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学范例

艺术设计教学

艺术设计教学范文1

一、我国现阶段的设计类现状

如果从数字上看,中国设计教育在近10年来发展迅速,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纷纷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一时间,艺术设计突然成为国内的热门专业。虽然国内高校目前学费最贵的是艺术设计类,但每年上百万的考生也没少。艺术和设计院系俨然蜕变为一家家盈利企业,其产品是一批批从有缺陷的教育流水线上培训出来的次品毕业生,每年达数十万人。可这些设计学生,刚出校门就无法适应全球化经济浪潮对设计人员的要求,更遑论去担当设计师的重任了。一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没有培养出自己的汽车设计大师、家具设计大师等。中国的当代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十字路口,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与制造业的要求距离越来越大,同时社会与产业对高等设计专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显现集中体现了我国重“道”轻“器”、重“艺”轻“技”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我们可以参考下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起源学校包豪斯的课程,这些课程由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性教学组成,即石、木、金属、玻璃、黏土、织物、颜料等得运用;材料与工具的特性;以及形态课。形态课又分为几个方面:材料性质研究、几何学、构造与制图规范,根据体积、色彩与构成所做的设计研究。此外还加上古代与现代艺术以及科学讲座。国外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到现在也基本延续了这个办学系统,并且与社会、企业、工厂等联系紧密。

二、目前教学的现状

我们目前的教学基本参照了国外的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体系,最早我国设计类教学由于社会工业的发展滞后,同时物资匮乏。各行业部门联系不够等,造成设计与工业不能很好结合,反映在教学里就表现为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现阶段社会发展后,情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不论历史的发展呈现何种风格,其工艺美术的元素是恒久不变的——材、工、形、构。因此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这四者也是密不可分的。那么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也要保持这4者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分配好这4元素的课时比例。在教学的实践中,可以观察到,首先,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来说,采用有选择性的学习,学生具有较大的积极性。但选择需要加以引导。从课程结构来看,要引入操作性强的社会实践机会,但这需要教师学校与工厂、社会团体、公司等协定一些实践条款,否则单靠学校或者教师本人是无法提供学生机会均等的实践。

三、学生现状分析

虽然我们是艺术类的专业,那是不是我们的学生的美育历程是完整的呢?其实,即便是我们的艺术类学生,其美育历程也是不完整的。我们非美术专业人员绝大多数的审美鉴赏能力也有限。我们的学生虽然经过了一定的考前培训,但应试的痕迹抹杀了它们对艺术的感受,变成了固定的笔触和色彩。其次,因为我国的艺术类招生在考分上要低于其他专业,加上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使许多学生态度上不认真,学习方法上不正确的学生轻松的进入大学。然而,我们现有的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让他们更轻松的毕业进入社会,造成一方面社会需求大,学生就业率低。因此可以说我们的学生很大部分还是在经过4年的教育后仍然和社会的要求有差距。

四、如何培养学生

在此,我只能就我的理解来表达对学生的期望。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这一美学理论名著中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已经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而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使西方的美育理论进入到一个更新的阶段。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美的人格,但近代文明社会由于大工业的发达,造成了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工和职业等级的严格区别,这样一来,不仅使社会与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而且使人的天性遭到了严重破坏。

我们国家的设计理论总结起来,其实萌发得很早。石器时期时代人们对人类自己制造的物品的审美意识是“光滑规整”。是最早的设计思想,当时人们的全部活动旨在熟练地介入自然力量的运动。希望保持平衡,吸取“善”的力量,退却“恶”的力量。这个观点放在现在来看反而并不过时。夏商周时期《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宋学形成,提出造物设计用科学的方法引导。至明朝传统设计之集大成时期,艺术设计集中反映四点要求,材料美、结构美、工艺美、意匠美。西方美育教育出现的问题,同样也反映到了我们的美育领域。在我们的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过量的信息、尚未成熟的心智、片面的社会宣传、过分强调个人的激进等,学生在片段中吸取自己要的东西,他们迷茫中急功近利,但渴望善意完整的人生。设计艺术作为与社会紧密结合的艺术,受到分裂特性的影响也最深刻。目前社会分工中由于行业细化,材、工、形、构这4个元素被隔离开,他们都从属于不同的工种。同时,当学生缺乏设计道德和设计思想的培养时,就会忽略设计对自然和谐带来的负面影响。于是,我们从学生身上看到的也是破碎的设计体系。

我认为,我们的学生不同于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最大特色是,知道设计的完整体系,能够让设计4元素和谐发展,才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本能力。我们的时代是个全球化的时代,没有唐代的强风故没有“吴带当风”的宏丽;没有魏晋时期全国大范围的宗教信仰就造不出“敦煌宝窟”;没有争鸣的氛围也不会有“曹衣出水”的超脱。我们的民间艺术也逐渐被渐进的西风所掩盖。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多样,超出了我国历史的任何阶段。但我们作为设计人员要清楚认识自己对社会各方面造成的影响,这点是无疑的。在这种全球化的时代,人们怕忘记了自己本来的面目,提得最多的也就是民族化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民族的特点是共同的心理特征,这是几千年也没法改变的事实,我的拙见是,民族符号不等于民族特色,符号中渗入的心理特征才是我们民族维系的纽带。我们的学生在了解设计的完整体系,能够让4元素和谐发展后,上升到用生态的科技的现代4元素来表达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才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才能算是合格的学生。

