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范例

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1

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率先设立了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招收2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2001年和2007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先后落户于华东师范大学。到2008年,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600人左右,博士生200名左右,全国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此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体系。总的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具有诞生时间短、发展迅速、跨专业考生比例较大等特点。地方院校及普通院校在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过程中突出了自己的显著特点。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江西农业大学在2005年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10年开始正式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目前,主要有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管理和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三个方向,截至2015年,共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32名(其中1名已退学),平均每年招收6名左右,大多来自地方普通本、专科学校,调剂的考生占多数,排在前三位的学科依次为教育学(占25%),管理学(占15.63%),中文、英语和经济(各占12.5%),其中非教育学专业的比例为75%,仅四分之一的学生具有教育学背景。进一步细分发现,有3名学生具有职业教育的求学经历。专职导师的数量10名左右,年龄都在40岁以上,理论知识渊博,部分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管理学(占30%)、农学(占30%)、教育学(占20%),存在着学科背景与专业不匹配以及教师多来自学校优势学科的现象。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什么区别?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在课程学习上大致是相同的,主要分为四大类课程,即学位课(占48.39%)、必选课(占22.58%)、自选课(占22.58%)和开放式课程(占6.45%)。所有的学生必须修满26个学分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学位课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二者的学分就占25.8%,主要通过课外阅读和专业讲座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通过观察发现,跨专业的学生与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别,而与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有着明显的关系。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利与弊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具有的优势

1.从培养目标定位来看,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职业教育理论知识,能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中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关的教育教学、政策法规和人才培养等具体问题,能够积极探讨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协调性关系,能够重点探索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以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研究生为例,学科背景涉及中文、英语、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等,这些学科与职业技术教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英语专业,不仅可以为学生了解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最新进展提供方便,更可以为当前市场流行的英语职业培训研究提供便利。

2.从职业教育体系来看,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更具比较优势

建国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逐步建立并形成了以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以及普通高校的部分学院来承担。从教育的任务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可以达到专科学历,虽然本科、研究生也潜在地承担着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部分任务,但无明确的职业技术教育本科、研究生学历。近年来,本科职业教育成为热门词,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有望取得突破。在研究生层次,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受到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学本身作为研究职业教育的一门学科,更加偏重于学术研究,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为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便利。

3.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本身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完善需要从其他学科吸取养料

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与教育学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但是,其明显的职业性、技术性促使职业技术教育学本身必须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体系。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相对具体的理论指导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要为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作为学术研究者,更应该应用自己的知识经历去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弊端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不同的学科背景作为基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也是如此。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1.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缺乏职业技术

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学生的学科背景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大多来自普通教育专业,缺乏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是阻碍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大障碍。以笔者和身边同学为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科背景虽然与职业教育有联系,但都来自于普通教育专业,缺乏职业教育系统理论与学习实践;第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长期受到普通教育的影响,在思维方式、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方面的学术研究;第三,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容易与原来所学的学科知识相比,因现实与期望不对称从而会产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的现象。

2.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生源较差

从学生的生源质量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相比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等距离教育学一级学科更远,在报考过程中,特别是地方院校,第一志愿报考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考生比例较低,调剂考生、刚过线考生比例较大,由此导致生源质量较差。

3.职业技术教育学学位授予点不足

我国尚未形成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念,在培养模式、管理体制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在理念上,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用人单位和导师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热情不高;在培养模式上,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课程类型单一,综合性、交叉型课程较少,对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严格的细化和区分,缺乏针对性;在管理上,大多采取以学科划分为主的二级学院的管理方式,在资源分配、考核评估上惯于采用单学科方法,缺乏与其他单位的有效沟通。

4.院校之间还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从学校的总体水平、导师的学科背景和导师与学生相匹配的情况、人才培养方案上来看,首先,统计资料显示,老牌的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分别承担着47%和20%的任务,专业性院校(包括985和211高校)承担者24%的任务,从硬件和软件水平上可以看出地方院校的整体水平偏低。其次,地方院校导师的学科背景大多依托于本校的优势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相对不足。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农学和管理学比例都占到60%,同时这也导致了导师和学生学科背景不匹配的现象。再次,在培养模式上,地方院校一般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时间较短,教育教学水平、资源总量、管理模式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质量的策略

为了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紧紧地把握两点:一是要针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利用跨专业研究生的优势,一方面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反过来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要针对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解决,探索出一条地方专业院校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独特模式。

(一)明确跨专业研究生目标定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导向,以兴趣为动力,明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自身定位。跨专业研究生无论是选择获得更高的学历,还是希望满足自己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兴趣,或是为了弥补自己以前的专业缺陷,都必须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着清晰的规划和明确的定位。作为研究生导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行为动态,特别是在入学之初研究生学习行为形成之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入学之初都会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位及研究生教育状况、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心理健康、外事安全以及研究生励志等入学专题教育,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多方交流,为学生的学习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单位承担着研究生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和选课机制,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在课程上,一方面,要在第一学期加强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第二学期适度增加选修课比例和选修范围;另一方面,要通过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等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在授课环节上,导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充分实施以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培养目标上,要针对跨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和学习经历,有区别地细化学生培养方案。在培养环节上,要适度增加实践环节,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生而言,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实践经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提高地方专业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培养水平

