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结构论文范例

基本结构论文

基本结构论文范文1

一般而言,完整的绩效管理制度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编制:

1.总则

作为开篇章节,主要是明确制度制定的目的与依据、遵循的理念和原则、适用的对象与范围等。其中,绩效管理的原则根据需要,有时也可以单独成章。部分企业还会对绩效管理进行定义,如某企业将业绩考核定义为:“是企业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围绕企业功能定位和业务特点,强化企业负责人责任意识、约束经营行为、评价经营成果的管理方式,引导企业持续提升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

2.管理组织与职责划分

主要是明确企业绩效管理决策机构及其组成与职责,归口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与职责分工。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还应明确下属单位的绩效管理权限。企业管理中,一般成立绩效管理委员会作为绩效管理的决策机构,主要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组成,主要负责:统筹企业集团层面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与组织实施,审批下属单位绩效管理制度;审核职能部门、下属单位绩效计划及其考核结果;审核绩效管理申诉意见,并做出处理决定;审核绩效考核结果及绩效管理其他重大事项的决策等。绩效管理委员会可下设绩效管理工作组,一般由企业各职能部门相关人员组成,主要负责:绩效管理制度的修订及维护;职能部门和下属单位绩效考核内容的分解下达,考核标准的制定,以及归口管理指标的考核;开展绩效跟踪监测及辅导;收集绩效管理申诉意见,开展调查取证及结果反馈;绩效管理委员会日常工作的开展等。绩效管理归口部门一般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协调绩效管理制度的实施;指导、监督下属单位内部绩效管理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绩效考核结果的汇总计算;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建议;绩效管理资料的归档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和实施的组织协调部门,不是具体的考核主体,不能越俎代庖;应定位于搭建管理体系,设计专业工具,提供专业指导,在管理中一定要加以注意,否则容易使绩效管理与工作脱节,引起其他部门和员工的抵触,并且也会导致考核结果失真。

3.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体系是对企业绩效管理的组织层级机构和考核对象分类的总体性概述,根据企业绩效管理的权限划分,绩效管理的组织层级机构可以忽略。一般结合企业机构设置情况对考核对象进行分类,如分为职能部门、所属单位,领导干部、一般员工考核等。

4.绩效考核内容

对于职能部门、下属单位、各类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及其考核周期一般需要在制度中予以明确,但对于具体考核指标不需要明确说明,可以作为制度的附件内容,或者每年以通知的形式予以明确。

5.绩效管理流程

主要包括绩效计划制定与调整、绩效沟通与辅导、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反馈。重点需要明确各环节的实施流程及其时间节点,以及考核结果的计算与调整机制等内容。对于绩效沟通与辅导、考核结果与反馈,一般容易忽略,可以将其列入考核主体的考核内容,确保实施成效。绩效管理流程可在制度附件中用流程图表示,并提供相关表格(文本)模板,统一文件材料标准。对于绩效管理流程中绩效计划的制定和绩效考核的实施,可以与公司、部门的经营工作会议等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管理效能。

6.申诉机制

主要应明确申诉的时效性和有效性、申诉的处理流程,以及相关责任追究等。申诉机制主要是为了防止和减少人为因素(如人际关系)等非考核因素对绩效考核过程与考核结果的不良影响,保证绩效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确保绩效考核的透明度。申诉机制为员工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给员工充分的话语权,提高员工的参与度。

7.考核结果应用

主要明确考核结果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考核结果应用一般包括薪酬发放与调整、优秀先进评价、岗位调整、职务晋升、培训开发等,但详细内容不在绩效管理制度中说明,应通过其他相关管理制度予以明确。

8.动态管理机制

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定期对绩效管理体系进行评审。由于公司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都要随着自身的发展与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而相应调整,因此,公司各级组织和员工的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标准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这对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改进提出了具体要求;另外,定期对绩效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也是确保其有效性、适用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制度中应明确绩效管理体系的动态维护要与公司的发展保持同步,要及时、有效并具有针对性。原则上,至少每年对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工作,全面评估、调整、完善绩效管理体系,为公司下年度绩效管理工作提供经验和指导。绩效管理体系评审工作一般安排在年度绩效评价工作结束之后进行。

9.绩效资料管理

主要应明确需归档的绩效材料,以及绩效资料的查阅和使用权限与流程等。

10.附则

主要是对制度生效时间(包括原制度的废止时间)、制度解释权的说明。

11.附件

主要包括绩效管理流程图、绩效管理用表,以及绩效指标及其考核标准等,应根据制度正文内容选取。

二、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对于规模较小、业务单一、管理集权的企业,绩效管理相关规定可以包含在同一制度中,但对于集团型和有特殊管理需求的企业而言,同一制度不可能包含所有内容,需要系统设计,通过多个制度予以体现。常见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主要是根据考核对象的层级类别或考核内容进行设计。其中,集团公司总部绩效管理和对下属单位的绩效管理一般制定单独的制度文本,并且对于下属单位内部员工的绩效管理通常由各单位制定独立的管理制度;对于特别考核内容,如安全管理、党风廉政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国有企业一般有单独的管理制度,其不需要在绩效管理制度中详细说明,作为配套制度即可;对于特殊人员,如经营管理者、营销人员、研发人员,以及企业引进的核心骨干人员,也可以制定单独的绩效管理制度。

