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疗卫生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疗卫生论文

医疗卫生论文范文1

2012年7月1日,由北京友谊医院率先开展了以“医药分开”为代表的公立医院改革,是日零时,全院1670种药品全部按照进价销售(包括1007种西药,292种中成药、371种中药饮片),取消了原有的挂号费、诊疗费,建立了医事服务费,新设立的门诊医事服务费分为4个档次,分别是普通门诊42元/人次、副主任医师60元/人次、主任医师80元/人次、知名专家100元/人次,急诊60元/人次,住院80元/人次/天。医保基金对门诊患者每人次报销医事服务费40元,急诊患者每人次报销医事服务费60元,且不受医保起付线限制;住院患者医事服务费按比例报销。将药品的批零差价取消,实行进价销售,同时将医院挂号费和诊疗费取消,出台医事服务费。医事服务费做为整个医院医疗服务的代名词,突出了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智力劳动,知识劳动的结果。发改委出台文件,对于改革医院废除批零差价,增设医事服务费予以认可。财政部门对于医改要求的六项投入,包括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采购、重点学科支持、离退休人员工资、政策性亏损补偿以及公共卫生服务购买给予足额到位。物价部门、财政部门、人力社保等多部门的协同,使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改革形成合力。继友谊医院之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分别加入以“医药分开”为代表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行列,市医管局对改革试点医院每月的相关数据进行检测,对患者而言,改革前后在同一家医院看同一种疾病,次均总费用降低,其中药品费用降幅突出,患者支出减少,负担有所减轻。对于医院,医生的医疗行为在改革措施的引导下得到进一步规范,以往大处方、药品滥用、过度检查有所减少。考量医生工作最根本的指标是诊疗的质量和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奖惩制度就从以经济核算为依据向以患者诊疗质量和服务效率为依据转变。这五家改革试点医院,对出现的不合格处方定期点评、处罚、通报,对于医疗服务质量不符合标准的,通过内部讨论配合处罚措施进行规范。我们在进行“医药分开”改革之初的顾虑是,取消药品批零差价后医院是否还能正常运行,通过改革施行一年多的观察,5家试点医院没有因为取消药品加成出现医院财务运行困难的情况,总体来看,改革后患者次均费用在下降,医生的诊疗行为进一步得到规范。医改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疗机构良性发展,同时政府财政可承受。5家试点医院的年门诊量均在150万以上,门诊量最高的朝阳医院达到198万,这几家医院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核心区,建设问题基本完成,大型设备购买结束,财政投入主要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性补贴。据统计,5家试点医院医保病人占50%,在朝阳医院和友谊医院达到70%,同时医保提高了报销比例,经过这两年来看,财政承受能力基本情况令人乐观,说明取消药品批零差价先期设计比较周全,结果也符合初衷。这就为下一步在更多医院推广医药分开改革打下基础。

二、以“医联体”为抓手建立分级医疗服务体系

(一)确保“医联体”建设试点工作按目标推进

区县卫生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包括区县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对区县级医院,通过与北京城区三甲医院以“结对子”的形式形成若干家市级医院帮扶一家区县医院的格局,以此提高区县医疗水平,目前这项工作已经持续推进了四五年的时间。

(二)在“医联体”框架下完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机制

以最具代表性的平谷区为例,平谷区地处北京远郊,区域内大部分处于山区,与市级医院“结对子”前平谷区医院服务能力较弱,大部分在区医院诊治病情较重的病人都要转院,后来通过与安贞、同仁、妇产等市级医院的优势学科对口支持,经过几年时间的支持,现在平谷区医院已经可以开展心脏支架和脑瘤手术,医院已发展成为平谷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大多数病症都能留在区域内治疗,这就使平谷区到北京市区就诊的患者大幅减少。2013年,平谷区医院的病人转出率为11%,医院的水平提高也有力地带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水平提升。平谷区医院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整个的区域内医疗机构联接成网络,网络以视频作为联接途径,平谷区医院与上述4家医院通过视频完成联合门诊。北京市朝阳区地处城区,区别于平谷区的是朝阳区内有多家三级医院。朝阳区结合自身特点摸索出一条以三级医院为网络核心的模式。朝阳医院做为朝阳区中部的网络医院核心,朝阳医院“牵手”辖区内共10家医院,包括1家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和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医疗网络,使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实现紧密连接,三级医院医生定期定时到社区医院出门诊,到二级医院兼职做主任、副主任,定期定点查房,定点看病人。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直接可以挂到大医院的专家号,社区解决不了的疾病就可以转到大医院,病人到社区后首先经过社区医生的初筛,这就避免了病人的盲目流动,这个设计就是要让大医院和基层医院“有形有神”地进行互动,基层的病人可以转到三级医院,三级医院一些需要长期住院的病人可以通过这个途径转到相适宜的二级医院进行康复和恢复治疗。

(三)将“医联体”工作与康复护理体系建设工作相结合

通过建设医疗联合体促进患者有序就医,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除了增加床位,更主要的是通过不同的医疗机构间功能的紧密衔接,形成医疗联合体,畅通转诊通道,引导患者有序就医。使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的床位和医疗技术在不同的疾病方面的诊断质量上都能够达到最优的配置。缓解三级医院压床问题,朝阳医院和平谷区医院是医联体的代表。今年的计划是在北京的城六区,每个区建设两个医疗联合体,十个郊区县,每个郊区县建设一个医联体。将来的康复医院和护理医院也要纳入到医联体中。