提高地方专业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的培养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从招生选拔、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导师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考核,淡化对学生性别、年龄、学历和学校等因素的考量,对跨专业的研究生应侧重于对专业的兴趣和忠诚度的考察。要依托地方专业院校的学科优势建设开放型的课程体系,针对跨专业学生和本专业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分梯度设置课程,体现差异性和针对性。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以专业化背景拓宽导师的遴选范围。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利益。

(四)建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制度,加强合作交流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2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鉴、改革,适应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满足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这也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面临的热点问题。   一、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   发达国家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虽然各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差异,但都面临着经济环境对人力资源提出的新要求,因此,他们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有许多长处值得我们借鉴。   1.加强基础教育,进行课程改革   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普通文化水平的提高,强化普通文化科目的学习,并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而不单单偏重技能的掌握。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知识性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学生毕业后就业不一定对口。为使学生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性,为其升学或就业两种选择提供条件,学生可以在各学科之间跨科选修,而且将相近学科合并为一个综合性学科。   2.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将职业教育定义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IVET),在培养学生能力时“强调培养创业能力、创造性、集体合作和交流的能力。”突出培养“创业”能力。包括培养工作中的自我谋职技能、创业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美国、英国、瑞士和日本等国家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超前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实践能力。   3.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层次   “技术与职业教育应融入终身教育之中,必须更有效地与中等、高等及成人教育相结合。”中等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结构、层次的多样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给从业人员文化基础、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提供了需要和可能。如日本专修学校中的专门学校、加拿大的技术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这就意味着今后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将逐渐转向中等以上的教育阶段,不仅办本科专业,而且还办研究生层次的专业,以构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立交桥,适应科技与经济发展对各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4.抓好职业指导   一些发达国家中的职业教育强调基础职业教育,使学生掌握基础职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社会职业,培养职业意识,做好就业准备,进入职业角色。学校十分重视广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培养学生对社会职业的兴趣以及独立选择职业的能力。一般按照各年级不同的发展阶段,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指导,各年级有不同的指导主题。   二、改进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针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发展的状况,我们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中职教育办出特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开展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要想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在整体上改革那些影响创新人才成长的要素,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创新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而这又源自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中职教育必须超越现行的教育观念与体制,从狭隘的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尊重个性教育发展,由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创造力和实践力的培养转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习先进的课程设置办法和模式,走学校与社会联合办学的道路,模拟试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就业环境。   2.实施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务求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   3.注重中职学生未来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一,要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来临的新形势,每个社会成员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求得生存与发展,如果忽视人文精神的教育,致使个人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情操,那他的才能也就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创新成果更不会造福于社会。   第二,终身教育的思想要让学生掌握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就业技能,这就要求加强基础知识学习,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需要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课程改革,既可增强学生社会知识性,又能为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通过实践引导和创新引导使创业教育与生产教育结合起来并上升为产、学、研结合模式,让学生直接感知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的实际内容。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3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措施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完善教育结构,在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之上,国家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在社会各界以及国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讲,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依然十分落后,其中也存在一系列不适合社会发展的元素。而为了真正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好针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就十分有必要,文章就对此进行了具体研究。

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从我国现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情况来看,职业技术教育整体的发展情况依然堪忧。其中,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学校自身的教学水平低以及生源质量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但是所收到的成效依然无法达到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从整体角度来看,伴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也在逐渐降低,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数量也呈现出了逐年减少的趋势[1]。加之各地出于本地区教育发展需要的考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职业技术学校的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导致我国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数量大幅度减少。而从学校的学生来源来看,在原学校以及原班级处于中下等的学生占整体的 70%左右,只有 30%的学生能达到中等水平。而在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差的情况之下,往往也意味着他们在学习中缺乏较强的自觉性以及自律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职业技术学校管理和文化课教学的难度。很多学生对于自身所学习的专业缺乏兴趣以及深刻的认识,专业课教学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学校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学生在毕业之后会直接走向社会,而在学习阶段学生既没有升学任务,也没有升学方面的压力,学校之间也并不存在指标方面的竞争,久而久之,学校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招生方面,而忽视了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时间一长,学校教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即教师在对待教学的时候持应付态度,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时候也体现出抵触的态度,进而给学校的社会声誉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2]。除此之外,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的知识结构长期没有得到更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水平。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中对学生学历的要求逐渐提升,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业压力大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措施

(一)创新办学理念,提升办学活力

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有效促进自身竞争能力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主动更新教育理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要确保社会发展的方向与学校发展的方向能够实现有机统一。在促进自身办学实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之上,合理使用以及调配学校现有的师资结构,加大对于本校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可以有效优化学校内部的岗位聘任机制,在学校内部引入竞争上岗的模式,管理岗位人才选拔方面要始终坚持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加大对于名师的培育力度,在社会上树立名校的形象。在人才储备方面,可以通过内部发掘、外部引进以及聘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校中优势专业、学校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社会知名度都能得到有效提升[3]。从职业技术学校自身的角度来讲,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学校一方面要能够主动强化与同类学校以及相关高校的联系,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经验以及管理经验,扩大师资以及学校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学校办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基本原则,面对市场的需求要能够给出灵敏以及快捷的反应。对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要能够有更加全面的掌握以及了解,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学科建设方向以及专业设置,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教育模式。

