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论文范例

智慧课堂论文

智慧课堂论文范文1

【关键词】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应用

1引言

国务院于2015年7月4日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未来三年以及十年的发展目标,把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进一步深化,推动技术的进步以及效率的提升,形成更为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该意见对于我国高职教育改革既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新方向。在高职院校,借助互联网将信息技术带入到课堂教学。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教育行业产生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新型的学习方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信息化教育研究的热点。对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有着如下的研究意义:(1)有利于教师教学模式的改变,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师生活动为载体,实现课堂的自主化、生活化、情感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得学生易于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有利于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智慧课堂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可以提高教师资源建设的能力。要实现智慧课堂,需要完善教学团队,完善资源课,实现个性化教学。另外,由于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需借助媒体和网络技术来探究教学活动,从而提升了教师教学、科研的能力。(3)有利于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完善,教学资源库与智慧课堂可以认为是“共生”关系。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要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方式、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4)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智慧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化学习工具及学习资源和平台,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优化自己的学习行为。由于智慧学习的形式不限于正式学习,还包括了利用零碎时间的非正式学习,所以智慧学习可以是在校期间学习,也可以是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充电”式的学习,无论何种形式和环境,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

2国内研究现状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将互联网与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进行相关的理论实践研究。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期刊论文进行检索,以“智慧课堂”和“教学模式”为关键词,来分析目前国内学者对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论文选取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共找到568条结果,其中2016年21篇,2017年60篇,2018年166篇,2019年301篇。研究主题包含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互联网+”、智慧教学、智慧教育、智慧教室、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等方面,研究者大多数是高校教室、教育机构等。笔者主要从近几年有关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数量,研究层次以及研究内容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2.1论文数量方面

第一篇相关智慧课堂的论文是发表在2008年,2008年至2015年数量较少,共计18篇,从2016年至2019年的发表数量逐年增加,如图1所示:

2.2研究层次方面

通过知网检索结果可见,有关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层次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基础研究(社科)、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行业指导(社科)、工程技术(自科)、职业指导(社科)、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政策研究(社科)等方面,如表所示:

2.3研究内容方面

目前国内对智慧课堂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分析角度,教学环境分析角度。站在课堂教学的角度来分析,智慧课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师生活动为载体,实现课堂的个性化、自主化,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中学会运用创新思维不断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拓展;站在教学环境的角度来分析,智慧课堂强调使用通过各种信息化技术支持和移动智能终端来构建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来创建一个适合教学的新型教学环境。

3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出现,如何将互联网与教学相结合也是国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国外学者对智慧教室的研究比较早,可追溯到1988年由罗纳德.雷西尼奥提出的“Smart-class-room”(Rescigno,R.C,1988)。笔者通过对IEEE数据库的期刊论文进行检索,以“Smartclassroom”,“Intelligentclassroom”和“Classroomoftomorrow”为关键词,来分析目前国外学者对智慧教室的研究现状。论文选取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共找到492条结果。研究主题主要包括智慧教室、教学模式、应用实践以及系统设计等方面。目前国外对智慧课堂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国外学者侧重于智慧课堂学习模式的构建,而学习模式的构建又立足于学习活动本身。RaniaAlbalawi的研究认为基于移动终端有行交互界面,能帮助孩子发展学习和社交能力。二是,在智慧课堂中如何利用信息化工具来促进学生学习。MattRattp等认为,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使用无线智能等设备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并能够开展有效的深入学习。三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自主化、多元化结合。RachidaAJhoun等研究促进学习者在智慧课堂中以自己的节奏来学习,或只访问与自己需要相关的知识。

4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智慧课堂论文范文2

关键词:智慧课堂;高职高专;药店经营与管理

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已经融入各行各业,教育行业也已经由单纯的“教育+互联网”转变成“互联网+教育”。从以往的教师板书式授课到后来的多媒体电教再到现在的智慧化教学,从刚开始的禁止手机入课堂到现在的充分利用手机作为学习交流平台,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运用与推广促使课堂教学向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慧课堂正是信息化技术与教育行业高度融合的产物。

1智慧课堂的概念

智慧课堂概念源于“智慧教育”,IBM公司早在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刘邦奇[1]指出,智慧课堂就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应用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华南师范大学智慧课堂教学团队在其MOOC平台中提出:智慧课堂是以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才为目标,依赖于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实施学情诊断分析和资源智能推送,开展“云+端”学习活动与支持服务,进行学习过程记录与多元智能评价的新型课堂。不难看出,学者给出的定义都提到了信息化技术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全覆盖。本文将智慧课堂内涵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化技术在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做到学情分析、资源推送的智能化以及教学过程评价的多元化,最终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2智慧课堂的现状

当代的大学生“00后”群体比重逐渐增大,他们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环境下长大,思维方式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喜欢从多个途径接收信息,多任务同时处理信息,多种形式呈现信息,随时进入超链接资源,从而趣味学习。这就要求作为“数字移民”的教育者,迫切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信息素养、更新知识结构和改变教学模式[2]。党的报告中也提出“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现代化”,可见教育部门对智慧课堂的重视。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智慧课堂的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为全面了解智慧课堂的研究现状,研究者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按“关键词”为检索项,以“智慧课堂”为检索词进行搜索,时间限定在2014年至2018年,搜索结果为1099篇期刊论文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期刊类型广泛,其中不乏博士、硕士论文以及发表于CSSCI期刊的杂志。但是论文主要集中在智慧课堂模式的探讨等理论研究上,智慧课堂实际运用的典型案例较少。除文献研究之外,国内的教育信息化企业或学校的智慧课堂相关应用或产品研发项目也在近几年发展迅速。目前比较常用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有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蓝墨云班课平台、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各大平台功能相近,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智慧课堂的实现,总体还处在推广优化阶段。

3药店经营与管理课程特点

药店经营与管理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基于药品门店工作过程而开发的一门全新课程,是直接针对药品零售企业各岗位的业务要求而设置的。本课程以药店日常业务为主线,以门店日常工作内容为背景,内容上涵盖了药品陈列、药品销售、收银作业、售后服务等。课程强调工作技能训练和职业态度的养成,为突出能力目标的培养,学校建设了模拟药房。除了课程中设置好的实训课程还有部分与实际结合紧密的药品陈列理论课程也安排在学校的模拟实训药房中进行。