三、绩效管理制度修订

基本结构论文范文2

一篇毕业论文,如同其他文章一样,应当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指主题和材料,形式是指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论文的内容固然起决定作用,但论文的形式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事实上起重要作用。我们知道,人们要进行思维,就要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这些思维形式既是人类用来反映客观现实的手段,又是构筑论文的基本材料。只有掌握了这些思维形式及其有关的逻辑要求,才能写出具有逻辑持色的毕业论文来。因此,我们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应当遵守逻辑的基本规律,自觉地将这些基本规律,贯穿于写作的各个环节和整篇论文当中,具体说来,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论文内容符合客观实际,能够令人信服。

第二,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连贯。

第三,论文的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全篇论文形成统一的整体。

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他们有着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又专门学过形式逻辑,基本上掌握了逻辑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在这里重点谈谈论文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全篇论文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样一类的逻辑问题。

在毕业论文的逻辑中,论文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作者思维逻辑联系的具体表现,又是作者所论述的客观事物的逻辑联系的具体表现。它对增强论文的逻辑效果和说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论文内容之间的逻辑结构

论文之间的逻辑联系,亦即论文所反映的事物和事理的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基本上表现为纵向逻辑联系和横向逻辑联系,而两者又总是交织在一起,它们表现在论文的逻辑结构上就是: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合式结构三种形式。

1.纵式结构。

所谓纵向逻辑联系,是指总论点、分论点和小论点之间的逻辑顺序,以及分论点之间,小论点之间的逻辑顺序。论文内容之间的纵向逻辑联系,具体表现为论文的纵式结构,其特点在于论文的思想体系是纵向展开的。同志指出:“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讲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选集》第五卷,第217页)只有恰当处理论文内容的纵向逻辑联系,才能使论文有严谨的结构。

一篇论文为了阐述总论点,要列出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扩展为一个部分,各个分论点之间,各个部分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每个分论点又分为几个小论点,每个小论点又扩展为一段,各个小论点之间,各个段之间,也应有内在联系。这样,全篇论文的纵向逻辑联系便体现出来了,并且相应地形成了论文的完整体系和严谨结构。

2.横式结构。

所谓横向逻辑联系,是指论点和论据,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论文内容之间的横向逻辑联系具体表现为论文的横式结构。在一篇论文中只有总论点才单纯地作为论点或观点存在,而分论点和小论点却有双重“身分”,或者作为论点或观点存在,或者作为论据和材料存在。至于用来说明小论点的材料,则只能有材料或论据一重“身份”了。论文要做到有很强的说服力,富有逻辑力量最重要的是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揭示论点和论据的必然联系。首先,只有把总论点和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论文才有生命力,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其次,还要处理好分论点和材料的关系,以至小论点和材料的关系,这不仅能直接证明分论点或小论点,而且能间接地为突出总论点服务。

3.合式结构。

论文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是纵向、横向穿插进行,交织在一起的。具体表现为论文的纵、横式结构,简称合式结构。这种结构的论文,有的以纵向展开为主,有的以横向展开为主。

三、运用逻辑方法

要正确处理毕业论文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增强论文的逻辑力量,必须学会运用逻辑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系列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方法所组成的,其中主要包括: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逻辑思维方法不仅是论文写作中内容安排和逻辑论证的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1.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即由若干个别事例推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或用若干个别的判断作论据来证明一个论点或论题。要从事实材料中找到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就要应用归纳法。它是我们写论文时经常用到的一种逻辑方法。例如,我们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时看到,50年代前、中期注意按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得到了稳步的发展;60年代前期我们注意了按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又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和措施,经济又开始恢复并健康向前发展。从而我们得出,只有按经济规律办事,我国经济才能得到发展这样的结论。

演绎与归纳相反,它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即用已知的一般道理作为论据来证明一个个别性的论点。比如,我们用理论指导调查研究,以至用经典作家的一句话来论证一个观点,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2.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和方面,对它们分别研究和表述的思维方法。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属性、部分和方面再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和表述的思维方法。在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无论研究和表述论点,还是研究和表述分论点,都时常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例如:同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开头先提出问题,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辨敌、我、友问题;中间,逐个分析组成中国社会整体的各个阶级;结尾,综合以上分折,解决问题,回答开头提出的中国革命的敌、我、友问题。

3.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从具体到抽象,是从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表象出发,经过分析和研究,形成抽象的概念和范畴的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按照从抽象范畴到具体范畴的顺序,把社会经济关系的总体从理论上具体再现出来的思维方法。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总体上说,也要运用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即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找出论点论据,在头脑中大体形成论文的体系,然后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把论文写出来。当然有的论文也不一定采取此种方法。

4.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逻辑的方法。所谓历史的方法,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表述的方法。逻辑的发展过程是历史的发展过程在理论上的再现。不过,一篇论文从总体上运用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是不多见的,而在经济学专著和教科书中往往在总体上运用这种方法。

基本结构论文范文3

1选稿和标准

选择医学论文的标准主要是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科学性是医学论文的生命,是论文的立足点,包括真实性、准确性、重复性、公正性和逻辑性。创新性是医学论文的灵魂,即创造性、创见性,是决定医学论文的主要标准。实用性是医学论文的基础,是指论文的实用价值,也是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是医学论文选稿最基本的标准,也是医学论文审稿中必须遵循的先决条件。

