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顶岗实习方案范例

学前教育顶岗实习方案

学前教育顶岗实习方案范文1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问题;对策

顶岗实习是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又能够在为他们积攒工作经验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就业保驾护航,还能够增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充满动力地投入到新一轮的考验中去。虽然如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顶岗实习准备阶段的问题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以顶岗实习为策略的实践教学逐渐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开展顶岗实习首先要做的就是准备工作,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顶岗实习并为其做好能力储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三至四年的大学生涯中基本上已经掌握了较多的专业理论知识,然而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幼儿机构的实际工作情况,缺乏进行幼儿教育的实际经验和方法,实践操作能力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所以他们要想快速地完成角色转变并适应幼儿教师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顶岗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即将开始实习生活的学生更快地适应环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多的高校岗前培训都是在学生实习前几天才开始的,仓促之间很难取得良好效果,比如部分高等院校组织的各种动员大会等措施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收效有限。另外,由于顶岗实习的岗位会根据实习生去往实习基地的时间而发生变化,所以岗前培训的方法和策略也需要做出及时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和过程,培训质量可想而知。

1.2顶岗实习进行阶段的问题

其一,实习园所的环境冲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实习单位的影响,如果实习园所的环境比较正规,那么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也会比较快,反之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将会趋于停滞。因此,实习园所本身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顶岗实习的效果和质量,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幼儿教育机构为了满足幼儿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望,都出现了一些不正规的办园思路,比如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一旦到这种幼儿园实习,他们就需要面对实习任务的压力以及实习单位及家长的压力,学生为了继续完成实习就不得不委曲求全、入乡随俗,最终他们的教育教学思路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同化,这显然是一种不利的环境冲击。其二,部分实习生的专业认同感降低:在之前三至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然而这部分知识中更多涉及的是学前教育“应该”怎么做的问题,缺乏对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幼儿教育机构实际运行情况的阐述,这使得学生不能及时意识到,很多理论上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实际过程中可能是缺乏实践条件的。从而导致学生在大学阶段学到的很多知识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理论与实践无法实现有效结合,工作起来非常困难。

1.3顶岗实结阶段的问题

第一,实结评定缺乏有效反馈。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告一段落以后,学生会通过对近半年来实习和工作经验的总结来展示自己的收获并且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顶岗实结通常情况下需要学生填写一定的调查表格而后由实习单位以及教师双方共同商议填写评定结果。实结评定在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对未来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意见和建议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为高等院校未来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指导性和建设性的改进建议。然而,实际情况是:由于顶岗实习的工作任务繁重且工作周期长,许多教师在给予学生实习评价时更加倾向于积极和富有鼓励性的评价,缺乏具有针对性及实用性的评定意见,使得评价的实际指导意义大大降低。第二,部分实习生缺乏反思精神。在实习过程中,为了让顶岗实习的学生记录自己的实习过程并从中获得经验,学生需要填写实习手册,实习手册中包含的内容一般有教案、听评课记录、教学反思和班主任管理工作记录、教育调查报告等。然而部分实习生会因为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繁忙且压力巨大,往往没有更多的精力再去认真填写实习手册,即使被迫填写也是照搬照抄现成的资料,这使得此部分实习生的实习手册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2解决顶岗实习中所存问题的对策

2.1做好岗前培训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在本专业的整个教育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能够促进学生职业思维的转变,促使学生较快地适应幼儿教师的身份,但是,在实际的顶岗实习中,突然降临的新环境和新身份都会导致学生无法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尽快构建完善的岗前培训体系,以高校专家为核心、以具有多年经验的幼儿教师为引导,在正式的顶岗实习前给予学生充分的心理铺垫和疏导,帮助学生走出实习困境。

2.2注重实习园所的筛选

实习园所的选择对于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效果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尽可能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必须选择恰当的实习园所。顶岗实习实际上是一种让师范生能够以类似支教的形式来服务地方幼儿教育发展,并且以此为基础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整体能力的方式。在今后的发展中,高等院校必须挑选合适的实习合作机构,选择办学理念科学、办学条件优质的实习机构供学生实习。只有这样,学生在大学期间学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才能更好地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达到真正锻炼学生的目的。

2.3优化课程设计,注重实践培养

在今后的发展中,高等院校必须要始终坚持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性、拓宽学生视野的办学理念,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建设,从根本上改变顶岗实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课程设计上来看,需要尽快改变过去不合理的课程安排,合理平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探讨更多新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紧密街接,并且将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而非实习及毕业前夕临时抱佛脚。

2.4与实习园所达成共同发展意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

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从一个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变成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离不开各种实习和尝试。为了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校方应该为学生配备高质量的指导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由指导教师协助解决。高校和实习园所之间应该形成一个稳定的合作体系,达到互惠互利,既能利用顶岗实习推动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以后的进步搭桥铺路,也能够给实习园所带去新的理念和活力,促进园所发展。高校的指导教师也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努力,比如,在指导实习生的过程中吸取经验、积累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总结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学前教育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同时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论长处,把一些不容易实践、松散的教育教学工作思路整合出来,形成一个体系化的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理论体系。总之,高校要和实习园所结成共同发展的意愿,高校为园所提供后续的师资力量,园所则帮助实习生积累工作经验,一举两得。

2.5引导学生反思实习过程,鼓励合作反思

实际上,一名幼儿教师想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独当一面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和成长,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积累经验,再进一步学习提升,最终才能获得成长。如果在实习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化地实习却不做任何反思与归纳,那么实习将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实习生的能力就很难得到提升。能否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反思出自己的不足,决定了学生能否获得能力上的突破。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高校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取得沟通或者为学生提供教学工作必备的资料等,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不足和进步空间。此外,对于分配在同一个园所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进行合作小组式反思,让他们的思维互相碰撞,得出具有发展意义的结论。

