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论文范例

艺术概论论文

艺术概论论文范文1

(一)工科院校艺术团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方式的单一化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矛盾

目前,工科院校艺术团的实践仅采用校园文化演出和比赛的方式检验教学成果,这种方式势必会把工科学生训练成非艺术专业的艺术专业学生,即他们表演的作品与本专业的学习没有直接联系,其表演水平却能够与艺术专业院校的专业团队水平较高低。这从工科院校在高校间的艺术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足以证明这一点。然而,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用艺术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工科学生的艺术修养,更关键的是将其在本专业上的学习也更具有人文精神。在拥有一定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培养其能够与本专业发展的创造型与创新型的能力。

(二)工科院校艺术团小范围艺术修养提升与工科院校整体水平较低相矛盾

工科院校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目前只有靠选修课程进行,其中选修课不受重视等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也是从事选修课程教学的从业者们一直努力研究的方向。由于工科院校艺术团学生除了艺术选修课之外,还在艺术团进行艺术训练,所以他们的艺术修养要远远高于非艺术团的学生,这就会出现工科院校少部分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而绝大多数学生得不到真正的提升,从而使素质教育效果得不到全面的推进。

二、俱乐部实践教学改革

俱乐部实践教学是指,由艺术团团员自行组成不同的创意俱乐部,将自身工科专业与艺术元素进行创意结合并形成作品,指导教师对其思路与实践过程进行指导的实践教学方式。

(一)具体内容

目前,工科院校艺术团的实践教学仅采用指导老师进行艺术训练的教学方法,排练适合于演出或比赛的作品,作品排出后去参加校园演出或者比赛,其作品都由指导老师选择或编写。俱乐部实践教学将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具体内容如下:

1.艺术实训课程

由艺术团指导老师进行艺术训练教学,保持传统训练优质的方法确保艺术团水平的继续提升。同时,指导老师为配合创意俱乐部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在实际训练中对于训练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使得学生在此部分教学中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还能够积淀更深的文化艺术修养,进而为创意俱乐部教学奠定基础。

2.创意俱乐部

创意俱乐部采用以艺术团学生为依托,学生自主组成团队,团队成员以艺术团为主,也可以吸纳非艺术团成员一起加入,进行工科专业与艺术元素创意性结合的尝试与实施,专业老师负责过程性指导,并最终由学生自主创作出作品。

3.创意作品实践与展示

(1)每年举办创意俱乐部作品展并形成校园品牌文化此作品展可以将每年所有创意俱乐部的创意思路及作品全部展出,指导老师将其中可以在舞台实施的作品进行排演将其搬上舞台。一方面可以将此做成校园品牌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打破传统艺术团艺术实践的单一化局面,使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更加多元化。

(2)邀请企业关注创意俱乐部的作品,促进校企合作有些创意可能需要与企业合作实现,在作品展出期间,邀请相关企业参观创意俱乐部的作品展,与企业积极构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平台与机会,为促进校企合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艺术团排练作品可以从创意俱乐部作品中进行挑选创意俱乐部教学每年都会有部分作品诞生,这些作品不仅培养了工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也为艺术团提供了更丰富的作品素材,艺术团是创意俱乐部作品的最佳实践者,完全可以将其中优秀的作品排练并参加比赛,取得的成绩将更能体现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专业精神。

(二)俱乐部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1.基本素养准备阶段

此阶段时间为一学年,主要进行的内容是艺术基本实训课程,是所有艺术团学生进入艺术团首要完成的阶段,也是俱乐部实践教学的准备阶段,为今后学生在俱乐部能够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创造力奠定理论基础。

2.创意俱乐部创意进行时阶段

经过一个学年艺术实训课程的团员自由组合形成创意俱乐部。艺术团相当于一个大俱乐部,由若干个小俱乐部组成。艺术团艺术实训课程继续进行;同期各创意俱乐部每周自主安排一次沙龙活动,当有一些灵感创意时可邀请指导老师参加(指导老师可由艺术团指导老师和工科专业老师共同组成指导教师团队),经老师指导后形成创意方案并提交;指导老师根据各创意俱乐部提交的创意方案进行技术上的修改,与可行性测评,并给出专业指导意见。各创意俱乐部再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以艺术团各团队为单位,举办“创意盛宴”沙龙活动。即将所有创意团队的创意方案在沙龙中展示,供所有人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一过程可以拓展参与人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阶段历时一个学年。

3.创意俱乐部实施进行时阶段

各创意俱乐部根据最后的创意方案进行实践操作,历时一个学期,最终形成原创作品。其作品的多元化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允许出现多元化的实践方式。同时,创意方案也可作为艺术团作品选择的素材,供艺术团排演实践。

4.创意俱乐部作品展阶段

以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创意俱乐部作品展。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将所有创意俱乐部作品上传,并设立评选机制,由网友投票产生最佳创意等奖项。此阶段历时一个学期。

(三)俱乐部实践教学的实际意义

1.有利于实现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与方向。俱乐部教学以工科专业与艺术元素结合为契机,用跨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采用俱乐部沙龙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是起参与指导的作用,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可极大程度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能够有效的实现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2.有利于明确工科院校艺术团学生的专业方向

工科院校艺术团的学生其主要就业方向仍然以工科背景为主,作为艺术团指导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不能本末倒置,将工科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工科背景的艺术专业学生,这样不仅不利于人才培养也会影响其本专业的进一步学习。俱乐部教学手段与内容能够有效的帮助艺术团指导老师明确训练方向和艺术团教学对工科学生的实际意义。在教学中,不仅能够直接结合工科专业,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路,拓展视野。

3.有利于创新作品产生

任何新鲜事物的诞生都是从概念或者创意中产生的,在俱乐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创意,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未来各个领域填补空白的产物。从这个角度上讲,无论是工业的发展还是艺术的发展,其作品的价值与意义都是无法估量的。

4.其作品展非常具有实际价值

俱乐部实践教学成果以网站的方式展出,是其教学成果面向社会非常有效果的平台。政府、企业、各高校都可领略到各种极具创意的作品,可以极大的促进这些作品实现其实际的市场价值,最终造福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总结

艺术概论论文范文2

1.知识目标的改革

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常用试验设计方案,掌握正态总体的统计量的分布,掌握常用统计描述指标的计算方法、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的求法等。

2.能力目标的改革

主要是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对统计数据作医学参考值范围(质量控制、可疑值取舍)、参数区间估计、参数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能熟练使用SPSS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等。

3.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改革

主要是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在专业方面要引导学生初步具备自主学习医药数理统计新知识的方法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高职高专医药学院校教学定位和医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强化岗位工作任务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尝试专业基础课体现“工学结合”),积极推行任务引领、案例或项目驱动课程。打破原来课程的知识体系,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确定的课程教学内容的标准为依据,适当删减、合并教学内容并且引进专业需要的新内容,加大实践教学内容比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使课程尽可能体现应用的特点,使其知识结构更具实用性、可读性,更具医药学的特点。要改变以前重概率轻统计、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淡化定理证明和计算技巧训练,加强统计试验设计和统计思想方法的讲解,注意阐释数理统计应用的背景及应用中所需的条件,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解释,重点介绍如何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突出应用。要增加与医药学紧密联系的一些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来体会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体会医药数理统计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运用医药学研究的案例(或项目)引导教学。用案例(或项目)引出知识点,也可以在讲解知识点后用案例(或项目)做实证。从实际问题入手,介绍统计推断方法,注重训练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与统计思维能力(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研)。

三、教学方法改革

1.采用研究教学法

研究教学法就是指教师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遵照教学目的,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和研究要求,先由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琢磨,然后互相研究,得出初步的认识、理解、判断和概括,再由教师归纳、总结,讲授正确答案,纠正错误意见,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法不仅适用于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而且适用于学生之间认识的交流活动。这种教学法的特点是,它是在教师提出问题的前提下的一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学习活动,这一特点体现了这种教学方法与启发式教学和发现法教学的区别。

