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论文(9篇)

护理专业论文(9篇)

第一篇:高职护理专业课堂管理惩罚技巧探究

1惩罚的合理性

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良好的生活条件、家长的过度重视使学生面对诱惑时自控能力差,适度的惩罚不仅可以起到警示、告诫的作用,还能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教育惩罚中以尊重学生为原则,采取有策略、有计划的惩罚技巧管理学生,这对提高课堂管理效率意义重大。

2惩罚的前提

斯金纳在强化理论中指出,惩罚会使个体惩罚前的行为发生概率降低,即当个体做出了某一行为之后,如果得到令个体厌恶的刺激,个体做出该种行为的可能性会降低。在惩罚的实际应用中,为避免学生面对教师惩罚时的排斥心理,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2.1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在初次与学生接触时,教师应注重个人形象,以得体的仪表、大方的谈吐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再趁热打铁,以精心准备的开场白恰当地导入新课,从而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管理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课堂行为契约

行为契约是行为主义控制派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课堂行为契约是用一份具体的、书面的协定,规定其中一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中需要做出的确切的行为方式以及具体的奖励和惩罚。在开学第一节课中,预留15分钟左右的时间与全班学生共同商讨课堂要求和具体管理方案,制订奖惩措施,将会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起到明显的预防、监督和教育作用。

3课堂管理中的惩罚技巧

课堂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处理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堂问题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挑战,在面对课堂管理问题时,关键是要选择恰当的惩罚方式,并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3.1“礼仪式”惩罚

过错行为是实施惩罚的第一依据,当面对学生迟到、早退这类常见问题时,为了避免此类行为的反复发生,请学生迅速归位后,要求学生采取礼仪站姿,根据迟到时间要求其保持良好姿态,直到将迟到或早退时间补回为止,这样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这类问题。

3.2“交流式”惩罚在教学中常常有教师感叹自己辛苦备课并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但结果却是课堂上学生热烈讨论的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对于这种现象,可以让正忙于题

外话讨论的学生为全班学生讲讲他们正在交流的内容,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回归讨论主题,最终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对于学生即兴表达的与本课题相关的内容,如有闪光点应及时给予肯定,变惩罚为表扬,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教师对学生进行惩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探究新知。

3.3“微笑式”惩罚

微笑是世界性的通用语言,是每一位护理工作者应有的非语言沟通技巧。当面对上课睡觉的学生时,可以让其为大家展示一下他的微笑,要求全班学生能够被他的微笑感染,这个方法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3.4“自我介绍式”惩罚

现在的学生拥有的电子产品较多,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这些物品在课堂中的使用如不加以规范,将会严重干扰学生的学习。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要求在课堂上使用电子产品而不专心听讲的学生抬起头来,让其向全班学生做一段简短的自我介绍以示惩戒,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重于人与机器的交流。

4结语

惩罚教育是当前以赏识教育为主体的教育背景下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方式,无论采取何种惩罚方式,重点都在于从学生主体出发,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并运用合理的惩罚技巧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

作者:苗泓丽 张迈 单位: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第二篇:中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探索

一、当前中职学校涉外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中外接轨转型障碍。

在医学范畴内中外一直存在理念、程序、人文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加上我国的医护英语教育在学制、护理理念、临床实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存在较大差异,不是简单地引入原版教材、合作办学等就能够解决的。尽管当前护理人才仍是国际紧缺的人才之一,但涉外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出国就业要面对语言关、专业关、实践操作关、审核关等诸多门槛,走出国门就业的道路十分坎坷。

2.师资力量薄弱。

首先,“双师型”、“双语型”护理及英语教师人才短缺。从事护理教学的教师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丰富,但英语教学及口语能力有限,课堂无法实现英语教学。而专业英语教师并不具备医护专业知识,少有出国培训、进修的机会,也缺乏针对英语教师进行的跨学科培训、交流,教学上的观摩和评估也很少,难以站在医护专业的角度由表及里的教学,运用英语情境教学更是力不从心。其次,西部地区难以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及聘请美国注册护士外教授课。

3.教材选用不合理及教学改革滞后。

由于中职涉外护理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国内教材2000-2014年出版的护理英语相关教材有二十余本,但几乎没有一本能够涵盖国际临床护理技能和护理理念,大多数教材内容陈旧,教材难易程度把握不够。并且护理院校所采用的护理英语教材仍是医学教材,其中词汇量大、拼写复杂。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最终是与将来的服务对象和工作伙伴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接触到真实场景的医生、护士和病人之间的英语对话。