三、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规划的措施

目前北京市医疗服务体系还有进一步细化优化的空间,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在行政审批方面差异性比较大。北京市现有134家二级医院,80家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中大多数为公立医院,三级医院全部为公立医院。

(一)康复、护理院应大力鼓励

目前综合医院和康复医院以及临终关怀的护理院没有有机的规划衔接,综合医院在整个医疗机构体系中所占比例过大。北京康复中心现有床位600张,八大处康复医院床位800张,小汤山医院床位450张。据统计,占北京市居民死亡率前3位的疾病分别是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肿瘤。以往的规划偏重于治疗,对于康复和护理资源投入不足,全市护理院床位仅400多张,从现行治疗疾病的资源来看,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的空床率较高,使用率较低。全市范围内一级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仅67%,郊区的二级医院床位使用率为85%,城区二级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为82%,三级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为92%。在医疗机构总数中,一级以下医疗机构所占比例最多,三级综合医院比例最低,呈现金字塔状,但目前收治病人情况呈现倒金字塔状,这就给病人在就医上带来不便。在下一步的规划中既要考虑到医院的合理分布、合理使用,还要考虑到不同类别医疗机构的设置和规划。未来计划每一个区都要安排一家医院做为康复医院,还要采取具体措施促进护理院发展。

(二)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分布要考虑就医的可及性

公立医院规模要控制。北京市政府在全市医疗工作会上明确提出,五环路以内对公立医院规模严格控制,核定床位增加不再批复,公立医院如果无规划地发展对基层医疗机构起到了排挤的作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如果基层被淘空,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全部由大医院来解决,那么医疗服务就要崩溃。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都不能指望通过大医院就能解决人民群众所有的医疗服务需求,多数的医疗服务需求需要在基层解决,下一步将着力将康复医院和护理医院的建设放到重要位置,今年要出台关于康复院和护理医院的建设要求,从更合理的布局和更方便解决病人就医需求进行规划。

(三)社会资本进入的空间得到支持

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资本越来越多地进入医疗市场。据统计,截至2013年末,北京市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达3735家,占全市总量的37.47%,北京市医疗机构的总床位数约为11万张,社会办医疗机构实有床位占比达17.15%,2013年北京市医疗机构门诊量约为2.2亿人次,诊疗人次数占比达11.42%。均较上一年有所增长。我们迫切希望社会资本能够投入到妇产科、儿科或者康复院建设上来,在规划中我们为康复院、护理院留出的空间是每千人0.5张床,现在北京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约2164万,总计约需10000张床位,北京现有护理院床位400多张,康复院床位1800多张。单独放开二胎政策后,每年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三万至四万新生儿,下一步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的床位建设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求市属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开设儿科,儿科一定要开设病房。对于妇产医院,一是鼓励新建医院,二是在现有的结构中,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中扩大妇产科床位。“十八大”中有关精简下放审批内容的精神,我们将贯彻到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准入审批上。关于行政审批,下一步将做到审批的标准统一、程序统一、时限统一,将医疗机构审批权力下放到区县。以往规定中社会资本只能建设专科医院,中外合资的中方必须控股等规定为社会资本进入到医疗行业设立了重重障碍,将来这一局面将逐渐得到改善,政府将在政策环境上为社会资本创造条件。

四、紧随国家战略发展步伐

带动京畿医疗事业协同发展今年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这就要求以往我们按照北京1.6万平方公里的医疗发展规划要有序扩大,对现有医疗布局和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医疗改革在深化过程中要不断丰富内涵。2013年北京市医疗机构的门诊量约2.2亿人次,其中约有8000万人次为外地患者进京求医,这一现象在知名医院的知名科室尤为突出,这些医院的重点科室的门诊患者中有70%~80%来自外埠,外埠住院病人达到90%,患者主要来自华北地区,以河北、山西、内蒙古和东北三省居多。通盘考虑京津冀21万平方公里,1.7亿人口,协同发展就是要帮助河北省提高医疗水平,如何根据当地人民群众需求发展重点学科建设是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五、深化扩大医改成果

医疗卫生论文范文2

我们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原北京市卫生局信息中心),是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的事业单位,负责全市医疗卫生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指导工作。北京市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是从2007年开始开展的。总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1.强化组织,落实责任。每年年初组织召开北京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会,市卫生计生委领导、市公安局领导均出席会议,对全年信息安全工作提出部署,明确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重点任务,为落实全年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联合检查,摸清底数。自2008年起,我们每年都与市公安局联合开展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在市公安局的指导下,我们针对卫生行业机构众多的特点,设立了由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市区两级公安部门联合检查的工作机制。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及市卫生局直属单位由市卫生计生委、市公安局负责,区县医疗卫生机构由区县卫生局与区县公安分局联合进行。目前,我市所有三级以上医疗机构和重要公共卫生部门均已完成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和备案工作。