艺术设计教学范文2

关键词:美术馆;文创设计;教学改革

美术馆文创产品开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在刚过去的2019年中秋的相关产品中,有数十个品牌都与故宫这个博物馆文创大IP进行品牌合作,产品涵盖节庆食品、化妆品、礼品、酒类等多个行业,故宫博物院也领衔众多博物馆文创品牌,成为目前市场认知度最高的博物馆文创品牌。作为人民接受美育的重要机构,美术馆的文创设计与同类型博物馆文创设计设计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而高校艺术设计教学,需要推动“中国创造”的步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增强文化自信。

一、美术馆文创设计的内涵

美术馆文创设计究竟是什么?它既包含了物质样态的文化产品,是“带得走的文化”,又包含了精神内容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是十分具有生命力的表现美术馆级别、特点、地域等特征的文化产品。其表达的核心包含了美术馆在全球视野下的美术馆级别属性,也包含了美术馆建筑特色、收藏特色等独特属性,还应表现美术馆所在地域的风土民情等。文创设计中的内涵,主要将传统文化观念、美育文化观念转换成普通人能读懂并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设计产品,有一定的审美情趣,符合生活实用需求,传播美术馆文化价值,满足美育观念并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情怀。美术馆的文创产品设计中,应凸显美术馆所在地域特点、美术馆馆藏精品特点和表现美术馆独特美术内涵。

二、美术馆文创设计对艺术设计教育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博物馆、美术馆文创设计发展活跃,国家和教育部也多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设计教育以创新创业为出发点,如“上新了故宫”节目中出现的新文创产品,就是和中央美院等专业设计院校的学生与设计师共同打造开发的,市场反响非常好。这也说明并不是市场上美术馆、博物馆文创产品太多,而是让人印象深刻、有文化品位的文创产品太少。因此,美术馆的大规模发展和人们对于有特色的文创产品的需求,对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1.对课程改革的要求。目前市场上文创产品的热潮依然在继续升温,它要求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进行改革。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创产品设计课程,开展探究制、项目制等灵活的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目标改革应同步进行。所谓探究制主要基于课程内容,了解课程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式内容的教学,与现在提倡的“翻转课堂”有不谋而合的契合点。而项目制教学,讲究根据项目内容调整上课节奏,凸显项目特色和课程特色。因为我们知道一套文创产品的开发周期不短并具有延续性,所以不应再以一门课结束作为该教学内容的终止,而是用多种复合型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课程效果。教学目标改革方面,主要表现在针对美术馆文创产品的课程教学目标调整和教学体系微调联系起来。打通高年级课程和低年级课程之间的壁垒,建立混龄的班级和改变授课方式等,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准备。笔者在近两年的《文创产品设计》选修课中就采用了类似的办法,课程进行中和课后学生反馈良好,有些同学设计的文创作品参加了相关类型设计比赛并获奖。2.对学科建设的要求。艺术设计教育中对于文创设计的特点,需要整合相关学科知识体系,打破专业壁垒,实现跨学科教学设计。正是因为文创产品设计涉及了学科的内涵与外延等核心观念问题,结合材料、物理、计算机等学科,课题的展开需要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从不同角度加以指导。因此,学科建设不仅应该立足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和各学校相关学院的特点,更可以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增加跨学科导师,调整学科属性,使非专业同学也能加入研发团队,组织跨专业学生团队模式,以此来降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局限对设计结果的影响。跨学科视角已经成为艺术设计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专业特色,国际上MIT媒体实验室在材料、媒介等形式上设计了优秀的设计作品,而我们国内以中央美院为首的院校,也在努力做出打破专业壁垒的教学尝试。比如中央美院、四川美院的设计团队在2018年11月召开的国际美术教育大会上,就了由他们的跨专业团队完成的设计案例,获得了非常好的设计评价。

