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弹性研究

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弹性研究

摘要:本文从护生心理弹性的概念、影响因素、干预策略及测量工具4方面综述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旨在提高护理教育者对护生心理弹性的认知,以期采取合适的干预策略提高护生的心理弹性,培养优秀、稳定的护士后备力量。

关键词:护生;心理弹性;影响因素;干预策略;测量

护士是卫生系统的支柱,而护士短缺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截止2018年底,我国每千人口护士数达到3人,但目前的护士数量仍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1]。护理专业学生是护士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但有研究显示[2],大部分护生专业思想不稳固,繁重的学业压力、复杂的临床实践环境、紧张的护患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护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其职业发展。护生心理弹性被认为是应对学业和职业挑战的重要积极心理特质。因此,在培养护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护理教育者可以通过干预措施增强护生的心理弹性,使护生积极应对专业挑战。本研究即从概念、影响因素、干预策略和测量工具四方面阐述护生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旨在提高护理教育者对心理弹性的认识,有助于提升护生的压力应对能力,增强护理队伍的稳定性。

一、护生心理弹性的概念

心理弹性是心理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概念。美国心理学会[3]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是个体在面临逆境、挫折、创伤或其他负性事件时积极适应的过程。而在护理学领域,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发展较晚,目前没有对护理心理弹性相对统一的概念。有一项国外研究[4]应用诺里斯概念澄清方法对护生心理弹性的概念进行分析,提出护生心理弹性即指护生在运用保护性因素应对感知压力和逆境时出现的个体发展过程,随着成功应对的次数增多,其应对/适应能力和健康水平随之增强。这是目前国内外仅有的专门针对护生心理弹性的定义。

二、护生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支持

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5-7],社会支持是影响护生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家庭、亲友和教师是护生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邓力等[6]研究显示护生的社会支持度越高,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就越高。例如,良好的同学关系可以提供给护生情绪、信息等方面的资源,所以与同学关系好的护生,其心理弹性水平较高[5]。教师可以给护生提供关爱和支持的环境,有效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护生的心理弹性[7]。

(二)人口学特征

性别、独生子女、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等是影响护生心理弹性水平的人口学因素[8-9]。李亚琴等[9]调查发现,护理本科生中非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弹性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可能与非独生子女更擅长分享与沟通,较易适应集体生活有关。此外,生源地[9]为农村的学生心理韧性比城镇学生高。在家庭经济状况因素上,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越好,护生心理弹性水平越高[8]。

(三)学业因素

可影响护生心理弹性的学业因素主要包括学历、年级、是否学生干部、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等[9-10]。学历是影响护生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学历越高,心理弹性越高,可能由于学历高的护生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护理教育,且在实习、择业等方面具备优势,护生更有信心,在应对复杂问题时具备更高的心理弹性[10]。另外,有学生干部经历或有社会实践经历的学生,因为学生可以在活动中锻炼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能力,其处理各种相对复杂事件的能力会较强,因此心理韧性会显著高于普通学生[9]。

(四)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而积极应对是心理弹性的保护因子。陈晓云等[8]指出面对困难时,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护生其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可以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另也有学者得出同样的结论,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消极应对影响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不利于心理健康[5]。

三、护生心理弹性的干预策略

目前,国内外针对护生心理弹性的干预策略甚少,我国仅有3项研究针对护生心理弹性进行了干预性研究。姜永香等[11]基于微信心理教育模式对护理专业实习生心理弹性进行干预,包括成立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学生实习期前进行深入访谈和心理测试、建立微信群、制定各个微信群的心理教学内容和心理教学引导等环节,结果显示除家庭支持项目外,观察组的心理弹性各项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谢红芳等[12]选取了288名护理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对照组151名实习生接受常规的带教方式,试验组137名实习生接受分阶段团体积极心理干预,包括在实习早期、中期、后期帮助护生明确角色定位和实习目标,形成个性化的压力应对策略,强化护理实习生的正向认知、正向情感和正向实习行为,结果显示经分阶段心理干预的护理实习生,实习前后心理弹性均提升。吴曼[13]对64名在校本科护生进行了心理弹性干预研究,对照组接受学校常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接受为期八周的团体积极心理干预,包括“发现优势”、“心怀感恩”、“蓬勃人生”、“积极沟通”、“拥抱压力”、“以爱传爱”、“意义人生”等主题,采取小组讨论、视频播放、成员分享、知识讲授等多种形式,干预结果表明团体积极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提升护生的心理弹性。

四、护生心理弹性的测量工具

(一)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resiliencescale,CD-RISC)

由美国心理学家Connor和Davidson编制,中文版由我国学者于肖楠、张建新翻译并修订,量表由3个维度25个条目构成,包括坚韧、自强、乐观。每个条目采用0~4级评分,即“从不”至“几乎总是”依次赋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心理弹性水平越好。多项研究[2,5,10,12,14]选取该量表进行护生心理弹性测量,信度良好。

(二)10条目心理弹性量表(10-itemConnor-Davidsonre⁃siliencescale,CD-RISC-10)

现在广泛使用的CD-RISC-10简化版由Campbellsills等根据CD-RISC-25修订而成,叶增杰等对该量表进行了汉化及应用。包括10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从来不”至“一直是”依次赋值为0~4分,总分为0~40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越强。该量表应用方便,徐敏等应用于护生心理弹性测量,信度良好[8]。

(三)Conno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2(CD-RISC2)

Vaishnavi等将美国心理学家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Conno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减少至2个条目,条目包括为“在生病、受伤或痛苦之后,我很容易就能恢复”和“当发生变化时我能够适应”,量表采用0~4分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数越高则心理韧性越高。陈燕雅等[15]使用了该量表,且证实该量表能有效代表CD-RISC。

(四)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

由我国学者胡月琴等编制[9],该量表由5个维度27个条目构成,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完全符合”至“完全不符合”分别计5~1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韧性水平越高。

五、对护理教育和实践的启示

目前,我国对于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严谨。心理弹性作为一个复杂的多维度概念,构建统一的概念对于其在护理邻域进一步的研究十分重要。而目前国内外针对护生心理弹性均未有统一的概念,影响对其现状及干预方面的探究,也不利于不同文化背景间的交流。因此,后续研究应对护生心理弹性的概念作进一步阐述与统一。再者,目前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均为普适性量表,为了能准确测量护生心理弹性,开发和应用针对性的量表也十分重要。基于心理弹性对于护生学业、实习及职业的重要性,学校及临床教师应注重护生心理弹性的培养。而目前,国内干预研究较少,且缺乏理论框架、严谨的设计。未来应加强对于护生心理弹性干预策略的研究。通过有效的干预,可以增强护生的心理弹性,有利于帮助个体积极应对学业、实习等遇到的困难。在护生走上临床岗位时,其较强的心理弹性,可以帮助个体更好的适应复杂的临床环境,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护士职业队伍的稳定性。

作者:马星 李安琪 姚瑶瑶 肖倩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