2.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传授知识之前,教师提出一个医药学真实的案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采用互动方式讨论、分析案例。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对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及创造能力给予重视,针对具体案例要求一题多解,允许批判精神的存在,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观点后,教师及时总结答疑。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案例是来源于现实的医药学实际问题,有可能就是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要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样对学生来说就有一种吸引力,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采取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研究的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应用案例教学法,将医药数理统计中的难点、重点都环境化、具体化,并让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分析的过程中,以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这类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数理统计应用的奇妙作用。

3.采用社会实践教学法

社会实践最大的意义和出发点是通过社会实践的指导和开展,促使学生掌握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借助社会实践这一杠杆工具将书本僵硬、理性的知识,运用到活生生、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即真正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道理,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通过到医院、药厂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深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运用理论知识对医药学案例加以深度分析,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

四、教学手段改革

1.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医药数理统计”这门课程基本理论比较抽象,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课堂学习内容的感染力,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有价值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通过图形显示配上文字说明,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

2.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对于实践教学,原来整章的理论教学讲完,才能进行这章的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现在对实训项目——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实践教学,采用四步“理实一体”教学法,即边讲解、边示范、边模仿、边练习。教师把学生组织到机房,做到理论教学讲授内容与相应的实践教学项目安排同步进行,实训项目由教师进行操作演示,然后根据教师的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接地理实一体化教学。

3.开设网络教学课程

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训,积极推进课件教学和网络教学建设,创建医药数理统计课程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与课件、目标检测与试题(卷)库、实训项目、说课与课件、微课、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包括交互式教学、自学、讨论、答疑和考试等,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一些疑难问题,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提升了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

五、教学考核改革

艺术概论论文范文3

1.专业招生规模扩大

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还是信息化时代,我国经济在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内部结构和发展方向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改变,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高校为了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实现与市场经济的紧密对接,纷纷开设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近千所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或院系,其中仅广州市就在十几年间增设了数十间艺术设计院校。许多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并逐年扩大招生规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人数从最初的几百人发展为数万人,扩招规模和速度都在逐渐增加。

2.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扩招导致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雷同。例如,近些年许多原来没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都纷纷增设该专业院系,课程设置也多围绕商业美术设计、动画或动漫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类型安排。同时,各高校艺术设计院系在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十分相似,教师队伍、师资力量、学科结构形式等要素也颇为相近。在这种同质化教育模式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出现规模化、批量化现象,大批艺术设计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职业岗位,成为待业人员,不能充分展示自身的才华。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型、特色型艺术设计人才仍旧非常缺乏。这表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人才需求出现了错位,高校未能培养出市场急需的高素质专业型艺术设计人才。

二、学科交融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作用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都存在“一多一缺”现象,这种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间的错位和反差,显示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若不能及时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将会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流失。要切实解决这种“一多一缺”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合理实施学科交融,促进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逐步形成特色化、交融化、个性化、创新性的专业优势,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艺术设计人才。总体而言,学科交融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增强师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通过学科融合,高校可以将艺术设计类的某一专业依据市场需求、科研方向、教学重点等因素,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创新性的调整,合理改革教学计划、教师结构、教材内容。师生在这种交叉、融合、协作的过程中,将逐渐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主动摆脱专业限制,打破以往“隔行如隔山”的行业束缚,改变过去专业间相互轻视、排斥的陋习。师生在学科交融过程中通过相互学习、沟通交流、共同讨论,也势必将加深自己对其他专业的了解和认识,开阔视野,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突破以往因单一学科设置所形成的思想、行为、观念上的局限。同时,在与其他学科相互学习交融的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师生还可以增强自身面向市场需求勇于创新和挑战的勇气,培养自己不耻下问、和谐沟通的合作精神,进而促使自己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

2.促进特色学科和专业的形成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通过学科交融,可以结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及产业结构特征,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长,组建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开设特色化艺术设计类课程,制定特色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教材内容,进而实现特色化办学。打破当前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同质化格局,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本院校实际相吻合的创新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培养出特色化、专业化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同时,学科交融将高校的重点学科、专业教学、社会实践、科研成果共同纳入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进而推动高校各学科、各专业的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此外,学科交融也可以引导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向和教学实践方面寻找到新的发展途径。

三、结语

艺术概论论文范文4

一、当前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一)音乐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音乐教育的教材得不到有效的更新

当前我国在音乐教育上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果不加以及时解决,很有可能威胁到音乐教育的相关成果。因此,急需对这种现状加以革新和改变。这些问题首先体现在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由于许多音乐教育机构一直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大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事实上,这种教育方法具有较强的合理性。但随着音乐学习者的不断增加,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大课堂形式所取代,教学质量缺少了有效的保证。其次,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相关的音乐理论性知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但目前许多学校在音乐教育的教材上都没有做到有效的更新,仍然采用内容上较为陈旧的教材,使得音乐教育的质量大打折扣。教材作为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基础,如果在基础工程上就存在缺陷的话,那么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的保证。

(二)相关教师缺乏应有的专业素养,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有待丰富和完善

音乐教师是音乐授课的主体,其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当前,由于对音乐教育人才需求的激增,短时间内无法对音乐教育人才进行有效的判定和评审,使得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并不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科类,对于引导人的要求很高,如果教师的专业程度达不到要求的话,将不利于学生的音乐学习和日后在该领域上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当代的音乐教育改革中还应着重对音乐教学方法予以改进和创新。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育中一直都占据主导的地位,这种教育模式和观念已经在大多数音乐教育人员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但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只能被动的去接受知识,得不到充分的实践和思考,学生们的能动性也遭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这对于艺术类学科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二、当代音乐教育的具体改革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对相关的教材予以及时的更新

为了更好地促进当代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体现出当代的音乐教育特征,就必须解决好在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就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面对新时代的大环境,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音乐教育,应当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建立起自由发展的科学教育观。以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为导向,以理论知识为载体,在良好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此外,教材书籍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各院校要对相关的教材予以及时的更新,使学生们可以掌握到最新的音乐理论知识。

(二)重视相关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并创新音乐的教育方法

与此同时,在音乐的师资队伍建设上也要下足功夫,积极引进音乐教育方面的人才。这种强化师资队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外部强化,主要使通过吸纳高水平的音乐人才,来增添师资队伍的活力;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内部的培训,对相关的音乐教师进行强化培训,使其专业能力和素养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其次,在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上也要做到积极地完善和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音乐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水平,对于展现当代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征,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音乐教育者要在根据现有的条件以及实际情况,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调动起音乐学习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语

简而言之,当代音乐教育的改革要符合时展的形势,要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进行相应的革新和发展。并且在改革的过程中,要从多方面共同入手,通过有效的教育机制和教育方法的结合,来得到相应的教育成果。在提升音乐教师素质和做好音乐教育体制改革的双重保障下,增强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的软实力,体现出当代音乐教育的新特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作者:杨凯 徐宁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二)

一、流行音乐的定义及特征

流行音乐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就是歌词比较短小、精悍,选择这样的歌词形式主要是由于这种音乐的受众群体比较广泛,利用通俗、短小精悍的歌词容易减轻人们的记忆难度,也让人们更容易传唱,使音乐变得更为流行。歌手在起跑线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也是流行音乐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歌手不一定要通过专门的声乐训练,不用承受嗓音练习带来的头疼、嗓子疼的痛苦,只要能够理解并掌握比较通俗的语音唱法,并且在多种乐器的帮助下能够对音乐进行灵活巧妙的处理,然后歌手再经过台下精心地准确及临场较好的发挥,并能够将流行音乐独有的韵味充分地展现出来,使更多的人们喜欢直至爱上流行音乐。

