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范例

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范文1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如果不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其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会主动去探究和思考,素质教育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因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的首要条件就是善于创造问题。因此,问题意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创新能力的起点和动力,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也反映了其思维的创造性。因为在学生进行学习时,他们脑海中问题意识的形成不是简单的提出和解决问题,而是动态的创新过程。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任何离开问题意识来谈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毫无意义的。

二、问题教学在政治教学中的优越性

1.妙用问题教学,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

问题是联系教学各种要素的纽带,这些要素主要包括教师、教材和学生等三个方面。高中政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领会政治教材内容的特殊性,理解并欣然接受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由于现行的教材已规定了学习的基本内容和目标要求,也就是说“讲什么”与“学什么”已有基本的范围,那么教师对教材的把握重点就在于研究如何使用教材的策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策略就是要实现由讲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实现学习目标为目的,以问题的设计与解决作为连接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思考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好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巧用问题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取新知识

问题教学的前提是要求教师或者学生能提出问题,这个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已知过渡到未知的过程,如果不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就不能有新问题的提出。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地通过设计一些新颖的问题、并很好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在我们的高中政治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内容都是需要学生学会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要求学生运用价值规律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的经济现象,从而提出解决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巧用这些问题进行政治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从而有利于他们新知识的获取。

3.善用问题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只注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多少,却忽视了他们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走神、思考能力下降等问题,学生对知识也只是盲目的接受,对教材和老师不敢有不同的见解和怀疑,学生的思维逐步变得僵化,从而限制了他们思维的发展。而利用问题来进行政治教学,则能让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经过思考、分析与整合后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发自内心地接受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因此,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特别是只重视知识结论而忽视实际效果的政治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能极大的提高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问题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尽管问题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但通过对我校高中学生就“高中政治问题意识现状”的调查来看,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淡薄,还无法满足顺利开展问题教学的要求。因此,如何才能真正地发挥问题教学的重要作用?如何让学生敢问、善问,形成以问题教学为重点的学科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政治教学在问题中开始,在问题中深入,在问题中发展呢?

1.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技能

要使学生能顺利地参与到问题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要能转变教学方式,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较高的问题能力,因为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的高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将自己置身于教学情景中,提出一些有较强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同时,还要求教师能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分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地总结,以形成良好的教学经验,达到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的目的。所以,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技能和水平是创造性地实施问题教学的前提和基本保证。

2.以问促教,问教结合,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过程。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中有大量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内容材料,结合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使其学会分析、捕捉材料中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思考材料所体现的教学目标,起到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同时,教师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等知识内容进行教学,利用问题教学富有感染力和针对性的特点,把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通过具体问题的呈现变得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这种以问促教、问教结合的问题式教学,能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理解、应用的能力,从而唤醒起他们主动探究知识的问题意识,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创设情境,主动引导,实现问题式教学的有效实施

问题式教学范文2

1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概述

小学语文的问题式教学,主要指的就是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师生对话,并且在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再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解决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难点。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具体特点如下:第一,探究性。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需要学生自己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且进行自主提问,还可以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之上与身边同学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具备很强的探究能力,愿意主动探究语文学习中的主要问题,使语文教学呈现探究性。第二,自主性。小学语文的问题式教学,需要学生在教师的主动引导之下,对语文文本进行自主分析,之后再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由于这一些列过程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所以使问题式教学呈现出自主性。第三,创造性。教师在进行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意识。这样一来,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就会不受客观因素的限制,体现出较强的创造性。

2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保证教学的整体质量,就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1重视阅读:

要想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就要重视阅读环节,学生只有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数量之后,才能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某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开展问题式教学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格外重视阅读环节。该教师在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就给学生列出一张书单,并且在书单上标注出学生应当完成阅读的时间,以提醒学生进行阅读。该教师每周还会在语文课上进行专门的阅读教学,并要求学生家长在课后进行监督。该教师让学生进行长期阅读,学生在达到阅读量之后,对于文本内容提出了很多问题,为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2.2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加对话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在教学之前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在与教师进行课上互动的过程中,就可以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自身的问题意识。教师只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才会有动力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

2.3引导学生提问:

要想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时间还不长,因此经常会在有问题的时候不敢提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知道提问的重要性,不要让学生不敢提问。教师可以在课前留出时间主动询问学生对于之前的授课内容还存在哪些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并详细解答。在每堂课结束之后,教师也要让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及时提问。学生在教师长期的鼓励和引导之下,自然就会变得敢于提问,也会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对于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有重要作用。

2.4合理评价:

除了上述要点之外,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进行合理评价。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难免有不合理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能否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而要先对于学生的提问行为进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自己收到了肯定,会变得更加敢于提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鼓励之后,就要详细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将学生的提问情况纳入期末评价之中,以改善传统评价方式的不合理之处。教师将提问情况纳入评价体系,会更加激发学生的提问欲望,合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结语

问题式教学范文3

问题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并通过问题的分析获得深刻的理论理解的方法。问题式教学法的根据是一是原理课的教学目的,二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特点。进行问题式教学,首先要设计必须达到教学的目的和引起学生参与思考的兴趣的好问题,其次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从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目的和有效性所在。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教学设计;方法论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根据

问题式教学方法设计的根据一是原理课的教学目的,二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特点。相较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三门必修课,原理课是学理性最强的一门课,有一定的理论难度,但它又是一门基础课。因为这门课所要讲清的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05方案”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明确了“原理”课教学的基本目的,这就是整体上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髓。就原理课本身的特点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理课的理论性和整体性决定了这门课必须具有理论的逻辑性,培养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这门课的一个基本教学目的。这就决定了教师自己必须有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辩证思维能力才能驾驭这门课。另外,这门课的更根本的教学目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辩证的思维方法的培养。对世界的根本认知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必须在对现实问题的具体分析中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当然现实问题既包括现实中的实践问题,也包括现实中存在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必须联系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必须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才能把基本理论讲透讲具体。

二、如何进行问题教学的设计

进行问题式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键,运用原理分析问题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首先问题要是好问题。什么是好问题?好问题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必须达到教学的目的,二是必须引起学生参与思考的兴趣。原理课的教学目的很明确,就是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同问题的功能不一样,有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产生信服、崇敬之情;有的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还有的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问题。譬如第一章绪论的内容,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这样的内容,在中学,学生都有所接触,如果没有问题设置,泛泛地根据教材内容讲授,往往流于大而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既要明白为什么他们要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大学阶段应该学什么,同时也要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阶段,因为教学目的、学生自身的阅历、接触社会的机会等原因,实质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更多地限于知识层面,还没有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上,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本质,即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问题的设计要有这样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从现实问题出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当然,问题可以是历史上的现实问题,也可能是老师不引导学生就不会感兴趣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可以先从大家有所认知的金融危机已及其引发的世界震动、《资本论》的热销谈起,再谈欧洲国家世纪之初的评选思想家的活动,谈到资本主义国家思想家以及大众对马克思的认知态度,这样就引发学生的问题思考,为什么马克思受到世界的推崇和爱戴?为什么在社会主义进入低潮的时候人们依然对马克思怀有敬仰和希望?这样严肃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学生喜欢的,但是这样的问题才能显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意义。这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好多学生无从答起,这样就引发学生对老师阐述这个问题的兴趣。当然,由现实问题引发对内容的兴趣,这是授课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内容的讲解。在讲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个问题时,有老师打破了教材的内容体系,从什么是科学和革命两个概念入手,使学生在了解“科学”这一概念的两层基本含义的基础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之间的关系,理解“科学性”对马克思主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纠正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不到位的认识。使学生在了解“革命”这一概念的两层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辩证性的含义,纠正学生的一些不准确、不全面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哲学怀疑精神和自我反思意识,提高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这一部分教学设计理念关键不在于横向拓展学生的知识内容,而是重于纠正学生的片面认识,通过设计开放式的与他们的认知产生冲突的问题,重塑他们的知识结构。二是要体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无论怎样设计,目的都是在引起学生兴趣和参与的基础上达到教学目的。在原理课的绪论这一部分,教学目的就是解决三个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核心问题就是要讲清为什么要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按照教材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其实无法把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点和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个基本性质内在地联系起来。而为了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基本性质的理解,教学设计可以围绕两个教学主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什么意义上说它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还是哲学,是学界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争论不休的问题,对于该问题的教学设计拟在梳理这场争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到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并不是在严格的作为实证主义的分科学问的意义上来说的,“科学”在这里只是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即正确性。二是“马克思主义在什么意义上说它是革命的”,引导学生明白“革命”一词的哲学含义和政治学含义的区别,使他们知道革命一词的辩证法内涵,即在对现实的肯定性理解中包含否定性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考察教材的四个分论点,把教材所涉及的“世界观、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最高理想”等四个方面加工后分置于这两个主题之下,使学生明确其逻辑关系,揭示出它们与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联系。从而在深层意义上理解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三、问题教学法示例

