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教育论文范例

校园教育论文

校园教育论文范文1

校园内的宣传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德育宣传栏更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一名学校的领导应在德育宣传方面给予教师与学生大力的支持,在宣传板块方面要置于显要位置,学校内尽量做到随处可见的德育宣传文字或图画或海报。把校园内的闲置地利用,让师生在散步、活动、休息时可以受到德育熏陶。

二、树立身边的德育先进典型

每个学校都一定有德育先进的教师或学生,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件和人物并发挥其教育作用。从教师中、学生中找到德育先进者之后,不能简单地表扬或是宣传,而应该使他们的事迹得到大家的认同与赞许,这样才有说服力,其他的师生才会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去改正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比如说有的学生贫穷,但不气馁、不自卑、积极向上、阳光乐观、学习成绩优良,那么此生带给大家的便都是正能量,他将影响到本班级的其他同学,学校对这样的事迹进行全校性的重点宣传后,可能不会使全校学生得到感染激励,但绝对会影响一大批学生,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刻苦学习专业技能,不再因为自己家境不好而自甘堕落,也不再因自身学习成绩不好而一蹶不振。他们会受到先进典型的熏染激励,一定要克服困难、改掉恶习,积极行动,做一个让同学、老师、家长放心的好学生。

三、聘请国内优秀宣讲团进行宣讲

当今社会有很多有感染力的宣讲团队,他们演讲的内容与形式是经过仔细研究、认真推敲、反复实践的,宣讲的教育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广受好评。尤其是德育方面的教育宣讲,对学生与家长,甚至是教师的教育效果都是让人惊叹的。学校一定要寻找好的宣讲内容、好的宣讲团队,一旦找到,就应该尽其所能聘请其到校园内进行演讲,这样做的德育效果是教师在教案里、在课堂上都无法相比的。

四、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德育

校园教育论文范文2

1、1思想认识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开展力度不强

部分学校的领导同志认为学校就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场所,学生任务就是学文化知识,搞勤工俭学是不务正业。有的学校怕搞勤工俭学活动增加学生及其家庭负担,因而从思想上产生抵触情绪,行动上推推动动,不推不动。许多家长和学校只重视学生分数的高低,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少学校只将劳动课设在课表上,而不开在课堂上,更有甚者,根本不开设劳动课,更不用说让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勤工俭学只是一句空话。

1、2勤工俭学的路径狭窄

对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进行分析得出:无论是零工、兼职或义务劳动,基本属于劳务性和服务性的工作。其中,单纯的体力工作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从本学校的学生整体来看,有40%左右的学生正在参加勤工俭学,有家庭经济条件贫困的学生,也有较富裕的学生,但贫困生占到了绝大部分。再加上校方将一些校办企业看为经济利润的源泉,承包给了个人,是学生失去了实践场所。这充分表明勤工俭学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路径较为狭窄,满足不了教育的需求与社会的需求。

1、3勤工俭学的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及职能部门对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农村中学没有劳动实践基地,也没有专职老师对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进行管理,大多数还是由辅导员或后勤管理人员兼管勤工俭学工作。对参加勤工俭学学生的组织、管理较松散,并且管理的广度、深度也不到位,致使勤工俭学发展极为缓慢。

2、搞好勤工俭学,构建和谐校园的对策

上述问题严重阻碍了勤工俭学工作的顺利发展,为了促进教育教学结构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2、1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

一提到勤工俭学,大部分人还认为其是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而进行的有偿劳动。但是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勤工俭学人数的不断增加,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勤工俭学助学、育人的双重功效。将学生勤工俭学与实践技能的培训相结合,将其纳入到正常教学和技能培养的重要手段中来。作为兼管人员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勤工俭学状况的调研,增强学生与社会的沟通,扩大选择空间,丰富活动内容,拓宽实践渠道,搭建交流平台,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树立竞争意识。中学生认识水平低、判断能力有限,有时难免对勤工俭学活动产生困惑或不安。管理人员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例如:通过经验交流会,给学生介绍成功经验等活动,帮助学生分析利弊,选择好所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的具体内容,并做好活动安排。

2、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搞好勤工俭学劳动基地建设,优化教学环境

农村中学开展勤工俭学受到很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必须积极借鉴其他学校的有益经验,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地建设勤工俭学劳动基地,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品质,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本校在一个食堂、一个养猪场的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剩饭剩菜、废菜叶、食堂泔水,降低了饲养成本,增加了养殖效益,再运用经济收入搞好劳动基地建设,提高教师待遇。由于资金短缺,学校还没有学农基地,不过本校正打算凑集资金、吸引人才建设一个学农基地与一个沼气池,这样会给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的同时,给了学生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还会让学校初步形成了“养猪场——沼气池——学农基地”三结合综合利用模式,推动了绿色生态校园的建设。

2、3健全完善有效的勤工俭学体制

勤工俭学主管部门应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配以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职人员,全责负责管理勤工俭学岗位的设置、培训、考核等工作,促使勤工俭学工作走向有序有效,并在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安全方面狠下功夫,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服务[2],使勤工俭学工作的管理有法可依。除了上述改革对策外,本校还将后勤工作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不止把学生当做消费对象,还把学生当做服务对象,搞好师生们的公共饮食、用水、用电、食堂、商店等服务工作,倡导节能减排,推行校方责任险,加固校园安全风险防范等后勤服务工作。最终实现育人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盈利,促使勤工俭学工作的良性运行。

校园教育论文范文3

一、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学生层面上讲,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艺术与医学的关系认识不足,一部分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主要偏重于艺术课程的娱乐性。

2.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首先,教师的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但公选课备课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加上一些美术专业教师对公共选修课地位认识不到位,认为个人价值在公共美术教学中难以实现,因而不愿意上选修课。其他的大中专医学院校均不开设艺术课程,也没有配备艺术教师。这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的“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相比,一些医学院校还有差距。除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外,此外,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不能支持学校艺术类课程体系。公共艺术课程涉及面广泛,而且医学院校艺术类课程还应该结合医学专业特点,要求教师掌握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但目前医学院校艺术师资综合素质与实际需要还存在较大距离。

3.教学条件不完善

艺术类课程教学没有专门的教室和场馆,限制了艺术类课程教学的生动开展。有些学校艺术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被安排在一般的合堂教室,合堂教室有固定的桌椅,不利于教师开展丰富生动的课堂活动。配置一般的投影及音响设备,影响影音及图像资料的欣赏效果。教师也没有条件给学生演示各类乐器和各种绘画材料的不同艺术特色,学生更没有条件亲手尝试、亲身体验。此外,技法课教室条件差,教具也不齐备,没有为学生配备画架、画板等必备品,学生上美术技法课必须自己买画架,这给学生选课造成压力。虽然新疆一些医学院校艺术教育资源不足,但是还有一些院校存在短缺与过剩并存的现象。在师资方面,艺术选修课教学由艺术教研室承担,归教务处管理,由于选修课只能安排在周一和周三晚上,所以艺术教研室的教学任务一般是每周最多只能上10节课,相对比较宽松,甚至教师在定档时因教学工作量不足而达不到高档。而校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单位在组织各类艺术活动和比赛时,常常缺乏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或者需要从外单位聘请。学生艺术社团指导教师也常常是挂个虚名,没有专业教师定期指导。从教学资源上来说,艺术教研室和团委等部门均有部分乐器,但使用时数量和种类都不够丰富,团委和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时,学生在训练和演出时因没有乐器而四处奔走求助,而艺术教研室的乐器除了上课时被使用,其他时间都闲置。

4.考核方式存在问题

医学生往往比较注重对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对人文艺术类课程不够重视,选课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相当一部分学生上选修课只是为了学分,并根据获得学分的难易程度来选课。由于一些高校实行业绩量化制度,选课学生人数可以通过校内相关规定化为课程系数,与课时津贴挂钩,所以部分教师为提高自己的选课率而迎合学生,放宽或降低考试标准,学生听不听课、认不认真学习都可以轻松通过。有些学校将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一些教师为了自身利益,给学生的分数越打越高,学生的期末论文无论水平如何,都可以得到非常理想的分数,这种考核方式既不能如实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助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造成恶性循环。

