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探究教学范例

问题式探究教学

问题式探究教学范文1

钢琴教学是当今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主要课程之一,但是这门课的教学一直混淆在一些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以及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学和学习之间存在一些偏颇,以及课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重视,因此,势必会偏离了预期的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的。本文,笔者将从多方面地对现今高师钢琴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师钢琴教育;当今教学分体

一、高师音乐教育的生源能力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国民教育素质的提高,升学竞争在社会上愈来愈激烈,各学校招生还是主要受高考成绩的影响。全国各高校为了提高本学校的升学率,扎住艺术院校文化分录取低的特点,动员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练习一些高难度的艺术作品,用此方法帮助学生快速“成才”,从而高升学率。这样就会使高师音乐教育类院校在整个生源录取阶梯上排在靠后的位置,造成优质生源稀缺。例如,一学生由于平时学习部刻苦,日积月累导致文化成绩跟不上,而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和升入大学的矛盾,家长便在孩子高三那年高价请音乐老师来“急速”提高孩子的音乐技能,来通过高考的门槛成功升入艺术院校。其次就是一些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由于受当地音乐教育水平的限制,对五线谱、视唱练耳等知识技能都掌握的水平都不尽相同,而且有些甚至在进学校之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钢琴。这类学生的音乐素质自然而然就会相对较差,当他们在钢琴演奏专业的训练时,由于学习进展缓慢,考试成绩可能低于其他基础素质较好的学生,部分学生就会灰心,产生挫败感导致失去学习的信心,由此恶性循环,导致差距愈来愈来大。

二、教学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学生对待的态度不端正

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具有的特点之一就是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要修这门课,因而上课的学生数量多。而部分学校音乐课开课不正常,音乐课的缺失文化水平的差距,直接影响音乐院校学生的文化水平和音乐素质。再者就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纪律松散,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错误观点使部分学生力考上了高校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将过多的时间浪费在吃喝玩乐方面上,而不是学习上。这样,导致学生形成夜晚玩白天上课睡觉而考试则依靠作弊等不良风气的手段来蒙混过关。由于学生的敷衍了事对待学习,就更加不能谈及刻苦深研了。按照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钢琴教书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所以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班培养,上课之时一定要严抓课堂纪律,培养社会需要的四有人才。这点,教师在课堂上实施起来还相对比较简单。例如,课堂上实行点名,严抓旷课缺课的学生,让学生没有可趁之机。平时布置的课堂练习,如练习弹奏一些曲目的作业要认真指点审核等。

三、培养学生的热爱职业精神

影响钢琴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思想教育和教学管理上的不深入了解导致,关注学生的理想、精神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发展是高师音乐教育的重点。尤其要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而作为一名职业的音乐教师,首要内容就是热爱音乐,热爱教育,形成勤奋学习的良好学风。只有他们热爱音乐,当他们在从事音乐教师这个职位上之时,才能更加地热爱自己的岗位,更加热爱自己的音乐教师生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会使学校的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发展,教育面貌才会欣欣向荣。因此,对音乐的理论课不能轻视忽略,要和技能培训课一样重视。

四、钢琴课堂的教学模式改进

高师钢琴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高师音乐专业课程的各门课程应该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加强乐理和声、视唱视奏、作品与曲式分析、音乐作品鉴赏与音乐史课程、艺术实践与音乐社团活动课程的联系。而一些教师一直沿用教学的老套路,不能与社会与时俱进,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也是毫无变化一直沿用一套老教材,没有吸收当今社会音乐界动向的第一手资料,没有跟上社会的脚步,这种情况下安排的教学内容肯定会显得乏味,不能吸引学生,也就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就是滞后的教学模式和单一的教学形式。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之中,学生在老师面前演奏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演奏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价,这样只是信心呈现和信息处理与分析直线信息处理过程,这样的教学当时主要体现教师的能动性,而学生更多的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就不能满足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对高素质的人才的需求。对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而言,已经无法满足院校对学生的扩招了,因此实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应当进行适当的改革。传统的一对一教学中是老师演奏而学生模仿,这样不仅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技能,只是一味地模仿老师并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水平,而且也出现了资源浪费的现象。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课堂体系的系统发展,学生太过于依赖老师,不能找到适合自身的演奏技巧,而且不利于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独立自主人才的综合性人才。

五、高师考试方式及机制的不完善

考试内容应以伴奏为主,使钢琴课的教学以伴奏为中心。除了考核练习曲和乐曲之外,还可选择各调和弦连续,为旋律配和声,配节奏型,为歌曲配即兴伴奏等。把考试作为一种手段,将学生学习钢琴的注意吸引到伴奏的学习当中。其次就是在考试评选中我们要注重因人而异,不能单纯的只看结果,要了解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努力程度以及进步程度进行综合性的评选打分。

六、结言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今高师钢琴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只要教师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紧跟时代步伐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正确的进行钢琴教学,全面的提高学生的钢琴休养以及演奏的能力,并且要顺应教育的发展潮流。

作者:陈荔 单位:大连大学

参考文献:

问题式探究教学范文2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训练来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所学课文内容。要真正地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发展智力。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主导作用;探究

1引言

现在的微课、翻转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已经从大学渐渐普及到基层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重视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少讲授,多指导,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2学习任务的引导

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所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懂得学习方向,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确定了学习任务后,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懂得明白呢?我通常采用三种办法。第一、直接揭示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直接告诉学生学习任务,让学生有学习方向和内容。第二、间接揭示法。就是教师将学生预习或自学后有普遍性不理解的地方,或教师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总结出来,当做次日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重点或难点,并引导学生解决。第三,分布揭示法。教师在用多媒体演示时,不是一下子把学习任务抖落出来,而是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渐展开,分步明确。学习任务的引导,重要的还是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引导,才能易于实现任务的有效解决。