3.政策落实,推动整改。近几年,市财政、市经信委大力支持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在2012年度至2014年度的市卫生信息化项目申报指南中,明确规定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属于政府支持项目。到目前为止已有10家市属三级医院(世纪坛医院、朝阳医院、地坛医院、儿童医院、安定医院、北京胸科医院、友谊医院、佑安医院、中医医院、首都儿童研究所)完成信息整改项目的申报工作,已由市经济信息委审核通过项目资金共计3670.902万元,现在建设资金正在陆续拨付到位。通过安全整改、等级测评,完成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切实提高了本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4.制定预案,强化值守。

5.及时总结,持续改进。

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体会

从2007年开始参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我个人经历了北京市等级保护工作推动的全过程,在这里谈几点个人对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工作的思考。

1.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我们医疗卫生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第一是看待信息安全工作视角的变化。以前,我们可能更关注技术本身,有了等级保护要求之后,使得我们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信息安全这件事情。因为信息安全是符合木桶原理的,最薄弱的地方往往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也代表着整个安全防护的水平。第二个变化是让我们更清晰地梳理了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系统,以往可能主要从系统功能来区分,现在会考虑从业务连续性的高低、数据安全防护需求的高低来区分。

2.通过对信息系统的梳理、划分也清楚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里哪些要求对我们医疗卫生行业更适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标准是各行业通用的,因此在行业内推动时,一定要结合行业特点,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要求制定适合本行业的标准和规范。我们之前推出的《细则》其实就是基于这个思路,但由于行业的复杂性,真正形成一套适合医疗卫生行业的完整的标准规范,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3.医院的院长、信息中心主任在增加新的信息系统时,都应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在项目规划申报阶段就将信息安全需求整合考虑。现在大部分医院都上线了移动医疗、移动护理,面向公众开通了微信、手机App,增加这样一些新的业务之后,医院原有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发生了较大改变,具体应如何解决?另外数字医疗设备信息安全的问题也应得到广泛的关注,根据我们的调研,随着影像检查、生化检验等设备的数字化,这些设备都接入到医院的信息网络当中,但对这些设备的安全管理基本属于空白,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的指导下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的完善而解决。

4.既然面临这么多问题,那么我们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到底应该怎么做?从卫生行政部门、从专家的角度,如何推进等级保护工作?答案是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跟国外的信息安全最佳实践,如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ISO/IEC27001等结合起来落实。不管是增加什么样的新系统、新业务,都不要就这个应用本身去考虑太多,而应该按照一个整体思路方式来进行梳理,进行考虑。因此我市医疗机构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整改建设工作中,都重点考虑了将等级保护的管理要求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结合。

医疗卫生论文范文3

关键词:医疗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

前言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财务管理,能有效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对于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必要深入分析医疗改革后自身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立足于财务管理实践,积极探究有效措施对自身的财务管理进行完善,实现对财务管理的有效约束和规范,促进财政资金实际使用效率实现大幅度提高。

一、医疗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强有力的内部控制

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普遍缺乏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缺乏系统完善的内控制度,难以有效约束和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导致财务管理缺乏严谨性。医疗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大了对设备购置的严格管控,但对于设备使用缺乏强有力的内部控制,极易导致账实不符,并在不同程度上引发资产流失。另外,内部审计相关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难以实现对财务管理各项行为的有效规范,难以大幅度提升财务管理实际质量。

2.缺乏良好的预算管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良好的预算管理,难以有效提升资源实际使用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难以良好实现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和经营战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对年度预算进行编制,但缺乏对预算管理的正确认识,仅将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用于考核评审,造成各部门未能形成良好协调,未能科学实施切实可行的财务预算[1]。

3.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普遍缺乏良好的财务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且财务分析、信息反馈等能力有待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对财务管理的深刻认识,难以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识别,且未能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难以有效保障财务核算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风险[2]。

二、医疗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完善措施

1.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控制。要针对财务管理构建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对各项应收账款做好详细记录,并对相关账目进行及时审查,完整地对自身财务状况进行准确反映,为财务管理人员的资金运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同时,要督促内部审计部门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强对财务管理的有效监督,确保财务管理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展,从整体上促进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实现大幅度提高。财务管理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授权审批,对各项应收账款的具体形成时间以及实际数额进行明确,确保应收账款管理具有较强的准确性,有效减少并最终消除虚假财务信息[3]。另外,要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催收,增强资金具备的流动性,并大幅度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对应收账款实施有效的回收处理,有效增强回收能力,并对财务风险实施有效的防范探讨。

2.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资金预算管理,要构建系统完善的资金预算管理相关体系,实现对财务的有效管控。当资金预算具有较小偏差时,有利于对后期现金流量进行预先掌握,能促进对现有资金量的有效调配,能对资金周转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风险进行有效降低。要强化对资金预算的日常管理,有效保障预算管理工作有序开展。要及时发现存在于预算执行中的各类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有效协助财务管理,有效达成预算目标。另外,要强化全面预算管理。要强化财务管理以及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针对预算执行以及预算控制构建系统完善的责任体系,有效保障预算执行满足相关进度要求,并增强预算执行的实际效果。要构建资金预算管理和现金流量分析体系,实现严密的资金管控,加强对资金的事前预算,并对资金实施严格的事中监督,对资金进行科学的事后分析,有效增强资金的安全性和有序性。

3.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有效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要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引导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各项财务操作技能,有效加强对内控制度的严格执行,从总体上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并增强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要引导财务管理人员实时关注并学习会计行业的最新制度,深入理解医疗改革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产生的相关影响,充分掌握财务管理涉及的各项技能,有效获取财务会计相关从业资格,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医疗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缺乏良好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对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加强资金预算管理、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等措施有效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林淑惠.新医改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8,No.361(11):161-163.

