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社会论文范例

化学社会论文

化学社会论文范文1

声乐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发音和歌曲演唱,抒发内在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而对学前儿童进行声乐教学,则应突出“如何教”,而不是“教什么”,要准确把握学前儿童的特点,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歌唱欲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和快乐的感受。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师必须主动改革传统的声乐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使声乐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艺术表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和专业知识研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要密切关注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新动向,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实际。要注重学习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知识,熟悉他们发声和演唱方式,经常深入幼儿园和幼儿艺术教育机构进行观摩,掌握学前儿童教学工作的实际方法,科学融入到日常的授课环节,使声乐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水平,还能够提高他们的从教能力。二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逐步加大专业技能课程比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教师既要做好范唱,又要帮助学生选准曲目,在课内和课余时间强化练习,为学生打牢技能基础创造条件。同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教学录像和更多的演唱示范,帮助学生查找差距,改进方法,提高声乐演唱水平。三是注重教材的实用性。要加快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更新换代,降低教材的专业化水平,主动向幼儿园实际教学靠拢,选择那些思想性较强、艺术性较高、训练价值较大的艺术歌曲和优秀民歌作为教学素材,也可以根据学前儿童成长特点和幼儿园需要,订制或编写合适的教材,让学生多接触幼儿园歌唱教学内容,使教材更具可学性和实用化,发挥好教材帮助学生练习声乐的辅助功能。

二、突出“联”字,在推进校企合作上求创新

针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与学生实际应用存在学用脱节、课堂所学无法有效指导入园实际工作等问题。要进一步转变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实践教学渠道,通过社会化运作模式,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组织学生入园开展实际工作,采取边学边做、以做促学、以做验学的方式,促进“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实现声乐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要采取高职院校附属幼儿园、联合办学、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途径,建设一批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训练声乐技能的实践场所,搭建好技能训练平台。同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深入幼儿园,进行听课、看课、教学研讨和模拟授课等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观摩主题特色课程和日常歌唱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等方面技能,有效检验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方法,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从声乐专业角度深刻理解开展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价值,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三、突出“练”字,在强化学生技能上求提升

实践出真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强化学生的日常声乐技能训练,必须紧密结合学前儿童的教学和活动,在实际应用上下功夫,使学生的学习路径由“教”向“学”转变,由“接受知识”向“解决问题”转变。一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联合幼儿园定期开展声乐练习实践活动,由学生组织学前儿童编排和演练活动,设计一些小合唱、表演唱、独唱、二重唱等节目,学生也可以进行范唱和展示,不断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二是加强学生日常声乐技能训练,建立和完善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将学生声乐实践技能纳入考核内容,每学期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声乐汇报演出,着力打造一批声乐技能训练的精品活动和品牌活动。建立和完善竞赛的组织和考核制度,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声乐专业技能竞赛的常态化、综合化和制度化,通过竞赛活动的互相比学,为学生搭建学促交流平台,不断提高学生艺术技能整体水平。三是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幼儿歌曲、音乐节目的创作、编排和演练,开展相应的展演活动,切实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和专业本领。

四、突出“优”字,在优化教师配置上求实效

化学社会论文范文2

1.社会实践开展现状。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次数过少。调查结果显示,有33.54%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33.10%的大学生参加过一次,18.67%的大学生参加过两次,参加过两次以上的大学生相对较少。高校对于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经费支持不足。仅有32.30%的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学校的经费支持。大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高。调查显示,26.80%的大学生是自觉参与社会实践,25.33%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初衷是因为学校组织,15.11%的大学生是因为完成大学的课外学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方式大多为实习和兼职。针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85%的企业接收过前往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38.46%的企业接收过前往企业进行兼职的学生。

2.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第一,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分别有45.74%、45.13%、36.61%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广泛性不够、持续时间短、操作不规范。导老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力度不够。56.4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的指导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但指导老师的实际指导次数有限,指导效果不明显。大学生社会实践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支持。63.14%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没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第二,用人单位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46.15%的用人单位认为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参与率不高。社会实践普遍存在持续时间短、广泛性不够、操作不规范、功利心过强的问题。65.38%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持续时间过短,未能达到实效,19.2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广泛性不够,且操作不规范,23.08%的用人单位则认为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功利心过强。社会实践内容缺乏创新、规划不够科学。42.3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今大学生所开展的社会实践主要问题在于社会实践内容形式缺乏创新,34.62%的用人单位认为主要问题在于社会实践缺乏科学规划且社会实践制度落实不到位。社会实践后期宣传工作呈现良好态势。数据显示,仅有11.54%的用人单位认为社会实践后期宣传不力,说明用人单位高度认可当前社会实践的宣传效果。

3.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调查显示,51.16%的学生对“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这一社会实践的核心思想的体现表示较为赞同,60.0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个人走向社会,另外,分别有32.56%、36.61%、33.33%、6.37%和21.5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能够了解民生、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了解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这直观的说明了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58.31%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50.04%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39.8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数据显示,73.43%的同学认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之间关系较大。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其就业。数据显示,42.31%的用人单位均认为企业更愿意招收社会化技能高的大学生,他们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对社会也更加了解,进入企业以后会更加务实肯干,这对企业来说能够减少初期培训成本。在大学生应聘时,26.92%的用人单位最看中大学生的学习成绩,7.69%的用人单位最看中大学生的参与竞赛情况,而65.38%的用人单位最看中大学生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一味的关注学习,还要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化技能,这样才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其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大学生的看法不同的是,76.92%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其自身的成长非常有帮助,96.15%的企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表示支持。表明绝大多数的企业对得到过社会实践锻炼的学生表示高度认可,并赞同高校引导学生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4.社会实践与社会化技能之间的相关性。

大学生的团体意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了良好体现。46.8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团队在整个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作用较为明显,这也充分说明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身的组织、协调、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即社会化行为技能得到了提升。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的社会化技能得到提升。数据显示,68.1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能够锻炼大学生的交流能力,即社会化语言技能,53.9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即社会化行为技能,51.7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能够锻炼大学生的适变能力,即社会化思维技能,这足以说明,社会实践能够不同程度地使大学生的表达、交流、沟通、组织、协调、合作、观察、适变、创新等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即社会化技能得到提升。社会实践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化技能。数据显示,76.92%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其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联系很大,76.92%的用人单位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61.54%的用人单位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适变能力,综合起来即大学生的社会化技能,同时也有少部分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表达、组织、协调、合作、观察和创新能力等。这表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其社会化技能。

二、对策与建议

1.规范管理,引导大学生自觉有序参与社会实践。

高校作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主要管理和指导部门,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洞悉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现状和学生的相关需求,加强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和引导,使社会实践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化技能。同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注重社会实践指导老师的重要地位,尽可能地为学生解决实践基地、资金等实际问题,并需要通过规范管理,从而引导大学生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2.加强选题指导,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社会实践选题对于社会化行为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不同的选题,其重点难点不同,对象不同,实践方式不同,实践效果不同,对于社会化行为技能的培养自然不同。因此,高校应制定政策,鼓励大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实践,加强组织、协调、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实践选题上,引导学生注重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民生相结合,增强实践的科学性和培养能力的针对性。同时,指导教师对于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指导老师应注重指导大学生观察与思考社会现象,带领学生认真分析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思考所学专业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思考自身职业规划,从而指导大学生主动调整自身的学习重点,实现自主创新发展;在社会实践后,应注重指导学生总结提炼实践成果,以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将实践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并积极将理论成果向相关单位反馈,从而对社会发展和工作推动发挥更大的作用。