(二)强化社会公益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的发展

不同的地区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水平方面还普遍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学校的数量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教育教学的质量方面。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招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而在招生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可以以本地为依托,积极向周边地区以及其他省份辐射,形成以本地区招生为主,跨地区以及跨省份招生为辅的模式。这样一方面能够使本校的专业特长得以有效凸显,提升学校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有效解决学校生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源质量的提升,使我国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教育能够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促使学校能够主动参与市场竞争。而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其自身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积极发展社会公益性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不断加大对于学历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在确保学历教育能够得到积极稳妥的发展的基础之上,我们也需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落实非学历教育,使我们的教育资金能够得到有效补充。而为了有效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影响,学校方面也可以加大社会公益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力度,具体包括社区教育、对下岗职工实施再就业教育等,使得职业技术教育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

(三)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面对一个事物的时候,如果没有亲身的体验,对于其奇妙则很难有深刻的感悟,而对于现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来说也更是如此。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职业技术学校在专业设置的方面普遍能够做到以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为指向,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由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所能够学习到的知识也十分有限。而学生要想有效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则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专业实习、现场操作以及教育实践,只有身处于实际的生活之中才能对生活有更加深刻的体悟,面对不断变换的生活环境才能真正做到巧妙应对,进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学生只有具备不断接受以及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才能不断地掌握新的专业技术,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升。江泽民同志曾经明确指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想真正实现民族发达,实现民族的进步,创新是最为重要的灵魂。要想真正实现发展,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条件。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学生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才能有自己的特色。学校需要多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并且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吸取他人的先进经验,强化自身的专业自信心,如此,在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的时候,学生自身才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就业以及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四)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

要想真正办好职业教育,积极落实校企合作以及产学结合是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很多职业技术学校虽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但是校企合作以及产学结合的力度依然无法满足现实需要,而且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步履维艰。对此,各地区也要能够对本地的资源优势进行充分发挥,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拓宽产学结合的路径。地方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政府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积极推动校企合作,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校企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伴随着市场经济以及知识经济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社会需要,要想有效提升本校的竞争力,在实际办学的过程中就需要能够更多地体现出市场化的特征。而职业技术学校在推进市场化办学的过程中,产学研结合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要充分发挥市场发展规律对于教学的指导作用,找到市场以及教学之间的结合点,确保职业技术学校能够及时根据市场指向调整自身的办学方法以及办学方向,使市场规律与办学规律之间能够真正实现有机统一。通过将社会发展与人才培育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强的自觉性以及目的性,同时还能有效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所培养的人才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整合运用多元化教学资源,助力学生职业素养全面完善

虽然现阶段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改革框架已经得到初步构建,但是相对应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仍然不够丰富和饱满,这种局面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改观,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革新发展势必会沦为一纸空谈。无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观念如何变革,保障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性和多样性永远是教育主体所要坚守的教学改革立意,教育主体唯有致力于不断为学生呈现新颖的专业学习模式,才能切实重整职业技术教学结构,从而使学生获得积极精进专业素养的强大内驱动力。除此之外,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主流趋势之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革新发展空间也更加宽广,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和教学资源纷至沓来,教育主体必须善于抓住机遇,让缺乏生机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搭乘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浪潮,焕发出全新的光彩和活力。基于此,职业技术教育在推动自身改革发展进程中,应该针对不同技术专业课程的教改需求,紧扣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和关键能力品格的根本目标,加强整合运用多元化教学资源,为僵化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注入蓬勃的生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保障学生的职业学习内容持续推陈出新,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完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践行我国新教改工作的思想精神和核心主张,全面梳理科学的职业技术教学结构和流程,从而助力学生职业素养多维度发展和完善。在具体的教育改革举措实施方面,专业教师应该时刻遵循当前的教育信息化趋势,着力在职业技术教学中引进多媒体资源和“互联网 +”资源,为学生打造满溢科技感和智慧元素的专业学习课堂,这样一则可以满足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探索过程中的心理期待,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思维突破性提升;二则也能驱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从而开辟一片全新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格局。其次,在整合运用多元化职业技术教学资源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始终坚持探究性、创造性教学原则,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性探究以及创造性实践的机会,同步培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双创精神以及匠心精神,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在科学的职业技术教学模式下有所精进、有所拓展,从而彰显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实效性。

(六)优化就业指导和评价机制,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效率

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关键点,在于深化学生的未来就业导向。职业技术教育主体在调整各专业教学结构的过程中,必须着重凸显与就业指导相关的内容,才能大幅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改革发展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基于此,职业技术教育在推动自身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应该对专业教学的就业指导和评价环节予以充足重视,全力优化就业指导和评价机制,将职业教学改革目标向学生的未来就业转移,这样一则可以引领学生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专业技能强化,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各项新要求,缓解当前市场的供需矛盾;二则也能对学生实施科学的就业心理辅导,消除学生眼高手低的不良就业态度,使学生深刻领悟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未来就业信心,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成效。