4以药品GSP陈列为例的智慧课堂教学

本节课程主要内容针对药品GSP陈列的基本知识,为第五章药品陈列第一节药品陈列的基本知识中的重点内容,安排学时为1学时约45分钟。

4.1课前

课前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药品分类PPT供学生预习。通过平台查询学生预习情况,对于没有及时预习的学生,通过平台的提醒功能督促学习。然后通过平台药品分类小测试并对测试结果数据进行统计,进行学情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

4.2课中

4.2.1药品分类知识介绍

通过课前测试成绩数据分析发现学生易错习题关联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对药品与非药品、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鉴别上。针对知识点上的不足,教师结合电子白板和具体药盒对药品的分类知识进行举例详解。重点说明药品与非药品、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鉴别方法:药品与非药品主要看有无“国药准字”;处方药与非处方药主要看有无“OTC”标志。讲完分类知识后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总结(见图1),并简要补充说明药品按照用途、剂型的其他分类方法。

4.2.2药品分类小游戏

学习完药品分类的知识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药品分类小游戏加以巩固。在每个小组学生面前摆放5个药盒和3个不同颜色的小篮子。红色的篮子代表处方药,绿色的代表非处方药,蓝色的代表非药品。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将药品进行合理分类后放入不同颜色的篮子中。

4.2.3药品GSP陈列知识讲解

(1)项目创设。某市内合作连锁药店在新药店GSP认证前请求教师帮助进行药品陈列检查。教师由此引出药品陈列的GSP规定,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课后与平台经验值得分最高的小组成员一起前往药店进行检查,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药品GSP陈列知识讲解。药品GSP陈列要求共有10条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于药品分类的要求,还有一部分是在分类完成后的陈列注意事项。基于药品分类的6条内容按照央视大型互动求证节目《是真的吗?》模式,预先在学校模拟药房拍摄制作成情景剧或者图片,在电子大屏上播放,并由学生分组讨论后给出判断结果。小组代表发言,学生互评,之后再由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对内容加以讲解,分析原因。短片问答结束后,公布学生判断的正确率。之后由教师对各小组按照排名给予经验值加分,作为第一轮成绩。陈列注意事项的4条内容相对容易理解,可采用图片直观展示结合具体药物举例向学生直接说明。其中关于冷藏药品陈列问题结合2016山东毒疫苗事件加以说明,提醒学生药品合理陈列的重要性。(3)药品GSP陈列知识小结。教师结合视频以及文字内容对GSP陈列10条要求加以总结。找到知识点间内在联系,通过流程图将10个知识点按照药品实际陈列顺序进行梳理,即先对药品与非药品、处方与非处方药、外用药、剂型用途等进行分类,在具体摆放时再注意光照、温度、拆零、中药柜斗使用等注意事项。(4)随堂测试。围绕陈列要求10条内容,在平台习题,随堂测试。帮助学生及时进行知识巩固,测试结果作为第二轮成绩。

4.2.4连线药店执业药师

药品陈列知识要与药店实际应用相结合,因而在授课过程中连线药店执业药师为学生进行讲解。课前邀请药店执业药师录制药店GSP陈列讲解视频,课上为学生播放。让学生了解到除了书本上GSP规定内容外实际药店工作中的其他陈列知识,比如药店药品主要按照用途分类,第二类精神药品、毒性中药品种很少销售等。

4.2.5化身小小飞检员

飞行检查简称“飞检”,是指事先不通知被检查对象而实行的现场检查。飞行检查最早被用于体育竞技赛事中兴奋剂的检查。近年来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用于药店的检查。本次课程选在按照实体药店1∶1构建的学校模拟实训药房,学生化身小小飞检员,在模拟药房中找到教师预先设置的违反GSP陈列的错误陈列。学生分组找到认为摆放错误的地方后拍照上传平台,结束后学生先进行组间互评,最后再由教师公布正确答案,由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解析。学生上传结果记为第三轮成绩。

4.2.6课程小结

通过预先拍摄好的微课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本节课以药品分类知识为基础重点介绍药品GSP陈列知识。将GSP陈列知识编成顺口溜:“三分开,两不得。拆零区,再分类。冰与火,中药柜。”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记忆。

4.3课后

将相关教学视频和总结微课上传蓝墨云班课平台,学生对于GSP陈列中不清楚的内容可以进行针对性查阅,并随时通过平台给教师留言交流。对于得分低的小组课后定点开放模拟药房,供学生进入学习。教师与得分最高的小组成员课后相约前往药店进行检查。并将检查中遇到的问题拍成图片上传平台,发起小组讨论。另外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按照GSP陈列不同要求形成独立小测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巩固。

5结语

本次智慧课堂教学以药品GSP陈列内容作为试点,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对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完整的教学设计(见图2)。借助蓝墨云班课平台,实现了学习过程数据的全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灌输为引导,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后发起的问卷调查中发现,32名学生中能明确学习目标并愿意与同学积极合作的占总人数的88%,超过95%的学生认为此次课堂教学形式新颖,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更容易接受。说明此次智慧课堂试点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课上与课下的壁垒。教学活动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正常课堂学习外,还要学会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3]。而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应紧跟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丰富教学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并根据学情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努力做到因材施教[4]。另外学校也要努力建设“智慧教室”,为智慧课堂教学提供硬件保障,搭设智慧化教学平台。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下,通过不断解决智慧课堂教学应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最终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智慧化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邦奇.智慧课堂:“互联网+”时代的课堂变革[N].江苏教育报,2016-09-21.

[2]陈婷.“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7.

[3]何海棠,周华.构建“互联网+”时代学生“碎片化”学习体系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20):227-228.