3.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积聚实现大学生梦想的强大力量。

化学社会论文范文3

在实施巡回电播教学的实验过程中,镇江民众教育馆结合施教设备和播音环境进行了各种试验,就地取材,探索出多种经济可行的巡回方式:[2]手提式。肩挑式。扛运式。两人同时肩扛一横担,横担中间固定有电播教学机和蓄电池组,肩扛横担前端的施教人员手持固定有扬声器的长杆,负责扬声器管理,肩扛横担后端的施教人员负责操控收音机或者实施演讲,二人分工合作,比较便利。电杆式。在街道马路巡回施教时,即将扬声器挂于电杆上,收音演讲发声自高而下,自然格外响亮清晰。大树式。与电杆悬挂扬声器类似,适用于没有电杆的环境,将扬声器挂于大树上。竹竿式。利用竹竿构建稳固的三角支架,适用于既没有电杆又没有大树的教学环境,在乡村或会场施教时,扬声器如无处悬挂,用竹竿三根交叉竖起,系在正中,声音可以四达,足供数百民众之听取。骡马式,在乡村集市、庙会等不便于安装布置施教器材的场所,可以雇用骡马驮载机器设备,把扬声器拿在手中,就可以随时随地地收音演讲。独轮车式。赴乡村巡回时,将机件装置独轮车上,无论大道小路,皆可到达施教。黄包车式。与独轮车式相似,赴乡村巡回时,又利用黄包车装载机件,将扬声器系在车后,随时集合路人收音讲演。自行车式。与独轮车巡回法类似,所不同的是适用于巡回区域较远且道路平坦的教学环境,将扬声器装于车前,其他的器材装于车后,其特点是速度比较快。送货车式。所谓送货车是一种前面两个轮子后面一个轮子、车厢在前骑乘人员在后的人力三轮车(如图1所示),“在送货之暇利用其装载机件,至各商店巡回实施商人教育。做国货宣传,其巡回效能较以上车辆尤为稳妥”。火车式。针对旅客在乘坐火车时缺乏交流、旅途乏味的现状,镇江民众教育馆曾在京沪铁路线的火车上试用收音机收听中央电台的节目,并每次作十余分钟的精神谈话及旅行常识演讲,效果显著。轮船式。迢迢长途中,为施教之良好机会,除报告实时消息而外,当有充裕时间推行识字教育,旅客虽来去无定,然能利用枯燥时间使之认识一字一句,印象自然深刻。

1934年元旦,镇江民众教育馆在正东路本馆建立了教育电影总场并正式开幕,1月12日在城西伯先公园施教区办公处成立了教育电影分场。[3]1935年,镇江民众教育馆“在省会交通地点设立大众教学场,白日举行电播,晚间放映电影或幻灯教学,使城内外来往之民众皆得到场受教”。[4]教育电影场面向社会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原定每周二、周三在总场,五、六、日在分场轮流放映,后因城西观众较多,乃改为周二、周三总场放两天,四、五、六、日分场放映四天,每日放映的场次也随时变更,少则一场,多则三场,仅1934年,在两个电影场施教日数达224日,约400余场,总计观众约62481人次。教育影片都是经过慎重选择的,内容包括公民教育类17种61卷,生计教育类29种38卷,健康教育类22种34卷,科学教育类20种20卷,新闻宣传类4种11卷,滑稽片类21种36卷,总计113种200卷。[5]因为,总觉得这两个场所,不能收普及之效,而且像学生、工人等又各以职守所羁,不能随时到场观览,于是镇江民众教育馆采用巡回办法,向各机关、学校、工厂发出电影认映函,携带电影工具到各机关、学校、工厂去巡回开映。电影认映函内容包括放映教育电影的意向、放映时间、地点、观影人数,确认每月放映次数、开映影片等。[6]对于参加认证的放映者,镇江民众教育馆视所需的工具、电影本数等象征性收取补助费用,单放教育片两本的收取二元四角,放映教育片及滑稽片三本的收取六元,放映全部影片则收取十二元。表2列举出1934年1月至4月间巡回放映安排。镇江民众教育馆组织力量赴省内外各地巡回放映,期待教育电影逐渐推广。起初,巡回放映地点局限在距离镇江较近的扬州中学,其后,因为各地社教机关纷纷接洽请求巡回放映,于是由江苏省教育厅拨付经费,购置设备,按照征求认映排定巡回日程,于10月10日开始赴各县巡回放映。

在电播巡回施教过程中,为了发挥电播教学的功能,镇江民众教育馆针对电播教学的特点,选择中央电台有关民众教育的节目,再补充自编播音材料,印发给各听讲处,材料每周更换一次,方便听众按需听取。同时播放教育唱片,收集编印唱片材料,分发听众对照阅读,有时将唱词制成横幅,悬挂在扬声器前,字迹大且注上拼音以便于听众学习。在实施电播教学时,由播音员集合听众到施教点分发歌词本,并播出唱片名、歌词页码,待听众查到页码后读出唱片歌词。教法上先一字一读,然后一句一读并唱一次,最后逐句讲解并连续唱。因此,听众对于歌词的字句和意义都能认识和理解。镇江民众教育馆对教育电影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刘之常在《教学法上的大革命》一文中提到,教育工具“由口授到书写,由书写到印刷,再由印刷到各种仪器、标本、图表、影灯等的应用,教具改进一次,教学亦跟着演进一次”,教法和师生的关系也发生改变,随着电影和播音进入教育领域,“教学将接受很大的帮助”。

经过巡回施教,逐步总结出教育电影的教学方法包括三个方面:设计和编制电影说明,指导观众了解电影的内容。针对不识字的观众,镇江民众教育馆又设计了放音说明,把银幕上一幕一幕的情形,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事先设计并报告,然后通过放音机传播给观众。设计并编制幻灯教学片。在每次电影开映之前,将准备好的教育幻灯片逐一地映给观众观看,同时辅以放音机读出各幻灯片上的文字,并加以解读。唱片教学法。选择适合教育的唱片,在影片开映前和休息中播放,同时把唱片的内容写在幻灯片上映入银幕,让观众既能看见唱片文字,又能听到歌词,让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在电化教学场开办的第一年,镇江民众教育馆共绘制幻灯片668片,编制唱片198种,其中教育唱片116种,音乐伴奏72种,影片配声片10种。[7]在唱片教学中,所有教学内容以两周为一期设计教学节目。

