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毕业实践报告范例

学前教育毕业实践报告

学前教育毕业实践报告范文1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创业教育

一、问题提出背景

(一)就业环境严峻需要创业教育

1999年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让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为主流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普及,带来高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的局面。相对应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也逐年攀升。根据2016年的官方数据显示,继2014年、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连续突破700万之后,2016年高校毕业生数达到765万人,而2017年又创新高,毕业生达79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再考虑到近年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可预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持续。如何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焦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2014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新增几项自主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大众创业,“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该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再次下发有关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强调各地高校要“着力抓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抓紧制定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学分转换、弹性学制、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等具体政策措施”,“…让毕业生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在此之后,各省市地区也先后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根据中新网2016年5月的报道,“一年来,全国已有20余省份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改革方案,这些省份明确支持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与此呼应,对创业园、创业基地的创建打造,各省市地区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各种创业竞赛层出不穷;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新闻每天都在刷新。但是高校的创业教育成效却与现实需要有较大差距,有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新创企业3年存活率)仅为4%左右。如何更好地进行高校的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即便是从微观视角观察,如笔者所在的学前教育学院,一方面,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一是附近省市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的快速增长带来就业压力;二是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实行国考,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且不再区别师范生和非师范生;这意味着本专业学生既要与更多的人竞争,又要面对更低的考试通过率,就业压力的增长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尝试创业的学生,由于创业意识、能力、视野、资金等等方面的不足,往往选择做零售、微商等低门槛行业,创业难持久,且浪费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

(二)创业契机涌现呼吁创业教育

1.儿童教育与服务市场的迅速增长带来巨大的创业契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对幼儿的教育投资与情感陪伴。根据搜狐网络平台的一份数据显示,2005年到2012年的儿童消费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3%,2015年的市场规模超4000亿元。这其中属于儿童服务市场的中国儿童教育与娱乐的市场规模约为600亿元。即便在笔者所在的小城市,幼儿教育机构和幼儿娱乐服务商的数量近几年逐年递增,家长带着孩子在室内游乐场、、玩具屋、亲子手工坊、儿童书屋等幼儿娱乐场所消费的现象也愈加普遍。但与市场的迅速发展所对应的是,相关从业人员鲜有学前专业的学习经历,总体服务质量欠佳。儿童服务市场的成熟,必定带来对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更高要求,这对更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高职学前专业学生来说,具有“先天”的创业优势。而且,有不少研究表明,高校女生创业以服务业为主,所以对儿童教育与服务市场的适应与拓展,应当成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创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学前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与多样性,使创业项目有更多的选择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系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多样的。专业理论知识方面要学习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教育等课程,技能技巧方面掌握环境创设、歌唱、舞蹈、钢琴、体操、绘画、手工、玩教具制作、童话剧表演等,并要求能够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实施保育教育。传统认知上,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择创业的方向主要是幼儿园、托儿所、早教学校等学前教育机构。但这些教育机构创业门槛高,鲜有学生刚一毕业便可实施。如今得益于儿童消费市场的日趋成熟带来的产品细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性与多样性,不仅可以更好地与趋于精细化专业化的市场项目契合,而且可以选择到创业门槛相对较低的项目着手创业。以儿童书屋为例,成本不高,自营联营皆可以。近几年在一二线城市儿童书屋,及类似的亲子书店、绘本馆,一度火热,店铺数量超过四位数,被认为是是一新兴行业。但好景不长,绝大多数店铺难以为继,少部分书店则靠副业苦撑。通过搜索相关媒体报道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人还是以传统的图书租售的单一方式来经营儿童书屋,无法体现这一行业蕴含的教育性和专业性。反观国外维持较久的儿童书屋,大多由教育工作者开办,都在环境设计与阅读体验中,注重童趣性、教育性和专业性。可见,随着就业大环境的持续走低,和新兴的儿童教育与服务市场对专业型人才的匮乏,开展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创业教育是必要的,甚至是必然的。

二、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创业教育的不足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学前”并含“创业教育”为关键词仅有7篇,其中强调将创业意识融入教学的一篇,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创新创造能力的文献一篇,就业意向调查与就业质量调查各一篇,真正围绕创业教育主题展开论述的一篇都没有。由于当前高职学前女生的创业教育研究在国内的匮乏,笔者分别高职创业教育研究,学前高职创业研究,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着手,整合三个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提出自己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创业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的思考。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创业教育在不少师范类高职院校开展,但只有极少数院校上升到战略层面,有系统地付诸实践;更多的则表现出不足,主要缘于资金投入少,教育内容宽泛,形式零散,缺乏针对性、专业性和系统性,教育效果偏低。具体表现在在以下方面。

(一)高职创业教育与本科创业教育不加区分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595所,其中高职院校1359所,独立学院266所。高职院校数量庞大,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2.3%,可见要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就业问题的解决是重点。但是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较大区别,一般认为,前者注重职业技能培养,而后者注重学术培养;因此针对不同性质的高等院校学生,应该展开对应的创业教育。这一点在学术层面多有探究,但在实践中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二)创业教育不区分专业,缺乏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结合

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缺乏与专业的结合,甚至不少高校仍停留在思想教育层面,与专业学科关联较少;即使从已有文献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对象往往是在校所有学生,而从专业角度与专业细分结合的创业教育研究也不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专业化分工和交易程度的提高,对从业者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所以,如何将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同创业教育相结合,发掘所学专业在职业行业发展的适用范围与潜力,或将成为未来创业教育中关注的一环。