我们可以以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和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为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即列宁的物质定义有四句话,“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于这样的内容表述乍看起来很抽象,也不好记忆。讲授的思路是把这四句话设计成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内涵。设计的问题是,这四句话分别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那些性质和特点?同学们一句话一句话的理解分析,首先是让同学们找关键词,第一句话,“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同学们找出的关键词有俩个:“客观实在”和“哲学范畴”,哲学范畴的特点是什么?普遍性、广泛性和概括性,所以“物质”这一个词绝不是指个别的物质形态,这一点不同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某些个别形态的理解,它是对物质形态的共性的理解,那么这个共性是什么呢?前面说标志“客观实在”,那么这个“客观实在”就是物质的共性,那么什么是“客观实在”呢?首先它是客观的,客观是与主观相对的,主观是头脑中产生的思想、想法、幻想等,而客观则是不依赖我们的主观观念而独立存在的,“物质”就是客观的;而“实在”就是确确实实存在着。后面三句话是对客观实在这个物质特性的进一步解释。第二句话,“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感觉感知”是什么?即是说,物质这种客观实在不是虚无缥缈的虚幻的东西,它可以被人们的感觉器官实实在在感知到的,这也是它与主观东西的根本区别。纯粹主观的东西,是人们头脑中主观滋生的,它无法具体化,也无法被人们的感官感知,哪些是纯粹主观的东西?如上帝、神、鬼等等。(后面要讲到即便是这些头脑中创造的东西也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这是意识对物质依赖性的一种表现。)第三句话,“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是说它的客观独立性,它(物质)虽然可以通过人们的感觉感知,但是它自身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的感觉,无论人知否感觉到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所以人们不能对物质世界说“不”,你可以认识它,通过实践活动去改变它,但是人必须尊重它,不能违背它的规律和状态任意地肆虐它。第四句话,“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是我们感觉感知物质的具体方式。通过这四句话的问题解读,同学们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四个特点:唯物性、可知性、辩证性、历史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通过这样的分析,即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物资观的内涵,也理解了它的理论意义。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首先通过古语和俗语来理解哲学上所讲的“作为物质存在方式”的时空的特点。古语说,“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佛教说,“过去、现在、将来为世,上下八方为界”,让学生通过古语体会“宇宙”和“世界”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思考关于时间一维性的谚语,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这些谚语和诗歌生动地体现了时间的一维性特点,通过这些生动的生活经验内涵使学生理解时间的一维性特点,正因为时间的一维性,不可逆性,所以时间非常宝贵,所以要珍惜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尽量丰富时间中的价值。在讲空间的广延性时,设计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的空间是几维”?空间的三维性特征能否概括人类社会的空间特征?人类社会的空间特征一定要结合人的存在状态来理解,启发学生,不同的时代人的存在状态是否一样,差别在哪里,不同时代人的不同存在状态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什么特点,学生在老师的启发的下,自然的得出“实践性”、“时间性”、“历史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①?这里,“时间”和“空间”分别指的是什么?在学生谈出自己理解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是人类活动的存在方式,离开了人的现实活动,无法理解人类社会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问题式教学设计,在联系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以及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根据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设计好问题和问题启发的步骤,从与现实和生活有关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理论思考的领域,从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目的和有效性所在。

问题式教学范文4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因发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想问、敢问才能真正实现历史课堂的问题式教学。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行动力强,对一些故事成分比较丰富的内容兴趣高,等等,这些都是他们所具有的特点,那么教师就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教材具体内容恰到好处的设置问题。运用问题式教学,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活跃课堂气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现实当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中寻找根源。初中历史教材涉及的内容多,但课时少,教材编排跨度较大,甚至会出现断代现象,仅凭课堂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补充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获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帮助消化课堂内容。教师应当将课堂讲解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不仅为课堂增添趣味,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就是问题。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要注意技巧,从全局考虑,标新立异,立足于事实,在学生理清史实了解其生产过程、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问题。当然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从反面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如何提出问题的思维模式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提问,逐渐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二、创设问题式教学氛围

教学要真正实现高效,必须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要在形式上调动起来,还要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问题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教学氛围,促进教学发展。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教师要实施问题式教学必须首先创设氛围,只有学生敢于提问,大胆质疑,教师悉心教导,真正启迪学生,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自己寻找属于自身的学习规律,才能真正实现问题式教学。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式教学氛围;鼓励和表扬是教师进行教育的良好方式,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当结合当前社会现实与课本相联系,引发学生思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让学生对历史有一种亲近感;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教学视频联系相关时事,进行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说明他们已经在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应当进行引导,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并把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营造轻松、平等、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解答,学生和教师进行问题探讨,有利于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增加学生的探讨热情。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错误,强化自身领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而不是因为错误就退缩,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才能会越来越强。