2.6做好顶岗实习的评价工作

顶岗实习是提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及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做好实习评价和考核工作。由高等院校和园所双方共同商定给出评价意见,注重过程性评价,避免高校方面单一评价的诸多弊端,提高实习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顶岗实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因此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也应该从这两方面共同入手制订评价标准,同时还应该将实习评价与学生的毕业考核相挂钩,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视程度,增加他们在实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动力。

3结语

我国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正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在这样一个发展的关键节点,我们必须要尽快革新工作思路,推动顶岗实习的发展,让每一个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都能通过顶岗实习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校方必须要从多方面同时入手,联合实习单位共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巫秋云.学前教育大专师范生“顶岗置换”实习状况调查研究———以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5(05):56-58.

[2]戴跃,陈群.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中的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02):122-126.

学前教育顶岗实习方案范文2

我国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现状相对落后,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幼儿教师教育的培养培训实行职前职后一体化。设置一体化的课程,必须充分整合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培训的优势,扬长避短。幼儿教师教育培养一体化要遵循连续性、开放性、活泼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应构建一体化的职前职后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一体化的“产教”结合师资队伍,搭建一体化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平台,同时校、园、政共育,资源共享、终身学习。

关键词:

幼儿教师教育;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

一幼儿教师教育职前职后培养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幼儿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以课程设置与实施作基础保证。我国目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任务主要有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和本科院校的师范专业承担。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主要采用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一般包括“三学五大领域”,即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为“三学”、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的教学活动设计为“五大领域”的设计;专业技能课程一般包括钢琴、舞蹈、美工、声乐等课程。除此之外还包括实践课程,即保育员和教养员见习、顶岗实习[1]。从走访多个具备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条件的院校来看,多数院校的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出现两级分化、缺乏联系、脱节的状况,这势必造成幼儿教师在任职后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

(二)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及问题

幼儿教师在职教育一般包含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这里主要说的是幼儿教师任职后培训的非学历教育。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在形式上有幼儿园公开课、观摩课、研讨会等,在内容上有岗位培训、教学技能培训、幼儿园主题活动教育培训等,在层次上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同于培训与校本培训,近年来还增加了幼儿园骨干教师的国培项目和省培项目,获到了较好的效果。纵然有多种形式进行幼儿教师职后培训,但并不是每位教师都有机会获得高级、专业的培训,这必然会造成幼儿园教育资源不共享的局面,导致幼儿教师整体素质良莠不齐。故,幼儿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建构成为培养高层次幼儿教师的发展趋势。

二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建构的原则

建构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要充分利用学前教育专业院校与幼儿园对教师的培训等优势资源,取长补短,优化融合,达到高效培养、培训幼儿教师的目的。因此,幼儿教师教育培养一体化的建构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连续性

幼儿教师职前在学校的培养和职后在园所等其他地方的培训应相互联系,更体现幼儿教师职业生涯的连续性。往往学前教育学生毕业前接受的教育大都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主,缺少实践的验证,而入职后接受的培训则大多数围绕所在园的实际需求进行的主题培训,缺少理论的指导,因此,幼儿教师职前职后的培养更应具有连续性和融合性。

(二)开放性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不少家庭跟随政策的脚步,家庭中再添一新成员,家长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走出原来保守、固有的课程体系,融入与时俱进的社会生活[2]。只有开放性的幼儿教师课程理念才能培养出开放型的幼儿教师,才能培养与时俱进的祖国的花朵——小朋友。

(三)活泼性

学前教育要求在对幼儿教师的教育过程中符合幼儿生长特点及规律,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职前职后的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专业的活泼性,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技能课,不论是校本培训还是国培、省培,都应围绕幼儿所需、幼儿所求,给接受培训的幼儿教师提供活泼的教育、活泼的课程以及活泼的观念,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幼儿服务。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院校接受的教育通常是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却不知幼儿园小朋友的真实需求以及幼儿园的发展走向,徒有理论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而入职后的幼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却无暇认认真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这就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所以,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权衡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重,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

三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建构的策略分析

(一)构建一体化的职前职后人才培养方案

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是在不同场所由不同的教学人员在师范院校、幼儿园或教育行政部门等地方进行的不同内容的培训。它们各自有其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制订出各自的阶段目标、培养方案,及时沟通,使其相互衔接、相互补充[3]。目前,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及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学历层次越高越侧重于理论学习,而上岗培训则将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尽可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入职后的教育则是使幼儿教师对自己这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提升能力[4]。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职后培训方案应一体化,要求大中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方案要和幼儿园在职教师培养方案结合起来,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师范学校根据幼儿园需求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而幼儿园要根据时展和幼儿需求改变育人理念,职前职后培养培训方案要相辅相成,忌断层。

(二)打造一体化的“产教结合”师资队伍

所谓“产教结合”一体化就是既能“生产”出具有理论知识与能力职前幼儿教师,又能教这些职前幼儿教师快速融入实践,能够对他们进行职后培训。所以建立一支既能胜任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又能承接在职培训任务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是实施产教结合一体化的重要保证。在一体化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上,要求教师既具备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所需知识、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具有幼儿教师在职培训所需的技能,熟悉学前教育,具有指导幼儿园教师进行改革及研究的能力。优质的教育资源能为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创设便利的条件。如在近些年的“国培项目”、“省培项目”中,一批幼儿教师回到自己所在幼儿园后便开设了对园内教师的一系列“传-帮-带”培训,不仅提升了园里教师的能力,更新了理念,也为培养一批优秀的幼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搭建一体化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平台