在巡回施教过程中,电教工具往往影响了实施进度。如扩声机及幻灯机很笨重,携带不方便,需要4~5人搬运,消耗人力和财力。镇江民众教育馆积极思考工具改良。经研究,先后设计了巡回施教车、六伏特两用教学机、教学扩声机等施教工具,并进行教学技术方面的改进,使之更适合巡回电化施教。设计巡回施教车,便于灵活施教1937年初,镇江民众教育馆把一辆儿童推车改装成一架结构和功能类似原设计车型的巡回施教车。该车为船型藤质推车,车下为四枚实心橡皮车轮,车后有扶手可推动前行,车前竖有四根六尺长的藤杆,藤杆上固定着一个可放置扬声器的筐,车上装配的设备包括:“六伏特两用播音教学机一具,一百二十安小时蓄电池一只,三角折叠凳一张,教鞭一根,手摇留声机一具,教学歌词唱片及教育挂图各若干。环状代天线一根。”[8]该车特点是“各种施教用具计九件,均安置定所,无散失之虑,扬声器则高峙空中,无觅场所悬挂之麻烦,教材挂图夹置于扬声器下,有如黑板,可调节受教之视觉,以免专用听觉而感疲劳,减低教育效率,全体甚轻,一人推行,并不费力”。[9]施教者可推着此车开展施教工作,可转播电台节目,也可利用话筒、扬声器、挂图进行识字教学,还可利用唱片教学和进行播音讲演。一般的教学情境是到达某一场所后先接收中央广播电台或者江苏电台的音乐播音节目,这段时间的目的是吸引听众陆续集合前来收听,等听众达到一定人数后,施教者开始用话筒报告本次播音教学的节目安排,并简略介绍大概内容,随后将挂图悬挂在扩音器下面,按照教学内容的章节安排更换挂图,“播音内容如为民众识字课本,必须用教鞭逐字点出,以收视听合一之效。每节终了后,再用话筒作方言之补充,以补救国语之隔阂。同时视环境及听众情形,举行唱片教学,或作通俗讲演,均无不可。每次施教时间为一小时左右为限,并可预订场所,按时前往播音,使各地民众能受一有系统之教学”。[10]#p#分页标题#e#

该车投入使用后,先在省会的大市口江边河滨公园试播,当时民众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该车还到丹徒等乡镇开展国防教育及国民经济建设和新生活运动讲演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巡回电播施教车的研制和使用也为该馆1937年研制开发功能更为强大的综合电教巡回施教车打下了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巡回施教的效率、扩大巡回施教范围、克服巡回施教工作中因交通不便而造成的器材设备携运困难,民众教育馆选购了一辆奔驰牌汽车的底盘,重新设计安装车身,成功开发了具有机械动力的电化教学巡回施教车。该车外形类似旅行车,车顶四周装有栏杆,配置了电影放映机、扬声器、照明灯等设备。车前有支架固定,可装设活动银幕,以便在放映时接收从后面投射的电影画面;车前装有可移动陈设台,按照实际教学的需要可自由收起或放下,以供摆放教学标本、模型或实物,车身周围可同时悬挂教学挂图或照片;车内还装配有当时先进的幻灯机、收音机、扩音机等设备,可放映电影和幻灯,播放电台教育节目和唱片,集多种电教手段于一体,极大地方便了到各地去巡回施教。演者如教师,观者如学生,听者如上课,幻影等于实物,银幕代黑板,映画代演说,播音代口授,广场有如讲台,电化教学巡回施教车装饰的横幅标语可谓恰如其分。在1936年5月,镇江民众教育馆就开始该车的筹划工作并制订了实施方案,报请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落实经费后,开始实施。首先对各汽车公司及其产品性能和成本进行了细致的调研,选定采购性价比较高的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生产的奔驰牌两吨半柴油车底盘。

为了满足电化施教的需要并克服巡回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决定自主设计车身,以求合用。设计原则有四项:车上能配置各种电化教学设备;车内须能布置工作人员食宿用具;车顶须替代讲映场;一切构造须精美耐用。设计完成后,由上海的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制造,而镇江民众教育馆派人赴沪督促监制。经过十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巡回施教车于1937年5月制造完成。镇江民众教育馆馆长赵鸿谦偕教导部主任刘之常于5月13日赴沪正式验收。第二天在上海体育场试用,当晚放映电影,吸引了观众千余人。该车试车成功的消息引起了上海教育界的关注。15日,上海民众教育馆随即邀请表演该车的使用方法,晚间赴省立上海中学放映电影,包括该校师生在内的各界民众三千余人观看了电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及军事委员会训政股还分别摄制了纪录片,在当时影响极大。电化教学巡回施教车18日离开上海,当晚到达武进。19日该车回到镇江,当晚预定在镇江体育场放映电影,但因大雨未能如期举行。次日应教育部之召赴南京展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陈礼江,科长钟云秀、顾良杰,电教委秘书潘澄侯等教育界人士五十余人到现场参观、观摩,由刘之常负责说明和解答事宜。

随后在体育场展示,当晚南京举行了大规模公演,放映科教片《饮水卫生》,并加入各种补充教材,到场观众在五千人以上。由南京返回镇江后,25日开往省政府,接受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的陈果夫、建设厅长等人的检视。27日电化教学巡回施教车在镇江正式启用,每日下午在体育场施教,吸引了众多民众参加。6月3日利用该车通过电影、电播手段进行禁烟日宣传,取得了极佳的效果。除在镇江市区各施教点巡回服务以外,还至武进奔镇和西夏墅等处乡村施教,均获得满意效果。经过试用,也发现一些需要加配的设备和改进之处。6月15日将该车重新开往上海,添加或安装了对讲电话、展览台、轻便旅行凳、汽车钟、科学仪器、播音机前照明灯等设备。[11]此后,该车被确定开展三方面的施教工作:一为省会郊外巡回。将省会各公路沿线之乡镇排定为施教站,前往巡回施教。二为公路沿线各地巡回。凡在江苏省江南各公路沿线的机关学校团体,需要实施电化教学的单位,均列入巡回施教范围。三为辅导区巡回,即以区内公路沿线之中心民众学校为实施对象,尽可能发挥其功效。抗战开始以后,该车及部分工作人员在刘之常的带领下撤向后方,沿途巡回施教,后来由教育部收编直接管理,成为“教育部民众教育巡回施教车”,在云南、贵州、四川一带采取灵活的方式巡回,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抗战宣传和社会教育工作。设计六伏特两用教学机,解决巡回教学用电问题镇江民众教育馆在实施巡回教学中,由于地点多选址于营业场所附近,大量民众集合于此收听广播,影响了这些单位的营业,各处供给电源时都要求民众教育馆担负更多的电费,使巡回教学工作一度受阻。