3学习方法的引导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自学是学生个体学习的一种方法,怎样引导自学呢?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一定要具体化,做到有内容,有侧重,要着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语言材料的理解,在自学引导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保证个体独立思考的同时,让同学相互之间展开讨论,交流等等。多媒体教学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用直观的图表、图画、动画等诱发学生学习的疑问,促使其进一步深层次地去理解所学习的语言材料,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学生质疑问难,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要敏捷地作出恰当的处理,对那些具有导向性、启发性、关键性的疑问,要组织讨论、研究、舍得花时间。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疑问,教师都要予以鼓励,决不能泼冷水。要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讲授来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要加强学生对学法的操练实践。识字、写字、拼音、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等,都各有其学习方法。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特点,选准合适的训练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练实践、理解、熟悉有关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重在渗透和领悟,重在参与和实践。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注意,一般应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上进行适当归纳。不要在毫无实际感受的时候,进行空对空的理论分析和名词解释。学习方法的指导贵在潜移默化中,贵在坚持,让学生多去实践,多去领悟。

4学习过程的引导

任何知识与能力的获取、形成都要有个过程,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取也不例外,也要经历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所以,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学生记住了哪些知识,而更应该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感受学习过程,要与发展学生的思维相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思维的引导,还要在视频播放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比如用“辛苦”造句,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原句,想想它在课文中的意思,再进行造句练习。第一个站起来的学生说:“我的妈妈很辛苦。”紧接着有的学生就会把“妈妈”改成“爸爸”等,如果不及时提醒、点拨,学生都以此效仿,就会产生思维定式,训练效果就会差,学习过程就得不到延伸。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在此时进行启发:“谁把妈妈怎样辛苦说给同学们听听。”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说:“我的妈妈很辛苦,下班回家还要买菜、做饭。”还有的学生说:“我的妈妈很辛苦,天天到外面打工挣钱。”句式基本相同,它内容有了变化。到此,老师在深化提示:“谁能换一种说法,先说妈妈怎样辛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变换句式说:“我的妈妈天天到外面打工挣钱很辛苦。”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清洗地展现出了学生理解词义及训练句式的学习过程中,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训练层次清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环节,保证学生的针对课件中的训练时间、思考时间。课堂教学环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要抓住课文的特点、重点,依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会抓关键性的东西去理解所学的东西当作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使过程的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多分配时间给学生,一般情况下,一个教学过程,学生朗读和默读等不应少于10分钟,书面练习的时间也不应少于10分钟,使个体的训练得以保证。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会呈现在过程中。

5学习兴趣的引导

问题式探究教学范文3

探究式音乐教学拓展了音乐教学体系,在音乐知识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对音乐教学的完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新时期探究式音乐教学体系的作用出发,对其教学效益进行分析;其次,在上述基础上深入挖掘了探究式音乐教学体系的构建,对其应用状况进行研究,现结果如下。

关键词:

音乐教学;探究式;构建;应用

黑传统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对音乐知识进行教学,并未对学生能力进行全面挖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展。探究式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学生的主动探究式学习活动作为教学主线,将教师指导和学生集体探讨作为主要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效果,对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已经成为新时期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新时期探究式音乐教学的作用

音乐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发人深思。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学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开始成为新时期教育的重点。传统音乐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对音乐内容进行讲解,并未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围绕学生需求设置相应的音乐教学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乐音乐教学效益,导致学生热情受到影响。探究式音乐教学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善学生学习态度,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益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该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深入分析了学生需求,围绕学生主体设置相应的课堂探究结构,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反思,产生音乐上的“共鸣”,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实现了音乐教学氛围的全面改善。探究式音乐教学能够从知识教育转变到知识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探索时不断发展音乐新内容,掌握音乐技巧,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音乐技能,这对学生能力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在上述教学中发现、分析、反思,对音乐知识的本质会有更深的理解,这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益,改善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在新时期音乐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刻不容缓。

二、探究式音乐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一)以学生为主体,设定科学教学目标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音乐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学生主体,依照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等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在上述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教学方向,这样才能够全面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投入到音乐学习过程中。该过程中教师要对探究目标进行订制,确保建立明确的探究主体,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教学探究方向;要依据音乐教材对探究目标共性和个性关系进行研究,将探究目标建立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确保学生通过良好的探究提高自身能力知识;要结合学生需求创建合理探究目标,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体验中,养成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科学道德等素质。笔者在探究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设定教学目标为:通过一系列教学内容确保学生了解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本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能力,让学生能够实现音乐的内外兼修,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自主探究,设定合理教学环境

在对学生进行探究式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合作探究放在教学探究的重要位置,确保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合作、交流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确保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如音乐教学时实施分组教学,建立专业教学探究小组,由小组人员共同完成教学探究任务,这种小组学习体系对教师教学效益的改善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当前音乐教学中已经被广泛应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把握好自主探究中教学环境的设置,可以通过常见的音乐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这对学生音乐学习质量的改善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如利用音乐历史背景、音乐内涵、相关小故事等对课堂内容进行丰富,让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缤纷多“彩”。