二、流行音乐对高校学生带来的影响

流行音乐就是内容生动形象,能够让人普遍接受的一种音乐形式。从内容上来说并不特别关注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主要集中抒发个人的情感,并且比较通俗易懂;形式上也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但在外表上标新立异,能够吸人眼球;同时流行音乐对接受者的艺术修养要求并不高,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具有突出的消遣性和娱乐性,能够满足接受者较低层次的娱乐需求。因其自身个体性、通俗性以及时代性的特点而区别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流行音乐会给高校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流行音乐对高校学生的积极影响首先,流行音乐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流行音乐以其鲜明的时尚性、娱乐性、以及参与性成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缓解学习压力的最佳选择,很多学生基本上都有听流行音乐的习惯,流行音乐可以有效地调节大学生的情绪,消除他们的疲劳,达到愉悦放松的目的。可以说,流行音乐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课余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次,流行音乐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大学生从音乐欣赏者,转变为音乐的参与者。高校学生是一群充满激情和活力的青年人,他们渴望拥有一个平台和机会来展现自己,而流行音乐则可以成为他们抒发自我成长经历和情感的最佳途径,他们可以通过流行音乐来描绘自己的心情以及生活情感,将流行音乐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以及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精神生活。可以说,流行音乐将高校学生从纯粹的音乐欣赏者转变为积极的音乐参与者,他们可以通过流行音乐展示自己的才艺,变现个性,真正地融入到音乐中来。

(二)流行音乐带给高校学生的消极影响首先,流行音乐对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和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流行音乐严格来说是在商业社会发展的,主要是以现代化传媒为载体,有着明显的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的一种媒介音乐文化,所以流行音乐在很大程度上都有着明显的商业性文化元素,音乐艺术性就会淡化,所以很多流行音乐的质量并不是很高,已经脱离了音乐本质的深刻精神内涵,趋于表象化和肤浅化,甚至有很多流行音乐完全背离了音乐的本质,纯粹为了商业利润而显得媚俗化。通过大众传媒“扑天而来”的低水平的流行音乐,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审美素质的提升,对大学生正确的美学观、道德观的形成都十分不利,甚至还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健康发展。其次,流行音乐对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有不少流行音乐因为盲目的追求商业利益而丧失了艺术的独立性,严重缺乏高尚的文化底蕴和应有的审美价值,甚至有很多流行音乐在情感上表达过于腻味、虚幻,完全脱离真实、真挚的情感依托,这对大学生正确情感观念的形成十分不利,会使大学生沉迷于情感的漩涡不能自拔,整天多愁善感、哀怨缠绵、思想消沉、精神低迷,不仅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业,还会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十分不利。与此同时,流行音乐没有办法像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音乐形式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可以给高校学生以深层意义的启迪,产生极高的教育意义,其娱乐性也会淡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甚的是目前有不少流行音乐含有及时行乐或者得过且过的思想,这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三、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育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让大学生成为拥有一定审美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有为青年。高校音乐教育担负着提高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健康心理状态,培养大学生较高的音乐素质的重要教学任务。可以说重视高校音乐教育不仅符合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更是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以及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必然要求。但是现阶段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进程中还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的水平参差不齐,审美意识普遍淡薄,更重要的是由于受流行音乐影响比较严重,学生对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音乐形式知之甚少,音乐素质较低。这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十分不利,而且也对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首先,高校音乐教学的设施以及硬件设备比较落后。音乐的教育不仅需要专业素养较高的音乐教师,还需要一定的教学设施以及教学硬件设备,比如,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乐器、影像设备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但是,现阶段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地扩大,教学资源开始日益紧张,教学设施以及硬件设备更是显得匮乏和落后,尤其是对高校音乐教学来说,远远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比如很多高校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都开展大班教学,几个班甚至几个系一起上课,严重影响了高校音乐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师资的匮乏以及音乐教师压力过重。现阶段我国高校音乐师资普遍比较匮乏,往往出现“一人多用”的情况,即是音乐专业的专业课老师,又担任着高校音乐公共课的讲授,但毕竟个人的精力有限,会影响到音乐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随着高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教学改革,对音乐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不仅专业技能过硬,还要具备一定水平的科研能力,尤其是对教师进行考核的时候不仅要考核教学质量还要考察老师的科研成果。由于音乐的特殊性,其专业技能部分必须依靠长时间学习和训练的积累,才能够保持和提高音乐专业技能的水平,这样就导致高校音乐教师不仅要进行知识性的学习,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导致音乐教师的压力比较大。第三,学生的质量下降。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学生的质量却逐渐降低,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音乐的感觉和理解力都比较欠缺,这直接加重了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任务,致使音乐老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一部分同学身上,进而导致音乐教学的效率下降,质量很难得到大幅度提升。不少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致使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与此同时,不少高校面临着师资、教育政策的双重压力,与提高大学生音乐教学质量的要求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冲突,并难以得到化解的,在这种教学困境下,广大音乐教育者承受着巨大的教学压力,对音乐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是非常不利的。

四、流行音乐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在高校音乐改革中要区别地对待流行音乐,既要看到其消极影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又要看到其优势作用,将流行音乐引进到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重视主流音乐的价值观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意义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主要的教学内容还应该以主流音乐为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主流音乐对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教育作用,不能完全地依赖流行音乐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适当增加当前社会音乐的热点信息,并针砭时弊,将不同时代的歌曲进行分类整理,并深入地剖析,让学生以发展的音乐史观看待音乐的多元化,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涵与本质,初步形成完善的音乐欣赏观念,并掌握更加系统、全面的音乐理论知识,进而更好地对流行音乐进行理解以及选择。比如,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可以适当地增加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等等,并引进不同类型的音乐样式,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会正确的音乐欣赏方法,并有能力用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对当前音乐的热点进行分析。

(二)摆正流行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并合理疏导随着音乐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以及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利用风格多样、时尚性强、更加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流行音乐,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对音乐的热情,营造一个灵活多变、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所以,在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摆正流行音乐的地位,不要忽视、排斥流行音乐,有很大一部分的流行音乐是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的,适时的引进流行音乐可以促进音乐教学内容的多样化,避免音乐教学陷入枯燥乏味的泥沼。但是还要意识到流行音乐的弊端,其中商业化批量生产的流行音乐完全不具备教育意义,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不仅没有益处,甚至还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高校音乐教师应该合理选择流行音乐作品,选择具备很强音乐艺术性,又具有强烈时代感,同时其健康向上、曲调优美、富有文化内涵的流行音乐作品。比如,近几年来深受大家喜欢的“中国风”的流行音乐,其在编曲上所囊括进来的大量中国古典乐器,这对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民族音乐有着积极作用。只有积极引进,合理疏导,才能够在音乐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流行音乐的优势作用,通过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音乐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的,其方向和流行趋势都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在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进程中,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调整和改变传统的音乐课程设置,在教学环节中有效地增加流行音乐内容,并重视音乐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大胆地创新,亲身参与感受之后更加深刻地掌握音乐知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所以,高校音乐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比如音乐剧的组织、编排、演出等,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音乐社团,开展艺术讲座,建立音乐论坛,以及聘请优秀的乐团前来演出等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音乐氛围,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这样学生在专业音乐技能的学习时就会事半功倍,并且可以对流行音乐自觉地进行辨别和选择,有效避免了那些媚俗的流行音乐对学生精神和心理的侵蚀,树立一个正确的、积极自信的音乐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结语

总而言之,流行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而高校学生正是流行音乐最普遍的接受者,面对流行音乐在高校学生生活中盛行的大环境,将流行音乐引进到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来,已经成为无法避免的发展趋势,这是时展的需要,更是音乐文化多元化主流趋势的标志。但是,当前社会中的流行音乐质量多是参差不齐的,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也是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所以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应该对流行音乐积极引入,并合理疏导,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艺术素质,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杨三川 单位:广东韩山师范学院音乐系

(三)

一、影响美术教育快速发展的问题

1.学生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

据调查,一部分学生报考美术专业是在对高考失去了信心的情况下“无奈的选择”。由于近两年来各高校不断扩招,招生的标准发生变化,不少艺术类考生只是奔着学历而来,这直接造成了学生的基础美术素养参差不齐。而在艺术类考生中,报考美术专业的人数占80%左右。其中,怀着对美术的热爱及自身具备技能与天赋的学生不到二分之一。学生的基础技能层次不一,这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以致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更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育理念存在问题

美术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但教育理念没有跟上其前进的脚步。目前部分高校存在强调技术为主、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理念性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小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造成了误导,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一些高校一味顺应扩招的趋势,在学生的基础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没有更好地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调整分类,造成了教育教学的不利局面。

3.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丰富学生知识的源泉,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足够的教学经验。但随着学生的扩招,对美术教师人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培养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的速度远远不及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而现任美术教师中也有些对美术专业技能一知半解的人员,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

