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企业管理范例

智能企业管理

智能企业管理范文1

关键词:人工智能;企业管理;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促使国有企业逐渐将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出了人工智能技术优势,获取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国有企业应明确人工智能的优势,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加强技术的应用力度,深入进行探索,为国有企业营造优质的发展环境,构建完善的数据信息库,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人工智能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企业的管理内容主要是企业自身的指导、生产、经营、规划以及协调等,通过合理的管理促使各个环节得到优化,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促使CRM与ERP处理系统普及,可以高质量地进行数据收集,协调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形成完整的发展体系,满足了当前发展需求。灵活应用人工智能进行企业管理,可以有效促使企业降低管理成本,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体系,可以高效进行企业信息管理,服务管理费用较少,整体上较为便捷。灵活运用云服务进行数据统计,建立数据库,可为国有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发展过程中的重点是企业的决策,而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则需要市场部、行政部、销售部及人力资源等部门的支持,灵活开展人工智能管理,可以从根本上降低人为因素产生的干扰,通过人工智能完成自动化分析,实现自动化高效处理,提升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与此同时,灵活应用人工智能还可以深入分析数据之间的规律性,客观全面地分析数据产生的影响,观察数据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改变管理计划,为国有企业的发展与决策提供依据。

2人工智能的有效应用策略

2.1转变传统管理的思想观念

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很多企业管理层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缺乏对信息化管理深入地了解,忽视了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优点。因此,企业要想有效地实施信息化管理,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断开发信息资源,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及能力。

2.2创建优质的人工智能应用环境

国有企业在应用人工智能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优质的应用环境,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为后续的管理奠定基础。国有企业应对自身的信息系统进行整体的认知,根据实际情况将项目进行分解与组合,促使项目的结构流程更加清晰,明确重点内容,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明确项目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促使管理水平提升。营造优质的管理环境,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加强国有企业各部门之间得相互合作,高质量地对工作进行管理,并划分为不同的环节,落实工作责任,明确每个部门管理的重要性,为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推进管理创新。积极进行整体掌控,明确国有企业管理需求,分析信息系统的特点,加强对信息的掌控,及时进行反馈处理,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信息优势帮助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分析,促进后续发展。

2.3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将其作为人工智能管理的基础,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完善发展理念,实现国有企业的高质量经营管理。以国有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前提,建立符合管理需求的管理机制,将管理机制与企业文化、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目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规范性相结合,形成全新的发展理念,营造优质的发展环境,实现国有企业高效管理。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可以有效提升企业领导人员的重视程度,降低企业发展风险。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警报,完成人工难以实现的工作,提升国有企业管理水平,构建现代化国有企业,带动国有企业稳定发展。

2.4对人工智能系统进行集中管理

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创新,灵活应用人工智能的优势进行管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关联性,以满足发展需求。国有企业应对人工智能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在传统管理过程中,部分国有企业选择的系统相对独立,甚至出现独立运行情况,造成各系统之间出现不兼容的情况,影响企业的发展。通过集中管理,明确各部门相互合作、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实现合理的统一,保证数据的高效应用,实现综合共享,集成进行处理。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还应创新管理方法与手段,以人工智能的需求为基础,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如运用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进行管理,保证国有企业正常运转。国有企业还应加强技术部门的协调工作,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合理对人工智能技术相关设备进行检修与控制,定期进行检查,保证其正常运转。明确国有企业属于综合性管理,创新管理理念与方式,加强各部门之间得相互协调,为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2.5明确国有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建立数据库

受国有企业自身性质因素的影响,与管理工作相关的工作流程较为复杂,并且呈现明显的易变性与多变性,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明确管理的重要性,以自身的战略发展规划为基础,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灵活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进行处理,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保证系统稳定的运作。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以数据为重点,做好数据规划,围绕国有企业的核心进行管理,改变传统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优化工作体系,实现高质量的企业管理,满足发展需求。国有企业应加强重视程度,积极进行人才培养,引进高端素质人才,通过人才推动企业发展,营造优质的发展环境。培养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做好企业管理优化,提升管理力度,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数据库进行创新,推动国有企业发展,满足时代需求。

2.6创新企业人才管理

人才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一定层面上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企业中的优秀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尤其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型人才,这类人才拥有优秀的技术能力与业务素质,综合能力非常强。但流动性也随之加大,所以,企业要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与维护,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培训。人才的发展能够增加企业的财富值,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重视企业自主培养的同时,也要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实施引进国际化人才的战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引进国际化人才是很有必要的,他们有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结语

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必然的要求。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状况,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有效地运用这一系统,借鉴其他企业的优秀经验,妥善解决企业在信息化管理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郝宇.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01):78-79.

[2]任强.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与探索[J].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04):17.

[3]周景勤.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N].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01):25.

智能企业管理范文2

关键词:智能化时代;企业财务管理;转型

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市场经济体制一直处于改革发展中,企业财务管理职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调整和完善,以大数据为核心的财务共享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当前形势下,企业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已是一项必然工作,财务管理职能转型、财务管理观念更新需要紧随时展进行变革,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在遵循企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正确把握企业财务管理职能未来转化趋势,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变革创造先决条件。

一、智能化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型的必要性

智能化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升级是一项必然的工作举措,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能够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财务数据支持[1]。以企业效益最大化为发展原则,从财务职能优化、风险管控、队伍建设等多个环节着手,优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结合企业发展环境来看,在竞争日益激烈、内外部环境逐步变化的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只有优化升级才能有效应对新的风险和挑战,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财务数据支持,发挥财务职能作用,为企业经营管理创造条件。面对更加严格的财务管理要求,企业需要有效改善以往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深入推进财务管理职能转型。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际来看,企业各项资金运作与业务环节涉及的资金走向都是财务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企业想要提升财务管理规范性、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应让财务参与企业建设发展,这就意味着财务管理不只是财务部门的职责,需要财务部门与各部门联合,加大财务管理的服务力度。财务管理职能与企业发展的联合度越来越密切,只有加快财务变革速度,围绕时展要求优化财务管理流程,促进财务管理职能转型,才能更好地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提升企业发展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二、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分析

财务管理职能涉及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等诸多内容,各个环节有较强的关联性,最终的工作成果直接影响企业发展。传统财务管理职能只依照既定会计准则,结合相关财务数据信息,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涉及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并制定成相应的财务数据报告[2]。企业管理者在决策时,可以此为依据,客观地分析和预判企业未来各项活动开展所涉及的财务资金,以及当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运用效果和资金实际走向。财务管理既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必要支持,也能引导相关人员及时发现企业财务运作中的问题。但是从以往的财务工作来看,工作人员在实操环节的工作侧重点在于会计核算、成本交易等工作,企业财务事前分析预算的工作力度不够;企业经营活动中涉及的价值信息并没有被完全收录,导致工作决策缺少一定的客观性。为了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的实效性,加快财务管理职能转型是一项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这就需要财务工作人员加大信息收集力度,重视职能转型工作,并及时更新工作方法,将有价值的数据资源上传至共享平台,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帮助,以便管理者选择最优方案,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此外,企业应根据实际发展情况综合考虑投融资需求,合理运用企业资金,制定适宜的利润分配政策,推进业财融合力度,借助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型的契机深入挖掘企业内部的价值信息,逐步优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流程,促进传统会计能够向管理型会计发展。在智能化发展环境下,企业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采用ERP等财务系统,在完善财务管理内容的同时,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手段,从会计核算的工作重心向分析、管理、服务等多方向发展。财务管理部门要根据当前财务转型目标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加快信息流转效率,实现财务管理全流程把控,检测企业经营管理中涉及的各个关键风险点,从事后核算变为事前预防。通过全面预算的实施加强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开展的管控力度,推进企业资源结构有序调整,深化财务分析、财务管控力度,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转型升级。