(三)抓住认知特点,全面改善教学效益

创新是音乐教学的重点。在探究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创新教育,做好音乐体系的创新、音乐内容的创新,将创新理念融入到探究式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为自身音乐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川江船夫号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了解音乐内容,初步了解后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性问题“船夫号子与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场景相似?你是否在生活中看见过上述情景?”等,学生对上述问题回答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一些生活的情景进行自由创造,依照船夫打渔过程中的一些声音自己编曲填词或在歌曲基础上进行修改,实现教学体系的完善。

(四)开展自我总结,归纳探究方法

音乐探究式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教学进行总结、归纳,对教学理念、方法、存在问题、解决方法、教学不足等进行全面分析,及时进行教学完善和提高。教师要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对存在课堂探究式教学效果低下及时进行分析,了解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更正。由学生对教学进行评价,对教学整体进行分析,加强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探究式教学才能够得到全面改善,教学效益才能够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三、结语

探究式音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对音乐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把握,要在上述基础上形成针对性教学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探究式教学质量,实现音乐教学的全面改革。要把握好学生主体作用,对探究式教学结构进行全方位构建,依照教学发展需求形成相应的探究式体系,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作者:郑婧宇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洪波,曹红梅.应用型创新型音乐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09.

[2]姜宝君,尹爱青.开放式音乐教学发展的助力———评《音乐教学理论新探索及其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11.

问题式探究教学范文4

一、演示实验的促进作用

化学实验的类型多种多样.结合不同的实验类型,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才能让实验教学和知识教学相辅相成,并且发挥相互促进作用.课堂演示实验在化学实验中十分常见,这也是教师给学生讲授相关物质的性质以及给学生阐述一些物质间反应原理的教学方式.合理地进行演示实验,能够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当教师将相关的教学知识点以实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时,这不仅是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透过直接的观察,学生对于物质性质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演示实验还能够给学生介绍一些标准的实验操作方法,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明白再碰到一些突发实验状况时可以如何处理与应对.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钠”时,对于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教师可以这样来做:首先让学生自学钠的物理性质,同时要指出物理性质中需要学生主要掌握的是哪几点,然后根据这几点作出猜想,最后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还可以把该实验进行拓展.教师可以透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比钠与水的反应、钠与酸的反应以及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最后总结钠的相关性质.对于钠的性质的掌握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如果简单地靠教师的口头讲述,学生对于这些教学内容不易理解.有了演示实验后,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钠的这些性质,也能够看到钠和不同物质反应时的不同现象.这样能够深化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学生实验的促进作用

随着学生实验能力的不断加强,学生对于很多化学原理的理解越来越深入,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他们可以操作的自主实验.学生实验,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性,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探究欲望,而且能够对于学生自身的实验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在自主实验中,学生通常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并且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解决的途径.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学生经过这样的不断积累后,不仅自身的实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对于很多教学知识点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例如,“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可以直接作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设计实验方案、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得出测量方法,从而解决仪器、步骤和可能产生的误差的问题.“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酸碱中和滴定”、“胶体的性质”等也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如此,对于那些练习使用仪器类的实验,也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如“练习使用滴定管”、“练习使用容量瓶”等,实验前要让学生自己阅读使用说明,使学生了解其基本原理和基本使用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仪器进行相关量的测量.学生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合理地进行这一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设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养,并且为课堂教学提供辅助作用.

三、题中实验的教学辅助

高考中经常会考到实验问题,对于题中实验的分析是高考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就这类问题展开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可以透过具体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并且在问题的分析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与思路.这不仅是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也能够帮助学生灵活地应用在实验过程中,积累一些心得与技巧,并且能够帮助学生解答这类问题.实验题已经成为每年高考中的必考题.如何提高实验题的分数,除了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外,教师还可以在实验习题中帮助学生积累知识,透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创造性学习来不断深化学生对于实验题的解题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需要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对于解题方法展开剖析.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解决了新课程中提出的如何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会”为“会学”的关键问题,有效促进知识教学.

四、结语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教师可以借助演示实验来深化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还可以透过学生的自主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实验技巧.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题中实验的考查点有良好的处理能力,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就这类问题展开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可以透过具体问题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且在问题的分析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与思路.

作者:厉丹丹 单位: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

第二篇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观念的片面

许多教师意识到了实验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形成正确而科学的教学观念,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按照特定的步骤展开,尤其是一些探究性实验,并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的猜想与验证,而是让学生按照教师所制订的方案展开,其教学的重点依旧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上,没有正确观念的引导自然无法取得教学实践的成功。

(二)滥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具有强大的综合演示与模拟功能,许多教师正是看到了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这一优势,而盲目用多媒体代替学生的操作,学生成为实验的欣赏者。这样的实验教学确实可以取得成功的实验结果,但是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实验又怎么会是圆满的呢?这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教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