二、改革措施

1.加强对艺术课程的宏观调控与管理

首先,加强对艺术选修课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增开更多的艺术类课程,使其形成合理的学科结构,较好体现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丰富的课型和合理的学科结构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还没有开设艺术类课程的大中专院校应该尽快开设。其次,加强医学院校特色艺术教育建设。音乐、美术与医学之间具有明显交叉融合的特征,艺术教育要从不同层面促进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重视对医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使其能用形象的方式认识和表现抽象的医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绘画技能训练还可以提高医学生脑、眼、手的协调性,间接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医学教育家李赋京教授在讲授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时,能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出生动逼真的形态图而使学生为之折服。医生在手术设计、临床示教时如果能用线条表述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必会使人一目了然。其二,重视对医学与艺术交叉课程的开发。如医学美学、医用绘图技法等,让学生感受到医学与艺术融合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医学、艺术交叉领域进行探索,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轻松应对。其三,艺术教育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应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在艺术教育中注入能激活学生生命热情的内在精神动力,激活潜藏于学生内心的“爱”,使它升华成一种博大宽厚的人文关怀,进而使学生产生对生命最淳朴的关爱。另外,针对学生选课存在的盲目性,学校应加大对公选课的宣传和引导力度,并通过完善课程简介,利用网络平台和讲座等进行宣传,使学生认识到艺术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并对所选课程教学内容和授课教师教学风格有较全面的了解,避免选修课安排与其他课程冲突。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美术理论课程作为全校性公选课程,学生来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比专业课更难以把握。教师除了要具备精良的专业知识外,还要了解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因此,为适应教学的需要,应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应该严把教师的进入关,根据课程需要吸纳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以优厚的政策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美术教师参与公共美术理论教学;积极为教师提供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及进修的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师也应该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3.加强艺术教育设施建设

学校加大经费投入,集中财力建设艺术教学、活动场馆,设置具有浓厚艺术氛围的艺术专用教学场所。这些专用场所应该包括展演厅、艺术陈列室、艺术理论教室、艺术实践教室等,并引入足够丰富的教学用具、教学资料,配备相应水平的多媒体设备,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此感受高雅的艺术气氛,并能接触到各种乐器、各种绘画材料等,获得新奇、生动的艺术体验,缩小学生对于艺术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加强校团委、宣传部、学工部、学生艺术社团等部门、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提高艺术教学场馆及教具的使用率,除了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学生社团定期培训、开展各类校园艺术活动都可以使用该场馆和教学设备、用具。如,艺术系、艺术教研室教师除担任艺术类选修课教学外,还应承担学校各类艺术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以及学生社团的艺术指导工作,并从中培养、选拔出一批优秀人才,参加校内外的各类艺术展演。对于艺术教师承担的此类课外工作折合相应的工作量。如此一来,既解决了各单位艺术活动专业指导人力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艺术教研室教师工作量不足的问题。

4.改革任意选修课考核方式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改革考核方式:一是强化考核制度建设,解决如何考、考什么、什么时间考、如何使考核真正落到实处等问题;二是加强考核监督。教学管理部门加强监管,适当加大考核难度,对于学生的试卷进行抽查,严把质量关,使考核方式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又能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须由教学管理部门统一进行,如果只是个别教师针对个别课程进行改革,实施起来将会非常困难。

作者:刘春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二)

一、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

1、在传承基础上求创新

公共艺术教育既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所谓公共艺术教育,旨在通过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文学美、艺术美等手段和形式,引导和帮助受教者确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艺术活动。不同时期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都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其核心教育理念的传承亦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艺术素质教育发展有序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保证艺术素质教育的理念精神从一而终,保证艺术素质教育的传承性。创造性是艺术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实行理工科大学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要鼓励教育工作者创新教育方式,革新教育内容,鼓励受教育者大胆探索和创新,为充分开发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天赋和潜能创造良好的环境。

2、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艺术素质教育具有统一性,以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作为统一的教育宗旨,把以人为本作为统一的本质特征,将“面向全体大学生,突出主体精神,关注终身发展”作为统一的教育理念等。另外,艺术素质教育又具有灵活性。艺术素质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教育,必须具备灵活性的特征。构建的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主要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实践精神。这一模式反对标准化但需要一定的标准,反对模式化但需要一定的模式。所以,最恰当的方法就是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二、理工科高校艺术的创新模式及运行

1、完善教育课程体系,整合多元教学内容

由于高校教育“功利化”现象仍然较强,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普通高校的学科体系中,特别是理工科高校,仍未得到较强重视,也未其与学校的整个课程体系融为一体。主要问题表现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统筹规划、学校领导缺乏重视等。部分高校更是违背普及公共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教学目标,热衷于拔高学生的技能训练,参加竞赛或比赛,将获取名次和奖励看作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扭曲了艺术教育的初衷。在课程管理方面仍然缺少科学的体系,课程内容方面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一方面,由于目标不明确,不少高校缺乏总体的课程设计,在管理上不是针对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标准,而是以学校的师资状况与选课人数为转移,因人设课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单一,效果不理想。多数高校并没有认真选取契合普通高校而非艺术院校的综合教材,实用性较差;虽然有的高校教师虽自主开发教材,但也存在内容滞后性、水平不高、缺乏特色等问题,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和管理效果。加强高校艺术素质教育需整合多元教学内容,结合理工科高校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实际情况,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开设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合理设置艺术素质教育课的门类和学分;要结合区域特色和学生实际,开设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的课程,使艺术素质教育更加贴近现实,增强艺术素质教育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加强艺术素质教材建设,突出具有区域特色、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建设。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艺术教育水平

高校学生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寄托于教师的教导,而一些院校的管理者往往专注于一些硬件指标发展,而对大学的文化使命、大学文化的总体状况和发展态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也就缺乏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艺术建设措施转化为学生内在素质。同时,由于近年连续扩招,导致目前高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为了完成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忽视学生艺术教育的现象也难以避免。在稳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数量的基础上,要提升教师的质量意识,建立一支知识广、业务精、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一方面,要强化教师自身的学习意识和终身教育观念。新知识和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加之大学生生理特征和年龄特点的改变,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教师对此要有危机感和使命感,不仅要弥补以前缺失的知识,而且要学习哲学、政治学、文学、美学、建筑学、人类学、教育学等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已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高校要创造机会和条件,积极开展影视、书法、美术、体育等学科的师资训和教育活动。为此,要按照“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派教师以参观、访学的途径学习同类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教育技巧,或是聘请资深教育工作者进行指导。

3、开展特色实践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艺术教育的沃土,营造积极向上,求真尚美的校园文化,才能创造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二课堂。通过繁荣和发展校园文化,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引进高雅艺术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双向发展与互促共赢。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不仅是专业艺术教育,而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艺术素质教育不仅是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也需要融人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去。比如:组建各种艺术代表队,参加校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成果展演,展示学校艺术素质教育水平;坚持开放思想,组织学生走出去,积极参加社会公益艺术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高校也可以请一些艺术名家或团体来校开展艺术活动,以提高艺术素质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构建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平台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美术馆、音乐厅、剧院等,以满足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要把公共艺术教育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和构建教育平台紧密结合起来,拓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渠道。让师生在社会宽广的天地中共同感受艺术的魅力,汲取源源不断的艺术文化与艺术营养,孕育和创造出更多的蕴含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弘扬时代精神,高奏发展的主旋律,搭建和开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新的发展平台。

作者:王辉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三)

一、跨学科联动,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想象,逐步深入美术课后,《春雨的色彩》的教学收到了特别好的效果,学生纷纷发表对春雨的感受“:春雨是没有颜色的,但是春雨给花和草带来了颜色,让大地更漂亮”“,春雨是最美丽的”“,没有春雨,植物就没办法生长”“,春雨很温柔,轻轻地下在大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二、运用绘画元素,揭示课文艺术内涵

语文与美术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语言文字与绘画是对孪生姐妹。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美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把绘画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感受丰富的形象,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中的“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一句,是个比较抽象的句子,教学时先用课件展示冬天下大雪后的场面,再放一些动物在雪地里戏耍的情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感受动物脚印在雪地里的画面,从而对课文句子进一步理解。再让孩子辨认各种动物脚印,并用简笔画的方式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动物脚印,使他们形象地理解了动物们在雪地里“画画”的道理。

(二)美图欣赏与理解课文的相互依傍

小语教材,是语文教学与绘画相结合的一大杰作,我们要善用插图、巧用插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时,巧用插图、以说促读,很快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情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把读书和理解课文当作了自己的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说话教学与想象画互相促进

人教版第四册第一单元口语训练《找春天》,可以先让学生想想春天来了后,会有哪些景物,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自己心中的春天,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学生除了可画出戏水鸭、刚发芽的柳树、盛开的迎春花等物外,还画出其他能体现初春时节特点的景物。以这种方式训练口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能动性,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既愉悦了学生性情,又表现了学生的个性,达到了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目的。

三、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

美术和语文的相互结合,不但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艺术之美。

(一)诗文绘画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曾搞过古诗文配画比赛,学生根据自己对所学古诗的理解,创作出与古诗意匹配的想象画。学生展开想象,运用大量的美术元素,展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二)编抄报学校曾要求学生按照节日主题办出有新意的手抄报。活动显示,学生们的美术天赋不可小看。手抄报除了有大量的文字设计,内容丰富,还有大量的精美图片,关键是这些图片都是学生们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充满童趣,形式活泼。