为了克服在巡回电化教学过程中电力供给的困难,镇江民众教育馆于1936年设计开发了利用手摇发电机供电的专用电播教学机———六伏特电播教学机。“此机系托由上海中华电化教具制造厂制造,电源用手摇发电机充入六伏特蓄电池使用,摇电之时人愈多愈佳,每人可手摇五分钟轮流替换,十二人摇完一小时,足供四小时消费。故团体使用此机,极为便利,如用整流充电机亦可,惟三安培充电机,充电一小时,只供半小时之用,如用十五安培充电机,则与手摇机效力相同。”从现有的图片(如图2所示)来看,手摇式发电机配有一个固定支架,工作时将发电机装置于支架前侧,施教人员坐于支架后侧摇动发电,类似于今天的手摇自行车设计理念,从力学角度而言相当合理。在当时人们看来这一六伏特电播教学机有四大特点:巡回便利。该机设计动机即为便于巡回教学,一台收音机和一支话筒合组为一箱,约重12公斤,另有手摇电机一架、100安培小时蓄电池一组约重20公斤,与原来的电教设备相比更加轻巧便携,可由一人手提或肩挑,不论施教地点在城市还是乡村,基本不受交通条件的限制,均可前往施教。以手摇式发电机独立为电教设备提供电源,保障了巡回教学“不论城市乡村,有无电源,皆可前往施教,绝不致再有借用电源问题发生”。[12]消耗极省。当时一般的直流收音机多以干电池作为电源供给,若以收音机每天开启播放六小时计算,每月干电池消耗费用月二十元左右,这样的供电成本在当时是非常昂贵的。手摇式发电机的引入,在当时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电能供给源,颇具开创意义。制造精巧。“此机为一精巧收音机,上面有盖,中装喇叭,合成一箱,颇便提携,另有小话筒一具,悬挂胸前,讲演时,转侧俯仰,话筒亦随其移动,故讲演时之姿态,不因发音而呆板,收音部分长短波皆可。如施教地点,较近中央及江苏电台者,亦不必装置天地线”,悬挂式话筒的使用对演讲者来说极其方便,大大增强了通俗讲演的教育效果。声音宏大。“此机收音及演讲两部分,发音清晰宏大,无杂声或失真等弊,故施教时,虽有数百人集合一处,皆能聆听,而演讲者,亦丝毫不感费力”。[13]设计中华式扩声机中华式扩声机由上海中华无线电研究社制造。设计扩声机的主要原因除本身需要外,另一个原因是在进行电播和电影教学中,喇叭和扩音机最易损坏,修理频繁。因此,镇江民众教育馆结合实践,着手自行设计了适合交流电、直流电的扩声机共三种,即甲种扩声机具备可收无线电音乐、可放大演讲者和唱片声音的功效,还可作有声电影片上的发声机;乙种扩声机具有可放大演讲者和唱片声音的功效;丙种扩声具有可收无线电音乐和放大演讲者声音的功效。#p#分页标题#e#

电化教育是“舶来品”,巡回施教给这个“舶来品”在中国生根发芽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土壤。正如佛教传入中国被发扬光大一样,巡回施教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教学方法的改变,吸引更多单位对教学技术的关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思想。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变,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征的教学设计思想在文化落后、交通闭塞的时代,为了使教育的力量迅速地深入各地城市乡村,镇江民众教育馆探索出电播巡回教学的13种方式,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内容为中心的简单教学设计流程。在教育电影巡回放映过程中,教学者“注意如何使观众获得影片的知识,受到影片上的感化,灌输他们知识,培养他们的品格,要达到这几种目的,就得注意教学设计”,[14]并针对影片试映、解说影片内容、图书与影片互助、电影教学测验、唱片、幻灯、扩声机等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法及实施方案,初步形成以教学设计为核心、具有本土特征的中国电化教育,为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化学社会论文范文4

(一)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日趋深入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重视,高等职业院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在发展中树立自己的品牌,涌现了一批成功典范。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合作,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其特色为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企业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学生一、三、六学期在企业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企业给学生讲授实践课程,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模式中的“学”,包涵了学校的理论技术学习和企业的实践课程学习;“工”指学生在企业顶岗工作中,完全就是企业的员工,企业付给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还有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院的“2+1”人才培养模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实训—科研—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二)模块化教学的实践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是以工作过程为主,进行教学分析与教学设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法是从感受、认知、分析、把握、训练、实践等几个环节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高职教育模块化教学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更着眼于知识的应用。通过模块化教学设计,使教学有讲有学,循序渐进,使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及时与专业实践联系起来,边学边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普遍提高,真正实现了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块化教学的推广和应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促进高职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财务会计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秉承以人为本的精神,全面推动会计人才培养。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加强实践经验,并兼顾职业道德与专业实用技能的教育,使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结果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一)财务会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定位

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如财务管理、企业纳税会计、证券投资实务等课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通过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遵从“工学结合、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针对财务会计行业的人才需求,收集与整理相关资料,基于工作过程对该课程进行模块设计,“即根据职业工作内容,分析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再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突出“实践性、应用性”的技能教学特点,财务会计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四个层面”。“一个主题”是以学生的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为主题。在设计财务会计核心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专才仅仅学会某一课程技能,但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有更广博的知识和技能去处理层出不穷的问题;通才是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强调掌握根本性、启发性的知识与方法和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养成终生受用的思考方法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环境和职业的不断变化。“一条主线”是由以“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学习方法”和“增强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在设计财务会计职业素质方面,体现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吃苦耐劳以及团队精神;以“任务驱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的快速化、多样化和信息化的需要,才能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四个层面”是按照财务会计认知、基本技能操作、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和工学结合思想进行设计的,突出实践教学在财务会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1.财务会计认知。

根据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市场、行业需求调研,由校企合作单位与来自企业的会计专家共同讨论,以会计工作岗位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开展职业岗位分析。针对《财务会计》课程“,将理论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然后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按照岗位目标要求,确立了往来账结算岗位、财务核算岗位、投融资管理岗位、纳税筹划岗位等教学模块。

2.基本技能操作训练。

在融教、学、练为一体的虚拟会计仿真实训中心,利用配置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财务软件、数据库等,建立一套仿真会计工作流程,按照岗位目标要求,完成财务会计课程中往来账结算岗位、财务核算岗位、投融资管理岗位、纳税筹划岗位等教学模块的实训,培养学生仿真软件的使用与会计虚拟实训的能力。

3.专项技能训练。

在学习完财务会计相关模块后,组织一次集中性的校内模拟实习,即校内综合实训,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完成岗位基本技能的训练。①模拟岗位实习。在这种模式之下,选择的会计主体最好是真实的企业、事业单位,设计的内容既可单一也可综合。具体包括:制度设计;会计核算方法、流程的设计,凭证、账簿资料的设计;会计核算岗位及分工的设计;融资、投资方案的设计;税收筹划设计等。明确经营活动的来龙去脉及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有利于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以及财务工作的理解。不同成员处于不同的岗位,承担一项或若干项不同的工作,并定期进行岗位轮换,直至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一整套账务处理。同时也能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职业训练的磨合期,从而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②手工模拟与会计电算化实习相结合。要求学生既能手工操作,又能运用计算机进行凭证处理、账簿管理、个人往来款管理、部门项目核算管理等。从填制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一整套会计核算、账务处理的操作,实现企业日常财务工作和会计报表及会计电算化管理。通过对多个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进行设计、评审、讨论、实施,可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深化、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4.顶岗实习。

加强校企合作,加强财务会计工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行“工学交替”。校内财务会计实训中心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吃苦、敬业、诚实守信、合作忍耐等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需求。而素质导向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借助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实训平台,通过真实设备、真实业务、真实客户业务流程训练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综合会计职业能力。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实习指导等教学工作;在财务会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同时财务会计教师为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提供咨询、技术服务和职工培训。

(二)改进财务会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方式

在进行财务会计各模块教学时,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应用案例讨论法、情境设计法、角色扮演法、沙盘模拟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技能竞赛等流程结合工作任务进行训练。

1.案例教学法。

在财务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应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设计案例—布置任务—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评价归纳的思路,使学生在辩论和教师指导中真正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提升财务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和自身的职业能力。

