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管理论文范例

问题管理论文

问题管理论文范文1

(一)、供电企业现状——问题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的供电企业主要有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组成,同时还存在着独立经营等集团公司和自发自供企业。由于供电企业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经营方式多元化等特点,笔者认为供电企业有必要运用问题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虽然我国供电企业仍在高速发展,但目前供电企业仍存在以下几个较大的问题:首先在危机处理方面。由于危机大多是突如其来的,面对这样的危机事件很少能做到周全的应对,使众多企业遭到致命的打击。如电网安全事故的发生,将会造成大面积的停电进而带来危机。而电网安全作为供电企业安全供电的前提与保障,一旦出现此类电网安全事故,将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与生产,最终导致的经济损失是不能估量的。由于社会对供电问题的法律意识加强,使供电企业停电事件引发的社会性群体反应增强,带来的风险更大,损失更严重。又如由于供电企业服务问题及合同问题所引发的危机,如出现违反服务合同的情况,将会使企业的社会形象遭到破坏,出现信任危机。当供电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处理不当时,会导致类似危机的出现,部分情况严重的将引发法律纠纷。此外一些媒体的导向错误,也将引发供电企业的危机,当错误的媒体导向引发了公众视点聚焦到对供电企业不利的负面新闻上,将使供电企业受到非议,虽然客观上讲供电企业属于自然垄断,但是面对公众和供电市场的压力也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其次是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问题。笔者认为,必须高度认识到电力营销是我国供电企业发展的核心业务,其生产经营活动也必须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营销的需求。目前电力产品销售困难、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电力销售,使得供电企业在市场经营中处于劣势。如电力营销系统中存在的风险与不足,一是技术风险,二是操作风险,三是违规操作的风险。这些不同的风险对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造成了威胁,并直接制约着电力营销管理的发展。此外电力营销的调查阶段也并不合理,虽然部分供电企业应用计算机技术但整体上仍然是零散的低水平的,容易造成供电企业的管理决策失误,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针对我国供电企业所存在的这两大主要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在管理制度上要对其加以深刻的反思与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电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供电企业中应用问题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笔者认为在我国供电企业当中需要应用问题管理。由于供电企业存在危机和问题,需要借由正确合理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而问题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对症下药的“源头解决”方式,可以帮助供电企业管理从自身做起,理性积极的对待问题,及时发现问题从小处抓起,可以使企业真正从问题中发现机会,获得更多的积累和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供电企业问题管理都是势在必行的。此前,美国最大电力和天然气经销商安然公司的轰然垮台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安然公司成立于1930年,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天然气与电力公司之一,在企业成立初期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在其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重视,最终导致了危机的出现,并一发不可收拾的导致了垮台的结果。这种严重的后果,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导者对于问题管理的不重视。笔者认为问题管理模式强调的就是从“危机管理”向“问题管理”的转变,并不是说完全替代危机管理,而是说以“防治”为主。在以往的实践中发现,很多著名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又迅速灭亡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快起快倒”的现象就是由于对问题管理并不重视造成的。特别是针对供电企业的危机处理往往是突然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美国著名的《商业周刊》曾经在安然公司的问题上提出了防范于未然的八大措施,即重新审视商业限制的措施,审查政府能源政策,改革审计委员会,审计者的制度轮换,重视政府对企业的会计账务规定等。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问题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内部的小问题经过日积月累也会造成企业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失去处理危机的机会。

二、供电企业现存的问题:

由于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产业,因此供电企业作为特殊的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生活影响巨大。而电力改革也正按照国家相关的要求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各供电企业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呢?首先归结于供电企业现存的问题,只有针对问题进行管理制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供电企业的基本职能由供电规划、供电建设、供电生产、供电营销、供电监管等几部分构成。国家相关法律也对其进行了制度规定,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供电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

相对于现在企业制度的具体要求,我国供电企业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大部分实行“分层管理”、“分级负责”的治理结构。在部门设置上也存在功能重叠,部门繁多的问题。例如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在大部分供电企业当中会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由于会计机构的独立性将直接影响到供电公司的职能发挥,因此造成了供电公司信息的不对称性。

(二)、人力资源利用不当:

供电企业当中部分人员素质不高。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高水平的从业人员,如果没有技术人员的指导,供电基础设施建设通常是机械的重复之前的架构,失去了创新能力,会使整个供电企业的农村电网建设停滞不前。而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不仅包括技术人员、服务人员还包括管理人员,只有将他们相结合,才能让供电企业的运营从单一的建设和基础作用转变为发挥自己的创新水平,最终提高其供电能力。在部分供电企业中,某些员工政治素质不过硬、服务观念不强、业务技能不精准、上进心与责任感意识不强,导致了与供电企业前进步伐的不适应。此外,由于基层供电所存在着多种用工方式,因此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了供电企业管理的风险之处。而且供电企业内部的不协调也降低了工作效率。例如,在供电企业内部有部分员工认为供电企业的管理应该针对营销部门或营业窗口,跟生产部门、机关科室没有关系,认为优质服务是针对客户而言的,所以对工作的怠慢与不配合导致业务流程的拖沓,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三)、电网薄弱,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有一个突出的问题——电网的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主干电网薄弱、在众多城镇中出现电网老化,农村电网覆盖面积小,导致一些地区供需不平衡。如果有市场都无法占领,那么对于提高服务质量等问题更是望尘莫及。近年,国家已经投资了巨额资金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城镇电网改造以及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但是由于电力通道与工程建设进度等原因,并没有彻底改变电网薄弱的问题。建设一个坚强电网,提高电能质量对供电企业而言已迫在眉睫。此外由于供电企业的规划及实施过程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数据,因此需要很强的软件能力。例如在供电企业实施ERP管理模式时,需要运用到的软件就有很多,如国产的金蝶、用友、东大阿派等,又如国外品牌SAP、IFS等,由于该技术系统对产品要求较高,且国外产品质量较好,因此多用国外软件保证该系统的可持续性,但是其应用条件要求高,实施难度很大,总之信息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模式的创新运用。

(四)、供电企业营销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的供电企业管理以省级为实体,各个地区供电企业作为非独立核算的国有企业,是省级电力公司的分公司。近年,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世界发达国家供电企业相比,我国供电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仍存在很大差距。首先,在财务管理方面,各地区供电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不能进行利润分配,以内部虚拟市场方式进行分级经济责任制,以收支两线的全额预算制为主要方式进行财务管理。其次,在组织结构上,以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为主,车间、部门、班组仍以职能划分。在农电体制改革后,农电管理由代管转变为直管形式,但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制度仍存在于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中,造成管理人员冗杂,党政工作人数众多而生产人员不足的现象。

(五)、服务质量较低:

窗口人员服务不主动,回答客户问题时缺乏热情和礼貌,服务用语不规范,电话服务台坐席人员业务素质水平、专业化服务技巧较低……类似的案例在供电企业当中频发,究其根本,在供电企业内部有许多员工认为服务只与营销部门和营业窗口有关,与生产部门或机关科室无关。另外,优质服务在供电企业中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工程。根据电力商品的产、供、销、用一体化,瞬间性、连续性、一次完成等特性,客观要求供电企业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三、针对供电企业现存问题提出几点措施:

自古就有哲人劝谏天下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向我们说明,每一个危机事件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无凭无据的,都是以小的问题扩大为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清醒与警惕的意识,在危机的处理与总结中获得寻找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针对上述供电公司的问题提出几点个人的意见:

(一)、问题管理的理论结合实际:

问题管理虽然是针对问题进行的解决措施,但并不单一匮乏,针对供电企业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

1、设置挖掘问题的机构:

前文已经叙述了关于供电企业与问题管理联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问题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挖掘问题,那么这样的任务在供电企业中由谁来担任呢?我国首部问题管理著作《管理夜话:问题管理的模式与案例》的作者孙继伟博士曾经在问题管理的理论讲解中提及,要建立首席问题官。业界一些人认为这一观点听起来有些小题大做,但实际则不然。挖掘问题作为问题管理模式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一切活动都需要建立在寻找问题这一基础上,进而出台改革措施。笔者认为在各级供电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应该设立挖掘问题、寻找问题的机构,可适当与监管部门合并。将这种寻找问题的观念深入到企业的每个人心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供电企业找到完善的力量。由于我国供电企业的特殊性质,虽为国有企业但是地方级的财务与利润又是与上级供电企业分离的,这样的性质要求供电企业的员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员工的积极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供电企业的领导级别是否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取决于该供电企业领导级别能否正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中国自古沿袭“中庸”的思维方式,员工很大程度上是“看”问题,但不是“说”问题,而领导作为管理级别可能出现脱离群众、脱离问题的情况,这就需要问题挖掘机构的出现。问题挖掘机构的职责在于挖掘问题和寻找问题,作为监管的另一种形式,是一种有权而无为的职位,并不凌驾于供电公司领导之上,但其客观的意见对领导和供电公司具有指导意义。

2、培养全公司的问题管理观念:

一个公司的整体观念有多么重要呢?笔者引用这样的一个实例向大家说明:在20世纪80年代末,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处于低落的时期,整个公司的士气低落,为了提高公司的效率,各部门精简员工,但这样的做法使整个企业又一次陷入了混乱当中,“一名工作了30年的工程师担忧地说,即使他在办公桌上死去几天了都不会有人发现,即使有人发现了他的尸体,这个人也不会知道他是谁。”很多企业面临士气低落的问题都采取类似的做法,但往往适得其反。而通用电气的董事长杰克•韦尔奇认识到,只有让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才能调动积极性,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员工如何能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来呢?通用电气公司采用了“群策群力”的具体做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群策群力”呢?也就是要动员全公司的人员,从管理者到普通员工自己来发现本单位的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最后将这种全体人员寻找的问题与解决方式贯彻实施,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模式在问题管理中称为“倾力解决模式”。在“群策群力”的改革后,通用电气公司创造了好的收效,而且这样的措施不仅在这一家企业获得了效果。在国内很多企业也沿用了这样的方式,中国远洋集团、鞍山钢铁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改革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在我国供电企业当中也应当实行这样的管理方式。很多事情,无论多么渺小,一旦员工提出来,就值得倾力解决。这种“倾力解决模式”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一种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中每个人的想法都有价值,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上司是在领导而不是控制,是在教练而不是旁观。”一种企业文化的确立是无形的,但是一旦确立了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观念就会释放出强大的精神能量与物质能量。挖掘员工的团结心和荣誉感,可以使供电企业的内在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最终获得全面发展。这种问题管理的观念必须要深入到供电企业的文化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供电企业的发展同员工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会减轻利润分配问题的种种弊端。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人,在自己看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到最终解决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管理能力的锻炼,也可以更多的了解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分配,最终促进供电企业的团结和发展。

3、实事求是,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各供电企业在发现问题时应该正视问题,在问题管理的前期阶段,发现了问题,得知了解决方法,但是很多管理者并没有依据实际解决问题。如果在实施中出现阻力,将前功尽弃。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供电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及时应变和决策,问题的发现即使再及时,也控制不了问题的发展变化。在最终决策时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策,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才能推动供电企业的问题改进。正视问题就是说对问题的态度要正确,很多供电企业的管理层面对问题采取逃避的态度,或是轻视问题,这使问题一步步扩大为不能控制的局面。问题的解决需要管理者积极配合的态度,如果一味逃避或者是轻视问题,那么就违背了问题管理的实际意义,也不能起到问题管理的优势作用。

(二)、智能电网与“三集五大”的建设:

国家电网公司在其2009年的工作总结年会上部署了新的工作任务,其中提出了关于建立智能电网的目标和“三集五大”的建设目标。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三集五大”的提出,是对供电公司新工作的贯彻落实,更包含了对于破解公司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的期望,争取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的进展。在此次会议中针对国家电网的SG168工程的智能化建设与“三集五大”相结合,做出了喜人的规划。智能电网信息化的启动,使得我国供电企业必须满足“变革组织架构”的创新管理模式,促成三大集约与五大环节的改革。由于面临着新时代国家电网的改革与发展要求,对信息化的电力产业提出新的方向,这要求各级供电企业做出新的规划,迎接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

针对“三集五大”这一建设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对供电企业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制度改革:

1、改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供电企业如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拥有优秀的人才,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供电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要转变观念,在供电企业中营造人文氛围。供电企业若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从而向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上转换,把人力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列入战略管理的高度上,把人力资源真正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在招聘与引入人才时,要做到有针对性的规划工作。根据供电企业实际条件,确定招聘的条件,不应以高学历为标准,必须要考虑到实际的适用性,注重经验与专业技能等综合水平。同时要在招聘的同时培养后备力量,使供电企业员工对于自身发展有更高的追求。要在供电企业中营造人文氛围,加大企业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和新认识,使员工明确自身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以便其在日后工作中追求相应的从业能力。其次应完善人才队伍结构。结合供电企业自身的人才队伍情况,组织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和职业生涯设计。对员工的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信息时代,掌握知识就是掌握了时代,因此有针对性的搞好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结合,提高供电企业员工从业能力。作为电力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新型培训与管理的机制,积极进行培训计划,增加培训内容和创新思维,提高培训内容中实效性与创新性的结合,提高培训质量,以增加长期有效的竞争能力。笔者认为对供电企业员工培训的一个主要方面,在于提高员工素质教育,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树立供电企业服务大众的理念。所有员工一定要树立“基建为生产服务、生产为营销服务、营销为客户服务、供电为社会服务”的大服务理念;二是要树立“机关为基层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的全员服务理念;三是要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只有自觉把这三种理念转为心态,付之为行动,才能把优质服务做到“人人是窗口,个个重服务”,才能确保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电力和以人为本的服务。

2、将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化到供电企业的大营销企业管理体系中:

笔者认为“三集五大”建设目标对于供电企业而言就是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与物资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各供电企业投资者在发展战略上做出了改革,为保证其发展目标的实现,在管理模式上积极创新。有些供电企业推进公司股权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具体来讲: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的观念。作为供电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是从战略角度和社会总需要角度出发的,供电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与环境、社会相结合时,应坚持通过节能、节水、节电以及合理再利用、控制污染等一系列举措达到对供电企业物资的集约。笔者认为,在供电企业问题改革的道路上,必须要将科学发展观列入其中,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才能促进供电企业与社会的双赢。其次供电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关乎到供电企业的道德规范和受关注程度,在生产产品、获得利润的同时,需要主动承担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推进协调发展,则要求供电企业做到减少土地等资源的占用和浪费,改变生产方式,将资源集约化。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发展循环经济。并在供电企业内外建立公信力,培养舆论的正确导向也是使供电企业提高核心竞争水平的重要措施。而承担社会责任中另一部分就是对其客户服务的态度问题。那么应该如何规范服务态度呢?笔者提出几点切实的意见,望对今后工作有所帮助。(1)、开展“用电咨询服务”,可就用电如何规划、如何安装、日常维护注意哪些问题等介绍给客户;开展“电力产品及电器产品演示、展销”,“假冒劣质产品陈列”等,给客户提供电力销售全方位、多视角的咨询、服务。(2)、取消用电申请,将电力客户与供电企业的供需关系完全平等起来,摆正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3)、建立售后服务体系。所谓供电的售后服务就是指完成给客户的报装供电后,当客户用电过程中出现异常时,接到信息,在短时间内检查处理,恢复正常,以及定期的回访等。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企业的营销服务一定要规范,包括机构的设置,规章制度的建立,人员的行为以及举止用语等,树立起一个全新的企业形象。在推进“三集五大”改革的过程中,不少供电企业采用不同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上海市电力公司由原有部门24个精简为19个,基层单位由原有的27家减少到26家,供电组织从16家削减到9家,并成立7个专业化公司,其组织与管理的改革使得该供电企业在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上得到集约,并在工作流程中更加方便完善,从此在其工作中展现出新的面貌和成效,成为各供电企业“三集五大”改革的带头模范。“三集五大”是转变供电公司发展方式的核心,其借助变革组织架构,以创新管理的方式优化业务流程,从而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国有资产保值甚至增值。推进“三集五大”,信息化是基础,标准化是关键。只要抓住这两点,就可以运用这一指导思想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取得好的收效。

