓解我国职业技术人才匮乏、中职生就业压力大等问题,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1]。上海自2010年起实行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我校自2012年起开始招收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学生。为培养符合临床要求、适应岗位需求的合格护生,我校在制定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以护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以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为导向,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突出专业技能,融入人文关怀和多元文化教育,提升护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认同感,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一、职业素养和护理专业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护理专业职业素养的内涵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念、护理行为和护理技能,其中护理技能是显性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理念和护理行为是隐性素养[2]。良好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的效果,与护士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学情分析。我校自2012年开始招收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学生,至2018年9月共有7届,434名学生,其中2012级中高职贯通护生已完成中高职阶段的全部学业,现已全部毕业。在教学中发现,我校中高职贯通专业护生的护理职业意识淡薄,职业认同感差;学习习惯不够好,学习主动性不够;护理礼仪举止不够规范,沟通能力欠缺,人文关怀意识淡薄;临床综合分析能力、评估能力、判断能力欠缺,职业防护意识较差。

(二)培养方案。根据学情分析结果,基于护理专业职业素养的内涵要求,我校确定了“以护生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以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为导向,在教学中突出专业技能,融入人文关怀和多元文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等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医学职业认同感、职业精神等人文教育贯穿始终。通过多重教学环节的确定,提升护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认同感。

三、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一)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技能。护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相关职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知识型技能人才。为强化护生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我校在专业课程中采取中职与高职一体化设计。其中,医学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对护理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贯彻“现代护理观”,以“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为特点,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掌握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将人文关怀与沟通技巧贯穿护理工作中,使护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护理岗位。

(二)开展技能比赛,巩固技能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生的护理技能水平和沟通交流能力,使护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根据每学期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校内护理技能比赛。通过平时操作练习及考核情况进行初赛,选拔参加校内比赛,对成绩优秀的护生进行奖励。选拔优秀护生参加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以展现学生技能。

(三)重视人文教育,提升综合能力。根据国家卫健委《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护理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隐私、注重沟通、体现人文关怀、维护患者权益等。因此,我校积极地在护理教育中将人文关怀的理念渗透到基础及专业核心课程中去,激发护生对护理人文的认识,从而提高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3]。在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引用临床案例,将专业和人文相融合,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激发护生换位思考的意识,使护生感受到在护理过程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引导护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关爱患者,体现人文关怀,真正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推进优质护理的可持续发展[4]。根据学校特点和护生的兴趣爱好,我校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共开设十个学生社团,包括民乐队、合唱队、舞蹈社、广播站、书法社、集邮社、电影社、计算机兴趣班、VOE英语口语社、文学社等,中高职贯通护生的社团参与率达100%。引导开展护生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医院志愿服务,使护生尽早接触临床,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使护生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情感体验,体验护理的职业要求,增强职业认同感,以便于今后能更好地适应岗位[5]。

(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职业礼仪。职业礼仪是一个职业人道德素养的外在表现,体现职业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恪守职业道德,遵守职业礼仪,是每位职业人应当具备的素质。在日常教学中,护生要做到仪容仪表整洁端庄,言谈举止真挚大方,服饰搭配得体,表情自然舒展。进实训室必须遵守实训室规章制度,穿戴护士服,从服装上引导、强化护生的职业意识。在平时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提醒护生注意语言表达的技巧,态度诚恳、声音适宜、语速适当、耐心倾听、适时呼应,交谈时应用尊敬、礼貌、商量的语言和语气,恰当运用肢体语言,保持合适的谈话距离等沟通能力的培养,培养护患关系有效的沟通技能[6]。

(五)注重德育,培养职业精神。院校教师应探索德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制定护生德育培养方案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不断深化“一贯制”与“分段式”相结合的中高职贯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学校应结合中高职贯通护生道德认知及行为实际,结合职业特点和时代要求,围绕“善、爱、诚、孝”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积极规划、认真设计、强力推行道德讲堂活动,成为我校对中高职贯通护生进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又一新载体。每次道德讲堂参照“五个一”流程进行,即唱一首道德歌曲、看一部短片、讲一个故事、诵一段经典、由教师做一番点评。同时,学校积极利用各类重大节庆活动,积极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对有行为偏差的学生实施重点帮教。如以聚焦环境整治为主题的“爱我校园”活动;以聚焦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有礼行天下”活动;以“感恩、责任”为主题的“18岁成人仪式”活动;“无烟花季”系列教育活动、校园义卖活动等。把法治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贯穿常规教育中,充分利用法治教育报告会、主题班会课、国旗下讲话、实战演练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普法和生命安全教育,同时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通过主题班会、优秀毕业生回母校开讲座、劳模进校园等专题教育,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提高职业素养。

四、成效与小结

通过努力,我校中高职贯通护生表现优秀、成绩突出,在各方面起着引领作用,营造了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曾两度荣获市优秀班集体称号,多名护生获市优秀学生干部、市卫生行业中等职业学校三好学生、市奖学金等。5名学生在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护理项目二、三等奖和团体一等奖。4名学生推优加入中国共产党。2012级中高职贯通护生就业率达96.92%,其中就业于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占82.54%。通过多重教学环节设置,我校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护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显著提升,实践证明以护理专业职业素养为核心,以临床护理职业素养为导向,基于学情分析,多方协同努力,突出专业技能,融入人文关怀和多元文化教育,能使护生潜移默化地自觉规范职业行为,形成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职业意识和高尚的职业素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梅,南德红,吴冉.专业认同和适应性视域下的中高职贯通学生综合素质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11):50-55.