2论文的评价

初选论文经过通读论文之后,应根据审稿标准,对其优缺点作出全面评价。评价要着眼于论文的总体及论文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论文的优劣,应该是质量第一。坚持审稿标准,注重论文的科学性、知识性、时效性和可读性。科学性是评价论文的基本标准,知识性的核心反映在论文中信息量的大小。提供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越多,刊出的价值就越高。时效性主要是及时介绍学术经验和传递信息;其次论文中的观点要鲜明、数据准确、论证充分、图表规范以及其成果数据要经得住历史的验证。可读性主要指论文要符合社会现实认识论要求,论文内容的思维结构要逻辑严谨,文字通顺,数据真实,图表规范。

3初审稿件的处理

初审作为三审制的第一关,编辑责任重大。编辑在初审环节上要多下功夫,可有效过滤明显不符合刊物定位和学术水平的论文,可提高后续外审、编辑等环节工作效率。初审稿件处理大致分两种方法。但处理前需详读论文,必须了解文题是否恰当,中心内容是否阐述清楚,材料是否准确可靠,结论是否确切,论文的组织结构是否严密,文字是否通顺,图标是否规范,书写格式是否符合编排规范,参考文献的标引规范等,掌握以上情况后再对论文提出处理意见。

3.1退稿:凡文题不符,格式不规范,资料不全,论据不充分,不科学,写作水平较差者,未达到医学论文基本格式规范和医学论文基本标准的,通过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复制比超过30%的,应退稿。

3.2外审稿:达到医学论文基本格式规范和医学论文基本标准的,通过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复制比不超过30%的,根据不同的专业,分发给不同专业的外审专家审稿。

基本结构论文范文4

1.1实践教学没有结合开放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简单照搬普通高校实践教学模式

远程开放教育在生源结构、学习方式和教学形式等方面都有着与传统高等教育形式不同的许多特点。在生源结构上,传统高等教育的生源基本是高中毕业生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和录取的未就业者,生源结构单一,学生学习基础在程度上也比较统一,而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则基本上是已在各行业工作的在职求学人员,生源结构相对复杂,学习基础和学识水则参差不齐;在学习方式和教学形式方面,传统高等教育基本实行全日制的脱产学习,教学采用组班学习及面授辅导为主要形式,而远程开放教育则实行业余学习方式,教学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为辅”的形式。由于生源结构与教学形式的不同,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在形式、内容与标准等方面均应反映和体现其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特点,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实践教学目标和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毕业作业环节没有起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的作用

原有的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作业环节实践教学采取单一的“毕业(学术)论文”形式,严重脱离了专科层次学生实际,无法解决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性问题。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1)论文选题偏重理论性,淡化实践性。在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面,80%以上的学生选择纯理论性的问题作为论文的选题,严重地脱离实际。由于论文选题偏重理论性,学生自己又缺乏相应的理论功底,只能从报刊杂志或网上下载,不少学生东拼西凑完成一篇论文应付了事。(2)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开放教育专科层次学生是成人业余学习,底子薄、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撰写毕业论文,需要一定的理论功底,以专科学生目前的学术素养和能力水平完成专业学术论文,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无法驾驭。在多年的毕业作业实践环节验收中发现,专科学生毕业论文抄袭、请人、论文拼凑现象严重。(3)论文的逻辑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述不规范。不能按照序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框架来安排论文的逻辑结构,导致逻辑结构混乱;或用报告文学的语言、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代替论文的学术语言等等。有些论文连基本的要素如内容摘要、关键词、参考资料都没有,而参考资料列法不规范是最普遍的现象。当然,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除了学生基础较差的问题,还有为师生比严重失衡,论文写作指导不力的因素。开放教育实行试点以来,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基本都是位列前茅,学生数量众多,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专业师资缺乏,从省校到各分校尤其是基层教学点,行政管理专业的老师很少,师生比例悬殊,导致学生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论文写作很多时候靠学生自行探索,而学生本身知识水平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随便应付了事,使得实践教学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2探索适应远程开放教育和学习者特点的毕业作业实践教学

2.1调整毕业作业环节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对基层的应用性人才,其教育对象主要是在职人员。如前所述,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生源结构复杂,学生学习基础和学识水则参差不齐,尤其是专科层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理论素养较低,虽有一定社会经验与工作实践,但多为低端的感性认识,他们既难以自主地在教学环节中将所学理论与科学的工作方法同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社会经验有效结合,也难以自主地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指导毕业作业环节的行动。针对这一实际,电大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要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其实现途径应该是把实践教学与学生本人的工作实践与社会经验相结合,将其自身既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及社会实践。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作业环节的首要任务是联系社会实际,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方法与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专业写作的基本能力。为此,我们重新调整了该专业毕业作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与思路:突出实践主体即开放教育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紧密结合学生的工作实际与社会经验,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提升,由此实现加强其动手能力的目标。