4.中职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1)近年来,中职校扩招,入学门槛降低,成绩均在同龄人中处于偏下位置,尤其是西部地区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偏低,阅读、写作能力偏差,听说能力几乎缺失。(2)在口语方面,大部分学生停留在最初始状态,口语表达能力较差。许多农村孩子一开始接触英语时就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并且仍习惯于教师课堂讲解语法、记笔记等被动性学习方式。(3)由于一直处于低分段造成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英语学习产生惧怕的心理,对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产生了怀疑,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逐渐使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5.大班授课,影响教学质量。

语言教学中基本以小班教学为主,因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非常重要,但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在很多中职学校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基本上是以50-80人大班授课为主。大班授课,进行互动教学的涉及面不广,难以在教学中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学效果欠佳。

二、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构想

1.改进涉外护理招生制度。

涉外护理专业最主要是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发展潜能。在招录涉外护理考生时,一方面,应了解生源的英语学习程度和考试成绩以及其对英语的兴趣和要求,把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和相关要求告知报读此专业的学生。另一方面,中考外语考试成绩应作为录取的一项硬指标,除考生总成绩达到录取线外,入校实行口语面试,切实把好考生入口关。

2.强化教师护理知识培训,探究涉外护理人文精神

(1)要提高教师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水平,应培养一支具有英语教学科研能力和护理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首先必须培养我校涉外护理老师的“知学”“好学”“乐学”层层递进的学习态度。英语教师和护理专业教师之间经常协商,精诚合作进行跨学科的相互学习、相互协作,要求承担涉外护理教学任务的英语教师每周听4-6节的护理课程,参加该专业教研室的教研活动、教学研讨,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融合。建立长效的教师继续培训机制,选派教师参加知名培训机构举办出国培训班,参加新知识更新培训班及医护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相关的医学护理知识,提高涉外护理专业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合格涉外护理人才的目标。(2)语言是人文精神渗透,学习英语的过程是接受另一种文化熏陶,所以英语教学不能单纯“就西论西”,教师应以此为契机,通过对照中西方文化,汲取不同的文化精髓。在基础英语教学中体现护理专业特色,读物可增补护理英语阅读如护理程序、护理诊断、临终护理等内容。涉外护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从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每篇对话及文章均具有一定的人文内涵,教师应抓住所学课文的脉络和重点,尝试组织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例如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排演英语话剧等,使护生了解国内外的文化差异,鼓励护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此外,从事护理教学的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体验医院护理实践,培养护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充分挖掘涉外护理本身的人文内涵,渗透国内外护理行业发展的新内容特别是人文关怀,亲生体验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对护理行业的热爱之情,开阔护生视野,使接受双重文化熏陶的学生成为既了解人文知识,又极具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3.设计情景,优化学习环境。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手段只有“语言”和“文字”,常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但如果创设直观形象的情景教学能为学生形成一个形象逼真的场景和语言环境,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护理操作课外活动,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打消其畏难情绪。依托学校团委,每周开展护理专业英语角活动,组织学生用英语自由交流和会话,锻炼学生说英语的胆量、能力和英语听力,让学生体会真实涉外交际场景;邀请护理专业教师主持专题与学生交流,体现课外师生自由沟通。并且定期举办护理英语技能比赛等,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历练演讲和朗诵技巧,锻炼表现能力。每周周末在礼堂为学生播放原版英文电影。

4.结合中职教育专业特点,精心优化教材,建设课程体系。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也是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课程体系必然涉及到教材的更新,所以精心挑选适合学生的优秀教材或者选编护理英语教材极其重要。鉴于此,应由护理专业老师提供素材,英语教师参照教学大纲编写适合我校学生护理英语学习的校本教材,然后选择一部分班级试用。试用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程的调整,随时增加或更新材料,同时积极采纳护理老师、医院方面的专家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学生定期进行调查。在实践过程中,第一阶段,涉外护理英语的学习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英语之上,要使学生无障碍通过初中与中职的过渡阶段可安排一些与初中衔接较好的综合英语课程,如:听力、日常对话、基本语法等;并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通过夯实基础,培养兴趣,使学生尽快适应中职教学模式。第二阶段,当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了较为准确的定位,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便更好地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阶段,可适当引入一些较简单的医护英语词汇。慢慢地延伸到讲授专业知识,再到部分用英文授课、辅以中文解释,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使学生能以更积极主动、热情地投入护理英语学习中去。第四阶段,为了增强医护英语的实用性,还应注重听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练习书写护理报告、护理记录等。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医务人员的日常会话,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英语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