三、针对问题的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1.根据协同创新,打造产学研共赢模式。产学研共赢,是高校和社会、企业等共同期待呈现的设计面貌。以美术馆文创设计为核心的艺术设计类教育,主要应关注本地域辐射区域范围内的美术馆需要和社会需求,建立学科与专业间的关联并注重教学、科研资源与社会美誉资源的整合发展和信息共享。在实际操作层面,笔者曾带领部分同学进行本区域内美术馆文创设计调研,通过走访、问卷、焦点访谈等方法,收集整理美术馆文创需求数据,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互动机制,利用线上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形成以艺术设计专业院校为主,联合政府组织的创新平台为辅助,根据知识主体叠加技术创新进行深入合作,产生良好的叠加和多种正向效能。能够加速市场转化,优化设计流程,打造优势明显的创新业态,推动艺术设计教育和其他环节的有效链接。2.实践教学环节实题真练。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做到美术馆文创产品设计指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主要应侧重实题真练。让美术馆和文创生产企业参与到教学评价的环节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抓住市场上文创产品的设计热点,让学生作品接受市场检验。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通过走访调研,能够把实际题目做“真”,不“偏于一隅、孤芳自赏”,也不跟市场上已有产品盲目重复。这样能够把最具创新精神的大学生作品和市场进行结合,达到美术馆文创产品设计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目前有些美术馆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经过对于我国及日本一些美术馆的调研,发现有些美术馆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缺乏设计体系,特点不明晰,重复产品多。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也包含了对于真实市场的分析和把握,这里所说的“真练”,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依靠市场并引入对文创设计市场的前瞻性预测,完成实践设计环节。3.立足本地域特色,服务地方美术馆。众所周知,在目前发展阶段,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显然发展形势更好,社会效益更高。而此次教学改革的重点虽然辐射了部分博物馆,但主要以美术馆类型的文创产品设计为主。主要原因也在于,美术馆的发展相对来说比同级博物馆略滞后一些,但其担任了大量的社会人员美术教育工作,辐射面十分广泛。立足本地域的特色服务地方美术馆,也是本次教学改革探索中的一大特点。笔者走访了以河南省内为主的多家美术馆,通过调研和资料整理,指导学生创作一批美术馆主题的文创产品,取得良好的评价。综上所述,以美术馆文创设计为核心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主要可以从根据协同创新,打造产学研共赢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实题真练和立足本地域特色,服务地方美术馆等几方面实现,学校、社会和个人多方共同努力,以达到促进美术馆文创设计发展、完善艺术设计教育相关部分内容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岩松,穆秀英.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彭亮.中国当代设计教育反思[[J].创意设计源,2013,(1).

艺术设计教学范文3

教学内容、形式单调落后,无法跟上社会的需求。很多学校在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时,学生从基本的理论课程到后续的操作技能课程都采取统一选课、授课的方式,弱化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同时受到传统教育体制观念的束缚,再加上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以及课时压缩,教师在教学中多采取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作为艺术设计类的专业来讲,在课程中需要对色彩、设计图案、立体空间等通过主观思维及实践操作形成多方面的认知,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无疑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巨大的阻碍作用。同时,很多院校在进行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材是多年前编写的教材,对现阶段的社会、市场需求缺乏一定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偏离社会需求方向,在求职的过程中也备受打击。

二、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进

1.加强对学生的要求,树立职业生涯教育思想

生源问题是现阶段无可避免的大趋势,因此,要积极改变学生的态度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要求,同时要树立职业生涯教育的思想。在教学中,首先要树立学生的职业生涯思想,让其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正确分析自身的优缺点,进行职业定位,引导学生为自己树立目标和理想,加强学习的动力。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要求,要求学生针对每堂课的内容都有所思考、创意和总结,在不断的思考、总结中,逐渐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提高专业素养,并形成一定的创造能力和分析能力。

2.多样化教学形式和内容,紧跟社会市场需求

在教学安排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及特点进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安排,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接受教学,并形成一定的专业认识。同时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如课程设计方面选择当前需求趋势最大的方向进行教学,在教学上多聘请校外专家对有关的潮流热点进行讲解分析,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放眼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适时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实习,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并让知识得到实际运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目前的行业发展态势,紧跟社会方向,对自己进行重新规划,加强学习。还应对教学形式进行积极的创新和改进,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者实地设计等方式,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

艺术设计教学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艺术设计;教学转型

一、“互联网+”战略与职业教育的碰撞启发

“互联网+”战略是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向人大提出的四个建议之一,马化腾解释说,“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现实中诸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手机银行,传统的红娘+互联网有了世纪佳缘,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滴滴打车,传统新闻+互联网有了柴静《穹顶之下》等的传播。做为职业教育人必须有着这一场“互联网+”下的各行业升级换代的敏锐度,理性的看待和接受从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一间教室到一张网络一个移动终端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等的学习形式的变化,信息与知识在互联网上交流成型,同时我们也要与时俱进的学习和探索“互联网+”下新一轮职业教育的突破口。

二、“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的教学特征

中高职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有素描色彩构成等专业基础和艺术设计方向课,不管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设计课中,都需要大量的最新资讯给予引导启发,需要随时跟市场、技术、材料、工艺、构造等诸多交叉的知识节点相结合,所以学习资源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图书馆或有经验的师傅,还要随时随地能查阅的的网络资源信息;艺术设计的作品往往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打磨修改才成,所以师生间的教学对话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在学生需要时能点一点就通、指一指就明,以往必须当面才能做到的这种情况,如今哪怕相隔万里也能通过QQ、微信等在线视频或留言快速得到解决。

三、“互联网+”环境下艺术设计教学转型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深入人心,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悄然变化,如足不出户就可以购物、吃饭、转账、交流、学习等,“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更多是让公众获取信息和服务,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也提示了我们要做好职业教育,就必须理解和深化“互联网+”模式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尝试教学转型,让现代职业教育紧跟市场,对接最新技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习惯。