[2]方瑞迪.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研究综述:以护理专业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3):14-17.

[3]孙静,周滋霞,高薇,等.两岸合作教学模式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8):56-57.

[4]谭秀萍.护理临床教学中如何突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02:4.

[5]陈凌云,张咏梅,曾芬莲,等.护理专业学生课间见习教学规范化运行管理机制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21):85-86.

专业护理范文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只有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护理专科化已成为临床护理实践发展的方向。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对护士的素质要求不同于普通病房。随着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以及护理模式的改变,手术室护理理念发生了转变。根据患者的个体需要提供适当的护理,确保患者得到最好的护理服务,以达到术后最大程度的康复或将患者所不期望的结果降到最低成为手术室护理的新理念。专科护士的形成和确立是护理专业化和专门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符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趋势。卫生部2011年底颁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指出,争取到2015年,在全国建立10个部级重症监护培训基地,10个部级急诊急救护理技术培训基地,5个部级血液净化护理技术培训基地,5个部级肿瘤护理专业培训基地,5个部级手术室护理专业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为全国培养2.5万名临床专科护士。手术室护理是护理的重要内容,被称为护理专业的“第一专科”,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外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手术室护理专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专业化的特点日益突出。为规范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保证培训效果,卫生部医政司组织中华护理学会及国内有关专家规划编写了《手术室护理学》一书,作为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教材。随后,各省、市护理学会也开始定期举办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班。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及认证标准得以逐步完善。据统计,截至2012年,全国已有5789名护士取得手术室专科护士资格。卫生部计划今后加强评选、建立部级手术室护理专业培训基地,进一步规范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提升专科护士培训效果,为临床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科护理人才。传统手术室护士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1)根据手术室需要选送部分临床护士到上一级医院手术室进修学习后成为手术室护士;(2)通过科室轮转到手术室,由手术室老护士带学徒式培训。这两种在职培训模式周期长、见效慢,同时增加了培训经费投入。真正由医学院校系统、规范培养的手术室护理专业人才极其短缺。

2我院开设三年制大专手术室护理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手术室护理专业培养的护士是面向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具备护理工作所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掌握护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擅长手术室护理实际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1行业调研

在确立手术室护理专业培养模式及培养内容之前,对我院省内外实习单位中的23所三甲医院及5所二甲医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所三甲医院和5所二甲医院需要手术室护理专业的护理人员,其中12所三甲医院和3所二甲医院需要三年制大专学历的手术室护理人员。近3年需要的手术室护理人员数量:需要10人以上及7~10人的三甲医院各5所,需要4~6人的三甲医院6所,二甲医院5所。

2.2师资力量

我院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双师型”外科护理学教师共11名(其中硕士6名),专职手术室实训教师3名,另聘请了1名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已退休)担任手术室实训教师,部分专业课程教学由合作医院具有丰富手术室临床护理经验的教师承担,已构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Vol.332015No.7

2.3校内实训条件

我院投入一个多亿在新校区建有两栋总建筑面积25378m2的省内一流的护理实训中心,先后投入一千二百多万元购置了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型和仪器设备,现有各类护理专业技能实训室125间,实训床位近五百张,可同时容纳1500名学生开展实训;建有现代化模拟手术室6间(其中层流设计手术室一间)配有手术床、无影灯、便携式监护仪、输液泵、呼吸机、除颤仪、常用手术器械包、缝合包、吻合器、气管切开包、麻醉机、单极高频电刀等。这为手术室护理专业校内教学提供了保障。

2.4生源、就业前景

我院生源充足,每年招收三年制大专护理专业学生近千名,有二甲及以上校外实习医院98所。成立了由省内护理专家和学院教师共同组成的护理、助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护理专业建设、改革与发展。构建了“院校合作、全程共育、分段实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和“五位一体”连续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85%以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在97%以上。学生毕业后既可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也可从事普通护理工作,增强就业实力和竞争力。

2.5可为医院直接输送手术室专业护士

专业护理范文4

[关键词]护理学生;职业体能;调查分析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能从事护理、预防、保健、康复、宣传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强健体魄、满足兴趣、提升素养、服务专业”是新的高职体育课程定位。体育课程教学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增强学生职业体能的重要途径。护理工作重复、紧张且高强度,白天、黑夜交替工作,因此必须提高护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必要的职业体能。但目前关于高职院校护理学生职业体能培养现状的调查尚未见报导。本调查深入探讨高职院校护理学生职业体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挖掘出提高高职院护理学生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并为高职院校的职业体能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广州卫生职技术学院护理专业2018级与2017级的学生及广州市10所医院(社区医院3所,二甲医院3所,三甲医院4所)的急诊护士、手术室护士、病房护士、门诊护士、护理部主任、护长等。