5.鼓励教育增强学生自信。

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更加缺乏,为了唤醒学习英语的兴趣,赏识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兴趣、性格、特长、学生的成绩、学习态度等不同给予不同的赏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赏。因此,伴随着上课铃声进教室带着满脸的微笑,学生的心情也会像微笑般明亮与温暖,当学生很好地完成任务时我会用微笑给予她肯定,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我还是用微笑鼓励她,并给他提示。有时候老师的赏识是不需要发出任何声音,我们只是对她跷着大拇指。

三、总结

总之,涉外护理专业是新兴专业,需要不断探索。教师要着眼学生发展,优化涉外护理英语听说教学,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引导学生首先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爱好学,然后从内心深处知道成为白衣天使是自己的天职。时代在呼唤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护理发展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大力改革护理教育方式,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师资队伍,涉外护理教育必然会由稚嫩走向壮大。

作者:王雪 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

第三篇:中职护理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

1实践教学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护理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护理教学不仅包含知识的教授、操作技能的培养,还包括人文素养的培育。护理教育应以患者、医疗团队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实践教学是护理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护理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存在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缺乏科学性、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探索出适合于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护理专业是基础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为此,采用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

2.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等专业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就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这对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护理教学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和实训教学为主,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被动的“灌输”对象来进行培养的,教师往往过多地强调其接受性而忽视其能动性。由于许多学校没有建设实训基地,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教学的学校并不多,能让学生去医院见习的也不多。因此,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梳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强化实践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地位,不仅是提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良好途径,更是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2.3是运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保障

护理专业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员为目标,属于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因此,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保障,可以使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管理上更为严格。

2.4可促进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

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通过让学生在医院进行毕业实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更是为学生和医院创造了相互了解的平台。因此,通过建立与护理行业发展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培养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

3护理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为了更好地保证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教学质量,我校早在2000年就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省级财政重点资助的专业实训中心。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的建立和成功运行,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保障。校内实训中心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紧紧围绕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来进行,以实训教材的编写为主线,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护理专业教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例如,在内科护理实训教学中,以疾病护理过程为主线,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自行完成整个护理程序等开展实训教学。

3.2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体系的建立

教学见习体系的建设以附属医院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临床见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启发及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进一步巩固了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实践、沟通协作和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自觉完成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

3.3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而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对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笔者将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和保障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3.3.1加强校院交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我校多年来一直与多家“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如江门市中心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这为组织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提供了稳定的实习基地。

3.3.2完善毕业实习体系的机制和管理措施

学生到医院进行毕业实习的时间定在第三学年,此时学生已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到实际工作岗位实践的基本能力。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估和监督机制,是保证毕业实习良性运转的重要前提。毕业实习采取医院与学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实习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和监督等。应根据护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由学校教师与医院临床一线专家共同负责制订和编写实习计划。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岗位训练和操作,全程跟踪学生的毕业实习,并将医院作为护理教学的实践场所,结合医院的实际护理操作流程讲解专业知识,以拓展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完成对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再培训。

3.3.3建立毕业实习的考核评价机制

毕业实习的考核由学校与医院双方共同参与评价,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实习表现与实习报告两方面。其中学生的实习表现与实习报告各占整个考核的50%,实习表现包括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无违纪现象、能否严格遵守和掌握护理操作规程、能否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岗位实践等。毕业实习结束后,学生自行完成实习报告。指导教师综合学生的毕业实习表现以及实习报告,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进行评价。

4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有意识地培养了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竞争能力。

作者:郭华 郑洁琳 肖继红 邓惠南 丘莉莉 单位:江门中医药学校

第四篇:中医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究

1调研分析定目标

1.1调研背景

目前,全国医疗机构、相关行业虽然对中医护理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但中医护理人才队伍还是不能满足需要,高层次中医护理人才不足,基层中医护理人才严重短缺,且中医护理人才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中医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没有统一标准,课程设置不规范,毕业生理论知识、技能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了积极响应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十个衔接”,实现中医护理专业科学发展,特对中医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进行调研。

1.2确定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确定我校培养目标为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急需的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型、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