[2]符芬.浅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J].财会学习,2018,203(29):75-76.

医疗卫生论文范文4

(一)医卫领域的策略风险

医疗卫生领域作为服务领域有其特殊性。特别是人道主义策略、生命通道的开辟、社保机制等国家策略的实行,给医院带来良好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也增大了医院的财务风险。例如:开辟生命通道的费用、无身份、无责任机构或人员、无支付能力的病人费用拖欠、由医院垫补的社保人员的医疗费、因各类原由构成的医疗结算扣减费用等等,一部分费用形成坏账,让医院蒙受损失。

(二)医院的运营风险导致的经济风险

我国医卫领域的特点致使其面临较大的风险。每位医疗员工的医术以及服务态度是有其差异性的。而大众的健康意识正在凸显,对医疗的需要也正在膨胀,在诊疗过程中不免会产生医疗纠纷以及医疗事故,由此造成的费用拖欠以及诊疗赔偿,给医院带来运营风险,同时会形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医卫领域的资金管控风险

医卫领域的资金管理是以资金收取和缴付的规划为基础的,是对医院和各部门的资金收入以及支出情况进行管控、解析以及考评的管理活动。假如医院的资金运用出现纰漏,并与资金使用规划相去甚远的话,就会给医院带来风险。资金管理缺乏监管、库房资源占用资金太多、结算资金回笼时间太长、财政资金投资力度小等,均会造成医院的资金流动受阻,严重时会造成资金链断裂,增大医院的财务风险。

(四)债务偿还风险

为了在竞争渐趋白热化的医疗市场中站稳脚跟,大部分医院的政府拨付资金短缺时,采取了向金融机构借贷、融资租用等形式,筹措资金购买先进医疗设施,从而缓解资金荒,充实自身的医疗实力。但是,随之而来的债务偿还风险却令无数医院管理层头疼。假如与现实状况剥离,缺少市场调研,无度负债运营,就会使财务风险变得避无可避。只要医院债务融资的活动失去控制,资金流动受阻,那么,财务风险增大的同时医院还要面临倒闭的风险,进而影响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五)财务人员的行为风险

财务人员的行为风险是指因为财务人员技能以及经验方面的欠缺,且遭遇信息不对等以及盲目重视短期利益等元素左右而构成的财务风险。它包含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两大类。技术风险是指因为自身的医术以及经验不够,使得财务人员的披露的会计信息对运营活动不能真实反映。其特点是财务人员并未意识到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而产生风险。例如:由于财务人员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未第一时间觉察到风险点,耽误了避免风险的绝对契机,从而形成不必要的损失。道德风险是指会计人员不顾相关法规的规定,违反行业道德,向外界披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例如:财务人员提供虚假账目、占用公有资产、开设“小金库”等等,这在扰乱公共次序的同时,增大了医院的财务风险。

二、医卫领域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医卫领域的财务风险是无法完全规避的。财务管理工作的任意一个版块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形成财务风险。所以,应使风险预控工作贯穿财务管理工作的始末。

(一)提升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

医院市场部应重视风险的预控。在医院中,由上至下都要重视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正面风险,合理预测风险,尽量规避风险的产生。特别是管理层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判,并提升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以及预防管控技能。

(二)强化会计人员的培育力度

伴随医疗卫生领域的改制,财务领域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医院应定时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使其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持续提升财会人员的整体素养,对作弊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并严厉惩罚缺乏职业道德、徇私作弊的人员。另外,财会人员在学习财务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学科间的交叉,努力学习财务知识以外的与财会风险管理有关的理论,并透过合理的解析办法,提升管控、预防财务风险的技能。

(三)完善内控体制与风险方略

管控好医院的财务风险,医院才能正常运转。并且,财务风险管理能够形成制衡机制,而内控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保证内控体制的完备性、科学性和高效性。医院应以内控体制为基础,打造投资解析、论述、报告批准体制,规避财务策略制定的盲目性,进而预防财务风险。另外,应分离不兼容岗位,并形成相互约束,第一时间催缴以及清除未收账款,打造针对资产流失的责任制,保障医院的资产安全。新会计准则规定,为了避免财务风险,医院为医疗人员购置了医疗责任保险,这也为转嫁财务风险提供了契机。

(四)强化医院的资金管控

资金的畅通流转是医院实现长远战略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强化财务管理工作,应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加快资金流转,维持资金的良性循环;应让库存流动起来,预防呆坏账的出现和资金的闲置;此外,应对资金进行全方位的解析,并重视信息反馈工作,尽早回收应收账款,强化支付技能;促进资金构造的优化,提升资金利用率,第一时间发现风险并管控风险。

(五)提升诊疗服务效率

强化医院诊疗次序的维护力度,约束医疗人员的行为。在诊疗的过程中不应乱开药、开贵药,提升诊疗效率。如此,在持续塑造医院口碑之后,应避免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这有助于缓解医疗费用拖欠的尴尬情况,从而规避医院的经济损失,减少财务风险。