(三)、ERP管理模式的应用:

ERP模式即企业资源计划,就是基于计算机辅助信息管理系统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供电企业作为电力输送与销售的企业,为客户提供必要的电力服务,笔者认为供电企业可以应用ERP的管理模式,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取得巨大的成效。首先,ERP模式可以帮助供电企业与其个分支机构之间实现动态的信息交流,可以使整个供电企业在纵向得到有效的集成。供电企业与一般制造商不同,由于我国的供电企业以总部和分支机构为主要组织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纵向的高度集中。各供电企业按着行政区域划分后,出现了各层次的供电公司和电管所,机构层次过多,覆盖的区域广阔,这种特殊之处带来的问题很多,造成了信息流通慢,上下沟通出现问题,而ERP管理模式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职能改变这种问题。其次,ERP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供电企业内部的管理功能的整合,可以使企业在各职能部门中间得到横向发展。供电企业可以运用ERP管理模式,将其产、供、销和人力、财力、物力在各个生产环节中合成为有机整体,达到高度统一。由于供电企业职能较为繁杂,所以内部职能划分较细,部门多,业务流程也很复杂。而供电企业对于电网安全性的要求很高,在故障发生时管理内部的时效性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而ERP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实现供电公司内部的信息实时传递,从而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最后,ERP管理模式可以满足客户要求,从技术上做到平衡供销。供电企业生产的特殊性要求电力的供需必须时刻保持平衡状态,这与一般企业不同,时时供需平衡与在某一生产周期内的供需平衡不同,这无形中加大了供电企业的技术难度和供销难度。国家电网公司一直要求将客户的需求作为各级供电企业责任的主要部分,为实现这一责任并时刻实现供需平衡,ERP管理模式的引入是十分必要的。ERP模式可以适应市场的实际,即使反映出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变化,利于供电企业做出不同的决策。

针对供电企业在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引用ERP管理模式,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结合供电企业自身特点。

ERP管理系统最初作为一种在制造、分销行业中进行有效计划的方法,特别是在制造业中接收、发运等环节的应用,有大量成功的案例辅以证明。但由于供电企业具有特殊性,与一般制造业不同,相比之下具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在应用ERP管理模式时应该注意在功能计划与具体实施上注意其特点,注意安全性能,重视政府参与,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化而过分注重经济效益。

2、对于业务流程的重视。

对于不同的业务流程需要在开发过程中区别对待,供电企业在开发ERP软件时要针对不同的业务进行正确的选择,对于信息流、资金流这两项关键业务加以区别,采用不同的标准。近年来,我国供电企业围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已经全面应用了OA系统,并先后开发应用了调度自动化、用电MIS与财务管理系统等技术系统,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供电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而这一切技术系统的应用都是为了TPE系统与ERP系统的应用。笔者认为ERP技术系统作为一种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可以大力改善我国供电企业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问题,特别是针对ERP软件的自主研发过程能无形中提高供电企业对于高新技术水平的追求,也利于ERP管理模式的完善,从而督促供电企业实现其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提高供电企业的管理效率和业绩水平。

问题管理论文范文2

(一)空间的虚拟性

虚拟性是虚拟社会最主要的特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由以前的现实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数字化空间即虚拟社会,从而打破了以往的局限于空间和时间的现实社会的束缚。在虚拟社会中,人们可以跨地域、跨空间的随意互动和交流,从而大大的扩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这里的数字化空间,并不是真实的现实空间,而是存在于网络中的虚拟空间。只要参与主体拥有一台电脑或者智能手机,有网络服务,就可以在网络中任意遨游,随意的进行交流沟通、求职购物、娱乐等。

(二)身份的隐蔽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互联网中聚集着世界各国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且随时更新并可供人类查看使用。所以,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公民,只要拥有相关网络设备,会使用网络,就可以不限时间和地点的在互联网上查看自己需要的信息,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世界各地的人们尽管拥有不同的世界观、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但通过互联网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虚拟社会的参与主体也变得多样化。在参与虚拟社会的过程中,一般参与主体自己不会透露自动的个人信息,相对于网络其他主体而言,他们的身份是隐蔽的。在互联网中,人们不在乎对方的相貌、性别、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社会阶层等个人信息,只要是自己乐于交往的人,都可以进行交流互动。与现实社会中面对面交流不同,在虚拟社会中,利用计算机网络即可实现人际交往。由此可知,与现实社会相比,虚拟社会具有较高的隐蔽性。

(三)交往的互动性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想要进行互动,就必须满足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见面才能进行。而有时碍于多方面影响,互动双方因不能满足时间和空间的要求而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但在虚拟社会中,这种局限性被打破,时间和空间已不在是局限互动双方进行互动的障碍,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这是现实社会所无法比拟的。在虚拟社会中,一个人可以同时和多个人进行交流沟通,而且不仅仅是文字沟通,还可以进行语言和视频交流。这就最大程度的满足了人们对沟通和互动的需求。

(四)服务个性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无线网络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以手机、笔记本等电子产品为载体,将移动通信和网络紧密融合在一起,与此同时也将报纸、电视、通信设施、网络等整合在一起,移动互联网已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在互联网虚拟社会里,可以不受现实社会中诸多因素的制约,自由地、随时随地地在网上进行各种活动。这也就要求虚拟社会应具有很强的空间环境适应性和高度的动态组织性。而要实现这些功能,虚拟社会就必须突出其个性化服务,应以用户为中心关注用户信息需求。

二、虚拟社会管理法制建设现状

(一)虚拟社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层次较低

从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看,虽然关于网络管理立法已为数不少,且随着当前社会形势的变化也在不断改进和增加,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大多数是由各部委级机构所制定的行政规章,而由人大制定的法律法规却很少。从法的效力上而言,因立法层次较低,其法律效力也就相对要低一些。以我国《刑法》为例,只有第285、286和287条这三条是涉及到计算机犯罪的,而且第287条指的是将计算机作为犯罪的手段和工具,不是针对计算机犯罪而新增添的罪名,是针对传统的包括盗窃罪和金融诈骗罪等在内的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兜底。

(二)虚拟社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过于笼统

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多是由各部委级机构所制定的,立法主体多,各部门及各部法律法规之间就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现有的关于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各部法律法规对网络违法犯罪的认定过于原则、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网络犯罪的罪名认定、犯罪证据的调查和获取力度不够、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网上知识产权和网络虚拟财产保护不足;犯罪后果和实际损失缺乏评估标准、网络犯罪案件的管辖权划分问题更是无法可依。

(三)存在法律空白和盲点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由此引发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多。虽然说我们的传统部门法已相对完善,但是面临新问题时比如“人肉搜索”、“艳照门”、“黑客袭击”等,传统部门法就显得力所不及了。而我国对虚拟社会中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管理和处理,主要是以一种规则规范或实际监管“不在场”的模式运行的。目前我国缺乏专门针对虚拟社会的社会准则和法律规范,甚至于一些领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比如对犯罪后果和实际损失的评估缺乏标准,在涉及管辖权划分时缺乏依据等,在这些问题上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做出界定。

三、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法制建设

虚拟社会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虚拟社会的特征决定着虚拟社会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用户信息的隐蔽性。这就使得一方面通过网络更容易进行违法犯罪,犯罪成本比在现实社会中进行违法犯罪的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因相应法制建设较为落后,使得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变得更加困难,且打击成本高昂。网络安全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多个方面,更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全。因此对虚拟社会必须依法管理,必须加强互联网安全立法以确保虚拟社会合法有序运行。