1.3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1.3.1明晰能力培养主线

根据医疗卫生行业对中医护理人员岗位素质、岗位技能、岗位专长(拓展能力)的要求,确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依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来形成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原专业课程体系相比,重构的课程体系内容与要求已发生变化,如调整了基础课程中的人文课程比例,缩减语文、英语和计算机课时数,同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缩减医学基础课程学时数,增加护理实训课程学时数;将几门专业核心课程中涉及的通用技能整合,开设中医护理综合技能训练课和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

1.3.2注重职业迁移能力培养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医疗卫生技术行业的就业岗位能力培养需要。在中医护理能力的培养上,确定中医护理等6门课程为中医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将岗位拓展课作为延伸和补充,以适应行业的要求。

1.3.3注重职业生涯规划

为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设置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职业生涯教育相关课程。在新生入学时,由专业教师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第一学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医护理专业的前景,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认识,每学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办讲座,并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来加深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在第四学期(实习前)进行就业教育,指导学生的就业招聘。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培养规格与目标定位、课程建设思路、课程教学实施、教学资源建设、实验实训条件保障、质量评价等方面,学校与行业企业进行广泛交流与协商,以校企共定方案、共担任务、共管过程、共评质量为原则进行系统设计。

2能力分析定项目

2.1应具备的能力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能力、专科护理技能和监护技能,并能够应用临床路径、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具备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获取新知识,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适应不同岗位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较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2.2主要项目

按照临床路径工作方式,初步划分护士岗前学习、接诊患者的护理、住院患者的护理、中医护理、重症患者的护理和出院患者的护理6个基本项目,以社区护理、康复护理和老年护理为主要发展方向。

3确定框架定体系

通过医院走访、专业研讨会、问卷调查、毕业生调查等形式的专业调研,明确了医疗卫生技术行业对人才的主要需求。在确定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基础上,聘请十余名行业专家进行课程开发指导,分析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最后由专业指导委员会修订审核。以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为主线,考虑国家教育政策、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中医护理专业应根据岗位需要设置课程体系,为学生顺利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服务,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并兼顾对口高职考试。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技能实训课、素质拓展课的全新课程体系。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后,可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选择学习技能实训课,学校根据学生专业方向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开设素质拓展课程。在时间分配上,构建“1.5+1+0.5”的课程体系,即第一学期学习基础课程,第二、三学期学习专业课程,第四、五学期到企业(医院)进行岗位实践,第六学期返校进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复习及毕业考试。

4优化结构定内容

课程内容的整合不是对原有课程内容的机械拼凑,而是进行有机组合和全新创造,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先进性、趣味性。

4.1注重基础

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发展变化并不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力求实用、适用、够用,精选中职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适应科技发展对个人知识的更新和深化要求。

4.2动态更新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远远落后于医学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慢已经成为制约课程体系发展的瓶颈。教材与实际工作脱节,造成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局面。因此,应紧跟护理学发展的步伐,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一方面,精选传统内容,删除过时的案例;另一方面,及时吸收现代护理学更新的知识和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4.3联系实际

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编写校本教材,教材用语一改以往严肃、刻板的说教风格,变得亲切、委婉,有利于学生认同和接受,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林华 王晓燕 牛彦辉 单位:甘肃省中医学校

第五篇:中职护理专业生理学理论与实验探索

1生理学教学实施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1生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职卫校传统的课程结构是,先文化基础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其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由于教师示教与学生学习存在时间间隔,学生实验课学习效率低,加之课后练习无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很容易造成理论学不精、实践学不会的情况。同时受经费制约,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为验证性实验,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在动物身上进行验证,只是机械模仿,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2生理学教学中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是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打破理论课和实训课界限,从感性认知入手,加大直观教学,加强技能训练,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在此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中职卫校教学实践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发展方向。生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易造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脱节,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而一体化教学具有生动、形象、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可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优化教学内容,并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空间立体想象能力,使枯燥无味的生理学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但能解决教学难点、开发学生智力、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学生课外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学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2.1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由教师团队共同确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进度。在一体化教学中依据专业特点,优化组合教学内容。为此,我们结合临床护理、护理操作技术应用制定课程方案,以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例如,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将分离血管、动脉插管、对家兔进行静脉注射等实验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结合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开展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还课堂给学生,边做边学,以做代学,提高和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授课具体过程:(1)确立教学内容。明确中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目标,根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编排符合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的教学大纲,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讨论、编写教学案例,并于课前一周发放给学生。(2)分组。将学生分为8组,每组7名学生,让学生预习并分组讨论,全部授课均在多媒体实验室进行。(3)课堂应用。教师利用虚拟仿真实验设置教学情境,学生分组汇报初次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学生进行虚拟实验,分组讨论后汇报虚拟实验并进行结果讨论,最后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中的理论机制。(4)教学效果评价。每次课预留10分钟,分组进行考核、总结,布置练习及课后预习内容。现以“血型、血量”一节介绍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步骤:(1)任务布置。学生分为学习小组,各小组选出组长,各成员分工明确,教师提前3天在QQ群及博客学习任务书:ABO血型系统的发现史。(2)设置情境。呈现临床情景:某产妇大出血,情况危急,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保证输血安全?如何得知该产妇的血型?学生学习讨论ABO血型的分型依据。(3)虚拟操作。学生利用虚拟人体实验室,对患者进行采血并进行血型鉴定实验,利用已知抗体鉴定红细胞膜上未知抗原,从而对血型鉴定结果进行判断。教师利用教师机集中演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评价。再次设置临床情境,县医院为产妇配输A型血合理吗?如果产妇不幸死亡,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完成交叉配血试验任务表。(4)教师总结。针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使学生明确输血时交叉配血试验及输血原则,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5)延伸作业。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O型血的人是万能供血者吗?AB型血的人是万能受血者吗?为什么?什么是熊猫血?督促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2.2多种教法学法相结合,体现教学特色