(三)日记配画为了使为学生们对活动感兴趣,我让学生们互相帮助,在同学的日记本里画上与日记内容相符的插图,这些插图可以自己去画,也可以聘请同学画。活动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他们的日记本让你眼花缭乱,那些精美的图片里显示出的不光是日记内容,更是学生们在美术方面的创作能力。

四、音乐激趣,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

在教《二泉映月》一课时,为了渲染气氛,提高大家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对这篇课文内容的理解,我补充了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和阿炳的身世,并让学生读了课文中描写曲子的第五自然段,然后从头放音乐,大部分学生有所感悟,慢慢听了进去。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回味,把课文描绘的画面与音乐展现的意境有机地结合,理解起来就深刻得多了。随着《二泉映月》的音乐,学生再次感受后背诵第五自然段描写乐曲的段落,不一会儿就背了下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还增强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了审美素养。

五、运用情景剧表演,构建具有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

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课文最后有一个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树重要还是鸟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我巧妙地安排了一次课文情景剧表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兴趣很高,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有记录语言的,有指导表演的,准备了有十分钟,被推荐的学生开始上台表演,他们以儿歌加动作表演的形式,活泼生动的表现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们边表演边辩论,从而悟出了“树、鸟、人和谐相处”的道理。

六、引入摄影、录像、书法,给学生身临其境的艺术洗礼

教学《桂林山水》时,我让学生课前搜集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课上,有些去过桂林的学生拿来了拍下的照片,有些学生拿来拍下的DV,这些同学像小导游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桂林的美景,没去过的同学仿佛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课堂增色许多。写字是一个重要环节,美观大方的板书,能使学生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感受美的教育。教学中要以严谨的态度书写每一个生字,力求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培养学生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语感,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们喜闻乐见。

作者:魏应斌 单位:德阳市旌阳区东街小学

(四)

一、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融入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1、基础美术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基础美术教育的对象为青少年,这类人群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逐渐走向社会,渴望认识社会却又具有盲目性,可塑性极强却又极易受暗示,是媒体文化受众中最活跃、最主动,同时也是亟需引导的一个群体。因此在面对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新媒体艺术现象时,学校美术教育的对象———青少年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能辨其美丑、断其价值,具有一定的对视觉文化的解读能力,从本质上讲新媒体艺术课程的价值正在于此。在我国目前社会美术教育和家庭美术教育极其薄弱的情形下,这些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学校美术教育才能实现。因此世界各国目前已意识到问题的迫切性并将之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1)课程内容

强调艺术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已成为当今的主流观点。历史证明,美术自身的发展和变化必然会给学校美术教育带来不容回避和不可忽视的影响。增强美术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在了前面。例如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纷纷介入新媒体艺术。仅加拿大高中美术课程的七个单元中,就有电影与录像这样一个单元,而且仅这一单元就有50个学时。我国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设置了5个内容系列,分别为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其中之一就是现代媒体艺术,而在9个模块的设置中,进一步把现代媒体艺术分为了两个部分,一是摄影和摄像,一是电脑绘画和电脑设计。这无疑反映了美术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回应世界科技与艺术结合的艺术潮流,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2)相关研究

自基础美术教育增设新媒体艺术课程以来,与此相关的研究相继出现。其中有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段鹏的毕业论文《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王志强的《以现代媒体艺术提升高中生视觉素养研究》等,有关新媒体(数字美术)在中小学中的教学探讨也相继展开,2012年7月6日,全国中小学数字美术教学研讨会在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举行,全国十多个省市的美术教研员和美术教师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的主题是“数字美术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定位及实施策略”。2011年底,中国美术教育杂志社就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数字美术教育实践和学术研究机构。大家从不同的视角表现出了对基础教育阶段新媒体艺术教学的关注,而有关美术教师教育中新媒体艺术的探讨还鲜见出现。

二、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中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缺失与偏离

美术教师教育作为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的母机,其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看其能否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就新媒体艺术而言,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虽身处其中,但未必能对新媒体艺术做出价值判断,能创作新媒体艺术者更是寥寥无几。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新媒体艺术教育在教师教育中缺失和偏离。人才培养脱离基础教育需求,很难适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需要。可以设想,学生在职前没有新媒体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与学习,今后从事美术教师职业,如何胜任现代媒体艺术课程的教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里明确提出“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然而在高中开设新媒体艺术选修模块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高中美术课只开设美术鉴赏,其他几个模块的开设率非常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师资匮乏。由此,课程标准内容设置的选择性78郝亚丽等论美术教师教育中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缺失与偏离就成了一纸空文,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也就成了一句空谈。

1、课程内容和师资欠缺

我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尚属于起步阶段,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和全新的学科,它具有多学科性、跨专业性、交叉复合性的特点,这也是传统艺术教育中没有的。笔者对三所美术教师教育院校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美术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过多关注精英艺术,课程设置往往还停留于以写实为主的素描、色彩、国画三大块上。笔者在一次调查中了解到,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知道何为新媒体艺术的不足5%,了解新媒体艺术的仅占1%。就目前一些学院的课程内容来看,显然无法跟上美术学科的发展与变化,美术教育的任务是观察、理解和创造视觉形象,所以只要是视觉形象,就应该是美术教育关注的。在三所院校中,有两所学校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9〕6号,以下简称《纲要》的课程设置),为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开设了有关新媒体艺术的课程,即摄影、二维动态网页制作和动态图像和新媒体艺术鉴赏三门课程,但因种种原因,其教学的效果却不尽人意。近期在扬州举办的美术教师教育美术学专业课程项目改革会议上,专家对美术学专业开设课程的解释是《纲要》中所列课程可依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不做硬性要求,这样很多学校就把师资最为薄弱的新媒体艺术课程删除,导致了课程内容的严重缺失。另外,在师资方面,目前美术教师教育新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师多是动画专业,而当前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积累尚不够深厚,学科的发展尚缺体系,学术的梳理尚不够清晰。多数教师对基础美术教育了解甚少,很难把握课程教学的难度和广度,另外不注重教学教法的研究,学生缺少实践表达的机会,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课时相对较短、设备不足

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密切,其本身的发生发展就需要技术和设备的支撑。笔者对某师范院校调查发现,摄影表现的课时为18课时,二维动态网页制作和动态图像为36课时、新媒体艺术鉴赏为20课时,可见,这些课程开设的时间之短。在设备上,以摄影教学为例,学校能为学生提供的摄影设备非常有限,往往是十几个学生合用一部相机,短短的18课时的学习时间,几乎没有几次摄影实践的机会。动态图像的教学在课时短、设备不足等情况制约下,教学效果就更差。例如,一个时长为一分钟的动画,需要大概十五个镜头,一个掌握熟练技术的人也要2-3天才能完成,这其中还不包括分镜头的设计和后期合成,所以让大部分没有任何软件基础的学生仅仅通过三十多个课时的学习,很难完成一分钟的动画创作。这其中还涉及几个软件的交互使用,学校的软件课都是以单独开设的形式出现,所以如何实现课程的统整也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教育观摩和实践机会缺少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中明确提出教师教育要“强化教育实践环节”,让学生更多体验、感受、感知教育,领会、领悟教育的真谛。有学者已经认识到,进入21世纪,我国发达城市的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开始出现新媒体艺术的教学内容,但却遇到不少阻力,推进速度缓慢。其中,美术教师自身缺乏有关新媒体艺术的知识和技能是这一方面的教学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由于教育链条中的恶性循环,学生在教育见习中观摩到的教学现场和录像教学,一般都以传统的绘画、设计制作、欣赏类课程为主,观摩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机会少之又少。教育实习中,由于缺少课程学习和见习观摩,导致学生很难胜任高中新媒体艺术中的摄影摄像、电脑绘画和电脑设计等模块的教学,在入职之后更多的教师选择的是自学。

4、文化与审美内涵的偏离

在新媒体艺术专业教育中许多研究者提出,当今我国新媒体艺术教育过多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忽视艺术层面上的艺术创作,学生的创作作品只是一种单纯的工具层面的延伸,艺术观念苍白。而反观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教学就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技术和艺术全面缺失的尴尬境地。新媒体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其本身的发生发展就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撑。而学生大多缺乏操作平面图像处理软件和立体图像处理软件的技术基础,教师只有在短短的十几个课时的学习时间中,主要培养学生操作各种软件的技术能力。在此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无暇顾及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层面。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些课程往往缺乏后续的延续和拓展学习,学生在结束了一门课程的学习后,往往就不再进行练习和操作,使本来就不精通的软件操作技能很快就遗忘了。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囿于技术层面的掌握,从某种程度上说,意识形态的培养和提高视觉素养(这种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得、识别,视觉对象的理解、分析、鉴赏,思维的应用,视觉交流、学习以及视觉形象的解析)显得更为重要。在注重技术学习和训练的同时,也要防止被技术控制,防止被技术牵着走,防止被新媒体艺术光鲜的表象所迷惑,应把技术视为一种创作介质。