2.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将言、行、情境融为一体,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仿佛置身其境。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体到财务会计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个虚拟的会计主体,通过模拟该会计主体的日常业务,设置相关会计岗位,将学生分工,通过对各种会计岗位角色的扮演,熟悉所学知识,从而获取直接知识和职业关键能力,为提升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打下基础。

3.沙盘教学法。

学生在校园环境中,缺乏通过实践来应用理论知识,所学的各科知识都被割裂开来,很难理解财务会计工作的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的关联性。学生仅通过教师的描述很难想象财务会计工作环境,学生的思维仅局限于自己想象的空间,与现实情景差别较大,不利于从本质上理解财务会计课程。沙盘教学法提供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可弥补课堂教学中,无法大量深入进行案例讨论的限制,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学生通过接触和了解仿真企业经济环境,能够意识到实际财务会计工作中所需的职业技能,在学习中便可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训练自己欠缺的能力。

(三)构建财务会计课程模块化考核评价体系

为检验财务会计模块教学的实际效果,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必须打破以往单一的知识考核方式,以财务会计教学过程考核为主,着重考核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务会计》课程考核体系由理论考核、实践考核、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三部分组成。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考核,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全面融入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内涵,如学生学完经济法基础课程后,结合财务会计课程可参加助理会计师的考试。课程的考核应是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机结合,考核应在理论知识测试的基础上,加大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的比重,淡化期末考试,建立多样化评价方式,其中平时出勤、工作态度占20%,实际操作能力占30%,职业素质、团队协作精神占20%,理论考试占30%。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传统的“重理论变为重实践”、“重结果变为重过程”,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做好准备。财务会计课程的宗旨是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块和能力训练项目的操作流程,课程内容的设计突出“四性”:理论性、实务性、时效性、综合性,因需施教,适度、够用、简略、易懂,讲究实效,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财务会计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思考

根据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以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企业财务会计岗位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财务会计急需反映企业现设岗位和实操能力为主要的模块化学习内容。从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与未来财务会计工作岗位需求出发,突出基础理论知识够用、应用和实践技能加强的特色,从财务会计的行业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的角度进行模块化设计。

(一)教师的重新定位

“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中,越往深处越艰难,改革最难的是课程体系,转变最痛苦的是教师。财务会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法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活动的互动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的教学活动完全服务于学生,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以身边事例,以浅显化、通俗化方式讲授;将财务会计实际工作过程展示给学生。在逐步熟悉、掌握相关操作程序和工作任务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避免只学不练,只听不练;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需求和学习动机,主动控制和调整学习过程;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只注重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单项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运用、消化、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教师应提升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艺术性、机智性、创新性,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教学理念。

(二)柔性教育的新理念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加快、职业变换频繁,对财务会计教学中提出了柔性教育的新理念,柔性教育的直接功效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可转移技能。一是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柔性技能,以提高其未来适应性;二是增加学校自身的柔性,以抵御知识更新和职业岗位变化对学校的冲击。注重能力和技能教学;强调以应用型为基础的经验性教育;采用个体化学习方式,让学生对自我发展负责;以实践能力为导向;以个人、社会及职业技术教育,构建新的学生评价标准;实行终身学习。

(三)双师队伍的建设

化学社会论文范文5

(一)关键在于立足专业实践,优势资源整合,提升社会实践的专业化水平。

专业实践是指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立足学校院系的学业门类别,以提高专业技术为主线,巩固专业思想为辅线,以实践专业课程为主要内容引进项目化管理的社会实践。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专业特色和学科类别,例如,医学类专业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或其他医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培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资源整合用于企业经验管理中,与项目化管理同出一源。资源整合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社会实践的项目申请团队众多,项目良莠不齐,难免会造成重复和资源浪费。将有限的、优质的资源进行整合,摒除重复的资源,有目的、有规划地整合人力、物力,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最大化,突出项目化管理的优势。

(二)关键在于严格项目评审,规范项目监督,提升社会实践管理化水平。

每个项目的侧重点不同,需要邀请校内专家进行评审。通过发动广大学生合理组团,邀请相关教师或专家指导,积极申报项目,学校组织有经验的专家严格评审,对给予立项的项目进行答辩,根据两轮评审结果确定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自筹项目三个等级。重点项目要求主题鲜明,立意新颖,活动内容和形式富有创新,前期调研基础深入,团队成员在年级、专业等结构上合理,紧密结合专业,指导教师理论和实践功底深厚,预期取得成果丰富等。一般项目要求内容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主题明确,结合所学专业学科,有一定的创新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泼,团队结构合理,较好地提升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和实践效果。自筹项目要求能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或专业学科,活动内容丰富,能较好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一个项目完成得好不好,关键在实施过程。项目化管理不仅要求在标书上严格审核,重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管。在校团委的总体分配下,可以安排校团委的老师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负责具体跟踪和指导工作。这样既能保障完成标书任务,又能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得到及时指导和有效解决。

(三)关键在于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凝练成果,提升社会实践科学化水平。

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项目化管理社会实践的重要指标。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要坚持规范化管理项目,不断修正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一个长效机制。社会实践的目的除了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外,还可以在社会实践中使收获转化为成果汇编。通过凝练成果,总结经验,最终达到提升自我的目标。成果形式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理论形式的成果。专题调研数据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科技、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环境、课题等方面;社会调查数据包括社会民生热点、社区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实践形式的成果。志愿服务内容包括支教、义务辅导、关注帮扶弱势群体,科技、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环境等方面;政策宣讲内容包括十八大精神、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美丽中国、清洁乡村、新医改、新农合。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实例

2014年7月,为响应“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号召,大力发扬老区精神,献礼邓小平同志110周年华诞,也为使大学生充分利用暑期时间贴近社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并在实践中开拓眼界、磨炼能力、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大力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右江民族医学院精神,切实培养“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医学人才。右江民族医学院团委与百色市卫生局通力合作,紧密联系各基层卫生局、防艾办,组建12个项目组,共计270人,奔赴百色市右江区、田东、田阳等12个县区,将项目化管理引进社会实践,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周密计划,启动项目

1.广泛宣传,严格招选,组建合理项目组成员。

校团委高度重视防艾项目组成员的招募工作,通过张贴招募启事、开会宣传的方式,吸引了大批热心于防艾宣传教育的志愿者。首先,在吸取过去防艾宣传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活动的预期目的,严格秉持“就近就便、服务家乡”的录用原则,优先录用生源地与实践地相符的志愿者组建项目组成员,确保了沟通无障碍。其次,考虑专业方向,以预防医学专业为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最后,以长者为先,优化项目组年龄梯度。该原则在用人方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项目组的服务质量,也将实践机会有机调配,为更多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2.重点培训,统筹兼顾,切实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通过组织培训,邀请百色市卫生局领导、教师现身说法,校团委指导教师根据活动要求、实践技巧进行指导,经过统一培训后,项目组成员对艾滋病更为了解,对百色市的防艾局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树立起“防艾宣传刻不容缓”的意识。其次,多次组织项目组成员开展培训,有力保证了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通过与接收单位的统筹沟通,做好项目组成员顺利接收工作。