随着经济发展,信息技术手段也越多的在教学中使用,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院校的“产品”,质量是否过关需要一系列指标的评估,搭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的平台是评估“教育产品”——幼儿教师是否合格的桥梁[5]。一般来说,学前教育学生都要经历3-12个月的顶岗实习,其实,往往顶岗实习也意味着他们进入了幼儿园教师的行列,在顶岗实习期间由幼儿园组织的一系列培训也就相当于职后培训。一体化平台的使用既满足了学前教育师范院校对职前幼儿教师的评估,也利于幼儿园对入职后的幼儿教师的评估,从而使学前教育师范院校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反思教育的不足,改进教学,幼儿园也可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更有效的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同时,教育学校和幼儿园也运用平台进行长久、一致、系统的合作,为建设幼儿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做好了铺垫。平台的开发还有待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学校和幼儿园进行沟通和商榷。

(四)校、园、政共育,资源共享、终身学习

为促进幼儿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达到终身学习,由学校、幼儿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培养幼儿教师,构建幼儿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育新模式是必需的。教育模式一体化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技术与手段、教育评价等一体化[6]。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也实现了学前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教育模式一体化也可以通过网络电子平台实现。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促进了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成为一个有机的、融洽的、连续的过程,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可以做到校、园、政共育,资源共享,幼儿教师也真正能做到终身学习,打造了一批优秀的幼儿教师。总之,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需要各部门的协调联合,单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也是徒劳的,幼儿园小朋友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建设需要他们,幼儿教师的培养更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荀渊.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0,(7):8-9.

[2]郑友训.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构的理论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6,(6):71-72.

[3]张根健.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三所幼师学校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卫中玲.高师院校构建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0):11-13.

[5]吴狄.对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平台的探索[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15-16.

学前教育顶岗实习方案范文3

关键词:幼师高专;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策略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学前教育的发展,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其中,提升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质量是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关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的关键性举措。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分步普及学前一年、两年、三年教育的宏图大略。同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正是在这样的改革洪流之下,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使得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由原来的中专快步向大专层次迈进。招生起点的改变,学历层次的提升,使得幼师高专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较之前有了一定提高,但仍存在与岗位不能完美匹配的现象,需要各院校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培养途径,创新培养模式。

1幼师高专院校毕业生的“短板”

1.1专业知识割裂,难以自行整合运用

幼师高专类院校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由4部分构成:通识性课程、学前教育类专业课程、文化艺术技能类课程和实践课程。其中,专业课程是形成学生专业素养的关键性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包括:专业必修课如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五大领域的教学法或综合教法、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与指导、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等,专业选修课如家庭教育学、蒙台梭利教学法等。初看来,课程的确十分丰富,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却陷入了难以自行整合专业知识的困境。如心理学中的幼儿心理特点是以卫生学中所学的幼儿生理特点为基础的;教育学中的理念、原则又是植根于卫生学和心理学;教法中的具体教学方法、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班级管理方法、幼儿游戏与指导中的环境创设及游戏观察与指导,均植根于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基本理论;各领域的教法、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游戏与指导,又是可以统整在主题活动之下的等等。然而很多学生在浩瀚的专业课学习中,难以提取出其中的联系,割裂地学习这些专业课,出现“学蒙了”“学混了”的现象。自然,在工作岗位中,也难以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1.2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实操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不能完全实现“无缝对接”

所谓“无缝对接”常常用来形容毕业生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适应岗位工作的一种良好状态。那么,幼专院校毕业生能否呈此良好状态呢?在课题《幼教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曾采用问卷调查法,面向一线幼儿园园长及教师进行了题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校园合作现状”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9份。其中一个调查题目为“您认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是否与幼儿园所需要的人才相适应?”仅27.95%的参与调查园长和教师认为“非常适应”,59.39%的园长和教师认为“适应”,另有12.66%认为“勉强适应”或“不适应”。结果还是较为乐观的。但其中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仅1/4的一线园长和教师认为毕业生能达到“非常适应”这种良好的“无缝对接”状态。而另一个调查题目“您认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存在以下哪些问题?”56.33%的园长和教师认为“缺乏教育实践能力”。可见,幼专院校毕业生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3非智力品质有待提升

非智力因素是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不直接参与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表现,往往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品质和智力品质的培养同等重要。然而,幼专院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非智力品质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针对问题“您认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存在以下哪些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29位一线园长和教师中,44.1%认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34.93%认为“缺乏与幼儿沟通的技巧”,23.58%认为“缺乏责任意识”,21.83%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而勇于承担责任、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累,能与幼儿进行良好沟通,能与同事友好相处、通力合作,对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前景发挥着极大的影响作用,甚至超越智力因素的影响。可见,幼专院校毕业生在非智力品质方面还有待提升。

2问题成因剖析

2.1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课程是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钟启泉在《现代课程论》中,给课程下了这样的定义:课程是指在学校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这种活动类课程观非常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幼专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与课程安排有着紧密联系。

2.1.1相互割裂的专业课授课模式不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知识体系

在幼专院校的课堂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往往各自为战,只在自己所负责的学科领域中授课,增加了学生统整知识的困难。现有的授课模式,导致了心理学教师讲心理特点,教育学教师讲教育原则,五大领域教法课教师分别讲各领域教育活动设计方法等。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在哪里,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加以综合运用等,教师们鲜少提及。教师都缺乏统整专业知识的意识,学生更难于自主完成这项任务。