三、提升美术教师教育专业新媒体艺术教学的途径

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新媒体艺术教育不同于校外自发的艺术创作,也有别于新媒体专业教育,探寻美术教师教育中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之路应在体现专业特色上多下工夫。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美术教师教育专业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的效果。

1、完善课程结构、加强师资建设

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应顺应时代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要求,实现与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应在保证教师人数的情况下,积极督促和鼓励教师关注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也可以尝试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课程间的融通。将新媒体介质和传统技法教学相结合,例如利用数字合成技术制作创作草稿、进行微格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最大效率地完成新媒体艺术教学。

2、增加课时、补充设备

众所周知,美术教师教育专业涉及的课程较多,仅美术技法类课程就包含了素描、水粉、水彩、速写、油画、国画、版画、民间美术等,几乎涵盖所有画种,另外还有设计类课程、工艺类课程、美术理论课程和教育基础课程,所以新媒体艺术课程想要增加课时似乎难度不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可以尝试探索实施“小学期制”。在假期设置小学期,集中安排新媒体艺术课程,可以通过技能培训、主题式教学的方式引进校外优秀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增加课时。另外可以通过学科竞赛等活动拓展和延续学习。学校可以通过常态化的新媒体艺术竞赛,例如微电影大赛、摄影比赛、现代媒体艺术教学技能比赛等形式,做到“以赛促学、赛学结合”。鉴于新媒体艺术课程必须有设备支持的特殊性,学校要加大对设备投入的资金投入,只有设备到位了,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升。

3、增加教育观摩和实践机会

针对学生缺乏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观摩和实践的机会,学校可以通过美术教育考察课程,带学生走出去,到美术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现场感受和体验中学是如何开展新媒体艺术课程的,了解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的特点,把握课程的广度和难度。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及开展远程网络教学的方式,增加学生观摩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机会。在教育实习中,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增设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的模块,由实习带队教师、实习基地教师和新媒体艺术专业教师共同辅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新媒体艺术教学能力。

4、丰富文化与审美内涵

培养学生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学习新媒体艺术,加强其对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价值判断。新媒体艺术不是一个简单的媒介材质的创新,它的发生发展是在一个丰富的社会人文背景中进行的,因而对学生的教育也应在技术学习的基础上更多地追求其文化性和审美性。具体可以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作品艺术语言及语言内涵之间的关联,领悟作品深层次的美学品质、时代特征及创作理念,挖掘作品内含的意蕴,探寻其文化价值,逐步走出教师教育专业新媒体艺术教育“少技术乏文化”的尴尬境地。

作者:郝亚丽 万竹青单位:安徽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苏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建筑与艺术系

(五)

一、活动化拓展

在逐步完善的学校课程建设的推动下,学校还开展了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我们坚持综合与专项相结合,定期与应景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旨在通过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在提高艺术欣赏力和创造力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的水平。

1、艺术节汇演

与东方艺术中心合作,每年举行一次演出,节目由学生自己策划、自己选拔、自己主持。学校给每个演职人员印制一张工作照,邀请所有演职人员的家长观看,并赠送摄录全程演出的一张光盘以示感谢。

2、臻美讲座

这是一个由学生自己管理的讲座,学生自行确定主题,聘请主讲人,以普及为主。如去东方艺术中心看演出前,学生就如何欣赏、应具备怎样的礼仪开展一次讲座。

3、作品展示

结合学校大修,重新布置校园文化环境,将学生和老师的作品放在专门的橱窗里陈列展示。同时,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摆放两架钢琴,供师生课余弹奏。

4、合作共建

我校和上海文化广场签订了正式的合作共建协议,让学生有机会观看世界一流团队的演出,进而提高欣赏高雅艺术的能力,至今巳组织了100余名学生观看音乐剧《怪物史瑞克》。平台五:学生才艺秀。每周一个中午,由学生自管会组织,学生自主报名,向全校展示自己的才艺,学生自管会认可的节目可以直通艺术节表演。

二、项目化提升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有较多的本地生源。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对浦东方言和“浦东说书”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浦东说书”成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学生学唱热情高涨,家长积极支持配合,于是,我们因势利导,拨出专门经费打造这一项目,以扩大它的社会影响,提升它的社会知名度。我们一方面改造、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一方面走出去,请进来,与北蔡文广中心合作编撰《浦东说书》教材,聘请“浦东说书”传人朱国桢、康毅、陈建玮等来校授课,指导排练,使“浦东说书”这个项目的品质不断提升。2013年4月6曰东方艺术中心邀请我校“浦东说书”社团向广大市民展示了一堂集“浦东说书”历史、社团课程、作品表演为一体的精品课。项目的打造,不仅扩大了它的社会影响,提升了社会知名度,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节目排练,表演的实践,我们学生的品质和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们学到了做人、为学的道理,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正在逐渐形成。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责任心、进取心、合作意识明显增强这也为深化以“树魂立根”为核心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努力与贡献。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得到了社会舆论的认同和支持。由于我们适时地把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成就感迁移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使他们在各方面都有显著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因此,学校的办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肯定和支持。

作者:赵之浩 单位:上海市北蔡中学

(六)

一、公共艺术教育是大众化的减压教育

公共艺术课面向高校非艺术类专业的全体学生,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大众化普及教育的属性,课程开设的宗旨应当是满足他们最基本的艺术素养需求。每一位大学生都曾背负过高考这个沉重的包袱,进入高校后又将面临较为繁重的学业负担和未来就业的压力,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一方面要向他们传授简单的艺术入门知识,另一方面更要引导他们学会欣赏艺术、享受优秀文化,使公共艺术课程成为帮助他们缓解压力、传递积极向上正能量的重要渠道,这对或多或少经受过高考挫折的高职学生来说意义更大。每个艺术门类有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也有相应的抽象理论,后者显然不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范畴之内,因此我们要避免专业化、理论化的错位教学,避免将公共艺术教育成为学生新增的学业负担。《方案》将8门艺术限定性课设定为选修,既为学生打开了艺术殿堂的多扇大门,但又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自主选择。8门课中除“艺术导论”外其余7门虽按不同艺术门类划分,但均为“鉴赏”性课程,我们应当理解为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应当以“赏”为主、以“赏”推“鉴”、以“鉴”助“赏”。“赏”的前提是接受和喜爱,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艺术基础,在教学设计中多安排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形象生动的形式引导他们去感受、体验艺术作品的优美,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好奇、兴趣和向往。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到“鉴”的层面,让他们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使其对形式美的简单体验上升到思维性的欣赏,在艺术的享受中得到精神的放松、情操的陶冶和灵魂的净化。

二、公共艺术教育是可拓展的兴趣教育

艺术是丰富多彩、门类众多的大学科,学生的兴趣爱好更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公共艺术需求,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更宽的选择面去涉猎艺术领域,《方案》在要求各高校创造条件、开齐开足8门限定性选修课之外,还提出可结合各校的学科特色、地域文化、艺术研究等优质资源开设如作品赏析、艺术史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实践类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讲座。从限定性到任意性,课程的开设更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取向。对艺术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理论性较强的艺术史论、艺术批评类课程并非他们中绝大多数的首选,同时,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艺术教学资源也相对不足。因此我们认为,开设艺术实践类任意选修课在高职院校较为合适,其可拓展的空间也比较大。从被动的听、看、赏提升到亲自去唱一唱、画一画、做一做,这完全符合年轻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心理诉求。同时,高职教育强调动手实践,艺术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不仅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也为高职学生的参与意识、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知行结合的特殊通道。无论高雅或通俗、经典或现代,艺术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且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扎根于生活,这为艺术实践类任意选修课的教学带来了丰富而宽阔的拓展空间。因此,艺术实践类任意选修课不必局限于教室教学单一形式,可以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区公益演出、参观当地特色文化等开展艺术实践。

作为公共艺术教学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大致划分成三个层次:从基础、参与到个性提高,由内向外逐步拓展。其中的基础层虽然也有参与互动,但主要是安排“鉴赏”类的限定性选修课教学,在保证取得毕业学分的同时让学生打下一定的艺术基础并初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有意愿、有方向地进入参与和个性提高的拓展层面,自主选择在学校开设的任意选修课,积极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的情趣体验得到参与的快乐和艺术的享受,使其文艺素养、人文素质在公共艺术教育平台上得到不断提升。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在提高,这是知识习得的通用模式。虽然《方案》将艺术实践类列在任意选修课中,但并不意味着限定选修课不可以包含实践环节,即使是“鉴赏”类课程,通过参观、参与等接触式、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因此我们认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始终,而不能人为地规定在哪种课程类型中。与专业课程不同,公共艺术课的实践教学不是某一门课程的单一安排,而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统筹安排的有计划、有目标的嵌入式活动,是与艺术理论基础的有机融合与补充。高职院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要在《方案》的框架下、在学校的常规管理下,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研究学生的艺术基础和兴趣取向,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例如,结合地方艺术资源参观博物馆、非物质遗产,组织高雅文化进校园讲座等,设计多种艺术体验情境,组织和加强艺术社团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开展教学,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激情,使他们在接触、体验、感受和参与艺术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情操陶冶,尤其是要让他们在接受公共艺术教育后养成在困难和挫折中调节自己的良好心理素质,以积极的心态、博大的胸怀面向充满挑战而又美好的未来。

三、结束语

李岚清同志说过,“艺术教育不是技术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弹琴、拉琴、唱歌,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这就给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公共艺术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的大众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来说,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同时更要避免公共艺术课程技能化倾向。

作者:唐劲松 单位:江苏南通职业大学公共艺术教研室

(七)

一、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天然联系

公共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互动发展,在校园文化中体现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公共艺术教育中体现校园文化的精神实质,能将校园文化建设推向更高的层面;反过来公共艺术教育通过校园文化这个媒介,通过系列互动向社会文化进行信息反馈,并传播新兴文化现象.如果不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必然会导致校园文化的缺失和不完整,两者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有机体.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共同性使之互为依托和阐释、互为配合与激励,协调促进.