四、有技巧地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历史问题式教学模式必须要考虑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将大问题转化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对问题进行分类筛选,对学生给予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启动思维,从而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教师设问要善于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促进学生进行思考。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从分析问题的条件入手。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设计好题目,又要有明确指向的引导、点拨、示范,要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质疑,开展教学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知识点。教师还要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这样就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增强了交流,同时也使学生获得知识。课堂教学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意见,围绕核心知识展开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多引导、多启发学生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学会提问。

五、结语

问题式教学范文5

关键词:语文问题式教学核心素养

一、语文阅读问题式教学的内涵

(一)基本概念。问题式教学又称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最早用于医学教育,后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如商业教育、建筑教育、工程教育和基础教育等。教育领域的问题式教学主要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师给学生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并给予学习方法的适当指导,学生则通过解决拟真情境中的一系列问题实现学习目的。它不仅关注教师的启发引导,更关注学生的合作研讨;不仅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而且通过让生生间、师生间展开讨论,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暗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1]而语文阅读问题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结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要求,为学生设计关键性问题,促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二)基本原则。1.以生为本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前任务完成情况,制订个性化教学计划。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知文本、理解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循环渐进中生成新知。2.问题导向原则。问题作为一个纽带,应始终贯穿问题式教学的全过程。它可以表现为一个总的问题,也可以表现为一系列递进的问题。学生对知识与意义的建构镶嵌于问题的提出与解答中。教师依托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其结合生活经验对文本展开联想与思考。3.合作学习原则。新课程改革强调变过往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即“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2]。合作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指以学习小组或团队为基本单位,学生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互相协作,互相交流,共同学习,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教学活动。教师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实施教学,学生既可在多人的商讨、争论中深化对文本的解读,又可学会分工协作。

(三)基本环节。语文阅读问题式教学模式主要由四个横向维度和两个纵向维度交互构成。教师紧扣教学目标,提出教学任务,分析学情,提供学习资源,运用点拨实现教学目标。1.自主感知。教师通过分析文本在课程标准及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已有的学习认知,制定和布置预习任务,并为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自主预习过程中完成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的任务。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教学流程主要是在备课时认真分析学情,基于学情制定驱动型任务并提供量化资源。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表现为结合学习,链接自主预习课文,并记录未能解决的问题。2.互动排疑。教师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迅速地让学生融入情境,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解决课前预习存在的基本问题,扫除阅读障碍。教师在这一环节应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灵活调整教学设计。在本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自己小组的预习成果,针对某一问题,通过群策群力的思维碰撞生成新的学习资源。3.细化探究。这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升级版”,为前一环节没有解决的问题而设置。教师通过抛出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而学生表达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直接通过朗读发表感想,也可借助肢体动作诸如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来抒发感情。教师应根据课文类型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改变课堂组织方式,让学生切实体验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4.拓展运用。在顺利完成前面三个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更广泛地运用知识,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检测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也可借此深化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对知识、情感的表达不仅可以通过小练笔等书面作业形式展开,还可以进行个性化的作品展示。比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录制视频、音频;或者绘制思维导图,通过绘画作品分享心得。如此,既有利于学生对点改进学习成果,也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二、语文阅读问题式教学的实施

(一)目标设定。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期望达成的目标。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对接语文核心素养,在轻知识重能力、轻讲授重体验、轻结果重过程的理念下实现学生的阶梯性成长,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其次,教师应建构一个连接教材与海量阅读资源的世界。《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课前学生通过自学生字词,能够认识“陷、碌、攥”,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的词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紧扣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等进行描写的重点语句,掌握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并将此运用于习作;体会母爱的崇高无私与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

(二)课前准备。教师确定并分配小组任务,发放导学案,学生自读课文,对本课的生字词进行自学;教师提供课外阅读链接:梁晓声《母亲》的节选片段,学生通过阅读能初步了解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有助于其进行文本学习和情感体验;教师收集、筛选学生提交的母子照片,制作母爱视频。在《慈母情深》一课中,教师可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这是问题式教学模式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课前围绕本组负责的主要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碰撞,深入探讨并记录过程与结果。同时,作者可将更多需要独立思考、交流协作的工作挪移至课前,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课上有更充裕的时间深入感悟、交流对文本的看法。换言之,课堂主要提供生生、师生间表达、补充与完善的空间与时间。