三、结语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4

谈到差别化教育,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早在中国古代,差别化教育思想就已经深入人心,孔子的因材施教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差别化教育思想的又一种诠释,差别化教育思想首先是对“人生而不同”的承认,认为不同的人其在智力、体力、思想、感情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差别化教育就是承认这种存在的个体差别,根据个体差别的存在施以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差别化对于教育实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不同于一般教育技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它是教学实施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与现实保障,它反映了教育自身所具备的内在规律,只有尊重这种差别化的教育规律,教育教学的开展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差别化对于教学的影响是根本性影响,其影响更具普遍的意义。差别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差别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实施的根本出发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及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差别化的教学实施中,都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差别化教学措施,以此发挥学生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差别化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来说,差别化教育的实施是教育多样性的现实需要,人的多样性既包括人的素质的多样性,以及人未来发展需要的多样性,职业教育的实施就是要为了打造多样性的职业未来而开展的教育,这些因素决定了在职业技术教学的实施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差别化功能,促进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多样性满足,这种职业教育的多样性需求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开展必须要以差别化作为教育的根本需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也只有在职业教育中真正落实差别化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推进职业教育更好地发展。从另一方面来看,差别化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这种教学原则的实施,是现实教学的对象多样性与教学内容多样性以及教学培养最终需要实现的目标多样性所决定的。因此,这种差别化的教学实施是一项基本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除此之外,在职业技术教学的实施中开展差别化教育,也是职业教育实施的目的所决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多层次合格的建设人才,是基于多样化的职业选择而开展的教育,因此这种差别化教育的开展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二、职业教育中差别化教学实施的策略

1.要遵循差别化教学实施的规律

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这样落实差别化教学,现实中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教学实施中经常愿意提问那些觉得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则觉得提问也不会答出来,因此不提问或少提问,或者在做练习题时,总是喜欢给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布置更多内容,或者是在考试中给学习较好的学生出一些较难的试题,给学习不算好的学生出一些简单的题。教师这样做认为是遵循了差别化的教学规律,其实这恰恰与差别化的教学理念相背离,差别化教学不是为了让教学实施使学生的能力素质差别更大,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升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学生的潜能,以此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必须要遵循差别化教学的规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以此适应未来的职业需要。

2.要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在现实的职业技术教学实施中,教师往往是在关注了一部分同学的学习情况时,另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可能就会有意无意被忽略,这样的教学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要在职业技术教学中落实差别化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关注不同学生的共同进步。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采取与不同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运用差别化的教学方式开展实效性的职业技术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即便是收获的程度有所差别,也是一种具有实效性的教学。

3.要重视个性化教学的有效实施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可视化分析;述评

职业教育具有特殊的公益性,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教育公平、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均具有独特的意义,教育政策作为政府的一种垄断性资源,能改变现存社会教育,直接影响教育事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那么职业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职业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同职业教育的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本文旨在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有关“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进行述评,利用Citespace.5.3.R4知识图谱工具、Excel软件和文本阅读法,归纳出研究现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指导。

1研究设计

1.1数据来源与获取。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采用“高级检索”,以“职业教育”为主题,并以“政策”为关键词,检索时间跨度为1978-2018年,获得文献402篇,再经过人工阅读剔除其中的非学术性、非“中国政策”的文章,最终有效文献为304篇。

1.2研究思路与目的。本文通过可视化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提取操作”“聚类操作”“归纳整合”,再通过文献阅读,完成对“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时空分布、文本内容与研究热点和前沿三个方面的分析。

1.3研究工具与设置。本文采用Excel中的绘图功能,以及Citespace.5.3.R4软件来绘制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知识图谱。对Citespace.5.3.R4软件的设置如下:将知网中的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入后,在主菜单下将时间跨度设置为1978-2018年,时间切片为1年,在网络裁剪区(pruning)中选择关键路径算法(pathfinder)和合并后的网络(pruningthemergednetwork),其它均保持默认值。

2结果与分析

2.1发文量年代分布概况图1为1978-2018以“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为主题的文献年文量走势图,从中可总结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三个阶段:第一,1978—2001为无人问津阶段;第二,2001—2015为波动上升阶段;第三,2015—2018年为剧烈下降阶段。直到2002年,学界才对此类问题产生关注,202年以后,各年份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并在2015年的31篇文章达到顶峰,但在此后,发文量又逐渐减少到2018年的17篇。1978-1995年,国务院及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报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主要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中职教育结构作了调整,1990-2010年,我国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强高职、高专师资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我国职业教育政策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时期,开始重视城乡差距、民办职业教育、弱势群体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2010年至今,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10年)》,指明了职业教育应更具开放性、完整性及灵活性。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表明了国家的重视程度,对相关政策文本的研究与出台的政策走势虽呈正态分布,但前者数量明显较少,如今又处于“剧烈下降”阶段,说明关注度有待提高。

2.2机构及作者分布概况“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的机构,图片中字体越大的表明该机构的研究成果越多,主要集中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其次,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与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东北大学文法学院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间有合作关系。该图说明一线城市对该主题的关注度比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教对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存在某种促进作用,此外,各个机构呈单独研究的状态。通过作者共现分析能识别出某一学科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之间的合作强度与互引关系,图3展现了关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的作者共现网络图谱,曾家、李峻出现次数最多均为3次,郭建如与马林霞有较多的合作。总体来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处于“整体分散”的状态,各研究团队之间的互引关系较弱。