4.就业率不高

人们普遍认为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给未来铺路,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据专家调查分析,艺术类学生毕业后能够就职于对口专业的很少,很多毕业生选择转行。美术专业的学生一小部分选择在中小学任教美术课,还有一小部分进行创业(如组队开画廊)。创业的艰苦是毋庸置疑的。

二、解决策略

招生方面——高校在遵循整体发展规律的同时,不能无休止、无计划地进行扩招,应注重对学生的选拔和全面素质的考查,以免适得其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加师资的储备,扩充师资力量——各高校及教育部门应注重对美术教师的培养,应适当地给予任课教师进修的机会,使其可以充实技能、拓展视野,以便更好地服务美术教育。除此之外,美术教师应注重与国外美术教育家的交流,以便及时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进行高层次美术研究与创作,为美术教育更深层次的发展奠定基础。扩大就业率——扩大就业率是解决美术专业学生后顾之忧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可以保证在校学生专心学习,还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专业知识的欲望,促进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

三、美术教育的价值

美术可以使人精神文化得到充实,给人以高层次美的享受,它是人类追求理想美的手段,也是人类满足自身需求的途径。美术教育水平不仅是教育整体水平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体现。美术教育以自身的独特功能带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四、结语

艺术概论论文范文5

他们热切期望自己的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能扬弃传统体育项目的程序和模式,摆脱规则的束缚,更多地灵活运用多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进行体育活动,追求大学体育课程要有鲜明的求异、前卫、创新、突破传统和刺激体验等,希望学校能更多地开设如攀岩、轮滑、登山、体育舞蹈、健身艺术、健美操、搏击、电子竞技、皮划艇、游泳、桌球等减缓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的体育课并使这些项目在高校流行和普及。由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新标准》的硬性要求促使学校必须开设以田径的中长跑、立定跳远为代表的身体素质练习必选项目以及学校开设的选修体育项目种类较少,造成了学生对大学体育课上课的排斥性和选课的被选性。这些必然会对处于特殊时期有着特殊心理需求的青年大学生产生较强的压抑,不契合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让他们的青春活力和热情呈现出分化和湮灭的趋势。在新形势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势不容缓。

二、现状分析

(一)全国艺术类高校分布情况

艺术类高校指培养具备各专业知识,能从事各专业门类教育和实践的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我国现在有本科艺术类院校40余所,并且在各类师范类院校、综合类大学中多设置音乐、美术、传媒等学院(系、科)。截止到2013年全国拥有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95所,其中本科42所,专科53所。本科中公立院校30所,民办本科院校7所,民办本科独立院校5所,河北省现有艺术类高校19所。

(二)河北省艺术类高校招生学生人数现状分析———以河北传媒学院和河北美术学院为例

河北传媒学院和河北美术学院作为河北省民办独立自主招生艺术类本科院校,近年来受到社会的青睐。招生日益火爆,近三年来这两所大学招生人数基本维持在1800~4500人之间。在圆很多青少年梦想的同时也引来了连锁反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有时男女比例1∶5,有的专业甚至只有1~2名男生或没有男生,这也就给大学体育课程造成很大困惑。

(三)公共体育课开设现状

教育部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中明确规定:“体育课三自主”模式。各高校在遵循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同时,创新发展了自己的特色项目,努力满足当今学生健康需求,公共体育课选项课逐步增加,全国各地高校都已开始实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己院校体育课程的有特色的创新改革。河北传媒学院和河北美术学院也执行此规定,开设了不同的公共体育选修项目课程。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这两所学校一年级开设了公共基础课(身体素质练习),二年级都开设了不同种类的体育选修课(专选),三年级没有开设体育选修项目。河北美术学院把散打和初级剑术分别作为一门选修课项目来上,这两所学校开设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部分休闲体育项目。二年级开设各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以常规型教学课为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河北传媒学院为伤、残、病、弱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河北美术学院没有。但根据教育部2014年《高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文件的要求》,这两所学校开设的体育选修项目都没有达标(不少于15项),学期内容安排不够合理(三年级没有体育选修课)。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在二年级选课时“被选课”和盲目跟随别人选课。同时对伤、残、病、弱学生也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

(四)公共体育课师生比例

教育部要求体育教师与学生数量比例为1∶150,从表4来看,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美术学院师生比都远远超出教育部要求,体育教师数量缺口极大,尤其是河北美术学院。这就加重体育教师工作量,会导致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质量不高,消极怠工,身体疲惫。

(五)公共体育课班容量及男、女生比例

河北传媒学院公共体育课班级2013年的男女比例为:1∶6,2014年为1∶5。河北美术学院公共体育课班级2013—2014年男女比例均为2∶3,这两所学校的女生在学校中占主体地位。校园中的女学生是具有现代思想并充满青春活力的知识型群体。一方面,她们体育锻炼的主观思想参与倾向是积极的;另一方面她们也存在着“挑剔”和“求助”的消极意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具备良好的体育习惯,随年龄的增长其惰性明显上升,存在娇、懒、软、怕的不良习惯。在这种情形下,部分女学生走出校门后,便彻底与“体育”分道扬镳了。漂亮的面容、美丽的身材是当今所有女学生追求和向往的。有些女学生为了拥有美丽的身材往往去吃大量的减肥药,去过度地节食,这样大大地损害了身体的健康。女学生的身体的可塑性较大,她们的体型、肌肉和内脏机能都有显著的变化,她们除柔韧素质外,其他素质如力量、耐力、灵敏、速度等方面都比较差。女生被选课现象严重。

三、教学设施和场地利用

(一)教学工作实行微机管理

随着体育教学工作信息量越来越大,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传统的体育教学管理方式已明显落后,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在繁杂的管理工作中导致低效率和高出错率,也不能更好地体现面向学生、为学生服务。在体育教学管理的实践中使用教务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网上评教系统,学生可以网上查询体育成绩,网上选课。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已经基本实现了体育课程网络信息化管理。

(二)教学场地利用(以河北传媒学院运动场地为例)

学府路校区拥有400米标准田径场1个(8道),面积为18960m2(含足球场);室外篮球场7块,面积为3480m2;室外排球场2块,面积为2160m2(含周边空场地);羽毛球场地2块,面积为480m2。整个室外场地面积为25080m2。警安路校区拥有300米标准田径场1个(6道),面积为6453.8m2(含足球场和2个室外篮球场);室外篮球场1块,面积为420m2;室外排球场1块,面积为162m2;综合室内运动场地1个,面积为2738m2;室内综合健身房1个,为974m2;室内练功房1个,面积为368m2。整个室外场地面积为7035.8m2;室内场地面积为4080m2。栾城校区拥有室外篮球场5块,面积为2864.47m2;室外排球场12块,面积为4571m2;室外网球场10块,面积为6937.33m2;室外毛球场6块,面积为491.4m2。整个室外场地面积为14664.2m2。三个校区的运动场地合计室外面积为46780m2,室内面积为4080m2。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学生人数在10000~20000规模的普通高等院校,运动场地人均室外4.7m2,室内人均0.3m2,我校运动场地室外面积应为62571.1m2,室内面积应为3993.9m2。我校现今运动场地室外缺失15791.1m2,室内缺失0m2。健身房现空置,有攀岩场地和多功能健身器材。运动场馆基本保证了公共体育课体育教学的使用。推进群体活动的开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有部分室内场馆资源浪费。

四、结论

艺术概论论文范文6

医学教育发展至今,一个趋同的方向逐渐显现,那就是密切高校与附属医院关系,推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结合。专家表示,我们应该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经验,遵循“附属医院是办医学教育办出来的;而现代医学教育又发源于医学院创办医疗机构的历史路径,促进我国高校附属医院的发展向国际化趋势靠拢。当前国际医学教育的趋势就是强调以高等教育为基础,强调“早临床、多临床”教学的重要性,强化附属医院的功能。就我国而言,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各种行政隶属关系的医科院校被并入综合性大学,连同其附属医院也以“陪嫁”方式进入综合性大学的管理体制中,并最终形成“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高校附属医院管理体制。具体而言,又可分为综合性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型和综合性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型。前者附属医院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一个教学单位,在高校的实体组织框架内,与其形成全方位的对接和融合;对于后者,高校和医院之间根据相关协议在组织上进行“合作式交往”,其优势在于合作各方可以保持相当的独立性,从而增强交往活力。