智慧课堂论文范文3

关键词:智慧课堂;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医学教育领域启示

智慧课堂(wisdomclassrooms)是在互联网的新浪潮下,以移动智能终端的运用为支撑,构建高效化学习课堂,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信息化课堂[1]。在“互联网+”大浪潮的推动下,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课堂深度融合,推动了智慧课堂的进一步发展[2]。2015年12月未来学校国际论坛、2016年6月未来教育高峰论坛、2016年12月“互联网+”教育之未来学校论坛等陆续举办,智慧课堂成为当下课堂变革和教育者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基于医学领域,智慧课堂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内容的系统性分析仍显欠缺。本文基于关键词[3]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文本内容分析方法,以国内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从多个视角透视智慧课堂在国内研究的最新进展,深度剖析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针对医学领域与智慧课堂结合薄弱问题,提出智慧课堂与医学教育深度结合的合理化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

在CNKI核心合集中,设定主题为“智慧课堂”,时间跨度为2010~2018年(截止日期2018年12月31日),共得到1198条检索结果。进一步对文献来源进行检索,研究其中国内核心期刊共刊登的123篇文章,对比智慧课堂在学段与学科方面文献数量。

1.2方法

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基于统计结果进行文本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揭示出国内智慧课堂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热点。

1.3统计学方法

在CNKI中提取的123篇目标文献中的关键词,通过书目共现分析系统[4](BibliographicItemsCo-occurrenceMatrixBuilder,Bicomb2.0)将关键词构造词篇矩阵,运用SPSS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得到皮尔逊相关系数矩阵,见图1。

2结果

2.1文献数量分析

123篇目标文献在不同年度、学科和学段论文数量。从2010~2018年,目标文献中数量急速增长,智慧课堂逐渐成为中国教育者研究热点,见图2。学科方面智慧课堂领域主要集中于社会科学,信息科技与哲学人文等领域涉及较少,医学领域未涉及,见图3。学段文献中,小学、中学、职业技术学院和大学都有涉及,其中大学阶段33篇文章研究方向集中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类学科,其他学科方面较为薄弱。

2.2关键词词频分析

经规范化处理后的关键词在123篇文献中的共计298个,累计出现频次663次。使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筛选频次阈值≥3的21个关键词作为高频词,用以反映国内2010~2018年智慧课堂的研究方向。

2.3聚类分析

利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生成高频关键词的矩阵,数据处理过程中,为了保证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排除一些客观因素,由专业人士通读文献标题和摘要,提取文献中关联紧密的关键词,与电脑聚类结果比对后进行修正。转换成词篇矩阵后导入SPSS进行聚类分析,生成皮尔逊相关系数矩阵,在矩阵中,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关系由数值来体现,数值越接近1,相似程度越大;反之,数值越接近于0,相似程度越小,见表2。结果看来,智慧课堂在“信息化”的应用、“数据挖掘”的使用、优化“学习路径”等方面,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表2中未列出的一些关键词(如混合式教学、自适应学习等)与智慧课堂距离较远,相似系数较小。

2.4文本内容解读

经过聚类统计分析并通过对国内核心期刊进行有关智慧课堂文本内容的解读,深度解析国内智慧课堂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当前研究主要涉及智慧课堂与信息技术融合、智慧课堂的价值追求、智慧课堂的构建策略三个分支。

3问题及建议

智慧课堂是借助于多种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并快乐学习,打破传统“一言堂”“满灌堂”教学模式。智慧课堂就是在智慧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集“智能”(intelligence)“机智”(smart)和“智慧”(wisdom)于一身,具有主动实践能力的智慧型人才[5,6]。本研究运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SPSS分析系统经文献数量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相似系数矩阵多种方法,发现近年来研究者在智慧课堂的信息技术融合、价值认知、实施策略三个主要分支进行了大量系统化、持续化的研究。智慧课堂在医学领域方面目标文献中文章为0,基于医学领域与智慧课堂结合薄弱问题,从上述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3.1提高智慧教育在医学方面的价值认知,使师生互动高效化

在皮尔逊相似系数矩阵中,新形态一体化教学、教育理念、动机、高效课堂等关键词与智慧课堂联系紧密,可以划分为智慧课堂的价值追求一类分支,未列出的一些关键词(如混合式教学、自适应学习等)与智慧课堂距离较远,相似系数较小,说明与这些关键词相关的研究受关注程度较低,还有较大的探索和发展空间[5]。有研究[7]通过“智慧课堂”,实现了“交互式、大数据、精准化”教学,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知识内化,化解初中“大班额”教学困境。智慧课堂应用于医学教育,利用虚拟化、数字化信息技术把抽象的东西(血液循环、病理发生过程)呈现真实化场景,易于理解与消化,提高学生对智慧课堂的价值认知,有利于师生之间开展及时、高效、多角度的互动,高效进行课堂活动,创造学生的课堂沉浸体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医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及医学教师忙于临床工作,对智慧课堂的价值认知不足,需要引起医学研究者和学习者的更多关注。

3.2多方面嵌入信息技术,为医学教育的应用提供良好载体

大数据、教育信息化、云教学、“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学工具等高频关键词在皮尔逊相似系数矩阵中与智慧课堂结合紧密,可以划分为智慧课堂与信息技术融合一类分支。刘邦奇等[8]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过程数据、行为数据,基于这些数据的挖掘分析,对于精准掌握学情和教学效果,开展学习影响因素分析,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策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基于医学知识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难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持久记忆。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为学生推送文字、图片、视频、PPT等学习资源,同时通过大数据跟踪每位学生的学习方式、测试成绩、学习效果,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路径、学习习惯、学习特点,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再次推送合适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偏好,做到因材施教。打造虚拟化的学习环境,通过真实场景在线和多感官学习,去理解一些抽象的医学知识点,增强学生的浸入感,深化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在医学教育领域方面,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在课堂中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但智能化、虚拟化等方面还未深入涉及,例如在人体解剖教学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血液循环过程和模拟神经网络,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血液循环途径和身体神经网状脉络,建立长效记忆。

3.3加强构建智慧课堂的框架策略,打造完整的智慧教学体系

智慧课堂论文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省属高校;古代文学;人本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势所必然。以MOOC为代表的教学资源共享打破了学校的壁垒,省属院校在享受先进科技成果的同时,又有忧患之虑。教育的根本是育人,在教育信息化2.0的浪潮里,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和人才培育,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的无缝对接,保持自身优势,持续稳健发展。现以长春师范大学为例,探究古代文学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本的课程改革实践。

一、坚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

2018年9 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其中“培养什么人”是首要问题。长春师范大学是培养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工作的师范专业人才的基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具有语文核心素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古代文学课程建设的每个环节要体现此宗旨。