(二)监督指导,实施项目

一是安全督导,各队牢牢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各志愿者切实做到严守纪律,服从指挥,各带队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计划,保证了计划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合理安排住宿、饮食问题,时刻注意队员的思想动向,实现安全事故零汇报。二是进度督导,根据百色市12县区分成四条线路,由校团委老师和部分学生干部组成四个督查小组,分别前往各个实践点进行检查,查看项目进展阶段、有何困难、需要协调、安全保障等情况,并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项目的内容、目标等,极大提高了项目实施效率。同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形成定时汇报和特殊情况汇报机制。三是结题督导,各项目完成后提交结题报告、总结和成果汇编,对完成目标的给予结题,未完成任务的提出改进措施等实施全过程监督。

(三)凝练成果,表彰先进

在百色各县、乡卫生局、防艾办等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各项目组团结一致、各尽其职,按质按量地完成了防艾宣传教育活动任务。实践活动共计发放问卷969份,回收有效问卷872份,收集签名8369个。项目组成员足迹遍布百色240个乡镇,惠及民众31884人,此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充分继承并妥善运用了实践活动的精神成果,切实弘扬了青春正能量,在对实践项目实施水平和完成质量,分析和评价实践项目取得的成效基础上,表彰了一批优秀项目和先进个人,该“进村入户”防艾宣传项目也获得2014年广西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奖。

三、结语

化学社会论文范文6

纵观人类的发展,作为个体的人,其自然属性是先天具有的生理和遗传变异带来的自然生物特征;而从集群营生的动物发展成直立行走的人开始,并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作,进而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其社会属性就逐渐发展起来。而在此过程中,人类社会也逐步由个体、氏族群体、家庭、族群、地区、民族、国家的发展而成熟起来。因而作为个体的人,也就同时兼具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生而具有,社会属性需后天养成(哺育、教化和习得),社会属性的养成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因此,人的社会化就是基于生物属性的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随着社会的复杂和技术进步,个体达到独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通常需要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其所需的社会化的时间正在延长,这可从不断延展的学校教育阶段来印证。就广义而言,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社会文化、角色知识及其相应的行为规范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要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生存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贯穿其一生的每个阶段,包括婴幼儿与儿童、青少年、成年、中老年等不同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单就某一具体的个体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化程度应是越来越高的。从人格发展角度来说,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形成自身人格和习得参与社会或群体方法的一个社会互动进程。个体在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中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完善,通过他人的态度、看法和期待认识自我,形成自我概念。同时,个体又是在已形成的一些自我概念的推动下继续进行自身的社会化的。而且,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个体的自我概念,或者说个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等,都在发挥着超乎人们想像的巨大作用,当然这种作用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因此,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潮流趋势,都非常注重发展个体的“自我”认识,并且在教育的实践层面已经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做法。从个体社会化涉及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1)语言、文化、知识的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因此个体其他方面的社会化是以语言的社会化为前提的。某一语言作为一个或多个族群共有的符号系统,是其相互交流的手段,也是其传承文化、学习科学知识的手段,因此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了解其社会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和社会文化的过程,并会深刻影响着学习该语言的个体。(2)角色的社会化。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社会所期望的一整套权利和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途径不同,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前者是指人们与生俱来或在其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的角色,如男、女性别之分;后者是指人们在后天的活动中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的角色,如医生、律师、教授等。(3)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是个体接受已有的社会道德规范并逐渐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标准的过程。个体在道德社会化的进程中,首先是形成道德观念,即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其次是依就道德认知所进行的道德判断;然后是选择采取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同时还有伴随这一过程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因其内隐性,故在现实中其形成和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或流于形式。(4)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形成某一特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它体现在如何对待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方式、实行的政策以及个体政治观念的发展等问题上。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阶级中,个体政治社会化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向。而且个体政治社会化是不断发展的,与个体的知识文化水平高度相关。综合上述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文化和社会结构视角对人的社会化所进行的研究,笔者认为:一般而论,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历程就是其在所处的具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其生活的过程。“人的生活乃是人之于环境的关系性建构。”生活的过程也是个体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会历经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成年、中老年等阶段,各个阶段都是依据个体所具有的生理和遗传特质及前期社会化的结果(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而继续其社会化的进程。而且,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其内在的生活品质和意义、都应有其幸福与快乐的理由,人们不能为了所谓未来的幸福或希望而牺牲现在的生活,并且现在的痛苦与磨难也不能成为未来幸福的筹码。因此,人的社会化是人在具体的环境中基于人的天性而为的,社会化的结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实现更好的生活就一定是在适应社会生活和保有个体独特性之间形成恰当的张力。也就是说,无论是基于生存之道的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还是基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对已有社会价值观念(包括道德的和政治的)的内化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与掌握,都离不开人的个性形成与发展,尤其是自我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同时,特别需要强调的也往往在现实中容易被忽视的是伴随其中的人所独有的情感体验及其具有的巨大能量。

二、对奠定个体社会化可持续发展基础的现行学校教育的反思

人的社会化就是个体从出生开始的发展过程,是个体在其历经的生活过程中完成的。在婴幼儿、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成年到中老年等不同阶段的发展中,每一阶段个体的社会化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除了婴幼儿早期以家庭为主、学龄期以学校为主,个体的社会化都是在由家庭、学校、社会、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共同构建的生活中完成,而在成年(独立工作)之前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主导者。由于学校是依据所在社会的发展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进行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因此对学龄期的儿童、少年和青年,学校教育都是其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体所受的学校教育将决定其社会化的发展水平。当今中小学教育对孩子来说,越来越成为一种被强迫从事的艰苦劳动,而不是充满乐趣的身体和心智成长过程。在学校里,安排满满当当的各学科课程;在家里,无穷无尽的各科作业(各种模拟试卷);在假期,还要参加各种没完没了的学习辅导班;等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变成了他们生活的唯一内容,因为这一切都是缘于现实中的选拔性教育体系。“学校担负着筛子的任务,从小学各年级开始,一直进行到以后各个教育阶段,为挑选未来的杰出人才而进行筛选。”在这种制度化的教育体系中,个体只要能胜过其他人,就能成为该制度化等级中的精英,从而具有某种特殊的身份去占有更多的教育资源、享有更优越的社会地位。因此,这种筛选体制带来的应试教育局面,鼓励了青少年包括其家庭形成一种只需在知识学习的竞争中胜出的个人奋斗理念,而个体社会化作为完整的、活生生的一个人的其他方面都被忽略了。试想一下,由此类个体作为社会成员构成的社会,其公共利益、公共关怀、公共道德将会如何发展;而且在个体有限的生命中,接近1/4到1/3的时光是在一种繁重的知识教育和竞争中度过,其幸福又能如何而言!因此,教育需正本清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帮助每个生命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获得幸福的生活,教育所涉猎的方面应是关乎人的社会化的整体,而不单是对科学知识学习的片面追求。对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的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核心思想就充分阐述了这样的理念。该报告特别指出,学会生存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及其判断力,以便个体能够在人生的不同境遇下自觉确定应该做的事情,从而实现个体持续的和谐发展。