在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如蛙心管灌流、心搏动实验,将实验原理、发生机制及操作步骤用多媒体生动展示,教师则重点讲解实验步骤,强调注意事项,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接受。为尝试探究性实验,还课堂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感官系统,促使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在学习心传导系统、血液流向、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功能定位时,让学生直接在动物身上进行探究,在实践中获取真知。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基于虚拟仿真系统的一体化教学不但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形象生动、模拟仿真等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验的脱节问题。同时,该系统便于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求知识,明确了生理学的发生机制,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3教学效果评价

为客观评价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效果,学期末进行综合考核,采用教考分离形式,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验考核,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估。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兴趣、生理学与护理临床医学的联系能力、形象记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均有所提高。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活化课本知识,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师生的欢迎。在生理学教学中根据虚拟实验室系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将虚拟仿真实验与生理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

作者:王燕虹 王朴 刘建楠 单位:桂林市卫生学校

第六篇:ESP教学模式与护理专业口语教学探究

一、ESP教学模式在涉外护理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所谓专门用途英语,其重点在于“专门”,这种“有的放矢”的教学特点非常适合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高专学生和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ESP教学不过于强调英语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性和关联性,而是分析不同学习者的职业需要,制定出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以保证学生可以顺利完成或胜任未来的工作。涉外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关系到未来在职场中是否可以顺畅地进行交流。除了日常的基本表述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相关专业的术语。每个环节出现沟通障碍,都会影响诊疗的效果和医患之间的关系。因此,涉外口语教学中引入ESP教学模式是必要的,对于未来要走出国门的白衣天使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二、ESP教学模式与涉外护理口语教学结合的方式和手段

ESP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语言的专业性,满足极强的需求性,实现沟通的实用性,将英语语言技能与护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地使用英语来处理日常的医务工作。ESP的核心是把具体的需求和情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中心点,充分体现为职业服务的特点,把口语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相匹配作为教学重点,形成一条针对性强,以实用能力为目的的教学途径。

1.强化师资培养。

ESP教学理念要求教师除具备过硬的英语教学能力外,还要了解护理专业知识,这是ESP教学模式与口语教学结合的第一要务。高职院校要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提供学习护理专业技能的机会,为另一个教师培养目标提供良好的基地,即双师型教育人才。简单地说,就是英语教师可适当参加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了解基本护理操作流程和操作规程;护理学教师可加强英语的学习,尤其是交际英语。这种互补型的复合型师资力量培养可有效地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工作和教学效率。

2.改进教学方法。

无论是ESP教学还是口语基础教学,兴趣的培养都是一条捷径,教师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及时抓住学生在练习中的兴奋点,适时强调医护英语表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语音语调的纠正要结合课堂活动的展开来进行,为更多羞于张口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培养学习者主动用英语交流的习惯,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达到多说多练的目的。