3文本内容分析

3.1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的区域分布由图4可知,在中国34个省份中,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为主题并以区域为例进行研究的文章涉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山西、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山西、甘肃等16个省份。在所涉及的16个省份中,总发文数量为31篇,占总发文数量的10.2%,其中涉及湖北、广东的为4篇,北京、湖南的有3篇,其它省份仅为2篇及以下。其次,与主题有关的研究还有近一半的省份未涉及。因此,以某一区域为例进行职业教育政策分析的研究较为匮乏,有待进一步拓展区域间的研究,从而探寻其差异,并且在找到适合各自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总结规律,推动中国整体职业教育政策的合理化和可执行化。

3.2目前研究内容概况。3.2.1以历史变迁为导向研究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对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变迁进行研究能梳理其发展脉络,是对该政策进行问题评析与反思的起点。马延伟、戴潜挺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职业技术结构调整政策的演变作了分析,他指出中等教育阶段普职两类教育规模保持大体相当的格局,是多年来我国持续推行的重要教育政策,在确保国家合理人才供给结构方面中职教育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陈友力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审视改革开放四十年高等教育政策变迁,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经历了地位逐步确立、规模扩张、内涵发展、做优做强等四个阶段,此外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心理结构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充分运用制度变迁动力的四个显著来源,即替代、层叠、漂移和转换,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创新。3.2.2以问题为导向研究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在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发展过程中,有学者认识到只有密切关注教育政策研究相关问题才能让教育政策落实到实处并产生实效。周妮概述了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我国现行高职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建议,包括加强法律保障,完善高职教育招生政策,拓展高职生的学业发展空间等;乔春英、高晶从职业教育转型的国家政策支持文本出发,分析转型过程中的政策支持做法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经费、管理体制、社会氛围、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加以完善的建议;李琼指出竞争激励机制与培训机制不健全是湖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从编制政策、来源渠道、培训体系、评审标准等角度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保障体系的建议。

4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而从学术论文中或外选择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和术语,因此关键词是文献主题和内容的直接反映。在CiteSpace软件中,高频次、高中心性的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图5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由图5可知目前的研究热点,表1根据图5中每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绘制而成,从图表中可知“政策”和“职业教育”是图谱中最大的节点,分别出现303次和96次,因此主题的研究背景是职业教育政策。“高等职业教育”出现76次、“校企合作”出现28次、“农村职业教育”出现15次、“中等职业教育”出现12次、“问题”“趋势”均出现9次,反映出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热点,其中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农村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研究文献较多。图6则展现了关键词的时区图谱,反映了各关键词所出现的时间节点。从图中可以看出,以“职业教育”“政策”为关键词的文献关注点从“高等职业教育”走向“法制”“区域”“法律”,在“高等职业教育”层面又从重视“农村职业教育”走向对“办学模式”“趋势”的研究,说明研究关注焦点注重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热点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且前期关注宏观层面较多,后期的研究逐步深化,注重微观上走向、实操方面的研究。此外,各新旧关键词间连线较多,说明其传承关系较为紧密。关键词聚类分析是基于给定文献关键词集合进行分类聚合的定量处理技术,将内容联系密切的关键词聚集为一个文献簇,由表2可知,聚类0主要表示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包括发展走向、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创新、民办教育等;聚类1表示回顾,主要包括校企合作、产销结合、高职院校等;聚类2表示的是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包括层次结构、中高职衔接、政策取向、协调发展等,聚类3表示的是职业教师,主要包括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生态环境、区域差异等,聚类4表示的是问题,主要包括法制、教师专业发展、专业衔接等。在以上的聚类研究热点中,涌现了新的思路与研究方法,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指导意见。

5总结与述评

5.1学界关注度有待提高。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但对其政策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却较少,从1978年至2018年在知网上通过以“职业教育”为主题并“政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筛选后,仅为304篇文章,这与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文献数量相差过大。

5.2研究机构地域分布不平衡,机构及作者之间合作较少。总体上来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处于“整体分散”的状态。一方面,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在武汉、上海、北京,其他地区的研究较少,这一定程度上可说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其所依托的产业、行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力度大,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就越好,研究力量就越雄厚。另一方面,各个机构之间及各个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质量。

5.3以区域为例进行的研究较少。由上文的分析可知,研究仅涉及16个省份,且总发文量为31篇,说明以某一区域为例进行职业教育政策分析的研究较为匮乏,有待进一步拓展区域间的研究,以丰富政策文本研究的内容,探寻政策供给与变迁过程中的逻辑演化,展望区域未来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发展的走向,及时规范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实践发展的前提。

5.4涉及内容多样但政策研究体系不完善。目前形成了以历史沿革、问题导向、实施状况三个方面为导向的研究,另外,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农村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这几个领域,除此之外还涉及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的比较、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等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均有所关注,但政策研究结果之未成体系,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还不成熟。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6

1、新加坡构建了政府主导、校、企参与的职业技术教育立交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新加坡逐步发展成全球教育中心”是新加坡的基本国策之一