1.专业教学中教师的转型

在“互联网+”背景下,秉承优秀的传统学习方式并结合数字化网络化的多、快、捷特色,既要发挥教师引、启、监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转型不仅在形式上,更要在教学策略、能力结构、角色扮演中加以深化。教师要给予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挑战性的期望,设计合理的学习步骤,举一反三的强化方法,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会到更好,合理的目标定位,让学生敢于质疑发问,在学习讨论中埋下创新追求和欲望的种子。对于来自层次差异较大的中高职生源来说,教师要进一步更新知识构架,学习最新的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方面的知识并熟练应用各种数据信息,提升自身的信息化能力,借助“互联网+专题平台”来设置分层练习、微视频观摩、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伙伴。教师要不断接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知识能力贮备,用终身学习的姿态来迎接每一次时代的革新。

2.专业教学中资源的转型

艺术设计的信息获取和知识构建需要开放的、协作的,需要通过课前课后大量、反复的设计实践能动的得到设计源泉,大部分学习资源可以借助不同网络平台和各种终端来浏览和下载,所以搭建网络课程资源平台有利于其他教师与学生以个人终端获取所需资源,也可对海量的信息搜集做好个性化的链接,减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率聚合使用。另外“云端”运算给师生提供了便捷的在线作业和教学,有效的解决了设计专业图片大量储存,又影响Pc运行的烦恼,同时个人门户记录了学生使用过程和实践的过程性资料,方便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和进度,有利于教师及时发挥引导、督促、评价的作用。再则开放的教学资源给予师生共享学习,让学生的学习不只停留在课堂,而是不受时空的影响随时随地的开展学习。

3.专业教学中课堂的转型

教师在45分钟课堂中,以设计者、观察者、倾听者、引导者、评价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个体或小组学习为主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以学生自主找出问题教师给予针对性的解答来开展教学,此时课堂“教”的重点的在于听,“学”的重点的在于说或干,所以现在的课堂要加强对学生需求的研究,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如何教转变为如何学,以学定教的形式来践行项目化课程,学生在实用的案例中融会贯通得的运用知识与技能,借助强大的“互联网+专题平台”来实现诸如远程提问、现场调研,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建立线上课堂,线下讨论、作品递交、网络参赛、网上创业等形式,拓展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产出渠道,让学生体验作业就是作品,可以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从小收获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激情,淡化课堂的概念,强调工作应景的效果。

4.专业教学中学生的转型

艺术设计教学范文5

 