2.2探索构建多元化的毕业作业实践教学形式

依照前述的实践教学目标和思路,我们积极探索开发利于学生共性发展与个性发挥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形式。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虽然具有成人在职、自学为主的共同特点,但年龄、家庭情况、学习背景、职业特点、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学习条件等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因此,满足其需求的路径和手段也应当不同。在毕业作业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类型细分,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指导,实现毕业作业形式的多元化。为此,我们在研究探索中,将原来毕业作业只是单一的学术论文形式改为适应不同学生情况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工作研究等多元形式,由学生根据要求和自己的条件自定。多元化的毕业作业形式,突破了原有电大实践教学模式,从而使电大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加适应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

在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工作研究四种毕业作业形式中,除了学术论文是原有毕业作业形式的保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工作研究都是结合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学生的特点开发设计的新形式。“工作研究”形式主要适用于在行政单位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相关工作的学生,目的是促使这类学生利用从事行政管理相关工作的自身优势,联系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和自身工作性质,围绕本职工作和行政管理专业某一主题开展,研究解决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总结自己在思想认识、业务认识与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收获、感想、心得体会及合理化建议,促进其运用理论知识总结归纳实际工作,将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调查报告”和“案例分析”形式适用于所有学生,供学生根据自己生活、工作实际自行选定。对于学术论文形式,我们把它作为多元化形式之一进行保留,但是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在原有毕业作业环节中,学术论文的要求和指导基本参照普通高校的做法,给出选题,由学生自行选定。选题基本以行政管理领域理论研究为主,结合实际的很少,学生写论文基本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不少学生东拼西凑完成一篇论文应付了事,抄袭现象比较普遍,很难通过实践教学实现理论和能力的提升。为此,我们在课题的探讨中提出了论文选题必须联系实际,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本岗位的工作实际或社会热点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不提倡写纯理论性文章。通过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析或者是对自己工作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实证分析,一方面强调了学生探讨问题必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学生结合工作实际,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水平。

3改革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

为总结新开发设计的毕业作业环节各实践形式的教学经验,2011~2012年,我们以调查报告这一毕业作业形式,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发设计了“南宁市道路交通状况调查”的专题调查项目,在总校直属班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中进行改革实践。该专题调查要求学生按照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独立完成社会调查,以调查过程中收集的素材撰写调查报告,完成毕业作业。从两年的教学实践来看,通过结合本地区社会实际开展的专题调查,对促进电大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活动的落实,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3.1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从两年的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看,与之前硬性规定撰写毕业论文的单一形式相比,参与实践教学改革的学生积极性很高,每一届学生参加毕业作业并顺利完成通过验收的比率由原来的50—70%提高到95%以上。从对参与学生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对这项社会调查的总体效果很满意。

3.2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通过专题调查,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一个完整的社会调查的基本过程,了解了本地区社会热点———市区交通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结合调查素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在收集材料、整理归纳消化素材中,培养了自身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在对参与调查的学生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该项目调查,是很好的一次系统性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知识的应用和转化,同时锻炼了走访、座谈、记录、统计、写作等多种能力,掌握了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真正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3.3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本结构论文范文5

1创新点合理呈现的价值

1.1有利于培养作者的诚信精神,增强科研信心

创新性、科学性和新颖性是科技的前提条件,论文具有创新性是作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国内外许多科技期刊都明确规定论文须有“创新点”或投稿时对创新点另作说明。因此,在论文中明确标注创新点是作者的责任与义务,是科研诚信的具体体现。同时,“论文具有创新点是研究者必须做却又很难做的事”,作者合理地标注创新点,既能充分说明文章的创新内容、展现其价值和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增强科研创新信心,不少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者在投稿时都主动附言介绍“文章的创新点及其价值”,这对提高自我科研能力、强化科研旨趣与奉献精神具有很好的砥砺作用。此外,用纯熟的写作技巧来突出论文的创新点,还有利于提高论文评审的通过率以及录用与发表的概率。

1.2有利于科技期刊组织论文的学术监审

科技期刊编辑需要及时有效地发掘、筛选、鉴定和整理论文的创新性,帮助作者提炼与凸显创新点。囿于审稿专家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作者创新点呈现的不合理,对论文创新性的把握与提取成为审稿的焦点和难点,令业界和学界“对专家是否能够完全胜任对来稿创新性的鉴别”感到困惑或提出质疑。为此,编辑和专家提出了诸多有助于判断论文创新性的方法,如借助中国知网检验主题、依据参考文献等判断论文的新颖性,利用“创新点自动发现系统”评估文章质量和影响力等,但收效不佳。若作者明确标注论文的创新点,可以使编辑部快速地对来稿的学术不端性、创新性和价值进行初判,快速筛选出送审稿,尽可能避免重复稿、无效稿等对后续专家审稿的干扰,使审稿专家不必费心去寻找、发现与揣摩论文的创新点,集中精力对稿件的价值进行判断,发掘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促进论文的尽快审理与发表。

1.3有利于读者阅读借鉴,避免重复研究

的重要目的是让读者学习、借鉴和利用创新性成果进行再创造。读者阅读科技期刊论文,通常会首先在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结语等部分寻找感兴趣或急需的创新性内容。因此,作者提炼并合理地展示论文创新点,将文章的精华直接便利地呈现给读者,无疑会大大节省读者的时间和精力,提升论文创新性的“感知程度”,降低“感知风险和感知成本,尽快实现其感知价值”[15]和感知利益。对科研工作者而言,在明了已有的创新成果后,就会重新寻找和确定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避免重复研究,“被引频次较高的观点就是该文章的创新点”,表明创新点合理呈现对提高文章关注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为读者提供有效的检索点,加快其对新知识的识别与获取,进一步提高期刊论文的利用率。