新加坡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政府财政预算中,教育经费仅次于国防开支居第二位。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也与产业界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合作,以保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市场相关性和灵活性。经过4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新加坡已经建成了从低级到高级、上下衔接左右沟通的“立交桥式”的井然有序完整规范的职业教育体系。新加坡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主要是工艺教育学院与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相当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而理工学院则相当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图中的蓝色箭头标示的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层次衔接。新加坡的中学生毕业时都要参加英国剑桥普通水准考试(“O-LEVEL”),成绩优秀的一部分进入初级学院,两年后参加(“A-LEVEL”)考试,成绩优秀者升入新加坡的三所公立大学。

另外一部分进入理工学院就读。落榜的可以选择进入工艺教育学院学习证书课程。工艺教育学院中的优秀生可转入理工学院,理工学院的学生可以升入大学,均凭学业和课程成绩进入相应专业的第二年或第三年就读学位课程或文凭课程。社会在职人员可以凭借初始学历文凭分别申请进入工艺教育学院或理工学院学习、培训以更新或提高知能结构,如绿色箭头所标示的职业技术培训途径。政府鼓励成年人参加培训,减免学费并给予补贴。

2、职业技术教育全方位落实校企合作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效仿的是德国双元制模式

早在立国之时,国内职教界就已经达成共识:要保持职业技术的产业相关性与灵活性,就必须与产业界密切合作,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具体来说,在实施过程中有“请进来”、“走出去”两种途径。“请进来”就是将产业界的人员、设备等要素请进校园。新加坡的职业院校不仅邀请产业界人士加入院校管理董事会,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还成立了由相关产业领域的从业者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他们对新课程开设、课程开发、程序审查等大量与专业训练相关的事务投入有价值的工作。学院还与企业签署理解备忘录、与技术伙伴合作成立专业中心和实验室、合作从事项目研发等。这些方式与平台帮助学院的教师更新知识,与产业界的技术发展保持同步;使学生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与不断变化的经济需求相一致。

今天,这种与产业伙伴合作的强势文化(strongculture)继续成为工业训练与教育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进来”还包括将企业环境“搬进”职业院校。目前新加坡的工艺教育学院与理工学院都采用“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工厂的理念是在教学环境中引进实际的企业环境,并且以学校为主,将企业环境和教学环境相结合而设立的。在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环境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走出去”是指职业院校的学生、教师走出校园来到企业,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工作。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计划是职业院校学生课程学习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跨国公司与中小型企业的有力支持下,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在实习期间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学生的实习过程受到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实习是有意义、有帮助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全球心态,近年来更强调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到外国的公司和机构中去实习。通过这些项目,学生在新加坡以外工作,学习其它国家的文化、理解多元化的商业与产业实践,同时也经历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状况。“请进来”与“走出去”相配合,全方位地落实校企合作,大大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岗位的适应过程,实现了“零距离”上岗。

3、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

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授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他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言语与沟通交流能力、规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等能帮助从业者更好地适应环境、应对变化;对国家、社会、企业、社区发展的责任心使从业者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岗位工作,并做出贡献。以工艺教育学院为例,其办学理念是“动手、动脑、用心”。“动脑学习”目的就是培养独立思考、头脑灵活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能够应对变化的环境。“用心学习”指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样的人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自信,并且关爱社区和社会。体现在课程中,工业教育学院的课程有15%的生活技能课。生活技能课模块确保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获得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规划能力、顾客服务意识、终身学习能力。专业课教学中也渗透着软技能的培养。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课程多采用PEPP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如何完成某项既定的任务进行规划,收集所需要的信息,演练并最终执行。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三种重要的能力:技术能力、方法论知识、社会能力。

4、专业课程设置与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相衔接,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致吻合,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一直以来,新加坡职业院校都致力于通过灵活快速地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状况带来的挑战,与他们所服务的产业保持密切联系。这种快速的变化不仅要求更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原理知识,也需要综合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于是职业院校定期推出新课程,不断回顾和更新既有课程来跟上(通常是超前)工业和商业的变化。南洋理工学院自1992年成立以来,为了满足产业需求,推出了许多新的课程。90年代初,提供的课程类型是满足健康、商务、机械工程、信息技术的迫切需求。90年代末,当不同技术的融合变得更普遍时,学院推出了更多的混合课程、商业信息学课程、信息通信技术课程。1996年推出的数字媒体设计课程则是提前开设的。2000年初,在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工程、数字娱乐等领域开设了更多的课程。

二、启示

知识经济的核心和根本的推动力是知识,是信息资源,而任何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使用都是取决于各类各层次的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21世纪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而承担着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职业技术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世界发达国家如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无不得益于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新加坡虽然只是一个资源匮乏的热带岛国,但是经济在30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新加坡职教采用的是一种“本土化”的双元制模式。因为自然资源、国土面积等先天条件的不足,新加坡的产业结构不完整,企业无法独自承担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实践课程教学。学生的职业技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多是在学校内完成的。政府通过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在职业院校内建立设备现代化的“教学工厂”,把“企业”搬进“校园”,兼顾了理论与实践课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实践技能。