(三)创业教育缺乏课程体系

当前高职的创业教育仍处在初始阶段,尽管不少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界定为必修课程,但对课程资源的投入比较匮乏。不少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重讲座轻教学”,即以讲座、报告为主要形式,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只有少部分内容涉及创业教育,内容简单,形式化严重,没有独立的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

(四)创业教育不区分性别,忽视男女性别差异

全国范围内高校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已成定论,而且自2009年高校女生比例(50.48%)超过男生之后,性别比例差距不断提高,据2012年的统计,全国大学普通本专科生一共有2391万余人,其中女生人数占51.35%,比男生多64.78万人;而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受性别歧视的问题日益凸显。根据风笑天教授对全国公办高等院校2013届应届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就业率比女生高9.4个百分点。因此,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比男大学生更加严峻,她们对创业教育的需要尤为紧迫。有学者的调查结果表明,当今高职女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兴趣与创业动机都比较强烈,而且与本科女生对创业教育的投入程度相比,高职女生更突出地积极接受学校的创业教育,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学习与创业有关的课程等。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从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调查的结果来看,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率只有1.54%,且创业成功率极低。女性有着不同于男性的认知方式、情感表现、处世态度,在创业动机、创业领域、创业过程等方面与男性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传统的男性视角下,无差别性的创业教育,难以激发女大学生的创业动力与潜力,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女大学生的创业发展。因此,作为以女生占大多数的学前教育学院,如何从女性视角进行创业教育,应该进行探索实践。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创业教育实施建议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既满足其一般性,又要兼顾其特殊性。一般性是指创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创业教育同样适用。比如创业教育应以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核心已成共识,那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创业教育也须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特殊性是指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创业教育,有其自己特殊的一面,具体反映在:1、技能专业性强,建立在学前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及五大领域教育基础上的技能学习让学生具备相当的专业性;2、市场针对性明显,以学前儿童及其父母为主要受众;3、主体以女性占大多数,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女生占所有学生的98%以上。因此,综合一般性与特殊性,笔者认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创业教育可以有以下措施:

(一)建立独立、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的核心

创业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将人力、物力、技术、资金等各种资源整合于项目,其中涉及调研,策划,营销,管理,统计等诸多活动,可直接相关学科就包括经济学、信息学、管理学、心理学、统计学、法学等,所以面对如此庞杂的学科交叉,创业教育需要有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支撑。在创业教育发展最成熟的美国,就普遍开设有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学”。国内借鉴、分析、研究国外创业教育成果与经验的文章也层出不穷,笔者借以提出自己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拙见。课程结构的开发,可以借鉴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创设,组织团队共同开发。团队成员包括课程专家、学前教育与服务市场的优秀企业家、学前教育学科专家、创业学专家及一线的学前教育机构负责人。课程开发团队深入分析学生所需创业能力,对细分的各项能力做详细说明,形成能力分析的说明图表。然后对各项能力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按照其在具体创业实践中的重要程度进行分析综合,得出若干课程模块。再将课程模块按赋予权重进行排列,最终形成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本专业创业活动的主体多为女生,所以将社会学中的女性学,心理学中女性心理学内容引入课程体系,从女性视角帮助女生更科学地认识自己创业的性别优势与劣势所在,激发更强的创业意识,更好地发挥创业能力。女毕业生的创业行业主要面向服务业,所以可以引入现代服务业管理的课程。另外,由于市场受众以学前儿童为主,容易产出简单的创意产品,且部分创意产品有相当市场。所以可以考虑适当引入创意市场研发与运营有关的课程。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

创业教育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并不意味着完全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创业教育只有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才能在专业教育中发展创业能力,在创业教育中实践专业能力,彼此促进。以专业课程《玩教具设计与制作》为例,有学者提出,可以通过具体的创新创业项目来进行教与学。其基本模式为:教师与学生探讨设计创业项目;教师提供技术知识指导;教师与学生开展以课程产品为载体的创业实践;最后作出项目评价并修改计划。这种以项目教学法为依托,以创业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专业能力,还能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在其它专业课程方面,如《幼儿园环境创建与设计》,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三)其他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要适配

学前教育毕业实践报告范文2

学前教育这一行业的逐渐兴起影响了许多高校开始设立学前教育这一专业,从而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就业期望与其实际就业不相符等尴尬,不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即转业。本文研究了影响学前教育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因素,并对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

学前教育;毕业生;就业期望

2010年我国高等院校应届的毕业生就已经达到了600万人之多。当代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特点,希望自己的就业环境可以舒适,可以有比较高的薪资,不希望从事劳动强度太大的工作,这些想法与现实就业环境并不相符。学前教育专业就业不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

(一)地域之间发展的差异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优先发展东南沿海地区,随后建立京津冀、苏沪浙、珠三角等工业基地,进而发展地域向内陆偏移,造成经济发展在地域上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差距也比较大,城市与农村之间不仅是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更是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福利等多方面的问题。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使各大高校的毕业生普遍向往城市。

(二)公立园与私立园条件差异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幼儿园的办学热潮,但其规模大小、学校环境、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又存在着差距。相对于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二者来说,毕业生更愿意选公立幼儿园,因为最起码的工作环境和工资有保证。有些在条件限制下选择了私立幼儿园的大学生也会在以后的发展中慢慢转向公办,转向条件好的地区,在这种状态下园里的教师状况会一直处在一个不稳定状态当中,给幼儿教师的工作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后果。

(三)社会认知度

幼师待遇、地位不高。幼师薪资待遇低下,工作任务量较大,尤其是私立幼儿园情况更甚,私立园幼师还存在与公立园编制体制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在过去的传统观念里,幼师这一行业一直不被社会所认可,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幼师的偏见,觉得就是哄孩子的职业。