(一)课程目标

长春师范大学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育才方案,首先,要培养学生立德树人的意识,以德为先,明确师范院校要“树人之人”。其次,一名优秀的教师还要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和卓越的育人能力。再次,响应国家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倡导,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情操。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三个层面:一是知识方面,要系统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轮廓,包括古代作家、作品、文学理论、文学流派等学科基础知识和文学现象兴衰变异等学科的专业知识;二是培养学生能借助旧注和有关资料,提高其对古代文学的阅读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探究与反思能力,并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技能;三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和精神,充分认识古代文学对全人类文化的贡献,坚定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学内容的确定,一方面基于古代文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即将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精华的部分,如先秦诸子语录、秦汉古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呈现给学生;另一方面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篇为重要参考。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对经典作品进行分析。真正富有生命力、能够与生命产生共鸣、融为一体的知识是作品。学生凭借作品走入古人的世界,触摸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对祖国文化产生认同,从而形成中华文化自信力,所以经典作品鉴读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将文学与文献学、史学和哲学内容相结合。没有对历史的认知,就不能领会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反映的社会现实;没有对儒、释、道、心理学、朴学的了解,就不能深刻理解各时期文学风格的特点及时代内涵;没有文献学的版本知识,就不能选择较好的古书进行阅读。所以古代文学课程具有跨学科融合的属性,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材选择

为了在教学中较好地讲解重点,突破难点,长春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课程以袁行霈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作为教材。这部教材以文学为本位,用史学思维和文化学视角透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既有基本知识的覆盖面,又兼学术的厚重性,是古代文学课程的主导教材。章培恒、骆玉明先生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很多见解不同俗流,时有新意,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是主教材的补充。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进入2.0时代,“互联网+教育”的数字化校园渐趋规模,“对分易”“雨课堂”“超星学习通”已成为很多高校教师应用的教学平台。在长春师范大学,许多教师用“超星学习通”app授课,智慧课堂也急剧升温。古代文学课程依据学生的情况和学科特点,一般采用“传递-接受”的传统教学式和智慧课堂教学式。

(一)“传递-接受”教学式

“传递-接受”是教师主讲、学生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这种教学方式也注入了新的元素。在古代文学课堂上,“超星学习通”被用于师生互动交流、学习情况实时反馈,以及教学信息检索等教学环节。古代文学课程时间长、跨度大、知识点多,文学发展线索错综复杂,课时有限,所以当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或者知识点较分散呈现时,一般采用“传递-接受”式教学。以元代散曲学习为例,散曲是元代文学一个新的增长点,涉及的散曲作家、作品很多,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只能对其作概要介绍,个别经典散曲能与学生鉴赏互动,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图所示,首先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确定教学起点,针对学习内容确定以教师为组织者,选择、设计多种媒体形式来辅助教学的策略。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阐明学习散曲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激发其学习动机,快速进入学习情境。呈现有关散曲作家、作品的教学信息,在讲解过程中通过作家经历和作品内容凸显散曲作家的高风亮节。同时,在app上进行教、学互动,让学生在app上回答问题,对学习情况做出真实反应。教师根据app上的学生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如果效果良好,就帮助学生将新知贯穿到后续学习中去,结束教学;如果效果略有不足,就补充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再结束教学;如果教学效果不满意,就要修改教学策略,重新确定教学起点来组织教学。这种“传递-接受”式教学,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知识。通过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智慧课堂教学式

智慧课堂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核心是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造有利于合作探究、富有智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古代文学教学内容进入作品鉴赏时转入智慧课堂教学,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确定教学起点。1.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通”app上提前布置任务,如预设讨论话题,或者通过情境创设方式将古今情感结合起来提出话题,并将学生分组,每组一个讨论题目。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创造条件,如提供阅读书目,指导学生在“中国知网”上下载相关论文等信息资源,为话题讨论准备资料。2.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小组讨论时每个同学都要发表见解,并发送到app上,且每组推荐一人发言,将心得和体会与同学交流。或者让组内同学化身某个角色进行情境表演,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和情感,品读作品内涵。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和表演记录他们的表现,并评价教学效果。如果达到预设教学效果,教师做总结,巩固知识与技能,促进知识转移,布置学期作业,让学生将讨论话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打磨成水平较高的作业,结束讲课。如果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直到问题解决,再布置作业,结束教学。3.课后,教师将自己录制的微课、中国大学MOOC网站的一些相关视频,或经典戏剧的链接推送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并感受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智慧课堂教学采取云(智能云服务)——台(智能平台)——端(智能端应用工具)的服务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阅读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探究与反思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上两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促使其具备持续性学习的能力,较好地培养出符合毕业指标的学生。

三、构建衡量人才培养达成度的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优质的评价体系能够激励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考核评价制度要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体现人才培养的达成度。长春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阅读笔记、论文、期末试卷四项内容检验其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其中,课堂表现占20%,是教师在课堂互动与讨论中给予学生的评价。阅读笔记占20%,文学类课程、阅读作品是重点。学生通过阅读原著,生发对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认同。当前中小学语文改革,阅读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学生将阅读笔记上传到“学习通”app,笔记共交4次,每次5分,合计20分。论文占20%,智慧课堂讨论后要求每学期完成一次作业,让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完成含金量较高的作业。期末考试占40%,闭卷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四项考核既能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又与社会对中小学语文教师能力需求接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互联网+”时代,省属院校古代文学的课程建设既要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便捷与智慧,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人为本,培养知识积累、文化传承、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同森.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董彦.现代课堂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7.