三、消解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的阴霾,回归大学教育之本真

人作为生命体,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启了认识自然和社会并顺应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也即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人在起初依赖父母、适应家庭和学校、进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创造自我和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在自己的生命进程中彰显出专属自身的奇妙意义。因此,这个世界才是多元的、丰富的、生机勃勃的。而探求生命意义,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发问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反思,人活着就是要去创造出这个意义。这就是要在生命进程中,发挥你的独特性,利用好你的独特性,让身边的人因你而过得更有意义,让这个世界因你而变得更美好。而当今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都因升学压力被应试教育的阴霾笼罩着,学生、家庭与学校被升学压得顾不上发展其它,此时的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造成的家庭过分溺爱,以至于有些学生自我为中心,对生命、对他人与社会愈发冷漠甚至冷酷。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人文情怀,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良知、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成为社会教育和中学后教育所应重点关注的,也是现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教育所应重点关注的。从人的社会化进程来看,大学是个体开始完善自我认识、发现生活意义和目标的场所,而且此时个体所处的青年期是其独立生活承担责任前完成初步社会化的关键期,无论建构的如何,个体从语言(包括文化、知识)的社会化、角色的社会化、道德的社会化以及政治的社会化等方面都已形成初步的体系,尽管这一体系的可塑性仍然较大,但大学教育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应该对这一体系的良好架构———也即认知问题承担起主要的责任。对此,笔者认为哈佛大学靠成功采取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来实现了这一责任,其理念与做法值得借鉴。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此对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推崇,并不是在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之争的层面,而是从大学教育对人的全面社会化的意义角度。哈佛大学从20世纪初开始通识教育的改革,时至今日,每学年要开设近1万门通识教育课程,其中有不少课是关于生命的,比如怎样让自己幸福,即使在商学院这个最讲金钱和效率的地方,也有很多人、很多课程是在讨论生命及生命的意义的。哈佛大学从互不相连的学科中选设大量的通识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不同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建立应对复杂现代社会的知识结构,实现其通识教育的四大目标。一是教育学生如何成为社会一员,享受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承担起对地方、国家、世界以及对自己的责任。二是教育学生如何继承延续并参加与发扬自身社会的伟大传统,包括各种价值观与人文艺术科学等;教育学生更好理解文化冲突,正确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区别,学会同那些与自己家庭、文化、宗教背景不同的人友好相处,理解并超越这些不同。三是使学生有准备地回应身边的变化,并能批判性和建设性地回应这种变化。四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说和所做的伦理、道德的含义,对自己的道德体验和价值观有持续的批判态度,当面对挑战时能够用理性的方式捍卫自己的理念,选择能够指导其自身行动的道德原则。如果说,在过去,一个大学要想借鉴哈佛大学或世界其他著名大学的先进的课程设置经验,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的话;那么,在当今网络化的大数据时代,大学可以通过“慕课”这一在线教育平台的形式得以实现。人们可以利用“慕课”以帮助自己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将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诚然,我们知道,强调价值观和使命感的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教育和培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但在现实境遇中有时学生的行为与其认知之间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现今有的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上有较为明确的是非观念,但在行为选择上趋于务实化和功利化,甚至只以是否“有用”作为评判具体现象和决定自身行为的标准。因此,当道德被选择和被尊重只是出于功利原因时,教育爱培养出来的就只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就表明,大学教育还面临需要解决的另一关键问题,就是个体的知与行相统一的问题。虽然这一深层次问题更多地不是依赖外部而是个体的自省,但大学教育还是应做出自己的努力。尽管明知付出努力未必能够达到极致,但笔者相信这种努力总会让个体更加接近美好与完善。从大学生社会化的角度上讲,对大学生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是基于其认知并靠自身的智力积极从与周围生活和环境的互动中得到的东西。大学生活,除了学业学习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包括各种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等,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适应环境、顺利参与社会生活。如,大学生在一些社区服务的志愿者活动中,可以接触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生活,有助于理解那些生活环境和自己极不相同的人的感情和问题。而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需要强调的也往往易被人们忽视的就是伴随其中的人所独有的情感体验的强大之处。美好的情感体验对人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会帮助个体良好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在其生命历程中坚持善良、同情、合作等美德,为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发展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四、结语

化学社会论文范文7

健美操教学社会化可以这样定义:是指教师通过各种健美操教学形式使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健美操教学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1)健美操教学作为一种手段,采用有组织的、运动的教学活动,传授生活技能,锻炼学生身体及心理,提高运动能力,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使人们的生活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迅速得到提高。(2)健美操教学以集体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团队观念,培养合作精神,养成遵守规范习惯,发展人际关系,同时在合作中培养社会角色。(3)激发学生对健美操的热爱,建立终身体育价值观念。

2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存在问题

健美操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课,它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我国,传统健美操教学中,老师都倾向于学生技能方面的发展,上课只要是学健美操套路,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健身兴趣,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产生脱节现象。对于上述出现的问题,将社会化教学引入到健美操教学中无疑会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健美操教学社会化就是将健美操教学融入到“社会环境”中,将社会需要的能力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转变为学生参与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课堂教学认识不到位,体育校内外的体育活动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明确,很多认为体育只是在教学课堂和学校内进行的,对课堂外和学校外的教学缺乏必要的认识,健美操亦是如此。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与社会体育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学到的技能及体育理论知识不能得到实际的应用,无法激发学生的健身积极性。

3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的社会化路径

3.1路径一:在教学中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终身体育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等,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体育老师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淡薄。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只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忽视了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各兴趣、体育意识以及锻炼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往往抱着敷衍和应付的态度,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比较淡薄。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为了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要转变教学模式,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加大终身体育教育的宣传力度。同时还要增强大学生自主锻炼、自主学习的意识,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近期的教学目标与远期的终身体育目标相结合,使高职院校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锻炼习惯的主要场所。

3.2路径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时所体现的程序性知识和基本能力,它是由一般社会实践能力和特殊社会实践能力构成的能力体系。一般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一般社会实践能力包括社会认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特殊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从事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首先要利用网络的各种平台,通过微课等视频的拍摄,让学生根据视频进行课前的学习、课后的复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微课”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熟知。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在进行高职院校微课比赛,也有极小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老师参与到微课比赛中。但是在极少数的参加微课比赛的高职院校体育老师中,很少将微课用于学生,就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微课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所以要积极鼓励广大健美操老师进行微课制作,并用于教学。在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手机、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自评、互评,通过现代工具进行交往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交往能力。有专家曾经对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发现西方国家很多采用讨论、辩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中国多采用讲授、灌输的教学方法。很明显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存在很大差异,教学效果自然存在很大不同。笔者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健美操老师大多采用讲授、灌输的方式在上课,老师先教动作,然后学生自己练习,有些老师安排分组练习,但是并没有在思想上对“交往”的引导。笔者认为,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情感交流需要,他们需要友谊、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现在95后又非常具有个性,“惟我独尊”、因此,老师必须要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可以肯定的说,西方国家的教学方式更应该提倡,对促进学生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高职院校的健美操教学中要提倡交往教学。交往教学是在遵循主动性、激励性、平等性和互动性等原则之下,主要通过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的。团队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由团队内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团队之间也可以互动交流,如互查、竞赛等,实现成果互享。通过团队合作学习的交往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如促进学生的社会竞争意识、团队意识,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等等,最终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3.3路径三:建立健美操教学的社会课堂,推进健美操教学的社会化发展