(四)国家的重视程度

只有发展好教育事业才会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有所提升,才会提高我国在国际的地位。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资源的稀缺。2010年国务院国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表明:“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这一行业的发展,一方面使幼儿园的办学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当下这个社会上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师范生的需求量急剧增多,在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却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相反却成为众多用人单位争抢的对象,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较为轻易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即使换工作也能够很轻易找到条件更为优越的岗位。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各高校普遍存在过分注重理论因而轻实践的心理,对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做的不够全面给专业课安排的理论课时比实践课要多,并且大多理论课为必修课。实践课程多为选修课,大多数学校的实践课的上课时间多为学期结束前的一两个星期,见习时间较短。这样的课程设计往往使学生对教学实践不够重视,在临场教学能力不够充足,从而失去对教学的自信心,毕业后选择其他领域的工作。另外,众多院校的老师们在给学生们上就业指导这一课的时候都是在应付课时,使学生对幼师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对这一职业没有保持积极的态度与持之以恒的决心,只是把幼师当做一种职业,当出现更好的选择时就会转向更好的工作。

三、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没有产生科学而正确的就业观念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特点,想要找到工作条件较好待遇好的岗位,不愿意去工作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或偏远山区。从而在就业地域上出现集聚现象。只有树立科学而又正确的就业观念,才会对自己的就业规划与进展前景提供准确无误的价值观指导。

(二)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现在很多学前教育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方面的技能和微小的教学经验根本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大环境。由于社会越来越在进步中,社会上对又是这一行业的认知度的提高,进而使学前教育专业生更加的关注自身的技能学习和教学经验的增长。幼师需要关爱孩子,能够接受并在教学中实行最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创新教学内容,在艺术方面希望唱歌、跳舞、绘画等多方面均有涉猎;能够坚持在幼儿园长期工作等。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能力不够必然导致跳槽转业。

(三)受到家庭环境与独生子女情况的影响

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目前正在就业或即将面临就业的人大多是90后,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受到父母的疼爱,没有吃过苦也不愿意吃苦。农村孩子渴望大学毕业后能够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找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愿意回到家乡或选择条件较差的地方工作,那么就会造成某些城市幼师出现饱和情况,而有些地区教师资源严重稀缺。

作者:刘停炜 孙红 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剑斌.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研究———以华东地区11所高等师范院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2).

[2]唐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1,(02).

[3]谢坤,黄慧君.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与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1,(11).

学前教育毕业实践报告范文3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教育科研素养

当前,中小幼学校对教育科研愈加重视,反思和研究能力也逐渐成为评判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1]。因此,高师院校不得不将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纳入重要议题。学前教育(师范)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幼儿园教师补给的重要来源,其教育科研素养的养成不能从走上工作岗位才开始,而应该“关口”环节前移,在大学期间教师就应为其创造条件,开拓路径,形成培养锻炼体系,使其具备反思、批判、创新等基本能力,为毕业后顺利走上幼教工作岗位,开展保教工作、开展教育研究、综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客观地讲,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大学生科研素养培养方面没有建立科学的体系,不同学科教师对大学生科研素养的理解不同,笔者结合自身在高师院校从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在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养成策略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教育科研素养概述

素养一词内涵丰富、理解多元,从字面常被理解为道德层面的素质或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和能力等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2]。具体到个体身上,是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科研素养指在不断探究人文、社会、自然等领域中的真理,进行理智化创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科学研究技巧或能力。对幼儿教师来说,教育科研素养是指幼儿教师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在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理论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来说,则是指他们在正式成为幼儿教师之前、大学期间经过学习实践而形成的未来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所应当具备的科研理论、科研道德和科研能力上的基本要求。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纯粹靠天赋遗传或后天习得,它是先天和后天综合形成的结果。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加之后天的训练和实践,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才会水到渠成。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的修炼与养成也必须遵照这个内在规律,重视得越早,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有益处。教育科研素养是高级的、复杂的,具有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综合特质。一般来说,教育科研素养的基本要素包含以下三种。一是教育科研理论素养,主要指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获得的有关学前教育、学前心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以及教育科研方法及技巧等。二是教育科研道德。这是科研道德下位概念,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均要遵守基本的科研伦理,教育科研也不例外,它包括研究者的科研意识、科研规范、科研道德、判断的理性思维等。三是教育科研能力。它主要包括发现问题、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处理图文作品、进行科研规划、组织和操作,以及成果表述等能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训练,在教育科研素养的养成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比如,具有初步的科研意识,对学前教育领域有一定了解,初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也会在毕业前经历专题培训或专项科研训练,但是客观地讲,他们身上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一)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欠缺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普及,能够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检索文献和处理资料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能力。有研究表明,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查询信息的意识已经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仍有65.8%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不满意上网查询信息的结果,还有23.0%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没有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检索的习惯[3]。与此同时,部分学生缺少资料辨析能力和资料取舍能力,无法从众多检索文献中选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料。加之部分学生对教育统计、研究方法等课程知识学习不够透彻,基本研究方法和信息处理技术尚未完全掌握,所以他们基本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不高,亟须加强。

(二)论文写作质量偏低、缺乏创新性

论文成果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研素养的集中体现,通过论文的写作,能够考查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大学生要经历选题、文献检索、文献综述、论文设计、方案实施及论文写作,每一个过程都对学生提出了严格要求,有很多高校在实行中停留在表面,将重点放在了论文设计,忽略选题、文献综述等环节,出现简单化、形式化、流程式倾向,效果较低[4]。另外,毕业论文缺乏创新性,学生缺少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做出新判断的能力,对权威结论和已有定论等不善于提出质疑,出现想象力“泯灭”现象。同时,他们不善于从专业视角去探讨问题,不能深入探索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内在规律。