[3]张治,李永智,游明.“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治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智慧课堂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翻转课堂;“智慧”学习者

近几年,以互联网产业化和工业智能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的互联网产业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影响人类社会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并驱动新旧时代的更替。作为师长的一代人,来自后工业文明时期;而作为学生的新一代,则诞生于互联网文明初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1]。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最新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是高校开展英语教学工作的蓝图。《教学指南》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三个主动适应”的要求,即“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主动适应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新要求,主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2]。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借助信息技术,通过资源化和智能化的利器,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举的发展目标[3]。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技术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当前的信息社会里,知识和信息的创新速度不断加快,教师知识结构必须进行更新和重构。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教学内容和教育技术的矛盾、新技术与旧技术的矛盾等一系列矛盾发生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亟待我们思考和解决。作为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和矛盾,着力解决如何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自主学习需求,并总结信息时代的教学规律,探索出既能实现当前教师的教学目标,又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1教师发展研究现状

将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能够合二为一的最好结合点就是课堂教学。离开了这个结合点,教师发展的研究就可能变成空中楼阁[4]。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既是日常工作,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项目。作为教学的实践者,教师学习和应用先进教学理论和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从而形成自己的创造性认识。近几年来,翻转课堂已经成为大学英语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在翻转课堂的维度下研究大学英语教师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翻转课堂是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学生基于项目的、主动的学习方式。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始于课前,贯穿于课中,并延续到课后。在中国知网上搜索翻转课堂为主题的论文,结果显示共22943篇(截至2018年12月31日)。国内学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热情不断高涨,翻转课堂在文、理、工、医学科的各种课程和大、中、小学的各个年级中得到不断地尝试、反思和论证。翻转课堂与英语结合的文章出现在许多核心期刊中,如《外语电化教学》《中国外语》《外语教学》和《外语界》。作为翻转课堂实施者的教师从课堂设计、角色转变、微课制作、评价机制和实施效果等方面思考,探索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教师发展为主题的论文,结果显示共15561篇(截至2018年12月31日)。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较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教师发展主题在进入21世纪后得到了教育界的极大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出来。文章的作者主要是师范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有不少在“互联网+”视域下研究教师发展的文章着眼于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能力、评价机制和职业发展的研究。还有一些文章剖析了翻转课堂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或者讲述教师角色转变和重新定位等主题。得益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慕课、翻转课堂、SP-OC等新事物应运而生。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来源,渐渐向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等角色转型。作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者,高校的教师也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实现转型和重新定位。在“互联网+”时代,国际化人才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在能力素养方面,均应体现跨学科性和跨文化性的复合性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先后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致力于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搭建合作发展的平台。基于共同的发展目标,高校间的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和学术活动交流教学理念和学术心得,构建教师发展“命运共同体”。例如:复旦大学在成功举办4届“创新教与学”研讨会后,于2016年7月举办了“创新教与学研讨会:互联•共享•发展”,围绕“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探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地高校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经验得到充分交流和沟通。

2教学生态体系

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技术媒介等要素组成。在任何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的改革者,而真正的教育改革必须赋予教师在教育事件中的决策责任和充分的自主性。同时,教师自主不是绝对的自主,而是要在机构、社会、教学等生态环境下实施的自主[5]。外语教师研究需要一个更具广度和深度的视角,既要考虑教师自身的内在环境,也要关照其所处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做到主、客观因素兼顾,个体与环境并重[6]。在教学生态系统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合作、共生和双赢。教师自身必须保持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并教会学生可持续的学习能力。教师成长的舞台就是在课堂中实现的,因此,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课堂生态的重要功能[7]。在复合型教师观的视域下,大学教师需要成长为“智慧”学习者和学术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学生态系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学习能力指的是对学习持有热情和主动性,让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常态,不断实现自我的提高和发展。可以说,可持续学习能力有助于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是建构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前提条件。

2.1复合型教师观

进入20世纪后期,各国都重视教师教育的发展,美国提出了新的复合型教师观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复合型教师观已成为当今世界教师发展的方向[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教师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习的协作者和交流者,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并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同时,教师也是学习者,更是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者。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角度重新思考和定位教师的角色。一名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拥有丰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实践产生反思;反思促进实践。实践反思型教师除了掌握学科内容和必要的教学技能之外,还被要求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使情境变得更有意义,使自身的经验置于一定的情境中,主动地、积极地、自律地不断学习,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9]。

2.2“智慧”学习者

智慧学习与传统学习不同,它是基于信息化、全球化和协同创新与知识融合的全新学习方法[10]。“互联网+教育”让学习变得更主动、更便捷和更有效。知识和信息不再只属于少数的精英阶层,具备基本信息获取能力的普通人也能平等地获取信息资源。翻转课堂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极佳诠释。翻转课堂的根本宗旨是把语言的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在实践中感知、认识、运用英语,实现“做”中学的理念。其任务完成的结果通常具有交际性和真实性。学生在成功完成任务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翻转课堂模式在翻转学生角色定位的同时,也翻转了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课前,学生观看微视频,识记、理解和应用知识要点,完成学习的基础目标。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在翻转课堂上实现分析、评价和创新的高级目标。在传统课堂上,大学英语教师只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而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里,大学英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监督者和意义建构者。“智慧”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上教师说话的时间大大减少了,但是对教师的信息素养、临场反应、总结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11]。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的智慧人才的前提条件是智慧型教师的存在,即教师本身就是“智慧”学习者。

2.3学术研究者

智慧课堂论文范文6

关键词:智慧课堂;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课堂建构

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兴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成为重要趋势,《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应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开展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1],这一理念表明,智慧课堂环境是融合新时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学习环境,在教与学中,有效运用新兴信息技术可以推动各学科课堂的变革与重构。2018年,全国高中课程标准颁布,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各学科课堂逐步转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美术学科本位的核心素养课堂变革与重构迫在眉睫。智慧教学环境是视觉文化时代孕育的产物,人工智能交互、情境感知技术(VR)、与交互式白板等多种虚实混合的信息化技术为小学美术课堂的教与学提供了技术支持[2],深度融合新兴信息技术和美术课堂,可以有效推动美术核心素养课堂的变革与重构。因此,本研究建立在小学美术课堂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智慧课堂环境对小学美术课堂的支持作用,并提出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课堂的构建模型,以浙美版一年级下第15课《热带鱼乐园》一课为例阐述构建和应用方法。

一、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美术课堂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习内容:缺乏直观性视觉感知。“图像识读指的是对于图像的观看、识别和解读,美术表现指的是运用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图像”[3],两者指对视觉形象的识读和表现,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课堂无法脱离视觉感知而存在,然而,笔者在实习中发现,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部分教师脱离视觉形象进行讲解,学习内容整体呈现出缺乏直观性视觉感知的现象。

(二)学习资源:缺乏多样化学习资源。“调动各种资源,使课程内容丰富多样。”[4]这一理念表明,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课堂强调整合丰富的学习资源,使课堂朝着多元化发展,然而,笔者在实习中发现,由于学习资源众多,教师采用纸质作业单、学习单等拓展资料等方式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时代,图片、视频、语音也可以成为学习资源。