(三)课中实施。1.视频导入,整体感知。教师播放梁晓声回忆幼时家庭状况的视频作为导入,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同时抛出关键疑问:“同学们过生日时收到父母的礼物都很开心,为什么作者拿到买《青年近卫军》的钱后却鼻子一酸?”这个问题可以作为剖析文本的切入口,带动全课教学。这一环节中,教师不可忽视题目中“情深”的教学作用。设计意图:本文有其特殊的写作背景。课文描写的是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事情,当时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人民的生活与物质条件优越的当下大相径庭。学生对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较为陌生,教师在教学中补充介绍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情感。而选择“同学们过生日时收到父母的礼物都很开心,为什么作者拿到买《青年近卫军》的钱后却鼻子一酸”这一与学生平日感受相异的问题作为“解密”的入口,能够快速引起学生注意,并使其投入思考。2.多元解读,感悟情深。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总结提炼,通过引导关注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明晰其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每组学生回答完毕后,其他组学生均可进行补充或质疑,这与平时的课堂发言相比,更具生成性与生动性。设计意图:核心素养并非由教师直接教出,其培育的土壤来自于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本身。[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逐级深化的问题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和表达,最终加强学生对人物细节描写的理解。3.情感延伸,总结全文。教师播放课前制作的母爱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设置“温情笔触”写作环节:妈妈,我想对你说……设计意图: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尚不能深刻体会父母工作的辛劳,在生活中往往会忽略父母的日常细节。而情感认知的缺位会鲜明地体现在写作上,学生在叙写亲情时苍白单一,细节描写不足。设置“温情笔触”写作环节,在巩固以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这一写法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将对母爱的感受诉诸笔端。

三、语文阅读问题式教学的反思

《慈母情深》是一篇精读课文,形式以对话为主,内涵丰富,感人至深。对学生来说,这是一次极具意义的体会母亲爱子情深的机会,更是一个能够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契机。我们一直秉承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观念,因此,无论是课前的小组划分、任务分配、资源推送,还是课中的文本研讨,都尽可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组织并实施教学活动,将课堂中的绝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讨论与发言。本次教学形式多样,结构完整。课前,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与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的任务,进行对课文的初步感知。课中,紧紧围绕慈母情深的“深”与问题“为什么作者拿到买《青年近卫军》的钱后却鼻子一酸”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与层层递进的朗读指导中,一步一步地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顶点,让学生读出了文章中的深情与韵味。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形式也使课堂更加活跃,学生畅所欲言。课堂尾声的视频展示与“温情笔触”写作环节是很好的收束。视频中,一张张熟悉的照片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点滴回忆中回味母亲的爱,同时将文中母亲对作者的爱映射在了自己身上,这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母爱的深思。

参考文献:

[1]姜美玲.基于问题的学习:一种可资借鉴的教学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3(3).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问题式教学范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物理知识

探究式教学法其实已经在现代教学中应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其又被称为研究法、实验法。主要指的就是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先行把握,然后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最后获得想要的原理和结论。探究式教学法其实也可以理解成为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式教学法中,教师以问题形式成功吸引学生的参与,不仅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整个课堂探索活动当中,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以在探究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探究式教学虽然已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得到了应用,但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探究式教学教学效果的获得。而文章对该课题进行研究,就是为了探索出更好的探究式教学应用策略。

1.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新课改之后,教师的教学理念都发生了改变,初中物理教师自然也不例外。在以前,初中物理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而现在,教师的教学目标逐渐上升为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确实与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是相呼应的。因为,探究式教学法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动手参与到教学当中,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在动手操作物理实验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验证物理理论和规律,学生也会进行不断的思考,逐渐形成物理学科思维,无形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弥补传统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低、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等不足之处,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探究式的学习,会更容易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现状

(1)学生未能积极参与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是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通过自身对问题的分析、研究从而从中获得一些物理知识。由此可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会直接影响探究式教学的效果。但从初中物理教学开展的情况来看,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往往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始之前就会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理论研究前预习,这类学生一般都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且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方面的理解能力也会比较强,上课也可以非常快速地投入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这样的学生在班级中毕竟是少数。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学习理解能力本身就比较弱,但是却不愿意主动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又很容易出现走神,很长时间都很难进入课堂学习的氛围当中,对于这类学生来说,想要他们对初中物理知识内容具有较为全面的理解是非常困难的,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教学步骤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学生根本就不能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听讲,长时间下去,学生会慢慢失去学习物理知识的自信心。在课堂学习中往往会把主导地位让给教师,自己只是教师教学的一名观众,被动地进行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高。基于此,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想要得到不断提高,就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要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而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高效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2)教师未能准确理解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已经在现代教学中得到普遍的应用,且也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尤为显著。教师作为执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人物,很多教师对于探究式教学所带来的效果还是非常认可的,但由于对探究式教学缺乏准确理解,导致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影响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而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理解不全面之处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自身对于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知识并不充足,在教师的影响下导致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所蕴含的理论知识并没有全面了解,即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理论知识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深挖,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具有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教师自认为探究式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师虽然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初中物理教学,但是由于教师计划的教学内容没有得到全部呈现,导致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显著,慢慢地开始放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使用。