(三)科研素养理解存在偏差

大学生在对科学的追求和关注上,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大部分学生看重知识技能,简单地认为学术就是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不明白科研素养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把学习的目的建立在个体狭隘的功利性需求上,缺乏实践问题转化为科研问题的能力,书本知识结构化,看待问题不够深入。或是为求职考虑,学生缺少为未来开展保教工作“打基础”的意识。同时,学生的科研兴趣不高,认为搞科研是高校教师或研究人员的专利,浅尝辄止,缺乏单纯的求知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很少有学生能持久关注和聚焦训练,因此很难适应未来学前教育教师岗位要求。

(四)教育科研意识不足、行动有限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有参与科研活动的强烈意向,以大一、大二的学生为主。调查显示,参与教师课题的学生占3%,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项目、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学生五项技能大赛、绘本故事大赛等活动的学生占23%,学生主动去图书馆阅读、参与学术讲座、参与学术会议等占34%,参与其他科研活动及阅读的学生有26%,很少参与科研活动或偶尔阅读的学生占14%。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参与科研创新与学术活动的整体水平较低,大部分是大二学生,参与面窄,水平较低,对研究的具体步骤不清晰,虽然可以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等项目,但真正开展实地调研进行研究的学生较少,他们没有把科研活动当作提升科研素养的途径,科研意识明显不足,真正的学术沙龙活动也很少开展[5]。

(五)对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力度不强

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校开展学生创新创业的途径和内容很丰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建本科高校,缺乏对学前教育大学生专门的科研活动的指导和相关机构。从学校资源到师资配备、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设置、从观念到行动、从入学到就业,缺乏整套大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的体系,很多学校缺乏科研素养培养和锻炼的机会,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大学生主持立项的科研项目经费有限,参与形式单一,进展缓慢。很多学生认为只有教师才进行科研,学生关注较多的是申报立项能拿学分,对于能不能结项、是否真正开展研究重视不够,这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很难形成一定的科研素养[6]。加之很多新建高校科研氛围不好,因此很难形成勤奋学习、崇尚科学、学术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策略

为了提高幼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建设高素质幼师团队,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明确指出高校要注重建设高素质的学前教育教师团队。作为未来幼儿园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高校应对其加大科研素养的培养力度,促进其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需要通过长期学习、注重实践、积极反思来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为提高幼儿园学前保教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一)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夯实科研素养基础

俗话说“地基不牢,地动山摇”。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教育科研素养不是“速成品”,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和长期的训练与累积才能形成。试行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知识储备要求,如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知识、幼儿教育知识等。在人才培养方面,“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说唱弹跳画、字文操编做”等基本技能,还要具备大量的文化理论知识储备、专业基础理论做支撑。高校在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育教学课程时,应当严格按照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规律,将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在大一下学期至大二下学期逐步开设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基础、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儿童保育学五大领域活动设计与指导,并开设儿童游戏理论、艺术等系列课程,以及相关的教师教育课程,同时安排相关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度、契合度,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加强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仅仅知道到知行统一、久久为功[7]。通过这些基础、专业课程和相关实践环节的学习积淀,然后在大三设置教育研究方法类专门课程,学生有了较深的理论铺垫,就能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提升学生科研素养成为可能。

(二)通过科研方法课程优化助推科研意识形成

高校要增设专业化科研方法理论课程,系统化、全面化地讲授科学研究方法,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能够掌握理论化的科学研究方法。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缺少对科研方法的学习,缺少相关科研方法的训练,或学习质量不高,导致形成不了全面、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体系[8]。因此,高校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结合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培养大学生教育科研素养的教学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利用“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彼此启发”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文化专业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拓展学生科学研究思维,在深化问题理解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知识素养。

(三)通过参加见习、实习活动促进科研能力提高

高校应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在校期间合理安排他们积极参加教育见习、实习,教育实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通过实习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教学—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获得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促进学生生活的组织与保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学活动的实施与评价、沟通反思评价等专业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教育科研素养。

(四)通过毕业论文训练促使科研素养提升

虽然我国对高校学生的毕业论文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但学校给每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都配备了论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参与学生的论文选题、资料收集、撰写、修改、评价答辩的全过程,并且针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学生解决论文撰写中的问题。在选题、查阅文献、实地调研、数据统计、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等教育科研活动的具体步骤中,教师多次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最终完成论文写作,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灵活运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等多种相关方法。这种论文撰写过程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有利于促使学生沉淀和提升学生教育科研素养。总之,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自身具备的科研能力大小、科研素养高低,会直接影响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间接影响学前教育发展。因此,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教育科研素养,不但重要而且很紧迫,高师院校既要立足我国学前教育的现实情况,又要着眼未来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努力构建满足新时代形势、学前教育发展需求的科研素养培养体系,创新相关课程教学方式,以助力学生教育科研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从而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提供高水平师资。

参考文献:

[1]张晓辉,张传燧.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调查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5):43-45.

[2]殷文靖.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研素养培养路径探析[J].科教导刊,2015(12):24-25.

[3]闫玲,王金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与科学领域科研素养的提升[J].文学教育(中),2012(10):128.

[4]刘佰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与训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9):143-144.

[5]殷红博,耿中津.我国学前教育科研发展创新研究[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北京卷).北京: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0:2.

[6]李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困境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30):106.

[7]周春艳.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融合教育素养的培养:困境和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7(4):55-59.