三、智能化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型面临的挑战

企业财务管理传统职能滞后、单一,降低财务管理效果。企业财务信息收集速度慢,企业财务方案制定失去优势,会给企业决策带来不利影响[3]。部分财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难以为工作流程优化提供更有建设性的意见,长此以往,不仅会阻碍企业发展,而且不利于自身职能作用发挥。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大数据、互联网的价值恰恰可以有效改善企业传统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将智能化技术运用于财务管理,如以计算机为载体的财务数据软件、办公系统与共享服务平台等不仅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而且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准确率。智能化的快速发展给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创造了优势,与此同时,也要立足于企业发展实际了解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发生改变

传统企业财务管理职能体现在数据核算上,更直观地理解为做账是一种财务管理固定的流程模式,也是了解企业财务资金运作是否存在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业务领域逐步拓宽,财务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只有跟随时代的脚步创新管理理念才能进一步适应时展要求,为企业决策提供更有效的支持。企业财务人员不只要重复做账记账的工作,而要深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挖掘更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这就需要财务工作人员及时转变观念,借助信息化优势,从繁琐重复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优化以往财务记账报账、编制报表等记录性工作流程,减少企业浪费人力资源的现象。通过大数据技术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效果,减少人工干预,将财务工作人员从以往被动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用智能化信息技术替代部分人工操作,节省企业人力资源,降低企业成本支出。

(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

智能化背景下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求逐步提升,不仅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观念、技术应用水平等提出较高要求,而且对财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出新的要求[4]。随着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的人工操作流程被取代,但是新理念、新技术的运用要求财务工作人员有效掌握并投入工作实践。因此,财务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并以互联网思维探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专业知识解读新形势下财务管理职能转型要点,学习财务系统应用技术,树立全局意识,以战略性思维解决当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财务工作人员要强化学习力度,适应智能化时代背景对财务人员提出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个人未来发展方向,提升自己,为财务转型创造条件。企业应加大财务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减轻财务工作人员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可以一边探索、一边成长,进一步提高个人综合能力与专业素质。

(三)财务管理职能划分问题

智能化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直接影响着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财务管理职能不再是简单的财务数据核算,财务管理职能范围逐步向管理和服务延伸。同时,财务信息处理方式在智能化趋势下逐步创新,在市场需求逐步提高的现实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型是必然趋势。尤其在企业内部结构调整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范围拓宽,应明确权属,让财务工作人员负责各自攻克的区域,更好地融入企业业务管理。结合智能化时代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加快企业财务转型速度,使财务工作人员有效把握企业财务管理环节,及时调整工作方案,在明确的目标的导向下高效完成财务管理日常工作。

四、企业财务管理职能优化措施分析

(一)构建良好管理环境,优化财务工作流程

智能化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职能,推进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应构建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优化财务工作流程。财务工作人员应从财务信息化建设着手,提升个人财务数据收集能力,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具客观性和价值性的财务数据支持,保障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管理者应从战略层面加大财务关注力度,结合多方利益制定更容易付诸执行的财务管理战略规划,根据企业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动态调整财务管理计划。企业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创新思想,端正态度,在行使管理权、监督权时综合考虑企业效益与人员管理方面,提升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合力度[5]。企业在财务工作人员日常培训过程中,要让业务部门的人员了解当前企业财务合规经营的相关问题,针对他们开展基础性培训工作,确保企业全员正确理解当前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型的作用。企业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深化企业全员思想认识,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更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依据工作开展要求逐步构建形成的。为了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型速度,适应时展要求,企业应明确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给财会转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应结合外部市场因素与企业内部建设需求,制定财务管理目标,从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与战略决策着手,逐步更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6]。以企业财务数据为依据,构建适用于企业的财务共享中心发展模式,融合各部门价值资源,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针对性与适配性。在统一目标引导下,结合多方智慧明确财务转型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在大数据与互联网的支持下推进企业财务智能化信息化建设。

(三)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促进员工专业能力提升

智能化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应认识到财务工作人员所处的重要地位,转变工作人员工作观念,并通过培训教育等环节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结合企业发展实际需求,拓宽财务人员选聘渠道,使更多有管理经验、有创新意识的财务人员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根据国家现行的政策法规,让财务工作人员抓住重点并为财务工作转型提供适当建议,正确把握市场行情变化,进一步明确当前形势下企业财务转型的思路和方向。结合当前复杂的竞争环境逐步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将风险防控理论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借助风险防控系统了解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探析财务转型变化规律,有效吸收行业内的新观念、新技术,分析汇总存在的问题,制定风险预警方案,在日常培训环节将问题与方案传达给相关人员。结合财务管理的工作要点,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廉政建设工作。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工作人员在公平合理的竞争与合作中找到工作价值,在加强个人能力建设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

(四)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力度,强化网络安全系统防护力度

智能化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为了适应时展要求,为现代化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助力应坚持智能化发展方向,结合企业转型的新要求和新理念加快企业财务转型速度。将信息化理念、智能化技术运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推进人工与智能深入结合,调整工作思路和方向,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助力。从管理层到基层落实企业财务信息网络安全工作,以便企业全员认识到智能化带来的便利条件下,各类信息风险逐步增多,做好信息风险防控能够有效保障企业财务信息安全。这就要求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以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型为重点,实现网络信息安全全覆盖,为企业财务转型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外部监管力度,指出企业财务转型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规范企业财务转型,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五)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变革

智能化背景下,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变革能够为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型提供必要的保障。在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业务范围更广泛的现实情况下,企业业务交易额处于上升空间。财务资金管理工作环境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企业发展。为了加强资金管控与利用效率,企业应构建资金结算中心,在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统一资金结算与资金供给需求,明确企业业务资金流水,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加强内部管理审批力度,有效运用企业内部分散资金,优化资金审批流程,为企业业务开展提供支持。预算控制主要涉及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对企业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评等进行控制,依照规定具体执行,并合理编制总预算,确保企业财务预算工作实现预期目标。通过企业购进的智能化监控软件了解企业预算执行情况,预测其中存在的风险点,通过有效的方法调整预算偏差,对责任主体进行预算审核。从税务管理中心以及融资管理中心来看,企业构建税务管理中心应对企业税务问题进行统一管理,并实施相应的税务筹划,通过降低税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可观性收入。相关工作人员应重点研究当前国家所制定的各项税务政策,结合企业内部业务开展情况与资金运作模式完善企业税务管理的各项规定,并进行具体的纳税指导,确保企业全员正确理解税务筹划工作。企业各个部门工作人员要根据部门运作情况进行涉税业务管理,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税费计提与缴纳[7]。融资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需要企业合理安排资金,依据管理方法开展相关活动,明确融资目标制定融资方案,并依照风险管理原则对其中所涉及的负债总额、融资类型进行管理,统筹管理企业资金成本、债务结构,并进行整体预算和管理。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心来看,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后,财务共享模式的快速发展需要重新定义企业原有的体系结构,不仅优化了内部架构,而且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企业内部信息流转时间。为了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管理中心的作用,应加强队伍建设,做好会计制度与财务管理方法制定工作,并在统一部署下开展相应培训工作,加大对财务工作人员的指导与考核力度,督促财务工作人员在规定时间内上交财务资料,为财务信息系统的构建提供有效依据。