(一)专门制定网络安全基本法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制定网络基本法律,不管是部委还是地方在互联网立法时都缺乏相应的立法基础。因此互联网立法应首先制定基本法律以对网络的基本问题做出统一规定,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网络空间,维护网络安全。制定基本法之后,各部委和地方在进行互联网立法时才能减少相互之间的冲突,实现“全国一盘棋”。在这部基本法中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明确网络信息的定义、网络治理的基本原则等基本问题;二是明确网络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三是明确相应法律责任。在制定基本法的基础上,各部委和地方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法规和规章,以使基本法在实践中得到较好的实施。

(二)完善现有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已有一些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存在着立法层次低、规定过于笼统等问题。而当前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网络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不断更新,因此没有必要每当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时都要制定新的专门法律法规来约束。可以通过对原有法律法规进行修改或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来约束、解决相关问题。这样一方面降低了网络技术的更新对现有法律法规造成的冲突,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立法成本。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时应注意结合网络技术的特点,使法律法规与网络技术进行有效衔接。

(三)所制定法律法规应具有可操作性

问题管理论文范文3

1.1房屋建筑与附属设施质量问题

由于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单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赶工期或者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造成房屋建筑与附属设施质量差。部分新建小区的质量问题只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墙体裂缝。由于施工现场的施工环境不好,比如施工时室内温度较低或者温度过高,导致混凝土和其他建筑材料凝结度不佳,造成墙体砌完之后由于温度的变化而造成墙体开裂,不仅外观上不好看,而且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安全问题。(2)屋面渗水现象。屋面渗水主要是由于楼层防水保护不佳,主要存在在卫生间和建筑物顶层,以及建筑物外墙部分。(3)楼地面不平的现象。楼地面不平是很多新建小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楼地面过高会影响地板的铺设。(4)新建房屋的门窗质量差。开发商为了节省成本,控制预算,在物业建设后期,使用一些质量较差的建筑物配件,存在着欺瞒消费者的现象。

1.2物业公司与开发商交接不善

在一些小的开发商所开发的房地产建设过程中,并没有物业对将要接管的小区进行前期介入,物业公司是在小区要入住的时候直接接管,物业管理公司对于房屋结构、房屋质量、建筑用材、小区的设施设备等物业信息并没有十分全面的了解,这样的接管方式就会为以后的物业日常管理埋下很多隐患,物业管理公司对于所要接管的物业在房地产开发阶段所出现问题和缺陷不知,在日后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就容易将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

1.3小区的配套项目不到位

小区的配套项目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保障性住房上。对于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的配建,主要由地方政府来组织建设,而大多的保障性住房小区位于城市的城郊结合部,这样的建筑环境使得基础设施的配建任务更为繁重,需要的资金需求量更大,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政府制定的保障性政策以及资金很难全部落实到位,造成基础设施配建的缺失和滞后。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不完善是无法完全通过物业管理的手段来进行后期弥补的。

2房地产开发遗留问题对物业管理的影响

2.1房地产开发遗留问题对装修管理的影响

当消费者在办理完入住手续之后,在装修过程中很多在房屋查验中没有检查出来的问题就会逐渐暴露,比如卫生间的下水管道设计不合理,厨房排风口通风不畅,暖气不热等,面对这样的问题业主的不满情绪会不断增多。而物业管理公司在物业装修管理过程中与业主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在业主装修过程中,为了使房屋更加美观或者使装修风格更能体现自己的个性,业主通常会选择改变房屋的主体结构、打掉承重墙等,而业主通常在违规装修时会以房地产开发遗留问题作为借口,而物业公司面对这样的现状就会陷入两难境地。因此在业主入住初期就造成了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矛盾,为今后的物业常规管理埋下隐患。

2.2房地产开发遗留问题对收费管理的影响

一部分开发企业为了促进销售,在售房时作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承诺,或者由于一些项目分期开发,市场发生变化迫使开发商相应地调整项目的总体规划,造成承诺的规划项目和配套设施不到位,以及房屋的延迟交工和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得不到解决,业主把矛盾指向物业管理企业,导致物业服务企业收费难。另一方面,很多开发商房屋销售阶段,为了促进交易量,会使用很多的促销手段,有的开发商甚至做出不切实际的宣传,使得购房者对自己所购买的房屋的期望值过高,而在真正入住之后,现实的境况与房地产开发商在销售阶段所描述的差距过大,很多业主就会选择拒交物业管理费,所以房地产开发遗留问题使得物业管理企业代其受过。

2.3房地产开发遗留问题对小区设备维修管理的影响

因房地产开发遗留问题导致住宅小区维修改造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房屋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业主正常的生活需要;二是房屋管线铺设不合理;三是卫生间下水管道设计不合理,造成下水堵塞;四是水电供应容量不足,不能满足业主的正常水电需求;五是空调位置设置不合理,无法正常安装空调等。上述现象的出现,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面对较多的房地产开发遗留问题,使得消费者的不满情绪增加,物业公司作为小区物业维修保护的第一责任方,不可避免的承担起小区维修的责任。

2.4房地产开发遗留问题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部分新建小区的消防安全检查并不符合规范,比如部分小区没有在楼宇公共区域摆放灭火器,或者摆放的消防栓无法正常使用,更有甚者在商业楼宇内设置假的消防喷淋安置点,消防通道指示灯不亮等。消防设施设备的设计不合理,对小区的消防安全管理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消防隐患随时都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无法想象。而以上种种,有些问题能通过物业管理来解决,比如在楼内增加灭火器的安置点,更换合格的消防水带等,而消防喷淋的设计,消防通道的设计这些原始的设计问题都无法通过后期的物业管理来改善。

3解决房地产开发遗留问题的对策

3.1建管分离、分业经营

建管分离就是物业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分开经营。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物业管理企业还无法独立于开发商之外,每年仍需要开发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才能生存下去。可实施渐进式的改革方针,一是对新开发的超过一定规模的开发项目,政府主管部门强制规定必须通过招投标机制来选聘物业管理企业;二是严格建管之间的接管验收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接管验收条件的开发项目责令开发企业限期整改,从根本上分清建管之间的责任,化解矛盾。物业管理行业要想成功实现分开经营的发展模式,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培育完善的市场主体。物业管理企业成为独立的服务性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2)严格执行物业管理招标制度。物业管理企业应该凭借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管理优势去获得物业管理项目。(3)重视业主委员会的介入。业主委员会应充分行使自身的权利,选择适合本小区的物业管理企业对小区实施物业管理。

3.2重视前期介入、完善物业监管验收流程

物业管理前期介入主要是房地产开发建设开始就从源头上严格把控房地产的建设质量,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前为业主今后的居住把好质量关,以免业主的权益受到损失,使业主今后的居住生活能够更加舒适,以方便日后的常规性物业管理。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应该介入到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决策立项、设计规划、建设施工、竣工验收各个环节。物业管理前期介入的大致程序及主要内容随着介入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物业管理企业从建设单位接管物业,开始对物业实施经营管理,这就标志着该物业的管理风险从开发建设单位转移到了物业管理公司。物业接管验收工作的严格与否,直接关系到日后常规性物业管理是否能顺利开展,物业管理公司一定要认真做好接管验收工作,为今后的常规性物业管理的顺利开展争取利益。一方面要考虑物业质量问题对自己日后管理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应站在业主的立场上充分维护业主的权益。

3.3发挥业主委员会的作用

当物业小区业主达到一定比例,业主应在所属社区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组织第一次业主代表大会,从而选举业主委员会,第一次业主大会的开展以及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关系到小区业主的共同利益。为了能让业主委员会正常运作,持久有效的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建立一套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业主大会在选举业主委员会的同时,还应选举监督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代表业主对业主委员会工作实行监督权,业主委员会应当就重大事项的处理进度主动向监督委员会报告和说明,监督委员会可以就业主关心的问题向业主委员会进行质询。