2.1.2理论与实践课安排比例失调

个体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易于被理解,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幼专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实践类课程远远没能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分量。以石家庄某幼专类院校为例,学生在一年级时仅有半天下园观摩;二年级时,第二学期有一个月保育员实习;三年级时,第一学期有一个月教养员实习,第二学期为四个月的顶岗实习。这样的实践课程安排效果如何呢?事实是,一年级的半天观摩,由于时间极短且没有明确的观摩任务而流于形式,许多学生在二年级时甚至不记得一年级曾经去幼儿园做了什么;二年级下学期一个月的保育员实习和三年级上学期一个月的教养员实习,学生往往在第一周熟悉环境,第二周尝试参与各项工作,第三周刚刚渐入佳境,第四周就要离开实习园所了。而三年级下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确实有了较为深刻的实践体验,意识到了自己的欠缺之处,但实习结束后,紧随而至的是毕业,而不是回校根据自身情况继续进行查漏补缺的学习。可见,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在时间安排和比例分配上的不合理,是导致学生难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原因。

2.1.3院校实习指导工作流于形式

近年来,在学前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幼专类院校大幅扩招,形成了一届十几甚至几十个班的超大年级,这给实习指导工作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从前一个年级几个班,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地点,派两位教师共同指导一个实习点,实习指导工作有实质性效果。如今一个年级上千人,很多学校采用自行联系实习点和学校统筹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导致实习点数量极多、地域极度分散,各实习园所保教质量参差不齐,院校实习指导教师人数远不能满足深入指导实习的需求,而变成了一位教师指导若干个实习点。如此一来,院校指导教师只能在各实习点间奔波,在每个实习园所蜻蜓点水般“关照”一下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入班观察和保教活动设计与组织方法的指导,院校实习指导工作流于形式。

2.2院校专业课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各幼专类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状,即真正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多,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往往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熟悉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且教师自己往往是“出校门”(大学毕业)就“进校门”(进幼专院校工作),自身缺乏学前教育的一线实践经验,理论课教学多是照本宣科。

3幼师高专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策略

3.1专业课教学渗透学科整合思想

幼儿园各项保教工作的开展,都是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的。幼专生必须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近年来,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职业院校(高职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大赛,在各赛项的设置上就反映了这样的精神与导向。以赛项之一“保教活动分析”为例,给定选手一个发生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师幼互动视频案例,要求选手分析案例中反映了幼儿怎样的心理发展特点,如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以及个性、社会性发展、学习心理等特点,对教师的保教言行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该赛项就是对选手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教法、游戏、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班级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大赛的重要目的就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促进整个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质量的提升”。大赛所折射出的学科整合思想在幼专院校日常的专业课教学中值得借鉴。为帮助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以便在工作实践中整合运用,专业课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应树立相关学科知识整合的教育理念,如在教法课中,既要让学生知晓教学设计方法,还要让学生明了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方法,是以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游戏课程中哪些理论为基础的,如此学生才能做出科学、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若条件允许,甚至可以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尝试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备课、共同授课,理论专家与外聘实践专家共同备课,共同授课。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可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尽可能帮助学生从更加开阔的视角审视所学专业理论。

3.2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实习指导基地

幼专类院校应建立自己长期、稳定、有效的实习指导基地,基地园所长期、稳定,才能在接待实习的过程中反复总结经验、不足,提升指导水平。而“有效”则指,基地园所领导和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在指导实习工作中有着强烈的热情和责任心,能真正配合幼专院校开展有实效性的实习指导工作,而不能如某些接待实习的私立园所般,把实习生当作免费或低价劳力,让实习生做过多低水平甚至无意义的体力劳动,而错过了有价值的保教活动的观摩和组织机会。

3.3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园合作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应“推动行业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与一大批优质职业院校强强联手、互利共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职业培训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既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又促进企业自身的产业升级,并为升级储备人才。为此,幼师高专院校应采用更为有效的合作模式,深化校园合作。那么,幼儿园是否有与幼专院校合作的意愿呢?幼儿园与幼专院校合作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回报”呢?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幼专院校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合作方案,促进双方在合作中取得互惠互利的共赢效果。课题组下发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贵园是否愿意通过校园合作与高职院校共同培养学前教育人才”,89.96%的园长和教师表示“非常愿意”。可见,校园合作得到了绝大部分幼儿园的鼎力支持。另有一个问题“您希望通过校园合作取得哪些效果?”,86.03%的园长和教师选择了“提升本园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位居各选项榜首。可见,基层幼儿园还是希望通过校园合作,来提升本园的办园质量。这些因素,幼专院校在制定合作方案时应予以考虑。

3.3.1增加学生实习时间,丰富学生实习形式

每个学期,都应安排学生进行时间不等的集中保教见实习,实习任务要明确而具体,依学生所学专业课情况确定,各学期实习任务难易度要形成梯度。除集中见实习,还应创造条件,方便各专业课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带学生下园进行有针对性的短时见实习。如学习“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时,带学生到幼儿园对入园、离园、餐饮、睡眠、如厕等活动进行细致观察;学习“教学活动”时,带学生到幼儿园观摩教学活动并参与幼儿园教师的教研活动等。若各专业课教师随时带学生下园困难较多,幼专院校还可借助信息技术,与基地幼儿园开展远程实时互动课堂,根据教师教学需要,基地幼儿园将相关保教活动环节进行直播,学生与幼儿园教师可以隔着屏幕进行答疑解惑,沟通交流,这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模拟实践方式。

3.3.2通过校园合作将院校专业课教师打造成双师型教师

在教师培养上,幼专院校也要与用人单位开展多形式合作。如支持专业课教师与基地幼儿园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和教材编写;要求专业课教师听基地幼儿园教师的课并进行保教活动研讨;邀请幼儿园一线专家、教师听幼专专业课教师的课,并提出建议,帮助其改进教学;定期委派专业课教师到基地幼儿园顶岗等。这些措施既能帮助院校专业课教师增加实践经验,快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又能帮助基地幼儿园教师提升理论层次和科研水平,从而帮助基地园达到提高办园水平,提升社会知名度的目的,可谓两全其美。