五、结语

智能企业管理范文3

关键词:智能化控制系统;企业管理;信息化

在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生产力实现了飞速的发展,而智能化正是这一发展趋势下企业生产呈现出的重要特征,因此对企业智能化控制系统应用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1智能化控制系统概述

智能化控制系统实际上就是在实际应用中对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以及行业技术的智能化整合,从而实现其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管理。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推广,智能化系统已经在诸多领域中实现了应用,如住宅小区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建筑工程项目的智能化控制系统等等,而工业制造企业对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应用虽然起步稍晚,但目前也已经呈现出了较为良好的发展趋势。

2智能化控制系统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2.1智能化控制系统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设备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企业实现安全、稳定、高效运转的重要保证。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通常分为基础数据维护、设备检修、设备与配件请购以及设备管理人员考核几方面。首先是要建立设备台账,通过设备集成信息或前期的人工维护设备基本信息、供应商信息、维修负责人、备件管理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管理。其次,要合理制定明确的设备维修计划,维修计划一般可分为日常检修、常规维修计划以及特殊情况下的非常规维修计划与突发事故抢修预案,常规检修计划要明确设备检修周期、需更换的备件、设备检修的主要负责人、设备使用人员等信息,并在部门主管审批后由系统自动生成,日常检修工作计划在由系统发出的同时也要做好线下沟通工作,以免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行,维修完成后还需由系统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反馈到控制中心。设备与配件请购分为领用与采购两部分,既要设置自动创建领用申请功能,同时也需要根据库存情况与企业具体情况进行自动判断,生成采购申请、采购订单、领用清单等。此外,对于设备维修人员,企业也可将维修时间、工作比例等信息设为考核标准,并在工作人员维修后对信息进行自动提取,实现对设备维修人员的评价。

2.2智能化控制系统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成本管理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在成本管理中,企业需要将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化控制系统应用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以高度柔性与集成化的方式利用计算机对企业生产行为进行模拟、分析、判断、推理,并最终做出合理的生产决策,这样才能够在智能化时代下适应产品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在当前的制造背景下,企业生产环节中的技术含量、自动化水平、设备性能以及工艺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企业生产成本结构与成本管理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在智能化系统的建设中,智能化设备的采购、应用的相关费用在企业生产成本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因此,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不仅要对原材料、备品配件、包装运输等直接成本考虑,还要将产品设计、试验检验、维护维修、车间改造、设备切换等其他成本的管理纳入到智能化控制系统中。例如在产品设计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结合设计模型来模拟生产过程,并对模拟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参数、成本损耗等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明确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以及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而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与优化。此外,企业的成本管理还可以从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化仓库等先进生产技术上入手,借助智能化控制系统对这些技术进行集成化的应用,从而将各项技术的作用与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实现生产的高度自动化,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操作的失误率,这些都能够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2.3智能化控制系统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质量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核心所在,只有保证了产品质量,企业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够具有竞争力,因此通过对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保证产品质量是极为关键的。需要明确的是,当前生产工艺与相关设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企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质量管理的本质和目的并不会随之改变,需要改变的仅仅是质量管理模式以及质量管理效果。在当前智能化生产趋势下,企业的质量管理需要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三方面入手,其中信息化主要为了实现问题与决策的快速响应,自动化是为了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而智能化则解决生产中问题的处理与隐患排查。因此,企业首先需要利用传感器技术、监控设备等对车间生产的数据进行采集,并实现车间现场设备与系统软件间的无缝兼容,保证车间生产状态能够被全方位的监控,同时能够以可视化、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其次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传输,建立控制中心接受数据与信息,并借助质量管理软件将生产中的数据参数通过图表、报告进行呈现,并由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实时可视化管控,确保能够在质量问题发生之前发现生产质量隐患并进行排除。最后,还要利用自动化如提醒装置、计时器和报警系统等工作流管控装置对智能化控制系统进行辅助,从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数据采集的标准化。此外,质量管理不仅仅是对质量隐患的排查以及质量问题的处理,质量改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还可以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将所有质量数据存储进去并进行集中管理,并通过“云端”将这些质量数据制作成质量报告并实时发送出去,为提供实际生产所需的各项信息,从而实现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推动持续质量改进。

2.4智能化控制系统在合同管理中的应用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合同管理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当前制造业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而柔性生产下的生产细化要求却越来越多,因此合同的制定不仅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同时在内容上也是十分复杂的,一旦在合同条款制定上出现了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生产,还有可能造成经济损失,而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恰恰能够对这些情况进行有效避免。合同管理的智能化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健全合同台账、档案制度,同时对合同管理的机构、人员和制度进行落实,实现合同管理的规范化。为此,企业需要在系统中记录和收纳企业所有合同文本及信息,如合同原稿、变更文件、客户与供应商等等,明确自身所涉及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类管理,并提供查询功能,以解决手工查询合同所带来的效率与准确性问题。要将合同按照类别和部门进行归类,从全局的视角下展开风险相关趋势的分析,并找出合同中的潜在风险,帮助企业找到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利润的新机遇,同时针对各类风险隐患还可以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如资金预警、生产进度预警、资质到期预警等等。合同智能化管理还应起到最基本的合同模板与流程模板功能,建立合同示范文本库,为企业提供多种业务类型与合同类型的示范文本,以及多种与合同相关的管理的业务流程样板,以便于企业直接使用或者参考修改使用。

2.5智能化控制系统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档案的种类与管理要求越来越多,传统的文件档案管理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对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因而将智能化控制系统应用于档案管理中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现也是很有帮助的。档案管理的智能化控制系统需要支持档案收集、整理移交、鉴定、保管、统计、检索利用、监督指导、评价、编研等多项功能,对企业完整的档案工作提供帮助,实现档案业务的高效、自动管理。在实际应用中,系统首先需要对档案业务进行分级管控,通过档案类型管理、代码管理以及通过规则管理来实现资源统一化、数据标准化和工作规范化。同时也要利用条形码对库房、实体档案进行虚拟化和智能化管理,建立虚拟档案库房,对库房中的档案进行编号并在打印时自动生成条形码,并在档案出入库时进行条形码的扫描,以便于库房档案清点与记录工作,减少人工操作环节、降低出错率、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也要注意虚拟档案库房的档案信息安全保护,从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管理层建立全面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以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可控。

3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了各行业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多领域的技术水平,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建立起智能化控制系统,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并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梁晓龙.智能化控制系统与企业信息化管理[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0):119.

[2]杨昕.企业信息化管理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分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3):12-14.

[3]王润祥.关于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的分析及改进措施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01):67-68.