三、总结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7

关键词:职业技术;功能分析;教育管理;改革措施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来,中国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各行各业的振兴与发展,为中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总体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造成了各行各业对技术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大量激增,进而促进了以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为办学宗旨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创办与发展,使其与中国高等教育一块完善了中国教育发展体系。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中西方交流的加强,导致社会对技术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人才自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又加上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间接导致了社会用工方面出现了技术型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着重从职业技术教育入手,就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再此探究的基础上从功能分析的角度对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方面通过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加以解决,进而促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以及管理体制的完善,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用型技术专业人才,间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技术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国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和民众自身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在中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技术教育的产生弥补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缺陷,完善了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使其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其次,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发展方面: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推送大量的技术型专业人才,缓解了社会技术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工业化的发展,间接促进了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型,促进了中国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为中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最后,在民众自身发展方面,职业技术的发展为与大学失之交臂的学生提供了读书以及学习的机会,间接维护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安定,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性,为社会的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一步缩短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差距。总而言之,中职技术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百利而无一害,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其良好的发展。

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其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从职业技术教育现在的管理方面看来,其存在许多外在和内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首先,从职业技术教育的招生内容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招生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关于相关招生规则比较随意,门槛太低,导致成绩太差以及素质较低的学生都有机会入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学生质量,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管理的加强。其次,在教师引进方面,由于资金的缺乏,导致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关于教师的引进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相对来说要弱于高等院校,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第三,在教学方面,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专注于专业技术的培养,而忽视学生自身文化课的提高以及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加强。第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学校自身的问题,导致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不利于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践。第五,资金投入方面,职业技术教育资金相对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相关教育资源以及实践设备的购买,不利于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最后,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方面体制僵化,缺乏创新与改革,且人才模式培养理念落后等多方面的问题,阻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故而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和相关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采取有效的手段针对现存的问题,从功能分析出发,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改革措施,进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1]。

三、关于对功能分析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和改革的相关措施

(一)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

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是对功能分析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和改革的有效措施之一。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是从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来考虑,其对于促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国家可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可,规范职业技术教育的创办规范。其次,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扶植,加大对其资金投入,改善其逐渐僵化的管理体制。最后,国家应重视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合理发展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进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地位的提高,从而间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和改革。

(二)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准入门槛,进而改善生源素质

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与改革必须从其学生的准入门槛入手,进而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从功能分析角度出发,当前职业技术教育主要以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发展目标,其国家设置的招生权限相对宽松,但是,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招生生源方面却出现了问题,因其招生要求导致生源相对要差,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故而从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准入门槛,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入学生源质量,进而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三)加强对学生文化课教学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价值理念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故而职业技术教育将中心着重放置在技术教育方面,而忽视学生的文化课教学,导致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发展不平衡现象,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故而职业技术教育应引起重视,加强对学生文化课教学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价值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与改革。

(四)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与改革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强化师资力量有利于引进优秀教师人才,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培训,进而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使其能够更好的投入到职业技术教育中,真正做到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与发展。

(五)树立创新教学理念,建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技术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想加强管理与促进改革,其必须以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与管理理念,建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出发,进而才能为社会培养有用型人才,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

(六)从社会入手,实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骨干部分,其要想促社会的发展以及加强自身的管理与改革,其就必须拥有清醒的社会认识与自我发展定位,从社会发展需求入手,实行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自我创新,进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不同与社会分工。

(七)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有助于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进而间接提高学生适应发展生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以此来间接从功能分析的角度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与改革。

四、小结

对功能分析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与改革措施对于加强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工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敖政凯.基于功能分析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和改革措施研究[J].现代交际,2016(20):185-186.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8

(一)误区之一:学科发展依附“母体”,移植相邻学科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来源于经济社会需求的驱动。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成为贯穿整个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懈追求。同时,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因而迫切需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层级,这就使为职业教育提供高素质服务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得以应运而生。毫无疑问,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现实需要,必须满足职业技术教育市场对高端教育人才的需求。但是,反观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人才培养,却与这一要求大相径庭。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定位基本上是翻版于其母体———一级学科“教育学”,即“职业教育学是一门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探讨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这一定位反映了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依附性还比较明显”,“学科发展的主体意识还没有充分觉醒,在理论概念、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母体‘教育学’或其他学科的移植和借鉴痕迹还比较浓重”,因而失去了学科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因为,职业技术教育学与教育学属下的其他二级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他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更多的是形而下而非形而上,其人才培养更多的是应用研究型而非学术研究型,这应该是其本质和独特性所在。

(二)误区之二:人才培养不顾市场需求

由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定位不明,“核心概念界定尚不清晰,理论体系随意性较大,在‘教/学什么’、‘怎么教/学’及‘谁来教/学’等基本问题上还不能明确做出不同于其他二级学科的回答”,因而导致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片面移植其他学科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基本上完全忽视了市场的真实需求。有论者对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五所院校做了调查,发现“大部分的‘职教研究生’毕业后分布在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和服务管理部门,最后从事科研工作的不足10%,即使是从事科研工作的,所进行的也是解决职教的现实问题,而不是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这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服务面向主要在于职业教育领域,而非其他部门;二是职业技术教育学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主要在于职业院校,而非科研部门;三是职业技术教育学需要研究的更多的应该是职业教育的实践问题,而非基础理论研究。这三个问题的核心是市场需求,即市场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学培养能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承担一线专业教学任务,并能切实解决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的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研究人才,而非从理论到理论的空谈型学术人才。然而,据李宇等对湖南农业大学等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三所高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忽视了专业应用型、职业型素质的培养,而偏重于学术型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几乎占了90%;课程内容陈旧,重复性较多,缺乏超前性和预见性,“导致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不符”。这两个调查案例足以说明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人才培养偏离市场需求的严重程度。