1.2方法

本次调查对广州卫生职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护理专业2018级与2017级的学生实施抽样问卷调查。对于各类医院的人员,除发放调查问卷外,还与其进行座谈讨论。本次调查向各类医院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100%;向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65份,回收有效率为96.9%。

1.3统计学处理

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D)表示。问卷中的开发性问题等文字资料则进行归纳总结。

2结果

2.1高职院校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体能的了解情况及对现行体育教学的满意度测评

2.1.1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体能的认知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多数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体能不太清楚。在“你清楚什么是职业体能吗?”的提问中,60.7%的学生选择“不清楚”,29.8%选择“不完全清楚”,只有9.5%选择“非常清楚”。

2.1.2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病的认知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多数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病知识不太了解。在“你了解护士容易得什么职业病吗?”的提问中,45.6%的学生选择“不清楚”,43.7%选择“不完全清楚”,只有10.7%选择“非常清楚”。

2.1.3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对现在体育教学的满意度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学生对目前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习评价的满意度如下表。

2.2各类医院对护士所需的职业体能要求现状

对各级医院相关人员调研结果显示,他们认为护士所需的体能6项运动素质的重要性依次为(分数范围1~6,1代表最不重要,6代表最重要):“耐力”(5.62±0.38)、“力量”(5.13±0.45)、“速度”(4.57±0.53)、“灵敏”(4.26±0.64)、“协调”(3.75±0.47)、“柔韧”(2.40±0.79)(图3)。

2.3各类医院对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体能的评价

在各类医院调研的过程中,课题组请各医院对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体能6项运动素质进行评价,分数范围1~6,1代表最弱,6代表最强。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体能得分较低。总的统计中,以耐力(1.32±0.73)和速度(1.57±0.46)最弱,其次是力量(2.14±0.62)及灵敏(2.31±0.54),较强的是协调(4.02±0.85)和柔韧(4.15±0.72)。

3讨论

3.1护理专业学生对其职业体能和职业病认识与现状分析

从本次调查可看到,当前护理学生职业体能和职业病的认识、现状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对其日后所从事的职业所需的体能和产生的职业病认识不足,学校对学生的职业体能培养和职业病防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其日后所从事的职业所需的体能和容易产生职业病的认识不足,不清楚甚至不了解何为职业体能和职业病。由此可看出,一方面,由于就业的迫切性及专业的特殊性,学生认为只要掌握好专业技能就足够了,而对自身职业体能的要求和自己在未来所从事职业中容易产生的职业病以及预防和保健方法未能给予重视;对另一方面,亦可反映出学校不重视对学生职业体能的培养及如何正确对待职业病。部分学校简单地把“就业为导向”理解为就业率或者首次就业情况,而对职业体能的意义、内容、要求、形式等问题认识不清,甚至将职业体能认为就是体力。这亦可直接导致学生对职业体能的认识不足。②学生的职业体能较弱,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对所需护士的要求。本次调查中,课题组人员与医院各科室护士进行了座谈讨论。在讨论会上,这些护士均表示,由于护理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一线临床护理工作,因此在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中,体能最为重要。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看出,学生的职业体能总体水平较低,尤其耐力为最弱。柔韧在6项素质中虽得分较高,但仍属低分阶段,需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体能不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制约学生求职及日后可持续的职业发展。由于职业体能是靠平时点滴积累,不是一蹴而就,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并由始至终渗透职业体能的培养。③学校忽视体育课在职业体能培养和职业病预防的作用。高职体育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鲜明的职业特征。但学生对目前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业评价满意度不高。在职业体能培养和职业病的预防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①课程设置方面。某些院校只注重专业课程系建设,忽视对体育课程的科学设置,尤其存在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体育课以及学生不重视体育课学习的现象。②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体系方面。陈旧单一,教学方法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未能凸显对学生职业体能培养的功能,忽视教育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病的预防与体育康复措施。其结果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未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锻炼对未来职业体能培养的重要性。

3.2对策

3.2.1重视职业体能教育来加强学生对职业体能和职业病的认识

一方面,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体能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短时间来说,身体状况决定一个人工作效率的高低。从长远来看,身体的好坏决定职业生涯的长短。另一方面,开展职业体能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好的专业技能同时,有强健的体魄作为支撑。因此在校期间既要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技能,又要使其应拥有良好的职业体能,能正确理解岗位的体能要求,熟悉职业性疾病的预防与体育康复措施,掌握职业体能的锻炼方法并能实践运用,了解其将来从事职业岗位的工作特点及职业对身心素质的特殊要求,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法,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养成终身体育观。

3.2.2重视体育课程对学生职业体能培养的作用

进行创新体育教学模式高职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在对学生全面开展职业技术所需要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学内容之外,还要增加提高学生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内容,构建基础课+选项课+职业体能训练课“结合式”的教学模式。这样使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实用、针对性强,同时使体育课程建设更加便捷、可操作性更强。

3.2.3改革教学评价方法来完善职业体能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传统项目考试为主,缺乏对教学效果多层面的评价,因此评价的结果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在课程考核评价中,一是除了身体素质测试外,还需融入职业体能考核内容,如将6项体能素质指标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评价;二是在评价方法上不但包括定量评价,还应包括定性评价,如加上学生出勤、学习态度及沟通协作调精神等方面评价;三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测评三方面综合而成,以确保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与科学性,从而使学生能了解自身不足,明确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有针对性提高自己的职业体能。

参考文献

[1]闫文.构建高职院校职业体能教学模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2]王丽娜.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J].民营科技,2011(1):89.