(三)与理论知识脱节

实验与理论不是无关的,相反理论是进行实验的基础,实验是对理论的验证与提升。传统教学只重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实验操作,学生只是机械而被动地记忆理论知识。当前许多实验只停留在兴趣层次,实验目的不明确,并不能通过实验来达到深入理解与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目的,实验与理论知识的脱节这是当前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只有在正确观念的引领下才能取得教学实践上的成功。要想取得实验教学的成功需要教师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学习新课改。新课改是进行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改,领会新课标,要深入理解教学的本质。二是学习成功教学案例。通过认真学习其他教师成功的教学案例,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在由理论转化为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让教师吸取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这样才能让教师加深对正确观念的理解与认识,才能认识到实验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与学习方法,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实验中来,在实验中进行发现与创造,在实验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以实验为桥梁架起通往化学殿堂的桥梁,才能让教师形成科学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但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其有效性要建立在教师的正确认识与科学运用之上。在实验教学中,对于一些学生易完成的实验,要让学生展开积极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验中去思考与思维,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而对于一些现实条件下无法完成,或是有危害的实验则可以利用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来辅助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同时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实验,多媒体只是一个辅助,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演示实验原理,进而让学生展开分析与思考,理解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向学生直观而动态地演示喷泉的原因,从而使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与主动的思考来理解氨溶于水后造成压力差而产生喷泉。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在实验教学中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要充分放权,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实验教学模式,切忌教师管得过多、过宽、过细,这样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不利于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与自我发现。教师要以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身份来与学生一起展开实验操作,要给予学生更为宽广的主体参与时间与空间。要让学生有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时间,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的实验探究具有一定的空间,要引导学生展开具有一定深度的实验探究,从实验方案的制订到准备到操作到总结都全权交由学生,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机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才能确立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实验中才能真正地展现个性,释放潜能,闪现创新,才能主动去发现、去创造,才能实现富有个性与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让学生全程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在探究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

(四)实验要与相关知识点相结合

实验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是要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要通过实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为此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都不要让学生只是观察实验现象,停留在表面现象,而要引导学生深入实验的本质,明确实验目的,将实验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分析其原理,这样才能使实验成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实验中,教师要及时加以指导与启发,要引导学生展开全面而细致的观察,要对实验现象进行验证,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实验目的来展开实验的观察与探究,这样才能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五)对教材上的实验进行重新设计

现行教材实验比例增大,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机械地照搬教材上的实验,而是要真正将教材与学生的学情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与学生的具体学情来对教材上的实验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进,这样才能让实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现象更明显,更加环保,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才能达到通过实验来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效果。如Na2O2与CO2的反应实验,我们只需在一个干净的干燥管中间放置干燥剂(CaCl2),两端放入少量疏松的玻璃棉,然后将干燥管的细口对准蘸有Na2O2的脱脂棉,用嘴吹干燥管的另一端,脱脂棉很快就会燃烧。如此设计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三、结语

总之,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形式,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以课改为指导思想,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创新与总结,这样才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发挥实验的真正作用,推动化学教学改革,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作者:魏晓梅 单位:河北省卢龙县刘田庄中学

第三篇

一、优化实验设计

在实验设计环节,就应该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现行化学教材,虽然体现了绿色化学实验理念,但有一些实验没有做到设计的最优化.例如,在比较电解质导电性时,教材采用HCl和NaCl通电比较,但它们电解后产生的氯气是有毒的,要处理氯气,比较麻烦.对此,教师应积极查阅资料,推进绿色化实验设计,认识到污染防止优于污染治理,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将污染控制到最小,找出最佳的防污染的方法.在电解质导电性实验中,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以用H2SO4溶液代替HCl溶液,用Na2SO4代替NaCl,这样既能达到实验的目的,又能避免氯气污染.又如,乙烯的实验室制取,教材采用浓硫酸和无水乙醇作原料,其体积比为3∶1,这一反应过程中溶液会产生黑色碳渣,很难清洁,并且实验还需耗费大量的乙醇.本着绿色化学理念,教师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多种因素,用浓磷酸、浓硫酸的混合物代替浓硫酸,配置浓硫酸、浓磷酸、乙醇最佳的原料用量比为2.3∶0.7∶1,这样实验的效果会更好,达到节约能源,防止污染的目的.因此,在设计化学实验时,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无毒性的物质,反应的生成物应易于降解为无害的物质,从而避免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二、规范操作方法

化学实验操作具有高度的严谨性,任何一个细微的差错都可能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甚至导致安全事故.在日常化学实验中,学生常会因为操作不规范而重复进行实验,这会影响到实验质量,浪费实验药品,更会加重环境污染,挫伤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因此,绿色化学实验必须严格规范实验操作,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从实验前药品、器具的检查,到实验装置的安装、试剂的取用,再到实验废弃物的处理等,都要严格要求学生按规范操作,这样既能避免能源浪费,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在实验进行阶段,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要强化规范操作,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正确,及时指出操作上的问题.除了规范操作,还要改进化学实验操作方法,有的化学实验污染少,有的化学实验产生的污染较重,对此教师应尽力改善操作方法,选一些无害的原料,精心设计实验过程,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污染.例如,制取氧气的实验,实验室采用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的方法.这两种方法产生的污染物很难处理.有的教师采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不但实验无污染,还能节约成本,与绿色化学理念相符合.

三、改进实验装置

高中化学绿色实验改进实验装置的方法主要有组合实验和封闭实验两种.组合实验就是将有联系的实验组合起来做,通过调整实验次序、利用反应物等,使一个实验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个实验的原料,这样既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又能节省材料,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试剂利用率,与绿色化学理念相一致.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物质制取实验与性质实验组合起来做.例如,一氧化氮、氯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结合,用一氧化氮制取实验中获得的气体作为性质实验的原料.封闭实验是指通过密封实验装置,将实验产生的有毒物质在密封装置内消除.因此,改进实验装置为密封实验,是绿色化学理念的体现.

四、推广微型实验

微型实验是指在微小型的仪器中,用尽可能少的试剂进行实验,这是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新实验方法、新技术.微型化学实验仪器携带方便,能边实验边讲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试剂用量减少,相关的辅助材料也会减少,产生的废弃物也会大大减少,相关的危害性也会降低,从而有助于降低实验成本,减少实验对环境的污染.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改进实验,减少试剂用量,进行微型实验.微型实验不是简单的减少用量,而是重新设计实验,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多的信息.例如,浓硫酸脱水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减少一半试剂用量,在点滴板上进行;实验室中除了已经研制成功的微型仪器外,还可以用圆底烧瓶等作为微型实验的装置.这样不仅能节约资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当前,微型化学实验在国际上得到了快速推广,已成为国际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这是因为微型实验渗透着绿色思想,采用低于常规用量的药品、试剂,原料的减少必会降低反应物的排放量,必会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从而提高实验的绿色性.因此,化学教师应积极推广微型实验,这是化学实验改革的方向.