(六)打造财务风险评价系统

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应重视事前防控,所以,打造一个正规、全方位的风险评价系统显得尤为关键。为尽量规避财务风险,医院应以目前的行业准则和财务制度为框财会研究架,依据医院本身的特征,挑选能够呈现医院利润获得能力、债务偿还能力、经营现状以及发展潜能的预警数据,并打造一个数据库,设立各数据的风险临界点。透过风险预警数据的核算、解析,对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动态追踪,预判风险是否在可控范围内。在重大风险产生前,提出有效的方略,从而规避财务风险。

三、结束语

医疗卫生论文范文5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自主学习;主动性;模式创新;线上;互联网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积极开展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1],通过新型的学习方式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2]。2020年6月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继续医学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方便快捷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学习[3]。2020年9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第十七条中明确提出,“创新继续教育方式,逐步推广可验证的自学模式。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健全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网络。”指导意见同时指出,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认证”,支持“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4]。医信平台跟踪国内外发展形势,积极响应国家和上级领导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和资源优势,创新继续医学教育模式,为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尽可能地创建方便、灵活、自主、多样的学习方式,以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继续医学教育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通过继续教育真实提高其职业发展能力。

1医信平台介绍

医信是由医学参考报社(CN11-0269)和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社(CN11-5709/R)于2017年联合创建的医学互联网学习交流平台。医信是专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服务的专业性服务平台,核心目标是促进国际与国内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播交流,利用新型互联网技术为我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搭建国际化、专业化、互动型的自主学习和交流平台。医信APP已在苹果商店和各手机应用商店上架,用户下载APP后只需进行实名制注册,通过真实手机号获得验证码,填写所在机构、专业和职称,通过平台认证后,就可以在此平台学习相关文献和直播内容,并可与专业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医信创建了新型的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自主学习模式,具有独特的功能属性、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自主研发的智能推荐系统、内容审核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学习激励系统、会议服务系统、直播系统等,均已获得了国家版权局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认证。

2医信平台的自主学习模式、内容和特色

2.1微论文

全球的医学专业文献每年超过300万篇,国内每年新医学论文近百万篇,广大医务工作者在获取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时,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和翻译。因受网络条件、外语水平、时间精力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难以及时对专业文献进行检索和追踪,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动态。医信与各专业出版机构合作,现已覆盖42个学科专业,邀请4000余名专家,及时跟踪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国内外学科发展,结合我国实际以“权威性、专业性、时效性、实用性”为原则,对最新文献进行筛选、翻译、解读和点评,凝练为千字以内的“微论文”形式进行报道,辅以图片和表格,并对重大专业进展进行解读和点评,指出其核心实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所在,帮助广大读者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文献的核心精髓,并指导如何应用于工作实践。医信现已累计报道了源自全球5,628个国际医学专业刊物的123,816篇微论文及专业图片和表格9万余张,在提升广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推进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模式转变具有深远的影响。医信采用领先的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技术研发出智能推荐系统,依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卫技人员的需求及其自身知识积淀水平,动态地收集、跟踪、统计、解析和重组,在坚持实用性、针对性和前沿性的前提下,精准及时的进行个性化内容推荐,并可对本学科、跨学科内容进行追溯关联,形成知识网络。分层次、分内容的学习架构,使所有学习者都能够获得适合自身需求的个性化内容,极大的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科每周为用户主动推送5-10篇微论文,每篇微论文的阅读时长约2-3分钟,用户可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每天用不超过10分钟即可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显著提升了学习效率。对于感兴趣的相关内容,用户可通过附属链接直接查看原文,并通过医信推荐阅读相关文献,实现深度学习。用户可对微论文进行点赞、收藏、转发和评论,以在线讨论的形式进行提问、沟通交流,探讨经验,开展学习互动,还可以自行邀请同行、仰慕专家和添加好友等方式拓展交流范围,结识更多的专业同行。医信微论文的年量约1.3万篇,年总学习人数超10万人,评论数量超3万条,收藏/点赞/转发总数超7万次;阅读微论文的用户中高级职称占18.7%,中级职称占41.8%,初级职称(及其它)占39.5%;其中45%的用户来自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南京、武汉七个城市,其它用户广泛分布于全国29个省的多个市县地区。医信微论文正以其方便、灵活、高效等优势在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青睐。