1.4有利于规范与完善科技论文的文体结构和语言表达

明确表达创新性是科技期刊对论文的基本要求之一,不少科技期刊规定摘要、引言等部分必须明确介绍和说明创新点。对于创新点如何表达与呈现,目前国内科技期刊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不少科技期刊多年办刊中已经对此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表达格式和要求(如《电子学报》)。即便没有统一的格式、规则、形式等的规定和要求,科技论文学术创新的客观规律要求创新点的呈现必须按照一定的形式进行,因此,创新点的合理嵌入与表达对科技论文文体结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其语言表达也有着更为明确和规范的要求,如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通常以“结论”而非“讨论”结尾,表明论文结构有章可循。创新点合理呈现通常是优秀论文的亮点,最吸引读者眼球,能使论文结构更为合理、内容安排更为融洽、语言表达更具魅力,对文章结构形式及逻辑表达要求也更高。

1.5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办刊质量,拓展增值效益

“刊物的影响和显示度是依靠其所载文章的学术价值的集聚效应而发挥出来的”。合理地呈现创新点,能够有效地提高创新性内容的引证率和转摘率,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提升刊物的影响力和显示度;还有利于运用信息技术对其创新性内容进行挖掘,直接提取出创新点,通过“运用分类、聚类、预测、关联分析、孤立点分析等常用技术和典型算法,得到文章的标题、摘要、创新点、关键词、主要内容、潜在用户等信息”,形成创新库,有利于“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推送”,满足专业化和小众化的创新需求,提高科技期刊的增值服务水平。

1.6有利于学术成果及人才评价的合理定位与理性复归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论文评价一直遵循着按照期刊级别、影响因子等指标进行的以刊评文的非科学路径和标准,因其过于偏重表象性评价而无法真正达到和实现评价的科学价值与目标,导致以创新性为核心的质量评价被遏制与忽视,这种评价在教育、科研等领域极为普遍与盛行。事实上,科技期刊对稿件质量的判定、录用、发表、评优等无不是根据论文的创新性价值来确定。因此,可根据科技期刊论文标注的创新点来研判该文的科学价值,将创新点作为论文评价的基点、考察点和指标,不仅可以优化科技期刊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促进以刊评文向以质评文的转变,同时还有利于运用“创新点展示评估法”去评价成果的学术价值、学者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推动学术水平向创新力度的转变。

基本结构论文范文6

一、研究设计

1.理论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语料库工具的不断发展,语言学者不断加深对“词块”的研究,认识到“词块”广泛存在于语言中,但“词块”的术语仍林林总总,如词块(chunk)、词汇短语(lexicalphrase)、词束(lexicalbundle)、词丛(cluster)、程式化序列/表达(formulaicsequence/expression)、短语结构(phraseology)、多词单位/表达、复现词组以及计算语言学界常采用的“n元结构”(N-gram)[4]。尽管词块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研究者们普遍认同词块是便于整体储存和使用的词汇序列。其中,美国语言学家Biberetal将词块界定为扩展化搭配(extendedcollocation),即语料中出现的词组合,包括两词组合、三词组合、四词组合乃至四词以上组合,词块可以独立建构句子或者话语,承载一定语法、语用乃至语篇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讲,词块是最小的形式与意义融合体[5]。Biberetal根据词块的语法特征将学术书面语中的词块分为12类,如表1。本研究在Biberetal对词块的分类基础上将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词块概括为动词类词块、名词类词块、从句类词块、介词类词块、被动句类词块和其他词块6类。

2.研究语料

本研究的语料为某高校2015年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所有论文都经过导师认真审查,并由论文评委组严格按照毕业论文评分标准给予答辩分数。本研究按照论文答辩分数将其分为3组:85分以上为英语水平相对高的高分组,84~75分为英语水平居中的中分组,74~60分为英语水平相对差的低分组。每组各随机抽取16篇论文,其中文学方向论文28篇,语言学方向6篇,教学方向1篇,翻译方向13篇,每篇长度为3000~5000词不等,共计230224词。本研究通过对比高、中、低分组提取其中的词块,分析以下三个问题。(1)高、中、低分组本科毕业论文中,各长度词块使用情况是怎样的?(2)高、中、低分组本科毕业论文中,词块使用的结构类型是否有相似性?(3)不同水平英语专业大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词块使用方面有哪些共存问题?

