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探析

医疗保障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探析

【摘要】青岛在2018年—2019年连续承办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等一系列的涉外重大活动20余项,笔者对上合青岛峰会重点人群及核心区域医疗保障团队的建设经验进行回顾,总结了医疗保障的实践经验,包括建立国际标准化管理理念,开展国际标准的规范化行医培训,并探讨建立医疗保障团队的长效管理机制,研究了涉外医疗保障特点、人员培训方案等,以进一步优化重大涉外活动医疗保障。

【关键词】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团队建设

当今世界日渐成为“地球村”,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涉外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对医疗卫生行业来说意义重大,是国家医疗服务水平的一次综合展示,更是实现医疗服务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一个有利契机。继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顺利召开后,2019年青岛举办了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大会、海军节、中德对话论坛、世界韩商合作大会等重大活动20余项,参加活动有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十余人,来自6大洲40多个国家的数千外宾。这些活动的医疗保障充分借鉴了上合峰会的成功经验,其中核心贵宾和核心区域的重点医疗保障不可避免地成为保障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上合青岛峰会的重点医疗保障团队的建设经验进行回顾,并探讨建立医疗保障团队的长效管理机制。

1峰会医疗保障团队的建设经验回顾

国际重大活动是指在地域上跨国、人员上参与众多,在世界上影响力巨大的活动,由于保障对象来自不同的国家,有国家元首、政要、名流和媒体工作者,他们在宗教文化、政治、经济、语言等方面有差异,就医和服务要求不同,在提供医疗保障服务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上合峰会重点医疗保障团队的任务是以重点贵宾保障为核心,以重点区域保障为中心,区域联动、突出重点、最大保障、最小干预,为活动提供快速、精准、高效、规范的具有世界水准的优质医疗服务。这种标准高、要求严、影响大的保障必须遵循严格的国际化管理理念、符合国际标准的规范化行医救治,所以医疗保障团队的国际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1]。

1.1树立标准化管理理念,医疗保障团队的人员选拔、技能培训、设备配备的标准化对成功保障具有重要意义。[2]树立标准化管理理念:上合峰会2018青岛医疗保障工作的突出特点是标准明确,从国际化标识使用、无障碍设施配置到诊疗操作、药品使用和医疗站点设置、保障人员配备,都有明确的国际化规范标准。医疗保障团队保障的重点贵宾包括国家元首、政要及陪同,参会嘉宾、新闻媒体记者等。医疗保障团队的保障重点区域:主会场、宴会厅、重点贵宾驻地、双边会谈及嘉宾活动随行保障、外国媒体驻地等。每一区域均设有若干医疗点、随行的医疗组。每个医疗点设4医4护,设组长1名。其中2医2护负责现场观察点,1医1护负责临时补位,1医1护留守固定点内,每组医护里护士兼任信息上报。每个区域配备救护车2~3辆,补位救护车1辆,每车配有1医1护1司机,定点转运医院备有医疗救援直升机1架。贵宾驻地2医2护,随行保障1医1护跟随贵宾车队。医疗保障团队的人员在保障定点医院和后备医疗保障机构内选拔,综合政治、业务及语言能力选拔[3]。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外语听读写说水平,胜任驻点保障、跟随保障、急救强度和工作环境。医生由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科、呼吸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骨科等专业中级职称3年以上人员组成。护士熟练掌握危急症及创伤的急救护理、操作熟练。驾驶员持有C1及以上驾驶执照,2年以上救护车安全驾驶经验,市内道路熟练,掌握搬抬辅助急救等技能。选拔程序:单位推荐上报后由会议安保工作组统一审核,确定人选。

1.2按国际标准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峰会服务中常见的有心脑血管病、感冒、腹泻、胃炎、过敏、外伤骨折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4-5];但更重要的工作是要应对突发急危重医疗事件如心跳骤停、休克等救治。医务人员在日常的行医过程中,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评价,医疗行为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但是涉外重大活动现场,透明度强,曝光率高,医务人员稍有不慎,都有可能会引发重大的后果及国际影响。所以在医疗团队建设上首先要按国际化标准规范建设[6-8]。峰会核心保障团队医生61名,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47人,主治医师10人。男性34人,女性27人,平均年龄44岁。护士55名,平均年龄31岁。技能培训按照国际最新标准,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各自医院内按美国心脏病协会(AHA)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基础生命支持(BLS)、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PR)课程培训,时间一月。第二阶段:在120急救中心集中分批次培训考核:①外伤骨折的止血包扎固定转运基本处置;②气管异物的急救;③理论考试,BLS、ACLS基础知识考试;④双人操作心肺复苏(CPR+AED),双人操作气管插管,团队操作最大代码的综合考试(Megacode测试),时间二周。第三阶段:强化技能操作规范化,按国际医疗救治标准对医务人员进一步规范化行医管理,做到救治规范、流程规范、操作规范。团队磨合训练,医疗组人员搭配固定、操作逐一达标,时间一月。由于人员来自不同医院、专业,临床工作繁重,单纯医院内的培训效果有限,在对第一阶段院内培训结束后的考核时发现,医护理论考试平均94.3分,技能操作得分普遍较低,其中双人操作气管插管合格率50.7%,双人操作CPR+AED合格率90.1分,团队操作最大代码的综合考试(Megacode)测试合格率61.2%。存在的主要问题:外科医生心电图阅读水平不高,气管插管操作普遍存在套管直径选择不准确、插入深度不够及误插食道、不固定、插管用时过长。双人操作CPR+AED仪器给分低则主要是按压频率和深度不合标准,电极片放置位置不准确。Megacode测试存在团队协调差、组长指挥欠清晰,用药不规范。第三阶段的培训则有的放矢专项培训,针对上面的问题一一纠正,强化标准化要求,人人考核过关,最终重点保障团队的医护人员全部操作规范、配合顺畅、合格准入。