2.2直播及回放

我国每年召开的国家级和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众多,但大多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却因工作、费用、主办方人数控制等原因,难以参与现场学习[5]。医信利用互联网技术跨越时间、空间的特性,将线下培训实时迁移到互联网移动终端,使广大学习者尤其是边远地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学习对象,能够实时观看在线培训或培训视频回放,拓宽了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丰富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医信在此类活动中是技术支持平台,可帮助项目主办方建立线上数字会场,会前预告,开展议程管理,沟通专家讲者,统计线上报名情况,现场/线上进行扫码签到;培训过程中直播专家讲授内容,同时还可以同步播放演讲PPT、进行投票评选、开展线上互动交流、发放电子问卷等;能够永久保存视频资料,精准记录参会者行为数据,汇总统计全程学习交流数据。医信可以为每一个在此平台举办的培训项目提供真实可靠、科学的教学过程和反馈情况的数据支持。包括主会场及各分会场的主讲人员信息,演讲时长,线上线下的学习人数,每个学员的进场时间、离场时间、学习时长、线上互动次数、问卷/考核反馈情况,统计参加学习者的专业分布、职称分布、地域分布,并定期反馈会后视频的回放情况等。近3年来医信已累计直播会议/培训/系列讲座500余场,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培训等方面的培训和课程。累计参加学习人次超50万次,特别是2020年1月至12月,线上培训和直播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线上参会人数已远超线下会场参会人数,更多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此种便捷高效的方式获取本学科、交叉学科及跨学科的前沿学科进展和同行经验,不仅为他们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大大降低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学习成本。医信根据学习者注册的专业,在“推荐”专栏中每周推送十余个相关学科的培训项目活动信息,愿意参加的用户可预先报名,即可不断接收到来自平台提供的项目信息进展情况和提醒消息。对于无法参加现场学习的用户,可按照活动名称、讲者姓名或专业词条进行检索,随时随地观看培训项目的直播/回放;对于现场参会者,因无法同时参加各个分会场的学习,也可通过医信平台观看其它分会场的视频回放。医信直播和回放均开放评论,在培训中和培训后用户都可随时提问和评论,与讲者进行沟通,解除疑问,或发表专业见解和评论,交流经验和体会。医信现已有专业点评与评论五万余条,形成了独特而珍贵的内容资源。2020年大量现场培训项目被迫取消、延期或以网络直播形式进行,医信在此一年期间开放直播活动300余场,如中国国际高血压大会、京津冀急诊急救高峰论坛、北京骨科年会等,涵盖37个专业,其中国家级项目占21%,省市级项目占48%,相关机构及科研团队活动占31%。可观看视频回放超6000条,总学习人数超10万人,总观看人次近200万人次。直播线上交流超5万条,学习者中高级职称占14.2%,中级职称占33.4%,初级职称(及其它)占52.4%;其中26.7%的用户来自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南京六个城市,其它广泛分布于全国29个省的多个市县地区。

2.3精选SCI期刊

为了方便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快速便捷的从微论文中链接原文,医信从SCI期刊数据库中筛选出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关系最为密切的覆盖42个临床及相关医学专业的5,628本刊物,将这些期刊的历史文献进行索引,目前已完成100多万篇精选摘要,进行数字化转换后进行,英文原文内容通过医信智能翻译功能可实现一键翻译转为中文,大大提高了检索阅读英文文献的便捷性和阅读效率。医信平台将上述内容进行结构化和数字化,提取每篇文章的标题、作者、文章来源、关键词、正文内容、图表内容、发表时间和参考文献等字段,可根据任意字段进行检索排序,通过简便的操作即可快速精确检索和定位内容,提高了广大医务工作者获取知识的效率和精确度。

2.4医学名词规范

鉴于医学科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需要,为便于用户查询和规范医学名词的使用,医信平台与国家名词委员会(http://www.cnctst.cn)合作,陆续将各医学专业的名词进行全面系统化的梳理,并进行数字化转化,努力推进医学专业内容等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进程,目前正陆续进行各医学专业词条整理和数据转化工作。

3总结与展望

医疗卫生论文范文6

本文阐述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职能定位的关系,分析了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的直接原因,提出了强化政府职能,推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要以绩效为导向,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优化政府的卫生职能。

【关键词】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政府责任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目标,而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新医改的重要目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在公平原则基础上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状况却不容乐观,需要进一步总结与提高。

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职能定位的关系分析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过程包括三个紧密联系却又彼此不同的阶段:第一是投入阶段;第二是产出阶段;第三是基本效果阶段。政府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作用重点体现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投入阶段,政府通过政府支出结构优化,将社会资源向基本医疗卫生领域倾斜,提高财政支出中用于支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比例,优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与质量。但是,政府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产出阶段与结果阶段也非常重要。如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那么政府很难对参与主体不规范或者违法的行为予以纠正,也无法在投入阶段对财政资金进行必要的调整,阻碍了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二、政府职能不到位是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的直接原因

1、政府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支出责任的推诿

各级政府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支出责任的推诿加剧了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对各级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各自的支出责任做了一般性的划分,但是这种划分不明确,造成了某项具体职能特别是某项跨区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支出责任划分上会发生争议。当发生了争议时,上级政府一般通过行政权力强制将具体职能下移给低层次的政府或者通过各级政府间的谈判加以解决,随意性很强。通常造成很多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事权责任下放到了县、乡级政府,而基层政府的财力有限,最终造成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困难。

2、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医疗机构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私人品的特征,而公共卫生服务属于纯公共产品,投向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能够更好地提高社会效益。目前,我国政府将过多的资金用于医院建设,而妇幼保健部门和疾病防疫部门等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部门所获得资金支持较少。导致我国很多基层妇幼保健部门和疾病防疫部门难以保证机构正常运转,削弱了这些公共卫生机构职能的发挥。可以说,我国对医院过多地补助是一种政府职能“越位”的表现,而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不足则是一种政府职能“缺位”现象,将使得民众的处境更加艰难。

3、政府医疗卫生资源偏向于城市

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之下,我国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相应政府所制定和实施的医疗卫生财政政策也体现出城乡差别的二元性,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逐渐形成了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格局,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更加偏向于城市,更多的医疗卫生资源投向了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经济效益更可观的城市,促使城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所获得医疗卫生资源则逐步萎缩,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际上出现了较大的退步,出现了很多问题并爆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导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城乡差别。