3.完善考核机制。

ESP教学模式下涉外护理英语口语的考核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应覆盖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护理专业技能,在实际操作中进行专业精准的表述。对传统的教学成绩评价方式加以改革,重视平时实践练习时表现的水平,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例,减少期末终结性评价。可采取医疗情景剧表演的考核形式,更好地体现ESP模式的优势和职业性特点。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ESP教学模式与涉外护理专业英语口语在教学课程中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从语言理论知识的学习到医护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的转变,适应了国际化护理事业的发展,符合ESP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加快了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迈向国际的步伐,为我国护理专业学生成为国际化医疗服务人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郭蕾 单位: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第七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研究

1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等卫生职业护理教育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任务,然而中职护理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尽管中职护理教育的生源中不乏优秀的初中生或高中生,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初中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入高中而分流出来的,中职护理专业生源质量下滑,生源素质更是良莠不齐。在日常教学中,有些学生非常愿意学习,听课专心,对护理操作兴趣盎然,积极参加学校及国家组织的各种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免试进入重点医院学习工作的机会;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佳。有研究指出[2]:“现在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大多在初中时属于学习上、品德上、行为上的‘后进生’,学习的内在兴趣不足,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加上基础较差,对学习的认知能力较低,往往由于听不懂课而不去听,导致一些学生上课睡觉、看小说,甚至厌学逃学。”

2学生存在学习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中职学生年龄偏小,对护理专业缺乏认知,专业学习兴趣不足

中职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习态度、心理及行为易受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有时超过教育的力量=。多数学生缺乏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他们不清楚护理专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不具备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是听从家人的建议和安排,自身缺乏对护理专业的热情和兴趣。

2.2缺乏自信,对新的管理方式、学习内容、教学方法不适应

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多数属于“末流生”,加之中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授课方法与初中相比有很大不同,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足。首先,中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与初中相比相对宽松,学习需要很强的自觉性,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多数内容需要学生课后自学和巩固。其次,课程学习内容与初中相比也有很大区别,初中主要学习文化基础课程,而中职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文化基础课程较少。最后,教师的授课方法发生变化,与初中相比,中职教师更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转变单一的理论教学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而学生已经习惯了初中被动的学习方式,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导致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下降。他们一方面渴望学习,希望通过学习获得自我和他人的肯定;另一方面,他们具有畏难情绪,易动摇放弃,缺乏足够的信心,自控能力较差。在护理专业学习中,他们缺乏自信,逐渐丧失了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最终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退学。

3激发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3.1开展入学教育

多数中职学生在入学前并不太了解护理专业,对其性质和就业前景知之甚少。因此,在学生入学后专业教师应针对性地开展入学教育,带领学生参观校内模拟病房,以了解未来学习、工作的真实环境。同时,组织本校优秀毕业生进行演讲,介绍自己学习工作的经历,发挥榜样作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3.2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

中职学生多数由初中升入中专,由于教师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的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教学艺术,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应做到“备学生”,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安排重点突出、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同时辅以准确、精炼的语言,以学生听懂为主,避免“满堂灌”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使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直观化,多采用演示的教学方法,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3提供适应人才需求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

学生之所以对课堂所学内容缺乏兴趣,是因为他们无法感知知识的实用性,不能将理论付诸实践,自然也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最终无法拥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教师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应选取有利于学生专业发展的资源,让学生学到日后工作中常用的知识与技能,获取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3.1开设实用性选修课

利用课余时间开设实用性选修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生活中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例如止血法、包扎术、骨折固定技术、心肺复苏术,还有康复理疗中的针灸、按摩、推拿、刮痧等。学生通过对选修课的学习,既复习和巩固了书本上的知识,又将理论应用到了实践中,检验了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3.2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实训同步进行

中职护理专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实践技能和终身教育两个方面。针对这一目标,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可将见习安排在第一、二学期中,穿插在理论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理论后及时到实习医院见习。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教学医院的工作压力,也可以让那些对护理专业认知不清的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感知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让学生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与自己现有的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差距,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3.3在校内实训基地建立模拟病区

护理专业实践性较强,学生需在校内完成大量的实训任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立模拟病区,仿真医院环境布局和设置,设立相应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病区,手术室,ICU,CCU等,并在新生入学时让其进行参观,平时也对学生开放,让学生能够随时在高仿真的实训环境中训练和操作,激发学生对实训的兴趣。

3.4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限制,将原来的理论课程和相配套的实践课程组合在相应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做,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通过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中,以更好地掌握现代护理技术。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从3个方面开展工作:(1)应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应按照护理岗位的需要调整、充实课程内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是二级以下医院及社区医院、养老机构,承担的主要工作是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确定护理专业方向(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其次确立工作项目及工作项目中的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组织教学,使理论从属于实践,构建任务引领型教学体系。(2)按一体化教学要求建设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要求学校应尽量模拟医院实际工作情景,建设各种功能实训室,如多媒体演示教室、手术室、模拟病房、治疗室等。配备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以方便教师在实训室内完成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同步教学。(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所以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刻不容缓。