3.4多渠道开展院校毕业生职后继续教育

学前教育顶岗实习方案范文4

一、仿真实训幼儿园有效实现“零对接”

笔者学校围绕幼儿园教师标准、人才规格、岗位能力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校•园合作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深化学校与幼儿园的合作为基本形式,以学生的岗位教育为核心,通过三阶段、三情境、三任务、三内容的校园合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岗位能力,成为有真本领、实用型的准幼儿教师。在实践中,学校构建了“幼儿园教育项目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借用模拟仿真模式,把课堂搬到“幼儿园”,在仿真幼儿园的情境中,开展项目教学、任务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增强专业课的实效性,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真实”情景下的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科体系、静态的书本知识向行动导向、工作过程、动态性的幼儿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术转变,实现学科知识技能与岗位实际要求的零距离接轨。例如幼儿园活动教程这一课程利用幼儿模拟室,本着以“幼儿园教育项目活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具体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三大项目即生活活动、教育活动、区域活动出发,将三个项目分解为诸多工作任务,如入园、进餐、五大领域教育内容、区域活动等,并依据以上工作项目和具体工作任务,开发了校本教材。

二、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实现“三个阶段转变”

“三个阶段转变”是由教师为主导向学生为主导转变,由基本技能训练为目标向职业岗位技能目标转变,由传统教法向理实一体教学转变。学前专业积极引进、推广和应用任务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与此同时,通过汇报课、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专题讲座、幼儿园实践等形式,加快新教学方法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同步提升。奥尔夫音乐室的建设,回归了原本的音乐教育,让学生体验到音乐教育方法的异同,在体验中摸索适合孩子们年龄特点的音乐教学方法。它融合语言(诗词、儿歌、童谣的节奏朗诵、多声部朗诵)、音乐游戏、体态律动、歌唱、乐器演奏、即兴创作与表演及美术等综合艺术形式,使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美工技能训练室,学生通过在教室的实践操作,学习掌握和运用绘画手工的基础知识、色彩基础理论和技能,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理解和表现能力,拓宽其思想、开拓其视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审美感知及艺术鉴赏能力,为他们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艺术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美术、手工、美术欣赏及一些小型美术技能比赛与展示活动等均可在美工技能训练室内进行,方便任课教师运用教学教具,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创造艺术氛围,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确保学校在全市乃至全省的领先地位

利用先进的现代化远程教学系统,进行远程观测、指导、评估,最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微格教室,用于学生远程观测与教学观摩,以“远程观测与教学观摩系统”为纽带和桥梁,联结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对不同类型儿童的日常活动开展远程观测与研究,对不同类型教育机构的各类教学活动案例实施观摩教学,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四、服务地方经济,为社会输送大批实用型人才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招生就业状况良好,在中职生源紧张、招生难的形势下,笔者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近三年招生人数始终保持在400人左右。毕业生供不应求,绝大多数学生进入市、区优质幼儿园工作。

1.实习单位反映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目前在40多家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她们工作主动、热情积极、热爱幼儿,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表现出较好的专业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便与实习单位提前签订了聘用合同。尤其是甘井子教育局2014年、2015年分别在笔者学校举办了专场招聘会,有55名毕业生进入公办幼儿园工作。

2.就业单位评价高

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敬业精神非常满意,特别对学生的思想表现、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与水平、创新能力等满意率较高。有的毕业生已成为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中层管理人员,还有的人成为一园之长。

3.为教师进修与培训提供服务

学前教育顶岗实习方案范文5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建立互动合作机制,首先体现在资源共享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理论资源优势,不仅能够接触最前沿幼儿教育理念,还具有深厚的教师资源,专家学者汇集,为幼儿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支撑;而幼儿园方面,具有教育教学最真实实践信息,这些信息自然成为课程开发的实践验证依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形成强强联合,为幼儿课程开发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是实习合作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实习场所,并通过实习实践经历,总结学前教育经验感知,为幼儿课程开发提供信息支持;幼儿园方面,亟须眉引入新教育理念,强化师资力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进入幼儿园,给幼儿教学带来多元变化,促生幼儿课程开发新诉求。幼儿园自身掌握课程信息有限,需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提供支援。如幼儿课程实施需要凸显课程的活动性和经验性,而幼儿生活实践活动正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幼儿教师对幼儿活动非常了解,但理论支撑不够,难以形成课程改革行动。幼儿园利用网络信息共享技术,将幼儿生活情境活动传递到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方面负责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这样的课程开发呈现高度契合性。

二、多元结合,强化知识实践整合共融

幼儿园课程有自身特点,在具体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幼儿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和启蒙性,课程内容的生活性和浅显性,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课程实施的活动性和经验性,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和人文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实现合作开发幼儿课程,需要针对幼儿课程的具体要求展开。要集合所有积极因素,对幼儿课程进行全面衡量、分析、比对、矫正,形成改革共识。为提升幼儿课程开发维度,掌握更详细幼儿教学实践信息,幼儿园在幼儿入学时,就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进入幼儿园,开始接触教育教学活动,对幼儿实际需求进行探索,特别是课程实践内容的设置运用,需要校园双方展开多层次调研,从制定教学计划到课程实施效果,从实践活动到理论研究,都需要展开多边设计协商,全面提升双方合作品质,为改革幼儿课程做好铺垫。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园实习过程中,高职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交流合作,为幼儿实践课程开发创造良好环境。在教学设计中,高职教师、实习生与幼儿教师展开多元合作,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还要对幼儿教学过程出现的教学生成进行整合评价,为课程改革提供最有价值参考信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极大提升了实际教育教学水平,在与幼儿教师的合作探索中,也能够获得更多成长的力量,这都为幼儿课程开发提供便利条件。