五、开展多媒体实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开展实验,是一种新型的实验方式,属于模拟化学实验,其最大优势就在于实现实验的绿色化.多媒体集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能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并且模拟实验不会用到药品、试剂,能有效克服实验带来的污染.多媒体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方式,是完全无污染的绿色实验,很多不容易操作、污染严重、危险性高的实验,特别是那些设备复杂、反应周期长的实验,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生动地展示出来.例如,制取乙炔的实验,实验不仅会带来污染,还带有危险性.对这一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借助网络下载相关的实验视频,结合flash动画给学生模拟实验过程.教师演示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这类实验大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不高,可以进行模拟实验,既能避免实验带来的污染,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分组实验中,一般是按照教师设计的步骤做,如果操作失误很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削弱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模拟操作,学生能自由操作,反复模拟实验的全过程,在操作中反复比较实验技术,改变实验条件,从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六、结语

问题式探究教学范文5

每个学生个体对世界的认识与解读应该都是独特的,但是长期的被动学习让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强大的依赖性,以等待老师解析或直接塞给答案替代了本应该有的大胆猜想,质疑更是成了稀缺珍品。“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为发展学生的多向性思维创造了条件,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根据自己的理解或知识积累提出质疑或给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不同学生用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也带给其他学生多维度的思维空间,思维的辐射性得到极大的增强。同时因为微生物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还存在很多未解、待解及有争议的问题,给学生大胆提出设想,发展多向思维提供了空间。

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下课堂的“三维”管理

教师要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自始至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下,如何吸引学生进入教师设置的问题情景并提出有效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如何有效地开展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活动,所有这些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设置及课堂教学定时性提出了挑战。传统的课堂管理显然不能实现课堂围绕着问题进行,课内外让学生施展其多向思维的活动特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下课堂管理必须从空间、时间及评价三个维度进行探索。

1.课堂空间管理探索

课堂空间问题。传统的课堂空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线与线之间的关系,一个学生给其他学生的空间信息是他的侧影或背影,除了通过语言传递出来的直接知识信息外其他学生不能看到其潜在的信息源(如该学生自己所阐述的信息是否非常坚定等),接受信息的学生不能及时反馈或对信息做出反应或肢体表现,这个反过来影响或削弱提供信息的学生想提供更多信息的冲动和刺激其思维。信息的传播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但没有反射也没有激发,这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关系显然不是一种空间关系而是一种死板的平面关系。课堂空间重排,形成同学间交互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空间应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立体式沟通,实现所有信息真正共享从而能积极参与问题的提出,解决方案的设计及科学论断的总结或再次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基于大学教室处于流动状态,不可能如中小学提前在教室里布置各种场景,在此模式下学生的座位安排宜采用临时性的课堂座位设计,即学生分成若干组(以4-6个为宜,人数过少导致组别太多易感杂乱,人数过多则组织困难易感松散),桌椅围成3/4圆(也可撤去桌只用椅),另1/4朝黑板,学生可站可坐。每小组的空档位有利于教师穿梭于各组聆听和答疑,也有利于小组成员出列进行演示性讲解,甚至利用教学的视频设备进行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课堂空间安排,学生之间的交互增强了但是对教师的管理提出很大的挑战。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良好的引导活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最重要的是教师在课程进行中要起到平衡功能,维护每个学生正当的课堂发言、辩论、提问等权利,在掌控互动时间、改变互动方式、转换话题以及指定发言人方面做到平衡与和谐。

2.课堂时间管理探索

课堂时间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时间是生硬的,学校的铃声规定了一堂课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传统的大学课堂里多数学生在整个时间段如碗中之水,他(她)可以看起来非常专注,但只是在专注地听,接受。碗中之水似乎增加了点,但没有波纹,似乎也永远不用担心它会溢出来。当课堂结束后,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可能也意味着结束对课堂内容的认知,没有思考,没有求证也没有怀疑。课堂时间“自由”与“专注”并存,形成课内课外相交线。“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前段时间要求学生千方百计吸引学生,让学生“专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专注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进入高速记忆,而是慢慢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自由状态。接下来,有的学生可能马上就会产生问题,这时他就可以向其他学生表达他的疑惑,小组成员可能会顺着他的问题而给予解答的思路,也有可能让其他成员产生更大的困惑,显然此时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有他独特的方向,对于全班学生来说此时课堂时间被“自由”使用。随着课堂时间渐渐走向终止点,学生的思考不是在走向结束而是在持续地推进。问题的解决显然很多时候不能在课堂实现,这就需要学生延伸课堂时间,用课外时间进行有效的求证,验证或进一步假设,从而实现课内外时间有效结合。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堂外首先通过收集各种资料,建立假设或提供现有依据或建议试验思路等,然后设计实施实验或以展板、小论文或PPT等形式汇报问题解决或举证假设。