2高校附属医院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2.1高校、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形成多头共管格局

第一,多头共管异化为无人监管。人事权和财政权是定性行政隶属关系的核心。易言之,一个单位归谁管,关键是看这个单位的人事权和财政权掌握在谁的手里。根据国务院的相关规定,附属医院的各项职能被教育部门、高校和卫生部门“肢解”分管。正所谓“官杂法乱”,管的人多了,往往会陷入“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局面,高校和卫生部门分管“人”和“财”,“权属杂”的结果就是“多人管”有可能变成“无人管”。第二,行政管理组织架构不一,导致监管无序化。由于各高校参与体制改革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因此附属医院与高校的结合方式也并非完全一致。具体来讲,有两种组织方式,一是原来医学院校在合并后作为高校医学部存在,直接管理原来的附属医院,其与高校之间进行的是一种整体上的“移花接木”式组合。二是将附属医院和原医学院校分离,由高校相应的职能部门直接管理,而医学院则作为普通的教学单位存在于高校组织体系内。由此可见,高校内部对医院的行政管理模式并非整齐划一,而行政管理层级的不一致也造成了现实中的监管乏力。第三,行政级别不一,高校和附属医院结合出现“借位”和“错位”现象。由于各高校和附属医院行政级别的差异,导致二者在结合过程中出现行政级别不一致现象。一是各附属医院本身行政级别不一致,导致结合过程中产生“借位”现象。在行政级别决定人事任命的体制下,这种“借位”会造成有些附属医院的人事任命由多个单位共管,人事任命的“多元化”无疑又会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温床。二是高校和附属医院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行政级别“错位”现象,即现实中出现的“处级”高校部门管理“厅级”附属医院现象。

2.2高校与附属医院存在管理“鸿沟”

首先,目前综合类大学对附属医院的管理较弱,很多方面并无决定权。在组织上,很多学校医学院的招生就业自成体系,独立于学校整体招生就业计划;同时,高校与附属医院也缺乏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方面的知识沟通。其次,目前在学校和医院之间存在“关系上的危机”,这主要由于多年来医学院校和医院之间发展不平衡造成。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医院面向市场,获得很好的发展机会,而和医院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学医学院发展相对滞后,这就使得原来计划经济时期的“附属”关系,变成了贫富之间的对立关系。

2.3医院经费来源渠道多引发资金监管混乱

附属医院的经费来源大致可以梳理为三类:一是行政拨款,主要包括由财政部门决定,经过卫生部门核发的附属医院卫生事业费;二是高校下拨经费,高校划拨给附属医院的经费大多数以学科建设为名,如学生实习经费以及学术课题研究经费等;三是国家科研经费。在监管上,秉持“谁出钱,谁负责管理审计”原则。我们可以看到,高校附属医院的经费虽然来自各方,但是大致可分为行政性拨款和科研经费两类,而其中科研经费又占了很大份额。然而,在当前经费监管原则下,很多“出钱”部门事实上并不懂学术研究,因此该部分经费管理肯定存在盲区。

3高校附属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去向辨析

3.1附属关系分离论

近年来,每次提出高校与医院分离几乎都会遭到反对,理由无非是维护“医教研”方式,并拿美国哈佛大学等国外名校作比较。但殊不知,哈佛大学虽与医院开展教学、科研协作,但医院并不是大学设立或为大学拥有,而是独立法人,且多为私立。并没有像国内行政等级关系森严,高校直接领导医院。实践证明,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是破解高校附属医院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而如何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有效分离,又是其中的核心与关键。高校公共性和医院市场化趋势之间的冲突以及高校校长管理医院的专业性冲突是要求必须实现管办分离的现实原因。只有最终建立管办分离的规范权责关系,实现医学、教育、教育管理、医疗管理等领域的精细化管理,才能推动高校附属医院的健康发展。

3.2理顺附属关系论

有人认为,高校和附属医院是一种唇齿相依关系,解决高校附属医院问题的关键在于理顺附属关系。一方面高校需要附属医院。临床教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而对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医学生,医院又成为其实习的最佳平台,因此高校附属医院几乎承担了全部临床教学任务和提供实习机会的任务。另一方面医院也愿意附属高校。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高校可以为附属医院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对医院而言,医学院就是一个天然的人才储备库,而借着“附属”便利,便恰似掌握了这一仓库的钥匙;二是现代医学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学术发展要求学生的学科体系更为健全,而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设置恰恰能够满足要求。

4高校附属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基本思路

4.1理顺行业主管部门关系,建立科学管理机制

德国各级政府在医院管理上“各司其职”,地方政府拥有公立医院所有权,而联邦政府则拥有和管理各种特殊类型的医院。笔者试图在借鉴外国管理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4.1.1明确权属,建立协商机制,变“多头共管为合力监管”。

目前出现多头共管的局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管办不分”。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实行“管办分开”,确立政府监管职能和地位,进而防止其不当干预医院的正常经营管理。如此,高校附属医院作为一个独立实体,拥有独立自主的各项权利,可以进行更加灵活的经营活动。

4.1.2平衡各方,理顺行政级别,实现高校和附属医院行政管理无缝对接。

附属医院和医学院校之间行政级别的“借位”和“错位”现象,直接影响相关人事任命和职称评选等组织活动,这为高校附属医院正常管理带来困难。在现实中,通常做法是由高校副校长担任附属医院院长,以此来平衡附属医院和高校之间的组织关系。这种模式优势在于便于操作,同时有利于加强学校对附属医院的管理控制,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一肩数职,在实践中不仅权属难以区分,而且无法进行有效监管,因此有待于探索建立新的结合模式。

4.2理顺“大学-医学院-附属

医院”关系,明确权责只有理顺“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关系,明确责任与权利,才能更好地加强高校对医院的科学领导,发挥高校附属医院在医教研体系中的作用。首先要建立统一招生就业计划。当然,医学院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单位,其对学生的条件可以有特殊的要求,但是在组织上必须参与到高校统一招生就业计划中来,而不能另起炉灶,游离于高校招生就业计划之外。其次,加强医学院对医院的科学管理,强化对附属医院的组织、人事和财政领导。如北大对附属医院一直坚持“两个统一”原则,一个是人事体制统一,一个是财务体制统一。

4.3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经费监管

笔者认为,医院经费监管应该内外兼顾。一方面坚持“谁出钱、谁审计”监管模式,从源头上进行监管,另一方面医院内部也要建立统一、立体的经费监管模式。其一,建立以医院党委为核心的经费监管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全院经费监管具体办法和计划,明确各部门责任。其二,规范医院内部经费运行机制,凡是涉及重大资金运行都必须通过职代会论证、审议,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确保权力阳光运行。其三,建立经费管理的科学预决算机制,特别是针对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经费审批,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其四,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在“谁出钱谁审计”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做到“谁审计谁负责”,特别是对科研经费监管,必须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严惩腐败行为,依法监管,依法追责,将经费监管纳入法治轨道,以此杜绝腐败现象发生。

4.4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艺术概论论文范文7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学习内容纷杂、主线不清

非计算机专业网络技术教学存在照搬计算机专业教学程式,忽视专业特点的现象。教材一味择权威、“高大全”,内容覆盖广,重、难点多,专业术语繁杂、抽象。教学目标制定盲目攀高,面向理论,缺少实践内容等问题。网络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涉及的知识面广。若无选择、无着重点、无针对性,忽略教学目标与今后职业应用的关系,会造成学生望而却步,产生厌学情绪。更有甚者,许多内容未必用得到,势必造成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所获实用知识甚少的尴尬局面。偏离了“着眼应用重视需求”这条教学目标主线。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拘于步骤