(三)误区之三:生源和导师不考虑专业背景

由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形成较晚,基础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因而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学术梯队。其研究人员主要由两类人员构成:一类是“来自实践一线的行政领导者和教育管理者,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知识不足,缺乏专业背景和学术规范训练”;另一类是“近年来新加入的年轻研究人员,虽然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但缺乏实践经验”。由此带来的是人才培养上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导师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无法培养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特性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导师没有专业背景,招生来源也就不问专业背景,“以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来源为例,在四届共44名在校生和毕业生中,有21人本科专业是教育学,比例约为47.7%;18人本科专业是英语,比例约为40.9%;3人本科专业是心理学,比例约为6.8%;1人本科专业是计算机应用,比例约为2.3%”。也就是说,该校几乎所有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都没有职业教育的修业经历和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基础,就更谈不上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经验。这样的导师和这样的生源,其人才培养就只能是书本到书本、理论到理论的空对空,从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满足市场所需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研究型或教学型人才?上述几个关节性的问题,是职业技术教育学面临生存危机的主要归因。如果不走出这些误区,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势必走入死胡同,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所以,职业技术教育学应走向何方,是当前业界必须直面的一个紧要问题。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应然走向及其人才培养

职业技术教育学要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就必须要解决前述三个要害问题,即根据学科特性准确定位,探索并形成有别于其他相邻学科的独具的学科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满足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所需的应用研究型人才;严格准入制度,着力解决生源和导师的专业背景问题。只有这样,职业技术教育学才会获得蓬勃发展的生机,逐步走向成熟,赢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可。

(一)准确定位,探索并形成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特色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即社会发展需要及其不可替代的特性。那么,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性是什么呢?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应从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谈起。职业教育的产生缘于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对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巨大需求,因此职业教育是根据职业种类对从业人员和后备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技术培训的教育,其教育目的既源于生产实践又作用于生产实践,其特点是实用性和职业规范性。由此可见,作为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研究对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不同于其他相邻学科的特性在于:一是其研究范围不仅仅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而更多的是应用性研究;二是其研究目的既源自职业技术教育实际需要,又要指导和作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实践;三是其研究方法需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归结起来,我们就可以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做出如许定位:职业技术教育学是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其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不应仅仅限于揭示职业技术教育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理论研究,而应更看重指导和作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的应用性研究;其人才培养既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又更需要培养职业技术教育一线所需,具备应用性研究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者。当然,这只是笔者的粗浅认识,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特性的探求,需要业界同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出巨大的努力,不是一两段文字、一两篇文章就能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提出来只不过是抛砖引玉罢了。

(二)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如果根据前述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特性的界定,那么其人才培养类型就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职业技术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第二类是具备职业技术教育应用研究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一线师资,第三类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其学位授予类型应包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类,其中学术学位的培养方向是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学位的培养方向则是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和教育教学管理。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双百”目标,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转型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又必将倒逼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跃上更高的层级,因为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大批技术高超、技艺精湛的生产一线从业人员。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是教育层级以中职教育和专科高职教育为主,严重缺乏高素质和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只能局限于培养技能操作型低端职业岗位人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对产业人员的要求。因而,职业技术院校教育层级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提升势在必行,这就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学为其提供师资保障,同时也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应该是专业学位教育。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是近年来我国为“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而开展的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根据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特性及其服务面向,其专业学位教育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服务面向:培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家型专业教师。(2)培养目标:掌握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较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能力,具有与本专业相应的技术设计和技术开发能力,具备较高的职业技术教师教育专业技能,能解决本专业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3)培养途径: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结合。总之,引入专业学位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学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赢得社会和市场认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的必要途径,也是其学科发展的应然走向。

(三)严格准入制度,着力解决生源和导师的专业背景问题

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在本科阶段打下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而职业技术教育学除了这些要求外,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本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和生产实践经历。同时,也对导师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即职业技术教育学导师应该兼具专业学术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和行业或职业技术专家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师高弟子强的逻辑在这一学科领域丝毫不逊于其他任何学术型学科。而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人才培养之所以不被社会和市场认可,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就在于生源和导师缺乏专业背景这一致命弱点。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制定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准入制度,并严格执行。即报考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先决条件应该是具备相应专业扎实的基本功底,否则即不能获得报考资格。对导师的要求也必须首先从专业背景方面予以考量,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就不能获得导师资格。当然,考虑到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学严重缺乏适合的高水平导师的实际,也可以采取联合导师的办法,即遴选造诣高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专家、专业学术专家和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共同担任相应专业方向的专业学位导师。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根本在于整合全国各相关大学的力量,打造出一支数量足够的高素质、高水平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导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