三、师生合作,建立新型课程开发团队

学前教育顶岗实习方案范文6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

一、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型趋向。福禄培尔在《幼儿园教育学》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创造性本能和活动得以发展的手段。在游戏中应该伴以不同声调的歌曲,以培养他们的游戏兴趣;同时,教育者应该与他们进行简单的交谈,不断地进行热切的关注和鼓励性的评价。[1]同时,其把手工劳动作为学校的正式科目,是学校实现智育和德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他创办的幼儿学校中,“恩物”和手工材料是促进儿童自我发现与发展的重要器具。可见,在福禄培尔创办幼儿园起始,学前教育就被赋予了音乐与游戏的内涵。幼儿教师就是要借助音乐或者手工材料发掘幼儿的生命潜能,在各种活动中教会幼儿理解合作性,逐渐社会化。这意味着学前教育专业从一开始就不是只有理论加持,而是兼具应用型。行业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要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并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内容上要求幼儿教师需要具备专业态度、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2]教师首先要熟悉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懂得生活对于幼儿具有启发作用,同时还要具备进行安排游戏与艺术活动的能力。以在职教师的能力要求审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从中发现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别。

二、以A师范学院为例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

A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师范院校,主要为幼教机构培养幼儿教师,每年的毕业生也大都从事着这个职业。A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要求学生须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164学分,准予毕业。其中通识教育课程55学分,专业理论课程67学分,专业技能课程16学分,模块拓展课程3学分,教师教育课程3学分,教师实践课程20学分。基于上表可知,A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类型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实践课程”。其中通识课程A指大学英语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带有政治素养特征的课程,通识课程B多为学生的跨专业选课。四类课程的学分数比例分别为33.53%、52.5%、1.8%、12.2%。专业课程又分为“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模块拓展课”。其中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占据的课程比例较大,而教师教育课程只占到了1.8%的比例。从专业课程内部结构来讲,专业理论课的占到了全部课程的40.9%,而专业技能课只有9.8%,体现了学校对于理论课程更为倾斜,而对专业技能课缺乏重视。教师实践课程12.2%,是A师范学院的一个优势,其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锻炼。以下是对毕业生的访谈调查,访谈对象为A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八名应届毕业生,现在就职于当地幼儿园。第一,关于理论类课程:毕业生认为:“上学的时候,除去专业课,理论课主要就是思想政治课。人文知识涉猎很少,在园里面对不同民族的孩子存在意识差异,而自己又不知道如何解决。其实工作以后才知道,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非常强,我们得理解孩子,理解家长,这需要足够的人文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隐藏在职业中的危机。”访谈过程中,幼儿教师认为通识教育类课程缺乏应有的深度,人文素养课程比例较小。人的理智训练、反思自我的训练很多都依赖于人文课程,该类课程的缺位带来的不仅仅是智识的减少,还有透析人性时的茫然。第二,关于技能类课程:访谈过程中,大部分幼儿教师认为技能类课程上课方式存在问题。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性决定了专业技能课的重要地位,所以专业技能课大都为必修科目。但存在班级人数过多,小班教学的实施存在问题。毕业生指出:“基本上每个班都有五十多个同学,只有一个老师,教室也就是那一个。分班上课的话十几个人一起。但是不论是钢琴课还是舞蹈课,都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有时候老师上课次数多了,难免不耐烦,一学期下来和老师也没什么交流。学琴法的时候,仅仅依靠上课的时间根本学不会,往往需要在课下做练习。那时候琴房很紧张,每个人练习的时间一周也就一两次。上班以后发现自己的技能太不熟练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来说,专业技能课的重要性相当于谋生之本。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在不断扩招,教学资源却相对短缺,学分以及课时都稍显弱势。学生上学期间没有得到有效指导,工作难度由此加倍。第三,关于实践类课程:实习支教分为两类课程:教育见习和扶贫定岗支教。教育见习分散在专业学习的四个学年,而扶贫顶岗支教则是集中一个学期进行。实践课程是A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重点,教育见习的单位多为当地幼儿园,其中有公立园,也有私立园,而扶贫顶岗支教学生会到普通的县级或者乡镇级的幼儿园做带班老师。毕业生提到:“在园里见习时,带班老师一般会给我们安排一些打扫卫生或者制作玩教具的工作。他们并不是很提倡我们和幼儿交流,认为见习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见习一周的话,很少有机会可以从事带班教育活动。支教的时候,只要到支教点,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来。那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很吵很乱,经验也不足,不知道怎么组织互动。一个学期只见过两次指导教师,依靠自身很多东西都学不到。”由此看出教育见习存在见习内容单一、学生发挥余地较小的问题。扶贫顶岗学生则会真正作为带班老师来负责幼儿的一日活动。相比见习,支教全面地锻炼学生能力,丰富了教学经验,但角色的转换是一个充满阵痛的过程。所以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指导。