智能企业管理范文4

所谓智能化管理,就是协同发挥各类智能优势,包括个人智能、组织智能以及社会智能,以应对复杂市场环境和持续挑战的管理模式。目前,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推动生产智能化,已经成为互联网思维和工业思维对接融合最关键的现实基础。在此过程中,企业要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管理体系,强化自身技术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企业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全面支撑。但是,要想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将最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无疑是一个难度较高的任务,这是因为,不同技术环节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要向实现技术管理的高效性,不仅要从整体上统筹规划,而且要从细节上精心布置,形成整体的技术优势。因此,只有构建完善的技术管理系统,提高技术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加强技术环节之间的渗透,才能有效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技术管理智能化的原因与特征

1.企业技术管理智能化的原因。

(1)充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互联网思维的普及彻底打破了传统企业竞争格局,由于信息流通加快,创新收获期缩短,产品与服务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消费者的选择权越来越大,于是差异化竞争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大众消费开始向个性化消费转变。

(2)转型升级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环境风云变幻,企业生存压力日益加大,经营管理难度不断提高,要求企业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构建高效技术管理系统。

(3)智能化应用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语境下,IBM公司提出的建设智慧地球的理念引起了广泛响应,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智能小区、智能电网等一系列智能化应用开始出现,智能化应用时代已经来临。

2.技术管理智能化特征。

(1)广泛开展知识管理。深入挖掘和利用企业和社会知识资产的价值,是智能化科技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许多企业都构建了专家系统和知识共享平台,实施开放式科技研究,同时还践行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了企业科技管理智能化水平,增加了企业产品的知识价值含量。

(2)人工智能工具的大力研发与普及。无论是企业管理领域,还是企业业务领域,都开始引入智能技术系统,程序化与版程序化决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推动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3)创造良好的智能化技术管理环境。企业为提高技术管理智能化,不断营造良好环境,包括强化信息化意识,完善技术管理系统,完善员工奖励制度,加强技术人员管理等。

三、企业技术管理系统辅配系统的构成

简单来讲,技术管理系统就是对技术及相关活动实施有效管理的系统。完善企业技术管理系统辅助配套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提高企业管理智能化水平创造良好的智能化环境,为企业创造市场竞争优势。

1.企业技术管理主系统。

企业技术管理的基础是由企业组织结构所支撑的,因此,相关组织部门系统是企业技术管理系统的主系统,就如同一个人的大脑。企业技术管理主系统主要包括企业决策领导层和相关职能部门,比如技术中心、技改部、人力资源部、信息中心等组织部门。完善高效的组织结构,能够提高企业资源的获取与分配效率,为开展全面技术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企业技术管理辅助配置系统。

企业技术管理系统的构建属于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通过对不同企业技术管理现状的分析,归纳了各大子系统和管理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如图1所示。该系统由6个辅配系统构成,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工艺管理、人员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信息技术管理六大辅配系统。这些辅配系统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其中,技术创新管理在所有辅配系统中具有决定性地位,工艺管理主要是确保技术过程的正常执行,人员管理属于整个系统得以运行的核心资源部分,质量管理是整个系统的具体实施标准,安全管理是整个系统运行的保障指导,信息技术管理是对系统应用的实践管理。六大辅配系统的共同作用,以推动企业管理效率提高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促进了企业技术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3.系统构建的指导思想。

通过对全球经济格局和行业动态的全面分析,特别是要结合企业具体的生产特点,企业必须要明确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工艺设备和技术人员为依托,以安全生产为保障,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构建科学合理、完善高效的技术管理辅配系统。

4.辅配系统分析。

(1)创新技术管理系统。管理性活动和实体性活动的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辅配系统。

(2)工艺管理子系统。工艺设备是企业生产运行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工艺设备管理,就是以企业战略目标为依据,以提高工艺设备利用率为目的,在工艺设备的研发、选择、安装、调试、维护等各个环节所进行的全程管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工艺设备的潜在价值,确保企业生产高效化,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是企业工艺设备管理系统建设的根本目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社会对企业工艺管理水平提出了全新要求。工艺管理系统主要分为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经济责任制、现场管理和职工素质四大职能。

(3)人员管理系统。人员管理,就是以现代化管理理念为指导,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选调和组织,并对技术人员进行精神层面的引导与管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让他们成为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本,成为企业技术管理系统高效运行的根本支撑。现代企业技术人员管理系统要从4个方面着手建设,包括人才引进、人才分配、人才考评和人才培训。

(4)质量管理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是企业技术管理系统得以高效运行的有效保障,根据安全管理系统的职能划分,现代企业质量管理子系统应该从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优化改进四方面入手建设。

(5)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子系统就是为了最大程度降低事故发生率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性行为。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子系统应该从文化建设、控制管理、归纳总结三方面入手建设。

(6)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加强企业信息技术系统的建设,有助于企业技术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信息技术管理辅配系统的职能划分,该系统要从生产控制、风险管控、决策支持和员工响应四方面入手建设。总而言之,现代企业技术管理系统的建设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平衡性和民主性原则。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明确系统的主体和管理对象,找出整个系统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资本流动和信息开发四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优化改进,不断提高企业技术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在应用中的有效性、能动性、敏感性等管理目标,为企业内外部科学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四、企业技术管理智能化推动技术管理创新

企业技术管理智能化趋势,彻底颠覆了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推动了技术管理的创新与革新。技术管理智能化主要是通过改善管理决策、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来实施的。

1.管理决策。

通过企业智能化手段,为企业提供全新的管理决策支持工具。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包括电子会议系统、办公智能化系统等相关辅配系统的建设,都全面加强了企业管理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管理人员。

技术管理智能化,极大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通过活动精准有效的信息提高了预判能力,加强了企业生产各环节的信息共同与资源共享,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实现技术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

3.管理方法。

技术管理系统的全面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前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高度共享性、精准性和可持续性,而且实现了企业技术管理的智能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五、结语

智能企业管理范文5

关键词:企业;物资采购;智能决策;精益管理

一、引言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物资供应管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物资供应管理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从发展趋势来看,物资集中管理是企业物资管理的发展方向,采用集中化的物资管理更有利于企业内部物资合理调配,从而减少库存、降低成本、加速资金运转,提高企业效益。在这一背景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标准化管理下最大化优化每一道管理流程,从而全面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实现物资供应智能精益管理对现代企业管理显得尤为重。

二、企业物资采购精益管理

精益管理是指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快流程速度和改善资本投入、提高顾客满意度,使企业效益实现最大化。精益管理要求企业的生产管理必须运用“精益思维”,“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资金、人力、设备、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及时服务。从物资采购环节来看,精益管理是标准化管理流程下,综合考虑采购成本、产品质量、供货效率、存储成本、售后服务等因素实施的管理决策,从而达到物资采购效率最高、效果最好、效益最优的目的。

三、物资采购精益管理常见问题

1.管理水平不高。管理理念不先进、管理水平不高是企业物资采购难以实现精益管理的首要问题。物资采购精益管理首先要求企业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管理制度和流程体系,要求企业将物资供应相关业务的操作规范进行细化,将涉及到的工作流程进行明晰,针对各项业务建立一个标准化、流程化工作体系,以此实现对员工日常工作行为的规范,做到业务按流程、处处有规范、事事有标准,以增强员工的执行力,实现明显降低“人、财、物、时间”等资源浪费现象,确保“正确、高效地做正确的事”。同时,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强化绩效和内控管理,针对物资供应环节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实现物资采购部门目标与岗位指标的直接对接,做到明确考核要求与依据、明确奖惩尺度标准,将责任落实到人。

2.管理手段有限。管理手段有限、信息化水平不高也是企业物资采购难以实现精益管理的常见问题。先进的物资采购信息化系统是企业实现物资采购精益管理的必要手段。目前,虽然大多企业越来越开始重视信息化系统在物资管理中的应用,借助MRP(物料需求计划)、MRPⅡ(制造资源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等系统提高企业管理能力,但仍有一定数量的企业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物资采购管理。物资采购信息化系统建设不到位导致管理手段难以支撑管理流程体系,从而无法实现精益化管理。