(三)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等方式获取知识与机能”,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课堂中,鼓励在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中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学习过程是主动的,然而,笔者在教育见习中发现,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单一枯燥,学习过程缺乏自主探究性。

(四)学习评价:质性学习评价不完善。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课堂提倡注重质性学习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和展示交流等适应美术学科教学特征的评价方式”,然而,笔者在教育见习中发现,一件美术作品的完成需要多重步骤,教师通常在无法记录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步骤的完成情况,由此可见,质性学习评价依旧不完善。

二、智慧课堂环境及美术核心素养课堂支撑作用分析

(一)深化视觉性学习内容。相较于传统课堂,智慧课堂环境利用先进的技术促进学生的视觉化感知,美术核心素养本位的课堂是基于视觉形象的感知和识读进行美术表现,从而促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由此可见,新时代信息技术为分解和感知视觉形象提供了有效支持,例如,在中国画《清明上河图》的美术欣赏课堂中,利用VR技术将清明上河图动起来,学生通过感知视觉形象,理解宋代的风俗文化。

(二)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相较于传统课堂,智慧课堂环境具有多样化的富媒体资源,如微课、网页、图像、视频、语音等[4],由此可见,智慧课堂环境为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本位的课堂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例如,在《中国传世名画》一课中,教师将有关于中国传世名画的学习资源上传到信息化平台中,其中包括视频、图片、网页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保证,学生通过信息平台主动探究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另外,智慧课堂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推送不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三)促进游戏化学习过程。“智慧课堂环境的构建基于云、网、端”互动智慧化学习环境”,为小学美术课堂活动环节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加强师生互动,增强学习过程的游戏化,营造自由、轻松和活跃的课堂氛围。例如,在《图形的联想》一课中,利用平板电脑,教师设置主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拼摆图形,将拼摆结果即时上传并评价,教师设置趣味活动,利用智能化手段支撑学生的学习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习过程的游戏化。

(四)完善质性学习评价。“智慧课堂环境通过高效实时的双向交流,实现系统可视化反馈和师生间的即时评价”,强调小学美术课堂评价的过程性与即时性,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师生反馈,完善了质性学习评价,。例如,在《色彩的魅力》一课中,教师为解决学生的色彩表现问题,设置了循序渐进的三个表现任务,帮助学生分步骤完成作品,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及时上传每个步骤的创作图片,记录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学生评价,从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完善质性学习评价。

三、智慧课堂环境下美术核心素养本位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型构建

(一)基本模型。智慧课堂环境下的小学美术核心素养课堂是指用新型手段支撑教与学活动,实现具身融合。据此,笔者结合美术课堂的特点,从课前、课中、课后的角度,构建三段式小学美术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设计模型,并直接体现了智慧课堂环境的支撑作用,如图1所示。

(二)模型解析。1.课前阶段。课前阶段的核心是了解学情和学习预习,信息化学习平台提供了学生学情调查和学习资源共享的便捷渠道,帮助教师了解学情,方便学生学习预习,以《热带鱼乐园》一课为例,教师通过学习平台课程调查,提前掌握学生对于热带鱼的了解情况及学生绘画的基础情况,在师生互动中调整课程内容和难度;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微课、网页、文档资料等学习资源,学生提前预习查阅,为课堂学习做充分的准备。2.课中阶段。课中阶段分为导入、新授、作业和升华四阶段。导入部分的关键在于创设情境,促进视觉感知,VR技术为小学美术核心素养课堂营造沉浸式氛围。在《热带鱼乐园》一课中,通过VR技术构建立体三维的海洋空间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观察海洋环境中各种鱼类的特点,感受海洋环境氛围,主动提出问题,为后续的绘画创作做准备。新授部分的核心在于趣味任务,形成游戏化过程。交互式白板为小学美术核心素养课堂的多样化活动提供技术支持,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递进的游戏化的学习过程可以增加学生经验。在《热带鱼乐园》一课中,为了解决学生创作热带鱼的问题,教师设置了循序渐进的形状、花纹和色彩任务,利用交互式白板,创设拼图游戏、头脑风暴和上色游戏环节,引导学生在做中思考,形成游戏化学习过程。课堂作业的重点在于即时反馈,优化质性学习评价。信息化学习平台为学生随时记录作业情况,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即时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并进行讲解,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质性评价。在《热带鱼乐园》一课中,教师将一幅作品分为三个循序渐进的表现任务,学生利用平板电脑记录每一次表现任务,并通过终端上传,教师及时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记录学生的创作过程,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升华阶段的关键在于联系生活,促进情感升华。基于美术学科的视觉性特点,教师利用先进技术营造生活情境,学生在直观环境中思考,促进情感升华。以《热带鱼乐园》一课为例,教师创设环境污染的生活情境,学生在沉浸式的氛围中感受海洋环境污染,引发学生思考,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3.课后阶段。课后阶段的重点在于拓展资源和自主探究,智慧课堂环境为小学美术课堂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括微课、视频、图片等资料,学生在学习平台上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进行自主探究。在《热带鱼乐园》一课中,教师在课后拓展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并将热带鱼文化和环境保护相关知识上传,学生在学习平台上,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资源的形式和内容,帮助学生自主探究。

四、智慧课堂环境下美术核心素养本位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型构建注意点

(一)避免过度依赖技术支持。智能技术是嵌套在教学过程之中的某种辅助工具,体现技术与人的具身性融合特点,智慧课堂环境追求技术与人之间的自然融合,智能技术仅仅只是技术支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以师与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再联系智慧课堂环境遴选最优方案,避免过度依赖技术支持。

(二)避免教学设计的程式化。智慧课堂环境包括多种支持智能教与学活动的媒体设备增能的虚实混合的课堂环境,本论文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以新兴信息技术为媒介,探讨了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本位的课堂中技术与人的深度融合的策略,然而,教学设计是灵活而动态的,教师在实施中需要综合考虑美术课堂教与学的主体活动,自主寻找合适的技术媒介,从而避免教学设计的程式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6号)[Z].2018-04-13.

