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科考医疗保障行前培训研究

南极科考医疗保障行前培训研究

【摘要】目的使南极科考随队医师具备更完备的专业技能和更全面的救治能力,长期进行南极科考的工作人员具备一定医学常识和基本急救能力。方法对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2名越冬医师以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9名员工分组进行培训,培训前后进行相同难度和题量的单项选择题目的测试。结果培训后,所有学员在测试中均明显优于培训前,均通过了基础生命支持考核,医疗组通过高级生命支持考核,提高了处理急症的能力;工作人员组的理论及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结论对南极科考的越冬医师的培训应延续,并扩大培训科目;长期从事极地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基本医疗常识和急救技能。

【关键词】南极科考;医疗保障;培训

人类从发现并踏上南极大陆距今已100余年[1],但人类对于南极仍知之甚少。我国每年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工作人员超过千人。南极科考人员的工作环境多样而复杂,却仅配备了3名随队医师,分别驻扎在长城站、中山站和雪龙船。在南极夏季,人员来往频繁,交通便利,病情复杂时可转运到医疗设备完备的地区进行救治。但是到了冬季,交通几乎中断,只能依靠站上物资和个人能力进行救治,这就需要队员具有较强的自救、互救及医疗综合能力[2]。目前南极保障医师的招募是面向全国及各个专业的,经过面试、体检、心理评估和体能等进行选拔。但由于所选医师上岗前仅熟悉原专业,并不能完全覆盖南极科考所需的各个医疗领域。因此在南极科考出发前进行医疗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7-09,应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委托,上海市东方医院承担了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医疗保障的行前培训工作。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越冬医师2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运行9名员工。

1.2培训方法

培训分组:根据考察执行任务的不同,将培训学员分为两组:医疗组和工作人员组。医疗组2人,即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越冬医师。工作人员组为9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员工。所有学员在培训开始前均参加摸底测试,医疗组测试题目为50道单项选择题,题目内容涵盖心脏骤停救治、创伤救治、常见外科和内科急症救治;工作人员组测试题目为25道单项选择题,题目内容涵盖心肺复苏技术、急救常识。分数均以百分制计分。培训后再次进行测试,题量和题目类型相同但内容不同。所有人员均接受基础生命支持的培训。医疗组学员另外接受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的培训并在急诊部进行为期4d的内外科轮转。工作人员组仅接受课堂授课,并在每个课程结束后安排15min的操作指导或讨论交流。

1.3统计学处理

医疗组中样本量为2,故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勤组样本量为9,使用SPSS20.0软件对其培训前后测试成绩进行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中配对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于摸底考试,医疗组相对薄弱的方面是内科急症处理;工作人员组在医疗专业处理方面薄弱。培训后两组平均成绩均明显提高,医疗组提高最明显的是内科急症处理部分。所有学员均通过基础生命支持培训考核,医疗组学员均通过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培训考核。在医疗组医师轮转方面,两名医师的专业背景均是创伤骨科,并且在其工作单位主要从事急诊工作,对于常见的急症诊断和治疗方面均较为熟练,得到轮转科室负责人的正面评价。工作人员组学员在课堂听课方面非常主动,随时针对讲授内容进行提问,并分享他们在极地工作期间遇到的一些病例,授课后的操作演练中积极动手,授课效果良好。

3讨论

培训前后测试成绩统计表显示培训效果明显,但医疗组样本量过少,使得数据无统计学意义,未来可以通过持续地进行这项工作来获得更多的样本数据。工作人员组分数不符合正态分布,可能与样本量、题目难易度和被试人员的知识水平有关。这是一次尝试,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极地科考的医疗培训方法和能力测试方式,更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改进方法。由南昌大学设计撰写的《中国南极考察新医疗保障计划》中,其24~28次队南极医疗保障的执行者主要是中青年外科医师,经过全科轮转派往南极[3],但是缺乏详细的执行情况报道。第17次队中山站的北京天坛医院的张越巍[4]医师认为,在行前需要进行3~6个月的轮转,包括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检验科、放射科、输血科,疾病关注点为营养、心理、免疫和内分泌。行前培训计划应具有针对性,根据医师特点个性化集中培训。由于越冬医师主要是外科医师,内科和外科的轮转可以缩减或免训,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皮肤科等薄弱项目则需加强。南极医师所面临的疾病谱都不一样,宜根据疾病谱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雪龙号队员活动范围有限、海浪颠簸,容易出现晕船、外伤、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5]。内陆队员活动区域短时间从海拔14.9m到达4087m,最低温度在-50℃左右,紫外线辐射强,随队医师应侧重高原病、冻伤、紫外线灼伤[6]。中山站越冬队员执行任务时间最长,生物钟紊乱、内分泌激素变化及心理问题需要重点关注[7,8]。长城站人员往来较多,需要注意防止病毒性感冒的流行。另外,我国考察站周围有很多外国科考站,如果将附近科考站的医师联合起来,构建极地国际医疗联合体,其救助力量会相当可观。例如,中山站的内陆队员发生高原反应后在附近的澳大利亚戴维斯站进行了治疗[9],长城站队员受伤后在俄罗斯别林斯高晋站进行手术等,都是很好的国际合作的例子。因此行前医师还要进行外语培训,便于国际交流。在南极,大多是常年从事极地工作的职业人员,几乎每年都会前往南极,对他们应进行更连续的培训,逐步达到院前急救人员的水平。因此,在突发事件到来时第一目击人可以成为“第一急救人”,为救治赢得时机,可很大程度上减轻医师的压力。

作者:甘迪 季晟超 高彩萍 陈国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