三、对课程设置规划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发现A师范学院在课程比重方面以及四类课程内容的实施程度而言,各自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建议:调整课程设置———以通识教育为本,专业技能为重。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当一名教师的前提。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未来将要面对的是年幼儿童,人性教育必不可少。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平衡的心智,开阔的视野和开朗的个性,继而培养完善的人格。幼儿在幼儿园需要获得的不仅是学科性知识,更需要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所以对于未来的幼儿教师而言,通识教育的获得是为幼儿提供良好教育的前提,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素养。目前随着教师教育与实践的研究逐渐深入,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专业精神并驾齐驱,愈发凸显专业技能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幼儿教师作为一个和一般小学中学教师有所差别的教师岗位,其特殊性就在于需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3-6岁幼儿生性活泼好动,譬如唱歌、弹琴、舞蹈表演等艺术表演可以成功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在专业学习中熟练掌握幼教专业知识和经验,日后才可以顺利完成幼儿教育教学任务[3]。完善实践指导体系———选择优质的指导教师,优化见习成果。教育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为教师之前的必修课,A师范学院优势在于具备完善的教育实践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进行实习。而不足之处就在于学校没有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给予足够的关注,学生也没有将教学经验进行交流总结。老师或者教学前辈的点拨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向一名幼儿老师的转变极为关键,在积累经验的同时总结升华,为其成为一名称职的幼儿教师做足准备。选择优质的指导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事半功倍的重要要素。优质的指导教师要具备优秀的教学技能水平与指导教学的经验,同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不可或缺。指导教师要注意关心支教学生的实习需求,给其教学方面提供帮助。针对支教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肯定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思维想法,关怀学生的情绪状态。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其参与度。支教实习的目的之一是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锻炼能力,为将来成为教师做准备。定期召开实习会议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以他们为主进行交流学习、反思评价。可以每两周召开一次会议,由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统一安排,学生就这段时间的支教经历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讨论、互相帮助。在支教实习之外,教育见习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一部分。见习过程学生大多以观摩者的身份进行,学生没有参与意识,导致见习效果不显著。众所周知,见习生在所有职场环境中得到的关注度是微乎其微的,然而见习又是很好的职业探索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幼儿教师这个工作的性质、平时的工作内容,以及它所要担负的职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端正自己的见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向带班教师寻求工作机会、交流机会。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见习中遇到的困难,虚心向前辈学习。在这样的见习之后,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了解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且观摩学习带班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学生以见习日记的方式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再组织评价活动,从而对见习成果进行优化。

四、结束语

本文是从学前教育专业特性出发对课程设置实例应用做的探索性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课程设置存在的一些问题,为高校进行课程建设与规划提供一些建议。但也存在局限性,如在访谈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对课程设置比重未做准确规划与设计等。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改善。

参考文献:

[1]周燕.试论福禄培尔《幼儿园教育学》中的教育观[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

[2]教育部.教育部、中央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北京:教育部,2014-07-10.

学前教育顶岗实习方案范文7

课程设置与内容改革

调整专业教学时间安排。学前教育专业实行学年“2+1”和教学周“4+1”人才培养模式。学年“2+1”指理论学习时间为2年,实践学习为1年。教学周“4+1”是指每四周理论与实践学习之后安排一周技能鉴定。

加强课程建设与内容整合。为实现“2+1”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理论必需、够用,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岗位工作能力”的改革思想,本校构建了科学整合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整合有度。基础课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注重与后续专业课内容衔接,适应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要求。专业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改进了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工作平台来整合教学内容。首先,将视唱练耳、乐理、声乐课程整合为音乐综合课,突出特色教育。其次,将健康、语言、数学、艺术、社会课程整合为五大领域综合课,结合幼儿教师口语课,培养学生授课基本素质。再次,将舞蹈课建设成舞蹈系列训练课,开设蒙古舞、傣族舞、藏舞等民族民间舞、现代舞及古典舞的教学,结合技能鉴定、文艺演出等活动,培养学生舞蹈表演及创编能力。最后,将软笔书法、硬笔书法、幼儿简笔画、国画、剪刻纸、泥塑整合进大美术课堂,实行项目教学法,普及基础知识,因材施教发挥特长。在教学与实践结合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改革、完善,实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并组织学生到岗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每门课程都配有完整的教学大纲,除大纲中规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外,每年在学生专业见习、实习之际,学校还会对用人单位和就业学生开展跟踪调研,征求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选择内容。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时也会结合行业需求、行业规则进行指导或提出要求;聘请的行业专家在专业讲座、前沿理论与实践课、第二课堂教学中更是结合实际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养成。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教学中积极探索工学交替、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活动,音乐综合等课利用多媒体或实训教室,幼儿英语教法等课约有20%的时间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中也积极探索各种考核方式,舞蹈、音乐综合课实施小组考核;幼儿英语教学、五大领域综合课实行模拟教学;蒙氏教育、亲子教育理论与实践实行现场操作;育婴知识与技能、营养配餐与卫生实行以证代考;Flash动画制作、电脑美术实行无纸化机考。在考核中,针对不同科目,还制定了计算机随时达标考试。教、学、做、练、考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感知、体验、操作中学习,强化了学生能力培养。

强化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开设舞蹈、声乐、器乐、书法、绘画等活动社团,并定期举办钢琴、舞蹈、手工、英语故事表演、课件制作等职业技能竞赛,强化技能训练,提高技能水平,大力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专业技能大赛,评选技能标兵以促进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

规范教学管理,严格监督检查。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专任教师听评课相结合、学生测评与学生座谈会相结合、行业专家检查督导相结合的“三结合”法;教学评价时,坚持课堂内外评价结合、试卷与大赛(理论与实践)考核结合、行业专家与专任教师考核结合、课程成绩与资格证书结合的“四结合”举措。除学校制定的实践教学相关制度外,学前教育专业也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培养方案》、《学前教育见习班主任活动方案》等十余项规章制度,确保了教学基本功训练的落实、见习实习“双师配给制”(行业指导教师与专业带队教师共同指导、检查)的贯彻执行。

优化团队建设,加强队伍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和成果应用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逐渐建设成了一支科研实力强、教学能力高、业务水平精的教师队伍,建立了有利于提高教师质量的机制与政策,形成了教学与科研骨干队伍和梯队结构。