[3]张春桃,张鹏.论高职体育教育如何提高学生职业素质[J].中国科教创新导,2010(11):213.

[4]刘仁民.岗位体能与体育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专业护理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创业,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加强全方位服务,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利用创新教学,可以显著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从而培育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①。早在多年前,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就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经构建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时间还不长,已经逐步渗透至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但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相对较少,近年来,医疗系统、医疗技术不断完善,对传统医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解决传统医学护理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一、护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与问题分析

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已经纷纷开设了护理专业,而各个院校也在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医院准入门槛却逐步提升,护理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为了帮助护理专业学生顺利的毕业、就业,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护理专业中,能够显著缓解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能满足全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今,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加之二胎政策的放开,老年人口、儿童数量递增,在中国家庭中,子女抚养压力、养老压力越来越大,这让人们对于护理人才有着更为迫切、强烈的需求,在护理专业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毕业后有了更多的选择。纵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来看,在护理创新创业教育上,还存在种种问题:一方面,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不强烈。创新创业教育的精髓是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在西方国家,其创新创业有着悠久历史,创新精神已经渗透到各个学段,大学生创业十分普遍,而当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内容简单,护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并不强。同时,护理这门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专业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依然还是选择到医院中从事护理工作,薪酬稳定,相当一部分学生及家长认为没有必要创业,这就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的兴趣,就业压力较大②。另一方面,护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面对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处于次要地位,甚至低于选修课的地位,在课程设置上,多数院校仅是开设一门课程,缺乏与课程相关的评估体系,理论与实践之间未得到充分融合,少数高职院校以实践活动、比赛等替代创新创业理论教学,过于关注实践,忽视了知行合一,课时的安排也不够规范、系统。除此之外,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与护理专业脱离的问题普遍存在,尽管学校倡导在护理专业中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多数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依然是采用传统的大讲座形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差异,在教材的选择上,基本是选择通识教材,未能体现出专业特色,加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仅有三年,课程学习和实习任务繁重,对于创新创业也显得心有余力不足。

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1.构建契合护理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如今,护理工作已经从医院延伸至社区、家庭,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当前护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基于课程特点来设置课程内容,如,护理专业的“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慢性病护理学”,都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创业元素,在课程体系的创设上,要改变以往的“一刀切”式模式。如,在“老年护理学”课程中,即可为开设关于“慢性病康复现状”“养老院与护理院需求”“养老事业前景”等课程内容,让学生对养老创业产生浓厚兴趣。在理论讲解完毕后,开设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到社区、医院中参与调研,了解老年群体对于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以头脑风暴的方式来讨论、互动,利用学校内部的训练中心、创新创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在护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融入经营、管理、公共服务等内容,构建产业联盟,与兄弟院校联合,建立“护理专业创新创业协会”,实现理论教学、项目竞赛、实践操作的深度结合,建设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选修、必修课体系。

2.在虚实结合的实践体系中提升学生能力。为了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除了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之外,还要抓好实践体系的建设,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成长要求来看,可创设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平台,以学校的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石来开展ERP企业经营管理演练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大赛”“论文大赛”“营销竞赛”等。在护理专业创新创业内容中,需要突出两个原则:精准化原则:护理专业是由多个分支组成,要针对各个课程体系进行细分,邀请专业人员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建设中;主体性原则: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发挥才能。另外,在学校内部建设与护理专业学生发展相关的综合实训平台,发挥出校园环境的优势作用,设置创业实践室,借助互联网开设实战平台,让学生自行成立创业团队,由教师给出课题与方向,小组成员负责挖掘其中的隐藏内容,在师生、生生努力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3.立体化教学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互联网+”时代,为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也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呈现多元化特点,在护理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中,也要应用立体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具体指导上,可根据年龄段来划分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征、特长、层次、专业特点。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理解各不相同,在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上,要基于知识角度来科学设计,挖掘学生潜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对自己的个性特征、未来从业方向有清晰认知,发挥专长③。在具体的教学指导上,也可以年级为单位来划分,设计出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大一阶段,从“思想”“意识”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调整好学习方式和习惯,为后续创新创业打下基础。在大二与大三教学阶段,强化理论、实践练习,真正融入创新创业活动中。

4.借助针对性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在创新创业活动开设完毕后,还需利用针对性评价体系来评估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效果,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颇为流行,但总体来看,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尤其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较低,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下,强化教学指导显得极为重要。在护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上,要做到公正、客观、内容全面,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需要通过全国护士资格证考试方可取得职业资格,因此,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上,多是将评价内容放置在理论成绩上,未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做出全面评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在评价上,需要基于“护理核心能力”为基础,采用自评、测试、他评、调查、结构化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式,以“护理能力”“自我专业成长”“人际沟通能力”“创新发明与思维”几个维度来进行评价,实现基础理论、临床操作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深度结合,以此来促进学生创新理念、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之间的协调发展。