学前教育毕业实践报告范文4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幼儿教师的需求量也日益上升,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而高师学前教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及时调整,并要加强以下三方面的素质教育:首先,培养师范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同时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热爱教育、喜爱儿童的职业素养;其次,培养师范生优秀的专业素养,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最后,培养师范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和性格特征。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乐观向上心理。此外,由于我国在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而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本校教学实际、本地人才需求实际、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和本校教学资源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定位最佳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有效适应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需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就目前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已经基本完成了培养目标的转型,改变了以往人才培养目标的单一化局面,实现了现代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化和多元化,构建了以培养专业教师、管理者、科研者和其他工作者为核心的目标体系。

二、全面贯彻全程教育实习模式

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时间集中、地点固定。但随着学前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从理论角度来讲,人们重新审视和定位了教育实习。教育实习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动态过程。这就要求高师院校改变传统的实习模式,打破实习集中的局面,将实践纳入整个教育实习的动态过程中,全面贯彻全程教育实习的新模式。换句话说,教育实习不再集中于毕业前夕,而是以学前教育的专业技能为基础,从刚开始就实施,并贯穿始末。全程教育实习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内容和环节:(一)见习就是从开学伊始到大三结束的这段时间内,要定期安排学生到指定幼儿园去见习。(二)教育调查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时间,对幼儿园的教学现状、问题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查。(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进行主题讲座,对当前幼儿园所用的各种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四)模拟教学组织学生在班级内部进行试讲,然后学生和教师予以客观评价,掀起一轮教学模拟演练的高潮。(五)毕业实习实际上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毕业教育实习,属于对毕业生教学能力的综合演练。(六)顶岗实习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带队,在指定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最好是到农村幼儿园去,因为那里师资匮乏,易于得到认可和接受,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我才华,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教学的能力。(七)毕业论文鼓励学生主动深入一线幼儿园,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兴趣,做好论文选题。通过全程教育实习,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实现了教学实习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将实践教学充分渗透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三、加强艺术类课程优化与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功分为两大块:艺术技能和文字表达技能。艺术技能:主要是指唱歌、乐器、舞蹈、绘画等技能。(1)弹奏:包括记忆弹奏、看谱弹奏、伴奏、重奏等内容,以钢琴弹奏为主,其他乐器弹奏作为辅助。(2)舞蹈:包括考级舞蹈动作、成品舞展示、幼儿舞蹈创编等内容。(3)唱歌:包括成人歌曲演唱、幼儿歌曲的演唱及教学,还包括高一级的指挥训练,即指挥者的基本指挥手势训练、歌曲指挥图形设计及现场指挥训练等。(4)美术:包括绘画技能和工艺技能训练。绘画技能的训练包括素描与色彩写生、简笔画、国画、水粉、教学挂图制作等;工艺技能训练具体指图案、手工、泥工等。

首先,优化艺术类课程,强调学前教育的特色化。比如音乐课程的安排,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是为了学生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需求而设置的,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要结合实际需要以及学生音乐水平低、课时较少等实际加以优化,将音乐学科内的不同课程进行综合,避免出现知识重复导致教学资源浪费的现象,以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优化,并充分发挥学科的教育优势,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融入实际的音乐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音乐观和价值观,构建其完善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以便于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大隐性课程的建设力度。鼓励和组织积极参与校内外的艺术实践和教育实践,包括音乐知识讲座、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各种艺术比赛等,这些活动都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艺术素养,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外延和拓展。

最后,结合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比如钢琴课的教学,传统教学中通常采取逐个检查学生学习任务的的课堂形式,完成作业情况成为了主要的课堂教学活动,除此之外,便是对学生的钢琴作业进行指导和评价,并安排和设置下周的学习任务。而所选用的练习曲目,大部分篇幅较小,技巧简单,完全丢失了音乐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对钢琴练习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抑制了那些对钢琴有兴趣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一,采取分层教学,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并争取实现钢琴练习曲目的多样化,激发学生钢琴学习的兴趣;第二,选择难度适中又富有音乐性的钢琴练习曲目,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当降低练习要求,减少练习量,针对学生实际钢琴水平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为那些钢琴水平较低的学生准备一些节奏简单、律动鲜明的幼儿歌曲乐谱;第三,加强即兴伴奏教学,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即兴伴奏的音乐教学能力,并重视对学生移调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的音乐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较强的音乐伴奏能力在学前教育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第四,实现音乐教学的多元化。这几种体现为音乐学科下各课程的结合,包括钢琴、声乐、舞蹈以及教学法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自弹自唱能力和舞蹈编曲能力,全面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辅导幼儿弹奏钢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全面扩展实践教学空间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学实践基地的重要作用。同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发挥教学实践基地教学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目标的重要条件。表面上来看,同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立合作关系是一种互利共赢的行为。但实际上,教学实践基地付出的代价要比校方大很多,因为幼儿园的教学秩序经常会被打乱。所以,高师在同校外实践基地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方面要予以足够重视。高师院校可以定期指派专业教师前往幼儿园进行知识讲座,借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高师院校还可实际参与幼儿园所做的科研课题中,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幼儿园科研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全面实现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如此,作为高师院校的努力就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全程教育实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前教育毕业实践报告范文5

经过5年的实践,我院的学前教育专业茁壮成长,在校生规模达1300余人,居全省学前教育专业之首和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前列,教育质量、就业率、社会信誉均居我院和全省同类专业前列,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学前教育专业的成功设置,给我们以启示:要不唯本科高校所为,不唯权威所云,注重社会调研,注重社会需求,注重自身条件。5年来,依据这一启示,我院成功设置了39个统招专业。