3.研究方法

本研究根据Biberetal对词块的定义,运用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提取三至六词词块。由于词块长度与数量成反比,所以对于不同长度的词块设置不同的起点频率。参考以往文献中的提取标准,本文将标准频数定为:三词≥10次/每万词、四至六词≥5次/每万词。首先使用AntConc软件的N-Gram功能,根据提取词块长度调整其最低频率,汇总各长度提取词块列表,然后手动删减词表中不符合词块定义的词语序列,最后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1.各长度词块使用上的差异

可以看出,高、中、低分组学习者使用的词块和各长度词块的总数量均呈现递减趋势,即高分组、中分组和低分组使用的词块及各长度词块的总数量依次递减,但在总体递减的趋势下有一定的波动。这一结果基本与Biberetal的研究发现稳合:在标准频数相同的情况下,词块的长度增长,出现的种类和使用的总频数就会减少。图1可以看出,高、中、低分组都出现词块越长,使用频数越低的现象。虽然三组的三、四词词块使用频数相近,但在使用数量上存在较大差距,高分组的三、四词词块的使用数量大约是低分组的3倍,中分组的2倍。这说明高分组虽然能更加灵活地使用三、四词词块,但高、中、低分组都存在过度依赖较短词块的问题。三组的五、六词词块使用频数都明显低于三、四词词块,高分组与中分组的差异较少,但低分组远低于高、中分组。这说明写作水平越高的学习者,运用各长度的词块的能力越强。各水平学习者对长词块的使用能力相对较多,低水平的学习者基本没有掌握对长词块的使用技巧。各长度词块的使用数量与写作成绩呈正比,即运用词块数量越多,且长词块运用较多的论文,成绩越高。

2.各结构类型词块使用上的差异

本研究参照Biber等人对词块结构类型的分类,根据语料中的词块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正如图2所示,虽然三组学习者在词块使用数量上有一定的差异,但使用词块的结构类型大体相似。各类型词块产出比例由多到少依次为:名词类、介词类、从句类、其他类和被动句类词块。首先,在三组论文的词块结构类型中,名词类词块产出最高,三组均超过50%,大多数名词类词块为研究课题、研究理论、研究对象等相关名词名称,如cultureboundwords,thesourcetext,thetar-getreaders,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Eng-lish,这主要是因为学术论文的体裁特点,需要更多地描述研究对象、使用研究理论、阐述研究观点等。其次是介词类词块,三组的介词类词块产出频数的差异很小。介词类词块主要为两种结构类型。1.介词+名词短语,2.固定介词短语,如inorderto,aswellas。第一种介词类词块作为名词短语与其他结构的连接词广泛运用于写作中。第二种介词类词块作为文章结构的衔接词而大量使用。Biberetal对本族语口笔语语料分析发现,本族语者主要依靠动词语块和从句语块,90%的语块含有动词,常用结构是人称代词+动词+补语的语块,构建学术语篇时才主要依靠名词或介词语块,分别占常用语块总数的30%和33%[5]。由此可见,大学四年级的英语专业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术论文写作技巧。最后在动词类、被动句类、从句类及其他类词块的使用方面,三组的整体使用数量都很少,中、低分组甚至没有使用从句类词块,这说明大学四年级的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在学术写作中没有掌握采用被动句式表达客观事实的技巧,而且多使用简单句式,使用从句类词块的能力较弱。

3.在词块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从各长度及各类型词块的使用总数量来看,高分组的毕业论文写作能力虽然明显优于中、低分组,但是存在与中、低分组同样的问题。首先,三组学习者对较长词块的使用能力整体偏弱。不仅在数量方面有所欠缺,在种类方面也缺乏丰富性。在写作过程中仍更多地依赖三词、四词等较短词块,较长词块多为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名词。其次,三组语料中的动词类词块,较少,被动句类词块甚至更少。动词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在语言表达中占据不可估量的地位。Liao和Fukuya在研究中也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回避使用动词语块的现象。[6]同时,本族语者习惯于使用被动句体现表达内容的客观性。这说明英语专业学生即使接受了四年专业的英语学习,仍没有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要点,缺乏客观表达的意识,存在表达不够地道的问题。最后,三组语料中极少存在从句类词块。大部分英语毕业生都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具有对复杂句式的运用能力,但在时间充裕,话题多样的写作过程中仍不能很好地使用从句词块,更多地使用不易出错的简单句,减少了文章结构的多样化,从而降低了文章的质量。因此,在写作教学中,一方面针对学生较长词块和词块类型贫乏的问题,教师加强学术期刊论文的模仿写作练习,教授词块使用方法,培养词块提取意识。另一方面,针对学术论文写作存在的语言表达不够地道、客观论述意识弱、表现句式简易化的问题,学生应自觉增加对英语源语文章的阅读,有意识地总结学术论文中的高频词块、长词块,将所学词汇有序地组合记忆,这样才能在保证表达流利地道的前提下,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及写作能力。

基本结构论文范文7

一、学术期刊论文形式质量存在的问题

1.结构松散混乱

许多稿件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主题不明确,思维逻辑性差。常常是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分析时,却中途岔出别的话题。这样的文章,在下笔之前没有进行整体规划,想到哪写到哪,对客观事物固有的逻辑不尊重,忽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如果思路没有条理,表现在文字上就是天马行空,言之无序。二是主要内容与次要内容层次不清晰。表现为各个层次之间内容杂糅交错,各部分内容重复或矛盾。三是缺少过渡,忽视照应,不会在内容转换时合理使用过渡性语句。结构的松散混乱表明作者论述思路不清晰,没有围绕主题来结构全文。

2.行文格式不统一

行文格式不统一是期刊论文中最常见的问题。一是没有明确的各级标题或各级标题混乱,采用的标题等级不是常规的数字形式,还有不会用小标题和随意使用小标题的现象。有的文章全文不使用小标题,段落中也没有中心句,有的作者却又滥用小标题,小标题下的内容长短随心所欲。另外,小标题与正文内容不吻合、小标题层次不清楚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二是注释的标志不一致,很多稿件中采用的注释格式标志各不相同,这样的稿件表明作者没有按照投稿刊物的基本要求及风格处理文章,也没有考虑真正让读者方便阅读。