1.3医疗点医疗物资、耗材、急救药箱标准化配置。[9-10]峰会时每个医疗点配置急救箱4个、除颤仪4台、急救呼吸机4台、心电图机3台、轮椅3辆,A/B拉杆箱及其他物品一套。急救箱内配备:电子血压计、气管切开包、氧气瓶(含氧瓶)、快速血糖仪、咽喉镜、单子体温计、旋压式止血带、导尿包、三角巾、一次性骨夹板、吸氧管、绷带等。急救药箱药品全部中英双文说明,口服药物以进口或合资药厂产品为主。A/B拉杆箱及其他物品配备:心电图机及耗材1套,心电监护仪带血氧血压监测及耗材1套,微量泵(双道)1套,非接触式红外线体温计1个3L氧气瓶(装满,带氧气流量计、带开启设备)1个,心电图纸2卷。医疗点其他配置:可升降担架车、诊查床、铲式担架、电动负压吸引器、屏风、输液架、多用插排、抽血整理箱、饮用水、医疗废物垃圾袋等。

1.4通讯及涉外服务能力的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听取外事部门就相关国家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饮食卫生习惯等知识培训。涉外服务能力培训包括服务礼仪、服务技巧、沟通能力、外语口语和工作记录等。对医护人员平时接触较少的信息上报系统、信息通讯保障方案讲解,培训并熟练使用对讲机等专用通讯设备和通讯方式进行有效联络和沟通,严格学习保密制度。每个医疗点第一响应的报告按流程反复演练,准确高效的上传下达,明确信息报告责任人、记录统计责任人。

1.5强化专项演练、融入整体综合保障实战演练。[11]大型活动的组织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核心保障团队的岗前培训只是基础,在合理布局的医疗点确定后,保障团队脱产半月集中开始各项背景演练,会务考核组对保障团队人员统一服饰、佩戴标识、医疗站点的中英文标识、基础设施、保障物资标准化配置均按外事要求进行验收。所有保障队员进行模拟各种突发医疗急危重事件如突发心脑血管急症、气管异物、猝死、外伤骨折等场景实战演练,形成现场紧急救援、定点医院外宾救治专区、省市专家救援梯队全流程闭合演练。演练中全程英语完成问诊、与外方病情汇报、救治说明、用药沟通,强调国际化标准术语,规范化诊疗。鉴于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医疗保障也要随时应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突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恐怖事件等的群体性意外伤害,所以核心医疗保障团队在指挥部统一调动下与各紧急专项救援队制定各种联动预案,应急推演和实战演练,形成分工明确、区域协作、有条不紊、立体高效的救治梯队。

2探讨建立医疗保障团队的长效管理机制

上合组织峰会圆满落幕,青岛市的后峰会时代已经来临。在城市层面需建设区域国际医学中心和国际医疗门诊,提供外籍人员门诊住院检查一体化诊疗,提升医院全员涉外礼仪、服务用语、医疗规范常态化培训,120急救提供在线双语支持、医疗急救费用担保等全流程国际医疗保险绿色通道服务,开发英语版的智慧医疗,打造国际化的诊疗环境,使涉外医疗常态化,这是国际城市软实力的必备条件。

2.1医疗保障团队的长效管理机制。[12]峰会的重点医疗保障经累了丰富的经验,核心保障团队的医护人员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培训并在后面的涉外保障活动中逐渐成熟。但是保障团队医护人员是医院在职职工,日常工作繁重,每次保障任务人员不固定,新人的加入意味着团队水平起伏。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配置设备物资等,如何继续管理团队、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2.2建立相对固定的人员库。在峰会保障团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定数量外科、麻醉科的合格医护人员,组成保障人才库。人员相对固定,队伍统一由卫健委管理指挥、统一培训、统一标识、统一装备。根据每次保障任务的需求从库中选配保障人员。

2.3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团队人员全部参加并完成国际化标准的急救培训,通过美国AHA高级生命支持(ACLS)考核持证上岗。动态对保障团队进行急救新指南、新技能的业务培训,定期对队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事件、传染病等事项的响应进行专项培训,融进全流程救治体系的背景演练。可轮流安排人员赴国外进行不低于3个月的专项学习培训,实地学习国外急救诊疗规范,进一步准确并熟练使用规范医用英语。对外交流比较常见的其他语种的医务人员如俄语、日语、法语、汉语、德语也应有培训计划[13-14]。

2.4建册监管后勤保障。保障用的医疗设备、物资、耗材、车辆等由卫健委统一建册监管并负责维护经费,每项设备日常管护落实到人,急救医疗器械、药品、运输等必须每月至少检查或运行一次,发现问题及时修复以确保功能正常。

2.5信息专项演练。建立完备的立体通讯系统,配置专用网络设备,熟练使用对讲机,熟练掌握信息上报流程,做到随时与指挥调度中心上传下达。

2.6建立常态的不定期考核机制,考核成绩计入考核档案。考核内容除急救业务知识外,还需时政知识、涉外礼仪、保密记录、宗教知识等。保障团队人员日常还在医疗第一线,业余时间培训会占用较多的队员休息时间,医院管理的支持和付出也是相当大的,所以应建立考核奖励制度,对考核不合格的队员及时更换,对考核合格的医院和队员适当奖励。大型涉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对医疗保障提出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我们只有常抓不懈,日常训练一丝不苟,同时,对涉外医疗保障疾病特点、保障团队人员设置及分配、涉外医疗技术力量建设、物资配置、工作流程、信息化支持、人员培训方案和课程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才能进一步优化重大涉外活动医疗保障模式[15-16]。

作者:李慧凤 王鸿雁 邵红 单位:青岛市干部保健服务中心 青岛市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