化学社会论文范文8

文明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最普遍的追求。在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中,教育是第一因素,所以,教育和文明往往是同义词,文明也是有没有教育、有没有思想的常识性区别。人类社会自近代以来,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战争致人类的文明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同时,也使人类的文明有了新的内涵,即以科学技术为时代文明的精神内核。而这个“以科学技术为时代文明的精神内核”恰恰改变或者形成着当代教育的精神内核,这样的教育造就的大学生,就是文明、科学技术、时代精神相融合的历史人才。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开启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新文明时代,党和人民政府,不但继承着中国历史的文明使命,而且创造着新的文明历史。所以,当代中国的文明使命,历史地落到了当代人的身上。教育的新的使命是在新的时代使中国跻身世界文明大国。当下的社会,出现了许多反文明的行为,再一次使“文明”和“做一个文明人”成为社会与教育的问题,“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三个“倡导”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大学校园,是一个文明的校园。这个“文明校园”,并不仅仅是干净、整洁、安全、有秩序,它的使命是孕育和发展出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文明园地。当代大学校园的文明,在于以时代的“中国梦”,来营造自己的校园生活,作新一代的文明人。当代大学生,都是所谓的“90后”,父母那一辈人可能在青少年的时候,还在为温饱努力,他们则在手机、电脑的信息社会里游泳,而且以追求个性为人生意义。大学校园,可以看成是优秀“90后”的个性张扬广场,而且是以时尚为导向的潮流。“个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根本特征,当然,这个“个性”还带有“随性”和“任性”的味道。然而,当代大学生最大的文明在于,他们没有失却理想主义,他们这一代恰恰是“做梦”的一代,正与主席的“中国梦”的理念相呼应。他们的父母辈,还不敢做梦,只能谨慎地、踏实地、甚至小心翼翼地埋头苦干,那是他们父母辈人的文明特征。而大学校园文化的文明特征,正是一个理性的、科学的、知识的、时代的、国家的文明梦。换句话说,大学对大学生的教育,在大学校园文化这个意义上,正是把主席的“中国梦”,与大学生的“个人梦”,实现着对结,也就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文明,是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对接的文明。说起文明,必然应该与文化一起讨论。仔细研究,文化与文明有时是一个意思,有时却是有区别的一个概念,日常用语可以不区分,在学术讨论上则必须区分。文化着重于人的精神以及内在的东西,文明着重于外在的、看得见的,特别是物质利益与外观的表现,如建国前出洋留学的人回来,他们的谈吐与装扮———嘴里说话夹杂着外文,穿西装,手里拎着文明棍等西方生活方式,我们往往说他们是“文明人”,难道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不是文明人,是野蛮人不成?实际上,这样的“文明”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很坚挺,譬如,使用现代科技的人,似乎都是追随现代文明的人,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这既是我们时代在物质上的某种发达,实际上也是我们在文化上的一种萎缩。因为,信息科技时代,大家都用手机、iphone、ipad一类的高科技产品把自己武装起来,却往往不会读书,不会写文章,连写字都退化了,走路也退化了,只会坐车。文化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渺茫起来了。我们应该知道,科技使人丧失了义务感,甚至丧失了一般的伦理道德,这正是有文明生活方式,却没有文化精神的一代人。所以,大学校园的文明,更应该是文化精神。当代关于文化的另外一个危险是,把文化当成商品或者时髦,甚至成为一个媚俗的产业,大学校园也充斥着这样的所谓“文化垃圾”或者“垃圾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用高深的思想浸淫的氛围,具体说来,是以典籍为文化、为思想,以读书为生活,以思考为人生,以艺术为气质,以国家天下为己任。而中国当下的大学,这些本来应该高尚的文化活动,都被社会上流行的浅薄与恶俗的“文艺节目”冲击得是非不清、善丑不明了,高尚膜拜低俗,倒成了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气象。

二、“自由”:对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发展意义

自由是全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所赋予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自由的概念,虽然也是从人类的自由概念那里继承下来的,但它突出了自由概念的实践性。因为,它是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自由概念,长期矢志不渝的实践而发展出来的。所以,自由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概念,更不是一个理论空谈,或者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的“异想天开”,自由归根结底是一个实践活动。自由的这个实践属性,是指导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发展意义。大学校园文化,笼统地说,包括人的文化、物的文化、知识文化,但归根结底是人的文化。大学生虽然在学校只有四年时间,却是他们人生最重要的岁月,也是他们在社会挣得身份的地方。换一句话说,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为一个有担当的、有文化的、有知识的、有道德的人的起点。这个地点,理所当然应该以人的最根本的属性———自由———为教育。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这个自由,应该是经过正规的教育、规范的、法律的、实践于大学生身上的校园文化自由,这个自由以时代精神,以国家命运为实践特征。尤其是以大学生的社会身份、时代教育、社会要求、历史使命为要求。大学校园文化的自由,更多的应该是当下时代的要求。每个时代的大学校园文化,都有其时代特征。譬如,1980年代的大学生,是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历史使命。那时,虽然人民和国家仍处在从饥饿向温饱过渡阶段,但人民却对社会和未来充满着希望。当时最激动人心的歌曲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它预示着国家的丰收,也昭显着人们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当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已从农耕文明,走到了生机勃勃的工业文明或者海洋文明,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梦,就是在自己这一代大学生身上使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或者说,使中国在世界上崛起。那么,大学校园,应该是大学生的希望的田野,也是大学生的中国梦的自由飞翔之地。

三、“爱国”:对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个人归属意义

“爱国”是永恒的话题。大学生的爱国,应该是以爱中国文化为核心的爱国主义,要把中国文化在自身教育与个人生命中发扬光大,并且要将中国文化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当中。文化在根本的意义上是全人类的,不应该分地域、民族和人种,但人的出生却是有地域与民族和人种的区别,更有政治上的差异,在文化的运用上,我们无法否认文化的这种政治属性。而教育恰恰是政治的一个部分,甚至教育本身就是政治。对大学生来说,中国文化就代表着祖国。当然,对所有中国人来说,中国文化也代表着祖国。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就把中国文化带到哪里,海外的唐人街、华人居住区,最浓重的、最能够说明是华人的,就是中国文化,和生活在那里的华人的生活方式。中国文化,在这个时代,应该向深的层次和广的层次发展的时代。中国,能够成为为人类贡献文化与思想的大国,而不仅仅是经济大国。所以,中国梦,就是中国文化梦,爱中国,就是爱中国文化。譬如,我国现在在世界各地办了那么多的孔子学院,就是一个积极的国家文化策略。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一方面强调全人类的一体化,另外一方面却强化着自己的民族与国家。这些想法,都进入了大学教育和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之中,这对大学生的影响,比对社会其他人群的影响要大得多。那么,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气质,中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应该如何在全球化时代,铸造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或者爱国主义,在这个时代,要以爱国家的文化为核心精神,正像西方学者说的:自己的祖国是祖国的文化。中国人可以移民到外国,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生活,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有可能发生改变,但惟独祖国的文化,是不能抹掉的精神印记和身份印记,人生于斯,死于斯。那么,大学校园文化,应该在祖国文化这个意义上,把大学生的精神血脉高高地隆起来。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