3.4建立业主、开发商及物业公司的三方交流平台

问题管理论文范文4

施工企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的公路建设市场出现了高端化的趋势,设计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BOT等新的管理模式在项目建设中大力推行,体现出施工企业要与资本一体化,与设计一体化的趋势。业主对施工企业的服务需求也从单纯的施工管理上升到了资信、技术、综合管理等的顶端层次。基于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将引领国内公路施工企业发展方向。[3]具体体现在四个方向:一是工程总承包方向;二是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三是更加细分的行业、领域、地域市场;四是绿色建造、节能减排将成为长期国策。

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

培育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的起点。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绝大多数企业难以超越的最大障碍就是理念的束缚和传统理念对管理创新的羁绊。要实现管理上的创新,企业家首先要打破定势思维、顺向思维和线性思维的障碍。在认识和看待公路建设市场发生的深刻变化和施工企业呈现出的新的发展趋势上,要跳出原有的圈子和视野,摆脱传统的经验束缚,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的形成实质上是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运用,具有了创新性思维,才能获得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实践。随着施工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和公路建设市场的高端化,项目管控难度增加,原有的项目管控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建立大管控模式和智能化管控模式。在承担单一施工任务且工程项目繁多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建立以宏观管理为主导、区域化管理为重点、项目经理负责制为支撑的项目大管控模式。这种模式的建立要按照“区位就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将所有工程项目划归为若干片区,每一个片区配设一名总负责,平衡、协调片区内项目管理工作。在高端建设项目上,要建立智能化管控模式,把独立分散的管控职能和层级项目管理科学有效的整合在一个管理平台上,使企业管理资源得到系统的集成化整合,分离管理层与操作层,组建高端项目管理体系,实现项目管控模式从简单管控向商业智能加企业管控(即智能化管控)转变。

管理创新,制度是关键。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施工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从而使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分属两个不同的阶层。当前,大部分的公路施工企业基本完成了产权改革,但经营机制的转换步伐还很缓慢。究其原因,是没有对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清理整合,制度建设和创新滞后。因此,施工企业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结合行业特点,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下建立经营管理、议事决策、监督制约、考核评价、激励约束、薪酬分配、风险监控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权责明确、协调运转。同时,要模拟市场运行机制,探索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将分工协作变为契约关系,企业内各经济体均在内部市场竞价交易、自选调节、自行运转、相互制约。公路施工企业要实现简约、高效的集约化管理,必须创新管理体系,解决体系退化、管理散乱、流程不畅的问题。管理体系的创新要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一体化系统管理、供应键管理及信息技术,创建业务专业化、机构偏平化、管理集约化、运行网络信息化的企业管控体系、标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监督保证体系、项目管理体系等现代管理体系。管理体系的创建,要注重制度的关联性,企业内部的技术管理、经济核算、财务、物资、设备等各大系统的各项制度之间衔接要紧密,重点要突出,管理和业务流程要明晰。系统之间的制度也应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全面的相互支撑的管理体系。

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结构形式,指令传递多层,传递速度缓慢。在多元化发展战略下,施工企业纵向组织结构要以项目为重点,创建“扁平型”和网状型甚至无中心组织的结构形式,实施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提高管理实效;[4]横向组织结构要简化专业分工,突出团队合作和综合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与作用,改变部门工作重复设置的格局,逐步实施综合化管理。这种组织架构的设计要积极探索分权化管理模式,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充分发挥各级、各方面的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企业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企业实现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的重途径。施工企业要克服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给管理造成的困难,改变项目经理部与管理层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快速、便捷、有效的采集施工一线的数据信息,及时下达管理指令,限时完成内部业务交割,就必须借助计算机、网络、现代通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进行企业内部管理的集成和管理模式的创新。要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开发网络办公平台和项目远程监控、成本控制、财务管理、计量结算等子系统,通过这些系统把企业的经营、管理、采购、财务、施工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实现信息和资源的高度共享,有效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

不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不是现代企业,不能切实保障技术创新的企业制度不是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近几年,国内的重点公路建设项目的设计集中体现了绿色、生态、环保、节能的理念,要求施工单位在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中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统筹协调工程项目建设与技术创新、社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一理念也充分体现了建筑市场差异化的竞争。施工企业要坚持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先导,健全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选择有商业价值和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研究,形成超越对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独占性的核心技术,为承揽施工任务进行技术储备。在工程建设实践中,要通过组织开展QC小组活动、“五小发明”、编写工法等形式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升施工作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公路建设质量和效益。

问题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财务管理;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财务管理在企业运营发展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财务管理的实施应用水准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发展方向及发展空间,财务管理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为保障企业未来经济发展长远及稳定的前行,故而企业应将工作重心放置于财务管理上,通过财务管理的方针来规划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及经济活动,为实现企业未来长远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根基。

1财务战略

1.1内涵。财务战略是指以企业未来经济发展为主要实现目标,结合未来发展目标,将企业现有资金、资产进行统筹规划,并结合未来经济业务将带来的经济利润及可吸收外界投资、融资资金量,本着实现企业资金最大运营效益的发展目标,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长远的规划设计,明确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及资金投入重点项。

1.2意义。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变迁,企业财务战略制定也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为了实现企业未来经济发展长远稳定化,企业的财务战略制定应适应时代变化,追随变化发展方向,进行发展规划调整,以确保企业现有财务战略规划适用于现阶段经济发展方针,同时做到可有效结合现有发展优势助力企业前行,规避现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风险,稳定企业发展道路。

1.3选择。为稳定企业未来长远发展经济利益,企业在对财务战略进行选择时应结合现有经济发展趋势、政府相关政策、国民经济发展趋势、专项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行业销售周期、市场扩张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为企业制定一个适合于自身现阶段发展的财务战略,以求通过财务战略的定制与实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实现利润降低亏损,助力企业经济发展,强化自身竞争力,有效抢占市场有效份额,稳固自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目标。

2筹资方式

2.1内涵。企业的日常经营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运营及统筹,而筹资则是企业为满足日常经营、扩大发展规模针对企业、银行及相关政府部门筹措资金的一种集资方式。筹资按其时间长短分为长期筹资及短期筹资,当企业以扩大经营为目的进行筹资时,普遍会采用长期筹资这一筹资方式,而长期筹资按其来源渠道不同被划分为以下三种方式:其一,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从证券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其二,通过专项申请,以银行抵押贷款的方式筹集资金;其三,通过融资方式,向其他去企业或各人出让公司部分股权,来取得筹资资金。以上三种筹资方式,企业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需求,自行选择最为适用企业现阶段需求的筹资方式。

2.2优缺点对比。每一项事物都具有正反两方面,同样筹资方式也因其来源渠道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特性及优缺点对比,根据上段文字所述,按照成本及风险将筹资方式进行规划及分类对比优势劣势,具体表述如下:其一,按照成本划分,当企业选择通过发行普通股股票债券这一筹资方式时,其优点便是支付股利成本较低,但缺点则是,由于向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债券,导致股权较为分散,不利于企业整体统一经营管理;其二,按照风险划分,企业为谋求较大筹资金额选择出售公司部分股权向其他企业或各人取得筹资资金,其优点是企业通过融资方式获取大量可支配现金或所需设备,减少企业专项需求大额支出,其缺点则是,将会导致财务状况负担过大;其三,按照偿还时间长短划分,企业向第三方机构以贷款形式获得所需筹资金额,优点是申报流程及结果合理规范化且风险较低,缺点是可借款项金额较低,无法满足大量资金需求。

2.3选择。企业需要为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产生筹资行为时,应结合企业未来发展资金需求量及企业自身实际经济实力,并结合多项筹资方式间存在的优缺点对比,综合市场当下及未来发展趋势,及未来发展面临的可控风险,将上述条件相结合,选择最为适合企业自身情况发展的筹资方式。

3杠杆利益与风险

3.1经营杠杆。经营杠杆即为企业为获取经济利益而进行的生产经营行为中成本与利润间的互制关系。具体表述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假设当企业经营产品自身的单价及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销量上涨,而固定支出成本不变,导致单位成本下调,从而使利润点上浮的产生经营现象。这种经营现象必须满足大规模量化生产的生产前提,只有批量化规模化的生产才能实现经营杠杆所表述的利润可实现价值,故而企业为获取利益最大化,应强化发展扩大规模,实现批量化规模生产经营水准,以谋求利益发展空间最大化,实现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样在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帮助的同时,经营杠杆自身也存在着一定风险,如对市场需求估量失误,单纯一味的扩大生产量,将会导致产出品直销,使企业面临巨大损失。