从教50年来,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段的多次教育改革,抛却那段考6分就能上大学的非常时期,历次改革的目的大多是基于要使受教育者“基础扎得深,底子打得厚”,要培养英才。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第二任院长刘居英将军,在回答招生人员请示本院录取分数线的那句命令,我至今记忆犹新:“比清华高10一20分。”这从当时国家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军事技术人才来说,恐怕是无可非议的,于是“高分录取,培养英才”也就自然地植根于脑海。然而,事实又是如此显见,国家建设既不可没有尖端科技和相应的精英人才,但又不可缺少富于实践经验的应用人才。世界上不存在无基之塔,何祝在社会分工日细的现代,更需要大批具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民办高职应该以此为己任,开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办出特色,吸引生源,树立品牌,争占鳌头。   一、“以人为本、质量第一”这是我院的办学理念。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便是克隆的也罢),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的人,都各有其不同的共性和个性,年轻的同龄人,其个性的不同会更多一些。我们往往只着眼于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关心人们的共性。这种“以人为本”仅仅是浅层的,苛刻一点说是“口号式”的。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需要先弄清楚是“人为我本”,还是“我为人本”。   只有从个性上去关心每一个人,不仅用制度,而更是用“心”来感悟、纠正偏离了轨道的个性(不是全盘抹杀他的个性),使每个人感受到社会给予自己的关心和期望,从而懂得自己应该尊重自己,应该尊重和关爱社会,从正面发挥其个性特长,服务一于人民。   用“我为人本”的思想、统一的模式是难以做到真正地“以人为本”的。同样,“质量第一”仅是个一般的“泛指词”。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尽其所能地学习,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我认为这才是对“质量第一”较为贴切的理解。   二、进入高职高专的学生,其文化课水平较差,艺术类的学生其文化课程,尤其是数理课程的水平更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职高专教育的责任应该基于这个实际,用非常规的教学方法,非常规的教材,以市场经济为杠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包括原从事大专层次教学的教师在内,都需要打破、放弃原己形成的质量观,建立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非常规”教学思想。诚然,要舍弃久已形成的概念是困难的,但为了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又不得不促使自己“破旧立新”。   举个例子,在制定艺术类几个专业的教学计划时,第一期都开设应用数学,当时的指导思想是,作为大专生的基本素质,应该有一点高等数学的知识,因为艺术设计着重于形象思维,而数学则着重于逻辑思维,相辅相成,交互促进。从理论上讲,这个观点无可指责,但问题在于我们面对的新的现实,教之无用不如加强实用的训练。于是,对视觉传递和环艺设计专业取消了数学。对于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因考虑应该让学生在设计外观的同时对内部结构也有所了解,所以开设机械设计基础课,为了便于介绍机械原理、零件和某些基本的力学计算,所以没有取消数学课。   这从理论上又是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但从首届学生毕业设计承接的课题来看,不是与之毫无关系,就是学的这些内容与要求去之远矣!而真正需要的视图表达反而不成规矩。由之反思不如弃数学、原理等,而加强制图能力对学生更为有用。可见从有用、够用的角度出发,对概念中已形成的内容取舍也需要经过一定的反复,要建立一套适应高职高专需要的教育思想更非易事。   目前,还没有,一套在新情祝下适合高职高专艺术类使用的教材。有多家出版社已在竟相组织编写,这是一件好事。但就某出版社已汇总到我手头的一些大纲来看,不少编者尚未“跳出老套”,有的甚至比对本科的要求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说明没有经历过高职高专教学实践,对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需求缺乏了解的教师,很难编写出切合当前实际的教材。的确,要写好这样的教材颇为不易,因为,有些教学内容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有的教学内容与过去的常规教材有极大的差异。例如,人机工程学或称人机工程设计,在书架上同名的教材不乏存在,但不少是移植拼装而雷同的。能符合艺术类相关专业的人机工程教材却至今未曾发现。对艺术类产品,无产工业产品、包装容器、环境布局都涉及人机关系,更确切地说是要考虑产品或设计的宜人性,内容要实在,有可比性,范围要广,但并不需要深奥。可是,目前却只有“统货”而没有满足实需的“特产”。又如“产品结构”,目前对外观可见部位已不允许螺钉的存在,而且要装卸方便,卡合牢靠。但跑遍书店也难觅芳踪。的确,要编著这样一册教材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调查,要了解模具制作的可能性和材料的许用程度,要创新而无旧货可移植,要付出大量的劳动,所以无论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教材的撰写都存在着许多需要我们去完成的任务。   三、争取学一门专业课,就能掌握一门技艺。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有许多门课程就是今后学生就业的一项实际工作。如广告设计、包装容器设计、装瑛设计、Vl设计和室内装饰设计等等。我们一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例如,摄影课不仅讲原理、掌握拍摄与扩冲技术(限于设备,可以黑白为主),而且让他们 了解一个摄影棚所需具备的设备;国画课除了教画,同时教装裱技术,以求学生学会一项能自主创业的能力。二是努力办好校办公司这块院内实习基地,积极开拓承接社会业务,让学生得到实际锻炼,使学生在求职前就经历若干次“实践”训练,一到用人单位就能拿起工作来,这对学生求职、就业是大裨益的。四是对学生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遵守纪律,令行禁止,循规蹈矩,你说一他决不说二的学生,大概是管理人员最喜欢的。然而,他们并不见得都是真正的好学生。在校时看来有哪么点儿“调皮”的学生,毕业后却有所作为的例子并不鲜见。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鼓励他们多接触和观摩事物,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允许他们说“不”,要鼓励他们敢于想像,甚至是围绕主题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连想都不敢想的人,你怎能指望他会有创新意识呢?见到领导低着头不敢说话的学生,他又怎会理直气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向社会自我推荐呢?当然,我们要启发,教育学生不允许他们有违法乱纪的行为,但同时又要诱导他们勇于展示自己的观点,只有在你了解每个学生思想脉搏的前提下,才能有的放失地实行管理。目前,在“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方面也还存在着许多值得研讨的问题。#p#分页标题#e#

艺术设计教学范文6

艺术教育是一门新兴起的学科,在教学中其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先对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一些改进的对策,以期能对艺术设计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艺术设计;教学问题;改进对策

作为一门新兴起的学科,艺术设计专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我国热门专业之一,且在目前的高校中,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理工大学等,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学校侧重的性质不同,导致许多高校的艺术设计课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艺术设计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1.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艺术设计是大学中较为热门的专业之一,其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具有非常复杂的性质,不仅涉及到的知识面广,对实际的动手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而在目前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还存在的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发展,其具体变现为以下几点:

1.1教学思想陈旧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课堂上的被动,认为课堂由老师来主导,老师怎么讲就怎么听,老师讲什么内容就听什么内容,然而学习的过程并非如此,学生只有在大脑活跃的情况下才能将知识记得更扎实,教师在这其中的作用非常关键,但是在目前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师中,多数教师还认为只要将知识在课堂上讲解清楚就没什么问题了,学习只能靠学生自己。这种观念十分陈旧,且对学生的学习非常不利,教师没有意识清楚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致使在实际授课时不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教学,导致学生一味地对其进行模仿,失去了自身的创造能力,严重制约了艺术设计的发展。

1.2学习时间与内容的矛盾性

艺术设计所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如文学、影视艺术学、材料学等,由于其与网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相关技术的更新也非常快,导致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增多,这样就对整个教学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相对于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而言,这样庞大的知识量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是无法让学生完全掌握的,所以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单一且十分狭窄,在对作品的构思上也出现一定的问题,进而导致学生设计出的作品不完整或是缺乏灵性,没有将艺术的美感真正表达出来,教学内容的无限性和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出现了矛盾,成为制约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1.3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