5.构建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符的教师队伍。在护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教师队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达到既定的育人目的,需要打造一支创新创业能力过硬、专业素质强、结构科学的指导教师团队。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体系不同,是为了培育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全面型人才,要高度关注学生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培育,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师资力量缺乏是一个突出普遍问题,对此,需要从教师招聘上把关,引入专职教师队伍,从母婴保健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医疗机构中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技术能手,为学生开展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培训④。对于校内教师,构建出畅通的培训、学习渠道,使之能够紧密跟随时展步伐,汲取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提高其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并鼓励校内教师涉猎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设计、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使之成为全能型教师,使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提升护理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鼓励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护理网站的建设”“护理器具发明创造”等等,以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帮助其积累创业经验。

三、结语

专业护理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护患沟通;能力提升

护患沟通能力,不仅可以让护士更真切了解患者恢复状况,还可协同医生共同照料患者,使得患者恢复健康,还可以缓解护士与患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而减少与之相关的矛盾和纠纷,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言有着积极影响和作用。而想要彻底改善当下这种局面,就需要从教育入手,不断提高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才可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患者满意、让医生舒心。

一、护患沟通能力概念及培养必要性

(一)什么是护患沟通能力?护患沟通,指的是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而护患沟通能力,则指护士具备与患者良好沟通、交流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维护护士与患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利于护士更好对患者进行照料,也利于患者全力服从医生安排,利于患者身体恢复健康,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小患者身上,良好沟通能力的价值和作用体现就更为明显。当然,这种护患沟通能力,不仅限于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也包含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只有加强这种沟通能力,才可更好的开展工作,才可更有效的降低护理过程中的差错,也才能更顺利的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水准。这样一来,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率会得到明显降低,护患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也可进一步减少,患者对于护士多一份理解,护士可对患者多一份包容,则可更快满足双方各自所需、所求,利于患者顺利且快速的恢复健康。

(二)护患沟通能力培养必要性。首先,护患沟通是临床护理过程中必不可缺的环节,只要从事护理职位,是一定会接触患者与患者进行近距离沟通和交流的,这也岗位的职责与工作需要,护理专业学生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才能在日后的岗位就职过程中与患者进行和谐、无障碍沟通,还不易激发患者的反感、厌恶情绪,这对于护理人员加深对患者了解、给予贴心与人性化的治疗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可促进护理人员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还可改善与患者之间关系,利于构建与巩固与患者之间的深厚情谊,这样一来,有关护理方面的纠纷也会少很多;另外,护患沟通目前来讲是护生比较稀缺和不足的一项素养,这与高校教育、教学脱不开关系,大多数高职院校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倾注到了护生的技能与知识教授和灌输方面,而严重的忽视了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特殊患者的沟通上,如儿童患者、癌症患者等,所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一来,则不利于护生今后的就业与岗位上的长远发展,因此,才需要加大力度培养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最后,培养护患沟通能力,无疑是顺应了医疗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可视为提高护生社会适应能力、竞争水平的有效手段,如果护生不具备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那么,势必会被该行业迅速淘汰,不管是出于对护生未来发展的考虑,还是出于对高职院校教育及教学水平提高并顺应时展的考虑,都应将护患沟通能力重视起来。

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培养现状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仍旧不尽如人意,虽然整体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学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方面仍旧是欠缺的、不足的。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可归纳总结为以下三点:缺乏对护患沟通教学的重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仍未彻底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护理专业教育与教学的革新不彻底、不令人满意,也就间接造成了高职院校对于护生护患沟通能力没有一个清晰且准确的认知,有关它的培养及教学工作自然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及潮流,教育观念的滞后,会严重影响护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导致当前护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缺少语言技巧的培训。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不同的表达方式,可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会让人有着不同的感想。恰当的语言需要组织,需要有技巧的组织,而非盲目与随意的组织,而想要培养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语言的技巧的灌输和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尽管有些高职院校在护理专业开设了相关语言技巧培训课程,但是大多没有针对性、没有侧重点,只是长篇大论的进行理论教学,缺乏最基本的语言技巧培训,这是无实际意义的;缺少实践教学。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如果想培养与巩固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不可缺少相关实践教学。很多高职院校,在推行护患沟通能力过程中,并未深度开发实践教学,并没有给予学生转化理论知识、升华语言、提高应对能力的机会和空间,会致使刚出校门即步入护理行业的学生,在与患者沟通时没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很容易在沟通中出现纰漏或者差错,还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激发患者的不满情绪,不利于与患者实现良好沟通,这会对护理工作的完成造成干扰与影响。以上是结合当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培养学生护患沟通能力现状总结出来的三点主要问题,当然,除了提到的这三点,还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如教师教学水平的不足、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利等等,还需多方面入手解决,进而让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得以有效培养及提升。