3.课堂评价管理探索

课堂评价问题。大学里常见的课程考核以书面考试占课程总评的主要成份,平时表现一般控制在20%左右,而这20%又常以学生的到课率做为主要的指标,也就是说对于课程考核有近百分之二十的分数只要求学生到位,而到位后他(她)是否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们很难做出评价。显然,这样的考核没有把学生个体在课堂中的表现纳入参考,结果在课堂里常现三分之一学生在走神,三分之一学生在忙自己的业务,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偶尔抬头配合老师“演戏”的奇怪现象。课堂表现纳入评价,建立形成式考核。“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事实上是一种“翻转式”课堂,也就是说在这个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中占有绝对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由原来的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后交流及现场设疑、教师情景设置和指点解疑为主,实现给学生以表达与实现本能需求的机会和可能。

这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生必须建立“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认识到学习首先是自己的事,自己是学习效果的第一责任人,如何让学生建立这种意识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教师对教学评价作出改变。在课程考核中除了关注评价结果,更应注重学生平时的自我探究性,故拟整个课程考核平时表现占60%,其中20%为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对课程的投入性,提问的积极性及问题解决的独到性等等;20%为课外表现,课外表现实际是学生对课内问题的探究呈现,包括问题解决的系统性、科学性及形式美等;另20%则彰显学生的个性表现,要求学生具有协作精神,吃苦精神及创新欲望等。这种课程评价机制显然会极大地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教师除了在课堂中要及时记录各学生的课堂表现,依赖信息技术(如网络课程的交流平台)的统计数据记录平台上的交流数据外还需利用大量的时间对学生的作品一一作出评价。为了更全面地体现学生的课堂表现水平,将组织学生(把学生若干组)以轮流的形式参与评价,部分替代或补充老师对每个学生的评价成绩。

三、结论

问题式探究教学范文6

在21世纪初,我国各高校相继把政府经济学作为大学课程开设,可以说它是我国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该课程是运用经济学的原理来研究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行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对学生的经济学专业基础要求比较高,对教师综合素质和组织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该课程在教学中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授课内容庞杂。

较之于传统专业的课程,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知识体系尚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不像经济学或其他的学科那样有成熟的体系、稳定的架构。课程的教材尽管有不同的版本,但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强,政府经济学中的最新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未能及时纳入教材体系中来。因而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无论是选定教材,还是开展教学工作,无形中难度都大大被提升。同时,政府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应用性、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因而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授课方式单调。

由于政府经济学课程内容既涉及经济学理论,又涉及公共财政、公共管理的理论等,这对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各高校基本采用多媒体教学,尽管信息量较大,但课程教学基本上是以讲授为主,原理借助图形分析只通过一张简单的PPT来展示,推理演绎过程被省略了;也进行案例教学,材料事先布置给学生准备,学生课业较重,每门课都有案例分析,很难对提供的材料进行阅读和分析,因而课堂讨论也只停留在事件本身,由于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主动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另外,由于课程与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都存在交叉领域,加上学生选修课程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参差不齐,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很多时候,授课的效果并不理想。

3.考核形式单一。

在课程考核方面,很多高校都要求教师必须以某种形式进行考试,这样便于最后的归档管理;期末考试的期末卷面学生的成绩要呈现近似正态分布,否则就认为考试中存在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过程缺乏综合性的考量。这种知识性考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特定专业知识的记忆能力,学生往往以死记硬背的形式应付课程考核,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课程缺乏能力性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程度、应用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未能充分评价。

二、体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政府经济学课程的实践运用

1.体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体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体验”和“探究”的结合。体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知,在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科学选取一些现实的案例,进行情境模拟,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角色扮演和角色体验,从事件的现象透视其内在的根源,进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锻炼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使体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教师要在课程知识体系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等方面下功夫。其次,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聆听学生的想法,进行有效的沟通。第三,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根据授课老师设计的论题进行合作学习,案例分析和讨论以小组形式进行;第四,适时安排学生进行基地见习、暑期实践,既围绕教学内容又紧密结合实际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达到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究的目的。

2.体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政府经济学课程的实施建议。

①科学调整教学内容。

我们在传授知识时,应根据实际需要从广度和深度上加以拓展和完善。目前政府经济学教材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侧重点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吸收各版本的精华,结合自己对课程体系的理解,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重构内容框架体系。例如在“政府与市场”这章,主要讨论的是“市场失灵及纠正”,我们可以结合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海啸,我国政府40000亿投资等现实情况,深入分析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及各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采取的措施及产生的效果等,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存在的缺陷性,对帮助学生运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和思考社会上存在的某些现象是有好处的。

②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当前高等学校主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形式进行教学,以图、文、声音、视频等多样化方式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方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对于理论逻辑性较强的内容仍适合传统讲授的方法。例如,外部效应这一章节的内容,对于外部效应的产生和产生的效率损失,就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绘图分析并详细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这是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点,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来选择教学手段。

③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大学教师在课堂讲授基础上,设置更丰富、得体的教学案例,突出问题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和教师一道探索问题,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积极地引导、启发和讲评,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启发学生采用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探究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值得和大家分享的成果,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④运用情景式教学。

作为授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适当地运用情景式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通常我们先播放一段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由学生扮演视频里故事中的角色,进行现场“演习”,让学生在这种既定的情境中,思考现实的问题,分析问题所在,提出可行性解决办法。情景式教学能够使一些枯燥的理论借助于“景”的存在而变得浅显易懂,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感知现实,领悟理论知识。

⑤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政府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要使学生深刻理解政府的经济行为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就必须让他们到实践中去体会理解。在社会实践环节,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到相关政府部门实习;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调研选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展开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这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并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独立科研的能力,这也是高等院校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⑥探索多样化的考试模式。