3.5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以小组共同学习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指导学生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的方法主要应用在护理实践技能课程中,如护理技术、急救护理技术、社区护理技术等。这些课程的传统教学组织方式为教师示教—学生模仿训练—教师考核。传统方式往往难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模仿训练时间,并且考核需针对所有学生,耗时较长。多数学生反映自主练习困难较多,操作时细节模糊,而此时教师却无暇顾及。在实践性课程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需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设组长一名,考核时将小组的整体成绩作为每名成员的成绩。每次练习时安排一名学生操作,其他学生观看,组长在操作过程中进行管理和技术指导,最后由组长收集整理本组的问题并统一向教师反映、提问。考核时教师随机抽取小组中一名学生进行考评,其得分作为小组得分。合作学习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调动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总结

综上所述,兴趣是培养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内在动力,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教师应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进而稳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谢巧玉 陈国松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第八篇: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研究

一、知情权意识

CEN第5单元中的Reassuringapatientbeforeanun-pleasantprocedure章节中涉及到要为病人插鼻饲管,在操作前,护士说道:“I’llshowyoueverythingI’mgoingtousesoyou’llunderstandwhat’shappening.”(我将向你展示我待会会用到的东西,以便你了解待会儿会发生什么。)接着告诉病人:“Here’stubewhichgoesintoyourstomach.”(这是待会儿要插进你胃里的那根管子。)也就是说护士在为病人插鼻饲管前会把护理操作要用到的鼻饲管展示给病人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病人对此有知情权。而在中国,护士在进行该操作时是没有这一环节的,为此笔者咨询过相关的专业课教师并到医院进行实地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在护理操作前将器械给病人看的话会造成病人紧张、担心甚至恐慌。就这一点而言,护士在对待中西方病人时的操作过程就应根据上述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操作。同样的观点在CEN中的第8单元为病人测血糖中也有体现。还有CEN第3单元中的Talkingaboutfeelings章节中提到了将病人真实病情(癌症)告知病人,让我们了解到西方人对知情权的尊重。当然,在中国,并不是因为医生不尊重病人的知情权而不告知病人实情,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中更多的是考虑病人的感受,让其免受担心忧虑之苦。这一点和西方护理文化也是截然不同的。

二、独立自主意识

CEN第4单元中的HelpingapatientwithADLs章节中社区护士Joe要帮助病人Heath老先生去沐浴,在这一过程中,Joe问道:“Now,canyouwalktotheshowerchairwithyourwalkingframe,please?”(现在,您能用助行架走去浴室了吗?)从这一点不难看出,护士提倡尽量让病人自己完成一些动作。西方人有着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认为自己能办到的事情不会乞求别人来帮,否则会被看成是没有能力的表现。就这一点,与在礼仪之邦———中国,护士会尽量帮助病人来做一些事情是不同的。所以,当中国的护士在护理西方病人时,也要注意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三、人文关怀意识

CEN第3单元中的Reading章节中介绍了一篇关于安慰去世病人家属的文章《YouCouldGiveMeaHug》。文中写了80岁的Anna因病去世,她的妹妹Maggie伤心欲绝,作为Anna的护理人员的作者数次安慰Maggie,甚至通过给予其两次拥抱来安慰Maggie。在中国,出现这样的情况,安慰病人家属的通常是医生而不是护士,当然安慰的时候也不会用拥抱的方式。

四、护患互助意识

笔者注意到,CEN第6单元中指出:“Usethephrasesformeandforyoutoshowthatyouandthepatientarebothhelpingeachother.”(使用forme和foryou这样的短语来表现你和病人之间是互帮互助的关系。)在中国的传统护理理念中,病人是带着病痛来到医院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的。在医护人员的潜意识中会认为他们要求病人做的事情都是为了病人自己(forthepatientsthemselves),很少会意识到病人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护理操作时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对医护人员能顺利完成工作的一种帮助(forthenursesandthedoctors)。笔者从CEN中摘抄了如下几句护士在护理病人过程中的话语:在为病人放便盆时,护士说道:“CanyouliftupformeandI’llputthebedpanunderyou?”在帮助病人使用助行架走路时,护士说道:“Holdthehandlesforme.”这些言语都表现出了病人所做的事情是在帮助护士。