(3)探究式教学课堂结构不够优化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步一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可谓是非常开放的,因此需要教师可以准确把握课堂节奏,避免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很多奇妙的物理现象,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些物理现象,采用探究式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自身对问题的思考进而进行实验和探究,然后用实验结果来证明自己对问题答案的猜想是否正确。但由于每个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很大的不同,自然每一位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进度和程度也不尽相同。如果教师在物理教学课堂正式开始之前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那么很容易造成课堂结构的分散,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时间造成浪费,教师的教学进度也会比较落后,影响整个班级学生物理学习水平的提升。

3.初中物理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措施

(1)合理设置引导问题

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想要学生参与到其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去引导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注重与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这样设置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其有效的作用,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去引发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吸引学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记忆力会更强,且会更全面。比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一节知识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什么是电功率,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做小实验的方式开展教学,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并不是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就算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是需要教师通过问题设置一步步引导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教师设置的问题可以是电功率可以测吗?如果可以应该怎样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可以怎么测?这样一步步紧扣的问题设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把问题的难度进一步加深,且使学生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但想要进行问题设置也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对于学生将很难有吸引力;但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又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因此,设置合理的问题才会使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2)创设和谐课堂气氛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解物理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课,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被大大降低,且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学生学习状态并不活跃。而探究式教学是非常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虽然不同,但是教师并没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反而非常亲切和谐的与学生进行相处,学生也非常愿意与这样的教师进行交流,师生关系变得非常融洽,学生对于教师的崇拜之情会使学生对其所教的课程投入更多的精力,学生学习主动性高,课堂学习氛围和谐,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比如,在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如果想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可以把班级内的学生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把物理知识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学生在组内积极发表自己观点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的过程,对于提高班级内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主思考能力。

(3)优化课堂结构

新课改后虽然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同样需要做好自身的教学引导工作和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工作。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师不能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那么课堂教学内容将无法完成,甚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全面性也会受到直接的影响。为了既可以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又可以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先探索后教学”的模式,但这一模式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做好相互的配合以及提前的预习和备课工作,教师需要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教学,而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要制定合理地教学目标以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目标得到高效的实现,同时又可以促进班级内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共同进步,让他们都可以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这一节课程时,教师通过实验的方法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却因为爱玩忽略了课堂实验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组织者的身份,要严格把控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时间,使学生在做完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之后可以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的操作和分析,这样才能获得想要的课堂教学效果。

(4)重视实验探索

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实验法,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课堂时一定要对物理实验具有正确、全面的认识,一定要重视实验探索。那么实验教学想要得到有效的开展,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宜的物理实验,并组织学生参与到物理实验探索当中,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展开自主实验探索。那么教师在对物理实验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注重物理实验的可实施性和趣味性,并积极为学生构造有效的实验空间,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从而推动实验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此外,针对一些不易操作的物理实验教师也可以引入信息技术,在多媒体中为学生进行信息化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整个实验的详细过程,发现实验规律,总结出最后的结论。比如,在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杠杆原理的简单机械,然后再利用信息化软件为学生设计一个探究杠杆原理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了解教材中杠杆原理的基本内容。

4.结语

问题式教学范文7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法;应用策略

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特别是利用历史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突出以专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打破单纯时间线索,更有助于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来构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因此,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从独立思考、归纳总结中获得历史素养。

一、以趣味为导向,创设奇妙的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更应该是艺术性构思的过程。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首先要善于设置趣味问题,围绕教材知识点,挖掘新奇有趣的问题,便于学生从情境创设中主动学习。创设问题情境,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突出问题与课程、教材的关联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我们在教学设计上设置两幅世界地图的对比环节,一幅为十五世纪的世界地图,一幅为现代世界地图,让学生从观察、对照中辨析两者的差异性,并以此来展开十五世纪的世界历史情境。同时,根据当时世界局势,从史料中发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君主具有较高的开拓意识,特别是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活动,促进了世界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也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历史条件。借助于上述问题情境,学生可以对新航路的起因、发展及东西方经贸往来获得正确的认知和看法。

二、以课堂内外来延伸问题,增进自主探究

应用问题式教学法,除了设置问题,还要关注问题间的承接与延伸,特别是在历史学科问题设置上,要善于挖掘课堂内外问题,鼓励学生从探究中解决问题。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而问题是沿着任务来展开。自主探究教学,要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以问题来确保学生探究方向,查找相关资料,分析具体问题,加深认知理解,掌握历史方法。如在学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对于高中生,其日常生活多有看小说、影视作品的体验,我们在课堂任务设置上,可以在课前安排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下对辛亥革命前后的物质生活,与改革开放前后的物质生活进行调查和对比。通过学生课前预习和调查,对辛亥革命与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生活、物质条件进行资料收集,让学生从合作中辨析历史问题,从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运用课堂小组讨论来加深问题的探究