艺术设计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二者不能进行有效的折中。在课堂上,教师多数知识对理论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灌输给学生后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环节,且在平时的实习课程也设置的较少,教师通过有限的实践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导致学生对工艺流程、工艺材料分析等环境缺乏了解,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直接导致学校培养出的纸上谈兵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此外,艺术设计作为经济时代下的产物,其必然与市场经济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目前的多数高等院校中,学校开设的艺术设计课并没有直接反应最新的发展动向和前沿研究,只是一味地根据教材来进行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强,但是实践能力却很差。

1.4教学模式较为老套

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目前高校艺术设计课中,教师多数还沿袭着老式的教学模式,生硬死板,对于天生活泼好动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课程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不要说有兴趣学习下去了,同时教师在讲台上单纯地讲解,学生们很容易溜号,导致重要的知识听不到,进而影响了艺术设计的学习。同时在课堂上,理论知识较为枯燥乏味,教师留给学生自由创作的时间非常少,进而压制了学生创作的灵感,使设计出的作品缺乏一定的新颖性。

2.改进艺术教学现状的策略

针对以上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常出现的教学问题,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等诸多方面进行有效的改进,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2.1更新教学思想

传统老旧的教学思想是制约学生以及艺术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学”对学生来说才是更加重要的,对学生来说,学会并不代表能够运用自如,所以教师在实际授课当中要本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维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就不会只是对教师进行一味地模仿,而是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进行艺术设计的创新,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出更加新颖的作品。

2.2合理设置课程

为了有效改变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出现的矛盾,就必须要对艺术设计的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首先,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将与艺术相关的摄影、摄像技术、多媒体等都融合的教学当中去,称着学生还没有从高中繁多的学习内容和模式中走出来的时候,给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体验艺术知识的过程中与世界艺术作品相接处,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以后的艺术设计学习打好专业基础,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其次,在进入高年级后,要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并依照选修课程的内容给学生配备相应的社会实践内容,不断要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进行创作,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不论学校怎样给学生设置课程,在部分课程上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进行提问,教师与学生由于经验和阅历的不同,在对艺术设计的看法上也不同,因此,教师要通过很多课程来帮助学生提升学生的能力,打破以往的条条框框,以通过各种课程来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

2.3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针对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不完善,必须要对其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可以让老师在课堂上有所依,也可以让学生能够进行更加系统的学习,因此:首先,改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大课程的方式为基础,在其上进行小课题的建构,将课程之间的知识模块有效连接起来;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大课程的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再次,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列出课题、方式,让学生自行选择题材和方法,这样的题材所涉及到的范围较广,学生可以选择跨越多学科的综合性内容,也可以只选择单一的内容,其形态可以先从一种形态开始,再逐渐与其它的形态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最后,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时间,内容既不能太浅显,又不能太深,教师要为学生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此外,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调研组,主要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研发,以为学生设计出最合适的教学内容。

2.4改变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教育的新理念下,教师抛弃以往的死板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积极为学生创造出新颖的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做法:第一,为学生创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即将生活中真实的情境引入到艺术设计的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将艺术设计相关知识掌握好,同时教师要注重在这期间和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在艺术设计上能够得到快速的提升;第二,为学生构建竞赛实践的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将任务完成,教师要将总的教学任务设置为竞赛的总框架,将课堂任务设置为分支,以竞赛的形式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这种竞赛的机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得到延伸,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其中,这样不仅让学生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也能够培养其动手操作的能力,对其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总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技术或是艺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先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跟上时展的脚步,利用崭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将来,艺术设计的发展必然会顺应时代的潮流,教师要不断对教学进行创新,才能为我国培养出更好的艺术设计人才。

作者:陶涛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娅静.论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艺术品鉴,2016,01:296+373.

艺术设计教学范文7

(一)招生规模过大

部分高校在经济利益和高校“大而全”的系科建设的诱导下,导致招生规模过大。一方面,全国招生人数在万人以上的有56个专业,招生数量还在上升,并仍然以高于10%的涨幅逐年增加。其次,师资质量继续下滑。2012年专任教师6896人,在校生为64136人,比例失调更加严重,艺术设计专业院校几乎成了文化素质较低的考生的“收容站”,教学质量是否可以保证,确实值得商榷。

(二)教学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我国强调针对性较强地设置院校专业,高校根据市场需要来培养人才,需要大量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但是受实际条件的约束,多数高校出现培养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并没有完全将国家培养计划落实,这就背离了国家对高校艺术设计的总方针,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以后不知道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一定要重视教学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的弊端,根据社会需求合理确立为培养目标。

(三)教学环节设置联系不密切

当前教学环节的设置只是一味地追求课程大纲设计的要求,课堂学习的知识得不到实践的应用,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没有将市场实践需求作为课程设置导向,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学习态度懒散。

(四)教师队伍思想素质薄弱

我国从事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师普遍存在思想素质薄弱的问题,有些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不能正确发挥指导作用,导致课堂教学氛围低沉,这样必然会对教学效果有负面影响,学生们不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