[2]彭红超.智慧课堂环境中的深度学习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奚传绩.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智慧课堂论文范文7

关键词: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合作学习;有效教学

一.“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我国教育学者韩立福在西方有效教学模式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当下中国教育教学领域突出的特征与症结,提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以问题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问题解决途径,“旨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和教师以问题发现生成解决为主线进行评价性的自主合作学习,对生成问题进行互导性的合作探究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任务驱动为载体的问题探究学习”。韩立福的“有效教学”模式区别于以往的知识灌输型授课,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创设的学习共同体,将教师单方传授转变为课间学生自主探究、课后教师指导评价,教学模式变单向为双线,学生角色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在初中说明文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初中阶段说明文教学,教师缺乏创新、学生缺乏能动几乎成为说明文教学课堂的一种常态。韩立福先生的有效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自主建构以及合作探究知识学习体系,强调教师在适当情境中给予点拨性指导。将“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从“学”、“导”、“评”三个方面应用到当前的初中阶段说明文教学当中,能够有效地解决教师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效果单一的困境。以下以部编本初中说明文教学为例。

(一)怎样“学”

1.课前自主“学”初中阶段说明文选文相比于

记叙文和文言文选文来说在篇幅方面较为冗长、在语言理解方面较为轻松、在内容知识科学性方面较为深远,因此学生在课前自主地对说明文选文进行阅读与分析就尤为必要。例如部编本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石拱桥》,文章中对于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运用了大量专业性的术语以及精确的数据,在内容理解上对初中阶段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而学生需要在课前提高课文预习的主动性,通过自主阅读熟悉中国石拱桥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发展、及时查阅相关资料的形式,宏观地把握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知识性。在说明文手法及技巧方面存在的疑惑应该做到有效地标注,留待课堂中解决。只有在课前做足准备,才能给予课堂学习效率进一步发挥的空间和余地,而不是在课堂中才开始初步了解文章等基本的内容。

2.课上合作“学”有效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要求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掌握程度,教师进行有效地干预和指导。韩立福先生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倡导在课堂中学生自主建立多种形式的“学习共同体”,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建构知识体系。在说明文教学课堂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成多个学习小组,针对课前预习存在的疑惑和收获,在组内相互答疑解决,对于共同出现的问题各抒己见;在组外通过组长汇报的形式,对本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班级内的分享以达到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答疑的目的。

3.课后总结“学”说明文文体重在使读者把握

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特点决定了说明文教学技法上的知识点没有记叙文、议论文那么体系化,教师很难在每堂课后以考试量化的标准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为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说明文课堂教学之后,学生应及时地对课上小组内分析的问题、小组间分享的观点、老师给予的点评和指导进行分类总结,尤其是自我检查课前预习所存在的疑点是否得到解决,做到一课一得,由点及面,逐渐总结归纳出说明文的文体规律。徐林祥先生提出,“说明文的教学,不应当局限于说明文本身,而是可以就说明文论文章”。只有从单篇说明文文章中跳出来,寻找说明文文体的一般规律,才能真正有效地掌握说明文文体的知识点,从而做到无论阅读什么样的说明性文章,都能够理清文章的说明线索、总结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

(二)怎样“导”在有效教学模式下的说明文

课堂当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绝对主体,而教师则是教学的相对主导。一个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共同的创设。韩立福先生“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强调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导向,教学知识点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教师作为“导”这个环节中的角色扮演者,在说明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对教学进度、教学方向、教学难度进行宏观的把控。因此,如何“导”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不代表问题的发现只依赖于学生自身,发现问题需要师生共备、互为补充。说明文文章往往集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体,并且在知识的专业性要求更高,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师同样存在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教师所发现的问题,同样,学生可以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发现且并未解决的问题在课堂学习小组的交流和提炼后报予老师协助解决,最后,教师把学生所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融合到备课资源当中,形成教师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协助老师发现问题的循环。这样的问题循环使得说明文教学以问题为始,以问题贯穿整个说明文教学过程,从而为教师创设“问题导向”课堂打下基础。

2.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在导学过程中的问题迁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韩立福在模式概念中突出强调“针对发现问题进行深度学习、对话、思考、评价后生成新问题”,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还需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生成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问题迁移,是促进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一步。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最终都要以解决问题为旨归。体现教学有效性最直观的标准即在于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生成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在说明文教学当中,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师生共同的参与和合作。需要指出的是,问题解决的主体依然是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只是智慧型的点拨者与引路人。

(三)怎样“评”有效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过程

不仅仅包括有效的课前备课预习、有效的课堂教学,还包括有效的教学问题评价。问题评价的主体依然是教学过程的双方,评价的对象则是由师生共同发现并解决的实际教学问题。教师需要对学生所解决或尚未解决的问题客观地评价,学生同样需要对自身以及组内其他成员的问题进行合作式评价。

1.教师“智慧型”点评

为了达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循环,教师在“评价问题”环节发挥的“智慧型”点评作用尤为重要。“智慧型”的含义在于给予学生思维上的拓展与启发,而非简单的知识点总结。在说明文课堂中,如果教师在每一篇选文的教学中都只是针对说明方法等固定知识点的点评,那么所有说明文的教学效果都将千篇一律,从应试角度来说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然而从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却是无效性教学。教师需要通过智慧型的点评去锻炼学生的主动质疑、问题迁移的能力与习惯,新课标对于以说明文为代表的实用性文章训练要求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够自主地写作相关实用性文章,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考试做题的需要。

2.学生“合作型”评价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的核心之一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在学习评价方面同样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同一个学习小组内,每一个组员自由阐述自身或者其他组员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个性问题,比如对于说明对象特点的总结,是直接摘录原文中的语句还是进行分类筛选概括;再比如作者在叙述科学性较强的说明对象时,诙谐的语言能够带来怎样的好处等等,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再一次回顾,也是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同时,组长还可对小组内互评的有价值的内容整理生成小组评价,在教师的规范引导下,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互评互说,从而增强学习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三.结语

韩立福先生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课堂是以问题为导向,立足于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通过课堂合作探究、以导代授的形式,改善目前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在目前说明文课堂当中,要想教学有效性得到切实的提高,必须摒弃当下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转变教师与学生原有的主被动、上下级角色层位,从问题与导学两个维度、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将“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应用到说明文教学,使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常态,最终形成自主发现问题、引导生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全面评价问题的有效教学循环,从根本上摆脱目前说明文教学教法单一化、地位边缘化、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韩立福.韩立福:有效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徐林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智慧课堂论文范文8