教学过程存在理论与实验分离的现象。单纯的理论传授使学生无感性认识,实验操作时无所适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削弱了学习兴趣。实验内容单调、重视步骤,缺乏理论与实验衔接,缺少实验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理论与实验的分离遏制了网络技术教学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拘泥于步骤的实验方法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悖于“学生为中心”、“问题为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医学信管专业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缺少本专业教学模式、经验借鉴的情况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几年来,经过反复摸索、改革、实践,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针对信管专业教学得到了一些经验。

(一)教学目标主线定位明确

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以提高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为教学目的,以专业需求为依据,强调实用性,实效性。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的放矢、学以致用。教学目标确定基于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定位应考虑学生未来职场应用的需要,考虑所学内容能否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结合办学条件、性质、教授对象,认真分析、实践、总结,从章节到总体构成进行综合科学评价,得出符合自己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内容体系要随信息化进程同步革新,这是个不断总结、研究、调整、实践、再总结周而往复的渐进过程。

(二)教学要突出应用,内容明晰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确保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基础,把握内容组成结构是决定教学基本内涵的重要环节,不能机械式照搬,更不能盲目模仿。网络技术由原理及应用两部分组成,前者侧重理论基础,后者是基于理论的设计、配置、开发应用等实践性内容。针对本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应用需求,遵循确定的教学目标,充分对知识体系进行全面分析、认真设计,研究制定出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排除轻视应用,注重理论,或迷信应用,忽视理论的现象。理论、实验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合理组织理论及实验内容,不能偏废。从实际应用需求着手,使学生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又拥有较强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依据内容体系结构,优化、精练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科学取舍。制定出适合本专业教学目标,注重理论、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内容纲要。

(三)以应用为目的,培养科学思维,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摒弃教条、照搬书本的陈旧教学模式。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接受能力、科学思维的教学手段。以启发、引导、师生互动为主要途径,采用适宜本课程教学的“问题为中心”、“任务驱动”等广为推崇的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理论与实验交叉教学,解决理论、实践脱节问题。

网络技术理论、实验密不可分,两者平行且交融。理论是实验的基础,实验是加深对理论认识、应用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采用理论、实验交叉教学效果明显。所谓“交叉”指对某些内容理论、实验交互进行。该方法保证了理论与实验内容的有效衔接。对教学内容有目的、条理化组织,将理论与实践内容合理分配。对关键原理性内容教师现场演示讲解,学生同步操作,以实验事实说明理论原理。涉及到与理论相关联的应用实时进行操作验证,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掌握理论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践表明,交叉教学方法可充分提高有关教学内容的效果。合理采用模拟实验环境,可在有限课时内达到事半功倍。如,对TCP/IP体系各层实现原理,通过包捕获软件进行有关分析,理解报文的组成及协议层间的相互关系。再如,网络设计中,在模拟环境下用多种拓扑结构实现设定功能,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了解网络设计优化的概念等。

2.依内容特点,引“问题为中心”教学,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优势已日渐凸显,成革除传统教学弊端的手段之一。将课程所含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针对实际应用,以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为线索,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专业科学思维意识。围绕教学知识点,对核心内容以问题构造情境。如,介绍TCP/IP体系结构内容时,用“tcp/ip协议的各层数据包结构及其关系”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过程,继而通过对数据包分析,引导学生发现IC-MP、OSFP等协议无传输层协议包,产生“为什么”的疑问。教师分析归纳、实验演示,学生同步操作,清楚了类似协议在网络层结束向上传输的缘由。明白了层间包结构的关系及构成。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参与其中,体现了学生的重要地位。对问题的处理,增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习潜能,培养了学习兴趣。通过归纳分析,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科学思维方法。

3.以“任务驱动法”营造应用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对设计类型实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角,教师设计出体验实践的任务情境。如,基于实验总体目标,将内容划分成典型的单元“任务”,核心内容融入具体的案例和任务中,通过对“任务”的执行完成预定目标。该方法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彼此协作的能力。改变了传统实验单调、注重步骤的弊端,创建了以学施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局域网设计为例,教师结合综合案例,模拟企业级局域网作为基础项目,按逻辑划为单元任务。诸如,Ip子网、vlan设计;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区域设计;访问控制,基于网络层、传输层区域流量及安全限制;边界路由的NAT转换;汇聚设备上的DHCP配置等任务。学生围绕与现实情况类似的单元任务,以角色身份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完全情景化的虚拟环境。“身临其境”增加了任务感,通过分析解决面临的问题,加深了对网络设计过程的了解,开阔了视野,强化网络技术的应用技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将网络系统设计思想融入实验中,营造讨论、交流合作的氛围。学生面对实际应用案例,积极、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采用自己认为最佳的途径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单元“任务”的完成,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随着各个单元任务的完成,伴随接踵而来的成就感,更加提高了学习兴趣。最后,回首完成的所有任务,相当于一个较全面的网络设计项目,这时的成功喜悦是不言而喻的,这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任务驱动”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的能力,开拓了主动创新的意识,培养了科学思维的良好习惯。

4.采用模拟仿真教学,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针对网络设备相对短缺,硬件网络实验环境效率低下,学生缺少实践机会的状况,对部分实验采用模拟软件仿真教学方法。由于其对物理环境模拟的真实性,具有仿真程度高,使用过程方便,交互性好,对硬件要求低等优点,成为网络实验的重要手段。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优化,充分提高了网络技术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在应用模拟环境的教学中,可即时模拟演示应用操作内容,学生同步进行实践,达到即学即用的效果。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效率高,节省开支,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模拟仿真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开创了课堂教学的新形式,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实验难以交叉进行教学的难题。网络模拟仿真环境可以实现具有一定规模的真实网络环境,在此平台进行实验,可以满足大多数的实验需求。在网络设计实验中,它克服了网络物理环境下拓扑不易改动,实验用时过长、不够灵活等诸多缺点,大大提高了网络实验效率。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仿真模拟环境增强了学生应用动手能力,为学生进行网络实践,培养专业应用技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仿真模拟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新方法。力求营造出高效、良好的教学实验环境。结合“任务驱动”、“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实验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由于模拟软件的易操作性、便利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成为可能。有效开展课外教学实践,设定课外实训项目,增强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模拟教学,我们对“教学环境职业化、教学环节情景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三、结语

艺术概论论文范文8

 