从一架钢琴到百间琴房———践行育人理念,加大投入,提升技能培训条件

1998年,我院学前教育专业设立之初,为自考助学,被人称为典型的应试教育。但这个专业的带头人孙汀兰教授牢记学院的“面向市场经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知识+现代化技能+精神面貌”的育人理念,努力将它们贯彻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办学之初租赁校舍,办学条件简陋,学院为学前教育专业购置了一架钢琴,建立了形体房,不仅使学生们在两年间以高通过率获得自考文凭,还掌握了舞蹈、钢琴等技能。2000年,第一届毕业生被各幼儿园抢聘一空,这更加坚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师生按照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理念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决心。转为高职学历教育后,学院和学前教育专业更加注重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落实、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学院在校内为学前教育专业建立了有百家琴房、多间形体房、画室的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艺术素质培训中心,建立了能容纳2000人可排练儿童节目、培养学生歌舞应用能力的实验剧场,还建设了双语教学实训室、幼儿健康检测与保健实训室、蒙台梭利教育实训室、电脑课件制作室等实训室,使校内实训条件达到较高水平。

学院注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2001年学院和企业联合投资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基地,与山东省商业集团总公司共同投资400万元(各占50%股份)建立起山东英才银座双语艺术幼儿园。由于有先进办园理念、优秀的师资,这所幼儿园成立一年便成为济南最好的高档次幼儿园之一,现已在全省发展有6所分园,成为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的主要基地。此外,学前教育专业还先后与山东大学幼儿园、山东师大幼儿园、山东省实验幼儿园等20所省级实验园、济南市儿童保健所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一切,保证了师生具有充足的高水平实习实训条件。由于毕业生素质高、能力强,学院同用人单位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因而学生的实习问题落到了实处。学前教育专业还探索出顶岗实习、轮岗实习、实习就业相结合等的实习方式。

呕心沥血八载,三代人共育英才———孙汀兰教授、杨文副教授和她们的教师团队

我院提出“名家治校、名师执教”的办学方略,在学前教育专业得到充分体现。该专业集中了孙汀兰、杨文、赵春梅等数位山东省内外名师。孙汀兰教授曾任东北师大、山东师大学前教育专业教授,是国内知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出版有8部学术著作,30余篇,8年来,一直是我院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和主要设计者。2006年,孙汀兰教授担纲申请山东省教育厅立项教学改革课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整合课程改革研究”,获得批准并得到教育厅资助。杨文副教授,是留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专修儿童英语教学法的中年教师,有长期在幼儿园讲授幼儿英语的经验,创造了“全息全感幼儿英语教学法”,被评为我国现代外语十大教学流派之一,出版有教材、录相带,其教学片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向亚洲地区播发。她还提出幼儿教师“两专一化”的创新性理论(幼儿教师英教化、英语教师幼教化、幼儿英语教师专业化)。赵春梅副教授曾长期任幼儿园园长,现任山东英才银座双语艺术幼儿园总园长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指导教师。另外还有教授、副教授8名。学前教育专业从创业开始便占据了学术研究和教育的制高点,奠定了领先同类专业的基础。学院还注重为学前教育专业搭建具有双语水平、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目前,该专业有专业教师60余人(其中研究生10余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近10人),可承担全部专业课、技能课教学任务,同时还聘请20多位幼儿园长作兼职教师,定期来学院作报告、指导实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确保了较高的教育质量,在历年的学生抽样调查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师资配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均在96%以上。

“五学八法六能”与“一二三四五六七模式”———初见成效的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实践

我院提出“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就是就业”,要把就业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出理论够用,注重实习实训的原则。学前教育专业较好地贯彻了这些原则和要求。经过8年探索,学前教育专业探索总结了“五学八法六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学”指学好专业基础课,有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管理学和学前课程论。“八法”指幼儿教学法、幼儿科学教学法、幼儿语言教学法、幼儿美术教学法、幼儿音乐教学法、幼儿教育教学法(综合讲授)、幼儿英语教学法、幼儿教育科研方法,是学前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八种基本方法。“六能”指乐理与视唱、钢琴与手风琴、舞蹈基础训练、素描与彩画简笔画、电脑课件制作、科技玩具制作六种基本技能。其中,“五学”是理论教学,“八法”兼有理论教学和技能养成两个方面,以技能为主,“六能”则完全属于技能养成。这种课程安排的结果,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占到了课程总时数的53%,理论课程教学只占47%,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我院提出“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校训和强调“专业知识+现代化技能+精神风貌”的育人理念,就是要使学生形成自强自立、永远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学前教育专业积极探索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二三四五六七模式”。

学前教育毕业实践报告范文6

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从出生到6岁学前儿童的一种教育。它包含儿童心理、营养保健、儿童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公益性,是保育、教育、教学三者的结合。该专业的主要课程比较繁多,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学前教育,部分院校已将修业年限增至五年。毕业后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近3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上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加强学前教育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二、职业道德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影响

在实际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中,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仅限于书本理论层面的死记硬背,不能够有效地和将来的工作实际相结合。

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职业道德教育通常和幼儿教育法律法规一起讲授,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法律法规的分析。很少针对职业道德的内涵教育进行专门的授课。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并没有高度重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一说到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生认为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会在职业道德上出现问题。学生没有正确认识职业道德的内容,把职业道德和一般的个人道德品质混淆在一起,不能分别两者之间的差别。

三、教育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目前教育学课程体系的设置表现出较强的学科本位主义,课程设置比较随意,缺乏先进性和科学性。如何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教会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等已成为教育学课程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的改革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将改革的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服务学生终生发展。”通过对专业课程的改革,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落实,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程的内容更好地把握,同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实践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二)文化课程的改革目标