3.智能决策缺失。目前,虽然部分企业建立了ERP等系统强化了物资采购管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采购管理水平,但绝大多数ERP系统仅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缺乏智能决策辅助功能。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产生大量采购数据、生产数据、销售数据,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可以更好地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使决策者更容易做出最优的策略,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益,而智能决策辅助功能的缺失是物资采购精益管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精益管理对物资采购的要求

物资采购精益管理不但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工程体系和流程,还要求企业建立物资采购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大数据分析,统筹分析决策。采购综合评价核心指标应包括成本要求、质量要求、供货效率、售后服务等。

1.成本要求。采购成本是企业物资采购精益管理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成本优势是企业的核心优势之一,也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准之一。优化物资采购管理、更有效地降低成本,在企业经营战略中已处于极其重要的核心地位,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因此,控制采购成本是企业保障精益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质量要求。精益管理不单纯追求成本最低,而是追求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置、追求产品性能价格的最优比。因此,质量要求是企业物资采购精益管理中的又一核心指标,采购物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企业产品质量,也间接影响采购成本和采购效率。因此,企业应建立严格的物资采购质量管理办法和检验标准,从而使采购产品满足质量的要求。

3.供货效率。供货的及时性是企业物资采购中必须考虑的重要指标,精益管理要求企业减少库存、降低存储成本、加速资金运转,这就要求采购物资供货必须做到按要求及时供应,以满足企业正常生产运转。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合同管理,同时要对违约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在综合决策中赋予一定的权重,充分考虑企业的履约情况。

4.售后服务。售后服务的优劣直接影响企业对采购产品的体验,在同类产品价格、质量和性能、合同履约情况都相似的情况下,优质的售后服务则是物资采购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五、智能精益管理在物资采购中的应用

智能精益管理是指企业在物资采购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海量数据,建立数据集成平台、监测分析平台和智能决策平台等数据集成和应用平台,从而辅助采购管理者做出最优决策。

1.数据集成平台。数据集成平台主要包括物资信息、供应商信息、计划信息、用户信息、招评标信息、价格信息、质量检验信息、合同履约信息、历史评价信息等大类数据,同企业ERP、上游供应商等数据源建立数据接口,将分散的采购业务数据进行集成,将各系统中积累多年的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存储。

2.监测分析平台。监测分析平台依托数据集成平台,通过海量数据分析,采用视图、图表等方式将数据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借助平台的物资计划分析、物资采购分析、物资供应分析、物资招标分析等模块,对物资采购关键数据和指标进行“钻取式查询”和多维度对比分析,让采购进度、价格走势、质量信息、异常动向、事项追溯等情况一目了然,对采购风险点进行精准靶向预警,防范运营风险,实现物资采购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规范管理、阳光运行。

3.智能决策平台。智能决策平台依托数据集成平台和监测分析平台,建立辅助决策模型,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对企业生产管理中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通过对采购物资的数量、价格、质量、供货效率、历史招标和评价数据等一系列信息进行集成分析、综合研判,为采购单位、部门提供科学、系统、全面的决策指导。

六、结论

智能企业管理范文6

关键词:人工智能;财务管理;应用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愈加广泛,给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一方面,能够大力提升信息传递的速度,拓宽信息的容量;另一方面,还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因而,将人工智能应用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能使传统财务工作实现信息化处理,不但有助于企业财务信息准确性的提高,还能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予以降低,使其有更多精力和时间放在自身专业能力以及业务水平能力的提高上,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人工智能基本概述

当前,在社会发展中,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在搜集与整合这些大数据的时候,传统数据库很难能够真正做到分析与处理大数据,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所谓的大数据,主要是从数量与类型上来说,都比较庞大的数据集,具有种类多、处理速度快、规模大等特点。在社会发展中,要求数据更新速度能更上企业发展的步伐,给企业发展提供正确、有价值的数据支撑,这就使得传统数据处理正在逐渐被取代。因而,为了提高企业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保障数据的真实性,更加快速、高效实现信息的整合,挖掘出更多潜在的数据,就需要有新的处理系统,推动数据库的革新,进而来满足时代的需要。人工智能也就应运而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次数越来越多,也成为了社会上讨论与关注的焦点所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人工智能指的是人造机器所展现出来的智能,依据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人工智能是一种新型的技术,是以计算机为载体,输入计算机算法,模仿人们的思维与行为,让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人类去完成一些工作。因此,从人工智能的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看作是计算机技术中一个重要分支,与计算机技术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可以快速处理有关的数据与信息,对推动社会进步、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工智能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

就企业以往的财务管理工作来看,不论是工作模式还是工作内容都有重复的地方出现,财务人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对数据进行整理、核对,并进行报表编制,这既对企业人力资源造成了浪费,还会使得企业成本出现增高现象。同时,财务工作人员长时间、机械性对某一工作进行重复,若是财务人员的耐心、责任心不足,就会导致在数据整理过程中出现错误,不但给企业发展带来影响,也不利于财务人员工作质量、效率的提高。因而,将人工智能应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就能有效避免这一情形的出现,对财务工作重复、繁琐的环节予以减少,比如:电子收银、自动对账以及财务集成等技术在人工智能的处理下会使企业财务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也能有效对财务人员数据处理出错的概率予以降低,真正将财务工作人员从枯燥、单一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进而推动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数据集成管理

在人工智能模式下,能有效将企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使企业异构资源成为有机整体,给企业管理决策、运营决策奠定扎实的基础。对企业而言,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调整,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有利于企业抓准时机,更好地在市场中立足。而人工智能就是作为企业财务和业务数据之间的载体,将二者有效连接起来,以对企业决策、可持续发展能力予以增强。所以,企业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要充分将人工智能的优势利用起来,促进企业财务内部、外部的连接,实现企业内部数据的共享,对企业财务工作中业财融合的反应速度予以优化,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通常企业中比较常见的有OA集成系统和企业资金结算系统的组合,有助于企业数据共享传播速度的提高,将传统企业财务工作孤岛模式予以打破,实现企业财务数据高效集成。

三、人工智能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财务数据识别分析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非常关键且基础的工作就是进行数据的分类及整理,这会直接关系到企业今后的发展。人工智能要想有效应用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首先就要完成对财务数据的识别,可以将前期财务数据分类、整理以及进行模糊处理等工作做好,从而提高计算机分类、整理企业财务数据的效率及质量,防止财务数据发生错误现象,为后续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夯实基础。其次就是要进行财务数据分析,这是财务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财务工作人员通过将财务数据进行板块划分、专业性整合,以此进行模型验证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发现企业财务工作可能存有的风险,以给企业领导者提供指导性的建议,防止企业运营受到财务风险的影响,进而对企业经济、社会效益予以提高。而计算机不论是在运算速度上,还是准确性上都远远的超过人类,在进行财务数据分析中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将人工智能应用到财务数据分析中,不但有效的对企业财务数据分析质量、效率予以提高,还避免了人工在进行庞大、复杂数据计算处理中出错的现象,使企业能对存有的财务风险进行及时防范。

(二)财务数据审计核算

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使得企业面临的财务数据量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财务工作人员在面对这些复杂、繁琐的数据时,时间长了难免会出现眼花、身心疲惫的现象,这时就会非常容易出现工作上的失误。数据一旦出错,财务人员又得重头再来梳理一遍,既花费时间、精力,也会影响到企业发展和运营。而应用人工智能,既能节省财务人员的时间,还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只需要把范围、计算方法编写正确,计算机就能对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计算和统计。同时,企业财务数据的录入比对及分析也能有效地将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等计算手段有机融合在一起,更加全面、准确地给企业资金运用、投融资趋势作出预测,并提供相应数据作支撑。