三、强化政府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中的职能

1、以绩效为导向,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首先,从政府绩效管理过程来看,必须提高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管理透明度,加强政务工作信息公布工作,便于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参与;其次,从政府行政产出来看,必须保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过关,满足城乡居民的合理需求;最后,从政府绩效效果来看,必须重视城乡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保证政府的各项活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充分反映城乡居民的合理诉求。

2、优化政府的卫生职能

一方面,政府不能局限于大城市医疗机构的建设,对于落后地区急需的公共卫生、公共医疗等方面非常重要的支出,财政也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国家应当更多地关注农民和其他弱势群体,通过少缴或者免缴保险费的政策提高落后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还应适当提高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筹资过程的缴费比例,体现出国家对社会公众健康水平的关注,相应的则可以减轻个人负担,下调个人的缴费比例。

作者:刘一欧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安体富,贾晓俊.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影响因素分析及均等化方案设计.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3.

医疗卫生论文范文7

中医学专业是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新开的专业之一,对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并提出学科建设的目标与措施,希望能为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

中医学;学科构建;培育措施

学科建设是普通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根本性战略任务,也是衡量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与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中医学专业是我校2016年新开的专业之一,属国控专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对疾病的无毒、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要求也逐步提高,这就为中医学拓宽了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进行中医学学科建设,是目前摆在我校特别是中医中药系面前的重要问题。

1建设目标

1.1中医学的学科特点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由于中医学突出治未病,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养生保健作用突出,并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充分发挥中医学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学健康服务,是全面发展中医学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2贵州省及毕节市的卫生资源现状

我国中医药人才资源缺乏,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基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中医学发展不平衡。以贵州省为例,据统计,2014年贵州省共有卫生机构29182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6.42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床位数19448张,每万人口床位数5.54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7528人,每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15人。以毕节市为例,2014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365个,床位31629张,卫生技术人员22407人,其中开设中医诊疗服务的卫生机构1073个,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645人。全市乡镇卫生院共240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104个,基本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45个。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23个。全市村卫生室3994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1199个。2015年9月,在贵州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上,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深化医改,增加医疗卫生资源和人才,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全省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贵州省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人、注册护士3.1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2人。其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升中医学服务能力,到2020年,80%的县级中医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综合诊疗区,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学服务能力。

1.3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学科建设目标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黔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医学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重任。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综合考虑毕节市的区域特点,结合本校的工作实际,突出中医学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毕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把中医学专业建设成为办学有特色、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特色专业;为城镇社区和基层医疗服务单位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中医学发展和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医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中医专门人才;完成毕节市每个乡镇以上医院建设中医馆、开设中医门诊、设置中药房的战略任务。

2建设措施

2.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2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55人,兼职教师17人;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30人,初级职称8人。拥有专业课教师5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48人;专业教师中医学专业背景47人,专业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之比达到1∶1;专业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有30人。近三年来,中医学专职教师在省内外期刊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14部,现有师资能够满足中医学专业理论及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专业开办后,学校将根据专业发展规模需求,合理规划专业师资结构。计划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引进高层次中医学专业人才,建设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2.2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按照中医学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加强对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的教育教学研究,以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为核心课程,强化实践技能教学,使教学更贴近岗位需求。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构建“课证融合”双证书课程体系,将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了以岗位任务为引领、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有中医诊断实训室、中药标本实训室和针灸推拿实训室等,能满足中医基础、中医诊断、针灸推拿以及中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学科的教学需求,具备学生教学实训、教师培训、社会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并有与之配套的运行模式和管理制度。学校始终把技能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实训实习课时占总学时数的58%,校内专业课程实训课开课率100%,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奠定了基础。校外实训主要有毕节市中医院、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等18所教学医院。教学医院医疗设备先进,医护人员业务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医疗、教学和科研能力,可以为学校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能较好地保证教学和实习工作的开展。学校制定了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加强实习管理、检查及指导,实习管理日趋完善。

3人才培养模式

3.1建立“校院合作,共建专业”机制

为使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相对接,成立由医院、行业专家和学校领导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由多家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团队,共同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制定保障校院共建专业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制度等,形成共育人才的机制。

3.2传承中医文化,以德为先,文化育人

积极创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所学、所得、所见、所闻和所悟中传承、发扬和创新中医文化。把人文精神与中医学专业教学紧密对接。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精神以及“治未病”理念贯穿于中医学人才成长的全过程。

3.3以实践育人为主线

在院校合作建设发展过程中,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附属医院,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边教、边学、边做”,实现医院教学化、教学医院化。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教、学、做高度一致的校外实训基地。

3.4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以中医学专业岗位能力分析和中医执业准入为依据,以就业能力为核心建立课程体系。实施“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5丰富教学资源

在中医学学科建设发展中,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建设中医学专业两门以上核心课程,形成课程标准。建设突出就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就业课程,包括中医适宜技术课程。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切入口,训练中医辨证思维和诊断治疗能力。

3.6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

学校结合专业要求和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抓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促进学生心智健康发展。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树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理念,突出中医专业特色。对学生的考核评价逐步推行学分制,针对不同的课程性质和特点,选择闭卷、开卷、机考、讨论、答辩、调查报告、实践操作、专业技能测试、课程论文及社会实践等考核形式计算学分。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逐步实现教考分离。