课程考核和成绩是学生和老师在知识传播上的交汇点,考试评价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由教师主导来设置,应保证教师在专业领域内根据专业标准、学术标准和教学目标下的自由裁量权。除了有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老师可根据课程的特点来布置期末论文、研究报告、成果答辩等形式,以此代替闭卷考试,这样学生容易接受,教学效果明显、考核结果也会相对公正,从而体现考试的本质意义。

三、结语

问题式探究教学范文7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物理知识

探究式教学法其实已经在现代教学中应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其又被称为研究法、实验法。主要指的就是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先行把握,然后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最后获得想要的原理和结论。探究式教学法其实也可以理解成为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式教学法中,教师以问题形式成功吸引学生的参与,不仅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整个课堂探索活动当中,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以在探究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探究式教学虽然已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得到了应用,但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探究式教学教学效果的获得。而文章对该课题进行研究,就是为了探索出更好的探究式教学应用策略。

1.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新课改之后,教师的教学理念都发生了改变,初中物理教师自然也不例外。在以前,初中物理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而现在,教师的教学目标逐渐上升为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确实与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是相呼应的。因为,探究式教学法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动手参与到教学当中,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在动手操作物理实验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验证物理理论和规律,学生也会进行不断的思考,逐渐形成物理学科思维,无形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弥补传统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低、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等不足之处,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探究式的学习,会更容易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现状

(1)学生未能积极参与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是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通过自身对问题的分析、研究从而从中获得一些物理知识。由此可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会直接影响探究式教学的效果。但从初中物理教学开展的情况来看,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往往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始之前就会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理论研究前预习,这类学生一般都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且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方面的理解能力也会比较强,上课也可以非常快速地投入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这样的学生在班级中毕竟是少数。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学习理解能力本身就比较弱,但是却不愿意主动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又很容易出现走神,很长时间都很难进入课堂学习的氛围当中,对于这类学生来说,想要他们对初中物理知识内容具有较为全面的理解是非常困难的,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教学步骤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学生根本就不能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听讲,长时间下去,学生会慢慢失去学习物理知识的自信心。在课堂学习中往往会把主导地位让给教师,自己只是教师教学的一名观众,被动地进行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高。基于此,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想要得到不断提高,就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要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而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高效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2)教师未能准确理解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已经在现代教学中得到普遍的应用,且也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尤为显著。教师作为执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人物,很多教师对于探究式教学所带来的效果还是非常认可的,但由于对探究式教学缺乏准确理解,导致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影响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而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理解不全面之处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自身对于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知识并不充足,在教师的影响下导致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所蕴含的理论知识并没有全面了解,即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理论知识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深挖,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具有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教师自认为探究式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师虽然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初中物理教学,但是由于教师计划的教学内容没有得到全部呈现,导致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显著,慢慢地开始放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使用。

(3)探究式教学课堂结构不够优化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步一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可谓是非常开放的,因此需要教师可以准确把握课堂节奏,避免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很多奇妙的物理现象,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些物理现象,采用探究式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自身对问题的思考进而进行实验和探究,然后用实验结果来证明自己对问题答案的猜想是否正确。但由于每个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很大的不同,自然每一位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进度和程度也不尽相同。如果教师在物理教学课堂正式开始之前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那么很容易造成课堂结构的分散,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时间造成浪费,教师的教学进度也会比较落后,影响整个班级学生物理学习水平的提升。

3.初中物理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措施

(1)合理设置引导问题

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想要学生参与到其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去引导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注重与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这样设置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其有效的作用,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去引发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吸引学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记忆力会更强,且会更全面。比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一节知识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什么是电功率,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做小实验的方式开展教学,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并不是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就算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是需要教师通过问题设置一步步引导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教师设置的问题可以是电功率可以测吗?如果可以应该怎样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可以怎么测?这样一步步紧扣的问题设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把问题的难度进一步加深,且使学生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但想要进行问题设置也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对于学生将很难有吸引力;但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又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因此,设置合理的问题才会使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2)创设和谐课堂气氛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解物理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课,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被大大降低,且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学生学习状态并不活跃。而探究式教学是非常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虽然不同,但是教师并没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反而非常亲切和谐的与学生进行相处,学生也非常愿意与这样的教师进行交流,师生关系变得非常融洽,学生对于教师的崇拜之情会使学生对其所教的课程投入更多的精力,学生学习主动性高,课堂学习氛围和谐,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比如,在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如果想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可以把班级内的学生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把物理知识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学生在组内积极发表自己观点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的过程,对于提高班级内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主思考能力。

(3)优化课堂结构

新课改后虽然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同样需要做好自身的教学引导工作和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工作。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师不能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那么课堂教学内容将无法完成,甚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全面性也会受到直接的影响。为了既可以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又可以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先探索后教学”的模式,但这一模式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做好相互的配合以及提前的预习和备课工作,教师需要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教学,而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要制定合理地教学目标以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目标得到高效的实现,同时又可以促进班级内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共同进步,让他们都可以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这一节课程时,教师通过实验的方法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却因为爱玩忽略了课堂实验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组织者的身份,要严格把控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时间,使学生在做完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之后可以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的操作和分析,这样才能获得想要的课堂教学效果。

(4)重视实验探索

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实验法,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课堂时一定要对物理实验具有正确、全面的认识,一定要重视实验探索。那么实验教学想要得到有效的开展,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宜的物理实验,并组织学生参与到物理实验探索当中,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展开自主实验探索。那么教师在对物理实验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注重物理实验的可实施性和趣味性,并积极为学生构造有效的实验空间,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从而推动实验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此外,针对一些不易操作的物理实验教师也可以引入信息技术,在多媒体中为学生进行信息化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整个实验的详细过程,发现实验规律,总结出最后的结论。比如,在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杠杆原理的简单机械,然后再利用信息化软件为学生设计一个探究杠杆原理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了解教材中杠杆原理的基本内容。