(三)企业经济前景预测

通常来说,在对企业自身经济前景进行预测的时候,财务人员会通过自身的会计经验作出相应的评估及测评。但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会计机器人就可以通过技术人员给出的范围将数据进行整合,并筛选出有用、有价值的数据,使最终的预测报告更加地完整。同时,会计机器人还能从纵深角度出发对数据予以分析,按照不一样的理论模型及历史数据,形成多份数据评析报告,进行多方面的数据解析。比如:某企业在对利润进行估算的时候,财务工作人员只能通过单一数据模式,以及自身的经验进行相应估算。而人工智能会计机器人就能充分利用它强大的计算能力及数据模型,进行实时的环境模拟,以给财务人员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数据,对企业利润金额予以确定。

(四)智能化的信息共享

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除了信息获取的途径要广泛,更加要注重信息获取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应用人工智能可以将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充分整合在一起,联合ERP系统建构起企业财务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将企业发展、运营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细化处理,对企业各个层次间的信息壁垒予以打破,真正实现企业数据信息跨系统、区域的共享,及时将数据信息提供给企业财务人员和管理层,实现技术层面智能化。企业内外部数据信息实时进行共享,企业领导者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对行业走向进行掌握和了解,将企业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及时作出准确的决策,进行规划和布局,以达成企业管理、运营目标。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已成为必然趋势。将其应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既符合时展的需求,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变革的需要,人工智能对企业财务工作质量、效率的提高,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的增强,以及给财务人员提供精准的数据,管理者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传统人工所无法比拟的。但是最终结论还是需要人类的智慧来决定,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知识储备,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充分将其优势发挥出来,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赢赢,王樱,刘怀阁,蓝茵.人工智能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研究[J].中国市场,2020(02):186-188.

[2]钱晓华.浅谈人工智能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纳税,2020,14(01):86+88.

[3]武宝贵.人工智能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路径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01):47-48.

[4]宋?.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环渤海经济?望,2019(11):90-90.

[5]吴志强.人工智能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及展望[J].会计师,2019(16):20-21.

智能企业管理范文7

关键词:风险管理;风险智能型企业;管理框架

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国内许多理论研究还缺乏系统的理论解释和具有执行力的实践指南。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比较普及,风险和风险管理已成为管理者关注的头等大事,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职能。我国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时间很短,除金融企业外,多数企业主要停留在运营风险管理的层面。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以及金融工具的缺乏,企业风险管理还没有成为我国企业普遍关注的重点。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引入全面的风险管理意识,从多个层次上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构建与实施企业风险管理智能框架,才能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保持企业的稳定,合理保证公司战略的实现。

一、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除金融保险企业以外,多数企业缺乏风险管理观念,很多企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卖方市场的水平上,或者说没有形成风险意识,更缺乏有效的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机制,导致不少上市公司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企业中多数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意识还很淡薄,很少分析甚至不分析可能导致风险出现的因素,也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没有有效结合。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内在的联系,健全内部控制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企业只有从加强内部控制做起,通过风险意识的提高,尤其是提高企业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才能使企业安全运行。然而,虽然一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结合的重要性,但企业目前仍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营和管理中隔离开来,企业内部控制不能涵盖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针对风险设置的控制目标的细化程度仍然很低。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脱离,没能实现融合和跨越。3.不了解风险管理方法论,风险管理框架缺失。我国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实践的时间和历史很短,而且主要停留在运营风险管理的层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还没有成为企业普遍关注的重点。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应该能够对于企业所有的预期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能够突破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组织之间的界限,能够对所有潜在的重大风险进行预计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但目前多数企业不了解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对风险管理方法认识不足,并且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作为指导和参考。4.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监督和评价机制。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很薄弱,监督评价方法不够先进,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目前没有通用的风险管理评价方法,内部稽查中风险管理有效性的评价方式过于简单。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分析过程较复杂,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具体的可操作性标准,导致风险管理评价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进而增加了评价工作的实施难度、资源投入的主观随意性、结论不可靠性。此外,内部审计监督部门普遍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不足、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业务不规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致使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此外,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没有和信息系统相结合、缺乏人才和知识积累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

二、企业风险智能管理框架的构建

通过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将能够使企业在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中保持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增加企业价值,推动企业战略的实现。实施企业风险智能管理框架的主要贡献为:增强对风险和控制的了解;提高评级机构认知;提高公司盈利质量;提高对股东的信息透明度;提高监管认知;降低风险事件产生的损失;提高公司社会声誉;提高风险调整回报率;增加董事会和风险委员会的风险管理信心;降低经济资本要求;有效识别增值业务;减少风险项目的保费等等。企业风险智能管理框架要确保能识别并评估关键风险点并有效加以应对,例如: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多元化投资风险、政策风险、融资风险、工程项目管理风险、营运安全风险等。有效实施风险智能管理框架的企业可以被称为风险智能型企业。1.企业变革。企业要在新的企业风险管理环境下使风险管理框架高效运行,首先要从企业管理、人员、流程、科技四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变革,为实施风险管理框架提供基础支撑。1.1管理变革。企业董事会或经营层应就风险管理的目标设定以及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进行明确,对业务管理机构进行重构,例如:设立风险管理部门、专职法务部门或法务专员、设立资金管理中心、设立运营安全管理部门、设立投资战略部门,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等。同时对管理流程进行梳理优化,明确不同级别管理层的职责权限,最后由内部审计部门加以监督,由人力资源部门综合考核,形成一个有效、闭环的管理体系,这样就能保证各项业务可以得到自动化的有效管理。1.2人员变革。风险智能管理并不仅仅是指设立一个风险管理机构,而是要改变企业所有员工观察和管理风险的方式。企业应当在各部门各单位设立风险管理专员,并在适当的时机对各级管理层和风险管理专员提供有关风险管理技巧和风险管理意识的岗位培训,提高每名管理者的风险应对能力,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1.3流程再造。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和控制流程体系的重建,对于正确识别、分析和应对风险的相互依赖和整体风险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风险智能管理的方法之一是基于原有的内部控制体系基础,在风险管理流程之间建立通用性和关联性,使风险智能管理贯穿于各层级的计划、管理和运营决策流程之中,以确保风险智能化计划和管理的有效实行,使其成为每个员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1.4科技变革。随着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化工具不断变化并迅速发展。科技可以起到杠杆作用,未识别、测量、报告和监控风险提供共同的平台。企业通过建立风险预警管理信息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建立互联,通过识别分析,实时提供风险预警,并在预警的同时提供风险应对措施建议,提高风险智能化管理水平。2.构建企业风险智能管理体系。2.1设定企业战略目标。首先公司要对内外部环境进行有效分析,选择并确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战略目标,并对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将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公司经营管理,利用风险智能管理程序有效配置资源,并明确各主体的业务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从而使风险管理融入公司战略体系的方方面面。2.2明确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理念是指企业利用通用的风险管理语言,对识别、分析和管理风险的统一的信念和态度。风险管理理念应当延伸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范围、全过程,它可以通过各种表述方式形成企业的风险文化,使企业各级管理者在做任何决策或管理活动时都能够考虑风险,并使全员在风险管理的价值观上保持趋同。2.3构建风险管理职责体系。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并明确风险管理职责,是实施风险管理的根本保证。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从上而下应由董事会及其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核委员会、经营层、风险部门及人员、业务部门及其风险专员和企业员工构成,从而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防线。同时,公司应明确界定各级机构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并通过提升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技能,确保各级人员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有良好的履职能力。2.4构建风险智能管理策略框架。风险管理策略框架是风险智能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应根据内外部环境,围绕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风险容量和风险容限,明确风险智能管理有效性的标准,有效配置风险管理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制定风险管理手册,并将风险管理策略框架应用于企业各个领域的风险管理指导方针之中。企业应从整个主体范围或组合的角度,从不同的视角,利用大数据、风险度量模型、定性分析等评估技术,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影响程度以及风险之间的潜在关系,有针对性地选择风险承受、回避、分担、降低等应对方式,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有机结合,通过有效的风险控制活动和沟通报告机制,将企业的剩余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企业风险智能管理策略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最终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2.5构建风险智能管理信息系统。为了实现风险管理智能,企业需要要优化整个信息流程,风险智能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与企业相关的内外部风险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处理、预警并提出应对策略的一个实时、动态的管理体系。它应当由三个模块组成,即:风险信息的收集加工模块,主要由风险管理系统识别或由风险管理专员收集和录入;风险分析和预警模块主要由风险管理部门在风险管理系统的分析基础上做出预警;风险应对决策和实施模块由风险管理系统提供的风险应对建议,由风险管理部门提出风险应对方案,提交管理层落实风险应对责任,并指定专人监督。在风险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充分把握系统之间的分工与协调,因为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的衔接至关重要。2.6持续风险监控与评价。如上文所述,企业风险管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管理活动,这也要求风险的监控与评价必须是持续开展的,企业各管理层级、各个业务部门都应开展风险持续监控,同时风险管理或审计部门还应定期开展风险管理评价。风险监控和评价发现的重要缺陷应及时向管理层和上级部门报告,重大缺陷还应向公司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报告。通过监控与评价,能够有效保证企业风险职能管理框架的设计和运行有效性,能够提升全员的风险管理能力,从而使公司风险水平实现持续改进。