教学条件建设

本校全体教职员工努力创建校内外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工作基地。校内设有琴室、画室、舞蹈室、手工制作室、微机课件制作室等专业训练场室。校外建有幼儿园、教育培训机构等不同类型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工作岗位,这些充分保障了开放式办学、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现,保证了校企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也保证了教师挂职锻炼工作的开展与任务落实。

学前教育顶岗实习方案范文8

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都提出要大力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厚基础的职前幼儿教师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学前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实践建构主义支持下的校园合作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坚持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必要性,阐述了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职前幼儿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成效,力求培养出新就业形势下的职前幼儿教师。

【关键词】

建构主义;校园合作;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教师教育为本。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都提出要大力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而学前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量在增加的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职前幼儿教师,已成为学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江西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实践探究校园合作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力求培养出新就业形势下的职前幼儿教师。

一、坚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职前幼儿教师培养

1.建构主义的内涵。建构主义是一种思潮,是众多理论观点的统称,是关于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提出认知发展是主体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认知结构的过程。儿童认知发展是主动的建构过程,是儿童通过自身探索、发现获得的。儿童以己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推理、吸收,从而建立对事物的表征。建构主义认为儿童的知识不会自动生成,儿童不是以一种刻板的形式去接收加工外界的信息,相反他们对信息是主动寻求和加工的。因此,建构主义课堂的重点从教师转到了学生,教师不再是向学生被动地灌输知识,学生也不再是等着被注满的空容器。教师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其活动核心在于组织情境以激发、尤其是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达到主动建构自我知识图景的行为倾向。

2.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形成自身专业理念和专业精神、建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不断实现自身专业成长并符合专业标准和专业地位的过程。而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自我专业发展意识。2011年教育部研究制定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幼儿的发展为核心,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核心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突出了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专业化要求,强调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将学科专业知识传授给儿童的能力;不仅需要有教育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形成个人实践理论的能力。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及主动建构,这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相吻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校园合作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职前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的自主构建和提升,有助于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我国的幼教事业。

二、校园合作的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

1.校园合作的内涵。“校”“园”合作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和幼教机构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依托幼教机构的资源优势,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幼教实践有机结合,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运行机制。我校的校园合作包括学前专业老师与在职幼儿教师的合作,职前幼儿教师与在职幼儿教师的合作;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2.校园合作的途径。(1)学前专业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前专业的能力目标制定不同年级的见习实习手册,教师和学生每周到幼儿园跟班见习一天,学生认真完成见习实习手册内容,带队教师和课程教师根据见习实习手册内容考核、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见习实习中的问题。(2)学前专业教师与学生代表一起参加合作幼儿园的每周教研活动、参与他们的观摩课程和教改课堂,深入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动态和方向,掌握幼儿园的具体教学情况,从而能及时跟进课程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目标,每年修订一次人才培养方案。(3)与幼儿园进行教师教学岗位对换。在职幼儿教师到我校上活动设计课程,我校学前专业教师轮流到幼儿园带班工作一学期,在职幼儿教师与我校职前幼儿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4)组织名师讲堂活动,邀请优秀学前专家、学者、幼儿园特级教师、名师到校讲学,开展优秀毕业生汇报等活动,提高职前幼儿教师的理论体系,提升实践效果;学前专业教师培训合作幼儿园在职幼儿教师,实行手拉手共进步活动,帮助在职幼儿教师开拓视野、提升思想、提高反思和研究能力,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三、建构主义支持下的校园合作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的成效

1.确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第三条提到: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通过“校”“园”合作,学前专业教师和职前幼儿教师都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更清晰幼儿园的工作需求和能力目标,从而能制定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职前幼儿教师在学前专业老师和在职幼儿教师的指导下,到岗位中去体验和学习,能更好地理解学习学前理论知识,并能有根据和方向地将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2.整合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拓宽了考核评价方案。课程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的深浅多少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校”“园”合作的模式下,学前专业教师深入幼儿园活动,掌握前沿动态,将教学内容整合归类,通过项目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有限的课时和时间内培养学生应有的专业素养。

3.综合了学前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第七条提到: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学前专业教师都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还有待提升。通过每周一次到幼儿园见习、与幼儿教师换岗教学、培训在职幼儿教师等活动,学前专业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大大提升了学前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同时也解决了学前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密切了学校与社会,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提高了本校的专业教学质量。

4.促进了职前幼儿教师的专业学习。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以幼儿园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会创新的应用型人才。三年制大专班的职前幼儿教师通过第一至第四学期的每周一次的见习、第五学期的一个月的实习、第六学期的一学期的顶岗实习,职前幼儿教师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建构、学习、探究,从最初的观摩感知到模拟实训再到尝试实践与顶岗实践,从最初的单项实训到最后的综合实践,体验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完整工作过程,大大提高其专业水平。

5.提高了在职幼儿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在职幼儿教师虽然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却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不了解幼儿教育的新动态。通过学前专业教师不同主题的培训、教研课堂的指导,在职幼儿教师自身在见习实训和见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以及对职前幼儿教师的活动设计课堂讲学等形式,在职幼儿教师也在不断努力把个人的经验与学科理论结合起来,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其专业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支持下的校园合作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改变了以往学校教育的培养方式,寻找到了一条更符合幼儿园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性人才的新途径。“校园”合作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了幼儿园。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学前专业教师、职前幼儿教师、在职幼儿教师三者都通过自身的积极主动构建来探究、学习,其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作者:刘彬 黄滨 单位: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5年江西省吉安市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建构主义支持下的校园合作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GH043。)

【参考文献】

[1]梁周全.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的模式构建[J].学前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