文化课程做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性课程,对学生将来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发展理论创新的能力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将学前教育专业文化课程的改革目标定位为:“夯实基础,深化理解,服务应用,促进发展。”教育学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承载着提高学生教育素质、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拓展学生能力的任务。开设教育学课程的目标是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在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育学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在传统学前教育教学中,文化课和专业课都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的概念就是只要期末考试通过就万事大吉了,这种学习概念造成了很多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日常教学中一些重点并没有长久记忆在学生的脑海中,久而久之形成了消极应付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心理。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从改变教学和考核模式入手,构建“全程式、多元化、现场化”的新型课程教学和考核模式。而针对在实际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中,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解决:

(一)入学教育

在学生入学之初,通过入学教育中的课时,对学生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具体的培养方案的分解、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校四年中的主要课程的方向和内容,初步设定将来的就职方向,树立最初的就职理想。让学生在入学教育的过程中,热爱并向往自己的专业。并且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理解幼儿教师职业的伟大,增加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启发学生从心底里热爱这份事业。

(二)心境教育

通过分析不同文件中关于职业道德的要求不难看出,热爱的儿童、爱护儿童是我们职业道德的核心。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幼儿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琐碎的,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在工作中调整心态,发现班内每个孩子的优点,才能发自内心的尊重儿童和热爱儿童。

(三)承诺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相较于其他的毕业生有很大优势,通过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对本职业作出承诺是很重要的。幼儿教师这个工作本身就是助人的工作,我们需要将我们工作的对象置于我们职业生活的首位。虽然有时我们身体不适也要坚持上班,但对我们选择的职业要有职业的坚守。

(四)理论结合实践教育

鼓励学生利用志愿者服务工作积极参与到幼儿园一线,设身处地地像一线优秀教师学习职业道德,并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也可以到幼儿园参加园内组织的关于职业道德的相关活动,体会职业道德教育的真谛。

(五)专题报告会教育

请优秀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到校做职业道德教育的专题报告会。可以请专家用丰富的案例介绍在幼儿园中如何爱护孩子,如何尊重家长,如何支持幼儿的发展。真正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每一处教育契机中。

五、教育学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一)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

根据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对该专业的定位与服务方向以及本校学生专业素质的实际情况,确定学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完美结合,打造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

(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想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就必须要见改革坚持到底,改革非朝夕间即可完成,更不是游走在纸上的文字,想要颠覆从前的教育模式,就必须要打破曾经的以学科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和技术岗位群所需要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逐步探索使用行业导向型的模块式教学计划,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增加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比例,全方位、立体地打造专业人才。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新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改革目标,坚持培养目标的层次性、渐进性、梯度性、全方位性。

(三)考核形式和内容的改革

学前教育毕业实践报告范文7

【关键词】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问题;原因

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快不同层次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体系的建立”,这是第一次以政府名义提出对中高职具体学科课程体系的建构。2015年9月,辽宁省教育厅印发《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试行)》,在此方案中,对包含学前教育专业在内的37个专业进行规范。这一方案的推行,推进了我省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体化进程。目前我校承接了辽宁省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教育对口升学的专业课考试组织工作,在专业课考试组织过程中,发现全省不同中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方面各不相同,同时深感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重要性。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对于培养过程的设计与建构,亦即教育主体关于专业与课程设置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结构与程序的考虑,以及在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的确定等方面的思考与安排。本文主要从培养目标和规格、毕业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问题进行探讨和梳理。

1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衔接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自成一体

目前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是自成一体,互相没有沟通和协商。如某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幼儿园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能胜任幼儿教育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中初级实用型人才。”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学前教育工作规范和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具有较强的保育能力、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具有较强的学前教育教学能力,根据专业方向不同具备英语听说能力或相对较高的音乐综合素养,面向学前教育行业,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强调的是“初级实用”;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则把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强调的是“高级应用”。高职学前教育对于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综合技能和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比中职学前教育学生更高的要求。只有在中职学前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实践基础,才可能进入高职学前教育进一步深造。目前来看,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缺乏整体规划,中高职培养目标自成一体,中职学前教育过分注重对学生单一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忽视理论素养的积累,而高职教育阶段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一定理论基础知识,更强调学以致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目前中职教育阶段忽略理论素养的积累使得中职学前教育毕业生难以适应高职教育阶段对学生理论素养的要求。

1.2毕业要求各不相谋

调查显示,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毕业要求的表述各不相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应该掌握基本的开展保教活动的知识技能,能进行玩教具制作,初步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方式。高职阶段的要求在中职教育阶段基础上有所提升,毕业时,学生应该掌握开展保教活动的知识技能、幼儿行为观察能力、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与幼儿家长及同事的沟通能力、环境创设能力、反思与发展的能力等。而有些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中职毕业要求表述得与高职毕业要求差别不大。中高职教育阶段对于毕业要求衔接不够。

1.3课程设置各成其是

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各成其实是最突出的衔接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中高职学校的重复率很高。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出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文件的颁布实施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规范。由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没有提及三年制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因此中职学校的课程是在《中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指导下设置的。而高职教育阶段则更多受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影响。另,中高职之间在课程设置方面,彼此没有沟通,更没有统筹,导致很多课程重复,而有些课程却没有开出来。比如学前心理学、五大领域教法课程等,这些专业课在很多中职学校都已经开设,而高职学校仍然把这些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开设。更有甚者,中高职课程名称不尽相同,连教材都是同一版本,在教学深度上没有差异。既浪费了大量时间,又起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在集中实践环节的设置上,中高职也“各行其道”。很多高职教育在第一学期就开设了专业课,而这些专业课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幼儿园跟岗实习的经验。然而在上课过程中,当任课老师提问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环节和流程以及各年龄段幼儿的在园表现时,很多学生全然不知,问其原因,告知在中职没有参加过教育实习或跟岗实习。