三、企业风险智能管理框架实施建议

1.正确认识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观就是由全员参与的、对与人、与活动及与环境有关的全面风险进行控制,是整合传统内部控制和现代风险管理为一体的过程。内部控制发展方向就是企业风险管理,其实质就是企业风险控制的管理。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是以风险识别和应对为核心,以内外部环境为风险管理的范围,以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为灵魂,以控制活动为手段,全员、全范围、全过程的风险控制系统。企业内部控制逐渐呈现向风险管理发展和一体化的趋势,即以风险管理为主导,建立适应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的新的内部控制,从而实现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的跨越。2.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为确保经营的效率效果,企业必须将风险智能管理框架的建立实施情况纳入企业的综合考核激励体系。一个完善的指标考核体系需要根据企业的整体战略和风险管理目标的要求等因素确定。此外,通过明确企业管理者的责、权、利,通过利用风险管理评价结果,与业绩考核相挂钩,建立起责权相关的激励制度。按照员工的岗位职责及工作目标,进行定期考核评估,总结工作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改正。评估和认定结果与奖金、调薪、升职挂钩。通过绩效考核机制将企业的目标与个人工作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国COSO制定.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方红星,王宏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2007(10).

智能企业管理范文8

关键词:安全管理;智能;模块;支持系统;模式;国有企业

党的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安全管理短板与人民群众对美好安全生活的期待矛盾日益突出,某大型国有有色金属企业通过对贯穿设计、储存、生产、管理、处置、流转、教育全过程的安全管理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形成全新安全管理智能模式,该模式具有自我感知、适应、学习、决策、执行的智能功能,经过3年的实践证明其安全高效,简单易复制,值得在全国同行业内推广应用。

1安全管理智能模式的形成背景

2015-2017三年间,某大型国有有色金属企业生产区域内共发生工亡事故11起,工亡14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机械设备多、生产作业区域点多面广、安全风险管控不力”等安全问题凸显,传统的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安全检查不到位,安全作业不规范,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处理,安全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共享”四大安全管理短板,让安全管理工作难以向更高层次发展。该企业通过整合现有安全管理资源和智能技术,进行了长达3年的安全管理智能模式探索,有效降低了安全管理成本,安全事故率、死亡率,保障了企业安全生产。

2安全管理智能模式的组成

安全管理智能模式是由安全管理智能模块和安全管理智能模块支持系统两部分构成。安全管理智能模块是某大型国有有色金属企业根据建设投产以来发生的安全事故案例和经验教训总结形成的,分为十个子模块,分别是:智能安全采样、智能安全设计、智能安全采矿、智能安全选矿、智能安全仓储、智能安全冶炼、智能安全加工、智能安全处废、智能安全物流、智能安全体验,如图1所示。十个安全管理智能子模块通过安全管理智能支持系统进行联动和协同,保障企业生产安全。安全管理智能模块支持系统是某大型国有有色金属企业通过整合原有的ERP系统、MES系统、安全生产系统、安全监测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视频监控和OA系统,形成的全新的用户权限统一管理的新系统,该系统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智能安全风险管控、智能安全封闭和智能安全绩效系统,如图2所示。安全管理智能模块支持系统确保安全管理智能模块正常运行,服务企业安全生产。

3安全管理智能模块子模块运行路径

3.1智能安全采样。某大型国有有色金属集团属于买矿型企业,按统计,90%以上的铜精矿来自集团外部,传统的精矿料样品取样与检测分析工作作业环境差、人力手工操作安全风险高,该企业通过智能安全采样子模块的运行,使用指纹开机、车辆车牌识别、图像识别采样车内矿粉按既定取样规则进行随机取样与定位、取样重量有效性判别、取样钎杆矿石粉末防流失、取样钎杆取样深度自动控制、取样钎杆自动清洗等智能安全技术,实现抽样时间、操作人员姓名、取样点分布、抽样车辆车牌与故障自动记录与打印,避免人进入现场安全风险点,实现安全采样的目标。

3.2智能安全设计。该企业通过智能安全设计子模块的运行,将安全风险点高的建筑和设备构件进行比例尺对标建模,通过智能安全设计软件,自动生成各种维度布置图,图纸导出后自动生成标准图纸。对于布局不合理,设计时就存在的安全风险点自动辨识和警示,对比原有的“业主、设计、施工、监理”一厂四方人员反复多次现场校验图纸,一次现场取模,转移到智能安全设计模块进行智能操作,电脑桌前就可以完成对一厂四方现场的控制,整体项目的信息化、数字化使得物的本质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并不断在实践应用中得到优化完善。

3.3智能安全采矿。该企业建立了以三维激光空区探测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安全采矿子模块,通过对采空区探测形成三维模型,动态了解这个矿段空区形态变化情况,测量空区片帮和冒落,为空区稳定性分析、空区处理和灾害预测提供安全性依据。该模块的运行使得采矿流程中的空区充填、采场爆破以及空区稳定性等相关采矿环境安全影响得到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3.4智能安全选矿。该子模块深度融合互联网、远程监控、远程诊断等技术,矿石自动运输至选矿厂,智能筛分、智能破碎、智能磨矿、智能选铜、智能选硫和智能加球,在具有较高安全风险的破碎、磨矿、浮选、脱水岗位上成功运行,全流程自动化并实现安全智能报警,选矿安全稳定,故障率低,工作效率高,达到降低安全管理成本和减少安全风险岗位的目的。