1、育人目标的共同性

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公共艺术课程培养和熏陶大学生艺术素养,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使其身心得到发展,在知识、品格等方面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使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人是两者的共同育人目标.

2、育人媒介的共同性

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都是以美的对象为媒介.公共艺术教育就是引领学生欣赏、感受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达到身心愉悦、健全人格的塑造.校园文化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中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规章制度、社团活动、校园环境等,是自然和社会的缩影,审美化的校园文化就是最普及的美育媒介.

3、育人措施的共同性

公共艺术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展开,以知识的传递来实现教育目标.校园文化是以美好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感情,把艺术知识熏陶、教育思想启迪和审美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让人的精神状态在自由放松状态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4、育人效果的共同性

拓展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分析大众化高校的结构与层次变化,探索研究具有可行性的应对措施,积极推动大学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发展等培养效果角度来观察,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也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二、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1、协同育人原则构建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教育”的育人原则.协同育人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宗旨,强调以学生健康成才、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坚持艺术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高效性,关注个体,尊重个性.公共艺术教育是一项普及的、大众的、平等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别于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不是部分艺术特长生的训练基地,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主要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共享艺术教育成果.

2、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内部制度与外部资源有机联接,创造新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激励机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构成独立学院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整体和谐运作平台的关键部分,深化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效果.

(1)协同创新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管理体制.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正常启动的先决条件就是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点在于学院决策层.通过协同育人管理机制,打破了原有的体制分割,以学院主管部门、教学单位、学习主客体的新型组织结构体系.

(2)协同创新公共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的运作机制.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是创新运作机制.运作机制创新有赖于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协同育人中心以及学生社团等相关部门的协调.

(3)创新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积极采用新措施、新方案、新手段,完善新的评奖办法,形成规范、科学的奖励条例是激励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的重要举措,对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增加协同育人教育成果有重要作用.

3、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构建

协同育人最终落脚点为人才的培养,任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都会落实到课程教学改革,开放性课程教学模式是协同育人取得成效的重要步骤.通过立足独立学院现有条件,依托现代教育科技,坚持探讨实施开放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开放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实现人格的全面塑造.

(1)运用现代技术,建立协同育人教学空间

现代教学空间分为显性空间和隐性空间,显性空间主要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课室、多功训练能场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多媒体技术等,隐性空间的组成主要有思维、观念、兴趣、情感、意志等.为了保证各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及校园艺术活动充分开展,在学院决策层联合多个主管部门重视显性空间打造.隐性空间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构建教师、学生可以共同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系统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根据自身规划有选择性地拓展研究方向提供良好的现代化网络环境.

(2)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增加特色课程开设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指导,可以在所在地域开设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独立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研究,加强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整合社会资源,其中包括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等各类社会设施场所,选择与社会团体、公司、政府等单位合作举办晚会、展览等,通过实践活动汲取新的经验养分,检验协同育人教育成果.

(3)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开放互动教学过程

开放、互动是建立在学习者对学习的强烈内在需求基础上的,通过学科交叉、课程综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重新审视实施,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求知欲.树立新的师生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协助者,共同参与研究学习、配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相互间属于平等关系.具体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自主学习习惯养成,有利于学生还原关联知识、组织散乱知识,使课程的知识本身形成一个开放体系.

(4)优化多元化教育手段,丰富育人形式

校园文化是多元的,公共艺术教育也应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结合学院优秀特色社团开展设置公共艺术课程,组织部分优秀相关专业优秀教师,有针对性制订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艺术优势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计划.社团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一方面,使之成为校园文化中亮丽风景线;另一方面,树立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展示学院特色.我院在实施公共艺术教育与社团联合开设课程、用艺术活动辐射全校学生、普及各类艺术的项目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院艺术团总有团员200多名,其中90%以上学生有参加公共艺术课程学习,通过课程学习与参与艺术团实践活动,积累了深厚的艺术素养和技能,艺术团在2012年夺得舞蹈啦啦队花球规定高校A组冠军和街舞大学四级难度组亚军,并获得参加2012年美国世界啦啦队锦标赛入场券,独立学院代表国家参加世界级高水平体育赛事,尚属首次.

(5)创新考核方式,开放评价方式和标准

评价标准与方式对教学起着导向、激励和调控等多种作用.在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探索中,建立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多元化,既关注评价结果,更关注评价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积极向上、分工协作等意识形成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开放化包括过程中的能力体现和最终成果的表达,在评价开放化的尝试和探索中,恰当评价在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中所产生的变化及表现出来的行为技能和影响.如: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对全局的把握和细节的控制等能力的恰当评价.多元化评价一方面改变传统的试卷答题评分方式,可采用市场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课程作业、承担社会项目等多元评价方式,例如,通过举办教学成果展的形式,小组评价优秀的作品等形式.分数的构成可以包含平时考勤分、学生相互评分、教师评分等,寻求定性和定量的科学组合.另一方面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评价人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和校外的设计师,而且要配以公开、规范的评价制度.评价机制的改革,是协同育人模式越走越宽的必然选择.

(6)做好信息反馈、检验协同育人成效

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探讨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实践、调整、再实践,通过信息反馈检验协同育人成效.在协同育人实施中,及时有效通过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动态变化,但也要注意其中一些问题:一是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途径狭窄,缺乏资源共享;二是合作意识不强,缺乏相互交流,在部分团队项目中分工不明、互相推诿,影响协同育人项目整体进程与水平;三是在开放评价方法上,因个人原因顾虑过多而使评价结果缺乏客观和公正.因此,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实际过程要不断通过信息反馈调整.

三、结语

校园教育论文范文4

(一)培养六年制本科生的目的

作为从初中毕业的学生,他们直接迈入了大学环境,住进了大学的寝室,进入大学课堂,感受大学文化,参加大学生式的文化活动,面对的是相对开放的社会和校园,这与一般性的普通高中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安静、社会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学校家庭约束相对严格等比起来有着许许多多的差异。因此,如何引导他们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积极乐观地面对许多困难和困惑,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二)关于六年制本科生的校园文艺活动

初中生起点的大学生需要快速、平稳地适应大学生活,校园文艺活动是个很好也是非常重要的载体。何谓校园文艺,即在我们的校园所展开的文艺活动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行为,可视为校园文艺。开展六年制本科生的校园文艺活动目的何在?一是提升素质,二是促进心理融合,三是促进适应能力提升。校园文艺活动触及到每个学生,对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具有巨大重要。素质的提升,对培养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有促进。学生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的当代大学生。总的来说,开展六年制本科生校园文艺活动研究,将有利于学校优化六年制本科生管理规范;有利于提高文化艺术素质和涵养;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二、六年制本科生文化艺术素质现状

(一)学习目标比较明确,但方式方法存在缺失

六年制本科生自进校起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是成为人民教师,为农村和偏远地区贡献青春与热血,职业理想很伟大。但作为普遍只有15-16岁入学的“准大学生”(实际是高中生心理层次),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不够完善、不够健全。很多学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实现人格自我学习和完善。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如何去学习、去创造,去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社会放心的园丁,他们还存在许多迷惑和不解,这些都需要正确的引导。

(二)对校园文艺活动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整体艺术素质有待提高

笔者通过多次对学生校园文艺活动的参与度、表演情况摸底调查发现,这类学生由于刚刚从初中毕业,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在艺术表演等方面缺少专业的水准,对如何参与、组织、策划、协调大型的文艺演出等方面的基本认识欠缺,对如何协助教师组织好一次文艺演出、文艺活动还处于学习起步状态。

(三)校园文艺活动数量较多,但艺术性、学术性有待加强

现有的文化制度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有待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当前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前卫、流行、庸俗、商业化的选秀、歌舞比赛等方面,缺乏高雅和具备较强教育引导功能的活动,一些校园文艺活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继承也渐行渐远,偏离了主流校园文化的要求和发展方向。