五、总结

CEN这本教材中渗透了与中国护理文化不同的西方护理文化,学生们如想学好这门课,就必须同时学习相关的西方护理文化,以便能更好地为西方患者服务。

作者:袁景波 单位:江苏省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九篇:微课程高职护理专业生理研究

1微课程的特点

1.1目标明确,主题突出

微课程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主题,目的明确,内容简洁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1.2短小精悍,视频为主

微课程开创5分钟学习模式,拥有生动形象的视频画面,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增强学习效果。

1.3依托网络,使用方便

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微课程满足了人们通过微型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

2设计原则

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认为“微课程只是一种载体,本身不会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是技术背后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微课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笔者认为生理学微课程设计可遵循以下原则。2.1“微”原则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微课程将教学目标设定在某一环节上,在几分钟时间内讲解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微课程教学内容短小精悍,时间控制在几分钟内。

2.2因材施教原则

微课程设计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3资源丰富性原则

微课程以数字化媒介为基础,不局限于传统的文本模式,可将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网页等多种资源结合起来,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2.4突出课程特点原则

微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否则毫无使用价值。生理学是阐述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医学基础课程,微课程设计要将基础知识、学习者自身经验、临床实践三者整合起来,使学生形成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整体认识。因此,微课程开发具有课程定向性。

3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3.1精准的选题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应当由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来建构,学习往往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生学习活动与过程。因此,微课程的选题要引发学生新旧知识与经验间的思维冲突,引起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生理学是逻辑性强、内容抽象的医学基础课程,而部分学生因基础知识薄弱,常难以理解。因此,笔者在生理学微课程设计中主要选取与临床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从而产生“聚焦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了如下微课程项目:血细胞的功能,血液凝固,血型,气胸,肺换气的影响因素,心脏泵血,血压形成,尿液的形成,临床输液等。

3.2.1前期分析为微课程目标体系的确定奠定基础

确定微课程教学目标,要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需求及学习基础为依托。教学目标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将其贯穿于微课程设计始终。教学内容分析是明确需要学什么,理清重点、难点,为微课程内容选取提供依据。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微课程内容和深度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前期分析,可以提炼总结出微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确定微课程教学目标。

3.2.2微课程设计框架以案例教学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教学素材,结合教学主题,教师启发、引导,师生讨论的教学互动过程。生理学理论性强,学生普遍反映难学。但学生对临床案例非常感兴趣,所以在微课程设计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典型病例应用于教学中,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今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基础。以案例为主线的微课程教学,必须将教学内容和引用的典型病例进行编排设计,使病例与授课内容有机结合。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可全面反映本次微课程的教学重点,就典型病例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出基本概念,从理论入手探讨病因和发生机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理学基础知识,并能举一反三,促进知识的迁移。比如,临床上大失血病人需输血抢救病例与血型知识有关,急性肾炎病人症状与尿的生成知识有关,老年人高血压与血压形成的因素有关等。

3.2.3微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创新思维

微课程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可以作为一个“锚”,通过病例创设问题情境,搭建知识框架,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架。因此,生理学微课程设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应用”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如讲血小板的功能时,给出以下病例:王某,女,32岁,工人,于2009年3月12日急诊入院。当时病人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斑1个月余,近日加重。查体:急性病容,发育正常,贫血貌不显著,神清、合作,心肺正常,腹软,全腹未触及肿块,无移动性浊音,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血液检查:血红蛋白125g/L,白细胞6.2×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0%,血小板32×109/L。提出以下问题:在各项检查中病人哪些指标不正常?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围绕问题展开微课程设计。

3.2.4微课程的可视性设计,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情景感染力

在微课程设计制作过程中要重视用户的体验,需思考如何“更好地获取学习者的注意力,创设自由快乐的学习体验”,让短短几分钟的微课程充满艺术表现力和情景感染力。PPT式微课程设计比较容易实现,幻灯片属于二维影视,由图片、文字、声音组成。正文字号大小适宜,整篇文字的风格要协调统一。图片要使用高清典型图片,有震憾力,一页最多两张图片。音乐的选用要与主题的起伏相协调,可适时插入动画和视频。界面设计要做到形式简明、美观,动静结合,风格统一。播放速度一般设定为每秒6~8字比较合适,开头或特别提醒的地方,时间自定,片头时长可设为6~8秒。

作者:程小萍 艾鹏程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