在艺术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中,需要的是善于阅读,加强“问题意识”,这正如奏鸣曲式中的“引子”一样,为论文写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胡适先生认为:“问题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像胡先生说的那样,牢牢抓住“问题宝丹”,加强“问题意识”,形成不断反思的好品质,在实践和阅读中前行。首先是阅读。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就是沉浸其中智慧感悟的过程。可以说,“疑”与“无疑”,云泥之别。所以,我们的阅读,贵在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在关注别人思路中打开自己的思路,学会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读,读出更多的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境地。其次是实践。实践是一线教师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思考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思考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研究两不误。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因而,在艺术课堂中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问题回答、课堂的突发状况等。所以,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运用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阅读、实践和思考,特别是基于阅读和实践基础上的有效思考,犹如“奏鸣曲式”中的“引子”,为论文写作铺就了一方基石。

二、呈示部——立选题、搭框架

“奏鸣曲式”中的“呈示部”是一首乐曲的精神所在。正如论文写作中的“定选题,搭框架”一样,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1.立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是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的问题。所以,第一点就是立选题,要命题准确,联系实际。合理、恰当的选题是通往成功驿站的第一步。在论文评比中,笔者经常看到音乐教师写的诸如《流行音乐之我见》《小学音乐教育之初探》等为标题的文章。我想:这样的选题如果展开来写的话,应该写成一本专著,而这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那么,怎样确定选题呢?题目是点睛之笔,它凸现问题的价值,要用简明、精确的词语反映论文的观点。对于选题,笔者的做法是“小题大做”,题目力求新颖。一般来说,确定题目前先要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文章的主心骨,凸显文章的主题思想,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限定了问题的外延,有了它,拟题就不会跑题、行文就不会言不由衷。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5个关键词。然后围绕关键词拟出题目,题目初定后,还要反复揣摩,如果自己是读者,是否能从题目中了解到该文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是否需要要用副标题进一步加以说明,因为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2.搭框架

立好选题后,第二步就是搭框架了,要做到谋篇布局、胸有成竹。(1)构建提纲:提纲是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是作者对全文的总设计。没有提纲,拿起笔就写,很容易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现象,导致写作失败。相反,如果科学合理地拟定了论文提纲,作者便能把材料组成一个中心明确、论证严密、详略得当的具有说服力的合理体系,形成一条明晰、畅达、连贯的写作思路,从而为下面的写作铺就通畅的大道。有了论文提纲之后,作者可以依纲逐段写作,贯通文脉。论文提纲包含中心论点、分论点、层次段落与所用的资料等内容。(2)把握局部:框架搭好后,我们还要把握局部,为每个论点寻找相应的理论依据,举出符合的实例以支撑论点;同时,要把握好相互间的逻辑联系是否得当,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和谐,每一环节内容是否丝丝入扣、配合默契,是否都能为主题服务。在立选题、搭框架的过程中,就好比“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一样,脑海中会出现“主部”或“副部”,其调性关系或是对比并置的,或是对比冲突的,这时候就需要撰写者反复打腹稿、拟草稿,思考文章的题目和框架结构,在不断的对比冲突、否定与自我否定中完善题目,搭好框架。

三、展开部——充内容、善表达

如果说呈示部是一首乐曲的精神所在,那么展开部则是奏鸣曲式的中心部分,是呈示部的发展。在论文立好选题、搭好框架结构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撰写论文的主体内容了。“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是撰写论文主体的必要条件。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实例新颖:论文的实例从哪里来?笔者以为:要先从自身的课堂开始,强化问题意识,勤于反思,通过反思汇总成实例,哪怕是三言两语,只要有想法就及时做好积累,并由这些实例来提炼出自己对教学的感悟,进而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艺术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的实例是不可复制的、鲜活的,它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一手素材。

2.表达充分:在行文中,要善于表达。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头,提出文中要研究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正文为论文的核心部分,是回答怎样进行分析、研究的部分,应充分阐明论文的观点,用事实说话。本论最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部分,部分之间要有逻辑关系,部分之间篇幅要大致均衡。结论为论文的总结,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论点,应注意条理性,要精练。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时所参考的文献署名,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

3.语言贯通:写作时思维要清晰,语言要贯通。文字表达多用书面语而少用口头语,文章的段与段之间都要过渡、转承,才能文气贯通。写作中,教师往往会参考别人的文章,观点、论据的表述都要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语言组织,避免简单地照搬照抄。在“展开部”式的论文写作中,我们要以“呈式部”中的选题和框架为主,通过以上三个要点,不断地贯通思维、充分表达,来构建文章的主体内容,使论文在作者搭建的“主调”上出现,以取得再现部的调性统一。

四、再现部——细推敲、勤修改

再现部,顾名思义就是把呈示部变化地再现出来,使作品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使主题形象更加完美、突出。我们的艺术教育教学论文亦是如此,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使文章更加完善、更具价值。首先,推敲文章题目和关键词。当初确定选题时的想法和如今论文初步写成后的思考,其体会、感受自然不同,选题立得住,才能使文章有生命力。其次,要修改文章的结构。通读文章,看论点、论据、论证三者关系是否处置得当、层次是否分明,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详略等各个环节是否合理紧凑,论点的顺序是否可以改变,段落间的关系是否需要调整。然后,再仔细斟酌文章的表达方式,仔细揣摩论点的阐述是否简洁,是否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文章要经过多次修改,直至满意为止。经过“再现部”式的重复与变化,文章在不断的推敲和修改中不断完善、日趋成熟。

五、尾声——重细节、多思考

“奏鸣曲式”的尾声不仅起到补充的作用,有时还扩大到第二个展开部的规模,成为整个奏鸣曲式的第四部分。在论文写作中,“重细节、多思考”的尾声不可小觑,这是完成一篇好文章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要通过阅读,追踪音乐教学的学术刊物,认真了解刊物的投稿要求、行文风格、写作格式及规范,以保证在后续写作过程中有的放矢、胸有成竹。反复推敲文章中的每一个观点是否正确,每一个案例是否有新意,从而有效地提高写作质量。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注重细节,善于思考,才能如“奏鸣曲式”的尾声一样,拨动心弦,回味无穷。

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