3.2财务杠杆。财务杠杆即为财务核算中涉及财务性质间的相互关联,具体表述为息税前利润的变化对企业资本及利润的影响。企业在经营中应合理有效的利用财务杠杆的特性,以此来提高企业资金运转利润率,为企业资金流转创造更大空间,实现利润攀升指数最大化。

3.3联合杠杆。联合杠杆顾名思义,即为将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相结合,利用双方具有的特点及优点,为企业构建一个良好的经营规划统筹,使企业在未来发展道路中可以有效选择经营策略,规避可操控风险,实现企业未来长远可持续发展目标。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财务战略、筹资方式、杠杆利益与风险三方面进行阐述,愿以此文阐述内容为有需者提供微薄助力。

参考文献

[1]黄平.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2]金明慧.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3]朱文莉.基于资本运动矛盾与平衡的企业财务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张帆.试论现代财务管理中企业资金的合理配置[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

问题管理论文范文6

高等级公路管理的特点

在考虑高等级公路的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高等级公路预定的目标和任务,这样对于高等级公路管理而言,往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为了保证高等级公路的“快捷、直达、舒适和安全”,对于拖拉机、人力车或畜力车进行严格禁止,这样决定了高等级公路通行量大、速度快、质量好的特点。第二,在区别于普通公路的基础上,考虑高等级公路的管理的自身特点,应该努力使得多门和多家管理的现象尽量避免,力求实现采取从建设到运营“一体化”管理,从也就是保证“集中、高效、统一、专管”的原则。第三,标准化养护和标准化的管理应该根据高等级公路的建设的标准较高而进行严格的规定。第四,作为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高等级公路来说,应该普及相关的“交通工程学、路政管理学”等基础知识,这样在进行高等级公路管理上能够更好对于人、车、路以及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从而有效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第五,对于高等级公路管理来说,其具有明显的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同时也是多个学科交叉的产物,应该充分学习管理的系统工程相关内容,使得现代化管理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相互结合,做好研究、设计、运营、管理和养护的合理管理和发展。第六,作为很强商品属性的高等级公路来说,往往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特点。应该市场经济观点相关要求出发,确保尽快回收资金,实现其经济效益。所以,在把各项管理纳入商品化管理的基础上,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高等级公路管理理念更新与发展

本着“安全、耐久、生态、环保”的建设新理念,本地区对于高等级公路建设和管理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思考。严格审查环境,创新优化设计在整个设计审查阶段中,第一位则是生态、环保和安全。比如,在某段高等级公路设计中,为了避免大开挖对于山体的破坏,而提出采用在坡面陡的情况下采用棚洞处理方式;为了提高行车安全系统,而采用降低高岭隧道进出口纵坡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环境,一方面又能够解决林地资源,高架桥跨越对于出口端的高填方路堤可以满足上述要求。针对具有视野开阔的平原地区来说,农田、草原和树林为主的路侧植被具有十分鲜明的农牧特色,另外,还进行3米以下的边坡设计和改造工作,在提高道路使用安全性的同时,还能够使得更好的融入了自然景观。养护以全寿命周期理念为主对于某段公路,切实做到在工程建设中运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通过利用长寿命的沥青路面,替代原来设计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原设计路面的厚度基础上有所增加10cm,原设计为15cm的路面厚度。这条路段在设计后,三年基本上没有进行相关的修补路面,所以,长寿命路面结构对于高等级公路管理来说具有一定效果。另外,对于长寿命沥青路面来说,是在路面上部发生路面损坏,传统上的疲劳损坏基本上都已经消除,结构性处理在维修时则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只要进行相关的表层料铣刨处理就可以,同时更换厚度一样的新混合料就可以完成,这体现了十分方面的维修特点。

保证生态景观协调发展保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自然性和稳定性是在高等级公路设计中一个重要问题,这是因为作为沿线自然景观和公路自身景观的统一体的公路景观来说,应该按照基于沿线自然景观,顺势而为之,这样才能体现生态景观协调发展特点,但同时也就体现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如何设计才能体现工程设计顺应自然,从而融入自然,利用新颖的设计推动建设理念的更新。比如,在某段高等级公路上,可以根据借景手法,在对于自然领域和人文景观特点充分挖掘基础上,力求路内景观和路外景观融为一体,做到点和线的结合,以便体现不同的亮点在不同的地域中出现。自然资源应该大力保护高等级公路沿线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景观资源等等,都应该进行重新规划定位,应该努力做到以便能够最大程度上进行恢复。比如,为了保证不破坏自然,这点则是修筑高速公路的基准,对于根系比较好的乔灌木来说,在清表过程中应该进行移植到路基坡角外侧;另外,路基坡角线盒路基上开口位置定位应该在林木砍伐线定位位置,这样还应该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全被保留不影响工程施工的树木。为了最大程度恢复生态环境,应该充分利用区域内部的非硬化地面,满足利用表土复耕绿化的实现。同时,为了最大程度上满足能源节约,还应该通过引进节能技术,这些主要包括客土喷播,植生袋和普通喷播等等相关的生态恢复技术,这样一方面能够建立良好的植被群落,另外一方面可以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公路个性通过环境个性来体现地域民族民俗文化应该在工程建设中进行充分挖掘,因地制宜的力求在不同区域进行不同亮点的塑造。比如,在某公路段对于服务区进行较大规模的改进工作,通过间隔绿化带和停车带方式,同时,为了满足行车人员相对安静的休息环境,把服务区大车停车站设置在服务楼后面,具有一定距离;合理单侧服务区的设置,能够满足资源集约化与经营规模化的合理共同进行。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通过宽容性安全防护设计,合理把安全和生态环保有机结合在一起。

比如,为了降低司机疲劳驾驶而出现的单方事故,合理设置隆声警示带;为了避免单调景观,同时提高驾驶员的注意力,可以通过借景和造景方法,设置中央分隔带种植绿篱植物,这样还能起到防眩的作用。为了降低交通事故对于乘客的伤害程度,可以通过标志牌的立柱设计通过解体消能结构来实现;还有,可以通过边坡下部种植的低矮植物对于事故车辆起到一定的消能作用;缆索护栏则能有效对于汽车行驶安全性进行保证,因为大大提高了通透效果。

问题管理论文范文7

(一)转型期的界定

对于中国体育历史阶段的划分,国内存在着多种观点。徐士韦、谭小勇、傅企明、赵成等(2009)认为按照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体育运动普及化和经常化时期(1949-1957)、曲折发展时期(1958-1965)、严重受挫时期(1966-1976)、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时期(1977-1994)、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时期(1995-2008)、后奥运时期(2009–)。2012)认为按照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分为:单纯依靠国家投入的赶超型体育发展阶段(1949-1977)、以市场化、社会化为核心的发展导向型体育发展阶段(1978-2008)以及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进步导向型体育发展阶段(2009–)。认为按照体育发展战略的重点可以划分为:国民体育普及和经常化时期(1949-1955)、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时期(1956-1959)、以运动训练为工作重点时期(1960-1965)、体育工作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侧重抓提高时期(1977-1994)、方针法制化时期(1995-2000)、可持续发展时期(2000-2009)。笔者认为这些阶段的划分,体现了中国体育自建国以来在其结构、功能和管理机制上发生的重大改变,特别是在近二十年内中国体育整体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在马德浩、季浏(2011)的《新时期的三大改革对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影响》中提到我国社会正处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阶段转变的新时期,其中经济体制改革为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体制改革为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外在趋动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制的改革为体育的转型提供了多方面的保证。而随着奥运会的举办,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都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热潮期,中国体育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意识形态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可以说,奥运会举办过后的中国体育正处于一个加速转型的时期。本文界定的中国体育的转型期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人口老龄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背景下,1995年之后,特别是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在结构、管理机制等方面发生实质性转变的过渡阶段。