学习需要交流,课堂讨论的设置,帮助学生从集思广益中获得知识,增进理解。高中历史在展现历史事实,洞察事实真相中,我们可以利用分组讨论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验。在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对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其与当时的国情息息相关,如何看待改革开放的时代性、必然性?需要我们结合当时时代,就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我们在课堂上展示了当时中国的实情,如深圳在历史上出现过四次逃港潮,逃港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当时的资料记载,在1979年的宝安,饥饿、贫穷是最突出的问题。为了缓解饥饿,一些人开始逃港。在香港,农民一天的收入是70港币,而在深圳,不足7角,两者悬殊100倍。因此,逃港潮的形成与其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紧密关联的。同样,在今天的中国,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印证了闭关锁国是落后的重要原因,只有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另外,我们也可以引出“邓小平1978年出访日本”的史料,让高中生真正认识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必然与正确选择。

四、强调课堂评价与引导,提升问题式教学成效

问题式教学范文8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教学情境;问题意识

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相结合的学科,包含需要记忆掌握的文学知识点,还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加上国家制定了新的教学制度,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将问题式教学应用其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更多地理知识,提升自己的地理综合素养。

一、高中地理开展问题式教学现存的阻碍

(一)教师尚未意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过去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核心,只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互动环节,没有给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问题信息。这样的上课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再者,在国家制定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政策之后,高中地理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不再强调教师的核心地位,而是要重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教师仍是以讲解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听课感受,很少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只是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尚未意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二)部分教师缺乏组织问题式教学的经验

问题式教学在国家制定新课程改革政策之前就已经产生,当时教师会结合知识点随机询问学生,让学生结合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回答,以此考查学生的听课状态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是在国家颁布了新课程标准后,其对学生自学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索。这一要求对问题式教学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分析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问题内容,让学生利用自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分析和研究问题。但是部分教师在组织问题式教学时,经常会出现提问的问题不符合学生学习需求以及学生自由探索时间较长或者较短的情况,影响了问题式教学的质量。

(三)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较低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在给学生讲解完知识点之后就会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分析自身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探索问题的能力。因此,当教师开展问题式教学时,很多学生在分析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时就出现了问题审读不仔细的情况,导致学习方向偏离正确的轨道。再者,有的学生在探索比较简单的问题时会出现耗费时间过长的情况,而没有时间去探究复杂的问题,降低了学生的探索效率。

(四)提问内容过于生硬

在运用问题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时,高中地理教师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使提出的问题更加高效,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师必须从制订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引入课堂三个方面设计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轻松的学习状态投入探索问题中,促使问题式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很多教师在引入问题这一环节经常会出现问题引入过于生硬的现象,缺乏过渡流程,导致课堂教学内容无法有效衔接起来,对学生的体验学习和探索研究造成不良影响,致使学生不能以良好的心理参与到问题式教学中,影响了该教学模式的使用价值。

二、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应用优势

(一)问题式教学相关概述

问题式教学是让学生处于生动、直观的问题情境中解决教学问题,其本质是以问题为方法,以问题情境为地理知识的载体,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并在问题解答过程中内化高中地理知识。问题式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对落实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标准、满足学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个性化需求意义重大。问题式教学具有情境性、主体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第一,问题式教学会以“问题情境”为基本设计原则,强调地理知识产生的本源以及地理知识的变化,旨在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探索未知的地理知识,对增强学生的世界感知力非常有帮助。第二,主体性。问题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所以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具有主体性地位。教师会根据学生地理学习需求,设计问题式教学,且学生在地理问题探究中的主观能动性较强,可以自主地分析问题、探究及解决问题,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地理知识经验。

(二)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具体优势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核心的高中地理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对地理问题、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质疑后,可借助问题解答的成就感以及问题探究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夯实学生地理学习基础。其次,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在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与教师、同伴通过问答的方式获取地理知识,学生问答过程中语言思维、思考能力、探究意识得以提升,同时有助于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体验。学生只有理解、内化高中地理知识,才能长久地记忆知识点。高中地理知识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学生在问题猜想以及解答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地理知识,高效率地内化地理知识,逐步掌握地理学习探究的基本规律,强化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三、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提高教师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视程度