4.结语

问题式探究教学范文8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科学构建;精准育人

纵观目前各大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各企业的用人情况,不难发现,现在很多学生抱怨学校没有教会他们任何东西,导致被企业弃用,而用人单位则抱怨现在企业为了让毕业生顺利上岗,不得不进行二次培训,浪费了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是“老师没有教、学生没有学、用人单位要求高”,根本的原因在于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上跟不上形势,导致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技能性要求。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道:“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其中特别提出了“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其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则是重中之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探讨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及寻求对策,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所凸显的问题

1.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果不明显。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管理高级人才,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的需求,高职教育体系必须与行业、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一致。但是就现状看来,其原因主要在于: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真正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的,循序渐进地从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从而掌握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而现行的实践性环节教学仅仅解决了与理论知识相对应的“点对点”的问题,无法到达综合实战训练的目的。就目前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安排来看,内容设置多为课程项目和虚拟项目,例如在“摄影基础”理论课后设置“摄影实践”实训,在理论课“数字视频编辑”后开设“视频短片剪辑”实训,综合实训则以虚拟项目为主,这种类型的实验实训项目,教师会对其进行理想化安排,这样的安排固然能够达到训练学生技能的目的,但是这样的理想化操作,往往规避了非常多的突发状况和随机问题,这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只是针对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归纳式”实践,而无法满足实践性教学的核心任务,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看来,实践性环节安排过于“概念化”“书本化”,极易造成“缺哪儿补哪儿”的尴尬局面,这种“碎片化”的安排模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技能的系统性掌握。

2.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普遍缺乏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最终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真正能为企业所用的毕业生,完全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目前的高校用人制度所限,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来源于各大高校的应届的硕士、博士甚至是博士后,普通高校培养的基本是理论性人才,对于实践性教学无论从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方面都有欠缺。例如本专业曾经聘请过一位某知名艺术院校毕业的硕士生来从事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这位老师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与该课程有关的影视语言部分的授课,但是当课程进入到实践性教学环节,该教师的短板即暴露无遗,无法胜任实践环节的教学,无法应对实践过程中学生遇到的种种技术性问题。这样的教学能力是无法胜任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3.校企合作课程流于形式。校企合作是被各大高职院校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校企合作直接关系到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但是就目前现状看来,校企合作不够紧密是制约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另一个因素。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真正的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学校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统一,企业的目的是盈利,而学校是为了育人;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学校的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企业的教学内容又缺乏对人才培养的全局观念。因此造成学校对企业对技能的要求把握不到位,不能合理有效的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导致实验实训内容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课程实践。

二、改进高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对策和方法

1.以岗位技能需求为目标,系统性安排实践性教学。以岗位技能需求为目标,坚决杜绝“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碎片化”实践性教学安排模式。为了能够系统合理的安排实践性教学,需要学校深入的走访业内各个类型企业单位,真正了解各类型的企业需求,从施教者的层面了解和分析企业需求,同时邀请企业一线的管理人员真正意义上的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这样,学校从理论教学层面,企业从实际操作层面确定教学内容,做到课程内容对应职业标准,教学内容对应生产流程。针对岗位对技能的要求,采取模块化的实践性教学架构,将实践性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技能”“核心技能”“综合能力”以及个性定制化的“创新能力”四大模块,这四大模块分别对应学生毕业后的“初次入职岗位”和“迁移岗位”。其中“基础技能”“核心技能”对应“初次入职岗位”,而“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则对应“迁移岗位”。首先,“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应该是该行业的入职基础能力,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影视后期制作方向为例,在该层次的教学内容中应加强绘画基础、构成基础、摄影基础以及音视频剪辑基础训练,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拍摄能力以及后期剪辑能力。之后,开设企业参与的拍摄与剪辑类实践性课程,对以上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将已经具备的单个技能进行组合运用,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旨在锻炼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同时,为接下来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2]。而“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在行业发展进步的重要能力,即岗位迁移能力,该能力直接决定毕业生是否能够在该岗位上得到发展和进步。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入职能力之后,需要的则是所有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依旧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影视后期制作方向为例,学生进入行业以后的第一岗位是:摄像、灯光、剪辑等一线职位,而他们的迁移岗位则是执行导演、后期剪辑总监、影视包装工程师等等,而这些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可以在“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模块中得以训练,在该模块中采用项目式教学,即组成团队进行完整的项目制作,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整个项目的操作过程,熟悉每个岗位的技能要求;而在第二阶段“创新能力”训练中则采取“个性化定制”“因材施教”的模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选择岗位进行训练。在这个阶段则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过程中企业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起到了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监督工作进度、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等诸多作用,而学生在这个阶段唯一的角色就是企业员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调整师资结构,强化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于实践性教学的师资方面,目前高职院教师大多是来自本科院校的高学历人才,但是他们大多理论知识丰富而缺乏实践经验,针对这样的情况,首先,应该“走出去、请进来”,即让教师真正的走进企业,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运营等各个方面,将他们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升实际操作经验,与此同时他们还能用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基础为企业生产出谋划策,这样才能让理论知识“落地”,从而能更好地胜任高职院的教学工作。同时,还要积极聘请相关企业的领导、主管以及优秀员工来校开办讲座、参与教学,企业的一线员工带着项目进入课堂承担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