三、六年制本科生开展校园文艺活动的基本原则

开展好校园文艺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好的校园文艺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也可以作为尺度,从一方面来衡量学校整体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另外还能作为院校、师生的幸福指数的测量仪。开展活动,有时就要走出校园,走进街市、工厂、农村。况且,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教职员工也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精神状态、道德行为等等都会在校园之外表现出来。这些与社会、校园有关的文艺活动,人与人产生了社会关系,各种复杂情感产生,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情绪。如何保证通过文艺活动来使得在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朝着健康、积极、乐观等良好方向发展呢?这时候,文艺活动组织就需要一定的原则来保障。作为特定群体的六年制本科生的文艺活动同样需要原则保障。

(一)开展校园文艺活动基本原则的标准

在开展文艺活动时,应坚持是否有利于培养国家人才、是否有利于学生德业健全、是否有利于院校师生共赢的标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负面影响的绝对量也大幅度增加,这些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和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六年制本科生身心处在成长阶段,对外界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对各种庸俗或低俗的东西还缺乏甄别的能力。学生的品德和学业都能达到良好或者优秀,既体现了学校的良好发展,又从一个层次上促进了社会的良好发展。

1.坚持是否有利于培养国家人才。

这是大前提,国家通过教育来选拔培养人才,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富民强。当代社会是多元化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也有差异。但总的方向就是人才当为国家、社会所用。他们的才能能够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国家富强而作出贡献。因此,开展六年制本科生文艺活动,应把是否有利于培养国家人才作为根本出发点。

2.坚持有利于学生德业健全。

当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讲究以人为本,落脚点就是学生的德业均衡发展,品德塑造与专业修养两者并重。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文艺活动)都要秉着这个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德业培养,实现两者健康有序发展。

3.坚持是否有利于院校师生共赢的原则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发展壮大是随着师生的成长、院校的发展而发展,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开展本科生文艺活动应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院校师生共赢的原则,达到院校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要坚持主导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里所说主导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是从文化意识形态来讲。意识形态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反映了学校等社会团体、组织能不能寻求长期有效的机制在现代思想潮流中体现主体的同时突出自我保证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现代中国思想潮流的主线,六年制本科生的文艺活动应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元素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先进文化。同时,大学是思想者的乐园,各种奇思妙想,百家争鸣,层出不穷。大学应对多元的文化特征保持批判性吸收的态度。在各种文艺活动中,坚持主导性,但要学会适当吸取一些科学的、先进的、与时俱进的多元文化,充实主流文化,发展和壮大主流文化。所以,开展六年制本科生文艺活动,应当考虑到活动背后升华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和结果。

(三)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普遍意味者是大众的、常规性的,一般都是积累了多年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按部就班,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程序化。因此,开展普遍性的活动,有助于实现学生广泛参与,加强沟通。如合唱、普遍性的文体活动等。但是光有文艺活动的普遍性还不够,容易忽视学生个体特点和亮点,容易忽视学校、师生发展的客观性,容易导致活动普遍但收效甚微的局面。应在许多普遍开展的文艺活动的时候,适当注意当前校园文艺现状的特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使得文艺活动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突出亮点。

四、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六年制本科生校园文艺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校园生活多样化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既体现着师生的精神面貌,也体现着教育的品位。采取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六年制本科生的校园文艺活动,有助于学生们保持心态过渡的通畅和接受能力的逐步提高。加强对六年制本科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教育的探讨和实践,可分为三个阶段,两个层面。

(一)第一阶段:入学适应阶段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开端和基础,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大一学生(年龄上相当于普通高中的高一学生),是校园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通过校园文艺活动,增强新生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文化的科学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流能力的学生具备重要意义。当然通过分析这阶段六年制本科生,其年龄较小、思想还未成熟,这个阶段开展的活动主要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类文艺活动,爱院爱系爱班主题文艺活动,榜样力量以及普及各种安全、诚信、职业规划设计等教育类文艺活动为主。注重培养新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院、荣院意识;科学设计职业生涯,明确成才目标;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提升文明素养;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自我从初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学会交往和合作,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寝室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增强集体凝聚力,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发展。

(二)第二阶段:逐步融入大学生活阶段

丰富的大学文化艺术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人生信仰,完善稳定、成熟的人格,提高全面的个人素质的重要方式。这个时候的学生主要以大二、大三学生(年龄上相对于普通高中高二、高三学生)为参与主体。他们已经可以基本摒弃初中时候的生活与学习习惯,逐步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当中。当然,毕竟他们绝大多数年龄还是偏低,对未知充满好奇,心智处于容易被外界影响的不稳定时期。这个时候,校园文艺活动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要注意把握活动的开展逐步向体现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内涵的方向发展,以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知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发挥正能量为目的。可以多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文艺互动或具有一定爱好基础的各种文艺演出类、演讲类、正能量事迹宣讲类、特色活动展出类、才艺展示类等文艺活动。通过这些文艺活动,帮助学生们活跃思想,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国与家、社会与自己、学校与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这些文艺活动,锻炼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并展示学生才艺,提高他们对未来的自信心。

(三)第三阶段:实习和就业期阶段

他们中绝大部分已充分融入大学校园生活,生理和心理方面日渐成熟,他们的专业素养、爱好、综合素质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各种文艺活动当中实行从生疏到娴熟的转变。但是,需要充分认识到的是,六年制本科生本质上来说是定向生,他们的就业工作压力相对较小,也就是说他们在进入大四大五的时候极可能会存在学习懈怠,参加活动不够积极等不良现象。同时他们的精力也主要放在了学业和个人兴趣等方面,这个时候,针对这个阶段的六年制本科生组织策划的校园 文艺活动应从数量上相应减少,逐步以精、少、优的文艺活动为主。在这个阶段,如何通过这些精、少、优的文艺活动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保持提高和进步的态势,是值得重视的。因此,这个时候的校园文艺活动,可结合各专业特色,以实习、毕业汇报演出、专业教学比武、新老生交流、三笔字比赛、感恩、就业规划等主题文艺活动,强调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肯定活动的举办意义,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唤起学生对大学生活时光的珍惜,不浪费光阴,奋发图强,树立远大职业目标,并为之奋斗,为即将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而努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六年制本科生的校园文艺活动与其他普通本科生的校园活动,既有相同性又有不同点,相同的都是从陌生到熟悉,从积极到懈怠。不同点就是,年龄层次不一样,对活动内容、形式、支持、参与程度都有很多不同。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六年制本科生活动时,注意把握两个层面,一是从六年制本科新生入校开始,应本着简单到复杂,二是从量多而粗到量少而精的思路,逐步开展校园文艺活动。这是比较符合六年制本科生成长需要的,有助于学生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参与校园文艺活动积极性,确保校园文化有序发展和繁荣。

五、开展特色校园文艺活动和其他各种活动对接的方式方法

这里面就有两个对接问题,一个是以六年制本科生为参与主体,其他专业情况的学生为辅助的特色活动的对接问题;另一个是以全校性学生为参与主体的文艺活动,六年制本科生作为一份子参与的对接方式。

(一)采取“准确定位、统筹兼顾、精心策划、反复认证”的宏观思想来制定校园文艺活动

所谓定位要准确,就是说在开展文艺活动之前,有必要明确这次活动的主体,是针对全校学生还是特别院系、特别专业的学生的文艺活动。这些活动是不是有助于丰富六年制本科生校园文化生活?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说既要充分考虑到特色活动的特殊性,也要照顾到活动参与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保证活动的特色和亮点。精心策划,是每次活动策划组织者需要做到的必备条件,精心意味着周到、细心。反复认证,就是要求文艺活动组织策划者,应理顺活动流程,对活动前、中、后的所有布局和安排进行反复论证,找到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或发生的问题,设计预案,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二)采取“有调查有研究有反馈”的方式对接

现代社会是一个适合个性张扬的大环境,可以张扬但不乖张,学生在参与校园文艺活动方面拥有自己许多的看法和想法。这些想法有些是学生对自己才华显露的一种渴望,可以说,在制定特色文艺活动的时候,制定者如果一味追求上级领导或其他单方面的效应,忽略学生希望在活动的才能展现等其他方面的影响;或者一味地追求完成任务,不计效果的态度,是很难把活动组织好,很容易打击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出台方案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普遍听取师生,尤其是基层教师、学生的意见;经过论证后,再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六、结语

校园教育论文范文5

1.社会的认识还存在不足。

看过这样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文章中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在和朋友交往的时候,朋友说了这么一句话,不就是教几个聋子和哑巴憨头学生吗,至于把自己搞得那么忙吗?敢情还能把他们教成国之栋梁?这样的观念认识注定是不成熟的。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都会耐心地和身边的人努力解释什么是特殊教育,但是很多时候得到的结果还是别人不理解的表情。这是因为社会各方面还是存在着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度不够和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了解不足。其实,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还是不一样的,它在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封闭的环境中,老师和学生一样很难和外界社会融合。甚至在很多大众的人观念里,觉得特殊教育学校只要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就好了,领导视察的时候关注最多的也是安全问题,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根本不去考虑。