三、提高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策略

(一)加强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培养认知,提高重视程度。培养及提高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是高职院校的重点任务,没有高职院校的重视与支持,是不能圆满达成的,因此,在对护理人才有着较高标准的今天,需要高职院校摆脱掉以往的传统教学观念、以往的发展观念、以往的悠然自得状态,以一种紧迫感、严谨态度对待护理学生护患沟通能力培养工作。在实施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相关教育教学策略之前,切勿急躁的制定与落实教学计划,首要的任务是加深对护患沟通能力的了解,只有充分认知护患沟通能力,才可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才可确保该目标的顺利实现。待认知水平有所提高后,高校要提高对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仅要进行宏观层面的监督与管控,还要对教学细节进行调研和纠正,切实将精力与时间花费在该项任务上,慢慢实现“重知识与技能、轻护患沟通能力”到“同步抓取知识、技能与护患沟通能力”格局的过渡,只有这样,才能让护理专业学生真正受益,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才可顺利的培养及提升起来,减少了不少阻碍与干扰,这是高职院校转变带来的正面、积极意义和作用。

(二)增加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沟通经验。高职院校可协同相关教师,致力于实践课程的开发,除了每周增多实践课程外,还需匹配相应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学习中做到无缝切换,使得知识掌握的更牢固、实践能力提升的愈加快速。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学完毕后,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患者去加深对患者情绪、心理的了解,做到换位思考,也为应对突发事件、解决患者问题、实现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提供了磨炼机会,可协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理论知识消化、沟通能力培养及提升。为了能够加强教学效果,也为了加深对学生护患沟通能力的了解,可定期进行实践考核,可邀请其他教师或校外人员扮演患者,使得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可充分体现出来,尤其是与一些儿童患者的沟通,在这一类患者群体身上,学生的沟通能力普遍较弱,需要借助与儿童患者实际交流机会,逐渐了解儿童、掌握儿童身心特点,从而为日后接触年龄较小患者并进行良好沟通做好准备。另外,也可借助考核机会,让学生清楚认知自身沟通能力上的不足,可为学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再提升做好铺垫。

(三)传授沟通技巧,让学生掌握说话艺术。在实际医疗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人员会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这就需要护理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充分体现说话的艺术性,也正因如此,才需要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师向学生传授沟通技巧。在沟通技巧传授中,要强调语气、态度的重要性,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学会谨言慎行,学会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说话语气及态度,使得患者内心的紧张、恐惧、不安、不愿意沟通等情绪得到缓解,目的是让患者本人在沟通中敞开心扉、倾吐内心感受,利于护理人员全方面掌握患者的身体康复状况。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患者要采用不同的说话艺术,如儿童患者和老年患者的说话艺术就是截然不同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技巧和方法上的传授。当然,沟通技巧的传授不止是让学生了解这些方式方法,还需让学生就这些方式方法进行演练与不断磨练,只有运用到炉火纯青,才可成为提高个人说话艺术的有效“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多表现,切不可唯唯诺诺、紧紧张张,一定要在患者面前保持落落大方,才可给患者留下好印象,才可更好的进行沟通。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强调倾听的重要性,只有会倾听、多倾听,才可探寻到与患者良好沟通的话题途径,利于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

(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护患沟通能力提升提供双重保障。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培养中,教学无疑是促成该项能力培养的最好路径,但是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下苦功外,还需要在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倾注较多精力和心血,一个具备职业素养的护理学生,他与患者的沟通往往不会出现较大的问题,可进一步为护患沟通能力的提升提供双重保障。首先,需要培养医护专业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不要将工作视为一项任务,要充满爱、充满责任心的做好它;另外,要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只有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才能体会患者心境、才能避免错误用语的出现,这对于患者而言是一种人性化关怀,可间接提高护患沟通能力;最后,要培养学生尊重人权意识,使得护理专业学生,可不对年龄、性别、国籍等方面存差异的患者偏见对待,切实做到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使得患者在沟通过程中是轻松的、感受到尊重的,利于为日常护患沟通构筑一个安全“防护网”。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护患沟通能力。学生成长及学习状况,深受专业教师影响,如果专业教师不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那么,想要培养一个高素质的人才想必是很难的。同理,想要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就必须先提升专业教师的护患沟通能力,使得专业教师的护患沟通能力,可以此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的有效路径。为此,高职院校要心系教师成长及发展,有意识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专业教师开辟学习通道,除了组织日常培训外,还需为教师提供进修及调研机会,使得教师有更多接触外界、汲取沟通技巧与经验的机会,使得教师对护患沟通能力有一个全新认知,并以此来提高个人的护患沟通能力。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需要重点抓取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也可快速培养及提高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另外,高职院院校领导要重点挖掘人才、筛选及提拔护患沟通力强的教师,使得护患沟通人才在恰当的岗位,为广大护理专业学生提供沟通思路及沟通技巧,使得护理专业学生受益匪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环境瞬息万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视域下,高职院校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需将更多精力放在护患沟通培养工作上,需结合医疗行业、医患关系发展状态,将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工作真正提上日程。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培养及提高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任重而道远”,需要高职院校充分重视、相关领导充分关注,更需要通过不同的视角、路径去有效实施各类策略,才可最终实现这一育人目标。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护理专业学生将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朱丽媛.探析提高高职护理学生职业沟通能力的策略[J].教育现代化,2020,7(02).