“十一五”期间,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较大,随着高等美术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日益普及,高等院校逐步向研究性大学转换,高校教师的研究性成果成倍增长,研究机构纷纷成立,课题申报数飞速上涨,立项数不断上升①,但高品质的学术成果却并不多见,反而在总量扩大的情况下,质的相对比率反而下降。这种情况在“十五”期间已经出现,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控制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对学术期刊进行学术评估,对核心期刊进行动态评估,加强对课题项目后期资助的审核及资助力度,出台各种对优秀著作及科研成果的奖励措施,各家出版社对优秀科研成果也在每年的出版计划中留有一定的比例,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不良的学术风气依然存在,量与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全国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学科研究的整体态势是个体性的研究增加而集体性的研究减少,专门领域内的研究向纵深发展,个案研究比较多,边缘性研究比较多,地域性美术研究亦逐渐增多,一些新兴学科的概论性著作也逐渐增加。整体上说明了学科研究领域的面在不断扩大,基础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国家项目的推动及省(市)、部门各级项目的立项与资助力度不断增强,大多数有研究前景的个人与集体项目都能获得各种不同的支持;二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成倍增加,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在总体上还是推动了学科研究的发展,因为其中的开题、评审、答辩等种种环节,在掌控论文的学术质量上还是发挥了作用,还有一些学生在认真地钻研学问。   与美术史论的传统学术研究相比,创作实践方面的研究更为活跃。美术市场空前繁荣,展览不断,当代艺术的浪潮一浪又一浪,画册、期刊及各种出版物让人目不暇接,对现状的研究也随之展开,美术批评理论也随着批评实践活动而有所发展,推动了各种创作理念;尤其是设计艺术理论研究,虽然还处于初创时期,亦初具规模,这与设计艺术教育的普及有关,与学科的基本教育规模与实践性有关,其研究成果大多还体现在教材与基础理论问题上。   现依据“十一五”期间美术与设计艺术学科研究的主要情况与基本特点,分述如下。   一、基础理论研究   “十一五”期间的美术基础理论比较薄弱。与“十五”期间相比,在研究范围上无突破,在数量上基本持平,基本上一年出版一本,还是以高等院校教材或辅助教材为主,如“美术概论”一类,有邓福星的《美术概论》(2009年版)、赵一丹的《美术概论》(2008年版)、陈美渝的《美术概论》(2007年版)及高国良的《影视美术概论》(2008年版)、肖清风的《设计艺术概论》(2007年版)、朱?主编的《设计艺术概论》(2006年版),其特点是强调了个体性的研究,突出一家之言,走出了集体编著的大一统模式,展开了多元论述。在门类美术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近十年来还是局限在影视美术,未见其他门类美术的著述。   在博士论文方面,则有些专题性的理论研究,如王云亮的《话语的转型:以宗白华的中国画理论为解析案例》(2008年版),就在探讨20世纪中国美术理论话语的现代问题。   在“十一五”国家课题立项中,基础理论方面的选题比例也小,占美术类课题总量约17%,其中包括对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设计艺术理论、批评理论及各项专题理论研究,未见原理论研究,而且有些选题重复立项。   与美术基本理论研究现状相比,设计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略为突出,且作者队伍也趋向年轻化,其成果形式还是以教材为主。如余强主编了一套设计艺术基础理论丛书(2006年版),以及邵宏编著的《设计学概论》(2009年修订版)、胡守海的《设计概论》(2006年版)、张焘的《室内设计原理》(2007年版)、焦健等主编的《空间设计原理》(2007年版)、清华大学课题组编的《设计艺术的环境生态学》(2007年版,“十五”规划题)、何灿群主编的《人体工学与艺术设计》(2007年版)、陆小彪等的《设计思维》(2006年版)等等。专题性研究则有桂宇辉的博士论文《包豪斯与中国设计艺术的关系研究》(2009年版),以及熊?的博士学位论文《器以藏礼:中国设计制度研究》(2007年)。   二、美术史研究   “十一五”期间的美术史研究依然是重头戏,成果数量不少,但值得称道的却不多。其间以教材为多,特别是中外美术通史写作,虽然看似以个人撰著为主,体现研究主体的学术立场及其观点,实际上还是取通用的体例及通常的史学观,无甚建树。五年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美术史出版有13本,外国(西方)美术史出版也有13本,基本上都属于简编。②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史就出版6部,有5部是个人专著。应该说,这与“十一五”期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展开有关,与设计艺术学科的兴起与普及有关,与文化研究及新美术史学观的兴起也有关系。外国美术史写作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是陈平的《西方美术史学史》(2008年版),特别是他又主编了一套“美术史里程碑”丛书,包括《罗马艺术》、《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及《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   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是这一时期倍受关注的问题。   图像学、艺术形态学、艺术社会学及艺术心理学等研究方法,甚至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意识形态研究、比较研究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地渗入中国美术史学界,挑战传统的历史文献学及风格样式研究。   其间,较有影响的是美籍华人学者巫鸿的著作被介绍到大陆,如《礼仪中的美术》(2005年版)与《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中的思想性》(2006年版)。2007年4月,首届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学教育年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会议主要着眼于青年一代的美术史学者,而来自各艺术院校及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所提交的论文,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两天会议不时掀起讨论的热点,如华南师范大学颜勇的论文《西学语境中的传统画论:以“墨分五色”的二三种现代诠释为例》,又如中央民族大学吴雪杉的论文《清初“四僧”与历史书写———民国时期美术史的一个考察》,还有中央美术学院张鹏有关寺观庙堂绘画、雕塑的研究,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及独到之处。2008年4月第二届年会在四川美术学院召开,其研讨的主题是“美术的地缘性”,并设六个分论题,即(1)差异与融合;美术考古的视角;(2)地域性母题的图像呈现;(3)美术及其理论中的地方观念;(4)地缘性与风格流派;(5)文化地域性的价值限度;(6)地缘性理论的回顾和反思。显然,年会的学术议题已转向有关方法论的专题研究,“研究视角”比“学术立场”更受人关注。#p#分页标题#e#   2009年10月第三届美术史学教育年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召开,主题是“边界与范式”,曹意强与潘耀昌均关注到越界问题,即在全球化视野下的“世界艺术研究”;而在“中国古代美术研究新视野”的专场讨论中,郑岩、张鹏等人所提交的论文依然注重图像分析,注意讨论具体的问题,由此及彼,由小见大。这样的研究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所接受。   中国美术史专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来自于之前的一些研究项目。如属于“十五”国家重点项目之一的“中国道教美术史”(2003年立项),其课题成果之一《论〈八十七神仙卷〉与〈朝元仙仗图〉之原位》(李淞著)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2009年),与其同时获奖的还有李超的《中国早期油画史》(2001年立项的国家年度课题)及裔萼的专著《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史》(2001年立项的文化部青年项目)。   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在“十一五”期间依然是一热点③。已出版的专著有吕澎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2006年版)、张晓凌主编的《中国现代美术史文献集》第一辑(2007年版)、陈瑞林的《中国现代美术史教程》(2009年版);再版的有阮荣春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原名为“中华民国美术史”,2005年版)、潘耀昌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潘公凯负责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的课题组(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于2006年相继在香港、上海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海内外学者就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问题展开讨论。张晓凌负责的“中国现代美术史”课题组(“十五”国家重点)也相继在北京、杭州组织召开编委会,其项目将在2010年下半年结题。郑工的《民国时期美术思潮》(2001年文化部项目,原题为“20世纪中国美术大论辩”)已于2006年结题(将在2011年出版)。而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方面,数量更多,出版的也不少。   如顾丞峰的《现代化与中国百年美术》(2007年版)、薛娟《中国近现代设计艺术史论》(2009年版)、马琳的《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2007年版)、华天雪的《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2007年版)等等。相比“十五”期间,研究范围扩大了,研究深度也加强了,其特点是以现代化理论为核心,注重社会文化的整体转型,同时也在进一步整理资料,敞开学术视野,消除偏见。   中国书法史论研究在“十一五”期异军突起。说“异军”则是因为在20世纪书法渐次游离出了中国美术圈,而在21世纪,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开始有所沟通,学科建设迅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推出了一批成果。如丛文俊等人合著的《中国书法史》丛书(2007年版),欧阳中石主编的《中国书法艺术》(2007年版);专题研究成果可见之南方出版社的“书法研究博士文库”(第1辑,2009年版),王元军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汉代书刻文化研究》(2007年版),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   三、区域美术(含民族美术)研究   “十一五”期间区域美术研究比较活跃,正因为这一时期通史性的写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地域性的美术研究又受到地方政府及有关文化教育单位的重视,作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或有地方特色的研究项目进行扶持。区域美术研究的特点,一是文化中心区域,二是文化边缘区域。如北京的地区性美术研究就有两项成果,即邵大箴、李松主编的《20世纪北京绘画史》(2007年版)与李福顺主编的《北京美术史》(2008年版,北京市“十一五”社科规划项目)。前者聚集了国内颇有建树的美术史论家,如李树声、薛永年、水天中、单国强等人;后者主要是一批青年学者。二者体例不同,水平各异。