(二)转型期的特点

中国体育的转型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在结构方面的转变,即竞技至上性体育向均衡性体育的转变;二是在管理机制方面的转变,即由国家包揽型向社会自治型转变。

1.技至上性体育向均衡性体育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体育总局于2011年制定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自2009年开始,每年的8月8日被定为“全民健身日”。二是群众的参与度增加。近年来群众对于体育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并且呈上升趋势。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2012-2013年的一年中,北京等10个省市的城乡居民中有49.2%的人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比例达到32.7%,与以往相比高了4.5个百分点。

2.国家包揽型向社会自治型转变。国家包揽,即举国体制,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国家对于体育场所的兴建、运动员的选拔培训、体育赛事的举办等方面所提供的技术、财务上的重大支持。现如今,中国在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海陆空军等多领域都显示了强大的实力,利用体育来彰显国力的做法不再举足轻重。历史的发展决定着我国的体育事业正渐渐的由国家包揽型向社会自治型转变。

二、契机和挑战

中国体育的转型是中国政治需求、社会价值导向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转型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本文的侧重点则是从体育场馆的角度出发,探讨转型期给体育场馆的经营带来的契机和挑战。

(一)契机

中国体育的转型对于给体育场馆的运营带来了很多机会,如大众体育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体育场馆的消费空间、社会自治型的管理模式为体育场馆的管理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等。(1)大众体育的快速发展扩大了体育消费市场的潜在空间,特别是公共体育场所的消费空间。选择单位或小区的体育场所、公共体育场馆等公共体育场所的健身的人数越来越多,且占主要比重。这表明,去公共体育场所消费成为了新时期人们进行体育消费的一种趋势,这对于体育场馆的运营来说是一个有利的消息。(2)国家主导型向社会自治型的转变给予了场馆更大的管理空间。在以往的管理模式下,体育场馆的管理更多的受到政府和自身性质的制约,在资金的使用和吸收上更加缺乏自主性,使得场馆的运作往往不够灵活,造成了部分资源的浪费。社会自治下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场馆进行自我管理,大大避免了“场馆为赛事而建”的弊端。

(二)挑战

转型期给体育场馆的运营带来了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供给相对不足、社会自治型的管理模式带来的融资问题等。(1)群众体育仍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尽管我国有100左右的部级体育协会,但面向社会管理和群众实施公共体育服务的却很少,除此之外,整个体育管理模式呈“倒金字塔”状,基层管理十分薄弱,虽然目前的体育工作重心逐渐偏向了群众体育,但如果无法真正从群众角度出发,满足群众需求,可能会导致体育场馆的闲置率仍高居不下。这是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2)虽然公共体育场所的消费水平提高,但大型体育场馆受到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成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首选。根据2013年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58.8%)选择距离1000米以内的体育健身场所进行健身活动,只有少数人,选择距离2000米以上的健身场所,如,选择距离在2-3公里的健身场所占8.3%、选择距离在3公里以上的为9.0%。(3)社会自治型的管理模式给场馆的实际运营带来了很大的资金压力。如何从社会上获取资金来源,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场馆和赞助企业的双赢是处于转型期的大多数大型体育场馆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南京奥体中心

南京奥体中心总占地面积1345亩,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米,可同时容纳8.7万人,是亚洲仅有的四个A级体育馆之一,世界第五代体育建筑的代表,在2008年以前曾是全国最大的体育场,主要结构为“四场馆一中心”,分别是体育场(含训练场)、体育馆、游泳馆、网球中心、体育科技中心。而在转型期的背景下,南京奥体中心作为一家可以承办国际级赛事的综合性大型体育场馆,通过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其经验值得借鉴与学习。

(一)SWOT分析

SWOT分析又称态势分析,针对组织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挑战分别进行分析评估,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做出有利的战略决策。这里把SWOT分析法运用到场馆的经营管理上,可以从新的视角上帮助场馆的内部人员对于场馆进行更好的系统分析。

1.势(strength)首先,先进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充分的活动空间。南京奥体中心是一个多功能的复合型体育场馆,拥有一个可容纳6万人的主体育场馆,一个可容纳1.1万人的体育馆,一个达到奥运会标准的游泳中心,20个网球场地的网球中心,以及一个拥有国家最先进设施的体育科技中心。除此之外,南京奥体中心还拥有两片冰场,是南方城市中唯一拥有冰场的体育场馆。其次,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从2005年到2015年十年期间,南京奥体中心承办过第十届全运会、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多场综合型体育赛事以及中超联赛、太平洋冰壶锦标赛、全国青少年冰球锦标赛等大型专业赛事。除此之外,南京奥体中心在建成后,带动了整个滨江地区的城市发展,成为了新城市地区的核心枢纽。在江苏地区,南京奥体中心不仅是一个体育场馆,同时还是一个地标性的建筑。这使得南京奥体中心不同于其他的体育场馆,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因此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寻求合作的大型厂商。再次,便捷完备的交通系统。除了完善的公共汽车系统之外,地铁系统的开通也为人们出行带来了不小的便利,从市中心到奥体中心仅需半个小时不到,成功的完成了南京交通系统的再一次升级。

2.势(weakness)(1)地理位置偏远并且活动目标单一。根据我们的统计,有60.08%的人把便捷程度作为选择运动场所的重要依据,在所有的选择依据中排名第一。而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河西新城中心区域,在整个城市的西南角。据统计,建邺区的人口为4万多,仅占整个城市人口的5.34%。在实际的调查走访中,我们也发现除了有重大比赛的时段,南京奥体中心平时的人流量比较小并且人们每次去体育场馆的活动目标比较单一,一般多为健身和观看比赛演出等。这也意味着,如何降低场馆的闲置率是在实际运营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2)同质性体育场馆和非体育场馆的运动场地多。南京市作为体育发展较快的城市,到2015年,体育场馆数量已达到了11652个,人均场地面积2.91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一。除了南京奥体中心以外,居民可选择的运动场地十分的繁多,同质性的体育场馆和非体育场馆的运动场地和展馆也将给南京奥体中心带来不小的压力。

(二)成功转型的经验借鉴

1.以体为主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和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南京奥体中心目前的几个主要经营方向有:(1)举办体育赛事;(2)大型的文艺演出和展览活动;(3)居民健身;(4)广告宣传;(5)餐饮和汽车服务行业等。以体为主的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同时也拓宽了融资的途径。很多的大型体育场馆一般都是为了赛事而建,故而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中难以仅仅只靠居民健身来维持场馆的日常支出。但是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可以保证体育场馆在维持自身公益性的同时,尽可能的多方面的吸收社会资金,比如广告宣传在体育场馆每年收入中就占到了很大的比例。根据统计,南京奥体中心在2012年已可以实现自负盈亏,其中体育主业收入为2858万元,占比达到了1/3多。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南京奥体中心于2006年正式划归到了江苏省国信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的旗下,并首次以国有企业的形式出现。而“国有企业管理模式是一种改良型的行业管理模式,其特点是行业管理部门不直接管理体育场馆,只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履行统筹规划、掌握政策、组织协调、监督服务等调控职能,政府通过组建公司对体育场馆实施管理的形式。”理方式使得体育场馆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在场馆拥有更大经营自主权的同时,“政馆分离”的方式也使得场馆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在保证自负盈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实现体育场馆的公益性。除此之外,南京奥体中心有四馆一中心,各个场馆实行馆长负责制,并由中心经营部来制定总指标,使得在转型期的背景下,各个场馆也可以自主的制定计划,向社会各方吸收资金。南京奥体中心的主要机构设置如下:

2.坚持体育场馆的公共性。大型体育场馆作为公共物品的存在,在保证其维持基本的费用支出之外,坚持其自身的公共性是场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型公益体育活动的举办在转型期来说有独特的意义:一方面推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满足了普通居民进行体育运动的需求,响应了体育场馆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南京奥体中心的社会声誉,从长期来说,坚持体育场馆的公共性有利于场馆建立起自身的品牌形象,培养坚实的群众忠诚度以及形成场馆自身的无形资产。