[2]智敏,彭克,李慧.护理专业高职学生护患沟通能力测评及结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4).

专业护理范文7

关键词:外科护理学;课程考核;高职护理专业

外科护理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对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病人的整体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素质课,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在教学中,课程考核是检验教与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指标及手段。为了响应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要求,我们对高职护理专业外科护理学课程的考核进行了改革,在传统“平时+理论+技能”考核的基础上,将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提高形成性考核在考核总成绩中的权重赋值,将多元化的考核形式贯穿于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核,初步形成课程“多元化—重过程—考能力”的个性化考核体系,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2015级三年制高职护理4班、5班共10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19~21岁,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外科护理学课程学习时,对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取新的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1.2方法

1.2.1考核内容及权重的改革

外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分两学期完成,每学期均采用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后的课程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大方面,总分100分。形成性考核主要从学习纪律(5%)、参与度(5%)、项目考核(6%)、综合能力考核(9%)、期中理论考核(15%)这5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占总评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包括期末理论考核(40%)和操作技能考核(20%),占总评成绩的60%。与过去相比,提高了形成性考核的比重,增加了形成性考核的内容,让学生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1.2.2课程考核形式的改革

在课程考核中,采取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注重多种考核方法的结合,全面考核学生能力及素质[1]。在学习纪律、参与度、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的基础上,增加项目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一是在项目考核中考查学生对外科护理学重点章节的案例分析完成情况和临床见习报告的书写情况,一共完成6次考核,着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意考查学生对内容完成的正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二是在综合能力考核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将全班分成6~7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别完成一次外科护理学的小讲课和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内容要求紧扣外科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实践考核在健康宣教、微视频制作、科普小文章3种形式中任选其一来完成,其中健康宣教可自由选择养老院、医院、社区、广场、学校等场所进行。由小组长带领组员自行制订实践计划方案,提交给任课教师审核修改后,按照方案合理分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社会实践,重点考核学生的团队组织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1.2.3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方面的改革

在期中和期末理论考核中,均采取闭卷考试,期中考试题型是以A2、A3、A4型题为主的病例型选择题,期末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简述题、综合分析题(案例分析)。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临床思维,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方式,在试题中重点增加以案例分析为主的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占比约65%,由未参与班级教学的外科护理学教师从外科护理学试题库中选题,实行教考分离。在操作技能考核中,主要考核专科护理操作技能,利用我院“一校两附院”的体制优势,由附属医院临床专科护理骨干参与操作技能考核评分标准的制订,引入最新的行业操作标准,并与学院的专职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检验教学质量。

1.3考核改革效果评价

在本课程全部考核结束,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一个月后,对参与此课程学习的104名学生通过网上“问卷星”系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的《外科护理学课程考核评价反馈表》。

2结果

本次调查发放104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问卷对本课程考核的方式、各部分所占比例及考核方式带来的学习效应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2。总体来看,学生对本次课程考核改革的满意度、认可度较高,普遍认为在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及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方面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并在培养团队组织协作能力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更快融入临床。

3讨论

3.1新的课程考核体系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程考核改革通过对学习纪律和参与度、案例分析、临床见习报告、小讲课、社会实践、理论及操作技能的考核,初步形成“多元化—重过程—考能力”的个性化考核体系,发挥了考核的激励和引导等积极作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项目考核中的案例分析有利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有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广泛运用。通过多次的专科临床见习和书写见习报告或体会,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可以提高其临床思维与应用能力[2]。在综合能力考核方面,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小讲课、社会实践,这对学生团队组织协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培养作用,这一点在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另外,在小讲课、社会实践和案例分析中,对学生的沟通交流、语言和文字表达方面都有相应的锻炼;微视频制作、科普小文章、健康宣教对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改革考核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考核方式的改变,势必伴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在教学中,为了达到考核目的,一是在重要章节学习后均安排案例讨论课,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二是在每个专科护理学习结束后进行相应的临床科室见习,书写见习报告或体会;三是明确了外科护理学小讲课和社会实践的要求,制订了小讲课组内和组间评分表、社会实践评分表,从而为综合能力的考核提供了评价的依据。因此,改革后学生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参与性、积极性得到提高,综合能力得到培养;教师会花费更多时间精心设计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更加了解,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教研室也利用改革之机,加强了集体备课,大家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共享教学资源,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也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4结语

一年多来,我们对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外科护理学课程考核的内容及形式进行了相应改革,初步形成了课程“多元化—重过程—考能力”的个性化考核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临床实习学生的广泛认可。但反思实际考核过程和学生的反馈,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需要今后继续完善:如还需进一步细化各项课程考核标准,提高课程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操作技能考核可考虑设计成综合考核的方式,如OSCE考站,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还可适当增加临床见习,增加临床专科带教教师的考核占比等。我们将结合高职护理专业和本课程的特点,根据考核内容、专家意见与师生意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指标,制订详细的评价表[4]。

参考文献:

[1]唐泓源,王艳玲,李瑞英,等.护理本科专业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54-56.