相比“十五”期间出版的《上海美术志》(2004年版)和《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2005年版),在研究思路及具体做法上已不相同。澳门文化局近年也资助一批有关澳门美术与设计方面的研究项目,已结题并待出版的成果有胡光华的《澳门绘画史》、刘佳的《澳门设计艺术》。   由澳门基金会编辑出版一套《澳门史新编》(2008年版),收录了莫小也的《澳门早期美术史:远古至1850年》与郑工的《澳门美术史的分期与分类》。莫小也的研究课题“澳门美术史”(2003年立项的国家年度题)也基本完稿。   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有李伟卿主编的《云南民族美术史》(2006年版)、张亚莎的《西藏美术史》(2006年版)、范晓杰等人合著的《山西美术史》(2009年版)、朱琦的《香港美术史》(2007年版)、徐文琴的《台湾美术史》(2007年版)。还有一些民族美术史的研究课题在“十一五”期间陆续立项,如彭林绪的《土家族工艺美术史》(2007年度)、张景明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2007年度)、李青的《丝绸之路与西北民族美术史研究》(2007年度)、李宏复的《中国少数民族刺绣工艺文化研究》(2008年度)及姜钟浩的《中国朝鲜族百年美术发展历程与特性研究》(2009年度)。   区域研究的性质应属于文化研究,或者说是有关地方知识及在特定空间区域内文化关系的总体叙述,故在文化边界、共时性关系、差异性论述等问题上容易形成关注的焦点。只是目前美术学界对文化研究的方法及意义认识还不明确,故在写作时容易出现视野不清。其中最大的认识误区,就是将区域美术研究作为局部范围内的一般美术史写作,即被缩小了空间范围的通史性写作。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其目的不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都不一样,要解决的问题更不相同。这一问题在2010年4月的“中国地域性美术史研究暨《北京美术史》学术研讨会”上已被提出,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边缘性的文化研究   边缘性的文化研究主要指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十一五”期间,美术学及设计艺术学处于学科的基本建设阶段,新的边缘类型学科出现不多,其队伍基本是由民间美术、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构成,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兴起后,带动了民间美术与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研究热潮,但真正理论上的带动却是文化人类学及民俗学。如乔晓光的《本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文集》(2008年版)、吴志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视野下的福建民间美术》(2008年版)、沈泓的《节庆狂欢:民间美术中的节俗文化》(2009年版)等。还有一些研究课题在“十一五”期间陆续立项,绝大部分都属于调查报告④,其立项在美术及设计艺术类中每年的比例数高低不等,如2007年有五项(其中两项为国家重点),2008年有四项,2009年有六项(其中两项为国家重点),分别为当年美术及设计艺术类总立项数(含文化部项目)的19%、10%、17%(不含工艺史研究),但重点题所占比例很大,2007年为50%,而2009年则为100%。#p#分页标题#e#   ⑤随着2007年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艺术市场学也为人们所关注。有些学者开始研究艺术市场的运作规律,涉及种种与艺术品交易有关的经济现象,思考其中的理论问题,并涉及当代艺术的存在意义及其评价体系,重新判定艺术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重新判定艺术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面对艺术的公共性,面对在新的城市天空中艺术的存在方式及交流方式。艺术社会学的内容必须置换,重新书写,其研究方式也不是传统的历史学所能胜任的。应该说,这方面的研究正处于开始阶段,研究成果多是调研报告,以及建立在宏观基础上的分析判断。中国艺术市场的不规范,许多统计数字不可靠,资料来源也很复杂,给深入而客观的研究带来很大困难。有些学位论文涉及到艺术市场机制、艺术市场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发展问题,关于中国艺术市场史的研究也已起步。   2006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由赵力主持,并主编了一套《艺术财富》丛书,如《艺术财富》(一)(2006年版)、《艺术财富:全球艺术市场新格局》(2007年版)、《艺术财富: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市场》(2008年版)、《艺术财富:金融危机下的艺术市场》(2009年版);同时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还陆续出版了2006年至2010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研究报告。自2009年起,国家文化部艺术市场研究中心也连续了2008年与2009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研究报告》。2010年4月,由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管理委员会、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主办了“2010艺术经济论坛———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艺术市场与艺术收藏”,其议题有宏观经济背景与目前艺术市场、中国经济发展和艺术市场复苏、亚洲当代艺术市场是否能够走出危机以及亚洲艺术市场的前景。   五、创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美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历来是美术学研究最为薄弱的环节。大多数著述都停留在基础性技法理论教材的编撰,也有结合自身的艺术创作实践总结一些经验,提出一些看法,有的也试图建构一个系统的创作理论框架,实现自己的艺术主张。   与原理论研究不同,创作理论的研究正在于实践性及可操作性,其中技术性的成分比重较大,或者说,其解决的主要就是技术理论问题。特别是在新媒介、新材料不断出现的当代社会,艺术的创新性不断为人所重视,而创作理论与实践研究却有所不足。研究比较活跃的应属设计艺术学科,如新媒体艺术、图形创意研究、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等,论文数量较多,也有一定的见地,而那些传统的绘画与雕塑领域,创新性研究不多。但在“十一五”期间立项的一些国家课题,有望在这一方面取得发展。如2007年度的“中国画写意传统中的世界性研究”(国家重点)、“中西绘画图式与时空观念比较”(国家一般);2008年度的“书法创作理论研究”(文化部项目);2009年度的“当代中国水墨语言体系研究”(国家一般)、“中国北派山水画的自然形态与笔墨形态研究”(国家一般)、“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设计理论与方法论研究”(国家一般)、“数字传媒设计中中国元素的融入及其应用研究”(国家一般)等。   六、问题及反思   问题一: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选题规划上最突出的问题是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依然混合在一起,既不利于设计艺术学的项目规划与立项,也在挤压美术学的项目资源。在国家学科分类目录上,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都是二级学科;同样,在国家学科分类及代码表上,美术与工艺美术、书法也是并置的。   因为多项学科均囊括在“美术学”内,造成每年“美术学”类的项目申报数居高不下,从而引起项目资源配置上的问题,导致“美术学”类的申报项目被大量削减,影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出现不少学术泡沫,与规划项目扶持不当也有关系。我们往往看到社会的需求,却没有注意到项目承担者的实际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   问题二:学术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独到的见解,这一点在集体编撰的项目中最容易被中和,最终使研究成果流于平庸。这并不意味着否定集体的智慧,否定研究课题的集体行为,否认学科带头人的积极意义,而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处理科研立项中学科的“体系化”建设与“课题性”研究的关系。所谓“体系化”建设,即指那些学科的系统性理论建构;而“课题性”研究,则是针对某一具体项目的深入研究。从目前的学科发展情况分析,恰恰需要的不是这些“通史”或“通论”,而更需要在某一课题上深入发掘研究,得出新的研究成果,拓宽研究领域。如果没有基础性的“课题”研究先行,那么,“通史”和“通论”只能停留在编撰的水平,不断重复地拼凑组合,在所谓的“框架结构”上做文章。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不需要学科的体系化建设,学科的体系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通史”、“通论”上,而应该形成各自不同的理论派别,从基础理论开始,形成“一家之言”,才能构成“百家争鸣”的大局,促进学术繁荣。   现阶段我们更需要独辟蹊径式的研究,从而加强某一选题的研究力度,以点带面,拓宽研究的领域。   特别在传统的中国美术史学领域,鼓励那些最适合个体性研究的选题系列,形成几项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如中国的宗教美术就是一个极有学术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尚且不论四大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及敦煌莫高窟)美术,论敦煌学的影响及其在国际学术上的地位,就算那些零星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佛、道美术作品,数量也极其庞大。中国古代美术遗品中,半数以上应与佛、道有关。这是其它国家和地区难以具备的文化遗产与学术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样,古代美术遗址及遗迹的保护与研究也迫在眉睫。过去,我们已经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图录与图册,相关的文献资料也陆续加以整理,但深入细致的高品质论文却难得一见,相关的研究选题也很少。#p#分页标题#e#   另外,继续鼓励少数民族美术研究,以边缘性的文化研究排解单一性的主体叙述,建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新格局。同时,由少数民族美术及边远地区的美术研究拓展至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美术研究,提升区域美术研究的学术水平,既看到历史文化在不同区域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揭示美术在地区性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及意义。   问题三:美术基础理论研究贫弱。基础理论需要较长时间的学术准备,尤其需要由创作理论沉积一段时间后再行引发新的突破。目前,艺术创作空前活跃,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度也大,但却匮乏新的理论思考及相关艺术实验的研究报告。   我们不能说美术创作中没有学术问题。过去美术家总期待着理论家帮他们解决理论问题,而理论家往往又帮不了这个忙,因为那些理论问题都与创作实践密不可分。与其他的人文学者一样,美术创作者总为范式问题所困扰,而突破范式的束缚则被认为是天才的创造力的体现。但范式的成形及传播需要知识的帮助,一个成系统的新知识才能支撑艺术的新范式。当代艺术鼓励创新,也为新的艺术理论出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这种理论又会支持新的艺术批评,促进艺术创作的实践,沟通艺术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审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