3表述形式不规范

稿件的表述形式是指稿件中对语言文字及量和单位的应用。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缺主语;词语搭配不当;语言口语化,用词随意,学术性较差。学术论文的读者大多也是专业人员,适当的专业术语不仅有利于把事情说清楚,还能够使读者更加容易与作者产生认识的一致性,从而产生共鸣。量和单位使用混乱是稿件中的常见情况,一些稿件只按个人习惯,不顾国家有关规定,选用一些不符合稿件主题和目标读者的量和单位的名称、中文符号或字母符号。

二、提高期刊论文形式质量的措施

1.确定合理的框架结构

梁启超说过,“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夫行阵之首次,阶梯之有依也”,意思就是写文章应该先考虑框架结构,文章的框架结构确定了,即内容层次安排明确了,稿件的主题就更加突出,读者也能更好地循序渐进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实质。合理的结构框架,应是文章的几个部分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规律,有其特定的系统结构,有明确的概述和分述的关系和明显的层次安排。同时,文章的几大部分之间内容互相不矛盾,如果本身存在交叉内容,应详略有别的进行阐述,而不是简单重复,使各部分之间互相呼应。学术论文的阐述方式应采用演绎式或归纳式,归纳法,指的是从许多个别事例中获得一个较具概括性的规则。这种方法主要是从收集到的既有资料,加以抽丝剥茧地分析,最后得以做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演绎法,则与归纳法相反,是从既有的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一种方法。由较大范围,逐步缩小到所需的特定范围。归纳法是从特殊到一般,优点是能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且能体现事物的共性。缺点是容易犯不完全归纳的毛病。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优点是由定义根本规律等出发一步步递推,逻辑严密结论可靠,且能体现事物的特性。缺点是缩小了范围,使根本规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现。

2.注意统一的行文格式

任何稿件都应有统一的行文格式,文章行文格式统一了,阅读者读到哪里都能看到指向明确的“路标”,就能明了各段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统一的格式一是体现在同级别的标题采用相同的标志,各级标题的标志各有不同。应对作者提出要求,要以不同的数字形式作标志,各级标题的次序要一致。合理使用小标题让文章结构清晰、明了,文章的可读性就会大大增强。学术性期刊的稿件更要合理准确使用小标题,小标题之间层次要清楚。同一层次的小标题应统一使用结构相近的短语,各级小标题应单独成行,且小标题不宜过短或过长。标题的层次标号在社会科学类的期刊中第一层一般是以一、二、三、……来标注;第二层以(一)、(二)、(三)、……来标注;第三层以1、2、3、……来标注;第四层以(1)、(2)、(3)、……来标注,常见的篇幅比较短的多使用一、二、三、……1、2、3、……两种。二是各种注释应采用一致的标志,同一稿件注释中应用一致的格式标志。三是稿件中公式、表格、图片的标注形式应一致且符合规范,外文字母的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数字和符号的形式等。

基本结构论文范文8

科技期刊论文创新点主要分布于题名、摘要、引言、正文、结语5个部分,同时,在参考文献、非引文注释等部分也有所体现。在创新性揭示上,前5部分是显性的,后2部分是隐性和间接的。根据文献[20]的分析,讨论、分析与讨论等非全文最终结论的部分应作为正文内容,主要对文内所提问题及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说明;结语是“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参考文献作为创新性的重要来源与根据,蕴含和预示着本研究的潜在创新点;非引文注释中创新点的分布很少,创新性的解释多为辅助性的,不作为本文研究范畴。根据创新点呈现的规律和要求,在创新性表达上,包括参考文献在内的论文6个主要部位应该各有专责和侧重,但在实际写作中不少作者却常常产生偏误,影响了创新点的合理呈现。总体而言,科技期刊论文的主要部分在创新性揭示上的“缺职”、“偏职”或“失职”,使得创新点呈现机械重复较多,缺乏内在的逻辑性、主次性、层次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通过创新点呈现的结构要素去构建理想化的创新点呈现体系和模式,对于提高科技期刊论文创新性表达功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创新点呈现的理想模式

2.1常见的表达用语

创新内容的表达常常采用一些标志性词汇或短语(以下简称“特征词语”)。摘要、结语等部分使用的特征词语往往有所不同,比如,摘要中常用“提出了、(研究)发现、揭示了”等表述创新性,而结语部分除了重复使用这些词语外,还使用“贡献”等特征词语。研究发现,针对不同的创新类型,使用的特征词语往往有所不同(表2)。这些特征词语既有专门表述特定创新类型,如描述“新理论”的(本文)理论创新点、理论上等,也有笼统表示各种创新的通用词语,如提出、认为、研究表明、创新之处等。同时,这些词语对创新内容的揭示程度及使用频次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项利用大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导出创新点最为频繁的词语主要有提出、设计了、研究了、给出了、介绍了、分析了、解决、表明、证明、得到、验证、结论、采用、方法、问题,其中“提出”在创新点句子表达中使用率高达18.64%,提出、设计了、研究了、给出了、介绍了、分析了、解决、表明、得到、验证等词语对创新性导引与揭示的功能最强;同时,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科技论文创新点引导词使用的种类及频次也有所不同。此外,创新点表达词语中还有一些异化现象,如用突破点表示创新点,用战略借鉴表示实际应用价值等。