[2]李亚玲,叶宝霞,陈琼书.外科护理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研究,2010,24(2):361-363.

[3]张睫.高职护理专业外科护理学操作考核模式改革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2):7-9.

专业护理范文8

将我校2012级169名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分为实验组(87人)和对照组(82人),实验组实行“1.5+1+0.5”培养模式并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对照组实行传统的“2+1”培养模式和传统教学。两组学生毕业后均统一参加2015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结果发现,实验组考试成绩与通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通过深化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提高了学生考试通过率。

关键词:

中专;护理专业;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国家卫生部和人社部出台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2011年卫生部又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试行)》。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了全新改革,从2011年起,我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实行国家统一考试制度。因此,研究护理专业教学如何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提高护理专业学生通过率,缓解护理人才紧缺状况是目前护理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011年10月,我们申请的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基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的中专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获得批准立项(课题编号:2011-ZJ-016)。自2012年开始,我们在中专护理专业教学中,按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实习、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使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学生成绩和通过率明显提高,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校2012级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4个班共169人,其中男生2人,其余为女生,年龄16~18岁。将5、6班(87人)作为实验组,7、8班(82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入校成绩、学习课时、任课教师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1.2.1培养模式

实验组实行全新的“1.5+1+0.5”培养模式,对照组实行传统的“2+1”培养模式。

1.2.2教学方法

实验组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调整了课程结构体系,安排学生提前到医院实习,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了护士执业资格考前培训模块等;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1.2.3考试方法

两组均采用“教考分离”考试模式。实验组将各种考试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将考试作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模拟和预演。对照组均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

1.2.4评价方法

根据学生毕业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两组教学效果。

2结果

根据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委员会的2015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线:专业实务为67分,实践能力为65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考试通过率及考试成绩进行比较。

2.1两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实验组通过率高于对照组约7个百分点。

2.2两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实验组的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

3分析讨论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已成为评价护理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护理专业毕业生从事护士工作的必经之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制度改革,使得护理教育中最低学历层次的中专护生,将与大专、本科护生同台竞技获取护士执业资格,这对中专护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中专护理专业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本研究中实验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及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通过深化中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改革,构建既匹配中专学生认知能力又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专业教学体系,能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1培养模式改革

结合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和行业准入要求,学校大胆改革,采用“1.5+1+0.5”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2+1”培养模式。“1.5+1+0.5”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先用一年半的时间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第四学期的第一个月进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护理技能鉴定,然后到临床医院进行8个月的专业实习,第六学期返回学校学习专业拓展课程和进行2个月的护士执业资格考前培训。实践证明,实行“1.5+1+0.5”培养模式,突出职业资格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了学生一次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3.2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为适应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使中专、大专、本科护理教材内容衔接,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衔接,课程体系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的,以护理岗位为导向,突出岗位专业能力培养。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标准,遵循“必需、够用、实用”原则,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体现现代护理特色的内容纳入教学中,新增遗传与优生、人文护理(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美学、人际沟通)、医学法律等课程,增加常见疾病的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等版块,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将护士执业资格培训模块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中。

3.3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结合《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围绕护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对现行中专教材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基础护理内容进行删减,更新、充实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力求教学能够及时反映临床护理一线对职业能力需求的变化,缩减部分课程中过深、过偏、脱离临床实际的理论。同时适当降低基础医学课程比重,适度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增加体现现代护理特点的人文护理知识和护理问题、健康教育内容。此外,编写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基础护理5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讲义或校本教材。

3.4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模式上,构建由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组成的四级目标体系,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紧扣教学目标,结合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进行讲授,以临床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设计学习工作任务,体现教、学、做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教学方法上,在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采用以情景教学法、PBL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体,其他教学法相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手段上,学校投入大量资金,为每个教室配置了多媒体设备,建设了高标准的现代护理实训中心———仿真医院,购置了全套护理学操作技术、护理学形体训练等教学光盘及仿真教学软件,鼓励广大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技术、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3.5临床实习改革

提前安排临床实习。实验组在校用一年半的时间学完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后进入医院进行8个月的临床实习,提前接触临床,零距离接近病人,使学生尽早了解病人疾苦,了解医院环境,体验工作环境,熟悉职业特点,掌握专业知识及常用护理技术,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素质,提高临床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实习期间由教务科给实习护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边实习边复习,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临床应用能力,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做好基础知识和能力储备。对照组按传统模式在校学完所有课程后再到医院进行临床实习。

3.6考试评价方式改革

学校投入近5万元资金建立了60个站点的医学在线考试系统,支持学校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按时更新护理专业各学科题库,实施“教考分离”考试模式。期中、期末、毕业考试等各种考试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当作其模拟考试,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题型要求和考试形式等拟订考核方案,使考试更具实用价值,作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模拟和预演。改革考试题型。传统理论考试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病案讨论等多种题型,比较侧重记忆性考核;为贴近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后考试题型全部为选择题。选择题采用A1、A2、A3、A4型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相关医学基础知识、疾病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健康评估、护理程序及护理专业技术、健康教育等知识和技能完成临床任务的能力。

3.7增加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