3.差异化的价格战略。差异化战略是指,通过企业自身在产品、服务、人员、形象上的特色,建立起顾客品牌忠诚度的一种战略。往往适用于这种战略的企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创造特色,具有较高的转换成本和较低的价格敏感度。区别于同地区其他体育场所,一方面南京奥体中心受到公益性质和维护费用较高的影响,没有办法采用成本领先和集中化的战略的方式,另一方面南京奥体中心又有它独特的优势,如有较高的声誉和完善的设施等,可以满足承办大型活动的需求。除了活动的承办,南京奥体中心在提供居民的日常健身锻炼中也将差异化的观念引入其中,比如说游泳项目和滑冰项目,南京奥体中心的独特之处在于,水质清澈、活动场地大、拥有真冰的活动场所,使得很多居民在闲暇时间慕名赶来。

四、几点建议

(一)自媒体手段的宣传与观赏型体育消费

所谓的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个体传递关于他们自己信息的新媒体。具有低成本、高关注度、高效率、娱乐性等特点。在我国,场馆的营销力度较小,且集中于报纸等平面媒体以及地铁等公交媒体。将自媒体手段运用到体育场馆的营销宣传上,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及时传播信息、增加影响范围;(2)固定消费群体、形成用户反馈;(3)增强人场互动,提高趣味性。那么,如何利用自媒体来进行观赏型体育消费的营销呢?李明(2000)在《对“观赏型”体育消费的初步理论探讨》提出:观赏型体育消费市场的结构分为三类:(1)潜在市场;(2)可能市场;(3)实际市场。在实际的营销中,将潜在市场和可能市场转化为实际市场可以通过自媒体增加体育场馆与群众的互动,以此来形成稳定的粉丝群。从而通过朋友圈口口相传的方式,将潜在消费者和可能消费者转化为实际消费者。

(二)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和城市休闲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由一定地区的民众长期所实践所形成的体育活动,通常与现代竞技体育的概念相对。常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形式有武术、龙舟、气功、舞龙舞狮、赛马、拔河等。长期以来民族传统体育未能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的主流,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在概念上把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当做是正宗的,把体育等同于竞技。这样可能导致中国体育的同质化和单一化,甚至将导致僵化,从而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术层面,设施的不完善、竞赛规则的不全面、技术的不成熟,体育场馆作为一个专业的体育活动场地,相比于其他体育场地更适宜进行类似于赛马、龙舟、舞龙舞狮等大型且专业的体育活动。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民族传统体育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兼具了参与性和观赏性,在鼓励居民进行民族体育活动的同时,也可以举办一些传统体育的赛事来形成场馆独特的品牌文化。同时,奥运会之后,人们对于群众体育的消费需求增加了,城市休闲体育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据统计,我国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旅游的人数每年以20%的速度上涨。育场馆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以及当地的传统文化,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休闲体育品牌。这种运营模式突破了以往对于体育场馆的认知,全民健身项目变得更具民族性、文化性和娱乐性。这也意味着,人们去体育场馆的目的不仅是健身、观看比赛,而是可以进行休闲娱乐健身等一体的多元化活动。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体育场馆位置较为偏远而活动目标单一以及同质性活动场地较多的问题。

五、总结

问题管理论文范文8

(一)我国体育馆的优势

从整体形势来看,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是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相一致的,其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从分布角度来说,无论是我国的标准体育场分布,还是一些非标准的体育场分布,都极大的带动了我国体育工作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接触体育的需求。在我国,标准的体育场馆的战地面的已经突破了十五亿平方米,这个数字是我国体育场馆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而非标准体育场馆也达到了七亿多平方米,从分布角度来说,我国的体育场馆分布相对分散,其与当地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没有发生太大的冲突,其分布在我国的各个角落。

(二)我国体育馆存在的问题分析

北京奥运会对于我国的体育场馆发展是一个积极的动力,在奥运会的筹办期间修建了诸多的体育场馆,也将一些现有的体育场馆进行了完善,带动了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体育场馆发展情况还是十分乐观的,其积极的带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强化国民素质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体育场馆在运营的过程中还不是十分完善的,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馆设施不健全

无论是从我国体育场的分布情况来说,还是从我国体育场馆的整体数量来说,都能直观的展现出我国对于体育事业的重视,但是,随着人们对于体育需求的日益提升,许多体育场馆内的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其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经济形式不是十分的乐观,在体育场馆的设施更新上相对落后。体育场馆设施更新速度慢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体育的发展,不利于全面强身健体的整体目标实现。

(2)地区分布不平衡

从我国体育场馆的整体情况来看,其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都有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运动需求,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我国的体育场馆在地区分布上还是呈现出不平衡的现状。首先,由于经济原因,我国的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较为落后,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不够,体育场馆的维护工作也没有做到位,导致了体育场馆的效用无法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经济原因是导致我国体育场馆分布不均匀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受地区气候和其人们生活习惯的限制,不同地区的室内外体育场馆的建设有所不同,我国的一些南方地区由于天气热,人们不乐于参与室外活动,导致了这些地区室外体育场馆建设力度不够。

(3)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体育馆的不断发展,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其几乎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目前来看,我国体育场馆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但还存在着一些人们对体育场馆的重视力度不够,其没有深刻的认知到体育馆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忽视了体育产场馆存在的方式,使得许多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工作没有得到人们的支持和帮助,不利于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具体措施

随着我国体育馆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对应的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也需要得到不断的提升和优化,以此推动我国体育场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优化的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的优化,无论是从管理理念还是到具体的管理方法,都需要体现出现代化社会的特点,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于国际化接轨,不断的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促进我国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带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积极与世界接轨,进而推动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强化人才管理

在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的过程中人才的支持是一股重要的力量,没有人才的支持就无从谈及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优化和改革,因此,在优化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人才的管理,使得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优化与人才的优化结合起来。首先,强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一直以来,我国在招聘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过程中,都是采用单一式的引进模式,针对这样一个问题,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要体现出多元化,即集合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才实际情况为切入点,引进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全面化的提升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素质。同时,在对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实际操作性,即根据不同地区体育场馆管理的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使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能够真正的掌握管理的技能,并适当的引进岗位的培训,将岗位实际需要与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结合起来,全面的带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可见,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优化的过程中,以强化人才管理为基础,推动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无疑是一种绝佳的选择。

(二)强化政策支持

对于我国的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来说,其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经济为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并提供了多元化的管理手段,这使得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经济来进行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则无法取得长足的效果,要将市场经济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在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中融合一定的政策支持,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支持政策和辅助政策,这不仅仅能够有效的保证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转,使得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得到良性的发展,同时,一定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的执行,对于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来说也将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使得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中的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的改善,使得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和谐、有序的得到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运营管理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大多数企事业的运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其大多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借助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不断的进行自身的优化和强化。那么,对于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来说,其需要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转变体育馆运营管理理念,建立多元化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式,如在进行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要明确运营管理目的,将服务理念融入到运营管理模式中来,使得运营管理工作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加之,随着人们需求的不同,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式也需要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深化,深层次的进行改革,带动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方式体现出多元化发展方向。运营管理方式的多元化是在传统的运营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极大的借助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的发展目标以及市场经济环境的动力,使得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四)强化自律管理机制

对于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来说,借助政府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自身的约束和规范是正确的,也是能带动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发展的关键,但这并不意味着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需要完全依赖于政策和制度,其还需要充分的发挥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自律管理模式,形成有效的自律管理机制。比如说,体育馆运营管理可以结合自身的竞争环境不同进行不同的战略性的规划,使得战略性的规划工作得到发展,将体育场馆所处的市场环境与当地的政策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体育馆运营管理能够真正的成为满足人们需求的一种管理模式。如果说强化制度管理是对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一种规范,那么,强化自律管理则是对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一种二度提升。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