2.2常用的表达格式

论文创新点呈现的成功取决于创新点位置安排得当、用语规范精炼、内容表达完备周详,可以说,创新点标注明确与准确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创新性展示与呈现的程度。影响创新点显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其内容表达格式。例如,根据创新性内容的表达是否具体和完备,摘要对创新点的揭示形式可分为:无创新点字样,但也不同程度地介绍创新性的模糊式;有创新点字样,创新点呈现采用概括式、叙述式和总结式等几种方式。概括式笼统介绍创新性,不介绍具体内容(如文献);叙述式简要(如文献)或直接(如文献)罗列创新点,扼要介绍创新内容,不做任何评价;总结式在简要介绍具体创新内容的基础上,再指出创新的价值及质量(如文献[12])。相对于摘要而言,引言中的创新点表述更为详细,除了适当介绍创新性内容外,还要侧重说明创新的缘起、目的、手段,因此,论文创新点的呈现方式以叙述式表达为主。而结语对创新点的表达则在对文章创新性内容全面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侧重于提升其价值和作用,彰显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为新的创新提供思路,因此,该部分常用的表达方式为总结式。

2.3理想的呈现模式

从根本上说,论文创新点是按照提出问题、采用方法、解决问题、得到结论、验证方法这5种语义关系的逻辑进行架构并完成既定研究任务。因此,科技论文的创新点应该是个完整的有机体,构成论文的灵魂和核心,建构结构化的创新点呈现体系成为科技论文创新性成功实现与表达的关键。通过前文分析可知,全文不同部位创新性表达的内容、程度、侧重点等均有所不同,使得创新点呈现具有前后差异性;根据创新性表达的逻辑演进顺序及不同部位创新性表达的详略轻重,创新点呈现应该具有层次性;基于全文不同部位创新性表达的不同目标,要求创新点呈现必须具有完备性。(1)各部位创新点呈现的量应有所不同。观察图1各部位的截面宽度可以形象地看出创新点容量和内涵大小的不同,由此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创新点文字量的占比。图1中,摘要、引言、结语这3部分从上到下逐步扩展,表明这些部分的创新点描述都呈发散状态,需要逐点提出并适当加以说明。相对而言,摘要的创新点表述更为简洁,引言的创新点表述可适当拓展和丰富,而结语的创新点揭示则用语较少,仅是点出即可,不作解释和说明。与这三部分相反的是,正文部分对创新点的介绍重在逐点说明,条分缕析,重点说明创新的原理、技术路线、实验实施和实践检验等,因此,该部分须呈现创新的全部基本内容。需要强调的是,结语的外形呈先倒置收敛再扩展开放的形状,表明该部分在内容上须对正文部分的创新性证明进行归纳整理,精炼出创新的核心内容,总结出若干条结论,然后,指出研究的缺陷,进一步生发与拓展结论。(2)各部分创新点呈现的侧重点应有差异。按照有关标准、规则的规定,科技论文题名、摘要等若干组成部位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表现在创新性表达及创新点呈现上也应有所不同(表3),这是由全文创新性演进的逻辑规律决定。论文各部位创新点呈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直接决定了对创新点呈现的要求与结果不同,充分体现出创新点呈现的差异性和层次性。从总体上看,题名、摘要、关键词对创新点的揭示与展现程度相对低于其他部位;引言重在体现出创新点的继承性;正文专司展示创新的生成性和过程性;结语突出展示创新的全面性、独创性、效用性、稀缺性和预设性。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可以自定论文主体部分的编写格式”,使得论文有时没有“结语”而有“讨论”(或以“结论与讨论”、“结论与展望”等进行呈现),“在结论或讨论中均可提出建议、研究设想、尚待解决的问题等”[20],以侧重阐明创新的相对性和前瞻性,确保了创新点表达的完备性。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多部位重复罗列创新点而导致“冗余创新点”的产生及其对阅读、鉴审、评价、开发等的干扰,除结语及正文局部外,论文的其他部位不宜直接列举出创新点。(3)各部分创新点呈现应形成严密完整的结构体系。“论文创新点的本质是相对性”,论文创新性的阐释无不遵循着“已有创新性→本文创新性→未来创新性”的“继承→发展→延续”的逻辑线索和规律,这与图1中创新点呈现的起点、闭合、展放的涵义一致。基于创新点内容表达的思维轨迹和发展规律,科技论文创新点呈现必然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逻辑结构系统,按照图1所示的模型组成部分的“起、承、展、合、启”去表达创新性。起,以题名聚焦研究的初点;承,以引语承继已有的研究成果;展,以正文开展新的研究;合,以结语对研究成果的创新性进行总结和价值输出;启,以研究的不足及设想为今后研究洞开新的窗口(图1尾翼结语的开放端口即表明今后创新点的对接点和切入口)。如此,创新性表达才能够做到前后关照、一脉相承、合为一体,各部位创新表达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充分彰显出创新的知识递增性和价值增殖性,确保创新点呈现的整体性和完备性,推动学术研究向广、深、高、精、尖、新方向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