2.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差异。

物质文化是可以看得见的,也很容易被人们接受,而精神文化是一种隐形的看不见的财富。这就造成了部分领导者只注重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美观,只看重金钱的投资带来的效果,忽视了办学理念“爱”教学效果的教育等精神层次的建设。

3.校园文化整体性欠缺,特色不明显。

校园文化建设只一味地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目光短浅地办文化节,看重短期的效果,不重视精神层面的打造和内涵的发展。这会造成校园文化建设失衡,整体性失调。现在很多学校模仿性特别强,很多时候特殊教育学校照搬照抄普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这样对学生来说,根本起不到文化熏陶的作用。没有尊重学校的个性,没有特色。

二、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1.以人为本的管理。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付出,因此管理者要学会尊重师生的个性,平等待人,关爱关怀,合作帮助,感恩宽容,热爱生命。在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者要关怀员工,尽量满足员工需求,关心每一个员工的辛勤付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调动师生的积极创造性,按照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进一步鼓励师生的观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保证全面和谐地发展。

2.创新特色。

特殊教育学校要在特色两字上下工夫。在尊重老师辛苦的工作中,倡导好的学风、校风和班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尊自强一样都不能少;鼓励发扬老师的爱心教育,为残疾人打造一片蔚蓝天空;结合实际建设不同的校园文化,促进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自信心为主,发扬个性,建立相应的文化设施,一切以关爱为前提,一切为了残疾孩子,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特点。实行爱的教育,营造一个特殊教育、特别奉献的良好氛围。根据不同类型的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在制度上保证学生学习上得到指导,在生活上得到关心,在活动中全面积极参与,在心理上得到有效的疏导。

3.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打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创造一种让学生和老师都能感受到的幸福感,以人为本。所以,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尊重广大师生文化需求的丰富性,加强对各种新型文化表现方式和研究;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文化需求的增长,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尊重和包容广大师生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在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方面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撑。每学年可以组织一次为学校建设献计献言的活动,征求大家的建议意见,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其中,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关注教师生活,尊重教师,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的活动等等。学校要做好服务,建设学习型的文化组织,转变意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打算着想,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备至。比如说,图书馆的建设,冬天为学生安装热水器,夏天为学生安装空调,购置教学设备,把宿舍和教室装扮的像家一样温馨,窗帘门窗都可以暖一点,做好一系列的完善设施建设,提高食堂的饭菜质量,努力改善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举办有趣的活动,运动会,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三、结语

校园教育论文范文6

数字校园电视网络是通过校园局域网络和校园闭路电视等方式传送,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在线视频、在线通话、即时文字图片消息的形式与校园电视台的网络平台进行实时沟通,把校园新闻、校内各类活动、校园生活、教学实践多媒体课件、科研活动等等制作成为共享资源,用网络进行传播的集成系统。

二、当前我国校园数字电视网络存在着的问题

(一)营运数字电视网络的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不够过硬

目前各大高校中的数字电视网络的大多都不设置专职人员,而是以学生兼职的方式来运营,电视网络的正常运转依赖学生群体也是校园电视网络的一个很大特点。从各个角度讲,吸收学生参与都是应该的、必须的。但是由于学生在知识、阅历、经验、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相对不足,不能使新闻的质和量得到有效保证。特别是学生的流动性,使媒体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二)校园数字电视网络存在着硬件设施跟不上科技发展步伐的困境

校园电视的优势在于视觉感染力强,易留下深刻印象,但很多学校是每周播出一次节目,时效性比较差。许多高校的校园电视台硬件和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一些高校的教室、学生宿舍没有电视设施。电视台受到资金投入限制,导致设备不完善,诺大的演播室可用设备少得可怜,而且由于设备趋于老化,更新换代慢,经常导致节目制作的仓促,影响了节目的质量和实效性。有的高校采用校园网络的方式播放校园数字电视节目,但是园囿于网络速度等问题,很多学生并不能收看到节目。还有的高校虽然有一套数字电视采集的设备,但是年老不经修,已经不能实现快速采播节目的能力,或者是有些高校采用的是线性编辑系统,而不是快速采集新闻的非编系统,采集回来的新闻事件不能很快地传达出去。

(三)校园数字电视网络播放的节目过于单一,内容不丰富

目前大多数的校园数字电视网络播放的大都是学校各大会议,传达某些政策及会议的精神之类的内容,对学生日常生活、教学实践、校园新闻等关注度不够,脱离教学科研、学生生活的实际,缺少来自基层学生的内容。还有些高校尽管学生采写了校内新闻,但是普通学生却不能很方便地查看到最近的新闻。有的高校校园网络电视纯粹就是一个国内各大媒体的转播台,就是播放其他媒体的新闻来充版面。播放的内容单一不能很好地反应校园生活、校园新闻、学生生活、日常教学等情况。

三、完善校园数字电视网络运营更好地服务校园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将校园数字电视网络运用于日常教学中来

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利用校园数字电视网络走向课堂教学的模式,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科教学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更是创立了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教书育人的新天地。

(二)改进校园数字电视网络的硬件设施,对校园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提升校园网络的传输质量

针对校园网络技术、设备等存在的各种问题,出现的网络速度较慢不能较快实施网络教学出现的困境,需要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技术,对校园网络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校园网络系统。采用三层C/S与Browse/Server相互结合的网络架构:采取直播现场的直播工作站作为第一层,主要是用于音视频及电子信息的采集;服务器集群作为第二层,主要是用于音视频信息与电子文档信息的同步;第三层是用户层,主要是用于学生、教师浏览。三层分工合作,将网络平台建设得更合乎校园的实际情况。同时,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校园电视对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学校中心工作和对外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的重要性,统筹协调,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对校园电视建设的投入力度,为校园数字电视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在每个教室配置一台电视,让教学实践中能随时随地享受到数字电视带来的丰富信息与资源;在每个饭堂配置几台电视,在转播国内各大媒体的电视节目的同时,播放校园内的新闻,让学生能在休闲时间也感知到校园内发生的新闻;在学校网络中连接校园数字电视的内容,通过网络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可以观看的校园电视节目。

(三)丰富校园数字电视节目的播放内容

通过对校园内发生的新闻、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教学科研、教学实践的采访;通过对先进的大学生典型事迹的报道,比如身残志坚的生活强者、志愿服务边疆的优秀毕业生、在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楷模等进行宣传报道,将他们的事迹制作成专题片,来影响和鞭策其他学生;通过盲目消费、破坏环境、虚度光阴等不良现象适度曝光,发挥校园电视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使学生加强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尽量减少类似行为的发生。同时,还通过对《新闻联播》、《新闻三十分》、《焦点访谈》等栏目的转播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国情,了解国际、国内的政治局势,引导他们关注社会人生,形成是非观念,提升评价能力。校园电视的教育作用与教师课堂教育的作用有很大差异。校园电视通过对信息的选择与编排,进行客观的分析,形成正面信息传递给接受者,并对其进行教育,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四)加强与当地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合作

校园数字电视网络采取与当地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合作的方式,采取积极走出去的战略,通过校园网络与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一起搭建的平台,将利用有线数字电视具有交互性、节目内容丰富等的特点,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资源、教学资料、数据及丰富的各类素材,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与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合作,还可以将学校的各种新闻信息机各类教学材料等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传输出去,达到互助合作共赢的目的。

校园教育论文范文7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于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人文思想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高校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协调校园人际关系。

高校校园是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参加工作的最后一站,也是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场所。有效的校园人际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师生要共同努力,共同构建相互尊重、信任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形成这种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与基础。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宣传校园文化的有效方式与途径。

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形式、组织内容等,能够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增加学生们的学术思想与文化内涵。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改变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一、质量不高的局面,就要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与知识层面入手,从而可以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有效地提升与优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现如今,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在给我们带来更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腐化败坏的思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对当代大学生尤是如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内在涵养,能够使学生在接受健康思想与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从纪律、理想、道德等各个方面来武装自己,抵制各种腐化败坏的思想,保证自身的健康成长。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影响与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1、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大学生正处于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朝气蓬勃、充满力量,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要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扩展他们的兴趣爱好,高校就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其建立一个可以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而校园文化建设的加强恰恰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与前提。

2、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内涵的增强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现今,我国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承担着家庭与社会等各方的压力,对其思想与身体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所以,高校要切实增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念,有效地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与作用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的内容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的有效建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以及教育效果等都要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者,其主导者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2、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制约作用。

在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不能否认其中必然存在着的具有一定负面影响的文化产物,这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思想文化培养等都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限制与制约下,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文化产物将很难出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从而为当代高校校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分属不同部门,无法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组合