1.4教学方法和手段衔接困难

调查显示,中职教育阶段,教师更多运用的是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而高职教育阶段,教师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发现学习法、观摩与试验法等。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高职教育阶段,教师还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线上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并于课前在线上完成一些教师布置的作业,线下课堂上,教师采用讨论和报告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点,这种方式更容易突破学习的难点。但是由于中职教育阶段,教师大都采用满堂灌的讲授法,师生互动少,学生习惯了听老师的话,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质疑思维没有形成,独立思考习惯没养成,因此,升入高职以后,难以适应高职课堂的任务驱动法、试验法以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学习模式。

1.5教学评价方式分离脱节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激励和导向的功能。在评价方式上,中高职教育阶段存在分离脱节现象。中职学校侧重试卷考试的方式,而且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就试卷考试内容来看,重在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很少涉及对知识点应用能力的考核。而高职阶段的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现象,包括试卷考试、现场测试、以证代考、汇报演出等形式。并且侧重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很多课程的成绩构成都是平时成绩60分+期末成绩40分的分配比例,很多考查课甚至将100分成绩全部放在平时考核。由于在中职阶段学生习惯了试卷考试,而且期末考试成绩一锤定音,所以很多学生平时听课质量差,上课专注力不好,期末考试之前集中突击。这样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升入高职后,难以适应过程性考核以及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很多学生在大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出现挂科现象。

2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中高职培养院校缺乏长效沟通机制

2015年9月,辽宁省教育厅印发《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试行)》,在此方案中,对包含学前教育专业在内的37个专业进行规范。这一方案的推行,推进了我省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体化进程。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中高职院校只是各自按照这一方案进行人才培养。而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无法通过有效的沟通渠道进行落实。中高职没有真正实现教育一体化。由于没有政府部门牵头召开中高职的会议,各个高职院校发现问题后,也只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校内做出改变,对于中职培养过程中的意见无法传递出去。

2.2政府对于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分离

2019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至此,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出现在一个文件中,在此之前,政府出台的中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是分离的状态。中高职各看各的文件,各行其道。

2.3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升

2019年1月,《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无论是中职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解决实际问题。而现实问题是,很多中职学校教师授课方式还以讲授法为主,以知识传授为主,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也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2.4职业教育对口升学的影响

受对口升学的影响,很多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侧重升学能力的训练。对口升学考试考什么就重点教什么。不考的不作为重点教授,甚至有些课程干脆不开设。调研中发现,有一些中职学校有两套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国家文件要求制定一套,实际实施是另一套方案。因此看似非常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际中没有真正落实。为了职业教育对口升学率,老师占用了学生的实习时间带领学生备战高考,尤其是一些集中实践课程,学生到幼儿园实习的机会被剥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

[2]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2.

[3]王文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6.

[4]何金坪,等.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研究[J].内江科技,2019(4).

学前教育毕业实践报告范文8

在领悟完美人生的基础上,还要体现人生的价值。钟启泉说:“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学校的教育在于全方位的渗透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格成长,要求是全方位的,要成为技能型人才,自身素养的提升要放在首位。秦文君说:“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工作对象是3—6岁的儿童。快乐、天真、玩耍是儿童的天性;趣味性、游戏性、艺术性是伴随学前教育工作内容的主线。要寓教于乐,要把阳光和鲜花带给孩子,要有任务、有职责、有担当,把学到的本领应用到学前教育工作中,实现对学前儿童成长的培养与塑造,传承文明与知识,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用每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才华和能力的凝聚发展幼教工作,建设国家,那么国家就会更强大。

二、做法:挖掘艺术教学中的方法与途径

我们的教学不仅采取常规的教学方法,还要有前沿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教学模式、科学的教学手段等。美术教学、舞蹈教学、音乐教学等学科都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基础课程,是重要的学科,深受学生喜爱。不同学科体现不同角度,具有不同功能。要在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去挖掘其艺术美,发挥每个学科的内在源泉与力量;同时还要学习和运用如柯达伊、蒙台梭利、铃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等大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做问卷调查,对毕业实习生跟踪调查,到学校、幼稚园、早教中心等地观摩与走访,通过实地考察做数据分析,写调研报告,提出整改方案,做研究课题等。结合职业院校学前教育、早教等专业的办学经验,更新观念,思考与分析,改革与创新,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来促进教学。实训与调研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避免关门教学,注重社会实践与信息反馈,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对电钢琴教室、蒙台梭利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钢琴琴房教室、手工实训室等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通过学习、借鉴、调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工作就会更有的放矢。

三、拓展提升素养的潜能力量

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使其知识丰富,就要拓宽其能力发展空间,多学、多听、多看、多做。学习贝多芬、肖邦、米开朗琪罗等名家的辉煌作品;听高雅音乐;看经典电影;做能提高自身潜能的实践活动。例如欣赏美妙的歌声、优雅的古琴、浪漫的六弦琴、悦耳的钢琴、柔美的长笛、流水的古筝、典雅的室内乐、激情的交响乐,做形象的折纸,快速勾画简笔画,剪惟妙惟肖的窗花,制作生动的玩具,练习幽静的瑜伽肢体动作,创编少儿舞蹈,感受豪放的民族风,看各民族富有韵味的舞蹈,享受边弹奏边演唱儿歌的惬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