3.5智能安全仓储。通过该子模块运行实现对材料库、备件库的安全管理,选用激光导航前移式AGV,实现体积、重量大小不等的货物的高位窄巷道堆垛、装卸、短途运输等作业,现有的ERP等信息化系统数据互联互通,同时向安全管理人员提供安全风险消息推送、库存预警等功能,将可能产生的货物坠落风险、运输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3.6智能安全冶炼。该子模块又分为三个三级模块,如图3所示:一是ERP系统安全生产计划模块,用于整合流程型生产的熔炼吹炼和离散型精炼电解区域的安全生产资源,编制安全生产计划;二是MES安全协同执行模块,以ERP系统安全生产计划模块下达的生产订单为驱动,负责整个冶炼区域安全生产实绩收集,支撑冶炼各分区域安全生产执行管理;三是安全生产自动化控制模块,应用自动控制、智能感知等技术对沸腾炉、回转窑、转炉、闪速炉、熔池熔炼炉、电解槽等工业设备和其他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建设,安装传感器、智能摄像机、光谱仪、探测器、ADC、望远镜、炉衬蚀损预警等数字化工具和设备,融合高温热管、图像识别、声音识别等关键技术,实时监控炉体砖损,压窄熔体温度波动范围,避免“喷炉”等安全事故发生,保障高温下炉体安全。采用智能吊装系统自动识别板坯信息,板坯自动吊装定位。全流程实时调控炉内燃烧状态,保证安全效果。根据过程参数,智能调整轧制过程,实现成品性能预报。机器人自动喷涂编号、打包电解铜,采用智能安全点检,远程终端随时查看、诊断设备状态。三个三级模块高效协同,使得某大型国有有色金属企业冶炼安全风险隐患得到了及时的自动调度和智能管理[1],完成了冶炼过程整体安全生产闭环,一体化智能安全管理得以实现。

3.7智能安全加工。该子模块全面升级燃气正火、淬火加热核心工序安全智能升级改造,全流程采用自动厚度控制、自动板型控制和自动对中等先进自动控制系统,并对所有工艺参数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及反馈控制,确保稳定安全生产。

3.8智能安全处废。该子模块采用智能电子称实现单包废物称重数据自动采集[2](固废名、固废代码、包装方式、入库方式、操作人)报送至当地政府固废监管平台,打印二维码标签,同时生成企业台帐明细报表。辅助配备手机端app软件,支持企业管理人员实时查看仓库固废贮存信息,当发生转移时,企业人员通过手机APP创建联单,通过扫描二维码添加要转移的固废包装,最终形成转移联单,减少有毒有害物的接触频次,降低安全风险。

3.9智能安全物流。该子模块采用条形码、射频识别、传感器、移动应用、物联网等已趋于成熟的技术,将管理层、客户、购销管理部门、仓库、保卫、司机等智能协同为一体,自动计算最优线路,智能安排调度进出厂的提货车辆,司机扫取二维码即可自动获得线路和需在车上等候的时间,避免因焦躁情绪和不合理的道路拥堵造成的安全隐患,达到智能安全管控物流的目的。

3.10智能安全体验。该子模块以VR技术为核心,建设针对矿山、冶炼等不同施工现场的智能安全VR体验园,动态提供最新的VR虚拟技术和安全事故模拟情景,让员工从感同身受的虚拟体验中更好地接受安全教育。

4安全管理智能支持系统子系统运行路径

4.1智能安全风险管控。智能安全风险管控子体系又分为安全知识库管理、安全隐患管理、作业安全管理和安全场所环境监控管理四个三级体系,如图4所示。4.1.1安全知识库管理安全知识库管理包括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标准、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知识。建立安全知识共享平台,在集团层面建立一个统一的安全相关的知识、资料库,并进行知识分类、增删、学习查询。4.1.2安全隐患管理安全隐患管理按流程分为检查计划、计划执行、安全隐患系统提交、隐患处理、监管人员监管五个步骤,智能技术将其紧密相扣,一个步骤出现了问题,下一个步骤就无法开展,避免了因安全隐患管理“挂一漏万”带来的安全事故。4.1.3作业安全管理作业安全管理按流程分为安全交底确认卡申请、交底确认事务处理、作业活动前安全教育知识确认、作业证申请、安全监管人员确认与查询五个步骤,智能技术同样将其连环相扣,防止作业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4.1.4安全场所环境监控管理安全场所环境监控管理是针对主副井提升、电力负荷、管道输送装置、通风机、风压机、污水处理设置、危险废物库、总排放口、尾矿库等存在安全风险的场所环境实施在线实时视频监控,利用3D建模和CPS技术,形象直观地展现出各安全风险源点运行情况,智能动态分析其安全风险、风险因素、控制措施、风险等级,并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向安全管理相关人发出相应的安全预警。

4.2智能安全封闭。智能安全封闭是针对违章指挥、不规范操作、误操作特种设备或危险性较大设备等不安全行为,利用生物识别技术手段对操作和管理人员进行身份鉴定,采集操作和管理人员的生物信息(人脸、指纹),并把姓名、操作证号等信息在该系统内存储。该系统通过人脸、指纹生物信息对使用人员进行设备操作前身份认证,认证不通过,设备不能开机,有效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保障操作和管理人员生命安全。针对某大型国有有色金属企业“点多面广外协人员多”,发生安全事故后难以精准查找到人的轨迹,不利于后续安全救援,该系统通过运行“出入指纹考勤、生产区域人员定位卡识别”功能,对所有进入生产区域人员进行记录和精准定位。安全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该系统随时跟踪生产区域人员的动向,所有的动向痕迹将被实时记录并以三维图的形式直观展现,即便发生安全事故也能及时判定位置,为安全救援打下坚实基础。

4.3智能安全绩效。根据安全管理层设定安全KPI指标、界定评分上下限,该系统自动采集模块支持系统个人安全数据[3],并与各子模块的安全实绩对接,对全员实行安全分级的指标类别考核,自动实现年度、月度和班次的安全绩效考核。

5安全管理智能模式的应用成效

5.1安全效果明显。2015-2017三年间发生工亡安全事故11起,2018-2020三年间发生工亡安全事故8起,工亡事故率同比下降27.27%;2015-2017三年间工亡14人,2018-2020年工亡8人,同比工亡人数下降42.86%。

5.2安全风险降低。据统计,2018-2020三年间安全高风险岗位减少12个,同比2015-2017三年间,减少23.08%;2018-2020三年间安全高风险岗位作业人员减少126人,同比2015-2017三年间,减少28.83%。对于不适宜人工操作的安全高风险区域,实现了智能安全管理全覆盖,矿井下安全易塌陷区域采用智能无人驾驶机车,冶炼厂高温区域采用机器人作业。

5.3安全管理效率提升。安全管理中的“人、管、法”中存在的人的不安全习惯和不安全动作等人的不安全行为得到了迅速强制规范,“机、环、料”中存在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得到了及时预警和高效处置。

5.4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第一”的观念深入人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完成了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6结语

安全管理智能模式是某大型国有有色金属企业通过安全管理智能支持系统,协同运行安全管理十个智能子模块,实现安全管理从“人脑”到“智脑”的转变,解决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简单易复制,可以在全国同行业内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灿.绿色工厂环保评价体系的优化研究[J].山东化工,2020,49(11):290-291.

[2]朱灿.固体废物综合管理与无废城市建设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