首先,学校应组织教师开展问题意识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讲解问题意识教学的优点,提升教师对问题式教学的认识程度。这样,教师就可以在后期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使用问题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者,在组织问题式教学之前,教师应加强自身对这一教学模式的了解,可以在网络上学习问题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作用,并在课堂上通过口述的方式给学生讲解问题式教学的意义。并且,教师要结合教学知识,给学生专门开辟探索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感受问题式教学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该模式的教学质量。另外,在开展问题式教学期间,学校可以采用教师考核的方式,提升教师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视程度,结合教师日常的上课内容和学生打分,积极给每个年级综合分数第一的教师进行奖励,加强全体教师对该模式教学的关注度。

(二)成立地理教学课程教研小组

当教师在高中地理课程上使用问题式教学方式时,难免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这时学校可以将每个年级教学优秀的教师组织到一起,成立地理教学课程教研小组,并每个星期一开会,让教师将自己在上一星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共同找到答案。尤其在设计提问内容时,经常会出现问题过难或者过于简单的现象,因此教研小组可以在教学系统中将学生以往的地理学习成绩调取出来,分析全体学生的地理基础,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总结问题内容的难易程度。对于地理基础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制订问题内容时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相关知识全都串联起来,达到新旧知识相互融合的教学目标。对于地理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制订难度中等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对需要掌握知识的理解程度。对于地理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问题难度,引导学生在分析课本时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与此同时,教研小组在研究问题式教学法的过程中,要督促教师多关心学生,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通过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状态以及课堂氛围设计出最佳解决问题的时长。这样,教师就可以在后期开展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研小组制订的时间长度以及提供的教学方案进行探索,提高问题式教学的质量。再者,教研小组可以不定期向学校申请校外学习的机会,让教师在课余时间去其他学校进行学习,参观相关地理教师使用问题式教学法的方式。这样,教师在后期的教学中就可以根据所学的地理教学方式,积极改进自己的组织模式,提升该模式的教学水平。

(三)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问题式教学时,应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调查,并将不同学生混合组织到多个小组中,采用合作学习、问题讲解比赛的方式,促使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分析其他学生探索问题的方式,开拓自身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正确区分问题的重难点,掌握好学习侧重点,缩短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在今后解决问题时能够灵活针对教师布置的问题内容选择恰当合理的方式进行钻研。再者,对于学生审题不仔细的现象,教师可以采用师生互换的引导模式,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制订问题内容,并要求学生将问题的答案以及解决过程对其他学生进行讲述。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参与问题制订中培养自己的识字能力,进而在阅读教师布置的问题时能够逐字逐句理解透彻,防止出现探索方向偏离的情况

(四)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灵活引入问题内容

良好的提问开端,可以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提问内容过于生硬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灵活引入问题内容,也可以在网络上寻找重要知识点的讲解视频,为问题的导入提供条件。对于那些较难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梳理知识的框架,并在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了一定认识后给学生制订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这样可以自然而然过渡到提问式教学中。再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的趣味活动,如有奖竞答、问题接龙等方式,先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对哪些知识存有掌握不足的情况,然后结合学生现存的问题来制订适合学生的问题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欲望的驱使下解决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五)及时地收集教学反馈

在开展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收集教学反馈,进而有针对性地评估学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的方式来评估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在问题式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主动发现问题,并掌握探究、解答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需要关注学生在问题解析中的具体表现,全面评估学生自主学习、问题解答、逻辑思维、批判思维能力,判断学生在问题分析、知识建构中的参与度与专注度,明确学生学习效果。其次,教师可结合学生需求,给予学生对应的反馈信息,纠正学生不良学习行为,调整学生探究思路,引导学生改进自身不足,发挥自身在地理问题解析中的潜能或优势。最后,教师可借助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对于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水平是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因素。教师可在地理课堂巩固、复习环节,设计对应的知识运用活动、拓展性活动,检查学生地理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准确测试学生地理学习效果,获取课堂反馈。之后,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反馈,调整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优化地理问题设计,保障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质量。

(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是开展问题式地理教学的关键,在课堂导入、课中讨论、课后复习等活动环节,教师均可借助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知识,调动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往往会无意识地对地理知识产生好奇心,继而主动学习地理知识。但是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还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确保地理问题、教学情境的贴合度。教师应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确定问题情境的设计主题,随后用问题、探究任务为载体呈现问题情境,带领学生深入思考情境中蕴含的问题,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其次,问题情境中的基本元素应符合学生认知、生活经验。学生只有熟悉问题情境中的各种要素才能顺利进入情境,了解问题情境的内涵,继而提取问题情境中的信息,解答相关地理问题,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抓住地理教学重难点内容。再次,高中地理教学中创设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达成对应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还应确保情境内容符合地理教材,能够让学生在情境探究中快速理解地理知识点,达成地理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应结合学生兴趣偏好来设计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改善地理课堂,用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在地理课堂的参与感,积极探究地理问题。

四、结语