医疗卫生论文范文8

关键词: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培养公共卫生人才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人民福扯。公共卫生体系是以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疾控系统为主体,以卫生和相关社会政策为导引,以医药与健康产业为支撑,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参与,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群整体与长远健康效益最大化,全面维护和促进公众健康的综合社会体系[1]。目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卫生人才培养单位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2]。因此,培养掌握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并具有现场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沟通能力、应急判断及处理能力、自我学习及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现代公共卫生人才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的当务之急。本研究选择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对本科生专业实践教学满意情况和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建议,以全面了解我校公共卫生类专业毕业生的实践需求,探讨目前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为有效提升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6、2017级预防医学专业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共81人,年龄(23.49±1.87)岁。

1.2方法

根据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现况及需求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星平台进行调查问卷收集。

1.3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和希望的实习单位类别)、学生对专业实践的需求、获得专业实践的途径、期望实践单位提供的实践项目和实践教学模式。

1.4质量控制

问卷设计完成后通过预调查再次讨论完善调查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通过班主任开班会的形式强调此次调查的重要意义和调查表填报的统一要求,课题组人员对收集到的调查问卷进行完整性和合理性评判。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在线平台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描述指标主要为构成比(%)。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6、2017级预防医学专业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共81人,其中预防医学专业63人(77.78%),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18人(22.22%);男生39人(48.15%),女生42人(51.85%);本科毕业希望去的实习单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占比最高,为77.78%,见表1。

2.2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对专业实践的需求

参加调查的81名公共卫生类专业本科生,愿意去甘肃省外进行毕业实习的54人(66.67%),92.59%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通过实践可加深对职业与行业的了解,确认喜欢或擅长的职业。此外,大部分学生想通过专业实践获得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实验室检测和文件撰写方面的实践能力(见表2)。

2.3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获得专业实践的途径和保障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专业实践主要依靠学院安排的占96.30%;希望专业实践的时间为4~6个月的占66.67%;在专业实践之前,拥有其他社会实践经历的占55.56%,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经历的占44.44%;此外,被调查的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的具体职能与内部管理架构(见表3)。

2.4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单位应向学生提供的实践项目

调查对象期望专业实践单位能提供的实践项目主要涵盖公共卫生领域的大部分实践领域,如: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知识、院感防控、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和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急性传染病与地方病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与性病管理、结核病防控、免疫规划、消毒与病媒生物防控、慢性非传染病防控、卫生监测(水、食品、学校卫生等)和实验室检验技术等(见表4)。

2.5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况

参加调查的本科生,70.37%的期望毕业实践采用实践单位和学校相结合的形式;85.19%的学生希望专业实践时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并在开题、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给予指导;实习结束,66.67%的学生希望在学校完成毕业答辩;此外,针对目前毕业实践的现况,25.93%的学生满意,59.26%的学生认为一般,14.81%的学生不满意,详见表5。

3讨论

3.1专业实践是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是培养合格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探索其实践教学规律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公共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目前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使能广大的公共卫生专业教师队伍深入了解医疗卫生单位一线工作需求,而且也能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付诸实际并在具体实践中提升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3-4]。此外,伴随着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的流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已纳入国家应急战略体系,而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的重要保障[5]。因此,本研究调查了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6、2017级预防医学专业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81名本科生,大多数受访学生认为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单位对于学生培养的过程控制重视程度不够,66.67%的学生更倾向于去省外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较好的单位进行毕业实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少部分学生对现行本科生专业实践教学满意。因此,合理安排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对提升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2强化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训练环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公共卫生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6]。因此,以“培养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为主线,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了实践教学改革。前期调查显示,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较为欠缺的实践能力主要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统计分析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7-8]。本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被调查学生认为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参与实践可加深对职业与行业的了解,且通过专业实践可获得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实验室检测和文件撰写方面的实践能力。此外,大部分学生有意愿赴省外发达地区开展为期6个月左右的专业实践,主要原因是公共卫生专业实践单位的级别和地域差异。调查显示,拥有社会实践经历如社区服务、兼职等的占55.56%,但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的具体职能与内部管理架构,说明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单位的实际工作存在脱节,导致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对就业单位基本不了解。因此,在理论课程设置中需要及时将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知识、院感防控、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和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急性传染病与地方病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与性病管理、结核病防控、免疫规划、消毒与病媒生物防控、慢性非传染病防控、卫生监测(水、食品、学校卫生等)和实验室检验技术等的最新成果融入教材,体现公共卫生教育的时代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学校和实践单位联合培养模式

国家提出培养具有公共卫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目前院校教育与实践基地实践相融合已成为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主要方式[9-10]。本研究显示,70.37%的学生期望毕业实践采用实践单位和学校相结合的形式,在专业实践时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分析原因,此模式下学校可提供理论知识帮助,实践单位可以提供实践训练,使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践和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并在开题、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进行指导。因此,两者的结合可充分发挥实践单位教师的实践指导和在校教师的理论指导作用,既可使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又能提升实践单位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在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此外,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是对学生专业实践综合能力的重要考核,本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毕业答辩应该在学校进行,分析原因主要是实践单位对学校毕业要求不清楚,难以做到对论文从格式到内容的整体把关,学校今后应与实践单位加强沟通和联系,对实践单位主管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力争做到学生在实践单位和学校均可答辩。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