二、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措施探索

(一)完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

首先,学校要将毕业生质量作为学校建设的重点内容来抓,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质量反映出的是艺术院校的办学质量。其次,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己经很深,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在高校艺术院校教学中要减少,因此我们要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基础课的重要性,避免好高骛远,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够使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结合市场需求,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能够针对性较强地将不同种类教学方法有机结合,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由同学们自由讨论,推行师生互动式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其次,教师应该提出与本节课关联紧密的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体味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使得同学们在探索实际问题答案过程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教师要实施实践环境教学,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融合,为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实行案例教学法,通过校企联合教学,可以把一些企业内部实例分给每一名学生,将最后的作品成果送回企业部门由专业人员核定,这样才能够促进校企共同进步。

(三)规范实践教学,强化实践环节

艺术设计教学范文8

在教育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高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专业。扩招之后,全国的艺术设计在校本科生据不完全估算已超过几十万人,发展势头很快。但在空前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从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十余年,深切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之间不和谐的教学效应。以往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大都局限于课堂之中。学生在沉重的课堂知识重压之下,缺乏学习主动性,实践经验不足;目前,我国不少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较多停留在课内外手绘表现和计算机技能表现上,主要侧重的是造型教育和创意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作品多数停留在艺术设计的审美感觉层面,对待所学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融会贯通的能力,更缺乏实践创新的能力,与社会、设计行业以及社会消费体之间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由于受现代网络的影响,学生过于依赖网络下载,简单照搬网上的素材或作品,缺乏原创精神,专业素质大打折扣。由于教学与实践脱离,仅凭课堂授课和做模拟课题是远远不够的。艺术设计专业如果不能通过各种实践环节有目的地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就无法将书本知识转化成设计能力。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恰恰缺乏社会需要的既有设计创新能力,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能。显然,在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大环境下,艺术设计专业领域自然已进入了一个不断拓展、不断深化的阶段。

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更新与重组

在我们正确认识艺术设计专业的价值与现状基础上,如何深化本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问题,已成为题中之义。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改革必须着眼于社会需要的多种需求,这种需求的基本点应该符合实践的可行性、实用的必要性、创新的与时性原则,通过本专业一系列教改项目,以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作为培养目标,就课程内容的调整而言,应紧紧围绕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一重点,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改内容、实践形式与基本环节。按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设计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运用教学上的创新思维不断推进本专业教改的深度与广度。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点应该立足于把教学改革的聚焦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立足于本专业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更新与重组的前提下,坚持三个基本点,由点带面,不断深化,从整体上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平台。

其一,坚持本专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引进和承担企业的横向课题,这是推进专业课实践教学至关重要的基本点。正确认识“产学研结合”的内涵,是我们做好专业实践教学的前提。“产学研结合”包含产学结合,即生产与教学的结合;学、研结合,即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结合;产、研结合,即生产与科研之间的结合。“产”是“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的依托。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广大青年学生享有了较广泛的高等教育资源,这种高校改革的日趋大众化,必然会不断改变高校的培养目标,着力培育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正在逐步取代基础知识型人才的培育。这种变化必然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改提出了新的要求。应不断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内容与方法,突出相应企业与相关行业对专业课程的参照数,不断优化艺术设计专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建设,不断提高本专业教师在实践与行业设计方面的专业素质,使专业教学更加具有社会需求的针对性、应用性以及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具体实践中,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产”,主要是指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和校外两方面的实践性教学基地的建设。“学”是“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的中心。“学”必须从形式、方法、内容与“产”、“研”结合在一起,保证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研”是“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的纽带。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研”有其自己独特的内涵,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有更加明确的定位,应强调创造性地运用现代设计理论与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引进产学研企业项目,企业项目的教学就是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引进和承担企业的横向课题,按照企业的运作模式,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组成项目组的形式完成项目教学任务。在真实的市场条件下,充分调研市场环境,创造性地解决课题中所面临的问题。如我专业与上市公司新疆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新疆年轮文化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开发项目,开发内容包括:企业标志设计、企业CI设计、企业产品设计、企业形象画册设计、旅游纪念品设计等内容。通过这种形式,为企业产品和企业理念形象提升做了实际工作,同时,培养了学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二,实施本专业教育授课的“双轨制”教学,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这是根据艺术设计的不同专业、层次细化、不同特点及要求而提出的切实可行的基本点。现阶段普通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时期,社会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既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又具有较强理论功底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的转变,迫切要求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工作能力。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多数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即进入高校工作,他们缺少综合实践能力,侧重于理论研究工作。通过“双轨制”教学,专业课程可根据需要,在教学上聘请相关企业一线设计人员作课程实践导师,而课程中的设计构思(包括人文、历史、社会、设计市场分析等因素),必须借助专业教师的理论教学来完成,两者共同实施并完成相应的课程任务,让学生体悟到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通过这种方式使设计构想的“概念品”与实践转型后的“设计品”得到了充分的实现,课程教学的一体化才能得以完成。本科阶段的实习课程应充分发挥专业实习基地的作用,真正让学生融入到企业中去,成为企业中的一员。艺术设计专业是多种学科的综合体。艺术设计在具体细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多变性的特点,没有一成不变的行业设计模式、设计关系与设计程序,在原有的课程教学中往往是以某种固有的设计教学模式进行讲授,这种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只能掌握课题专业知识,而无法满足社会实践的多样化需求。专业必修课不能只限于课题学习,而应该面向社会,在教师的指导与带领下选用真实的设计项目(不是常规教学中的虚拟项目),使课程不断跟踪项目,随时调整教学环节,以达到教学目的,这是加强实践教学的主要举措。通过探索,建立与完善本科生的校外专业产学研基地,是保证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措施。我院艺术设计系的视觉传达专业多年来始终与本地十余家著名企业建立了联合培养关系,签订了多项实习合作意向,让学生参加公司的各种设计实践,很好地弥补了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这种校企联姻的教学实践模式,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积极参与课外专业竞赛活动,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教学成效,这是不可忽视的基本点。积极搜集专业竞赛信息,根据全国、自治区各类艺术设计专业竞赛活动的要求,由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创意设计,通过参赛,收到显著成效。如我院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专业从2006年至今,始终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专业赛事(如全球大学生金犊奖、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中国广告学院奖、自治区首届大学生广告节等),以学中赛、赛中学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和辅导教师的努力也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如2006年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全国会徽征集活动中,我专业封其明同学的设计作品喜得中标;2008年“靳埭强设计大赛”有3名同学获优秀奖;“自治区首届大学生广告节”有6名同学进入十佳设计作品,有1名同学作品获唯一全场大奖;2009年“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有10名同学入围,2名同学获得优秀奖;“金犊奖”有1名同学获得优秀奖。2010年,“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有6名同学入围;2012年,有3名同学获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三等奖。通过亲历大赛,充分检验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当前设计的发展趋势与市场激烈竞争的创新压力,有效促进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培养与发展。