从高校的实际工作来看,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仍分属不同的教育部门。一般来说,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属于学校团委以及宣传部的工作范围,其大都是通过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来开展活动。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分属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研中心等机构,其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教授来进行的。这两者之间的影响与渗透较少,不能进行有效的融合与统一,从而降低了学校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性,限制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性能发挥。

(二)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发展失衡

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来看,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大都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却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建设。而物质文化建设仅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精神文化的发展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但是,当前许多高校都陷入了这一误区:仅是对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方面进行探索与挖掘,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内涵。这种缺乏精神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思想方面的引领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五、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主要途径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高校想要切实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就需要要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地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这样才能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并将其纳入学校人文精神教育的总体规划纲要之中。就校园文化建设来说,良好育人环境的营造,对于学生社团的活动组织等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育人环境的营造,能够督促教师在专业课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内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自身发展。

(二)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设

为了使当代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行为规范,就要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从而对其各种不良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切实督促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发展。但是,我们仍需要注意,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不是让大学生被动性地被这些制度、规范所管制、所约束,而是要使得其将自身的行为与制度要求结合起来,从而逐步地引导自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者,相关制度的建立对于校园文化的良好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制度的建立对于具有负面影响的不良文化产物的产生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切实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三)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

校园教育论文范文8

体育院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基地之一,其主要目的不仅仅要使学生具有各种体育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为祖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和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确保体育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大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逆境。然而,高等教育在发挥其实际功能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主要包括:一是社会因素。新闻不时报道出一些暴力凶杀事件,这已经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种现象在体育院校也偶有发生,事件较多为酗酒、打架等造成危害他人生命或危害自己生命的恶性事件,也有游泳、交通事故等造成的意外伤亡事故。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从事与体育相关的教师、教练、管理干部以外,还包括自主创业、报考公务员,也有去私企民营企业工作等等,这使得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变得非常迷茫。二是教育因素。体育院校的教育功能在实现过程中过于追求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培养,使得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紧张,包括教学训练场地、场馆设施、教学楼、宿舍楼、师资等资源紧缺,甚至有些个别院校追求专业的扩充,而不重视专业本身的建设,或者就根本不具备人才培养的要求。21世纪充满了竞争和挑战,人的知识、能力、创新精神、生存环境以及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对大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程度的要求,也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不仅要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才培养职能,而且还要承担起学生能够善待生命、学会生存、健康生活的社会职能。三生教育的缺失使得教育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更多的挑战。三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当代大学生是优生优育的一代,也是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一代,独生子女多,家长倾其所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长期溺爱,使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渐渐滋生懒惰依赖的思想,在大学生活中出现诸多不适应,遇到困难经常会感到束手无策。再就是学生本身对学业和就业的压力没有清楚的认识,缺乏对专业技术技能知识的精益求精,没有厘清生存技能对生命本身,对生活幸福的价值和作用,因而产生了过多的心理负担。

二、体育院校大学生开展“三生教育”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完善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理论体系

“三生教育”是以尊重和发扬受教育者主体性为前提条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主张按照人的特性和人的内心需要去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发人的自觉性、自主性、积极性和能动性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体地讲,在体育院校实施包含“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相互融合的三生教育,也是从人的本质和以学生本身为出发点,历经生命、生存、生活的过程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同时整合校园内资源和校园外资源,并使社会、学校、家庭等教育主体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既满足学生当前发展的需要,又顺应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三生教育”内部之间,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具有现实的发展性,还具有未来的前瞻性,从而构成持续、协调、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开展“三生教育”是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体现了现代教育人本化、大众化、社会化及公平性、民主性、创新性等特点。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本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核心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三生教育”就是将教育从关注生命关照的最低层次扩展到对人的生存和生活的全面整体的关怀,使青年学生能够在困境中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确定自己人生的目标。所以,“三生教育”是使教育达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和谐统一的新型教育理念。因此,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一些新的学科知识融合,引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可以说,对“三生教育”的研究就是在丰富和完善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理论体系。

2.为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三生教育”有机地将现代教育与人生教育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本质。在体育院校中实施“三生教育”,能够将教育中积累的实践经验总结成理论体系,充实我国高等教育的德育教育体系。“三生教育”是根据人本身的发展规律来开展教育活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使学生知生理、调心理、守伦理、懂哲理、明事理,真正把人引向生命领域、引向生存世界、引向生活未来,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自身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在体育院校实施“三生教育”,通过不断总结其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能够丰富体育院校德育教育的理论体系,并为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意义

1.促进体育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现有的体育专业院校共有14所,在办学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目标等方面的也不尽相同。办学理念上,尤其是培养方式和培养重点上显示出了比较大的差异。但是各大体育院校的大学精神内涵在内容上讲,均体现在比较相近的五方面:爱国自强、拼搏奉献、追求进步、崇德守则、团结友谊。从上述的五个层面可以看出,从做人到做事再到使命,分别概括了体育院校的整体风貌和文化特色,共同构成了体育院校大学精神的内涵。由此看出,体育院校就是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珍爱生命,懂得生活的具备体育技能和传播精神的青年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成长成才,使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成为一种脚踏实地更为贴近人性的教育活动。“三生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价值理念,从伴随人生命成长的开始,到生命的结束,涵盖了人的一生。让学生珍惜生命、学会生存本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有尊严地生活、工作和学习,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能够参与社会的发展。

2.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体育院校要加强与其他院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合作,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形成一套完善的“三生教育”实施方案,并督促计划中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情况,解决体育院校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使得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种问题,确保其全面发展,同时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阶段全国各大高校都在建设和谐校园,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报道出一些自杀事件,或者是危害他人生命事件,这些事情的发生直接阻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并对学生的成长和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而开展“三生教育”,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生活、生存和生命方面的教育,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进而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所以说,实施“三生教育”,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时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措施,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体育院校“三生教育”的实践途径

为了确保以人为本的理念,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体育院校定要积极构建“三生教育”体系,不仅要通过“三生教育”贴近学生生命、贴近学生生存、贴近学生生活方式,提升学生专业技术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发现生命价值、发掘生存智慧、发展生活意义。体育院校还要形成“三生教育”的合力,通过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行为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

(一)在“三生教育”中融入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是开展“三生教育”的基础和原则,也是高等教育核心理念的体现,体育院校要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加以充分利用,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学生的生活给予充分的关注,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并教会学生正确面对这些困境,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大学生的教育方面,核心力量和中坚队伍就是高校的教师,因此要确保系统实施“三生教育”,就必须建立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高校的专业课老师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饱满的热情,同时在业余时间也要乐观对待生活,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体育院校还要善于利用学校的先进人物和故事,通过运用他们的力量来号召学生向他们学习。不仅如此,高校也可以从外界邀请先进人物进行报告,综合多种形式来感染学生,让体育院校的师生都能够从中汲取正能量。

(二)开设“三生教育”课程

体育院校在开展教育时要认识到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道理,更要明白当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其中一项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教会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正确处理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问题。除了原有的一些思想教育课程,体育院校还需要开设“三生教育”相关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学会“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能够增强对生活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实现自我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在师资建设方面也要加强。目前能够胜任“三生教育”工作开展的教师并不多。体育院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这一现状,将相关课程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培训,包括心理学、思想教育学以及社会学专业的相关教师,让这些老师成为“三生教育”鼓干力量。

(三)制定系统的学生培养计划

体育院校要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的培养学生计划,这就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三生教育”氛围,将“三生教育”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能够通过对课程学习,理解其中蕴含的“珍惜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思想。教师可以采取案例式与启发式相结合的课堂方式,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上有关青春期主题的心理课程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情绪控制,并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该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实现将“三生教育”在体育院校大学生群体中真正贯彻的教育目标。比如说,在“三生教育”中发挥体育的优势,可将消防疏散演习等传统安全逃生演练,与定向运动这一体育项目结合起来,设置逃生迷宫,可有效提升学生逃生自救的能力。其次,适当地开展主题班会,采取集体教育的方式来落实“三生教育”。可以以安全教育为主题,让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求生技能;还可以以消防安全为题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求生器材,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开展相应的逃生演习活动。总之,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热爱生命,理解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意义。

(四)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

体育院校不仅仅要通过开设“三生教育”相关课程来实施“三生教育”,更要通过举办多种校园活动来将“三生教育”落实下去。学校可以邀请著名学者或者是相关专家,通过讲座的形式来与大学生们现场交流;还可以开展相应的心理活动,像“面对面,一个都不能少”这种类型的心理活动,便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像大学生体育艺术节以及科技创新文化节等等,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享受艺术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还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三生教育”的实施,学生在参加“社团文化节”“社团风采展”等社团活动时,可以融入禁毒和宣传环保等理念,同时鼓励学生去参加“一助一”之类的志愿者活动,对那些弱势群体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