三、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产业项目设计”框架

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产业项目设计”框架,应包括在设计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设计项目要求设计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确立设计项目开发的方向、建立设计项目的设计理念、提出设计项目的市场评价以及消费者对产业项目设计的需求等主要内容。确立“产业项目设计”的开发方向,自然是基于对产业发展环境与发展状况的调研与科学分析。如新疆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

1.我区产业发展状况简析

新疆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在增速的平均率方面和产业总产值方面有了较快发展,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有较大的提高。随着部级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自治区级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相继建立,新疆重点企业的技术含量与产品结构有了显著提高,总产值有了大幅度提升。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新疆产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其新兴产业的发展值得重视。自治区对新兴能源、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采取优先发展的政策支持。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令人可喜的是,已经开发出一批具有本土区域特色的产业,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语种的软件开发、生物医药、维药、大型机械设备等,这些产业在国内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有了很大提升。这些高新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在合理布局所形成的经济带所起到的示范作用被凸显出来,新疆产业的发展,已经步入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轨道。

2.发展创意产业势在必行

新疆高校的教学改革,如何更好地发挥“产、学、研”的合力,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其要点在于如何在新疆跨越式发展中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已成为企业与高校的共识。创意产业的核心不仅仅是创意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对创意的社会认可度与接受度的保证,实现创意对其他产品价值的增值功能,这也是持续企业创新能力的动力之源。在社会经济增长的转型时期,创意产业除了肩负着创造新兴产业的重任之外,还担负着向绿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延伸的责任。西部文化产业目前在各个方面还存在着巨大差异,普遍存在“小、散、弱、差”的现象。因此,创造条件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包括艺术设计专业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疆高校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如我校在教改中通过调查研究,在自治区选定的六十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里,选定有发展潜力与合作条件的企业做为双方创意产业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和专业实习基地。不仅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创新提供了深度研发的良好平台。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政策导向、企业发展环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市场需求、产品的附加值等问题,都会对我们确定设计项目的开发方向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以为,本专业实践教学设计项目的开发方向主要应从新疆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大背景下考察企业自身的能力,其中包括企业自身对产品设计开发能力的认识问题,这是设计项目开发成功的保障;我们的专业实践教学往往对确定设计项目采取了简单化的、截点式的分析。这对我们确立切实可行的设计项目开发分析有弊而无利。关于消费者对产业项目设计方案的评价问题,首先涉及到的是设计者对人们的消费方向与生活方式的研究。由于社会的物质财富逐渐丰富,人们对个体精神生活方面的满足成为了一种追求的主要方向。随着大众消费市场逐渐发展变化,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趋于多样化。如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计项目的开发以适应这一变化的趋势,正是我们专业实践教学目前需要研究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不同地区及环境所带来的物质消费水平的差异已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以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为参考)。在这一时期,随着不断提高的物质消费水平而产生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尤为显得突出;个人的生活方式需求差异超越了产品功能性的基本满足,因而,艺术设计专业产业项目的设计和研发就应该关注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精神生活的需求。这是产业项目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其发生变化的趋势是在诸多客观因素的前提下慢慢形成的。作为产业项目设计,就要从消费者的群体,个体特征、社会行为、价值取向等方面着手,以科学的方法去分析梳理人们的社会生活,通过调研,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分类,建立生活系统模式,研究产业项目设计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